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092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0925A
CN1800925A CNA2005101378371A CN200510137837A CN1800925A CN 1800925 A CN1800925 A CN 1800925A CN A2005101378371 A CNA2005101378371 A CN A2005101378371A CN 200510137837 A CN200510137837 A CN 200510137837A CN 1800925 A CN1800925 A CN 1800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wiring
wiring
signal
layer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378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6353C (zh
Inventor
木村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00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0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635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635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5Insulat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有效区域,它由多个像素和多个将驱动信号供给像素的信号供给布线;多个输入部分,它们被设置在有效区域外部并用以输入驱动信号以提供给信号供给布线;以及多条连接布线,它们连接信号供给布线和输入部分。连接布线中彼此相邻的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通过绝缘层被设置在不同层上。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以高密度配置在有效区域外周缘部的布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诸如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包括由按矩阵形式排列的像素组成的有效区域。该有效区域包括:沿诸像素行延伸的多条扫描线;沿诸像素列延伸的多条信号线;位于扫描线和信号线交叉位置附近的开关元件;以及连接于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扫描线和信号线被引出至有效区域的外周缘部。
近年来,为了满足由于高分辨率所引起的像素数量增加和像框部分尺寸的减小的要求,有必要配置诸如扫描线和信号线的布线,以使之在有效区域和有效区域外周缘部中具有很小的线宽和很小的线间距。然而,考虑到布图精度和成品率,对线宽和线间距的减小存在约束。因此很难在对诸如布线间短路或布线断裂之类的布线缺陷发生进行抑制的同时,在有限区域内形成具有高密度的布线。
日本专利申请KOKAI的公开号2002-268575和日本专利申请KOKAI的公开号2002-258310公开了一种用于实现像框部分尺寸减小和布线密度增加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它能够实现像框部分尺寸减少并增加布线密度,同时防止可靠性检测中缺陷的发生和成品率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由多个像素和多个将驱动信号提供给像素的信号供给布线组成的有效区域;多个输入部分,设置在有效区域外并用于输入将要提供给信号供给布线的驱动信号;以及多条连接信号供给布线和输入部分的连接布线,其中连接布线的彼此相邻的第一连接布线和第二连接布线通过绝缘层被设置在不同的层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它能够实现像框部分尺寸减少并增加布线密度的,同时防止可靠性检测中缺陷的发生和成品率下降。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在后面的说明中进行阐明,并且部分从说明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或通过对本发明的实践而获知。可通过多种手段和下文中特别指出的组合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包括在此并作为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诸实施例,并与上面给出的总体说明以及下面给出的诸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意地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
图2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中的第一连接部分的结构的例子;
图3是解释相邻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布线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中的扫描线、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的布局;
图5是沿图4的A-A线剖切的截面图,它示意地示出对扫描线和连接布线进行连接的跳线部分横截面结构;
图6是沿图4的B-B线剖切的截面图,它示意地表示在驱动IC芯片连接于输入部分的状态下,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的横截面结构;
图7示意地表示实施例2中扫描线、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的布局;
图8是沿图7的C-C线剖切的截面图,它示意地表示在驱动IC芯片连接于输入部分的状态下,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的横截面结构;
图9A示意地表示实施例3中的扫描线、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的布局;
图9B示意地表示实施例3中的扫描线、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的布局;
图10是沿图9A的D-D线剖切的截面图,它示意地示出对扫描线和连接布线进行连接的跳线部分横截面结构;
图11是沿图9A的E-E线剖切的截面图,它示意地表示在驱动IC芯片连接于输入部分的状态下,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的横截面结构;
图12是解释线宽与相邻连接布线之间的薄膜电阻之比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根据本发明诸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显示装置一个例子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基本呈矩形的、平整的液晶显示面板1。该液晶显示面板1包括:一对基板,也就是阵列基板3和对向基板4;以及作为光调制层夹在一对基板之间的液晶层5。液晶显示面板1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基本呈矩形的有效区域6。有效区域6由诸如以矩阵排列的多个像素PX以及将驱动信号提供给像素PX的多条信号供给布线组成。
阵列基板3包括:作为排列在有效区域6中的信号供给布线的多条扫描线Y(1、2、3……m),它们沿像素PX的行方向延伸;以及多条信号线X(1、2、3……n),它们沿像素PX的列方向延伸。扫描线Y和信号线X通过绝缘层被设置在不同层上。除了扫描线Y和信号线X,阵列基板3在有效区域6中包括:位于扫描线Y和信号线X交点附近的各像素PC中的开关元件7;以及连接于开关元件7的像素电极8。
开关元件7由例如薄膜晶体管(TFT)形成。开关元件7具有电气连接于对应扫描线Y(或与扫描线一体地形成)的栅极7G。开关元件7具有电气连接于相应信号线X(或与信号线一体地形成)的源极7S。开关元件7具有电气连接于对应显示像素PX的像素电极8(或与像素电极一体地形成)的漏极7D。
在可选地透射背光以显示图像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像素电极8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等透光性金属材料形成。在可选地反射来自对向基板4侧的环境光以显示图像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像素电极8由诸如铝(Al)的光反射性金属材料形成。
对向基板4包括在有效区域6中共用于所有像素PX的对向电极9。对向电极9由诸如ITO的透光性金属材料形成。阵列基板3和对向基板4被设置成使所有像素PX的像素电极8均与对向电极9对置并在其间提供有间隙。液晶显示层5由密封在阵列基板3和对向基板4之间的液晶混合物形成。
在彩色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1包括多种类型的像素,例如显示红色(R)的红色像素,显示绿色(G)的绿色像素以及显示蓝色(B)的蓝色像素。具体说,红色像素包括红色滤色器,它使主要为红色波长的光通过;绿色像素包括绿色滤色器,它使主要为绿色波长的光通过。蓝色像素包括蓝色滤色器,它使主要为蓝色波长的光通过。这些滤色器被设置于阵列基板3或对向基板4主表面上。
液晶显示面板1在位于有效区域6外的外缘部分10上包括:连接布线组20;第一连接部分31和第二连接部分32。第一连接部分31可连接于给信号供给布线提供驱动信号的信号供给源的驱动IC芯片11。第二连接部分32可连接于用作信号供给源的柔性印刷电路FPC。在图1所示例子中,第一连接部分31和第二连接部分32被设置在阵列基板3的从对向基板4的端部4A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分10A上。驱动IC芯片11和第一连接部分31例如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电气和机械地连接。
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1的第一连接部分31上的驱动IC芯片11包括:在有效区域6内将驱动信号(视频信号)提供给信号线X的信号线驱动部分11X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在有效区域6内将驱动信号(扫描信号)提供给扫描线Y的信号线驱动部分11Y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连接部分31和第二连接部分32包括多个输入部分以输入将要提供给信号供给布线的驱动信号。特别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分31包括多个输入部分40,其数量大于或等于信号供给布线的数量。具体地说,第一连接部分31包括:Y连接部分31Y,它对应并连接于驱动IC芯片11的扫描线驱动部分11Y;以及X连接部分31X,它对应并连接于驱动IC芯片11的信号线驱动部分11X。Y连接部分31Y包括输入部分40Y,其数量大于或等于扫描线Y的数量。X连接部分31X包括输入部分40X,其数量大于或等于扫描线X的数量。
连接布线组20包括连接信号供给线和输入部分40的多条连接布线。具体地说,连接布线组20包括连接布线W,其数量大于或等于信号供给布线的数量。连接布线组20包括:将Y连接部分31Y的输入部分40Y连接于扫描线Y的连接布线WY;将X连接部分31X的输入部分40X连接于信号线X的连接布线WX。在如图1所示例子中,连接布线WY被设置在外周缘部10的一端侧10B。
通过这种结构,扫描线驱动部分11Y通过连接布线WY被电气连接于扫描线Y(1、2、3……)。具体地说,从扫描线驱动部分11Y输出的驱动信号被传送到第一连接部分31的Y连接部分31Y的输入部分40Y,并通过连接布线WY被提供给对应的扫描线Y(1、2、3……)。包括在每行像素PX中的开关元件7由提供自相应扫描线Y的扫描信号进行通/断控制。
另一方面,信号线驱动部分11X通过连接布线WX电气连接于信号线X(1、2、3……)。具体地说,输出自信号线驱动部分11X的驱动信号被传递至第一连接部分31的X连接部分31X的输入部分40X,并通过连接布线WX被提供给相应信号线X(1、2、3……)。包括在每列像素PX中的开关元件7在这些开关元件7导通的时序上,将提供自相应信号线X的视频信号写入像素电极8。
关于上述结构的显示装置,在近年来,为了满足高分辨率所带来的像素数量增加以及像框部分尺寸减小的要求,有必要在有限像框形空间(外缘部分10)中配置高密度的布线,同时抑制布线间的短路或布线断裂的发生。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相邻的连接布线通过绝缘层被设置在不同的层上。具体地,如图3所示,包含于连接布线中的相邻的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通过绝缘层53被设置在不同的金属层上。通过这种结构,使像框状部分尺寸减少和像素数量增加的实现变得可能。
现在假设第一连接布线51的线宽为a1,第二连接布线52的线宽为a2,而这些连接布线之间的间隙为b。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布线的节距被设置在相同层上,例如第一连接布线51的节距可被设置在(a1+b)和(a1+a2+2×b)的范围内。与所有连接布线均间隙为b地设置在相同层的情况相比,可实现更小像框部分尺寸和更小的像素数量。
在实现像框形空间减小和设置在像框部分上的连接布线密度增加的同时,还可确保足够的空间以防止相邻连接布线之间的短路发生,并确保足够的线宽以防止各连接布线断裂的发生。因此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它能防止可靠性测试中的缺陷发生并实现高成品率。
具体地说,在如图1所示的扫描信号提供自有效区域6一侧的布局中,可增加被连接于扫描线Y的连接布线WY的密度,并能减小外缘部分10的一端侧10B的像框部分的尺寸。在扫描信号被提供自有效区域6的两侧的布局中,可减少外缘部分10的两侧上的像框部分的大小。
被设置于两个不同层中的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可在有效区域6中对各种线和电极的金属材料的布图步骤中同时形成。例如,第一连接布线51可与扫描线Y一同形成在相同的制造步骤中,而第二连接布线52可与信号线X一同形成在相同的制造步骤中。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制造步骤以形成多层结构的连接布线组,并且在成品率上不会发生恶化。
简单地说,相邻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可设置一间隙,该间隙小于这些布线的布图步骤中的分辨率的限度。当俯视观察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时(即沿阵列基板的平面),这些布线51、52不相重叠地形成。然而,即使因为这些布线配置在非常小尺寸的像框区域中而使这些布线在俯视图中而看起来重叠,但因为这些布线间具有绝缘层53,因此在连接布线之间不会发生短路。
接着将要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假设信号供给线为扫描线Y,信号供给源为安装在外缘部分10上的驱动IC芯片11的扫描线驱动部分11Y,而Y连接部分31Y的各输入部分40Y和相应的扫描线Y通过布线WY被连接。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扫描线Y(1、2、3……)被设置在有效区域6内。输入部分40Y(1、2、3……)和连接扫描线Y和相应输入部分40Y的连接布线WY(1、2、3……)被设置在外缘部分10。在图4所示例子中,偶数的连接布线WY(2、4……)被设置在作为扫描线Y的相同层上。奇数的连接布线WY(1、3、……)被设置在与扫描线Y不同的层上,例如设置在与信号线X相同的层上(未图示)。毋庸置疑的是有效层6中的所有扫描线Y被设置在相同层上。
连接布线WY(2、4、……)被设置在比连接布线WY(1、3……)更下方的层中,而绝缘层位于连接布线WY(2、4……)和连接布线WY(1、3、……)之间。具体地说,连接布线WY(2、4、……)与图3所示第一连接布线51对应,而连接布线WY(1、3、……)与第二连接布线52对应。简言之,偶数连接布线WY(2、4、……)以及与偶数连接布线WY(2、4、……)相邻的奇数连接布线WY(1、3……)被设置在不同的层上。
第一连接布线51上一体地形成有设置在相同层上的相应扫描线Y。由此,第一连接布线51电气连接于相应扫描线Y。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布线52通过第一跳线部分J1电气连接于设置在不同层的相应扫描线Y。跳线部分对应于用于非连续布线的连接部分。它应用于下面将要描述的跳线部分。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布线52被设置于覆盖扫描线Y的第一绝缘层61。第一跳线部分J1被设置在覆盖第二连接布线52的第二绝缘层62上。第一跳线部分J1通过向下穿透第二绝缘层62至第二连接布线52的第一接触孔H1被电气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52,并通过向下穿透第一绝缘层61和第二绝缘层62至扫描线Y的第二接触孔H2被电气连接于扫描线Y。第一跳线部分J1可在将金属图案形成于有效区域6的步骤中同时形成。例如,第一跳线部分J1可由与像素电极8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制造步骤以形成第一跳线部分J1。
与第一连接布线51对应的输入部分40Y(2、4……)被设置于与第一连接布线51相同的层上,并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51的第一输入端71。与第二连接布线52对应的输入部分40Y(1、3、……)被设置在与第二连接布线52相同的层上,并包括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52的第二输入端72。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一输入端71可使用相同金属材料而在相同步骤中形成。在该例中,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一输入端71被一体地形成。类似地,第二连接布线52和第二输入端72可使用相同金属材料而在相同步骤中形成。在该例中,第二连接布线52和第二输入端72被一体地形成。
输入部分40Y(1、2、3、4、……)包括连接于驱动IC芯片11的输出端的多个输入焊盘。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对应于第一连接布线51的输入部分40Y(2、4……)包括输入焊盘71P。输入焊盘71P通过穿透第一绝缘层61和第二绝缘层62至第一输入端71的第二接触孔H2电气连接于第一输入端71。与第二连接布线52对应的输入部分40Y(1、3、……)包括输入焊盘72P。输入焊盘72P通过向下穿透第二绝缘层62至第二输入端72的第一接触孔H1而电气连接于第二输入端72。输入焊盘71P和72P可在将金属图案形成在有效区域6的步骤中同时形成。例如,输入焊盘71P和72P可由与像素电极8相同材料形成。
因此,可将从驱动IC芯片11的输出端11A输出的驱动信号通过包括输入焊盘71P和第一输入端71的输入部分40Y提供给第一连接布线51,并通过包括输入焊盘72P和第二输入端72的输入部分40Y提供给第二连接布线52。
根据上述实施例1,可保证能抑制设置在外周部分上的连接布线之间的短路和保证能抑制各连接布线的断裂发生的线宽的行间间隙。另外能减少外缘部分的尺寸并增加连接布线的密度。因此,可实现像框区域的尺寸的减少和布线密度的增加,同时防止可靠性测试中的缺陷发生以及成品率的减少。
在上述实施例1中,没有跳线部分出现在经由相应扫描线和输入部分间的第一连接布线51延伸的布线上,而单个跳线部分(第一跳线部分)出现在经由第二连接布线52延伸的布线上。因此希望选择薄膜电阻相对较低的材料作为跳线部分的材料。例如,跳线部分可由具有相对较低电阻的金属材料的铝形成,由其形成的像素电极8可形成在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中。另外,跳线部分可由低电阻金属材料在不同于将金属图案形成于有效区域6中的步骤中形成。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部分由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去对其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扫描线Y(1、2、3……)被形成于有效区域6中。输入部分40Y(1、2、3……)和连接扫描线Y和相应输入部分40Y的连接布线WY(1、2、3……)被设置在外缘部分10。在图7所示例子中,偶数的连接布线WY(2、4……)被设置在与扫描线Y相同的层上并与如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布线51相对应。奇数的连接布线WY(1、3、……)被设置在与扫描线Y不同的层上,并与如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布线52相对应。简言之,偶数连接布线WY(2、4……)和相邻于偶数连接布线WY(2、4……)奇数连接布线WY(1、3、……)被设置在不同层中。
第一连接布线51与位于相同层中的相应扫描线Y一体地形成。因此,第一连接布线51被电气连接于相应扫描线Y。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布线52通过第一跳线部分J1电气连接于位于不同层中的对应扫描线Y。在第二连接布线52和相应扫描线Y间通过第一跳线部分J1的连接结构与图5所示的一样。
与第一连接布线51对应的输入部分40Y(2、4……)包括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布线51不同层并通过第二跳线部分J2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51的第一输入端71。类似实施例1,与第二连接布线52对应的输入部分40Y(1、3、……)包括设置在与第二连接布线52相同层并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52的第二输入端72。构成输入部分40Y的第一输入端71和第二输入端72可用相同金属材料在相同步骤中形成。在该例中,第一输入端71和第二输入端72同时形成为第二连接布线52。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输入端72和第二连接布线52被一体地形成。因此,第一输入端71和第二输入端72被设置在相同层上。
输入部分40Y(1、2、3、4……)包括连接于驱动IC芯片11的输出端11A的多个输入焊盘。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对应于第一连接布线51的输入部分40Y(2、4……)包括输入焊盘71P。输入焊盘71P通过穿透第一绝缘层61和第二绝缘层62至第一连接布线51的第二接触孔H2电气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51,并通过向下穿透第二绝缘层62至第一输入端71的第一接触孔H1电气连接于第一输入端71。在这种情况下,输入焊盘71P还用作第二跳线部分J2。在另一方面,与第二连接布线52对应的输入部分40Y(1、3……)包括输入焊盘72P。输入焊盘72P的结构与结合实施例1所述的结构相同。输入焊盘71P和72P可在将金属图案形成于有效区域6的步骤中同时形成。例如,输入焊盘71P和72P可由与像素电极8相同的材料形成。
因此,可将从驱动IC芯片11的输出端11A输出的驱动信号通过包括输入焊盘71P和第一输入端71的输入部分40Y提供给第一连接布线51,并通过包括输入焊盘72P和第二输入端72的输入部分40Y提供给第二连接布线52。
根据上述实施例2,可实现和实施例1中相同的优点。另外,根据实施例2,可将相邻连接布线设置于不同层并将相邻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设置于相同层。这样,在诸相邻输入端之间不形成阶梯,可使用于连接驱动IC芯片11的输入焊盘的形状均一化。因此,与驱动IC芯片11有关的缺陷得以防止。
另外,相邻的第一连接布线和第二连接布线被设置在不同层上,而相同数量的跳线部分被设置在输入部分和扫描线之间。明确地说,第一连接布线51具有在输入部分40Y和扫描线Y之间的第二跳线部分J2。第二连接布线52具有在输入部分40Y和扫描线Y之间的第一跳线部分J1。因此,即使跳线部分由相对高电阻的材料形成,由于跳线部分的存在使得布线电阻在相邻连接布线间变得基本均一。因此,可抑制由于来自各连接布线驱动信号的显示质量上的影响。
第一和第二跳线部分可使用相同材料在相同步骤中形成。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制造步骤以形成跳线部分。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部分由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去对其详细说明。
如图9A所示,扫描线Y(1、2、3……)被形成于有效区域6中。输入部分40Y(1、2、3……)和连接扫描线Y和相应输入部分40Y的连接布线WY(1、2、3……)被设置在外缘部分10。在图9A所示例子中,偶数的连接布线WY(2、4……)被设置在与扫描线Y相同的层上并与如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布线51相对应。奇数的连接布线WY(1、3、……)被设置在与扫描线Y不同的层上,并与如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布线52相对应。简言之,偶数连接布线WY(2、4……)和相邻于偶数连接布线WY(2、4……)的奇数连接布线WY(1、3、……)被设置在不同层中。
第一连接布线51通过第三跳线部分J3电气连接于位于相同层上的相应扫描线Y。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布线52通过第一跳线部分J1电气连接于位于不同层上的相应扫描线Y。通过第一跳线部分J1的第二连接布线52和相应扫描线Y之间的连接结构和图5所示相同。
如图10所示,第三跳线部分J3被设置在第二绝缘层62上。第三跳线部分J3通过向下穿透第一绝缘层61和第二绝缘层62至第一连接布线51的第二接触孔H2而电气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51,并通过向下穿透第一绝缘层61和第二绝缘层62至扫描线Y的第二接触孔H2而电气连接于扫描线Y。第三跳线部分J3可在将金属图案形成于有效区域6的步骤中被同时形成。例如,第三跳线部分J3可由与像素电极8相同的材料形成。这样,不需要额外的制造步骤以形成第三跳线部分J3。
与第一连接布线51对应的输入部分40Y(2、4……)包括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布线51不同层上并通过第二跳线部分J2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51的第一输入端71。与第二连接布线52对应的输入部分40Y(1、3……)包括设置在与第二连接布线52相同层上并通过第四跳线部分J4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52的第二输入端72。构成输入部分40Y的第一输入端71和第二输入端72可用相同金属材料在相同步骤中形成。在该例中,第一输入端71和第二输入端72第二连接布线52同时形成。简言之,第一输入端71和第二输入端72被设置在相同层上。
输入部分40Y(1、2、3、4……)包括连接于驱动IC芯片11输出端11A的多个输入焊盘。具体地说,如图11所示,对应于第一连接布线51的输入部分40Y(2、4……)包括输入焊盘71P。输入焊盘71P通过向下穿透第一绝缘层61和第二绝缘层62至第一连接布线51的第二接触孔H2电气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51,并通过向下穿透第二绝缘层62至第一输入端71的第一接触孔H1连接于第一输入端71。在这种情况下,输入焊盘71P也用作第二跳线部分J2。
另一方面,对应于第二连接布线52的输入部分40Y(1、3……)包括输入焊盘72P。输入焊盘72P通过向下穿透第二绝缘层62至第二连接布线52的第一接触孔H1而电气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52,并通过向下穿透第二绝缘层62至第二输入端72的第一接触孔H1而连接于第二输入端72。在这种情况下,输入焊盘72P还用作第四跳线部分J4。
输入焊盘71P和72P可在将金属图案形成于有效区域6的步骤中同时形成。例如,输入焊盘71P、72P可用与像素电极8相同的材料形成。
由此,从驱动IC芯片11的输出端11A输出的驱动信号可通过包括输入焊盘71P和第一输入端71的输入部分40Y而施加到第一连接布线51,并通过包括输入焊盘72P和第二输入端72的输入部分40Y而施加到第二连接布线52。
根据上述实施例3可获得与实施例2相同的优点。
另外,相邻的第一连接布线和第二连接布线被设置在不同层上,并在输入部分和扫描线之间具有相同数量的跳线部分。具体地说,第一连接布线51在输入部分40Y和扫描线Y之间具有第二跳线部分J2和第三跳线部分J3。第二连接布线52在输入部分40Y和扫描线Y之间具有第四跳线部分J4和第一跳线部分J1。由此,即使跳线部分由具有相对高电阻的材料形成,由于跳线部分的存在,在相邻连接布线间的布线电阻可做得基本均一。因此可抑制由于来自各连接布线的驱动信号对显示质量的影响。
第一至第四跳线部分可使用相同材料在相同步骤中形成。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制造步骤来形成跳线部分。
在上述实施例3中,第三跳线部分J3和第四跳线部分J4连接于设置于相同层的布线中或连接设置于相同层的布线和输入端的布线,并由此用作虚跳线部分。存在一种情况,即连接布线在相应输入部分和扫描线间具有不同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虚跳线部分的电阻值,诸连接布线之间的电阻差将接近于零。另外,通过提供虚跳线部分,可使其中设有输入端和扫描线的层均一化。换句话说,虚跳线部分具有层代替功能。因此,如图9B所示,可将所有输入端和所有扫描线设置在相同层中。
在上述实施例1-3中,并不总是能形成相同材料的相邻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现在假设第一连接布线51在与形成扫描线Y的相同步骤中形成,且第一连接布线51和扫描线Y的材料具有薄膜电阻R1。另外,假设第二连接布线52在与形成信号线X的相同步骤中形成,另外第二连接布线52和信号线X的材料具有薄膜电阻R2。如果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形成相同的线宽,在诸布线间会产生电阻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2所示,线宽a1与第一连接布线51的薄膜电阻R1的比值(a1/R1)被设置成基本上等于线宽a2与第二连接布线52的薄膜电阻R2的比值(a2/R2)。由于各材料的薄膜电阻是特征值,可根据薄膜电阻调整各连接布线的线宽。由此可使诸布线间的电阻差更接近于零。
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根据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设置在有效区域外缘部分上的多条连接布线中,彼此相邻连接布线被设置在不同层上。由此,减少外缘部分尺寸(即减少像框形区域尺寸)和增加设置于外缘部分的连接布线密度(即增加布线密度)变得可能。即使在能实现像框形区域尺寸减小和布线密度增加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各布线的充分线宽和诸布线之间的充分间隙,以防止可靠性测试中缺陷的发生并提高制造成品率。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实践中,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修改各结构部分。通过适当地对公开于诸实施例中的结构部分进行组合,可作出多种发明。例如,一些结构部分可从公开于诸实施例中的所有结构部分中省去。再有,不同实施例中的结构部分可被适当地组合。
例如,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不局限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而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装置,诸如包括自发光器件作为显示器件的有机电荧光显示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信号供给布线被描述为扫描线。然而,信号供给布线可以是信号线,并可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外缘部分上的其他布线。信号供给源已被描述成安装在阵列基板上的驱动IC芯片。然而,在不直接将驱动IC芯片11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1上的结构中,例如信号供给源被设置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分32的柔性印刷电路(FPC)上的结构中,第二连接部分的输入部分可以具有结合诸实施例说明的那些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2和3中,偶数连接布线WY(2、4……)与设置于扫描线Y相同层的第一连接布线51对应,而奇数连接布线WY(1、3……)与设置在与扫描线Y不同层的第二连接布线52对应。另外,偶数连接布线WY(2、4……)可对应于设置在扫描线Y不同层的第二连接布线52,而奇数连接布线WY(1、3……)可对应于设置在扫描线Y相同层的第一连接布线51。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2和3中,对应于第一连接布线51的输入部分40Y(2、4……)包括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布线51不同层上的第一输入端71;而对应于第二连接布线52的输入部分40Y(1、3……)包括设置在与第二连接布线52相同层上的第二输入端72。然而,其中对连接布线和输入部分进行设置的诸层之间的关系不局限于该例。输入部分40Y(2、4……)可包括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布线51相同层上的第一输入端71,而输入部分40Y(1、3……)可包括设置在与第二连接布线52不同层上的第二输入端72。另外,可将这些输入部分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所在层不同的层上。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有效区域(6),所述有效区域(6)由多个像素和多个将驱动信号供给像素的信号供给布线构成;
多个输入部分,所述输入部分被设置在有效区域外部并用以输入驱动信号以提供给信号供给布线;以及
多条连接布线,所述连接布线连接信号供给布线和输入部分;
其中,连接布线中彼此相邻的第一连接布线(51)和第二连接布线(52)通过绝缘层(53)被设置在不同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布线被设置于信号供给布线的相同层并连接于信号供给布线;以及
第二连接布线被设置在与信号供给布线所在层不同的层上,并通过跳线部分(J1)连接于信号供给布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布线被设置于信号供给布线相同层并通过跳线部分(J3)连接于信号供给布线;以及
第二连接布线被设置在与信号供给布线所在层不同的层上并通过跳线部分连接于信号供给布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分包括:设置于第一连接布线相同层并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的第一输入端;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布线相同层并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的第二输入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分包括: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布线所在层不同的层上并通过跳线部分(J2)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的第一输入端;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布线相同层上并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的第二输入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入部分包括: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布线所在层不同的层上并通过跳线部分连接于第一连接布线的第一输入端;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布线相同层上并通过跳线部分(J4)连接于第二连接布线的第二输入端。
7.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布线和第二连接布线通过相同数量的跳线部分被连接于于输入部分和信号供给布线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跳线部分由相同材料形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区域包括:设置在各像素中的像素电极(8);以及
由与像素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的跳线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布线的线宽与薄膜电阻之比基本等于第二连接布线的线宽与薄膜电阻之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分包括连接于将驱动信号提供给信号供给布线的信号供给源输出终端的输入焊盘。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供给布线包括沿像素行延伸的多条扫描线以及在扫描线所在层不同的层上沿像素列延伸的多条信号线;以及
第一连接布线被设置在与信号线相同的层上,而第二连接布线被设置在与扫描线相同的层上。
CNB2005101378371A 2004-12-27 2005-12-27 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635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78261 2004-12-27
JP2004378261 2004-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0925A true CN1800925A (zh) 2006-07-12
CN100416353C CN100416353C (zh) 2008-09-03

Family

ID=36611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3783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6353C (zh) 2004-12-27 2005-12-2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39551A1 (zh)
KR (1) KR100778168B1 (zh)
CN (1) CN100416353C (zh)
TW (1) TW200638094A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4811A (zh) * 2012-06-13 2012-10-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pcb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06858A (zh) * 2012-11-16 2013-05-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检测方法
CN104076567A (zh) * 2014-07-22 2014-10-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9107328B2 (en) 2012-06-13 2015-08-11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CB for LCD device and LCD device
CN106169486A (zh) * 2016-09-30 2016-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908975A (zh) * 2015-12-22 2017-06-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
CN107957645A (zh) * 2016-10-14 2018-04-24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与其制作方法
CN108732833A (zh) * 2018-05-24 2018-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426043A (zh) * 2017-08-25 2019-03-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衬底
CN109716422A (zh) * 2016-09-21 2019-05-03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0663822B2 (en) 2016-10-14 2020-05-26 Hannstar Display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2349714A (zh) * 2020-11-30 2021-0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0765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66895B1 (ko) * 2005-08-24 2007-10-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1232160B1 (ko) * 2006-06-16 2013-02-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KR101448005B1 (ko) * 2007-05-17 2014-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433109B1 (ko) * 2007-10-16 2014-08-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394655B2 (ja) 2008-04-28 2014-01-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432645B1 (ko) * 2015-06-18 2022-08-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305757A (zh) * 2016-04-21 2017-10-31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0754210B1 (en) 2016-06-27 2020-08-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KR102665178B1 (ko) 2016-09-21 2024-05-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2593485B1 (ko) 2016-12-02 2023-10-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1522038B2 (en) 2018-03-30 2022-12-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for improving brightness unevenness in display region of peculiar shape
KR20210013449A (ko) * 2019-07-25 2021-02-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068366B (zh) * 2020-09-04 2021-08-2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6557B2 (ja) * 1996-05-23 2002-04-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294897A (ja) * 1998-12-21 2000-10-20 Seiko Epson Corp 回路基板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1077501A (ja) * 1999-09-03 2001-03-23 Seiko Epson Corp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584387B2 (ja) * 1999-11-19 2010-11-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欠陥修復方法
KR100390456B1 (ko) * 2000-12-13 2003-07-0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391843B1 (ko) * 2001-03-26 2003-07-16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실장 방법 및 그 구조
TW543917U (en) * 2002-01-23 2003-07-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lat display panel and its apparatus
JP4006284B2 (ja) * 2002-07-17 2007-11-1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493381B1 (ko) * 2002-08-16 2005-06-0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패널
KR100499570B1 (ko) * 2002-09-06 2005-07-0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입력배선 형성방법
KR100923056B1 (ko) * 2002-09-16 200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4811A (zh) * 2012-06-13 2012-10-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pcb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24811B (zh) * 2012-06-13 2015-05-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pcb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US9107328B2 (en) 2012-06-13 2015-08-11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CB for LCD device and LCD device
CN103106858A (zh) * 2012-11-16 2013-05-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检测方法
CN103106858B (zh) * 2012-11-16 2015-11-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检测方法
US9406250B2 (en) 2012-11-16 2016-08-02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defects thereof
CN104076567A (zh) * 2014-07-22 2014-10-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6908975A (zh) * 2015-12-22 2017-06-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
CN109716422A (zh) * 2016-09-21 2019-05-03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169486A (zh) * 2016-09-30 2016-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593706B2 (en) 2016-09-30 2020-03-1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rray substrate assembly,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7957645A (zh) * 2016-10-14 2018-04-24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与其制作方法
US10663822B2 (en) 2016-10-14 2020-05-26 Hannstar Display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9426043A (zh) * 2017-08-25 2019-03-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衬底
CN108732833A (zh) * 2018-05-24 2018-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223299A1 (zh) * 2018-05-24 2019-1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阵列基板的方法
US11735597B2 (en) 2018-05-24 2023-08-22 Ordos Yuansheng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rray substrate
CN112349714A (zh) * 2020-11-30 2021-0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0765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74854A (ko) 2006-07-03
US20060139551A1 (en) 2006-06-29
CN100416353C (zh) 2008-09-03
TW200638094A (en) 2006-11-01
KR100778168B1 (ko) 2007-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0925A (zh) 显示装置
EP2249199B1 (en) Display device
CN1178189C (zh) 显示装置
KR10067952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제조방법
CN1156734C (zh) 显示板
CN191271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2006209089A (ja) 表示装置
CN1503921A (zh) 液晶显示器
CN1613030A (zh)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阵列
CN1512251A (zh) 具有信号线的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CN1668969A (zh) 液晶显示器
JP2011081386A (ja) 表示基板、それ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US2007019525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one pixel electrode having a plurality of generally circular patterns in each pixel region
CN101969063B (zh) 像素阵列基板、导电结构以及显示面板
CN1629704A (zh) 用于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JP2011123162A (ja) 表示装置
CN103926764A (zh) 一种tft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JP2009093023A (ja) 表示装置
KR20220130117A (ko) 마이크로 led 모듈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890020B (zh) 电子装置
JP200909269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5032834B (zh) 一种驱动基板、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US20200301217A1 (en) Display device
CN1873430A (zh) 一种电性测试结构及具有此结构的液晶面板
JP2021124717A (ja) 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LTD.

Owner name: JAPAN DISPLAY MIDDLE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