CN1855347A - 等离子管阵列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管阵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5347A
CN1855347A CNA2005101028594A CN200510102859A CN1855347A CN 1855347 A CN1855347 A CN 1855347A CN A2005101028594 A CNA2005101028594 A CN A2005101028594A CN 200510102859 A CN200510102859 A CN 200510102859A CN 1855347 A CN1855347 A CN 1855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w electrode
electrode
show
plasmatron array
meta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028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8977C (zh
Inventor
四户耕治
石本学
粟本健司
山田齐
渡海章
山崎洋介
平川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sada Plasm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855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5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89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897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8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containing a plurality of independent closed structures for containing the gas, e.g. plasma tube array [PTA] display pa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42Fluores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管阵列,包括:多个发光管;覆盖所述多个发光管的前部和后部的前支持组件和后支持组件;在所述前支持组件的表面上面向所述发光管提供的多个显示电极对,以及在所述后支持组件的表面上面向所述发光管提供的多个信号电极。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每个显示电极是由金属细线制成的显示电极,其具有以分散方式形成的多个开口,并包括面向放电空隙并沿放电空隙延伸的第一金属细线,第一金属细线比下述第二金属细线粗,所述第二金属细线形成了比第一金属细线离非放电空隙更近的区域。

Description

等离子管阵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管阵列,包括其中包含有荧光物质层的两个或多个发光管的阵列,在所述两个或多个发光管中产生放电,使得发光管中的荧光物质层发光,从而显示图像。
背景技术
对于自发光的大型图像显示设备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建议(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61-103187),其通过使用等离子显示原理,利用多个发光串(string)阵列来显示图像,所述发光串阵列由其中包含有荧光物质层的多个玻璃管构成,并且通过各发光串的部件来控制光发射(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61-103187)。
每个发光串都在充入了由例如Ne和Xe组成的放电气体的玻璃管中包括例如MgO这样的保护膜和荧光物质层。荧光物质层形成在支持组件(支撑部件,称为“船(boat)”)上,该支持组件基本上具有半圆形横截面,并且该支持组件(船)被插入玻璃管。然后,玻璃管在真空室中被加热、排气,玻璃管被充入放电气体,然后其两端被密封。以此方法制作的多个发光串被平行排列和固定,并且这些发光串具有电极,电压被施加在电极上以引起发光串中的放电,从而使得荧光物质发光。
图1是示出了等离子管阵列的基本结构的透视图。
此处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PTA)10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包含发射红(R)、绿(G)、蓝(B)色荧光的荧光物质层并被充以放电气体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被平行排列,并在整体上呈平面形状,透明前支持组件20和透明后支持组件30被分别安放在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的前部和后部,多个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的阵列被容纳在前支持组件20和后支持组件30之间。
前支持组件20上有多个显示电极对21,其每个都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这两个显示电极彼此平行地排列,以在多个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的阵列的方向(即显示电极延伸跨过多个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的方向)上,在二者中间形成放电空隙(discharge slit)。这些显示电极对21在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的长度方向上以两行或多行排列,以在相邻显示电极对21之间形成非放电空隙(non-discharge slit)。此外,构成一个显示电极对21的两个显示电极211、212由金属性(例如Cr/Cu/Cr)总线电极211a、212a和透明电极211b、212b组成,其中总线电极211a、212a位于相互距离较远侧(非放电空隙侧),而透明电极211b、212b由相互距离较近侧(放电空隙侧)的ITO薄膜构成。总线电极211a、212a将减小显示电极211、212的电阻,而透明电极211b、212b被设计来使得从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发出的光不被阻隔地向上穿透到前支持组件20,从而实现较亮的显示。
此外,后支持组件30上有多个金属性信号电极31,其分别与多个发光串10R、10G、10B、10R、10G、10B、…相关联,并与之平行地延伸。
当在二维上观察具有这种结构的PTA 100时,信号电极31和显示电极对21之间的交点变为多个单位发光区域(单位放电区域)。通过下述过程来实现显示:使用显示电极211、212中之一作为扫描电极,在扫描电极和信号电极31间的交点处产生选择放电来选择发光区域,使用在该区域的发光串的内表面上伴随放电而形成的壁电荷,从而在显示电极211、212之间生成显示放电。选择放电是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的扫描电极和信号电极31之间的发光串中生成的相对放电,而显示放电是在平面上平行排列的显示电极211、212之间的发光串中产生的平面放电。这种电极排列使得两个或多个发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形成在发光串中。
图2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PTA 100的发光串的结构的简图。
这里示出了3个发光串10R、10G和10B。发光串10R、10G和10B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MgO等制成的保护膜12被形成在玻璃管11的内表面上,其上形成有发射R、G、B荧光的荧光物质层14R、14G、14B的支持组件船13被插入玻璃管11(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86141)。
图3示出了其上形成有荧光物质层的船。
船13具有半圆形或U形等的横截面,并具有随玻璃管11而延展的形状(见图2),并且,对应于图1和图2所示的3种发光串10R、10G和10B的3种荧光物质层14R、14G、14B(见图2:这里以荧光物质层14代表)中的每一种形成在船的内表面上。
返回图2,继续进行说明。
图2所示的发光串10R、10G、10B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具有图3所示形状的船13被插入玻璃管11。如图2所示,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被排列在发光串10R、10G、10B上,其中在显示电极211、212之间形成有放电空隙。两个显示电极211、212由金属性总线电极211a、212a和透明电极211b、212b构成。
这里,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由一组分别具有3种萤光物质层14R、14G、14B的3个发光串10R、10G、10B和一个由2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所限定的区域D1构成了一个像素,即用于显示彩色图像的一个单元。每个发光串10R、10G、10B的直径一般是1mm量级,因此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一个像素的区域D1的大小大约是3mm×3mm。
在具有上述基本结构的PTA中,还可以通过沿着曲面排列发光串(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92085)来形成弯曲图像显示面,或者使得图像显示面可柔性变形为各种类型的弯曲表面,而不是二维地排列发光串。
在此情形下,例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板这样的柔性基板被用作前支持组件20和后支持组件30,而前支持组件20上形成的显示电极211、212还需要具有耐弯曲的结构。在此情形下,当使用如结合图1和图2进行说明的、组合了金属性总线电极211a、212a和由ITO薄膜构成的透明电极211b、212b的显示电极211、212时,由于ITO薄膜延展性很差,因此当柔性基板弯曲时,它可能会破碎或断裂。因此,对于电极结构,有提议用以网格、梯形刺绣(ladderstitch)或梳状(comb-like)图案的形式布线的金属细线来代替由ITO薄膜构成的透明电极211b、212b(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338244)。具有这些金属细线布线的电极在下述意义上更加合适,即它们能够耐受基板的弯曲,并且图像显示平面被形成在柔性的弯曲表面上。
图4的简图示出了使用金属细线的显示电极的示例。
该图示出了由其间形成有放电空隙210的2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并且显示电极211、212分别由总线电极211a、212a以及支线电极211c、212c构成,其中总线电极211a、212a也被提供给图1和图2所示的显示电极,而支线电极211c、212c由网格状金属细线611、612而非图1和图2所示的透明电极211b、212b构成。在这些支线电极211c、212c之间,形成了由金属细线611、612围绕的多个开口621、622,它们遍布所有支线电极211c、212c。
当具有图4所示结构的显示电极211、212和使用图1和图2所示透明电极211b、212b的显示电极被使用时,在放电空隙210中产生的放电引起图2所示的发光串10(称为发光串10以代表发光串10R、10G、10B)中的放电,并使得其中的荧光物质14发光。
从该荧光物质发出的光穿过放电空隙210或支线电极211c、212c的开口621、622,并在整个显示表面被观察时,作为图像出现。
发明内容
当使用如图4所示的具有金属细线的布线结构的显示电极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协调减小显示电极电阻和使得从荧光物质发出的光能够更高效地穿过该结构。
使用相对较宽(或粗)的金属细线来布线,或使用金属细线相对较致密地布线可减小显示电极的电阻,但是这会造成开口621、622的面积与支线电极211c、212c的总面积之比(此后称为“开口率”)下降,从而导致从荧光物质发出的光被遮蔽,降低了透过系数并导致暗像。
相反,使用较细的金属细线或使用金属细线的较稀疏布线将提高开口率并相应地提高透过系数,但是显示电极211、212的电阻也升高了,这就需要更高的驱动电压被施加在显示电极上以获得必要的发光强度等,造成放电特性恶化。
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本发明,其提供了采用金属细线的更灵活布线并具有使得放电特性和高开口率极为协调的电极结构的显示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包括:
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发光管,其中每个所述发光管都包含荧光物质层;
覆盖所述多个发光管的前部和后部的前支持组件和后支持组件;
在所述前支持组件的表面上面向所述发光管提供的多个显示电极对,每个所述显示电极对由在延伸跨过所述多个发光管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两个显示电极构成,在所述两个显示电极之间具有预定的放电空隙,并且两个相邻的显示电极对之间具有非放电空隙;以及
在所述后支持组件的表面上面向所述发光管提供的多个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被形成为与所述多个发光管相关联,并沿所述发光管延伸,
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多个开口,并且形成所述开口的金属线具有依赖于区域而有所不同的宽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所述放电空隙并沿所述放电空隙延伸的金属线,并且所述金属线的宽度大于其它金属线。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在与所述发光管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金属线,并且所述金属线与构成所述对的其它显示电极基本平行。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在所述金属线中,具有最大宽度的金属线的宽度是具有最小宽度的金属线的宽度的2倍。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所述放电空隙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具有比下述第二区域小的开口率,所述第二区域比所述第一区域离所述非放电空隙更近。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口率小于等于50%。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在与所述发光管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开口的多条金属线。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所述非放电空隙并延所述非放电空隙延伸的金属线,所述金属线的宽度大于其它金属线。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所述非放电空隙相邻并向所述非放电空隙开放的开口。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管阵列中,优选地,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包括具有可在很高的水平上协调放电特性和高开口率的电极结构的显示电极等离子管阵列,  其能够形成弯曲图像显示屏幕并可柔性弯曲图像显示屏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等离子管阵列的基本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构成等离子管阵列的发光串的结构的简图;
图3示出了其中形成有荧光物质层的船;
图4是示出了采用金属细线的显示电极的示例的简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图7示出了实验结果;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图9(A)和9(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图10示出了图9(A)和9(B)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放电特性;
图11示出了在图9(A)和9(B)的电极结构中,发光的驱动电压和亮度之间的关系;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和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将要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与先前所说明的传统技术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显示电极的电极结构,因此对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将参考先前的说明,而这里将主要描述各实施例特有的显示电极的电极结构。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该图示出了由其间形成有放电空隙210的2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并且各显示电极211、212由总线电极211a、212a以及支线电极211c、212c构成,其中与图4所示传统示例的情形一样,支线电极211c、212c由网格状金属细线611、612构成。在支线电极211c、212c的整个表面上,形成了被金属细线611、612围绕的多个开口621、622。
到目前为止,对图5所示的显示电极的说明与图4所示的传统示例的显示电极类似,但是与图4所示的传统示例不同的是,在图5所示的显示电极211、212中,面对放电空隙210并延其延伸的金属细线611a、612a采用的宽度大于形成接近非放电空隙侧的区域的金属细线611b、612b,其中非放电空隙形成在相邻显示电极对间的空间中。例如,金属细线611a、612a是线宽20μm的金属细线,而金属细线611b、612b是线宽5μm的金属细线。
如图5所示,当较粗的金属细线仅用于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部分时,放电特性被大大改善。在此情形下,支线电极211c、212c的整体开口率略有下降,但是可维持足够高的开口率。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图6示出了3个发光串10。在图6中,与图5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显示电极相同的元件被指定与图5相同的标号。
图6和图5都示出了由其间形成有放电空隙210的2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与图5所示的显示电极的情形一样,各显示电极211、212由总线电极211a、212a和支线电极211c、212c构成。但是,与图5不同,构成图6所示显示电极211、212的支线电极211c、212c具有金属细线611、612的梯状布线电极结构。
这里通过制作这样的显示电极211、212而进行了实验,在该显示电极211、212中,使用线宽W为12μm和20μm的金属细线作为面向放电空隙210并延放电空隙210延伸的金属细线611a、612a。构成支线电极211c、212c的金属细线611、612中,除了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金属细线611a、612a之外的金属细线611b、612b的线宽是5μm。
图7示出了实验结果。
图7示出了向显示电极211、212连续施加高压方波电压(即所谓的持续驱动)的结果,线A、B、C、D分别示出了最后ON电压、第一ON电压、第一OFF电压和最后OFF电压。
这里,当被施加到显示电极211、212的电压从足够低的电压逐渐升高时,至少一个原本被控制为不发光的像素开始放电(发光)处的电压是第一ON电压B,而所有像素包括原本被控制为不发光的像素都放电(发光)处的电压是最后ON电压A。此外,当电压从原本被控制为发光的所有像素正在放电(发光)的状态开始逐渐下降时,至少一个原本应当发光的像素停止发光处的电压是第一OFF电压C,而当电压进一步下降时,所有原本应当发光的像素都停止发光处的电压是最后OFF电压D。
因此,必须在不高于第一ON电压B且不低于第一OFF电压C的电压处(图7中阴影区域)驱动显示电极,第一ON电压B和第一OFF电压C之间的该区域对应于操作容限。
在图6所示的显示电极211、212的情形下,当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金属细线611a、612a的线宽W大约为13μm或更宽时,第一ON电压B超过了第一OFF电压C。第一ON电压B和第一OFF电压C间的交点处的线宽依赖于电极结构等而变化,但是当采用图6所示的电极结构时,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金属细线611a、612a的线宽需要是13μm或更宽。
如图7所示,可通过仅调节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金属细线611a、612a的线宽来显著改变放电特性,并通过使用具有相对较宽线宽的金属细线611a、612a来确保足够的操作容限和实现稳定的放电(发光、图像显示)。此外,由于仅调节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金属细线611a、612a的线宽来改善放电特性,因此可确保足够的开口率、维持高透过系数并提供很亮的显示。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图8示出了由其间形成有放电空隙210的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显示电极211、212分别由总线电极211a、212a和支线电极211c、212c构成。
图8中的支线电极211c、212c由与放电空隙210平行排列的金属细线611、612形成,隙状开口621、622形成在这些金属细线611、612之间。这里,构成支线电极211c、212c的所有金属细线611、612具有相同的线宽。但是,被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金属细线6111、6121和相邻的金属细线6112、6122包围的第一区域D11、D21的间隙较窄,从而与支线电极211c、212c的除第一区域D11、D21之外的第二区域D12、D22相比,具有较小的开口率。这里,开口率是指除了被覆盖以金属细线的面积之外的开口的面积与区域面积之比,较高的开口率意味着来自发光串的光的较高的透过系数。此外,下面也可能使用代表被覆盖以金属细线的面积的比例的“覆盖率”来代替开口率,覆盖率由(1-开口率)表示。
如图8所示,仅减小放电空隙210附近的第一区域D11、D21的开口率,也能改善放电特性,使得不必显著减小支线电极211c、212c的总开口率,并且可在较高水平上平衡放电特性和开口率。
图9(A)和9(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图9(A)和9(B)分别示出了3种发光串10。
图9(A)和9(B)和图8一样,示出了由其间形成有放电空隙210的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显示电极211、212分别由总线电极211a、212a和支线电极211c、212c构成。
图9(A)和9(B)中的支线电极211c、212c由与放电空隙210平行布线的金属细线和与放电空隙210成斜角度布线的金属细线形成,斜方形开口621、622形成在其金属细线611、612之间。如图8所示,构成支线电极211c、212c的金属细线611、612这里也具有相同的线宽。
这里,在图9(A)所示电极结构的情形下,金属细线6111、6121和金属细线6112、6122之间的宽度被如此设置,以使得被面向放电空隙210的金属细线6111、6121和平行延伸的相邻金属细线6112、6122包围的第一区域D11、D21(包括其各自的金属细线6111、6121、6112、6122)的覆盖率(1-开口率)变为57%。在图9(B)的情形下,覆盖率在支线电极211c、212c的包括第一区域D11、D21的整个区域内被设置为33%。在图9(A)中,除了第一区域D11、D21之外的支线电极211c、212c的覆盖率也被设置为33%。
图10示出了图9(A)和9(B)的电极结构的放电特性。与图7一样,图10示出了向显示电极211、212连续施加高压方波电压(所谓的持续驱动)的结果。水平轴示出了区域D11、D21的覆盖率(%)  (1-开口率),垂直轴示出了电压(V),与图7的情形一样,线A、B、C、D分别代表最后ON电压A、第一ON电压B、第一OFF电压C和最后OFF电压D。
从图10可很明显地看出,通过仅提高放电空隙210附近的区域D11、D21的覆盖率(降低开口率),也可改善放电特性。即,第一ON电压B和第一OFF电压C都降低,因此可降低驱动电压并且在被施以相同驱动电压时提高发光亮度。
图11示出了图9(A)和9(B)的电极结构中,驱动电压(V)和发光亮度(cd/m2)的关系。
如图9(A)所示,线A对应于这样的情形,即仅与放电空隙210相邻的第一区域D11、D21的开口率被减小(屏蔽因子(shield factor)降至57%),如图9(B)所示,线B对应于这样的情形,即支线电极211c、212c的整个区域的开口率相同(覆盖率是33%)。
为了获得相同的发光亮度,仅放电空隙210附近的覆盖率被提高时的线A需要比覆盖率一致时的线B更低的驱动电压,因此当在相同的驱动电压下被驱动时,线A可获得更高的发光亮度。
因此,如图8和图9(A)所示,减小放电空隙210附近区域的开口率(提高覆盖率)改善了放电特性,而并不需要在支线电极211c、212c的整个区域上显著减小开口率,从而可在高维(high dimension)平衡放电特性和开口率。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在图12中,总线电极211a、212a被形成在面向放电空隙210的位置,支线电极211c、212c被形成在与总线电极211a、212a相比距离放电空隙210较远的位置(形成在相邻显示电极对之间的非放电空隙(未示出))。
此外,支线电极211c、212c由垂直和水平延伸的具有相同线宽的金属细线611、612形成,矩形开口621、622形成在金属细线611、612之间。但是,距离放电空隙210最远侧(即与非放电空隙相邻的开口621a、622a)不具有金属细线,这将分割相邻的非放电空隙并对非放电空隙开放。
在具有图12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显示电极的情形下,总线电极211a、212a被形成在与放电空隙210相邻的位置处,这产生了与图5所示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即,仅将粗金属细线用于与放电空隙210相邻的金属细线会产生改善放电特性的效果。此外,在相邻显示电极对之间形成的非放电空隙侧没有形成水平延伸的金属细线,可缩小非放电空隙的隙宽度,并相应地扩展支线电极211c、212c的面积,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在整体上平衡高开口率和放电特性的改善。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极。
图中示出了由其间形成有放电空隙210的2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显示电极211、212分别由总线电极211a、212a和支线电极211c、212c构成,其中支线电极211c、212c由网格状金属细线611、612构成。被金属细线611、612包围的多个开口621、622形成在支线电极211c、212c的整个表面上。
这里,图13所示的显示电极211、212采用较粗的金属细线。

Claims (18)

1.一种等离子管阵列,包括:
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发光管,其中每个所述发光管都包含荧光物质层;
覆盖所述多个发光管的前部和后部的前支持组件和后支持组件;
在所述前支持组件的表面上面向所述发光管提供的多个显示电极对,每个所述显示电极对由在延伸跨过所述多个发光管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延伸的两个显示电极构成,在所述两个显示电极之间具有预定的放电空隙,并且两个相邻的显示电极对之间具有非放电空隙;以及
在所述后支持组件的表面上面向所述发光管提供的多个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被形成为与所述多个发光管相关联,并沿所述发光管延伸,
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多个开口,并且形成所述开口的金属线具有依赖于区域而有所不同的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所述放电空隙并沿所述放电空隙延伸的金属线,并且所述金属线的宽度大于其它金属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在与所述发光管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金属线,并且所述金属线与构成所述对的其它显示电极基本平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在所述金属线中,具有最大宽度的金属线的宽度是具有最小宽度的金属线的宽度的2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所述放电空隙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具有比下述第二区域小的开口率,所述第二区域比所述第一区域离所述非放电空隙更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口率小于等于50%。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在与所述发光管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开口的多条金属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所述非放电空隙并延所述非放电空隙延伸的金属线,所述金属线的宽度大于其它金属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所述显示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所述非放电空隙相邻并向所述非放电空隙开放的开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等离子管阵列,其中构成所述显示电极对的显示电极除了其延长线以外是对称成形的。
CNB2005101028594A 2005-04-28 2005-09-13 等离子管阵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89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31487A JP4680663B2 (ja) 2005-04-28 2005-04-28 プラズマチューブアレイ
JP2005131487 2005-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5347A true CN1855347A (zh) 2006-11-01
CN100538977C CN100538977C (zh) 2009-09-09

Family

ID=36062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0285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8977C (zh) 2005-04-28 2005-09-13 等离子管阵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98086B2 (zh)
EP (1) EP1717838B1 (zh)
JP (1) JP4680663B2 (zh)
KR (1) KR100714948B1 (zh)
CN (1) CN100538977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3838A (zh) * 2011-06-15 2013-11-20 岩崎电气株式会社 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06003793T5 (de) * 2006-03-17 2009-01-02 Shinoda Plasma Co., Ltd., Kobe-shi Anzeigevorrichtung
JP5047071B2 (ja) * 2008-06-18 2012-10-10 篠田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発光管アレイ型表示サブ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JP5408945B2 (ja) * 2008-09-29 2014-02-05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JP5408944B2 (ja) * 2008-09-29 2014-02-05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JP5072799B2 (ja) * 2008-10-27 2012-11-14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チューブアレイ表示装置用の光学フィルム
JP2010218702A (ja) * 2009-03-13 2010-09-30 Panas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6186924A (ja) * 2015-03-27 2016-10-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放電ラン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3187A (ja) 1984-10-26 1986-05-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大型ガス放電表示パネル
KR19980025342A (ko) * 1998-04-15 1998-07-06 조광섭 플라즈마 방전에 의한 형광관형 평면표시장치
US6411035B1 (en) * 1999-05-12 2002-06-25 Robert G. Marcotte AC plasma display with apertured electrode patterns
JP2001052623A (ja) 1999-06-04 2001-0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ガス放電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669892B2 (ja) * 2000-03-17 2005-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2163986A (ja) * 2000-11-28 2002-06-07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2260536A (ja) * 2000-12-28 2002-09-13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2298742A (ja) * 2001-04-03 2002-10-11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JP4617032B2 (ja) 2001-08-28 2011-01-19 篠田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Acメモリ型ガス放電表示装置
JP3989209B2 (ja) * 2001-09-12 2007-10-10 篠田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ガス放電管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3092085A (ja) 2001-09-17 2003-03-28 Fujitsu Ltd 表示装置
JP3836025B2 (ja) * 2001-12-28 2006-10-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ガス放電管を用いたカラー表示装置
JP3976604B2 (ja) * 2002-03-29 2007-09-19 篠田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3331730A (ja) * 2002-05-14 2003-11-21 Fujitsu Ltd 表示装置
JP3989292B2 (ja) * 2002-05-17 2007-10-10 篠田プラズマ株式会社 発光管アレイ型表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3838A (zh) * 2011-06-15 2013-11-20 岩崎电气株式会社 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17838A3 (en) 2008-02-13
KR20060113331A (ko) 2006-11-02
CN100538977C (zh) 2009-09-09
KR100714948B1 (ko) 2007-05-07
JP2006310098A (ja) 2006-11-09
EP1717838A2 (en) 2006-11-02
US20060244378A1 (en) 2006-11-02
US7298086B2 (en) 2007-11-20
EP1717838B1 (en) 2012-05-09
JP4680663B2 (ja) 201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5093C (zh) 具有德尔塔放电单元布置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855347A (zh) 等离子管阵列
CN100347802C (zh) 控制等离子显示器板中象素电极的方法和设备
CN1258203C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314070C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797110A (zh) 平板发光灯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灯的液晶显示器
CN100346441C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00347803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433041A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82228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822290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00391A (zh)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
CN101038723A (zh) 驱动等离子显示设备的方法
CN1581408A (zh) 具有改进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870079A (zh) 阵列显示装置
CN1707578A (zh) 显示装置
CN1317687C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502114A (zh)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CN1862752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10697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和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845222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038725A (zh) 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
CN1763818A (zh) 等离子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717616A (zh) 显示板及使用这种显示板的大显示器
CN1306548C (zh) 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INODA PLASMA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TSU LIMITED

Effective date: 200707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720

Address after: Hyogo

Applicant after: Sasada Plasma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Fujitsu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