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851C - V型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V型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6851C
CN1196851C CNB011433124A CN01143312A CN1196851C CN 1196851 C CN1196851 C CN 1196851C CN B011433124 A CNB011433124 A CN B011433124A CN 01143312 A CN01143312 A CN 01143312A CN 1196851 C CN1196851 C CN 119685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mentioned
crank pin
chamber
b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433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60138A (zh
Inventor
阿部德男
高桥克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0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0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68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685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75/22Multi-cylinder engines with cylinders in V, fan, or star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2075/1804Number of cylinders
    • F02B2075/182Number of cylinders f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提供一种不使气缸体大型且可以形成具有十分大的流路面积的通气通路的V型内燃机。五气缸V型内燃机具有通气装置、具有三个曲柄销的曲轴、形成着三气缸的前缸座4F及两气缸的后缸座4R的气缸体1。在位于两端的两个曲柄销上分别共同地连接着两个连杆,该两个连杆与嵌合在形成在前·后缸座4F、4R上的气缸腔中的活塞连接。在位于中央的曲柄销上只连接着与嵌合在气缸腔B3中的活塞连接的连杆,该气缸腔B3形成在前缸座4F的中央,在后缸座4R中,在与该中央的气缸腔B3相对的位置、在两个气缸腔之间的空间部60上形成着通气装置的通气通路67。

Description

V型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V型内燃机,该V型内燃机具有将来自曲柄室的漏气回流到吸气系统的通气装置,详细的是涉及构成该通气装置的通气通路的配置。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具有将漏气回流的吸气系统的通气装置的V型内燃机有公开于日本实公昭64-7209号公报中的内燃机。该通气装置具有通气室、孔、连通路,该通气室设在V型缸座底壁部,该孔使曲轴室和通气室连通,该连通路形成在气缸体的气缸壁上,用于使空气室和与吸气集管连通的动阀室连通,来自曲轴室的漏气通过通气室、连通路及动阀室回流的吸气集管。
但是,在该现有的通气装置中,作为漏气所流通的通气通路的连通路由于形成在V型缸座的内侧的气缸壁上,因此,该连通路的流路面积有限,为了确保充分的流路面积,形成多个连通路,或者为了扩大连通路的流路面积,需要将形成连通路的气缸壁朝向V型缸座的内侧大地鼓出,因此,形成连通路的缸座的、与气缸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变大,从而使气缸体大型化,同时由V型缸座形成的空间内配置的吸气装置的配置受到制约,有内燃机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目的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V型内燃机,该V型内燃机可以在不使气缸体大型化的情况下形成具有充分大的流路面积的通气通路。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V型内燃机,具有通气装置、曲轴、气缸体,该通气装置将来自曲柄室的漏气回流到吸气系统,该曲轴具有包括在旋转轴线方向相邻的第一、第二、第三曲柄销的3个以上的曲柄销,该气缸体形成着V字的第一、第二缸座,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三曲柄销上分别连接着第一、第二连杆,该第一、第三连杆分别与第一、第三活塞连接,该第一、第三活塞分别配合在形成在上述第一缸座上的第一、第三缸腔内,在处于上述第一、第三曲柄销之间的上述第二曲柄销上只连接着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与第二活塞连接,该第二活塞与形成在上述第二缸座上的第二气缸腔配合,上述通气装置在上述缸座中具有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三气缸腔之间的空间部中的通气通路。
根据该第一技术方案的V型内燃机,在第一缸座中,作为与第二缸座的第二缸腔相对的位置的形成在第一、第三缸腔之间的空间部由于最低具有比第二缸腔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上述回转轴线方向的宽度,因此,在不加大第一缸座的上述回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及与含有上述回转轴线和第一缸腔或第三缸腔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垂直方向上的宽度的情况下,近而在不加大气缸体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地加大形成在该空间部上的通气通路的流路面积。
其结果,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即,通气通路在第一缸座中形成在最低具有比第二缸腔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的空间部,因此,在第一缸座在上述旋转轴线方向、及与上述假想平面垂直的方向上不成为大型的情况下,近而在气缸体不成为大型的情况下、而且气缸体轻量化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具有充分大的流路面积的通气通路。另外,由于通气通路的流路面积变大,流过通气通路的漏气的流速变低,因此,促进了混入漏气中的润滑油雾的分离效果。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V型内燃机是奇数气缸的V型内燃机,具有通气装置、曲轴、气缸体,该通气装置将来自曲柄室的漏气回流到吸气系统,该曲轴具有包括在旋转轴线方向相邻的第一、第二曲柄销的多个曲柄销,该气缸体形成着具有形成V字的奇数的气缸的第一缸座和具有偶数的气缸的第二缸座,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曲柄销上共同连接着第一、第二连杆,该第一、第二连杆分别与第一、第二活塞连接,该第一、第二活塞分别配合在分别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二缸座上的第一、第二气缸腔中,在上述第二曲柄销上只连接着第三连杆,该第三连杆与第三活塞连接,该第三活塞嵌合在第三气缸腔中,该第三气缸腔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三缸座中的气缸数多的缸座上,上述通气装置具有形成在空间部中通气通路,该空间部在上述第一、第三缸座中的气缸数少的气缸体中与上述第一气缸腔或第二气缸腔相对,并与上述第二曲柄销与上述第一曲柄销相邻的侧相同侧相邻。
根据该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在奇数气缸的V型内燃机的气缸数少的缸座中,与气缸数多的气缸室的第三气缸腔相对的位置的与第一气缸腔或第二气缸腔相邻的空间部具有在相对气缸数多的缸座在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不突出的范围内比第二气缸腔的直径稍小的程度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在不加大气缸数少的缸座的含有上述旋转轴线和第一气缸腔或第二气缸腔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的情况下、近而在不加大通过在第一曲柄销上结合2个连杆而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小的气缸体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地加大形成在该空间部上的通气通路的流路面积。
其结果,获得如下的效果。即,通气通路在气缸数少的缸座中,由于形成在气缸数多的缸座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的范围内具有比第三气缸腔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的空间部上,因此,气缸数少的缸座在与含有上述旋转轴线和气缸腔的中心线的假想平面垂直的方向上不成为大型化,近而在不损害通过在第一曲柄销上结合第二连杆而小型化的气缸体的优点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具有充分大的流路面积的通气通路。另外,由于通气通路的流路面积变大,使流过通气通路的漏气的流速降低,因此,可以促进混入到漏气中的润滑油雾的分离效果。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V型内燃机,在第二技术的V型内燃机中,其特征在于,在相对第二曲柄销具有与上述第一曲柄销所相邻的侧相反侧相邻的第三曲柄销,在该第三曲柄销上一起连接着第四、第五连杆,该第四、第五连杆分别连接在第四、第五活塞上,该第四、第五活塞分别嵌合在分别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二缸座上的第四、第五气缸腔中,上述空间部位于上述第一、第三气缸腔之间或上述第二、第五气缸之间。
根据该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在气缸数少的缸座中,形成在第一、第四气缸腔之间或第二、第五气缸之间的空间部由于在气缸数多的缸座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的范围内具有最低比第三气缸腔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因此,在不加大气缸数少的缸座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的情况下,近而不在加大通过在第一、第三曲柄销上结合2个连杆缩小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的气缸体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地加大形成在该空间部中的通气通路的流路面积。
基结果,除了第二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效果之外,还产生如下的效果。即,上述气缸数小的缸座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不成为大型的情况下,近而在不损害通过在第一、第三曲柄销上2个连杆而小型化的气缸体的优点的情况下,而且,在气缸体轻量化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具有充分大的流路面积的通气通路。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V型内燃机,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何一技术方案的V型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间部中形成着润滑油的回油路,在上述通气通路和上述回油路之间设有间隔壁,该间隔壁将两者在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上并列地进行间隔。
根据该第四技术方案,空间部做成为在最低或相对气缸数多的缸座不向上述旋转轴方向突出的范围内具有比气缸腔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在气缸体不成为大型的情况下,在具有充分的流路面积的通气通路之外还可以形成具有充分大的流路面积的润滑油的回油路,而且,由为了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成为并列而进行分割的间隔壁抑制漏气与润滑油的混合。
其结果,在所引用的技术方案的发明的效果之上还产生如下的效果。即,通气通路及回油路形成在最低或在相对气缸数少的缸座不向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范围内具有比气缸腔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的空间部中,因此,在气缸体不成为大型的情况下,与通气通路一起可以获得具有足够的流路面积的回油路,不仅润滑油的返回圆滑,而且,可由间隔壁抑制漏气与润滑油的混合,由该点也可以减少混入漏气中的润滑油雾的量。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V型内燃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大致II-II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气缸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气缸体及下曲轴箱的右侧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的气缸体及下曲轴箱的剖面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4的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4的VIII向视的下曲轴箱的正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的剖面图。
图10是图4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12是图3的XII-XII线的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XIII方向的气缸体的后缸座的断面图。
图14是后气缸盖的仰视图。
以下参照图1~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图5,使用本发明的V型内燃机E是DOHC型的水冷式微型5气缸4冲程内燃机,与将其动力传递到后轮的传动装置一起构成搭载于机动二轮车上的动力装置。内燃机E,如图1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气缸体1、前气缸盖2F及后气缸盖2R、前盖罩3F及后盖罩3R,该气缸体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形成着大致70°角度的V型缸座的前缸座4F和后缸座4R,上述前气缸盖2F及后气缸盖2R在各缸座4F、4R中连接在气缸体1的上端面4Fa、4Ra上,上述前盖罩3F及后盖罩3R分别连接在2缸盖2F、2R上。而且,气缸体1其下部形成着上曲轴箱5,其上部形成着2缸座4F、4R,在上曲轴箱5的下端面5a上结合着下曲轴箱6的上端面6a,从而将气缸体1和下曲轴箱6连接。而且,只向车体的左右方向地成为横向配置的曲轴7在其旋转轴线L位于上曲轴箱5的下端面5a与下曲轴箱6的上端面6a的结合面上的状态下自由旋转地支承在由上曲轴箱5和下曲轴箱6构成的曲轴箱上。另外,在该说明书中,“前后左右”是指以车体为基准时的“前后左右”。
参照图5,由上曲轴箱5的前部和下曲轴箱6的前部形成收纳曲轴7的曲轴室8,由上曲轴箱5的后部和下曲轴箱6的后部形成变速室9,该变速室9由收容构成传动装置的湿式多片磨擦离合器(未图示)和经常啮合式的齿轮变速机M。在下曲轴箱6的下端面6b上以油密封地结合着油盘10的上端面10a的方式连接着油盘10。
而且,曲轴室8和变速室9由作为气缸体1和下曲轴箱6的两侧壁的构成左侧壁的轴承部D1和构成右侧壁的轴承部D4(参照图2)、和形成在气缸体1上的上隔壁A1和形成在下曲轴箱6上的下隔壁A2构成的隔壁分离,形成为相互独立的室,由此密闭曲轴箱8。
参照图2,上缸座4F具有沿曲轴7的旋转轴线L方向排列并结合为一体的3个气缸C1、C3、C5,形成在各气缸C1、C3、C5上的气缸腔B3、B5的中心线N1、N3、N5从旋转轴线L指向前斜上方,各气缸C1、C3、C5前倾。另外,后缸座4R具有旋转轴线L方向排列地一体地结合的2个气缸C2、C4,形成在各气缸C2、C4上的气缸腔B2、B4中心线N2、N4从旋转轴线L指向后斜上方,各气缸C2、C4后倾着。在各气缸C1~C5的气缸腔B1~B5中自由滑动地嵌合着活塞P1~P5,由形成在各活塞P1~P5与气缸盖2F、2R之间的燃烧室燃烧压力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P1~P5通过连接各活塞P1~P5与曲轴7的连杆R1~R5来旋转驱动曲轴7。
具体地讲,曲轴7由分别在旋转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的4个轴承部D1~D4以其轴颈J1~J4通过主轴承11支承在气缸体1和下曲轴箱6上。而且,曲轴室8将2个轴承部第一、第四作为两端,由位于其中间的2个轴承部D1、D2、D3沿旋转轴线L方向分割为3个室。
在曲轴7中,在轴承部D1和轴承部D2之间的曲柄销K1上共同连接着连杆R1、R2,该连杆R1、R2与2个活塞P1、P2的活塞销S1、S2连接,在处于轴承部D2和轴承部D3之间并且与曲柄销K1相邻的曲柄销K2上只连接着连杆R3,该连杆R3与活塞P3的活塞销S3连接。在处于轴承部D3和轴承部D4之间并与曲柄销K2相邻的曲柄销K3上共同连接着连杆R4、R5,该连杆R4、R5与2个活塞P4、P5的第四、第五活塞销S4、S5连接。
参照图1,在各气缸盖2F、2R上,每个燃烧室形成着具有对燃烧室开口的一对吸气口的吸气孔12和具有一对排气口的排气孔13,还设有分别开闭一对吸气口的一对吸气阀14和开闭一对排气口的一对排气阀15,另外,还设有面临各燃烧室内的点火栓T。另外,在前气缸盖2F中,吸气凸轮轴16和排气凸轮轴17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在旋转轴L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4个凸轮座上,在后凸轮盖2R上,吸气凸轮轴16和排气凸轮轴17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在旋转轴L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3个凸轮座上。
而且,2组两凸轮轴16、17分别从与设在曲轴7的右端部的驱动齿轮18啮合的中间齿轮19借助通过前侧定时齿轮列20和后侧定时齿轮列21被传递的曲轴7的动力以曲轴7的1/2的转速被回转驱动,以规定的定时驱动各吸气阀14和各排气阀15。
另外,与隔吸气孔12连接的吸气装置配置在V型缸座的内侧,与前缸座4F的气缸C1、C3、C5的排气孔13连接的排气管通过向右方凹入地形成在油盘10的下部的空间而向后方延伸。
另外,如图2所示,位于气缸体1和2气缸盖2F、2R的右侧的驱动齿轮18和中间齿轮19由安装在上曲轴箱5和下曲轴箱6的右侧壁上的盖22覆盖,两定时齿轮列20、21配置在形成在气缸体1的两缸座4F、4R和两气缸盖2F、2R的右端部的空洞Y内。因此,驱动齿轮18、中间齿轮19及两定时齿轮组20、21收容在由右侧壁和盖形成的空间及上述空洞Y构成的齿轮室23内,该齿轮室23内通过形成在其下部的下曲轴箱6上所形成的空洞(未图示)与油盘10连通。另外,在曲轴7的左端部上设有交流发电机24。
参照图1,曲轴7的动力通过由一次驱动齿轮25和一次被动齿轮26构成的一次减速机构传递到上述多片磨擦离合器,再传递到齿轮变速机M。在齿轮变速机M的主轴27和副轴28上分别设有未图示的主齿轮组和副齿轮组,当由变速操作机构旋转变挡鼓29时,与换挡鼓29的凸轮槽结合的拨叉在支承轴30上向左右方向适当移动,对应于变速操作的主齿轮组的齿轮和副齿轮组的齿轮适当啮合,曲轴7的动力被变速而从主轴27传递到副轴28,副轴28的动力通过具有链的二次减速机构(未图示)传递到后轮。
再有,曲轴7的动力通过与齿轮泵驱动齿轮31a啮合的中间齿轮31b传递到设有油泵单元U的驱动轴33上的泵齿轮32上,该中间齿轮31b与旋转自由地支承在主轴27上的一次被动齿轮一体地旋转。另外,在驱动轴33的左端结合着设有图中未示的冷却水泵的叶片的旋转轴。
在此,对上述动力装置的润滑系统进行说明。在油盘10内配置着滤油器34,从滤油器34向上方延伸的油管35与油泵单元U的输油泵36的第四吸入口连接,参照图5、图6,油泵单元U具有在驱动轴33的轴向上从右顺序地排列的第一回油泵37、输油泵36、第二回油泵38及第三回油泵39,这些泵36~39由次摆线泵构成。油泵单元U上设有第一回油泵37的第一吸入口37a、第二回油泵38的第二吸入口38a、第三回油泵39的第三吸入口39a及与第一~第三回油泵37~39的各排出口(未图示)连通的单一的第一排出口40,另外,还设有输油泵36的第四吸入口36a、设有溢流阀的溢流口36b及第二排出口36c。第一排出口40在驱动轴33的轴向上设在第二回油泵38的附近,并大致指向齿轮变速机构M的主轴27。
参照图5,在下曲轴箱6上设有倾斜隔壁A2a,该倾斜隔壁A2a从结合着油盘的下端面6B的前部向后斜上方延伸,并且在与下曲轴箱6的前壁6c的后述的平壁部6c2之间形成锐角,油泵单元U安装在形成在构成下隔壁A2的一部分的该倾斜隔壁A2a的油盘10侧的安装面上。在油泵单元U安装在该安装面上的状态下,在该倾斜隔壁2Aa上如图7所示地设有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吸入孔37a、38a、39a连接的第一、第二、第三吸入口41、42、43。另外,供给到曲轴室8内的润滑所需要的润滑部位结束后流下到曲轴室8的底部的润滑油从第一~第三吸入口41~43分别被吸入到第一~第三回油泵37~39,从第一排出孔40放出到变速室9内。
另外,在倾斜隔壁A2a上,在下端面6b的稍上方的位置如图8、图9所示地结合第二排出孔36c的端面,而设有与第二排出孔36c连接的油路G1,该油路G1与油路G2连接,该油路G2构成后述的导入油路G4,该导入油路G4用于将润滑油导引到油过滤器44中,该油过滤器44由过滤元件44a除出润滑中的异物来使润滑油变清洁。参照图5、图8,圆筒状的油过滤器44安装在形成在下曲轴箱6的前壁6c上的安装座45上。具体地讲前壁6c具有部分圆筒状的曲壁部6c1和平板状的平壁部6c2,该曲壁部6c1设在曲轴7的径向外方,是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的周壁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该平壁部6c2与该曲壁部6c1的位于旋转轴线L的大致正下方的下端部6c1a相连,并垂直地向下方延伸到下端面6b。下端面6b的与平壁部6c2对应的部分在油盘10的平板状的前壁10b部分与上端面10a对合。
安装座45做成为在由曲壁部6c1和平壁部6c2形成的空间中从曲壁部6c1及平壁部6c1突出地形成的形态,安装着油过滤器44的安装面45a位于下端面6b的上方,并且位于与下端面6b的最前部和曲壁部6c1的前面相切的假想平面所接触的上述前面的接触部6c3的后方,而且在比假想平面H更稍微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大致沿假想平面H形成。参照图10,在安装座45的内部形成着油路G3和油路G2,油路G3由对安装面45a开口的圆环状的槽构成,该油路G2其一端与油路G1连接,其另一端从油路的切线方向与油路G3的下部连接。由这些油路G2和油路G3构成导入油路G4,从输油泵36排出的润滑油经过该导入油路G4流入油过滤器44。
在圆环状的油路G3的圆环的中心部沿与安装面45a垂直的方向形成着切削着阴螺纹的螺纹孔46,在该螺纹孔46中螺纹配合着油过滤器44的以圆筒状在内部形成有油路的螺纹部44b。另外,还形成着导出油路G5,该导出油路G5对螺纹孔的底部附近的周壁开口,与旋转轴线L因而与曲壁部6c1的下端部6c1a大致平行地而且在下端部6c1a的附近从螺纹孔46朝向右延伸。
参照图4、图10,导出油路G5在下曲轴箱6的右端部形成在前壁6c上与开口于上端面6a上的油路G6连接,该油路G6在上端面6a上与形成在气缸体1的右端部的油路G7的一端连接,油路G7的另一端与形成在气缸体1的V型缸座的底壁部1a上的主通道G8连接。主通道G8从底壁部1a的右端部与旋转轴线L大致平地延伸并在气缸体1的左端面开口(参照图3),如图2所示,与形成在连接在曲轴7的左端面上的发动机盖47油路G9连接,该油路G9通过形成在螺栓48内部的油路G10与油路G11连接,该螺栓48用于将交流发动机24的转子固定在曲轴7上,该油路G11利用曲轴7的螺纹配合该螺栓48的螺丝孔而形成。而且,在油路G11上连接着形成在曲轴7的内部的轴内油路G12的一端,该轴内油路G12的另一端与油路G13连接,该油路G13在曲轴7的右端部利用螺旋结合螺栓49的螺丝孔而形成,该螺栓49用于固定阻止驱动齿轮18向旋转轴线L方向移动的环,油路G13通过油路G14和油路G15与设在盖22上的油路G16连接,该油路G14形成在螺栓49的内部,该油路G15形成在帽50上,该帽50安装在盖22上。通过该油路G16的润滑油从设在油路G16的另一端的喷嘴51朝向中间齿轮19喷射,从而润滑中间齿轮19、驱动齿轮18及两定时齿轮组20、21。
另外,在第一~第三曲柄销K1~K3上沿径向形成的油路G17,该油路G17与轴内油路G12连接,用于向各曲柄销K1~K3中的与各连杆R1~R5的连接部供给润滑油,另外,在轴颈J2、J3上沿径向形成着与轴内油路G12连接的油路G18,用于向轴承部D2、D3供给润滑油。另外,在轴颈J1、J4上沿径向形成着分别与油路G11及油路G13连接的油路G19,用于向两个轴承部D1、D4供给润滑油。
另外,参照图3、图4,在主通管G8中,在连接着油路G7的部分,从该连接部分在各缸座4R、4F中朝向缸盖2F、2R延伸的盖油路G20、G21形成在气缸体1上,通过该各盖油路G20、G21向前动阀装置VF和后动阀装置VR(都参照图1)供给润滑油,该前动阀装置VF由两凸轮轴16、17和挺杆等构成,该两凸轮轴16、17和挺杆配置在由前缸盖2F及前盖罩3F形成的前动阀室52F内,上述后动阀装置VR由两凸轮轴16、17和挺杆等构成,该两凸轮轴16、17和挺杆配置在由后缸盖2R及后盖罩3R形成的前动阀室52F内。
即各盖油路G20、G21在上端面4Fa、4Ra与形成在凸轮座上的油路连接,该凸轮座位于固定在各缸盖2F、2R上的右端,从该凸轮座供给于两凸轮轴16、17的中空部,通过从设在两凸轮轴16、17的所部位的油孔供给的润滑油润滑各动阀装置VR、VF。
参照图4、图11,在主通道G8中,与后缸座4R的气缸C2相邻地分支形成着油路G22,该油路G22在气缸体1(下曲轴箱5)的下端面5a上开口,通过由形成在气缸体1的下端面5a上的槽构成的油路G23、由形成在下曲轴箱6的上端面6a上的槽构成的油路G24,穿过形成在下曲轴箱6上的G25及油路G26向齿轮变速机M的主轴27和支承轴30的滑动部等供给润滑油。
参照图5、图11,沿主通道G8,在气缸体1的底壁面1a的内面上在含有各气缸腔B1~B5的中心线N1~N5并与旋转轴线L垂直的假想平面交叉的部分上分别与各气缸腔B1~B5对应地形成着5个安装部53,该安装部53用于安装喷嘴54(参照图5),通过设在各安装部53上的与主通道G8连接的油路27的润滑油从该喷嘴54喷射,由此,向各活塞销S1~S5与各连杆R1~R5的连接部及各气缸C1~C5与各活塞P1~P5的滑动部等供给润滑油。
下面对润滑油的回油路及通气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对前缸座4F进行说明,参照图3、图11,在前气盖2F的前壁上在气缸C1的左端部即前缸座4F的左端部、两个气缸C1、C3之间、两个气缸C3、C5之间形成着润滑油的第一、第二、第三回油路55、56、57,该第一、第二、第三回油路55、56、57在气缸体1的上端面4Fa上分别具有开口部55a、56a、57a,另外,与该各开口部55a、56a、57a连接的油路向前动阀室52F内敞开,润滑前动阀装置VF完毕的润滑油经过形成在气缸体1的前壁上的第一~第三回油路55~57在气缸体1的下部集合,通过在气缸体1的下端面5a处连接的回油管58(参照图1)经过回油路59(参照图7)返回到油盘10,该回油路59具有设在下曲轴箱6的前壁6c的平壁部6c2的下部的开口部59a(参照图8)。
参照图12、图13,在后缸座4R上,在前后方向即与包含旋转轴线L并将V型缸座2分割的假想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在前缸座4F的与气缸腔B3相对的位置,在回转轴线L方向上的气缸腔B2与气缸腔B4之间形成着空间部60,该空间部60具有比气缸腔B3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即与旋转轴线L方向上的轴颈J2的中央点和轴颈J3的中央点间的旋转轴线L方向上的间隔大致相等的旋转轴线L方向上的宽度,基结果,空间部60如图3所示处于相对前缸座4F不向旋转轴线L方向突出的范围内。
在该空间部60中形成着空洞62,该空洞62具有间隔壁61,该间隔壁61与向旋转轴线L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气缸C2的外周壁C2a和气缸C4的外周壁C4a相连。该空洞62形成在作为上隔壁A1的一部分的从底壁部1a向后斜下方延伸到后缸座4R的下部的后端的倾斜隔壁A1a与后缸座4R的上端面4Ra之间、气缸C2的外周壁C2a和气缸C4的外周壁C4a之间、后缸座4R的V型缸座的内侧壁4Rb与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与变速室9的上壁5c相连的V型缸座的外侧壁4Rc之间。而且,在从倾斜隔壁A1a的从变速室9侧的端部朝向下端面5a几乎铅垂向下地延伸并构成上隔壁A1的一部分的铅垂隔壁A1b与V型缸座的外侧壁4R之间形成着连通空洞62和变速室9的开口部63。空洞62的旋转轴线L方向上的宽度与轴承部D2和轴承部D3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间隔大致相等,与含有旋转轴线和中心线N2或中心N3的假想平面垂直方向的(以下称为垂直方向)的宽度与气缸C2、C4部分的上述垂直方向上的后缸座4R的宽度大致相等。
空洞62的上部加着间隔壁61地在靠近V型缸座的内侧形成着通路64和在靠近V型缸座的外侧通路65,该间隔壁61在中心线N2或中心线N4的方向上延伸到上端面4Ra和倾斜隔壁A1的大致中央,该通路64在上端面4Ra上具有开口部64a,该通路65在上端面4Ra上具有开口部65a,该通路64、65借助间隔壁61沿旋转轴线方向并列地配置。另外,在间隔壁61的下方由形成在空洞62的下部的通路66连通通路64和开口部63。而且,由开口部63、通路66及通路64构成气缸体1中的通气通路67,由通路65及开口部63构成气缸体1中的来自后动阀室52R的润滑油的回油路68。
另外,在间隔壁61的内部设有连通气缸C2的冷却水套和气缸C4的冷却水套的水路61a,另外,在间隔壁61的上部形成着帽檐部61b和突出缘部61c,该帽檐部61b朝向V型缸座的外侧延伸,该突出缘部61c是该帽檐部61b的前端部,它是由通路65的开口部65a的间隔壁61侧的缘部沿旋转轴线L方向并向下方突出而构成。而且,作为通气通路67的流入口并作为回油路68的流出口的开口63在间隔壁61的下方且比间隔壁的回油路68侧的侧面61d更靠向V型缸座的外侧壁4Rc,设在从开口部63流入的漏气的一部分与该侧面61d接触而产生沿该侧面61d上升的流动的位置。
另外,如图12、图14所示,在后缸盖2R中,在与空间部6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着空间部70,还形成着通气通路71和润滑油的回油路72,该通气通路71和润滑油的回油路72具有分别与通路64和通路65的开口部64a、65a正好吻合的大小的开口部71a、72a且与后动阀室52a内连通。另外,还形成着具有与间隔壁61的上端面对合的下端面的间隔壁73,在该间隔壁73的内部形成着水路73a,该水路73a连通由围着后缸盖2R中的气缸C2的燃烧室和收容着点火栓和点火线圈的圆筒部69(参照图2)的下部而形成的冷却水套和围着气缸4燃烧室和收容着点火栓和点火线圈的管的下部而形成的冷却水套。
如图2、图12所示,在后盖罩3R的上部,在通气通路67、71的上方设有具有对后动阀室52R内开口的入口74a的通气室74,与连接管75连接的回流管(未图示)与作为内燃机E的吸气系统的吸气通路连接,该连接管75与通气室74连接。
由此,由第一~第三回油泵37~39与润滑油一起吸入并放出到变速室9内的曲轴室8内的漏气从变速室9通过通气通路67、71流入通气室74,从通气室74经过回流管回流到吸气室,供给燃烧室。因此,由第一~第三吸气口41~43、第一~第三回油泵37~39、变速室9、通气通路67、71、后动阀室52R、通气室74连接管75及环流管构成将来自曲轴室8内的漏气回流到吸气通路的通气装置。
以下,对上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当内燃机E被运转,油泵单元U进行动作时,从油盘10通过油过滤器34吸引到输油泵36中的润滑油从第二排出孔36排出,经过油路G1导入油路G4流入油过滤器44,再油过滤器44除去异物等后通过导出油路G5、油路G7供给主通道G8。
从主通路G8通过油路G9、G10、G11流入轴内油路G12的润滑油供给轴颈J1~J4和曲柄销K1~K3,润滑其滑动部,另外,从喷嘴51喷射,润滑驱动齿轮18、中间齿轮19和两定时齿轮组20、21的啮合部和滑动部,再从喷嘴54喷射润滑各活塞销S1~S5的滑动部和各活塞P1~P5与各气缸C1~C5的滑动部。另外,从主通道G8流入盖油路G20、G21的润滑油润滑各动阀室52F、52R的动阀装置VF、VR的滑动部。
而且,供给到曲轴室8内的润滑完毕上述润滑部等的润滑部位的润滑油流下到形成在前壁6c和倾斜隔壁A2a之间的曲轴室8的底部,从第一~第三吸入口41~43吸引到第一~第三回油泵37~39中,从其回油泵37~39排出的润滑油从第一排出孔40排放到变速室9内,润滑上述多片磨擦离合器和齿轮变速机M等的润滑部等的润滑部位,然后,返回到油阀10。另外,润滑了驱动齿轮18、中间齿轮19及两定时齿轮组20、21的油从对油盘10开放的齿轮室23的下部返回到油盘10,供给到前动阀室52F内的润滑油经过回油路55~57及回油管58返回到油盘10,供给到后动阀室52R内的润滑油经过回油路72、68再经过变速室9返回到油盘10。这样,由于供给到曲轴室8内的润滑油由第一~第三回油泵37~39吸引,因此,几乎不会产生油曲轴7带上润滑油所产生的动力损失。
另外,如前所述,曲轴室8内的漏气与润滑油一起被第一~第三回油泵37~39吸引,放出到变速室9内,从变速室9经过形成在空间部60中的通气通路67、形成在空间部70中的通气通路71、后动阀室52R、通气室74及回流管而回流到吸气通路,供给燃烧室进行燃烧。
在此,在后缸座4R中,在处于与前缸座4F的气缸腔B3相对的位置即形成在气缸腔B2及气缸腔B4之间的空间部60,由于在相对前缸座4F不向旋转轴线L方向突出的范围内最低具有比气缸腔B3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旋转轴线L方向的宽度,因此,与前缸座4F相比,不会增大气缸数少的后缸座4R的旋转轴线L方向上的宽度和上述垂直方向上的宽度,近而不会增大气缸体1的旋转轴线L方向上的宽度,而且也不会损害由于在两个曲柄销K1、K3上分别结合两个连杆R1、R2及两个连杆R4、R5使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变小而小型化了的气缸体1的优点,而且不仅使气缸体1轻量化,还可以获得具有充分大的流路面积的通气通路67。另外,通过加大通气通路67的流路面积,可以使流过通气通路67的漏气的流速变低,可以促进混入到漏气中的润滑油雾的分离效果。
空间部60由于在相对前缸座4F不向旋转轴线L方向突出的范围内具有比气缸腔B3的直径稍微小的程度的旋转轴线L方向上的宽度,因此,不会使气缸体1大型化,除了可以使通气通路67具有足够的流路面积之外,还可以形成具有足够大的流路面积的润滑油的回油路68,在来自后动阀室52R的润滑油的返回变圆滑的基础上,还可以由将两个通路64、65沿旋转轴线方向并列地进行间隔的间隔壁61抑制漏气与润滑油的混合,以这点也可以减少混入到漏气中的润滑油雾的量。
曲轴室8和变速室9通过由上隔壁A1和下隔壁A2构成的隔壁分离,由开口部63、通路66及通路64构成的通气通路67也从曲轴室分离,因此,由于曲轴7的旋转而向通气通路67飞溅的润滑油不会直接侵入通气通路67中,防止润滑油雾向漏气中混入。
在间隔61和间隔73上分别形成着冷却水的水路61a、73a,因此,在内燃机E暖机时,除了气缸体1及后气缸盖2R的冷却套的冷却水之外,通气通路67、71也由流动在间隔壁61、73的水路61a、73a中的冷却水温暖,防止由于通气室73中的水蒸气而在通气通路67、71上结露,因此,防止了水混入被分离的润滑油中,可以避免由于水的混入而带来润滑油劣化。
另外,由于在间隔壁61的上部形成为朝和V型缸座的外侧延伸的帽檐部61b和作为该帽檐部61b的前端的突出缘部61c,因此,从开口部63流入的漏气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回油路68、72到达后动阀室52R,但是即使其一部分与间隔壁61的回油路68侧的侧面61D冲撞而产生沿该侧面61D上升的气流,但是上升的漏气与帽檐部61b的下面接触而其上升被阻止,而且,由于突出缘部61c偏向下方,因此,通过回油路68的润滑油的流动由上升的漏气妨碍而被大幅度地抑制,润滑油圆滑地在回油路68中流下。
另外,形成在下曲轴箱6的前壁6c上的安装座45的、安装着油过滤器44的安装面45a位于下曲轴箱6的、结合着油盘10的下端面8b的上方,与安装在油盘10上的情况或跨越下曲轴箱6和油盘10地进行配置的情况相比,不仅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而且在假想平面H的前方大致沿假想平面H被形成,因此,虽然有向前方鼓出的曲壁部6c1,但是也容易上方确认安装面45a,因此,在确认安装面45的同时容易进行油过滤器44的装卸,提高了油过滤器44的维护作业性。而且安装面45a由于位于向下曲轴箱6的前壁6c的前方鼓出的曲壁部6c1的前面的、与假想平面H的接触部6c3的后方,因此,抑制了油过滤器44向前方的突出量,因此,可以使内燃机E小型化,并且可以加大排气管的配置的自由度,该排气管与排气孔13连接并通过前缸座4F的前方向下方延伸、在下方向左方弯曲、经过油盘10的左壁的下部向右方凹而形成的空间而向后方延伸。
另外,安装座45利用形成在曲壁部6c1的前面和平壁部6c2的前面之间的空间而被设置,而且在其内部形成着导入油路G4和导出油路G5,因此,由于形成着油路G4,G5而下曲轴箱6的前壁6c不会突出到曲轴室8内,可以使曲轴室8的内部构造简单化,可以使曲轴箱小型化,近而可以使内燃机E小型化。而且,在与该安装面45a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在比导入油路G4更离开朝向斜下方的安装面45a的位置上的导出通路G5形成在作为由曲壁部6c1和平壁部6c2形成的角部的下端部6c1a近旁,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安装座45的内部,安装座45向前方的突出量变化,因此油过滤器44向前方的突出量也变小,可以使内燃机进一步小型化。
以下关于变更了上述实施例的一部分构造的实施例,对其变更了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燃机E具有密闭的曲轴室8,但是,也可以不密闭曲轴室,而是通气装置通过与曲轴室连通的通路与通气通路67连通,在该情况下,吸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下游的空气被导入通过通路与曲轴室连通的前动阀室中。另外,也可以在通气室或输出口管上设置PCV阀。
在上述实施例中,V型内燃机E是五气缸,但只要是奇数气缸的V型内燃机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三气缸、七气缸等的内燃机。另外,在是三气缸V型内燃机时,气缸体的空间部与位于由一气缸构成的奇数气缸的缸座的气缸腔相邻的位置上,由相对气缸数多的气缸座即由两气缸构成的偶数气缸的缸座在曲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不突出地那样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第三曲柄销K1、K3上分别连接着两个连杆R1、R2及两个连杆R4、R5,但也可以是在各曲柄销上连接一个连杆的形式的V型内燃机,也可以是连接两个连杆的曲柄销和连接一个连杆的曲柄销沿曲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不规则地混合配置形式的V型内燃机。
另外,在两空间部60、70上形成着由两间隔壁62、73分别分开的两个通路64、65和通气通路71和回油路72,但是,也可以不设两间隔壁61、70地形成具有大于合计上述两通路64、65的开口部64a、65a的面积的面积的开口部的单一的通路,该通路兼用作通气通路和回油路。另外,也可以不设间隔壁73而仅由间隔壁61形成通气通路和回油路。

Claims (4)

1.V型内燃机,具有通气装置、曲轴、气缸体,该通气装置将来自曲柄室的漏气回流到吸气系统,该曲轴具有包括在旋转轴线方向相邻的第一、第二、第三曲柄销的3个以上的曲柄销,该气缸体形成着形成V字的第一、第二气缸侧体,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三曲柄销上分别连接着第一、第三连杆,该第一、第三连杆分别与第一、第三活塞连接,该第一、第三活塞分别配合在形成在上述第一气缸侧体上的第一、第三缸腔中,在处于上述第一、第三曲柄销之间的上述第二曲柄销上只连接着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与第二活塞连接,该第二活塞与形成在上述第二气缸侧体上的第二气缸腔配合,上述通气装置在上述第一气缸侧体中具有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三气缸腔之间的空间部中的通气通路。
2.V型内燃机,是奇数气缸的V型内燃机,具有通气装置、曲轴、气缸体,该通气装置将来自曲柄室的漏气回流到吸气系统,该曲轴具有包括在旋转轴线方向相邻的第一、第二曲柄销的多个曲柄销,该气缸体形成有形成V字的具有奇数的气缸的第一气缸侧体和具有偶数的气缸的第二气缸侧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曲柄销上共同连接着第一、第二连杆,该第一、第二连杆分别与第一、第二活塞连接,该第一、第二活塞分别配合在分别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二气缸侧体上的第一、第二气缸腔中,在上述第二曲柄销上只连接着第三连杆,该第三连杆与第三活塞连接,该第三活塞嵌合在第三气缸腔中,该第三气缸腔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二气缸侧体中的气缸数多的气缸侧体上,上述通气装置具有形成在空间部中的通气通路,该空间部在上述第一、第二气缸侧体中的气缸数少的气缸体中,与上述第一气缸腔或第二气缸腔的、上述第二曲柄销与上述第一曲柄销所相邻的侧相同侧相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型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曲轴具有与第二曲柄销的、与上述第一曲柄销所相邻的侧相反侧相邻的第三曲柄销,在该第三曲柄销上一起连接着第四、第五连杆,该第四、第五连杆分别连接在第四、第五活塞上,该第四、第五活塞分别嵌合在分别形成在上述第一、第二气缸侧体上的第四、第五气缸腔中,上述空间部位于上述第一、第四气缸腔之间或上述第二、第五气缸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V型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间部中形成着润滑油的回油路,在上述通气通路和上述回油路之间设有间隔壁,该间隔壁使两者在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上并列地进行间隔。
CNB011433124A 2000-12-20 2001-12-18 V型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68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87707/2000 2000-12-20
JP2000387707A JP3867837B2 (ja) 2000-12-20 2000-12-20 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0138A CN1360138A (zh) 2002-07-24
CN1196851C true CN1196851C (zh) 2005-04-13

Family

ID=18854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4331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6851C (zh) 2000-12-20 2001-12-18 V型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666183B2 (zh)
EP (1) EP1217182B1 (zh)
JP (1) JP3867837B2 (zh)
KR (1) KR100450289B1 (zh)
CN (1) CN1196851C (zh)
DE (1) DE60124206T2 (zh)
TW (1) TW5428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7837B2 (ja) * 2000-12-20 2007-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2004084646A (ja) * 2002-08-29 2004-03-1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内燃機関
US6978756B2 (en) 2002-09-16 2005-12-27 Brp-Rotax Gmbh & Co. Kg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power plant
JP4563824B2 (ja) * 2005-01-18 2010-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JP4593393B2 (ja) * 2005-07-19 2010-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ブリーザ室の配置構造
JP4912740B2 (ja) * 2006-05-17 2012-04-11 ハスクバーナ・ゼノア株式会社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4430658B2 (ja) 2006-12-22 2010-03-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型エンジン
WO2008120239A1 (en) * 2007-03-30 2008-10-09 Tata Motors Limited A novel inline two cylinder multi point fuel injection four-stroke reciprocating piston internal combustion spark ignition engine
JP4738398B2 (ja) * 2007-11-14 2011-08-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US8763570B2 (en) * 2011-09-14 2014-07-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gine assembly including multiple bore center pitch dimensions
US8925501B2 (en) * 2012-02-08 2015-01-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rankshaft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317545A (zh) * 2014-07-13 2016-02-10 徐建宁 双连杆液压发动机
US10655536B1 (en) 2017-05-24 2020-05-19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Engine
US10371249B1 (en) * 2017-05-24 2019-08-06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Engine
US10589621B1 (en) 2017-05-24 2020-03-17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Two-wheeled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0600A (en) * 1982-05-24 1984-11-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ompact odd cylinder V-type engine
US4541399A (en) * 1983-03-03 1985-09-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reather arrangement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S59194018A (ja) * 1983-04-18 1984-11-02 Mazda Motor Corp V型エンジン
US4603673A (en) * 1984-03-03 1986-08-0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reather device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A1274133A (en) * 1984-12-04 1990-09-18 Koichi Fukuo Crank case ventilation system
JPS6285110A (ja) * 1985-10-11 1987-04-18 Yamaha Motor Co Ltd V形エンジンのブロ−バイガス回収装置
US4771745A (en) * 1986-03-22 1988-09-20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i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S647209A (en) 1987-06-30 1989-01-11 Fujitsu Ltd Testing load for direct current output stabilized power source
JP2678294B2 (ja) * 1988-09-13 1997-11-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V型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JP2724477B2 (ja) * 1988-09-30 1998-03-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回収装置
JPH0723531Y2 (ja) * 1988-10-18 1995-05-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FR2664654B1 (fr) * 1990-07-11 1992-11-06 Peugeot Carter cylindres de moteur avec circuit d'evacuation des gaz du carter et de recyclage d'huile.
JPH05272325A (ja) * 1992-03-25 1993-10-19 Suzuki Motor Corp V型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3235541B2 (ja) * 1997-10-08 2001-12-0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V型エンジン
JP4119023B2 (ja) * 1998-11-25 2008-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ブリーザ装置
JP3867837B2 (ja) * 2000-12-20 2007-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0138A (zh) 2002-07-24
DE60124206T2 (de) 2007-03-01
US20020073980A1 (en) 2002-06-20
KR20020050176A (ko) 2002-06-26
US6666183B2 (en) 2003-12-23
TW542871B (en) 2003-07-21
EP1217182A1 (en) 2002-06-26
JP2002188424A (ja) 2002-07-05
EP1217182B1 (en) 2006-11-02
JP3867837B2 (ja) 2007-01-17
KR100450289B1 (ko) 2004-09-24
DE60124206D1 (de) 200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6851C (zh) V型内燃机
US7637236B2 (en) Cylinder head for an overhead-ca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engine
US8464684B2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dry sump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A2138335C (en) Engine and outboard engine structure
CN1220824C (zh) 水冷式内燃机
US7178498B2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n engine
CN1254791A (zh) 发动机的排气用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CN1277045C (zh) 多气缸内燃机
CN1098420C (zh) 车辆用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CN1356453A (zh) 发动机端盖的结构
US20110061627A1 (en)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40112677A1 (en) Lubricating system for power unit for vehicle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868819B2 (en) Lubricating system for an outboard motor
US6582262B2 (en) Four-stroke-cycle engine of an outboard motor
JP4493870B2 (ja) 多気筒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
JP2006514208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CN1088501C (zh) 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113159C (zh) 车辆用v型内燃机
JP4467916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JP4549871B2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潤滑装置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CN1867756A (zh) 双凸轮内燃机油路
JP4219087B2 (ja)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
CN1256374A (zh) 车辆用v型内燃机
CN1570356A (zh) 立式发动机
JPH039027A (ja) 自動車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