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和图2说明具体实施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上浆机。
如图1所示,整体上相互平行地排列成片状的多根经纱T,从一对上游侧压浆辊11、12之间和一对下游侧压浆辊13、14之间通过。上游侧压浆辊11、12夹持着经纱T,下游侧压浆辊13、14也夹持着经纱T。上侧的压浆辊11、13沿箭头R1的方向旋转,下侧的压浆辊12、14沿箭头Q1的方向旋转。
在上游侧压浆辊11、12的圆周面111、121上,相互间对经纱T进行保持的部位成为保持部H1。经纱T沿着对上游侧压浆辊11、12的保持部H1的切线通过上游侧压浆辊11、12之间。并且,在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圆周面131、141上,相互间对经纱T进行保持的部位成为保持部H2。经纱T沿着对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保持部H2的切线从下游侧压浆辊13、14之间通过。
在上游侧压浆辊11、12和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正下方配置浆液接收器15。浆液接收器15的底壁151形成为向下凹陷的形状。底壁151配置在不接触下侧压浆辊12、14的位置。在底壁151的最下部连接着回收管16的上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着回收管16的底部开口的浆液接收器15是不储存浆液N的容器。
在浆液接收器15的下方设置浆液槽17。回收管16的下端被引导到浆液槽17的正上方。在浆液槽17内储存有浆液N。在浆液槽17内设置加热管18。从蒸气供给源19向加热管18内供给蒸气。供给加热管18内的蒸气对浆液槽17内的浆液N进行加热。从蒸气供给源19供给加热管18内的蒸气量,被调整为使浆液槽17内的浆液N的温度达到所期望的温度范围(例如90℃~95℃)内。浆液槽17作为储存从压浆辊11~14滴落的浆液N的浆液储存部发挥作用,以使浆液槽17内的浆液N的液面N1位于所述经纱T下侧的压浆辊12、14的下方。
在浆液槽17的底壁171连接着供给管20。供给管20从中途分为分支管201和分支管202。在一方分支管201上连接着管状浆液供给器21,在另一方分支管202上连接着管状浆液供给器22。浆液供给器21在压浆辊11的正上方沿着压浆辊11的长度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图2(b)的左右方向)设置,浆液供给器22在压浆辊13的正上方沿着压浆辊13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供给管20的中途设有泵23。泵23把浆液槽17内的浆液N通过供给管20压送到浆液供给器21、22的筒内。
在浆液槽17内的浆液N小于等于一定量时,从浆液供给源10向浆液槽17补充浆液。浆液槽17内的浆液N的液面N1的高度通过水平传感器28检测。通过水平传感器28得到的液面水平信息被传送给控制器C。控制器C根据液面水平信息控制开闭阀29。在浆液槽17内的浆液N的液面N1的高度小于等于第1预定水平时,控制器C将开闭阀29打开。由此,向浆液槽17输送浆液供给源10内的浆液。在浆液槽17内的浆液N的液面N1的高度上升到所述第1预定水平以上的第2预定水平时,控制器C将开闭阀29关闭,停止从浆液供给源10供给浆液。停止从浆液供给源10供给浆液的浆液槽17的预定高度的液面被设定在浆液接收器15的下方。
如图2(b)所示,在管状浆液供给器21、22的圆周壁的外周面上,沿着浆液供给器21、22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槽24。在槽24的底部隔开一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喷出孔25。各个喷出孔25将槽24和浆液供给器21、22的筒内连通,被压送到浆液供给器21、22的筒内的浆液从喷出孔25朝向槽24喷出。
如图1和图2(a)所示,从与该槽2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观看时,槽24被配置在进入上侧压浆辊11、13的上半周中的下降1/4周S1、S2的范围内的位置。即,从与上侧压浆辊11、13的轴线相垂直的方向观看时,槽24被配置在进入从对应的上侧压浆辊11、13的顶端112、132起,沿着该压浆辊11、13的旋转方向R1行进1/4周,到达该压浆辊11、13的上半周和下半周的边界K1、K2的范围(下降1/4周S1、S2)内的位置。
在压浆辊11~14旋转时,泵23动作,浆液槽17内的浆液N借助泵23的动作被压送到浆液供给器21、22的筒内。供给浆液供给器21、22的浆液的流量调整,例如通过调整泵23的旋转速度即可容易进行。
被压送到作为浆液供给装置的浆液供给器21、22的筒内的浆液从多个喷出孔25喷出。从多个喷出孔25喷出的浆液在槽24内合流形成为膜状,供给到上侧压浆辊11、13的下降1/4周S1、S2上。膜状的浆液沿着上侧压浆辊11、13的下降1/4周S3、S4(图1所示)下降,并在保持部H1、H2附近附着在经纱T上。在保持部H1附近,借助上游侧压浆辊11、12的压榨作用从经纱T上榨取一部分附着于经纱T上的浆液。在保持部H2附近,借助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压榨作用也从经纱T榨取一部分附着于经纱T上的浆液。
从经纱T榨取的浆液沿着下侧压浆辊12、14的上升半周U1、U2(如图1所示,从保持部H1、H2到该压浆辊12、14的圆周面121、141的最下侧122、142的范围)下降。一部分沿着下侧压浆辊12、14的上升半周U1、U2下降的浆液,伴随该压浆辊12、14的旋转转移到保持部H1、H2上并且附着在经纱T上。还有一部分沿着下侧压浆辊12、14的上升半周U1、U2下降的浆液,滴落在浆液接收器15的底壁151的内壁面152上。滴落在浆液接收器15的底壁151的内壁面152上的浆液不会再次附着在下侧压浆辊12、14上。即,下侧压浆辊12、14不会刮取落在浆液接收器15的底壁151的内壁面152上的浆液。位于不接触下侧压浆辊12、14的位置的浆液接收器15的内壁面152,是接收从压浆辊11~14滴落的浆液的接收部。作为接收部的内壁面152在上浆机的运转过程中,一直地,即无论在任何运转条件下始终位于不接触下侧压浆辊12、14的位置。即,内壁面152与上浆机的运转速度(即压浆辊11~14的旋转速度)无关,始终位于不接触下侧压浆辊12、14的位置。滴落在浆液接收器15内的浆液经过回收管16被回收到浆液槽17内。
被回收到浆液槽17内的浆液借助泵23的动作被输送给浆液供给器21、22。浆液槽17、供给管20和泵23构成了将通过浆液接收器15接收的浆液输送给浆液供给器21、22的回流装置。
通过下游侧压浆辊13、14之间的经纱T,在未图示的干燥装置被干燥后,被卷绕在未图示的卷取部上。
在第1实施方式中可以得到以下优点。
(1-1)浆液槽17内的浆液只从浆液供给器21、22供给到用于夹持经纱T的上侧压浆辊11、13的圆周面111、131上。通过只从浆液供给器21、22向用于夹持经纱T的上侧压浆辊11、13的圆周面111、131供给浆液的结构,可以容易向经纱T供给适量的浆液。
(1-2)下表1是检查在对40号棉线的单纱进行上浆的工序中产生断线的数据。40号棉线的单纱(经纱)是5890根。在实施例中,经纱长度是14匹数(反数)(1匹(反)=约10.6m)。在实施例中,浆液附着率[=(干燥浆的重量)/(上浆前的干燥线的重量)]是12.1%,断线数量是3根。在比较例中,经纱的长度是20反数。在比较例中,浆液附着率是10.4%,断线数量是11根。平均断线数量表示换算为长度10000m的5000根经纱时的断线数量。
表1
|
反数 |
浆液附着率 |
断线数量 |
平均断线数量 |
实施例 |
14 |
12.1 |
3 |
14.8 |
比较例 |
20 |
10.4 |
11 |
38 |
下表2中的实施例1~实施例9是使用表1的实施例中的经纱(40号棉线的单纱)作为经纱进行织造时,检查产生断线及织机开工率的数据。经纱断线的数据表示每1小时的经纱断线数量。实施例1~实施例9分别在不同实施日的1天规定时间中进行织造。纬纱使用40号棉线的单纱。经纱的织密度为124根/英寸,纬纱的织密度为65根/英寸。
表2
|
经纱断线 |
开工率(%) |
实施例1 |
0.17 |
92.7 |
实施例2 |
0.38 |
93.4 |
实施例3 |
0.08 |
96.7 |
实施例4 |
0.04 |
97 |
实施例5 |
0.08 |
97.1 |
实施例6 |
0.21 |
94.6 |
实施例7 |
0.13 |
94.2 |
实施例8 |
0.08 |
93.6 |
实施例9 |
0.17 |
95.9 |
平均 |
0.15 |
95 |
下表3中的比较例1~比较例9是使用表1的比较例中的经纱(40号棉线的单纱)作为经纱进行织造时,检查产生断线及织机开工率的数据。经纱断线的数据表示每1小时的经纱断线数量。比较例1~比较例9分别在不同实施日的1天规定时间中进行织造。纬纱使用40号棉线的单纱。经纱的织密度为124根/英寸,纬纱的织密度为65根/英寸。
表3
|
经纱断线 |
开工率(%) |
比较例1 |
0.13 |
95.8 |
比较例2 |
0.13 |
97.3 |
比较例3 |
0.21 |
94.9 |
比较例4 |
0.25 |
94.7 |
比较例5 |
0.38 |
95.3 |
比较例6 |
0.25 |
95.5 |
比较例7 |
0.29 |
93.5 |
比较例8 |
0.5 |
93.1 |
比较例9 |
0.42 |
91.6 |
平均 |
0.28 |
94.6 |
根据表1、2、3的实验数据可知,从浆液供给器21、22向上侧压浆辊11、13的圆周面111、131供给浆液进行上浆的经纱T,与以往浸泡在储存于浆液槽内的浆液中进行上浆的经纱相比,断线较少。其原因是,浸泡在储存于浆液槽内的浆液中进行上浆的经纱,其浆液附着率过小,与之相比,从浆液供给器21、22向上侧压浆辊11、13的圆周面111、131供给浆液进行上浆的经纱T,其浆液附着率被认为是合适的。即,将经纱浸泡于储存在浆液槽内的浆液中时浆液附着率过小,这被认为是由于难以对浆液附着率进行适当的控制。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对浆液供给器21、22的浆液的供给流量可以调整对经纱T的浆液附着量,从而可以认为由于适当地设定了经纱T上的浆液附着率,所以断线较少。用于适当设定经纱T上的浆液附着率的浆液供给流量的调整,通过调整泵23的旋转速度即可容易进行。
(1-3)上侧压浆辊11、13的下降1/4周S1、S2是伴随该压浆辊11、13的旋转而朝着经纱T下降的范围,从浆液供给器21、22喷出的浆液落在朝着经纱T下降的下降1/4周S1、S2上。落在下降1/4周S1、S2上的浆液可靠地到达保持部H1、H2附近的经纱T上。下降1/4周S1、S2是将从浆液供给器21喷出的浆液适量引导到经纱T上时的合适的浆液供给部位。
(1-4)经纱T沿着相对于一对上游侧压浆辊11、12的圆周面111、121相互保持经纱T的保持部H1的切线,在上游侧压浆辊11、12之间通过。并且,经纱T沿着相对于一对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圆周面131、141相互保持经纱T的保持部H2的切线,在下游侧压浆辊13、14之间通过。即,经纱T不弯曲地通过保持部H1、H2。使经纱T不弯曲地通过保持部H1、H2的结构,可以减少经纱T的弯曲部位,从而减少因弯曲造成的经纱T的损伤。
(1-5)落在浆液接收器15内的浆液不滞留在浆液接收器15内,而流入浆液槽17。不储存浆液的浆液接收器15与以往的浆液槽相比,可以形成简单的结构。并且,不储存浆液的浆液接收器15与以往的浆液槽相比,可以形成紧凑结构。
(1-6)以往将经纱浸泡在浆液槽内的浆液中的上浆机,在根据需要使上浆机停止时(即,使压浆辊停止旋转,使经纱停止移动的情况),有时会在一对压浆辊的保持部附近产生浆液固化,产生所谓停止标志。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根据需要使上浆机停止时,如果持续从浆液供给器21、22供给浆液,则因为利用流落的浆液清洗保持部H1、H2,所以能够防止在保持部H1、H2的浆液固化。
下面,说明图3的第2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符号。
在压浆辊11~14的正下方配置浆液储存式的浆液接收器26。在浆液接收器26内储存浆液N,从压浆辊11~14滴落的浆液在浆液接收器26内的储存浆液N的液面N1上被接收。在浆液接收器26内的浆液N小于等于一定量时,从浆液供给源10通过开闭阀29向浆液接收器26补充浆液。停止从浆液供给源10供给浆液的浆液接收器26的预定高度的液面,被设定在下侧压浆辊12、14的下方。即,浆液接收器26内的储存浆液N的液面N1位于下侧压浆辊12、14的下方,该压浆辊12、14不会刮取浆液接收器26内的浆液。在本实施方式中,浆液接收器26作为储存从压浆辊11~14滴落的浆液N的浆液储存部发挥作用。浆液接收器26的储存浆液N的液面N1位于所述经纱T下侧的压浆辊12、14下方。
接收从压浆辊11~14滴落的浆液的液面N1是设在浆液接收器26的接收部,以使其位于不接触下侧压浆辊12、14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浆液接收器26是储存浆液的容器,所以接收部成为浆液接收器26的储存浆液的液面N1。作为接收部的液面N1在上浆机的运转过程中,一直地,即无论在任何运转条件下始终位于不接触下侧压浆辊12、14的位置。即,液面N1与上浆机的运转速度(即压浆辊11~14的圆周速度)无关,始终位于不接触下侧压浆辊12、14的位置。
浆液接收器26内的浆液N借助泵23的动作被供给浆液供给器21、22。在浆液接收器26内设置加热管18。从蒸汽供给源19向加热管18内供给蒸汽。供给加热管18内的蒸汽对浆液接收器26内的浆液N进行加热。
利用第2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1-1)、(1-3)、(1-4)和(1-6)相同的优点。
储存浆液N的浆液接收器26适合作为:为了将由该浆液接收器26接收的浆液输送给浆液供给器21、22加以再利用而对浆液N进行加热的场所。
虽然在浆液接收器26储存有浆液,但由于不需要将经纱T浸泡在浆液接收器26内的浆液中,所以与以往的浆液槽相比,浆液接收器26能够形成简单而紧凑结构。
下面,说明图4的第3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符号。
浆液槽17内的浆液N借助泵23A的动作并通过供给管20A被供给浆液供给器21。浆液槽17内的浆液N借助泵23B的动作并通过供给管20B被供给浆液供给器22。
利用第3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1-1)、(1-3)~(1-6)相同的优点。
并且,如果使泵23B的旋转速度与泵23A的旋转速度不同,则可以使来自浆液供给器21的浆液供给流量和来自浆液供给器22的浆液供给流量不同。在对借助上游侧压浆辊11、12的压榨作用而被上浆的经纱T,再借助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压榨作用进行上浆时,使来自浆液供给器21的浆液供给流量和来自浆液供给器22的浆液供给流量不同,就可以进一步实现浆液附着率的合适化。
下面,说明图5的第4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符号。
浆液供给器21配置在上游侧压浆辊11、12的保持部H1的上游的经纱T部分的正上方,而且位于浆液接收器15的正上方。浆液供给器22配置在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保持部H2的上游的经纱T部分的正上方,而且位于浆液接收器15的正上方。
从浆液供给器21的喷出孔25喷出的浆液滴落在保持部H1上游的经纱T部分的上面,从浆液供给器22的喷出孔25喷出的浆液滴落在保持部H2上游的经纱T部分的上面。滴落在经纱T上的浆液的一部分落在浆液接收器15内,滴落在经纱T上的浆液的另外一部分伴随经纱T的移动而移入到保持部H1、H2。与经纱T一起移入到保持部H1处的浆液的一部分,借助上游侧压浆辊11、12的压榨作用被榨取,与经纱T一起移入到保持部H2上的浆液的一部分,借助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压榨作用被榨取。
从经纱T榨取的浆液沿着下侧压浆辊12、14的上升半周U1、U2下降。沿着下侧压浆辊12、14的上升半周U1、U2下降的浆液的一部分,伴随该压浆辊12、14的旋转而上升,并移入到保持部H1、H2处,附着在经纱T上。沿着下侧压浆辊12、14的上升半周U1、U2下降的浆液的另外一部分滴落在浆液接收器15内。
浆液槽17(参照图1)内的浆液通过供给管20和泵23,只从浆液供给器21、22供给到保持部H1、H2上游的经纱T部分的上面。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只从浆液供给器21、22向保持部H1、H2上游的经纱T部分的上面供给浆液的结构,容易向经纱T供给适量的浆液。
并且,利用第4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1-4)和(1-5)相同的优点。
下面,说明图6的第5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符号。
下游侧压浆辊13、14沿箭头R2、Q2方向旋转,在上游侧压浆辊11、12之间通过的经纱T在压浆辊14上被卷绕约半周后,从压浆辊14、13之间通过。在压浆辊14、13之间通过的经纱T在压浆辊13上被卷绕约半周。从浆液供给器22的喷出孔25喷出的浆液形成膜状供给压浆辊13的上半周中的下降1/4周S5上。膜状浆液沿着压浆辊13的下降半周S6下降,并在保持部H2附近附着在经纱T上。在保持部H2附近附着在经纱T上的浆液的一部分,借助下游侧压浆辊13、14的压榨作用被从经纱T中榨取。
从经纱T榨取的浆液沿着下侧压浆辊14的上升半周U3下降。沿着下侧压浆辊14的上升半周U3下降的浆液的一部分,伴随压浆辊14的旋转而上升,并移入到保持部H2处。沿着位于压浆辊14的上升半周U3上的经纱T部分下降的浆液的另外一部分滴落到浆液接收器15内。
利用第5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1-1)、(1-3)、(1-5)和(1-6)相同的优点。
下面,说明图7的第6实施方式。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符号。
在上侧压浆辊11、13的上方设置浆液槽17。在浆液槽17内的浆液小于等于一定量时,从浆液供给源10向浆液槽17补充浆液。连接浆液接收器15的回收管16被引导到浆液槽17的正上方,在回收管16的中途设置泵23。在与浆液槽17的底壁171连接的供给管20的中途设置手动式流量调节阀27。
浆液槽17内的浆液N经过供给管20和流量调节阀27被供给到浆液供给器21、22。供给浆液供给器21、22的浆液从喷出孔25供给到上侧的压浆辊11、13上。从下侧压浆辊12、14滴落在浆液接收器15内的浆液被引导到回收管16内。被引导到回收管16内的浆液借助泵23的动作被排出到浆液槽17内。
向浆液供给器21、22的浆液供给流量的调整,通过调整流量调节阀27的阀开度(通道截面积)即可容易进行。
利用第6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1-1)、(1-3)~(1-6)相同的优点。
利用本发明,也可以实现如下的实施方式。
(1)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保持部H1、H2使经纱T弯曲着通过保持部H1、H2。
(2)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浆液供给器21、22直接把浆液供给保持部H1、H2。
(3)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接触上侧压浆辊11、13的圆周面111、131而将浆液涂覆在该压浆辊11、13的圆周面111、131上的浆液供给装置。
(4)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去除一对上游侧压浆辊11、12和一对下游侧压浆辊13、14中的任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