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3787A - 部件插入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插入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3787A
CN1773787A CN 200510118173 CN200510118173A CN1773787A CN 1773787 A CN1773787 A CN 1773787A CN 200510118173 CN200510118173 CN 200510118173 CN 200510118173 A CN200510118173 A CN 200510118173A CN 1773787 A CN1773787 A CN 17737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arts
shell body
cut
contac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1817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79098C (zh
Inventor
野口英之
岸崎康浩
塚本胜
清水圭司
古贺一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3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3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90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909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装置,从通过传运片(22)将多个部件(21)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20)上,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25)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以被虚插入的上述部件的正式插入。该部件插入装置,具有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正式插入的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外壳体移动了第1部件和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

Description

部件插入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部件组装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将触点片等金属部件插入连接器中的方法和用于此的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连接器或组件插口等电器部件的装配,包括通过将电接点、端子、触点片等导电性端子部件压入到绝缘体的外壳体中而进行装配的工序。这种将端子部件一个一个插入到外壳体中的方式被称为拼合方式(单个压入(插入)方式)。
图23是说明以往的拼合方式的概略图;图24是说明图23的具体操作的局部剖视图;图25是说明使用图23的拼合方式的电子部件组装装置的概略图。
参照图25,电子部件组装装置,包括供应连续带状材料20的端子供应装置30、具有从连续带状材料上割下触点片并将其压入连接器的外壳体25中的端子插入刀具部12的端子插入装置、外壳体供应装置40和外壳体运送机构11,其中,所述外壳体供应装置40,如箭头51所示供应外壳体25,并将其搬送至触点片插入位置,且将插入触点片的外壳体送至外壳体装配后工序50;所述外壳体运送机构11,在触点片插入的位置,以固定的节距将搬送来的外壳体25沿箭头52所示规定方向输送。
如图24所示,连续带状材料20f,具有传运片22和通过切断部23与从传运片22突出的连接部24形成为一体的触点片。将触点片21与传运片22一起如箭头31所示被搬运并定位,而且如箭头32所示,将触点片21在外壳体25上压入到外壳体25的插入孔25a中。
参照图23,端子插入刀具部12具有:夹入连续带状材料20的传运片22的切断模头3、从连续带状材料20上切断触点片(端子)用的切断冲头1、和在切断时作为支承的触点片支承部2。在切断冲头1的下面,形成有端子插入面。
外壳体25,如图23的箭头71所示,通过外壳体运送机构11以规定的节距向一个方向运送。而且,在图23中,符号21A是用来表示正式插入状态的触点片21、符号21B是用来表示虚插入完毕的触点片21。对于这样的拼合压入方式的详情,请参照特开2002-324648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对于压入速度的高速化手法也进行了说明。
图26是通过上述以往技术来对触点片插入方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的状态,(b)表示正式插入时的状态。
参照图26(a)以及(b),在利用上述以往技术的拼合方式中,将被切下的触点片(端子部件)21,如箭头32所示,插入在外壳体25的插入孔25a中,但是,如图26(a)所示,在可暂时保持的触点片21上,设置有由三角状凸起构成的卡定部21a。从图26(a)的虚插入状态,进一步如图26(b)所示,沿箭头32的方向,以正式插入量72压入而成为正式插入状态。
图27是表示以往方式的触点片插入方法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b)表示正式插入时。图28是用来说明图27(a)以及(b)所示的以往方式的缺点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b)表示节距移动时。图29至图31是说明触点片上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图32至图34是表示触点片上没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
如图27(a)以及(b)所示,随着最近电子零件的小型化、薄型化的趋势,在产品设计上,作为端子部件的触点片21上的卡定部21a,也由无法构成而变为可能了。
如图28(a)以及(b)所示,当在触点片21上没有卡定部21a的时候,节距移动,以正式插入量72进行正式插入,但这时在箭头37所示的方向上,触点片21会脱出。
在此,在以往方式中,对于触点片上有卡定部时的触点片插入工序,参照图29至图31说明如下。
参照图29,触点片21从传运片22上被切下。若以该状态作为原点,则在原点上,以规定的节距间隔将触点片压入。
如图30所示,在虚插入时,在卡定部21a起作用的情况下,当触点片21虚插入时,正式插入同时进行。符号21A、符号21B分别表示压入到外壳体25中的触点片、虚压入外壳体25中的触点片。
如图31所示,当刀具撤回时,箭头35所示方向的触点片支承部2以及切断冲头1发生移动。
另一方面,在以往方式中,对于触点片21上没有卡定部的时候的触点片触工序,参照图32至34说明如下。
参照图32,同图29一样,在原点处,触点片21从传运片22上被切下。
被切下的触点片21以一定的节距间隔被压入,但是如图33所示,在虚插入时卡定部21a起作用的状态下,触点片21的虚插入和正式插入同时进行。
如图34所示,当刀具撤回的时候,箭头35所示方向的触点片支承部2和切断冲头1发生移动。但是,因为在触点片21上没有卡定部21a,所以如图28(b)所示,触点片21将会滑脱。
这样,若没有卡定部21a,则虚插入后触点片将粘在冲头上而滑脱(倒退回去),所以用以往的方式无法组装,或者频繁造成组装失误而致使产品合格率下降。
这样,在以往方式中导致部件从触点片21上脱落的原因有,切断后的毛刺、静电力、装置的震动等。
因此,作为部件滑脱的解决方法,如图35至图37所示。图35是说明部件滑脱对策的局部主视图;图36是说明以往方式的部件滑脱对策的局部主视图;图37是说明以往方式的缺点的局部主视图。
如图35所示,从外壳体插入孔25a的中心,如符号74所示,在偏离Ymm的位置上将触点片21插入,如图36所示,触点片支承部2在箭头34所示方向上移动。即,打开的时候,与切断冲头1的距离如符号75所示,产生为Ymm,虽然考虑了以上的方法,但是如图37所示,根据触点片21的加工部件精度,部件前端会产生如符号77所示的elmm左右的变形,因而会削到外壳体25产生不合格产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而薄的、在金属部件的虚插入时即使没有卡定部也可以组装且可以实现组装工序稳定化的部件插入方法以及其组装装置。
通过本发明方式之一,可以获得一种部件插入装置,是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装置,该装置,从通过传运片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利用切断模头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同时对进行了虚插入的上述部件进行正式插入;其特征在于:上述部件插入装置,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具有正式插入的保持机构;上述保持机构,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上述外壳体移动了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
通过本发明另一方式,可以获得一种部件插入方法,是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方法,从通过传运片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利用切断模头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同时对进行了虚插入的上述部件进行正式插入;其特征在于: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在正式插入的时候,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上述外壳体移动了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
通过本发明的又一方式,可以获得一种部件组装装置,是将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并在与进行下一个部件虚插入同时,将已被虚插入的部件正式插入到上述外壳体中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在上述正式插入之前,使上述虚插入的部件与上述外壳体间产生相对移动,其移动的距离相当于上述部件与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
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部件插入方法及其组装装置,在进行用小型薄型形成的金属部件的虚插入的时候,即使在没有卡定部的状态下,也可以组装,而且可以实现组装工序的稳定化。
本发明的部件插入方法及装置,适用于将部件、例如触点片插入到连接器的外壳体中,从而组装成电子部件、例如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通过图1的部件组装装置而进行组装的产品的概略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部件组装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原点。
图5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触点片切断冲头前进、触点片支承部前进的状态。
图6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触点片夹紧和切断。
图7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插入触点片前端的状态。
图8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微小节距的退回工序。
图9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虚插入以及一根之前的虚插入触点片的正式插入。
图10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触点片支承架打开的状态
图11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列示了各刀具的退回动作。
图12是顺次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示意图,分别列示了外壳体节距运送以及触点片运送动作。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点片支承部的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拼合压入动作的各刀具的时间表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部件组装装置的连续带状材料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部件组装装置的部件插入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部件组装装置的部件插入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的部件插入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连续带状材料的第2变形例的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连续带状材料的第3变形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连续带状材料的第4变形例的图。
图23是表示以往的拼合方式的概略图。
图24是表示图23的具体操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25是表示使用图23的拼合方式的部件组装装置的概略图。
图26是说明以往的触点片插入方式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的状态,(b)表示正式插入时的状态。
图27是表示以往方式的触点片插入方法的其他例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b)表示正式插入时。
图28是说明图27中所示的以往方式的缺点的剖视图,(a)表示虚插入时,(b)表示节距移动时。
图29是表示触点片上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
图30是表示触点片上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
图31是表示触点片上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
图32是表示触点片上没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
图33是表示触点片上没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
图34是表示触点片上没有卡定部时的工序图。
图35是表示部件滑脱对策的局部主视图。
图36是表示以往方式中的部件滑脱对策的局部主视图。
图37是表示以往方式的缺点的局部主视图。
图38是说明通过以往的触点片的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板厚方向的夹紧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是电子部件组装制造方法,在把如触点片或端子那样的电接点等金属部件插入到作为绝缘体的外壳体中的工序中,通过将电接点等金属部件一个一个地插入的拼合方式(单个压入(插入)方式)进行组装。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电子部件的部件插入方法及装置,即,多个部件通过传运片相连接,从该传运片上将上述部件一个一个地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外壳体移动一个节距,并同时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和已经虚插入完的部件的正式插入,在这种连续自动地进行的部件插入装置中,具有将上述传运片上的上述部件切断的切断模头和保持装置,其中,上述保持装置,保持上述部件且位于可相对于上述切断模头移动的位置,并从上述传运片上将上述部件切断后在插入方向上把上述部件虚插入到上述外壳体中;上述保持装置,在上述部件前端插入上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例如,使外壳体沿节距方向移动上述部件和外壳体的留空量后,将上述部件虚插入到上述外壳体中,同时进行将上述部件正式插入到上述外壳体中。
具体参照图1至图14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通过图1的部件组装装置进行组装的制品的概略局部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部件组装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在此,在说明端子的部件组装方法的工序之前,先对适用于本发明的部件组成装置的部件搬运系统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3,该第1实施例中的部件插入装置101,是由切断冲头1、部件(触点片)支承部2、切断模头3、将外壳体25设置在规定位置的外壳体运送机构11等构成。如符号15所示,搬送方向B以及与其相比较小的退回方向A的移动交替进行。
参照图2,连续带状材料20,是将预先经过冲压处理的带状金属板通过钻孔加工而制成,且具有按一定节距设置了搬送孔22a的传运片22、与从传运片22的一侧面突出的连接部通过切断部23相连接的触点片21。触点片21,在往外壳体25上形成的多个插入孔25a中插入时,在切断部23处,从在搬送方向31上以一定节距搬送的连续带状材料20的传运片22上被一个一个切断分离,按照箭头32所示方向一个一个压入到作为树脂成形品的外壳体25的插入孔25a中,进行虚插入,而且,右图所示为正式插入固定。在此,多个触点片21和连接这些触点片21的传运片22,由于其整体被形成为带状,因此该整体被叫做连续带状材料20。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器,由外壳体25和组装在该外壳体25中的多个触点片21组装而成。触点片21,是连接到对方侧的连接器(图中未示)上的具有导电性的触点片、端子或者电接点等其中的一种。
参照图3,部件组装装置101具有:供给具有触点片的连续带状材料20的端子供给装置30、端子插入装置10、供给压入触点片21的外壳体25的外壳体供给装置40和外壳体运送机构11;其中,所述端子插入装置10,具有从箭头25所示的被搬送的连续带状材料20上,通过冲压而切取压入触点片21的端子插入刀具部12;所述外壳体运送机构11,将外壳体25按一定节距运送,移动至插入位置,在触点片21被压入之后,从插入位置把插入触点片的外壳体25沿规定方向52运送至外壳体组装后工序50。
在将触点片21插入到外壳体25中之后,通过外壳体运送机构11进行节距移动,连续自动地反复进行外壳体21的插入。规定触点片插入完成的外壳体25被搬送至后工序的外壳体组装后工序50。
下面,参照图4至图12对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部件组装装置10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4至图12是顺次表示部件组装的各工序的图;图4表示原点;图5表示触点片切断冲头前进、触点片支承部前进的状态;图6表示触点片夹紧、切断;图7表示触点片前端插入;图8表示微小的节距退回;图9表示虚插入以及前一个虚插入触点片的正式插入;图10表示触点片支承部打开的状态;图11表示各刀具的退回;图12分别表示外壳体节距运送以及触点片运送;图1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点片支承部的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14是拼合压入动作的各刀具的时间表图。
参照图4至图12,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部件组装装置101中,采用了将触点片21一个一个地插入外壳体25中的拼合方式的组装方法。以一个触点片21的动作为中心来对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参照图4,在原点处,将连续带状材料保持在切断模头3上。在触点片21的两侧,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以打开的状态处于对置的位置。在外壳体运送机构11上设置有外壳体25,触点片21插入到外壳体25的孔25a中,正式插入到孔25a中状态的触点片用21A来表示。另一方面,虚插入到孔25a中状态的触点片用符号21B来表示。
参照图5,表示了触点片21的切断冲头1前进、触点片支承部2也前进的状态。保持在连续带状材料20上且通过搬运系统提供至分离位置的触点片21,在图38所示的位置,通过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在板厚方向上被夹紧。
参照图6,如箭头34所示,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同时向传运片22的板厚方向移动,通过与切断模头3的共同作用,触点片21在边缘部(切断部H),以夹着触点片21的状态从传运片22上切断分离,切断冲头1以及切断模头3一起构成了切断装置。这时,触点片21由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夹持。即,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互相协同作用,构成了保持触点片21的保持机构而起作用。
而且,在该第1实施例中的切断冲头1具有正式插入部4,该插入部是用于在将触点片21虚插入至外壳体25中的同时,将前一工序中虚插入的触点片21正式插入到外壳体25中。在切断冲头1上,设置有正式插入部4,该插入部4从与外壳体25对置的侧面突出,通过正式插入部4的前端面,把虚插入完的触点片21B压入插入孔25a中而进行正式插入的操作。
参照图7,通过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的规定动作,将触点片21搬送至规定位置,被夹持的触点片21的前端部,虚插入至外壳体25的插入位置,即插入孔25a中。
参照图8,在触点片21的前端部被插入到外壳体25的插入孔25a中之后,外壳体25通过外壳体运送机构11顺次在节距运送方向B和相反的退回方向A34上返回微小节距Ymm。即,外壳体运送机构11具有移动机构,该机构在正式插入之前,在虚插入的触点片21与外壳体25之间,使它们只产生与其留空量相应的距离的相对移动。
参照图14所示的时间表,关于虚插入,在符号61所表示的点,端子(触点片)前端插入外壳体;在符号62处退回移动结束;在符号63处为正式插入。这样,端子前端在外壳体反向退回Ymm的动作时刻,由于高速进行,所以对压入速度没有影响,即,触点片的压入速度不会变慢。
参照图9,切断冲头1及触点片支承部2一同向外壳体25一侧下降(以箭头C方向32所示的插入方向),(1)被夹紧的触点片(第2触点片)21的虚插入以及(2)前一工序中虚插入的前一个触点片21、即虚插入完成的触点片(第1触点片)21B的正式插入同时进行。即,通过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而被夹紧的触点片(第2触点片)21,通过如箭头C32所示的下降,虚插入到插入孔25a中,与此同时,虚插入完成的触点片(第1触点片)21B,通过设置在切断冲头1的外壳体25一侧的侧面上的正式插入部4被正式插入。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外壳体运送机构11上的部件吸引孔13来进行空气吸引。通过吸引作用触点片21被吸引并被固定保持在外壳体的插入孔25a的内部。
参照图10,在这之后,触点片支承部2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34A移动Zmm,通过该移动,解除了触点片21的板厚方向的夹紧。通过该动作,在切断冲头1与触点片21之间产生了Ymm的空隙。
参照图11,在各刀具退回中,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向与插入方向为反方向的箭头D方向35上升。此时,切断冲头1向箭头B方向33移动。
如图12所示,通过上述的移动,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返回原点。该工序使外壳体25一个节距一个节距地移动的同时,通过组装装置连续自动地反复进行。此时,外壳体的节距运送量等于外壳体节距Pmm+节距返回量Ymm。
又,往外壳体25插入规定个数的触点片21进行循环动作的次数之后,进行最后一个的正式插入。这时,不进行连续带状材料20的运送(图中未示,但是运送机构使用例如伺服电动机和链轮),而在切断冲头1以及部件支承部2不保持触点片21的状态,进行触点片21的插入循环动作并完成制品的组装。该动作是没有虚插入动作的正式插入,即所谓的空插入动作。
下面,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部件插入方法以及该组装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向箭头A方向34移动Zmm,通过该移动解除了触点片21的板厚方向的夹紧。该动作可以在切断冲头1和触点片21之间产生间隙Ymm,因为有间隙Ymm,所以,即使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在箭头D方向35进行返回动作,触点片21也会被切断冲头1拉紧而不滑脱。
这样,在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中,当通过拼合方式作为将端子部件的触点片21从传运片22上切断并插入外壳体25中时,在触点片21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插入孔25a中之后,使外壳体发生微小节距(Ymm:端子和外壳体孔的留空量)移动。该移动至端子正式插入之前结束。
在部件支承架打开(OPEN)之后,在切断冲头1与触点片21之间,可以形成Ymm的空隙。由此,在切断冲头1、触点片支承部2的退回动作时,不会有触点片21紧贴在切断冲头1上的现象。又,为了保持虚插入示的端子姿势,通过设置在外壳体孔25a的相反一侧的外壳体运送机构11上的部件吸引孔13来进行触点片的空气吸引固定。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部件插入方法及装置中,使得用以往方式不能组装、没有端子虚保持(卡定部)的制品组装变为可能。
又,增加了在制品设计上更趋于小型化、薄型化的自由度,同时降低了成本。
因此,通过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可以实现小型薄型制品的组装工序稳定化。
又,通过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使得用以往方式不能组装、没有端子虚保持(卡定部)的制品组装变为可能,使制品不产生划伤的组装变为可能,并可以增加在制品设计上更小型化、薄型化的自由度,还降低了成本。
图15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组装装置的连续带状材料的第1变形例的图。如图15所示,在第1实施例中,作为端子部件的触点片21与传运片的连接方式是在为了搬送触点片21而作为把持部的传运片上以梳齿状连接在端子端面的状态,在该变形例中,将触点片21的中间附近,由传运片22连接其一部分作为连续带状材料20b形成。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组装装置的部件插入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参照图16,第2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由第1实施例的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左右反置而构成。在该部件插入装置中,在切断冲头1的外壳体25一侧的侧面上,设置了从切断冲头1向外突起的正式插入部4’。如图14所示,外壳体运送为B方向,退回为A方向。其他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组装装置的部件插入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参照图17,第3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由第1实施例的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左右反置而构成。在第3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中,在触点片支承部2的外壳体25一侧的侧面上,设置了正式插入部4。其他的构造,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又,外壳体运送机构11的外壳体的节距运送动作,如符号16所示,也同第1实施例相同。
总之,第2以及第3实施例的正式插入部4,可设置在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的任意一方,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可位于左右任意一侧,只要隔着触点片21对置,便会起到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
图18以及图19是表示第4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的主视图;图19是图18是用来说明部件插入装置的动作图。
参照图18,第4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与第1实施例的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配置相同,但是切断冲头1相对的面比端子插入部4更加向下突出,与该突出部大小相一致,触点片支承部2的外壳体25一侧的侧面,其高度变大。又,外壳体运送机构的节距运送动作,也如符号16所示,与第1实施例相同。
该第4实施例的部件插入装置,与第1实施例具有同样的作用。
参照图19,与图9所示的第1实施例中的工序相同,在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一同向外壳体25a一侧下降(如箭头C方向32所示的插入方向),并且(1)被夹紧的触点片21的虚插入以及(2)作为前一个触点片的、虚插入完成的触点片21B的正式插入同时进行。即,通过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而被夹紧的触点片21如箭头32所示的下降,虚插入到插入孔25a中,与此同时,虚插入完成的触点片21B,通过设置在切断冲头1的外壳体25一侧的侧面上的正式插入部4被正式插入。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外壳体运送机构11上的部件吸引孔13来进行空气吸引。通过吸引作用,触点片21被吸引并被固定保持在外壳体的插入孔25a的内部。
又,也可以在切断冲头1上设置本体插入部4,或如同该第2以及第3实施例那样,以左右反置构成切断冲头1以及触点片支承部2来设置本体插入部4。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连续带状材料的第2变形例的图。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触点片21的一侧上下并排设置了两个卡定部21a,下方的卡定部21a用于虚插入时,上方的卡定部21a用于正式插入时。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连续带状材料的第3变形例的图。如图21所示,也可以将卡定部21a形成在斜面上,将触点片21形成为楔形状。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连接带状材料的第4变形例的图。如图22所示,也可以将卡定部21a形成在触点片21的相反一侧的侧面上。

Claims (10)

1.一种部件插入装置,是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装置,该装置,从通过传运片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利用切断模头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同时对进行了虚插入的上述部件进行正式插入;其特征在于:
上述部件插入装置,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具有正式插入的保持机构;
上述保持机构,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上述外壳体移动了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
2.一种部件插入方法,是拼合方式的部件插入方法,从通过传运片将多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利用切断模头将上述部件切断,并将切断的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在进行下一个部件的虚插入同时对进行了虚插入的上述部件进行正式插入;其特征在于:
保持上述部件从而进行虚插入,且在正式插入的时候,在将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1部件的前端插入到外壳体中的状态下,在沿节距方向将上述外壳体移动了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部分的距离之后,在进行上述多个部件内的第2部件的虚插入的同时,进行上述第1部件的正式插入。
3.一种部件组装装置,是将部件一个一个虚插入到外壳体中,并在与进行下一个部件虚插入同时,将已被虚插入的部件正式插入到上述外壳体中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在上述正式插入之前,使上述虚插入的部件与上述外壳体间产生相对移动,其移动的距离相当于上述部件与上述外壳体间的留空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上述部件插入到上述外壳体中的部件插入装置、和保持上述外壳体并将其沿规定方向搬送的外壳体运送机构;上述移动机构配置于上述外壳体运送机构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装置,使上述外壳体向与上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件插入装置,具有至少保持一个上述部件并使其向上述外壳体移动的保持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件插入装置,具有从通过传运片连接多个部件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切断上述部件的切断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断机构,包括切断模头、和与上述切断模头协同作用从而从通过传运片连接多个部件的长条状连续带状材料上切断上述部件的切断冲头;上述保持机构,具有与上述切断冲头协同作用从而夹持上述切断部件的支承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断冲头,具有将上述部件正式插入到外壳体中的正式插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正式插入部,从上述切断冲头向上述外壳体突出。
CNB2005101181734A 2004-11-11 2005-11-11 部件插入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03790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27729 2004-11-11
JP2004327729A JP4155582B2 (ja) 2004-11-11 2004-11-11 部品挿入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3787A true CN1773787A (zh) 2006-05-17
CN100379098C CN100379098C (zh) 2008-04-02

Family

ID=36620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81734A Active CN100379098C (zh) 2004-11-11 2005-11-11 部件插入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155582B2 (zh)
CN (1) CN100379098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8622A (zh) * 2011-04-12 2012-10-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3794967A (zh) * 2014-03-20 2014-05-14 苏州源硕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自动排插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02104B2 (ja) * 2009-05-28 2013-10-02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金属板の挿入方法、挿入装置及び組立品の製造方法
CN105703202B (zh) * 2015-12-28 2018-01-05 浙江创佳电子有限公司 Fpc连接器锁扣组装专用治具
JP7409017B2 (ja) 2019-10-31 2024-01-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部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9937A (en) * 1990-11-14 1996-05-28 Soriano; Louis Guid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automatic introduction of a male piece into a female piece
JP3605795B2 (ja) * 2001-04-27 2004-12-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部品挿入装置、及びその部品組立方法
JP2004030956A (ja) * 2002-06-21 2004-01-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電子部品における端子とハウジングとの組立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8622A (zh) * 2011-04-12 2012-10-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738622B (zh) * 2011-04-12 2015-07-1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3794967A (zh) * 2014-03-20 2014-05-14 苏州源硕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自动排插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155582B2 (ja) 2008-09-24
CN100379098C (zh) 2008-04-02
JP2006139995A (ja) 200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9251C (zh) 半导体芯片的拾取装置及其拾取方法
CN1080083C (zh) 用于表面安装装置头的工具
CN1773787A (zh) 部件插入装置及方法
CN1228225C (zh) 安装装置
CN1372337A (zh) 蓄电池接线端子结构
CN1669119A (zh) 拾取半导体芯片的方法和设备及为此使用的吸引和剥落工具
JP6360166B2 (ja) リード部品装着機およびリード部品装着方法
CN1241736C (zh)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777832A (zh) 粘结卡盘装置
CN1486285A (zh) 划线分断设备及其系统
CN1347139A (zh) 电子零件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CN1802735A (zh) 筒夹、芯片附着装置及芯片的拾取方法
CN1741879A (zh) 基板分断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的面板制造方法
CN1870371A (zh) 线束铠装板及其贴装方法
CN1310380C (zh) 电缆连接器
CN1927664A (zh) 运输用组装体及使用该运输用组装体的运输方法
CN1894078A (zh) 部件安装头、吸附管嘴及吸附管嘴的制造方法
CN1302497C (zh) 生片叠层装置和生片叠层方法以及叠层陶瓷电子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449241A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248839C (zh) 切断装置及切断方法
CN1144086C (zh) 电气零件的安装方法
JP2004022606A (ja) 金属基板の加工処理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加工された金属基板
CN1191809A (zh) 剥离装置、含其的纸带处理装置和含后者的纸带印刷装置
CN114433780A (zh) 面安装螺母及其制造方法及装置及有底筒状体的制造方法
CN1144635C (zh) 加工具有大高宽比通孔的工业部件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