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00818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00818B
TWI300818B TW94111374A TW94111374A TWI300818B TW I300818 B TWI300818 B TW I300818B TW 94111374 A TW94111374 A TW 94111374A TW 94111374 A TW94111374 A TW 94111374A TW I300818 B TWI300818 B TW I3008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cooling
center portion
center line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4111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02551A (en
Inventor
Kazunori Ikarashi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602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02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00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00818B/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1300818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具備:具有會散熱至冷卻風的流體 流通之散熱器中心部的散熱器;以及使其產生該冷卻風的 吸入式冷卻風扇的冷卻裝置,該冷卻裝置是例如水冷式內 燃機關用的冷卻裝置。 【先前技術】 在散熱器中心部的下游配置有離心式的冷卻風扇’並 且具有可供會散熱至冷卻風扇所產生的冷卻風之冷卻水流 通的散熱器中心部的散熱器是例如揭示於專利文獻1。此 散熱器是使因爲冷卻風扇的動作而通過散熱窗() 所導入的冷卻風通過散熱器中心部’藉此使流通在散熱器 中心部的冷卻水冷卻。通過散熱器中心部後的冷卻風會被 冷卻風扇吸入,然後從設在散熱器之支持箱的排出口排出 〇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 1 29960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前述先前技術當中,由於通過散熱器中心部後 的冷卻風扇之上游的冷卻風存在有會因爲旋轉的冷卻風扇 之影響而產生的旋轉成分、或是會因爲朝徑向外側流出的 排風之影響而產生的徑向外側的成分等冷卻風扇之旋轉中 -4- (2) 1300818 心線方向以外的流體(以下將此流體稱爲「氣流的紊流」 。),因此通過散熱器中心部後的冷卻風無法順利地被冷 卻風扇吸入,結果,爲了確保通過散熱器中心部的冷卻風 的風量,就必須考慮前述氣流的紊流而增加冷卻風扇的容 量,因此使得冷卻風扇的驅動能增加。 本發明是鑒於這種情況而硏創者,申請專利範圍第1 至第5項所記載的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使冷卻風 之氣流的紊流增加,使冷卻風的風量增加,而可實現散熱 器之冷卻性能的提升以及冷卻風扇之驅動能的降低的冷卻 裝置。而且,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記載的發明又以抑 制散熱器與送風風扇之間的通氣阻力之增加爲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發明是具備:具有可供 會散熱至冷卻風的流體流通之散熱器中心部的散熱器;以 及配置在散熱器中心部的下游,並且在旋轉中心線方向與 前述散熱器中心部相對面的冷卻風扇;而前述冷卻風扇是 藉由吸入已通過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後的冷卻風而產生會流 入前述散熱器中心部的冷卻風的冷卻裝置,其特徵爲:具 有在前述旋轉中心線方向配置於前述散熱器中心部與前述 冷卻風扇之間的整流構件,前述整流構件是沿著前述旋轉 中心線方向,將剛剛通過前述散熱器中心部的冷卻風引導 至前述冷卻風扇的扇葉之上游緣的旋轉軌跡正前方爲止。 根據本發明,整流構件由於是在通過散熱器中心部後 -5- (3) 1300818 的冷卻風剛剛通過散熱器中心部後直到被冷卻風扇吸入之 前,使冷卻風當中的氣流之紊流減少,以提高冷卻風沿著 旋轉中心線方向流入冷卻風扇的比例,因此被冷卻風扇吸 入的風量會增加,從散熱器之上游側流入散熱器中心部的 冷卻風的風量會增加,而可促進在散熱器中心部的流體散 熱至冷卻風的效果。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發明是在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所記載的冷卻裝置當中,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具有可 供前述流體流通的複數個傳熱管,前述整流構件具有複數 個整流板,前述各整流板是使上游緣在前述傳熱管之下游 緣的正下游當中,在前述旋轉中心線方向與前述下游緣相 對向並且沿著前述下游緣而配置。 根據本發明,複數個整流板分別是在傳熱管保持些微 的間隙、或是與傳熱管接觸,然後沿著傳熱管的下游緣大 致連續而配置,所以通過散熱器中心部後的冷卻風不會受 到整流板的上游緣的妨礙,因此可抑制通氣阻力的增加。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發明是在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所記載的冷卻裝置當中,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具有可 供前述流體流通的複數個傳熱管,前述整流構件具有複數 個整流板,前述各整流板是使其全體可大致收容在前述傳 熱管於前述旋轉中心線方向的投影區域內而配置。 根據本發明,複數個整流板分別是收容在傳熱管之投 影區域內而配置,因此可抑制由於整流板致使通氣面積減 少所導致的通氣阻力之增加。 -6- (4) 1300818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發明是在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所記載的冷卻裝置當中,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具有朝 預定的排列方向排列而可供前述流體流通的複數個傳熱管 ’前述整流構件具有複數個整流板,前述各整流板從前述 旋轉中心線方向看來是橫跨與前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或 是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在前述排列方向的大致整個寬度而延 伸。 根據本發明,通過散熱器中心部的冷卻風可藉由複數 個整流板,橫跨與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或散熱器中心部在 排列方向的大致整個寬度而進行整流,因此被冷卻風扇吸 入的冷卻風的紊流會更爲降低。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發明是在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所記載的冷卻裝置當中,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從前述 旋轉中心線方向看來是在與前述旋轉中心線正交的第1方 向具有第1寬度,在與前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具有比 前述第1寬度小的第2寬度,離心式的前述冷卻風扇的外徑 比前述第1寬度小,比前述第2寬度大,前述整流構件具有 複數個整流板,前述各整流板是設置成與前述第2方向大 致平行。 根據本發明,由於散熱器中心部的第1寬度比冷卻風 扇的外徑大,因此由於被扇葉朝徑向外側推出的冷卻風, 使得冷卻風扇之上游的冷卻風在第1方向當中朝向徑向外 側的情形可藉由配置成與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整流板而得 到抑制,使得氣流的紊流減少,因此在具有於第2方向小 (5) 1300818 型化之散熱器中心部的散熱器當中’冷卻風沿著旋轉中心 線方向流入冷卻風扇的比例會提高,使得被冷卻風扇吸入 的風量增加。 [發明的效果]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發明,具有以下的 效果。亦即,通過散熱器中心部的冷卻風的風量會增加, 而可促進散熱器中心部之流體散熱至冷卻風的效果,因此 散熱器的冷卻性能會提升。而且,爲了確保爲要獲得散熱 器之所需冷卻性能的風量,可使用容量更小的冷卻風扇, 因而可降低冷卻風扇的驅動能。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發明,由於可抑制 整流板所導致的通氣阻力之增加,因此可更爲提高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發明,由於可抑制 整流板所導致的通氣阻力之增加,因此可更爲提高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發明,由於被冷卻 風扇吸入的冷卻風的紊流會更爲降低,因此可更爲提高申 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發明,由於散熱器 可在整流板平彳了配置之方向的第2方向實現小型化,通過 散熱器中心部的冷卻風的風量也會增加,因此具有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效果。 (6) 1300818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第1圖至第5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參照第1圖、第2圖,本發明的冷卻裝置是爲搭載於本 身爲車輛之小型自動二輪車的水冷式內燃機關E所具備。 單氣筒的內燃機關E是與用來將內燃機關E的動力傳達至作 爲驅動輪之後輪W的傳動裝置T 一同構成動力單元。該動 力單元是在分別於內燃機關E的汽缸1及傳動裝置T的第1箱 體部分34a—體形成的一對被支持部(第1圖是顯示出於汽 缸1所形成的被支持部1 e )當中,支持成能以保持在車體 框架F的樞軸P爲中心朝上下方向搖動的狀態。 內燃機關E是頭上凸輪軸型的單氣筒4衝程內燃機關, 並且具有機關主體,該機關主體是由形成有將活塞4嵌合 成可往來運動之缸孔1 a的汽缸1 ;與汽缸1的一端部結合的 汽缸蓋2 ;以及與汽缸1的另一端部結合的曲軸箱3所構成 。經由連接桿5連結於活塞4的曲柄軸6是在由汽缸1及曲軸 箱3所形成的曲軸室7內指向前述自動二輪車的左右方向而 配置,並且以在包含汽缸1與曲軸箱3之接合面的平面上具 有旋轉中心線L 1的方式,經由一對主軸承8在汽缸1及曲軸 箱3支持成可旋轉的狀態。汽缸〗是以汽缸軸線L2向前方稍 微朝斜上方延伸的方式,以相對於水平面稍微向上傾斜的 狀態搭載於車體框架F。 從曲軸室7朝一方之側方的左側方突出的曲柄軸6的第 1軸端部6a是在可收容變速機3 1的傳動室9內延伸。另一方 -9- (7) 1300818 面,從曲軸室7朝另一方之側方的右側方突出的曲柄軸6的 第2軸端部6 b是在可收容交流發電機3 7及冷卻風扇5 1的副 機收容室1 0內延伸。副機收容室1 0是由作爲汽缸1及曲軸 箱3之右側部的筒狀收容部1 b ;與該收容部1 b結合的覆緣 5 4 ;以及用來保持交流發電機3 7之定子3 7 a的隔壁1 1所形 成。結合於汽缸1及曲軸箱3的隔壁1 1是與汽缸1及曲軸箱3 一同在曲軸室7與副機收容室1 0之間形成用來收容用以驅 動凸輪軸20a及油泵之驅動機構的收容室12。而且,第2軸 端部6b是貫穿收容室1 2而到達副機收容室1 〇。此外,所謂 側方是指在曲柄軸6之旋轉中心線L1之方向的側方。 在汽缸蓋2是在與缸孔la相對向的位置形成有:凹部 所構成的燃燒室1 3 ;將在氣化器1 4當中形成之後通過吸氣 管1 5的混合氣體引導至燃燒室1 3的吸氣口;將來自燃燒室 1 3內的燃燒氣體以排出氣體引導至排氣管1 6的排氣口,又 安裝有面向燃燒室1 3的點火栓1 7。在由汽缸蓋2以及藉由 螺栓而結合於該汽缸蓋2的汽缸蓋罩1 8所形成的動閥室1 9 內可收容用來使爲了開閉前述吸氣口的吸氣閥以及爲了開 閉前述排氣口的排氣閥進行開閉動作的動閥裝置20。動閥 裝置20具有在汽缸蓋2支持成可旋轉狀態的凸輪軸20a。凸 輪軸20a是由動閥驅動機構21驅動而以曲柄軸6之1/2的轉 速旋轉。動閥驅動機構2 1具有:在曲柄軸6結合成可一體 旋轉的驅動鏈輪21a ;在凸輪軸20a結合成可一體旋轉的凸 輪鏈輪21b ;以及掛設在兩鏈輪21a、21b的無端鏈條21c。 而且,設在凸輪軸20a的吸氣凸輪及排氣凸輪分別是經由 -10- (8) 1300818 搖桿(第2圖是顯示出排氣側的搖桿20b。),與曲柄軸6 的旋轉同步而在預定的時間使前述吸氣閥及前述排氣閥進 行開閉動作。 用來驅動前述油泵的泵驅動機構是與動閥驅動機構2 1 一同構成前述驅動機構,並且具有一體形成在形成有驅動 鏈輪2 1 a之構件的驅動齒輪22 ;以及在前述油泵的驅動軸 結合成可一體旋轉的被動齒輪。而且,在收容室1 2可收容 # 驅動鏈輪2 1 a、鏈條2 1 c及前述泵驅動機構。 參照第2圖,配置在內燃機關E之左側方的傳動裝置T 具有:作爲變速機的皮帶式自動變速機3 1 ;離心式的起動 離合器3 2 ;終端減速裝置3 3 ;形成可收容變速機3 1、起動 離合器32及終端減速裝置33的傳動室9的傳動箱34。 傳動箱34具有:與汽缸1及曲軸箱3之左側部結合的第 1箱體部分34a ;與第1箱體部分34a之左側部結合的第2箱 體部分3 4 b ;以及與第1箱體部分3 4 a之右側部的後部結合 m W 的第3箱體邰分34c。而且,在由第1、第2箱體部分34a、 3 4b所形成的傳動室9的第1室9a可收容變速機3 1及起動離 合器32,在由第1、第3箱體部分34a、3 4c所形成的傳動室 9的第2室9b可收容終端減速裝置3 3。 變速機3 1具有:在第丨軸端部6a結合成可一體旋轉狀 態的驅動滑輪3 1 a ;經由起動離合器32結合於在第1箱體部 分34a及第3箱部分34c支持成可旋轉狀態的輸出軸35的被 動滑輪31b ;以及掛設在驅動滑輪31a及被動滑輪311^的v型 皮帶所構成的無端皮帶3 1 c。而且,配置在驅動滑輪3 1 a的 -11 - (9) 1300818 可動滑輪體3 1 a 1與凸輪板3 1 a3之間而可藉由灕心力移動的 複數個重錘滾輪3 1 a4是依曲柄軸6的轉速,使可動滑輪體 3 1al沿著第1軸端部6a移動,同時皮帶31〇的張力會使被動 滑輪3 1 b的可動滑輪體3 1 b 1抵抗回動彈簧3 1 b3而沿著輸出 軸35移動,藉此改變驅動滑輪31a及被動滑輪31b當中的皮 帶3 1 c之捲繞半徑,然後依內燃機關E的機關轉速,自動並 且連續地改變變速機3 1的變速比。 起動離合器3 2是使在結合於被動滑輪3 1 b之固定滑輪 體3 1 b2而可一體旋轉的離合器內裝3 2 a支持成可搖動狀態 的離合器重錘3 2c,在曲柄軸6的轉速達到其極低速區域所 屬的預定轉速而抵接於在輸出軸3 5結合成可一體旋轉狀態 的離合器外裝32b時,會形成連接狀態,然後將曲柄軸6的 動力傳達至輸出軸35。 終端減速裝置3 3具有作爲與輸出軸3 5驅動連結的減速 機構的齒輪列33a,齒輪列33 a是驅動連結於將後輪W結合 成可一體旋轉狀態的車軸3 6。 而且,可藉由在燃燒室13內藉由燃燒壓力驅動而進行 往來運動的活塞4驅動旋轉的曲柄軸6的旋轉是由變速機3 1 變速而傳達至輸出軸3 5,再從輸出軸3 5經由齒輪列傳達至 車軸3 6,然後藉由曲柄軸6的動力驅動後輪W旋轉。 參照第1圖、第2圖,用來對於由圍繞缸孔1 a而形成在 汽缸1的汽缸側水套2 3 a以及與該水套2 3 a連通,並且圍繞 燃燒室13而形成在汽缸蓋2的汽缸蓋側水套23b所構成的水 套23進行冷卻水之排給的前述冷卻裝置具有:作爲將冷卻 -12- 1300818 do) 水壓送至水套2 3之泵的水泵4 1 ;可供作爲來自水套2 3之流 體的冷卻水流通的散熱器43 ;使其產生可促進來自於散熱 器4 3流通之冷卻水之散熱的冷卻風的冷卻風扇5 1 ;覆蓋冷 卻風扇5 1的覆緣54 ;對冷卻風進行整流的整流手段;進行 從散熱器43到水泵4 1的冷卻水之連通及遮斷的溫度調節器 7〇 ;以及包含引導冷卻水的導管65 a至65 d及接頭的配管群 〇 安裝在汽缸蓋2的水泵4 1具有:結合於汽缸蓋2的主體 4 1 a ;經由使用在主體4 1 a支持成可旋轉狀態的永久磁鐵 4 2 a的磁性接頭所構成的軸接頭4 2而驅動連結於凸輪軸2 0 a 的葉輪4 1 b ;以及結合於主體4 1 a,並且形成有形成吸入口 4 1 d的吸入口部4 1 c 1及形成吐出口的吐出口部4 1 c2的蓋體 4 1 c 〇 若一倂參照第3圖,則散熱器43具有:作爲可與在水 套23流通,使汽缸1及汽缸蓋2冷卻後的高溫的冷卻水從汽 缸1引導至散熱器43的入口導管65 a連接之入口槽的上槽44 ;具有可供上槽44內之冷卻水流入的複數個傳熱管47的散 熱器中心部46 ;以及作爲使藉由散熱器中心部46散熱之後 變成低溫的冷卻水從各傳熱管4 7流入而集合之出口槽的下 槽45。 夾在上槽44與下槽45而設置的散熱器中心部46除了與 兩槽44、45連通的傳熱管47之外,還具有與傳熱管47之外 面接觸而設置的散熱風扇4 8。散熱風扇4 8是由配置在於後 述排列方向A1相鄰的傳熱管47間,而與這些傳熱管47之外 -13- (11) 1300818 面接觸的波形薄板所構成。 在上槽4 4與下槽4 5之間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各傳熱管4 7 是在其入口端47a及出口端47b當中,分別液密結合而支持 在構成上槽44之壁部的支持板44a以及構成下槽45之壁部 的支持板4 5 a。而且,複數個傳熱管4 7是在與冷卻風扇5 1 之旋轉中心線L 3 (此實施形態是與曲柄軸6的旋轉中心線 L1一致。)正交的平面(以下稱爲「正交平面」。)當中 ,排列成與預定的排列方向A 1相互平行。排列方向A 1在 此貫施形態當中是從旋轉中心線L 3的方向A 3看來與長方形 的散熱器中心部4 6之長邊平行的方向。而且,在排列方向 A 1爲扁平的管所構成的各傳熱管4 7是與旋轉中心線方向 A3平行,並且在前述正交平面上平行於與排列方向A1正 交的方向A2。 經由交流發電機37的轉子37b而在第2軸端部6b結合成 可一體旋轉狀態的冷卻風扇5 1是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3當中 ,相對於汽缸軸線L2在比交流發電機3 7之轉子3 7b更遠處 位於第2軸端部6b的前端(參照第2圖)。而且,藉由具備 在轉子37b利用螺栓而結合的圓盤狀碟片52 ;以及從碟片 5 2朝旋轉中心線方向A 3及徑向延伸,然後藉由一體形成於 碟片52而設置的多數個扇葉53的多翼型風扇所構成的離心 式冷卻風扇51是在由散熱器43、冷卻風扇51、覆緣54及前 述整流手段所形成的冷卻風的風路當中’在散熱器中心部 46的下游配置成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3與散熱器中心部46相 對面,藉由吸入已通過散熱器中心部46後的冷卻風,即冷 -14- (12) 1300818 卻空氣,使其在散熱器中心部46產生自其上游流入的冷卻 風。 此外,在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當中,「上游」及「 下游」意味著關於使散熱器43冷卻的冷卻風的位置關係, 而「大致」的修飾語是指包含沒有該修飾語的情況’同時 包含比起沒有該修飾語的情況,在作用效果這點脫離了沒 有有意造成之差的程度的範圍。 # 形成散熱器43與冷卻風扇51之間的風路部分56的覆緣 54是具有:形成在上游側而保持散熱器43的保持部54a ; 以及形成在保持部54a的下游側而形成風路部分56,同時 覆蓋冷卻風扇5 1之徑向外側的筒狀覆蓋部54b,並藉由合 成樹脂使保持部54a及覆蓋部54b—體成形的單一構件。在 可設置用來安裝於汽缸1及曲軸箱3之安裝部的覆蓋部54b 形成有藉由從面向後方的部分到面向下方的部分,朝圓周 方向保持間隔大致平行形成於旋轉中心線方向A3的複數個 ^ 開縫狀開口所構成的排風口 5 5 (也參照第3圖),藉由冷 卻風扇5 1從副機收容室1 〇被排出至外部的冷卻風可經由該 排風口 5 5朝徑向外側排出。 前述整流手段是由具有配置在散熱器中心部4 6之上游 的格子狀整流板60a的上游側整流構件60 ;以及在旋轉中 心線方向A3配置在散熱器中心部46與冷卻風扇51之間的風 路部分5 6 (參照第2圖)的中間整流構件6 1所構成。兩整 流構件60、6 1是個別的構件,皆是由合成樹脂形成。 整流構件60 (此外,第1圖當中省略了整流構件60 ) -15- (13) 1300818 具有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 3形成在包圍與散熱器中心部4 6相 對面而配置的整流板6 0 a的周緣部,而用來將整流構件6 0 安裝於保持部54a的安裝部60b。而且,整流板60a是朝旋 轉中心線方向A3引導從散熱器中心部46的上游朝向散熱器 中心部4 6的冷卻風。 再一倂參照第4圖、第5圖時,則整流構件6 1是由在旋 轉中心線方向A 3與散熱器中心部4 6及冷卻風扇5 1相對面而 配置的複數個整流板62所構成,並且將剛剛通過散熱器中 心部46的冷卻風,朝旋轉中心線方向A3引導至冷卻風扇5 } 的扇葉5 3之上游緣5 3 u的旋轉軌跡S的正前方。在此,散熱 器中心部46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3的寬度與散熱器48在旋轉 中心線A 3的寬度d f 3大致相等,此實施形態是與傳熱管4 7 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3的寬度dt3大致相等。 因此’各整流板6 2是由長方形狀的平板所構成,而且 是在兩端部62a、62b當中藉由接著劑等的固接手段分別固 接在兩支持板44a、45a,並且使上游緣62u與對應的傳熱 管47之下游緣47d接觸、或是形成些微間隙而接近配置, 並且使下游緣62d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3盡量接近扇葉53而 設定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3的寬度dr3。再者,各整流板62 從旋轉中心線方向A3看來是橫跨在與排列方向A 1正交的 方向A2之散熱器中心部46的大致整個寬度,也就是橫跨後 述第2寬度de2 (參照第3圖)的大致全體而延伸,並且具有 與傳熱管4 7大致相同的長度。而且,所有的整流板6 2是配 置成在與排列方向A 1相同的排列方向與旋轉中心線L 3平行 -16- (14) 1300818 各整流板6 2是將上游緣5 3 u在傳熱管4 7之下游緣4 7 d的 正T游當中,配置成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 3與下游緣4 7 d相 對向並且沿著下游緣4 7 d,並且使其全體可大致收容在傳 熱管4 7於旋轉中心線方向a 3的投影區域內,換言之使其全 體從旋轉中心線方向A 3看來與傳熱管4 7重疊而配置(參照 第4圖)。因此,各整流板6 2是設定成在排列方向a 1的寬 度與傳熱管47的寬度dtl大致相同(此外,第4圖是爲了 方便說明而將整流板62以稍微狹窄的寬度來記載)。而且 ,彼此相互平行的複數個整流板62是以與複數個傳熱管47 之排列方向A 1當中的配置間隔的間距相同的間距而排列。 另外,如第1圖、第3圖所示,散熱器中心部46是在作 爲與旋轉中心線L3正交之方向的第1方向的排列方向A 1具 有第1寬度du (參照第3圖),在作爲第2方向的正交方向 A2具有比第1寬度del小的第2寬度de2(參照第3圖),由扇 葉5 3之外接圓所決定的冷卻風扇5 1的外徑D 1 (參照第1圖 )比第1寬度d。"』、,另一方面又比第2寬度de2大,各整流 板62是設置成大致與正交方向A2平行。 再者,藉由在所有整流板62之排列方向A 1的配置範圍 所決定的整流構件6 1在排列方向A 1的寬度d“是設定成比 由扇葉53之內接圓所決定的冷卻風扇51的內徑D2大’因此 可藉由整流板62防止冷卻風的逆流。 參照第1圖、第2圖,下槽4 5是經由用來連接下槽4 5之 出口部45b與水泵41之吸入口部41cl的出口導管65b、以及 -17- (15) 1300818 安裝於蓋體41c而在下槽45與吸入口部41d之間進行冷卻水 之連通及遮斷的溫度調節器70而連通於水泵41 °另外’與 水泵4 1的吐出口部4 1 c2連接而將所排出的冷卻水供應至水 套23a的供應導管65c是連接於汽缸1。再者,在溫度調節 器7 0連接有在溫度調節器70遮斷從下槽45到水泵41的冷谷P 水之連通的內燃機關E的暖機時,用來將水套23 a的冷卻水 不經由散熱器43而引導至吸入口41(1的旁通導管65d。 因此,當溫度調節70使散熱器43及水泵41連通的內燃 機關E的暖機完成之後,在前述冷卻裝置當中’流通在兩 水套23 a、23b的冷卻水會從水套23 a經由入口導管65a而流 入上槽44,接下來在流通於各傳熱管47的途中藉由冷卻風 冷卻而變成低溫,然後流入槽下45。下槽45的冷卻水會經 由出口導管65b及溫度調節器70而被引導至水泵41。藉由 水泵41而壓送的冷卻水會經由供應導管65c而供應至水套 23a,並且從水套23a流通在水套23b,使藉由燃燒熱而形 成高溫的汽缸1及汽缸蓋2冷卻之後,從水套23 a經由入口 導管65a而返回散熱器43。 接下來,針對如前述而構成的實施形態的作用及效果 加以說明。 當內燃機關E運轉時,前述冷卻裝置所具備的冷卻風 扇5 1會與曲柄軸6 —體旋轉而吸入比冷卻風扇5 1更上游的 空氣,並且從排風口 5 5排出至外部,因此會使其產生使外 部空氣經由整流構件6 1流入散熱器43的冷卻風。冷卻風由 格子狀的整流板62朝旋轉中心線方向A3引導之後會通過散 -18- (16) 1300818 熱器中心部46。然後,在散熱器中心部46是使流通在傳熱 管47的高溫的冷卻水透過傳熱管47及散熱風扇48而散熱至 低溫的冷卻風,藉此使冷卻水冷卻。 而且,前述冷卻裝置具有在旋轉中心線方向A 3配置於 散熱器中心部46與冷卻風扇51之間的整流板62,整流板62 是藉由沿著旋轉中心線方向A3引導剛剛通過散熱器中心部 4 6的冷卻風,直到冷卻風扇5 1的扇葉5 3之上游緣5 3 u的旋 轉軌跡S正前方,因此整流板62在通過散熱器中心部46後 的冷卻風剛剛通過散熱器中心部46直到就要被冷卻風扇吸 入5 1之前,是使冷卻風當中的氣流之紊流減少,使冷卻風 沿著旋轉中心線方向A 3流入冷卻風扇5 1的比例提高,因此 被冷卻風扇5 1吸入的風量會增加,從散熱器4 3之上游側流 入散熱器中心部46的冷卻風的風量會增加,而可促進在散 熱器中心部46之從流體散熱至冷卻風的效果,因此可使散 熱器4 3的冷卻性能提升。而且,爲了確保爲要獲得散熱器 43之所需冷卻性能的風量,便可使用更小容量的冷卻風扇 5 1,因而可實現冷卻風扇5 1的小徑化以及扇葉5 3之高度的 降低。再者,由於可降低冷卻風扇5 1的驅動能,因此可降 低本身爲驅動冷卻風扇5 1之工作的內燃機關E的損失馬力 ,因而可使內燃機關E的燃料消耗性能提升。 而且,各整流板62是藉由使其上游緣62u在散熱器中 心部46之傳熱管47的下游緣47d的正下游當中,在旋轉中 心線方向A 3與下游緣4 7 d相對向並且沿著下游緣4 7 d而配置 ,因此整流構件6 1所具備的整流板6 2是分別在傳熱管4 7保 -19- (17) 1300818 持些微的間隙、或是與傳熱管47接觸,然後沿著傳熱管47 的下游緣47d大致連續而配置,因此通過散熱器中心部46 後的冷卻風不會受到整流板62之上游緣62u的妨礙,因而 可抑制通氣阻力的增加,結果,流入散熱器中心部46的冷 卻風的風量就會更爲增加,而可促進在散熱器中心部46之 從流體散熱至冷卻風的效果,使散熱器43的冷卻性能提升 〇 各整流板62是使其全體可大致收容在傳熱管47於旋轉 中心線方向A3的投影區域內而配置,因此可抑制由於整流 板62致使通氣面積減少所導致的通氣阻力之增加,這點也 會使流入散熱器中心部46的冷卻風的風量更爲增加。 散熱器中心部46具有朝排列方向A1排列的複數個傳熱 管4 7,各整流板6 2從旋轉中心線方向A 3看來是橫跨在正交 方向A2之散熱器中心部46的大致整個寬度而配置,因此通 過散熱器中心部46的冷卻風會由複數個整流板62橫跨在正 交方向A2之散熱器中心部46的大致整個寬度進行整流,因 此比起整流板62並未橫跨在正交方向A2的寬度全體的情況 ,被冷卻風扇5 1吸入的冷卻風的紊流會更爲減少,結果便 會使流入散熱器中心部46的冷卻風的風量更爲增加。 散熱器中心部46從旋轉中心線方向A3看來是在排列方 向A1具有第1寬度d。!,在與排列方向A1正交的正交方向A1 具有比第1寬度del小的第2寬度de2,冷卻風扇51的外徑D1 比第1寬度del小’又比第2寬度(1。2大,各整流板62是設置 成與正交方向A2大致平行,因此由於散熱器中心部46之第 •20- (18) 1300818 1寬度de!比冷卻風扇5 1的外徑D 1大’因此由於被扇葉5 3朝 徑向外側推出的冷卻風,使得冷卻風扇5 1之上游的冷卻風 在排列方向A 1當中朝向徑向外側的情形可藉由配置成與正 交方向A2大致平行的整流板62而得到抑制,使得氣流的紊 流減少,因此在具有於正交方向A 2小型化之散熱器中心部 46的散熱器43當中,冷卻風沿著旋轉中心線方向A3流入冷 卻風扇5 1的比例會提高,使得被冷卻風扇5 1吸入的風量增 加。該結果,在整流板62平行配置之方向的正交方向A2, 可使散熱器中心部46小型化,還可使通過散熱器中心部46 的冷卻風的風量增加,而提升散熱器43的冷卻性能。 以下,針對改變了前述實施形態之一部分構成的實施 形態,就改變後的構成加以說明。 整流板62就固接於散熱器43的形態而言是固接在各槽 44、45的支持板44a、45a,但亦可固接於傳熱管47,又亦 可固接於散熱器43以外構件,例如固接於覆緣54。整流構 件61亦可由複數個整流板62 ;以及用來在各整流板62之兩 端部62a、62b支持整流板62,並且與整流板62—體化的一 對支持構件所構成。在此情況下,該支持構件是固接於覆 緣43 (例如支持板44a、45a)或是覆緣54。 再者,整流板62爲了由自散熱器中心部46朝向冷卻風 扇5 1與旋轉中心線方向A3平行而延伸的傳熱管4 7的延長部 所構成,亦可藉由與熱之良導體所形成的傳熱管47—體成 形而形成。在此情況下,傳熱管47的表面積會因爲整流板 62而增加,因此從流通在傳熱管47的冷卻水至冷卻風的散 -21 - (19) 1300818 熱量會增加,與整流板一體化的散熱器的冷卻性能會提升 〇 各整流板62的寬度dM比傳熱管47的寬度1!小爲佳, 以便減少通氣阻力。另外,雖然通氣阻力會比前述實施形 態當中的整流構件6 1更爲增加,但是從旋轉中心線方向A3 看來,各整流板62亦可與排列方向A1平行,並且橫跨在排 列方向A 1之散熱器中心部4 6的大致整個寬度,也就是橫跨 第1寬度del的大致全體而延伸。再者,複數個整流板62亦 可對應於所有傳熱管47而設置,整流板62的數量亦可與傳 熱管47的數量相等。複數個傳熱管47在前述實施形態是朝 排列方向A 1排列成一行,但亦可排列成兩行以上。 冷卻裝置亦可設置在車輛以外所使用的內燃機關,又 亦可設置在內燃機關以外的機器。另外,冷卻風扇5 1亦可 藉由電動馬達驅動而旋轉。流通在傳熱管47的流體亦可爲 冷卻水以外的液體,例如潤滑油,又亦可爲氣體。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顯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是搭載有具備本發明 之冷卻裝置的水冷式內燃機關的自動二輪車的要部右側面 圖。 第2圖是以包含第1圖之內燃機關的曲柄軸之旋轉中心 線及變速機的輸出軸之旋轉中心線的平面爲主要剖面時的 剖面圖’而且是針對散熱器、冷卻風扇及整流手段在與排 列方向平行之平面的剖面圖。 -22- (20) 1300818 第3圖是在第2圖之III向視的散熱器、覆緣及整流構件 的圖。 第4圖是從散熱器中心部的上游側在旋轉中心線方向 觀看第1圖之IV部分時的圖。 第5圖是第2圖的V部分的放大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汽缸 2 汽缸蓋 3 曲軸箱 4 活塞 6 曲柄軸 23 水套 3 1 變速機 41 水泵 43 散熱器 46 散熱器中心部 47 傳熱管 47d 下游緣 5 1 冷卻風扇 53 扇葉 53u 上游緣 60 > 6 1整流構件 62 整流板 62u 上游緣 -23- (21)1300818
E 內 燃 機 關 T 傳 動 裝 置 LI 、L3旋 轉 中 心線 L2 汽 缸 軸 線 A 1 排列 方 向 A2 正 交 方 向 A3 旋 轉 中 心線方向 S 旋 轉 軌 跡 dci ,dC2,df3 ,d r 1, d r 3 ? d r 4 5 d t D 1 外 徑 D2 內 徑 寬度 -24-

Claims (1)

  1. (1) 1300818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冷卻裝置,是具備··具有可供會散熱至冷卻風 的流體流通之散熱器中心部的散熱器;以及配置在散熱器 中心部的下游,然後在旋轉中心線方向與前述散熱器中心 部相對面的冷卻風扇;而前述冷卻風扇是藉由吸入已通過 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後的冷卻風而產生會流入前述散熱器中 心部的冷卻風的冷卻裝置, # 其特徵爲:該冷卻裝置具有在前述旋轉中心線方向配 置於前述散熱器中心部與前述冷卻風扇之間的整流構件, 前述整流構件是沿著前述旋轉中心線方向引導剛剛通過前 述散熱器中心部的冷卻風,直到前述冷卻風扇的扇葉之上 游緣的旋轉軌跡正前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冷卻裝置,其中, 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具有可供前述流體流通的複數個傳熱管 ,前述整流構件具有複數個整流板,前述各整流板是使上 ® 游緣在前述傳熱管之下游緣的正下游當中,在前述旋轉中 心線方向與前述下游緣相對向並且沿著下游緣而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冷卻裝置,其中, 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具有可供前述流體流通的複數個傳熱管 ,前述整流構件具有複數個整流板,前述各整流板是使其 全體可大致收容在前述傳熱管於前述旋轉中心線方向的投 影區域內而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冷卻裝置,其中, 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具有朝預定的排列方向排列,且可供前 -25- (2) 1300818 述流體流通的複數個傳熱管’前述整流構 流板,前述各整流板從前述旋轉中心線方 與前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或前述排列方 中心部的大致整個寬度而延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冷 前述散熱器中心部從前述旋轉中心線方向 旋轉中心線正交的第1方向具有第1寬度, 向正交的第2方向具有比前述第1寬度小白> 式前述冷卻風扇的外徑比前述第1寬度小 度大’前述整流構件具有複數個整流板, 設置成大致與前述第2方向平行。 件具有複數個整 向看來是橫跨在 向之前述散熱器 卻裝置,其中, 看來是在與前述 在與前述第1方 j第2寬度,離心 ,又比前述第2寬 前述各整流板是
    -26-
TW094111374A 2004-07-14 2005-04-11 Cooling device with cooling fan TW20060255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06951A JP4407925B2 (ja) 2004-07-14 2004-07-14 冷却ファンを備える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2551A TW200602551A (en) 2006-01-16
TWI300818B true TWI300818B (zh) 2008-09-11

Family

ID=35895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1374A TW200602551A (en) 2004-07-14 2005-04-11 Cooling device with cooling fan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407925B2 (zh)
CN (1) CN100462529C (zh)
TW (1) TW20060255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3951B2 (ja) * 2007-07-12 2012-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5898047B2 (ja) * 2012-10-26 2016-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水冷式内燃機関
TWI572775B (zh) * 2013-07-24 2017-03-01 Kwang Yang Motor Co Engine cooling channel configuration
CN113931731B (zh) * 2021-09-26 2022-07-01 江苏力德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整体框架式设计的汽车散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0231B2 (ja) * 1992-12-28 2001-03-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風取入用シュラウド開口構造
JP4198301B2 (ja) * 2000-05-19 2008-12-1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3819700B2 (ja) * 2000-10-23 2006-09-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07925B2 (ja) 2010-02-03
TW200602551A (en) 2006-01-16
CN100462529C (zh) 2009-02-18
JP2006029155A (ja) 2006-02-02
CN1721667A (zh) 200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01607B2 (ja) V型エンジンの過給装置
US7392893B2 (en) Power unit cooling device
JP4871223B2 (ja) ラジエータを備える水冷式内燃機関
JP4494271B2 (ja) 空冷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JP4922080B2 (ja)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車両搭載内燃機関
US8794197B2 (en) Cooling-means-equipped, liquid-cooled engine
JP5215962B2 (ja) 遠心式冷却ファンの騒音防止構造
JPH02181017A (ja) 空液冷エンジン
JP4732375B2 (ja)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TWI300818B (zh)
EP1443246A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3208295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2019148256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646066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用2次空気供給装置
JP4864842B2 (ja) 空冷式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2129960A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3942675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流体ポンプ構造
JP4640784B2 (ja) ベルト式伝動装置を備える動力装置
JP5261537B2 (ja)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内燃機関が搭載された車両
US20080317612A1 (en) Auxiliary engine driven device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JPS62107222A (ja) 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3172437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2013151886A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2005273645A (ja) 車両搭載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6250128A (ja) 空冷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