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3393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63393A
CN1763393A CN 200510114043 CN200510114043A CN1763393A CN 1763393 A CN1763393 A CN 1763393A CN 200510114043 CN200510114043 CN 200510114043 CN 200510114043 A CN200510114043 A CN 200510114043A CN 1763393 A CN1763393 A CN 17633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b
power transmitting
belt wheel
side agency
transmitting de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140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5304C (zh
Inventor
野坂伦保
田渊泰生
上田元彦
多田世央纪
永柄弘
山下昌宏
木田耕二
田边满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63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3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53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530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lley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带轮(1)和具有内轮毂(21)、橡胶阻尼器(22)和外轮毂(23)的轮毂(2)。由弹性材料形成并设置在外轮毂的内周表面和外周表面的一侧或两侧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以凹凸配合方式与设置在对应于带轮的外轮毂的位置的带轮侧作用部分(12)彼此作用,从而构成轮毂和带轮之间的扭矩传递结构。轮毂侧作用部分和带轮侧作用部分具有凹凸外部形状并彼此啮合作用。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扭转限制器功能的动力传递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当装配进汽车压缩机中时使用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传递动力到已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具有由如橡胶材料和带轮制作的阻尼衰减机构的轮毂的连接方法通过如图27A和27B所示的方法进行。具体地说,当带轮A由如铁的金属制作时,螺纹形成于带轮A上且带轮A和轮毂B通过螺栓C等连接(参照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1-153152)。另外,标号D表示橡胶阻尼器。
在带轮A由与金属相比具有相对低材料强度的材料如树脂制作的情况下,可以螺纹啮合的金属E通过如夹物模压的方法与带轮A连接,然后,使用螺栓C等,从而连接轮毂B和带轮A(参照日本未审查专利出版号No.2003-56595)。
然而,在如图27B所示的连接方法中,必须增加用于与螺栓进行螺纹配合的元件如金属配件的元件,并增加了生产成本。例如,在由树脂材料制作的带轮中,金属配件必须通过如夹物模压设置。此外,依然存在着金属配件和树脂材料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树脂随着时间改变造成的明显下降的问题。
加强材料,例如玻璃纤维组合在树脂中以改善树脂带轮情况下的材料强度。然而,玻璃纤维的方位不能根据金属配件夹物模压的需求的方位方便地设定,所以,在金属配件周围达不到要求的较好的连接强度。
因此,已有技术使用的结构为凸出部分B1形成于轮毂B的外环周围,凹进部分A1形成于树脂带轮A的内圆周周围,且其彼此如图27C所示配合(参照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2-364667),以便当轮毂B和带轮A彼此配合时不必需要螺栓或类似物。
然而,根据此已有技术,由于过度的扭矩或扭矩波动,将造成外环的凸出部分和带轮的凹进部分形成直接接触,且具有比外环的强度和耐磨性低的树脂带轮的凹进部分不正常地磨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螺栓和插入金属配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可以防止树脂带轮的不正常磨损且可以提供带轮和轮毂的高强度连接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外部物质进入到带轮和轮毂之间的配合部分,并防止此配合部分的正常磨损等。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带轮(1)和包括内轮毂(21)、外轮毂(23)和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轮毂(2),其中由弹性材料形成并设置在外轮毂(23)的内周表面侧和外周表面侧的一侧或两侧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以及设置在对应带轮(1)的外轮毂(23)的位置的带轮侧作用部分彼此作用,从而形成轮毂(2)和带轮(1)之间的扭矩传递结构。
因此,可以获得高强度的连接而不需要螺栓和插入金属配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带轮(1)由树脂材料形成。即使带轮(1)以此方式由树脂材料形成,在本发明中,因为轮毂侧作用部分(24)由弹性材料形成,也可以防止带轮(1)的不正常磨损。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具有配合结构。因此,其可以不使用螺栓等紧密地配合并联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通过整体成型或焊接设置在外轮毂(23)上。换言之,外轮毂(23)和轮毂侧作用部分(24)可以通过夹物模压整体成型,或轮毂侧作用部分(24)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到外轮毂(23)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构成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减少元件的数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外轮毂(23)的后侧部分具有多个狭缝(25),在其间沿其圆周方向形成有缝隙。因此,例如,当带轮由具有比金属带轮相对低的强度的材料如树脂形成时,有时必须使用加强部分(肋板)用于保证强度。在此情况下,当轮毂侧作用部分(24)形成完全的圆形形状时,树脂带轮的肋板和轮毂侧作用部分(24)彼此干涉,且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完成装配。此装配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外轮毂(23)的后侧部分形成狭缝(25)来予以避免。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至少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第一或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a、24b)以及带轮(1)的凹进部分(11)的内或外表面(11a、11b)形成基本的锥形形状。这样,可以改进轮毂(2)和带轮(1)之间的装配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外轮毂(23)为与轮毂侧作用部分(24)分离的外环(23)。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作为外轮毂(23)的外环的整个表面覆盖有形成扭矩传递弹性件(22)或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弹性材料如橡胶或树脂。因此,外环不具有暴露到外部的任何部分,不需要施加涂油漆等,且可以改进防腐效果和防止炫目的效果。另外,还可以改进外观效果。由于可以去除覆层步骤,所以,可以改进工厂的环境,由于不必需要用于覆层步骤的装置,所以可以降低成本。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内凸出的加强部分(23a)设置在作为外轮毂的外环(23)上。可以改进具有凹凸形状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的强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外环(23)由金属形成。因此,可以改进外轮毂(23)的强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相比,轮毂侧作用部分(24)易于向旋转轴(3)的根部侧偏移,且金属外环(23)形成为以便从直径方向推动。因此,可以保证用于从直径方向推动设置在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外圆周周围的金属外环(23)的空间(S),可以将推动步骤增加到扭矩传递弹性件(22)且保证弹性件(22)的耐久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相比,轮毂侧作用部分(24)易于向旋转轴(3)的根部侧偏移,且配合到内轮毂(21)或旋转轴(3)的平衡器重量(9)设置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前侧上。平衡器重量(9)可以设置在由此偏移形成的空间(S)中,且可以设置具有低噪声和低振动的动力传递装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每个凸出部分(241)的最大宽度(HW)设定为至少等于或大于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每个凸出部分(121)的最大宽度(PW)。因此,可以改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每个凸出部分(241)的强度,并防止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不正常磨损和凸出部分(241)的损坏。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至少等于或不小于0.001mm的间隙(g)设置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末端部分(241a)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122)的底部。因此,可以防止当由弹性件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末端部分(241a)与带轮侧作用部分(12)接触并滑动时出现的磨损。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R1部分(242)d和R2部分(242e)形成于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241)的底部(242a)的两侧上,而旋转方向的侧面上的R1部分(242d)具有大于逆旋转方向的侧面上的R2部分(242e)的直径的R形状。因此,可以减轻由于过度扭矩出现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根部的拉伸应力(S),以防止凸出部分(241)的断裂并改进动力传递装置的耐用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每个凸出部分(241)的侧表面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每个凹进部分(122)的侧表面保持彼此接触并形成扭矩传递表面(TF),此扭矩传递表面(TF)设置在带轮(1)的法线(NL)上。因此,可以防止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之间的扭矩传递期间在凹凸配合部分处的微小滑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扭矩传递表面(TF)在带轮(1)的旋转方向与法线(NL)偏离预定的角度。同样根据此设置,可以充分避免在扭矩传递期间出现微小滑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每个凸出部分(121)的侧表面和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每个凹进部分(242)的侧表面保持彼此接触并形成扭矩传递表面(TF),且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每个凸出部分(121)的旋转侧上的扭矩传递表面(TF)和逆旋转方向侧上的扭矩传递表面(TF)彼此基本平行。同样在此情况下,可以避免在扭矩传递期间出现微小滑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材料通过焊接、涂覆或表面处理设置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表面上。因此,可以改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耐磨性,并可以设置具有长寿命的动力传递装置。
在本发明中,形成于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一部分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形成于带轮(1)上的带轮侧作用部分(12)以凹凸作用彼此配合,并形成凹凸配合部分,而环状防尘进入部分(28)设置为以便覆盖凹凸配合部分的前面。因此,可以防止外部物质如灰尘和液体进入凹凸配合部分,并防止凹凸配合部分的不正常磨损。因为设置了防尘进入部分(28),所以,使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去除毛边工作变得容易,可以降低人工小时数并抑制生产成本的增加。
在本发明中,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一部分设置为卷绕外轮毂(23)的后侧部分,且其外表面形成凹凸形状,从而形成轮毂侧作用部分(24)。根据此结构,因为外轮毂(23)的一部分作为芯件插入轮毂侧作用部分(24),所以,可以改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防尘进入部分(28)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整体形成。因此,可以完全阻塞外部物质和液体的进入。
在本发明中,防尘进入部分(28)设置在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侧面上,且在防尘进入部分(28)和带轮(1)之间设置了小的间隙(g)。同样,在此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部物质的进入。
在本发明中,防尘进入部分(28)设置在带轮的侧面上,且在扭矩传递弹性件(22)和防尘进入部分(28)之间设置了小间隙(g)。
在本发明中,多个缝隙(25)在圆周方向形成于轮毂侧作用部分(24)上位于其之间的间隔处。例如,当带轮由具有相对低于金属带轮强度的材料如树脂形成时,有时必须具有加强部分(肋板)以保证强度。在此情况下,如果轮毂侧作用部分(24)形成完全的环状形状,则树脂带轮的肋板可能与轮毂侧作用部分(24)干涉,使得轮毂(2)在一些情况下不能装配到带轮(1)。当缝隙(25)形成于轮毂侧作用部分(24)上并在外轮毂(23)的后侧部分时,可以避免装配的问题。
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结合以下相应附图的说明可以更完全地理解本发明。
附图说明
在图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显示沿图1中的线II-II剖开的剖面视图;
图3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轮毂的透视图;
图4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带轮的剖视图;
图5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轮毂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轮毂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上半部分的前视图;
图8A、8B和8C是分别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改进方式;
图9A和9B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改进方式的剖视图和前视图;
图10是显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上半部分的前视图;
图11是显示用于与第五实施方式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上半部分的前视图;
图12是显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显示拉拔步骤的实施例的前视图和剖视图;
图14A是显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4B是显示用于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5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5B是显示用于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6是显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7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轮毂侧作用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7B是显示用于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轮毂侧作用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8A是显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动力传递装置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8B是显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带轮侧作用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8C是显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轮毂侧作用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9A是显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改进方式中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9B是显示用于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20是显示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视图;
图21是显示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纵向剖面的上半部分的视图;
图22是显示图2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3是显示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上半部分的前视图;
图24是显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5是显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26是显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27A到27C是显示三个已有技术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相应的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适合于装配到汽车空调的压缩机上。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前视图,而图2是显示沿图1中的线II-II剖开的截面视图。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作为用于获得来自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动力的驱动侧旋转件的带轮1和作为固定到压缩机的旋转轴3的从动侧旋转件的轮毂2之间传递动动力(扭矩)。带轮1和轮毂2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带轮1通过轴承5可旋转地配合到形成于压缩机的外壳4的一端的圆筒部分41。带轮1适合于由热塑合成树脂塑造,但是也可以由金属如铁形成。当带轮1由树脂形成时,带轮1和轴承5通常通过夹物模压(insert molding)整体形成。带(在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带轮1的外周表面上,并通过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外部动力旋转。轴承5配合进圆筒部分41且其在轴向方向的运动通过配合进形成于圆筒部分41的外周表面的凹槽的止动环7防止。外壳4和旋转轴3通过密封装置6密封,以防止制冷剂和油的泄漏。
压缩机的旋转轴3的末端部分31从外壳4凸出,且螺纹部分形成于末端部分31的外周表面上。圆筒轮毂2与末端部分31啮合并固定到末端部分31上。另外,可以适当地施用其他固定方法如花键配合、通过螺栓配合等等以将轮毂2固定到旋转轴3上。另外,标号8表示垫圈。
轮毂2包括内轮毂21、作为扭矩传递弹性件的阻尼器橡胶22、外轮毂23以及轮毂侧作用部分24。
内轮毂21具有与旋转轴3的末端部分31啮合的圆筒部分21a、向前(图2中向左)凸出并在其外周表面上连接到阻尼器橡胶22的圆筒凸缘部分21C,以及用于连接圆筒部分21和凸缘部分21C的圆盘状中间部分21b。螺纹部分形成于圆筒部分21a的内周表面上。内轮毂21由金属材料如铁形成。
外轮毂23具有圆筒形状并以与内轮毂21同样的方式由金属材料如铁形成。
作为扭矩传递弹性件的环状阻尼器橡胶22由弹性材料如橡胶形成,并且设置和保持在内轮毂21和外轮毂23之间,并通过如用粘接剂的连接,以连接到内轮毂21的凸缘部分21c的外周表面和外轮毂23的内周表面上。阻尼器橡胶22不仅作为扭矩传递弹性件而且作为扭矩阻尼器操作。
第一轮毂侧作用部分24a形成于后侧(图2中的右侧)上的外轮毂23的内周表面上,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如此形成,以便基本延伸到外轮毂23的整个外周。第一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a、24b由弹性材料如橡胶或树脂形成,且其外形具有凹凸形状如渐开线花键形状或次摆线形状。这些第一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a、24b通过焊接连接到外轮毂23的各个表面上,或通过夹物模压与外轮毂23整体形成。另外,轮毂侧作用部分24可以设置在外轮毂23的内周表面或外周表面上。可替代地,可以使第一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a和24b与阻尼器橡胶22以如图2所示第一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a和24b包围外轮毂23的后侧部分的方式结合为一体。
另一方面,环状凹进部分11也形成于前侧上的表面中,以接受带轮1中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具有如渐开线花键形状或次摆线形状的凹凸形状的第一和第二带轮侧作用部分12a和12b通过如焊接连接到此环状凹进部分11的内和外表面11a和11b上。也可以将带轮侧作用部分12连接到环状凹进部分11的另外内表面11a或外表面11b上。第一和第二带轮侧作用部分12a和12b也由如橡胶或树脂的弹性材料形成。
当轮毂侧作用部分24以此方式配合进环状凹进部分11(带轮侧作用部分12)时,第一轮毂侧作用部分24a与第一带轮侧作用部分12a啮合,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与第二带轮侧作用部分12b啮合,以便轮毂2和带轮1彼此互相连接。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式中的轮毂2和带轮1之间的联接通过将形成于轮毂2上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配合到形成于带轮1上的带轮侧作用部分12,并使它们通过其外部形状以凹凸的形式彼此作用来予以实现。因此,可以提供允许高传递力的动力传递装置而不需要螺栓等。
即使带轮1由具有相对低强度的材料如树脂形成,也可以实现经济的动力传递结构而不需要金属配件或类似物的夹物模压。因为不需要夹物模压,所以可以避免夹物模压中改进材料强度(玻璃纤维等)的流动的变劣,并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带轮的强度的提高。
此外,因为由弹性材料形成的作用部分设置到外轮毂,所以,可以防止由于轮毂和带轮之间材料的耐磨性和强度的差异形成的配合部分处的不正常磨损。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轮毂23形成为具有连续外圆周的环状形状。然而,在图3中的轮毂透视图中,多个狭缝25沿圆周方向形成于每个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轮毂23的后侧部分上,所述多个狭缝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隔。当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轮毂23中每个的后侧部分分成分离形状,以使可以在带轮结构中获得在带轮1和轮毂2之间没有干涉的经济轻型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强度加强部分(肋板)11c以此方式设置在带轮1的凹进部分11的底部上,以便对应于具有比金属带轮1相对低强度的树脂带轮1中的狭缝25。
图4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带轮的剖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带轮1的凹进部分11的外侧表面11b形成为锥形(倾斜),以便从前侧到后侧窄一些。因此,可以改进带轮1和轮毂2之间的装配性能,因此,可以提高生产率。自然地,带轮1的凹进部分11的内侧表面11a可以基本为锥形,或外侧表面11b和内侧表面11a都可以基本为锥形。
轮毂侧2上的第一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a和24b的一个或两个的外侧形状可以基本形成锥形,以替代带轮1的侧面。
图5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中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除了形成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的部分外,外轮毂23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前侧部分的上表面暴露到外侧。当外轮毂23的上表面由扭矩传递弹性件22局部暴露时,例如当外轮毂23由金属外环23形成时,将出现防腐的问题且外观也不好。因此必须在暴露到外侧的外轮毂23的上表面施加涂油漆。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扭矩传递弹性件22覆盖包括暴露的外轮毂23的上表面23b的整个表面。暴露的上表面23b可以用薄膜弹性件22覆盖。其余的结构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因此,可以改进外轮毂(外环)23的防腐性能。因为外轮毂23具有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同样的颜色,所以,防止炫目的性能变得更高且通过例如选择黑色的弹性件以改进感觉。因为不需要涂油漆且可以省略涂油漆的步骤,所以可以改善工厂的环境并降低生产成本。
图6是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而图7是显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上半部分的前视图。在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由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同样的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在压缩机的驱动扭矩变大或当压缩机咬死和过大的扭矩作用到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时的高载荷操作期间,具有在凹凸部分或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中出现裂纹,或由于凹凸部分的强度不足或将轮毂侧作用部分24连接到外轮毂(外边)23的内和外圆周的粘接剂的强度的不足造成的凹凸部分断裂的可能性。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多个加强部分23a在法向方向设置在外轮毂(外环)23上并埋设进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的凹凸部分。此加强部分23a可以通过切割外轮毂23的一部分或通过形成单独件且通过焊接等将单独件固定到外轮毂23上与外轮毂23整体形成。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加强部分23a如此形成以便在径向方向面向外。当多个狭缝25在圆周方向形成于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中,且其凹凸部分分成多个组时,加强部分23a埋设进如图7所示的组的两侧上的凸出部分中。其余的结构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因为加强部分23a在外轮毂23中形成并埋设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中,所以,可以提高凹凸部分的强度。换言之,当产生过度的扭矩时,加强部分23a承受扭矩且可以抑制弹性件的大的位移。因此,可以防止弹性件的断裂。
图8A到8C是分别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到第三改进实施方式。图8A显示了第一改进实施方式,其中加强部分23a形成于外轮毂23中以便在径向方向面向内。加强部分23a埋设进第一轮毂侧作用部分24a的凹凸部分中。
在图8B所示的第二改进实施方式中,在外轮毂23形成为以便在径向面向外的加强部分23a只在旋转方向埋设进相对应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的凹凸部分的组中的后侧的凸出部分。
在图8C所示的第三改进实施方式中,在外轮毂23形成为以便在径向面向外的加强部分23a只在旋转方向埋设进相对应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的凹凸部分的组中的前侧的凸出部分。
这些第一到第三改进实施方式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改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强度。
在如图8A所示的第一改进实施方式中,加强部分23a在下述结构上埋设进第一轮毂侧作用部分24a的凸出部分中,在该结构处,第一轮毂侧作用部分24a设置在外轮毂23的内圆周侧和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在外圆周侧上。然而,如图9A和9B所示,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只在内圆周侧上设置到外轮毂23上的结构中,外环23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加强部分23a埋设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相似地,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只在外圆周侧上设置到外轮毂23的结构中,外环23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加强部分23a埋设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
附加地,图9A是显示沿图9B的虚线IX-IX剖开的剖视图,且在图9A和9B中使用的标号表示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同样的构成元件。
图10是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而图11是显示用于与第五实施方式比较的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视图。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和图11所示的比较实施例显示,当作为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主体部分的圆筒弹性部分22a的轴向中心A和由扭矩传递弹性件22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轴向中心B设置成几乎没有任何偏移时,不能进行圆筒弹性部分22a的拉拔,且圆筒弹性部分22a的耐用性急剧下降。因此,当承受过度的扭矩或过度的扭矩波动时,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圆筒弹性部分22a可能断裂。因此,在此第五实施方式中,由扭矩传递弹性件22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作为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主体部分的圆筒弹性部分22a以偏移形式设置。此设置使其可以进行圆筒弹性部分22a的外圆周部分的拉拔(drawing)(外轮毂的外圆周部分)。
换言之,在后侧上的外轮毂23的后半部分通过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扭矩传递弹性件22环绕,且其外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以形成轮毂侧作用部分24。前侧上的外轮毂23的内周表面和内轮毂21的外周表面的前半部分夹紧扭矩传递弹性件22,以形成圆筒弹性部分22a。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轴向中心B和圆筒弹性部分的轴向中心A偏移ε。优选偏移量ε至少不少于相对筒弹性部分22a的最小厚度t的1/4。因此,通过如图13所示的夹具环绕前侧上的外轮毂23上方的圆筒弹性部分22a的外圆周部分(外轮毂23的外圆周部分)的用于进行拉拔的空间S可以被确保。可以知道,为了改进弹性件22的耐用性,可以施加此拉拔,且拉伸比为相对圆筒弹性部分22a的外部形状的大约较大的百分比(dozensof percent)。形成于图5中的外轮毂23上的阶梯部分23c表示进行此拉拔。其余结构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图10的剖视图是显示内轮毂21和旋转轴3通过扭矩限制器26相互连接的结构,但此实施方式也可以施加到内轮毂21和旋转轴3直接连接的结构。
图12是显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在此第六实施方式中,平衡器重量9的重量部分91容纳在形成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空间中。平衡器重量9具有基本的圆盘形状且重量部分91靠近其外圆周部分形成。平衡器重量9通过利用固定件10如铆钉或螺栓固定到内轮毂21的前侧,且重量部分91以此方式配合以便位于对应于形成前侧上的第二轮毂侧作用部分24b的前表面上的空间S的位置。另外,平衡器重量9可以通过螺纹、通过压紧配合、通过敛缝(caulking)等装配,而不使用固定件10。其余的结构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因为平衡器重量9通过利用空间S设置,可以不增加物理结构来安装平衡器重量9,且可以提供具有低噪声和低振动的动力传动装置。
图13是显示圆筒弹性部分22a的拉拔步骤的实施例的前视图和剖视图。包括外轮毂23、具有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扭矩传递弹性件22、内轮毂21和扭矩限制器26的轮毂2设置到夹具200上,具有多个(在图13中为16)凸轮的凸轮201在圆周方向设置在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圆筒弹性部分22a的外圆周上,同时保持与圆筒弹性部分22a的外圆周接触。凸轮201具有梯形形状和外侧上的锥形表面。与凸轮201的数量相同的夹具202的数量以此方式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在凸轮201的外侧,以便分别对应于凸轮201。夹具202也具有梯形形状和内侧上的锥形表面。设置凸轮201的锥形表面和夹具202的锥形表面同时保持彼此接触。当允许夹具202在图15中从右滑动到左时,凸轮201在直径收缩的方向上移动。
因此,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圆筒弹性部分22a在直径方向压缩并被拉拔。因此,圆筒弹性部分22a的外圆周部分(外轮毂的外圆周部分)如图13所示变成基本上的16边形(16-gon)。
在此,圆筒弹性部分22a抵抗旋转方向的张力的耐用度根据圆筒弹性部分22a在径向的张力度进行改变。当圆筒弹性部分22a在径向更大拉拔并扭曲时,在旋转方向抵抗张力的耐用度变低,而相反地,当在径向压紧并承受扭曲时,在旋转方向抵抗张力的耐用度变为更高。
因为圆筒弹性部分22a在高温模塑同时夹在外轮毂23和内轮毂21之间,所以,当圆筒弹性部分22a在冷却时经过收缩时,外轮毂23和内轮毂21的连接表面在径向方向上拉拔圆筒弹性部分22a。
换言之,当如上所述进行拉拔时,通过圆筒弹性部分22a在径向的拉拔应力可以减轻张力,并可以保证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圆筒弹性部分22a抵抗旋转方向的张力的耐用度。
图14到17是显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动力传递装置的说明视图。当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通过凹凸作用彼此配合,且动力通过此凹凸配合部分传递时,当操作在过度载荷下进行或由于压缩机产生的压缩力改变扭矩时,将出现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的不正常磨损以及凹凸部分的断裂的缺点。因此,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凸部分的形状在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图14A是显示用于从第一方面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4B是显示用于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具体地说,如图14B所示,当凹凸形状以此方式设定以便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形状的凸出部分241的最大宽度HW小于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凸出部分121的最大宽度PW时,出现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耐用度的问题。因此,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改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宽度。
在如图14A所示的带轮侧作用部分12和轮毂侧作用部分24之间的凹凸作用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基本分成六个部分,或换言之,六个狭缝设置在凹凸部分中。三个凸出部分241和两个凹进部分242形成于狭缝25之间。另一方面,肋板11c如此设置以便对应于狭缝25,且两个凸出部分121和三个凹进部分122以此方式形成于带轮侧作用部分12中的肋板11c中,以便对应于轮毂侧作用部分24。因此,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通过凹凸配合来彼此配合。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由弹性件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最大宽度HW设定为以便满足关系HW≥PW,PW为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凸出部分121的最大宽度,或前者至少等于或不小于后者。因此,可以在宽度弹性件的限定的物理结构内有效地改变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强度。
图15A是显示用于从第二方面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5B是显示用于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换言之,当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末端部分241a与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122的底部122a保持接触时,运动为滑动运动且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被磨损。总之,在传递过度的扭矩期间,轮毂2和带轮1经受微小的位移,但当其保持如上所述相互接触时,运动变为滑动部分并且弹性件的凸出部分241被磨损。
因此,在此第七实施方式中,至少0.001mm的间隙g设置在如图15A所示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末端部分241a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122底部122a之间。因为间隙g设置在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末端部分241a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122底部122a之间,所以,可以防止由于接触造成的磨损。
图16和17A是显示用于从第三方面说明第七实施方式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而图17B是显示用于比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作为旋转方向的侧面上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242的底部242a的角部的R1部分242d接受过度的扭矩且在如图17B所示中出现大的应力F。当R1部分的曲率半径r较小时,其不能承受此应力F并可能断裂。
因此,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16和17A所示,位于R1部分242d的旋转侧(前侧)上的R1部分242b和设置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242的底部242a的两侧上的R2部分242e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大于位于逆旋转方向(后侧)的侧面上的R2部分242e的曲率半径r。因此,可以减轻由于过度扭矩出现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242的底部242a的R1部分(角部)242d(凸出部分241的根部)的拉拔应力S。另外,当旋转方向和逆旋转方向的侧面上的R1部分242d和R2部分242e两者的曲率半径r增加时,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凸出部分121的宽度变大,且带轮可能具有总体上较大的直径。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优选只增加旋转方向侧面上的R1部分242d的曲率半径r。
因此,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242在旋转方向和逆旋转方向的侧面上不对称。
如上所述,第七实施方式改进了凹凸配合部分的凹凸形状,并通过利用以下三种方法改进动力传递装置的耐用度。
(1)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最大宽度HW设定为至少等于或不小于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凸出部分121的最大宽度PW,以改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强度。
(2)间隙g设置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末端部分241a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122底部122a之间,以防止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磨损。
(3)在作为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242的底部242a的两侧上的角部的R1部分242d和R2部分242e之中的旋转方向的侧面上的R1部分242d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大于逆旋转方向侧面上的R2部分242e的曲率半径r,以减轻出现在R1部分的拉伸应力。
图18A和19A是显示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此第八实施方式改进了用于传递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之间凹凸配合部分的扭矩的两个凹凸配合部分传递表面的位置。换言之,如图19B所示,当带轮侧作用部分12和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具有由花键外形形成的凹凸形状时,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122的侧表面122b和122c以及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侧表面241b和241c保持彼此接触,用于动力传动,并形成扭矩传递表面TF。此扭矩传递表面TF形成于相对旋转方向(法线方向)偏离角度α的位置。因此,当出现过度的扭矩或扭矩波动时,凹凸配合部分通过带轮1和压缩机的旋转轴3扭转,并产生如图19B所示的滑动SL。因此,由弹性件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的扭矩传递表面TF可能不正常地被磨损。
因此,第八实施方式改进了此扭矩传递表面TF的位置。如图18A所示,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凸出部分241的侧表面241b和241c(假设狭缝25作为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122的侧表面122b和122c(假设肋板11c作为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进部分)保持彼此接触,并形成扭矩传递表面TF。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凸部分形成为以便扭矩传递表面TF设置在带轮1的法线NL上(或换言之,与在径向作为中心的旋转轴的任意圆的圆周以直角交叉的线上)。
图18B是显示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凸部分的前视图。带轮侧作用部分12(包括肋板11c)的凸出部分121的侧表面121b和121c(同样,凹进部分122的侧表面122b和122c)作为扭矩传递表面TF操作,且此扭矩传递表面TF完全位于带轮1的法线NL上。图18C是显示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的前视图。轮毂侧作用部分24(包括狭缝25)的凸出部分241的侧表面241b和241c(同样,凹进部分242的侧表面242b和242c)作为扭矩传递表面TF操作,且此扭矩传递表面TF完全位于带轮1的法线NL上。
图19A是显示第八实施方式的改进的实施方式。扭矩传递表面TF在与作为参考的带轮1的法线NL的旋转方向偏离预定的角度β。当旋转方向的预定角度β以带轮1的法线NL作为参考大约为10°或在逆旋转方向的旋转方向大约为45°(与旋转方向-45°)时,不会出现问题。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通过旋转侧上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凸出部分121的侧表面121b和逆旋转侧上的侧表面121c形成的两个扭矩传递表面TF彼此基本平行(参见图18B)。在此情况下,通过旋转侧上的肋板11c的侧表面11c1和逆旋转侧上的侧表面11c2形成的两个扭矩传递表面TF彼此基本平行。当从轮毂2的侧面观看时,这就意味着通过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242的侧表面242b和逆旋转侧上的侧表面242c形成的两个扭矩传递表面TF彼此基本平行(参见图18C)。这也意味着通过旋转侧上的狭缝25的侧表面和逆旋转侧上的其侧表面形成的两个扭矩传递表面TF同样彼此基本平行。
如上所述,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设置作为用于传递扭矩并通过在法线上的带轮侧作用部分12和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形成的表面的扭矩传递表面TF,因此可以抑制由于过度扭矩操作或扭矩波动造成的凹凸部分上出现的轻微滑动SL,并可以避免凹凸部分的不正常磨损。
图20是显示用于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本发明提出了通过凹凸作用配合带轮1的带轮侧作用部分12和轮毂2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在带轮1和轮毂2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然而,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可能不正常地被磨损,或凹进部分可能由于过度载荷操作或由于压缩机产生的压缩力造成的扭矩波动而造成断裂。因此,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具有良好耐磨性的材料(具有低摩擦系数)连接到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的表面,或覆层或表面处理施加到凹凸部分的表面以便改进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耐磨性。
具体地说,例如,如图20所示,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基本分成六个部分,或换言之,形成六个狭缝25,而两个凸出部分241和三个凹进部分242形成于缝隙25之间。图20只显示了插在缝隙25之间的凹凸部分。另一方面,带轮侧作用部分12以此方式设置有肋板11c,以便对应于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缝隙25,而三个凸出部分121和两个凹进部分122形成于肋板11c之间。这样,在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之间实现凹凸配合并传递动力。因为过度载荷作用在此凹凸部分上,所以,为了特别防止由弹材料形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进部分的底部242a和凸出部分241的末端部分241a的不正常磨损,凹凸部分表面的耐磨性通过连结具有良好耐磨性的材料(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材料)27,或通过覆盖具有高耐磨性的材料27,或通过将表面处理施加到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凹凸部分的表面以进行改进。
具有良好耐磨性材料27的适合实施例包括通过交联的四氟乙烯(PTFE)和聚酰胺薄膜体现的树脂膜、通过如Nomex(商标)、Conex(商标)、Kevlar(商标)编织的编织制品和非编织制品、金属薄板等。
覆层的适合实施例包括含氟化合物如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材料如石墨、二硫化钼、四氟乙烯(PTFE)、PFA等的材料。
作为表面处理,氯处理对于由氯化丁基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和丙烯酸-乙烯共聚物作为具有双键材料的弹性件形成的凹凸形状非常有效。
图21是显示根据第十实施方式动力传递装置纵向剖面上半部分的视图,而图22是显示其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图23是显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上半部分的前视图。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作为用于从发动机或电动机获得的动力作为驱动侧旋转件的带轮1和作为通过扭矩限制器26固定到压缩机的旋转轴3的从动侧旋转件的轮毂2之间传递动力(扭矩)。带轮1和轮毂2同轴地设置。
带轮1通过轴承5和套筒环51以此方式配合到设置在压缩机的外壳4的一个端部的圆柱形凸台部分41,以便能旋转。带轮1由热塑合成树脂适当地模塑成型,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如铁制作。一般地,带轮1、套筒环51和轴承5通过夹物模压彼此整体形成。皮带(在图中未示出)卷绕在带轮1的外周表面上,且带轮1通过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外部动力进行旋转。轴承5配合到凸台部分41上,且其在轴向方向的运动通过凸台部分41的端部以及配合进形成于凸台部分41的外周表面中的凹槽的第一止动环7A阻止。外壳4和旋转轴3通过密封装置6密封,以防止制冷剂和油的泄漏。密封装置6在轴向的运动通过配合进形成于凸台部分41的内周表面中的凹槽的第二止动环7B阻止。
压缩机的旋转轴4的末端部分从外壳4凸出并包括,从末端的顺序包括:形成工具(tool)形状的工具形状部分31、其外圆周形成为螺纹的螺纹部分32;以及具有大于螺纹部分32的直径的大直径轴部分33。阶梯部分34形成于螺纹部分32和大直径轴部分33之间。垫圈8配合到旋转轴3的末端部分并冲击阶梯部分34。将在后面具体说明与旋转轴3的螺纹部分32啮合并固定到其上的扭矩限制器26。除了螺纹将扭矩限制器26固定到旋转轴3外,可以适当施用其它的固定方法如花键作用、通过螺栓配合等。
扭矩限制器26具有包括大的外部形状的大的外直径部分26a和具有小的外部形状的小的外直径部分26b(原文为32)的棱柱或圆柱形状。大的外直径部分26a的外周表面26e操作作为配合到后面出现的内轮毂21的配合部分26e。螺纹部分26c形成于小的外直径部分26b的内周表面上,并与旋转轴3的螺纹部分32配合。大的外直径部分26a的内直径稍微大于小的外直径部分26b的内直径,且凹口部分26d形成于它们的内周表面的偏移部分,从而当扭矩限制器26接受过分大的轴向作用力时,可能很容易断裂。
轮毂2包括内轮毂21、扭矩传递弹性件22和外轮毂23。内轮毂21具有基本的圆筒形状,且其内周表面21d配合到扭矩限制器26的外周表面上,并具有配合到扭矩限制器26的大的外直径部分26a的外周表面(配合部分)26e的配合部分21d。在此实施方式中,内轮毂21的配合部分21d和扭矩限制器26的配合部分26e形成如图3所示的六边形形状。配合部分26e和21d都形成用于螺纹啮合的阳或阴螺纹部分。这样,内轮毂21和扭矩限制器26通过配合以彼此固定。内轮毂21的后侧末端表面21e与垫圈8接触。因此,内轮毂21通过扭矩限制器26和垫圈8夹住。内轮毂21的外周表面通过焊接等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连接。
外轮毂23具有圆筒形状并由金属材料如铁以与内轮毂21同样的方式形成。
扭矩传递弹性件22由弹性材料如橡胶或树脂形成,插在内轮毂21和外轮毂23之间并通过内轮毂21和外轮毂23保持,并通过如焊接方式连接到内轮毂21的外周表面和外轮毂23的内周表面。另外,这三个部件可以通过夹物模压彼此整体形成。此弹性件22不仅作为扭矩传递件而且作为扭矩阻尼器进行操作。
扭矩传递弹性件22以此方式延伸,以便在如图22和图23所示的后侧上包围外轮毂23的基本一半,且其三个表面(外周表面),也就是说,上表面、侧表面和下表面具有凹凸形状并形成轮毂侧作用部分24。在此情况下,所有的三个表面不必总是需要具有凹凸形状,以及其中任何一个或两个的表面具有凹凸形状。此凹凸形状由渐开线花键或次摆线组成。
轮毂侧作用部分24整体上具有环状形状,但不必具有如图23所示的完全的环状,多个狭缝25沿圆周方向形成,在其具有预定间隔。这些狭缝25以此方式形成以便对应于设置在带轮侧上的加强部分(加强肋板,图中未示出)。
在以上做出的说明中,轮毂2由内轮毂21、扭矩传递弹性件22和外轮毂23三个部件构成,但也可以省略外轮毂23而由内轮毂21和扭矩传递弹性件22两个部件构成。
另一方面,作为用于接受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环状凹进部分的袋状部分11形成于前侧上的带轮1的端面上。袋状部分11的三个面形成凹凸形状,以便对应于凹凸作用部分24,从而形成带轮侧作用部分12。同样,在此情况下,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所有三个表面不必都具有凹凸形状,而是凹凸形状也可以只形成对应于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那些表面。此凹凸形状也由渐开线花键或次摆线组成。
当轮毂侧作用部分24插进带轮1的袋状部分11时,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通过凹凸作用彼此配合且轮毂2和带轮1联接。
在上述构成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和带轮侧作用部分12的凹凸配合部分中,存在于比外轮毂23更外周表面侧上的凹凸配合部分在其前侧暴露到外部。因此,外部物质如灰尘和液体可能进入凹凸部分,且凹凸部分可能经受不正常地磨损。
因此,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在径向从邻接扭矩传递弹性件22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的前侧上的部分向外凸出的环状防尘进入部分28设置为防止凹凸配合部分暴露到外部。此防尘进入部分28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整体形成且当其外圆周端与带轮1的内周表面(密封表面)接触时,完全覆盖凹凸配合部分的前表面。
因为环状防尘进入部分28以此方式设置,所以可以防止外部物质如灰尘和液体进入凹凸配合部分以及在此部分的不正常磨损。
当轮毂2侧面上的轮毂侧作用部分24由弹性件形成凹凸形状时,将出现翼板且由于毛边去除步骤,人工小时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然而,因为设置了防尘进入部分26,可以简化此去除毛边步骤,可以减少人工小时的数量,并方便地抑制生产成本的增加。
图24是显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视图。在此第十一实施方式中,防尘进入部分28的外圆周边缘28a不保持与带轮1的内周表面1a接触,但形成小的间隙g。当同样形成此小间隙g时,可以充分防止外部物质以一定程度进入到凹凸配合部分中。其余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为避免重复,在此省略说明。
图25是显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视图。在第十和第十一实施方式中,防尘进入部分28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整体形成,但在此第十二实施方式中,防尘进入部分28与扭矩传递弹性件22分别形成,且在带轮1的其外圆周端28a和内周表面1a形成小间隙g。同样在此情况下,尽管不完美,但可以防止外部物质以一定程度进入。其余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图26是显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视图。在此第十三实施方式中,防尘进入部分28以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分别形成,但其外圆周端28a保持与带轮1的内周表面1a接触。在内圆周端28b和外轮毂23之间形成小间隙g。当防尘进入部分28以与第十二和第十三同样的方式分别形成时,安装防尘进入部分28的方法除了焊接和压进的方式外,还包括使用固定件如螺栓和铆钉的方法。
对于具有轮毂2通过扭矩限制器3固定到旋转轴4的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已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本发明的防尘进入件可以自然地施用到具有扭矩限制器设置到旋转轴且轮毂直接固定到旋转轴的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
虽然本发明通过参照选择的用于说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认为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可能在此基础上做出多种变更而不会脱离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发明保护范围和主题精神。

Claims (27)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包括:
旋转配合到外壳的带轮;
配置到从所述外壳向外部凸出的旋转轴的末端部分且与所述旋转轴整体旋转的轮毂;
所述轮毂包括固定到所述旋转轴并设置在扭矩传递弹性件内部的内轮毂;设置在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外部并在前侧上相互连接到所述带轮的端面的外轮毂;以及插在所述内轮毂和所述外轮毂之间并通过所述内、外轮毂保持的扭矩传递弹性件;
其中由弹性材料如橡胶或树脂组成并设置在所述外轮毂的内周表面侧和外周表面侧的一侧或两侧的轮毂侧作用部分,和在前侧上设置在对应于所述带轮的端面上的所述外轮毂的位置的带轮侧作用部分彼此作用,从而形成所述轮毂和所述带轮之间的扭矩传递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轮由树脂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和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具有渐开线花键形状或次摆线形状的凹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和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具有配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通过整体成型或焊接设置在所述外轮毂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构成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和所述外轮毂的后侧部分在圆周方向具有多个狭缝,并且形成有在所述狭缝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第一或第二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和所述带轮的凹进部分的内或外表面的至少一个基本形成锥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轮毂为与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分离的外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环的整个表面覆盖有形成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或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弹性材料如橡胶或树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凸出到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内部的加强部分设置在所述外环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环由金属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相比,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易于向所述旋转轴的根部侧偏移,且所述金属外环形成为以便从直径方向推动。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相比,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易于向所述旋转轴的根部侧偏移,且配合到所述内轮毂或所述旋转轴的平衡器重量设置在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前侧。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每个凸出部分的最大宽度HW设定为至少等于或不小于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的每个凸出部分的最大宽度PW。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等于或不小于0.001mm的间隙g设置在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所述凸出部分的末端部分和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的所述凸出部分的底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R1部分和R2部分形成于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所述凹进部分的底部的两侧上,而旋转方向侧面上的所述R1部分具有大于逆旋转方向的侧面上的所述R2部分的直径的R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每个凸出部分的所述表面和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的每个凹进部分的所述表面保持彼此接触并形成扭矩传递表面TF,且所述扭矩传递表面TF设置在所述带轮的法线NL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矩传递表面TF在所述带轮的旋转方向上与所述法线NL偏离预定的角度。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的每个凸出部分的所述表面和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每个凸出部分的所述表面保持彼此接触并形成扭矩传递表面TF,且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的每个凸出部分的旋转侧面上的所述扭矩传递表面TF和逆旋转方向的侧面上的所述扭矩传递表面TF彼此平行。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材料通过焊接、覆层或表面处理设置在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的表面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的一部分的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和形成于所述带轮上的所述带轮侧作用部分彼此凹凸作用配合,并形成凹凸配合部分,而环状防尘进入部分设置为以便覆盖所述凹凸配合部分的前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的一部分设置为卷绕所述外轮毂的后侧部分,且其外表面形成凹凸形状,从而形成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尘进入部分与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整体形成。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尘进入部分设置在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的侧面上,且在所述防尘进入部分和所述带轮之间设置了小的间隙(g)。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尘进入部分设置在所述带轮的侧面上,且在所述扭矩传递弹性件和所述防尘进入部分之间设置了小间隙(g)。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缝隙在圆周方向形成于所述轮毂侧作用部分上位于所述缝隙之间的间距的位置。
CNB2005101140433A 2004-10-19 2005-10-19 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03653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04272 2004-10-19
JP2004304272 2004-10-19
JP2004372961 2004-12-24
JP2005031579 2005-02-08
JP2005042611 2005-02-18
JP2005069316 2005-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3393A true CN1763393A (zh) 2006-04-26
CN100365304C CN100365304C (zh) 2008-01-30

Family

ID=36747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40433A Active CN100365304C (zh) 2004-10-19 2005-10-19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65304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5326A (zh) * 2010-04-30 2011-11-09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的联轴器单元
CN102644675A (zh) * 2012-05-08 2012-08-22 重庆大学 挤压和扭转复合式弹性联轴器
CN103883672A (zh) * 2012-12-20 2014-06-2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中的曲轴的皮带轮
CN109477524A (zh) * 2016-06-28 2019-03-15 吉多·科赫西克 轴毂连接件
CN109983246A (zh) * 2016-11-10 2019-07-05 株式会社电装 动力传递装置
CN110494665A (zh) * 2017-03-30 2019-11-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5430B (zh) * 2010-04-28 2014-06-18 小仓离合器有限公司 动力传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20938C2 (de) * 1993-06-24 1995-05-24 Freudenberg Carl Fa Elastische Kupplung
JP3642825B2 (ja) * 1995-03-30 2005-04-2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プーリ
JP2002364667A (ja) * 2001-06-06 2002-12-18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圧縮機の動力伝達装置
ITTO20020622A1 (it) * 2002-07-16 2004-01-16 Dayco Europe Srl Gruppo integrato puleggia-smorzatore torsionale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5326A (zh) * 2010-04-30 2011-11-09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的联轴器单元
CN102235326B (zh) * 2010-04-30 2013-12-25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的联轴器单元
CN102644675A (zh) * 2012-05-08 2012-08-22 重庆大学 挤压和扭转复合式弹性联轴器
CN103883672A (zh) * 2012-12-20 2014-06-2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中的曲轴的皮带轮
CN103883672B (zh) * 2012-12-20 2017-05-1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中的曲轴的皮带轮
CN109477524A (zh) * 2016-06-28 2019-03-15 吉多·科赫西克 轴毂连接件
CN109983246A (zh) * 2016-11-10 2019-07-05 株式会社电装 动力传递装置
CN109983246B (zh) * 2016-11-10 2020-09-08 株式会社电装 动力传递装置
CN110494665A (zh) * 2017-03-30 2019-11-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CN110494665B (zh) * 2017-03-30 2022-06-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矩传递用接头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65304C (zh) 200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63393A (zh) 动力传递装置
KR100676465B1 (ko) 동력 전달 장치
CN1945050A (zh) 机动车的摩擦离合器和用于该摩擦离合器的预组装件
CN106068400B (zh) 扭转振动阻尼器
CN1139736C (zh) 具有改进弹簧座的阻尼圆盘组件
CN1250900C (zh) 反射镜可动型汽车用前灯
CN1934374A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动力单元、装有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车辆和用于无级变速器的带轮
CN1599680A (zh) 电动转向装置
CN1646831A (zh) 具有对称垫圈的滚链链轮
CN1924393A (zh) 尤其用于机动车的、包括差动摩擦部件的改进型摩擦离合器
CN1670404A (zh) 无离合器式压缩机的动力传递装置
JP436735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697943A (zh) 防振装置
CN1727723A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06662198B (zh) 具有双弹性体构件的扭转振动减振器
WO2006123476A1 (ja) 回転駆動力伝達機構、それを構成する等速ジョイント及び樹脂製継手用ブーツ、等速ジョイントの緊締バンド加締め方法
CN1127028A (zh) 特别用于机动车辆的减震飞轮
CN1934365A (zh) 尤其用于机动车的具有一改进型盖机构的离合器
CN1575389A (zh) 滚柱离合器内置式皮带轮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407251A (zh) 扭矩限制器和具有扭矩限制器的旋转件
US5409423A (en) Belt pulley
CN1578889A (zh) 滚柱离合器内置式皮带轮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509383A (zh) 具有嵌入式滚柱离合器的滑轮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1046232A (zh) 摩托车离合装置
CN1047827C (zh) 用于汽车的离合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