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0622A -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60622A
CN1460622A CN03119816A CN03119816A CN1460622A CN 1460622 A CN1460622 A CN 1460622A CN 03119816 A CN03119816 A CN 03119816A CN 03119816 A CN03119816 A CN 03119816A CN 1460622 A CN1460622 A CN 14606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engine
body frame
retaining mud
mud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19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1917C (zh
Inventor
矢野谦吾
森川雄一郎
川目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60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0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19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191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62J15/04Mud fla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Abstract

一种在将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的头管的车体框架进行覆盖的车体外罩上,设有在载装在所述车体框架上的引擎的上方配置的骑车人乘坐用车座,并且用来放置骑车人的脚的踏脚板配置在所述转向车把与所述车座之间而形成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能够在降低部件成本的同时,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一侧。车体框架(25)具有从踏脚板(103)的下方通过的下框架部(27b),在该下框架部(27b)的后端设置有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E侧的挡泥部件(120)。

Description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将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的头管的车体框架进行覆盖的车体外罩上,设有在载装在所述车体框架上的引擎的上方配置的骑车人乘坐用车座,并且用来放置骑车人的脚的踏脚板配置在所述转向车把与所述车座之间而形成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特别是防止泥水等从踏脚板的下方甩向引擎一侧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侧,在特许第2788471号公报所公开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中,将踏脚板的整个下表面以大型底罩覆盖。
但是,若如上述现有技术那样采用大型底罩,将导致零部件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降低零部件成本的同时,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一侧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在将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的头管的车体框架进行覆盖的车体外罩上,设有在载装在所述车体框架上的引擎的上方配置的骑车人乘坐用车座,并且用来放置骑车人的脚的踏脚板配置在所述转向车把与所述车座之间而形成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是,所述车体框架具有从所述踏脚板的下方通过的下框架部,在该下框架部的后端设置有防止泥水等甩向所述引擎一侧的挡泥部件。
按照这样的结构,由于在下框架部的后端设置有挡泥部件,因此,与采用大型底罩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在降低部件成本的同时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一侧。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特征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体框架具有向该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固定在所述下框架部的后端的横管,所述挡泥部件以将该横管至少从前方覆盖的状态形成;按照这种结构,能够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大约整个范围内防止泥水甩向引擎一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特征是,在上技术方案1或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挡泥部件的正面的至少下部,形成有向前上方倾斜的斜面;按照这种结构,可将甩到挡泥部件上的泥水等引向挡泥部件的后方和下方,从而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一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特征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3之一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踏脚板上设有容放电池的电池容放箱,在该电池容放箱的后壁上设有向电池容放箱内引入的配线用的开口部,在所述挡泥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将该开口部从后方覆盖的遮蔽壁;按照这种结构,将电池容放箱所具有的配线用开口部以挡泥部件的遮蔽壁覆盖,因此,不必设置专用部件便能够防止泥水等进入电池容放箱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特征是,在上述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挡泥部件以将所述横管的两端开口部覆盖的状态形成;按照这种结构,不需要进行将横管的两端封闭的加工,可减少加工工作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特征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在由合成树脂制造的所述挡泥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电线电缆类的保持部;按照这种结构,能够将配置在挡泥部件附近的电线电缆类以挡泥部件进行保持,不需要设置对电线电缆类进行保持的专用部件,有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与采用大型底罩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在降低部件成本的同时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一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能够在车体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大约整个范围内防止泥水甩向引擎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可将甩到挡泥部件上的泥水等引向挡泥部件的后方和下方,从而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将电池容放箱所具有的配线用开口部以挡泥部件的遮蔽壁覆盖,因此,不必设置专用部件便能够防止泥水等进入电池容放箱内。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不需要进行将横管的两端封闭的加工,可减少加工工作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能够将配置在挡泥部件附近的电线电缆类以挡泥部件进行保持,不需要设置对电线电缆类进行保持的专用部件,有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3是车体框架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拆下挡泥部件及防震连杆后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箭头6所示部分的纵剖放大图。
图7是图4的7-7向剖视图。
图8是防震连杆的俯视图。
图9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中间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空气滤清器及连接管从上方看过去时的俯视图。
图11是省略了空气滤清器的状态下的图10的11-11向剖视图。
图1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上部从后方看过去时的图。
图13是对吸气管的上游端与后部框架管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加以展示的主要部分的局剖剖视图。
图14是展示二次空气控制阀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15是图6的15-15向剖视图。
图16是踏脚板的立体图。
图17是踏脚板的局部俯视图。
图18是挡泥部件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的箭头19方向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9的箭头20方向的俯视图。
图21是图18的21-21向剖视图。
图22是图18的22-22向剖视图。
图23是图18的23-23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23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图3是车体框架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的放大图,图5是图4的拆下挡泥部件及防震连杆后的俯视图,图6是图1的箭头6所示部分的纵剖放大图,图7是图4的7-7向剖视图,图8是防震连杆的俯视图,图9是省略了车体外罩及物品箱的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中间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空气滤清器及连接管从上方看过去时的俯视图,图11是省略了空气滤清器的状态下的图10的11-11向剖视图,图12是省略了车体外罩状态下的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上部从后方看过去时的图,图13是对吸气管的上游端与后部框架管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加以展示的主要部分的局剖剖视图,图14是展示二次空气控制阀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15是图6的15-15向剖视图,图16是踏脚板的立体图,图17是踏脚板的局部俯视图,图18是挡泥部件的主视图,图19是图18的箭头19方向的侧视图,图20是图19的箭头20方向的俯视图,图21是图18的21-21向剖视图,图22是图18的22-22向剖视图,图23是图18的23-23向剖视图。
首先,在图1~图5中,小轮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车体框架25具有:前端固定有头管26的主框架管27,在该主框架管27的后端成直角固定的横管28,以及前端各自与横管28的两个端部相连的左右一对的后部框架管29、30。
主框架管27,由从头管26向后下方倾斜的下斜框架部27a、以及、从下斜框架部27a的后端大体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部27b二者连成一体而构成,在下框架部27b的后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被压扁的筒状的橡胶支持部31。横管28向车体框架25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橡胶支持部31从该横管28的轴向上的中央部位穿过,从而将横管28的轴向上的中央部位垂直地固定在主框架管27的后端部上。此外,在横管28与主框架管27之间,设置有用来对横管28与主框架管27的连接部进行增强的上下一对的增强部件32、33。
左右一对的后部框架管29、30是由一体地连续设置从所述横管28的两个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上斜框架部29a、30a,以及从上斜框架部29a、30a的后端大体水平地向后方延伸且在水平面内弯曲而使得后端部开口彼此相向的上框架部29b、30b而构成。
所述头管26上支承有横跨于前轮WF两侧的可进行转向的前叉34,在前叉34的上端连结有转向车把35。
由配置在后轮WR的前方的引擎E和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的无级变速器M所构成的动力单元P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在车体框架25的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前部上,后轮WR轴支承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而引擎E是气缸大体水平配置的单缸4冲程引擎,无级变速器M例如是皮带式变速器。
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与左右一对后部框架管29、30之中的左侧后部框架管29之间设置有减震单元36。此外,对引擎E产生的废气进行引导的排气管37从引擎E向后轮WR的右侧侧方延伸,该排气管37与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侧方的排气消音器38相连接。
收放头盔等的物品箱39被支持在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前部之间,并位于所述引擎E的上方,燃料箱40支持在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后部之间。
而动力单元P经由防震连杆41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车体框架25上,对于该防震连杆41的结构,结合图6~图8进行说明。
防震连杆41具有:靠近动力单元P的前方设置在下部的左右一对的引擎侧支架42、42,分别设置在车体框架25的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的上斜框架部29a、30a的下部的左右一对框架侧支架43、43,配置在所述两个引擎侧支架42、42之间的圆筒状的回转筒44,对该回转筒44可使之转动地进行支承的、设置在两个引擎侧支架42、42之间的连结轴45,呈横截面为矩形的筒状形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回转筒44上的左右一对连杆部件46、46,配置在所述两个框架侧支架43、43之间、并且所述连杆部件46、46的另一端与之相固定的圆筒状的外筒47,在该外筒47内同心配置的圆筒状的内筒48,内周分别烧结在内筒48的两个端部上、并且外周分别烧结在压入所述外筒47的两个端部中的圆筒状外壳49的橡胶衬套50...,对所述内筒48可使之转动地进行支承的、设置在所述两个框架侧支架43、43之间的摆动支轴51,固定在所述外筒47的轴向的中间部位的、向前方延伸的臂52,以及安装在臂52的前端上的止挡橡胶53。
所述止挡橡胶53插在形成于主框架管27的后端的橡胶支持部31中,使得止挡橡胶53的上下两面与该橡胶支持部31的上下内表面相接触。
在如上所述的防震连杆41中,从动力单元P的引擎E作用于摆动支轴51的载荷通过橡胶衬套50...的弹性变形而被吸收,同时,通过止挡橡胶53被推压在橡胶支持部31的上下内表面上而产生的弹性变形加以吸收。
并且,在两个连杆部件46、46上,分别固定有比各连杆部件46、46更向下方突出的防护部件54、54,该防护部件54、54在比动力单元P更靠前方的各部件之中处于最低位置且低于框架侧支架43。对于这些防护部件54...,为了使其重量轻强度大,例如是将钢棒(管)弯曲成半圆形而形成的。
再一并参照图9,引擎E的吸气系统57具有与引擎E的上部相连接的吸气管58,与该吸气管58的上游端相连接的气化器59,比该气化器59更靠后方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侧方的空气滤清器60,以及连接空气滤清器60与气化器59的、合成树脂制造的连接软管61;并且配置在物品箱39与引擎E之间。
再一并参照图10和图11,空气滤清器60位于后轮WR上部的左侧地安装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此外,连接软管61是在大致水平面内弯曲配置的,将配置在后轮WR上部的左侧的空气滤清器60与配置在后轮WR的前方的气化器59连接起来。
在连接软管61的上部,一体地设置有从该连接软管61向上方突出的直立壁61a,在配置在连接软管61的上方的物品箱39的下部,一体地设置有向下方下垂并在所述后轮WR的前方与所述直立壁61a前后重叠的下垂壁39a。而在直立壁61a与下垂壁39a之间,形成防止后轮WR甩出的泥水等进入连接软管61的前方即气化器59一侧的迷宫路径62。
此外,在连接软管61的下部,一体地设置有从连接软管61向下方下垂的、阻止后轮WR甩出的泥水等甩向前方的挡泥壁61b。
再一并参照图12,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之中左侧的后部框架管29上的上框架部29b的前部,支承有用来净化向引擎E的排气口(未图示)供给的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
该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的吸入口上连接有吸气管64的下游端,该吸气管64的上游端如图13所示,从两个后部框架管29、30之中右侧的后部框架管30上的上框架部30b的后端部开口30c插入其后端部。并且,吸气管64的上游端通过呈压缩状态夹在其外表面与后部框架管30的内表面之间的消音材料65支持在后部框架管30上,消音材料65是由具有透气性的弹性材料例如海绵等构成的。即,吸气管64的上游端是将消音材料65夹在其与后部框架管30的内表面之间而插入后部框架管30的后端部开口30c中的。
为了能够将吸气管64圆滑地弯曲后插入后部框架管30的后端部开口30c中,对另一方后部框架管29的后端下部进行了切削,以形成随着向下方倾斜而逐渐远离后部框架管30的斜面29c,将吸气管64沿该斜面29c配置。
设在引擎E与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之间的二次空气控制阀66由安装在左侧后部框架管29的上斜框架部29a的上部的支杆67支持,相对于所述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配置在上斜框架部29a的后方,该二次空气控制阀66配置在上斜框架部29a的前方而将上斜框架部29a夹在其与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之间。
图14中,二次空气控制阀66由隔膜式执行元件68、以该隔膜式执行元件68驱动其开闭的开关阀69、以及只允许空气向引擎E的排气口侧流动的导阀70构成。
隔膜式执行元件68具有外壳71、以该外壳71对其周边部分进行夹持的隔膜72、以及一端与该隔膜72的中央部位相连结的金属制造的轴73。
外壳71是由本体74以及通过紧固在该本体74上而将所述隔膜72的周边部呈气密性夹持的外罩75构成的,在外罩75与隔膜72之间形成露出该隔膜72的一个面的负压室76,而在本体74与隔膜72之间形成大气压室77。在外罩75的中央部位,有与之相连地设置的、前端具有节流孔78的连接管部79,经由所述节流孔78而与负压室76内部相通的负压取出管路80连接在连接管部79上,该负压取出管路80连接在吸气系统57的吸气管58上。这样,吸气管58内的负压将作用于负压室76。
阀杆73能够沿轴向移动地支承在本体74上,该阀杆73的一端在大气压室77一侧与所述隔膜72的中央部位直接连结。
作为这样一种隔膜式执行元件68,当吸气管58内的负压增高时,隔膜72向负压室76容积减小的方向挠曲,阀杆73向图14的左方动作。
开关阀69具有阀壳81、固定在所述阀杆73的另一端上的阀体82、以及设在阀壳81与阀体82之间的复位弹簧83。
阀壳81由所述本体74以及呈气密性紧固在该本体74上的吸气罩84构成;本体74上设有空气流通路85、使空气流通路85与大气压室77连通的连通孔86、与空气流通路85的上游端相通而与所述阀杆73同心配置的阀孔87、在与所述空气流通路85相反的一侧其所述阀孔87开口于中央部位的阀座88、以及其局部同心插入于所述阀孔87中的支持筒部89;并且,从阀孔87中同心穿过的阀杆73与而能够轴向滑动地嵌合在所述支持筒部89内。
在所述本体74与吸气罩84之间形成有阀室90。此外,吸气罩84上一体地形成有与阀室90相通的连接管部91,管路92的下游端连接在连接管上。而管路92的上游端连接在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上。
所述阀座88形成于本体74内而面向阀室90,被收容在阀室90内而能够就位于阀座88上的阀体82固定在阀杆73的另一端上。
此外,复位弹簧83呈围绕所述支持筒部89的螺旋状形成,设在主体74与阀体82之间,其弹簧力向驱使阀体82脱离阀座88的方向、即使得隔膜式执行元件68的隔膜72向大气压室77侧挠曲的方向起作用。
导阀70地支持在中央部位具有阀孔93的呈圆板状形成的阀支持板94上能够对所述阀孔93进行开闭,阀支持板94呈气密性夹在所述本体74与紧固在该本体74上的外罩95之间,使得所述阀孔93与空气流通路85的下游端连通。此外,在外罩95与阀支持板94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导阀70的阀室96,二次空气供给管路98的上游端连接在与所述阀室96相通地一体设置在外罩95上的连接管部97上。而二次空气供给管路98的下游端连接在引擎E的下部而与引擎E的排气口相通。
这种二次空气控制阀66是通过将一体地设置在阀体74上的凸缘部77a紧固在支杆67上而支持在左侧后部框架管29上的上斜框架部29a的上部。
此外,在左侧后部框架管29上的上斜框架部29a的下部,设有与该上斜框架部29a内部连通的连接管部99,用来将来自动力单元P的无级变速器M内的冷却空气引出的通道100连接在所述连接管部99上。
由图1可知,车体框架25被合成树脂制造的车体外罩101覆盖,该车体外罩101具有:将驾驶员脚部的前方遮挡起来的腿部护板102,与腿部护板102的下部相连而能够使骑车人的脚放在上面的踏脚板103,以及,与踏脚板103相连而将车体后部从两侧覆盖的侧罩104。
所述物品箱39与燃料箱40被上述侧罩104覆盖,供骑车人乘坐的、将物品箱39从上方覆盖的车座105安装在侧罩104的上部而能够开合。即,踏脚板103形成于车体外罩101上而配置在转向车把35与车座105之间,比踏脚板103的后端更靠下方处,配置有用来将动力单元P可摆动地支承在车体框架25上的框架侧支架43...。
在主框架管27的下框架部27b的前部固定有支持部件106,在所述下框架部27b的上方,向机动两轮车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部支持管107的中央部位固定在所述支持部件106上。此外,在横管28的两个端部上立置有后部支持管108、108,在所述前部支持管107的两个端部以及后部支持管108、108的上端部上固定有与下框架部27b相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台面支持框架109、109。
如图6所示,在踏脚板103的左右两侧的前部及后部,向下方突出地一体设置有与所述台面支持框架109、109的前部及后部的上表面接触的凸起部103a、103a,通过将这些凸起部103a、103a...紧固在台面支持框架109、109上,将踏脚板103支持在两个台面支持框架109、109上。
在图15~图17中,在踏脚板103的大约中央部位,从踏脚板103向下方突出地一体形成上部开口的箱形电池容放箱110,该电池容放箱110的上部开口端被能够自由装拆地安装在踏脚板103上的合成树脂制造的盖板111封盖。
在电池容放箱110内,容放并固定有电池112、CDI单元113、起动继电器114以及熔断器盒115等。而且,在电池容放箱110的后壁110a上,设有用来将连接至所述电池112、CDI单元113、起动继电器114及熔断器盒115等的配线118引入电池容放箱110内的开口部117。
车体框架25之中从所述踏脚板103的下方通过的下框架部27b的后端上设有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E侧的合成树脂制造的挡泥部件120。
而该挡泥部件120以将固定在下框架部27b的后端上的横管28至少从前方覆盖的状态安装在该横管28上。
在图18~图23中,挡泥部件120是以将固定在下框架部27b的后端的横管28至少从前方进行覆盖的状态形成的,具有成一体形成的:将横管28从前方覆盖的前壁120a,从前壁120a的上端向后方大体水平延伸而形成的上壁120b,与前壁120a和上壁120b相连的一对侧壁120c、120d,以及其横截面形状大约呈向下开口的U字形的、从前壁120a的大致中央部位向前方延伸的罩部120e。
所述上壁120b将横管28从上方覆盖,而以两个侧壁120c、120d覆盖所述横管28的两端。即,挡泥部件120是以将横管28从其前方、上方以及两侧覆盖的状态形成。此外,下框架部27b的后部被罩部120e从上方覆盖。
而在为了对横管28与主框架管27的连接部进行增强而设在横管28与主框架管27之间的上下一对增强部件32、32中的下方增强部件33上,一体地设置有与所述挡泥部件120的上壁120b的左右两侧从下方接触的一对支持臂33a、33a,这些支持臂33a...上固定有焊接螺母121...。另一方面,在所述上壁120b的与支持臂33a...对应的部位设有一对通孔122、122,通过将穿过这些通孔122...的螺钉部件123...拧在所述焊接螺母121...上,可将挡泥部件120安装在两个支持臂33a...上。
在所述罩部120e的右侧、前壁120a的上部设有用来容纳电池容放箱110的右侧后部的容纳凹部124。
在该挡泥部件120的正面的至少下部、该实施例中是除了所述容纳凹部124之外的前壁120a的正面,形成有向前上方倾斜的斜面125。此外,在将横管28的两端开口部覆盖的两个侧壁120c、120d的下部,也形成有随着向下方延伸而向内部倾斜的斜面126、126,横管28的两端的下部也对应于斜面126...被斜向切除。
虽然在踏脚板103上与之成一体设置的电池容放箱110的后壁110a上设有向电池容放箱110内引入的配线118用的开口部117,但在挡泥部件120的上壁120b上,向上方突出地一体形成将所述开口部117从后方覆盖的遮蔽壁127。
再有,比所述两通孔122、122之中左侧的通孔122更靠前方处,在上壁120b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在周向上具有一个狭缝129并呈圆形形成的保持部128,通过将电线电缆类从所述狭缝129插入便可将它们保持在该保持部128上。
下面,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用来可上下摆动地将动力单元P的前部支承在车体框架25上的一对连杆部件46...将配置在比踏脚板103的后端更靠下方的构成车体框架25的一部分的框架侧支架43...、与设在动力单元P的下部的一对引擎侧支架42...连结起来,在这些连杆部件46...上,分别固定有比该连杆部件46...更向下方突出的防护部件54...。而且,防护部件54...以在比动力单元P更靠前方的各部件之中处于最低位置且低于框架侧支架43的状态向下方突出。
因此,当骑到路缘石等障碍物上时,障碍物在动力单元P之前先与防护部件54...相撞,连杆部件46...发生转动而将动力单元P向上抬起,因此,能够避免障碍物直接撞到动力单元P上。而且,以仅仅在连杆部件46...上固定防护部件54...这种极为简单的结构便能够避免障碍物撞到动力单元P上。
而在动力单元P与车座105之间配置有以该车座105将其上端开口部封盖的物品箱39,具有连接在引擎E的上部的吸气管58、连接在该吸气管58的上游端的气化器59、比该气化器59更靠后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60、以及连接空气滤清器60与气化器59的连接软管61等的吸气系统57配置在引擎E与物品箱39之间。而且,在连接软管61的上部与之成一体地设置的向上方突出的直立壁61a、与在物品箱39的下部与之成一体地设置的向下方下垂的下垂壁39a二者配置在前后重叠的位置上,使得用来防止后轮WR甩出的泥水等进入连接软管61的前方的迷宫路径62形成于直立壁61a与下垂壁39a之间。
因此,能够极力阻止后轮WR甩出的泥水等甩向连接软管61前方的引擎E一侧,而且,不需要物品箱39和连接软管61以外的其它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减少组装作业的工作量。
此外,在连接软管61的下部,从连接软管61向下方下垂地一体设置有用来阻止后轮WR甩出的泥水等甩向前方的挡泥壁61b,靠所述挡泥壁61b能够更为可靠地阻止后轮WR甩出的泥水等甩向连接软管61的前方。
此外,车体框架25具有从踏脚板103的下方通过的下框架部27b,在该下框架部27b的后端上设有阻止泥水等甩向引擎E一侧的挡泥部件120。
因此,与采用大型底罩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成本,而且能够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E一侧。
此外,车体框架25具有向车体框架25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固定在所述下框架部27b的后端的横管28,挡泥部件120以将横管28至少从前方覆盖的状态形成,因此,能够在车体框架25的左右方向的大约整个范围内防止泥水甩向引擎E一侧。
此外,在挡泥部件120的正面的至少下部形成有向前上方倾斜的斜面125,以所述斜面125将甩到挡泥部件120上的泥水等引向挡泥部件120的后方和下方,从而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泥水等甩向引擎E一侧。
虽然在踏脚板103上设有容放电池112等的电池容放箱110,而在该电池容放箱110的后壁110a上设有向电池容放箱110内引入的配线118用的开口部117,但在所述挡泥部件120上一体地形成有将所述开口部117从后方覆盖的遮蔽壁127。因此,不必设置专用部件便能够防止泥水等进入电池容放箱110内。
而且,挡泥部件120是以将横管28的两端开口部覆盖的状态形成的,因此,不需要进行将横管28的两端封闭的加工,可减少加工工作量。
此外,在由合成树脂制造的挡泥部件120上一体地形成有电线电缆类的保持部128,能够将配置在挡泥部件120附近的电线电缆类以挡泥部件120进行保持,不需要设置对电线电缆类进行保持的专用部件,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
再有,用来使向引擎E的排气系统供给的二次空气正常化的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配置在车体框架25的外部并支持在左侧的后部框架管29上,便于对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进行维护。
而且,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的吸入口上连接有吸气管64的下游端,该吸气管64的上游端是以将消音材料65夹在其与右侧后部框架管30的内表面之间的状态,插入该后部框架管30的后端部开口30c中的。
因此,在将吸气管64连接到后部框架管30时不需要安装另外的部件,因而能够降低成本,此外,在吸气管64的上游端与后部框架管30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空气能够流通的消音材料65,因此,能够降低后部框架管30内产生的吸气噪音从而得到消音效果。
而且,设在引擎E与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之间并支持在车体框架25上的二次空气控制阀66是将作为车体框架25的一部分的后部框架管29的上斜框架部29a夹在中间而配置在所述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的相反侧的,因此,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及二次空气控制阀66能够靠近配置,可使得将二次空气用空气滤清器63与二次空气控制阀66之间连接起来的结构变得简单。
再有,车体框架25在其后部具有后端彼此相向而开口的左右一对后部框架管29、30,吸气管64的上游端插入作为这些后部框架管29、30之某一方的后部框架管30的后端部开口中,因此,不必为了将吸气管64连接到后部框架管30上而对后部框架管30另外进行加工,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而且,在后端彼此相向而开口的左右一对后部框架管29、30之中的另一方后部框架管29的后端形成有斜面29c,吸气管64顺沿于该斜面29c配置,因此,吸气管64不需要作很大弯曲便能够插入所述后部框架管30的后端部开口30c中,可使吸气管64内的吸入空气良好地流动。
以上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还能够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设计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6)

1.一种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在将前端具有可自由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35)的头管(26)的车体框架(25)进行覆盖的车体外罩(101)上,设有在载装在所述车体框架(25)上的引擎(E)的上方配置的骑车人乘坐用车座(105),并且用来放置骑车人的脚的踏脚板(103)配置在所述转向车把(35)与所述车座(105)之间而形成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中,其特征是,所述车体框架(25)具有从所述踏脚板(103)的下方通过的下框架部(27b),在该下框架部(27b)的后端,设置有防止泥水等甩向所述引擎(E)一侧的挡泥部件(1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是,所述车体框架(25)具有向该车体框架(25)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固定在所述下框架部(27b)的后端的横管(28),所述挡泥部件(120)以将该横管(28)至少从前方覆盖的状态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是,在所述挡泥部件(120)的正面的至少下部,形成有向前上方倾斜的斜面(125)。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是,在所述踏脚板(103)上设有容放电池(112)的电池容放箱(110),在该电池容放箱(110)的后壁(110a)上设有向电池容放箱(110)内引入的配线(118)用的开口部(117),在所述挡泥部件(120)上一体地形成有将该开口部(117)从后方覆盖的遮蔽壁(127)。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是,所述挡泥部件(120)以将所述横管(28)的两端开口部覆盖的状态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小轮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是,在由合成树脂制造的所述挡泥部件(120)上一体地形成有电线电缆类的保持部(128)。
CNB031198163A 2002-05-24 2003-02-28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19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1390/2002 2002-05-24
JP2002151390A JP4145568B2 (ja) 2002-05-24 2002-05-24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151390/02 2002-05-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0622A true CN1460622A (zh) 2003-12-10
CN1251917C CN1251917C (zh) 2006-04-19

Family

ID=29706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1981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1917C (zh) 2002-05-24 2003-02-28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145568B2 (zh)
CN (1) CN1251917C (zh)
ES (1) ES2264294B1 (zh)
IT (1) ITTO20030354A1 (zh)
TW (1) TWI2211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0371C (zh) * 2004-07-14 2008-01-09 铃木汽车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12874671A (zh) * 2019-11-29 2021-06-01 铃木株式会社 跨乘型电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5647B2 (ja) * 2008-09-29 2012-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466452B2 (ja) * 2009-07-31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358557B2 (ja) * 2010-12-24 2013-1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I394680B (zh) * 2011-03-22 2013-05-01 Kwang Yang Motor Co Integrated battery case
US9493067B2 (en) 2011-06-30 2016-11-15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vehicle
JP5801142B2 (ja) * 2011-08-24 2015-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451113B2 (ja) * 2014-07-16 2019-0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電装品収納構造
JP6281431B2 (ja) * 2014-07-16 2018-02-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9562805B (zh) 2016-08-08 2020-06-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8928420B (zh) * 2017-05-25 2022-05-06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骑跨式车辆的防护件
JP7018417B2 (ja) * 2019-09-30 2022-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09619B2 (ja) * 1996-11-07 2006-08-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3340637B2 (ja) * 1997-01-21 2002-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足載板とフロアスカートとの結合構造
JP3838592B2 (ja) * 1997-04-01 200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ボディカバー支持構造
JP4197198B2 (ja) * 1998-04-23 2008-12-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フォーク部構造
JP2000085662A (ja) * 1998-09-10 2000-03-28 Honda Motor Co Ltd 小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0371C (zh) * 2004-07-14 2008-01-09 铃木汽车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12874671A (zh) * 2019-11-29 2021-06-01 铃木株式会社 跨乘型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4695A (en) 2004-04-01
CN1251917C (zh) 2006-04-19
ES2264294B1 (es) 2007-11-16
JP4145568B2 (ja) 2008-09-03
ES2264294A1 (es) 2006-12-16
JP2003341573A (ja) 2003-12-03
TWI221130B (en) 2004-09-21
ITTO20030354A1 (it) 2003-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1917C (zh)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CN100335339C (zh) 小型摩托车用遥控装置
CN1259214C (zh) 低位踏板式车辆的发动机装载结构
EP2216239B1 (en) Motorcycle
CN1751956A (zh) 鞍乘型车辆
CN1283514C (zh)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1385333A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CN2685217Y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CN1751958A (zh) 跨骑式车辆
CN1259202C (zh) 低位踏板式车辆的排气管结构
CN1955057A (zh) 燃料箱组件以及具有该燃料箱组件的跨骑式车辆
CN1590728A (zh) 摩托车的排气控制系统
CN1605534A (zh) 摩托车
CN1651756A (zh) 用于鞍骑型四轮车辆的燃料喷射系统
US7997622B2 (en) Saddle-ride type four-wheeled vehicle
CN1247818A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
CN1944169A (zh) 两轮摩托车
JP2014184827A (ja) 鞍乗型車両
CN1607146A (zh) 轻型车辆用遥控装置
CN1254401C (zh)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的挡泥结构
CN1180948C (zh)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CN102205820A (zh) 摩托车
CN1153714C (zh) 自动摩托车
CN1288024C (zh) 机动两轮车的电瓶配置结构
JP2009006909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