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31C -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931C CN1131931C CN00118672A CN00118672A CN1131931C CN 1131931 C CN1131931 C CN 1131931C CN 00118672 A CN00118672 A CN 00118672A CN 00118672 A CN00118672 A CN 00118672A CN 1131931 C CN1131931 C CN 113193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or
- power unit
- mentioned
- car body
-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它的安装构造省空间化、车座下方的物品以容空间扩大,安装构造简单化。其特征是,动力部件7的曲轴31沿车体前后方纵置地配置,动力部件7的汽缸轴线C2向车体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动力部件7的动力传递系统向车体另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散热器41架设于由上述两倾斜形成的动力部件7的上部的V字空间中地配置着。曲轴31的一端上安装着冷却风扇,由护罩覆盖着该风扇,由该风扇排出风导给散热器41。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特别涉及在将散热器安装在动力部件的上部的构造中实现了散热器安装构造的节省空间化和构造的简单化的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的安装构造。
原来,作为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有在动力部件的上部将散热器天地方向地直接进行安装的结构(参照特公平3-46352号公报)。在该构造中,散热器指向车体宽度(左右)方向地被配置在动力部件上、或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具有稍微角度地被配置在动力部件上。
但是,在原来的这样的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中,由于是天地方向立着地安装散热器,车座下方的物品收容空间狭窄。另外,散热器的上方部分(盖等)从摇动自由地枢支动力部件的枢支部大地离开着,因此在动力部件摇动时,其位移大,为了对应于该摇动位移将散热器牢固地固定于动力部件上,需要安装强度,仅此,使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复杂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所具有的上述的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安装构造省空间化、可使车座下方的物品收容空间大、不需要安装强度的安装构造的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本第1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往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是在动力部件的上部安装散热器的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部件的曲轴沿车体前后方向纵置地配置,上述动力部件的汽缸的轴线向车体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着,上述动力部件的动力传递系统向车体另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着,上述散热器架设在由上述两倾斜形成的上述动力部件的上部的V字空间中地被配置。
由于第1发明上述地被构成着,在动力部件的上部安装散热器时,动力部件的曲轴沿车体前后方向纵置地被配置,动力部件的汽缸轴线向车体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动力部件的动力传递系统向车体一侧方向上倾斜地被配置,动力部件的汽缸轴线向车体一侧上倾斜地被配置,散热器架设于由该两倾斜形成的动力部件的上部的V字空间中地被配置。
其结果,可以有效地利用常常成为闲空间的由上述两倾斜形成的动力部件的上部的V字的谷间,可以将散热器架设于此处地进行配置安装,可以实现散热器安装构造的节省空间化。由此,可以取得宽大的散热器的上方、即车座下方的物品放置空间。
另外,由于可以在动力部件的上部、即沿车体前后方看向车体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的汽缸轴线的上方的动力部件的上部安装散热器,因而可在动力部件的前方部分安装散热器,由于该位置为摇动自由地枢支动力部件的枢支部的附近,因此,动力部件摇动时,散热器的摇动小,散热器上方部分(盖等)的位移小,对于该摇动位移不需要将散热器那样坚固地固定于动力部件上。其结果,降低了散热器的安装强度,仅此就简化了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的安装构造。
另外,本申请的第2发明是在上述第1项发明的基础上,将冷却风扇安装于曲轴的一端,该冷却风扇由罩覆盖着,从该冷却风扇排出的冷却风导向散热器。
其结果,可以将冷却风扇接近散热器地进行安装,可以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另外,还可以使罩小型化。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是用与曲轴垂直的包含汽缸轴线的面截断动力部件的概略横截面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纵剖视图。是侧视地表示散热器部分的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7是罩的正视图。
以下对图1~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实施例的往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是用与曲轴垂直并含有汽缸轴线的面截断动力部件的概略横断面图,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图2的IV-IV剖视纵断面图,是侧视地表示散热器部分的图。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图6是散热器的俯视图,图7是罩的正视图。
在以下,所谓“前后左右”是指沿车辆的行进方向看的车体的前后左右。另外,所谓“车体中心”是指通过安装在机动二轮车上的车轮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的铅垂面。所谓“车体中心附近”是指装在机动二轮车上的车轮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宽度范围内。
如图1所示,适用本实施例中的往动力部件7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的机动二轮车具有由前构架3和后构架4构成的主构架,该前构架3和后构架4由螺栓2相互连接。
在前构架3的前部设有悬挂前轮5的前悬挂机构和操纵前轮5的转向机构,在后构架4的前方的背后设有驱动后轮的动力部件7,在后构架4的后部设有悬挂后轮6的后悬挂机构,在后构架4的前方上部设有车座8。
在机动二轮车1上从前方向后方顺次地安装着前挡泥板、前罩10、脚踏底板11、构架体罩12及后挡泥板13,在脚踏底板11的左右设有一对侧罩14,在车座8的下方的构架体罩12的内部设有收容安全帽等的收容箱15。
前悬挂机构由摆臂16和缓冲装置17,该摆臂16位置于前轮5的右侧,并沿上下方向可自由摇动地支承于前构架3的前方下端部的支轴上,上述缓冲装置17其一端部枢装在摆臂16上,另一端枢装在前构架3上。在摆臂16的前方端部通过主销18沿左右方向摆动自由地安装着车轴座19,在安装在车轴座19上的车轴20上旋转自由地支承着前轮5。
转向机构具有手柄支柱22、转向臂23、连杆24,该手柄支柱22回转自由地支承于头管21上,该头管21安装在前构架3的前方上端部,上述转向臂23沿上下方向摇动自由地支承于手柄支柱22的下端部的支轴上,连杆24的一端枢装在转向臂23上,其另一端枢装在车轴座19的臂19a上。
这样,所谓转向机构和前悬挂机构是相互独立的机构,以便提高操纵性。
虽然在图中未详示,动力部件7的前部,由分别插入在左右一对的托架25的悬挂孔26和管形套46(参照图2、图3)中的一对悬挂螺栓摇动自由地支承在后构架4上,该托架25分别安装在后构架4上,上述管形套46分别设在后述的内燃机30的下曲轴箱42l的前方端部及汽缸盖43的前方端部。
另外,动力部件7的后部通过缓冲装置27安装在左方的后构架4的后部。
由此,动力部件7在行走时对应于路面的起伏可上下摇动。
另外,两管形套46的轴线位于含有内燃机30的曲轴31的轴线C的水平面的稍上方,而且,在两轴线位于脚踏底板11的上面位置的下方、并且除去了散热器41的动力部件7的上端面为与脚踏底板11的上面基本等高的位置配置动力部件7,以使车体的重心低。
动力部件7具有内燃机30和备有变速机9及最终减速装置110的动力传递装置90。
内燃机30是火花点火式四冲程单汽缸水冷式内燃机,从配置于构架体罩12的下方的空气滤清器32延伸的挠性空气导入管33与配置于车体右侧的节气门主体34的上游端部连接着。在节气门主体34的下游端部连接着吸气管35,该吸气管35与汽缸盖43的吸气口连接,在该吸气管35上安装着燃料喷射阀36。燃料从配置于脚踏底板11的下部的燃料箱37供给上述燃料喷射阀36。
在车体的右侧配置着排气消音器39,该排气消音器39连接着与汽缸盖43的排气口连接的排气管38,散热器41与来自配置于内燃机30的前方的冷却风扇的冷却风接触,该散热器41配置于内燃机30的上部。
动力传递装置90备有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其输出由轴驱动机构传递给后轮6的车轴而驱动后轮6,上述轴驱动机构具有最终减速装置110的驱动轴111。
下面,再对动力部件7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内燃机30通过顺次地重叠组装曲轴箱42、汽缸盖43及汽缸盖罩44而构成。
曲轴箱42被含有曲轴31的轴线、并相对水平面倾斜的分割面二分割为上下的曲轴箱42u、42l,下曲轴箱42l的分割面A朝向车体的左上。在上曲轴箱42u的上部一体地形成着汽缸45,该汽缸45具有相对于车体中心向右上方倾斜的轴线,该汽缸45的朝向车体的右上的安装面B上安装着汽缸盖43。
该安装面B相对于水平面及分割面A倾斜,含有分割面A的平面和含有安装面B的平面在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右下(图2中的左下)的外方交叉着。
上下两曲轴箱42u、42l兼作覆盖变速机的前部的变速机罩92的一部分,上述变速机为将曲轴31的动力传递给后轮6的动力传递装置90的构成要素。
在下曲轴箱42l的前方左方端部外面上设有用于插通悬挂螺栓的管形套46,该悬挂螺栓用于将动力部件,支承于后构架4的托架25上。该管形套46由圆筒部46a、弹性管46b、金属制的插通管46c构成,该圆筒部46a一体地形成于下曲轴箱42l上,该弹性管46b由外周面固定安装在圆筒部46a的内周面上的圆筒状的橡胶构成,该插通管46c其外周面固定附着于弹性管46b的内周面上、并且供悬挂螺栓插通其内侧。而且,在汽缸盖43的前右下方端部外面上也设有同一构造的管形套46。
在曲轴箱42上通过一对主轴承49、50旋转自由地支承着曲轴31,该曲轴31指向车体的前后方向、即纵置地配置着。
各主轴承45、50保持在半圆柱状的凹槽内,该凹槽分别形成在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曲轴31的轴线C1位置于分割面A上。
曲轴31借助往复运动的活塞47并通过连杆48而被旋转驱动,上述连杆48其小端部枢装在活塞47的活塞销上,该活塞47滑动自由地嵌合于汽缸45的汽缸腔中,连杆48的大端部枢装在曲轴31的曲柄销上。另外,在曲轴31上,在活塞销的相反侧设有平衡重31a,用于抑制由活塞47及连杆48的往复运动所带来的振动发生。
在此,再对分割面A、安装面B及汽缸45的轴线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在与曲轴31的轴线C1垂直相交且含有汽缸45的轴线C2的基准平面中,分割面A与基准平面的交线与作为从曲轴31的轴线C1向上方延伸的铅垂的半直线的基准铅垂线所成的角度α为锐角。另外,汽缸45的轴线和上述基准铅垂线所成的角度β也为锐角。两角度α、β基本相等。
而且,作为安装面B与基准平面的交线的延长线与上述基准铅垂线所成的角度γ与角度α是同位角,角度γ比角度α小。因此,在基准平面中,分割面A、安装面B及汽缸45的轴线在与车体中心C0之间形成的角度也分别为角度α、角度β、角度γ。这些角度α、β、γ的值是考虑了应设定的倾斜角度后适当地进行设定的角度。
在汽缸盖43上分别形成着连接吸气管35的吸气口、连接排气管38的排气口及连接与增压器52连接的排出空气导管的增压器,与形成在汽缸盖43的下面上的燃烧室连通着。
从安装于吸气管35上的燃料喷射阀36朝向吸气口喷射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供给于燃烧室。而且,给其混合气点火用的点火栓51面对燃烧室地安装于汽缸盖43上。另外,在形成在汽缸盖43的后端面上的孔中嵌合着形成增加器52的壳的增压缸52a。
在汽缸盖43上通过一对轴承54、55旋转自由地支承着指向车体前后方向地被配置的凸轮轴53。各轴承54、55保持在分别形成在上曲柄箱42u和汽缸盖43的安装面B上的半圆柱状的凹槽中,使凸轮轴53的轴线C3位于安装面B上,由于这样的凸轮轴53的配置与仅以汽缸盖支承凸轮轴53的内燃机相比,可以将汽缸45的轴方高度抑制得低。
如图3所示,在曲轴31的前侧的位于主轴承49的前方的前方端部设有交流发电机56,该发电机56的转子56a被曲轴31的前方端面的螺栓螺纹部贯通并由螺母57固定着,由此固定于曲轴31上。在发电机56的转子56a上由螺栓59一体地安装着冷却风扇58,该冷却风扇58用于将冷却用的空气送给散热器41,冷却风扇58的周围由罩(风扇罩)40覆盖着,在罩40的前方部形成着空气取入口40a。
另一方面,在曲轴31的后侧的主轴承50的后方朝向后方地分别依次地安装着第1驱动齿轮60、第2驱动齿轮61,以使该第1齿轮60、第2齿轮61与曲轴一体地旋转。另外在曲轴31的后方端面上形成着与曲轴31的轴线C1同轴的嵌合孔。在该嵌合孔内嵌合着中空的油泵驱动轴62a,与曲轴31一体地旋转。
油泵62是次摆线式油泵,在利用与上下两曲轴箱42u、42l及变速机箱92的接合面形成的壳体的内部空间内,转子62b由油泵驱动轴62a旋转驱动。
积存在下曲轴箱42l的底部的油由该油泵62经形成于变速机箱92中的吸入通路63而被吸引,被排出的油通过设在曲轴箱42、变速机箱92上的油路及油管分别供给于凸轮轴53、变速机的中心轴93、各轴承部。另外,油通过油泵驱动轴62a的内部供给于曲柄轴31的两主轴承49、50及曲轴销与连杆48的大端部的滑动部。
第1驱动齿轮60与同空转轴64一体旋转地被安装的大齿轮65啮合,由于该空转轴64也成为后述的平衡器轴,因而,为了以与曲轴31相同的转速旋转,大齿轮65的齿数与第1驱动齿轮60的齿数相等。
另外,为了旋转驱动凸轮轴53,与同凸轮轴53一体地旋转地设置的凸轮齿轮67啮合的小齿轮66一体地设在大齿轮65上,而且,借助该一连的齿轮列,曲轴31每转2转,凸轮轴53旋转一转。在凸轮轴53的前方端部上安装着旋转板,通过旋转位置传感器76检测出该旋转板的旋转位置,进行燃料喷射时期控制所需要的内燃机行程状态。
凸轮齿轮67花键结合在使复动型的活塞式增压器52的增加活塞52b住复运动的增压曲轴52C上。在凸轮轴53上形成着中空部,该中空部成为向后述的各凸轮和各摇臂的滑动部供给油,在该中空部的增压器侧的端部压入着增压曲轴52c的延长部,由此,凸轮轴53与增压曲轴52c一体地旋转。
在凸轮轴53上设有用于分别开阀驱动吸气阀68、排气阀(图中未示)及增压阀69的吸气凸轮、排气凸轮及增压凸轮。其中,吸气阀68由第2摇臂71开阀驱动,该第2摇臂71由借助与吸气凸轮接触而被摇动的第1摇杆70而被拉下的杆72摇动。排气阀虽然图中未示,也与上述同样的机构以不同的定时开阀驱动。另外,增压阀69由第2摇杆74开阀驱动,该第2摇杆74由被第1摇杆73压上的杆75摇动,该第1摇杆73通过与增压凸轮接触而被摇动。
空转轴64具备大圆筒部64a和小圆筒部64b,该空转轴64指向车体的前后方向地被配置着、并形成为带台阶的圆筒状。大圆筒部64a和小圆筒部64b由上下两曲轴箱42u、42l保持的轴承77、78分别旋转自由地支持着。
这些轴承77、78与曲轴31的主轴承49、50同样地保持在分别形成在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的半圆柱状的凹槽中。空转轴64的轴线位于分割面A上。另外,由于分割面A相对于车体中心C0以角度α倾斜着,所以,空转轴64的轴线C4在曲轴31的轴线C1的下方、并且位于相对于车体中心C0的右侧(图2中的左侧)。
在空转轴64的大圆筒部64a的内侧从该大圆筒部64a内周面隔着径向的间隙收容着冷却水泵79的壳(磁铁式冷却水泵79的隔壁)79a。在该壳79a中液密地安装着冷却水泵79的罩79b,来自散热器41的出口侧的箱的配管(导水管)80与上述罩79b连接着。
在上曲轴箱42u上形成着排出孔81,该排出孔81与冷却水套84连通,该冷却水套84与冷却水泵79的排出部连通、并围着汽缸腔形成(图中未详述,参照图2、图5)。在图5中可外视围着交流发电机56的周围的围壁128的一部分。这围壁128突出形成于上曲轴箱42u的前方外侧面上。
在由壳79a和罩79b形成的泵室内设有转轴79c,该转轴79c沿轴向在泵室内延伸,其一端旋转自由地支承在罩79b的顶部,其另一端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壳79a的底部。冷却水泵79具有叶轮79d,该叶轮79d具有3片叶片,并该叶轮79d与转轴79c一体地安装着。在该叶轮79d的轴部的周向安装着永久磁铁79e。
在空转轴64的大圆筒部64a的内周面和壳79a的上述间隙中,在大圆筒部64a的内周面上以在与壳79a之间隔着微小的间隙的状态沿周向安装着永久磁铁79f,在与叶轮79d的轴部的永久磁铁79e之间形成着磁性连轴节。
因此,在空转轴64旋转时,通过该磁性连轴节叶轮79d进行旋转,通过导水管80流入泵室内的冷却水被冷却水泵79升压,经过冷却水泵79的排出部、上曲轴箱42u的排出孔81而压送给冷却水套84。
如图2所示,散热器41架设在由上曲轴箱42u和汽缸盖43形成的V字空间中地被配置着,其左右两端通过支撑部(安装板)120由螺栓121分别固定于上曲轴箱42u的上面左方的端部和汽缸盖43的上面右方的端部上。
冷却完了汽缸45及汽缸盖43的高温部的冷却水如图2所示地从汽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通过恒温器82流入到散热器41的入口侧箱122中(参照图6)。
汽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形成为突出筒状,通过其突出筒部43a贯穿一体地形成在散热器41的入口侧箱122的侧部的收容室41a的室壁而嵌入在该收容室41a内,谋求汽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和散热器41的入口侧箱122之间的流体连通。恒温器82配置在该突出筒部43a贯通收容室41a的部分的流路中地被安装着。
这样,由于利用由上曲轴箱42u和汽缸盖43形成的V字空间,散热器41配置于此,从而可以实现散热器安装构造的省空间化,可以实现动力部件7的紧凑化。另外,由此,可以获取大的车座8的下方的物品收容空间。
再有,不需要通过软管等的配管连接汽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和散热器41的入口侧箱122之间、不需要专用的恒温器,也不需要绕置配管,从而可以增大周边零件的配置自由度。而且,冷却水通路的连通连接也变容易,通过介装着恒温器82的同时使汽缸盖43和散热器41之间的冷却水通路最短化,可以进一步使冷却性能稳定化。
再对散热器41的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散热器41具有冷却水的入口侧箱122和出口侧箱123,这些箱122、123由带有许多翅片的传热管124连接着。
散热器41的整体轮廓形状正视为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在上方稍大、下方稍小地鼓出的细长形状(参照图2),将该细长方向(长度方向)与架设由上曲轴箱42u和汽缸盖43形成的V字谷间的方向相同地配置地固定着。
散热器41的整体轮廓形状俯视为大致矩形状,仅入口侧箱122的一右端部分形成为沿长度方向突出的形状(参照图6),该入口侧箱122的一方端部分用于接收从收容室41a流入的冷却水,该收容室41a嵌入着汽缸盖43的突出筒部43a。散热器41的大小、形状根据所需要的冷却容量、周围零件的配置等适应当地进行决定。
冷却水从入口侧箱122流入带有许多翅片的传热管124内,在此,由从冷却风扇58排出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在带有翅片的传热管124内被冷却了的冷却水接着流入出口侧箱123内,从设在该箱123的一方端部的冷却水出口125通过配管(导水管)80导入冷却水泵79的吸入部。
冷却风在从冷却风扇58排出后一边由细长的导风部40b和U字状导向壁126诱导一边流过导风路D内,并从用上曲轴箱42u和汽缸盖43形成的V字空间的底部流入散热器41的芯部。上述细长导风部40b(参照图4、图7)通过壳40的周壁的一部分沿径向鼓出并沿轴向延伸地形成。上述导风壁126突出形成于上曲轴箱42u的上面上(参照图2、图4)。
流入散热器41的芯部的冷却风,在芯部内一边向上方及左右两侧方扩散、一边从芯流出。其间,无遗漏地与带许多的翅片传热管124全面接触,与流动的内部的冷却水进行有效的间接热交换。
在散热器41的入口侧箱122的上部设有冷却水的补给部127,这冷却水补给部127一体地具有溢流机构(图中未详示)。
在空转轴64的大圆筒部64a的外周面上安装着一部分上设有开口的圆筒状的配重83,从而形成抑制由具有平衡重31a的曲轴31的旋转产生的振动和由活塞47及连杆48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的平衡器。
因此,空转轴64不仅是驱动冷却水泵79的驱动轴,还是平衡器轴。这样,通过使设在驱动凸轮轴53的驱动机构上的空转轴64作为冷却水泵79的驱动轴并且还作为平衡器轴发挥作用,从而,可以实现内燃机30的紧凑化,即使在狭窄的空间中也能紧凑地配置多个旋转轴。
凸轮轴53空转轴64相对于汽缸45的轴线配置于含有分割面A的平面和含有安装面B的平面交叉的侧、即两平面相互接近的侧。借助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的这样的配置,可以相互接近地配置支持于分割面A上的空转轴64及支承于安装面B上的凸轮轴53。在空转轴64和凸轮轴53之间不夹装另外的空转轴的情况下,可以将两者直接由小齿轮66及凸轮齿轮67结合。由此,可以将汽缸45的轴线方向的高度抑制为低,可以削减零件数量。
另外,根据凸轮轴53及空转轴64这样的配置,其结果,由于可以有效地利用夹在含有分割面A的平面和含有安装面B的平面相互接近侧的该两面中的狭窄的空间,所以,可以隔着汽缸45地在与其相反的侧的汽缸45侧面上形成宽大的空间,可如上所述地在该空间内配置作为周边零件之一的散热器41。
作为动力部件7的动传递装置90的构成要素的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具备中心轴93、输入齿轮94、起动离合器93、2速用、3速用、4速用的各变速离合器96~98及输出轴99。
指向车体前后方向地被设置的中心轴93是该变速轴91的中心轴,其前后端部,在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A中,嵌合在分别形成在两曲轴箱42u、42l的前方端部内面上的有底的半圆柱状的凹槽上,其后端部插入在安装在变速机箱92的后端面上的最终减速装置110的齿轮箱114的支承孔中而被支持着。
而且,由覆盖安装在该最终减速齿轮箱114上的轴端的回转阻止构件100不可旋转地支持着。中心轴93的轴线C5位于上下面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
中心轴93的前方端部如上述地由两曲轴箱42u、42l的前端部支承着,并比曲轴31的后方端部更位于车辆的前方,由此,可以将曲轴31和中心轴9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地进行配置。可缩短动力部件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紧凑的动力部件7。
曲轴31的第2驱动齿轮61与输入齿轮94啮合,该输入齿轮94安装在设在带凸缘轮毂101的轴向的中央部的凸缘上,该带凸缘轮毂101旋转自由地嵌合在变速机91的中心轴93上。带凸缘的轮毂101的后部与起动离合器95的离合器内件95a一体地旋转地结合着,另外,在其前部通过单向离合器106安装着构成起动马达的减速机构的与空转轴的小齿轮104啮合的起动从动齿轮105,102是与起动马达的转轴直接连接的驱动齿轮,103是与该驱动齿轮102啮合的空转轴的大齿轮。
起动离合器95具有离合内件95a、离合器外件95b和离心重95c,在离合器内件95a超过规定的转速时,借助离心重95c的作动,离合器内件95a和离合器外件95b连接,两者一体地旋转,由此,起动离合器95成为完全连接状态。
各变速离合器96~98具有行星齿轮机构及离合机构。
在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的输出轴99上一体地旋转地安装着输出齿轮107,该输出齿轮107与固定于最终减速装置110的空转轴111上的齿轮112啮合着。在指向车体的前后方向地配置的空转轴111的后方端部上形成着图中未示的锥齿轮,该锥齿轮与安装于后轮6的车轴上的从动锥齿轮啮合着。这样,输出轴99的旋转被减速地传递给后轮6,驱动后轮6。113是转速传感器。
由于本实施例的往动力部件7上安装的散热器41的安装构造如前所述地构成着,所以可以产生如下的效果。
在将散热器41安装在动力部件7的上部时,动力部件7的曲轴31沿车体前后方向纵置地被配置,动力部件7的汽缸45的轴线向车体右侧方向上倾斜地被配置,动力部件7的动力传递系统向车体左侧方向上倾斜地被配置,散热器41架设在由该两倾斜形成的动力部件7的上部V字空间中地被配置。
其结果,可以有效地利用由常常形成为闭空间的上述两倾斜形成的动力部件7的上部的V字谷间,可以将散热器41架设地配置安装于此,可以谋求散热器41的安装构造的节省空间化,由此,可以获得大的散热器41的上方、即车座8的下方的物品收容空间。
另外,由于可以在动力部件7的上部、即沿车体前后方向看向车体右侧方向上倾斜配置的汽缸45的轴线的上方的动力部件7的上部安装散热器41,所以,可以在动力部件7的前方部分安装散热器41,由于该位置在由悬挂螺栓摇动自由地枢支承动力部件7的枢支部的附近,在动力部件7摇动时,散热器41的晃动小,散热器41的上方部分(冷却水补给部127所备有的盖等)的位移小,没有将散热器41相对于这摇动位移那样坚固地固定于动力部件7上。其结果,降低了散热器41的安装强度,仅此简化了向动力部件7的上部安装的散热器41的安装构造。
另外,在曲轴31的一端安装着冷却风扇58,该冷却风扇58由罩40覆盖着,从该冷风扇58排出的冷却风导入散热器41,由此,可以将冷却风扇58接近于散热器41地进行安装,可以提高散热器41的冷却性能,而且,还能使罩40小型化。
Claims (2)
1.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散热器安装在动力部件的上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部件的曲轴沿车体前后方向纵置地配置着,上述动力部件的汽缸轴线向车体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上述动力部件的动力传递系统向车体的另一侧方向上倾斜地配置着,上述散热器架设于由上述两倾斜形成的上述动力部件的上部的V字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在上述曲轴的一端上安装着冷却风扇,上述冷却风扇由护罩覆盖着,从上述冷却风扇排出的冷却风被导向上述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77371999 | 1999-06-24 | ||
JP177737/1999 | 1999-06-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83738A CN1283738A (zh) | 2001-02-14 |
CN1131931C true CN1131931C (zh) | 2003-12-24 |
Family
ID=18528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01186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1931C (zh) | 1999-06-24 | 2000-06-21 |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93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44509B2 (ja) * | 2003-10-16 | 2010-09-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水冷却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
JP2020045843A (ja) * | 2018-09-20 | 2020-03-26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ベルマウスの取付構造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17793A (ja) * | 1989-02-15 | 1990-08-30 | Suzuki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タ |
-
2000
- 2000-06-21 CN CN00118672A patent/CN113193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17793A (ja) * | 1989-02-15 | 1990-08-30 | Suzuki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83738A (zh) | 2001-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3341C (zh) | V形皮带式变速器 | |
JP5215962B2 (ja) | 遠心式冷却ファンの騒音防止構造 | |
CN1177995C (zh) |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 |
CN1111643C (zh) | 自动两轮车用内燃机 | |
CN101509546B (zh) |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 |
CN1277045C (zh) | 多气缸内燃机 | |
CN1924305A (zh) | 内燃机 | |
CN1107158C (zh) | 机动两轮车用v型内燃机 | |
CN1644885A (zh) | 内燃机的辅机安装结构 | |
CN1131931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 |
CN1111642C (zh) | 机动两轮车用v型内燃机 | |
CN1242160C (zh) | 车辆用散热装置 | |
CN1081732C (zh) | 车辆用发动机的辅机安装结构 | |
CN1070991C (zh) | 四冲程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 |
CN1088501C (zh) | 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 |
CN1129704C (zh) | 顶置阀式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 | |
CN1657748A (zh) | 内燃机本体的散热器安装结构 | |
CN1085293C (zh) | 水冷四冲程发动机 | |
CN1721667A (zh) | 具有冷却风扇的冷却装置 | |
CN1113159C (zh) | 车辆用v型内燃机 | |
CN1131932C (zh) | 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 |
CN1532384A (zh) | 强制空冷发动机 | |
CN1891564A (zh) | 车辆用动力单元 | |
CN1256374A (zh) | 车辆用v型内燃机 | |
CN1118406C (zh) | 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