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8147A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8147A
CN1778147A CNA2004800108491A CN200480010849A CN1778147A CN 1778147 A CN1778147 A CN 1778147A CN A2004800108491 A CNA2004800108491 A CN A2004800108491A CN 200480010849 A CN200480010849 A CN 200480010849A CN 1778147 A CN1778147 A CN 1778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ve index
layer
organic
intermediate conductive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108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demitsu K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mitsu K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demitsu K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8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81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Abstract

提供场角特性良好、高效率的有机EL元件以及显示装置。一种有机EL元件(1),其中包括透明电极(12)、与透明电极(12)对向设置的对向电极(14)、透明电极(12)和对向电极(14)之间的1个或以上的中间导电层(30)、(32)、(34)和1个或以上的有机发光层(20)、(22)、(24)、(26),将1个中间导电层(30)的折射率设为na,将1个有机发光层(20)的折射率设为nb,na和nb的差为0.2以内。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下将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简称为“EL”)的使用寿命、使其高效率化的技术之一,有多次层压阴极/有机发光层/阳极部件的技术(例如,参照特开平6-176870、特开平11-312584、特开平11-312585。)。
这样的元件与单层元件相比,获得相同的亮度的电流密度降低了,因此具有能够谋求长使用寿命的优点。然而,这些技术存在下列问题:需要由设置在相邻有机发光层中间的注入电极拉出电极,布线复杂,不能忽略由布线电阻引起的电损失。
作为规避上述缺陷的技术,通过采用中间电极具有一面是空穴注入性、另一面是电子注入性这样的性质的结构,能够不需要中间的萃取电极(例如,参照特开平11-329748、特开平2003-45676。)。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如下问题:从正面观察发光元件和从斜处观察发光元件时的发光色会变化,即元件的场角依赖性差。另外,还存在发光效率不够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供场角特性良好、高效率的有机EL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作为中间导电层的结构,特开平11-329748公开了薄膜金属/透明电极的层压体,特开2003-45676公开了导电性无机化合物或电介质和金属的层合薄膜。详细地研究这些结构,从而知道:例如当使用导电性无机化合物时,由于其折射率大于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因此,场角特性变差。另外,还知道:当层压金属膜的情况下,由于其吸收系数大,因此,发光效率降低。
本发明针对提高场角特性、提高发光效率的课题,发现通过将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和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的差控制在0.2以内,能够将色度变化抑制到即使从斜处观察发光元件人类肉眼也感觉不到的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一,提供一种有机EL元件,其中,包括透明电极、与透明电极相对设置的对向电极、透明电极和对向电极之间的1个或以上的中间导电层和1个或以上的有机发光层,将1个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设为na,将1个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b,na和nb的差为0.2以内。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二,提供一种有机EL元件,其中,包括透明电极、与透明电极相对设置的对向电极、透明电极和对向电极之间的1个或以上的中间导电层、夹持中间导电层的多个有机发光层,将1个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将夹持该中间导电层的有机发光层1和有机发光层2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b,na,nc,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na和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nb和/或nc的差为0.2以内。
在这些的有机EL元件中,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na和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nb和/或nc的差优选为0.15以内。另外,nb和nc还可以相同。
中间导电层能够以表现出大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层和小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层的层压体形式而构成。此时,层压体还可以由2个或3个以上的层构成。
另外,中间导电层还能够由含有表现出大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材料和小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材料的混合物的层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三,提供包括上述方式一或方式二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而构成的显示装置。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的实施方式一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该有机EL元件是层压4层有机发光层的例子。
该有机EL元件1是在支撑基板10上设置透明阳极(透明电极)12,相对该透明阳极12设置阴极(对向电极)14。在透明阳极12和阴极14之间,将有机发光层20、22、24、26和中间导电层30、32、34设置成1个中间导电层夹在2个有机发光层之间。有机发光层20、22、24、26发出的光通过透明阳极12,从支撑基板10取出。
图2是图1表示的有机发光层22、24和夹在它们之间的中间导电层32的部分放大图。
有机发光层22、24各自由空穴注入层200、发光层202、电子注入层204构成。在发光层202中,由空穴注入层200提供的空穴和由电子注入层204提供的电子相结合而发光。中间导电层32位于有机发光层22一侧的面是空穴注入性的,位于有机发光层24一侧的面是电子注入性的。
回到图1,在本发明中,将至少1个任意的中间导电层,例如中间导电层32的折射率设为na,夹持该中间导电层32的有机发光层(第1以及第2有机发光层)22、24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b,nc,这些折射率满足以下任意关系。
①|na-nb|<0.2
②|na-nc|<0.2
③|na-nb|<0.2,且|na-nc|<0.2
优选满足③的关系。
另外,优选夹持中间导电层的2个有机发光层的全部折射率满足上述关系。
为了有效地将有机发光层的光发射取至元件的外部,中间导电层32的吸收系数优选为2.5(1/μm)或以下。全部的中间导电层30,32,34的吸收系数更优选为2.5(1/μm)或以下。
4层有机发光层20、22、24、26,3层中间导电层30、32、34各自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是4层层压的,但是,有机发光层还可以2层、3层或者5层以上层压而成。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透明电极是阳极,但是,也可以是阴极。
图3是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的另一实施方式。
该有机EL元件2是只形成1层有机发光层的例子。即,本发明在只有1层有机发光层的情况下也是有效的。
该有机EL元件2是在支撑基板10上设置透明阳极(透明电极)12,相对该透明电极12设置阴极(对向电极)14。在透明阳极12和阴极14之间,从透明阴极12侧依次层压各1层中间导电层30和有机发光层20。有机发光层20发出的光通过透明电极12,从支撑基板10取出。
此外,中间导电层和有机发光层的层压顺序还可以是由透明阳极12开始依次层压有机发光层20、中间导电层30的顺序。
当有机发光层和中间导电层为层压体时,有机发光层和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被定义为等效折射率。
例如,对当层压由高折射率材料构成的膜和由低折射率材料构成的膜时中间导电层相对于波长λ的光的折射率的定义进行说明。当高折射率材料的膜厚为d1,折射率为n1,低折射率材料层的厚度d2,折射率为n2,并如公式(1)那样定义量δ1、δ2
δ1=2πn1d1/λ(1)
δ2=2πn2d2
此外,如公式(2)那样定义2×2行列M。
M = m 11 m 12 m 21 m 22 .
= cos δ 1 i · sin δ 1 n 1 i · n 1 · sin δ 1 cos δ 1 cos δ 2 i · sin δ 2 n 2 i · n 2 · sin δ 2 cos δ 2 cos δ 1 i · sin δ 1 n 1 i · n 1 · sin δ 1 cos δ 1 - - - ( 2 )
此时,如公式(3)那样定义层压膜的等效折射率N。
N = m 21 m 12 - - - ( 3 )
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可以由形成有机发光层的正孔注入材料、发光材料、电子注入材料的折射率,并通过与公式(1)~(3)相同的方法定义成等效折射率。作为形成这些有机发光层的材料的折射率,大多是1.7~1.8左右,作为结果有机发光层的等效折射率也成为1.7~1.8左右的值。
因此,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优选为1.5~2.0。
以下,对有机EL元件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1.支撑基板
支撑基板是用于支撑有机EL元件或TFT等的部件,因此,优选机械强度或尺寸稳定性优异。作为这样的基板,具体可以列举玻璃板、金属板、陶瓷板或者塑料板(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聚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树脂、硅树脂、氟树脂等)等。
另外,为了避免水分透入有机EL显示装置内,由这些材料构成的基板优选进一步形成无机膜、或涂布氟树脂而进行防潮处理或疏水性处理。尤其是为了避免水分透入有机发光介质,优选降低基板的含水率以及透气系数。
具体地讲,分别优选使支撑基板的含水率为0.0001重量%或以下的值以及使透气系数为1×10-13cc·cm/cm2·sec.cmHg或以下的值。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从支撑基板侧取出光,优选支撑基板对于可见光的透光率为50%或以上的透明,当从其另一侧即阴极侧获得EL发光的情况下,基板未必需要具有透明性。
2.透明阳极
作为透明阳极,优选使用功函数大(例如4.0eV以上)的金属、合金、电导性化合物或者这些的混合物。具体地可以单独使用1种铟锡氧化物(ITO)、铟铜、锡、氧化锌、金、白金、钯等或者组合2种或以上使用。
另外,阳极的厚度也没有特别地限制,但是,优选为10~1000nm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10~200nm范围内的值。此外,关于透明电极,为了有效地将由有机发光层发射的光取出到外部,优选基本透明,更具体地讲,透光率优选为50%或以上的值。
3.阴极
对于阴极,优选使用功函数小(例如,不足4.0eV)的金属、合金、电导性化合物或者这些的混合物。具体地讲,可以单独使用1种镁、铝、铟、锂、钠、铯、银等或者组合2种或以上使用。
另外,阴极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为10~1000nm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10~200nm范围内的值。
当使用阴极作为透明电极时,选择上述材料中的透明材料。
4.有机发光层
关于有机发光层,可以定义成含有电子和空穴再次结合、能够EL发光的有机发光介质的层。所述的有机发光层例如可以在阳极上层压以下各层而构成。
①有机发光介质
②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介质
③有机发光介质/电子注入层
④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介质/电子注入层
⑤有机半导体层/有机发光介质
⑥有机半导体层/电子势垒层/有机发光介质
⑦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介质/粘附改良层
其中,④的构成由于能够获得更高的发光亮度,且耐久性也优异,因此,通常优选使用。
作为有机发光介质中的发光材料,可以列举例如对联四苯衍生物、p-クインクフエニル衍生物、苯并噻唑类化合物、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苯并噁唑类化合物、金属螯合化オキシノイド化合物、噁二唑类化合物、苯乙烯基苯类化合物、二苯乙烯吡嗪衍生物、丁二烯类化合物、萘二甲酰亚胺化合物、二萘嵌苯衍生物、醛连氮衍生物、吡嗪衍生物、环戊二烯衍生物、吡咯并吡咯衍生物、苯乙烯胺衍生物、香豆素类化合物、芳香族二次甲基类化合物、以8-喹啉酚衍生物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聚苯类化合物等单独1种或者2种或以上的组合。
另外,在这些有机发光材料中,更优选作为芳香二次甲基类化合物的4,4’-双(2,2-二-叔丁基苯基乙烯基)联苯或者4,4’-双(2,2-二苯基乙烯基)联苯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此外,还可以并用如下所述材料:把具有二苯乙烯亚芳基骨架等的有机发光材料作为主材料,向该主材料涂中混合作为掺杂剂的蓝色至红色的强荧光色素,例如与香豆素类材料或者主材料相同的荧光色素而获得的材料。更详细地讲,作为主材料,优选使用上述4,4’-双(2,2-二苯基乙烯基)联苯等,作为掺杂剂,优选使用N,N-二苯基氨基苯等。
作为其他的发光材料,可以适当地选择使用专利申请JP2002-097812等记载的公知材料。
另外,优选使用当向空穴注入层施加1×104~1×106V/cm范围的电压的情况下测得的空穴迁移率为1×10-6cm2/V·秒或以上,离子化能为5.5eV或以下的化合物。
通过设置这样的空穴注入层,空穴能够良好地注入有机发光介质,能够获得高的发光亮度或者可以通过低电压进行驱动。
作为这样的正孔注入层的构成材料,具体可以列举卟啉化合物、芳香族叔胺化合物、苯乙烯胺化合物、芳香族二次甲基类化合物、缩合芳香族环化物,例如4,4’-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或者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基胺等有机化合物。
另外,作为空穴注入层的构成材料,还优选使用p型-Si或p型-SiC等无机化合物。而且,还优选在上述空穴注入层和阳极层之间或者在上述空穴注入层和有机发光介质之间设置导电率为1×10-10S/cm以上的有机半导体层。通过设置这样的有机半导体层,空穴能够更佳地注入有机发光介质。
另外,优选使用当向电子注入层施加1×104~1×106V/cm范围的电压的情况下测得的电子迁移率为1×10-6cm2/V·秒或以上,离子化能超过5.5eV的化合物。
通过设置这样的电子注入层,电子能够良好地注入有机发光介质,能够获得高的发光亮度或者可以通过低电压进行驱动。作为这样的电子注入层的构成材料,具体地列举8-羟基喹啉的金属螯合物(Al螯合物:Alq)或者其衍生物、或噁二唑衍生物等。
另外,粘附改良层可以作为所述电子注入层的一种方式,即,在电子注入层中,尤其是由与阴极的粘接性良好的材料构成的层,优选由8-羟基喹啉的金属螯合物或其衍生物等构成。而且,还优选与上述电子注入层连接而设置导电率为1×10-10S/cm或以上的有机半导体层。通过设置这样的有机半导体层,向有机发光介质的电子注入性变得更好。
另外,可以将有机发光层的厚度优选设定在5nm~5μm的范围内。其理由如下,如果有机发光层的厚度不足5nm,发光亮度或耐久性会有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有机发光层的厚度超过5μm,施加电压值会有升高的情况。因此,更优选使有机发光介质的厚度为10nm~3μm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0nm~1μm范围内的值。
5.中间导电层
对于中间导电层,只要是如图2所示存在于相邻的有机发光层之间或者如图3所示与1个有机发光层连接而具有从一面注入空穴、从另一面注入电子的功能,就可以使用各种中间导电层。
作为构成中间导电层的材料,可以列举In、Sn、Zn、Ti、Zr、Hf、V、Mo、Cu、Ga、Sr、La、Ru等金属的氧化物、氮化物、碘化物、硼化物等。另外,可以列举由多种这些金属组成的多元金属化合物。作为该具体例子,例如可以使用ITO、IZO、SnOx、ZnOx、TiN、ZrN、HfN、TiOx、VOx、MoOx、CuI、InN、GaN、CuAlO2、CuGaO2、SrCu2O2、LaB6、RuOx等透明导电材料。其中特别合适地使用ITO、IZO、SnOx、ZnOx、TiOx、VOx、MoOx、RuOx那样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
本发明中为了提高发光元件的场角特性,使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和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2以内。因此,在不损害中间导电层的电荷注入性的范围内,可以使用含有低折射率材料和上述透明导电材料的膜。
作为低折射率材料,可以使用金属氧化物(SiOx等)或金属氟化物(NaF、LiF、CaF2、Na3AlF6、AlF3、MgF2、ThF4、LaF4、NdF3等)等金属卤化物等无机化合物、含氟树脂等有机化合物。
为了使中间导电膜为含有低折射率材料和透明导电材料的膜,优选使中间导电层成为低折射率材料和透明导电材料的混合膜或者成为低折射率材料和透明导电材料的层压膜。
例如,可以使用由LiF为代表的金属氟化物等金属卤化物那样的低折射率材料和上述透明导电材料的混合物构成的膜或者层压金属氟化物和透明导电材料而形成的多层膜。
混合透明导电材料和金属卤化物等低折射率材料的中间导电层,可以通过例如准备2个蒸发源,将各个材料填充至蒸发源,进行共蒸镀,从而形成膜。折射率可以通过各自蒸镀率而进行控制。当低折射率材料是LiF那样的金属卤化物时,如果其比例增加,中间导电层的导电性就会恶化,同时存在混合不均匀的趋势,因此并不优选。具体地讲,膜中的金属卤化物的比例优选小于0.6。
当层压由透明导电材料组成的膜和由低折射率材料组成的膜时,只要能保持注入电子、空穴各自的电荷那样的中间导电层的功能,任何的层压结构都可以,但是,优选形成透明导电材料/低折射率材料/透明导电材料那样的3层结构。相对于中间导电层的膜厚的低折射率材料的膜厚比率优选小于0.6。
另外,根据有效地将有机发光层的发光取至元件外部的观点,相对于可见光的中间导电层吸收系数优选为2.5(1/μm)或以下,更优选为2.2(1/μm)或以下。当吸收系数为2.5(1/μm)或以下时,例如,如果中间导电层的膜厚为30nm,中间导电层一层透过率为92%。二层透过率为86%,三层透过率为80%,虽然按照这样透过率逐渐降低,但是能够保持较高水平。对于透明导电材料来说,大多具有超过0.1的消光系数值。另一方面,以LiF为代表的材料的消光系数几乎为0。因此也产生如下所述效果:通过透明导电材料和低折射率材料的混合或者层压降低吸收系数,从而提高元件的发光效率。从吸收系数为2.5(1/μm)或以下的观点来看,中间导电层的消光系数优选为0.1或以下。
[实施例]
下面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1)带有ITO的玻璃基板的制备
在纯水以及异丙醇中,对25mm×75mm的支撑基板(OA2玻璃:日本电气硝子社制造)进行超声波洗涤,利用空气鼓风进行干燥后,进行UV洗涤。接着,将该基板转移至溅射装置,对ITO进行成膜,使得厚度为150nm。
(2)有机发光层的成膜
接着,将该基板转移至有机蒸镀装置,将基板固定于基板支撑体上,并将真空槽减压至5×10-7torr后,依次对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介质、电子注入材料进行成膜。
首先,作为空穴注入层,蒸镀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胺(MTDATA),使膜厚为55nm。
接着,作为有机发光介质,以0.1~0.3nm/秒的蒸镀速度共蒸镀4,4’-双[2,2-二苯基乙烯基]联苯(DPVBi)而作为主相,以0.003~0.008nm/秒的蒸镀速度共蒸镀1,4-双[4-(N,N-二苯基氨基苯乙烯基苯)](DPAVB)而作为掺杂剂,并使厚度为40nm。
接着,作为电子注入层,蒸镀三(8-喹啉酚)铝(Alq),并使膜厚为20nm。
(3)中间导电层的成膜
作为蒸发源,分别独立地制备氧化钒(V2O5)和氟化锂(LiF),依次形成10nm的V2O5膜、10nm的LiF膜、10nm的V2O5膜。
(4)有机发光层、中间导电层、有机发光层、阴极的成膜
接着,按照上述(1)、(2)的与有机发光层和中间导电层相同的要领,依次对有机发光层、中间导电层、有机发光层进行成膜。
然后,作为阴极,对铝进行成膜,并使其厚度为150nm,从而制得有机EL元件。
(5)有机发光层和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测定
在玻璃基板(OA2玻璃:日本电气硝子社制造)上,通过上述(2)的方法,分别以0.2微米的厚度,单独地对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介质、电子注入层进行成膜,使用椭圆偏光计,测定对于波长500nm光的折射率。并且,使用上述(2)各自的膜厚值,求得有机发光层的等效折射率,结果为1.79。
另外,在玻璃基板上,通过上述(3)的方法,分别单独地对氧化钒和氟化锂进行成膜,使用椭圆偏光计,测定对于波长500nm的光的折射率。并且,使用上述(3)各自的膜厚值,求得中间导电层的等效折射率,结果为1.95。另外,使用吸光度计,测定吸收系数,结果为2.01。
(6)有机EL元件的发光性能测定
向ITO和铝阴极之间通电,使得电流密度达到1.4mA/cm2,从而获得蓝光。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ミノルタ制CS1000),测定元件正面方向的亮度和色度,亮度为387nit,色度为(0.157,0.339)。
接着,仅将元件倾斜50°,同样地测定色度,并通过下面公式(4),求得正面方向和场角50度之间的色差,结果是0.025这样良好的值。
ΔCIE = ( CIE x 0 - CIE x 50 ) 2 + ( CIE y 0 - CIE y 50 ) 2 - - - ( 4 )
实施例1以及后述的实施例2~5和比较例1、2制造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构以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实施例/比较例 有机发光层   中间导电层   元件测定值
种类、膜厚   折射率   层数   结构、膜厚   折射率   吸收系数[1/μm]   亮度[nit]   正面色度x   正面色度y   50度ΔCIE
  实施例1 蓝光(膜厚115nm)   1.79   3   V2O5(10nm)/LiF(10nm)/V2O5(10nm)   1.95   2.01   387   0.157   0.339   0.025
  实施例2 蓝光(膜厚115nm)   1.79   3   V2O5:LiF共蒸镀30nmLiF/(V2O5+LiF)蒸镀比例0.46   1.76   2.22   392   0.167   0.366   0.021
  实施例3 蓝光(膜厚115nm)   1.79   3   MoO3 30nm   1.85   2.48   342   0.150   0.299   0.007
  比较例1 蓝光(膜厚115nm)   1.79   3   V2O5 30nm   2.20   3.02   320   0.154   0.351   0.042
  实施例4 白光(膜厚115nm)   1.79   3   MoO3 30nm   1.85   2.48   396   0.228   0.285   0.014
  实施例5 白光(膜厚115nm)   1.79   1   MoO3 30nm   1.85   2.48   161   0.273   0.352   0.018
  比较例2 白光(膜厚115nm)   1.79   1   V2O5 30nm   2.20   3.02   153   0.246   0.33   0.031
实施例2
除了使中间导电层成为V2O5和LiF的共蒸镀(膜厚30n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有机EL元件。相对于全部中间导电层的LiF的蒸镀比率为0.46。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为1.76,吸收系数为2.22。有机EL元件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为392nit,色度为(0.167,0.366),正面方向和场角50度之间的色差是0.021这样良好的值。
实施例3
除了使中间导电层成为MoO3单层膜(膜厚30n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有机EL元件。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为1.85,吸收系数为2.48。有机EL元件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为342nit,色度为(0.150,0.299),正面方向和场角50度之间的色差是0.007这样良好的值。
比较例1
除了使中间导电层成为V2O5单层膜(膜厚30n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有机EL元件。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为2.20,吸收系数为3.02。有机EL元件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为320nit,色度为(0.154,0.351),正面方向和场角50度之间的色差是0.042,是通过目测能够识别色度不同的水平。
实施例4
除了使有机发光介质为如下所述的橙色发光介质和蓝色发光介质的层压型之外,利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造有机EL元件。另外,首先在空穴注入层上层压橙色发光介质,之后再层压蓝色发光介质。
橙色发光介质是以5∶0.01的比例,对下式(1)所示的材料和下式(2)所示的材料进行成膜,并使得膜厚为5nm而制成的。
蓝色发光介质是以35∶0.8的比例,对下式(1)所示的材料和下式(3)所示的材料进行成膜,并使得膜厚为35nm而制成的。
Figure A20048001084900172
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与其他实施例相同,都为1.79。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为1.85,吸收系数为2.48。有机EL元件的正面方向的亮度为392nit,色度为(0.228,0.285),正面方向和场角50度之间的色差是0.014这样良好的值。
实施例5
将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的ITO厚度为150nm的玻璃基板转移至有机蒸镀装置,将真空槽减压至5×10-7torr后,依序对中间导电层、有机发光层、阴极进行成膜。
作为中间导电层,形成MoO3的单层膜(膜厚30nm)。
作为有机发光层,依次形成55nm的MTDATA膜作为空穴注入层,以10∶0.25的比例,对上式(1)所示的材料和上式(3)所示的材料进行成膜而形成10nm的蓝色发光层,以30∶0.8的比例,对上式(1)所示的材料和上式(2)所示的材料进行成膜而形成30nm的橙色发光层,对Alq进行成膜而形成20nm的电子注入层,对铝进行成膜而形成150nm的阴极。
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为1.79,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为1.85,吸收系数为2.48。有机EL元件正面方向的亮度为161nit,色度为(0.273,0.352),正面方向和场角50度之间的色差为0.018,是通过目测能够识别色度不同的水平。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场角特性良好、高效率的有机EL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与公知的结构组合,能够用于家用TV、大型显示器、便携电话用显示屏等各种显示装置的屏幕。

Claims (8)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包括透明电极、与透明电极对向设置的对向电极、透明电极和对向电极之间的1个或以上的中间导电层和1个或以上的有机发光层,将1个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设为na,将1个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b,na和nb的差为0.2以内。
2、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包括透明电极、与透明电极对向设置的对向电极、透明电极和对向电极之间的1个或以上的中间导电层、夹持配置中间导电层的多个有机发光层,将1个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将夹持该中间导电层的有机发光层1和有机发光层2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a,nb,nc时,中间导电层的折射率na和有机发光层的折射率nb和/或nc的差为0.2以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上述中间导电层(折射率na)是表现出大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层和表现出小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层的层压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上述中间导电层(折射率na)由含有表现出大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材料和表现出小于折射率nb和/或nc的折射率的材料的混合物的层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上述中间导电层(折射率na)含有低折射率材料、和选自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碘化物以及硼化物的透明导电材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上述低折射率材料是金属卤化物,上述透明导电材料是导电性金属氧化物。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上述中间导电层(折射率na)的吸收系数(单位:1/μm)为2.5或以下。
8、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而构成的显示装置。
CNA2004800108491A 2003-04-24 2004-04-22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7781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9305/2003 2003-04-24
JP2003119305 2003-04-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8147A true CN1778147A (zh) 2006-05-24

Family

ID=33308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108491A Pending CN1778147A (zh) 2003-04-24 2004-04-22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358661B2 (zh)
EP (3) EP1633169B1 (zh)
JP (1) JPWO2004095892A1 (zh)
KR (1) KR101067092B1 (zh)
CN (1) CN1778147A (zh)
TW (1) TW200501800A (zh)
WO (1) WO20040958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8152B (zh) * 2006-08-14 2011-04-13 印可得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11302A (ko) * 2004-03-05 2007-01-24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ES2380972T3 (es) 2004-03-26 2012-05-22 Rohm Co., Ltd. Elemento orgánico emisor de luz
DE102004021567A1 (de) * 2004-05-03 2005-12-08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mbh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en enthaltend organische Halbleiter
JP2006139932A (ja) * 2004-11-10 2006-06-01 Pentax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0613810B1 (ko) * 2004-12-17 2006-08-17 주식회사 두산 전계 발광 소자용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JP5238136B2 (ja) * 2005-03-25 2013-07-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WO2006104020A1 (en) 2005-03-25 2006-10-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appliance using the same
JP2006318697A (ja) * 2005-05-11 2006-11-24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EP2018090A4 (en) * 2006-05-11 2010-12-01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EP2034803A4 (en) * 2006-05-11 2010-09-08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2007329054A (ja) * 2006-06-08 2007-12-20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KR101115760B1 (ko) * 2008-05-14 2012-03-07 주식회사 두산 안트라센 유도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2010102968A (ja) * 2008-10-23 2010-05-0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照明光通信システム用の送信装置
US20100295445A1 (en) 2009-05-22 2010-11-25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20100295444A1 (en) * 2009-05-22 2010-11-25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US8476823B2 (en) 2009-05-22 2013-07-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8803420B2 (en) 2010-01-15 2014-08-12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KR20120061312A (ko) 2010-12-03 2012-06-13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WO2013062075A1 (ja) 2011-10-26 2013-05-0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
JP2015135836A (ja) 2012-03-29 2015-07-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
JP2015167150A (ja) 2012-05-28 2015-09-24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6113993B2 (ja) 2012-10-03 2017-04-1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9438B2 (ja) 1992-12-04 2001-07-1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発光素子
US5959738A (en) * 1994-07-25 1999-09-28 Molecular Devices Corporation Determination of light absorption pathlength in a vertical-beam photometer
JP3007554B2 (ja) * 1995-03-29 2000-02-07 旭テクノグラス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用窓ガラス
JP4477150B2 (ja) * 1996-01-17 2010-06-09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有機薄膜el素子
GB2316228B (en) * 1996-04-10 2000-12-06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High contrast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s
US5874803A (en) * 1997-09-09 1999-02-23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stack of OLEDS and phosphor downconverter
JP4486713B2 (ja) * 1997-01-27 2010-06-23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H10270171A (ja) * 1997-01-27 1998-10-09 Junji Kido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H11162646A (ja) * 1997-11-26 1999-06-18 Chisso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H11312584A (ja) 1998-04-28 1999-11-09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JPH11312585A (ja) 1998-04-28 1999-11-09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JP3884564B2 (ja) * 1998-05-20 2007-02-2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el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US6593687B1 (en) * 1999-07-20 2003-07-15 Sri International Cavity-emissio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device
GB2361356B (en) * 2000-04-14 2005-01-05 Seiko Epson Corp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1393967A (zh) * 2000-08-23 2009-03-25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有机场致发光显示装置
CA2355021C (en) * 2000-08-29 2004-11-02 Hoya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ntireflection film
JP3545359B2 (ja) * 2001-04-27 2004-07-21 Hoya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を有する光学部材
JP4707219B2 (ja) 2000-09-27 2011-06-22 タカラスタンダード株式会社 浴室ユニット
US7288887B2 (en) * 2001-03-08 2007-10-30 Lg.Philips Lcd Co. Ltd. Devices with multiple organic-metal mixed layers
US6984934B2 (en) * 2001-07-10 2006-01-1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Micro-lens arrays for display intensity enhancement
JP4611578B2 (ja) 2001-07-26 2011-01-12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6872472B2 (en) * 2002-02-15 2005-03-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viding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stacked electroluminescent units
JP3933591B2 (ja) *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7158161B2 (en) * 2002-09-20 2007-01-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an exposure unit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both using the element
US6717358B1 (en) * 2002-10-09 2004-04-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scad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voltage stability
US6936961B2 (en) * 2003-05-13 2005-08-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scad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connecting units with N-type and P-type organic layer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8152B (zh) * 2006-08-14 2011-04-13 印可得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8866128B2 (en) 2006-08-14 2014-10-21 Inktec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82777A1 (en) 2010-05-05
EP2197247A1 (en) 2010-06-16
JPWO2004095892A1 (ja) 2006-07-13
WO2004095892A1 (ja) 2004-11-04
US20060220538A1 (en) 2006-10-05
EP1633169B1 (en) 2012-06-06
US20080164811A1 (en) 2008-07-10
KR101067092B1 (ko) 2011-09-22
TW200501800A (en) 2005-01-01
EP2197247B1 (en) 2013-04-03
EP1633169A4 (en) 2008-01-02
KR20060011970A (ko) 2006-02-06
US7358661B2 (en) 2008-04-15
EP1633169A1 (en) 2006-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78147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显示装置
CN1271464C (zh) 可发射白色光源的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TWI514925B (zh) 有機發光裝置
CN1269232C (zh) 在空穴传递层或电子传递层或两者中含有色中性掺杂剂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913194A (zh) 白色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510266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934727A (zh) 改进稳定性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684563A (zh) 显示装置、显示单元以及成像装置
EP2141962A1 (en) Surface light emitting body
CN1725921A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656852A (zh) 有机el显示器
CN1645978A (zh) 有机电致发光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961613A (zh) 有机发光器件
CN1832642A (zh) 电致发光元件
CN1543282A (zh) 发光元件以及发光器件
CN1925138A (zh) 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有机el元件和有机el面板
CN1848478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674752A (zh) 发光显示装置
CN1674750A (zh) 发光显示装置
CN1914956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JP2009043684A (ja) 白色発光有機el(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色度調整方法
CN1682574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CN1717959A (zh) 多色发光器件
CN1913730A (zh) 白色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2003203771A (ja) 有機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