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39269A -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39269A CN1539269A CNA031341470A CN03134147A CN1539269A CN 1539269 A CN1539269 A CN 1539269A CN A031341470 A CNA031341470 A CN A031341470A CN 03134147 A CN03134147 A CN 03134147A CN 1539269 A CN1539269 A CN 15392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bedded
- shellfish
- temporarily
- beach
- wate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滩涂埋栖性双壳贝类净化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方法的滩涂埋栖性贝类净化方法。在放有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单独或混合添加硅藻、金藻、小球藻、扁藻等微藻活体,可分多次添加,总用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在海水温度10-28℃条件下,经4-24小时净化处理。本发明可使贝类体内泥沙排出,完成埋栖性贝类出售前的净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滩涂埋栖性双壳贝类出售和加工前的净化吐沙处理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方法的滩涂埋栖性贝类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贝类养殖在整个海水养殖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滩涂贝类的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我国现有浅海滩涂面积约2亿亩,其利用率目前不到20%,滩涂贝类增养殖的发展空间很大。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等滩涂埋栖性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量和养殖产量都十分可观。上述贝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都十分畅销。滩涂埋栖性贝类因生活在泥沙环境中,收获后壳内及消化道内含有泥沙等杂质,出售或加工前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将体内泥沙排出体外,才能保证食用的卫生和口味。
传统的贝类吐沙净化方法,一般采用自然海水暂养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容易地排出壳内软体部表面的泥沙,因为暂养环境下自然海水内饵料生物不足,消化道内的泥沙很难完全排出。在此环境下长时间的暂养会导致贝类肥满度降低,死亡率增加,产品的品质和口味都受到影响。长期缺乏有效的净化吐沙方法,使得四角蛤等肠内含沙多的贝类,很难达到卫生和清洁的要求,限制了其销售和出口,味道鲜美的贝类,其价格却始终在低端徘徊。滩涂埋栖性贝类的生产和加工单位也曾经采用豆浆等代用品试图排净贝类消化道内的泥沙,因为该类代用饵料不适合贝类自然的摄食需求,同时对暂养水体的水质造成很大影响,始终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适宜生物饵料和暂养环境,实现滩涂埋栖性贝类规模化快速有效吐沙净化的方法,它能将贝类消化道内的泥沙彻底排除掉,同时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口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在投放有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添加微藻活体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作为饵料,添加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净化处理条件为:水温10~28℃,盐度15~35,pH值7.0~8.5;处理时间为4~24小时;净化处理期间保持充气,暂养海水每1~4小时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暂养水体的1/2~1/3。
所述微藻在暂养水体中的较优配比为:净化期间总用量为8-12万细胞/ml暂养水体;净化时间为4~12小时;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以硅藻或金藻饵料的单独或组合使用;净化处理期间暂养海水每2小时换水一次。
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为: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或中华蛤蜊;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投放量为暂养水体重量的1/30~1/10。暂养净化时微藻的用量应根据水温条件和所净化贝类的摄食强度不同而确定,在暂养净化期间,微藻应分2-5次加入暂养水体,维持水体中合理的微藻密度,保证贝类摄食需求。
在暂养净化过程中,应使用清洁海水,暂养期间水体中始终充气,定时更换暂养池内海水,在保证海水清洁的同时带走贝类排出的泥沙。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净化效果好。本发明采用人工培养的微藻活体,适合贝类自然的摄食需求,可以在保证贝类肥满度和成活率、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口味的同时对滩涂埋栖性贝类体内泥沙进行彻底净化,提供一条滩涂埋栖性贝类规模化快速有效吐沙净化的技术路线。
2.速度快、效率高。采用本发明方法,可以在4-12小时内完成贝类体内泥沙的净化过程,效果明显,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地净化滩涂贝类消化道内泥沙的困难。
3.本发明采用的微藻的种类、用量和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且保证了贝类产品卫生和食用安全。
4.本发明采用微藻活体作为饵料,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有利于环保。
5.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采用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提高贝类产品的卫生状况,满足食用需求,将会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其销售和出口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以滩涂埋栖性贝类为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在以下实施例中。
实施例1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um tricormtum)对四角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四角蛤500kg。净化池投喂三角褐指藻,2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30000细胞/ml水体。10小时后四角蛤体内泥沙全部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20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18℃,盐度:32,pH值:7.8,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8%,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四角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2
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对文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文蛤350kg。净化池投喂金藻+扁藻混合液,2.5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金藻20000细胞/ml水体+扁藻4000细胞/ml水体。6小时后文蛤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72000细胞/mg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0℃,盐度:25,pH值:7.6,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5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7%,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文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3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um tricormtum)+微绿球藻(Chlorella spp)对菲律宾蛤仔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菲律宾蛤仔450kg。净化池投喂三角褐指藻+微绿球藻混合液,3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三角褐指藻15000细胞/ml水体+微绿球藻20000细胞/ml水体。8小时后蛤仔体内泥沙全部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05000细胞/mg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2℃,盐度:28,pH值:8.3,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3小时暂养池换水1/2。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6%,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菲律宾蛤仔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4
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对中华蛤蜊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中华蛤蜊550kg。净化池投喂叉鞭金藻+青岛大扁藻混合液,3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金藻30000细胞/ml水体+扁藻4000细胞/ml水体。12小时后中华蛤蜊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36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12℃,盐度:20,pH值:7.0,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3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6%,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中华蛤蜊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5
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um)(硅藻)对青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青蛤350kg。净化池投喂小新月菱形藻,2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小新月菱形藻30000细胞/ml水体。5小时后青蛤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细胞90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5℃,盐度:15,pH值:7.0,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小时暂养池换水1/2。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5%,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青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Claims (10)
1.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放有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添加微藻活体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作为饵料,在水温为10~28℃,盐度为15~35,pH值为7.0~8.5条件下净化处理4~24小时;净化处理期间水体中保持充气。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可以为:硅藻、金藻、小球藻或扁藻;总添加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分2-5次添加。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以硅藻或金藻的单独或组合使用为佳。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用量可以为藻体细胞8-12万细胞/ml暂养水体。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时间可以为4~12小时。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暂养海水每1~4小时换水一次,其换水量可以为暂养水体的1/2~1/3。
7.按照权利要求1或6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暂养海水每2小时换水一次为好。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为: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或中华蛤蜊。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投放量可以为暂养水体重量的1/30~1/10。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处理开始时即投饵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031341470A CN1261019C (zh) | 2003-08-22 | 2003-08-22 |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031341470A CN1261019C (zh) | 2003-08-22 | 2003-08-22 |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39269A true CN1539269A (zh) | 2004-10-27 |
CN1261019C CN1261019C (zh) | 2006-06-28 |
Family
ID=34323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3414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1019C (zh) | 2003-08-22 | 2003-08-22 |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61019C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44724C (zh) * | 2005-07-20 | 2008-12-24 | 暨南大学 | 双壳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净化方法 |
CN102422824A (zh) * | 2011-12-12 | 2012-04-25 | 鲁东大学 | 用升温海水清除扁玉螺体内泥沙的方法 |
CN102792915A (zh) * | 2012-07-17 | 2012-11-28 |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一种贝类循环养殖系统 |
CN104145863A (zh) * | 2014-08-06 | 2014-11-19 | 姚茹 | 牡蛎养殖的生态净化方法 |
CN104430102A (zh) * | 2014-12-16 | 2015-03-25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青蛤净化繁殖培育方法 |
CN104522139A (zh) * | 2014-12-16 | 2015-04-22 | 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 一种青蛤成品净化方法 |
CN105724293A (zh) * | 2016-03-08 | 2016-07-06 | 临沂大学 | 一种用麦饭石桶高密度培养翡翠贻贝幼虫的方法 |
CN107637550A (zh) * | 2017-09-11 | 2018-01-30 | 浙江海洋大学 | 一种利用饵料微藻滤除贝类体内重金属的方法 |
CN108523031A (zh) * | 2018-04-13 | 2018-09-14 | 北京同仁堂健康(大连)海洋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全海参的制备方法 |
CN112841093A (zh) * | 2021-02-24 | 2021-05-28 |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49693B (zh) * | 2017-12-22 | 2021-07-30 | 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 | 虾蟹和贝类暂养过程中的净化方法 |
-
2003
- 2003-08-22 CN CNB031341470A patent/CN126101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44724C (zh) * | 2005-07-20 | 2008-12-24 | 暨南大学 | 双壳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净化方法 |
CN102422824A (zh) * | 2011-12-12 | 2012-04-25 | 鲁东大学 | 用升温海水清除扁玉螺体内泥沙的方法 |
CN102792915B (zh) * | 2012-07-17 | 2018-02-13 |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一种贝类循环养殖系统 |
CN102792915A (zh) * | 2012-07-17 | 2012-11-28 |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一种贝类循环养殖系统 |
CN104145863A (zh) * | 2014-08-06 | 2014-11-19 | 姚茹 | 牡蛎养殖的生态净化方法 |
CN104430102A (zh) * | 2014-12-16 | 2015-03-25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青蛤净化繁殖培育方法 |
CN104522139A (zh) * | 2014-12-16 | 2015-04-22 | 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 一种青蛤成品净化方法 |
CN105724293A (zh) * | 2016-03-08 | 2016-07-06 | 临沂大学 | 一种用麦饭石桶高密度培养翡翠贻贝幼虫的方法 |
CN105724293B (zh) * | 2016-03-08 | 2018-04-17 | 临沂大学 | 一种用麦饭石桶高密度培养翡翠贻贝幼虫的方法 |
CN107637550A (zh) * | 2017-09-11 | 2018-01-30 | 浙江海洋大学 | 一种利用饵料微藻滤除贝类体内重金属的方法 |
CN108523031A (zh) * | 2018-04-13 | 2018-09-14 | 北京同仁堂健康(大连)海洋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全海参的制备方法 |
CN112841093A (zh) * | 2021-02-24 | 2021-05-28 |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
CN112841093B (zh) * | 2021-02-24 | 2021-09-14 |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61019C (zh) | 2006-06-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56927B (zh) | 蛭弧菌在消除海产品及其养殖水体中致病性弧菌的应用 | |
CN101904310B (zh) | 一种海产双壳贝类的生物净化方法 | |
CN102754610B (zh) | 一种提高线纹海马幼苗养成率的方法 | |
CN1261019C (zh) |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 |
Hapsari | The effect of fermented and non fermented biofloc inoculated with bacterium Bacillus cereus for catfish (Clarias gariepinus) juveniles | |
DK2570034T3 (en) | Feed for aquaculture | |
CN104026415B (zh) | 一种加州鲈鱼淡水养殖专用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524604B (zh) | 一种海参生物饲料 | |
CN114410515A (zh) | 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复合菌制剂及其应用 | |
CN104757334A (zh) | 一种饲料用三藻胶 | |
CN109937924B (zh) | 一种低盐度地区广盐性鱼类品质提升的养殖方法 | |
CN109618997A (zh) | 牡蛎养殖的生态净化方法 | |
Hartono et al. | Effectiveness of using commercial probiotics in biofloc system culture media on growth, FCR, and feed efficiency of catfish (Clarias gariepinus) | |
CN105595010A (zh) | 水产养殖及有机污水处理用水质平衡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 |
JP6675237B2 (ja) | 水棲生物の養殖方法 | |
Zhang et al. | Effects of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and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monocultur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 |
CN112244177A (zh) | 一种增强梭鱼免疫力的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及其应用 | |
JP6862541B2 (ja) | 水棲動物用飼料 | |
CN106305502A (zh) | 一种小球藻和小龙虾共生的养殖方法 | |
JPS5963146A (ja) | 魚貝類養殖用飼料 | |
CN100344746C (zh) | 一种提高微藻生物量及其生理活性产物产量的方法 | |
CN109231494B (zh) | 一种对虾养殖的水质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 |
JPH0646763A (ja) | 魚介類用の餌料 | |
CN112913759A (zh) | 一种乌鳢的净化提质暂养设备与生产工艺 | |
CN112568173A (zh) | 一种种养结合的巴沙鱼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28 Termination date: 2010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