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1099C - 模版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模版印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1099C
CN100351099C CNB2005100631739A CN200510063173A CN100351099C CN 100351099 C CN100351099 C CN 100351099C CN B2005100631739 A CNB2005100631739 A CN B2005100631739A CN 200510063173 A CN200510063173 A CN 200510063173A CN 100351099 C CN100351099 C CN 10035109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rinting
ink reservoir
printing ink
rotary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31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80116A (zh
Inventor
中村明
内藤拓
芝原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80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0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109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109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L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MANIFOLDING, DUPLICATING OR PRINTING FOR OFFICE OR OTHER COMMERCIAL PURPOSES; ADDRESSING MACHINES OR LIKE SERIES-PRINTING MACHINES
    • B41L13/00Stencilling apparatus for office or other commercial use
    • B41L13/18Inking units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模版印刷机,它包括;一个转鼓,它能自由旋转,并有一个用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外周壁,外周壁表面上安装一个模版薄片;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它将由墨池引来的油墨供给外周壁的表面;一个油墨回收装置,从一个油墨回收部回收外周壁表面上的多余油墨;以及一个压力辊,它将印刷介质压向外周壁。墨池包括一个其中贮存未使用的油墨的主墨池部和一个其中贮存由油墨回收装置回收的油墨的副墨池部。油墨供应装置优先供给副墨池部中的油墨。

Description

模版印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版印刷机,它在将印刷介质压到安装有模版薄片的转鼓上的同时输送印刷介质,并将从模版薄片的孔渗漏出的油墨传送到印刷介质上。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模版印刷机的印刷方法有内压法(参见1995年发布的日本专利特开平7-132675)和外压法(参见日本专利特开2001-246828)。
现在简单说明内压法。如图1所示,这里有一个转鼓100和一个背压辊101,它们在其外周面部彼此十分贴近的状态下单独自由旋转。在转鼓100的外周面上有一个将模版薄片104的前端夹紧的模版夹紧部,而且除模版夹紧部以外的外周壁由一种柔软且不渗漏的网102构成。
转鼓100里面装有一个油墨供应机构105。如图2所示,此机构105包括一个内压辊106(即油墨供应辊),它装在一个辊子支架107上,可以自由旋转。内压辊的结构做成能在施压位置(此时辊子支架107受到如图2箭头所示方向的力对网102的内周面所施压力)和待机位置(此时辊子支架107按图2箭头方向旋转而与网102的内周面分开)之间移动。当印刷薄片111通过时内压辊106设置在施压位置,否则在待机位置。此外,内压辊106还有给网102的内周面施加印刷压力的功能。
辊子支架107支撑得能绕支持轴108自由旋转,在该支架上面还分别装有一个辅助辊109和驱动杆110。辅助辊109为圆柱形,并在靠近内压辊的位置处固定在辊子支架107上。驱动杆110支撑在辊子支架107上,可以自由旋转,且处于由内压辊106外周面和在它彼此相邻两侧的辅助辊109构成的上部空间。油墨103从一个油墨供应装置(未示出)提供给上部空间。
下面依次简单说明印刷操作。上面带穿孔图象的模版薄片104固定在网102的外周面。于是在印刷过程中,转鼓100和内压辊101按图1箭头所示方向彼此同步旋转,同时印刷薄片111被馈送到转鼓100和背压辊101之间。
当印刷薄片111被馈送时,内压辊106对网102施压,并在此施压状态下跟随转鼓100旋转。已经通过内压辊106和辅助辊109之间的间隙的油墨103粘到内压辊106的外周面上,同时这样粘住的油墨103随后随着内压辊106的旋转而提供给网102的内表面。
此外,当内压辊106压住网102时,网102因这时所施加的压力而向其外周边鼓起,从而与背压辊101处在一种压力接触状态。然后,已被馈送到转鼓100和背压辊101之间的印刷薄片111,在与网102和模版薄片104压力接触的同时被馈送到内压辊106和背压辊101之间。由于这时的压力接触力,在网102面上的油墨103从模版薄片104的孔中转移到模版薄片104上,从而将油墨图象印在印刷薄片111上。
现在简单的说明外压法。这时提供了如图3所示的转鼓120。在此转鼓120的外周面装有一个用来夹紧模版薄片104前端的模版夹紧部120a。除模版夹紧部120a之外的外周壁120b用多孔结构的可渗漏油墨的元件制成。
在转鼓120内部装有一个油墨供应装置125。它包括一个能自由旋转的橡皮辊126,和一个处于橡皮辊126附近的辅助辊127。油墨128聚集在由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环绕的外周空间。粘到旋转橡皮辊126外缘上的油墨128通过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之间的间隙,因而只有具有预定膜厚的油墨128被提供给外周壁120b的内表面。
此外,在与橡皮辊126相对的位置上装有一个压力辊130,它也处在转鼓120位置的外面。此压力辊130的结构做成可在施压位置(此时压力辊对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施压)和待机位置(此时压力辊与转鼓120外周壁120b离开)之间移动。橡皮辊126固定在一个支撑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的支架上,可以自由旋转,同时橡皮辊126的外周面和转鼓120外周壁120b的内周面处在彼此稍微分开的状态,此时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不受压力辊130的压力。当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受到压力辊130的压力时将变弯,从而使橡皮辊126的外周面与转鼓120外周壁120b的内周面彼此接触。
下面依次对打印操作作简要说明。具有穿孔图象的模版薄片104固定在转鼓120外周壁120b的外周面上。这样,在打印过程中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按图3箭头所示方向旋转,同时印刷薄片111被馈送到转鼓120和压力辊130之间。
当馈送印刷薄片111时,压力辊130对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施压,同时外周壁120b向其内周边移动。外周壁120b因这种移动而进入对橡皮辊126施压的状态,使橡皮辊126随着转鼓120旋转。已经通过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之间间隙的油墨128粘在橡皮辊126的外周面上。通过橡皮辊126的旋转,这样粘住的油墨128随之被提供给外周壁120b的内表面。
此外,当压力辊130对转鼓120的外周壁120b施压时,已被馈送到转鼓120和压力辊130之间的印刷薄片111在与模版薄片104压力接触的同时被馈送到橡皮辊126和压力辊130之间。通过这时的压力接触力,在外周壁120b面上的油墨128从模版薄片104的孔传至印刷薄片111,从而在印刷薄片111上印出一个油墨图象。
但是,在传统内压法和外压法模版印刷机中,墨池是分别置于内压辊106和辅助辊109的外周空间内及橡皮辊126和辅助辊127的外周空间内,而在印刷时墨池中的油墨103和128是提供给网102和转鼓100及120的外周壁120b。在这儿,墨池中的油墨103和128及粘在转鼓100和120等上面的油墨103和128,即使在印刷完成之后仍然驻留在各有关位置,并在下次和以后的印刷中使用。因此,若经过很长时间才进行下一次及以后的印刷时,已经积聚在墨池内的油墨103和128及粘在转鼓100和120等上面的油墨103和128将保持在与空气接触的状态,这些油墨103和128因此而变质。若使用已变质的油墨103和128,就得不到所希望的图象质量。因而必须通过清理印刷等废弃已变质的油墨,这将带来油墨过度耗费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与此相关,本发明的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模版印刷机,它包括:一个能自由旋转且外周壁由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转鼓,转鼓的外周壁的一个表面上装有模版薄片;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它具有一个沿印刷方向设置在转鼓外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一个位置上的油墨供应口,油墨通过油墨供应口提供给外周壁的表面;一个油墨回收装置,它在沿印刷方向设置在转鼓外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一个位置上有一个油墨回收口,从油墨回收口回收外周壁表面上的多余的油墨;以及一个压力辊,它将馈送到它上面的印刷介质压到外周壁上。
在上述模版印刷机中,在转鼓外周壁旋转并且油墨自油墨供应口供给外周壁表面的状态下将印刷介质送入模版印刷机中时,印刷介质被输送的同时被压力辊压向模版薄片和转鼓外周壁。同时,转鼓外周壁和模版薄片之间的油墨沿印刷方向在下游被扩散,同时受到压力辊所施压力的挤压。此外,这样扩散的油墨从模版薄片的穿孔中渗出,并转移到印刷薄片上。按上述方式,油墨图象就被印刷到印刷薄片上。因此,供给转鼓的油墨保持在位于转鼓外周壁和模版薄片之间的一个基本密封的空间中,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与空气接触,因此,即使长期不进行印刷,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油墨变质。
此外,对油墨而言构造一个循环系统,其中墨池中的油墨通过油墨供应装置供给转鼓,并且由油墨回收装置再次将转鼓中未使用的油墨回收到墨池中。相应地,油墨的利用率极高,回收的油墨能够自动地用于下次和以后的印刷。
但是,从转鼓中回收的油墨的性质与未使用的油墨相比并没有变质。因此,在墨池中的油墨供应不足而需要对墨池补充新油墨时(包括更换新油墨瓶的情况),在马上进行上述油墨补充之前,多是利用回收的油墨实施印刷。相反,在紧接着墨池补充之后多是用新油墨实施印刷。因此存在墨池补充之前和之后印刷薄片的印刷状态大大不同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版印刷机,它能够获得基本均匀的印刷薄片,其中印刷状态即使在油墨补充之后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模版印刷机,它包括:一个能自由旋转且外周壁由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转鼓,转鼓内外周壁的一个表面上装有模版薄片;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它具有一个安在转鼓外周壁上的油墨供应部,和一个贮存油墨的墨池,从中引出的油墨通过油墨供应部提供给外周壁的表面;一个油墨回收装置,它在转鼓的外周壁上有一个油墨回收部,使外周壁表面上多余的油墨从油墨回收部回收;以及一个压力辊,它将馈送到它上面的印刷介质压到外周壁上,其中墨池包括一个其中贮存未使用的油墨的主墨池部和一个其中贮存由油墨回收装置回收的油墨的副墨池部,油墨供应装置优先供给副墨池部中的油墨。
在该模版印刷机中,即使墨池中的油墨供应不足并且对主墨池部补充新油墨,副墨池部中的油墨还是优先供给转鼓,而主墨池部中的油墨只是以辅助的方式进行供给,如前所述。因此,即使在油墨补充之后印刷薄片的印刷状态也变化不大,并且能够获得基本上均匀的印刷薄片。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油墨供应装置将副墨池部中的油墨供给到油墨供应部,并从主墨池部对副墨池部补充一个在转鼓中已用数量的油墨。
在该模版印刷机中,回收的油墨可以优先使用而不会出现问题。
而且,主墨池部和副墨池部可以构造成油墨在主墨池部和副墨池部之间自由流动的结构,并且主墨池部的腔压和副墨池部的腔压设置得相互相等。
采用这样一种结构时,利用一个仅仅使两个墨池部的腔压保持相等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实现油墨的优先供给。
而且,主墨池部和副墨池部可以分别通过主墨池部的管道和副墨池部的管道对转鼓供给油墨,并且使主墨池部的管道阻力设置得大于副墨池部的管道阻力。
采用这样一种结构时,利用一个仅仅在两个墨池部之间提供一个管道阻力差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实现油墨的优先供给。
另外,墨池安放在转鼓内。
采用这样一种结构时,不必在转鼓中设置各种油墨供给用的辊子、油墨库和类似部件。因此,可以为安装墨池留出大的空间。而且将墨池设置在转鼓内部可以使机器整体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按一个传统内压法的例子进行印刷的主要部示意图。
图2是按一个传统内压法的例子的一种油墨供应装置示意图。
图3是按一个传统外压法的例子进行印刷的主要部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这是一个模版印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是一个转鼓的透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5中剖面线6-6的剖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5中剖面线7-7的剖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是一个沿图5中剖面线8-8的剖视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是一个油墨供应部和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是一个解释油墨扩散机理的局部剖视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是一个油墨供应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的改型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
如图4所示,模版印刷机主要包括一个原稿读出单元1,一个模版制作单元2,一个印刷单元3,一个进纸单元4,一个排纸单元5,和一个模版处理单元6。
原稿读出单元1包括一个装有要印刷原稿的原稿安置托盘10,检测原稿安置托盘10上是否存在原稿的反射型原稿传感器11和12,输送原稿安置托盘10上的原稿的原稿传送辊13和14,一个旋转驱动原稿传送辊13和14的步进电机,一个接触图象传感器16(它用光学方法读取原稿传送辊13和14输送的原稿图象数据,并将数据转换成电信号),一个原稿卸出盘17,上面装有从原稿安置托盘10卸下的原稿。安置在原稿安置托盘10上的原稿由原稿传送辊13和14输送,并由图象传感器16读取被输送原稿的图象数据。
模版制作单元2包括一个模版罩19(它将卷起的长模版薄片18罩起来),一个处在沿输送方向模版罩19下游的热印刷头20,一个处于该热印刷头20对面位置的压印辊21,一对沿输送方向处于压印辊21和该热印刷头20下游的模版传送辊22和22,一个旋转驱动压印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写入脉冲电机23,以及一个模版切割器24,它处于沿输送方向那对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下游。
通过压印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旋转来输送长的模版薄片18。根据图象传感器16读出的图象数据,热印刷头20的每个点状加热元件有选择地进行加热操作,使模版薄片18因其热敏感性而穿孔制成模版。然后,这样制成的模版薄片18被模版切割器24切断,制成具有预定长度的模版薄片18。
印刷单元3包括一个转鼓26,它受主电机25的驱动力而按图1中箭头A的方向转动;一个模版夹紧部27,它装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并将模版薄片18的前端夹住;一个模版确认传感器28,用来检测模版薄片18是否绕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一个参考位置检测传感器30,用来检测转鼓26的参考位置;以及一个旋转编码器31,用来检测主电机25的旋转。根据参考位置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输出,检测到从旋转编码器31输出的脉冲,从而能检测出转鼓26的旋转位置。
另外,印刷单元3包括一个位于转鼓26下面的压力辊35。此压力辊35做成能在一个施压位置(此时压力辊通过螺线管装置36的驱动力对转鼓26的外周壁施压)和一个待机位置(此时压力辊与转鼓26的外周面分开)之间移动。在印刷模式过程(包括试印模式)中压辊35总处于施压位置,而在印刷模式以外的时间内处在待机位置。
此后,从制模单元2送过来的模版薄片18的前端被模版夹紧部27夹住,而且转鼓26在这种夹紧状态下旋转,所以模版薄片18就绕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接着,被与转鼓26的旋转同步的送纸单元4送进的印刷薄片(印刷介质)37,由压力辊35压到缠绕在转鼓26上的模版薄片18上面。于是油墨56从模版薄片18的孔中传至印刷薄片37,从而在印刷薄片上面印出图象。
进纸单元4包括一个送纸托盘38,盘上堆叠着许多印刷薄片37;初级送纸辊39和40,它们只从送纸托盘38输送最上面的印刷薄片37;一对次级送纸辊41和41,用来将已被初级送纸辊39和40送过来的印刷薄片37与转鼓26的旋转同步输送到转鼓26和压力辊35之间;以及一个送纸传感器42,用来检测印刷薄片37是否已被送到那对次级送纸辊41和41之间。初级送纸辊的结构做成能通过一个送纸离合爪41将主电机的旋转有选择地传到它们上面。
排纸单元5包括一个薄片分离爪44,用来将已印好的印刷薄片37与转鼓26分开;一个转运通道45,通过它把已被分离爪44从转鼓26分离的印刷薄片37送走;以及一个纸张收集托盘46,从转运通道45卸下的印刷薄片37就装在此盘上。
模版处理单元6包括一个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一个模版处理箱48,和一个已处理模版压缩元件49,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为已从转鼓26外周面松开的模版薄片18的前端导向,并在从转鼓26剥下被引导过来的使用过的模版薄片18的同时将它送走。模版处理箱接纳由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传来的模版薄片18。已处理模版压缩元件49将由已处理模版输送装置47传来的模版薄片18推入模版处理箱48的底部。
如图5至8所示,转鼓26包括一条固定于机器本体H(示于图4)的支持轴50,一对支撑在支持轴50上的侧盘52和52,轴50可以连同分别置于其间的轴承51一起自由旋转;以及一个固定在那对侧盘52和52之间的圆柱形外周壁53。此外周壁53由与那对侧盘52和52装在一块的主电机25的旋转力旋转驱动,此外,外周壁53具有足够的刚度,当其与压力辊35压接时不会变形,而且是用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做的,不允许油墨56渗透。应注意,根据不渗漏油墨元件类型的不同,外周壁53的外周面可能要经过众所周知的不同类型的表面处理,如Teflon(注册商标)等含氟树脂的涂敷处理,镀镍,镀镍铬,镀熔融锌和阳极化处理等,以便使相关的外周面变成更接近圆柱形的表面。
利用沿支持轴50的轴线方向做在外周壁53上的凹陷夹紧部53a做成模版夹紧部27。模版夹紧部27的一端被支撑在外周壁53上,使得模版夹紧部27可自由旋转。安装模版夹紧部27时应使它在图7和8中实线所示的夹紧状态下不从外周壁53突出,而在图7和8中虚线所示的松开状态下从外周壁53突出。因此,模版夹紧部27的结构应作成能夹紧模版薄片18而不从外周壁53突出。
外周壁53按图5,7和8中箭头A的方向旋转,而且把它从模版夹紧部27转过一点的位置设定为印刷起始点。因此,旋转方向A成为印刷方向M,并且把接在印刷起始点后的区域设定为印刷区域。在这个实施例中,最大印刷区域设置为足以印刷A3大小薄片的区域。此外,外周壁53上设置一个油墨供应部54的供墨口55A和一个油墨回收装置73的油墨回收部72。
如图5至8所示,油墨供应装置54包括一个贮存油墨56的墨池57;一个吸取墨池57内油墨56的油墨泵58;一个供应由油墨泵吸取的油墨56的第一管道59;与第一管道59的另一端连接的支持轴50,轴内有一个油墨通道60和一个与之相对的处在180度位置上的小孔61;一个可自由转动的旋转接头63支撑在支持轴50的外周面上,接头内有一个可与小孔61连通的通孔62;一个第二管道64,它的一端与旋转接头63相连,另一端引至外周壁53上;油墨供给部55A,它对第二管道64的另一端是敞开的。
油墨供给部55A是由一个油墨扩散槽65和一个油墨供应口55a构成的,油墨扩散槽65沿一个垂直印刷方向N从第二管道64扩散油墨56,油墨供应口55a作为一个油墨扩散/供应部,其中的一端在垂直印刷方向N以一个相等的间隔向油墨扩散槽65敞开,另一端向外周壁53是表面敞开。如图9所示,油墨扩散槽65和油墨供应口55a是由沿与外周壁53的印刷方向M垂直的方向(即垂直印刷方向N)形成的油墨供应凹槽部67和在油墨供应凹槽部67中形成的油墨分配元件68形成的。油墨供应口55a沿垂直印刷方向N形成,其构造成能够基本均匀地沿外周壁53的垂直印刷方向N供给油墨56。
这里,油墨供给部55A的设置位置可以是沿印刷方向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一个位置,在一个将最大印刷区域和其更上游的一个非印刷区域隔开的边界中的一个位置,和印刷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一个位置中的任何位置之一。注意,当油墨供给部55A设置在沿印刷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位置上时,其设置的位置选定在沿印刷方向位于模版夹紧部27下游的一个位置。而当油墨供给部55A设置在最大印刷区域时,其设置的位置选定在供给外周壁53表面的油墨56至少可以扩散到将最大印刷区域和其更上游处的非印刷区域隔开的边界中的位置上。
如图5至7所示,油墨回收装置73包含一个油墨回收口72,它用作油墨回收部,在沿印刷方向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一个位置处是敞开的;一个第三管道74,其一端与油墨回收口72相连;与管道74另一端连接的旋转接头63,其中开有一个连通孔75;支持轴50;一个第四管道77,其一端与支持轴50相连;第四管道77的另一端连至墨池57;一个第五管道83,其一端与墨池57的一个上端连接,并且通过支持轴50的内部引导到转鼓26的外部;和一个真空泵类型的回收泵84,其与第五管道83的另一端连接并且降低墨池57中的压力。在这里,对支持轴50而言,旋转接头63是支撑在它上面而可以自由旋转,在轴内有一个与连通孔75相连的小孔76a,而且轴内还有一个油墨通道76b。油墨回收装置73除了回收泵84和第五管道83的一部外都安置在转鼓26内。
利用沿外周壁53的垂直印刷N方向连续形成的油墨回收凹槽部和处于它内部的管道固定元件82,形成油墨回收口72。旋转接头63也被用作油墨供应装置54的一部分。此外,支持轴50也用作油墨供应装置54的油墨通道,因而采用双管道结构。
下面说明上述墨池57的结构。如图6和8所示,墨池57是圆柱形状的,设置在转鼓26内,处于支持轴50穿过圆柱形状的中心的状态。墨池57的内部由一个隔壁57a分隔成一个主墨池部57b和一个副墨池部57c。未使用的油墨56贮存在主墨池部57b中,使用者可以从外部对主墨池部57b补充油墨56。第一管道59的一端与副墨池部57c的下部连接,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通过油墨供应装置54供给转鼓26。另外,第四管道77的另一端与副墨池部57c的上部连接,由油墨回收装置73回收的油墨56被回收到副墨池部57c中。具体地,在印刷运转期间,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通过油墨供应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进行循环。
而且,在隔壁57a的一个下部和上部中设置有连通孔57d和57e,每个连通孔57d和57e分别使主墨池部57b和副墨池部57c相互连通。通过下连通孔57d,油墨56设置成可以在主墨池部57b和副墨池部57c之间流动。第五管道83的一端与主墨池部57b连接。回收泵84直接降低主墨池部57b中的压力,并且通过上连通孔57e降低副墨池部57c中的压力,主墨池部57b的腔压和副墨池部57c的腔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将变得相等。因此,墨池57的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被供给转鼓26的外周壁53,未用于印刷的油墨56被回收到副墨池部57c中。相应地,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被优先使用。然后,当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的用量超过某个量后,即,在墨池部57b和57c两者之间的液面差超过某个值后,主墨池部57b中的油墨56通过通孔57d流入副墨池部57c,对副墨池部57c补充油墨。
下面简单说明按上述结构的模版印刷机的运行。
首先,当选择制版模式时,在制版单元2中,模版薄片18是通过压印辊21和模版传送辊22和22的旋转而输送的。根据原稿读出单元1读取的图象数据,大量热印刷头20的加热元件选择性地进行加热操作,因此模版薄片18因其热敏感性而穿孔制成模版。然后这样制成的模版薄片18在预定点被切割器24切断。这样就制成了具有所需尺寸的模版薄片18。
在印刷单元3中,在制版单元2内制作的模版薄片18的前端被转鼓26的模版夹紧部27夹紧,同时转鼓26在这种夹紧状态下旋转,模版薄片18缠绕,固定并装载在转鼓26的外周面上。
下面,当选择印刷模式时,在印刷单元中,转鼓26被旋转驱动,同时油墨供应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开始启动。于是,墨池57的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从油墨供应口55a提供给外周壁53,而且这样提供的油墨56驻留在外周壁53和模版薄片18之间。同时压力辊35从待机位置转到施压位置。
送纸单元4将印刷薄片37与转鼓26的旋转同步地送到转鼓26和压力辊35之间。这样进送的印刷薄片37被压力辊35压到转鼓26的外周壁53上,并通过转鼓26的外周壁53的旋转而传送。具体地说,印刷薄片37是在与模版薄片18紧密接触的同时被传送的。
另外,在输送印刷薄片37的同时,如图10所示,驻留在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模版薄片18之间的油墨56在被压力辊35的压力挤压的同时沿印刷方向M向下游扩散。这样扩散的油墨56从模版薄片18的孔中渗出,并转移到印刷薄片37上。按照上述方式,在印刷薄片37通过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压力辊35之间的过程中,图象被印刷在印刷薄片37上。至于已从转鼓26的外周壁53和压力辊35之间出来的印刷薄片37,其前端被薄片分离爪44从转鼓26上剥离。离开转鼓26的印刷薄片37通过传送通道45卸到收纸盘46内,并在那儿堆叠起来。
在印刷操作过程中,已流至外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的下游的多余油墨在回收泵84或类似装置的抽吸力的作用下流入油墨回收装置73的油墨回收口72。流入油墨回收口72的油墨56回收到墨池57的副墨池部57c中。
当完成设定数量的印刷薄片的印刷时,转鼓26的外周壁53的旋转停止,而且油墨供应装置54的驱动也停止。因而对外周壁53的油墨供应停止。油墨回收装置73的驱动在比油墨供应装置54停止稍迟一点时停止,故留在外周壁53上的多余油墨回流到油墨回收口72。另外,压力辊35从待机位置返回施压位置,同时该模版印刷机进入待机模式。
当开始制作一个新模版薄片,因而也开始模版的处理过程时,转鼓26的模版夹紧部27移至一个夹紧松开位置,而且已被松开的模版薄片1 8的前端随着转鼓26的旋转被引导至已处理模版的传送装置47,被收集在模版处理箱48内。
如上所述,在模版印刷机中,墨池57的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是提供给转鼓26的外周壁53,未用于印刷的油墨56被回收到副墨池部57c中。相应地,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被优先使用。然后,当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的用量超过某个量后,即,  在墨池部57b和57c两者之间的液面差超过某个值后,主墨池部57b中的油墨56通过通孔57d流入副墨池部57c,对副墨池部57c补充油墨。
当这种运行重复进行使得墨池57中的油墨56供应不足时,使用者用未使用的油墨补充主墨池部57b。即使主墨池部57b中用未使用的油墨进行补充,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还是优先供给转鼓26,而主墨池部57b中的油墨56只是以辅助的方式进行供给,如前所述。因此,即使在油墨补充之后(在油墨瓶的情况下为瓶更换后),印刷薄片的印刷状态也变化不大,能够获得基本上均匀的印刷薄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油墨供应装置54构造成优先供给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的结构,其油墨供应方式是将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供给油墨供应部55A并从主墨池部57b对副墨池部57c补充在转鼓26中已用数量的油墨。因此,回收的油墨56可以优先使用而不会出现问题。具体地,当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的用量超过某个量后,即,在墨池部57b和57c两者之间的液面差超过某个值后,主墨池部57b中的油墨56通过通孔57d流入副墨池部57c,对副墨池部57c补充油墨。
在上述实施例中,油墨供应装置54构造成优先供给副墨池部57c中的油墨56的结构,其油墨供应方式是主墨池部57b和副墨池部57c设置成油墨56能够在它们之间流动并且主墨池部57b的腔压和副墨池部57c的腔压设置得相互相等。因此,采用一个仅仅使两个墨池部57b和57c的腔压保持相等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实现油墨56的优先供给。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池57设置在转鼓26内部,因此不必在转鼓26中设置各种油墨供给用的辊子、油墨库和类似部件。因此,可以为安装墨池57留出大的空间。而且将墨池57设置在转鼓26内部可以使机器整体紧凑。
在上述实施例中,油墨供应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在印刷模式中总是开启的。因而在印刷模式中,油墨从油墨供应部55A连续提供给外周壁53,而且已经从外周壁53进入油墨回收口72的油墨56总是被回收。因此可以在最早的时机防止油墨56聚集在外周壁53上。另外,在外周壁53上总是驻留着适量的油墨56,因此即使在连续地印刷大量印刷薄片时也能得到具有所需油墨密度的印刷薄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油墨供应部55A具有油墨供应口55a,它沿外周壁53的垂直印刷方向N是连续敞开的。因此,当油墨56被压力辊35挤压而在印刷方向下游被扩散时,油墨56在垂直印刷方向N上没有偏移地被扩散。因此能够确切地防止在垂直印刷方向N上印刷的密度不均匀性。此处,油墨供应部55A只需要构造成沿外周壁53的垂直印刷方向N设置并且能够沿垂直印刷方向N基本均匀地供给油墨56,并且可以设想出各种各样的结构。例如,油墨供应部55A可以构造成具有多个油墨供应口,它们沿外周壁53的垂直印刷方向N以相等的间隔敞开。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油墨回收部的油墨回收口72只设置在沿印刷方向的外周壁53最大印刷区域的下游位置。但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油墨回收槽设在沿垂直印刷方向N的最大印刷区域左边和右边的外部位置,而且此油墨回收槽与油墨回收口72连在一起。采用这种结构,从最大印刷区域两边泄漏的油墨可以回收,而且可以防止油墨从两边泄漏。另外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结构,其中油墨回收槽设在沿印刷方向的最大印刷区域上游和沿印刷方向模版夹紧部27下游的一个位置,而且油墨回收槽和油墨回收口72连在一起。采用这种结构时,从最大印刷区域顶部泄漏的油墨可以回收,并可防止油墨从顶部泄漏。
在上述实施例中,模版夹紧部27不从转鼓26的外周壁53的表面突出,因此容易驱动压力辊35。具体地说,在印刷模式期间不必在转鼓26每次旋转中为了避免压力辊35与模版夹紧部27碰撞而在施压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移动压力辊35。这样可以解决诸如由压力辊35造成的噪音和压力辊35反弹造成的图象质量变坏这些故障。
图11是一个系统结构示意图,表示油墨供应和回收的一个改型例子。
在图11中,主墨池90包括一个主墨池部90a和一个副墨池部90b,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从转鼓26回收的油墨56回收到副墨池部90b。但是,与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是,在所采用的结构中,主墨池部90a的油墨56和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通过一个泵91的驱动力都供给转鼓26。此外,主墨池部90a的管道92的管道阻力设置得大于副墨池部90b的管道93的管道阻力。
在这种油墨供应/回收系统中,如果副墨池部90b和主墨池部90a之间的液面差不超过某个一定的值,就由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供给转鼓26,并且未用于印刷的油墨56被回收到副墨池部90b中。由此,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被优先使用。然后当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的用量超过某个量后,即,在墨池部90b和90a两者之间的液面差超过某个值后,主墨池部90a中的油墨56通过主墨池部90a的管道92供给转鼓26,并且对副墨池部90b补充油墨。
当这种运行重复进行使得墨池90的中的油墨56供应不足时,使用者用未使用的油墨补充主墨池部90a。即使主墨池部90a中用未使用的油墨进行补充,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还是优先供给转鼓26,而主墨池部90a中的油墨56只是以辅助的方式进行供给,如前所述。因此,即使在油墨补充之后(在油墨瓶的情况下为瓶更换后),印刷薄片的印刷状态也变化不大,能够获得基本上均匀的印刷薄片。
在上述改型例子中,采用了一种优先供给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的结构,其油墨供应方式是将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供给转鼓26,并从主墨池部90a对副墨池部90b补充在转鼓26中已用数量的油墨。因此,回收的油墨56可以优先使用而不会出现问题。具体地,当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的用量超过某个量后,即,在墨池部90a和90b两者之间的液面差超过某个值后,主墨池部90a中的油墨56通过主墨池部90a的管道92供给转鼓26,并且对副墨池部90b补充油墨。
在上述改型例子中,主墨池部90a和副墨池部90b构造成分别通过主墨池部90a的管道92和副墨池部90b的管道93对转鼓自由供给油墨56的结构,并且通过使主墨池部90a的管道阻力设置得大于副墨池部90b的管道阻力的方式优先供给副墨池部90b中的油墨56。因此,采用一个仅仅在两个墨池部90a和90b之间提供一个管道阻力差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实现油墨56的优先供给。
注意,如果在上述实施例和改型例子中采用一个结构,使从转鼓26的外周壁53回收的油墨56通过一个过滤器,并且油墨中的纸屑等杂质被过滤器捕获,那么可以改善回收油墨的质量。

Claims (6)

1.一种模版印刷机,包括;
一个转鼓,它能自由旋转,并有一个外周壁,外周壁表面上安装一个模版薄片;
一个油墨供应装置;
一个油墨回收装置;以及
一个压力辊,它将送到其上的印刷介质压向外周壁上,
其特征在于:
该外周壁由不渗漏油墨的元件制成;
该油墨供应装置具有设置在转鼓外周壁上的油墨供应部和贮存油墨的墨池,并通过油墨供应部从墨池向外周壁的外表面供应油墨;
墨池包括一个贮存未使用的油墨的主墨池部和一个贮存由油墨回收装置回收的油墨的副墨池部,油墨供应装置优先供给副墨池部中的油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油墨供应装置将副墨池部中的油墨供给到油墨供应部,并从主墨池部对副墨池部补充一个在转鼓中已用数量的油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主墨池部和副墨池部构造成油墨在主墨池部和副墨池部之间自由流动的结构,并且主墨池部的腔压和副墨池部的腔压设置得相互相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主墨池部和副墨池部能够分别通过主墨池部的管道和副墨池部的管道对转鼓供给油墨,并且主墨池部的管道阻力设置得大于副墨池部的管道阻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墨池安放在转鼓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版印刷机,其中油墨供应部将油墨供给到外周壁和印刷薄片之间。
CNB2005100631739A 2004-04-06 2005-04-05 模版印刷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09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11827A JP2005297193A (ja) 2004-04-06 2004-04-06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4111827 2004-04-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0116A CN1680116A (zh) 2005-10-12
CN100351099C true CN100351099C (zh) 2007-11-28

Family

ID=3505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317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099C (zh) 2004-04-06 2005-04-05 模版印刷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069850B2 (zh)
JP (1) JP2005297193A (zh)
CN (1) CN10035109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9896B2 (ja) 2006-10-23 2012-11-07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液体供給装置
JP2009137110A (ja) * 2007-12-05 2009-06-25 Riso Kagaku Corp 印刷装置
US9934360B2 (en) * 2010-02-10 2018-04-03 Biocad Medical, Inc. Dental data planning
CN102707358B (zh) * 2012-03-16 2014-1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滤色片制备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KR102397082B1 (ko) * 2020-06-04 2022-05-11 천경유 종이제 압출코팅용 냉각롤러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312A (en) * 1990-03-06 1992-02-25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Mime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US5617786A (en) * 1994-08-02 1997-04-08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tencil printing drum which prevents ink leakage
US6263791B1 (en) * 1998-03-20 2001-07-24 Tohoku Ricoh Co., Ltd. Stencil printer
JP2002019250A (ja) * 2000-07-06 2002-01-23 Riso Kagaku Corp 多色刷り孔版印刷装置
US6382097B2 (en) * 2000-03-02 2002-05-07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and a wrinkle preventing method on a stencil sheet of the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357505B (de) * 1972-12-21 1980-07-10 Zimmer Peter Ag Mehrteilige spaltrakel fuer filmdruckmaschinen
US4085672A (en) * 1975-09-11 1978-04-25 John Grosart Inking device
JP3342100B2 (ja) * 1993-05-25 2002-11-05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用版胴
JP3262922B2 (ja) 1993-11-11 2002-03-04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312A (en) * 1990-03-06 1992-02-25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Mime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US5617786A (en) * 1994-08-02 1997-04-08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tencil printing drum which prevents ink leakage
US6263791B1 (en) * 1998-03-20 2001-07-24 Tohoku Ricoh Co., Ltd. Stencil printer
US6382097B2 (en) * 2000-03-02 2002-05-07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and a wrinkle preventing method on a stencil sheet of the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JP2002019250A (ja) * 2000-07-06 2002-01-23 Riso Kagaku Corp 多色刷り孔版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17517A1 (en) 2005-10-06
CN1680116A (zh) 2005-10-12
JP2005297193A (ja) 2005-10-27
US7069850B2 (en) 2006-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89472B2 (en) Stencil printing machine
CN100351099C (zh) 模版印刷机
CN100339232C (zh) 模板印刷机和油墨回收、防图像不均匀、油墨调配的方法
CN1680114A (zh) 模版印刷机
CN1182975C (zh) 模板印刷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0341711C (zh) 模版印刷机
CN1781726A (zh) 模板印刷机
CN1907723A (zh) 孔版印刷机
JP4326204B2 (ja) 孔版印刷装置
CN1241753C (zh) 孔版印刷装置
CN1680115A (zh) 模版印刷机
CN100337840C (zh) 模版印刷机
CN1590120A (zh) 模版印刷机
JP2005297197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5297196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5297195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7055073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5297194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6239897A (ja) 孔版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01328336A (ja) 孔版印刷装置
JP2009148949A (ja) 孔版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