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32C - 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32C
CN1131932C CN00120285A CN00120285A CN1131932C CN 1131932 C CN1131932 C CN 1131932C CN 00120285 A CN00120285 A CN 00120285A CN 00120285 A CN00120285 A CN 00120285A CN 1131932 C CN1131932 C CN 113193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thermostat
mentioned
cooling water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20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1937A (zh
Inventor
小笠原敦
朝仓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1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1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3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3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Camshaft or pushrod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70/0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冷式内燃机30的冷却水温检测用恒温器82的安装构造,散热器41安装在内燃机30的上部,其中,恒温器82在冷却水的循环通道中,对着散热器41的水箱(收容室41a)内地进行设置。恒温器82安装在内燃机30的冷却水出口43a与散热器41的冷却水入口130之间。所以,可使恒温器的安装构造简化,提高安装性和降低冷却稳定性。

Description

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特别是涉及一种将散热器安装于内燃机上部的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安装构造,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可使恒温器的安装构造简化,提高安装性和降低成本。
背景技术
过去,在将散热器安装于内燃机上部的水冷式内燃机中,当在冷却水的循环通道中设置恒温器时,有时在内燃机与散热器之间配置散热器冷却用扇,由内燃机的冷却水出口部开口与恒温器外罩用导管的端部夹持恒温器,通过软管将该导管的另一方的端部连接到散热器的冷却水入口(参照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5-78642号)。
然而,在现有技术这样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中,需要保持和覆盖恒温器的专用外罩用导管,还需要将该外罩用导管连接到散热器的软管,所以,部件数目增大,成为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另外,需要进行恒温器外罩用导管在内燃机的安装及插入软管等作业,难说安装性也优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安装构造,该恒温器安装构造可解决现有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存在的上述那样的问题,使其安装构造简化,提高安装性和降低成本,并可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水的冷却响应性和冷却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解决了上述那样问题的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在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安装构造中,具有:备有冷却水出口和冷却水入口的内燃机;备有冷却水出口和冷却水入口的散热器;连接上述内燃机的上述冷却水出口和上述散热器的上述冷却水入口的第一连接部;连接上述内燃机的上述冷却水入口和上述散热器的上述冷却水出口的第二连接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恒温器具有凸缘部,被安装在冷却水的循环通道中的上述第一或第二连接部的一方上,通过上述内燃机和上述散热器夹持上述凸缘部。
由于本发明第一方案如上述那样构成,恒温器位于冷却水的循环通道中,安装在上述内燃机的冷却水出入口与上述散热器的冷却水出入口之间。所以,不需过去所需要的用于保持覆盖恒温器的专用外罩用导管和用于将该外罩用导管连接于散热器的软管,可减少部件个数,使构造简单化,减少成本。另外,由于不需过去所需部件的安装、插入等作业,所以可提高安装性。
另外,由于不需恒温器外罩用导管和软管,所以,不用连接配管也可连接内燃机的冷却水出入口与散热器的冷却水出入口,内燃机与散热器配置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恒温器可迅速检测到由散热器冷却了的冷却水的温度(恒温器设于内燃机的冷却水入口部的场合)或由内燃机提高了温度的冷却水的温度(恒温器设于内燃机的冷却水出口部的场合)的影响,可适当地控制冷却水循环,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水的冷却响应性。
另外,由于恒温器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变小,所以可正确地检测到冷却内燃机后温度上升了的冷却水的温度,适当地控制冷却水循环,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水的冷却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第一方案中,夹持着上述恒温器一侧的上述连接部形成凸出筒部和凹入筒部,通过相互嵌合进行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二方案的基础上,恒温器对着散热器的水箱内地进行设置。
结果,由极为简单的装置,即可将恒温器固定在冷却水的循环通道中,而且,可朝着散热器的水箱内地设置恒温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搭载了使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式的恒温器安装构造的水冷式内燃机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面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向视断面图,为与曲轴直交地以包含气缸轴线的面切断包含水冷式内燃机的动力机组的示意断面图。
图3为图2的III-III线向视断面图。
图4为图2的IV-IV线向视断面图,为以侧视示出散热器部分的图。
图5为图2的V-V线向视断面图。
图6为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为散热器的平面图。
图8为护罩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图1~图8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式。
图1为搭载了使用本实施形式的恒温器安装构造的水冷式内燃机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面图,图2为图1的II-II线向视断面图,为与曲轴直交地以包含气缸轴线的面切断包含水冷式内燃机的动力机组的示意断面图,图3为图2的III-III线向视断面图,图4为图2的IV-IV线向视断面图,为以侧视示出散热器部分的图,图5为图2的V-V线向视断面图,图6为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7为散热器的平面图,图8为护罩的正面图。
以下所称“前后左右”指朝车辆前进方向观看时车身的前后左右。另外,“车身中心”意味着通过安装于机动二轮车的车轮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的铅直面。“车身中心近旁”意味着安装于机动二轮车的车轮左右的宽度方向宽度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采用了本实施形式的散热器在动力机组7的安装构造,该机动二轮车具有主构架,该主构架由螺栓2相互连接前构架3和后构架4而构成。
在前构架3的前部设置悬挂前轮5的前悬挂机构和操纵前轮5的转向机构,在后构架4的前方的背面设置用于驱动后轮的动力机组7,在后构架4的后部设置用于悬挂后轮6的后悬挂机构,在后构架4的前方上部设置车座8。
在机动二轮车1从前方到后方依次安装前挡泥板9、前罩10、踏板11、车架本体罩12及后挡泥板13,在踏板11的左右设置一对侧罩14。在车座8下方的车架本体罩12的内部,设置收容头盔等的收容箱15。
前悬挂机构具有摇臂16和缓冲装置17,该摇臂16位于前轮5的右侧,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支承在前构架3的前方下端部的支轴,该缓冲装置17的一端部以枢轴安装在摇臂16,另一端部以枢轴安装在前构架3。在摇臂16的前方端部通过转向销18可朝左右方向摇动地安装车轴托架19,在安装于车轴托架19的车轴20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前轮5。
转向机构具有转向柄立柱22、转向臂23、及连杆24,该转向柄立柱22可自由回转地支承于头管21,该头管21安装于前构架3的前方上端部,该转向臂23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支承在转向柄立柱22的下端部,该连杆24的一端部以枢轴安装于转向臂23,另一端部以枢轴安装于车轴托架19的臂19a。
这样,转向机构和前悬挂机构成为相互独立的机构,提高了操纵性。
虽未在图中详细示出,动力机组7的前部由一对吊挂螺栓可自由摇动地支承在后构架4,该一对吊挂螺栓分别插到托架25的吊挂孔26和管套筒46(参照图2、图3),该托架25分别安装在左右一对后构架4,该管套筒46分别设置在后述内燃机30的下曲轴箱42l的前方端部和气缸盖43的前方端部。
另一方面,动力机组7的后部通过缓冲装置27安装在左方的后构架4的后部。
这样,动力机组7行走时可相应于路面的起伏上下摇动。
另外,两管套筒46的轴线处于包含内燃机30的曲轴31的轴线C1的水平面稍往上的位置。两轴线位于踏板11的上面位置的下方,在除了散热器41以外的动力机组7的上端面与踏板11上面大体相等的高度的位置,配置动力机组7,使车身低重心化。
动力机组7具有内燃机30和动力传递装置90,该动力传递装置90具有变速器91和最终减速装置110。
内燃机30为火花点火式4冲程单缸水冷式内燃机,从配置于车架本体罩12下方的空气滤清器32延伸的可挠性空气导入管33连接到节气门34的上游端部,该节气门本体34配置在车身右侧。在节气门本体34的下游端部连接与气缸盖43的进气孔连接的进气管35,在该进气管35安装燃料喷射阀36。从配置于踏板11下部的燃料箱37向该燃料喷射阀36供给燃料。
另外,在车身的右侧,配置排气消声器39,该排气消声器39连接到排气管38,该排气管38连接到气缸盖43的排气孔。散热器41配置在内燃机30的上部,该散热器41冲着配置于内燃机30前方的冷却扇58的冷却风。
动力传递装置90具有行星齿轮式变速器91,其输出由轴驱动机构传递到后轮6的车轴,驱动后轮6,该轴驱动机构具有最终减速装置110的驱动轴111。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动力机组7。
如图2和图3所示,内燃机30通过依次重合安装曲轴箱42、气缸盖43、及缸罩盖44而构成。
曲轴箱42由分割面A分割成上下曲轴箱42u、42l,该分割面A包含曲轴31的轴线并相对水平面倾斜,下曲轴箱42l的分割面朝车身的左上。在上曲轴箱42u的上部,一体形成气缸45,该气缸45具有相对车身中心朝右上方倾斜的轴线,在朝该气缸45的车身右上的安装面B,安装气缸盖43。
该安装面B相对水平面和分割面A倾斜,包含分割面A的平面与包含安装面B的平面在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右下(在图2中为左下)的外方交叉。
上下两曲轴箱42u、42l兼作变速器箱92的一部分,该变速器箱92覆盖变速器的前部,该变速器为将曲轴31的动力传递到后轮6的传递装置90的构成要素。
在下曲轴箱42l的前方左方端部外面,设置管套筒46,在该管套筒46插通吊挂螺栓,该吊挂螺栓将动力机组7支承在后构架4的托架25。该管套筒46由圆筒部46a、弹性管46b、及金属制插通管46c构成,该圆筒部46a一体形成于下曲轴箱42l,该弹性管46b由外周面固定于圆筒部46a的内周面的圆筒状橡胶等构成,该金属制插通管46c以外周面固定于弹性管46b的内周面并将吊挂螺栓插通内侧。同一构造的管套筒46也设置在气缸盖43的前方右下方端部外面。
在曲轴箱42,朝车体的前后方向通过一对主轴承49、50可自由回转地支承所谓纵向配置的曲轴31。各主轴承49、50保持在分别形成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A的半圆柱状凹槽,曲轴31的轴线C1位于分割面A上。
连杆48在可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气缸45的缸孔的活塞47的活塞销安装小端部,在曲轴31的曲轴销安装大端部,通过该连杆48,由往复运动的活塞47驱动曲轴31回转。另外,在曲轴31于活塞销47的相反侧设置平衡配重31a,抑制活塞47和连杆48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
下面详细说明分割面A、安装面B及气缸45的轴线关系。
在与曲轴31的轴线C1垂直而且包含气缸45的轴线C2的基准平面,分割面A和基准平面的交线与从曲轴31的轴线C1朝上方延伸的铅直半直线即基准铅直线所成角度α为锐角。另外,气缸45的轴线与上述基准铅直线所成角度β也成锐角,两角度α、β大体相等。
安装面B和基准平面的交线的延长线与上述基准铅直线所成角度,即成为角度α的同位角的角度γ比角度α小。因此,在基准平面,分割面A、安装面B及气缸45的轴线与车体中心C0之间形成的角度也分别成为角度α、角度β、角度γ。这些角度α、β、γ的值可考虑应设定的倾斜角的大小等适当地进行设定。
在气缸盖43分别形成连接进气管35的进气孔、连接排气管38的排气孔及排出空气导管连接的增压孔,连接到形成于气缸盖43下面的燃烧室,该排出空气导管与增压器52连接。
在燃烧室,供给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该燃料从安装于进气管35的燃料喷射阀36朝进气门喷射。用于点燃该混合气的火花塞51对着燃烧室安装于气缸盖43。另外,在形成于气缸盖43后端面的孔,嵌合形成增压器52的壳体的增压缸52a。
在气缸盖43,通过一对轴承54、55可自由回转地支承朝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的凸轮轴53。各轴承54、55保持在分别形成于上曲轴箱42u和气缸盖43的安装面B的半圆柱状凹槽,凸轮轴53的轴线C3位于安装面B上。由这样的凸轮轴53的配置,与仅由气缸盖43支承凸轮轴53的内燃机相比,可降低气缸45的轴向高度。
如图3所示,在位于曲轴31前侧的主轴承49前方的前方端部设置交流发电机56,该发电机56的转子56a由曲轴31的前方端面的螺栓螺纹部贯通,由螺母57紧固。在发电机56的转子56a,由螺栓59一体安装用于向散热器41输送冷却用空气的冷却扇58。冷却扇58的周围由护罩(扇罩)40覆盖。在护罩40的前方形成空气取入口40a。
另一方面,在曲轴31的后侧主轴承50的后方,与曲轴31一体回转地朝后方依次分别安装第1驱动齿轮60、第2驱动齿轮61。另外,在曲轴31的后方端面形成与曲轴31的轴线C1同轴的嵌合孔,在该嵌合孔内嵌合中空的油泵驱动轴62a,与曲轴31一体地回转。
油泵62为托洛依卡依多(トロイコイド)式,在利用上下两曲轴箱42u、42l及变速器箱92的接合面形成的箱内部空间内,由油泵驱动轴62a驱动转子62b回转。
贮存在下曲轴箱42l底部的油由该油泵62经形成于变速器箱92的吸入通道63吸引,排出的油通过曲轴箱42和变速器箱92的油路和油管分别供给凸轮轴53、变速器的中心轴93、及各轴承部。另外,曲轴31的两主轴承49、50及曲柄销与连杆48的大端部的滑动部,通过油泵驱动轴62a的内部供油。
第1驱动齿轮60与大齿轮65啮合,该大齿轮65可与空转轴64一体回转地安装。该空转轴64如后述那样成为平衡器轴,大齿轮65的齿数与第1驱动齿轮60的齿数相等,按与曲轴31相等的转速回转。
为了驱动凸轮轴53回转,与凸轮轴53一体回转地设置的凸轮齿轮67所啮合的小齿轮66一体设于大齿轮65。由这些齿轮列使凸轮轴53在曲轴31每转2圈时转1圈。在凸轮轴53的前方端部安装回转板,由回转位置传感器76检测该回转板的回转位置,从而检测出控制燃料喷射时期所需发动机行程状态。
凸轮齿轮67以花键接合于增压曲轴52c,该增压曲轴52c使复动型的活塞式增压器52的增压活塞52b往复运动。在凸轮轴53形成作为油路的中空部,该油路用于向后述各凸轮与各摇臂的滑动部供油,在该中空部的增压器侧的端部压入增压曲轴52c的延长部。由此,使凸轮轴53与增压曲轴52c一体回转。
在凸轮轴53,设置用于分别对进气门68、排气门(图中未示出)及增压阀69进行开阀驱动的进气凸轮、排气凸轮、及增压凸轮。其中,进气门68由第2摇臂71驱动开阀,该第2摇臂71由杆72摇动,该杆72由第1摇臂70拉下,该第1摇臂70与进气凸轮接触。排气门虽未在图中示出,但也由与其相同的机构按不同的时刻驱动开阀。另一方面,增压阀69由第2摇臂74驱动开阀,该第2摇臂74由杆75摇动,该杆75由第1摇臂73推上,该第1摇臂73与增压凸轮接触。
空转轴64朝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形成带台阶的圆筒状,具有大圆筒部64a和小圆筒部64b。大圆筒部64a和小圆筒部64b分别由轴承77、78可自由回转地支承,该轴承77、78由上下两曲轴箱42u、421保持。
这些各轴承77、78与曲轴31的主轴承49、50同样地保持于半圆柱状凹槽,该半圆柱状凹槽分别形成于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空转轴64的轴线位于分割面A上。另外,由于分割面A相对车身中心C0以角度α倾斜,空转轴64的轴线C4在曲轴31的轴线C1下方,而且相对车身中心C0位于右侧(在图2中为左侧)。
在空转轴64的大圆筒部64a的内侧,与该大圆筒部64a的内周面隔开间隙地收容冷却水泵49的外壳(磁式冷却水泵79的分隔壁)79a。在该外壳79a液密地安装冷却水泵79的外壳79b,在该外壳79b连接从散热器41的出口侧的水箱出来的配管(导水管)80。
另外,虽然在图中未详细示出,在上曲轴箱42u形成排出孔81(参照图2、图5),该排出孔81与冷却水泵79的排出部相连,并与包围气缸孔形成的冷却水套84连通。在图5中,示出包围交流发电机56周围的围壁128的一部分的外面。该围壁128凸出形成在上曲轴箱42u的前方外侧面。
在由外壳79a和外壳79b形成的泵室内,设置回转轴79c,该回转轴79c沿轴向延伸于泵室内,一端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于外壳79b的顶部,另一端分别可自由回转地支承于外壳79a的底部。冷却水泵79具有叶轮79d,该叶轮79d具有3片叶片并与回转轴79c一体安装,在该叶轮79d的轴部周向安装永久磁铁79e。
在空转轴64的圆筒部64a内周面与外壳79a的上述间隙处,于圆筒部64a的内周面以在与外壳79a间设置微小间隙的状态下沿周向安装永久磁铁79f,在与叶轮79d的轴部的永久磁铁79e间形成磁性联轴节。
因此,当空转轴64回转时,叶轮79d通过该磁性联轴节回转,经导水管80流入到泵室的冷却水由冷却水泵79升压,经冷却水泵79的排出部、上曲轴箱42u的排出孔81压送到冷却水套84。
如图2所示,散热器41架设在由上曲轴箱42u与气缸盖43形成的V字空间进行配置,其左右两端通过撑条(安装板)120由螺栓121分别固定于上曲轴箱42u的上面左方端部和气缸盖43的上面右方端部。
冷却气缸45和气缸盖43的高温部之后的冷却水如图2所示那样从气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经过恒温器82流入到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参照图7)。
如图2和图6所示,气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形成凸出筒状,其凸出筒部43a贯通一体形成于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侧部的收容室41a的室壁嵌入到该收容室41a内,实现气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与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间的流体连通。恒温器82配置在贯通收容室41a室壁的那一部分的冷却水循环通道中,在该收容室41a收容该凸出筒部43a。
收容室41a如上述那样一体形成于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的侧部,构成入口侧水箱122的一部分。与散热器41的芯部右方端部的大体后半部分相连地设置。
在这里,参照图2、图6及图7进一步详细说明恒温器82的安装构造。
在凸出筒部43a贯通收容室41a的室壁的部分,于收容室41a的室壁(底壁)凹入形成接受凸出筒部43a的凹入筒部130,凸出筒部43a的前半部分嵌装到该凹入筒部130。凹入筒部130的内方端部缩径,在该处形成环状台阶部130a。凹入筒部130构成散热器41的冷却水入口。
凸出形成于恒温器82的筒部外周面的环状凸缘部82a通过密封装置设置在凸出筒部43a的端面与凹入筒部130的台阶部130a的内面之间,这样,恒温器82安装于与内燃机30的冷却水出口相当的气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与散热器41的冷却水入口之间。恒温器82的阀体部82b非常深入地进入到收容室41a内,恒温器82很深地朝向收容室41a内地进行安装。恒温器82的石蜡部131配置于气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侧。
在将散热器41如上述那样架设在由上曲轴箱42u与气缸盖43形成的V字空间配置和固定时,同时进行凸出筒部43a在凹入筒部130的嵌装、恒温器82在凸出筒部43a的端面与凹入筒部130的台阶部130a内面间的夹装。
这样,利用由上曲轴箱42u和气缸盖43形成的V字空间,在这里配置散热器41,所以,可实现散热器安装构造的省空间化,实现动力机组7的紧凑化。另外,由此可增大车座8下方的物品收容空间。
不需要通过软管等配管连接气缸盖43的冷却水出口与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间,另外,不需要专用的恒温器,不需要配管的处理,可增加周边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冷却水通道的连通接续也变得容易,可在介入恒温器82的状态下使气缸盖43与散热器41间的冷却水通道最短化,进一步稳定冷却性能。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散热器41的构造。
如图2、图4及图7所示,散热器41具有冷却水的入口侧水箱122和出口侧水箱123,这些两水箱122、123由多个带翅片的传热管1 24连接。
散热器41的全体轮廓形状呈细长形状(参照图2),其正面视图中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在上方稍微大一些,朝下方凸出得稍小一些,散热器41以其细长方向(长度方向)与架设于由上曲轴箱42u和气缸盖43形成的V字形之间的方向相同地进行配置和固定。
散热器41的全体轮廓形状在平面视图下大体呈矩形,仅入口侧水箱122的一方端部分呈朝长度方向凸出的形状(参照图7),该入口侧水箱122接受从气缸盖43的凸出筒部43a所嵌入的收容室41a流出的冷却水。散热器41的大小、形状根据所需冷却容量、周围部件的布置等适当地进行决定。
冷却水从入口侧水箱122流入到多个带翅片的传热管124内,在这里,由从冷却扇58吹出的冷却风冷却。在带翅片传热管124内,受到冷却的冷却水接下来流入到出口侧水箱123内,从设于该水箱123一方端部的冷却水出口125通过配管(导水管)80导入到冷却水泵79的吸入部。
冷却风从冷却扇58排出后,由细长导风部40b(参照图4、图8)和U字状导风壁126(参照图2、图4)引导着流过导风通道D内,从上曲轴箱42u与气缸盖43形成的V字空间的底部流入到散热器41的芯部,该细长导风部40b通过使护罩40周壁的一部分沿径向凸出沿轴向伸长而形成,该U字状导风壁126凸出形成于上曲轴箱42u的上面(图中未详细示出)。
流入到散热器41的芯部的冷却风一边扩散到上方及左右两侧方一边在芯内流动,从芯流出。此间,与多个带翅片传热管124均匀接触,与流过内部的冷却水有效地进行间接换热。
在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的上部,设有冷却水的补给部127。该冷却水补给部127虽未在图中详细地示出,但实际上一体具有安全机构。
在空转轴64的大圆筒部64a的外周面,安装圆筒状的平衡配重83,形成平衡机构,该平衡机构用于抑制具有平衡配重31a的曲轴31的回转产生的振动及由活塞47和连杆48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
因此,空转轴64为驱动冷却水泵79的驱动轴,同时也成为平衡器轴。这样,设于驱动凸轮轴53的驱动机构的空转轴64作为冷却水泵79的驱动轴和作为平衡器轴起作用,从而可使内燃机30紧凑化,而且在窄小的空间也可紧凑地配置多个回转轴。
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相对气缸45的轴线配置于包含分割面A的平面与包含安装面B的平面交叉的一侧,即两平面相互接近的一侧。由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这样的配置,可使支承于分割面A的空转轴64和支承于安装面B的凸轮轴53相互接近地配置,不在空转轴64与凸轮轴53之间介入别的空转轴即可直接由小齿轮66和凸轮齿轮67接合两者。这样,可降低气缸45的轴线方向的高度,削减部件个数。
由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这样的配置,结果可有效地利用由包含分割面A的平面与安装面B的平面相互接近的一侧的两面夹住的狭小空间,所以,可在离开气缸45的与其相反侧的气缸45侧面形成宽的空间,可如上述那样在该空间配置作为周边部件的一个的散热器41。
作为动力机组7的动力传递装置90的构成要素的行星齿轮式变速器91,具有中心轴93、输入齿轮94、前进离合器95、2速用、3速用及4速用各变速离合器96~98及输出轴99。
朝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的中心轴93为该变速器91的中心轴,其前方端部在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A,嵌合到分别形成于两曲轴箱42u、42l的前方端部内面的有底半圆柱状凹槽,其后方端部插入到安装于变速器箱92后端面的最终减速装置110的齿轮箱114的支承孔加以支持。
由覆盖安装于该最终减速齿轮箱114的轴端的止转构件100,不能回转地支承。中心轴93的轴线C5位于上下两曲轴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
中心轴93的前方端部,如上述那样,由两曲轴箱42u、42l的前方端部支承,处于比曲轴31的后方端部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以可沿前后方向重叠地配置曲轴31和中心轴93,缩短动力机组7的前后方向长度,构成紧凑的动力机组7。
曲轴31的第2驱动齿轮61与输入齿轮94啮合,该输入齿轮94安装在设于带凸缘的凸台101的轴向中央部凸缘,该带凸缘的凸台101可自由回转地嵌合在变速器91的中心轴93。带凸缘的凸台101的后部可回转地一体接合于前进离合器95的离合器内圈95a,另外,在其前部通过单向离合器106安装与构成起动马达的减速机构的空转轴的小齿轮104啮合的起动从动齿轮105。符号102为与起动马达的回转轴直接连接的驱动齿轮,符号103为与该驱动齿轮102啮合的空转轴的大齿轮。
前进离合器95具有离合器内圈95a、离合器外圈95b、及离心重锤95c,当离合器内圈95a超过规定转速时,由离心重锤95c的作动,使离合器内圈95a与离合器外圈95b接合,两者一体回转,从而使前进离合器95成为完全接合的状态。
各变速离合器96~98具有行星齿轮机构和离合器机构。
在行星齿轮式变速器91的输出轴99,可一体回转地安装输出齿轮107,该输出齿轮107与固定于最终减速装置110的驱动轴11的齿轮112啮合。在朝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的驱动轴111的后方端部,形成图中未示出的锥齿轮,该锥齿轮与安装于后轮6的车轴的从动锥齿轮啮合。这样,输出轴111的回转减速后传递到后轮6,驱动后轮6。符号113为转速传感器。
本实施形式的散热器41在动力机组7的安装构造如上述那样构成,所以可产生以下那样的效果。
当在动力机组7的上部安装散热器41时,动力机组7的曲轴31沿车身前后方向按纵向配置,动力机组7的气缸45的轴线沿车身右侧方向朝上倾斜地配置,动力机组7的动力传动系沿车身左侧方向朝上倾斜地配置,散热器41架设配置在由这两个倾斜形成的动力机组7上部的V字形之间。
结果,可有效地利用易成为死空间的由上述两倾斜形成的动力机组7的上部V字形之间,将散热器41架设在这里地进行配置安装,可实现散热器41的安装构造的省空间化。这样,可扩大散热器41上方、车座8下方的物品收容空间。
在动力机组7上部,可将散热器41安装在气缸45的轴线上方的动力机组7的上部,该气缸45沿车身前后方向观看时沿车身右侧方向朝上倾斜地配置,所以,可在动力机组7的前方部分安装散热器41,该位置与由悬挂螺栓可自由摇动地支承动力机组7的枢支部靠近,所以,当动力机组7摇动时,散热器41的摇动变小,散热器41的上方部分(冷却水补给部127具有的间隙等)的位移变小,对于该摇动位移,不需那么坚固地将散热器41固定在动力机组7。结果,散热器41的安装强度下降,仅由此即可使散热器41在动力机组7上部的安装构造简化。
另外,在曲轴31的一端安装冷却扇58,该冷却扇58由护罩40覆盖,从该冷却扇58排出的冷却风被引导至散热器41,所以,可接近护罩地安装冷却扇58,可提高散热器41的冷却性能。另外,还可使护罩40小型化。
在本实施形式中,散热器41架设于动力机组7的上部V字空间,但在有的场合,由水冷式内燃机30或动力机组7的构造不能获得这样的V字空间。在这样的场合,使散热器41的底部以适当量凹成凹状,形成与V字空间对应的空间部,可将该处作为冷却风的导风通道,或可在该处设置冷却扇。
本实施形式的恒温器82的安装构造由于如上述那样构成,所以可获得以下效果。
在冷却水的循环通道中,恒温器82对着构成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一部分的收容室41a内地进行设置,所以,不需过去所需要的用于保持覆盖恒温器82的专用外罩用导管和将用于该外罩用导管连接于散热器41的软管,可减少部件个数,减少成本。另外,由于不需过去所需部件的安装、插入等作业,所以可提高散热器41和恒温器82的安装性。
另外,由于不需恒温器外罩用导管和软管,所以内燃机30的冷却水出口与散热器41的冷却水入口不用连接配管即可连通,内燃机30与散热器41配置在非常近的位置,恒温器82迅速检测到由内燃机提高了温度的冷却水的温度影响,适当地控制冷却水循环,可提高散热器41的冷却水冷却响应性。
另外,由于恒温器82受外气温度的影响变小,所以可正确地检测到冷却内燃机使温度上升了的冷却水的温度,适当地控制冷却水循环,可提高散热器41的冷却水冷却的稳定性。
恒温器82由于安装在构成内燃机30的冷却水出口的气缸盖43的凸出筒部43a与构成散热器41的冷却水入口的收容室41a的凹入筒部130间,所以,可由极为简单的装置将恒温器82固定在冷却水循环通道中,而且可对着散热器41的水箱(收容室41a)内地设置恒温器82。
在本实施形式中,气缸盖43的凸出筒部43a部为内燃机30的冷却水出口,一体形成于散热器41的入口侧水箱122侧部的收容室41a为散热器41的冷却水入口,但不限于此,也可使冷却水循环方向反过来,以该收容室41a为散热器41的冷却水出口,以该凸出筒部43a为内燃机30的冷却水入口,即使这样,恒温器82也可迅速地检测到由散热器41冷却了的冷却水的温度影响,适当地控制冷却水循环,可提高散热器41的冷却水的冷却响应性。另外,恒温器82受外气温度的影响变小,所以可提高散热器41的冷却水冷却稳定性。在该场合,最好将恒温器82的方向反过来,将恒温器82的石蜡部131配置在收容室41a侧。
内燃机30的冷却水出口与散热器41的冷却水入口的无软管的连接处可移到气缸45侧进行设置。在该场合,在气缸45形成与冷却水套84连通的凸出筒部(与气缸盖43的凸出筒部43a相当),使散热器41的尺寸适当地缩小等,将该凸出筒部嵌装在散热器41的收容室41a的凹入筒部130。在该凸出筒部与凹入筒部130的嵌装部内配置恒温器82。另外,以气缸盖43的凸出筒部43a为冷却水入口,将其连通到冷却水泵79的排出部。这样,也可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在这样的内燃机30、散热器41、冷却水泵79间的配管连接构成中,也可使冷却水的循环方向反过来加以使用。
在本实施形式中,水冷式内燃机30与动力传递装置90一体化,构成动力机组7的一部分,但不限于此,即使是动力传递装置90和没有组件化的水冷式内燃机,只要是在其上部安装散热器那样配置的单缸或多缸水冷式内燃机即可,即使对于这样的水冷式内燃机,也可适当地实施本实施形式的恒温器82的安装构造。

Claims (3)

1.一种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具有:
备有冷却水出口和冷却水入口的内燃机;
备有冷却水出口和冷却水入口的散热器;
连接上述内燃机的上述冷却水出口和上述散热器的上述冷却水入口的第一连接部;
连接上述内燃机的上述冷却水入口和上述散热器的上述冷却水出口的第二连接部;
其特征在于:上述恒温器具有凸缘部,被安装在冷却水的循环通道中的上述第一或第二连接部的一方上,通过上述内燃机和上述散热器夹持上述凸缘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夹持着上述恒温器一侧的上述连接部形成凸出筒部和凹入筒部,通过相互嵌合进行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恒温器对着上述散热器的水箱内地进行设置。
CN00120285A 1999-07-22 2000-07-19 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193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7168/1999 1999-07-22
JP11207168A JP2001032715A (ja) 1999-07-22 1999-07-22 水冷式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サーモスタットの取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1937A CN1281937A (zh) 2001-01-31
CN1131932C true CN1131932C (zh) 2003-12-24

Family

ID=16535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202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1932C (zh) 1999-07-22 2000-07-19 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2001032715A (zh)
CN (1) CN1131932C (zh)
FR (1) FR2796669B1 (zh)
ID (1) ID26597A (zh)
IT (1) IT1320434B1 (zh)
TW (1) TW4467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10078C2 (de) * 2000-03-02 2003-06-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Kühlvorrichtung für ein flüssiges Betriebsmittel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13059A1 (fr) * 1995-09-29 1997-04-10 Renault Soupape thermostatique pour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00472A (en) * 1948-10-20 1950-03-14 Lawrence J Sohler Control for coolants in liquid cooled motors
FR2602548B1 (fr) * 1986-08-07 1990-07-27 Valeo Dispositif de vanne thermostatique pour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de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et radiateur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FR2673241A1 (fr) * 1991-02-26 1992-08-28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Radiat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muni d'un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circulation de fluide.
JPH0578642A (ja) 1991-09-25 1993-03-30 Hitachi Chem Co Ltd 接着剤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13059A1 (fr) * 1995-09-29 1997-04-10 Renault Soupape thermostatique pour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D26597A (id) 2001-01-25
ITTO20000572A0 (it) 2000-06-14
TW446794B (en) 2001-07-21
ITTO20000572A1 (it) 2001-12-14
FR2796669A1 (fr) 2001-01-26
CN1281937A (zh) 2001-01-31
FR2796669B1 (fr) 2003-10-10
JP2001032715A (ja) 2001-02-06
IT1320434B1 (it) 2003-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3341C (zh) V形皮带式变速器
CN1102193C (zh)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90281C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172081C (zh) 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构造
CN101080566A (zh) 车用内燃机
CN1254791A (zh) 发动机的排气用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JP2011052547A (ja) 遠心式冷却ファンの騒音防止構造
CN1111643C (zh) 自动两轮车用内燃机
CN1098420C (zh) 车辆用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CN1497142A (zh) 装备有水冷发动机的舷外装马达
CN1467368A (zh) 机动二轮车用强制风冷式发动机
CN101509546A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CN1131932C (zh) 水冷式内燃机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CN1145742C (zh) 内燃机的冷却构造
CN1070991C (zh) 四冲程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85293C (zh) 水冷四冲程发动机
CN1131931C (zh)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CN1103860C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536209A (zh) 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结构
CN1088501C (zh) 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497141A (zh) 水冷立式发动机、装备有水冷立式发动机的舷外装马达、以及舷外装马达
CN1493782A (zh) 四冲程直喷发动机
CN1129704C (zh) 顶置阀式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
CN1497143A (zh) 舷外装马达
CN1470409A (zh)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