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8931A - 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08931A
CN1608931A CN 200410088101 CN200410088101A CN1608931A CN 1608931 A CN1608931 A CN 1608931A CN 200410088101 CN200410088101 CN 200410088101 CN 200410088101 A CN200410088101 A CN 200410088101A CN 1608931 A CN1608931 A CN 1608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adiator
car body
rotational trajectory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8810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4842C (zh
Inventor
猪森俊典
松原利雄
佐藤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08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8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48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48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及骑乘型车辆,在车辆行驶中驱动源将要产生高温时,能进一步确实地防止该高温化,且可获得足够大的车辆倾斜角。车辆具有:行驶用驱动源,其被支撑于车体上;散热器,其从上述车体的中心偏向一侧配置,冷却驱动源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轴心周围旋转驱动,配置于散热器的内侧,可供给空气至该散热器。散热器的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前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风扇的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旋转轨迹的前端的前方,并且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后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旋转轨迹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旋转轨迹的后端的后方。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从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于一侧而配置的散热器、以及将外部空气供给至该散热器的风扇的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关于上述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日本专利特开2000-203483号公报中有所揭示(特别参照该公报的图4)。根据该公报,车辆设有:行驶用驱动单元,其较长延伸于车体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以其后部侧可上下摇动的方式将前部侧旋转支撑(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上述车体;后车轮,其配置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中心上且支撑于上述驱动单元的后部。上述驱动单元具备:行驶用驱动源;散热器,其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中心偏向一侧而配置,冷却上述驱动源冷却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宽度方向的轴心周围被旋转驱动,且在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的内侧,可将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空气供给至该散热器。
又,上述风扇具备排列于上述轴心周围的圆周方向的多个叶片。借助上述风扇的旋转,来自上述散热器的外侧的空气通过该散热器的核心部,被吸引至上述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该空气通过上述各叶片间而排出至其直径方向的外侧,由此,外部空气被供给至上述散热器中,该散热器内的冷却水被冷却。
车辆借助自上述驱动源所输出的驱动力行驶时,上述驱动源由于驱动力的输出而产生高温。然而,由于外部空气借助上述风扇供给至散热器,由此冷却水被冷却,上述驱动源借助该冷却水得以冷却,因此可防止该驱动源的高温化。
而要更加确实防止伴随车辆行驶所产生的驱动源高温化,可考虑增大散热器的形状,进一步增大该散热器中的冷却水的冷却容量。
然而,如上所述在骑乘型车辆中,散热器配置为自车体的宽度方向中心偏向于一侧。因此,若仅增大散热器的形状,则行驶中车辆倾斜转弯时,上述散热器的下端部容易接触路面,即,倾斜角可能变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而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及具有该水冷却装置的骑乘型车辆,借助驱动源的驱动行驶车辆且上述驱动源将要产生高温时,可更加确实地防止该高温化,且即使在该种情形下,也可获得足够大的车辆倾斜角。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该骑乘型车辆具有:行驶用驱动源,其被支撑于车体上;散热器,其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一侧配置,冷却上述驱动源冷却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轴心周围旋转驱动,在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的内侧,可供给空气至该散热器,其中,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前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的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前端的前方,并且,上述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后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的后方。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该骑乘型车辆具有:行驶用驱动源,其被支撑于车体上;散热器,其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一侧配置,冷却上述驱动源冷却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轴心周围旋转驱动,在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的内侧,可供给外部的空气至该散热器,该风扇具有排列设置于上述轴心周围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叶片,通过上述风扇的旋转,上述散热器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空气通过该散热器的核心部,被吸引至上述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内部空间,其中,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的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内周面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内周面的下端的上方。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该骑乘型车辆设置有:行驶用驱动单元,其前部侧被旋转支撑于车体,从而后部侧可上下摇动;后车轮,其被支撑于上述驱动单元的后部,上述驱动单元具有:行驶用驱动源;散热器,其自上述后车轮偏向一侧配置,冷却上述驱动源冷却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轴心周围旋转驱动,在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的内侧,可供给空气至该散热器,其中,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前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的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前端的前方,并且,上述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后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的后方。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骑乘型车辆,其中,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在本发明中,根据该构成,上述风扇的车体长度方向整体相对于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在上述风扇的轴向上互相对向,因此借助该风扇可供给足够空气至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借助该散热器从而冷却水得以充分冷却,且使用该冷却水可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的高温化。
又,即使上述散热器的形状在车体长度方向上变大,也可将用以确保适当高温防止效果的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抑制为较小,因此可在上述散热器的下面确保规定的车高。由此,行驶中使车辆倾斜转弯时,可防止上述散热器的下端部接触路面。
即,不仅可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的高温化,并且即使在该种情形下,也可充分增大车辆倾斜角。
在本发明中,根据该构成,散热器的核心部的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内周面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时,上述风扇的至少下部大致整体相对于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在上述风扇的轴向上互相对向,供给充足的空气至该核心部,借助该散热器从而冷却水得以充分冷却,借助该冷却水可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的高温化。
又,由于散热器的核心部的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内周面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内周面的下端的上方,因此可防止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下端过低,可在该散热器下表面确保规定的车高。因此,行驶中车辆倾斜转弯时,可防止上述散热器的下端部接触路面。
即,不仅可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的高温化,并且即使在该种情形下,也可充分增大车辆的倾斜角。
在本发明中,该发明的骑乘型车辆中,根据该构成,散热器自上述后车轮偏向外侧,此时,后车轮的宽度尺寸越大,则上述散热器越容易自上述后车轮偏向于外侧。因此,行驶中车辆倾斜转弯时,上述散热器的下端更加容易接触路面,使倾斜角更小。
因此,如上所述,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前端位于在车体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的叶片的旋转轨迹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前端的前方,并且,上述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后端,位于在车体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的后方,由此所获得的效果与上述发明的上述效果相同,但这些效果中,可增大倾斜角的效果对于上述具有摇动式驱动单元的车辆尤其有益。
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是关于具有上述水冷却装置的骑乘型车辆。
因此,在上述车辆中,可产生与上述发明中任何一项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车辆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驱动单元的放大详细图;
图3是说明以图1的驱动单元为中心的部分的平面图;
图4是以图3的曲轴为中心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2的5-5剖视图;
图6是图3的6-6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加详细说明本发明,使用附图说明其实施例。
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1是作为骑乘型车辆一例的踏板式机动两轮车,箭头Fr表示该车辆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又,如下所述的左右,是指朝向上述前方的车辆1的车体2的宽度方向。
上述车体2具有:车体框架3,其构成该车体2的骨架;前叉4,其以可转向的方式安装于该车体框架3的前端部;前车轮5,其被支撑于该前叉4的下端部;转向用的把手6,其被支撑于上述前叉4的上端部;后臂9,其延伸于车体2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以其后部侧可上下摇动的方式借助旋转支撑轴8,将前部侧旋转支撑(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上述车体框架3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后车轮10,其安装于该后臂9的摇动端部;油压气缸式缓冲器11,其架设(架于其上设置)于上述车体框架3的后端部与上述后臂9的摇动端部;座位12,其被支撑于上述车体框架3的后部上面;踏板13,其于该座位12的前侧,形成于上述车体2长度方向的中途部上面;支脚架15,其在上述后臂9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借助旋转支撑轴14得以旋转支撑。
参照图1至图6的所有视图加以说明。上述旋转支撑轴8具有:螺栓20,其具备延伸于车体2宽度方向的轴心19;螺母21,其螺纹连接于该螺栓20的螺纹部。在上述车体2的车体框架3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向下突设(突出设置)有左右一对的上托架。又,在上述后臂9的前上部,向上突设有左右一对的下托架。这些上、下托架上分别形成有旋转支撑孔22,上述螺栓20在其轴方向上以可嵌脱(嵌入或脱离)的方式嵌入(安入)于这些旋转支撑孔22,如上所述,后臂9在上述旋转支撑轴8的螺栓20的轴心19周围,以可摇动的方式旋转支撑于上述车体2。若自上述各旋转支撑孔22使螺栓20脱离,则可自上述车体2卸下后臂9。
上述前车轮5、后车轮10位于车体2宽度方向的中心23上,上述后臂9构成输出驱动力至上述后车轮10而可驱动车辆1行驶的驱动单元24。
如图1中实线所示,若将支脚架15向上方转动以使其离开路面25从而成为收纳姿势,且上述前车轮5、后车轮10接触路面25,则如图1中实线所示,车辆1处于“可行驶姿势”。另一方面,若将支脚架15的转动端向下方转动以使其接触路面25,且使该支脚架15与上述前车轮5接触路面25,则如图1中点划线所示,车辆1处于立于路面25的“站立姿势”。
上述驱动单元24具备车辆1的行驶用驱动源26、使上述后车轮10连动连接于该驱动源26的V型皮带卷挂式自动变速机构27、自动离合器、以及齿轮式减速机构。上述驱动源26为4冲程内燃机构28,作为该内燃机构28的主体的内燃机构主体29具备:曲轴箱31,其借助上述旋转支撑轴8而被旋转支撑于上述车体框架3;曲轴33,其是轴心32延伸于车体2的宽度方向,且可以在该轴心32周围沿箭头A方向(图2)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曲轴箱31;气缸34,其自该曲轴33突出于作为大致水平的一个方向的前方;油盆35,其安装于上述曲轴箱31的底板,且其内部储存有润滑油;油泵36,其将该油盆35内的润滑油供给至相对于上述曲轴箱31的曲轴33的支撑部等被润滑部。
又,上述内燃机构28具备:吸气管37,其自上述气缸34的上表面先向上方延伸出后而向后方延伸;燃料供给装置38,其配置于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上方附近,介设(介入设置)于上述吸气管37长度方向的中途部,通过上述吸气管37内而可供给燃料至上述气缸34内;排气管39,其自上述气缸34下表面先向下方延伸出后,在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平面视角上,使该内燃机构主体29的一侧、在该实施例中是使右侧向后方延伸出(延伸而出);消音器40,其连结于该排气管39的延出端部;火花塞41,其安装于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一侧、在该实施例中是安装于右侧中的上述气缸34的外侧部,且放电部面对上述气缸34内的燃烧室;飞轮永磁式发电机42,其连动连结于上述曲轴33而发电;连接器43,其可装卸地固定于上述火花塞41的输入端,可将借助上述飞轮永磁式发电机42发电的电力供给至上述火花塞41,上述火花塞41的输入端部与连接器43自上述气缸34的外侧部突出于外侧。
在图示例中,上述燃料供给装置38为化油器,该燃料供给装置38在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上方附近,配置于自该内燃机构主体29的气缸34的突出端至上述后臂9用的旋转支撑轴8之间的空间中。
又,上述驱动单元24具备水冷却装置45,其借助冷却水44冷却作为上述驱动单元24的驱动源26的内燃机构28的气缸34。该水冷却装置45具备:散热器46,其自上述车体2的宽度方向中心23及后车轮10偏向配置于上述一侧、在该实施例中是偏向配置于右侧,可借助外部空气B冷却上述冷却水44;水泵48,其在形成于上述气缸34的水套47与散热器46之间使冷却水44循环;离心式的风扇51,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2宽度方向的轴心49周围,沿箭头A方向(图2)旋转驱动,在上述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46的内侧,可供给外部空气B至该散热器46;树脂制罩壳体53,其自车体2宽度方向的外侧覆盖上述散热器46与风扇51,并且将这些散热器46与风扇51自其前方、后方及上方、下方覆盖,借助固定件52固定于上述散热器46,该罩壳体53上形成有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可流通空气B的格栅。
上述散热器46配置于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一侧、在该实施例中是右侧的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曲轴箱31的外侧方,借助固定件55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于该曲轴箱31侧。
上述散热器46具备:上部箱体56,其构成该散热器46的上端部,延伸于车体2的长度方向;下部箱体57,其构成上述散热器46的下端部,延伸于车体2的长度方向;核心部58,其使上部箱体56与下部箱体57互相连结,作为整体而形成板形状,该核心部58沿车体2的长度方向及垂直方向延伸。又,在车体2的侧视角度(图1、图2),上述核心部58的中心配置于上述曲轴33的轴心32的上方附近。
上述核心部58具备:金属制通水管60,其沿垂直方向延伸,在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规定距离而设置有多个,且使上述上部箱体56与下部箱体57的各内部互相连通;以及金属制散热片61,其架设(架于其上设置)于这些通水管60、60之间,外部空气B可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经过该散热片61。冷却水44以自上述上部箱体56与下部箱体57中任一方向另一方的方式通过上述各通水管60而流动时,该冷却水44通过上述散热片61与空气B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该冷却水44得以冷却。
在作为上述散热器46的后上端部的上部箱体56的后端部,形成有给水口62,其可自该散热器46的外部补给冷却水44至内部,该给水口62借助盖63可开、闭地被关闭着。在作为上述散热器46的后下端部的下部箱体57的后端部,形成有排水口65,其可自该散热器46的内部向外部排出冷却水44,该排水口65借助作为栓塞的开闭盖66可开、闭地被关闭着。
上述散热器46中的上部箱体56的内部的顶面68与下部箱体57的内部的内底面69分别为整体平坦的形状,且互相平行延伸。使上述前车轮5与后车轮10接触水平路面25,使车辆1处于“可行驶姿势”时,上述散热器46的顶面68与内底面69均成为后方朝上延伸的形态。
另一方面,使上述前车轮5与支脚架15接触水平路面25,车辆1处于“站立姿势”时,该车辆1与处于“可行驶姿势”的情形相比,上述驱动单元24成为略微后方向下的姿势,由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顶面68与内底面69均大致水平延伸。上述散热器46的顶面68与内底面69中至少一方的面在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
在上述车体2的侧视角度(图1、图2),在上述曲轴箱31的上方附近,且上述曲轴33的轴心32的上方区域,配置有上述旋转支撑轴8,又,上述散热器46的上部箱体56长度方向的中途部中的上表面的上方附近,配置有旋转支撑上述后臂9的旋转支撑轴8。在上述上部箱体56的中途部的上表面形成有沟形状的凹部71,其延伸于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述凹部71位于上述旋转支撑轴8的轴方向中上述旋转支撑轴8的假想延长线下方,且朝上方开口(参照图5)。
上述水泵48安装于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另一侧、在该实施例中为左侧的上述气缸34的外侧部。上述水泵48以与上述曲轴33连动的方式借助链条卷挂机构73连结。
上述水冷却装置45具备:第1冷却水管74,其使作为上述散热器46的前下端部的下部箱体57的前端部与上述水泵48的吸入部互相连通;第2冷却水管75,其使上述水泵48的吐出部与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气缸34的下部中水套47(图4)的下部互相连通;第3冷却水管76,其使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气缸34上部中水套47的上部与作为上述散热器46的前上端部的上述上部箱体56的前端部互相连通;调温器77,其介设(介入设置)于上述水套47上部与第3冷却水管76之间,上述各冷却水管74、75、76均为树脂制品。
上述第1冷却水管74至少其长度方向的中途部配置于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气缸34的下方,且配置于自该气缸34延伸出的上述排气管39的基部78前方的前侧空间79。这时,在上述散热器46的下部箱体57的前端部形成有与上述第1冷却水管74的后端部连通的连通开口80(图3),该连通开口80以朝向上述前侧空间79的方式开口。
又,在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车体2)的平面视角(图3),上述火花塞41与连接器43的组合体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1冷却水管74的至少一部分互相重合。又,上述第2冷却水管75的至少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内燃机构主体29的气缸34下方,且配置于上述排气管39的基部78后方的后侧空间81。
在上述车体2的侧视角度(图1、图2),上述第3冷却水管76是该第3冷却水管76整体配置于上述旋转支撑轴8的前方。
在图2与图5中,上述风扇51的轴心49与上述曲轴33的轴心32共通,上述风扇51具备:圆板形状的旋转板84,其固定于上述曲轴33的一端部;以及多个叶片85,其一体地突设(突出设置)于该旋转板84的上述散热器46侧的面上,列设(排列设置)于上述轴心49周围的圆周方向。
当风扇51与上述曲轴33连动而沿箭头A方向旋转时,空气(外部气体)B自上述散热器46的车体2宽度方向的外侧方,通过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被吸引至上述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内部空间87中。另一方面,该被吸引的空气B通过上述各叶片85、85之间而排出至其直径方向外方。又,如此被排出的空气B通过形成于上述曲轴箱31侧的外壁的未图示的开口,排出至其外部。
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前端、后端分别位于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51的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前端、后端相比更前方与更后方的位置。另外,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前端、后端也可位于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51的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前端、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又,也可使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前端、后端中的任一方位于与上述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前端、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使另一方位于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前端相比更前方的位置、或与后端相比更后方的位置。
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车体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上端位于与上述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外周面84上端大致高度相同的位置。又,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车体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内周面88下端相比较为上方的位置。另外,上述核心部58的车体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也可位于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内周面88下端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上述内燃机构28驱动时,大气侧的空气B通过上述吸气管37被吸入至内燃机构主体29的气缸34内,并且借助上述燃料供给装置38将燃料供给至该气缸34内,从而产生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借助上述火花塞41的放电而燃烧,该燃烧气体作为排气C通过上述排气管39得以排出。借助上述气缸34内的燃烧所产生的驱动力自上述曲轴33输出,经由变速机构27(图3)等,可传达至后车轮10,从而可行驶车辆1。
水泵48与风扇51连动于上述曲轴33而沿箭头A方向旋转。上述水泵48通过上述第1冷却水管74吸入上述散热器46内的冷却水44,另一方面,通过上述第2冷却水管75供给冷却水44至上述气缸34的水套47的下部。朝向上述水套47的上部而流过上述水套47的冷却水44通过上述调温器77与第3冷却水管76返回至散热器46内。
在上述散热器46中,冷却水44以自上述上部箱体56朝向下部箱体57的方式,经由上述核心部58的各通水管60流向下方。此时,上述风扇51自散热器46的外侧方吸引空气B,该空气B通过上述核心部58的散热片61,冷却上述各通水管60内的冷却水44。该冷却后的冷却水44之后如上所述,通过水泵48、第1冷却水管74以及第2冷却水管75再次供给至上述气缸34的水套47,从而该气缸34得以冷却。
根据上述构成,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前端,位于在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51的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前端的前方,且上述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后端位于在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后端的后方。
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风扇51的车体2长度方向上的整体在上述风扇51的轴方向上,与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对向,因此借助该风扇51,可供给充足的空气B至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借助该散热器46,冷却水44得以充分冷却,借助该冷却水44可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26的高温化。
又,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前端,位于在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51的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前端的前方,且上述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后端,位于在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后端相比更后方的位置,因此上述散热器46的形状在车体2的长度方向上容易变大,但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可抑制为较小,因此在上述散热器46的下面可确保规定的车高。由此,当行驶中车辆1倾斜转弯时,可防止上述散热器46的下端部接触路面25。
即,可获得如下“效果”:不仅可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26的高温化,并且即使在该种情形下,也可充分增大车辆1的倾斜角。
又,在上述实施例中,使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车体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内周面88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内周面88下端相比较为上方的位置。
在此,在上述实施例中,使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车体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内周面88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时,上述风扇51的至少下部大致整体在上述风扇51的轴方向上,与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对向,可供给充分的空气B至该核心部58,借助该散热器46,冷却水44得以充分冷却,从而借助该冷却水44可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26的高温化。
又,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车体2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的内周面88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内周面88下端相比较为上方的位置,因此可防止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下端过低,可在该散热器46的下面确保规定的车高。因此,行驶中车辆1倾斜转弯时,可防止上述散热器46的下端部接触路面25。
即,在更加确实地防止驱动源26的高温化的同时,即使在该种情形下,也可充分增大车辆1的倾斜角。
在此,散热器46自上述后车轮10偏向外侧方,此时,后车轮10的宽度尺寸越大,则上述散热器46越容易自上述后车轮10偏向于外侧方。因此,当行驶中车辆1倾斜转弯时,上述散热器46的下端更加容易接触路面25,从而可能使倾斜角更小。
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使上述散热器46的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前端在车体2长度方向上位于与上述风扇51的叶片85的旋转轨迹86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前端的前方,且上述核心部58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后端在车体2长度方向上位于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86的后端的后方,由此产生的“效果”与上述“效果”相同,但该“效果”对于上述具有摇动式驱动单元24的车辆1尤其有益。
另外,车辆1并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为机动三、四轮车或小型雪上车。又,上述后臂9与驱动单元24也可为分别独立的个体。又,燃料供给装置38也可为借助燃料喷射阀而进行燃料的喷射供给的装置。又,驱动源26也可为电动机。又,上述风扇5 1也可与曲轴33不同轴,另外,也可以其它驱动机构进行驱动。

Claims (4)

1.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该骑乘型车辆具有:行驶用驱动源,其被支撑于车体上;散热器,其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一侧配置,冷却上述驱动源冷却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轴心周围旋转驱动,在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的内侧,可供给空气至该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前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的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前端的前方,并且,上述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后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的后方。
2.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该骑乘型车辆具有:行驶用驱动源,其被支撑于车体上;散热器,其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偏向一侧配置,冷却上述驱动源冷却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轴心周围旋转驱动,在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的内侧,可供给外部的空气至该散热器,该风扇具有排列设置于上述轴心周围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叶片,通过上述风扇的旋转,上述散热器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空气通过该散热器的核心部,被吸引至上述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内部空间,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的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端,位于与上述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内周面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内周面的下端的上方。
3.一种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该骑乘型车辆设置有:行驶用驱动单元,其前部侧被旋转支撑于车体,从而后部侧可上下摇动;后车轮,其被支撑于上述驱动单元的后部,上述驱动单元具有:行驶用驱动源;散热器,其自上述后车轮偏向一侧配置,冷却上述驱动源冷却用的冷却水;风扇,其可在延伸于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轴心周围旋转驱动,在上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散热器的内侧,可供给空气至该散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器的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前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风扇的叶片的旋转轨迹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前端的前方,并且,上述核心部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后端,位于在车体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位于上述旋转轨迹的后端的后方。
4.一种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冷却装置。
CNB2004100881015A 2003-10-16 2004-10-15 骑乘型车辆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648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57103A JP4544509B2 (ja) 2003-10-16 2003-10-16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水冷却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2003357103 2003-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8931A true CN1608931A (zh) 2005-04-27
CN100364842C CN100364842C (zh) 2008-01-30

Family

ID=34614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8101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64842C (zh) 2003-10-16 2004-10-15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544509B2 (zh)
CN (1) CN100364842C (zh)
TW (1) TWI2412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35177A (ja) 2007-08-02 2009-02-19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255627A (ja) * 2008-04-14 2009-11-0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4569A (en) * 1980-06-19 1981-09-30 Honda Motor Co Ltd Autobicycle
JPS5935117U (ja) * 1982-08-28 1984-03-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タのラジエタ装置
JPS60127228U (ja) * 1984-02-07 1985-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三輪車におけるラジエ−タの配置構造
JPH0615799Y2 (ja) * 1985-05-01 1994-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輌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H0696975B2 (ja) * 1985-11-05 1994-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H0681898B2 (ja) * 1985-11-18 1994-10-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2923352B2 (ja) * 1990-11-29 1999-07-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H06346732A (ja) * 1993-06-08 1994-12-2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液冷方式による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H0710060A (ja) * 1993-06-25 1995-01-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JP3453726B2 (ja) * 1998-06-30 2003-10-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とそ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00238687A (ja) * 1999-02-19 2000-09-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CN1131931C (zh) * 1999-06-24 2003-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JP2001322440A (ja) * 2000-05-11 2001-11-2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02127977A (ja) * 2000-10-30 2002-05-09 Suzuki Motor Corp バランサー付き水冷エンジン搭載の自動二輪車
JP3696508B2 (ja) * 2000-12-28 2005-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2003019992A (ja) * 2001-07-09 2003-01-21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41249B (en) 2005-10-11
JP2005119501A (ja) 2005-05-12
CN100364842C (zh) 2008-01-30
TW200514711A (en) 2005-05-01
JP4544509B2 (ja) 201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0510B (zh)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CN1274663A (zh) 轻便小型两轮摩托车
CN1079747C (zh) 机动二轮车的动力机组
CN1891567A (zh) 动力单元和设置有该动力单元的跨乘式车辆
CN1341531A (zh) 两轮摩托车中的后轮悬架结构
CN101080566A (zh) 车用内燃机
CN101028846A (zh) 机动二轮车
CN1177995C (zh)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CN1607158A (zh) 机动两轮车及机动两轮车用发动机
CN1277045C (zh) 多气缸内燃机
CN1754770A (zh) 摩托车
CN1098420C (zh) 车辆用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CN1939800A (zh) 两轮机动车
CN1091717C (zh) 具有水冷式内燃机的小型车辆用动力机组
CN1242160C (zh) 车辆用散热装置
CN1755073A (zh) 车辆中的发动机排气结构
CN1608931A (zh) 骑乘型车辆的水冷却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CN1294347C (zh) 主架型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
CN1204018C (zh) 摩托车动力单元
CN1134363C (zh) 小型摩托车的储藏箱
US8091676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auxiliaries of engine for snow vehicle
CN1755074A (zh) 冷却水供给装置
CN1271320C (zh) 强制空冷式发动机
CN100395154C (zh) 骑乘型车辆
CN1162297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