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1667A - 具有冷却风扇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冷却风扇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21667A CN1721667A CN 200510068066 CN200510068066A CN1721667A CN 1721667 A CN1721667 A CN 1721667A CN 200510068066 CN200510068066 CN 200510068066 CN 200510068066 A CN200510068066 A CN 200510068066A CN 1721667 A CN1721667 A CN 17216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oling
- radiator
- current plate
- cooling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能减少冷却风的紊流和增加冷却风的风量,并能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和减少冷却风扇的能耗。装备在水冷式内燃机上的冷却装置具有:散热器,其具有向冷却风散热的流体流经的散热器机芯;冷却风扇,其配置在散热器机芯的下风处、且在旋转中心线A3方向上面对散热器机芯;整流板,其配置在旋转中心线A3方向上,在散热器机芯和冷却风扇之间。整流板用来将刚流过散热器机芯后的冷却风沿旋转中心线A3方向导向至冷却风扇的叶片的上风缘的旋转轨迹S之前。上述各整流板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上述热交换管的下风缘的正下风处,上述各整流板的上风缘在上述旋转中心线A3方向上与上述下风缘相向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其具有散热器机芯和吸入式冷却风扇,其中,向冷却风散热的流体流过散热器机芯,吸入式冷却风扇产生该冷却风,该冷却装置是例如用于水冷式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散热器被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129960号所公开,该散热器具有散热器机芯,该散热器在散热器机芯的下风处配置离心式冷却风扇,向冷却风扇产生的冷却风散热的冷却水流过上述散热器机芯。在该散热器中,冷却风在冷却风扇作动下通过百叶窗被导入并通过散热器机芯,以此来冷却流经散热器机芯的冷却水。通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经冷却风扇的抽吸,从设在散热器的支承壳体上的排出口排出。
此处,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通过散热器机芯后处于冷却风扇上风处的冷却风中,存在沿冷却风扇的旋转中心线方向以外的气流(以下称该气流为“紊流”),其包括受转动的冷却风扇影响的旋转部分,以及受沿径向向外流出的排风影响而沿径向向外的部分等,因此,通过散热器机芯后的冷却风无法被冷却风扇顺畅地吸入,其结果,为了确保通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的风量,考虑到上述气流的紊流,必须加大冷却风扇的容量,从而增加了冷却风扇的驱动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此种情况而作出的,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其能通过减少冷却风的紊流和增加冷却风的风量,来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和减少冷却风扇的能耗。另外,技术方案2、3所述的发明的目的是,抑制散热器和送风风扇之间的通风阻力的增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冷却装置,其具有散热器和冷却风扇,其中,散热器具有向冷却风放热的流体流经的散热器机芯,冷却风扇配置在散热器机芯的下风处,且在旋转中心线方向上与上述散热器机芯相向,上述冷却风扇通过抽吸通过上述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产生流入上述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其特征在于,具有整流构件,在旋转中心线方向上,该整流构件配置在散热器机芯和冷却风扇之间,上述整流构件将刚通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沿旋转中心线方向导向至刚好在上述冷却风扇的叶片的上风缘的旋转轨迹之前。
根据该方案,在通过散热器机芯后的冷却风刚通过散热器机芯后到被抽吸至冷却风扇之前,整流构件减少了冷却风中的紊流;由于冷却风沿旋转中心线方向流入冷却风扇的比例增大,因此,冷却风扇抽吸的风量增加,从散热器的上风侧流入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从而促进了来自散热器机芯内的流体向冷却风散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具有技术方案1的冷却装置的特征,而且,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上述流体流经的数根热交换管,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上述各整流板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上述热交换管的下风缘的正下风处,上述各整流板的上风缘在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上与上述下风缘相向配置并且与下风缘对齐。
根据该方案,数块整流板分别以与热交换管相距细微间隙、或与热交换管接触的方式,沿热交换管的下风缘大致连续配置,故不会使整流板的上风缘妨碍通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因此,抑制了通风阻力的增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具有技术方案1的冷却装置的特征,而且,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上述流体流经的数根热交换管,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上述各整流板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上述各整流板以其全体大致都被容纳于在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的上述热交换管的投影区域内。
根据该方案,由于多块整流板分别以容纳在热交换管的投影区域内的方式配置,因此,抑制了因整流板造成通风面积减少所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具有技术方案1的冷却装置的特征,而且,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数根热交换管,该数根热交换管按规定的排列方向排列,用于供上述流体流通,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从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看,上述各整流板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或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散热器机芯的大致全宽度上延伸。
根据该方案,通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在与整流板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或整流板排列方向上的散热器机芯的大致全宽度上得到数块整流板整流,因此,吸至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紊流进一步减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具有技术方案1的冷却装置的特征,而且,从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看,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第1宽度和第2宽度,第1第1宽度是与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的宽度,第2宽度是处于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且比上述第1宽度小的宽度,上述离心式冷却风扇的外径比上述第1宽度小,且比上述第2宽度大,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上述各整流板设置成与上述第2方向大致平行。
根据该方案,由于冷却风被叶片沿径向向外推压,因此,冷却风扇上风处的冷却风在第1方向上向外吹出,由于散热器机芯的第1宽度大于冷却风扇的外径,因此,该现象受到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配置的整流板的抑制,从而减少了紊流,这样,在第2方向上配置小型化的散热器机芯的散热器中,沿旋转中心线方向流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比例提高,吸入冷却风扇的风量增加。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可达到下列效果。即,流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促进了散热器机芯内的流体向冷却风散热,因此,散热器的冷却性能提高。此外,由于可确保为获得散热器所要求的冷却性能而所需的风量,因此,能采用更小容量的冷却风扇,从而能降低冷却风扇的驱动能耗。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由于抑制了由整流板造成的通风阻力的增加,所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由于抑制了由整流板造成的通风阻力的增加,所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由于进一步减少了吸入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紊流,因此,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在作为整流板平行配置方向的第2方向上使散热器机芯小型化,同时增加了通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的风量,因此,达到了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装有配置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水冷式内燃机的两轮摩托车的要部右侧视图。
图2是以包含图1中所示的内燃机曲轴的旋转中心线和变速器输出轴的旋转中心线的平面为主平面的剖视图,是在平行于配置方向上的平面中的散热器、冷却风扇和整流构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III箭头所示的散热器、护罩和整流构件图。
图4是从散热器机芯上风侧沿旋转中心线方向看图1中的IV部分时的图。
图5是图2中V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的冷却装置配置在作为车辆的踏板式两轮摩托车中的水冷式内燃机E上。单缸内燃机E与传动装置T一起构成动力组件,后者用来将内燃机E的动力传递至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该动力组件被支承在1对被支承部(在图1中表示为在气缸1上形成的被支承部1e)上,且能以保持在车身车架F上的枢轴P为中心上下摆动,该对被支承部分别与内燃机E的气缸1和传动装置T的第1壳体部分34a一体形成。
内燃机E为顶置凸轮轴式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其具有内燃机本体,该内燃机本体具有气缸1、气缸头2和曲轴箱3,气缸1上形成气缸筒1a,活塞4与该筒配合且能在其中往复运动;气缸头2与气缸1的一个端部结合;曲轴箱3与气缸1的另一端部结合。曲轴6通过连杆5与活塞4连接,并按上述两轮摩托车的左右方向的指向配置在曲轴室7内,该曲轴室7由气缸1和曲轴箱3形成;同时,曲轴6以在包含气缸1和曲轴箱3的结合面的平面上有旋转中心线L1的方式,通过一对主轴承8支承在气缸1和曲轴箱3上,且能够相对气缸1和曲轴箱3转动。气缸1以气缸轴线L2向前且稍微向上倾斜延伸的方式、并在相对水平面稍微向上倾斜的状态下安装在车身的车架F上。
从曲轴室7向曲轴6的左侧方突出的曲轴6的第1轴端部6a延伸至内装变速器31的传动室9内。另一方面,从曲轴室7向曲轴6的右侧方突出的曲轴6的第2轴端部6b延伸至内装交流发电机37和冷却风扇51的辅机收容室10内。辅机收容室10由下列部分形成:筒状收容部1b,其作为气缸1和曲轴箱3的右侧部;罩壳54,其与该收容部1b结合;隔壁11,其保持交流发电机37的定子37a。隔壁11与气缸1和曲轴箱3结合,并与气缸1和曲轴箱3一起,在曲轴室7和辅机收容室10之间形成收容室12,该收容室12内装用来驱动凸轮轴20a和油泵的驱动机构。此外,第2轴端部6b贯通收容室12直达辅机收容室10。再有,所谓侧方,指在曲轴6的旋转中心线L1的方向上的侧方。
在气缸头2上形成有:燃烧室13,其由在与气缸筒1a相对位置处的凹部构成;进气口,其用来将在汽化器14中形成、之后通过进气管15的混合气导入燃烧室13;排气口,其用来将来自燃烧室13内的燃烧气体作为排气气体导入排气管16;此外,在探入燃烧室13处装有火花塞17。气门室19由气缸头2和气缸头盖18形成,后者通过螺栓结合在该气缸头2上,气门装置20用来使开关上述进气口的进气门以及开关上述排气口的排气门作开启和关闭动作,并内装于该气门室19中。气门装置20支承在气缸头2上且能相对其旋转,并具有凸轮轴20a。凸轮轴20a由气门驱动机构21驱动,并以曲轴6的转速的1/2转速转动。气门驱动机构21具有:驱动链轮21a,其与曲轴6结合且能与其一体旋转;驱动链轮21b,其与凸轮轴20a结合且能与其一体转动;环行链条21c,其绕挂在两驱动链轮21a、21b上。此外,在凸轮轴20a上设有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用来通过各自的摇臂(图2中表示为排气侧的摇臂20b。)使上述进气门和排气门与曲轴6的转动同步并按规定的时间点作开启和关闭动作。
泵驱动机构用来驱动上述油泵,并与气门动作机构21一起构成上述驱动机构,该泵驱动机构具有:驱动齿轮22,其与形成气门驱动机构21的构件一体形成;被动齿轮,其与上述油泵的驱动轴结合并能与之一体旋转。此外,驱动链轮21a、链条21c和上述泵驱动机构皆内装于收容室12中。
参见图2,传动装置T配置在内燃机E的左侧方,其具有:作为变速器的皮带式自动变速器31;离心式起动离合器32;末端减速装置33;以及形成传动室9的传动箱34,传动室9内装变速器31、起动离合器32和末端减速装置33。
传动箱34具有:第1箱体部分34a,其与气缸1和曲轴箱3的左侧部结合;第2箱体部分34b,其与第1箱体部分34a的左侧部结合;第3箱体部分34c,其与第1箱体部分34a的右侧部的后部结合。此外,变速器31和起动离合器32内装于传动室9的第1室9a中,该第1室9a由第1、第2箱体部分34a、34b形成;末端减速装置33内装于传动室9的第2室9b中,该第2室9b由第1、第3箱体部分34a、34c形成。
变速器31具有:驱动皮带轮31a,其与第1轴端部6a结合且能与其一体转动;被动皮带轮31b,其经由起动离合器32与输出轴35结合,后者支承在第1箱体部分34a和第3箱体部分34c上且能相对其转动;由V形皮带构成的环行皮带31c,其挂绕在驱动皮带轮31a和被动皮带轮31b上。此外,数个重量辊31a4配置在驱动皮带轮31a的可动轮体31a1和凸轮板31a3之间,且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移动,该数个重量辊31a4能使可动轮体31a1根据曲轴6的转速沿第1轴端部6a移动;与此同时,皮带31c的张力克服弹簧31b3的作用力而使被动皮带轮31b的可动轮体31b1反转并沿输出轴35移动,因此,在驱动皮带轮31a和被动皮带轮31b上的皮带31c的卷绕半径发生变化,从而使变速器31的变速比对应于内燃机E的转速自动且连续地变化。
在起动离合器32中,离合器内片32a与被动皮带轮31b的固定轮体31b2结合并能与其一体转动,离合器外片32b与输出轴35结合并能与其一体转动,离合器配重32c可摇动地的支承在离合器内片32a上,当曲轴6的转速达到属于其最低速度范围内的规定转速且该配重32c与离合器外片32b抵接时,该起动离合器32处于连接状态,从而将曲轴6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35。
末端减速装置33具有齿轮系33a,该齿轮系33a作为与输出轴35驱动连接的减速机构,齿轮系33a与车轴36驱动连接,后者与后轮W结合并能与其一体转动。
此外,在燃烧室13内燃烧所产生的压力驱动下,活塞4作往复运动并驱动曲轴6转动,该转动经由变速器31变速并被传递至输出轴35,然后,再从输出轴35经由齿轮系被传递至车轴36,在曲轴6的动力作用下后轮W被驱动旋转。
参见图1和图2,水套23构成包括:气缸侧水套23a,其以包围气缸筒1a的方式在气缸1处形成;气缸头侧水套23b,其以包围燃烧室13并与气缸侧水套23a连通在一起的方式在气缸头2上形成,上述冷却装置用来对该水套23进行冷却水的供水与排水,其具有:水泵41,其作为将冷却水加压并将其输送至水套23的泵;散热器43,作为来自水套23的流体的冷却水在其中流通;冷却风扇51,其产生冷却风,以促进流经散热器43的冷却水散热;罩壳54,用以罩盖冷却风扇51;整流机构,其用来对冷却风整流;恒温器70,其用来接通或关闭从散热器43至水泵41的冷却水;配管系统,其包括疏导冷却水的导管65a~65d和接头。
安装在气缸头2上的水泵41具有:泵体41a,其与气缸头2结合;叶轮41b,其支承在泵体41a上且能相对其转动,并通过采用永磁铁42a的磁性接头构成的连轴器42与凸轮轴20a驱动连接;罩壳41c,其与泵体41a结合并形成入水口部41c1和出水口部41c2,前者形成入水口41d,后者形成出水口。
同时参见图3,散热器43具有:上储水箱44,其作为连接入水口导管65a的入水口水箱,将流经水套23并对气缸1和气缸头2冷却后的高温冷却水从气缸1导入水套23;散热器机芯46,其具有多根热交换管47,上储水箱44的冷却水将流入其内;下储水箱45,其作为出水口水箱,将在散热器机芯46中经散热后变为低温的冷却水从各热交换管47流入并收集起来。
散热器机芯46设置成夹在上储水箱44和下储水箱45之间,其具有热交换管47和散热片48,其中,热交换管47与两水箱44、45连通;散热片48设置成与热交换管47的外表面接触。散热片48配置在于下述排列方向A1上相邻的热交换管47之间,由波形薄板构成,并与这些热交换管47的外表面接触。
各热交换管47在上储水箱44和下储水箱45之间上下延伸,并在其入口端47a和出口端47b处,分别与支承板44a和支承板45a水密封结合且被其支承,支承板44a构成上储水箱44的壁部,支承板45a构成下储水箱45的壁部。此外,数根热交换管47在与冷却风扇51的旋转中心线L3(在该实施方式状态下,与曲轴6的旋转中心线L1一致。)垂直的平面(以下称之为“垂直平面”)中,按规定的排列方向A1彼此平行排列。在该实施方式中,排列方向A1为从旋转中心线L3的方向A3看的、与长方形的散热器机芯46的长边平行的方向。此外,各热交换管47由在排列方向A1上扁平的管构成,并与旋转中心线方向A3平行,同时,平行于在上述垂直平面上与排列方向A1垂直的方向A2。
冷却风扇51经由交流发电机37的转子37b与第2轴端部6b结合,并能与第2轴端部6b一体转动,该冷却风扇51位于第2轴端部6b的前端(参见图2)处,且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比交流发电机37的转子37b距气缸轴线L2更远。此外,离心式冷却风扇51是由多翼型风扇构成的,该风扇51具有:圆盘形的盘体52,其通过螺栓与转子37b连接;多片叶片53,其与盘体52一体成形,并从盘体52向旋转中心线方向A3和径向伸展,该冷却风扇51配置在由散热器43、冷却风扇51、罩壳54和上述整流机构形成的冷却风的风路中,并以在旋转中心线L3上与散热器机芯46相对的方式配置在散热器机芯46的下风处,因此通过吸入冷却空气,产生通过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即从散热器机芯46上风处流入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
此外,在说明书摘要和权利要求书范围中,“上风处”和“下风处”意味着有关冷却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的位置关系,此外,所谓“大致”的修饰词意味着:包括无该修饰词的场合,同时还包括,与无该修饰词的场合相比,即使有了该词,在作用效果方面也没有特殊不同效果的程度范围。
罩壳54形成散热器机芯46和冷却风扇51之间的风路部分56,其具有:保持部54a,其在上风侧形成,用来保持散热器43;筒状的罩盖部54b,其在保持部54a的下风口侧形成,并在形成风路部分56的同时,将冷却风扇51的直径方向外侧罩盖住;保持部54a和罩盖部54b为由合成树脂整体成型的单件构件。在罩盖部54b上设有将其往气缸1和曲轴箱3上安装的安装部,并从面向后方的部分直到面向下方的部分,形成由数条狭缝状的开口构成的排风口55,该数条狭缝状的开口以在圆周方向上有间隔的形式大致平行于旋转中心线方向A3形成。
上述整流机构构成包括:上风侧整流构件60,其具有配置在散热器机芯46的上风处的格子状的整流板60a;中间整流构件61,其配置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且在散热器机芯46和冷却风扇51之间的风路部分56(参见图2)处。两整流构件60、61为分别形成的构件,皆由合成树脂形成。
整流构件60(图1中省略了整流构件60)具有安装部60b,其在围绕整流板60a的周缘部处形成,用来将整流构件60安装在保持部54a内该整流板60a在旋转中心线A3的方向上与散热器机芯46相向配置。整流板60a将来自散热器机芯46的上风处吹向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导向沿旋转中心线方向A3。
进而,同时参见图4、图5,整流构件61由多块整流板62构成,用来将刚通过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沿旋转中心线方向A3导向至刚好在冷却风扇51的叶片53的上风缘53u的旋转轨迹S之前。这些整流板62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与散热器机芯46和冷却风扇51面对面地配置。此处,散热器机芯46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的宽度,与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的散热片48的宽度df3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与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的热交换管47的宽度dt3大致相等。
为此,各整流板62由长方形的平板构成,其两端部62a、62b分别通过粘结剂等的固定方式固定在两支承板44a、45a上,以如下方式设定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的宽度df3即,上风缘62u与对应的热交换管47的下风缘47d接触、或者与其接近形成些微间隙配置,下风缘62d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极其接近叶片53。此外,各整流板62从旋转中心线方向A3看,为与排列方向A1垂直的方向A2上的散热器机芯46的大致全宽,即,在下述的第2宽度dc2(参见图3)的大致全宽上延伸,具有与热交换管47大致相等的长度。此外,全部整流板62在与排列方向A1相同的方向上以平行于旋转中心线L3的方式配置。
各整流板62,其上风缘62u以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与下风缘47d相对且与之对齐,配置在热交换管47的下风缘47d的正下风处,而且,各整流板62全体以大致都被容纳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的热交换管47的投影区域内的方式配置,换言之,以从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看、其与热交换管47重叠的方式配置(参见图4)。为此,各整流板62在排列方向A1上的宽度dr1应按与热交换管47的宽度dt1大致相等的方式设定(在图4中,为说明方便起见,整流板62按稍窄的宽度表示。)。此外,互相平行的整流板62按与在数根热交换管47的排列方向A1上作为配置间隔的间距相同的间距配置。
此外,参见图1和图3,散热器机芯46具有:第1宽度dc1(参见图3),其处于作为与旋转中心线方向A3垂直的方向的第1排列方向A1上;第2宽度dc2(参见图3),其处于作为第2方向的正交方向A2上,且比第1宽度dc1小,冷却风扇51的外径D 1(参见图1)根据叶片53的外接圆确定,其比第1宽度dc1小而比第2宽度dc2大,各整流板62设置成与正交方向A2大致平行。
宽度dr4为整流构件61在排列方向A1上的宽度,其取决于全部整流板62在排列方向A1上的配置范围,宽度dr4按照比由叶片53的内接圆来决定的冷却风扇51的内径D2还大的方式设定,从而,可用整流板62防止冷却风的逆流。
参见图1、图2,下储水箱45经由出水口导管65b和恒温器70与水泵41连通,该出水口导管65b将下储水箱45的出水口部45b和水泵41的入水口部41c 1连接。该恒温器70安装在罩盖41c上、且位于下储水箱45和入水口41d之间,用来对冷却水进行连通与关断。再有,供水导管65与水泵41的出水口部41c2连接,用来将排出的冷却水供给水套23a,该供水导管65与气缸1连接。此外,旁通导管65d与恒温器70连接,用来在内燃机E热车、即恒温器70将从下储水箱45至水泵41的冷却水的通路关断时,旁通导管65d将水套23a的冷却水不经过散热器43直接导至入水口41d。
因此,在上述冷却装置中,在恒温器70将散热器43和水泵41接通即内燃机热车结束后,流经两水套23a、23b的冷却水,从水套23a经由入水口导管65a流入上储水箱44,接着,该冷却水在流经各热交换管47的过程中,在经过冷却风的冷却变成低温后,流入下储水箱45。下储水箱45的冷却水经由出口导管65b和恒温器70被导入水泵41。由水泵41加压输送的冷却水经由供水导管65c供至水套23a,再从水套23a流经水套23b,对因燃烧热而变成高温的气缸1和气缸头2进行冷却之后,再从水套23a经过入水口导管65a返回散热器43。
接着,就上述构成的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予以说明。
当内燃机E运行时,装备在上述冷却装置上的冷却风扇51与曲轴6一体转动,将冷却风扇51上风处的空气吸入,经排风口55向外排出,使外部空气流经整流构件61,产生流入散热器43的冷却风。冷却风经格子状的整流板62导向至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后,通过散热器机芯46。接着,在散热器机芯46内,流经热交换管47的高温冷却水通过热交换管47和散热片48,在低温的冷却风散热作用下,冷却水冷却。
此外,上述冷却装置具有整流板62,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其配置位于散热器机芯46和冷却风扇51之间,整流板62将刚通过散热器机芯46后的冷却风,沿旋转中心线方向A3,导向至紧靠冷却风扇51的叶片53的上风缘53u的转动轨迹S的前方位置,因此,整流板62可使通过散热器机芯46后的冷却风,在从刚通过散热器机芯46后到输送至冷却风扇51被抽吸之前,使冷却风中的紊流减少,沿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且流入冷却风扇51的冷却风的比例提高,因此,吸入冷却风扇51的风量增加,从而使从散热器43的上风侧流入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这样,促进了来自散热器机芯46内的流体向冷却风散热,因此,提高了散热器43的冷却性能。此外,由于确保了为获得散热器43的冷却性能而所需的风量,因此,可采用较小容量的冷却风扇51,也可使冷却风扇51直径小型化,减小叶片53的长度。此外,由于能降低冷却风扇51的驱动能耗,所以能降低驱动冷却风扇51做功的内燃机E的功率损失,因此,能够提高内燃机E的经济性能。
此外,各整流板62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其上风缘62u以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与下风缘47d相对并与之对齐的方式配置在热交换管47的下风缘47d的正下风处,这样,装备在整流构件61上的整流板62,分别以与热交换管47相距细微间隙、或与热交换管47接触的方式,沿热交换管47的下风缘47d大致连续配置,故不会使整流板62的上风缘62u妨碍通过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因此,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其结果是,流入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的风量进一步增加,促进了来自散热器机芯46内的流体向冷却风的散热,提高了散热器43的冷却性能。
通过使各整流板62以大致全部都被容纳在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的热交换管47的投影区域内的方式配置,因此,抑制了由整流板62造成通风面积的减少而导致的通风阻力的增加,仅此一点,就进一步增加了流入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的风量。
散热器机芯46具有按排列方向A1排列的数根热交换管47,通过使各整流板62以从旋转中心线方向A3看、其横架在正交方向A2上的散热器机芯46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方式配置,使通过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在正交方向A2上的散热器机芯46的大致全部宽度上得到数块整流板62整流,因此,与未将整流板62横架在正交方向A2上的散热器机芯46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情况相比,吸入冷却风扇51的冷却风的紊流进一步减少,其结果,进一步增加了流入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的风量。
从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看,散热器机芯46具有第1宽度dc1和第2宽度dc2,其中,第1宽度dc1是第1排列方向上的宽度;第2宽度dc2是与排列方向A1垂直的正交方向A2上的宽度,其宽度比第1宽度dc 1小,冷却风扇51的外径D1比第1宽度dc 1小、而比第2宽度dc2大,各整流板62设置成与正交方向A2大致平行,散热器机芯46的第1宽度dc1大于冷却风扇51的外径D1,因此,由叶片53产生的沿径向向外压出的冷却风,导致冷却风扇51上风处的冷却风在排列方向A1上沿径向向外吹,该冷却风受到与正交方向A2大致平行配置的整流板62的抑制,从而减少了紊流,这样,在沿正交方向A2配置小型化的散热器机芯46的散热器43中,提高了沿旋转中心线方向A3流入冷却风扇51的冷却风的比例,增加了冷却风扇51所吸入的风量。其结果是,在整流板62平行配置的正交方向A2上,在散热器机芯46小型化的同时,通过散热器机芯46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散热器43的冷却性能提高。
以下,就有关变更上述实施方式部分构成的实施方式,就有关变更部分的构成予以说明。
作为整流板62固定在散热器43上的方式,可将其固定在各储水箱44、45的支承板44a、45b上,也可固定在热交换管47上,此外,还可固定在散热器43以外的构件,例如固定在罩壳54上。整流构件61可由数块整流板62和1对支承构件构成,该支承构件为将整流板62支承在各整流板62的两端部62a、62b上,与各流板62一体化制成。在该场合,该支承构件被固定在散热器43(例如支承板44a、45a)或罩壳54上。
此外,整流板62可以以如下方式与由热的良导体形成的热交换管47一体成形,即,整流板62由从散热器机芯46向冷却风扇51沿与旋转中心线方向A3平行延伸的热交换管47的延长部构成。在该场合,热交换管47的表面面积增加了整流板62部分,因此,流经热交换管47的冷却水向冷却风散发的热量增加,与整流板一体制成的散热器的冷却性能提高。
为了减少通风阻力,最好使各整流板62的宽度dr1比热交换管47的宽度dt1小。此外,虽然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整流构件61的通风阻力增加,但也可采用如下方式设置,即,从旋转中心线方向A3上看,各整流板62在与排列方向A1平行且在排列方向A1上的散热器机芯46的大致全宽度上延伸,即,在大致整个第1宽度dc1上延伸。此外,也可按使数块整流板62与所有的热交换管47一一对应设置的方式使整流板62的数量与热交换管47的数量相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数根热交换管47在排列方向A1上排列成1列,也可将其排列成2列。
冷却装置也可配置在用于车辆以外场合的内燃机上,亦可将其配置在内燃机以外的机器上。此外,冷却风扇51也可由电动马达驱动旋转。流经热交换管47的流体亦可为冷却水以外的液体,例如润滑油,此外,也可为气体。
Claims (5)
1.一种冷却装置,其具有散热器和冷却风扇,其中,散热器具有向冷却风放热的流体流经的散热器机芯,冷却风扇配置在散热器机芯的下风处,且在旋转中心线方向上与上述散热器机芯相向,上述冷却风扇通过抽吸通过上述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产生流入上述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其特征在于,
具有整流构件,在旋转中心线方向上,其配置在散热器机芯和冷却风扇之间,上述整流构件将刚通过散热器机芯的冷却风沿旋转中心线方向导向至刚好在上述冷却风扇的叶片的上风缘的旋转轨迹之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供上述流体流动的数根热交换管,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上述各整流板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上述热交换管的下风缘的正下风处,上述各整流板的上风缘在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上与上述下风缘相向配置且与之对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上述流体流经的数根热交换管,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上述各整流板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上述各整流板以其全体大致都被容纳于在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的上述热交换管的投影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数根热交换管,该数根热交换管按规定的排列方向排列,用于供上述流体流通,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从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看,上述各整流板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或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散热器机芯的大致全宽度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看,上述散热器机芯具有第1宽度和第2宽度,第1第1宽度是与上述旋转中心线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的宽度,第2宽度是处于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且比上述第1宽度小的宽度,上述离心式冷却风扇的外径比上述第1宽度小,且比上述第2宽度大,上述整流构件具有数块整流板,上述各整流板设置成与上述第2方向大致平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6951/2004 | 2004-07-14 | ||
JP2004206951A JP4407925B2 (ja) | 2004-07-14 | 2004-07-14 | 冷却ファンを備える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1667A true CN1721667A (zh) | 2006-01-18 |
CN100462529C CN100462529C (zh) | 2009-02-18 |
Family
ID=35895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680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2529C (zh) | 2004-07-14 | 2005-05-16 | 具有冷却风扇的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07925B2 (zh) |
CN (1) | CN100462529C (zh) |
TW (1) | TW20060255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53951B2 (ja) * | 2007-07-12 | 2012-06-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
JP5898047B2 (ja) * | 2012-10-26 | 2016-04-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水冷式内燃機関 |
TWI572775B (zh) * | 2013-07-24 | 2017-03-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Engine cooling channel configuration |
CN113931731B (zh) * | 2021-09-26 | 2022-07-01 | 江苏力德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整体框架式设计的汽车散热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40231B2 (ja) * | 1992-12-28 | 2001-03-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風取入用シュラウド開口構造 |
JP4198301B2 (ja) * | 2000-05-19 | 2008-12-17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JP3819700B2 (ja) * | 2000-10-23 | 2006-09-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
-
2004
- 2004-07-14 JP JP2004206951A patent/JP440792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4-11 TW TW094111374A patent/TW200602551A/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5-16 CN CNB2005100680665A patent/CN10046252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300818B (zh) | 2008-09-11 |
TW200602551A (en) | 2006-01-16 |
JP4407925B2 (ja) | 2010-02-03 |
CN100462529C (zh) | 2009-02-18 |
JP2006029155A (ja) | 2006-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40738B (zh) |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 |
CN1736787A (zh) | 混合型车辆的防音结构 | |
JP5215962B2 (ja) | 遠心式冷却ファンの騒音防止構造 | |
CN1254791A (zh) | 发动机的排气用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 |
CN1721667A (zh) | 具有冷却风扇的冷却装置 | |
CN101509546B (zh) |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 |
CN1779220A (zh) | 机动两轮车及机动两轮车用发动机 | |
CN1196851C (zh) | V型内燃机 | |
CN1098420C (zh) | 车辆用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 |
CN1644885A (zh) | 内燃机的辅机安装结构 | |
CN1206446C (zh) | 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用二次空气供应装置 | |
CN1070991C (zh) | 四冲程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 |
CN1253653C (zh) | 发动机的温度检测结构 | |
CN1060297C (zh) | 发动机的发电机安装结构 | |
CN1103860C (zh) |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 |
CN1409003A (zh) | 直接喷射式柴油机 | |
CN1088501C (zh) | 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 |
CN1657748A (zh) | 内燃机本体的散热器安装结构 | |
CN1153892C (zh) | 内燃机的阀簧座构造 | |
CN1113159C (zh) | 车辆用v型内燃机 | |
CN1131931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向动力部件上安装的散热器安装构造 | |
CN1143952C (zh) | 内燃机油泵装置 | |
CN1256374A (zh) | 车辆用v型内燃机 | |
CN1280535C (zh) | 内燃机的气缸盖构造 | |
CN1129704C (zh) | 顶置阀式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18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