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15269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15269A
CN1615269A CN 03802127 CN03802127A CN1615269A CN 1615269 A CN1615269 A CN 1615269A CN 03802127 CN03802127 CN 03802127 CN 03802127 A CN03802127 A CN 03802127A CN 1615269 A CN1615269 A CN 16152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elevator
side door
bank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80212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0911C (zh
Inventor
福家毅
坂井满
半田次夫
樽井诚
重田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6152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52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091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091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1Details of door sill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即使两个门坎在凹凸部分发生碰撞等,也能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本发明中,在分别横向移动引导电梯层门(10)以及电梯轿厢门(5)的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与轿厢侧门坎(7)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16),该凹入部分(16)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10)和电梯轿厢门(5)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13)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与轿厢侧门坎(7)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17),该凸出部分(17)位于所述凹入部分内,其垂直投影彼此相分离,在该等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的与所述电梯门的移动方向相对的面上设置了保护部件(18、19)。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横向开闭的电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使引导电梯门开闭的电梯门厅侧门坎(sill)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缩小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梯层门为了与安装在电梯轿厢上的驱动装置所驱动的电梯轿厢门联动以进行开闭动作,均设置有分别朝向对方侧电梯门一侧突出的接合装置,以便在电梯轿厢停靠楼层时使电梯层门与电梯轿厢门接合。为了避免该接合装置在电梯升降时与各门坎碰撞,加大了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可是,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加大后,会出现轮椅等的轮子陷入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间的间隙中,或者婴幼儿的脚被该间隙卡住等危险性。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尽可能缩小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例如日本国专利特开昭60-14888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该现有技术在垂直投影中,在设置有所述接合装置的部分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对向部分中形成了凹凸部分。
在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对向部分中形成凹凸部分的现有技术,由于其缩小了两个门坎之间的间距,因此具有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优点。但是,由于两个门坎之间的间距缩小,因而在电梯轿厢因地震等原因而产生摇晃时,会有两个门坎在凹凸部分碰撞而导致门坎变形的危险。而且,如果接合装置在电梯升降过程中动作,还会出现接合装置与凹凸部分相碰撞的危险性。因此,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就必须更换整个门坎。该现有技术没有对这一新问题加以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即使门坎的凹凸部分相互碰撞,或凹凸部分与接合装置碰撞,也可以将由此产生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分别横向移动引导电梯层门以及电梯轿厢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并在该等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电梯门移动方向的端部设置了保护部件。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即使电梯轿厢因地震等原因产生摇晃,导致两个门坎在凹凸部分相互碰撞,或者接合装置动作而与凹凸部分相碰撞,该碰撞只是在保护部件之间发生,这样,即使保护部件受到了损伤,也只需要更换保护部件即可,而没有必要更换整个门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电梯装置实施例之一的轿厢侧门坎与电梯门厅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关系的俯视图。
图2是在图1的轿厢侧门坎与电梯门厅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关系上增加了接合装置后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门与电梯层门之间关系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4与图1相当,表示轿厢侧门坎因电梯轿厢摇晃而与电梯门厅侧门坎相碰撞的情况。
图5与图1相当,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图6是表示保护部件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保护部件另一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采用电梯门厅侧门坎对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9是图8IX-IX线处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关键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11是采用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对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与图1相当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中加强肋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中顶端保护件结构的图。
图15是从图14的箭头方向看的视图。
图16是表示其它实施例的与图12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进行说明。一般来说,电梯装置由在建筑物1中垂直设置的升降通道2、经引导在该升降通道2中升降的电梯轿厢3以及沿升降方向驱动该电梯轿厢3的驱动装置(未图示)构成。
而且,所述电梯轿厢3具有载送乘客的轿厢室4、开闭该轿厢室4进出口的电梯轿厢门5、悬吊电梯轿厢门5并引导其沿横向移动的轿厢门导轨6以及具有沟槽7G的轿厢侧门坎7,该沟槽7G用于接合所述电梯轿厢门5的下端并沿所述移动方向对所述电梯轿厢门5进行引导。
此外,所述建筑物1具有连通各个楼层8与升降通道2的出入口9、在与所述电梯轿厢门5的相同方向上开闭该出入口9的电梯层门10、悬吊该电梯层门10并引导其开闭移动的层门导轨11以及具有沟槽12G的电梯门厅侧门坎12,该沟槽12G用于接合所述电梯层门10的下端并沿所述移动方向对所述电梯层门10进行引导。
并且,所述电梯层门10的开闭与电梯轿厢门5的开闭联动。电梯轿厢门5的开闭由安装在电梯轿厢2上的电梯门驱动装置以及电梯门驱动机构(均未图示)进行。
为了电梯轿厢门5与电梯层门10之间的联动,在电梯轿厢门5和电梯层门10上设置了接合装置13,该接合装置13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楼层8时,仅在门移动方向进行接合。例如象图2所示的那样,该接合装置13由接合部件14以及接合轮15构成,该接合部件14在平面上呈U字型,其被设置在电梯轿厢门5上,呈U字型的两个脚朝向所述电梯层门10一侧凸出,该接合轮15设置在电梯层门10上,以位于所述平面呈U字型的接合部件14的两个脚之间的方式朝向所述电梯轿厢门5凸出。此外,如图2所示,设置了二组接合轮15。
然而,所述接合装置13的接合轮15在平面上看一直凸出到与轿厢侧门坎7相重合的位置上,所以,在电梯轿厢2升降时,轿厢侧门坎7会与电梯层门10的接合轮15相碰撞。为了避免发生碰撞,传统的方法是使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平行对向设置,并使两者之间的间距保持在20~30mm的范围内。可是,根据本实施例,在轿厢侧门坎7上形成凹槽16,使该凹槽16能够容纳比接合轮15的垂直投影大的尺寸,同时,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上形成凸出部分17,该凸出部分17具有与接合轮15的垂直投影基本相同的大小,以填埋该凹槽16,如此,能够将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之间的间距G0、G1、G2设置在6~10mm的范围内,并使其基本相同。
而且,由于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之间的间距缩小,当因地震等引起摇晃而使电梯轿厢2发生移位时,上述凹凸部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所以在由所述凹槽16以及凸出部分17所形成的凹凸部分,尤其是在所述电梯轿厢门5或所述电梯层门10的移动方向的端部7S和12S分别设置了保护部件18和19。
如此,通过设置保护部件18和19,例如,如图4所示,在电梯轿厢2发生摇晃而导致凹槽16的端部与凸出部分17的端部相碰撞时,可以有意识地使保护部件19损坏,通过使其损坏能够衰减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因此,轿厢侧门坎7和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不会受到损伤,地震后,只需将保护部件19或保护部件18和19换成新的便可,因此地震后的修复工作变得更为方便。而且,该保护部件只要是采用在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中的一个端部上设置的结构,则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在轿厢侧门坎7上形成了凹槽16,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上形成了凸出部分17,不但需要增加形成该等部分的形成工序,并且材料的利用率也不高。
因此,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将轿厢侧门坎7A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A设置成比上述实施例中的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的宽度更窄,并且在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并且在该等轿厢侧门坎7A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A的相向部分上分别设置了轿厢侧辅助门坎7B以及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B。即,通过在轿厢侧门坎7A上设置二个间隔设置的轿厢侧辅助门坎7B,以此在二个轿厢侧辅助门坎7B之间以及与轿厢侧门坎7A之间形成凹槽16,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A上安装一个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B,并使其位于所述二个轿厢侧辅助门坎7B之间。然后,在该等轿厢侧辅助门坎7B以及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B上安装保护部件18和19。而且,只要采用由该等辅助门坎构成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结构,则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实施方式。
如此,通过以轿厢侧辅助门坎7B以及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B构成凹槽16以及凸出部分17,能够很方便地形成各个门坎,而且由于各个门坎的形状简单,所以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此外,所述保护部件18和19可以采用与轿厢侧门坎7以及电梯门厅侧门坎12相同的材质制作,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凹槽16以及凸出部分17上,但是,为了方便在发生碰撞时更好地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希望采用比轿厢侧门坎7以及电梯门厅侧门坎12更加容易损坏的材质,也就是冲击强度比轿厢侧门坎7以及电梯门厅侧门坎12更低的材质,例如聚酰胺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和低摩擦材料形成所述保护部件18和19。
而且,所述保护材料18和19可以采用粘结和螺丝固定等方法安装,但也可以采用如图6和图7所示方法安装。图6以及图7举例说明了具有凸出部分17的电梯门厅侧门坎12。在图6中,在保护部件19上设置了朝向所述凸出部分17的安装销20,并且如箭头所示将该安装销20插入设置在凸出部分17上的安装销孔21。在图7中,在保护部件19上设置朝向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12的安装销22,并且如箭头所示将该安装销22插入设置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上的销孔23。
以下就图8和图9进行说明。图中所示的是轿厢侧辅助门坎以及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该等轿厢侧辅助门坎以及电梯门厅侧辅助取代了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轿厢侧辅助门坎7B以及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B,图8和图9分别对电梯门厅侧门坎12A侧的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C进行了举例说明。
此处所示的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C是整体由例如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制作的保护部件,其剖面呈U字型。而且,使剖面呈U字型的开口部分朝下,采用固定装置12D安装在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12A的与轿厢侧门坎相对的面上。固定装置12D以螺丝等紧固机构安装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A上。此外,固定装置12D具有插入到所述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C的开口内的接合部分,并由该接合部分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A挟持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C。
上述各个实施例用于防止各个门坎在电梯轿厢2停靠楼层时,因电梯轿厢2在电梯门的开闭方向摇晃而遭到损坏,除此之外,电梯轿厢2在与电梯门的开闭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也会出现摇晃。当电梯轿厢2摇晃而导致轿厢侧门坎7、7A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12A之间的间距缩小从而发生碰撞时,该碰撞部分基本上分布在轿厢侧门坎7、7A以及电梯门厅侧门坎12、12A的整个长度上,所以碰撞力是分散的碰撞力而不是集中的碰撞力,从而,门坎不会因此受到损坏而发生变形。
可是,在电梯轿厢2的升降过程中,如果电梯轿厢2在与电梯门的开闭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出现摇晃,如图10所示,通过在由各个门坎7、12的底部朝下延伸的用于防止坠落的顶端保护件24、25上分别设置从各个门坎7、12的端部朝下倾斜的倾斜部分24S、25S,能够防止各个门坎受到损伤。即,如图10所示,轿厢侧门坎7位于电梯门厅侧门坎12的下方,两个门坎之间的间距因电梯轿厢摇晃而缩小。在这一状态下,电梯轿厢上升后,两个门坎会碰撞,但在两个门坎碰撞前,轿厢侧门坎7的前端与电梯门厅侧的用于保护顶端的顶端保护件25的倾斜部分25S接触,从而将电梯轿厢朝与电梯门厅相反的一侧引导,所以两个门坎不会直接碰撞。而且,由于轿厢侧门坎7的前端与用于保护顶端的顶端保护件25的倾斜部分25S接触,倾斜部分25S会产生变形,而这一变形能够吸收碰撞力,从而可以防止两个门坎7、12发生变形。
相反,如果在电梯轿厢从电梯门厅侧门坎12的上方朝下降落的过程中,因电梯轿厢摇晃而导致两个门坎7、12之间的间距缩小时,轿厢侧门坎7侧的用于防止坠落的围板24的倾斜部24S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的前端碰撞,从而将电梯轿厢朝与电梯门厅相反的一侧引导,并产生变形而吸收碰撞力。
因此,防止坠落用的围板24、用于保护顶端的顶端保护件25的倾斜部分24S和25S可以用强度低于两个门坎7、12的形状或材质形成。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5对在一部分辅助门坎上设置保护部件的又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采用丙烯酸等树脂形成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E的基座12F,表面由采用与基座12F不同的材质、如不锈钢或铝材料形成的装饰材料12H所覆盖。这样做的理由是,通过采用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A的表面材质相同的材质来形成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E的表面,如图12所示,以避免在装饰方面让乘客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只要能够解决装饰性方面的问题,可以不采用相同的材质,而采用其它的任意材料来覆盖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E的表面。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侧设置辅助门坎而使其形成为凸起形状,轿厢侧门坎7侧不设置辅助门坎而将轿厢侧门坎7本身形成为凹入形状,并在电梯门移动方向的端部安装了保护部件18。
以下详细说明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E的基座12F的结构。如图11所示,该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的基座12F被形成为L形状,其一端采用可装拆的方式经螺栓30安装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A的侧面。此外,弯折部分由如图13所示的加强肋26支撑。该加强肋26沿电梯门的开闭方向间隔形成,以减少树脂成型时由收缩而引起的变形。
此外,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当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E上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例如200~300公斤的负荷时,呈L形状的弯折部分会出现裂纹等而毁坏。这是因为该种结构在通常装有货物的推车和人踩在上面时不会损坏,而在电梯的接合装置13相碰撞而承受很大的力时才会毁坏。这样,由于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的基座12F率先损坏,所以能够防止门坎受到损伤。而且,根据需要,如图11所示,也可以通过在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的基座12F上预先设置缺口27,使该具有缺口的部分优先损坏。当然,设置缺口27的位置并不局限在图11所示的位置。
此外,如图14所示,辅助门坎的顶端保护件28与门坎的顶端保护件29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部件构成,并且被分别固定,这样,在辅助门坎毁坏后,只要仅废弃辅助门坎的顶端保护件28,而门坎以及门坎的顶端保护件29则可以继续使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侧设置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12E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轿厢侧门坎一侧,通过在轿厢侧门坎7A上设置二个轿厢侧辅助门坎7E(7F、7H)、从而构成凹入形状的结构。此外,电梯门厅侧门坎侧可以不形成凸出形状而形成凹入形状。
并且,也可以通过辅助门坎仅仅形成凹入部分。
(在产业方面的应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一种电梯装置,在该电梯装置中,为了缩小轿厢侧门坎与电梯门厅侧门坎之间的间距而形成凹凸部分,该凹凸部分即使在电梯轿厢发生摇晃而产生碰撞时,也能够将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梯装置,具有横向引导电梯层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横向移动引导电梯轿厢门的轿厢侧门坎,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电梯门移动方向的端部上设置了保护部件。
2.一种电梯装置,具有横向引导电梯层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横向移动引导电梯轿厢门的轿厢侧门坎,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的至少一个由与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轿厢侧门坎分开设置的辅助门坎构成,该辅助门坎上设置了保护部件。
3.一种电梯装置,具有横向引导电梯层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横向移动引导电梯轿厢门的轿厢侧门坎,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的至少一个由与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轿厢侧门坎分开设置的辅助门坎构成,该辅助门坎本身由保护部件构成。
4.一种电梯装置,具有横向引导电梯层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横向移动引导电梯轿厢门的轿厢侧门坎,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的至少一个通过将具有保护部件的辅助门坎以可装拆的方式安装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接合装置碰撞时,所述保护部件损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件由冲击强度比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轿厢侧门坎的材质低的材质所构成。
7.一种电梯装置,具有横向引导电梯层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横向移动引导电梯轿厢门的轿厢侧门坎,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的至少一个由与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轿厢侧门坎分开设置的辅助门坎构成,该辅助门坎的本体由冲击强度比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轿厢侧门坎的材质低的材质所构成,同时,该辅助门坎的表面由不同于所述辅助门坎本体的材质所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2、3、4或者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和轿厢侧门坎中至少一个的顶端保护件与所述辅助门坎的顶端保护件被分别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门坎上设置有缺口。
CNB038021277A 2002-04-19 2003-04-18 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091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16931 2002-04-19
JP116931/2002 2002-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5269A true CN1615269A (zh) 2005-05-11
CN100450911C CN100450911C (zh) 2009-01-14

Family

ID=29243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212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0911C (zh) 2002-04-19 2003-04-18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4284195B2 (zh)
CN (1) CN100450911C (zh)
TW (1) TW200305535A (zh)
WO (1) WO200308935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2195B (zh) * 2005-10-04 2010-05-12 维托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折叠的自锁式轿厢裙板的电梯安全系统
CN101905835A (zh) * 2010-06-02 2010-12-08 施凤鸣 一种表面无槽式电梯地坎
CN102198905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及电梯轿厢
CN101500926B (zh) * 2006-06-21 2012-02-22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7728A (ja) * 2005-06-17 2006-1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敷居装置
JP4862329B2 (ja) * 2005-09-16 2012-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敷居閉塞体装置
JP2007223763A (ja) * 2006-02-24 2007-09-0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改修方法
JP4984961B2 (ja) * 2007-02-27 2012-07-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敷居閉塞体装置
JP2017186122A (ja) * 2016-04-05 2017-10-12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598902B2 (ja) * 2018-03-02 2019-10-3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7183913B2 (ja) * 2019-03-29 2022-12-06 三菱電機ビ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ドア用インターロックの位置確認装置および敷居間閉塞体の取付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7682U (ja) * 1983-05-31 1984-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敷居装置
JPS60148884A (ja) * 1984-01-11 1985-08-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
JPS62171573U (zh) * 1986-04-21 1987-10-30
JPS62255383A (ja) * 1986-04-25 1987-11-07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の目かくし装置
JPH058312Y2 (zh) * 1988-01-30 1993-03-02
JPH0325482U (zh) * 1989-07-25 1991-03-15
JPH0925078A (ja) * 1994-08-02 1997-01-28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りかご
JP2000255953A (ja) * 1999-03-11 2000-09-19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
JP2001089055A (ja) * 1999-09-24 2001-04-03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出入口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2195B (zh) * 2005-10-04 2010-05-12 维托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折叠的自锁式轿厢裙板的电梯安全系统
CN101500926B (zh) * 2006-06-21 2012-02-22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
CN102198905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及电梯轿厢
CN101905835A (zh) * 2010-06-02 2010-12-08 施凤鸣 一种表面无槽式电梯地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28378B2 (ja) 2012-09-19
TWI298309B (zh) 2008-07-01
CN100450911C (zh) 2009-01-14
TW200305535A (en) 2003-11-01
WO2003089357A1 (fr) 2003-10-30
JP4284195B2 (ja) 2009-06-24
JP2009012983A (ja) 2009-01-22
JPWO2003089357A1 (ja) 2005-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15269A (zh) 电梯装置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257452A (zh) 有四个连接点的侧面防护梁
KR20210039672A (ko) 전기차용 샤시 플랫폼 모듈
CN205574062U (zh) 一种汽车的门槛结构
US6959957B2 (en) Vehicle door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door from intruding into vehicle room in side-on collision vehicle
KR102341904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승장도어 이탈방지구조
CN101269671B (zh) 一种车辆车架结构
CN1242892C (zh) 月台屏蔽门装置
CN1852824A (zh) 用于火车车厢的防攀移装置
CN202016791U (zh) 电梯装置
EP1808401B1 (en) Doorway device for elevator
US20210331894A1 (en) Elevator system and elevator car
CN215160084U (zh) 一种电动升降平台
CN220519865U (zh) 电梯防止意外移动安全保护装置
CN217996416U (zh) 无机房电梯的绳头组件的安装结构以及无机房电梯
CN215402485U (zh) 无机房安装的曳引机
CN217724366U (zh) 一种列车破窗器
KR200198886Y1 (ko) 케이블 이송용 행거유니트
JP2513745B2 (ja) エレベ―タ―かごの床
CN117888444B (zh) 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功能梯度高性能桥梁护栏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8037791U (zh) 一种顶部承重的电梯轿厢
CN215978960U (zh) 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
CN209395557U (zh) 一种具有防撞板的汽车车门
CN206231290U (zh) 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