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37840C - 模版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模版印刷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37840C CN100337840C CNB2005100028440A CN200510002844A CN100337840C CN 100337840 C CN100337840 C CN 100337840C CN B2005100028440 A CNB2005100028440 A CN B2005100028440A CN 200510002844 A CN200510002844 A CN 200510002844A CN 100337840 C CN100337840 C CN 10033784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rinting
- ink
- periphery wall
- l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L—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MANIFOLDING, DUPLICATING OR PRINTING FOR OFFICE OR OTHER COMMERCIAL PURPOSES; ADDRESSING MACHINES OR LIKE SERIES-PRINTING MACHINES
- B41L13/00—Stencilling apparatus for office or other commercial use
- B41L13/18—Inking units
Landscapes
- Screen Printers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模版印刷机,包括:具有由不透墨材料制成的外周壁的可自由转动印刷鼓,其中模版绕外周壁的表面安装;具有在印刷鼓外周壁的供墨口的供墨机构,能够从该供墨口将油墨供给到外周壁的表面;能够将进给的印刷介质按压在外周壁上的压力辊;以及能够闭合上述供墨口的第一盖装置。而且上述模版印刷机还进一步包括:在外周壁上具有油墨回收口的油墨回收机构,将流入油墨回收口的油墨回收;以及能够闭合上述油墨回收口的第二盖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版印刷机,在将印刷介质(印刷用纸)按压在装有模版的印刷鼓上时,通过传送该印刷介质,可将从模版内穿孔渗出的油墨转移到印刷介质上。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模版印刷机,分为内压式(如特开平7-132675所公开(1995年公开))和外压式(如特开JP2001-246828)。
下面简要叙述内压式。如图1所示,内压式模版印刷机设置有印刷鼓100和背压辊101。在印刷鼓和背压辊的外周面部分彼此非常靠近时,印刷鼓100和背压辊101均以能够彼此可自由旋转地方式设置。印刷鼓100的外周面设置有能够夹住模版104边缘的模版夹紧单元100a。另外,除了上述模版夹紧单元100a以外,上述外周壁由柔性且可渗透的油墨网102构成。
印刷鼓100的内部设置有供墨机构105。如图2所述,该供墨机构105包括作为供墨辊的内压辊106,该内压辊10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辊支撑件107上。内压辊106构造得能够在一按压位置和一备用位置之间移动,在该按压位置,辊支撑件107在图2所示箭头a的方向上被按压在网102的内周面上,而在上述备用位置,辊支撑件107在图2所示箭头b的方向上和上述网102的内周面相分离,并产生转动。在印张111经过时,上述内压辊106设置在上述按压位置。而在其他条件下,内压辊设置到备用位置。因此,内压辊具有将印刷压力从网102内周面侧移开的功能。
另外,辊支撑件107能够绕支承杆108自由转动地进行支承,且其上还设置有单独的刮刀辊109和操纵杆110。该刮刀辊109形似圆筒,并在靠近内压辊106的位置被固定到辊支撑件107上。上述操纵杆110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辊支撑件107上。操纵杆110设置在由内压辊106和刮刀辊109彼此邻近的外周壁所限定的上部空间内。该上部空间从这里未示出的供墨单元供给油墨103。
下面,依次简要叙述印刷操作。形成有多孔图像的模版104被安装在网102的外周面上。随后,在印刷模式时,印刷鼓100和背压辊101彼此同步地在图1所示箭头的方向上旋转,印张111被供给到印刷鼓100和背压辊101之间。
当供给印张111时,内压辊106按压网102,并在以这种方式按压时随印刷鼓100旋转。经过内压辊106和刮刀辊109之间缝隙的油墨103附着于内压辊106的外周面上,上述油墨103随后由于内压辊106的旋转而被供给到网102的内表面上。
而且,当内压辊106按压上述网102时,此时这种压力使网102向外周侧扩展,从而使得该网102压靠在背压辊101上。随后,在印刷鼓100和背压辊101之间传送的印张111进一步在内压辊106和背压辊101之间移动,同时被内压辊106和背压辊101之间的网102和模版104所按压。由于此时的压力,网102上的油墨103就从模版104内的气孔中转移到印张111上。从而在印张111上就印有着墨图像。
下面,简要叙述外压式。如图3所示,外压式模版印刷机包括印刷鼓120。该印刷鼓120的外周面设置有能够夹紧模版104边缘的模版夹紧单元120a。此外,除了上述模版夹紧单元120a以外,上述外周壁120b由多孔可渗透油墨件构成。
印刷鼓120的内部设置有供墨机构125。该供墨机构125包括可被旋转支承的橡胶辊126;以靠近上述橡胶辊126方式设置的刮刀辊127。油墨128聚集在由橡胶辊126和刮刀辊127环绕的外周空间内。附着于转动橡胶辊126外周上的油墨128经过橡胶辊126和刮刀辊127之间的间隙,从而只有规定厚度的油墨128能够附着于橡胶辊126上。随后,该具有规定厚度的油墨128被供应到上述外周壁120b的内部。
而且,压力辊130设置在相对于上述橡胶辊126的位置上,且在印刷鼓120之外。该压力辊130构造得能够在一按压位置和一备用位置之间移动,在该按压位置,该压力辊130被按压在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上,而在上述备用位置,该压力辊130和上述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相分离。上述橡胶辊126固定到能够自由转动地支承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的支承单元上。当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没有被压力辊130按压时,橡胶辊126的外周面和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的内周面彼此便稍微分开。当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受压力辊130按压时,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弯曲,从而使橡胶辊126的外周面和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的内周面彼此互相接触。
下面,依次简要叙述印刷操作。形成有多孔图像的模版104被安装在印刷鼓外周壁120b的外周面上。在印刷模式时,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在图3所示箭头的方向上旋转,印张111从而被供给到印刷鼓120和压力辊130之间。
当供给印张111时,压力辊130按压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该外周壁120b向内周侧移动。这种移动使得外周壁120b被压靠在橡胶辊126上,使得该橡胶辊126随印刷鼓120转动。经过橡胶辊126和刮刀辊127之间缝隙的油墨128被附着于橡胶辊126的外周面上,附着的油墨128随后由于橡胶辊126的旋转而被供给到外周壁120b的内表面上。
而且,当压力辊130按压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时,在印刷鼓120和压力辊130之间传送的印张111进一步在橡胶辊126和压力辊130之间移动,同时被橡胶辊126和压力辊130之间的模版104所按压。由于此时的压力,外周壁120b上的油墨128就从模版104内的气孔中转移到印张111上。从而在印张111上就印有着墨图像。
但是就上述模版印刷机而言,传统内压式和外压式的墨池通常单独地构造在内压辊106和刮刀辊109之间的外周空间内,或者在橡胶辊126和刮刀辊127之间的外周空间内。在执行印刷操作时,墨池内的油墨103或128分别被供应到印刷鼓100的网102和印刷鼓120的外周壁120b上。这样,在长时间没有进行印刷操作时,分别存储在墨池内的油墨103或128以及附着于印刷鼓100或120上的油墨103或128均长时间和空气相接触。因此,这就造成油墨103和128变质的问题。
针对这种背景,本发明的申请人研发了一种模版印刷机,包括:具有由不透墨材料制成的外周壁的可转动印刷鼓,其中模版绕外周壁的表面安装;具有在印刷鼓外周壁的供墨口的供墨机构,能够从该供墨口将油墨供给到外周壁的表面;以及能够将进给的印刷介质按压在外周壁上的压力辊。在这种模版印刷机中,当在供给油墨状态,印刷鼓的外周壁转动并从供墨口向上述外周壁表面进给印刷介质时,该印刷介质因压力辊被压靠在模版和印刷鼓的外周壁上,从而得以传递。同时,印刷鼓外周壁和模版之间的油墨因受挤压而被分散到印刷方向的下游。另外,上述分散的油墨从模版的穿孔内渗出,转移到印刷介质上,因而在印刷介质上就印有着墨图像。所以供给到印刷鼓的油墨滞留在印刷鼓外周壁和模版之间基本密闭的空间内,尽可能地限制这些油墨和空气相接触。因此即使长时间不进行印刷操作,油墨也不会变质。
但就上述模版印刷机而言,上述供墨口朝向印刷鼓的外周壁打开,甚至在被上述模版覆盖时,该供墨口也并不总是完全和空气相隔绝。而且,一部分油墨即使在供墨停止以后还仍然滞留在上述供墨口内。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很有可能和空气相接触的油墨会发生固化而堵塞上述供墨口,而且油墨也会变质等等。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模版印刷机,在印刷鼓的外周壁上具有供墨口,能够抑制该供墨口的油墨堵塞或油墨变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具有由不透墨材料制成的外周壁的可自由转动印刷鼓,其中模版绕外周壁的表面安装;具有在印刷鼓外周壁的供墨口的供墨机构,能够从该供墨口将油墨供给到外周壁的表面;能够将进给的印刷介质(印刷用纸)按压在外周壁上的压力辊;以及在封闭上述供墨口的闭合位置和打开上述供墨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盖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当该印刷鼓停止时,上述供墨口由第一盖装置关闭,因此就不会使供墨口内的油墨和空气相接触。所以能够抑制供墨口内油墨堵塞和变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还可以包括:在外周壁上具有油墨回收口的油墨回收机构,将流入油墨回收口的油墨回收;在封闭上述油墨回收口的闭合位置和打开上述油墨回收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盖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当该印刷鼓停止时,上述油墨回收口由第二盖装置关闭,因此就不会使油墨回收口内的油墨和空气相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油墨回收口内油墨堵塞和变质。
上述第一盖装置包括:固定到机体侧的驱动源;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盖,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一盖借助于驱动源的动力,和外周壁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一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的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第一盖装置可安装得不会改变上述印刷鼓。因此该第一盖装置可容易地安装在已有模版印刷机上。
上述第二盖装置包括:固定到机体侧的驱动源;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盖,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二盖借助于驱动源的动力,和外周壁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二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的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第二盖装置可安装得不会改变上述印刷鼓。因此该第二盖装置可容易地安装在已有模版印刷机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实例中内压式印刷机主要印刷部分的简图。
图2是传统实例中内压式印刷机主要供墨机构的简图。
图3是传统实例中外压式印刷机主要印刷部分的简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为模版印刷机的简要框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为印刷鼓的透视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为沿图5中线6-6的剖图。
图7示出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为沿图5中线7-7的剖图。
图8示出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为印刷鼓的部分剖图,示出了供墨口和油墨回收口均由第一盖装置和第二盖装置所闭合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4所示,模版印刷机设置有原始读入单元1,制版单元2,印刷单元3,进纸单元4,出纸单元5和模版卸载单元6。
上述原始读入单元1包括:装载原始印刷物的原始安装架10;检测原始安装架10上的原始印刷物是否存在的反射式原始检测传感器11和12;传送上述原始安装架10上原始印刷物的原始导辊13和14;驱动上述原始导辊13和14旋转的步进电机15;用以光学获取原始导辊13和14传送的原始印刷物的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形数据转换成电信号的触摸式图像传感器16;装载原始安装架10卸下的原始印刷物的原始卸料盘17。另外,装载到上述原始安装架10上的原始印刷物由原始导辊13和14传送,该传送的印刷物的图像数据由图像传感器16获取。
制版单元2包括:包含滚动长模版18的原始容纳单元19;在传递方向上设置在原始容纳单元19传递下游的热敏印刷头20;相对热敏印刷头20设置的板压辊21;在传递方向上设置在板压辊21和热敏印刷头20传递下游的一对模版传送辊22、22;旋转驱动板压辊21和模版传送辊对22、22的光脉冲电机23;在传递方向上以及设置在模版传送辊对22、22下游的模版切割器24。
另外,长模版18由板压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22的转动所传送,基于图像传感器16获取的图像数据,每一热敏印刷头20的点状加热件均可选地执行加热操作。因此根据热敏性质,模版18成形有多孔而形成模版18。模版18可由模版切割器24切割成规定长度的模版18。
印刷单元3包括:因主电机25的驱动力而在图4中箭头A所示方向上旋转的印刷鼓26;安装在印刷鼓外周面、用以夹紧模版18边缘的模版夹紧单元27;向印刷鼓26的表面供给油墨的供墨机构54;以及回收印刷鼓26表面上多余油墨的油墨回收机构73。
而且,印刷单元3包括:用以检测模版18是否卷绕并安装在印刷鼓26外周面上的模版确认传感器28;检测印刷鼓26参考位置的参考位置检测传感器30;检测主电机25回转的旋转编码器31。基于上述参考位置检测传感器30检测的输出,可以测出旋转编码器31的输出脉冲,因而可以检测印刷鼓26的旋转位置。
而且,印刷单元3还包括:设置在印刷鼓26之下的压力辊35。压力辊35构造得能够在按压位置和备用位置之间移动,在该按压位置,压力辊35由螺线管装置36的驱动力被按压在印刷鼓26的外周面上,而在备用位置,压力辊和印刷鼓26的外周面相分离。上述压力辊35在印刷模式(包括试用印刷模式)中,总是位于上述按压位置,而在非印刷模式的其他模式中处于备用位置。
模版18从制版单元2传送的边缘部被模版夹紧单元27所夹住,在模版边缘部被夹住的状态时,印刷鼓26转动,模版18便卷绕并安装在印刷鼓26的外周面上。此后,从进纸单元4进给的印张(即印刷介质)37和印刷鼓26的旋转同步进给,并由压力辊35按压在卷绕于印刷鼓26上的模版18上。由此,模版18的气孔中排出的油墨就转移到印张37上,通过这种方式,就印刷出图像。
进纸单元4包括:装有成叠印张37的进纸盘38;只从进纸盘38中成叠印张顶部进给印张37的第一进纸辊39、40;仅传送最上面印张37的第一进纸辊39、40;在印刷鼓26和压力辊35之间传送由第一进纸辊39、40进给印张37的、并和印刷鼓26转动同步的一对第二进纸辊41、41;检测印张37是否装载在第二进纸辊对41、41之间的纸检测传感器42。上述第一进纸辊39、40以经由进纸离合器43,主电机25的回转可有选择地被传递到第一进纸辊39、40中的方式进行构造。
出纸单元5包括:分离已被印刷鼓26印刷的印张37的纸分离器44;用以传递经由纸分离器44和印刷鼓26分离的印张37的传递通路45;装载从传递通路45出来的印张37的接纸盘46。
上述模版卸载单元6包括:模版传送装置47,模版处理箱48,模版压紧件49。上述模版传送装置47导引模版18的边缘,从被夹紧状态释放到印刷鼓26的外周面,用以移走用过的模版,从而将用过的模版从印刷鼓26上分离。上述模版处理箱48放置由模版传送装置47所传递的模版18。上述模版压紧件49用以将由模版传送装置47传递到模版处理箱48的模版18压紧到模版处理箱48的底部。
下面,将叙述上述印刷鼓26,模版夹紧单元27,供墨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的结构。
如图5-图7所示,印刷鼓26包括:固定到模版印刷机主体H的主轴50;分别设置在轴承51之间且由主轴50支承从而能够自由旋转的一对侧盘52、52;固定在侧盘52、52之间的圆筒形外周壁53。该外周壁53构造得和侧盘对52、52成为一体,并由主电机25的回转力驱动旋转。另外,由不渗透油墨材料制成的外周壁53非常坚硬而不致使油墨渗透穿过。而且外周壁53的外周面可由含有树脂的氟化物涂层,例如特富龙(在册商标)涂层所处理,以便于成形为平坦的圆筒面。
模版夹紧单元27设置有沿主轴50轴向形成在外周壁53上的夹紧凹部53a。对模版夹紧单元27而言,其一端由外周壁53支承以便于自由旋转。而在如图7中实线所示的夹紧状态时,另一端就构造得不会突出于外周壁53。此外,从由图7中虚线所示的夹紧状态释放时,上述模版夹紧单元27突出于外周壁53。结果,模版夹紧单元27构造得其可以夹紧模版18而并不会突出于外周壁53。
上述外周壁53在图5和图7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旋转,而外周壁刚刚旋转离开模版夹紧单元27的位置就被限定为开始印刷的起点。因此旋转方向A就等同于印刷方向M,上述印刷起点之下的区域就被设定为印刷区域。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最大印刷区域S被设定为足以印刷A3纸尺寸大小的区域。另外在印刷方向M上,供墨机构54的供墨口55可设置在外周壁53的该最大印刷区域S的上游。
如图5-图7所示,供墨机构54包括:含有油墨的储墨盒57;从储墨盒57中吸取油墨的供墨泵58;供给供墨泵58所吸取油墨的第一管路59;另一端和第一管路59相连并形成有油墨通路60的主轴50,该主轴上在与此相反180度的位置上形成有孔61;由主轴50外周支承、能够旋转的转接头63,其上形成有和上述孔61相联通的联通孔62;一端连接于转接头63、而另一端被引导至外周壁53的第二管路64;以及和上述第二管路64另一端相连且朝向上述外周壁53表面打开的供墨口55。
上述供墨口55由供墨凹部和分墨件68形成,该凹部沿垂直于上述外周壁53的印刷方向的方向N形成,该分墨件形成在上述供墨凹部之内。上述供墨口55形成得可由第一盖装置90所闭合。
如图7和8所示,上述第一盖装置90包括:作为固定到印刷机主体H侧上的驱动源的螺线管单元91和可在闭合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和打开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盖92。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一盖借助于螺线管单元91的动力,和外周壁53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一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53的表面。该第一盖92由具有良好密闭特性的橡胶材料构成,并相对于位于备用位置(图7和8所示的位置)上以待旋转的上述外周壁53,被设置在相反于供墨口55的位置上。
如图5至7所示,上述油墨回收装置73包括:位于上述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在印刷位置上打开的油墨回收口(ink return port)72;一端和上述油墨回收口72相连的第三管路74;和第三管路74的另一端相连并形成有联通孔75的转接头63;主轴50;一端和主轴50相连的第四管路77;设置在第四管路77中部用以收集纸屑的过滤器80;设置在第四管路77中部、用于吸取滞留在第四管路77内油墨的吸墨泵78(例如车轴泵);以及和第四管路77另一端相连的回收容器79。这里就支承主轴50而言,转接头63可被支承得自由进行旋转,此处还形成有和上述联通孔75相联通的孔76a,支承轴50在内部还形成有油墨通路76b。
上述油墨回收口72由沿垂直于上述外周壁53的印刷方向N而形成的回墨凹部形成。管固定件82设置在该凹部内。上述油墨回收口72形成得可由第二盖装置93所闭合。
如图7和8所示,上述第二盖装置93包括:作为固定到印刷机主体H侧上的驱动源的螺线管单元94和可在闭合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和打开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盖95。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二盖借助于螺线管单元94的动力,和外周壁53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二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53的表面。该第二盖95由具有良好密闭特性的橡胶材料构成,并相对于位于备用位置(图7和8所示的位置)上以待旋转的上述外周壁53,被设置在相反于油墨回收口72的位置上。
上述转接头63还可和供墨机构54相兼用。而且支承轴50还可用于供墨机构54的油墨通路,因此适于构造为双层管。
下面,将简要叙述上述模版印刷机的操作。
可假定用过的模版18从印刷鼓26的外周壁53上去掉,而上述第一盖装置90的第一盖92和第二盖装置93的第二盖95均位于图7中的上述打开位置上。
首先,当选择制版模式时,在制版单元2内,由板压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的旋转传送上述模版18。基于原始读入单元1获取的图像数据,热敏印刷头20的大量加热件均可选地执行加热操作。因而根据热敏性质,模版18成形有多孔而制备成模版18。模版18可由模版切割器24切割成规定长度的模版18。所以形成具有规定长度的模版18。
在印刷单元3内,借助于印刷鼓26的模版夹紧单元27,夹住由制版单元2制备的模版18的端部。印刷鼓26在该夹紧状态下旋转,使模版18卷绕固定在印刷鼓26的外周面上。
随后选择印刷模式时,在印刷单元3内,驱动印刷鼓26旋转,同时供墨机构54和油墨回收机构73开始操作。之后,油墨从供墨口55供给到外周壁53上。供给的油墨就被保持在外周壁53和模版18之间,同时压力辊35从备用位置移动到按压位置。
进纸单元4向印刷鼓26和压力辊35之间进给印张37,并和印刷鼓26的旋转同步旋转。因此进给的印张37被压力辊35压靠在印刷鼓26的外周壁53上,并同时由印刷鼓26的外周壁53的旋转所传递。尤其是,印张37被传递的同时和模版18相紧密接触。
而且,在印张37传递的同时,保持在印刷鼓26的外周壁53和模版18之间的油墨被压力辊35产生的压力所挤压,因而被分配到印刷方向M的下游。因此,从模版18气孔渗出的分配油墨就被转移到印张37上。如上所述,在印张经过印刷鼓26的外周壁53和压力辊35之间时,着墨图像就被印在印张37上。而当上述印张37从印刷鼓26的外周壁53和压力辊35之间出来后,印张的端部由纸分离器44从印刷鼓26上取下。从印刷鼓26取下的印张37经由传递通路45,被放到接纸盘46上,并叠成一叠。
在上述印刷操作中,流到上述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多余油墨流入上述油墨回收机构73的油墨回收口72内,在那里回收,因此就可以防止从外周壁53泄漏油墨。
当完成规定量印张的印刷时,印刷鼓26停止旋转,上述印刷鼓26处于备用位置以待旋转,同时停止供墨机构54的操作。由此,向外周壁53的油墨供应就停止。停止上述油墨回收机构73的操作稍微晚于停止上述供墨机构54操作,滞留在外周壁53上的多余油墨就经由油墨回收口72得以回收。而且压力辊35从按压位置返回备用位置,另外,第一盖装置90和第二盖装置93的螺线管单元91和94将上述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驱动到各自的闭合位置(图8的位置),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均由上述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所闭合。在上述操作完成之后,上述模版印刷机进入备用模式。
在上述备用模式过程中,当开始制作新模版而选择模版处理模式时,第一盖装置90和第二盖装置93的螺线管单元91和94就将上述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驱动到各自的打开位置上(图7所示的位置),上述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都打开。随后,上述印刷鼓26的模版夹紧单元27移动到一个释放夹紧的位置。因此从夹紧状态释放的模版18端部随着上述印刷鼓26的旋转,就被导引到模版传送装置47,存储在模版处理箱48内。
在上述备用模式过程中,当再次选择模版处理模式时,第一盖装置90和第二盖装置93的螺线管单元91和94将上述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驱动到各自的打开位置上(图7所示的位置),上述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都打开。随后,上述模版印刷机进入上述印刷操作。
如上所述,在该模版印刷机中,当驱动上述印刷鼓26时,第一盖装置90和第二盖装置93均位于打开位置,以使得能够驱动上述印刷鼓26,就有可能从供墨口55提供油墨以及从油墨回收口72回收油墨,因此就可进行上述印刷操作。同时,当上述印刷鼓26停止时,第一盖装置90和第二盖装置93均位于闭合位置,从而闭合上述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因此就不会将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内的油墨暴露于空气中。所以能够抑制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处的油墨堵塞和油墨变质。而且上述油墨在印刷过程中总是处于不会变质的最佳条件下,因而选择油墨的自由度就变得非常大。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从上述模版18之上关闭上述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但是上述模版18也可从上述外周壁53上去掉,上述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直接闭合上述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当上述模版印刷机长时间没有使用时,它可由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直接闭合上述供墨口55和油墨回收口72,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油墨堵塞和油墨变质。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盖装置90包括固定到印刷机主体H侧上的螺线管单元91和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盖92。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一盖借助于螺线管单元91的动力,和外周壁53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一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53的表面。因此第一盖装置90的安装不会改变上述印刷鼓26。所以该第一盖装置90可以容易地固定在已有模版印刷机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盖装置93固定到印刷机主体H侧上的螺线管单元94和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盖95。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二盖借助于螺线管单元94的动力,和外周壁53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二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53的表面。因此第二盖装置93的安装不会改变上述印刷鼓26。所以该第二盖装置93可以容易地固定在已有模版印刷机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第一盖装置90和第二盖装置93分别具有螺线管单元91和94,但是如果第一盖92和第二盖95同时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而效果良好的话,第一盖装置90和第二盖装置93也可构造得由单个螺线管单元所移动。所以这种结构减少了零件的数量和成本。而且上述驱动源也可以是除了上述螺线管以外的装置,例如电机。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上述第一盖装置90能够闭合供墨口55,第二盖装置93能够闭合油墨回收口72,但是也可以仅设置有第一盖装置90。而在外周壁53上没有设置上述油墨回收口72的印刷鼓26内,实际上也可以仅安装上述第一盖装置90。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在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位置上设置油墨回收口72,但是也可以在上述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的两侧位置设置和该油墨回收口72相连的油墨回收槽。当以这种方式在上述两侧设置上述油墨回收槽时,就可以可靠地从外周壁53的端部和从上述两侧防止油墨泄漏。而且也可以在上述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的上游位置(供墨口55的上游位置)设置和该油墨回收口72相连的油墨回收槽。当以这种方式在上述上游位置设置上述油墨回收槽时,就可以可靠地从上游位置防止油墨泄漏。
应该注意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上述第一和第二盖装置90和93包括固定到印刷机主体H侧上的螺线管单元91、94和与各自螺线管单元91、94分别整体相连且与印刷鼓26的外周壁53紧密接触或相隔开的第一、第二盖92、95。上述螺线管可设置在上述印刷机侧面,上述盖可设置在印刷鼓上。当这个方式应用到印刷鼓可自由从印刷机体上拆卸的模版印刷机中时,即使印刷鼓拆卸下来,上述印刷鼓也可以由各自的盖所封盖,因此这种方式对于防止油墨变质非常有效。
Claims (4)
1.一种模版印刷机,包括:
具有由不透墨材料制成的外周壁的可自由转动印刷鼓,其中模版绕外周壁的表面安装;
具有在印刷鼓外周壁的供墨口的供墨机构,能够从该供墨口将油墨供给到外周壁的表面;
能够将进给的印刷用纸按压在外周壁上的压力辊;
以及可在封闭上述供墨口的闭合位置和打开上述供墨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盖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进一步包括:
在外周壁上具有油墨回收口的油墨回收机构,将流入油墨回收口的油墨回收;
以及可在封闭上述油墨回收口的闭合位置和打开上述油墨回收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盖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盖装置包括:
固定到机体侧的驱动源;
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盖,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一盖借助于驱动源的动力,和外周壁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一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盖装置包括:
固定到机体侧的驱动源;
可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盖,在该闭合位置,上述第二盖借助于驱动源的动力,和外周壁紧密接触,而在该打开位置,上述第二盖向上离开上述外周壁的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17027A JP2005205836A (ja) | 2004-01-26 | 2004-01-26 | 孔版印刷装置 |
JP2004017027 | 2004-01-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47942A CN1647942A (zh) | 2005-08-03 |
CN100337840C true CN100337840C (zh) | 2007-09-19 |
Family
ID=34631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0284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7840C (zh) | 2004-01-26 | 2005-01-25 | 模版印刷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040222B2 (zh) |
EP (1) | EP1557278A1 (zh) |
JP (1) | JP2005205836A (zh) |
CN (1) | CN100337840C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743A (zh) * | 1994-03-22 | 1996-03-20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模版印刷机 |
JPH08337039A (ja) * | 1995-06-09 | 1996-12-24 | Tohoku Ricoh Co Ltd | 孔版印刷装置の版胴 |
CN1311102A (zh) * | 2000-03-01 | 2001-09-05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模版印刷机 |
US20010020422A1 (en) * | 2000-03-02 | 2001-09-13 | Hiroshi Watanabe |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and a wrinkle preventing method on a stencil sheet of the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594195A (en) * | 1945-06-28 | 1947-11-05 | Thomas Burrow Bush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rinting machines |
DE237491C (zh) | ||||
US3994220A (en) * | 1973-02-26 | 1976-11-30 | Stork Amsterdam B.V. | Pressurized squeegee with stiff resilient sealing strips |
KR0137398B1 (ko) | 1992-10-23 | 1998-04-29 | 모리시타 요이찌 | 완전밀착형 이미지센서 및 유닛 그리고 그 제조방법 |
JP3262922B2 (ja) | 1993-11-11 | 2002-03-04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孔版印刷装置 |
JP4263568B2 (ja) * | 2002-10-07 | 2009-05-13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孔版印刷装置 |
-
2004
- 2004-01-26 JP JP2004017027A patent/JP2005205836A/ja active Pending
-
2005
- 2005-01-24 US US11/039,833 patent/US704022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1-25 CN CNB2005100028440A patent/CN10033784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1-25 EP EP05001482A patent/EP155727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743A (zh) * | 1994-03-22 | 1996-03-20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模版印刷机 |
JPH08337039A (ja) * | 1995-06-09 | 1996-12-24 | Tohoku Ricoh Co Ltd | 孔版印刷装置の版胴 |
CN1311102A (zh) * | 2000-03-01 | 2001-09-05 |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模版印刷机 |
US20010020422A1 (en) * | 2000-03-02 | 2001-09-13 | Hiroshi Watanabe |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and a wrinkle preventing method on a stencil sheet of the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47942A (zh) | 2005-08-03 |
EP1557278A1 (en) | 2005-07-27 |
JP2005205836A (ja) | 2005-08-04 |
US7040222B2 (en) | 2006-05-09 |
US20050160926A1 (en) | 2005-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11320832A (ja) | 枚葉紙輪転印刷機に設けられた送り出し装置 | |
CN1915664A (zh) | 印刷机及其印刷方法 | |
US7287466B2 (en) |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ink recovering method, image unevenness preventing method, and ink adapting method | |
US20070044671A1 (en) | Device for pressing on a flexible printing form when it is being pulled onto a form cylinder of an offset printing press | |
CN100351099C (zh) | 模版印刷机 | |
US6823782B2 (en) |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 |
CN100337840C (zh) | 模版印刷机 | |
CN1198989A (zh) | 管形橡皮布和使用管形橡皮布的印刷机 | |
CN100341711C (zh) | 模版印刷机 | |
CN1907723A (zh) | 孔版印刷机 | |
CN1781726A (zh) | 模板印刷机 | |
CN1269654C (zh) | 模版印刷机 | |
CN1241753C (zh) | 孔版印刷装置 | |
CN1590120A (zh) | 模版印刷机 | |
CN1680114A (zh) | 模版印刷机 | |
JP4265826B2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物排紙収納装置 | |
JPH115291A (ja) | 多色印刷装置および両面印刷方法 | |
JP4326204B2 (ja) | 孔版印刷装置 | |
CN100441424C (zh) | 模版印刷机 | |
CN1736704A (zh) | 单张纸传送印刷机 | |
JP2005297196A (ja) | 孔版印刷装置 | |
JP2005297195A (ja) | 孔版印刷装置 | |
JP2005297197A (ja) | 孔版印刷装置 | |
JP2005231067A (ja) | 孔版印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1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