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0316U -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0316U
CN218270316U CN202222274461.0U CN202222274461U CN218270316U CN 218270316 U CN218270316 U CN 218270316U CN 202222274461 U CN202222274461 U CN 202222274461U CN 218270316 U CN218270316 U CN 218270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in
main body
positioning
fla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744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蕾
李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744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0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0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03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翅片组和扁管,翅片组的一端为迎风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背风端,多个翅片的排列方向与翅片组的设置方向垂直;各翅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上形成有扁管槽,扁管槽的槽口朝向背风端,连接部与扁管槽的槽口相背离;扁管插设在扁管槽内且与翅片组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将扁管槽的槽口朝向背风端,连接部与扁管槽的槽口相背离,即靠近迎风端,连接部相比设置有扁管槽的主体部可供霜附着的面积大,不易发生积聚结霜,且连接部远离换热管,翅片温度较主体部高,则可有效减小结霜效率,降低结霜可能性,提高换热器耐霜性。

Description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若干制冷剂流通的扁平管,相邻扁平管之间设有散热翅片。当翅片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对于传统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相邻扁平管之间的翅片不连续,换热器表面的水难以排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插片式翅片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的主流。相比传统微通道换热器的翅片,插片式翅片增加了具有排水功能的延伸部,以及保持相邻翅片间距的定位翻边,延伸部位于靠近插片式翅片的一侧长度方向侧边,插片式翅片的扁管槽靠近其另一侧长度方向侧边,定位翻边通常设置多个,大致呈L状,垂直于插片式翅片表面且向同一侧翻折,采用插片式翅片的微通道换热器通常称为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现有技术中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在安装状态时,其翅片带扁管槽的一侧通常安装在空调的迎风侧,带有延伸部的一侧安装在空调的背风侧,且定位翻边与扁管不接触。这种结构形式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由于翅片带扁管槽的一侧位于换热器的迎风侧,也即扁管位于换热器的迎风侧,而迎风侧空气来流还未经过热交换,含湿量大,则空调在低温制热工况下运行时,导致扁管处结霜快;同时,由于扁管内为制冷剂,则扁管侧处相比翅片延伸部所在侧温度低,也会加剧结霜,从而导致空调性能严重下降而被迫进入除霜运行模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耐霜性差,易结霜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翅片组,所述翅片组竖立设置且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翅片,所述翅片组的一端为迎风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背风端,多个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翅片组的设置方向垂直;各所述翅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扁管槽,所述扁管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背风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扁管槽的槽口相背离;
扁管,所述扁管插设在所述扁管槽内且与所述翅片组连接为一体。
由于空气中的含湿量越大,低温制热工况时结霜速度越快,且吹向迎风端的来流空气由于还未经过换热,湿度大,则当换热器结霜时,霜主要出现在靠近迎风侧的翅片表面,下游随着含湿量递减,结霜速率减少,当含湿量低于一定值时不再发生结霜。本申请中将扁管槽的槽口朝向背风端,即扁管靠近背风端,连接部与扁管槽的槽口相背离,即靠近迎风端,连接部相比设置有扁管槽的主体部可供霜附着的面积大,不易发生积聚结霜,且连接部远离换热管,翅片温度较主体部高,则可有效减小结霜效率,降低结霜可能性,提高换热器耐霜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翅片组的所有翅片结构相同、尺寸一致且相互对正,所述主体部上还形成有位于所述扁管槽的上边沿和下边沿上的多个定位部,所有所述定位部均朝向所述翅片组的同一侧;所述定位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形成一定夹角,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扁管表面相贴合,相邻两所述翅片中,其中一翅片上的所述第二定位部与另一翅片的主体部表面相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水平设置,所述扁管槽对应为水平槽,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垂直,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平行,所有所述定位部的尺寸一致,以实现所有翅片等间距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通过第一圆弧翻折部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通过第二圆弧翻折部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圆弧翻折部沿所述扁管槽的边沿绕设一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弧翻折部的曲率半径R1大于所述第二圆弧翻折部的曲率半径R2,且所述第一圆弧翻折部的翻折高度H=R1+(0~0.1),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宽度W=R2+(0.2~0.5),所述R1、R2、H、W的单位为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槽的上边沿上的定位部数量为一个,且位于所述扁管槽的上边沿中间部位,所述扁管槽的下边沿上的定位部数量为两个,且与上边沿上的定位部间距相等,三个定位部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上还形成有位于所述扁管槽的上方和/或下方的裂隙部,所述裂隙部包括向与所述主体部垂直的第一方向凸出的桥状裂隙部和向与所述主体部垂直的第二方向凸出的半槽状裂隙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桥状裂隙部包括中间平面部和两端的端部斜面部,所述中间平面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且与所述主体部平行;所述半槽状裂隙部包括底部平面部和侧部斜面部,所述底部平面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另一侧且与所述主体部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上形成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延伸至主体部上。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为上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一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一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翅片组的立体图;
图4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一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翅片立体图;
图5为图4的右视图;
图6为图5的A部放大图;
图7为图5的B部放大图;
图8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二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9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三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翅片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0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三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翅片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100-翅片组;110-翅片;111-主体部;112-连接部;113-扁管槽;114-定位部;114A-第一定位部;114B-第二定位部;114C-第一圆弧翻折部;114D-第二圆弧翻折部;115-桥状裂隙部;115A-中间平面部;115B-端部斜面部;116-半槽状裂隙部;116A-底部平面部;116B-侧部斜面部;117-加强筋;118-导水沟槽;200-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当然还包括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其他必要的结构部件,比如风机、压缩机、节流装置等,在此不做赘述,微通道换热器具体为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图1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一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正视图;图3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一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省略扁管200后的立体图;图4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一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翅片立体图;图5为图4的右视图;图6为图5的A部放大图;图7为图5的B部放大图。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翅片组100和具有若干微通道的扁管200,当然还包括构成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其他结构部件,比如集流管等,在此不做赘述。其中,翅片组100竖立设置且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翅片110,翅片组100的一端为迎风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背风端,如图1和2所示视角,翅片组100的左端为迎风端,右端为背风端;多个翅片110的排列方向与翅片组100的设置方向即竖直方向垂直,如图2所示视角,多个翅片110沿纵向排列;各翅片110包括连接为一体的主体部111和连接部112,图2中竖直虚线为主体部和连接部112的分界线,主体部111上形成有扁管槽113,扁管槽113的槽口朝向背风端,连接部112与扁管槽113的槽口相背离,即连接部112靠近迎风端。
扁管200插设在扁管槽113内且与翅片组100连接为一体,具体地,扁管200与翅片组100通过钎焊焊接为一体,扁管200的上表面与扁管槽113的上边沿贴合,扁管200的下表面与扁管槽113的下边沿贴合,扁管200的插设侧与扁管槽113的槽底适配贴合,扁管200的插设侧和相对的另一侧为外凸弧形,则扁管槽113的槽底为内凹弧形。本实施例中以各翅片110上具有一个扁管槽113,相应地扁管200数量为一个进行说明。
由于空气中的含湿量越大,空调器低温制热工况运行时空气吹向换热器表面结霜速度越快,且迎风端的来流空气由于还未经过换热,湿度大,则当换热器结霜时,霜主要出现在靠近迎风侧的翅片110表面,下游随着含湿量递减,结霜速率减小,当含湿量低于一定值时不易再发生结霜。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扁管槽113的槽口朝向背风端,即扁管200靠近背风端,连接部112与扁管槽113的槽口相背离,即连接部112靠近迎风端,连接部112相比设置有扁管槽113的主体部111可供霜附着的面积大,不易发生积聚结霜,且连接部112远离换热管,温度较主体部111高,则可有效减小结霜效率,降低结霜可能性,提高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耐霜性,相应地,提高了空调器的性能和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翅片组100的所有翅片110结构相同、尺寸一致且在排列方向上相互对正,以便于加工和组装。主体部111上还形成有布设在扁管槽113的上边沿和下边沿上的多个定位部114,所有定位部114均朝向翅片组100的同一侧,以图1和图3所示视角为例,所有定位部均朝向翅片组100的前侧;各定位部11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定位部114A和第二定位部114B,第一定位部114A与第二定位部114B形成一定夹角,各定位部114的第一定位部114A均与扁管200表面相贴合,从而可以对扁管200的插设安装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在相邻的每两个翅片110中,其中一翅片110上的第二定位部114与另一翅片110的主体部111表面抵靠贴合,从而在翅片组100组装时,各翅片110相互对正且所有定位部114均朝向同一侧,前一翅片110的第二定位部114B抵靠贴合在后一翅片110的表面上,则对翅片110的组装起到了定位作用,且第一定位部114A的长度尺寸限定出相邻翅片110之间的间距,提高了翅片组100的组装效率和精度。
具体而言,定位部114呈片状,均翅片110为一体结构,通过冲切扁管槽113时预留部分材料然后进一步折弯成型。将定位部114设置在扁管槽113的上边沿和下边沿上,可避免在翅片110其他部位开孔冲切折弯成型定位部114,而孔的边沿是结霜/冰的重灾区,容易导致空气流道被堵。而本实施例中定位部114是通过冲切扁管槽113时预留部分材料然后进一步折弯成型,可避免进一步开孔,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本实施例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结霜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扁管200水平设置,扁管槽113对应为水平槽,则第一定位部114A与主体部111垂直,第二定位部114B与主体部111平行,即定位部114整体呈L形,第一定位部114A与第二定位部114B形成直角夹角,扁管槽113上边沿上的第二定位部114B竖直朝上翻折,下边沿上的第二定位部114B竖直朝向翻折,以避让扁管200的安装。所有定位部114的尺寸一致,以实现所有翅片110等间距排列。
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200厚度通常较小,一般小于2mm,相应地扁管槽113的宽度一般小于2mm,而定位部114由冲切扁管槽113时预留部分材料成型,则其长度相应地小于2mm,则第一定位部114A和第二定位部114B的总长度小于2mm,为保证第二定位部114B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其沿竖直方向的长度通常要至少0.4mm,则第一定位部114A沿水平方向的长度最大为1.6mm,也即翅片间距最大为1.6mm,难以满足1.6mm及以上翅片间距的要求。而在空调领域,为了延长霜工况时制热运行周期,通常期望换热器具有较大的翅片间距,以防止结霜堵塞翅片间隙。为尽可能地增大通过定位部114限定出的翅片间距,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第一定位部114A与主体部111通过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圆弧过渡连接,第二定位部114B与第一定位部114A通过第二圆弧翻折部114D圆弧过渡连接,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沿扁管槽113的边沿绕设一周。
具体而言,第一定位部114A与主体部111通过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圆弧过渡连接,则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与扁管200为线接触,相比定位部114直接垂直折弯形成与扁管200面接触,可尽可能缩小第一圆弧翻边与扁管200的接触面积,从而相应增大第一定位部114A的长度尺寸,满足霜工况对大翅片间距的设计需求。同时,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与扁管200接触面积小,还可以降低插入扁管200时与翅片110间的摩擦力,减少扁管200装配导致的翅片110翻边变形,提升换热器的钎焊质量。
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的曲率半径R1在合理范围内越大越好,以尽可能减小其与扁管200的接触面积,而第二圆弧翻折部114D的曲率半径R2在合理范围内越小越好,以保证第二定位部114B与翅片110为平面接触,本实施例中以扁管200厚度为2mm为例,则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的曲率半径R1可取0.3mm,第二圆弧翻折部114D的曲率半径R2小于0.3mm,对于第一圆弧翻折部114C的翻折高度H,其以满足H=R1+(0~0.1)为宜,第二定位部114B的宽度W=R2+(0.2~0.5)为宜,其中R1、R2、H、W的单位为mm。
对于定位部114在扁管槽113上的布设,在本实施例中,扁管槽113的上边沿上的定位部114数量为一个,且位于扁管槽113的上边沿中间部位,扁管槽113的下边沿上的定位部114数量为两个,这两个定位部114中各定位部114与上边沿的一个定位部114的间距相等,从而使得三个定位部114的连线呈等腰三角形,即三个定位部114呈等腰三角形式分布。
呈等腰三角形分布的三个定位部114,稳定性高,可以增强翅片间距的稳定性,防止出现挤压时发生倒伏。此外,翅片110表面因为除霜或者冷却凝结的水,有相当部分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到水平扁管200的上表面,需要沿着扁管200的左右两侧圆弧段流走,而定位部114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位于扁管槽113上边沿上的该定位部114较佳地设置在扁管槽113上边沿的中间部位,以尽可能地减小对水排出的阻碍作用。
为了提高换热器效率,增加换热量,主体部111上还形成有位于扁管槽113的上方和/或下方的裂隙部。然而当空调在低温制热工况下运行时,裂隙部由于换热效率高、结霜快容易导致换热器的风道发生堵塞,导致空调性能严重下降而被迫进入除霜运行模式。为尽可能减小裂隙部易结霜的问题,本实施例中裂隙部包括桥状裂隙部115和半槽状裂隙部116,桥状裂隙部115和半槽状裂隙部116均与主体部111连接,且桥状裂隙部115向与主体部111垂直的第一方向I凸出,半槽状裂隙部116向与所述主体部111垂直的第二方向II凸出,第一方向I和第二方向II相反,如图7所示。
由于桥状裂隙部115和半槽状裂隙部116凸出方向相反,使二者之间可以形成尽可能大的间隙,间隙显著增大时,裂隙处发生霜堵所需时间大大延长,换热器除霜频次大大降低,可有效减小发生结霜堵塞裂隙间隙的可能。
本实施例中各裂隙部中,桥状裂隙部115数量为一个,半槽状裂隙部116数量为两个,桥状裂隙部115位于中间,两个半槽状裂隙部116位于桥状裂隙部115的两侧。桥状裂隙部115和半槽状裂隙部116与翅片110为一体结构,通过冲切成型,桥状裂隙部115的两端与主体部111连接,中间部分凸起,整体呈拱桥状;半槽状裂隙部116的周边与主体部111连接,其与桥状裂隙部115衔接的部分切开,使得其整体呈半个槽型结构,若两个半槽状裂隙部116对合则形成一个完整的槽型结构。
具体而言,桥状裂隙部115包括中间平面部115A和两端的端部斜面部115B,中间平面部115A凸出在主体部111的一侧且与主体部111平行;半槽状裂隙部116包括底部平面部116A和侧部斜面部116B,底部平面部116A凸出在主体部111的相对另一侧且与主体部111平行。桥状裂隙部115的端部斜面部115B和半槽状裂隙部116的侧部斜面部116B可以对化霜水或冷凝水起到导流的作用,有利于将水快速导走。端部斜面部115B和侧部斜面部116B的倾角以不大于35°为宜。
为进一步增强翅片110的结构强度,防止连接部112出现倒伏,在实施例中连接部112上形成有加强筋117,加强筋117水平设置,其一端延伸至主体部111上,加强筋117可沿连接部112的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另外,连接部112的竖向外边缘(即远离主体部111所在侧的该边缘)上形成有竖向延伸的导水沟槽118,有利于翅片110上化霜水或冷凝水的快速排出。
实施例二
图8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二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图。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各翅片110竖向尺寸较大,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扁管槽113,相应地扁管200数量为多个,同时,主体部111上的裂隙部除沿竖向设置多个外,水平方向上也设置多个,具体为两个。
实施例三
图9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三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翅片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0示例性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三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翅片另一视角的立体图。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各裂隙部中,桥状裂隙部115数量为一个,半槽状裂隙部116数量为一个,桥状裂隙部115位于裂隙部的中间位置,半槽状裂隙部116位于桥状裂隙部115的一侧,桥状裂隙部115的另一侧完全贯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翅片组,所述翅片组竖立设置且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翅片,所述翅片组的一端为迎风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背风端,多个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翅片组的设置方向垂直;各所述翅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上形成有扁管槽,所述扁管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背风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扁管槽的槽口相背离;
扁管,所述扁管插设在所述扁管槽内且与所述翅片组连接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组的所有翅片结构相同、尺寸一致且相互对正,所述主体部上还形成有位于所述扁管槽的上边沿和下边沿上的多个定位部,所有所述定位部均朝向所述翅片组的同一侧;所述定位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形成一定夹角,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扁管表面相贴合,相邻两所述翅片中,其中一翅片上的所述第二定位部与另一翅片的主体部表面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水平设置,所述扁管槽对应为水平槽,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垂直,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平行,所有所述定位部的尺寸一致,以实现所有翅片等间距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通过第一圆弧翻折部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通过第二圆弧翻折部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圆弧翻折部沿所述扁管槽的边沿绕设一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弧翻折部的曲率半径R1大于所述第二圆弧翻折部的曲率半径R2,且所述第一圆弧翻折部的翻折高度H=R1+(0~0.1),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宽度W=R2+(0.2~0.5),所述R1、R2、H、W的单位为mm。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槽的上边沿上的定位部数量为一个,且位于所述扁管槽的上边沿中间部位,所述扁管槽的下边沿上的定位部数量为两个,且与上边沿上的定位部间距相等,三个定位部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上还形成有位于所述扁管槽的上方和/或下方的裂隙部,所述裂隙部包括向与所述主体部垂直的第一方向凸出的桥状裂隙部和向与所述主体部垂直的第二方向凸出的半槽状裂隙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状裂隙部包括中间平面部和两端的端部斜面部,所述中间平面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且与所述主体部平行;所述半槽状裂隙部包括底部平面部和侧部斜面部,所述底部平面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另一侧且与所述主体部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上形成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延伸至主体部上。
10.一种空调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CN202222274461.0U 2022-08-29 2022-08-29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270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4461.0U CN218270316U (zh) 2022-08-29 2022-08-29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4461.0U CN218270316U (zh) 2022-08-29 2022-08-29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0316U true CN218270316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09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74461.0U Active CN218270316U (zh) 2022-08-29 2022-08-29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03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7489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329914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KR101313347B1 (ko) 열교환기 및 공기 조화기
CN103403487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KR101451056B1 (ko) 열교환기 및 공기 조화기
EP3279598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0476034B (zh) 换热器以及具备该换热器的空调机
CN114641663A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JP6692495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4155652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8270316U (zh)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JP5736794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569409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7663849A (zh)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JP7353489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9914070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20083746U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1981583B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WO2018040034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23170834A1 (ja) 熱交換器及び該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0225845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6642347A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1322683A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