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2683A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2683A
CN111322683A CN202010152432.XA CN202010152432A CN111322683A CN 111322683 A CN111322683 A CN 111322683A CN 202010152432 A CN202010152432 A CN 202010152432A CN 111322683 A CN111322683 A CN 111322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t
heat exchange
fin
heigh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24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蕾
曹法立
张志华
孟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524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26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22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26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系统,换热系统中的翅管式换热器包括:翅片,其上间隔地设有多个通孔;用于流通冷媒的换热管穿设于通孔内;翅片具有在把多个翅片层叠的方向上冲切起的多个狭缝部,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具有至少一组狭缝部;每组狭缝部至少包括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相对于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狭缝位于第二狭缝的上游;第一狭缝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向第二狭缝远离换热管的方向导流。增加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风量及风速,提高该区域的换热效果,提高整个翅片的换热均匀性,提高空调器的换热能效。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性能佳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的换热系统通常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以及节流部件组成,其中蒸发器和冷凝器又统称为换热器。
换热器有翅管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等多种类型。
本申请主要在于对翅管式换热器进行结构优化,以期提高翅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而提高空调器整机的换热性能、提高能效。
参照图1,翅管式换热器包括翅片1,翅片1上间隔地开设有通孔,换热管3穿设于通孔内并固定,翅片1上位于相邻的两个换热管3之间设有多个桥2,换热管3将热量传递至翅片1上,风吹过翅片1时,风从桥2流过,进而与翅片1进行换热。
管径小型化对于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行业内换热器的换热管的主要管径已经从9.52mm切换到7.0mm,并逐渐向5.0mm过渡。为了适应换热管直径减小的变化,φ5换热器的主流换热管间距也逐渐由19.05-19.5mm减小到13.89-14.5mm,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换热管间距的减小意味着相同安装尺寸下换热管的数量增加,以及换热管内制冷剂的换热能力增强,因此需要翅片的换热性能提升,才能保证制冷剂与翅片侧的空气完成较好的热交换。
图1为现有一种典型桥片换热器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在空气来流方向上,翅片1被切断成多个狭缝部。一方面,空气流经狭缝部时流动边界层被切断,减小了下游翅片1表面的温度边界层的厚度,下游翅片1与空气的传热热阻减小,换热性能提升;另一方面,避免了上游与下游温度边界层的干涉,进一步促进了翅片的传热性能。
现有技术的翅片,无论是百叶窗还是桥翅片,沿着换热管方向上的百叶窗或者桥的参数保持不变。参考图3,图中箭头为热量的传递方向,换热器的热量总是从换热管3周向传递给翅片1,对于同一个桥或者窗,距离换热管3越远换热量越差。即翅片强化换热的区域,换热温差从百叶窗或者桥的左右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 。根据场协同原理,当空气速度从百叶窗或者桥的左右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加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翅片的换热量。
然而,现有技术中百叶窗或者桥的设计,导致空气速度分布呈现如下分布特征:与换热管壁面的距离的增大时,空气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百叶窗或者桥的左右两端的外侧,风速往往最大,而百叶窗或者桥中间区域的风速反而比较小。这与强化传热追求的目标不符,因为百叶窗或者桥的左右两端换热已经足够好,进一步提高风速对提升换热量的效果不明显,而对于百叶窗或者桥的中间部分,由于换热温差较小换热较差,此时增加风速可以显著提升换热量,但是实际的风速反而比较低。
上述问题抑制了翅片的换热性能,而现有技术鲜有该问题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换热系统采用翅管式换热器,换热器的翅片上位于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狭缝部,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在狭缝部的作用下会向远离换热管的方向流动,进而增加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风量及风速,提高该区域的换热效果,提高整个翅片的换热均匀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个狭缝内,相邻的两个高度不一的狭缝的过渡部分的结构采用圆弧,该圆弧与换热管同心设置,提高狭缝对气体的导流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气体流动方向前后相邻的两个狭缝朝向翅片基体的同一侧突出,便于加工、导流效果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桥式翅片通过桥的高度变化来实现气体的导流作用,具体为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朝远离换热管侧导流,以提高翅片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开窗式翅片通过开窗角度的变化实现气体的导流作用,具体也为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朝远离换热管侧导流,以提高翅片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高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系统,其包括翅管式换热器;
所述翅管式换热器包括:翅片,其上间隔地设有多个通孔;换热管,其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换热管内流通冷媒;
翅片具有在把多个翅片层叠的方向上冲切起的多个狭缝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具有至少一组狭缝部;
每组所述狭缝部包括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相对于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狭缝位于所述第二狭缝的上游;
第一狭缝将靠近所述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第二狭缝远离所述换热管的方向导流。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分别与所述翅片所处的平面平行;此时翅片为桥式翅片,狭缝部为由翅片基体和设于翅片上的凸起部形成的裂隙。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一狭缝Ⅰ的高度H1与所述第一狭缝Ⅱ的高度H2不相等;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二狭缝Ⅰ的高度G1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高度G2不相等;
所述第一狭缝Ⅰ的高度H1大于所述第二狭缝Ⅰ的高度G1,所述第一狭缝Ⅱ的高度H2小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高度G2。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狭缝Ⅰ与所述第一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狭缝Ⅰ与所述第二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较所述第二过渡部远离所述换热管。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均为弧形结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所在圆弧的圆心和与其靠近的所述换热管的圆心重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左右多段;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左右多段。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桥式翅片,位于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之间的翅片朝向与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一狭缝Ⅰ的高度H1大于所述第一狭缝Ⅱ的高度H2;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二狭缝Ⅰ的高度G1大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高度G2;
所述第一狭缝Ⅰ与所述第一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一过渡部;
所述第二狭缝Ⅰ与所述第二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二过渡部;
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沿气体的流动方向交错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两个第一狭缝Ⅱ,两个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三段;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左右两段。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分别与所述翅片所处的平面具有一定夹角,此时翅片为开窗式翅片,狭缝部为设于翅片基体上相邻的两个凸起部之间所述形成的裂隙;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一狭缝Ⅰ的夹角与所述第一狭缝Ⅱ的夹角不相等;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二狭缝Ⅰ的夹角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夹角不相等;
所述第一狭缝Ⅰ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狭缝Ⅰ的夹角,所述第一狭缝Ⅱ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夹角。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两组所述狭缝部,两组所述狭缝部相对于两个所述换热管中心连线对称分布。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在气体流动方向上设置有多列,设于各列所述翅片上的多个所述换热管交错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翅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翅管式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热量传递走向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空调器的室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空调器的翅管式换热器中单列翅片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部放大图;
图7为图6所示翅片中第二狭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翅管式换热器的气体流向图;
图9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空调器的翅管式换热器中单列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部放大图;
图11为图9所示翅管式换热器的气体流向图;
图12为图9所示翅管式换热器中整片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空调器的翅管式换热器中单列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图1至图3中,
1-翅片,2-桥,3-换热管;
图4至图11中,
100-室内单元;
200-翅管式换热器;
10-翅片,11-通孔,12-凸起部;
20-狭缝部,21-第一狭缝,211-第一狭缝Ⅰ,212-第一狭缝Ⅱ,22-第二狭缝,221-第二狭缝Ⅰ,222-第二狭缝Ⅱ,23-凹部,24-第一过渡部,25-第二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器基本运行原理]
本申请中空调器包括换热系统,换热系统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统称为换热器。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图4所示室内单元100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翅管式换热器]
本申请中换热器为翅管式换热器200,其包括板式的翅片10,多个翅片10间隔地层叠,气流从相邻两个翅片10之间的缝隙流过。
参照图5至图8,每个翅片10上都间隔地开设有多个通孔11,用于流通冷媒的换热管(未图示)穿设于通孔11内,换热管的穿设方向与气体流动方向大致垂直,换热管上热量沿其周向传递给翅片10。
当气体从翅片10之间流过时,气体将与翅片10热交换,带走翅片10上的热量。
翅片10具有在把多个翅片10层叠的方向上冲切起的多个狭缝部20,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狭缝部20,气体流经翅片10时,气体将在翅片10的基体与狭缝部20之间弯曲前进。
对于桥式翅片,狭缝部20为由翅片10基体和设于翅片10基体上的凸起部12所形成的缝隙,狭缝部20的高度即为该缝隙的高度,通常,该缝隙沿气体流动方向上的前后高度一致。
对于开窗式翅片,狭缝部20为设于翅片10基体上的前后相邻的两个凸起部12所形成的缝隙,该缝隙与翅片基体所处的平面之间具有一定夹角,也即该缝隙相对于翅片基体是倾斜的,狭缝部20的夹角即为翅片基体与倾斜的凸起部12之间的夹角。
每组狭缝部20至少包括第一狭缝21和第二狭缝22,相对于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狭缝21位于第二狭缝22的上游,第一狭缝21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向第二狭缝22远离换热管的方向导流,进而增加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风量及风速,提高该区域的换热效果,提高整个翅片10的换热均匀性,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第一狭缝为由翅片向一侧冲切而成的缝隙,用于气体流通;同样的,第二狭缝为由翅片向一侧冲切而成的缝隙,用于气体流通。
[第一实施例]
图5和图6所示为桥式翅片,此时第一狭缝21和第二狭缝22分别与翅片10所处的平面平行;
对于单个的第一狭缝21,其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211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212,第一狭缝Ⅱ212将第一狭缝Ⅰ211分隔成多段,第一狭缝Ⅰ211的高度H1与第一狭缝Ⅱ212的高度H2不相等,第一狭缝Ⅰ211的高度H1大于第一狭缝Ⅱ 212高度H2。
对于单个的第二狭缝22,其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221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222,第二狭缝Ⅱ222将第二狭缝Ⅰ221分隔成多段,第二狭缝Ⅰ221的高度G1与第二狭缝Ⅱ222的高度G2不相等,第二狭缝Ⅰ221的高度G1小于第二狭缝Ⅱ222 高度G2,G1与G2的标注可参照图7。
气体流经第一狭缝21时,由于第一狭缝Ⅰ211的高度H1较高,则第一狭缝Ⅰ211处的风阻减小、风速较高;气体流经第二狭缝22时,由于第一狭缝Ⅱ212的高度G2较高,则第二狭缝Ⅱ222处的风阻较小、风速较高。
将第一狭缝21与第二狭缝22比较,第一狭缝Ⅰ211的高度H1大于第二狭缝Ⅰ221的高度G1,第一狭缝Ⅱ212的高度H2小于第二狭缝Ⅱ222的高度G2,当气流由第一狭缝21流向第二狭缝22时,部分气体将在第一狭缝21的作用下向第二狭缝22的中部偏流,也即向相邻两个换热管的中间部位偏流,加强该处的风量及风速,从而提高该处的换热效果。
图5所示为一种具体实施例,第一狭缝21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211和第一狭缝Ⅱ212,第一狭缝Ⅱ212将第一狭缝Ⅰ211分隔成左右多段;第二狭缝22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221和第二狭缝Ⅱ222,第二狭缝Ⅱ222将第二狭缝Ⅰ221分隔成左右多段。
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合理设置第一狭缝21中第一狭缝Ⅰ211和第一狭缝Ⅱ212的数量、以及第二狭缝22中第二狭缝Ⅰ221和第二狭缝Ⅱ222的数量,通过各个狭缝之间的高度交错设置,位于上游的第一狭缝21起到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向下游第二狭缝22远离换热管的方向导流,提高整个翅片10的换热均匀性及换热性能。
图8所示为图5所示翅片10的气体流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换热管中间部位的风量得到提升,由于狭缝之间存在高度差,则该处风速也将提升,进而使得该处的换热性能得到提升。
为了便于加工,下凹的第一狭缝Ⅱ212的高度H2可以为0。
参照图5和图6,第一狭缝Ⅰ211与第一狭缝Ⅱ212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一过渡部24,第二狭缝Ⅰ221与第二狭缝Ⅱ222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二过渡部25;第一过渡部24较第二过渡部25远离换热管,也即,第一过渡部24与第二过渡部25在气体流动方向上交错设置,第一过渡部24向第二狭缝Ⅱ222的方向靠近,提高对气体的导流效果,使第一狭缝Ⅰ211内的部分气流能够偏流至第二狭缝Ⅱ222处。
第一过渡部24和第二过渡部25均为弧形结构,进一步提高对气体的导流效果。
第一过渡部24和第二过渡部25所在圆弧的圆心和与其靠近的换热管的圆心重合,参照图8所示的气体流向图,进一步提高对气体的导流效果、减小风阻。
[第二实施例]
图9和图10所示为桥式翅片的另一种实施例,第一缝隙21和第二缝隙22朝向翅片10的同侧突出,位于第一狭缝21和第二狭缝22之间的翅片10朝向与第一狭缝21和第二狭缝22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将该处称为凹部23。
对于单个的第一狭缝21,其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211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212,第一狭缝Ⅱ212将第一狭缝Ⅰ211分隔成多段,第一狭缝Ⅰ211的高度H1大于第一狭缝Ⅱ212的高度H2。
对于单个的第二狭缝22,其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221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222,第二狭缝Ⅱ222将第二狭缝Ⅰ221分隔成多段,第二狭缝Ⅰ221的高度G1大于第二狭缝Ⅱ222的高度G2。
第一狭缝Ⅰ211与第一狭缝Ⅱ212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一过渡部24,第二狭缝Ⅰ221与第二狭缝Ⅱ222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二过渡部25,第一过渡部24与第二过渡部25沿气体的流动方向交错设置。
凹部23的设置,便于翅片10整体的冲切加工。
图9所示为一种具体实施例,第一狭缝21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211和两个第一狭缝Ⅱ212,两个第一狭缝Ⅱ212将第一狭缝Ⅰ211分隔成三段;第二狭缝22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221和一个第二狭缝Ⅱ222,第二狭缝Ⅱ222将第二狭缝Ⅰ221分隔成左右两段。
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合理设置第一狭缝1中第一狭缝Ⅰ211和第一狭缝Ⅱ212的数量、以及第二狭缝22中第二狭缝Ⅰ221和第二狭缝Ⅱ222的数量,通过各个狭缝之间的高度交错设置,位于上游的第一狭缝21起到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向下游第二狭缝22远离换热管的方向导流,提高整个翅片10的换热均匀性及换热性能。
其他实施例中,凹部23上也可作出上下弯折的波浪结构,配合第一狭缝21和第二狭缝22的高度大小,共同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
图11所示为图9的气体流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换热管的中部区域的风量得到了提升,并且由于第一狭缝21和第二狭缝22的高低差设置,该处的风速也将得到提升,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该处的换热效果,提高翅片10的换热均匀性,进而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性能。
[第三实施例]
图13所示为开窗式翅片,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分别与翅片所处的平面之间具有一定夹角,也即第一狭缝、第二狭缝相对于翅片基体所处的平面倾斜。
开窗式翅片中狭缝部的设计原理同桥式翅片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桥式翅片中通过桥高度的变化来实现对气体的导流,而开窗式翅片中,通过开窗角度的变化来实现对气体的导流。
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第一狭缝Ⅱ将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多段,第一狭缝Ⅰ的夹角与第一狭缝Ⅱ的夹角不相等。
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第二狭缝Ⅱ将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多段,第二狭缝Ⅰ的夹角与第二狭缝Ⅱ的夹角不相等。
第一狭缝Ⅰ的夹角大于第二狭缝Ⅰ的夹角,第一狭缝Ⅱ的夹角小于第二狭缝Ⅱ的夹角。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9,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设有两组狭缝部20,两组狭缝部20相对于两个换热管中心连线对称分布,使气流能够沿着换热管的周向均匀的流动及分流,提高换热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翅片10在气体流动方向上设置有多列,设于各列翅片10上的多个换热管交错设置,从上游的单列翅片10吹来的气体一部分会直接与下游的换热管接触换热,另一部分气体将被分流至下游换热管左右两侧的狭缝部20内,有助于提高换热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构思,换热器200的翅片10上位于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狭缝部20,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在狭缝部20的作用下会向远离换热管的方向流动,进而增加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风量及风速,提高该区域的换热效果,提高整个翅片的换热均匀性。
根据第二发明构思,在同一个狭缝内,相邻的两个高度不一的狭缝的过渡部分的结构采用圆弧,该圆弧与换热管同心设置,提高狭缝对气体的导流效果。
根据第三发明构思,前后相邻的两个狭缝,通过狭缝高度的交错设置实现对气流的导流,并且能够减小风阻、提高风速,提高换热效果。
根据第四发明构思,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设有两组狭缝部20,两组狭缝部20相对于两个换热管的中心连线对称分布,使气流能够沿着换热管的周向均匀的流动及分流,提高换热效果。
根据第五发明构思,桥式翅片通过桥的高度变化来实现气体的导流作用,具体为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朝远离换热管侧导流,以提高翅片的换热效率。
根据第六发明构思,开窗式翅片通过开窗角度的变化实现气体的导流作用,具体也为将靠近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朝远离换热管侧导流,以提高翅片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包括:
换热系统,其包括翅管式换热器;
所述翅管式换热器包括:
翅片,其上间隔地设有多个通孔;
换热管,其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换热管内流通冷媒;
所述翅片具有在把多个所述翅片层叠的方向上冲切起的多个狭缝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具有至少一组狭缝部;
每组所述狭缝部至少包括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相对于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狭缝位于所述第二狭缝的上游;
所述第一狭缝将靠近所述换热管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第二狭缝远离所述换热管的方向导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分别与所述翅片所处的平面平行;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一狭缝Ⅰ的高度H1与所述第一狭缝Ⅱ的高度H2不相等;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二狭缝Ⅰ的高度G1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高度G2不相等;
所述第一狭缝Ⅰ的高度H1大于所述第二狭缝Ⅰ的高度G1,所述第一狭缝Ⅱ的高度H2小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高度G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狭缝Ⅰ与所述第一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狭缝Ⅰ与所述第二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二过渡部;
所述第一过渡部较所述第二过渡部远离所述换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均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所在圆弧的圆心和与其靠近的所述换热管的圆心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左右多段;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左右多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分别与所述翅片所处的平面平行;
位于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之间的翅片朝向与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一狭缝Ⅰ的高度H1大于所述第一狭缝Ⅱ的高度H2;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二狭缝Ⅰ的高度G1大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高度G2;
所述第一狭缝Ⅰ与所述第一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一过渡部;
所述第二狭缝Ⅰ与所述第二狭缝Ⅱ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第二过渡部;
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沿气体的流动方向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两个第一狭缝Ⅱ,两个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三段;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左右两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分别与所述翅片所处的平面具有一定夹角;
所述第一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一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一狭缝Ⅱ,所述第一狭缝Ⅱ将所述第一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一狭缝Ⅰ的夹角与所述第一狭缝Ⅱ的夹角不相等;
所述第二狭缝包括连通的第二狭缝Ⅰ和至少一个第二狭缝Ⅱ,所述第二狭缝Ⅱ将所述第二狭缝Ⅰ分隔成多段,所述第二狭缝Ⅰ的夹角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夹角不相等;
所述第一狭缝Ⅰ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狭缝Ⅰ的夹角,所述第一狭缝Ⅱ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狭缝Ⅱ的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两组所述狭缝部,两组所述狭缝部相对于两个所述换热管中心连线对称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在气体流动方向上设置有多列,设于各列所述翅片上的多个所述换热管交错设置。
CN202010152432.XA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空调器 Pending CN1113226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2432.XA CN111322683A (zh)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2432.XA CN111322683A (zh)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2683A true CN111322683A (zh) 2020-06-23

Family

ID=71167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2432.XA Pending CN111322683A (zh)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22683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02A (zh) * 1994-07-21 1996-05-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换热器
CN1308220A (zh) * 1999-12-15 2001-08-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CN102455089A (zh) * 2010-10-28 2012-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202902963U (zh) * 2012-09-19 2013-04-2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防沙耐高温换热器翅片
CN103162563A (zh) * 2013-03-11 2013-06-19 海尔集团公司 换热器
JP2017161186A (ja) * 2016-03-11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2017166757A (ja) * 2016-03-16 2017-09-2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02A (zh) * 1994-07-21 1996-05-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换热器
CN1308220A (zh) * 1999-12-15 2001-08-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CN102455089A (zh) * 2010-10-28 2012-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202902963U (zh) * 2012-09-19 2013-04-2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防沙耐高温换热器翅片
CN103162563A (zh) * 2013-03-11 2013-06-19 海尔集团公司 换热器
JP2017161186A (ja) * 2016-03-11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2017166757A (ja) * 2016-03-16 2017-09-2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库潘: "《换热器设计手册》", 31 January 2004, 中国石化出版社 *
庞可: "《第三届全国计算传热会议论文集》", 31 October 1989 *
沈复: "《石油加工单元过程原理》", 31 August 1996, 中国石化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5525B2 (en) Aft conditioner
JP2011127831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1757869A2 (en) Heat exchanger for air conditioner having different circuit pattern depending on distance from fan
US20240085122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H08178366A (ja) 熱交換器
JP201413717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装置
US20030150601A1 (en) Heat exchanger fin for air conditioner
JPH11337104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1322683A (zh) 一种空调器
JP2021191996A (ja) 伝熱管、及び、熱交換器
JP741484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987227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50157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888411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346712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6346674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212252913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JPWO2019155571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TWI810896B (zh) 除濕裝置
CN114165948B (zh) 换热器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108946U (zh) 空调器
CN220083746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JP2018059710A (ja) 冷凍装置
US20240118040A1 (en) Heat exchanger
JP7080395B2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