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3746U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83746U CN220083746U CN202321034686.7U CN202321034686U CN220083746U CN 220083746 U CN220083746 U CN 220083746U CN 202321034686 U CN202321034686 U CN 202321034686U CN 220083746 U CN220083746 U CN 2200837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heat exchanger
- air
- plate
- air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多个换热管和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翅片用于与多个换热管进行热交换;换热翅片包括:连接体和多个换热翅片主体,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主体之间形成换热管插槽,连接体上设置有第一波纹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换热翅片主体上顺次设置有第二波纹部和开缝部,第一波纹部和第二波纹部用于引导进入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之间的空气,经过第一波纹部和第二波纹部的一部分气流经过开缝部进入另一个气流通道,以使气流相互混合。由此,可以逐渐提高换热效率,也可以通过增强局部空气对流来提高气流与换热翅片之间的换热效率,还可以极大地增加空气扰动,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换热器中的换热翅片主要从降低风阻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在换热翅片上设置凸出的支撑件,通过凸出的支撑件来调节两个相邻换热翅片之间的距离,由于凸出的支撑件为实体,在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之间形成的气流风道中,当气流经过换热翅片上凸出的支撑件,就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会使空气对流受阻降低了换热效率,当冷凝水经过时也会受阻,降低了排出冷凝水的效率,通过凸出的支撑件来调节两个相邻换热翅片之间的距离,长时间会发生磨损,可能导致错位,还有,在换热翅片的边缘设置开口进行降低换热翅片风阻,气流从换热翅片上迎风面进入经过设置的凸出支撑件然后出去,由于凸出支撑件设置在换热翅片的大部分区域,这样气流仍然会受到大部分阻力,从而导致换热效果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该空调器可以逐渐提高换热效率,也可以增强局部空气对流来提高气流与换热翅片之间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彼此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集流管之间且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集流管连通;多个换热翅片,所述多个换热翅片用于与所述多个换热管进行热交换,所述多个换热管穿设在所述多个所述换热翅片上;所述换热翅片包括:连接体和多个换热翅片主体,多个所述换热翅片主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体的背风侧且在所述连接体的背风侧间隔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主体之间形成换热管插槽,所述连接体上设置有第一波纹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换热翅片主体上顺次设置有第二波纹部和开缝部,所述第一波纹部和所述第二波纹部用于引导进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之间的空气,经过所述第一波纹部和所述第二波纹部的一部分气流经过所述开缝部进入另一个所述换热翅片之间的通道,以使气流相互混合。
由此,室内换热器或者室外换热器中换热管和多个换热翅片的设置,可以逐渐提高换热效率,也可以通过增强局部空气对流来提高气流与换热翅片之间的换热效率,还可以极大地增加空气扰动,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波纹部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弯折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波纹部包括: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弯折地连接,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的另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体还包括:迎风板,所述迎风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波纹部的迎风侧;所述换热翅片主体还包括:背风板,所述背风板连接于所述开缝部的背风侧,所述背风板与所述迎风板相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开缝部包括:第一开缝部和第二开缝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开缝部和所述第二开缝部顺次间隔排布,所述第二开缝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开缝部的长度,在垂直于气流流动的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开缝部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开缝部的开缝角度为α1,所述第二开缝部的开缝角度为α2,α1和α2满足关系式:10°≤α1≤30°,10°≤α2≤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管插槽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部,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部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之间的尺寸为D,所述换热管插槽的宽度为H,D和H满足关系式:H≥D。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以形成气态冷媒管区和液态冷媒管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所述换热翅片主体的边缘不超出所述换热管的边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室内换热器顺次串联连接,以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冷却循环回路,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换热管和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插接在所述换热管上,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室外换热器或所述室内换热器为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中换热翅片弯折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翅片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局部示意图A;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微通道换热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微通道换热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翅片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换热翅片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开缝部和第二开缝部的开缝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部在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之间的尺寸为D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微通道换热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个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通道内的风向路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局部示意图B;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微通道换热器;
10、集流管;11、第一集流管;12、第二集流管;13、隔板;14、端盖;15、液管;16、气管;
20、换热管;21、换热通道;22、换热齿;
30、换热翅片;32、第一波纹部;321、第一板体;322、第二板体;33、第二波纹部;331、第三板体;332、第四板体;333、第一侧板;334、第二侧板;34、扰流部;35、导向斜边;37、连接体;38、换热翅片主体;39、换热管插槽;391、翻边;392、定位部;
41、迎风端;42、背风端;43、弯折板部;44、直板部;
50、防护板;51、支撑部;52、连接部;53、防护部;54、过渡部;55、子气流通道;
56、排水通道;57、第一斜边;58、第二斜边;59、气流通道;
61、迎风板;62、背风板;63、开缝部;64、第一开缝部;65、第二开缝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10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参照图1-图19所示,室外换热器或室内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100,微通道换热器100包括:两个集流管10、多个换热管20以及多个换热翅片30,两个集流管10相互间隔设置,多个换热管20彼此间隔设置在两个集流管10之间且每个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集流管10连通,多个换热管20穿设在多个换热翅片30上,换热管20内设置有多个换热通道21,相邻两个换热通道21之间设置有隔板13。其中,微通道换热器100指的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之间的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换热管20内有数十条细微流道,在换热管20的两端与集流管10相联,以及集流管10内设置隔板13,将室内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并且,微通道换热器100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质量轻、运行安全可靠等特点。
其中,空气从换热翅片30的迎风端41流动到背风端42,空气与换热翅片30接触进行换热,空气温度逐渐向趋近于换热翅片30的温度,空气与换热翅片30之间的温差逐渐降低,换热效率逐渐降低,换热量逐渐降低。在此过程中,换热翅片30与换热管20接触换热,所以换热管20从迎风端41到背风端42的换热量也逐渐降低,进而换热管20中的换热通道21从迎风端41到背风端42所需的冷媒量也逐渐减少。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多个换热通道21在从迎风端41到背风端42宽度依次降低。即,换热通道21的内容积逐渐减小,所包含的冷媒量也逐渐减少,从而与换热过程所需要的变化趋势一致,使冷媒换热更加均衡,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整体换热效率和换热量,防止出现因迎风端41一侧的换热通道21内局部冷媒过热,造成的局部换热不均衡,整体换热量低的情况。
由此,多个换热通道21在从迎风端41到背风端42宽度依次降低,即,换热通道21的内容积逐渐减小,所包含的冷媒量也逐渐减少,从而与换热过程所需要的变化趋势一致,使冷媒换热更加均衡,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整体换热效率和换热量。
其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靠近背风端42的多个换热通道21中的至少一个换热通道21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换热齿22,至少两个换热齿22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具体地,由于换热管20靠近背风端42的区域与空气温差较小,容易出现换热通道21内冷媒因换热量不足无法完全相变的情况,部分冷媒无效循环,增加耗电量。本实用新型所述换热管20中的换热通道21,在靠近背风端42的少数换热通道21内设有内齿,可以降低换热通道21内容积,减少冷媒通过量从而降低使冷媒流动所做的功,降低耗电量。同时增加冷媒与换热通道21内壁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媒侧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量,增加该换热通道21内的冷媒相变量,进而可以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整体换热效率。
参照图4所示,换热通道21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为h,换热齿22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为C,h和C满足关系式:h>2C。也就是说,两个换热齿22相互叠加的尺寸小于换热通道21的高度,即,两个换热齿22相互靠近但是并不相连,这样在尽可能增加换热通道21的换热面积的同时,降低换热通道21内容积,减少冷媒通过量从而降低使冷媒流动所做的功。
参照图4所示,换热管20靠近迎风端41的一侧的壁厚为l 1,换热管20靠近背风端42的一侧的壁厚为l2,l1和l2满足关系式:l1<l2。由于,换热翅片30的背风端42有开口,使换热管20的背风端42无法被换热翅片30包裹,从而无法保护背风端42的换热管20,导致换热管20的背风端42成为腐蚀薄弱点,如此,通过将换热管20的背风端42所包含的换热通道21壁厚增加,腐蚀穿透所需时间延长,从而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管背风端42本身的抗腐蚀能力,弥补腐蚀薄弱点,增强微通道换热器100整体抗腐蚀能力。
其中,参照图4所示,换热管20可以为扁管,并且多个换热通道21在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将换热管20设置成扁管,这样可以在扁管内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通道21,从而方便换热通道21和换热翅片30进行换热,进而使得换热翅片30在迎风端41至背风端42均可以与换热管20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和换热翅片30的换热。
以及,参照图6所示,直板部44上设置有多个扰流部34,多个扰流部34在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扰流部34包括开缝和凸包,可以起到增强气流扰动的效果。具体地,在直板部44上设置扰流部34,这样使得气流在通过气流通道59时产生紊流,即,会增加和换热翅片30接触的气流量,从而可以增加气流和换热翅片30之间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参照图5-图8所示,相邻两个换热翅片30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59,在迎风端41至背风端42的方向上气流通道59为非直通道。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非直通道”指的是非直线型的通道。当气流在气流通道59内流动时,气流的流动路径为非直线。例如,气流通道59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拐角,但不限于此。当气流流经气流通道59时,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在气流通道59内进行至少一次的改变,从而可以增强气流通道59内气流的扰动,避免气流流经气流通道59时换热翅片30的表面形成层流,使得气流能够充分地与换热翅片30接触,进而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100整体的换热效率。而且,通过将气流通道59设置成非直通道,当外界水滴进入气流通道59时,可以保证外界水滴能够尽可能地与换热翅片30接触,使得外界水滴可以在气流通道59内蒸发,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外界水滴进入空调器内部,具有防溅水效果,进而可以降低空调器内带电部件触水的风险,延长了空调器的使用寿命。另外,非直通道可以遮挡外部视线,避免用户直接看到空调器的内部结构。
如图5所示,换热翅片30包括:弯折板部43和多个直板部44,弯折板部43和多个直板部44在宽度方向上相互连接,弯折板部43为非直板,相邻两个直板部44之间形成有穿槽,换热管20穿设穿槽。
例如,每个弯折板部43可以包括一个第一翅片部和一个第二翅片部,此时弯折板部43的形状可以为V型,第一翅片部与第二翅片部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锐角。如此设置,可以有效保证气流通道59为非直通道,且弯折板部43的加工简单。由于气流通道59大体为V型,在气流流经气流通道59的过程中,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发生改变,加强气流扰动,防止弯折板部43的表面出现层流的现象,保证气流与弯折板部43有效接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每个弯折板部43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翅片部,第三翅片部连接在第一翅片部和第二翅片部之间,第三翅片部与第一翅片部不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翅片部与第二翅片部不在同一平面内。例如,第一翅片部的形状、第二翅片部的形状和第三翅片部的形状均大致呈矩形,且第一翅片部、第二翅片部和第三翅片部的结构可以均为平面片状结构,第一翅片部和第二翅片部分别连接在第三翅片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第一翅片部的自由端和第二翅片部的自由端均位于第三翅片部的厚度方向的同一侧,此时弯折板部43的形状大体为梯形。由此,由于第一翅片部、第二翅片部和第三翅片部均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翅片部与第三翅片部的连接处为一个拐角,第二翅片部和第三翅片部的连接处为一个拐角,一共两个拐角。当气流流经气流通道59时,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发生多次改变,使得气流可以更加充分地与弯折板部43的表面接触,同时避免弯折板部43的表面形成层流,可以进一步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且外界水滴可以在气流通道59内充分蒸发。
其中,参照图6所示,直板部4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翻边391,翻边391设置于直板部44朝向另一个直板部44的一侧,至少两个翻边391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即,通过在直板部44上设置至少两个翻边391,具体地,两个翻边391设置在直板部44在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并且两个翻边391均设置在直板部44朝向另一个直板部44的一侧,这样使得直板部44、连接在直板部44两个翻边391以及另一个直板部44之间形成气流通道59,这样一方面翻边391可以避免直板部44刮伤换热管20,另一方面翻边391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进而可以增强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参照图9-图15所示,换热翅片30包括:连接体37和多个换热翅片主体38,多个换热翅片主体38连接于连接体37的背风端42,而且多个换热翅片主体38在连接体37的背风端42间隔设置,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主体38之间形成换热管插槽39,连接体37上设置有第一波纹部32,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换热翅片主体38上顺次设置有第二波纹部33和开缝部63,其中,第二波纹部33和开缝部63均为扰流部34,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用于引导进入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30之间的空气,经过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的一部分气流经过开缝部63进入另一个气流通道59,以使气流相互混合。
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30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59,空气经过气流通道59与换热翅片30接触,可以增加空气与换热翅片3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加快空气与换热翅片30的换热效率,而且微通道换热器100设置有多个换热翅片30,换热翅片30主要由连接体37和多个换热翅片主体38组成,靠近连接体37的位置为换热翅片30的迎风端41,远离连接体37的位置为换热翅片30的背风端42,多个换热翅片主体38连接于连接体37的背风端42,多个换热翅片主体38在连接体37的背风端42间隔设置,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空气与换热翅片3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主体38之间形成换热管插槽39,换热管插槽39呈U形,可以为换热管20提供安装空间,使其结构更加紧凑。
还有,换热翅片30的连接体37上设置有第一波纹部32,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换热翅片主体38上顺次设置有第二波纹部33和开缝部63,这样,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逐渐提高换热效率,气流经过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进行了两次换热,然后,两次换热完成的气流再经过开缝部63进行换热,如此,可以显著提高换热效率。还有,多个换热翅片30中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30之间可以形成气流通道59,由于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的结构固有特征,其所在的气流通道59的区域可以形成多个转角,气流经过转角区域时方向发生变化,形成局部旋涡,可以增强局部空气对流,从而可以提高气流与换热翅片30之间的换热效率。
而且,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用于引导进入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30之间的空气,经过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的一部分气流经过开缝部63进入另一个气流通道59,这样经过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的换热完成的一部分气流可以分开形成两路,一路的气流可以经过开缝部63再次进行换热,另一路可以通过开缝部63可以进入相邻换热翅片30的气流通道59,气流通道59之间形成空气流通,可以极大地增加空气扰动,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由此,微通道换热器100中换热管20和多个换热翅片30的设置,可以逐渐提高换热效率,也可以通过增强局部空气对流来提高气流与换热翅片30之间的换热效率,还可以极大地增加空气扰动,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波纹部32包括:第一板体321和第二板体322,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板体321与第二板体322弯折地连接。其中,第一板体321与第二板体322弯折地连接,可以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也可以便于冷凝水从第一波纹部32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0所示,第二波纹部33包括:第三板体331、第四板体332、第一侧板333和第二侧板334,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三板体331与第四板体332弯折地连接,第一侧板333连接于第三板体331与第四板体332的一侧,第二侧板334连接于第三板体331与第四板体332的另一侧。具体地,第二波纹部33中第三板体331与第四板体332弯折地连接,可以使第二波纹部33整体呈斜坡状,这样可以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对经过第一波纹部32后换热的气流进行二次换热,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第一侧板333连接于第三板体331与第四板体332的一侧,第二侧板334连接于第三板体331与第四板体332的另一侧,这样,第一侧板333和第二侧板334可以减少冷凝水的聚集,也可以加快冷凝水的排出速度,而且,第一波纹部32与第二波纹部33的连接处形成有转角,如此,转角处可以形成局部旋涡,可以增强局部的空气对流,也可以提高空气与换热翅片30之间的换热效率。第二波纹部33的投影整体呈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连接体37还包括:迎风板61,迎风板61连接于第一波纹部32的迎风端41,换热翅片主体38还包括:背风板62,背风板62连接于开缝部63的背风端42,背风板62与迎风板61相平行。其中,迎风板61与第一波纹部32连接,上下贯通设置,迎风板61为平直结构,背风板62也为平直结构,气流从迎风板61处进入,然后从背风板62出来,这样可以使进风口和出风口最大化,从而可以减少进风和出风的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0所示,开缝部63包括: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顺次间隔排布,第二开缝部65的长度小于第一开缝部64的长度,在垂直于气流流动的方向上,至少两个第二开缝部65间隔排布。其中,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顺次间隔排布,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换热效率,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的开缝方向朝向两端,可以对换热翅片30的单个气流通道59进行分流,当气流流动到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时,一路气流顺着原来的气流通道59进行流动从背风板62出去,这样经过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换热后的气流又经过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进行换热,然后直接从背风板62出去,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换热效率,经过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换热后的另一路气流则改变原来直接从背风板62出去的气流通道59分别从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进入相邻的气流通道59进行换热,如此,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换热效率。而且,第一开缝部64为上下贯穿式开缝结构,开缝面积较大,从而可以增大通风量,由于第二开缝部65靠近背风板62设置,第二开缝部65的长度小于第一开缝部64的长度,这样,可以加强换热翅片30上背风板62处的强度,还有,在垂直于气流流动的方向上,至少两个第二开缝部65间隔排布,至少两个第二开缝部65在换热翅片30上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于第二开缝部65与背风板62相连,靠近换热翅片30边缘,容易倾倒,需要更多的结构强度,相对第一开缝部64,其开缝面积较小,通风量小,但可以提高第二开缝部65位的支撑力,从而可以加强换热翅片30边缘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1所示,第一开缝部64的开缝角度为α1,第二开缝部65的开缝角度为α2,α1和α2满足关系式:10°≤α1≤30°,10°≤α2≤30°。其中,经过流体仿真和试验验证,确定第一开缝部64的开缝角度α1范围为10°≤α1≤30°,第二开缝部65的开缝角度α2范围为10°≤α2≤30°,当α1和α2角度过小时,开缝面积小,沿开缝方向的通风量过小,不利于换热,当α1和α2角度过大时,沿进风方向的风阻大,风量降低,也不利于换热,通过控制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的开缝角度,从而可以保证充分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0所示,换热管插槽39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391,翻边39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部392,至少两个定位部392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间隔分布。具体地,换热管插槽39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391,翻边391与迎风板61垂直设置,翻边39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部392,定位部392呈L形设置,多个换热翅片30单元沿第一开缝部64或第二开缝部65的开缝方向叠在一起,形成换热翅片30组,换热翅片30组通过至少两个定位部392控制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30单元之间的间距,如此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30单元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59,这样可以进行通风换热,由于第一波纹部32和第二波纹部33的结构固有特征,其所在的气流通道59的区域形成多个转角,气流经过转角区域时方向发生变化,形成局部旋涡,可以增强局部空气对流,从而可以提高气流与换热翅片30之间的换热效率,而且气流通道59内的风经过第一开缝部64和第二开缝部65时,可穿过开缝,进入相邻的气流通道59,气流通道59之间形成空气流通,可以极大地增加空气扰动,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定位部392在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30之间的尺寸为D,换热管插槽39的宽度为H,D和H满足关系式:H≥D。其中,定位部392在两个相邻的换热翅片30之间的尺寸即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30之间的宽度,换热管插槽39的宽度H大于或者等于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30之间的宽度,如此,可以增加空气与多个换热翅片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还有,如图13所示,连接体37在第一波纹部32处形成有排水通道56,如此,可以便于冷凝水的排出,换热管插槽39内插入换热管20,在蒸发工况下,换热管20和换热翅片30的温度比空气低,当空气通过迎风板61进入换热翅片30之间的气流通道59时,把热量传递给换热翅片30,空气温度降低,凝结出冷凝水,冷凝水因重力作用,分别流经第二开缝部65、第一开缝部64、第二波纹部33和第一波纹部32流进排水通道56,最终排出微通道换热器100,冷凝水在流动过程中,水量逐渐增加,沿第二开缝部65、第一开缝部64、第二波纹部33和第一波纹部32的排水路径,因结构特性逐步简单,流水阻力逐步降低,从而可以逐渐提高排水能力,这样有利于冷凝水的排出,可以降低微通道换热器100的结霜速度,从而可以提高低温环境下的制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集流管10包括: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第一集流管11连接于换热管20的一端,第二集流管12连接于换热管20的另一端,第二集流管12内设置有隔板13,从而可以形成气态冷媒管区和液态冷媒管区。其中,换热管20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的上下端口都使用端盖14密封,第二集流管12设置气管16和液管15,液态冷媒从液管15进入,经过换热,气态冷媒从气管16出来,第二集流管12至少设置一个隔离板,隔离板可设在任意两个换热管20之间,隔离板可以使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的隔离开来,从而可以控制冷媒管区通过换热管20的方向,起到调节流路的作用。从液态冷媒管区到气态冷媒管区,冷媒所需的容积逐渐增大,换热管20的数量逐步增加,可以减少气态冷媒管区端的流动阻力,可以提高冷媒循环的整体流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量。
还有,如图10所示,第二波纹部33朝向背风端42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导向斜边35。即,单个换热翅片30的背风板62的上下设置有第一斜边57和第二斜边58,两个斜边的结构布置,可以使换热管20通道的开口扩大,从而可以便于换热器的插入,也可以提高加工的便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6所示,在换热器的背风端42,换热翅片主体38的边缘不超出换热管20的边缘。其中,在换热器的背风端42,换热翅片主体38的边缘不超出换热管20的边缘可以防止换热翅片30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倾倒。
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以及微通道换热器100还包括:两个防护板50,防护板50相对集流管10凸出,并且防护板50和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翅片30相抵接。具体地,防护板50固定在集流管10上,集流管10和换热翅片30之间设置防护板50。
由于防护板50相互集流管10凸起,即,防护板50可以从两侧有效防护换热翅片30,防止换热翅片30发生倾倒,微通道换热器100整体更美观,进而可以避免出现因换热翅片30倾倒造成的微通道换热器100外观不合格而发生的微通道换热器100返工,提高生产效率。
由此,防护板50可以从两侧有效防护换热翅片30,防止换热翅片30发生倾倒,微通道换热器100整体更美观。
其中,参照图18和图19所示,防护板50包括:主体和多个支撑部51,多个支撑部51设置于主体朝向换热翅片30的一侧,多个支撑部51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支撑部51和换热翅片30抵接,主体和换热翅片30之间构成子气流通道55。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支撑部51可以将主体和换热翅片30隔开,这样可以在主体和换热翅片30之间形成子气流通道55,即,这样可以提升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由此,通过在主体上设有支撑部51,使防护板50与换热翅片30保持均匀的距离,防护板50与换热翅片30可通过一定的气流,有利于两侧换热翅片30的换热。
并且,主体相对集流管10凸出,即,主体和换热翅片30相对设置,从而使得主体可以起到支持和支撑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主体可以对换热翅片30伸出换热管20以外的部分进行防护,防止换热翅片30发生倾倒,微通道换热器100整体更美观。
以及,主体上设置有过孔,过孔的长度为h1,支撑部51的长度为h2,h1和h2满足关系式:h1>h2;过孔的宽度为d1,支撑部51的宽度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其中,支撑部51是防护部53的部分主体裁剪后再折弯而得,这样可以方便支撑部51的制作,而且可以节省成本。并且由于支撑部51和防护部53一体,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防护板50的整体强度。并且,由于支撑部51从防护部53上裁剪后再折弯而得,即,支撑部51的长度h2需要小于过孔的长度h1,同理,支撑部51的宽度d2需要小于过孔的宽度d1。
以及,支撑部51具有弯位段和直线段,弯位段与防护部53相连,具有内圆角和外圆角,其中外圆角半径大于内圆角半径。并且,与弯位段相连,远离防护部53的方向为直线段,直线段与防护部53垂直,以及直线段和换热翅片30相抵接。
具体地,如图18-图19所示,主体包括:连接部52和防护部53,连接部52和防护部53相互连接且防护部53相对连接部52弯折设置,连接部52和集流管10连接,防护部53上设置有多个支撑部51。其中,集流管10为圆柱形,与换热翅片30之间存在较大缝隙,即通过连接部52以及防护部53可以填补集流管10与换热翅片30之间的大部分间隙,防止出现因间隙过大而漏风,减少其他区域通风量而降低总体换热效率的情况,即,这样可以提高微通道换热器100整体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7-图19所示,主体还包括:过渡部54,过渡部54连接在连接部52和防护部53之间。也就是说,在连接部52和防护部53之间设置过渡部54,即,通过过渡部54来实现连接部52和防护部53之间的相互隔开,从而使得集流管10和防护部53之间相互隔开,进而方便在防护部53和换热翅片30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
以及,连接部52可以为弧形结构,即连接部52可以与集流管10的外侧相互贴合,再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连接部52和集流管10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具体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管路连接以传输冷媒。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扇。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扇和膨胀阀。依序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和室内换热器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媒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通过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分别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压缩机被配置为压缩冷媒以使得低压冷媒受压缩形成高压冷媒。
室外换热器被配置为将室外空气与在室外换热器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外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下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由压缩机压缩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将热量散发至室外空气而冷凝。室外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热模式下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减压后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而蒸发。
室外风扇被配置为将室外空气经室外机的第二进风口吸入至室外机内,并将与室外换热器换热后的室外空气经由室外机的第三出风口送出。室外风扇为室外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膨胀阀连接于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由膨胀阀的开度大小调节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压力,以调节流通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流量。流通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将影响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膨胀阀可以是电子阀。膨胀阀的开度是可调节的,以控制流经膨胀阀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
四通阀连接于所述冷媒回路内,四通阀被配置为切换冷媒在冷媒回路中的流向以使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室内换热器被配置为将室内空气与在室内换热器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内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下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室外换热器散热后的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室内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热模式下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室外换热器吸热后的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将热量散发至室内空气而冷凝。
室内风扇被配置为将室内空气经室内机的第三进风口吸入至室内机内,并将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经由室内机的第四出风口送出。室内风扇为室内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空调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控制压缩机的工作频率、膨胀阀的开度、室外风扇的转速和室内风扇的转速。控制装置与压缩机、膨胀阀、室外风扇和室内风扇通过数据线相连以传输通信信息。
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 ratedcircuit,ASIC),并且可以被配置为当处理器执行存储在耦合到控制装置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时,执行控制装置中描述的相应操作。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智能卡或闪存设备(例如,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键盘驱动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集流管;
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彼此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集流管之间且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集流管连通;
多个换热翅片,所述多个换热翅片用于与所述多个换热管进行热交换,所述多个换热管穿设在所述多个所述换热翅片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翅片包括:连接体和多个换热翅片主体,多个所述换热翅片主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体的背风侧且在所述连接体的背风侧间隔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主体之间形成换热管插槽,所述连接体上设置有第一波纹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换热翅片主体上顺次设置有第二波纹部和开缝部,所述第一波纹部和所述第二波纹部用于引导进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之间的空气,经过所述第一波纹部和所述第二波纹部的一部分气流经过所述开缝部进入另一个所述换热翅片之间的通道,以使气流相互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纹部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弯折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纹部包括: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弯折地连接,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还包括:迎风板,所述迎风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波纹部的迎风侧;所述换热翅片主体还包括:背风板,所述背风板连接于所述开缝部的背风侧,所述背风板与所述迎风板相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缝部包括:第一开缝部和第二开缝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开缝部和所述第二开缝部顺次间隔排布,所述第二开缝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开缝部的长度,在垂直于气流流动的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开缝部间隔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缝部的开缝角度为α1,所述第二开缝部的开缝角度为α2,α1和α2满足关系式:10°≤α1≤30°,10°≤α2≤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插槽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部,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之间的尺寸为D,所述换热管插槽的宽度为H,D和H满足关系式:H≥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以形成气态冷媒管区和液态冷媒管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所述换热翅片主体的边缘不超出所述换热管的边缘。
11.一种空调器,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使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组成回路中进行循环;
压缩机,用于进行将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并排至冷凝器的工作;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其中,一个为冷凝器进行工作,另一个为蒸发器进行工作;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换热管和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插接在所述换热管上,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室内风扇,所述室内风扇用于驱动室内空气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
室外风扇,所述室外风扇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或所述室内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34686.7U CN220083746U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34686.7U CN220083746U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83746U true CN220083746U (zh) | 2023-11-24 |
Family
ID=88832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34686.7U Active CN220083746U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83746U (zh) |
-
2023
- 2023-04-28 CN CN202321034686.7U patent/CN2200837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15316B2 (ja) | フィンレス型の熱交換器、そのフィンレス型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及びそのフィンレス型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US9651317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
US9328973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
JP419697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US20110030932A1 (en) |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fins | |
JP6734002B1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11213010A (zh) | 空调机 | |
WO2016071953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EP4155652A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
JP2000193389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WO2014155560A1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空調装置 | |
CN219713482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9713699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20083746U (zh)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9914070U (zh)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9977160U (zh)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116642347A (zh) |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 |
JP6548824B2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7353518B1 (ja)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5175471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8270316U (zh) |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 |
WO2018040034A1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 |
CN212252913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
CN113834129B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11981583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