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4507A - 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4507A
CN1574507A CNA2004100455179A CN200410045517A CN1574507A CN 1574507 A CN1574507 A CN 1574507A CN A2004100455179 A CNA2004100455179 A CN A2004100455179A CN 200410045517 A CN200410045517 A CN 200410045517A CN 1574507 A CN1574507 A CN 1574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connector
mentioned
relay linker
splicing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455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4685C (zh
Inventor
小幡广行
土井猛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4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4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46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468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9/00Coupling parts for selective co-operation with a counterpart in different ways to establish different circuits, e.g. for voltage selection, for series-parallel selection, programmable connecto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其中中继连接器可减少从中继连接器的一方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该中继连接器包括安装有第1,第2连接端子的多个分支连接器(201~208),与在外壳内部设置有公共触点(50)的主体连接器(11),在上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与该公共触点(50)连接的第3连接端子和连接有第2连接端子的第4连接端子,将上述公共触点(50)和第3连接端子连接,另外,在该主体连接器(11)和多个分支连接器连接时,该分支连接器(201~208)的第1连接端子分别与该公共触点(50)连接,该第2连接端子与第4连接端子连接。

Description

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减少从中继连接器的其中一方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的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各种加工机械的周围设置有多个传感器,可根据从这些传感器送出的信号进行各种控制。
在此场合,为了向多个传感器供电,在设置于加工机械内部的衬底连接器和各传感器之间,连接多根电源供给线(在下面称为“电源线”)和信号线。伴随近年来加工机械等功能的增加,这些电源线和信号线的根数也增加。
图12(a)和图12(b)表示加工机械和多个传感器之间的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公知的连接电路,其中图12(a)为一个实例的连接电路,图12(b)为另一连接电路。
在连接电路100A中,象图12(a)所示的那样,安装于加工机械内部的衬底连接器102A由插塞式连接器102a和插座式连接器102b构成,多根电源线1031~1038与信号线1041~1048分别与插塞式连接器102a连接,它们的前端部与多个传感器S1~S8连接。
在该连接电路中,如果在比如多个传感器S1~S8中,打算使连接有2根电源线和1根信号线的8个传感器与衬底连接器102A连接,则衬底连接器102A中的插塞式连接器102a和插座式连接器102b必须分别要求有24个触点。另一方面,同样在各传感器S1~S8与插塞式连接器102a之间,必须要求16根电源线和8根信号线。
显然,如果信号线不是1根,而是多根,传感器的个数增加,则信号线的根数也增加,伴随该情况,衬底连接器的尺寸也必须增加。
此外,在图12(b)所示的连接电路100B中,在各传感器S1~S8和衬底连接器102B之间,设置中继连接器1051~1058,同样在该连接电路中,必须要求与上述连接电路100A相同的根数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它们的根数未减少。
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采用设置转接布线的分支连接器的电路。
该电路采用下述的分支连接器,其中,分别在带状的共用导体部(转接布线)的两侧,分别设置形成有多个第1,第2薄片触点的平板的分支导体,电源线与第1薄片触点连接,多个电气部件与第2薄片触点连接。
按照该电路,可从电源线经过共用导体,向多个电气部件分配电力。
专利文献1
日本第115626/1997号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图7,第4页左栏)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公知的连接电路中,电源线非常多,伴随该情况,衬底连接器的触点数量也增加,必须采用较大的类型。与此相反,加工机械等的功能逐年增加,其尺寸逐年减小,在电路衬底上,复杂地布满有多个部件和连接这些部件的布线,形成极难确保可安装大型连接器的空间的设计环境。
于是,同样在今后,加工机械等具有多功能化,小型化的倾向,由此,采用这样的连接电路的设计处于逐年难度增加的状况。
即使在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分支连接器的情况下,仍无法解决该课题。其原因在于由于在该分支连接器中,将转接布线设置于连接器外壳的内部,形成分支连接电路,故不能够形成不同的连接线,比如,电源线和信号线等的连接电路。
本发明是针对解决该已有技术的课题,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下述的中继连接电路,其可减少从中继连接器的其中一方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周边装置的电路设计容易。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继连接器,该中继连接器可减少从中继连接器的其中一方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
本发明的中继连接电路的特征在于在设置于该主装置等上的衬底连接器与多个副装置之间,设置在外壳内部具有公共触点的中继连接器,针对每个副装置,通过第1,第2连接线,将该中继连接器和多个副装置连接,该第1连接线分别与该公共触点连接,该公共触点和第2连接线连接于上述衬底连接器上。
最好,上述公共触点通过将短路连接器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的方式,与上述衬底连接器连接。
如果采用上述中继连接电路,由于将第1连接线与公共触点连接,该公共触点和第2连接线与衬底连接器连接,故可减少从中继连接器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另外,由于通过将短路连接器与中继连接器连接,公共触点与衬底连接器连接,故可通过短路连接器的装卸,实现电路的切断和连接。另外,第1,第2连接线可采用不同种类的连接线,比如电源线和信号线等,形成连接电路。
此外,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安装有第1,第2连接端子的多个分支连接器,与在外壳内部设置有公共触点的主体连接器,在上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与该公共触点连接的第3连接端子和连接有第2连接端子的第4连接端子,将上述公共触点和第3连接端子连接,另外,在该主体连接器和该多个分支连接器连接时,该分支连接器的第1连接端子分别与该公共触点连接,该第2连接端子与第4连接端子连接。
如果采用该中继连接器,可减少从主体连接器的一个侧面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
上述公共触点基本呈梳状,其中,从带状的板体基部,多个薄片触点按照规定间距而并排设置。另外,最好,多个上述公共触点按照与上述主体连接器的较长尺寸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的内部。
此外,最好,上述公共触点由一对相同形状的公共触点形成,当其中一个公共触点从基部弯曲,设置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内时,其一个公共触点的薄片触点前端的长度小于另一公共触点的薄片触点,上述公共触点和第3连接端子通过短路连接器连接,上述短路连接器从主体连接器的前壁面侧,可装卸地安装。
如果采用这些公共触点,则可通过对1种公共触点进行弯曲加工形成不同形状的公共触点。另外,由于短路连接器从主体连接器的前壁面侧,可装卸地安装,故短路连接器的装卸简单。另外,通过短路连接器的装卸,可实现电路的切断和连接。
还有,最好,上述多个分支连接器在相应的外壳的外周壁面上设置定位机构,分别定位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的开孔中,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
由于多个分支连接器分别设置有各自的定位机构,故可防止误安装于主体连接器中的情况。
采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电路,可减少从中继连接器中的其中一方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周边装置的电路设计容易。另外,可通过短路连接器的装卸,进行电路的切断和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可减少从中继连接器中的一方引出的连接线的根数。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中继连接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图3(c)表示主体连接器,其中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主视图,图3(c)为后视图;
图4(a)~图4(e)表示分支连接器,其中图4(a)为主视图,图4(b)为右侧视图,图4(c)为俯视图,图4(d)为仰视图,图4(e)表示左侧视图;
图5(a)和图5(b)表示图4(a)的剖面,其中图5(a)为沿图4(a)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b)为沿图4(a)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a)~图6(e)表示短路连接器,其中图6(a)为主视图,图6(b)为右侧视图,图6(c)为俯视图,图6(d)为仰视图,图6(e)为后视图;
图7(a)~图7(c)表示图6(a)的剖面,其中图7(a)为沿图6(a)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7(b)为沿图6(a)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7(c)表示短路触点的形状;
图8(a)~图8(d)表示2个公共触点,其中图8(a)为其中一个公共触点的俯视图,图8(b)为侧视图,图8(c)为另一公共触点的俯视图,图8(d)为侧视图;
图9(a)~图9(c)为中继连接器,其中图9(a)为俯视图,图9(b)为主视图,图9(c)为后视图;
图10(a)~图10(f)表示图9的中继连接器的剖面,其中图10(a)为沿图9(b)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10(b)为沿图9(b)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10(c)为沿图9(b)中的C-C线的剖视图,图10(d)为沿图9(b)中的D-D线的剖视图,图10(e)为电源端子的外观立体图,图10(f)为信号端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11为沿图9(c)中的E-E的剖视图;
图12(a)和图12(b)表示加工机械和多个传感器之间的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连接电路,图12(a)为一个实例的连接电路,图12(b)为另一连接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下面所述的实施例。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中继连接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图。
该连接电路100C采用中继连接器10,从衬底连接器102c向多台装置,比如传感器S1~S8进行供电,以及信号的接收。
中继连接器10的一侧端通过电源线103和信号线1041~1048,与衬底连接器102c连接,在该中继连接器10的另一侧端,安装有多个分支连接器201~208,这些分支连接器通过电源线1031~1038和信号线1041~1048,与传感器S1~S8连接。
在中继连接器10的内部,设置有公共触点501,502,每个传感器S1~S8的电源线1031~1038分别与这些公共触点501,502连接。这些公共触点501,502通过短路连接器30的结合,与2根电源线103a,103b连接,与衬底连接器102c连接。中继连接器10和衬底连接器102c分别通过信号线1041~1048而连接。
如果采用该连接电路100C,则多个传感器S1~S8的电源线1031~1038分别与公共触点501,502连接,这些公共触点501,502与衬底连接器102c连接,由此,中继连接器10和衬底连接器102c之间的电源线为2根。于是,与已有技术的连接电路相比较,电源线的个数从16根减少到2根。另外,衬底连接器的触点在过去必须要求24个的场合,变为10个,其结果是,衬底连接器可采用较小的类型,由于可节省衬底空间,故电路设计容易。
此外,电源线和信号线的根数不限于上述的根数,可对应于电路设计,选择任意的根数。另外,即使在选择任意的根数的情况下,按照上述中继连接电路,仍可减少中继连接器和衬底连接器之间的电源线的根数。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中继连接器10由主体连接器11,安装于该主体连接器11的前壁面11a上的多个分支连接器201~208和短路连接器30,与安装于内壁面11b上的公共触点50和连接端子60构成。
主体连接器11由细长的长方体的外壳形成,沿较长尺寸方向,在前壁面11a上,形成多个开孔11a0~11a8,分支连接器201~208和短路连接器30插入到这些开孔中。
在各分支连接器201~208和短路连接器30的外壳中,分别形成小开孔,连接端子70安装于这些小开孔中。即,在各分支连接器201~208中,分别安装有3个连接端子70(在图2中,仅仅示出1个)。3个连接端子中的2个用作电源端子,剩余的1个用作信号端子。另外,在短路连接器30上,安装有短路触点35。
在主体连接器11的内壁面11b上,沿较长尺寸方向,形成2个凹状槽和多个小开孔,在这些凹状槽中,安装有公共触点50,在小开孔中,安装有连接端子60(在图2中仅示出1个)。这些连接端子60构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下面对构成上述中继连接器的各个部件进行具体描述。
图3(a)~图3(c)表示主体连接器,其中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主视图,图3(c)为后视图。
主体连接器11由包括前壁面11a、内壁面11b、顶壁面11c、底壁面11d、右侧壁面11e和左侧壁面11f的细长的长方体外壳形成,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该外壳的外周围,在前壁面11a的附近,形成按照规定宽度突出的凸缘12,在该凸缘12的两端部,形成装置安装用的安装孔12a,12b。另外,在主体连接器的顶壁面11c上,标有表示所安装的分支连接器201~208、短路连接器30和各连接端子60,70的记号。所标记号中的P表示短路连接器,P1,P2表示电源端子,S1~S8表示分支连接器或信号端子。
在主体连接器的前壁面11a中,形成插入多个分支连接器201~208和1个短路连接器30的多个开孔11a0~11a8,在这些开孔中的,左端的开孔11a0中,插入短路连接器30,在其它的开口11a1~11a8中,分别插入分支连接器201~208。在各开孔11a0~11a8的内部形成有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用于使分别插入的连接器不会误插入其它的开孔。比如,在开孔11a0中,在两侧的内壁,形成线状的肋130,13’0。此外,对于其它的开孔,按照相同的方式,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形成肋。比如在开孔11a3中,形成肋133,13’3
在主体连接器的内壁面11b上,形成2个凹状槽13a,13b与多个小开孔14a,14b,141~148。在各凹状槽13a,13b中,分别安装有公共触点501,502(参照图2)。另外,各小开孔14a,14b,141~148中的,小开孔14a,14b中,插入电源用端子60(带有记号P1,P2),在其它的小开孔141~148中,插入信号端子60。另外,在凹状槽13a,13b和多个小开孔14a,14b,141~148的内部,形成固定各连接端子的止动机构。其形状在图11中示出。
图4(a)~图4(e)为表示分支连接器,其中图4(a)为主视图,图4(b)为右侧视图,图4(c)为俯视图,图4(d)为仰视图,图4(e)表示左侧视图。图5(a)和图5(b)表示图4(a)的剖面,其中图5(a)为沿图4(a)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b)为沿图4(a)中的B-B线的剖视图。此外,这些剖视图表示安装有连接端子的状态的剖面。
由于多个分支连接器20分别由基本相同形状的外壳形成,故对其中1个外壳213进行具体描述,对于其它的外壳,仅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
外壳213呈纵向较长的长方体的小箱状,其由前壁面21a,内壁面21b,顶壁面21c,底壁面21d,右侧壁面21e和左侧壁面21f形成,该外壳213由合成树脂形成。
在外壳的顶壁面21c上,象图4(c)所示的那样,标有记号“3”,其表示多个分支连接器201~208中的,插入到主体连接器11的开孔11a3中的分支连接器203。另外,在顶壁面21c上,形成有与主体连接器11扣合的止动机构。该止动机构象图4(c)和图5(a)所示的那样,由弹性片21c1,形成于该弹性片21c1的途中的止动爪21c2,与形成于弹性片的前端的突出部21c3构成。
在外壳213的左侧壁面21f和底壁面21d上,形成有凹状槽21f1,21d1,该凹状槽21f1,21d1嵌入形成于主体连接器开孔中的定位肋133,13’3中。这些凹状槽21f1,21d1形成于针对各分支连接器的外壳201~208的不同的位置,对应于主体连接器开孔内的定位肋,按照不插入到错误的开孔中的方式,用作定位键。
通过任意地组合外壳的侧壁面和底壁面的凹状槽和缺口层部的位置,可形成多个分支连接器的定位键。另外,底壁面的缺口层部也可为凹状槽。
各分支连接器的外壳211~218中的,形成上述定位键的凹状槽和缺口层部的位置不同。
在外壳213中,在其前壁面21a的外周,设置有规定宽度的凸缘21a1,此外,在其前壁面21a中,形成4个开孔22a~22d,上述开孔22a~22d中的,象图5(a)和图5(b)所示的那样,3个开孔22a~22c从前壁面21a,向内壁面21b贯通,内壁面21b将剩余的开孔22d封闭。内壁面21d侧的通孔22a1~22c1的出口为更窄的小出口,这些开口22a2~22c2中插入有各连接端子的薄片触点。另外,在通孔22a1~22c1的内部,形成对连接端子进行止动的止动机构。
上述开孔22a~22c中的开孔22a中,安装有连接信号线的连接端子70’,在各开孔22b,22c中,安装有连接电源线的电源端子701、702。该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连接端子70,70’采用象图10(e)所示的那样,在相同类型的接纳式触点上,分别连接电源线和信号线的类型。另外,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连接端子也可为不同的类型。
图6(a)~图6(e)表示短路连接器,其中图6(a)为主视图,图6(b)为右侧视图,图6(c)为俯视图,图6(d)为仰视图,图6(e)为后视图。图7(a)~图7(c)表示图6(a)的剖面,其中图7(a)为沿图6(a)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7(b)为沿图6(a)中的B-B线的剖视图。另外,这些剖视图表示安装短路触点的状态的剖面。
短路触点30由外壳形成,该外壳呈基本与上述分支连接器相同的纵向尺寸较长的长方体的小箱状,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该外壳31由前壁面31a,内壁面31b,顶壁面31c,底壁面31d,右侧壁面31e和左侧壁面31f形成。
在外壳31的顶壁面31c上,形成与主体连接器11扣合的止动机构。该止动机构象图7所示的那样,由弹性片31c1,与形成于该弹性片的前端的止动爪31c2构成。
在外壳31的前壁面31a上,其宽度稍大于短路触点厚度的凹状槽31a1,31a2从前壁面31a,朝向内壁面31b基本平行地形成。各凹状槽31a1,31a2象图7(b)所示的那样,从前壁面31a,朝向内壁面31b,宽度变窄,内壁面31b附近的宽度较窄部31’a1,31’a2按照可压入固定短路触点的宽度形成。
在内壁面31b中,对应于各凹状槽31a1,31a2,形成分别与内壁面31b连通的2个开孔31e1,31e2,31f1,31f2。另外,从各凹状槽31a1,31a2的背面附近,朝向各侧壁面31e,31f,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开孔31’e1,31’e2(另外,在另一侧壁31f中,也形成开孔,其图示省略)。这些开孔用作观察孔,该观察孔用于确认短路触点是否正确地插入到凹状槽的底部。
由于各短路触点具有同一形状,故在图7(c)中示出一个触点。
在短路触点35中,相对的2个叉状的触点37a1,37a2与37b1,37b2构成一对,即,4个叉状触点37a1,37a2与37b1,37b2具有从基部36并排设置的形状,由具有规定厚度的导电性金属板形成。基部36具有规定的宽度,从基部36的端部,到触点的端部的长度稍短于短路外壳3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当该短路触点接纳于短路外壳31的内部时,短路触点35的前端部在从外壳的前壁面,稍稍拉入的状态接纳的长度。
2个短路触点35,35’(图7中仅示出其中一个触点35)安装于上述各凹状槽31a1,31a2的内部。如果将短路触点35插入到各凹状槽31a1,31a2的内部,则由于各凹状槽31a1,31a2从前壁面31a,朝向内壁面31b宽度变窄,内壁面31b附近的宽度较窄部31’a1,31’a3按照可压入短路触点的宽度形成,所以以压入方式固定于这些槽内部。另外,可通过窥探外壳内壁面的开孔和各侧壁面的开孔的方式,确认各短路触点是否适当地插入各凹状槽的内部。
图8(a)~图8(d)表示2个公共触点,其中图8(a)为其中一个公共触点的俯视图,图8(b)为其侧视图,图8(c)为另一公共触点的俯视图,图8(d)为其侧视图。
2个公共触点50对应于电源的极性,分为正极用,负极用,由2个公共触点501,502构成,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采用导电性带状金属板,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
首先,对各公共触点501,502的共同部分进行描述。
各公共触点501,502象图8(a),图8(c)所示的那样,基本呈梳状,相对按照规定宽度形成的基部51,多个薄片触点52a1~52a9与52’a1~52’a9按照等间距并排设置地形成。
基部51呈规定宽度的带状,在该带状片上,基本按照等间距,形成开口51a1~51a9。另外,各薄片触点按照在安装于主体连接器中时,其前端部接近主体连接器的前壁面的长度设定。此外,在各薄片触点的途中,形成止动于主体连接器上的突起52b1~52b9
各公共触点501,502的以下部分不同。
其中一个公共触点501中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从基部51,沿正直方向延伸(参照图8(b)),另一公共触点502中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从按照在基部51附近,形成台阶部的方式弯曲。即,该弯曲部52c呈下述的形状,其中,象图8(d)所示的那样,各薄片触点52’a1~52’a9从基部51,按照90度左右弯曲,其前端进一步按照90度左右弯曲,基本呈台阶状弯曲。
如果对上述各公共触点501,502进行比较,相对另一公共触点501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公共触点502中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的从基部51到各触点的前端部的长度按弯曲的量变短。上述各公共触点501,502分别以压入方式安装于主体连接器的外壳内的凹状槽13a,13b中。
下面对采用这些部件的中继连接器的装配和采用该中继连接器的连接电路实例进行描述。
图9(a)~图9(c)表示采用这些部件而装配的中继连接器,其中图9(a)为俯视图,图9(b)为主视图,图9(c)为后视图。
图10(a)~图10(f)表示图9的中继连接器的剖面,其中图10(a)为沿图9(b)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10(b)为沿图9(b)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10(c)为沿图9(b)中的C-C线的剖视图,图10(d)为沿图9(b)中的D-D线的剖视图。这些剖视图表示连接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状态。此外,图10(e)为分支连接器用的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外观立体图,图10(f)为主体连接器用的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的外观立体图,图11为沿图9(c)中的E-E的剖视图。
首先,在主体连接器11的内壁面11b的凹状槽13a,13b中,分别以压入方式安装有2个公共触点501,502
如果将各公共触点501,502分别以压入方式安装于凹状槽13a,13b中,则形成于基部51上的等间距的开口51a1~51a9嵌入凹状槽11b1,11b2内的突起(图示省略),实现定位固定,并且止动突起52b1~52b9也均压入凹状槽11b1,11b2的内部,各触点52a1~52a9与52’a1~52’a9分别固定于凹状槽13a,13b中。
如果将各公共触点501,502安装于凹状槽13a,13b中,由于其中一个公共触点502中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相对另一公共触点501中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从基部51到各薄片触点的前端部的长度按照弯曲的量变短,故即使在安装于凹状槽13a,13b内的状态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公共触点中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的各前端,与另一公共触点中的各薄片触点52’a1~52’a9相比较,朝向前壁面突出(参照图11)。于是,在各触点52a1~52a9与52’a1~52’a9上,连接分支连接器201~208时,在其与分支连接器的触点之间,按照具有时间差的方式连接。
安装公共触点的主体连接器按照下述方式,与衬底连接器和多个装置连接。
主体连接器11和衬底连接器(图示省略)之间的连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该方式为:预先在于与衬底连接连接器连接的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前端,分别连接电源端子601,602和信号端子60’,这些电源端子601,602和信号端子60’安装于主体连接器11中的多个小开孔14a,14b,141~148
即,在小开孔14a,14b,141~148中的,小开孔14a,14b中,插入电源端子601,602(带有记号P1,P2),将信号端子60’插入其它的小开孔141~148中。
如果安装2个电源端子601,602和信号端子60’,由于已在主体连接器11的内壁面11b上,安装了2个公共触点501,502,故处于在主体连接器11的前壁面11a的各开孔11a0~11a8的内部,公共触点501,502,电源端子601,602和信号端子60’的相应薄片触点突出,可与分支连接器和短路连接器连接的状态。
即,在开孔11a0的内部,各公共触点501,502的薄片触点52a1,52’a1与各电源端子601,602的薄片触点的4个触点突出。
上述排列是这样实现的,公共触点501,502,薄片触点52a,52’a1按照在顶层并列的方式排列,2个电源端子601,602的薄片触点(图示省略)按照在底层并列的方式排列。
此外,安装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主体连接器按照下述的方式,与多个装置连接。
首先,将短路连接器30安装于主体连接器11上。如果将短路连接器30象上述那样,安装于排列有薄片触点的开孔11a0,则象图10(a),图10(b)所示的那样,其中一个短路触点35的其中一个触点37a1,37a2(图示省略)与各薄片触点52a1,52’a1连接,另一触点37b1,37b2与各薄片触点连接。另外,其它的短路触点也同样地连接。通过该短路连接器的安装,各公共触点501,502中的触点52a1,52’a1与电源端子601,602实现电连接。该短路连接器30可通过工具等按压图7所示的止动爪31c2,从主体触点11的开孔11a0取下。
接着,分别在与多个装置连接的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前端,将电源端子601,602和信号端子60’与各分支连接器201~208连接,这些分支连接器分别插入主体连接器前壁面的各开孔11a1~11a8
由于在各分支连接器201~208和短路连接器30上,带有定位键,故不会出现误插入其它的开孔的情况,另外,由于在主体连接器和各连接器上,分别带有识别用的记号,故可简单地插入相应的开孔。如果短路连接30和分支连接器201~208安装于各开孔11a0~11a8,则分别通过止动机构,以止动方式固定于各开孔内部。另外,各分支连接器201~208将比如,图4所示的分支连接器外壳213的突出部21c3朝向下方按压,由此,可从分支连接器的主体连接器,简单地取下。另一分支连接器也可通过同样的方法,从主体连接器取下。

Claims (11)

1.一种中继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主装置等上的衬底连接器与多个副装置之间,设置在外壳内部具有公共触点的中继连接器,针对每个副装置,通过第1,第2连接线,将该中继连接器和多个副装置连接,该第1连接线分别与该公共触点连接,该公共触点和第2连接线连接于上述衬底连接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公共触点通过将短路连接器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的方式,与上述衬底连接器连接。
3.一种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安装有第1,第2连接端子的多个分支连接器,与在外壳内部设置有公共触点的主体连接器,在上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与该公共触点连接的第3连接端子和连接有第2连接端子的第4连接端子,将上述公共触点和第3连接端子连接,另外,在该主体连接器和多个分支连接器连接时,该分支连接器的第1连接端子分别与该公共触点连接,该第2连接端子与第4连接端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共触点基本呈梳状,其中,从带状的基部,多个薄片触点按照规定间距而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公共触点按照与上述主体连接器的较长尺寸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共触点基本呈梳状,从带状的基部,多个薄片触点按照规定间距并排设置,多个公共触点按照与上述主体连接器的较长尺寸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共触点由一对相同形状的公共触点形成,当其中一个公共触点从基部弯曲,设置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内时,其中一个公共触点的薄片触点前端的长度小于另一公共触点的薄片触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公共触点由一对相同形状的公共触点形成,当其中一个公共触点从基部弯曲,设置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内时,其中一个公共触点的薄片触点前端的长度小于另一公共触点的薄片触点。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共触点和上述第3连接端子通过短路连接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短路连接器从主体连接器的前壁面侧,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分支连接器在相应的外壳的外周壁面上,设置有定位机构,分别定位于上述主体连接器外壳的开孔中,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
CNB2004100455179A 2003-05-30 2004-05-28 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46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55436A JP2004356057A (ja) 2003-05-30 2003-05-30 中継接続回路及び中継コネクタ
JP155436/2003 2003-05-30
JP155436/03 2003-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4507A true CN1574507A (zh) 2005-02-02
CN100454685C CN100454685C (zh) 2009-01-21

Family

ID=33128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551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4685C (zh) 2003-05-30 2004-05-28 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094073B2 (zh)
EP (1) EP1482603B1 (zh)
JP (1) JP2004356057A (zh)
KR (1) KR101046855B1 (zh)
CN (1) CN100454685C (zh)
TW (1) TWI28733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428B (zh) * 2006-11-10 2011-07-27 株式会社友华 中继连接器
CN103515769A (zh) * 2012-06-15 2014-01-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接合连接器扩展结构和接合连接器
CN107534256A (zh) * 2015-04-23 2018-01-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接头连接器
WO2018227575A1 (zh) * 2017-06-16 2018-12-20 深圳市得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便捷式中继器
CN111009762A (zh) * 2011-03-31 2020-04-14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用于电端子的跳线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79294B1 (ko) * 2006-06-12 2009-01-16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DE102010009805B4 (de) 2010-03-01 2013-02-1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Steckbrücke
JP5632420B2 (ja) * 2012-05-07 2014-11-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間接続構造
US9343860B2 (en) * 2013-01-08 2016-05-17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safety sensors and devices
US9806480B1 (en) * 2016-11-28 2017-10-31 Jerome Jablonski Building wiring system, component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4984B2 (ja) 1995-10-13 2002-0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岐コネクタ
FR2764445B1 (fr) 1997-06-09 1999-08-20 Entrelec Sa Dispositif d'interconnexion par module(s) a fiches de connexion disposees lineairement et composants mis en oeuvre dans un tel dispositif
US6309244B1 (en) * 1998-07-30 2001-10-3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power shunt contact
CN2383235Y (zh) * 1999-04-13 2000-06-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JP2002184542A (ja) * 1999-10-25 2002-06-28 Omron Corp センサシステム
JP2002216919A (ja) * 2001-01-18 2002-08-02 Nichifu Co Ltd Vvfケーブル用中継コネクタ
JP2003037920A (ja) * 2001-07-24 2003-02-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US6447340B1 (en) * 2001-08-15 2002-09-1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790067B2 (en) * 2002-12-17 2004-09-14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Finger proof power connector
US6699049B1 (en) * 2003-03-26 2004-03-02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housing structur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428B (zh) * 2006-11-10 2011-07-27 株式会社友华 中继连接器
CN111009762A (zh) * 2011-03-31 2020-04-14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用于电端子的跳线器
CN111009762B (zh) * 2011-03-31 2022-03-29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用于电端子的跳线器
CN103515769A (zh) * 2012-06-15 2014-01-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接合连接器扩展结构和接合连接器
US9172193B2 (en) 2012-06-15 2015-10-27 Yazaki Corporation Joint connector extending structure and joint connector
CN107534256A (zh) * 2015-04-23 2018-01-0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接头连接器
WO2018227575A1 (zh) * 2017-06-16 2018-12-20 深圳市得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便捷式中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82603A3 (en) 2006-01-25
TWI287335B (en) 2007-09-21
KR101046855B1 (ko) 2011-07-06
EP1482603B1 (en) 2012-01-25
US7094073B2 (en) 2006-08-22
US20050003702A1 (en) 2005-01-06
CN100454685C (zh) 2009-01-21
TW200505110A (en) 2005-02-01
JP2004356057A (ja) 2004-12-16
KR20040103488A (ko) 2004-12-08
EP1482603A2 (en) 2004-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7817C (zh) 平板天线及装有平板天线的电子装置
JP5457670B2 (ja) Ledストリング照明エンジン
CN1129978C (zh) 带有磁性滤波部分和/或可视指示器的组合式连接器组件
CN1700843A (zh) 基板接合构件和采用其的三维连接结构体
CN1845381A (zh) 电气连接器、电气配线及电气配线的配置方法
CN1515051A (zh) 具有集成电力触点的矩阵式连接器
CN1926724A (zh) 模块化插座连接器系统
CN1502145A (zh) 矩阵连接器
CN101064397A (zh) 接地结构及使用该接地结构的电连接器
CN1259781A (zh) 具有汇流条的电接线盒
CN1778154A (zh) 印刷布线板的连接结构
CN1671008A (zh) 电子部件安装插座
CN1513220A (zh) 线束以及制造线束的方法
CN1778152A (zh) 印刷布线板的连接结构
CN1574507A (zh) 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CN101036270A (zh) 连接器
US20120058679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0476271A (zh) 具有底部连接型托盘的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305342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TW569506B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connecto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744385A (zh) 电气接线盒和音叉状端子的连接结构
CN1538561A (zh) 插头连接器的电触头和壳体
CN1301569C (zh)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电线连接器
CN1607697A (zh) 扁形电缆用端子、电连接器及带电连接器的扁形电缆
CN1955454A (zh) 电子电路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