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0114A - 模版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模版印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80114A
CN1680114A CN200510063170.5A CN200510063170A CN1680114A CN 1680114 A CN1680114 A CN 1680114A CN 200510063170 A CN200510063170 A CN 200510063170A CN 1680114 A CN1680114 A CN 16801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ink
ink
printing
rotary drum
periphery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631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藤拓
中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118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9719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118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9719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80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01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L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MANIFOLDING, DUPLICATING OR PRINTING FOR OFFICE OR OTHER COMMERCIAL PURPOSES; ADDRESSING MACHINES OR LIKE SERIES-PRINTING MACHINES
    • B41L13/00Stencilling apparatus for office or other commercial use
    • B41L13/18Inking units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一种模版印刷机,它包括;一个转鼓,它能自由旋转,并有一个用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外周壁,其表面上安装一块模版薄片;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它有一个装在转鼓外周壁上的油墨供应单元和一个贮存油墨的墨池,并将由墨池引来的油墨从供墨单元供给外周壁的表面;一个油墨回收装置,它有一个装在转鼓外周壁上的油墨回收单元,并从该单元回收外周壁表面上的多余油墨;以及一个压力辊,它将送到辊上的印刷薄片压向外周壁。油墨回收装置的结构做成能将从油墨回收口回流的多余油墨回收到墨池内。

Description

模版印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版印刷机,它在将印刷介质压到其上安装有模版薄片的转鼓上的同时输送印刷介质,并将从模版薄片的孔渗出的油墨转移到印刷介质上。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模版印刷机印刷方法有内压法(参见1995年发布的日本专利特开平7-132675)和外压法(参见日本专利特开2001-246828)。
现在简单说明内压法。如图1所示,这里有一个转鼓100和一个背压辊101,它们在其外周面部彼此十分贴近的状态下单独自由旋转。在转鼓100的外周面上有一个将模版薄片104的前端夹紧的模版夹紧部,而且除模版夹紧部以外的外周壁由一种柔软且不渗漏的网102构成。
转鼓100里面装有一个油墨供应机构105。如图2所示,此机构105包括一个内压辊106(即油墨供应辊),它装在一个辊子支架107上,可以自由旋转。内压辊的结构做成能在施压位置(此时辊子支架107受到如图2箭头所示方向的力对网102的内周面所施压力)和待机位置(此时辊子支架107按图2箭头方向旋转而与网102的内周面分开)之间移动。当印刷薄片111通过时内压辊106设置在施压位置,否则在待机位置。此外,内压辊106还有给网102的内周面施加印刷压力的功能。
辊子支架107支撑得能绕支持轴108自由旋转,在该支架上面还分别装有一个辅助辊109和驱动杆110。辅助辊109为圆柱形,并在靠近内压辊的位置处固定在辊子支架107上。驱动杆110支撑在辊子支架107上,可以自由旋转,且处于由内压辊106外周面和在它彼此相邻两侧的辅助辊109构成的上部空间。油墨103从一个油墨供应装置(未示出)提供给上部空间。
下面依次简单说明印刷操作。上面带穿孔图象的模版薄片104固定在网102的外周面。于是在印刷过程中,转鼓100和内压辊101按图1箭头所示方向彼此同步旋转,同时印刷薄片111被馈送到转鼓100和背压辊101之间。
当印刷薄片111被馈送时,内压辊106对网102施压,并在此施压状态下跟随转鼓100旋转。已经通过内压辊106和辅助辊109之间的间隙的油墨103粘到内压辊106的外周面上,同时这样粘住的油墨103随后随着内压辊106的旋转而提供给网102的内表面。
此外,当内压辊106压住网102时,网102因这时所施加的压力而向其外周边鼓起,从而与背压辊101处在一种压力接触状态。然后,已被馈送到转鼓100和背压辊101之间的印刷薄片111,在与网102和模版薄片104压力接触的同时被馈送到内压辊106和背压辊101之间。由于这时的压力接触力,在网102面上的油墨103从模版薄片104的孔中转移到模版薄片104上,从而将油墨图象印在印刷薄片111上。
现在简单的说明外压法。这时提供了如图3所示的转鼓120。在此转鼓120的外周面装有一个用来夹紧模版薄片104前端的模版夹紧部120a。除模版夹紧部120a之外的外周壁120b用多孔结构的可渗漏油墨的元件制成。
在转鼓120内部装有一个油墨供应装置125。它包括一个能自由旋转的橡皮辊126,和一个处于橡皮辊126附近的辅助辊127。油墨128聚集在由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环绕的外周空间。粘到旋转橡皮辊126外缘上的油墨128通过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之间的间隙,因而只有具有预定膜厚的油墨128被提供给外周壁120b的内表面。
此外,在与橡皮辊126相对的位置上装有一个压力辊130,它也处在转鼓120位置的外面。此压力辊130的结构做成可在施压位置(此时压力辊对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施压)和待机位置(此时压力辊与转鼓120外周壁120b离开)之间移动。橡皮辊126固定在一个支撑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的支架上,可以自由旋转,同时橡皮辊126的外周面和转鼓120外周壁120b的内周面处在彼此稍微分开的状态,此时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不受压力辊130的压力。当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受到压力辊130的压力时将变弯,从而使橡皮辊126的外周面与转鼓120外周壁120b的内周面彼此接触。
下面依次对打印操作简要说明。具有穿孔图象的模版薄片104固定在转鼓120外周壁120b的外周面上。这样,在打印过程中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按图3箭头所示方向旋转,同时印刷薄片111被馈送到转鼓120和压力辊130之间。
当馈送印刷薄片111时,压力辊130对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施压,同时外周壁120b向其内周边移动。外周壁120b因这种移动而进入对橡皮辊126施压的状态,使橡皮辊126随着转鼓120旋转。已经通过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之间间隙的油墨128粘在橡皮辊126的外周面上。通过橡皮辊126的旋转,这样粘住的油墨128随之被提供给外周壁120b的内表面。
此外,当压力辊130对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施压时,已被馈送到转鼓120和压力辊130之间的印刷薄片111在与模版薄片104压力接触的同时被馈送到橡皮辊126和压力辊130之间。通过这时的压力接触力,在外周壁120b面上的油墨128从模版薄片104的孔传至印刷薄片111,从而在印刷薄片111上印出一个油墨图象。
但是,在传统内压法和外压法模版印刷机中,墨池是分别置于内压辊106和辅助辊109的外周空间内及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的外周空间内,而在印刷时墨池中的油墨103和128是提供给网102和转鼓100及120的外周壁120b。在这儿,墨池中的油墨103和128及粘在转鼓100和120等上面的油墨103和128,即使在印刷完成之后仍然驻留在各有关位置,并在下次和以后的印刷中使用。因此,若经过很长时间才进行下一次及以后的印刷时,已经积聚在墨池内的油墨103和128及粘在转鼓100和120等上面的油墨103和128将保持在与空气接触的状态,这些油墨103和128因此而变质。若使用已变质的油墨103和128,就得不到所希望的图象质量。因而必须通过清理印刷等废弃已变质的油墨,这将带来油墨过度耗费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与此相关,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模版印刷机,它能通过切实防止油墨变质并在下次和以后的印刷中自动使用回收油墨而消除油墨的浪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模版印刷机,它包括:一个能自由旋转且外周壁由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转鼓,转鼓的外周壁的一个表面上装有模版薄片;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它具有一个安在转鼓外周壁上的油墨供应单元,和一个贮存油墨的墨池,从中引出的油墨通过油墨供应单元提供给外周壁的表面;一个油墨回收装置,它在转鼓的外周壁上有一个油墨回收单元,使外周壁表面上多余的油墨从油墨回收单元回收;以及一个压力辊,它将馈送到它上面的印刷薄片压到外周壁上,其中油墨回收装置将从油墨回收单元回收的多余油墨回收到墨池内。
在模版印刷机中,不用来在转鼓的外周壁上印刷的多余油墨被油墨回收装置回收,而且这样回收的多余油墨回流到油墨供应装置的墨池内。因此,肯定可以防止这些多余油墨在转鼓的外周壁上变质,以消除油墨的浪费,而且回收的油墨可以自动用于下一次和以后的印刷中。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在从油墨回收单元至墨池的通路中插进一个过滤器,以将油墨中的杂质滤掉。
在该模版印刷机中,从转鼓的外周壁回收的油墨通过此过滤器,而且象纸屑之类的杂质被过滤器捕获。因而可以改善回收油墨的质量。
另外,在印刷模式中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可以总是开着的。
在这种模版印刷机中,在印刷模式中油墨是从油墨供给口连续送至外周壁,而且从外周壁进入油墨回收口的油墨总是被回收。因而可以防止油墨聚集在外周壁上。另外,总有适量的油墨驻留在外周壁上,因而即使在印刷大量印刷薄片时,仍能获得具有要求油墨密度的印刷好的薄片。
此外,当印刷完毕时,可以让油墨回收装置比油墨供应装置稍晚一点停止。
在该模版印刷机中,不允许多余油墨驻留在转鼓外周壁和模版薄片之间的基本上气密的空间。因而可以进一步防止发生多余油墨在转鼓外周壁上变质的情况,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消除油墨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按一个传统内压法的例子进行印刷的主要部示意图。
图2是按一个传统内压法的例子的一种油墨供应装置示意图。
图3是按一个传统外压法的例子进行印刷的主要部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这是一个模版印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这是一个转鼓的透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5中剖面线6-6的剖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5中剖面线7-7的剖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这是一个解释油墨扩散机理的局部剖视图。
图9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一种改型例,这是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二种改型例,这是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三种改型例,这是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是一个转鼓的透视图。
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12中剖面线13-13的剖视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12中剖面线14-14的剖视图。
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12中剖面线15-15的剖视图。
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这是一个转鼓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
如图4所示,模版印刷机主要包括一个原稿读出单元1,一个模版制作单元2,一个印刷单元3,一个进纸单元4,一个排纸单元5,和一个模版处理单元6。
原稿读出单元1包括一个装有要印刷原稿的原稿安置托盘10,检测原稿安置托盘10上是否存在原稿的反射型原稿传感器11和12,输送原稿安置托盘10上的原稿的原稿传送辊13和14,一个旋转驱动原稿传送辊13和14的步进电机,一个接触图象传感器16(它用光学方法读取原稿传送辊13和14输送的原稿图象数据,并将数据转换成电信号),一个原稿卸出盘17,上面装有从原稿安置托盘10卸下的原稿。安置在原稿安置托盘10上的原稿由原稿传送辊13和14输送,并由图象传感器16读取被输送原稿的图象数据。
模版制作单元2包括一个模版罩19(它将卷起的长模版薄片18罩起来),一个处在沿输送方向模版罩19下游的热印刷头20,一个处于该热印刷头20对面位置的压印辊21,一对沿输送方向处于压印辊21和该热印刷头20下游的模版传送辊22和22,一个旋转驱动压印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写入脉冲电机23,以及一个模版切割器24,它处于沿输送方向那对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下游。
通过压印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旋转来输送长的模版薄片18。根据图象传感器16读出的图象数据,热印刷头20的每个点状加热元件有选择地进行加热操作,使模版薄片18因其热敏感性而穿孔制成模版。然后,这样制成的模版薄片18被模版切割器24切断,制成具有预定长度的模版薄片18。
印刷单元3包括一个转鼓26,它受主电机25的驱动力而按图1中箭头A的方向转动;一个模版夹紧部27,它装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并将模版薄片18的前端夹住;一个油墨供应装置54,它将油墨提供给转鼓26的表面;一个油墨回收装置73,它使多余油墨回收到转鼓26的表面上。
此外,印刷单元3包括一个模版确认传感器28,用来检测模版薄片18是否绕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一个参考位置检测传感器30,用来检测转鼓26的参考位置;以及一个旋转编码器31,用来检测主电机25的旋转。根据参考位置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输出,检测到从旋转编码器31输出的脉冲,从而能检测出转鼓26的旋转位置。
另外,印刷单元3包括一个位于转鼓26下面的压力辊35。此压力辊35做成能在一个施压位置(此时压力辊通过螺线管装置36的驱动力对转鼓26的外周壁施压)和一个待机位置(此时压力辊与转鼓26的外周面分开)之间移动。在印刷模式过程(包括试印模式)中压辊35总处于施压位置,而在印刷模式以外的时间内处在待机位置。
此后,从制模单元2送过来的模版薄片18的前端被模版夹紧部27夹住,而且转鼓26在这种夹紧状态下旋转,所以模版薄片18就绕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接着,被与转鼓26的旋转同步的送纸单元4送进的印刷薄片(印刷媒体)37,由压力辊35压到缠绕在转鼓26上的模版薄片18上面。于是油墨56从模版薄片18的孔中传至印刷薄片37,从而在印刷薄片上面印出图象。
进纸单元4包括一个送纸托盘38,盘上堆叠着许多印刷薄片37;初级送纸辊39和40,它们只从送纸托盘38输送最上面的印刷薄片37;一对次级送纸辊41和41,用来将已被初级送纸辊39和40送过来的印刷薄片37与转鼓26的旋转同步输送到转鼓26和压力辊35之间;以及一个送纸传感器42,用来检测印刷薄片37是否已被送到那对次级送纸辊41和41之间。初级送纸辊的结构做成能通过一个送纸离合爪41将主电机的旋转有选择地传到它们上面。
排纸单元5包括一个薄片分离爪44,用来将已印好的印刷薄片37与转鼓26分开;一个转运通道45,通过它把已被分离爪44从转鼓26分离的印刷薄片37送走;以及一个纸张收集托盘46,从转运通道45卸下的印刷薄片37就装在此盘上。
模版处理单元6包括一个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一个模版处理箱48,和一个已处理模版压缩元件49,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为已从转鼓26外周面松开的模版薄片18的前端导向,并在从转鼓26剥下被引导过来的使用过的模版薄片18的同时将它送走。模版处理箱接纳由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传来的模版薄片18。已处理模版压缩元件49将由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传来的模版薄片18推入模版处理箱48的底部。
下面描述转鼓26,模版夹紧部27,油墨供应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的结构。
如图5至7所示,转鼓26包括一条固定于机器本体H(示于图4)的支持轴50,一对支撑在支持轴50上的侧盘52和52,轴50可以连同分别置于其间的轴承51一起自由旋转;以及一个固定在那对侧盘52和52之间的圆柱形外周壁53。此外周壁53由与那对侧盘52和52装在一块的主电机25的旋转力旋转驱动,此外,外周壁53具有一定刚度,而且是用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不允许油墨56渗透。应注意,根据不渗漏油墨元件类型的不同,外周壁53的外周面可能要经过众所周知的不同类型的表面处理,如Teflon(注册商标)等含氟树脂的涂敷处理,镀镍,镀镍铬,镀熔融锌和阳极化处理等,以便使相关的外周面变成更接近圆柱形的表面。
利用沿支持轴50的轴线方向做在外周壁53上的凹陷夹紧部53a做成模版夹紧部27。模版夹紧部27的一端被支撑在外周壁53上,使得模版夹紧部27可自由旋转。安装模版夹紧部27时应使它在图7实线所示的夹紧状态下不从外周壁53突出,而在图7虚线所示的松开状态下从外周壁53突出。因此,模版夹紧部27的结构应作成能夹紧模版薄片18而不从外周壁53突出。
外周壁53按图5和7中箭头A的方向旋转,而且把它从模版夹紧部27转过一点的位置设定为印刷起始点。因此,旋转方向A成为印刷方向M,并且把接在印刷起始点后的区域设定为印刷区域。在这个第一实施例中,最大印刷区域设置为足以印刷A3大小薄片的区域。此外,在沿印刷方向M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上游设置一个油墨供应装置54的供墨口55。
如图5和7所示,油墨供应装置54包括一个贮存油墨的墨池57;一个吸取墨池内油墨的油墨泵58;一个供应由油墨泵吸取的油墨的第一管道59;与第一管道59的另一端连接的支持轴50,轴内有一个油墨通道60和一个与之相对的处在180度位置上的小孔61;一个可自由转动的旋转接头63支撑在支持轴50的位置上,接头内有一个可与小孔61连通的通孔62;一个第二管道64,它的一端与接头63相连,另一端引至外周壁53上;油墨供给口55,它与第二管道64的另一端连接,而且对外周壁53的表面是敞开的。
利用沿与外周壁53的印刷方向垂直的N方向连续形成的油墨供应凹槽部和在其中形成的油墨分配元件68,形成油墨供应口55。
如图5和7所示,油墨回收装置73包含一个油墨回收口72,它用作油墨回收单元,在沿印刷方向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下游一个位置处是敞开的;一个第三管道74,其一端与油墨回收口72相连;与管道74另一端连接的旋转接头63,其中开有一个连通孔75;支持轴50;一个第四管道77,其一端与支持轴50相连;以及一个油墨泵(例如,次摆线泵)78,它置于第四管道77的中间,并吸取第四管道中的油墨。在这里,对支持轴50而言,旋转接头63是支撑在它上面而可以自由旋转,在轴内有一个与连通孔75相连的小孔76a,而且轴内还有一个油墨通道76b。第四管道77的另一端连至油墨供应装置54的墨池57。
利用沿与于外周壁53的方向垂直的N方向连续形成的油墨回收凹槽部和处于它内部的管道固定元件82,形成油墨回收口72。
旋转接头63也被用作油墨供应装置54的一部。此外,支持轴50也用作油墨供应装置54的油墨通道的一部,因而采用双管道结构。
下面简单说明按上述结构的模版印刷机的运行。
首先,当选择制版模式时,在制版单元2中,模版薄片18是通过压印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旋转而输送的。根据原稿读出单元1读取的图象数据,大量热印刷头20的加热元件选择性地进行加热操作,因此模版薄片18因其热敏感性而穿孔制成模版。然后这样制成的模版薄片18在预定点被切割器24切断。这样就制成了具有所需尺寸的模版薄片18。
在印刷单元中,在制版单元2内制作的模版薄片18的前端被转鼓26的模版夹紧部27夹紧,同时转鼓26在这种夹紧状态下旋转,模版薄片18缠绕,固定并装载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
下面,当选择印刷模式时,在印刷单元中,转鼓26被旋转驱动,同时油墨供应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开始启动。于是,油墨56从供应口55提供给外周壁53,而且这样提供的油墨56驻留在外周壁53和模版薄片18之间。同时压力辊35从待机位置转到施压位置。
送纸单元4将印刷薄片37与转鼓26的旋转同步地送到转鼓26和压力辊35之间。这样进送的印刷薄片37被压力辊35压到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并通过转鼓26的外周壁53的旋转而传送。具体地说,印刷薄片37是在与模版薄片18紧密接触的同时被传送的。
另外,在输送印刷薄片37的同时,如图8所示,驻留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模版薄片18之间的油墨56在被压力辊35的压力挤压的同时沿印刷方向M向下扩散。这样扩散的油墨56从模版薄片18的孔中渗出,并转移到印刷薄片37上。按照上述方式,在印刷薄片37通过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压力辊35之间的过程中,图象被印刷在印刷薄片37上。至于已从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压力辊35之间出来的印刷薄片37,其前端被薄片分离爪44从转鼓26上剥离。离开转鼓26的印刷薄片37通过传送通道45卸到收纸盘46内,并在那儿堆叠起来。
在印刷操作过程中,已向下流至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的多余油墨流入油墨回收装置73的油墨回收口72,并在那儿被回收。
当完成设定数量的印刷薄片的印刷时,转鼓26的外周壁53的旋转停止,而且油墨供应装置54的驱动也停止。因而对外周壁53的油墨供应停止。油墨回收装置73的驱动在比油墨供应装置54停止稍迟一点时停止,故留在外周壁53上的多余油墨回流到油墨回收口72。另外,压力辊35从待机位置返回施压位置,同时该模版印刷机进入待机模式。
当开始制作一个新模版薄片,因而也开始模版的处理过程时,转鼓26的模版夹紧部27移至一个夹紧松开位置,而且已被松开的模版薄片18的前端随着转鼓26的旋转被引导至已处理模版的传送装置47,被收集在模版处理箱48内。
如上所述,在模版印刷机中,油墨56是提供给转鼓26的外周壁53,同时油墨56被压力辊35的压力挤压,因而扩散到外周壁53上。此外,这样扩散的油墨56受到压力辊35的压力而从模版薄片18的穿孔中传给印刷薄片37。进而在转鼓26外周壁53上不被用来印刷的多余油墨被油墨回收装置73回收,并回流到油墨供应装置54的墨池57内。因而可以切实防止发生多余油墨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变质的情况,以消除油墨56的浪费,而且回收的油墨56还可以在下一次或以后的印刷中自动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油墨供应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在印刷模式中总是开启的。因而在印刷模式中,油墨56从油墨供应口55连续提供给外周壁53,而且已经从外周壁53进入油墨回收口72的油墨56总是被回收。因此可以防止油墨56聚集在外周壁53上。另外,在外周壁53上总是驻留着适量的油墨56,因此即使在连续大量印刷薄片时也能得到具有所需油墨密度的印刷薄片。
另外,当印刷模式完成时,油墨回收装置73的驱动在比停止油墨供应装置54的驱动稍迟一点停止。因而不允许多余油墨驻留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模版薄片18之间基本上气密的空间。即使有多余油墨留下,多余油墨56是聚集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模版薄片18的基本上气密的空间,因此它与大气的接触最少。按上述方式,即使在长时间不进行印刷,也可以切实限制多余油墨56的变质。所以可以进一步防止多余油墨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变质的情况发生。并可更有效地消除油墨的浪费。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油墨供应装置的油墨供应口55是设置在沿印刷方向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内一个上游位置。但也可以把它安放在沿印刷方向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内一个上游位置。所谓沿印刷方向在最大印刷区内的上游位置(在那儿设置油墨供应口55),在理论上也包括构成最大印刷区域和它更上面的非印刷区的边界的一个位置,而且从字面上来说,是沿印刷方向在最大印刷区内部的一个上游位置。具体而言,沿印刷方向在最大印刷区内部的上游位置(油墨供应单元所在位置)是一个范围,在此范围内提供给外周壁53表面的油墨56至少可以扩散到构成最大印刷区和它更上游的非印刷区的边界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油墨回收单元的油墨回收口72只设置在沿印刷方向的外周壁53最大印刷区的下游位置。但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油墨回收槽设在沿垂直于印刷方向N的最大印刷区左边和右边的外部位置,而且此油墨回收槽与油墨回收口72连在一起。采用这种结构,从最大印刷区两边泄漏的油墨可以回收,而且可以防止油墨从两边泄漏。另外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结构,其中油墨回收槽设在沿印刷方向的最大印刷区上游和沿印刷方向模版夹紧部27下游的一个位置,而且油墨回收槽和油墨回收口72连在一起。采用这种结构时,从最大印刷区顶部泄漏的油墨可以回收,并可防止油墨从顶部泄漏。
图9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一改型例,这是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的第一改型例的油墨回收装置73A中,第四管道77的另一端与油墨供应装置54的墨池57连接,且采用一个降低墨池57压力的真空(压力降低)泵82作油墨泵。
应指出,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相类似,因而对相同的构成部使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示,且不再作详细说明。
同样在采用第一改型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情况下,按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方式,可以切实防止多余油墨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变质的情形发生,以消除油墨56的浪费,另外,回收的油墨56可以在下一次和以后的印刷中自动使用。
图10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第二个改型例,这是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中,当把第二改型例的油墨回收装置73B与上述的油墨回收装置相比较时,油墨回收装置73B的不同仅在于一个用来捕获纸屑等物的过滤器,它被安插在第四管道77中间
应指出,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相类似,因而对相同的构成部使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示,且不再作详细说明。
同样在采用第二改型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情况下,按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方式,可以切实防止多余油墨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变质的情形发生,以消除油墨56的浪费。另外,回收的油墨56可以在下一次和以后的印刷中自动使用。
此外,从转鼓26的外周壁53回收的油墨通过过滤器80,纸屑等杂质被过滤器80捕获。因而可以改善回收油墨的质量。
图11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第三个改型例,这是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中,当把第三改型例的油墨回收装置73C与上述的油墨回收装置相比较时,油墨回收装置73C的不同仅在于一个用来捕获纸屑等物的过滤器,它被安插在第四管道77中间。
应指出,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相类似,因而对相同的构成部使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示,且不再作详细说明。
此外,从转鼓26的外周壁53回收的油墨通过过滤器80,纸屑等杂质被过滤器80捕获。因而可以改善回收油墨的质量。
图12至1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2是一个转鼓的透视图。图13是沿图12的13-13线的剖视图。图14是沿图12的14-14线的剖视图。图15是沿图12的15-15线的剖视图。
如图12至1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回收从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泄漏的油墨的油墨回收装置73是置于转鼓26内。
这个油墨回收装置73包括用作油墨回收单元的油墨回收口72,它处在沿印刷方向转鼓26的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的下游位置;第三管道,其一端与油墨回收口72相连;旋转接头63,它与第三管道的另一端相连,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连通孔75;支持轴50;第四管道,其一端与支持轴50连接;一个墨池57,用作回收池,它与第四管道77的另一端连接;一个第五管道83,其一端与墨池57的上端连接;并通过支持轴50的内部引导至转鼓26的外部;以及一个真空泵型回收泵84,它与第五管道83的另一端连接,并使墨池57的压力降低。在这里,对支持轴50而言,旋转接头63是支撑在它上面而可以自由旋转,在轴内有一个与连通孔75相连的小孔76a,而且轴内还有一个油墨通道76b。除回收泵84和第五管道83的一部外,油墨回收装置73的单元被罩在转鼓26内。
利用形成在外周壁53上的油墨回收凹槽部81及处于它里面的管道固定元件82来形成油墨回收口72。旋转接头63也被用作油墨供应装置54的一部。支持轴50还被用作油墨供应装置54的油墨通道,因此采用双管道结构。另外,在第二实施例所用的结构中,油墨供应装置54的供墨池57还用作油墨回收装置73的回收池,而且油墨回收装置73内的回收油墨回流到供墨池57内。
应注意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相类似,因而对相同的构成部使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示,且不再作详细说明。
同样在这个第二实施例中,不一定要把各种辊和提供油墨的油墨池放在转鼓26内,这和各种传统实例中一样。因此,如在这个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在转鼓内可以保留一个很大的空间用来安放供墨池57。
在此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个油墨回收装置73,它回收由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油墨回收口72来的外周壁53表面上的多余油墨,而且供墨池57是放在转鼓26内。因此,在转鼓26外周壁53上的不用来印刷的多余油墨被油墨回收装置73回收,而且这样回收的多余油墨回流进供墨池57内。所以可以切实防止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的多余油墨变质的情况发生,而且油墨56可以再用。另外,还将回收路径缩短以减少流阻,增加油墨回收的效率。因此采用低性能的回收泵就足够了。
在这个第二实施例中,回收池就是油墨供应装置54的供墨池57。因而回收的多余油墨流回到油墨供应装置54的供墨池57内。所以在下一次和以后印刷中可以自动使用这些回收油墨56。
应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油墨供应装置54的供墨池57是用作回收池,因而只有回收池是放在转鼓26内。但是,也可以采用供墨池57和回收池分别置于转鼓26内的结构。
在此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真空型泵作回收泵84,因而采用回收泵84置于转鼓26外面的结构。但若采用可以放在第四管道77中并能把油墨回收口72内的油墨56吸到供墨池57内的次摆线型泵作为回收泵,则可以把该回收泵84放在转鼓26内。另外,若油墨回收装置73的所有单元都放在转鼓26内,则拆卸转鼓26的同时油墨回收通道不拆除。因此,不必采取防止油墨泄漏的措施。此外,油墨回收通道缩短了以减小流阻,提高回收油墨的效率。这相应带来一个优点,即使用性能较低的回收泵就足够了。
在此第二实施例中,如果油墨供应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被控制成在印刷模式中总是开动的,则在印刷模式下油墨是连续从油墨供应单元55A提供给外周壁53,而且已从外周壁53进入油墨回收口72的油墨56总是被回收。因而可以尽早防止油墨56聚积在外周壁53上。另外,在外周壁53上总是驻留适量的油墨56。所以,即使连续印刷大量的印刷薄片,仍能获得具有要求油墨密度的印刷好的薄片。
图16表示第三实施例,这是一个转鼓26的剖视图。在图16的情况下,油墨供应装置54的供墨池57(也是回收池)相对于转鼓26的内部空间而言是较小的。供墨池57放在转鼓26内和支持轴50以下的一个位置。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相似,且我们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来标示同样的构成单元,因而不再对它们作详细说明。
根据第三个实施例,不一定要象上述第二实施例那样,把不是用来提供油墨的各种辊子和墨池放在转鼓26内。因此,当用于供墨池57的空间相对于转鼓26的内部空间来说比较小时,在安放用作回收池的供墨池57方面具有自由度较大的优点,因为供墨池57可以被安放在转鼓26内所需的位置(在这个实施例中是转鼓26内较低的位置)。

Claims (5)

1.一种模版印刷机,包括;
一个转鼓,能自由旋转,并有一个用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外周壁,其表面上安装一块模版薄片;
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其有一个装在转鼓外周壁上的油墨供应单元和一个贮存油墨的墨池,并将由墨池引来的油墨从油墨供应单元供到外周壁的表面;
一个油墨回收装置,它有一个装在转鼓外周壁上的油墨回收单元,并从油墨回收单元回收外周壁表面上的多余油墨;以及
一个压力辊,它将送到辊上的印刷介质压向外周壁上,
其中油墨回收装置将从油墨回收单元回收的多余油墨回收到墨池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一个捕获油墨中杂质的过滤器置于油墨回收单元至墨池之间的油墨回收通道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在印刷模式期间总是开动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当印刷模式结束时,油墨回收装置在比油墨供应装置停止工作后稍迟一点停止工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墨池安放在转鼓内。
CN200510063170.5A 2004-04-06 2005-04-05 模版印刷机 Pending CN16801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11839A JP2005297196A (ja) 2004-04-06 2004-04-06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4111839 2004-04-06
JP2004111843 2004-04-06
JP2004111843A JP2005297197A (ja) 2004-04-06 2004-04-06 孔版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0114A true CN1680114A (zh) 2005-10-12

Family

ID=34914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63170.5A Pending CN1680114A (zh) 2004-04-06 2005-04-05 模版印刷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17519A1 (zh)
EP (1) EP1584483A1 (zh)
CN (1) CN168011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386932T3 (es) * 2009-07-13 2012-09-06 Texmag Gmbh Vertriebsgesellschaft Rodillo de marcha fácil
JP6072244B2 (ja) * 2012-07-16 2017-02-01 サン−ゴバン グラス フランス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インキを塗布する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4375C (zh) *
US3974768A (en) * 1975-03-31 1976-08-17 Molins Machine Company, Inc. Dual ink circulation and wash-up system for a press
US4011157A (en) * 1976-01-30 1977-03-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ltrasonic removal of solid impurities from recirculating ink
US4526098A (en) * 1977-02-22 1985-07-02 Dl Process Co. Laser formed rotary print plate with internal sintered titanium ink reservoir
US5311214A (en) * 1985-11-08 1994-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removing foreign material from an ink supply path by first introducing an into the ink supply path
JP2690379B2 (ja) * 1990-03-19 1997-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342100B2 (ja) * 1993-05-25 2002-11-05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用版胴
JP3262922B2 (ja) 1993-11-11 2002-03-04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装置
JPH11321063A (ja) * 1998-03-20 1999-11-24 Tohoku Ricoh Co Ltd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0127600A (ja) * 1998-10-26 2000-05-09 Riso Kagaku Corp 孔版印刷装置
JP3751497B2 (ja) 2000-03-02 2006-03-0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装置及び該孔版印刷装置の孔版原紙への皺防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17519A1 (en) 2005-10-06
EP1584483A1 (en) 2005-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07890B1 (en)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CN100339232C (zh) 模板印刷机和油墨回收、防图像不均匀、油墨调配的方法
CN100351099C (zh) 模版印刷机
CN1680114A (zh) 模版印刷机
CN1781726A (zh) 模板印刷机
CN100341711C (zh) 模版印刷机
CN1680115A (zh) 模版印刷机
CN1241753C (zh) 孔版印刷装置
CN1907723A (zh) 孔版印刷机
JP4326204B2 (ja) 孔版印刷装置
CN1277691C (zh) 孔版印刷机
CN100337840C (zh) 模版印刷机
CN1590120A (zh) 模版印刷机
JP2007105995A (ja) 孔版印刷装置の版胴及び孔版印刷装置
CN220163476U (zh) 一种绿色印刷用对开双面胶印机
JP2007055073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5297196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10126269A (ja) 印刷装置
JP2005297195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5297197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5152902B2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8018559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5153474A (ja) 孔版印刷装置の排版装置
JP2005297194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5231067A (ja) 孔版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51012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