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7516A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7516A
CN1517516A CNA2003101214512A CN200310121451A CN1517516A CN 1517516 A CN1517516 A CN 1517516A CN A2003101214512 A CNA2003101214512 A CN A2003101214512A CN 200310121451 A CN200310121451 A CN 200310121451A CN 1517516 A CN1517516 A CN 1517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valve
cylinder
camshaft
de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214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7068C (zh
Inventor
坪内方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104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8302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104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6368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17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7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70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706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8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decompression, e.g. during starting; for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 F01L13/08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decompression, e.g. during starting; for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the valve-gear having an auxiliary cam protruding from the main cam profi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24Belt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59/00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uel-injection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F02M57/00, e.g. rotary cylinder-block type of pumps
    • F02M59/02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uel-injection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F02M57/00, e.g. rotary cylinder-block type of pumps of reciprocating-piston or reciprocating-cylinder type
    • F02M59/10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uel-injection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F02M57/00, e.g. rotary cylinder-block type of pumps of reciprocating-piston or reciprocating-cylinder 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piston-drive
    • F02M59/102Mechanical drive, e.g. tappets or c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缸内燃机,具有一阀室(30),该阀室装有用于打开和关闭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的一气阀机构(V)和减压机构(D1,D2,D3)。第一、第二和第三汽缸(C1,C2,C3)平行于凸轮轴(31)的一轴向方向(A1)被设置成一排。用于打开和关闭由减压机构(D2)打开和关闭的第二汽缸(C2)的排气阀的排气凸轮(50),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不与由排气凸轮(50)驱动的摇臂(58)所接触的该排气阀的接合端(44A)重合,并且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该排气凸轮(50)减压机构(D2)重合。因此,在抑制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的纵向尺寸的增加的同时,可以确保有一个空间来放置所述的减压机构(D2)。于是,这种内燃机机的结构很紧凑。从轴向方向(A1)看,通过把减压机构(D3)的离心重量块(91)设置在泵凸轮(68)的凸轮叶片(Np)的一侧的特定位置处,从而能避免泵凸轮和减压机构之间的相互干扰,并且能抑制凸轮轴长度的增加。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减压机构的内燃机,减压机构被安装在一凸轮轴内,凸轮轴被包含在一气阀机构内并被设置在一阀室中。例如,这种内燃机被用作舷外发动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2000-227064A(图4和图5)中公开了一种用作舷外发动机的多缸内燃机,它是设置有减压机构的两缸内燃机,以便于发动机的起动操作。这种两缸内燃机设置有:一凸轮轴,该凸轮轴被设置在凸轮腔中,该凸轮腔由汽缸盖和汽缸盖罩限定而成;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被设置在凸轮轴上,用于对进气阀和排气阀进行操作;摇臂,由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驱动进行摆动;一减压杆,被安装在凸轮轴上,以便在排气凸轮的作用下在一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和燃料泵。在这种内燃机中,由于与摇臂的接触部分相接触的排气凸轮和与摇臂的推压部分相接触的排气阀的阀杆端部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轴线的方向而言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摇臂垂直于凸轮轴的轴线而延伸。减压杆具有一上部和一下部,所述的上部设有一减压凸轮,所述的下部在其相对侧设置有重量块。当内燃机增速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这些重量块沿径向向外移动。
在JP3-3904A中公开的一种用作舷外发动机的多缸内燃机是三缸内燃机,这种三缸内燃机设有一凸轮轴和凸轮,所述的凸轮轴被支撑在形成阀室的汽缸盖上的四个凸轮轴轴承中,所述这些凸轮被设置在凸轮轴上,以便使摇臂进行摆动(在下文中,这些凸轮被称作“阀凸轮”)。在这种多缸内燃机中,由于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轴线的方向而言,与摇臂的接触部分相接触的阀凸轮和与摇臂的推压部分相接触的进气阀或排气阀的阀杆端部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摇臂垂直于凸轮轴的轴线来延伸。这种已知的三缸内燃机具有:凸轮轴,阀凸轮,燃料泵,所述的燃料泵由被驱动的一从动杆来驱动,该从动杆在设置在凸轮轴上的一偏心凸轮的作用下进行轴向移动。燃料泵被安装在汽缸盖的一侧表面上。
很难确保有一个轴向空间来把一在JP3-3904A中提到的减压杆安装到横穿在JP3-3904A中的所公开的内燃机的三个汽缸的凸轮轴上。因此,凸轮轴的长度需要被加长,于是,就需要相应地加长阀室的轴向长度。
如在JP3-3904A中描述,一泵操作元件与偏心凸轮(即泵驱动凸轮)相接触,用作该泵操作元件的从动杆被用于把偏心凸轮的驱动力传递到燃料泵。当JP2000-227064A中所提到的减压杆被设置成与泵驱动凸轮相邻时,减压杆和泵驱动凸轮就必须被设置成使摆动减压杆不会妨碍泵操作元件。因此,凸轮轴的长度需要被加长,于是,就必须相应地加长阀室的轴向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这些情况作出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确保有一个空间来把减压机构安装在内燃机内,而无需加长延伸穿过三个或更多个汽缸的凸轮轴的长度和阀室的轴向尺寸,以便形成一种结构紧凑的多缸内燃机。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发明目的是在多缸内燃机高速操作期间,确保多缸内燃机中的气阀机构能稳定操作。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避免泵驱动凸轮和减压机构之间的相互干扰,抑制在阀室中延伸的并设有泵驱动凸轮和减压机构的凸轮轴的长度以及阀室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以便形成一种结构紧凑的多缸内燃机。
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包括:三个或多个串联布置的汽缸;一曲柄轴,由在所述汽缸内往复移动的活塞驱动以便进行转动;一凸轮轴,该凸轮轴被支撑着进行转动,并与所述曲柄轴互锁,并且横贯所有的汽缸延伸;一阀室形成元件,用于形成一阀室,以便容纳所述的凸轮轴;一气阀机构,被设置在所述的阀室中,以便打开和关闭进气阀和排气阀;减压机构,分别用于所述的这些汽缸,并且被设置在阀室中,以便在压缩冲程期间打开进气阀或排气阀;其中,所述的气阀机构包括所述的凸轮轴,和形成在汽缸的凸轮轴上的阀凸轮,以便通过阀操作元件来打开和关闭进气阀和排气阀,在阀凸轮中,与特定的一个汽缸对应的一个阀凸轮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的轴线的轴向方向被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即,这个位置不会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触部分与阀操作元件接触的位置相重合,和用于特定的这个汽缸的减压机构被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即,这个位置相对于轴向方向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相重合。
由于用于设置成一排的汽缸中的特定汽缸的特定阀凸轮能被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即,相对于轴向方向,该位置无论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的轴向位置如何,都与和阀操作元件接触的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不重合,通过把特定的阀凸轮相对于轴向方向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触部分间隔开而获得的一个空间可用于设置减压机构,使减压机构相对于轴向方向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重合。
因此,本发明具有下面的效果。由于气阀机构包括阀凸轮,所述的阀凸轮被设置在凸轮轴上,以便通过阀操作元件打开和关闭用于各汽缸的进气阀或排气阀,因此,用于打开和关闭将由特定汽缸的减压机构打开和关闭进气阀和排气阀的特定阀凸轮相对于轴向方向不会和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相接触的接合部分重合,并且,减压机构相对于轴向方向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重合,通过把特定的阀凸轮相对于轴向方向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相间隔开而获得的空间可用于设置减压机构,从而使减压机构相对于轴向方向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重合,从而可获得一个足够的空间来设置减压机构,于是可抑制横贯三个或更多个汽缸的凸轮轴的长度以及阀室的纵向尺寸,从而可形成结构紧凑的多缸内燃机。
一般地,所述特定的汽缸是所述这些汽缸中的中间一个汽缸。
根据本发明,特定的阀凸轮可相对于进气阀和排气阀的接合部分朝与特定汽缸相邻的汽缸偏移,在用于特定汽缸的特定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和用于与特定汽缸相邻的汽缸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之间延伸的一部分凸轮轴可以不被支撑在任何凸轮轴轴承中。
因此,可以在凸轮轴的不被支撑在任何凸轮轴轴承上的部分周围形成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可用于把特定的阀凸轮设置在偏离进气阀或排气阀的接合部分的位置处。
因此,能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凸轮轴的长度以及阀室的纵向尺寸的增加,从而可形成结构紧凑的多缸内燃机。
一般地,特定的汽缸可以是这些汽缸中的中间一个,在用于特定汽缸的特定阀凸轮或减压机构和用于特定汽缸的两侧的两个汽缸的其中之一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之间延伸的凸轮轴的一部分可以不被支撑在凸轮轴轴承中,并且在用于特定汽缸的特定阀凸轮或减压机构和用于特定汽缸的两侧的两个汽缸中的另一个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之间延伸的凸轮轴的一部分被支撑着在凸轮轴轴承中进行转动。
省去用于支撑位于中间汽缸和其中一个相邻汽缸之间的凸轮轴部分的凸轮轴轴承,能够提供类似于前面所述的效果,且中间汽缸与另一个相邻汽缸之间的凸轮轴部分在凸轮轴轴承中的支撑,即使在凸轮轴高速操作期间,也可以进—步有效地防止凸轮轴因作用在阀凸轮上的荷载而发生变形。
因此,可以获得下面的效果。省去了用于支撑在用于中间汽缸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和用于其中一个相邻汽缸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之间的凸轮轴部分的凸轮轴轴承,能够提供类似于前文所述的效果,且在中间汽缸与另一个相邻汽缸之间的凸轮轴部分在凸轮轴轴承中的支撑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作用在阀凸轮上的荷载而使凸轮轴产生变形,从而即使在多缸内燃机的高速操作期间也能确保气阀机构稳定地操作。
优选地是,阀凸轮或用于特定汽缸的减压机构被设置在阀凸轮或用于与特定汽缸相邻的相邻汽缸的减压机构附近。
当阀凸轮或用于特定汽缸的减压机构被这样设置时,在用于特定汽缸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和用于相邻汽缸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之间的凸轮轴部分中不形成妨碍用于特定汽缸和相邻汽缸的阀凸轮或减压机构紧凑布置的任何结构,例如轴颈,从而可以为减压机构获得足够的空间。
因此,可以获得下面的效果。由于凸轮轴设置有阀凸轮或用于邻近阀凸轮的特定汽缸的减压机构或用于相邻汽缸的减压机构,因此,可以获得足够的空间来放置减压机构。因此,可以进一步有效抑制凸轮轴的长度以及阀室的尺寸大小的增加,从而可以形成结构进一步紧凑的多缸内燃机。
根据本发明,这种多缸内燃机还包括燃料泵,该燃料泵与形成阀室的阀室形成元件相连,该凸轮轴设置有特定的一个减压机构,以及具有一凸轮表面的泵凸轮,其中用于驱动燃料泵的泵操作元件与该凸轮表面接触以驱动燃料泵。特定的减压机构设置有一离心重量块,该重量块被支撑在凸轮轴上以便进行转动,并且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轴线的轴向方向位于泵凸轮附近,从轴向方向看,该离心重量块位于泵凸轮的凸轮表面的侧面上,且随着凸轮轴转速的增大,离心重量块朝凸轮轴的轴线转动,从而达到由泵凸轮的凸轮表面所限定的凸轮叶片的尖端。
在多缸内燃机被起动以后,当发动机转速增大时,设置在凸轮叶片的侧面上的离心重量块就朝泵凸轮的凸轮叶片的离凸轮轴的轴线最远的所述的尖端转动。因此,离心重量块转动到从轴向方向看离心重量块覆盖凸轮叶片的位置的转动范围要宽于,如果离心重量块被设置在除凸轮叶片侧面上以外的位置,离心重量块沿径向转动的转动范围。
因此,可以获得下列效果。由于离心重量块在一个宽的范围内转动到这样一个位置,即在这个位置,从轴向方向看,离心重量块覆盖着凸轮叶片,因此,泵凸轮和减压机构能被设置得相互靠近,而不会在离心重量块和用于驱动燃料泵的泵操作元件之间造成干扰。因此,能够抑制凸轮轴的长度以及阀室的纵向尺寸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多缸内燃机。
根据本发明,这种多缸内燃机还包括燃料泵,该燃料泵与形成阀室的阀室形成元件连接;该凸轮轴设置有特定的一个减压机构,和泵凸轮,其具有凸轮表面,用于驱动燃料泵的泵操作元件与该凸轮表面接触以驱动该燃料泵;所述的特定的减压机构设置有一离心重量块,该离心重量块被支撑在凸轮轴上,以便在靠近泵凸轮的位置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轴线的轴向方向径向移动;离心重量块在一个范围内移动,从轴向看,这个范围与凸轮叶片相对应,所述的凸轮叶片由泵凸轮的凸轮表面限定。
当从轴向看时,离心重量块并不突出到与阀操作元件相接触的凸轮表面外侧。
因此,可以获得下列效果。由于从轴向看,离心重量块不突出到凸轮表面外侧,因此,泵凸轮和减压机构能被相互接近地设置,而在设定的离心重量块的转动范围中,不会在离心重量块和用于在离心重量块的设定转动范围内驱动燃料泵的泵操作元件之间造成干扰。因此,能抑制凸轮轴的长度以及阀室的纵向尺寸大小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多缸内燃机。
在本说明书中,除另有说明,“轴向方向”表示平行于凸轮轴轴线的方向。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内燃机的舷外发动机的右视图;
图2是沿图3中的线II-II剖取的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内燃机中的汽缸盖的后视图,其中汽缸盖罩已被除去;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a-IVa剖取的剖面图,包括沿着图3中的IVb-Ivb剖取的排气阀附近的排气摇臂的自由端附近的一部分的剖面图以及沿着图3中的线IVc-IVc的排气阀附近的排气摇臂的自由端附近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Va-Va的燃料泵和汽缸盖的局部剖面图,包括沿着图3中的线Vb-Vb剖取的凸轮轴和摇臂的剖面图;
图6是沿着图3中的线VI-VI剖取的剖面图,用于帮助解释减压机构相对于凸轮轴的转动方向的布置;
图7A是沿着图6中的箭头VIII方向的局部侧视图,其中,减压机构处于操作状态;
图7B是沿着图6中的箭头VII方向的局部侧视图,其中,减压机构处于非操作状态;
图8是沿着图7A中的线VIII-VIII剖取的剖面图;
图9是沿着图7A中的线IX-IX剖取的剖面图;
图10A是减压机构中的减压元件的侧视图;
图10B是沿着图10A中的箭头B方向的示意图;
图10C是沿着图10A中的箭头C方向的示意图;和
图10D是沿着图10A中的箭头D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图1至10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
参照图1,图1表示采用了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内燃机E的舷外发动机1的右侧的侧视示意图,该内燃机E是直立式内燃机,该内燃机具有一曲柄轴,该曲柄轴的轴线L1以竖直状态延伸。更具体地说,该内燃机E是一种三缸直列顶置凸轮轴水冷四冲程循环的直立式内燃机。
这种内燃机E具有:汽缸体2,该汽缸体2设置有第一汽缸C1,第二汽缸C2和第三汽缸C3;曲柄箱3,通过多个螺栓被固定在汽缸体2的前端;汽缸盖4,通过多个螺栓B1(见图3和图4)固定在汽缸体2的后端;和汽缸盖罩5,通过环形密封元件6(见图2)固定在汽缸盖4的后端的密封表面4g(见图3),所述的环形密封元件6被固定在汽缸盖4的后端和汽缸盖罩5之间,汽缸盖罩5通过把多个螺栓拧入到螺孔4h(见图3)内而与密封表面4g紧密接触。
在这个实施例中,术语:上,向上,下,向下,前,向前,后,向后,右,向右,左,向左等是用于表示与其上安装这种舷外发动机的船的前端,后端,右侧,左侧等相关的位置,侧面,方向等。因此,向上方向是平行于凸轮轴31的轴线L2的两个相对的轴向方向A1的其中一个,向下方向是指两个相对的轴向方向A1中的另一个,向前方向是平行于汽缸C1至C3的轴线L3(见图2)的两个相对方向A2中的其中一个,和向后方向是两个相对方向A2中的另一个。这样的一侧,即,在这一侧上安装有进气阀43,且位于参考平面的一侧的一侧边被称作吸入侧,所述的参考平面包括汽缸轴线L3并平行于凸轮轴31或曲柄轴9的轴线L1。以及其上安装有排气阀44并且位于该参考平面的另一侧的一侧被称作排气侧。
活塞7能在汽缸C1至C3中往复移动,活塞7通过连杆8与曲柄轴9相连。曲柄轴9被设置在曲柄箱10中并且被主轴承支撑在汽缸体2和曲轴箱3上以便进行转动,其中该曲柄箱10是由汽缸体2的前部和曲轴箱3限定而成的。在曲柄轴9的上端部9a上安装设置有:曲柄轴滑轮11;飞轮12,该飞轮也用作飞轮磁铁;和重绕起动器13,该重绕起动器设置有一起动把手13a,并用作起动装置,所述的曲柄轴9从曲柄箱10按照这个顺序向上突出。
下部机壳14具有被制成一体的一安装外壳14a和一下壳14b。汽缸体2与安装外壳14a相连。一延伸外壳15的上端与下部机壳14相连。齿轮箱16与延伸外壳15的下端相连。下部机壳14的下壳14b罩住内燃机E的下部和安装外壳14a。上部机罩17与下部机壳14的上端相连,并在上部机罩17和下部机壳14的上端之间设置有一密封元件。上部机罩17罩住内燃机E的上部。这样,内燃机E就被容纳在由下壳14b和上部机罩17所形成的机箱中。安装外壳14a和下壳14b可以被分开形成,且可以被连接在一起以便形成下部机壳14。
驱动轴18与曲柄轴9的下端相连,并延伸穿过下部机壳14。驱动轴18通过向前/反向变换齿轮16与推进轴20互锁,所述的向前/反向变换齿轮16由伞齿轮机构和离合器机构组成,并被容纳在齿轮箱16中。内燃机E的动力从曲柄轴9通过驱动轴18、向前/反向变换齿轮19和推进轴20被传递到推进器21,以便驱动推进器21转动。
旋转外壳24通过倾斜轴23被支撑在横梁夹22上,以便可在一竖直平面内转动,从而可拆卸地把舷外发动机1安装在船上。旋转轴25被装配在旋转外壳24的管状支撑部分24a上,以便可进行转动。旋转轴25的上端通过橡胶座与下部机壳14相连,而下端通过橡胶座与延伸外壳15相连。转向柄与旋转轴25相连,图中未示出该转向柄,该转向柄在水平面内可转动,从而使旋转轴25上的舷外发动机1在一水平面内转动,以便进行转向。
参照图1和图2,阀室30由汽缸盖4和汽缸盖罩5构成。在阀室30中安装有:气阀机构V,用于打开和关闭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见图4);和减压机构D1至D3,用于在内燃机E起动时的压缩冲程期间释放汽缸C1至C3中的压缩压力。气阀机构V包括凸轮轴31。汽缸盖4和汽缸盖罩5都是阀室形成元件,用于形成阀室30。
凸轮轴31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阀室30中的汽缸盖4上,并使该凸轮轴31的轴线L2平行于曲柄轴9的轴线L1(见图1)延伸。如图2所示,凸轮轴31相对于轴向方向A1穿入汽缸盖4的上壁4a,即,汽缸盖4的一端的端壁。油密封32对凸轮轴31和上壁4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用于检测凸轮轴31的角位置的脉冲生成器33和凸轮轴滑轮34被按照这个顺序向上安装布置在凸轮轴31的上端部31a上,所述的凸轮轴31从阀室30中突出。曲柄轴9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传递到凸轮轴31,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包括曲柄轴滑轮11、凸轮轴滑轮34和正时带35,该正时带35在曲柄轴滑轮11和凸轮轴滑轮34之间延伸,用于沿着方向A0(见图4和图6)以曲柄轴9转速的一半来驱动凸轮轴31。
脉冲生成器33包括:磁铁元件33a(见图3),该磁铁元件连接在凸轮轴滑轮34的内表面上;和线圈单元33b,该线圈单元被连接在上壁4a上,并环绕着上端部分31a。线圈单元33b包括三个耦合线圈,这三个耦合线圈以等圆周间距的方式设置。当凸轮轴31转动时,磁铁元件33a连续地经过三个耦合线圈。根据这些耦合线圈的输出信号来对汽缸C1至C3的点火进行定时。
余摆线(trochoid)油泵37具有泵体37b和泵盖37c。该油泵37通过多个穿过泵体37b和泵盖37c的螺栓B2被固定到下壁4b,即,汽缸盖4的相对于轴向方向A1的另一端壁。该油泵37具有轴37a,该轴37a通过连接元件36与凸轮轴31的下端相连。凸轮轴31对轴37a进行驱动。一油罐38(见图1)被连接在下部机壳14的下端,油泵37通过设置有油滤网39a的吸管39b以及设置在汽缸体2和汽缸盖4中的吸入通道吸取容纳在油罐38中的润滑油。从油泵37排出的润滑油流经设置在汽缸盖4和汽缸体2中的排放通道和一油过滤器从而流入到主油沟内。润滑油从该主油沟分配到一些主轴承和一些需要被润滑的移动部件。
下面将参照图2和图3来描述内燃机E。
第一汽缸C1,第二汽缸C2,第三汽缸C3沿着轴向方向A1被排列成一排。第二汽缸C2是中间汽缸。第一汽缸C1和第三汽缸C3分别位于第二汽缸C2的两侧。
参照图4,汽缸盖4设置有燃烧室40、进气口41和排气口。吸入气体从(图中未示出的)连接到汽缸盖4的右壁4c(即进气侧上的侧壁)上的进气装置通过所述的进气口41被供应到燃烧室40内,和燃烧气体通过所述的排气口从燃烧室40被排放到图中未示出的汽缸C1至C3中每个汽缸的排放通道内。进气装置包括化油器即燃料供应装置以及进气歧管,所述的化油器通过把燃料引入到吸入气体内从而为分别为汽缸C1至C3形成空气—燃料混合物,所述的进气歧管用于把空气—燃料混合物分配到所述的进气口41。
用于打开和关闭进气口的进气阀43和用于打开和关闭排气口的排气阀44被可滑动地插入汽缸C1至C3中的每个汽缸的汽缸盖4上的阀引导件中。在阀簧46的弹力作用下,阀簧46迫使每个汽缸C1至C3的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回到它们的阀座上。
在吸气冲程中,进气阀43被打开,活塞7朝底部死点中心移动,空气—燃料混合物通过进气口41被吸入到燃烧室40内。在压缩冲程中,活塞7朝上部死点中心移动,从而对空气—燃料混合物进行压缩,该空气—燃料混合物被火花塞45点燃并发生燃烧,所述的火花塞45被连接在位于排气阀44上部的排气侧的汽缸盖4的一部分上。在膨胀冲程中,在燃烧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活塞7朝底部死点中心移动,从而通过连杆8来驱动曲柄轴9,以便进行转动。在排气冲程中,活塞朝上部死点中心移动,燃烧气体作为排气从燃烧室40经排气口42被排放到排出通道内。排气通过排出管从舷外发动机1被排出。
气阀机构V包括:凸轮轴31,该凸轮轴31在阀室中横贯汽缸C1至C3延伸,并设有用于汽缸C1至C3的进气凸轮47,49,51和排气凸轮48,50,52;一对摇臂轴,被支撑在汽缸盖4上,并且比凸轮轴31更靠近汽缸盖5,即,进气摇臂轴53和排气摇臂轴54;进气摇臂55,57,59和排气摇臂56,58,60,分别被可摆动地支撑在进气摇臂轴53和排气摇臂轴54上(见图3)。进气摇臂55,57,59和排气摇臂56,58,60是阀操作元件,它们分别由进气凸轮47,49,51和排气凸轮48,50,52来驱动。气阀机构V的这些部件被设置阀室30中。
凸轮轴31具有轴颈61,62,63,这些轴颈分别被轴承64,65,66支撑在阀室30中。凸轮轴31的轴颈61至63分别是:第一端部轴颈61,其被设置在凸轮轴31上,并位于上端部31a附近的阀室30的上端部中的一位置处;第二端部轴颈63,被设置在凸轮轴31的下端部31b上,并在阀室30的下端部中相对于轴向方向A1与连接元件36重合;中间轴颈62,被设置在第一端部轴颈61和第二端部轴颈63之间的凸轮轴31的中部。中间轴颈62的直径大于所述的端部轴颈61和63的直径。轴承64至66分别是:第一端部轴承64,与上壁4a设置成一个整体,以便支撑所述的第一端部轴颈61;第二端部轴承66,被设置在下壁4b中,用于支撑着所述的第二端部轴颈63;和中间轴承65,被设置在所述的端部轴承64和66之间,用于支撑中间轴颈62。
第一端部轴承64和中间轴承65被设置成与汽缸盖4成一个整体,并且向汽缸盖罩5伸出。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与连接元件36重合的第二端部轴承66是管状突起37d,该管状突起37d被设置成与泵体37b成一个整体,并且通过下壁4b中的通孔4e伸入到阀室30内。轴承64至66分别设置有轴承孔64b,65b,66b,用于可滑动地接收所述的轴颈61至63。
凸轮轴31被整体地设置有:突缘67,该突缘67具有接触表面67a,该接触表面67a与第一端部轴承64的朝着阀室的端部表面64a接触;盘形泵凸轮68,即偏心凸轮,该盘形泵凸轮具有接触表面68a,该接触表面68a与第二端部轴承66的朝着阀室的端部表面66a接触。泵凸轮68与第二端部轴承66,即特定的轴承相邻。突缘67和泵凸轮68分别与端部轴承64和66接触,以便用作止推轴承元件,这些止推轴承元件用于限制凸轮轴31在轴向方向A1上移动。更具体地说,与端部表面64接触的突缘67可阻止凸轮轴31向上移动,与端部表面66a接触的泵凸轮68可阻止凸轮轴31向下移动。
凸轮轴31整体地设置有:用于第一汽缸C1即上端汽缸的进气凸轮47和排气凸轮48;用于第三汽缸C3即下端汽缸的进气凸轮51和排气凸轮52;用于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和排气凸轮50,第二汽缸的一些部分位于突缘67和泵凸轮68之间。
从图4可以最清楚地看出,进气凸轮47,49,51和排气凸轮48,50,52分别具有:圆形基部(round base)Mi和Me,用于关闭在阀簧46的作用下沿着关闭方向推动相应的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凸轮叶片Ni和Ne,用于对打开和关闭操作以及相应的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的升起进行定时。
在汽缸C1至C3中,排气凸轮48,50,52分别位于进气凸轮47,49,51的下面。减压机构D1至D3分别被设置在排气凸轮48,50,52的下面。在内燃机E的起动过程中的压缩冲程期间,所述的减压机构D1至D3通过重绕起动器13打开和关闭排气阀44。通过一小量的减压升程,使减压机构D1至D3打开排气阀44,从而使汽缸C1至C3中被压缩的空气—燃料混合物通过稍微打开的排气口42逃逸,从而缓解压缩压力,用于一减压操作。
分别与第一汽缸C1和第二汽缸C2相关的进气凸轮47和49,排气凸轮48和50以及减压机构D1和D2被设置在中间轴颈62和第一端部轴颈61之间。与第三汽缸C3相关的进气凸轮51,排气凸轮52和减压机构D3被设置在中间轴颈62和第二端部轴颈63之间。图1至图3所示的在减压机构D1至D3周围的凸轮轴的部件的视图是从不同于观看凸轮轴31的其余部件的角度方向的一个角度方向看所得的示意图。事实上,减压机构D1至D3相对于凸轮轴31的转动方向A0以相等的角间距设置。
凸轮轴31的圆柱形部分31c在用于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和减压机构D2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的第二汽缸C2比排气凸轮50更靠近第一汽缸C1。与第一汽缸C1相关的减压机构D1比用于第一汽缸的进气凸轮47和排气凸轮48更靠近第二汽缸C2,并且不被任何轴承支撑,也未设有任何轴颈。
在与第二汽缸C2相关的进气凸轮49,排气凸轮50和减压机构D2中的进气凸轮49相邻于与第一汽缸C1相关的进气凸轮47,排气凸轮48和减压机构D1中的减压机构D1。因此,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与第一汽缸C1相关的减压机构D1附近的一部分凸轮轴31是用于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因此,减压机构D1中所包括的离心重量块91与进气凸轮49相互邻近。
中间轴颈62被设置在凸轮轴31的圆柱形部分31d中,该圆柱形部分31d在减压机构D2和进气凸轮41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的减压机构D2比第二汽缸的进气凸轮49和排气凸轮50更靠近第三汽缸C3,而所述的进气凸轮41比与第三汽缸C3相关的减压机构D3和排气凸轮52更靠近第二汽缸C2。中间轴颈62由中间轴承65支撑着。
与第三汽缸C3相关的进气凸轮51、排气凸轮52和减压机构D3被设置在第二端部轴承66和相对于轴向方向A1位于第二轴承66附近的中间轴承65之间。进气凸轮51、排气凸轮52和减压机构D3中的减压机构D3相对于轴向方向A1被设置在泵凸轮68附近,且相对于泵凸轮68与第二轴承66相对。
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位于从把相对于轴向方向A1在分别用于第一汽缸C1和第三汽缸C3的进气凸轮47和51之间的间距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位置朝向第一汽缸C1的进气凸轮47的一个短距离处。类似地,第二汽缸C2的排气凸轮50位于从把相对于轴向方向A1在分别用于第一汽缸C1和第三汽缸C3的排气凸轮48和52之间的间距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位置朝向第一汽缸C1的排气凸轮48的一个短距离处。第二汽缸C2的减压机构D2被设置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即,这个空间在轴向方向A1上延伸,并且通过把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和排气凸轮50设置成更靠近第一汽缸C1而形成。
凸轮轴31按下述方式被安装在汽缸盖4中。设置有减压机械D1至D3的凸轮轴31向上穿过直径大于中间轴颈62直径的通孔4e、直径大于形成于轴支撑件69中的中间轴颈62直径的通孔69a、中间轴承65的轴承孔65b以及第一端部轴承64的轴承孔64b。然后,油泵37与下壁4b相连,从而使突缘67的接触表面67a与第一轴承64接触,并且使第二端部轴承63被装置在第二端部轴承66的轴承孔66b中。
参照图2至图5,摇臂轴53和54被插入形成于下壁4b中的通孔4f和4g。摇臂轴53和54穿过一对通孔69f(见图3)和69g(见图5),这对通孔被设置在摇臂支撑件69中,该摇臂支撑件69与汽缸盖4设置成一个整体,并且位于下臂4b和中间轴承65之间的一个位置处,从而朝着汽缸盖罩5突出。摇臂轴53和54分别向上穿过形成于下壁4b中的通孔4f和4g、中间轴承65中的一对通孔65f和65g、第一端部轴承64中的一对通孔64f和64g。如图4所示,螺栓B3通过在摇臂轴53和54的位于中间轴承65中的部分中形成的切口53a和54a被拧入到形成于中间轴承65中的螺纹孔中,以便限止摇臂轴53和54转动,并且把摇臂轴53和54保持入位。
参照图2至图4,进气摇臂55,57,59的端部分别设置有调节螺钉55a,57a,59a。调节螺钉55a,57a,59a(在图4中只表示出了调节螺钉57的尖端57a1)与进气阀43的阀杆的端部43a接触(为方便起见,与连接到进气摇臂57上的调节螺钉57a的尖端57a1接触的阀杆的端部43a由附图标记43A表示)。进气摇臂55,57,59的另一端设置有滑动件55b,57b,59b即接触部分,分别与进气凸轮47,49,51接触。带有通孔的支轴55c,57c,59c被分别设置在进气摇臂55,57,59的位于调节螺钉55a,57a,59a和滑动件55b,57b,59b之间的中间部分中。进气摇臂轴53穿过支轴55c,57c,59c的通孔延伸。
排气摇臂56,58,60的端部分别设有调节螺钉56a,58a,60a。调节螺钉56a,58a,60a的尖端(在图4中只表示出调节螺钉58的尖端58a1)与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接触(为方便起见,与连接到排气摇臂58上的调节螺钉58a的尖端58a1接触的阀杆的端部44a由附图标记44A表示)。排气摇臂56,58,60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滑动件56b,58b,60b,的即与进气凸轮47,49,51接触的接触部分。带有通孔的支轴56c,58c,60c被分别设置在排气摇臂56,58,60的位于调节螺钉56a,58a,60a与滑动件56b,58b,60b之间的中间部分中。排气摇臂轴54穿过支轴56c,58c,60c的通孔延伸。
定位套70和定位弹簧71被安装在进气摇臂轴53和排气摇臂轴54上,以便相对于轴向方向A1定位分别用于汽缸C1至C3的进气摇臂55,57,59和排气摇臂56,58,60。
用于第二汽缸C2的进气摇臂57和排气摇臂58是特定的摇臂。进气摇臂57和排气摇臂58的调节螺钉57a和58a的尖端相对于轴向方向A1相对于对应的滑动件57b和58b朝着减压机构D2,即向下方向,偏离。排气摇臂58的调节螺钉58a的尖端相对于轴向方向A1与减压机构D2重合。进气摇臂57的调节螺钉57a的尖端57a1、进气阀43的阀杆的端部43A、和排气凸轮50相对于轴向方向A1相互重合。因此,连接滑动件57b和进气摇臂57的调节螺钉57a的尖端的直线、以及连接滑动件58b和排气摇臂58的调节螺钉58a的尖端的直线分别相对于进气摇臂轴53和排气摇臂轴54倾斜延伸。
排气凸轮50是用于操作排气摇臂58的特定的阀凸轮,以便操作用于第二汽缸C2的由减压机构D2操作的排气凸轮44。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排气凸轮50与第二汽缸C2的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并不重合且定位在其上方。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减压机构D2与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重合。第二汽缸C2是特定的汽缸。
进气凸轮47,49,51和排气凸轮48,50,52与凸轮轴31一起转动,从而使所述的进气摇臂55,57,59和排气摇臂56,58,60摆动,以便分别以预定的角度打开和关闭用于汽缸C1至C3的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
参照图2和图3,被送到主油沟内的部分润滑油流经环形油通道K1和油通道K2,并流入到由罩72密封的小油腔K3内,其中所述的环形油通道K1被设置在位于排气侧的一部分汽汽缸盖4中的顶部突起S1中形成的螺栓孔和插在该顶部突起S1的螺栓孔中的汽缸盖螺栓B1之间,所述的油通道K2被设置在汽缸盖4中。然后,这些润滑油从油腔K3流经设置在中空的摇臂轴53,54中的油通道K4和K5(见图5),和设置在摇臂轴53,54中的径向油孔,流到进气摇臂55,57,59,排气摇臂56,58,60,进气摇臂轴53和排气摇臂轴54的各滑动部分;流经设置在第一端部轴承64中并在轴承孔64b中开口的油通道K6,流到第一端部轴承64和第一端部轴颈61的滑动部分,流经油通道K4和设置在进气摇臂轴53和中间轴承65中的孔,流到中间轴承65和中间轴颈62的滑动件。利用油泵37的泵体37b来覆盖住通孔4g,所述的油通道K4和K5的下端在该通孔内开口。
流经小孔并对滑动部分进行润滑的润滑油滴入到阀室30内,并且对进气凸轮47,49,51、排气凸轮48,50,52、进气摇臂55,57,59、排气摇臂56,58,60的滑动部分、减压机构D1至D3的滑动部分、和第二端部轴承66和第二端部轴颈63的滑动部分进行润滑,然后收集在阀室30的由下壁4b和汽缸盖罩5的下壁所形成的底壁上。然后,被收集在底壁上的润滑油流经形成在汽缸体2中的油通道K7和K8(见图2)以及与汽缸盖罩5相连的油管73并流入到形成在下部机壳14中的油通道K9,然后经回流管返回到油盘38。
参照图2,3和5,用于把燃料压入到化油器的燃料泵74是一往复式泵,在泵凸轮68的作用下进行泵送动作。该燃料泵74通过螺栓B4被连接到一泵座上,所述的泵座被设置在汽缸盖4的右壁4c的外表面上。
设置在凸轮轴31中的泵凸轮68邻近于阀室30底部中的第二端部轴颈63的上侧。减压机构D3被设置在泵凸轮68的上方并与其靠近,和排气凸轮52位于减压机构D3的上方。如图5和6所示,泵凸轮68是圆形的偏心凸轮,半径为R,它的中心F从转动轴线L2朝吸入侧偏移一预定的偏心率。泵凸轮68的圆周用作凸轮表面68b。凸轮表面68b的一部分限定一凸轮叶片Np,在所述的这一部分中,转动轴线L2和凸轮表面68b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的半径R。
参照图5,燃料泵74具有外壳75,该外壳限定泵腔76、膜77和致动杆78,所述的致动杆78与所述的膜77相连。
外壳75是由通过三个元件75a,75b,75c堆叠而成的。最靠近汽缸盖4的元件75a具有:突缘75a1(见图3),该突缘通过螺栓B4与泵座相连;和管状突起75a2,该突起通过通孔4e伸入到阀室30内。
致动杆78是通过把第一杆78a和第二杆78b组合而成的。所述的第一杆78a与膜77相连,所述的第二杆78b设置有用于接收第一杆78a的底孔,并通过销78c与第一杆78a相连。第二杆78b被可滑动地装配在形成于管状突起75a2中的导孔75a3内,从而使其端部78b1从管状突起75a2的内部开口端伸入到阀室30内。旋转臂79,即泵操作元件,与所述的端部78b1接触。致动杆78被推压弹簧78e推向阀室30,从而使端部78b1从管状突起75a2突出,端部78b1的尖端受挤压从而抵靠着所述的旋转臂79。
管状突起75a2和致动杆78被设置在第二端部轴颈63、泵凸轮68、和最下部的汽缸盖螺栓B1b或设有用于接收汽缸盖螺栓B1b的螺栓孔的最下部的突起S2的上方、或相对于轴向方向A1更靠近排气凸轮52。管状突起75a2和致动杆78从阀室30的底壁向上以及在轴向方向A1上从下壁4b朝排气凸轮52间隔一个足够的距离,在润滑油对气阀机构V和这样设置在阀室中的滑动部分进行润滑之后,把润滑油收集在阀室30的底壁上。
泵凸轮68驱动旋转臂79,从而对燃料泵74的致动杆78进行操作。旋转臂79具有:支轴79c,该支轴设有通孔,进气摇臂轴53穿过该通孔;接触尖端79b,与泵凸轮68的凸轮表面68b相接触;和推压尖端79a,与致动杆78的端部78b1的尖端相接触。
与凸轮轴31一起转动的泵凸轮68驱动所述的旋转臂79,从而驱动所述的致动杆78作往复移动。因此,使膜77发生弯曲,从而增大和减小泵腔76的容积。当泵腔76的容积增大时,燃料通过燃料管和吸入止回阀(suction check valve)从燃料箱被吸入到泵腔76内。当泵腔76的容积减小时,燃料受压从泵腔76经排出止回阀(discharge check valve)和燃料管流入化油器内。
相对于轴向方向A1在比接触尖端79b更靠近减压机构D3的位置处,旋转臂79的推压尖端79a与致动杆78的端部78b1的尖端接触。更具体地说,推压尖端79a位于泵凸轮68和接触尖端79b的上方,并且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与减压机构D3的旋转轴线14或轴支撑件69重合。因此,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旋转臂79从接触尖端79b朝着推压尖端79a向上倾斜,并且在汽缸盖螺栓B1b和汽缸盖4中的突起S2的上方延伸,从而使得旋转臂79不会干扰最下部的汽缸盖螺栓B1b,所述的汽缸盖螺栓B1b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与泵凸轮68以及突起S2重合。
下面将参照图2,3,和6至10来描述减压机构D1至D3。
与汽缸C1至C3相关的减压机构D1至D3在结构方面是相同的。如图6所示,减压机构D1至D3被设置成使它们的减压凸轮92在凸轮轴31的转动方向A0上间隔开,且相位差等于对应于240度的曲柄角的120度的凸轮角。参照图2和图3,减压机构D1至D3被设置在三个部分80上,其从排气凸轮48,50,52向下延伸,分别与凸轮轴31的排气摇臂56,58,60的滑动件56b,58b,60b接触。
下面参照图7至10来描述减压机构D3的主要部分。在下面的描述中,用于表示与减压机构D3的部件相对应的减压机构D1和D2的部件的附图标记被放置在括号中。
具有平的支撑表面81a的第一切割部分81被设置在从排气凸轮52(48,50)的下端52a向下延伸的部分80中。该支撑表面81a被包括在平面P1内,平面P1平行于转动轴线L2,并垂直于旋转轴线L4。具有平的止动表面82a的第二切割部分82被设置成从第一切割部分81向下延伸。止动表面82a被包括在平面P2内,该平面P2平行于转动轴线L2,并垂直于平面P1。
如图7A和图8所示,具有一对突起83a,83b的支撑部分83与在第二切割部分82上方的凸轮轴承1的部分80形成一个整体。这对突起83a,83b平行于平面P1径向向外突出。用于支撑离心重量块92以便在凸轮轴31上摆动的圆柱形销84被装配在突起83a,83b的孔内。
参照图10A至10D,减压机构D3包括减压元件90和恢复弹簧95,所述的减压元件90是通过注模方法形成的金属元件,所述的恢复弹簧95是一扭转螺旋弹簧。减压元件90具有:离心重量块91,通过销84被支撑在支撑部分83上以便进行摆动;减压凸轮92,该减压凸轮92与离心重量块91一起转动,并与滑动件60b(56b,58b)接触,以便在内燃机E起动时打开排气阀44;和盘状臂93,该盘状臂93与离心重量块91以及减压凸轮92相连接。
恢复弹簧95被设置在所述的这对突起83a,83b之间。恢复弹簧95的弹力能够向离心重量块91施加足够大的力矩,以便能把离心重量块91维持在图7A所示的操作位置,直到机速在内燃机E起动时增大至预定的机速。
离心重量块91具有:重量主体91c和从所述的重量主体91c突出的一对钩爪(knuckle)91a,91b。相对于平行于旋转轴线L4的方向而言,钩爪91a,91b分别邻近于突起83a的上侧和突起83b的下侧。销84被装配在设置于钩爪91a,91b中的孔中,从而使得钩爪91a,91b能在销84上转动。
重量主体91c具有一平的表面91c1,该平的表面91c1面对着凸轮轴31,并设置有接触突起91c2。该重量主体91c具有径向向外的外表面91c3。从图10D中可以看得最清楚,所述的外表面91c3的形状基本上类似于圆柱体的表面的一部分。接触突起91c2座落在第二切割部分82的止动表面82a上,以便把离心重量块91(或减压元件90)设置在操作位置。臂93具有下表面,该下表面设有接触突起93a。接触突起93a座落在设置于台阶80a中的止动表面上,以便把离心重量块91(或减压元件90)设定在径向最外的位置,从而使减压机构D3不可操作。
设置在臂93的自由端的减压凸轮92具有凸轮表面和接触表面92b。所述的凸轮表面从臂93的一侧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线L4的方向突出,所述的接触表面92b位于臂93的另一侧,并且与支撑表面81a接触。当离心重量块91在销84上转动时,接触表面92b就沿着支撑表面81a滑动。当减压元件90位于操作位置时,减压凸轮92从排气凸轮52(48,50)的圆形基部Me突出一预定高度H(见图8)。排气阀44被提升的用于减压的减压升程取决于这个高度H。
下面将描述减压机构D3(D1,D2)的操作情况。参照图7A,7B,当内燃机E被停止时且凸轮轴31不转动时,减压元件90的重心G比旋转轴线L4更靠近平面P3,该平面P3包括转动轴线L2并平行于平面P2。在这种情况下,减压元件90的重量产生一个围绕着旋转轴线L4的顺时针力矩。然而,由恢复弹簧95的弹力所产生的逆时针力矩超过该顺时针力矩,并使离心重量块91的接触突起91c2(图9)与止动表面82a保持接触,从而把减压元件90保持在操作位置。
起动把手13a(见图1)与卷绕在重绕起动器13的卷轴周围的缆绳相连,拉动该起动器把手13a以起动内燃机E,从而使曲柄轴9转动。由于机速在这个阶段不高于预定的机速,因此,减压元件90保留在操作位置。因此,当汽缸C3(C1,C2)的活塞7处于压缩冲程时,从排气凸轮52(43,50)的圆形基部Me径向向外突出的减压凸轮92就与排气摇臂60(56,58)的滑动件60b(56b,58b)接触,从而对排气阀44提升所述的减压升程。这样,在汽缸C3(C1,C2)中被压缩的空气—燃料混合物就通过排气口42被排放,从而减小了汽缸C3(C1,C2)中的压缩压力。因此,活塞7能容易地移动经过上死点中心,从而可减小操作重绕起动器13所需的操作力。
在机速增大到超过预定的机速之后,由作用在减压元件90上的离心力产生的力矩就超过由恢复弹簧95的弹力所产生的力矩。当滑动件60b(56b,58b)不与减压凸轮92接触时,在离心力所产生的力矩的作用下,减压元件90开始沿径向向外转动而起动,臂93沿着支撑表面81a滑动。因此,减压元件90就发生转动,直到臂93的接触突起93a与止动表面80a1接触为止,最终,减压元件90被保持在图7B所示的非操作位置。
当减压元件90被维持在非操作位置时,减压凸轮92就从相对于轴向方向A1与排气凸轮52(48,50)重合的第一切割部分81上的一个位置沿方向A1移动,并且与所述的滑动件60b(56b,58b)分离开。因此,减压机构D3(D1,D2)就变为非操作状态,且滑动件60b(56b,58b)与排气凸轮52(48,50)的圆形基部Me相接触,以便使排气阀44保持关闭,而位于汽缸C3(C1,C2)中的活塞7处于压缩冲程中,从而以一个正常的压缩压力来压缩所述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然后,机速逐渐增大,内燃机E的操作模式通过一种完全燃烧模式变化到一种空转模式。
参照图2和图3,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用于第一汽缸C1和第三汽缸C3的减压机构D1和D3的旋转轴线L4分别位于排气摇臂56和60的下面,而相对于轴向方向而言,减压机构D1和D3分别位于排气凸轮48和52的下端下面。另一方面,用于第二汽缸C2的减压机构D2的旋转轴线L4位于相对于排气摇臂58的滑动件58b和调节螺钉58a的相对于轴向方向A1的位置之间的一个轴向范围中。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排气阀44的端部44A与减压机构D2的离心重量块91重合,和减压机构D2的大部分,即位于减压凸轮92和离心重量块91的多于一半的部分之间的一部分,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与排气摇臂58重合。
销84,与第三汽缸C3相关的减压机构D3的部分离心重量块9和部分臂93被接收在轴支撑件69的通孔69a中,并且相对于轴向方向A1与轴支撑件69重合。如图2和图3所示,相对于泵凸轮68和轴向方向A1而言,减压机构D3与第二端部轴承66和第二端部轴颈63对置,并且邻近于泵凸轮68的上端。
参照图5和图6,沿着轴向方向A1看时,减压机构D3被安装在凸轮轴31上,从而使离心重量块91的旋转轴线L4垂直于参考线L5,该参考线L5连接转动轴线L2和凸轮叶片Np的尖端Np1,且离心重量块91基本上关于所述的参考线L5对称。重心为G的离心重量块91被设置在泵凸轮68的凸轮叶片侧,即设置在从轴向方向A1看相对于转动轴线L2的泵凸轮68的中心F侧。术语“凸轮叶片侧”表示这样的一侧,即凸轮叶片N0或尖端Np1相对于经过转动轴线L2并垂直于参考线L5的平面所处的一侧。
当随着曲柄轴31的转动速度的增大离心重量块91从操作位置转向非操作位置时,从轴向方向A1看,相对于凸轮轴3 1的转动轴线L2,该离心重量块91转向凸轮叶片Np的尖端Np1。更具体地说,离心重量块91沿着参考线L5转向凸轮叶片Np的尖端Np1。
如图6,7A,7B所示,当离心重量块91位于非操作位置时,减压机构D3的离心重量块91的外表面91c3的相对于沿着凸轮轴31的直径的方向而言的最外位置基本上与在操作位置的离心重量块91的最外部分的位置重合。因此,包括离心重量块91的减压机构D3被整个地容纳在垂直于轴向方向A1的一平面上的泵凸轮68的突起中,其中的离心重量块91要么处于操作状态,要么处于非操作状态;也就是说,离心重量块91或者在对应于泵凸轮68的凸轮表面68b的一个范围内或在覆盖泵凸轮68的一范围内摆动。离心重量块91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摆动,即在这个范围内,至少在凸轮叶片侧形成凸轮叶片N0。
下面将描述这个实施例的操作情况和效果。
用于驱动燃料泵74的泵凸轮68邻靠在支撑着凸轮轴31的第二端部轴承63的第二端部轴承66上,并用作止推轴承元件,以便阻止凸轮轴31向下移动。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与第三汽缸C3即位于底部汽缸相关的减压机构D3被设置成相对于泵凸轮68与第二端部轴承66对置,并且邻近于泵凸轮68的上侧。由于泵凸轮68还用作止推轴承,因此,可以在轴向方向A1上沿着凸轮轴31获得附加空间,并且减压机构D3能被设置成相对于轴向方向A1靠近所述的泵凸轮68,而其中在泵凸轮和止推轴承元件都被设置在凸轮轴31上时是不能获得这个附加空间的。这样可以抑制带有泵凸轮68和减压机构D3的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用于驱动燃料泵74的泵凸轮68与支撑着凸轮轴31的三个轴颈61,62,63的三个轴承64,65,66中的第二端部轴承66接触,并用作止推轴承元件,以便阻止凸轮轴31向下移动,与第三汽缸C3相关的泵凸轮68、进气凸轮51、排气凸轮52以及减压机构D3被设置在第二端部轴承66和中间轴承65之间,排气凸轮52邻近于第二端部轴承66上侧的泵凸轮68。因此,可以在轴向方向A1上沿着凸轮轴31获得一个空间,并且进气凸轮51、排气凸轮52和减压机构D3能被设置在泵凸轮68附近,而在把泵凸轮和止推轴承元件分开地分别设置在第三汽缸C3两侧的第二端部轴承66和中间轴承65之间的情况下是不能获得所述的这个空间的。因此,能够抑制带有泵凸轮68和减压机构D3的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从而可形成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连接凸轮轴31和油泵37的轴37a的连接元件36与第二端部轴颈63及第二端部轴承66重合,这样也可以抑制凸轮轴31的长度的增加。
从轴向方向A1看,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凸轮泵68附近的凸轮轴31上的减压机构D3的离心重量块91与泵凸轮68的凸轮叶片位于相同侧,并且该离心重量块91沿着参考线L5相对于转动轴线L2朝凸轮叶片Np的尖端Np1转动。因此,该离心重量块91位于凸轮叶片侧,并朝着距转动轴线L2最远的尖端Np1。因此,从轴向方向A1看,离心重量块91转动直到它覆盖凸轮泵68的凸轮表面68b为止的旋转范围要大于设置在凸轮叶片侧外部的离心重量块径向向外转动的旋转范围。于是,减压机构D3能被设置在泵凸轮68附近,从而避免了在离心重量块91的旋转范围内离心重量块91和旋转臂79之间相互干扰。因此,能够抑制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由于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减压机构D3的离心重量块91被设置在泵凸轮68附近,并且被支撑在凸轮轴31上可径向移动,从轴向方向A1看,该离心重量块91能在由泵凸轮68的凸轮表面68b所限定的一个范围内移动,因此,该离心重量块91不会从凸轮表面68b向外突出。于是,减压机构D3能被设置在泵凸轮68附近,从而避免了在离心重量块91的旋转范围内该离心重量块91和旋转臂79之间发生相互干扰。因此,能够抑制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由于离心重量块91在对应于凸轮叶片Np的且由该凸轮叶片Np的角范围所限定的一个范围内旋转,因此,能避免泵凸轮68的径向尺寸的增加。
减压机构D3被设置在第二端部轴颈63附近,并且位于用于通过旋转臂79驱动燃料泵的致动杆78的泵凸轮68和用于打开和关闭与减压机构D3互锁的排气阀44的排气凸轮52之间,且旋转臂79具有接触尖端79b和推压尖端79a,所述的接触尖端79b与泵凸轮68的凸轮表面68b相接触,所述的推压尖端79a与致动杆78的端部78b1的尖端相接触。因此,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燃料泵74的伸入到阀室30内的致动杆78和管状突起75a2能被设置成与汽缸盖4的下壁4b分离开,并且能防止在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的与泵凸轮68重合的位置处与汽缸盖螺栓B1b以及突起S2相互干扰。因此,能抑制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燃料泵74的从汽缸盖4沿轴向方向A1的突起尺寸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气阀机构V包括:凸轮轴31,该凸轮轴设有进气凸轮47,49,51,用于驱动所述的进气摇臂55,57,59,以便打开和关闭进气阀43;排气凸轮48,50,52,用于驱动排气摇臂56,58,60,以便打开和关闭用于汽缸C1至C3的排气阀44。排气凸轮50用于打开和关闭由第二汽缸C2即位于汽缸排的中间的中间汽缸的减压机构D2来操作以打开和关闭的排气阀44,相对于轴向方向A1,该排气凸轮50不与排气摇臂58的阀杆的端部44A重合,所述的端部44A与所调节螺钉58a的尖端58a1接触。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减压机构D2与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重合。减压机构D2的旋转轴线L4位于排气摇臂58的滑动件58b和调节螺钉58a之间的轴向范围内,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与减压机构D2的离心重量块91重合,和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大部分的轴向减压机构D2,即位于减压凸轮92和离心重量块91的多于一半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与排气摇臂58重合。因此,相对于轴向方向而言,排气凸轮50能从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朝向不与排出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重合的一个位置偏离,并且利用通过使排气凸轮50偏离而获得的一个轴向空间,把减压机构D2设置成相对于对轴向方向A1而言能与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重合。因此,可以获得一个足够的空间来设置减压机构D2,从而可以抑制横贯三个汽缸C1,C2,C3延伸的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沿轴向方向A1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用于第二汽缸C2的排气凸轮50相对于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朝向第一汽缸C1偏离。凸轮轴31的圆柱形部分31c在用于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和用于第一汽缸C1的减压机构D1之间延伸,并且不设有由轴承支撑的任何轴颈。这样,就可以在该圆柱形部分31c中获得沿着轴向方向A1的轴向空间。这个空间使得排气凸轮50相对于排气阀44的阀杆的端部44A能偏离。这样,就能抑制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从而能获得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设置在凸轮轴31上的用于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位于用于第一汽缸C1的减压机构D1附近,并且在凸轮轴31上不设置任何轴颈和防止形成与汽缸C1,C2相关的进气凸轮47,49、排气凸轮48,50或减压机构D1,D2相邻设置的部件。因此,可以获得一个足够的空间来设置减压机构D1和D2。这样,就能抑制凸轮轴31的长度以及阀室3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从而能形成结构紧凑的内燃机E。
凸轮轴31的圆柱形部分31d在与第二汽缸C2相关的减压机构D2和用于第三汽缸C3的进气凸轮51之间延伸,中间轴承65被设置在与圆柱形部分31d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因施加在进气凸轮47,49,51上的荷载和施加在排气凸轮48,50,52上的荷载的作用而使凸轮轴31发生变形,于是在内燃机E高速操作的同时,能确保气阀机构V稳定地操作。
下面将描述前面实施例的一些变型。
中间轴承65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汽缸C1和第二汽缸C2之间,而不是被设置在第二汽缸C2和第三汽缸C3之间。如果中间轴承65这样设置的话,那么,与第二汽缸C2相关的进气凸轮49、排气凸轮50和减压机构被制成与第一汽缸C1相关的对应部件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结构,第三汽缸C3是特定的汽缸,和用于第三汽缸C3的进气摇臂59和排气摇臂60是特定的摇臂,并且进气凸轮51、排气凸轮52和减压机构D3被制成与前面实施例中用于第二汽缸C2的进气凸轮49、排气凸轮50及减压机械D2相同的形状和结构。
减压机构D1至D3可以打开进气阀43,而不是打开排气凸轮44。如果减压机构D1至D3这样操作的话,那么,该进气凸轮就是特定的凸轮。
如果减压机构D3打开第三汽缸C3的进气阀43,那么,该减压机构D3就可以被设置得邻近于进气凸轮51,并位于该进气凸轮51的下面,排气摇臂60可以被设置成特定的摇臂,排气凸轮52可以被设置得邻近于泵凸轮68并位于该泵凸轮68的上面,减压机构D3可以被设置在排气凸轮52的上面,和进气凸轮51可以被设置在减压机构D3的上面,位于中间轴承65和第二端部轴承66之间。
根据由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的排列布置决定的第三汽缸C3的进气凸轮51和排气凸轮52的排列布置,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当进气阀43被设置在进气凸轮43下面的减压机构D3打开时,进气阀43或排气阀44可以被设置成相对于泵凸轮68与第二端部轴承66对置,并且邻近于泵凸轮68。
在前面的实施例中,尽管离心重量块91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凸轮轴31上,以便可以沿径向向外转动,但是,该离心重量块91也可以被可滑动地支撑着。
燃料泵74可以与汽缸盖罩5相连,即,与阀室形成元件相连,该阀室形成元件与汽缸盖4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所述的阀室30。特定的轴承可以是第一端部轴承64或中间轴承65,而不是第二端部轴承66。
这种内燃机可以是单缸内燃机或除三缸内燃机以外的多缸内燃机。这种内燃机并不局限于直立内燃机,也可以是除舷外发动机以外的用于包括车辆在内的运输工具的内燃机,和固定式机器。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包括:
三个或更多个汽缸(C1,C2,C3),这些汽缸被平行排列;
一曲柄轴(9),利用在汽缸(C1,C2,C3)内往复移动的活塞来驱动该曲柄轴转动;
一凸轮轴(31),被可转动地支撑着,并与曲柄轴(9)互锁,并且横贯所有的汽缸延伸;
一阀室形成元件,用于形成一阀室(30),以便容纳凸轮轴(31);
一气阀机构(V),被设置在阀室(30)中,用于打开和关闭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和
减压机构(D1,D2,D3),分别用于所述的各汽缸(C1,C2,C3),并且被设置在阀室中,以便在压缩冲程期间打开进气阀(43)或排气阀(44);
其中,所述的气阀机构(V)包括凸轮轴(31),和设置在汽缸的该凸轮轴(31)上的阀凸轮(47,49,51,48,50,52),用于通过阀操作元件(55,57,59,56,58,60)来打开和关闭所述的进气阀(43)和排气阀(44),其特征在于:
在阀凸轮(47,49,51,48,50,52)中的与特定的一个汽缸(C2)相对应的特定的一个阀凸轮(50)被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即,该位置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31)的轴线的轴向方向(A1)而言不与进气阀(43)或排气阀(44)的与阀操作元件(57或58)相接触的接合部分(43A或44A)所在的位置重合,且特定的汽缸(C2)的减压机构(D2)被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即该位置相对于轴向方向(A1)而言与进气阀(43)或排气阀(44)的接合部分(43A或44A)的位置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的汽缸是汽缸(C1,C2,C3)中的中间汽缸(C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进气阀(43)或排气阀(44)的接合部分(43A或44A)而言,所述特定的阀凸轮(50)朝邻近于特定的汽缸(C2)的汽缸(C1)偏离,且凸轮轴(31)的在用于特定的汽缸(C2)的该特定的阀凸轮(50)或减压机构(D2)和用于邻近于该特定的汽缸(C2)的汽缸(C1)的阀凸轮(47,48)或减压机构(D1)之间延伸的一部分没有用于支撑该凸轮轴的所述部分的轴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特定的汽缸(C2)是各汽缸(C1,C2,C3)中的中间汽缸(C2),凸轮轴(31)的在用于特定的汽缸(C2)的特定的阀凸轮(50)或减压机构(D2)和用于位于特定的汽缸(C2)两侧的两个汽缸(C1,C3)中的一个汽缸(C1)的阀凸轮(47,48)或减压机构(D1)之间延伸的一部分没有用于支撑该凸轮轴的所述部分的轴承,并且,凸轮轴(31)的在用于特定的汽缸(C2)的特定的阀凸轮(50)或减压机构(D2)和用于位于特定的汽缸(C2)两侧的两个汽缸(C1,C3)中的另一个汽缸(C3)的阀凸轮(51,52)或的减压机构(D3)之间延伸的一部分被可转动地支撑在一凸轮轴承(65)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阀凸轮(49)或特定的汽缸(C2)的减压机构(D2)被设置成邻近于阀凸轮(48)或邻近于与所述特定的汽缸(C2)的相邻汽缸(C1)的减压机构(D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一燃料泵(74)与阀室形成元件相连接,所述的阀室形成元件用于形成所述的阀室(30);凸轮轴(31)设置有一泵凸轮(68)和减压机构(D1,D2,D3)中的一个减压机构(D3),所述的泵凸轮(68)具有一凸轮表面(68b),用于驱动所述的燃料泵(74)的一泵操作元件(79)与该凸轮表面接触,以便驱动所述的燃料泵(74);所述的一个减压机构(D3)设置有一离心重量块(91),该离心重量块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凸轮轴(31)上,并且被设置成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31)的轴线的一轴向方向(A1)而言邻近于所述的泵凸轮(68);从轴向方向(A1)看,该离心重量块(91)位于由泵凸轮(68)的凸轮表面所限定的一凸轮叶片(Np)一侧;当凸轮轴(31)的转速增大时,离心重量块(91)朝凸轮轴(31)的轴线转动,以便接近泵凸轮(68)的凸轮叶片(Np)的尖端部分(Np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一燃料泵(74)与阀室形成元件相连接,所述的阀室形成元件形成所述的阀室(30);凸轮轴(31)设置有一泵凸轮(68)和减压机构(D1,D2,D3)中的一个减压机构(D3),所述的泵凸轮(68)具有一凸轮表面(68b),用于驱动所述燃料泵(74)的一泵操作元件(79)与该凸轮表面接触,以便驱动所述的燃料泵(74);所述的一个减压机构(D3)设置有一离心重量块(91),该离心重量块被可径向移动地支撑在凸轮轴(31)上,并且被设置成相对于平行于凸轮轴(31)的轴线的一轴向方向(A1)而言邻近于所述的泵凸轮(68);从轴向方向(A1)看,所述离心重量块(91)在一个与泵凸轮(68)的凸轮表面(68b)相对应的范围内移动。
CNB2003101214512A 2003-01-17 2003-12-16 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706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10417A JP4083026B2 (ja) 2003-01-17 2003-01-17 内燃機関
JP010417/2003 2003-01-17
JP2003010419A JP4063682B2 (ja) 2003-01-17 2003-01-17 多気筒内燃機関
JP010419/2003 2003-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7516A true CN1517516A (zh) 2004-08-04
CN1287068C CN1287068C (zh) 2006-11-29

Family

ID=32599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14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7068C (zh) 2003-01-17 2003-12-16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868835B2 (zh)
EP (1) EP1439286B1 (zh)
CN (1) CN1287068C (zh)
CA (1) CA2451944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3073A (zh) * 2011-11-25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凸轮轴支承结构
CN105275530A (zh) * 2014-05-27 2016-01-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以及车辆
CN110735684A (zh) * 2018-07-18 2020-01-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3557153A (zh) * 2019-03-14 2021-10-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3557153B (zh) * 2019-03-14 2024-05-3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2633B2 (ja) * 2006-03-31 2010-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燃料ポンプ
JP4933463B2 (ja) * 2008-02-14 2012-05-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単気筒4ストロークの内燃機関
JP6226787B2 (ja) * 2014-03-19 2017-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コンプ機構付き内燃機関
GB2539044B (en) 2015-06-05 2019-01-30 Ford Global Tech Llc Arrangement for reducing torsional loading of a camshaft
AT518534B1 (de) * 2016-05-25 2017-11-15 Forschungsgesellschaft für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n und Thermodynamik mbH Dekompressionsvorrichtung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54928A (en) * 1933-09-11 1936-09-22 Gen Motors Corp Compression release mechanism
JP2789220B2 (ja) 1989-06-01 1998-08-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カム軸のスラスト受け装置
JP2715323B2 (ja) 1989-11-29 1998-02-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Sohc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JPH06280530A (ja) 1993-03-24 1994-10-04 Suzuki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デコンプ装置
US5829414A (en) * 1994-09-26 1998-11-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el supply system for multi-cylinder engine
JPH0949408A (ja) * 1995-08-07 1997-02-18 Sanshin Ind Co Ltd オートデコンプ装置を備える船外機
JPH09250415A (ja) * 1996-03-18 1997-09-22 Sanshin Ind Co Ltd 船外機用エンジンの燃料ポンプ配置構造
JP2000227064A (ja) * 1999-02-04 2000-08-15 Sanshin Ind Co Ltd 船外機用エンジンのデコンプ装置
JP4269032B2 (ja) * 2000-01-12 2009-05-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デコンプ装置
JP4563613B2 (ja) * 2001-05-10 2010-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船外機のエンジンにおける燃料ポンプ取付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3073A (zh) * 2011-11-25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凸轮轴支承结构
US9091188B2 (en) 2011-11-25 2015-07-28 Honda Motor Co., Ltd. Camshaft support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133073B (zh) * 2011-11-25 2015-11-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凸轮轴支承结构
CN105275530A (zh) * 2014-05-27 2016-01-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以及车辆
CN110735684A (zh) * 2018-07-18 2020-01-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3557153A (zh) * 2019-03-14 2021-10-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3557153B (zh) * 2019-03-14 2024-05-3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7068C (zh) 2006-11-29
US6868835B2 (en) 2005-03-22
US20040139940A1 (en) 2004-07-22
EP1439286B1 (en) 2006-03-15
CA2451944C (en) 2011-04-05
EP1439286A1 (en) 2004-07-21
CA2451944A1 (en) 2004-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7067C (zh) 内燃机
CN1258644C (zh) 具有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
CN1287068C (zh) 内燃机
CN1833096A (zh) 具有滚轮/摇臂的气门传动机构,四冲程发动机和其上装有四冲程发动机的摩托车
US6973906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decompress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valve lift for decompression
CN1924305A (zh) 内燃机
CN1644883A (zh) 发动机的减压机构
CN1189647C (zh) 发动机端盖的结构
US6857408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decompressing mechanism
JP2005248961A (ja) 最適な掃気を行うためのピストン溝
CN1450254A (zh) 具有减压机构的内燃机
JP4083026B2 (ja) 内燃機関
JP6305124B2 (ja) 2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潤滑装置
JP4063681B2 (ja) 内燃機関
JP4063682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
JP4059776B2 (ja) 内燃機関
JP4562780B2 (ja)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
JP2009250138A (ja) 往復動内燃機関
JP2009197749A (ja) エンジンのクランクシャフト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29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