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4915A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54915A CN1654915A CN200510059112.5A CN200510059112A CN1654915A CN 1654915 A CN1654915 A CN 1654915A CN 200510059112 A CN200510059112 A CN 200510059112A CN 1654915 A CN1654915 A CN 16549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t
- cooling fins
- connecting hole
- heat exchanger
-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8 dipp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39 tubu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且排列在至少一或多层上的多个连接孔,以及在冷却翅片的一表面上、设置于形成在每一层上的连接孔之间的空间处的若干狭缝;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一对形成在突出段两侧的直立段用于引导气流的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的表面沿同一方向突出,各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每一行的每一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多根散热管,分别穿过冷却翅片的连接孔并与连接孔连接,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的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在冷却翅片的相同层上并排排列的两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19mm-20mm。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一项分案申请,相应母案的申请日为2000年12月15日,申请号为00137608.X,发明名称为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申请人为LG电子株式会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小尺寸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它能降低制造成本,与传统的热交换器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并且能减小由于压力损耗而导致的电机的功率消耗。
背景技术
通常,热交换器是一种用于加热和致冷循环的设备。热交换器主要用于在加热和致冷循环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在加热和致冷循环外部的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可在流体如空气之间进行释放热量和吸收热量。
图1至图3示出了一种传统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这种热交换器被构造成:多个板型冷却翅片以与其中流动流体的散热管10的布置方向成直角布置,以增加热传递表面的面积,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热交换率。
即,沿冷却翅片20的纵向方向,在每一冷却翅片的表面上设置了多个连接孔21,散热管10穿过每一用于接合的连接孔21。
同时,连接孔以之字形形式排列着,形成冷却翅片上部分和下部分两层(stage)。
而且,在冷却翅片相同段上并排排列的连接孔21之间,沿气流方向(即冷却翅片最短边方向)形成多个狭缝。狭缝包括多个突出段22a,每段具有允许气体流过的开口部分,以及形成在狭缝两侧并引导气体进入开口部分的若干直立段22b,以沿用于热交换的散热管圆周旋转气体。
同时,突出段分别形成在冷却翅片前和后表面上。
因此,由致冷循环工作从每一散热管1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冷却剂穿过散热管使散热管10冷却期间降低散热管温度,并同时,从热交换器的外部传递的热源(空气),由风扇(未示出)的转动,穿过冷却翅片20之间。
穿过冷却翅片20之间的气体,与传递到散热管10、冷却翅片20和突出段22a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
同时,流动气体在穿过形成在冷却翅片20的狭缝22上的开口部分期间,撞击每一狭缝,因此气流变成湍流。
气体的湍流由形成在狭缝两侧的直立段导向,沿散热管的圆周流过,从而有利于热交换效率。
如上构造的形成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每一冷却翅片上的狭缝,以以下的方式形成:他们每组分为六行,六行双分为两个三行,其沿气流方向,从冷却翅片的一个层上的两个并排排列的连接孔中央之间延伸线彼此对称。冷却翅片的其他层也具有如上相同的构造。
而且,根据气流方向,布置在每一层的六行狭缝的第一和第六行的狭缝被分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相对其他狭缝,他们突出的高度较高,从而有助于气体湍流流动。
然而,在现有技术上,如上所述,这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改进方式只不过是通过促进气流湍流流动来增加热交换效率。其产生了较高的压力损耗,从而消耗大量的电,对马达产生损害并产生噪音,且增加了制造成本。
而且,考虑目前向小型化发展,由传统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不可能获得小型化热交换器。因此传统的热交换器无法制成小尺寸产品。
即,在传统的热交换器中,散热管的直径是9.52mm或7mm,冷却翅片的宽度设置为适合该散热管的直径。另外,形成在冷却翅片的每一狭缝的排列和形状也设置为适合散热管的直径。因此,虽然减少散热管的直径以制造小型热交换器,在降低冷却翅片宽度(W1)上有一定限制。
由于每一狭缝排列和结构所产生的特性,实际上如果狭缝的形状被应用,由于过分的气流湍流,使得风扇动力增加,从而导致巨大的用电消费,并损害马达。
而且,考虑到传统的冷却翅片的六行狭缝,减小冷却翅片的宽度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并从而事实上在直接与生产问题相联系的话,不可能制造出小型热交换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其中散热管是6mm直径或更小直径的细管,因此,减小了压力损耗并防止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细散热管的新型热交换器,其可以获得优化的热交换效率且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
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并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的多个连接孔,以及在冷却翅片的一表面上、设置于形成在每一层上的连接孔之间的空间处的若干狭缝;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的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的表面沿同一方向突出,各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每一行的每一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以及
多根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并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的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其中在冷却翅片的相同层上并排排列的两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9mm-20mm。
优选地,各直立段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内倾斜,使得沿气流方向的第一和第二行的各单元狭缝呈平行四边形,朝向基于第二行的单元狭缝与第三行的单元狭缝之间的中心的狭缝组中心倾斜;以及
其中第三和第四行的各狭缝的直立段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外倾斜,使得第三和第四行的各单元狭缝与第二和第一行的各单元狭缝对称。
优选地,形成在冷却翅片一层上的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形成在冷却翅片另一层上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0mm-11mm。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
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并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的多个连接孔,以及在冷却翅片的一表面上、设置于形成在每一层上的连接孔之间的空间处的若干狭缝;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的方向,各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的表面沿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每一行的每一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以及
多根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并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的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其中形成在冷却翅片一层上的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形成在冷却翅片另一层上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0mm-11mm。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多个连接孔,并且连接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且若干狭缝设置于连接孔之间的空间,该连接孔形成在每一层上的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表面的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五行为一组;以及许多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并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的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多个连接孔,并且连接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且若干狭缝设置于连接孔之间的空间,该连接孔形成在每一层上的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表面的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五行为一组,其中根据气流方向,第一和第五行的狭缝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第二,第三和第四行的狭缝分别在一单独段内;以及许多散热管,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且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多个连接孔,并且连接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且若干狭缝设置于连接孔之间的空间,该连接孔形成在每一层上的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表面的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每一行的每一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以及许多散热管,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且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多个连接孔,并且连接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且若干狭缝设置于连接孔之间的空间,该连接孔形成在每一层上的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表面的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四行的狭缝的第一和第四行狭缝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且第二和第三行狭缝分别在一单独的段内;以及许多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且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多个连接孔,并且连接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且若干狭缝设置于连接孔之间的空间,该连接孔形成在每一层上的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表面的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根据气流方向,四行狭缝的第一和第四行狭缝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且第二和第三行的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以及许多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且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多个连接孔,并且连接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且若干狭缝设置于连接孔之间的空间,该连接孔形成在每一层上的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表面的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四行为一组,根据气流方向,其中四行狭缝的第一和第四行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而第二和第三行分别在一单独段内;以及许多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且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七优选实施例,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多个连接孔,并且连接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且若干狭缝设置于连接孔之间的空间,该连接孔形成在每一层上的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表面的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五行为一组,根据气流方向,其中五行狭缝的第一和第五行狭缝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第二和第四行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第三行的狭缝在一单独的段内;以及许多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且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
应该理解,以上的一般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两者都是解释性和示范性,旨在更进一步解释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
附图说明
本发明冷凝器风管(microphone)的其他目的、优点以及细节,从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及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一目了然,其中:
图1是传统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基本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沿图1中I-I线取得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形成在传统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冷却翅片上的狭缝形状的局部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线II-II取得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线III-III取得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线IV-IV取得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C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3中线V-V取得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D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6中线VI-VI取得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E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9中线VII-VII取得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F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七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3是沿图22中线VIII-VIII取得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3中G部分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包括具有许多狭缝组的多个冷却翅片200,其中多个狭缝分为一组,且穿过多个形成在冷却翅片200上的连接孔210的许多散热管100与连接孔210相连。
根据本发明,翅片管状型交换器的每一散热管100的直径(D2;5-6mm)比传统的热交换器每一散热管10的直径(D1;9.52mm,7mm)小。本发明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每一冷却翅片200的宽度(W2)比传统的交换器冷却翅片20的宽度(W1)小。因此,根据本发明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详细构造不同于传统的热交换器。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沿图4中线II-II取得的剖视图,而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每一层(上层和下层)形成有多个狭缝组,在每个狭缝组中,狭缝被布置成五行。
多个连接孔210形成在冷却翅片200的表面的上层和下层上。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相同层上以并排排列的两个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大约是19mm-20mm。
而且,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上层的一连接孔中心与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下层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大约是10mm-11mm。
此时,如果连接孔之间的层方向和行方向的距离超过上面的范围,热交换效率显著地下降,且制造成本显著增加。考虑这个结果,连接孔之间距离优选地做成如上的距离范围内。
形成为五行一组的狭缝221,222,223,224和225,分别形成在一个单独段内,并以相同的方向从冷却翅片200的一表面上突出。
其可以防止压力突然损耗到极限以及由急湍气流引起的噪音,这些可能是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特征点内的冷却翅片之间窄距离所引起的。
即,构成狭缝220的突出段220a以相同的方向从冷却翅片200的一表面上突出,以便在冷却翅片之间通过的气体能顺畅地流动。
此时,每一狭缝的突出的距离通常均匀一致,为冷却翅片间距(P3)的2倍,该间距(P3)是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隔,以便,狭缝220与气体平滑接触因而不会对气体运动产生显著影响。
而且,由上述构造的狭缝220被形成以引导气流沿散热管100的圆周方向流动,该散热管100穿过每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
即,狭缝220的每一直立段220b以一适当的角形成。
此时,如果沿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圆周附近形成一虚拟圆(C),每直立段220b的角度与形成在沿每一狭缝的行方向的虚拟线与切线(L)之间形成的角(θ)相同或相似,该切线与虚拟圆相切(即,从每一狭缝220的两端朝虚拟圆中心形成的线)(L)。
上述构成的角度可以防止气流阻滞状态的发生,这一状态可能会发生在在气流通过后的散热管100的后流(rear stream)侧。
由直立段构成的每一狭缝的形状示于图6中。
根据空气流动方向,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行狭缝221,222,224和225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中开口部分朝着第三行的狭缝223逐渐缩小。第三行狭缝223的开口部分在宽度上大致相同,从而第三行的狭缝223为矩形形状。
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由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进行的室内空气和散热管100内流动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
首先,从散热管10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穿过散热管100期间将热传递到散热管100以及与散热管100相接触安装的冷却翅片200上。
同时,通过风扇(未示出)旋转,气流从热交换器的外部流动。气流在冷却翅片200之间穿过,并在穿过冷却翅片期间,气流穿过形成在冷却翅片上的每一狭缝220。
传递到冷却翅片200和狭缝220中的热量,在冷却翅片之间与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并从而降低空气的温度。在连续地流动之后,被降低温度的空气释放在房间内,以在房间内进行空气冷却。
同时,考虑到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上的狭缝221,222,223,224和225中的第一行狭缝221,第二行狭缝222,第四行狭缝224和第五行狭缝225在朝第三行狭缝223其长度逐渐地缩小,从而为等角梯形形状时,在冷却翅片200之间穿过的空气在穿过过程中相互混合。
此外,在上述过程中穿过各狭缝的气流,被形成在每个狭缝两侧的直立段230导向,并沿每一散热管100的圆周流动。
气体不仅与传递给散热管和狭缝的热进行热交换,而且可以防止气流阻滞发生,该气流阻滞可能会发生在散热管100的后流侧。
即,本发明的这一结构减少了压力损耗并增加了热交换效率。
狭缝221至225的凸起部分通常从冷却翅片200的一表面指向同一方向,以便气流平滑地流动且气流的方向被直立段引导到散热管的圆周,从而普遍地改善了热交换效率。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沿图7中线III-III取得的剖视图,图9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每一层(上层和下层)形成有多个狭缝组,在每个狭缝组中,狭缝被布置成五行。
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相同层上以并排排列的两个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大约是19mm-20mm。
而且,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上层的一连接孔中心与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下层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大约是10mm-11mm。
同时,根据气流的方向,排列成五行的狭缝的第一与第五行的狭缝221和225,分别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221b,221c和225a,225b,225c。第二,第三和第四行的狭缝222,223和224分别形成在一单独段内。
而且,如上排列的狭缝220以同一方向从冷却翅片200的一表面突出。
此时,这狭缝突出的距离通常均匀一致,且为冷却翅片的间距(P3)的2倍,该间距(P3)为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隔,因此,狭缝220与气体平滑接触,不会对气体运动产生明显影响。
而且,由以上构造的狭缝220被形成以引导气流沿散热管100的圆周运动,该散热管100穿过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
如上所述这种构造使气流平滑流动,且使穿过狭缝的气流很好地成为湍流状态,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为此,构成狭缝的直立段以一预定角度倾斜。
此时,如果沿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圆周附近形成一虚拟圆(C),每直立段220b的角度与形成在沿每一狭缝的行方向的虚拟线与切线(L)之间形成的角(θ)相同或相似,该切线与虚拟圆相切(即,从每一狭缝220的两端朝虚拟圆中心形成的线)(L)。
由直立段形成的每一狭缝的形状示于图9中。
根据气流方向,第一和第五行的单元狭缝221a至221c和225a至225c中分别位于其中央的单元狭缝221b和225b,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中开口部分在彼此相对的行方向上逐渐缩小。
位于中央单元狭缝221b和225b两侧的单元狭缝221a,221c,225a和225c向单元狭缝221b和225b倾斜,因此,他们为平行四边形形状。
而且,根据气流方向,第二和第四行的狭缝222和224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中开口部分在彼此相对行方向上逐渐缩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由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进行的室内空气和流动在散热管100之内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
首先,从散热管10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穿过散热管100期间将热传递到散热管100以及与散热管100相接触安装的冷却翅片200上。
此时,通过风扇(未示出)旋转,空气从热交换器的外部流动。空气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并穿过冷却翅片的每一狭缝组的第一行的狭缝的开口部分。
此时,第一行的狭缝,其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221b和221c,使气流由狭缝引导大致均匀地分散。
另外,沿每一狭缝流动的空气依次穿过第二,第三和行的狭缝222,223和224,与通过散热管100传递到冷却翅片200的冷却剂的潜热进行热交换。
在穿过第五行的狭缝225期间,空气被分散并发送到连接孔在翅片其他层上形成的地方。此时,空气与在连接到连接孔的散热管100内的潜热进行热交换。
而且,考虑到形成在冷却翅片200上的每一狭缝220的突出段220a沿气流方向突出并开口,穿过每一狭缝220的开口部分的气流被构成该狭缝直立段220b导向。
同时,每一直立段大致沿散热管100圆周方向倾斜,且由此,气流在被直立段引导的同时沿散热管圆周表面流动。
气流的流动对散热管100后侧有影响,从而防止了气流阻滞区域发生,该气流阻滞区域形成在传统的散热管后侧。
而且,通过直立段使气流方向改变使得穿过每一狭缝220的气体变成湍流流动,同时由每一直立段220b进行流动导向,从而增加了热传导的速度,以进行更平稳的热交换。
然而,优选地,空气湍流在此级别不是很剧烈且不会减少热交换效率。
其原因是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上的狭缝220从冷却翅片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使气流平滑地流动。
尽管上述作用,热交换效率也没有减少,是因为在根据本发明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距(P3)比传统的热交换器的小,从而穿过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散热管之间的距离(P1)(P2)减小。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沿图10中线IV-IV取得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C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每一层(上层和下层)形成有多个狭缝组,在每个狭缝组中,狭缝被布置成四行。
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相同层上以并排排列的两个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大约是19mm-20mm。
而且,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上层的一连接孔中心与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下层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大约是10mm-11mm。
此时,四行为一组的狭缝每行分别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221a,221b,222a,222b,223a,223b,224a与224b。
上述结构旨在有一平稳气流和将流过每一狭缝220的气流改变成湍流,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而且,如上述布置的狭缝220,从冷却翅片200的一表面上均以同一方向突出。
同时,每一狭缝突出的距离大致相同,为冷却翅片的间距(P3)的2倍,该间距(P3)为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隔,因此,该狭缝220与气体平滑接触,不会对气体运动有明显的影响。
而且,由上述构造的狭缝220被形成以引导气流沿散热管100的圆周方向流动,该散热管100穿过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
为此,构成每一狭缝的直立段以一预定角度倾斜。
此时,如果沿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圆周附近形成一虚拟圆(C),每直立段220b的角度与形成在沿每一狭缝的行方向的虚拟线与切线(L)之间形成的角(θ)相同或相似,该切线与虚拟圆相切(即,从每一狭缝220的两端朝虚拟圆中心形成的线)(L)。
由直立段220b形成的每一狭缝的形状示于图12中。
根据气流方向,第一和第二行的单元狭缝221a,221b,222a与222b为平行四边形形状,基于第二行的单元狭缝222a、222b和第三行的单元狭缝223a、223b之间的空隙,上述平行四边形朝着狭缝组中心倾斜。
而且,第三和第四行单元狭缝223a,223b和224a,224b均为平行四边形形状,其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行单元狭缝形状对称。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由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进行的室内空气和流动在散热管100内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
首先,从散热管10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穿过散热管100期间将热传递到散热管100以及与散热管100相接触安装的冷却翅片200上。
此时,通过风扇(未示出)旋转,空气从热交换器的外部流动。气流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并在穿过冷却翅片期间穿过每一四行的狭缝组中的第一行的狭缝的开口部分。
此时,因为第一行的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221a和221b,并且直立段220b被倾斜成向中心聚集进入的空气,穿过单元狭缝的气流由直立段220b导引且聚集于中心,并在同时,穿过每个狭缝的气流汇集起来构成湍流。
而且,当穿过第一行单元狭缝221a和221b气流依次穿过第二和第三行的单元狭缝222a,222b,223a和223b时,该气流由狭缝的直立段220b导向,以使气流大致均匀地分散。
当穿过第四行的两个单元狭缝224a和224b时,气流被该单元狭缝的直立段220b导向且分散到位于狭缝组220的两侧部分的散热管100的后侧,从而连续地进行热交换。
即,如上所述,穿过一狭缝组每一狭缝的气流被构成每一狭缝的直立段220b导向,并从而沿着散热管100圆周方向流动。
气流的流动影响散热管100的后侧,从而防止了气流阻滞区域发生,该气流阻滞区域形成在传统的散热管后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在冷却翅片200上的多个狭缝组200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以四行排列的狭缝,狭缝都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且具有各自形状的每一单元狭缝按所需方向导引气流,从而获得由气流湍流产生的平稳的热交换效率。
而且,形成在冷却翅片200上的狭缝220,其从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上沿同一方向突出,使得气流能更平稳地流动且能防止气流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时有可能发生的压力损耗。
尽管上述作用,热交换效率也不会减少,是因为根据本发明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距(P3)制造得比传统热交换器的要小,从而,穿过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散热管之间的距离(P1)(P2)被减小。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冷却翅片的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沿图13中线V-V取得的剖视图,图15是图14中D部分的放大图。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每一层(上层和下层)形成有多个狭缝组,在每个狭缝组中,狭缝被布置成四行。
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相同层上以并排排列的两个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大约是19mm-20mm。
而且,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上层的一连接孔中心与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下层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大约是10mm-11mm。
同时,四行狭缝的第一和第四行狭缝,根据气流方向,分别地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至221c和224a至224c。第二和第三行狭缝222和223分别地被形成在一个单独段内。
而且,如上述布置的狭缝220均从冷却翅片200的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
同时,每一狭缝突出的距离大致相同且为冷却翅片的间距(P3)的2倍,该间距(P3)为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隔,因此,狭缝220与气体平滑接触,而不会对气体运动有明显的影响。
而且,上述构造的狭缝220被形成为引导气流沿散热管100的圆周方向流动,该散热管100穿过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
为此,构成狭缝的直立段以一预定角度倾斜。
此时,如果沿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圆周附近形成一虚拟圆(C),每直立段220b的角度与形成在沿每一狭缝的行方向的虚拟线与切线(L)之间形成的角(θ)相同或相似,该切线与虚拟圆相切(即,从每一狭缝220的两端朝虚拟圆中心形成的线)(L)。
由直立段形成的每一狭缝的形状示于图15中。
分别位于第一和第四行的单元狭缝221a至221c和224a至224c中间的单元狭缝221b和224b为等角梯形形状,当从前面看时,其中开口部分朝第二和第三行的狭缝222和223逐渐缩小。
位于中央单元狭缝221b和224b的两侧的单元狭缝221a,221c,224a和224c朝着单元狭缝221b和225b倾斜,因此,他们均为平行四边形形状。
而且,第二和第三行的狭缝222和223,根据气流方向,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中开口部分在彼此相对的行方向上逐渐缩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由根据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进行的室内空气与流动在散热管100内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
首先,从散热管10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穿过散热管100期间将热传递到散热管100以及与散热管100相接触安装的冷却翅片200上。
同时,由旋转风扇(未示出),空气从热交换器外部流动。气流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且穿过冷却翅片的每一狭缝组的第一行狭缝的开口部分。
同时,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221b和221c的第一行狭缝,使气流由狭缝引导而大致均匀地分散。
另外,沿着每一狭缝内侧流动的气体,在其依次穿过第二和第三行狭缝222和223以及第四行的单元狭缝224a,224b和224c期间,与通过散热管100传递到冷却翅片200的冷却剂的潜热进行热交换。
而且,考虑到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上的狭缝220的突出段220a沿气流方向突出并开口,穿过每一狭缝220开口部分的气流被构成狭缝的直立段220b导向。
同时,每一直立段大致沿散热管100的圆周方向倾斜,从而气体在被直立段导引的同时沿散热管100圆周流动。
气流流动影响着散热管100的后侧,从而防止气流阻滞区域的发生,该阻滞区域发生在传统的散热管的后侧。
而且,通过直立段气流方向的改变,使得穿过每一狭缝220的气流,在被直立段220b导引的同时变成湍流,因此,增加了热传导的速度以进行更平稳的热交换。
然而,优选地,气流的湍流在此级别上不太高而不会降低热交换效率。
原因是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上的狭缝220从冷却翅片的一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使气流平滑流动。
尽管上述作用,热交换效率不会减少,是因为根据本发明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距(P3)制造得比传统的热交换器的较小,从而穿过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散热管之间的距离(P1)(P2)减小。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图17是沿图16中线VI-VI取得的剖视图,图18是图17中E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每一层(上层和下层)形成有多个狭缝组,在每个狭缝组中,狭缝被布置成四行。
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相同层上以并排排列的两个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大约是19mm-20mm。
而且,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上层的一连接孔中心与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下层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大约是10mm-11mm。
同时,根据气流方向,四行狭缝的第一和第四行狭缝分别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至221c和224a至224c。第二和第三行的狭缝222和223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222a,222b,223a和223b。
而且,如上布置的狭缝220均从冷却翅片200的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
同时,每一狭缝突出的距离大致相同,且为冷却翅片间距(P3)的2倍,该间距(P3)为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隔,因此,狭缝220与气体平滑接触,而不会对气体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且,上述构造的狭缝220被形成以引导气流沿散热管100圆周方向流过,该散热管100穿过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
为此,构成狭缝的直立段以预定角度倾斜。
此时,如果沿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圆周附近形成一虚拟圆(C),每直立段220b的角度与形成在沿每一狭缝的行方向的虚拟线与切线(L)之间形成的角(θ)相同或相似,该切线与虚拟圆相切(即,从每一狭缝220的两端朝虚拟圆中心形成的线)(L)。
由直立段形成的每一狭缝的形状示于图18中。
分别位于第一和第四行的单元221a至221c和224a至224c中间的单元狭缝221b和224b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中开口部分朝着第二行的狭缝逐渐减小。
位于中央单元狭缝221b和224b两侧的单元狭缝221a,221c,224a和224c朝着单元狭缝221b和224b倾斜,因此,他们形成为平行四边形形状。
而且,第二和第三行的单元狭缝222a,222b,223a和223b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使得气流朝着他们之间的中央流动。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由根据第五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进行的室内空气与流动在散热管100内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
首先,从散热管10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穿过散热管100期间将热传递到散热管100以及与散热管100相接触安装的冷却翅片200上。
同时,通过风扇(未示出)旋转,气流从热交换器外部流动。气流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且穿过每一四行的狭缝组的第一行的每一单元狭缝的开口部分。
同时,因为第一行狭缝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221b和221c,且直立段220b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以将进入的气流向中央聚集,穿过单元狭缝的气流被直立段220b导引,聚集于中央。
同时,穿过每一狭缝的气流汇集在一起以将气流变成湍流,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而且,当穿过第一行的单元狭缝221a,221b和221 c的气流依次穿过第二和第三行的单元狭缝222a,222b,223a和223b时,气流由狭缝的直立段220b导引,使得气流大致均匀地分散。
当穿过第四行的三个单元狭缝224a,224b和224c时,气流由单元狭缝的直立段220b导引,并扩散到位于狭缝组220两侧的散热管100的后侧,从而连续地进行热交换。
即,如上所述,穿过一狭缝组的每一狭缝的气流被构成每一狭缝的直立段导引,且沿散热管100的圆周流动,以进行更平稳的热交换。
气流流动影响散热管100后侧,从而防止了气流阻滞区域的发生,该阻滞区域发生在传统的散热管的后侧。
另外,通过直立段的气流方向的改变,使得穿过每一狭缝的气流在由直立段导引的同时变成湍流,从而增加了热传导速度以进行更平稳的热交换。
而且,在每一冷却翅片200上形成的狭缝220,其从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使气流流动更平稳且防止了压力损耗,该压力损耗可能会发生在气流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
尽管上述作用,热交换效率并未减小,是因为根据本发明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距(P3)制造得比传统的交换器的小,从而穿过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散热管之间的距离(P1)(P2)减小了。
图1 9为根据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20是沿图19中的线VII-VII取得的剖视图,图21是图20中F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每一层(上层和下层)形成有多个狭缝组,在每个狭缝组中,狭缝被布置成四行。
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相同层上以并排排列的两个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大约是19mm-20mm。
而且,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上层的一连接孔中心与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下层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大约是10mm-11mm。
根据气流方向,四行的狭缝的第一和第四行狭缝分别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221a,221b,224a和224b。第二和第三行的狭缝222和223分别被形成在一单独段内。
上述结构旨在使气流流动平稳,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并减少压力损耗。
而且,如上布置的狭缝220从冷却翅片200的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旨在防止突然的压力损耗,其可能会发生在冷却翅片200之间窄的间隔处。
即,构成每一狭缝220的突出段220a被形成为他们从冷却翅片200的一个表面沿同一方向开口,因此在冷却翅片之间穿过的气体流动平稳。
此时,每一狭缝的突出的距离大致相同,且为冷却翅片间距(P3)的2倍,该间距(P3)为冷却翅片之间的间隔,因此狭缝20与气体平滑接触,而不会对气体流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且,由上述构成的狭缝220被形成为引导气流沿散热管100的圆周方向流过,散热管100穿过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
为此,构成狭缝的直立段以一适当的角度形成。
此时,如果沿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圆周附近形成一虚拟圆(C),每直立段220b的角度与形成在沿每一狭缝的行方向的虚拟线与切线(L)之间形成的角(θ)相同或相似,该切线与虚拟圆相切(即,从每一狭缝220的两端朝虚拟圆中心形成的线)(L)。
因此,在气流由直立段引导流过之后,防止了可能会发生在散热管后侧的气流阻滞状态。
由直立段形成的每一狭缝的形状示于图21中。
根据气流方向,第一和第四行的单元狭缝221a,221b,224a和224b为平行四边形形状,其向内朝它们的中央倾斜。第二和第三行的狭缝222和223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中开口部分在朝着彼此的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
同时,如图21所示,位于单元狭缝221a,221b,224a和224b的内侧部分的直立段被形成为不带任何减小压力损耗的倾斜角度,从而降低了气流通过噪音。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由根据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进行的室内空气与流动在散热管100内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
首先,从散热管10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穿过散热管100期间将热传递到散热管100以及与散热管100相接触安装的冷却翅片200上。
同时,通过风扇(未示出)旋转,气体从热交换器外部流动。气体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并穿过冷却翅片的每一狭缝组的第一行狭缝的开口部分。
同时,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221a和221b的第一行的狭缝,使气流由狭缝引导大致均匀分散。
另外,沿每一狭缝内侧流动的气流在穿过第四行的单元狭缝224a和224b期间,被直立段220b导向,并朝位于每一狭缝组200两侧的散热管100后侧扩散以连续地进行热交换。
即,如先前所述,穿过一狭缝组的每一狭缝220的气流,被构成每一狭缝的直立段220b导引,并沿散热管100圆周流动,从而进行更平稳的热交换。
而且,通过上述作用,气流影响散热管100后侧,从而防止产生气流阻滞区域,该气流阻滞区域产生在传统的散热管后侧。
而且,形成在冷却翅片200上的四行一组的狭缝,使气流更平稳,从而防止了气体在冷却翅片200之间流动而产生的压力损耗。
另外,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上的狭缝220从冷却翅片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因此,气流更平稳,并可以防止气体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可能会发生的压力损耗。
尽管上述作用,热交换效率未减小,是因为根据本发明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冷却翅片200之间间距(P3)制造得比传统的热交换器的小,从而减小了穿过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散热管之间的距离(P1)(P2)。
图22为根据本发明第七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图23是沿图22中的线VIII-VIII取得的剖视图,图24为图23中G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每一层(上层和下层)形成有多个狭缝组,在每个狭缝组中,狭缝被布置成五行。
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相同层上以并排排列的两个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大约是19mm-20mm。
而且,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上层的一连接孔中心与形成在每一冷却翅片200的下层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2)大约是10mm-11mm。
此时,根据气流方向,排列成五行的狭缝的第一和第五行狭缝221和225被分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至221c和225a至225c,第二和第四行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222a,222b,224a和224b,且第三行狭缝被形成在一单独段内。
而且,如上布置的狭缝220均从冷却翅片200的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
同时,每一狭缝的突出的距离大致相同,为冷却翅片间距(P3)的2倍,该间距(P3)为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隔。因此,狭缝220与气体平稳接触,而不会对气体流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时,如果沿着冷却翅片200的连接孔210圆周附近形成一虚拟圆(C),每直立段220b的角度与形成在沿每一狭缝的行方向的虚拟线与切线(L)之间形成的角(θ)相同或相似,该切线与虚拟圆相切(即,从每一狭缝220的两端朝虚拟圆中心形成的线)(L)。
由直立段形成的每一狭缝形状示于图24中。
根据气流方向,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五行的单元狭缝221a至221c和225a至225c中间的单元狭缝221b和225b分别为等角梯形形状,其中开口部分朝着彼此的行方向上逐渐缩小。
而且,位于中央单元狭缝221b和225b两侧的单元狭缝221a,221c,225a和225c为平行四边形形状,其朝着中央单元狭缝221b和225b倾斜。
而且,布置在第二和第四行的单元狭缝222a,222b,224a和224b为平行四边形形状,其朝着第三行狭缝223的中央倾斜。第三行狭缝223的开口部分大致为矩形形状。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由根据第七优选实施例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进行的室内空气与流动在散热管100内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
首先,从散热管100的冷却剂入口侧进入的冷却剂,在穿过散热管100期间将热传递到散热管100以及与散热管100相接触安装的冷却翅片200上。
同时,通过风扇(未示出)旋转,气体从热交换器外部流动。气流穿过冷却翅片200之间,并穿过冷却翅片的每一狭缝组的第一行狭缝的开口部分。
同时,被分成三个单元狭缝221a,221b与221c的第一行狭缝,使气流被狭缝引导大致均匀地分散。
而且,如上所述,沿每一狭缝内侧流动的气流,当穿过第二行单元狭缝222a与222b时,流动速度更加均匀分布,并再一次变成湍流。
在穿过第三行狭缝223之后,气流穿过第四行单元狭缝224a与224b和第五行的单元狭缝225a至225c时,气流再一次进行热交换,并通过每一单元狭缝特征性形状,朝着冷却翅片200后侧扩散。
如上所述,气流聚集与分散是通过构成每一狭缝220的直立段220b来引导的。通过直立段的引导,气流沿散热管100的圆周流动,从而平稳地热交换。
气流的流动影响着散热管100后侧,从而防止产生一气流流动阻滞区域,该阻滞区域产生在传统的散热管的后侧。
然而,最好气流的湍流流动在此级别上不太高,而不降低热交换效率。
原因是形成每一冷却翅片200的狭缝220从冷却翅片的一个表面以同一方向突出,从而使气流平稳流动。
尽管上述作用,热交换效率并未减小,是因为根据本发明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冷却翅片200之间的间距(P3)制造得比传统的热交换器的小,从而减小了穿过每一冷却翅片200的散热管之间的距离(P1)(P2)。
本发明效果如下:
首先,本发明以这样方式设计:散热管的行之间和层之间的距离以优化的状态设定,因此,减小了压力损耗,而热交换效率与现有技术相当或者更高。
因此,它减少了用电消费,是因为用较少的电力可以获得相同的热交换效率。
而且,由热交换器运行产生的噪音也减小,从而改善了用户的安全性(reliability)。
另外,由于制造热交换器的散热管数目被减小,因此,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使热交换器达到最小。
显而易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髓或范围的前提下,在本发明的冷凝器风管中可以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化。从而,意图为本发明涵盖了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等价物的范围内提出的本发明的各种修改和变动。
Claims (4)
1.一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
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并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的多个连接孔,以及在冷却翅片的一表面上、设置于形成在每一层上的连接孔之间的空间处的若干狭缝;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的方向,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的表面沿同一方向突出,各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每一行的每一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以及
多根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并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的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其中在冷却翅片的相同层上并排排列的两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9mm-2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其中,各直立段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内倾斜,使得沿气流方向的第一和第二行的各单元狭缝呈平行四边形,朝向基于第二行的单元狭缝与第三行的单元狭缝之间的中心的狭缝组中心倾斜;以及
其中第三和第四行的各狭缝的直立段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外倾斜,使得第三和第四行的各单元狭缝与第二和第一行的各单元狭缝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其中,形成在冷却翅片一层上的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形成在冷却翅片另一层上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0mm-11mm。
4.一种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包括:
多个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冷却翅片,每一冷却翅片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并且排列在至少一个或多个层上的多个连接孔,以及在冷却翅片的一表面上、设置于形成在每一层上的连接孔之间的空间处的若干狭缝;每一狭缝具有一突出段,突出段有相对于气流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以及一对直立段,形成在突出段的两侧,用于引导气流的方向,各狭缝的突出段从每一冷却翅片的表面沿同一方向突出,该狭缝四行为一组,其中每一行的每一狭缝被分成两个单元狭缝;以及
多根散热管,分别穿过每一冷却翅片的连接孔并与连接孔连接,每一散热管具有5-6mm或更小的直径,并允许冷却剂在其中流动,其中形成在冷却翅片一层上的一连接孔的中心与形成在冷却翅片另一层上的另一连接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0mm-11m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58008/1999 | 1999-12-15 | ||
KR1019990058012A KR100357100B1 (ko) | 1999-12-15 | 1999-12-15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KR58011/99 | 1999-12-15 | ||
KR58010/99 | 1999-12-15 | ||
KR58011/1999 | 1999-12-15 | ||
KR58013/99 | 1999-12-15 | ||
KR1019990058009A KR100357133B1 (ko) | 1999-12-15 | 1999-12-15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KR1019990058010A KR100357134B1 (ko) | 1999-12-15 | 1999-12-15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KR58007/99 | 1999-12-15 | ||
KR58012/1999 | 1999-12-15 | ||
KR58013/1999 | 1999-12-15 | ||
KR58010/1999 | 1999-12-15 | ||
KR1019990058008A KR100357132B1 (ko) | 1999-12-15 | 1999-12-15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KR58009/1999 | 1999-12-15 | ||
KR58008/99 | 1999-12-15 | ||
KR1019990058013A KR100357101B1 (ko) | 1999-12-15 | 1999-12-15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KR58012/99 | 1999-12-15 | ||
KR1019990058011A KR100357099B1 (ko) | 1999-12-15 | 1999-12-15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KR58007/1999 | 1999-12-15 | ||
KR1019990058007A KR100357131B1 (ko) | 1999-12-15 | 1999-12-15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KR58009/99 | 1999-12-15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0137608.XA Division CN1205451C (zh) | 1999-12-15 | 2000-12-15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54915A true CN1654915A (zh) | 2005-08-17 |
CN100350208C CN100350208C (zh) | 2007-11-21 |
Family
ID=2756714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013760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5451C (zh) | 1999-12-15 | 2000-12-15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CNB20051005911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0208C (zh) | 1999-12-15 | 2000-12-15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CN200510059111.0A Pending CN1654914A (zh) | 1999-12-15 | 2000-12-15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013760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5451C (zh) | 1999-12-15 | 2000-12-15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059111.0A Pending CN1654914A (zh) | 1999-12-15 | 2000-12-15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6585037B2 (zh) |
JP (2) | JP2001194084A (zh) |
CN (3) | CN120545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47894B1 (ko) * | 2000-07-06 | 2002-08-09 |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 세경관형 열교환기 |
JP2006153327A (ja) * | 2004-11-26 | 2006-06-15 | Daikin Ind Ltd | 熱交換器 |
KR100621525B1 (ko) * | 2005-06-09 | 2006-09-11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의 전열핀 |
JP4353238B2 (ja) * | 2006-11-22 | 2009-10-28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KR20090022840A (ko) * | 2007-08-31 | 2009-03-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동장치의 열교환기 |
JP4610626B2 (ja) * | 2008-02-20 | 2011-01-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天井埋め込み型空気調和機に配置される熱交換器及び天井埋め込み型空気調和機 |
CA2727671A1 (en) * | 2008-06-13 | 2009-12-17 | Goodman Global, Inc.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ube and fin heat exchanger with reduced tube diameter and optimized fin produced thereby |
KR101520484B1 (ko) * | 2008-07-04 | 2015-05-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 |
JP2010078289A (ja) * | 2008-09-29 | 2010-04-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CN101963472B (zh) * | 2010-05-19 | 2012-07-04 | 张家港市恒强冷却设备有限公司 | 套片式换热器的散热片 |
CN101852568A (zh) * | 2010-06-13 | 2010-10-06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换热器翅片及换热器 |
CN102435085A (zh) * | 2010-09-28 | 2012-05-02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翅管式换热器及设置了该翅管式换热器的空调机 |
JP5554741B2 (ja) * | 2010-09-28 | 2014-07-23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KR20120044850A (ko) * | 2010-10-28 | 2012-05-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 |
KR20120044847A (ko) * | 2010-10-28 | 2012-05-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 및 그 핀 |
JP5257485B2 (ja) * | 2011-05-13 | 2013-08-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US9059001B2 (en) * | 2011-12-16 | 2015-06-1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biased feature |
CN103162563B (zh) * | 2013-03-11 | 2015-09-02 | 海尔集团公司 | 换热器 |
JP6189263B2 (ja) * | 2014-07-28 | 2017-08-30 | 井上ヒーター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
CN104142084B (zh) * | 2014-08-06 | 2016-04-20 | 北京首航艾启威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站百万机组间接空冷系统的换热器 |
CN107014066A (zh) * | 2016-01-28 | 2017-08-04 | 台湾樱花股份有限公司 | 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JP2017166757A (ja) * | 2016-03-16 | 2017-09-21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06500185A (zh) * | 2016-12-09 | 2017-03-15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换热器和空调室内机 |
CN110345801B (zh) * | 2018-04-08 | 2021-06-15 |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 增强型散热模块、散热鳍片结构及其冲压方法 |
CN109945723A (zh) * | 2019-04-17 | 2019-06-28 | 合肥雪祺电气有限公司 | 翅片及换热器 |
CN110726324A (zh) * | 2019-11-19 | 2020-01-2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换热器的散热翅片、散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CN110726322A (zh) * | 2019-11-19 | 2020-01-2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换热器的散热翅片、散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CN110726326A (zh) * | 2019-11-19 | 2020-01-2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换热器的散热翅片、散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CN111322683A (zh) * | 2020-03-06 | 2020-06-23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US11315872B1 (en) * | 2020-12-10 | 2022-04-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elf-aligned top via |
CN112665224B (zh) * | 2021-01-15 | 2022-09-0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97741A (en) * | 1966-02-21 | 1968-08-20 | Hudson Engineering Corp | Plate fin tube heat exchanger |
JPS60194292A (ja) * | 1984-03-13 | 1985-10-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
IT1179317B (it) * | 1984-04-19 | 1987-09-16 | Vittorio Prodi | Dispositivo atto a separare in classi granulometriche particelle di aerosol |
JPS61153393A (ja) * | 1984-12-25 | 1986-07-12 | Nippon Radiator Co Ltd | 自動車用プレ−トフイン型ラジエ−タコア |
JPS61217695A (ja) * | 1986-03-26 | 1986-09-27 | Hitachi Ltd | クロスフインチユーブ形熱交換器 |
JP2604722B2 (ja) * | 1986-06-23 | 1997-04-30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フインチユーブ型熱交換器 |
JPH07107480B2 (ja) * | 1987-10-30 | 1995-11-1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2553647B2 (ja) * | 1988-07-22 | 1996-11-13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
JPH07109353B2 (ja) * | 1989-02-01 | 1995-11-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
DE4390097T1 (de) * | 1992-01-10 | 1994-12-0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Vorstufe für eine elektrophotographische Flachdruckplatte |
KR0179540B1 (ko) * | 1995-01-23 | 1999-04-15 | 구자홍 | 핀 튜브형 열교환기의 플레이트핀 |
KR0155653B1 (ko) * | 1995-01-23 | 1999-01-15 | 구자홍 | 핀튜브형열교환기 |
KR100290761B1 (ko) * | 1995-01-23 | 2001-06-01 | 구자홍 | 핀 튜브형 열교환기 |
KR960031954A (ko) * | 1995-02-20 | 1996-09-17 | 구자홍 | 열교환기의 핀 |
JPH09133488A (ja) * | 1995-11-09 | 1997-05-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
KR100213140B1 (ko) * | 1997-02-06 | 1999-08-02 | 윤종용 | 핀형 열교환기 |
KR19990021475A (ko) * | 1997-08-30 | 1999-03-25 | 윤종용 | 핀형 열교환기 |
-
2000
- 2000-12-07 JP JP2000372252A patent/JP2001194084A/ja active Pending
- 2000-12-11 US US09/732,903 patent/US658503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0-12-15 CN CN00137608.XA patent/CN120545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12-15 CN CNB2005100591125A patent/CN10035020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12-15 CN CN200510059111.0A patent/CN1654914A/zh active Pending
-
2003
- 2003-04-04 US US10/406,228 patent/US669177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4-04 US US10/406,255 patent/US669850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
- 2004-06-14 JP JP2004003422U patent/JP3105901U/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6585037B2 (en) | 2003-07-01 |
CN1654914A (zh) | 2005-08-17 |
JP2001194084A (ja) | 2001-07-17 |
CN1308220A (zh) | 2001-08-15 |
US6698508B2 (en) | 2004-03-02 |
JP3105901U (ja) | 2004-12-02 |
US20030188854A1 (en) | 2003-10-09 |
CN100350208C (zh) | 2007-11-21 |
CN1205451C (zh) | 2005-06-08 |
US20030188853A1 (en) | 2003-10-09 |
US6691773B2 (en) | 2004-02-17 |
US20010004012A1 (en) | 2001-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50208C (zh)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
CN1103898C (zh) | 分体式空调器 | |
CN1277089C (zh) |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蒸发器的集管和制冷系统 | |
CN1851372A (zh) | 热交换器 | |
CN1160516C (zh) | 电动送风机及采用它的电动吸尘器 | |
CN1107204C (zh) | 换气送风装置及换气送风系统 | |
CN1867863A (zh) | 投影机 | |
CN1293351C (zh) |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 |
CN1177095A (zh) | 热交换管及其制造方法 | |
CN1841592A (zh) | 叠层电容器 | |
CN1355877A (zh) | 旋流式吸排风装置 | |
CN1564788A (zh) | 玻璃板成形装置 | |
CN1585879A (zh) |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集管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319165A (zh) | 送风装置的风扇护罩及空调装置 | |
CN1959328A (zh) | 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15405A (zh) | 轴流风机及采用其的投影机 | |
CN101057109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967126A (zh) | 一种冷热交换器 | |
CN101057385A (zh) | 车辆驱动用全闭型主电动机 | |
CN1664452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6445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809721A (zh) | 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冷凝器以及蒸发器 | |
CN100337064C (zh) | 除湿单元 | |
CN1906447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906760A (zh) | 具有沿径向布置的散热翅片的散热器、具有散热器的冷却设备、及包括冷却设备的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