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1093B -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1093B
CN112841093B CN202110207762.9A CN202110207762A CN112841093B CN 112841093 B CN112841093 B CN 112841093B CN 202110207762 A CN202110207762 A CN 202110207762A CN 112841093 B CN112841093 B CN 1128410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tra veneriformis
water
seawater
inoculation
wat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077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41093A (zh
Inventor
王玮云
张秀珍
秦华伟
何金霞
任利华
刘丽娟
刘慧慧
黄会
姜向阳
程玲
姜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Marin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Marin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Marin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Marin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1020776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410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41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10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410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10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4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bivalves, e.g. oysters or musse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0Protozo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2Unicellular algae;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本发明将四角蛤蜊在接种水体中培养至微型生物群体稳定生长在四角蛤蜊镶边处即可,以镶边上能稳定生长微型生物群落的四角蛤蜊为生物膜载体,利用微型生物群体和四角蛤蜊形成的共生关系,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富营养化,净化海水水质,提高四角蛤蜊高密度应用时的存活率。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岸海域是与人类活动联系最密切的区域,它不仅受到海陆多种自然力的作用,且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近年来,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这其中有养殖尾水污染占比逐年升高。造成养殖尾水污染的原因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在高密度养殖活动中,由于没有统一操作规程,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以及其他残留物如果不经处理肆意排放,容易造成海水环境的污染。据估计,在养殖1t虾的过程中,可向养殖水体中增加大约0.25t的氮元素和0.04t的磷元素,还会伴随总悬浮物和弧菌含量的增加,其结果会引起近海水体环境的退化,造成局部海域发生赤潮。
目前介入海水养殖尾水处理的传统生物处理污水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三种。在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将污染物质降解的主要是细菌,细菌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凝集成絮状物,这种絮状物为原生动物提供了着生的环境。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还能分泌一种粘液,粘液对悬浮颗粒和细菌均有吸附能力,能把絮状物再联结起来,加速絮凝过程,促进了菌胶团的形成和处理能力的提高。原生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捕食细菌的作用,原生动物通过对细菌的捕食,能促进细菌的生长,使细菌的生长能维持在对数生长期,防止种群的衰老,提高细菌的活力。
有研究报道活性污泥法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时,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和处置的剩余污泥。且由于环境法规对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费用接近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的60%。研究报道称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主要研究如何逐步提升海水比例驯化淡水源活性污泥,目前将海水比例提升至50%的居多。生物膜法是在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基础上,还需要有填料或者滤料这种起支撑作用的载体物。有研究报道将生物膜法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需要15万元以上的工程造价。生物膜法的造价太高,且需更换填料,又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对于海水养殖尾水处理,缺乏一种不需要高昂工程造价的载体作为媒介,承载并驯养出耐受海水盐度的活性污泥类微型生物群体,并且不会产生大量污泥。
传统生物处理污水方法操作繁琐,应用成本高,推广难度大。有鉴于此,生态处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报道开展了采用贝类净化养殖污水的研究,贝类作为一种滤食性动物,具有很强的滤水能力。特别是滩涂滤食性贝类在净化水质方面的作用,其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调节营养盐水平,改变浮游生物群落以及影响沉积物的负荷。目前,有研究报道文蛤、缢蛏、泥蚶、光滑河蓝蛤、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均对养殖废水有净化作用。贝类净化水产养殖污水有着价格低廉、来源广的得天独厚的优点,但是相比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体,贝类仅对大颗粒有机悬浮物的滤除效果较好,作用范围较窄。
因此,开发一种生物膜载体,将活性污泥中起主导作用的活性污泥类微型生物群体引入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成为本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承载并驯养得到耐受海水盐度的活性污泥类微型生物群体,并且不产生污泥,可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富营养化,净化海水水质,提高四角蛤蜊高密度应用的存活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膜载体,所述载体为镶边上能稳定生长微型生物群体的四角蛤蜊。
优选的,所述微型生物的优势种群为固着类纤毛虫,还包括细菌、藻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生物膜载体的驯养方法,所述驯养方法包括:四角蛤蜊在富营养化水和海水组成的接种水体中培养,至微型生物群体稳定生长在四角蛤蜊镶边处。
优选的,所述富营养化水和海水按照体积比为1:10~30组成。
优选的,所述接种水体中投喂有藻液,接种四角蛤蜊前控制所述接种水体的水温为13~20℃,溶氧为6~8mg/L,稳定存放3~10天。
优选的,所述藻液与接种水体的体积比为1:50~100。
优选的,所述培养密度为每升海水中培养四角蛤蜊2.5~3.5只。
优选的,所述培养过程中,在接种水体中投喂藻液,并保持溶氧6~8mg/L,定期换水。
优选的,驯养成功的四角蛤蜊可作为母种进行传代培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生物膜载体在介导微型生物群体、四角蛤蜊高密度使用或海水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上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在接种水体中驯养四角蛤蜊,以自然选择的方法,形成一个四角蛤蜊和适应海水生微型生物群体的共生体系,这种体系将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水产养殖贝类生物净化法跨学科结合在一起,解决了淡水源活性污泥不能净化海水的难题,得到了一种能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净化海水水质的生物膜载体。
本发明驯养得到的镶边处能稳定生长微型生物群落的四角蛤蜊可以长期稳定存在,这种状态的四角蛤蜊载体可以作为母种,通过接触接种的方式,将驯养好的微型生物群体品系进行传代,并且可有效避免高密度应用过程中频繁换水、死亡率大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四角蛤蜊高密度应用时的存活率。
本发明生物膜载体母代的接种操作简单,投入少,经过第一步母代的接种后,向子代的接种无需人工操作,完全依靠贝类的运动和排粪介导。而且在母代传递子代过程中,可以将生物膜微型生物群体接种在贝壳等其他载体上,脱离活体载体的制约。
本发明驯养的生物膜载体,如果需要提高处理效率,只需要增加子代数量,扩大培养即可,不需要进行工程建设也不需要消耗品投入,可有效降低操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四角蛤蜊接种第4d镶边部位镜检图;
图2为四角蛤蜊接种第7d镶边部位镜检图;
图3为四角蛤蜊接种第14d镶边部位镜检图;
图4为四角蛤蜊接种第7d镶边部位菌胶团粘液镜检图;
图5为四角蛤蜊接种第7d镶边部位菌藻絮团和固着类纤毛虫镜检图;
图6为四角蛤蜊接种第7d镶边部位菌藻絮团镜检图;
图7为接触培养得到的子代四角蛤蜊第7d镶边处钟虫镜检图;
图8为接触培养得到的子代四角蛤蜊第7d镶边处独缩虫镜检图;
图9为接触培养得到的子代四角蛤蜊第7d镶边处聚缩虫镜检图;
图10为接触培养得到的子代四角蛤蜊第7d镶边处累枝虫镜检图;
图11为浊度随时间变化图;
图12为30升水体中四角蛤蜊实际存活个数随时间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膜载体,所述载体为镶边上能稳定生长微型生物群体的四角蛤蜊。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属于瓣鳃纲、蛤蜊科、蛤蜊属,俗称沙蛤、沙蜊、白蛤、白蚬子等,是常见底栖经济贝类,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资源丰富。四角蛤蜊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5~10cm)中。四角蛤蜊是广盐、广温性贝类,对水温的适应范围6~35摄氏度,在潮间带生活的四角蛤蜊露空2~3小时仍可正常生活。四角蛤蜊贝壳略呈四角型,两壳对称,两侧极膨胀,壳色白或黄色,壳顶部常呈剥蚀状,腹缘有一黑色镶边,该壳边黑色镶边为四角蛤蜊独有,且一直未有人对其进行研究,也未有命名。
本发明发现,四角蛤蜊壳边镶边为多孔的结构,会吸引细菌、藻类、固着类纤毛虫等微型生物群体(含有活性污泥生物和非活性污泥生物)驻扎其中。本发明通过接种富含有多种微型生物的海水,引入“活性污泥类”微型生物群体,得到镶边上能稳定生长微型生物群体的四角蛤蜊,在四角蛤蜊正常生长状态下,可以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净化海水水质。
在本发明中,四角蛤蜊镶边处的微型生物优势种群为固着类纤毛虫,还包括细菌、藻类。本发明用于监测群体稳定生长的微型生物优势种群为固着类纤毛虫。
细菌的观察、分类鉴定时间很长,不能及时起指导生产的指示和预报作用。原生动物与细菌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功能关系;原生动物个体大,便于观察;对于环境变化比细菌敏感,更早更容易反映环境的变化。直接观察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生长和变化状况,也能反映出细菌的生长和变化情况,即间接地评价污水处理过程和处理效果的好坏,起指导生产的作用。
固着类纤毛虫是以细菌或有机碎屑为食,并不直接入侵宿主的器官或组织,仅以宿主的体表作为生活基地的共栖生物,包括钟虫属、累枝虫、盖虫属、聚缩虫属、独缩虫属等。本发明通过镜检发现,在四角蛤蜊镶边上生长的固着类纤毛虫中,钟虫和独缩虫出现最早且占80%以上比例,聚缩虫和累枝虫偶有出现。
钟虫(Vorticellidae)是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缘毛目钟虫科的通称,大多数种类以细菌、藻类等为食,因体形如倒置的钟而得名。钟虫的柄分叉呈树枝状、每根枝的末端挂了钟形的虫体。无论是单个的或是群体的种类,在废水生物处理厂的曝气池和滤池中生长十分丰富,能促进活性污泥的凝絮作用,并能大量捕食游离细菌而使出水澄清。
独缩虫(Carchesium)是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以细菌为主要食料,可以将有机物摄入食胞器官加以分解,具有净化污水的能力。独缩虫的形体基本上和钟虫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已形成群体。由于分枝的柄肌丝轴鞘不是连续而是中断的,因此每一枝只能单独伸缩。本体呈较长的钟形,前段最宽阔,一般长度和宽度比为2﹕1,虫体首柄或多或少向下弯转而倒悬。独缩虫优势繁殖时处理水质良好,出水透明、清晰。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生物膜载体的驯养方法,包括:四角蛤蜊在富营养化水和海水组成的接种水体中培养,至微型生物群体稳定生长在四角蛤蜊镶边处。
本发明将四角蛤蜊刷洗表面,挑选大小一致无损伤的个体,暂养4~7天用于后续接种。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暂养密度为每升海水养殖2~3只四角蛤蜊,暂养期间持续微量充气,保证溶氧为6~8mg/L,每天换水一次,若出现死亡浑缸现象,应立刻挑出死体并换水。本发明对具体的暂养条件不作限定,暂养过程仅为了缓解四角蛤蜊快递运输过程中的缺氧、应激现象。本发明在暂养期间不需投饵。
本发明中的接种水体由富营养化水和海水按照体积比为1:10~30组成,优选为1:25~28的养殖池水。
本发明中的富营养化水可以为养殖池水,也可以为出现富营养化的近岸海水。本发明中的养殖池水来源于海水养殖生物的池水。
本发明发现,养殖池水由于投放饵料易富营养化,是多种微型生物的温床,群体基数大,养殖池水与海水混合后驯养四角蛤蜊,更有利于筛选出四角蛤蜊镶边处可以稳定生长的“活性污泥类”微型生物群体。本发明对养殖池水的种类和来源不作具体限定。
近岸海水由于近年来养殖尾水的排放,富营养化现象越发加重,利于培养微型生物。本发明发现,养殖池水与海水混合后驯养四角蛤蜊,也可以筛选出四角蛤蜊镶边处可以稳定生长的“活性污泥类”微型生物群体,但效果没有养殖池水好。
本发明中海水可选择无污染的天然海水,也可选择人工海盐与淡水配制得到的人工海水。本发明对人工海盐的具体来源和人工海水的配制步骤不作限定,保证人工海水的盐度与自然界海水的盐度(30~35%)相近即可。
本发明对接种水体进行处理,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在接种水体中投入藻液,所述藻液与接种水体的体积比为1:50~100,优选为1:65~85。本发明通过在接种水体中投放藻液,进一步增加接种水体中微型生物群体基数,有利于固着类纤毛虫可以迅速、稳定的生长在四角蛤蜊镶边处。本发明对藻液的具体种类不作限定,可以为任意的微型藻类。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藻液可以为微绿球藻藻液。
本发明将投放藻液后的接种水体稳定存放3~10天,期间保持水温为13~20℃,溶氧6~8mg/L,其中存放时间优选为5~7天,水温优选为15~18℃,溶氧优选为7mg/L。本发明保持上述稳定的理化条件,有利于接种水体中固着类纤毛虫的大量繁殖。本发明接种水体存放过程中需要避免光照直射。
本发明将暂养后的四角蛤蜊置于处理后的接种水体中稳定培养以完成接种,所述稳定培养密度为每升水体中培养四角蛤蜊2.5~3.5只,优选为每升水体中培养四角蛤蜊2.6~3.2只,更优选为3只。本发明接种密度高于四角蛤蜊常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接种效率且不会产生常规高养殖密度条件下死亡率过高的问题。
本发明接种过程的稳定培养条件包括:定期投喂藻液,其中藻液投喂量为17~20mL/L,优选为18mL/L,藻液投喂时间优选为每天投喂一次。本发明对藻液的具体种类不作限定,可以为任意的微型藻类。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藻液可以为三角藻。
本发明在接种过程中需要保持水温13~20℃,溶氧6~8mg/L,其中水温优选为15~18℃,溶氧优选为7mg/L。本发明保持上述稳定的理化条件,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接种水体,并及时剔除死亡个体。作为优选的可实施方式,接种水体可每1~2天更换一次,更优选为每天更换一次水体,培养至微型生物群落稳定接种到四角蛤蜊镶边处即可。
本发明在处理后的接种水体中对四角蛤蜊进行驯养,以自然选择的方法,在其镶边上形成一个微型生物群体生长的微环境,作为微型生物的载体,使其稳定生长,四角蛤蜊成为一种活的生物膜载体。同时,二者形成一个共生体系,微型生物群体以游离细菌和有机污染物等为食,可以净化水质,改良四角蛤蜊的生存环境,提高对悬浮物的去除效率,解决了淡水源活性污泥不能净化海水的难题。
本发明接种成功的判定:以固着类纤毛虫作为接种判定依据。约一周后,接种成功的四角蛤蜊外壳边缘会出现些微淡棕黄色。用镊子摘取其黑色镶边,成功接种的四角蛤蜊黑色镶边会表现为颜色变淡,被黏液(菌胶团)包裹,有韧性,不易扯断,能扯成接近3厘米的长段。将长段小心的贴在载玻片上,在长段中央的部分滴1滴消毒海水,用于浸润。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能明显看到钟虫和独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在镶边上有序排列,视为接种成功。
本发明驯养成功的四角蛤蜊载体会表现出高耐受性,按照每升水2~2.5只四角蛤蜊的密度,在半遗弃式处理下,保持溶氧5~9mg/L,每周每升水中投喂50~60mL藻液(此时对饵料品种要求不高),两周换一次水,可持续生长半年之久,不会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本发明驯养成功的四角蛤蜊可作为母种对未驯养的四角蛤蜊进行侵染接种,完成传代培养。本发明在传代培养中,仅需要维持母代的培养条件,将未驯养的四角蛤蜊与母代按照1~1.2:1的比例混养,7~14天便可接种成功。接种成功后的子代四角蛤蜊载体,又可再次作为母代,进行扩大培养。本发明子代培养的判定方法与上述母代培养的判定方法相同。
本发明还提供了四角蛤蜊作为生物载体工具的应用,四角蛤蜊镶边部位可用于介导细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微型生物群体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本发明在无机载体和有机载体之外,提供了四角蛤蜊作为生物载体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生物膜载体在四角蛤蜊高密度使用时的应用。接种后的四角蛤蜊,在保持持续通氧的养殖环境中,出现个别个体死亡后不会再出现水体发白变浑、水体表面出现大团肥皂泡样的情况,整个养殖环境会保持水体高度澄清的状态。接种后的四角蛤蜊,当某个个体死亡后,其释放的细菌和富含有机质的组织液,首先要经过自身的微型生物群体过滤一遍,之后对外散发出的细菌和腐坏有机质又被周围的固着类纤毛虫吸食,从而降低了水体腐坏变质的几率。并且四角蛤蜊的镶边在成功接种后,富含黏液,死亡的个体有一定的几率双壳吸附在一起,死后不开壳,内部消化分解。本发明接种后的四角蛤蜊可以有效降低四角蛤蜊高密度应用的死亡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生物膜载体在海水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上的应用。本发明发现四角蛤蜊镶边部位生长的微型生物群体会吃掉游离细菌和有害有机物,净化四角蛤蜊的生存环境。本发明接种后的四角蛤蜊可以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净化海水水质。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给出了四角蛤蜊接种培养方法。
(1)接种水体制备:
准备单独的容积为50L的储水箱,加入29L养殖用海水和1L虾养殖池水混匀,投入500mL微绿球藻藻液,保持水温17℃,溶解氧7mg/L,存放5天。制备过程中避免光照直射。
(2)目标载体暂养
将运输回实验室的四角蛤蜊刷洗表面,挑选大小一致无损伤的个体,暂养6天。暂养水箱容积为50L,加入30L海水,80只的四角蛤蜊。保持溶解氧7mg/L,每天换水一次,如出现死亡浑缸现象,则立刻挑出死体并换水。暂养期间不投饵。
(3)驯养
暂养后,在水箱中加入30升接种水体,投入80只四角蛤蜊,保持溶解氧7mg/L,每天投喂三角藻600mL,每24小时换水一次,及时剔除死亡个体。
(4)判定
在驯养过程中,第0、2、4、7、14天各取2只四角蛤蜊通过显微镜进行镜检,观察四角蛤蜊的鳃等组织及壳边黑色镶边的变化,分析微型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趋势。
通过2周的观测,最初几天(第4d)的驯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类缘毛目固着型纤毛虫数量比较少,比较多的是游泳型纤毛虫(见图1)。随着培养时间的推进,当污泥中微型生物逐渐适应新的水质和生长环境时(第7d),固着型的纤毛虫开始大量出现(见图2),伴之有极少量的游泳型纤毛虫。此时的培养已基本完成,视为接种成功。在培养后期(第14d),固着型纤毛虫已占绝对优势(见图3)。每次取样时,对四角蛤蜊的鳃等组织进行镜检,均未发现纤毛虫等生物。
镶边的变化为:第7天后,颜色向棕黄色改变,被浓厚的粘液(菌胶团所形成)包裹(见图4),有韧性,不易扯断,能扯成接近3厘米的长段,镜检镶边可以看到菌藻絮团(细菌凝结成的絮团与藻类结合在一起)和固着类纤毛虫(见图5),此时菌藻絮团一簇簇紧密的排布在镶边上,许多钟虫着生在菌藻絮团上。本发明菌藻絮团(见图6)与普通菌胶团的区别为在菌胶团上附着有藻类,藻类为阴影所在区域。未接种的四角蛤蜊,镶边没有粘液包裹,容易断裂,镜检无固着类纤毛虫和菌藻絮团,颜色接近纯黑色。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步骤(1)中的虾养殖池水(1L)替换为富营养化的近岸海水(1L),近岸海水采集自烟台市海边。
通过2周的观测,最初几天(第4d)的驯化过程中,原生动物类缘毛目固着型纤毛虫数量比较少,比较多的是游泳型纤毛虫。随着培养时间的推进,当污泥中微型生物逐渐适应新的水质和生长环境时(第7d),固着型的纤毛虫开始大量出现,伴之有极少量的游泳型纤毛虫。此时的培养已基本完成,视为接种成功。在培养后期(第14d),固着型纤毛虫已占绝对优势。每次取样时,对四角蛤蜊的鳃等组织进行镜检,均未发现纤毛虫等生物。
镶边的变化为:第7天后,颜色向棕黄色改变,被浓厚的粘液(菌胶团所形成)包裹,有韧性,不易扯断,能扯成接近3厘米的长段,镜检镶边可以看到菌藻絮团(细菌凝结成的絮团与藻类结合在一起)和固着类纤毛虫。未接种的四角蛤蜊,镶边没有粘液包裹,容易断裂,镜检无固着类纤毛虫和菌藻絮团,颜色接近纯黑色。
实施例3
以实施例1中接种成功的四角蛤蜊为母代,对未接种的四角蛤蜊进行传代培养。
在水箱中加入30升海水,投入40只已接种成功的母代四角蛤蜊和40只未接种的四角蛤蜊,保持溶解氧7mg/L,每天投喂三角藻650mL,每24小时换水一次,及时剔除死亡个体。
第7d取子代四角蛤蜊进行镜检,发现镶边处出现钟虫(见图7)和独缩虫(见图8),偶可见少量的聚缩虫(见图9)和累枝虫(见图10),视为接种成功。第14d取子代四角蛤蜊进行镜检,固着型纤毛虫已占绝对优势。每次取样时,对四角蛤蜊的鳃等组织进行镜检,均未发现纤毛虫等生物。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对接种过程和常规养殖过程中四角蛤蜊的存活率和养殖用水的浑浊度进行了对照实验。
实验组:准备储水箱,加入50L养殖用海水和2L虾养殖池水混匀,投入800mL微绿球藻藻液,保持水温16℃,溶解氧7mg/L,存放5天得到接种水体。制备过程中避免光照直射。
对照组:准备洁净的养殖用海水
取480只四角蛤蜊,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各设3组重复实验。分别在3个实验组水箱中加入30升接种水体,在3各对照组水箱中加入30升养殖用海水,并各投入80只四角蛤蜊,保持溶解氧7mg/L,每天投喂三角藻600mL,每24小时换水一次,及时剔除死亡个体。
每天换水前注意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水体浑浊度,待第7天,三个实验组水体均出现明显比对照组澄清的现象时,视为接种成功。可将实验组改为用洁净的养殖用海水换水。
第2、4、7、14d换水前,用浊度计分别测量对照组和实验组三个平行的水体浊度,取平均值(见图11)。同时统计对照组和实验组三个平行组中四角蛤蜊的平均存活个数(见图12),每次每组取2只进行镜检,图12中存活个数不包括用于镜检的个数。
可见,实验组水体浊度一直低于对照组,第7天接种成功后,水质明显改善,浊度降至1NTU以下,此时存活个体密度2.0ind/L(60只/30L)。对照组由于初始养殖密度2.6ind/L(80只/30L)过高,个体死亡数量激增,导致水质浑浊,进而造成群体死亡,当存活个体密度降至1.0ind/L(30只/30L)后,个体死亡数量减小,由死亡个体带来的水质浑浊现象明显减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生物膜载体在海水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镶边上能稳定生长微型生物群落的四角蛤蜊,所述微型生物的优势种群为固着类纤毛虫;
所述四角蛤蜊的驯养方法包括:四角蛤蜊在富营养化水和海水组成的接种水体中培养,至微型生物群体稳定生长在四角蛤蜊镶边处,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能明显看到固着类纤毛虫在镶边上有序排列,视为接种成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营养化水和海水按照体积比为1:10~30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水体中投喂有藻液,接种四角蛤蜊前控制所述接种水体的水温为13~20℃,溶氧为6~8mg/L,稳定存放3~10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藻液与接种水体的体积比为1:50~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培养密度为每升海水中培养四角蛤蜊2.5~3.5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培养过程中,在接种水体中投喂藻液,并保持溶氧6~8mg/L,定期换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驯养成功的四角蛤蜊可作为母种进行传代培养。
CN202110207762.9A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Active CN1128410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07762.9A CN112841093B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07762.9A CN112841093B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1093A CN112841093A (zh) 2021-05-28
CN112841093B true CN112841093B (zh) 2021-09-14

Family

ID=7599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07762.9A Active CN112841093B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4109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9269A (zh) * 2003-08-22 2004-10-2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CN101381165A (zh) * 2008-10-15 2009-03-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金山城市沙滩“人工泻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方法
JP2011244795A (ja) * 2010-05-21 2011-12-08 Minamikyushu City アサリ等の潜砂性二枚貝の陸上生産方法
JP2013234143A (ja) * 2012-05-09 2013-11-21 Hiroshima Prefecture 繊毛虫類駆除剤、飼料、繊毛虫類の駆除方法及び水質浄化剤
CN105815241A (zh) * 2016-03-21 2016-08-03 钦州学院 一种锯缘青蟹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CN106719184A (zh) * 2016-12-29 2017-05-31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方法
CN109775868A (zh) * 2019-03-22 2019-05-21 北京绿景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湖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9269A (zh) * 2003-08-22 2004-10-2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CN101381165A (zh) * 2008-10-15 2009-03-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金山城市沙滩“人工泻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方法
JP2011244795A (ja) * 2010-05-21 2011-12-08 Minamikyushu City アサリ等の潜砂性二枚貝の陸上生産方法
JP2013234143A (ja) * 2012-05-09 2013-11-21 Hiroshima Prefecture 繊毛虫類駆除剤、飼料、繊毛虫類の駆除方法及び水質浄化剤
CN105815241A (zh) * 2016-03-21 2016-08-03 钦州学院 一种锯缘青蟹固着类纤毛虫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CN106719184A (zh) * 2016-12-29 2017-05-31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方法
CN109775868A (zh) * 2019-03-22 2019-05-21 北京绿景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湖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蛤类寄生性盾纤类纤毛虫的初步研究;王兰萍 等;《水利渔业》;20060925;第26卷(第5期);第114页左栏倒数第4行-第115页左栏倒数第1行,及表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1093A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8626C (zh) 一种改进的培养海藻的方法
Vanderploeg et 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for supporting development of zebra mussel larvae (Dreissena polymorpha): the importance of size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
Al Rashdi et al. A manual on hatchery of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scabra in the Sultanate of Oman
CN104521832A (zh) 一种鱼苗、成鱼养殖方法
CN102211819B (zh) 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废水的生物资源化处理方法
CN105660357B (zh) 一种浒苔人工半咸水生态育苗法
JP4185973B2 (ja) 陸上における有用海生生物養殖方法、その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有用海生生物
CN100556828C (zh)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治理方法
CN1739345A (zh) 高位池驯化和养殖方法
Alagarswami et al. Hatchery technology for pearl oyster production
CN107651754B (zh) 一种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及人工礁石
CN109650546A (zh) 一种基于大型溞去除水体蓝藻的方法及净化水域的方法
CN111134058B (zh) 一种适用于海湾扇贝的节水育苗方法
CN112841093B (zh) 一种生物膜载体及其驯养方法
CN103553213A (zh) 一种单环刺螠改良水产养殖池塘富硫底质的方法
Barillé et al. Revival capacity of diatoms in bivalve pseudofaeces and faeces
Maeda et al. Microbial processes in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increasing crustacean production
Smol et al. The culturing of some harpacticoid copepods from brackish water.
KR101957022B1 (ko) 모자반류 접합자를 자연석인 현무암에 부착 및 생장시켜 바다숲을 조성하는 신규 바다숲 조성방법
KR101317143B1 (ko) 능성어류의 초기 먹이생물 및 그 배양방법
CN112811607A (zh) 一种湖库水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
KR101323873B1 (ko) 성장률이 우수한 나노클로롭시스 속 신균주 및 이의 용도
Chen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otential value of a novel integrated aquaculture system on water purification
KR101713396B1 (ko) 갯지렁이 양식 방법
CN111771782B (zh) 一种黄泥螺的人工育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