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1062A - 随着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的同时进行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随着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的同时进行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01062A CN1401062A CN01804845A CN01804845A CN1401062A CN 1401062 A CN1401062 A CN 1401062A CN 01804845 A CN01804845 A CN 01804845A CN 01804845 A CN01804845 A CN 01804845A CN 1401062 A CN1401062 A CN 14010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bon
- shaped members
- pipe
- shaping frame
- tubula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8/00—Protection of pipes or pipe fittings against corrosion or incrus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5/00—Devices or appurtenances for use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ipes or pipe systems
- F16L55/16—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 F16L55/162—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 F16L55/165—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a pipe or flexible liner being inserted in the damaged section
- F16L55/1655—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a pipe or flexible liner being inserted in the damaged section a pipe being formed inside the old pipe by winding strip-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56—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 B29C53/5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 B29C53/7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using profiled sheets or stri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26—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 B29C63/30—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 B29C63/32—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by winding hel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Sewage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在内衬施工中,在管渠P内,将长尺寸的板状体构成的带状构件500卷绕成螺旋状,留下所形成的内衬管R,在该留下的内衬管前方附加地形成新的内衬管,使用由环形体构成的具有可自由挠曲的成形框1的内衬施工装置S,借助于安装在该成形框1上的接合机构7,将带状构件500围绕成形框1卷绕,并且利用该成形框1的挠曲性强制地向内侧折入,形成内衬管R,与此同时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折入部分。之后,折入部恢复到其原来状态。或者,对围绕成形框201、401卷绕成形的小直径内衬管R扩径,在该扩径过程中灌注砌体填充材料,进行内衬成形。通过该内衬施工,能在管渠P的整个断面上形成内衬管R,同时,对长尺寸的内衬管R也可进行砌体填充施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下水道管、自来水管及燃气管等已经铺设好的管渠中,在该管渠内表面进行内衬层施工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更详细地说,是关于将长尺寸的板状体构成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所谓内衬管的管状体,将内衬管插入到管渠内实施内衬施工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装置。
特别是,本发明以随着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处理进行内衬施工为主,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仅限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曾经提出的内衬施工方法是:在管渠内,利用能自动转动并推进的制管装置,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围绕制管装置的成形框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管状体,同时留下该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这种方法是公知的。
换句话说,日本特开平8-261363号公报所揭示的技术,使成形框成为可自由挠曲的结构,不仅适用于圆形断面的管渠,也可适用于矩形断面的管渠,并且,尽可能接近管渠断面地形成弹性状的内衬管。此外,日本特开平9-57850号公报所揭示的技术是适于圆形断面的管渠的,可形成小直径的内衬管,同时对该内衬管进行扩径,在该圆形管渠的整个断面上形成内衬管。
但是,前者(特开平8-261363号公报)形成的内衬管很难紧密贴紧管渠的内表面,多少会减少管渠的内径,无法避免断面的损失。此外,后者(特开平9-57850号公报)的技术虽然可确保在管渠的整个断面上形成的内衬管,但是,需要每次进行扩径操作,或者即使连续操作也不容易输送带状构件,使得操作作业很难进行。
而且,在以上两种现有技术中,从增加强度的观点出发,在经过长距离完成内衬管的插入后,在该内衬管与管渠之间还需要灌注凝固性水泥等砌体填充材料,但由于内衬管与管渠之间的空隙太小,不但灌注作业非常困难,而且灌注后的可信度也很低,尤其是在上述后者的现有技术中,事实上不得不放弃砌体填充作业。
本发明是对使用能自动转动并推进的制管装置进行内衬施工的上述现有技术的改进,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对策。其主要目的是,第一,使成形的内衬管更接近管渠的断面,以及第二,使砌体填充材料灌注作业更为简便,并且提高砌体填充施工的可信度。
发明概述(第1发明)
本发明的第1方面是涉及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
在上述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管状体的外表面与管渠的内表面之间。
本第1发明为以下所示所有的实施例所共有的思想,管状体的形成包括:使用制管装置,或者作业者用手工作业。并且,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位置,以在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尽可能的前方、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接合位置最为恰当,不过并不限于该位置,在其附近位置或相反位置也是可行的。
本发明的砌体填充材料,在以下实施例中将具体提示,但是,只要不是特别有妨碍,任何凝固性、非凝固性、膨胀性、非膨胀性、水泥材料、非水泥材料(包括合成树脂材料)都可以使用。
根据第1发明,由于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和内衬层的形成同时进行,所以无论内衬层多长,并且即便有弯曲部位,都能顺利进行砌体填充作业。
(第2发明)
本发明第2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
在上述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或该管状体的其他任意的缘部,在将其向内径方向折入成凹状的同时,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凹部,
之后,使凹部朝外径方向恢复。
在该方法中,建议使用机械或者器械,但是并不排除人工作业。
本第2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在本第2发明中,在以符合管渠的内周周长来设定所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周周长的情况下,可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但并不限于这种形式。重要的是,在向内径方向折入的凹部留下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空间。此外,不论管渠是圆形、非圆形、矩形、马蹄形等都是可以的,最好是实质上具有凸向张开的闭合断面的管渠,尤其适合圆形断面。另外,不管带状构件是否具有弹性,在使用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时,以其弹性使凹部恢复,如果是非弹性(塑性),则使用其它恢复手段使该凹部恢复。至于砌体填充材料,则可以依照上述第1发明。
根据本第2发明,由于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和内衬层的形成同时进行,所以无论内衬层多长,都能顺利进行砌体填充作业。此外,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而且,在形成管状体的过程中,由于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向内径方向折入的凹部内,所以易于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提高施工效率。
(第3发明)
本发明的第3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
使用允许朝径向伸缩位移的内周限制式成形框,
在上述成形框上至少配置有:具有从内外夹持上述带状构件的里面滚筒、外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上述成形框的压接滚筒的配设部位向内径方向凹入,
上述留下的管状体的压接滚筒的对应位置,向内径方向折入的同时,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凹部,
之后,使凹部朝外径方向恢复。
在本方法中,使用具有内周限制式的成形框的机械来实施。在此,所谓内周限制是指规定与卷绕的带状构件内表面接触而形成的管状体的内径的制管形式。
该第3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在第3发明中,成形框并不限于圆环状、放射状的形式。另外,夹持机构可兼作设置于带状构件闭合部位的接合机构,但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所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周周长方面、所适用的管渠的断面形状方面、带状构件的弹性、非弹性方面以及砌体填充材料方面可依照先前的第2发明。
进一步,在上述构成中,可选择如下事项:
①压接滚筒是,与夹持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并向带状构件的螺旋卷绕的方向施加输送驱动力的输送滚筒;
②压接滚筒是,与夹持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可自由旋转的间隔滚筒。
在第3发明实施中,压接滚筒始终与管渠的内表面接触。
根据第3发明,由于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与内衬层的形成同时进行,因此,不论内衬有多长,都能顺利地进行砌体填充作业。此外,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而且,在形成管状体的过程中,由于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向内径方向折入的凹部内,所以易于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能迅速地施工。
更进一步,通过成形框的使用,能使管状体的成形高效率化。(第4发明)
本发明的第4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本方法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上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在使上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上述压接滚筒,使上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同时,
与该内衬管的形成同步地从上述灌注管灌注砌体填充材料。
本第4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在本发明中,带状构件使用弹性体。此外,不管该带状构件的外表面的形状如何,在其外表面设有凹槽时,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最好采用具有嵌入该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的形式。除此之外,所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周周长方面、所适用的管渠的断面形状方面以及砌体填充材料方面可依照先前的第2、第3发明。
进一步,在上述构成中,可选择如下事项:
①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并向带状构件的螺旋卷绕的方向施加输送驱动力的输送滚筒;
②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可自由旋转的间隔滚筒。
③在成形框上配设有可自由变更该成形框周长的周长调整机构。
在本第4发明的实施中,压接滚筒始终与管渠的内表面接触。
根据第4发明,由于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与内衬层的形成同时进行,因此,不论内衬有多长,都能顺利地进行砌体填充作业。此外,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而且,在管状体的成形过程中,由于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向内径方向折入的凹部内,所以能迅速地施工。
更进一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成形框在压接滚筒的配设位置以外,追随带状构件的弹性形状,压接滚筒所产生的中折变形,能立即进行弹性恢复,因此,可自动地形成所希望的内衬层。
并且,砌体填充材料填入带状构件的凹槽中,对内衬管进行加强,而且,内衬管能更加紧密地接触管渠的内壁面。(第5发明)
本发明的第5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上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上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解除安装有上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在使上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上述压接滚筒,使上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同时,
与该内衬管的形成同步地从上述灌注管灌注砌体填充材料。
本第5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在第5发明中,带状构件在其外表面设有凹槽,同时使用弹性体。除此之外,所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周周长方面、所适用的管渠的断面形状方面以及砌体填充材料方面可依照先前的第2、第3、第4发明。再者,压接滚筒、成形框的周长调整机构也依照第4发明。
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压接滚筒始终与管渠的内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由于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与内衬层的形成同时进行,因此,不论内衬有多长,都能顺利地进行砌体填充作业。此外,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而且,在管状体的成形过程中,由于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向内径方向折入的凹部内,所以可迅速地施工。
更进一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成形框在压接滚筒的配设位置以外,追随带状构件的弹性形状,压接滚筒所产生的中折变形,能立即进行弹性恢复,因此,可自动地形成所希望的内衬层。
并且,砌体填充材料填入带状构件的凹槽中,对内衬管进行加强,而且,内衬管能更加紧密地接触管渠的内壁面。
由于成形框只能从接合机构的配设位置中折,因此,能可靠地进行管状体的成形。(第6发明)
本发明的第6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主要适用于第4发明的方法的实施,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内衬施工装置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上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本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在上述构成中,可选择如下事项:
①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并向带状构件的螺旋卷绕的方向施加输送驱动力的输送滚筒;
②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可自由旋转的间隔滚筒。
③在成形框上配设有可自由变更该成形框周长的周长调整机构。(第7发明)
本发明的第7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主要适用于第5发明的方法,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内衬施工装置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上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上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解除安装有上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本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在上述构成中,压接滚筒、成形框的周长调整机构依照第6发明。(第8发明)
本发明的第8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上述第6发明及第7发明中,其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或里面滚筒接受来自通过工作压力流体的压力驱动的促动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驱动,
在上述接合机构的工作压力流体系统回路中的工作流体用旋转接头的轴中心,可自由插入或拆卸地配设有与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连通的灌注接管,在上述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与上述灌注接管之间装有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
第8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在本发明中,工作压力流体包含压力油、压力空气的任何一种。
根据该旋转接头装置,由于工作压力流体系统(液压系统、空压系统)与砌体填充材料系统采用共轴结构,因此,使旋转接头装置小型化,设置空间缩小化,砌体填充材料系统的灌注接管与压力流体用旋转接头部的轴中心连通,因此,能确保尽可能大直径的流路断面,大量地供给砌体填充材料。
再者,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通过简单操作,可从旋转接头装置上卸下来,因此,在内衬施工结束后或施工途中的中断的时候,对凝固性砌体填充材料来说,可进行迅速的洗涤作业。因此,可顺利地进行内衬施工作业。(第9发明)
本发明的第9方面是适用于上述第6发明及第7发明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的旋转接头装置,上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或里面滚筒接受来自通过工作压力流体的压力驱动的促动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驱动,
在上述接合机构的工作压力流体系统回路中的工作流体用旋转接头的轴中心,可自由插入或拆卸地配设有与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连通的灌注接管,在上述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与上述灌注接管之间装有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
第9发明为第一实施例所揭示。
根据该旋转接头装置,由于工作压力流体系统(液压系统、空压系统)与砌体填充材料系统采用共轴结构,因此,使旋转接头装置小型化,设置空间缩小化,砌体填充材料系统的灌注接管与压力流体用旋转接头部的轴中心连通,因此,能确保尽可能大直径的流路断面,大量地供给砌体填充材料。
再者,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通过简单操作,可从旋转接头装置上卸下来,因此,在内衬施工结束后或施工途中的中断的时候,对凝固性砌体填充材料来说,可进行迅速的洗涤作业。(第10发明)
本发明的第10方面是另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
使用圆环状的成形框,
使用施工装置,该施工装置,在上述成形框上至少配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上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而且,该施工装置还具有与上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借助于上述成形框的环状限制使上述带状构件形成直径小于管渠内径的管状体,同时在该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使上述带状构件之间产生滑动,对上述管状体扩径,使其一边接近管渠的内表面,一边连续地形成内衬,
同时,借助于安装在上述施工装置上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在上述扩径中的管状体的外表面与管渠内表面之间灌注砌体填充材料。
本第10发明为第二、第三实施例所揭示。
该发明适用于内周限制及外周限制,在这里,所谓外周限制是指规定与卷绕的带状构件外表面接触而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径的制管形式。
在本发明中,砌体填充材料依照第1发明,另外,带状构件可以是弹性或非弹性的。
在本发明中,管状体的扩径是通过在带状构件的接头间施加剪断力来实施的。
作为扩径因素有:包含成形框的施工装置的制动力、施工装置的驱动速度、带状构件的输送速度及其输送力等,对这些扩径因素适当地进行控制,可确定管状体的扩径状态。
作为扩径的一种形式,可适当采用以下可选方式:
①伴随管状体的形成,用带状构件的输送力使施工装置旋转前进,对该施工装置的旋转前进作用制动力,
②以比与管状体的形成速度相平衡的速度更慢的速度,旋转前进地驱动施工装置。
此外,本发明还包括:检测扩径状态,基于该检测值控制扩径因素,使扩径状态稳定。
根据本第10发明,由于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与内衬层的形成同时进行,因此,不论内衬有多长,都能顺利地进行砌体填充作业。此外,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第11发明)
本发明的第11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第10发明的内衬施工方法中,
使用内周限制成形框,
配备以给定间隔配置在上述成形框的外侧、同时与该成形框联动、围绕在卷绕于成形框周围的内衬管的外周的外周限制框体,借助于上述外周限制框体限制管状体的扩径。
本第11发明为第二实施例所揭示。
在本发明中,砌体填充材料、带状构件以及管状体的扩径可依照先前的第10发明。
根据该第11发明,由于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与内衬层的形成同时进行,因此,不论内衬有多长,都能顺利地进行砌体填充作业。此外,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此外,通过外周限制框体的作用,内衬管的扩径作用更为圆滑、顺利。(第12发明)
本发明的第12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包括内、外周限制式),主要适用于第10发明的方法的实施,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施工装置中,
具有圆环状的成形框,
在上述成形框上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上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而且,还具有与上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还包括通过上述成形框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
本第11发明为第二、第三实施例所揭示。
本发明适用于内周限制及外周限制。
在本发明中,砌体填充材料依照第1发明,另外,带状构件可以是弹性或非弹性的。(第13发明)
本发明的第13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内周限制式),主要适用于第11发明的方法,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装置中,至少包括:
具有给定宽度、保持为圆环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上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与上述成形框联动地安装着、具有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滚筒、使该滚筒与管渠壁面接触而将成形框保持在管渠的中心位置的输送机构;
以给定间隔配置在上述成形框的外侧、同时与该成形框联动、围绕在卷绕于成形框周围的内衬管的外周的外周限制框体,
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
本第13发明为第二实施例所揭示。(第14发明)
本发明的第14方面是另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
使用允许朝径向伸缩位移的内周限制式成形框,
在上述成形框上至少配置有:具有从内外夹持上述带状构件的里面滚筒、外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上述成形框的压接滚筒的配设部位向内径方向凹入,
将带状构件围绕该成形框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
本第14发明为第四实施例所揭示。
在该发明中,夹持机构可兼作设置于带状构件闭合部位的接合机构,但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所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周周长方面、所适用的管渠的断面形状方面以及带状构件的弹性、非弹性方面可依照先前的第2发明。
进一步,在上述构成中,可选择如下事项:
①压接滚筒是,与夹持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并向带状构件的螺旋卷绕的方向施加输送驱动力的输送滚筒;
②压接滚筒是,与夹持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可自由旋转的间隔滚筒。
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压接滚筒始终与管渠的内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
在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的情况下,成形框在压接滚筒的配设位置以外,追随带状构件的弹性形状,压接滚筒所产生的中折变形,能立即进行弹性恢复,因此,可自动地形成所希望的内衬层。另外,在非弹性的带状构件的情况下,可使用其他的恢复装置。(第15发明)
本发明的第15方面是关于另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其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在使上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上述压接滚筒,使上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
本第15发明为第四实施例所揭示。
在本发明中,带状构件使用弹性体。除此之外,所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周周长方面以及所适用的管渠的断面形状方面可依照先前的第2、第14发明。
进一步,在上述构成中,可选择如下事项:
①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并向带状构件的螺旋卷绕的方向施加输送驱动力的输送滚筒;
②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可自由旋转的间隔滚筒。
③在成形框上配设有可自由变更该成形框周长的周长调整机构。
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压接滚筒始终与管渠的内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
更进一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成形框在压接滚筒的配设位置以外,追随带状构件的弹性形状,压接滚筒所产生的中折变形,能立即进行弹性恢复,因此,可自动地形成所希望的内衬层。(第16发明)
本发明的第16方面是关于再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方法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上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解除安装有上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在使上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上述压接滚筒,使上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
本第16发明为第四实施例所揭示。
在本第16发明中,带状构件在其外表面设有凹槽,同时,使用弹性体。除此之外,所形成的管状体的外周周长方面、所适用的管渠的断面形状方面可依照先前的第2、第14、第15发明。此外,压接滚筒、成形框的周长调整机构也可依照第15发明。
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压接滚筒始终与管渠的内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
更进一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成形框在压接滚筒的配设位置以外,追随带状构件的弹性形状,压接滚筒所产生的中折变形,能立即进行弹性恢复,因此,可自动地形成所希望的内衬层。
并且,由于成形框只能从接合机构的配设位置中折,因此,能可靠地进行管状体的成形。(第17发明)
本发明的第17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主要适用于第15发明方法的实施,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装置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本第17发明为第四实施例所揭示。
在上述构成中,可选择如下事项:
①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并向带状构件的螺旋卷绕的方向施加输送驱动力的输送滚筒;
②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可自由旋转的间隔滚筒。
③在成形框上配设有可自由变更该成形框周长的周长调整机构。(第18发明)
本发明的第18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主要适用于第16发明的方法的实施,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装置中,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上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上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上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里面滚筒与外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上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上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解除安装有上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本发明为第四实施例所揭示。
在上述构成中,压接滚筒、成形框的周长调整机构可依照第6发明。(第19发明)
本发明的第19方面是关于另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该方法是如下的方法:
使用圆环状的成形框:
使用施工装置,该施工装置,在上述成形框上至少配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上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而且,该施工装置还具有与上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借助于上述成形框的环状限制(内周限制、外周限制)使上述带状构件形成直径小于管渠内径的管状体,同时在该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使上述带状构件之间产生滑动,对上述管状体扩径,使其一边接近管渠的内表面,一边连续地形成内衬,
使上述施工装置一边以一定的旋转前进速度行走,一边基于管状体的扩径角度控制带状构件的输送速度。
本第19发明为第二、第三、第五实施例所揭示。
该发明适用于内周限制及外周限制。在内周限制中,最好并用外周限制框体。
在本发明中,带状构件可以是弹性或非弹性的。
在本发明中,管状体的扩径是通过在带状构件的接头间施加剪断力来实施的。
使用适当的监测器调整管状体的扩径角度。
根据本第19发明,由于所形成的管状体能尽可能地与管渠内壁紧密接触,所以内衬层所造成的断面损失可以减少到最少。此外,检测扩径状态,基于该检测值实施扩径动作,因此,能得到稳定的扩径状态。(第20发明)
本发明的第20方面是关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主要适用于第19发明方法的实施,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在该内衬施工装置中,
具有圆环状的成形框,
在上述成形框上至少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上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
而且,还具有与上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还包括借助于上述输送机构的驱动,以比上述夹持机构产生的上述带状构件的输送速度慢的一定的速度旋转,控制上述带状构件的输送速度的装置,以得到给定的管状体的扩径角度。
本第20发明为第二、第三、第五实施例所揭示。
本发明适用于内周限制及外周限制。在本发明中,带状构件可以是弹性或非弹性的。
根据本第20发明,由于施工装置通过输送机构的驱动以一定的速度旋转,因此,在带状构件的输送力没有强制的应力作用,能得到稳定的扩径状态。
附图的简要说明(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一实施形式的整体纵断面图。
图2是本内衬施工装置的省去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构成内衬施工装置的成形框的局部断面平面图(图4的3向视图)。
图4是成形框的局部断面侧视图(图3的4向视图)。
图5是成形框的防止中折机构的示意图。
图6是成形框的安装部的侧视图。
图7是成形框的安装部的平面图(图6的7向视图)。
图8是配置在成形框上的周长调整机构及间隔保持机构的局部断面平面图。
图9是图8的9-9断面图。
图10是图8的10-10断面图。
图11是间隔保持机构的放大断面图。
图12是图11的12-12断面图。
图13是间隔保持机构的动作图。
图14是接合机构的主视图。
图15是接合机构的纵断面图。
图16是接合机构的接合滚筒的构成图。
图17是旋转接头装置构成的局部断面的局部侧视图。
图18是另一旋转接头装置构成的局部断面的局部侧视图。
图19是图18的19向视图。
图20是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构成的侧视图。
图21是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的一例示意图。
图22是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的另一例示意图。
图23是内衬施工工程一形式的整体概要图。
图24是保形用具的一例示意图。
图25是内衬施工工程(圆形断面管渠)的要领图。
图26是接合机构周围的内衬管状态的示意图。
图27是内衬施工工程(矩形断面管渠)的另一要领图。(第二实施例)
图28是本发明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另一实施形式的局部侧视的局部断面图。
图29是管渠内衬施工装置的成形框的主视图。
图30是其侧视图(图29的30向视图)。
图31是接合机构的主视放大图。
图32是接合机构的内部构成图(图31的32-32断面图)。
图33是从动输送机构的侧视构成图。
图34是从动输送机构的正面构成图(图33的34-34断面图)。
图35是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构成的侧视图。
图36是旋转接头部构成的局部断面的局部侧视图。
图37是外周限制框体的一形式的平面图(图38的37向视图)。
图38是外周限制框体的一形式的主视图(图37的38向视图)
图39是约束滚筒的局部断面的局部侧视图。
图40是连接机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1是本施工装置的施工工程的要领图。
图42是输送机构的详细图。
图43是输送机构的杆体的另一形式的示意图。
图44是输送机构的另一形式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
图45是本发明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再一实施形式的纵断面图。
图46是本内衬施工装置的主视图(图45的46向视图)。
图47是本内衬施工装置的成形框的局部断面主视图。
图48是其侧视图(图47的48向视图)。(第四实施例)
图49是本发明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再一实施形式的整体纵断面图。(带状构件)
图50的(a)是本发明所使用的带状构件一形式的断面图。(b)是表示该带状构件的相互接合关系的断面图。
图51的(a)是本发明所使用的带状构件再一形式的断面图。(b)是表示该带状构件的相互接合关系的断面图。(符号说明)
P是管渠,R是内衬管,500、520是带状构件,504是凹槽,600是液压配管,610是空气管。
(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
S、S4是内衬施工装置(内周限制式),1是成形框,2是周长调整机构,3是间隔保持机构,4是引导滚筒,5是里面滚筒,6是外面滚筒,7是接合机构,8是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9、9′、9C是旋转接头装置,9A是工作压力流体用旋转接头部,9B是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10是环形体,73是输送滚筒,83是灌注接管,84是旋转接头,95是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96是灌注部。(第二实施例)
S1、S2是内衬施工装置(内周限制式),201是成形框,202是引导滚筒,203是里面滚筒,204是外面滚筒,205是接合机构,206、207是输送滚筒,208是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209是外周限制框体。(第三、第五实施例)
S3、S5是内衬施工装置(外周限制式),401是成形框,402是引导滚筒,403是里面滚筒,404是外面滚筒,405是接合机构(液压马达420),406是主动输送机构,406a是驱动轮(液压马达432),406b是从动轮,407是从动输送机构,408是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实施发明的优选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图22是实施本发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的施工装置的一实施形式。
即是说,图1及图2示出了该内衬施工装置S的整体构成,图3~图22示出了其各部分的构成。此外,图50、图51是表示带状构件的一种形式。
在这些图中,P表示作成圆形断面的管渠,而R表示内衬管。此外,本装置S以前进方向(箭头A方向)分成前部、后部。带状构件500、520(参照图50、图51)
图50示出了本实施形式内衬施工中所使用的带状构件的一个例子。
带状构件500本体做成一定厚度的平板状,在其外面的长尺寸方向上,连续地纵向设置有适当数量(图例子中为7条)的突条502。在突条502的前端部分形成凸缘502a。在突条502的彼此之间形成有凹槽504或者凹槽空间。内表面506实质上做成平滑的。
在带状构件500的两侧,形成内外互相重叠卡合的接头部500A、500B。即,前缘侧接头部500A,其前端部突条502A的基部直径扩大,从其内表面侧纵向设置有凹槽510,再连续设置自突条502A的伸出部512。后缘侧接头部500B则由后端部的突条502B延伸设置伸出部514,在靠近该伸出部514的端部纵向设置有与上述前缘侧接头部500A的凹槽510配合的突条516。
在接合时,相邻的带状构件500的前缘部和后缘部相互重叠,后缘侧接头部500B承受后述的接合滚筒部的外面滚筒和里面滚筒的夹持作用,使突条516嵌入凹槽510内,并使伸出部512的端部嵌入突条502B的凸缘502a内,使该后缘侧接头部500B因此而与前缘侧接头部500A接合。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的卡合是通过凹槽510与突条516构成的,而伸出部512和后端部的突条502B则随动卡合,因此,在某些场合可以省略该随动卡合。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在伸出部512、514的接触部分之间装有密封部件518,以提高接合性。不过,如果接头部500A、500B的嵌合、卡合充分的话,则可以省略该密封部件518。
带状构件由合成树脂材料组成,尤其从成形特性的观点出发,采用能通过挤压成形连续成形的氯乙烯(PVC)树脂为好。但是,也可以由金属制成。
图51示出了带状构件的另一形式。
该带状构件520,在外面的长尺寸方向上连续地纵向设置有适当数量的台形突条522,在各突条522之间形成谷部524。突条522和谷部524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等的间隔。在突条522内部形成适当的中空部,以增加带状构件的刚性并减轻重量。内表面526实质上做成平滑的。
在带状构件520两侧,形成内外相互重叠卡合的接头部520A、520B。即,外侧接头部520A的突条,在与突条522以相同形状形成的内表面上,纵向设置有圆形凹槽530,而伸出部532的长度则比谷部524的宽度稍长。内侧接头部520B,其伸出部534的长度比谷部524稍长,在该伸出部534的端部,纵向地设置有与上述外侧接头部520A的圆形凹槽530卡合的圆形突条536,同时,在其根部的突条522上纵向设置切入凹槽538。
在接合时,内侧接头部520B通过接合滚筒部的外侧滚筒和里面滚筒压在外侧接头部520A上,使圆形突条536嵌入圆形凹槽530内,而伸出部532的端部也嵌入切入凹槽538,并互相接合。内衬施工装置S(参照图1~图22)
参照图1~图22,说明本实施形式的内衬施工装置S的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内衬施工装置S,主要部分包括:具有以给定宽度的多个环形体构成的环形机构形成可自由弯曲的环状体的成形框1;介于该成形框1之间的周长调整机构2;与该周长调整机构2并设的间隔保持机构3;配置在成形框1的环形机构的各轴部上的多个引导滚筒4;安装在该成形框1上包含里面滚筒5与外面滚筒6的接合机构7;以及邻接于接合机构7配置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此外,间隔保持机构3可以省略,并且,根据情况也可以省略周长调整机构2。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旋转接头装置9所具有的特征是,接合机构7的驱动源的工作压力流体(液压)系统及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的砌体填充材料系统共用化。
以下,说明各部分的详细结构。成形框1(参照图1~图13)
成形框1以所需要的宽度作成环状体,整体具有环形机构,朝外径方向可自由地弯曲,在横向上具有刚性,其一部分是接合机构7的安装部。
换句话说,该环状体的弯曲性是通过轴部11将多个环形体10连接而成的环形连锁实现的。(环形机构)(参照图3及图4)
环形体10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采用外侧环形体10A和内侧环形体10B的两种形式,并交错地配置。
外侧环形体10A整体成H形,由互相平行的侧板12和置于其中央部并将其刚性连接的连接板13构成。在侧板12两侧开设有圆形轴孔14。
内侧环形体10B为通过将成コ形的两个分割体10b组装在一起而形成,整体成为与外侧环形体10A相同形状的H形。换句话说,该分割体10b做成由短侧板16和背板17构成的コ字体,将背板17互相对接,用螺栓、螺母(图中未示)刚性连接,一体组装成H形体。在短侧板16上开设有与外侧环形体10A的侧板12的轴孔14对应的圆形孔18。
然后,将内侧环形体10B的侧板16重叠在外侧环形体10A的侧板12内侧上的同时,使得其轴孔14、18的轴心一致,通过固定保持在该轴孔14、18内的轴承20,贯通插入轴部11,使外侧环形体10A与内侧环形体10B构成环形机构。(防止中折的机构)(参照图5)
环状体10互相以180°为基准,使其可以外折,但是不可以中折。不过,正如后述,安装部则不适用于此。
因此,设置防止中折机构。如图5示出了其中的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在其中之一的环形体10(I)的侧板端部,凹设有阻挡用的凹部22,在另一环形体10(II)的侧板上靠近上述环形体10(I)侧固定设置有突出的阻挡块23,阻挡块23与阻挡用凹部22一边的端面22a接触,借此阻止中折。此外,阻挡块23可以外折到与阻挡用凹部22的另一端面22b接触为止。凹部22的张开角度(α,例如是30°)成为摇动幅度。换句话说,作为一种形式,以180°为限度,可以向外折150°。(安装部)(参照图6、图7)
成形框1具有安装部,借助该安装部来安装接合机构7。
安装部也构成成形框1的一部分,构成环形体。换句话说,如图6、图7所示,安装部保持里面滚筒5、由以该里面滚筒5的轴部摇动的两个分割体25、26构成,外侧分割体26用于与接合机构7的安装。该安装部的旋转方向的环形体10b′,其前侧板向后方后退,形成较细的幅度。其后退幅度是足以接受带状构件100的宽度。
然后,在该安装部配置有和防止中折机构形式相反的、可防止外折的、允许一定角度的中折的中折机构。
换句话说,如图7所示,在分割体26的侧板端部上,围绕旋转轴形成凹部27,在分割体25的侧板上固定地设置嵌入凹部27内的阻挡块28,该阻挡块28与凹部27的端面27a、27b接触,允许在凹部27的张开角度β(例如60°)的范围中折。在图例中阻挡块28与凹部27的端面27a接触,保持180°,因此,可允许内折到240°。当然,该中折角度可根据成形框1的周长而适当确定。中折角度以180°的直线状态为对称轴(y),采取和管渠P的内壁面的圆弧形对称的圆弧角度(参照图24)。
本实施形式中的成形框1,是以17个环形体构成的,但是,可以自由地增加或者减少数量。主要是符合施工对象的管渠直径而增减。周长调整机构2(参照图2、图8至图10)
周长调整机构2配置在成形框1的环形机构的适当位置,以调整该成形框1的周长。
图8~图10示出了其详细结构。
在图中,30为螺母体,31是带旋转部32的调整螺栓,具有在相反方向切出螺纹的螺纹部31a、31b,34是在分割体10b的背板17的伸出部17a上开设的螺栓穿插孔,可游离地插入调整螺栓31。35是螺母体30的螺纹孔,其成对的螺纹孔35a、35b是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切出的。
通过调整螺栓31的转动,与其螺纹部31a、31b螺纹配合的相对峙的螺母体30,朝向互相接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即可自由地调整成对的分割体10b的背板17之间的距离γ。间隔保持机构3(参照图11~图13)
间隔保持机构3与周长调整机构2并设,在本实施形式中,在内侧环形体10B两端部配置有同一结构。
换句话说,如图11~图13所示,本间隔保持机构3是由固定设置在分割体10b的相对峙的背板15上的锥形板40、由这两个锥形板夹住的内、外侧间隔保持体41、42、以及安装在该间隔保持体41、42之间的螺栓43构成,并且包括架在外侧间隔保持体42之间的连接板44。
在图中,40a为锥形板40的锥面,40b为其导向壁,41a是内侧间隔保持体41的锥面,46是开设在内侧间隔保持体41中央的螺栓穿插孔。47是在外侧间隔保持体42的中央开设的螺纹孔。43a是螺栓43的螺栓头部、43b是螺栓杆部,43c是其螺纹部。48为开设在连接板44上的螺栓穿插孔,可允许随着外侧间隔保持体42的进退而发生的螺栓43的拔、插。
在图11~图13中,图11、图12示出了周长调整机构2收缩、内侧环形体10B彼此变窄的状态(间隔a)的间隔保持机构3的状态。图13是周长调整机构2伸长、内侧环形体10B彼此变宽的状态(间隔b)的间隔保持机构3的状态。引导滚筒4(参照图1~图4、图6~图9)
引导滚筒4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成形框1的各轴部11上。滚筒本体由硬质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与带状构件500的内表面接触。标准引导滚筒4(4a)具有能填满环形体10内部宽度的长度,但是,后述的接合机构7所需要的数目(通常为1)的前方部的引导滚筒4(4b),短了相当于带状构件500宽度的长度(参照图6及图7)。接合机构7(参照图1、图2、图6、图14~图16)
接合机构7安装在成形框1的安装部上。
接合机构7以里面滚筒5与外面滚筒6组成的接合滚筒部50为主体,并且包括:容纳有和该滚筒5、6同步转动的齿轮机构51的、用于保持与齿轮机构51联动的输送机构52的箱体53;及安装在该箱体53上的作为滚筒5、6的旋转驱动源的液压马达54。
该接合机构7对应于以螺旋状卷起的带状构件500的接合部、即该带状构件500最初闭合位置而设置。(箱体53)
箱体53如图14、图15所示,分为上部分53A和下部分53B,上部分53A可围绕销轴56打开,通过闭合装置57将上部分53A向下部分53B闭合。
图中,58为肋,59是枢接在肋58上的连杆,60为接受连杆59的托架,61是螺旋弹簧,62为螺母,这些零件构成闭合装置57。(齿轮机构51)
齿轮机构51,如图15所示,沿着箱体53的前后壁从下方顺次设置有可自由转动地架设的三个轴部64、65、66,各轴部59、60、61上固定设置有齿轮67、68、69。在第二轴部65上连接有里面滚筒5,在第三轴部66上连接外面滚筒6。第二轴部65以相对第一轴部64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第三轴部66则同向转动,进而里面滚筒5与外面滚筒6相互反向旋转。
此外,在第三轴部66上可自由转动地安装有保持间隔用的间隔滚筒70。该间隔滚筒70和后述的输送滚筒73实质上具有同样的直径(包括小直径),其外周与管渠P的内壁面接触。另外,该间隔滚筒70也可以适当地省略。(输送机构52)
输送机构52包括:固定地设在箱体53外部的第二轴部60上的驱动链轮72、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第三轴部61上的带链轮的输送滚筒73(73a是其输送滚筒部、73b是其链轮部)、及链条74。更详细地说,驱动链轮72在其外周部上设有齿轮72a,通过键或采用花键配合,固定于第二轴部65上,与该轴部65一体旋转。
带链轮的输送滚筒73由小直径部的链轮部73b和大直径部的输送滚筒部73a构成,通过轴承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第三轴部66上。链轮部73b的外周设有齿轮齿。
链条74卷挂在驱动链轮72与带链轮的输送滚筒73的链轮部73b上,将驱动链轮72的驱动力传递给带链轮的输送滚筒73。
然后,输送滚筒73的旋转与管渠P的管壁接触,通过该旋转确定本装置S的旋转速度,该速度借助于后述的接合滚筒部50与所制出的内衬管R的成形速度同步。
在本装置S中,在自然状态即非约束状态下,包含该输送机构52的输送滚筒73的相对尺寸为最大直径。
本输送机构52和间隔滚筒70之间的关系,在本实施形式中两者是并设的,但是,也可以省略其中任何之一,甚至,也可以省略输送滚筒73的驱动系统而使该输送滚筒73具有间隔滚筒的功能。(液压马达54)
液压马达54如图15所示,其驱动轴54a连接在第一轴部64上,并安装在箱体53的前面。
在该液压马达54上,连接有将油送给该液压马达54的入口侧配管76a、和将油从该液压马达54排出的出口侧配管76b。此外,该配管76连接到安装于箱体53或成形框1的适当位置上的旋转接头装置9上,通过该旋转接头装置9连接液压用配管(外部配管)77(参照图1),该液压用配管77与外部压力源相连。旋转接头装置9(参照图17)
旋转接头装置9由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以及穿过该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中心部配设的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组合而成。(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
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由圆筒状固定体79、可自由旋转地嵌入该固定体79的圆柱状旋转体80组合而成,在该旋转体80的中心以贯通状开设有直径比较大的圆孔81。在固定体79上开设有入口a和出口b,入口a通过连接管79A与配管76的入口侧配管76a连接,出口b通过连接管79B与配管76的出口侧配管76b连接。旋转体80在固定体79内保持液体密封,并可自由旋转地嵌合在该固定体79内,其端面设有二个接口c、d。在旋转体80内,穿设有与这二个接口c、d(入口用连接口c、出口用连接口d)连通的液压通路e、f,该液压通路e、f分别通过连通孔g、h与凹设在该旋转体80的周面圆周方向的油槽i、j连通。油槽i与入口a连通,油槽j与出口b连通。
此外,固定体79通过安装板82安装到箱体53或成形框1上。82a是螺栓孔。
此外,外部配管77的入口侧77a连接到该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入口用连接口c上,外部配管77的出口侧77b连接到该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出口用连接口d上。再者,外部配管77与液压驱动源G连接。
通过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在随着旋转动作的液压马达54侧的配管76和不作旋转动作的外部侧配管77之间进行工作流体的传送。
然后,液压马达54的驱动力借助于齿轮机构51、液压马达54、传递给第一轴部64,而且,通过齿轮机构51传递给第二、第三轴部65、66。第二轴部65与第三轴部66相互反向旋转。(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
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的主要部分由穿过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圆孔81的灌注接管83、安装在该灌注接管83的前端部的旋转接头84构成。
更详细地说,灌注接管83做成比较短的有一定长度的圆管状,其外径做成能穿插到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圆孔81内,插入到给定位置时,其前后部分保持有给定的突出长度。该灌注接管83的内径充分地大,不会对填充材料的流通造成障碍,另外,靠近前方,通过后安装固定地设置有阻挡块85,通过该阻挡块85限制穿插量。在该灌注接管83的后端部的外周,以螺纹方式设置有两种螺纹86a、86b,当该灌注接管83穿插到圆孔81中时,前方部的螺纹86a邻接于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旋转体80的后面位置,通过拧入与该螺纹86a螺纹配合的固定螺母87,构成该灌注接管83的固定。
另外,后方的螺纹86b做成朝向前端部而直径逐渐缩小的锥状。
旋转接头84由短管89、可自由旋转地套嵌在该短管89上的圆环体90构成。短管89的一端(后端)通过栓塞盖89a堵塞,另一端(前端)敞开,在其内周面上,螺纹98b随靠近端部直径逐渐扩大,做成锥状,该螺纹98b与灌注接管83的锥状螺纹86b配合。
在短管89的中央部附近,在同一圆周上保持给定间隔开设有多个排出口89c,在该短管89的外侧,凹设有与排出口89c平行的O形环用槽89d,在该部位安装有O形环91a。89e是扳手卡合处。
圆环体90邻接短管89的排出口89c,可围绕该短管89自由旋转且液密地安装着。91b是固定配件。在邻接于圆环体90的排出口89c的内周面连续地形成宽度较宽的槽90a,另外,在该圆环体90的一个位置开设有与该槽90a连通的排出口90b。排出管93与该排出口90b连通,固定地设置在该圆环体90的外侧。(旋转接头装置9的安装、拆卸)安装
旋转接头装置9的组装,首先,将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安装在箱体53上,接着安装到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上,将灌注接管83穿插到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圆孔81中,停止在阻挡块85的抵接位置,从该灌注接管83后部插入固定螺母87之后,将固定螺母87转动地拧入该灌注接管83的螺纹86a上,固定住该灌注接管83。随后,将旋转接头84的短管89的螺纹89b与灌注接管83的锥状螺纹86b螺纹配合,进行安装。拆卸
与上述安装的顺序相反。换句话说,对于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来说,先沿相反方向转动旋转接头84,从灌注接管83上卸下来,接着,沿相反方向转动固定螺母87,进行拆卸之后,从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上卸下灌注接管83。
或者,从整体来看,亦可采取以下顺序:从箱体53上拆卸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之后,分解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
在制管途中,停止本施工装置S,终止填充作业时,只需要从旋转接头装置9上拆卸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其他旋转接头装置9C)
图18、图19示出了另一形式的旋转接头装置9C。
该旋转接头装置9C,通过将圆筒状固定体93与嵌入该固定体93的旋转体94组合而成,使液压用以及砌体填充材料用的情况成为共用。
在液压用的情况下,在固定体93上开设有入口a和出口b,入口a与配管76的入口侧配管76a连接,出口b与配管76的出口侧配管76b连接。旋转体94在固定体93内保持液体密封,并可自由旋转地嵌合在该固定体93内,其端面设有二个接口c、d。在旋转体94内,穿设有与这二个接口c、d(入口用连接口c、出口用连接口d)连通的液压通路e、f,该液压通路e、f分别通过连通孔g、h与凹设在该旋转体94的周面圆周方向的油槽i、j连通。油槽i与入口a连通,油槽i与出口b连通。
此外,外部配管77的入口侧77a连接到该旋转接头部9C的入口用连接口c上,外部配管77的出口侧77b连接到该旋转接头部9C的出口用连接口d上。
在砌体填充材料用的场合,在固定体93上开设有口1,在旋转体94上,在其端面设有连接口m,在旋转体94内穿设有与该连接口m连通的液体通路n,通过连通孔o连通到该旋转体94的周面圆周方向上凹设的凹槽p。
其次,灌注管95与该旋转接头部9C的口1连接,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与连接口m连通。通过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送入的流动状态或液状的砌体填充材料从连接口m流经液体通路n,通过连通孔o导入凹槽p中,之后,从口1向灌注管95流出。
在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的另一端,配设有将砌体填充材料送入该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中的固定材料供给装置K。
上述任一实施形式的旋转接头部9、9C,都成为与液压马达54的旋转接头共用的结构,不过,也可以做成单独部件。在此情况下,旋转接头的结构简单。接合机构7
再返回来说明接合机构7。(接合滚筒部50)
接合机构7的接合滚筒部50如图16所示,里面滚筒5与外面滚筒6沿管轴方向相互并列地设置着,而且配设成两个滚筒5、6之间夹着带状构件500而保持有给定的间隔。
接着,如上文所述,里面滚筒5直接安装在第二轴部65上,外面滚筒6直接安装在第三轴部66上。
图16示出了接合滚筒部50的详细结构。
图16以扩大的形式示出了接合滚筒部50的里面及外面的两个滚筒5、6,同时,还示出了这些滚筒5、6与带状构件500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这些滚筒5、6沿着带状构件500的多个(在本实施形式中有3个)间隔配置。另外,H表示的是带状构件500的相互的最初闭合部。
里面滚筒5做成圆筒状,与带状构件50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包括闭合部H在内,通过外面滚筒6支持从外侧推压的带状构件500。另外,在里面滚筒5的前端部形成直径扩大部5a,并且,在该直径扩大部5a上突设有与带状构件500的内表面的槽510配合的凸缘5b,不过,该凸缘5b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外面滚筒6沿圆筒本体6a以给定间隔形成多个轮状凸缘6b,这些轮状凸缘6b嵌入带状构件500的突条502之间的凹槽504内。此外,圆筒本体6a的外周压接在带状构件500的突条502的外面。在该圆筒本体6a的外面施以滚花加工,以防止与带状构件500间产生滑动。另外,其一部分6a′做成小直径结构,离开突条502。
轮状凸缘6b所拥有的与闭合部H对应的2个一对轮状凸缘6b′,其圆周侧部分与带状构件500接触。其他轮状凸缘6b不需要特别接触,重要的是嵌入突条502之间的凹槽504中。
将该接合机构7安装到内衬管R上的程序为,打开箱体53的上部分53A,使外面滚筒6的轮状凸缘6b与带状构件500突条502的间距一致,而且,将轮状凸缘6b′置于闭合部H,之后,将上部分53A与下部分53B闭合,关闭闭合装置57,拧紧其螺母62。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参照图20)
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以一根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95为主体,其前端具有灌注部96,其基端接合于上述的旋转接头装置9、尤其是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上。而且,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与接合机构7相邻,并配置于其旋转后方部位。(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95)
灌注管95由具有刚性的弯曲管组成,通过固定于接合机构7的箱体53侧面上的支撑配件97固定地把持,保持在给定位置的状态。即是说,该灌注管95通过各弯曲部、由与接合滚筒部50的外面滚筒6平行的水平部分95a、沿着箱体53侧面的垂直部分95b、从该垂直部分95b朝向旋转接头部9B的安装部95c构成。进一步说,与支撑配件97相比,灌注管95的前端侧更需要刚性,至于旋转接头部9B,与支撑配件97相比,则需要有可挠性。
本灌注管95与接合机构7的接合滚筒部50相并列,并配置在相对该接合滚筒部50的前进方向的后方。(灌注部96)
灌注部96形成在灌注管95的水平部分95a前端部的比接合滚筒部50的外面滚筒6的前端更深的部分,对着管径方向朝向管中心方向,并向接合机构7的前进后方,开设有单一的灌注口96a。
该灌注部96可做成可装卸式。
而且,该灌注部96可以采用以给定间隔开设有多个灌注口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该灌注部96至少具有与一个的带状构件500的宽度相等的长度。此外,灌注口之间的间隔与带状构件500的突条502彼此的空隙间隔相一致。
此外,单一的灌注口96a适用水泥材料系的砌体填充材料,而多个灌注口则适用合成树脂系的砌体填充材料。
其次,灌注管95的基端与上述旋转接头装置9的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部9B的排出管93相连接,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连接到灌注接管83的后端。具体而言,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可使用具有可挠性的管,即所谓软管。通过固定材料供给管98送入的流动状或液体状的砌体填充材料FL,通过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部9B的灌注接管83的管路,流经旋转接头84的短管89,再通过排出口89a导入圆环体90的槽90a,然后,从排出口96b向排出管93流出。从排出管93经过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的灌注管95,由灌注部96排出。
在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的另一端,配设有将砌体填充材料送入该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98的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K1(参照图21、图22)
在该实施形式中,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具有通过旋转接头装置9、进一步通过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部9B、将流动状或液体状的砌体填充材料F在给定压力下供给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的灌注管95的功能,至少具有泵的功能。
图21所示的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是供水泥系砌体填充材料用的装置,压送装置100借助于电动马达M驱动的水泥泵102,将通过漏斗101供给的水泥浆、水泥砂浆向供给管98送出。水泥泵102借助于其螺旋叶片103的输送作用,得到送出压力。此外,水泥泵102并不限于这种形式,也可以自由地采用其他形式(例如柱塞式等)。该压送装置100载置在依靠车轮105可移动的台车106上,随着该制管装置S的行进而前进。该台车106一般采用牵引式,但是,也可以采用自动行走式。
进一步,图22示出了另一种形式的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1,是使用液状合成树脂系砌体填充材料的使用例。储存在容器110中的液状砌体填充材料由电动式泵111向上吸引,在给定压力下向旋转接头部9输送,该容器110也可以适当地搭载在台车(图中未示)上,以便可以移动。
此外,考虑到砌体填充材料的凝固时间,从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K1到砌体填充灌注机构8的距离,以较短为佳。砌体填充材料
本实施例所使用的砌体填充材料采用水泥系及合成树脂系,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细砂的使用)。至于水泥系及合成树脂系,应该是填充时具有流动性、之后凝固、能发挥给定强度的材料。最好是具有发泡性。
更详细地说,水泥系的砌体填充材料,以水泥材料、水(在上文是水泥乳状液/浆)为主体,并添加有其他适宜的混合材料,特别是,能发挥发泡性的发泡剂、气体发生剂(例如铝粉等)等,同时,调整粘度使其具有适当的自我保持能力。或者也可以使用在水泥浆材料中添加细砂的砂浆。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添加同样的混合材料。
合成树脂系的砌体填充材料,使用所谓的发泡性合成树脂。
本发泡性合成树脂砌体填充材料,在未硬化状态下具有粘着性,呈液状体。此外,硬化后能发挥所需要的强度。该发泡性合成树脂砌体填充材料,可通过反应促进剂、反应抑制剂、发泡剂、整泡剂等适当地调整其发泡时间、发泡的程度。通常,是延迟反应开始的时间。此外,通过增粘剂调整其粘度、粘着性,使粘度达到不下滴到内衬管R的下方的同时而又能粘附在内衬管R的槽面上的程度。发泡氨基甲酸酯、发泡尿素树脂、发泡酚醛树脂等现场发泡塑料适用于此种发泡合成树脂。内衬施工方法
上述内衬施工装置S按如下方式适用于管渠内的内衬施工中,并按此方式使用并操作。
图23~图26示出了其中之一形式的内衬施工工程的概要。在该施工工程中,作为地下埋设管渠,示出了做成圆形断面的适用于下水道管渠P的例子。图中,Q1是上游侧人行孔、Q2是下游侧人行孔。
如图23所示,在地面上,在上游侧人行孔Q1侧,配设有卷绕带状构件500的带旋转台的卷绕装置T,在下游侧人行孔Q2侧,配设有液压驱动源G。工程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的。
此外,如上所述,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K1)配置在本内衬施工装置S的前方附近。本内衬施工装置S向管渠P内的搬入
将该内衬施工装置S通过人行孔Q1搬入作为施工对象的管渠P内。该内衬施工装置S的成形框1为可组装模式,所以,能很容易搬入人行孔Q1内。换句话说,虽然人行孔Q的开口部分较小,但可以将一个内侧环状体10B的背板17彼此的螺栓、螺母拆下来,或者将一个周长调整机构2的调整螺栓31卸下,而轻易搬入。搬入后,在人行孔Q内,再次将螺栓、螺母或者调整螺栓31装上,使成形框1成为环状体。而且,接合机构7也可安装在该成形框1上,所以,能容易地在现场安装。与此同时,也能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和旋转接头装置9的安装。
至于作为工作压力流体系统的液压系统,经由旋转接头装置9的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与液压配管600连接,并且该液压配管600与地面上的液压驱动源G连接。
关于砌体填充材料系统,其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的灌注管95的末端连接在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上。不进行从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的砌体填充材料F的供给。成形框1的周长的调整
调整本施工装置S的成形框1的周长,换句话说,转动该成形框1的周长调整机构2的调整螺栓31,调整其间隔γ。通常,调整螺栓31置于中立状态,由此规定成形的内衬管R的周长。另外,间隔保持机构3的内、外侧间隔保持体41、42处于彼此尽可能离开的状态。
此外,调整成形框1的周长、更详细地说,是调整引导滚筒4的外侧包络线的长度与管渠P的内径的周长一致。
周长调整机构2的调整结束后,转动间隔保持机构3的螺栓43,相互牵引内、外侧间隔保持体41、42使其接近,与锥形板40的锥面40a接触。内衬施工
内衬施工基于以下顺序进行。
(1)将带状构件500引入人行孔Q1内,驱动在人行孔Q1内预先组装的本施工装置S,在接合机构7驱动的同时,把该带状构件500环绕该成形框1,卷绕该带状构件500数次(大约3次左右),制作内衬管(将此称作开始用内衬管)Ro。该开始用内衬管Ro的内表面周长与本施工装置S的周长相等。另外,该开始用内衬管Ro借助于该带状构件500的弹性影响,保持为不加约束力的自然状态的圆形。
(2)在人行孔Q1内,组装有上述状态的开始用内衬管Ro的该施工装置S,安装有接合机构7的成形框1的安装部通过其环形体而成为中折状态,沿半径方向将接合机构7与开始用内衬管Ro一起引入。此时,该接合机构7的输送滚筒73的外端置于自然状态下的开始用内衬管Ro的圆周上,或者使其从圆周上稍微向外侧突出。
于是,形成插入管渠P内的作为前阶段的内衬管(将此称作初期内衬管)Ri。
在该安装部的引入操作中,使用保形用具则更为便利。
图24示出了这种保形用具J的一个例子。
该保形用具J,包括:实质上超过180°的圆弧板(挤压板)120、固定设置在该圆弧板120两端部的内侧的端部螺纹孔部件121、通过中央螺纹孔部件122装在这些螺纹孔部件121之间的两个固定用丝杠123、与上述中央螺纹孔部件122的螺纹孔螺纹配合的引入用丝杠124。
更详细地说,圆弧板120由做成圆弧状的钢制板构成,稍微具有弹性,其外侧面与成形框1的内周面接触。端部螺纹孔部件121上螺纹地设置有螺纹孔121a,该螺纹孔121a接受固定用丝杠123的一个螺纹123a。在中央螺纹孔部件122上,螺纹地设置有用于接受固定用丝杠123的另一个螺纹123b的螺纹孔122a,另外,在其中央螺纹地设置有与引入用丝杠124的螺纹124a螺纹配合的螺纹孔122b。固定用丝杠123螺纹123a及123b为反向螺纹。引入用丝杠124的另一端为向成形框1或接合机构7上的安装部124b。
引入用丝杠124与接合机构7的安装如图24(b)表示的其一种形式那样,引入用丝杠124的安装部124b做成圆板状,与从接合机构7的箱体53背面突设的反作用力承受部件125可自由旋转地卡合。
至于该保形用具J的使用,将该保形用具J以给定的状态配设在成形框1的内侧,首先,转动固定用丝杠123,使圆弧板120的直径扩大,挤压成形框1的内周而固定。此外,转动通过安装部124b可自由旋转地与接合机构7配合的引入用丝杠124,将接合机构7向径向方向引拉,使成形框1的安装部的环形体成中折状态。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形式,只要保形用具J具有同等的功能就可以。
(3)将该状态的本施工装置S拉到管渠P内,暂时固定在管渠P的适当位置(通常是管渠的入口端部)。
进行这种拉入时,包括初期内衬管Ri在内,整个施工装置S都处在容纳于管渠P的内径内的状态,因此,这种拉入操作并不特别困难。
此后,将保形用具J卸下。
接着,关于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通过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构成与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的连接,准备砌体填充材料的供给。
(4)驱动施工装置S,制造内衬管R。
即,输送机构52的输送滚筒73与管渠P的管壁接触,接受来自管壁的反作用力而旋转驱动本施工装置S。此外,也旋转驱动接合机构7的里面、外面滚筒5、6,借助里面滚筒5和外面滚筒6的夹持力,在带状构件500的闭合部H,借助于该接头结构,使与初期内衬管Ri相连的新供给的带状构件500接合。成形框1借助于引导滚筒4的旋转,经过成形的内衬管R的内表面渐渐地移动。如此,带状构件500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制作出内衬管R。
然后,留下所形成的内衬管R,使本施工装置S整体在沿管圆周方向公转的同时,不断地附加新的带状构件500使其持续沿管轴方向前进。
在该工序中,随着成形框1的旋转,施加在周长调整机构2上的力,由间隔保持机构3来承受,所以,在该周长调整机构2上不会产生过大的应力。
(4a)在该工序中,在本施工装置S的接合机构7上,内衬管R朝向内侧折曲,成为凹曲面,并且,随着接合机构7的通过恢复为圆形即凸曲面,而留在后方的内衬管R也因其弹性恢复成圆形。
换句话说,如图25、26所示,在由接合机构7把持的内衬管R的部位,通过输送滚筒73或接合机构7承受朝向中心方向的挤压力,成为凹曲面(A),但是,随着自接合机构7朝圆周方向以及深度(轴)方向的离去,借助内衬管R的弹性而逐渐变成凸曲面(B)。在这种情况下,凸曲面(B)紧密地与管渠P的壁面接触,或者尽可能接近该壁面的附近,作为理想状态应为,呈以通过自外面滚筒6的内接点到管渠P的内壁面(输送滚筒73的接点)之间的距离x的二分之一的点的线y为对称轴的对称形。
(4b)同时,在该工序中,驱动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使得压送装置100动作,将从漏斗101供给的砌体填充材料亦即水泥,经过供给管98送出,经由旋转接头装置9,由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部8的灌注管95的灌注部96灌注规定量的水泥材料。
将流动状的砌体填充材料喷出到接合机构7的外面滚筒6深处的内衬管R的凹曲面(A)的空间部分,随着接合机构7的行进,该凹曲面(A)逐渐变成凸曲面(B),而紧密地与壁面接触,由此,该砌体填充材料的宽度变宽,并且进入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内。
此外,至于由发泡性合成树脂所组成的砌体填充材料,则驱动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1,将容器110内的液状砌体填充材料用泵111向上汲取,在给定压力下经由供给管98或旋转接头装置9,从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部8的灌注管95的灌注部96,将发泡性合成树脂砌体填充材料按照规定量灌入。
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内,因其粘着性而附着在内衬管R表面,即附着在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内,不会滴到下方,而在发泡的同时凝固。
(4c)在该工序中,从配置在地面上的卷绕装置T顺次供给带状构件500。如图23中其一构成例所示,该卷绕装置的构成为:在配设于人行孔Q1的开口部周围的圆形轨620上,通过转子621可自由旋转地配备有旋转台622,在该旋转台622可自由旋转地支持有卷筒623,带状构件500可自由拉出地卷绕在该卷筒623上。
(5)灌注的发泡性砌体填充材料,填充在管渠P与制造的内衬管R之间,在该砌体填充材料发泡的同时凝固,获得所需要的强度。通过该砌体填充材料使内衬管R与管渠P一体化。
换句话说,水泥系的砌体填充材料在其发泡剂的膨胀作用下,在凹槽504内紧密化,并且通过凝固而提高内衬管R的加劲性。另外,该凹槽504的砌体填充材料固定在管渠P的内壁面上,由此,使管渠P与内衬管R一体化。
另外,在砌体填充材料为发泡性合成树脂粘合材料的情况下,牢固地附着在混凝土制的管渠P上,对合成树脂材料制的内衬管R,填充到其凹槽也即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内,在做成螺旋状的凹槽504内受到约束,使内衬管R、砌体填充材料、管渠P三者成为一体。
(6)沿着管渠P的给定长度(通常是指人行孔Q1到Q2的全长区间)对内衬管R进行施工时,将本施工装置S卸下来。
(6a)在卸下本施工装置S之前,先从旋转接头装置9卸下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也就说,将灌注管95从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上分离,在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中,沿相反方向转动旋转接头84,使螺纹松开,从灌注接管83上拆卸该旋转接头84。接着,松开并取下固定螺母87,从旋转接头装置9上拔出灌注接管83。尽可能快速洗净砌体填充材料。
此外,至于工作压力流体系统(液压系统),也从旋转接头装置9上拆卸配管77。
(6b)接着,将该内衬施工装置S整体卸下来。本施工装置S由于具有可分解的周长调整机构2,因此,拆卸作业很容易进行。
本施工装置S如上文所述,是可分割的,因此,通过人行孔Q也很容易搬出到外面。
通过以上过程,本实施形式的施工工程全部结束。
如上文所述,按照本实施形式的内衬施工,在内衬管R的成形进行的同时,可在管渠P的整个断面上形成内衬管R,不会产生断面损失,而且通过同时灌注的凝固性的填充材料的凝固,管渠P与内衬管R一体化,从而获得复合管,整体可实现非常经济的施工。另外,通过砌体填充材料的凝固,提高了防水性。
此外,由于在内衬管R的成形的同时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所以,与之后进行填充作业的以往的方法相比较,施工效率得到飞跃的提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旋转接头装置9,由于工作压力流体系统(液压系统)和砌体填充材料系统采用了共轴结构,因此,使旋转接头装置小型化,缩小了设置空间,通过使砌体填充材料系统的灌注接管83连通液压用旋转接头部9A的轴中心,可确保最大直径的流路断面,大量地供给砌体填充材料。
再者,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9B通过简单操作,即可从旋转接头装置9上卸下来,因此,在内衬施工结束后或施工途中中断的时候,可对凝固性砌体填充材料进行迅速的洗涤作业。因此,可顺利地进行内衬施工作业。
在上述的内衬施工中,虽然示出了采用圆形断面的管渠的形式,但是,使用卵形断面、马蹄形断面的管渠,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施工。
至于矩形断面的管渠,也可以采用本内衬施工(参照图27)。
施工装置S并没有实质性的变更。至于保形用具J,除了对与成形框1接触的圆弧板430部分进行改动以使其与矩形管渠的下半部分相似以外,没有实质性的变更。
施工时,在装入管渠之前,围绕成形框1卷绕带状构件500,安装保形用具,得到给定形状的初期内衬管Ri。之后,将该初期内衬管Ri拉入管渠内,按照前述方法进行施工。
接合机构7到达角部时,成形框1的安装部的环也沿着该形状,追随角部的变化。
本实施例包括以下形式。
①带状构件并不限于图例的结构。主要是具有弹性、两侧缘部以嵌合状卡合的结构都可以。
②在接合机构7中,并不限于液压驱动,也可以采用气压马达。(本实施例的效果)
使用本实施例的内衬施工装置所实施的内衬施工,由于使用具有通常的挠曲性的成形框,不需要特殊的扩径的操作,即可在形成内衬管的同时,在管渠的整个断面形成内衬管,不产生断面损失,并且通过同时灌注的凝固性砌体填充材料的凝固,由内衬管和管渠一体化而获得复合管,整体上可达到经济施工的效果。此外,砌体填充材料的凝固也可提高防水性。
此外,因为该内衬管的形成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同时进行,所以,和以往的事后进行填充作业的方法相比较,施工效率得到飞跃提高。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旋转接头装置,工作压力流体系统(液压系统)和填充材料系统采用共轴配置,所以可使旋转接头装置小型化,缩小设置空间,并且易于安装。此外,通过使砌体填充材料系统的灌注接管通过工作压力流体(液压)用旋转接头部的轴中心,可确保最大直径的流路断面,大量供给砌体填充材料。
此外,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部可以简单地从旋转接头装置上拆卸,所以,在内衬施工结束后或者在施工半途中断的时候,可以迅速地对凝固性的砌体填充材料进行清洗作业。如此,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
第二实施例
图28~图44示出了本发明的管渠内衬施工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所谓的内周限制式制管形式。
即,图28、图29示出了本内衬施工装置S1的整体构成,图30~图40示出了各部分的构成。图42~图44示出了其他形式。
顺便说,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带状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没有变化。内衬施工装置S1
参照图28~图40,说明本实施例的内衬施工装置S1的构成。
如图28及图29所示,该内衬施工装置S1的主要部分包括:做成圆环状的成形框201、以给定间隔配置在该成形框201外周的多个引导滚筒202、通过该成形框201安装的包含里面滚筒203和外面滚筒204的接合机构205、与该接合机构205联动配置的主动输送滚筒206、安装在成形框201前面同一圆周上的多个从动输送滚筒207、与接合机构205相邻配置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208、以及配置在成形框201周围并且和该成形框联动的外周限制框体209。
主动及从动输送滚筒206、207为一连串,构成输送机构。
此外,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208的一部分组装到外周限制框体209内。
以下,说明各部分的详细结构。成形框201(参照图28~图30)
成形框201呈圆环状,以给定的宽度和厚度来保持所要求的刚性。圆环状的一部分凹下,作为接合机构205的安装部。该成形框201由适当数量的分割体(分区)所形成,但是,一体形成也可以。
各分割体的框体,由作为前后面的侧板210(前侧板210A、后侧板210B)以及两端部的凸缘211构成,该框体具有给定的刚性,附加适当的加劲材料而提高其刚性。此外,使各凸缘211互相对接,通过穿插到该凸缘211上所开设的螺栓穿插孔212内的螺栓、螺母(图中未示)加以组装。
在侧板210的外缘,以给定的间隔凹设有轴承凹部213,接受引导滚筒202的轴部。
安装部朝向中心部凹设成V字状,该部分的旋转方向的前侧板210A,配置在比其他分割体的前侧板210A更后方,呈宽度比较窄的形状。其后退幅度做成足以接受带状构件500的宽度。V字状部位的前侧板210C用于与接合机构205的安装。215是其螺栓穿插孔。引导滚筒202(参照图28~图30)
引导滚筒202以给定的间隔并以给定的角度配置在成形框201的外周。
引导滚筒202的滚筒本体217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或者金属构成,经过轴承可围绕滚筒轴218自由转动,与带状构件500的内表面接触。接合机构205(参照图31、图32)
接合机构205可装卸地安装在成形框201上,以里面滚筒203和外面滚筒204成一组的接合滚筒部220为主体,并且,容纳有使这些滚筒203、204能够同步旋转的齿轮机构221,同时,包含有将主动输送滚筒206保持在该齿轮机构221上的箱体223、以及安装在该箱体223上,作为滚筒203、204的旋转驱动源的液压马达224,对应于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构件500的接合部、即该带状构件500最初闭合的位置而配置。
接合机构205的构成,依照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接合机构7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只概略地进行说明。(箱体223)
箱体223分为上部分223A和下部分223B,上部分223A可围绕销轴226打开,通过闭合装置230将上部分223A向下部分223B闭合。
图中,231为肋,232是枢接在肋231上的连杆,233为接受连杆232的托架,234是螺旋弹簧,235为螺母,这些零件构成闭合装置230。(齿轮机构221)
齿轮机构221,沿着箱体223的前后壁从下方顺次设置有可自由转动架设的三个轴部237、238、239,各轴部237、238、239上固定设置有齿轮240、241、242。在第二轴部238上连接有里面滚筒203,在第三轴部239上连接外面滚筒204。第二轴部238以与第一轴部237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三轴部239则以同向转动,进而里面滚筒203与外面滚筒204相互反向旋转。
此外,在第三轴部239上可自由转动地安装有保持间隔用的间隔滚筒244。(主动输送滚筒206)
主动输送滚筒206构成输送机构的主体。该主动输送机构由在箱体223的外部固定设置在第二轴部238上的驱动链轮245、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第三轴部239上的带链轮的主动输送滚筒206及链条247构成。
驱动链轮245在其外周部上设有齿轮245a,通过键或采用花键配合,固定于第二轴部238上,与该轴部238一体旋转。
主动输送滚筒206由小直径部的链轮部249和大直径部的输送滚筒部250构成,通过轴承251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第三轴部239上。链轮部249的外周设有齿轮齿249a。
链条247卷挂在驱动链轮245与主动输送滚筒206的链轮部249上,将驱动链轮245的驱动力传递给主动输送滚筒206。(液压马达224)
液压马达224,其驱动轴224a连接在第一轴部237上,并安装在箱体223的前面。
在该液压马达224上,连接有将油送给该液压马达224的入口侧配管253a、和将油从该液压马达224排出的出口侧配管253b。此外,该配管253通过安装在箱体223或成形框1的适当位置的安装板254连接到旋转接头255(参照图28、图12及图13)上,在该旋转接头255上连接有与该部的压力源相连的外部配管600。旋转接头255采用与先前实施例的旋转接头装置9C相同的结构,而且,也可以替代旋转接头装置9。(旋转接头255)(参照图35、图36)
旋转接头255由圆筒状固定体255A和嵌入该固定体255A的旋转体255B组合而成,与固定材料灌注机构208的旋转接头部272共用。在这里,对液压系统形式进行叙述。
在图35、图36中,在固定体255A上开设有入口a和出口b,入口a与配管253的入口侧配管253A连接,出口b与配管253的出口侧配管253b连接。旋转体255B在固定体255A内保持液体密封,并可自由旋转地嵌合在该固定体255A内,其端面设有二个接口c、d。在旋转体255B内,穿设有与这二个接口c、d(入口用连接口c、出口用连接口d)连通的液压通路e、f,该液压通路e、f别通过连通孔g、h与凹设在该旋转体255B的周面圆周方向的油槽i、j连通。油槽i与入口a连通,油槽j与出口b连通。257是O形环,258是防拔用环。
此外,外部配管256的入口侧256a连接到该旋转接头255的入口用连接口c上,外部配管256的出口侧256b连接到该旋转接头255的出口用连接口d上。再者,外部配管256与液压驱动源G连接。
通过该旋转接头255,在伴随有旋转动作的液压马达224侧的配管253和不作旋转动作的外部侧配管256之间进行工作流体的传送。
液压马达224的驱动力借助于上述齿轮机构221、液压马达224传递给第一轴部237,而且,通过齿轮机构221传递给第二、第三轴部238、239。第二轴部238与第三轴部239相互反向旋转。(接合滚筒部220)(参照图32)
接合滚筒部220,将里面滚筒203与外面滚筒204沿管轴方向相互并列地设置着,而且两个滚筒203、204配设成将带状构件500夹在其间且保持有给定的间隔。
接着,如上文所述,里面滚筒203直接安装在第二轴部238上,外面滚筒204直接安装在第三轴部239上。
该接合滚筒部22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的接合滚筒部50没有任何差别。
在图32中,260是圆筒本体,261是轮状凸缘。从动输送滚筒207(参照图33及图34)
从动输送滚筒207构成输送机构的一部分,与固定在成形框201前面的反作用力部件263、一端固定于该反作用力部件263上而另一端固定于从动输送滚筒207的保持框264上的挤压装置265,及该挤压装置265的导向部件266共同构成从动输送机构。
该从动输送滚筒207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形式中为4个),分别对应并倾斜于带状构件500卷绕的螺距。
挤压装置265是所谓的空压式气缸装置,由气缸265a和活塞杆265b构成,气缸265a通过固定在成形框201上的导向部件266可自由滑动地保持着。
该从动输送机构还附加有制动装置267。
促动装置即挤压装置265或制动装置267通过旋转接头(图中未示)、空压管610被导引至外部的空压驱动源H。
通过挤压装置265的动作,从动输送滚筒207挤压管渠的壁面,保持该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S1在管渠内的中心。另外,当制动装置267动作时,该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S1以不动状态固定在管渠内。
此外,促动装置(挤压装置265、制动装置267)可以采用液压驱动或电动式。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208(参照图35、图36)
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208,以一根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270为主体,由其前端的灌注部271、基端的旋转接头部272构成,并邻接接合机构205配置,同时,与该接合机构205的旋转接头255联动。
本构成依照先前的第一实施例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因此,其详细说明省略。(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270)
在图35中,270a是灌注管270的水平部,270b是竖直部,270c是安装部。274是支持配件。275是配设在灌注管270的安装部270c途中的手动式开闭阀。(灌注部271)
271a是多个灌注孔。(旋转接头部272)
旋转接头部272与液压马达224的旋转接头部255共用。
在图36中,在固定体255A上形成有口1,在旋转体255B上形成连接口m、液体通路n、连通孔o、凹槽p。其次,灌注管270与该旋转接头部272的口1连接,固定材料供给管276与连接口m连通。
在图例中,作为液压系统与砌体填充材料系统的共用型,采用了第一实施例的旋转接头装置9C,但是,并不排除旋转接头装置9(9A、9B)。此外,液压系统与砌体填充材料系统彼此也可以是单独体。在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276的另一端,对于将砌体填充材料送入该砌体填充材料供给管276中的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K1的配设,与先前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砌体填充材料也是相同的,其说明省略。外周限制框体209(参照图42~图45)
外周限制框体209实质上做成圆环状,与成形框201处在同样的轴心上,并以给定间隔配置在该成形框201的外侧,而且,通过给定的连接机构与成形框201联动。
外周限制框体209以圆环状框体280及约束滚筒282为主体而构成,约束滚筒282在该框体280的圆周方向上以给定间隔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枢支于该框体280上的滚筒轴281上。(框体280)
框体280由相互平行配置的圆环板283(前部283a、后部283b)、将前后圆环板283a、283b彼此刚性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板284构成,并构成具有刚性的有一定宽度的圆环体。框体280的宽度即前后圆环板283a、283b的间隔小于成形框201的宽度。前后圆环板283a、283b之间枢支有滚筒轴281,围绕该滚筒轴281可自由旋转地安装有约束滚筒282。
框体280为多个分割体(在本实施形式中为2个分割体280A、280B),各分割体280A、280B的前端连接板284彼此对峙,借助于装于其间的螺栓、螺母285可自由安装、拆卸。再者,通过螺栓、螺母285的拧入具有使框体280缩小直径的作用。
在一个框体280A上,形成用于接受接合机构207的外面滚筒204的凹部280a,这部分变成宽度比较窄的结构,但是,不言而喻,能确保足够的刚性。
此外,在该框体280A上,在前后圆环板283a、283b上,开设有用于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208的灌注管270装入凹部280a的旋转方向后方部的孔或切槽凹部(在图例中为切槽凹部)280b。换句话说,灌注管270装入该孔280b中。其前端的灌注部271从后部圆环板283b突出。(约束滚筒282)
约束滚筒282沿着框体280以给定间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形式中为8个),各个约束滚筒282围绕轴部281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着,该轴部281通过轴承枢支在前后圆环板283a、283b之间。该滚筒282的内侧部从框体280的内缘端突出,另外,在滚筒282的周面以给定间隔在一个或多个滚筒轴向上设有轮状凸缘。
更详细地说,约束滚筒282,在作成圆筒状的滚筒本体282a的圆周面上,设置有一个或以给定间隔设置多个(至少两个)轮状凸缘282b,相邻的轮状凸缘282b的间隔与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的一个或多个间隔一致,并且嵌入该凹槽504内。另外,圆筒本体282a的外周被压接于带状构件500的突条的外表面。在图例中,滚筒本体282a与轮状凸缘282b彼此为单独部件,独立旋转,即使轮状凸缘282b与管渠P的表面接触时,也不会影响滚筒本体282a的旋转(与外面滚筒204同方向)。当然,也不妨将滚筒本体282a与轮状凸缘282b做成一体。
此外,虽然在图例中,滚筒282为8个,但是,并不限于这个数量。配置更多数量更佳。(连接机构、连杆287)
该外周限制框体209通过以连杆287为主体的连接机构,与成形框201联动。
换句话说,连杆287通过销287c使具有刚性的两根杆体287a、287b自由弯曲,在一个杆体287a的端部,螺纹地设置有螺纹部287d,该端部可嵌入外周限制框体209的框体280的切槽288中,并通过两个螺母289夹住该框体280而固定。另外,另一杆体287b的基部,可自由安装地固定在安装肋290上,该安装肋290安装在成形框201的前面。该连接结构沿着成形框201及外周限制框体209的圆周方向保持适当间隔地配置在多个位置处(在本实施形式中为4个),但是,并不限于该安装位置。
该连接机构表示的只是一例,只要是将成形框201与外周限制框体209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都是可行的,能安装、拆卸是主要条件。
这样的外周限制框体209,对围绕成形框1卷绕的带状构件500的外周构成约束,由此阻止带状构件500的直径膨胀。管渠P内的内衬施工
下面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内衬施工装置S1进行地下埋设管渠内的内衬施工的方法加以说明。
图41示出了该内衬施工工程的概要。在图23的基础上,新增空压驱动源H。从液压驱动源G经由液压配管600、旋转接头255、导向接合机构5的液压马达224。从空压驱动源H经由空气配管610导向从动输送滚筒207的挤压装置265。
以下,按照工程顺序说明施工方法的一形式例子(第一例)
(1)将本内衬施工装置S1搬入人行孔Q1内。将该施工装置S1与液压驱动源G及空压驱动源H连接。这时,在从动输送机构B中,通过使挤压装置265动作,使从动滚筒7后退。
(2)在管渠P的人行孔Q1内,驱动本装置S1的接合机构205,将从地面上部拉入的带状构件500围绕成形框1卷绕数圈(3圈左右),制作内衬管(将该内衬管称作开始用内衬管)Ro。
(3)在该状态下安装外周限制框体209。
换句话说,将分割的外周限制框体209套装在开始用内衬管Ro上时,使其约束滚筒282的轮状凸缘282b与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嵌合,另外,在其端部的连接板284彼此之上安装螺栓、螺母285的同时,拧紧螺母,将约束滚筒282的本体282a推到开始用内衬管Ro的表面上。借此,通过约束滚筒282约束开始用内衬管Ro,阻止其扩大。
(4)将开始用内衬管Ro拉入管渠P内。
与此同时,调整主动输送机构的主动输送滚筒206以及从动输送机构的从动输送滚筒207,使其与管渠P的壁面接触。由此,将该内衬施工装置S1保持在管渠P的中心。
(5)驱动接合机构205以及主动输送机构,制造内衬管。
通过主动输送机构的驱动,主动输送机构的输送滚筒206与管渠P的管壁接触,借助于其旋转,而承受来自壁面的反作用力并将旋转力作用给本装置S1,使本装置S1旋转。从动输送机构的输送滚筒207使本装置S的旋转顺利地进行。
由此,带状构件500以螺旋状卷绕,通过自转制管而对内衬管R进行施工。
此外,该内衬管R的直径与开始用内衬管Ro的直径φ相等。
在该工序中,外周限制框体209与成形框201联动,随着成形框201的旋转而移动内衬管R的外周。外周限制框体209限制内衬管R的外周,阻止其直径的膨胀。
(5a)与之同时,在该工序中,驱动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从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208的灌注管270的灌注部271灌注给定量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部271处在外周限制框体209的后方,灌注的砌体填充材料F不会与该框体209接触。
(5b)再者,在该工序中,带状构件500由配置在地面上的卷绕装置T顺次供给。
(6)通过以上工序,制造出给定长度(通常为1m左右)的内衬管R(自转制管)。
之后,使导向机构的制动装置265动作,使从动滚筒207制动,将装置S1固定。另一方面,固定并把持开始内衬管Ro的管端部。
在该状态下,进一步驱动接合机构205。
借助于该接合机构205的接合滚筒220的驱动,将超过自转制管量的带状构件500送入已形成的内衬管R中,克服其接头部的卡合力,其分量使内衬管R的直径扩大为Φ。另外,这时,主动滚筒206为空转状态。
在该动作中,由于外周限制框体209围绕成形框201安装着,因此,在该部分可以阻止内衬管R的直径的扩张。
图28示出了这种状态。即是说,在接合机构205的附近,里面滚筒203和外面滚筒204限制了带状构件500的扩张,但是,在除此之外的地方,因接头部的滑落而立即造成扩张,而且直径会扩大到被管渠P的壁面约束为止。
(7)在内衬管R的直径扩大部分,砌体填充材料由于发泡作用而膨胀,接着开始凝固。
借助于砌体填充材料的凝固,得到所需要的强度的同时,通过该砌体填充材料使内衬管R与管渠P一体化。
(8)反复进行上述的(5)(6)(7)工序,在管渠P内进行内衬施工。
换句话说,驱动接合机构205及主动输送机构206,制造给定长度的小直径φ的内衬管R的同时,灌注砌体填充材料,然后,对主动及从动输送机构进行制动,驱动接合机构205,进行扩径操作,借助于砌体填充材料的发泡,得到固定。
在该动作中,由于外周限制框体209围绕成形框201安装着,因此,在该部分可以阻止内衬管R的直径的扩张。
(9)通过上述操作,在管渠P的全长上进行直径Φ的内衬管R的施工,借助砌体填充材料使管渠P与内衬管R一体化。另外,通过后续工序对该内衬管R穿孔,与安装管构成连通。
下面,示出了施工方法的其它形式例(第二例)。
在该形式中,其特征是,随着内衬管R的自转制管进行的同时,进行扩径。
(1)~(4)的工序,依照上述形式进行。
在(5)的工序中,使接合机构5的旋转大于主动输送机构的主动输送滚筒206的旋转。得到这种状态需采取下述方法:(i)使从动输送机构B的制动装置267半动作,使制动缓慢地发生作用,推迟本施工装置S1本身的旋转;(ii)借助于接合机构5的传动比来降低主动输送滚筒206的旋转,等。
在该施工形式中,在内衬管R的自转制管进行的同时,进行扩径,直至工序(7)。
根据该施工形式,可省去第一例的(6)工序,能得到连续扩径的内衬管R。(本实施例的效果)
按照本实施例,通过装置S1的扩径操作,可在管渠P的整个直径上进行内衬管R的施工,不会产生断面损失,整体可实现非常经济的施工。
另外,砌体填充材料充满构成内衬管R的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内的同时,固定在管渠P的内壁面上,在该砌体填充材料凝固的同时,得到所期望的强度,通过砌体填充材料使内衬管R与管渠P一体化,作为复合管,能发挥充分的强度。
在该过程中,借助于外周限制框体209的作用,扩径动作可从外周限制框体209的后方开始,得到均等的扩径动作。(其它实施形式)(参照图42~图44)
图42~图4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形式。
该实施形式的内衬施工装置S2,使用具有挠曲性的成形框201A,同时安装有与该成形框201A联动的另一种形式的输送机构207A,此外,还增加同样具有挠曲性的外周限制框体209A。成形框201A
成形框201A具有挠曲性,其构成依照第一实施例的成形框201,具有防止内折的功能,备有周长调整机构,而且还备有引导滚筒及接合机构。输送机构207A
输送机构207A,通过连接板301安装在成形框201A的前部,在该成形框201A的相对直径方向上保持有刚性,同时,使长度可调的杆体300与成形框201A联动。杆体300由具有两侧中空部的气缸管302、插入该气缸管302的中空部的活塞管303、介于气缸管302与活塞管303之间安装的弹簧体304构成。弹簧体304选择大的弹簧常数,以强力向径向外侧施力。杆体300可相对于连接板301自由地装卸。
在连接板301上,可自由旋转地安装有与管渠P的壁面接触的输送滚筒306。输送滚筒306由液压马达307通过齿轮机构(传动机构)旋转驱动。
通过输送滚筒306的旋转运动,本施工装置S2在进行旋转操作的同时,使滚筒306停止,对其起到制动的作用。
此外,该输送机构207a最好避开成形框接合机构而配置。
图43示出了杆体300的另一形式。
该形式的杆体300A由下列元件构成:两侧小直径的气缸管310及大直径的气缸管311,可自由滑动地嵌入该气缸管310、311中的活塞管312,与该活塞管312的螺纹部312a螺纹配合的把手部件313,及容纳在气缸管311内、使活塞管312朝管轴方向施力的橡胶体314。把手部件313做成圆环状,其内径表面切有螺纹313a,该螺纹部313a与活塞管312的螺纹部312a螺纹配合。借助于把手部件313的旋转使活塞管312作进退运动,调整杆体300A的长度。
图44示出了输送机构207A的另一形式。
换句话说,杆体320由具有两侧中空部的凹螺纹杆321和中央的凸螺纹杆322构成,凹螺纹杆321固定在连接板301上,凸螺纹杆322两侧切出彼此相反的螺纹,同时,其螺纹部与凹螺纹杆321的螺纹部螺纹配合。根据旋转凸螺纹杆322,两侧凹螺纹杆321彼此远离或接近,从而调整这两侧凹螺纹杆321的长度。外周限制框体209A
外周限制框体209A通过环形体保持挠曲性。
在本实施形式中,卷绕带状构件500的成形框201A,承受该带状构件500的弹性而保持圆形。
在本实施形式中,扩张内衬管R的直径,以及在该扩径的操作中,均可使外周限制框体209A发挥所期望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允许以下的设计变更。
①至于外周限制框体209A,框体208并不限于分割成两个,也可以采用分割成3个以上的结构。(本实施形式的效果)
根据该实施例,通过扩径的操作,可在管渠P的整个直径上进行内衬管R的施工,不会产生断面损失,整体可实现非常经济的施工。
在该扩径的操作中,经由外周限制框体209,可顺利地进行扩径的作用,因而可减轻带状构件500的输送速度、负载的调整程续。
另外,砌体填充材料充满构成内衬管R的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内的同时,与管渠P的内壁面接触,在该砌体填充材料凝固的同时,得到所期望的强度,通过砌体填充材料使内衬管R与管渠P一体化,作为复合管,能发挥充分的强度。
而且,在获得复合管的过程中,可以防止成形框201周围的内衬管R的直径膨胀,可顺利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作业。
第三实施例
图45~图48出了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所谓的外周限制式制管形式。
即,图45及图46示出了本内衬施工装置S3的整体概况,图47~图48示出了其各部分的构成。
在本形式中,使用的带状构件与前面各实施例相比没有变化。内衬施工装置S3
参照图45~图48,说明本实施形式的内衬施工装置S3的构成。
如图45及图46所示,该内衬施工装置S3,主要部分包括:做成圆环状的成形框401、以给定间隔面对该成形框401的内周而配置的多个引导滚筒402、通过该成形框401安装的包括里面滚筒403和外面滚筒404的接合机构405、安装在成形框401前面的由多个驱动轮406a和从动轮406b组成的主动输送机构406、安装在成形框401后面的同一圆周上的多个从动输送机构407以及与接合机构405相邻配置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408。
在图中,A表示的是本装置S2的前进方向,B表示其旋转方向。
以下,说明各部分的详细结构。成形框401(参照图47、图48)
成形框401和前面的成形框301同样,做成圆环状,以给定的宽度和厚度来保持所要求的刚性。圆环状的前面为接合机构405的安装部。该成形框401通过前后面的侧板410(前侧板410A、后侧板410B)、将该侧板410相互连接的加劲部件411而得到大的刚度。可自由地由适当数量的分割体(分区)构成该成形框401。引导滚筒402
引导滚筒402以给定的间隔并以给定的角度,跨越成形框401的前后侧板410A、410B,以其轴部414可自由旋转地安装、配置着。该引导滚筒402的滚筒本体的宽度尽可能地接近成形框401的内宽。
引导滚筒402的构成依照前面的第一、第二实施例,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与带状构件500的内表面接触,限制所形成的内衬管R的外径。接合机构405
接合机构405通过成形框401安装,以里面滚筒403和外面滚筒404为主体,并且备有驱动里面滚筒403的液压马达420及齿轮箱421,在该齿轮箱421中容纳有将旋转运动从该液压马达420传递给外面滚筒404的齿轮机构。
与前面实施例相同,液压马达420通过旋转接头422连接到外部液压配管600上。
该接合机构405的构成,依照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的接合机构7、207的结构,因此,其详细说明省略。(里面滚筒403及外面滚筒404)
里面滚筒403和外面滚筒404互相在管轴方向上并列成组件,并且配置成保持给定间隔以将带状构件夹在里面滚筒403及外面滚筒404之间。在本实施形式中,这些组件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离开,配置成两对。
里面滚筒403和外面滚筒404,可采用跨越成形框401的前侧板410A和后侧板410B安装的形式,或者,以悬臂梁方式安装在前侧板410A上的形式的两种结构。
外面滚筒404和引导滚筒402处在同一圆周上,并且配置、安装在该引导滚筒402之间。主动输送机构406
主动输送机构406由驱动轮406a和从动轮406b构成,并保持给定间隔地交替安装在成形框401的前面。
驱动轮406a与从动轮406b分别通过可自由摇动地安装于成形框401的前侧板410A上的臂430获得支持,另外,各臂430由螺旋弹簧431施力,将各驱动轮406a和各从动轮406b压向管渠P的管壁Pa。
驱动轮406a具有液压马达432,通过来自外部的液压配管来驱动。因此,虽然配备有该输送机构406用的旋转接头,但是,该旋转接头可以兼用作接合机构405的接头,也可作为单独部件。从动输送机构407
从动输送机构407,其多个滚筒体435在其圆周方向上保持给定的间隔且自由旋转地支持在成形框401的后侧板410B上,该滚筒部435与管渠P的管壁Pa接触。
该滚筒部435还设置有在径向的位置调整机构或者施力机构,这是设计上要考虑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408
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408,以一根灌注管440为主体,在其前端配设有灌注部441,通过配置在其基端的混合枪442、旋转接头部443导向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450。灌注管440穿过成形框401的侧板410上开设的保持孔445而被固定保持。在本实施例中,该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408邻接接合机构405配置,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其安装位置可以自由选择。(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450)
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450采用双液体式,其中的A液体系统经由A液体用容器451、泵452、供给管453与旋转接头443连接,B液体系统经由B液体用容器454、泵455、供给管456与旋转接头443连接。
该装置450借助于车轮457装载在可移动的台车458上,随着本制管装置S2的行进而前进。
本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408、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450分别依照先前的第一、第二实施例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208、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K1的构成,而且可与之互换。
作为本实施例的砌体填充材料,A液体是由:相对100重量份的水泥,加入3~15重量份的膨润土、0.1~1.0重量份的起泡剂、0.5~2.5重量份的延迟剂、80~300重量份的水而构成,对于100重量份的该A液体来说,使用硅酸钠水溶液组成的1~30重量份的B液体构成的水泥系组成物。此外,最好是,使上述组成物中含有体积为10~50%的气泡,使皂土及水混合后再与水泥、起泡剂、延迟剂及硅酸钠混合,使硅酸钠水溶液的摩尔比(SiO2/Na2O)为3~4,使组成物的粘度为1000~10000cps,使该粘度的维持时间保持在混合以后的1小时之内。内衬施工
根据本内衬施工装置S3的内衬施工方法依照先前的第二实施例,伴有扩径作用而进行。
施工工程的概要援用图41。液压配管600与接合机构405的液压马达420及主动输送机构406的驱动轮406a的液压马达432连接。在空压驱动的情况下,主动输送机构406的驱动轮406a与空气配管610连接。
在本内衬施工中,随着内衬施工装置S3的进行,进行连续的扩径操作,同时灌注砌体填充材料。
更详细地说,借助本装置S3的接合机构405的驱动,带状构件500受里面滚筒403与外面滚筒404的夹持作用而接合,同时,受沿着成形框401的内周面安装的引导滚筒402的外周限制,慢慢地以螺旋状向内侧折入。与此同时,借助于主动输送机构406的驱动,与管渠P的管壁接触的驱动轮406a接受由其旋转引起的来自壁面的反作用力,将输送力施加给本装置S3,使本装置S3旋转。从动轮406b及从动输送机构407使本装置S3的旋转能顺利地进行。
由此,通过本装置S3使带状构件500卷绕成螺旋状,在外周限制的作用下而逐渐形成内衬管R。
在先扩径的内衬管R固定在管壁P上,本装置S3形成的内衬管R因当初受到成形框401及引导滚筒402的约束而为小直径,随着本装置S3的行进,自成形框1、引导滚筒402的约束下解放,逐渐扩径。
也即,借助于接合机构405的里面、外面滚筒403、404的旋转,将带状构件500以给定的输送力及输送速度输送,但是,本装置S3通过与管渠P的管壁接触的驱动轮406a,保持其旋转速度为一定速度,因其为比带状构件500的输送速度更慢的速度,故在内衬管R的带状构件500中产生剪断力,进而,造成接头部的错位(滑动),引起扩径作用。
该扩径在本装置S3的一定旋转前进速度之下,通过控制接合机构405对带状构件500的输送速度,可得到稳定的扩径状态。为了掌握扩径状态,用适当的检测器检测扩径角度,基于该检测值,对输送速度进行控制。
本装置S3的旋转由于是通过液压驱动的多个驱动轮406a实现的,因而,能获得稳定的旋转力,而且,由于和从动轮406b同时对管渠P的管壁自由施力,所以,也可以适应管壁凹凸不平或为非圆形,获得稳定的制管作用。
另一方面,在此期间,从砌体填充用灌注管440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换句话说,从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450供给的A液体及B液体经由旋转接头443、混合枪442,从灌注部441向扩径途中的内衬管R的表面喷出。该砌体填充材料进入构成内衬管R的带状构件500的凹槽504内,随着时间的经过湿润膨胀,之后硬化。
如上文所述,由于内衬管R能得到稳定的扩径状态,因此,砌体填充材料的喷出位置也确定在恒定的位置,容易进行位置调整。不会造成灌注管440的破损。
在本实施例中,砌体填充材料可以自由采用先前的实施例的形式。(本实施例的效果)
①在施工装置S3的一定的旋转前进速度下,通过控制带状构件500的输送速度,可得到稳定的扩径状态。
②由于有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操作,内衬管R采用稳定的扩径状态,所以,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可适当地确定,可进行良好的灌注作业。
③由于本施工装置S3采用外周限制,所以不需要先前第二实施例中的特别的限制框体。
第四实施例
图49示出了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整体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也沿用了图2~图16、图23~图27、及图50、图51。
第四实施例省去了先前第一实施例的施工方法、装置中的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作用、结构。
换句话说,本第四实施例内衬施工装置S4并不设置第一实施例中内衬施工装置S所拥有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以及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K1。
在本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其功能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完全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内衬施工装置S4(参照图49、图2~图16)
本内衬施工装置S4包括:成形框1(包含周长调整装置机构2、间隔保持机构3)、引导滚筒4、包括里面滚筒5与外面滚筒6的接合机构7。即、本装置S4省略了第一实施例的内衬施工装置S的构成中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8以及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K1。而且,旋转接头可以使用旋转接头装置9C的液压系统、或者公知的结构。内衬施工(参照图23~图27)
根据本内衬施工装置S4的内衬施工方法,依照先前第一实施例,并不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
施工工程的概要沿用图23。在施工现场(图23)并不准备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K。
将本内衬施工装置S4搬入管渠P内时,液压配管600连接至本装置S4的驱动系统上。
内衬施工依照第一实施例的顺序,按以下顺序进行:
(1)~(3):依照上述(1)~(3)的工序。
(4):依照上述(4)的工序。
(4a):依照照上述(4a)的工序。
(4b):依照上述(4c)的工序。
(5):依照上述(6)、(6b)的工序。
简言之,在施工之前,将带状构件500卷绕在成形框1周围后,将接合机构7的安装部以其圆环向内折入,使得装置S4的整体对应于管渠P的断面,之后,装入管渠P内。
驱动施工装置S4,在带状构件500的闭合位置,通过接合机构7的外面滚筒6和里面滚筒5的夹持作用将相邻的接头互相接合。外面滚筒6,通过与带状构件500外面所形成的凹槽504的接合,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500一起以给定间隔朝管轴方向前进,接合机构7始终位于闭合位置上。由此,本内衬施工装置S4即可整体公转,使带状构件500连续地闭合而制管。
此时,安装于接合机构7的成形框1的环形体,经由与管壁接触的输送滚筒73而承接朝向中心方向的压力,成为中折的状态。卷绕在成形框1周围的内衬管R,仅仅为接合机构7的安装部的环形部离开管壁,其余的部分则通过带状构件500的弹性而向外扩张,保持与管壁的紧密接触状态。
随着内衬管R形成的进行,在接合机构7的更后方的内衬管R,逐渐从凹断面恢复成凸断面,沿全周而紧密地与管壁接触。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内衬施工,在内衬管R成形的同时,也能在管渠P的整个断面上形成内衬管R,不会发生断面损失,可实现经济地施工。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第一实施例中所指出的之外,还可进行以下设计变更。
①在接合机构7中,除了液压驱动、空压马达之外,也可采用电动马达。采用空压马达时,仍然采用旋转接头,但是,采用电动马达时,要使用旋转刷替代旋转接头。
或者,不排除手动机构,经过齿轮机构31实施把手的操作,来驱动滚筒5、6。(本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用了具有普通挠曲性的成形框1,因此,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扩径操作,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在管渠P的整个断面上形成内衬管R,不会产生断面损失,能实现经济的施工。
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特征是,省略了第三实施例的内衬施工中的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
第五实施例沿用图45~图48进行说明。
即是说,本第五实施例的内衬施工装置S5不设置第三实施例的内衬施工装置S3所拥有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机构408以及砌体填充材料供给装置450、K、K1。
在本第五实施例中,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内衬施工装置S5
即、本内衬施工装置S5包括:成形框401、引导滚筒402、包含里面滚筒403与外面滚筒404的接合机构405、包含驱动轮406a与从动轮406b的主动输送机构406、从动输送机构407。内衬施工
本内衬施工装置S5的内衬施工方法,依照先前第三实施例,伴随扩径作用进行。
施工工程的概要沿用图41。将液压配管600连接在接合机构405的液压马达420及主动输送机构406的驱动轮406a的液压马达432上。在空压驱动的情况下,主动输送机构406的驱动轮406a与空气配管610连接。
在本内衬施工中,随着内衬施工装置S5的进行,进行连续的扩径操作。
更详细地说,借助本装置S5的接合机构405的驱动,带状构件500受里面滚筒403与外面滚筒404的夹持作用而接合,同时,接受沿着成形框401的内周面安装的引导滚筒402的外周限制,慢慢地以螺旋状向内侧折入。与此同时,借助于主动输送机构406的驱动,与管渠P的管壁接触的驱动轮406a受由其旋转引起的来自壁面的反作用力,将输送力施加给本装置S5,使本装置S5旋转。从动轮406b及从动输送机构407使本装置S5的旋转能顺利地进行。
由此,通过本装置S5使带状构件500卷绕成螺旋状,在外周限制的作用下而逐渐形成内衬管R。
在先扩径的内衬管R固定在管壁P上,本装置S5形成的内衬管R因当初受到成形框401及引导滚筒402的约束而为小直径,随着本装置S5的行进,向成形框1、引导滚筒402的约束下解放,逐渐扩径。
也即,借助于接合机构405的里面、外面滚筒403、404的旋转,将带状构件500以给定的输送力及输送速度输送,但是,本装置S5通过与管渠P的管壁接触的驱动轮406a,保持其旋转速度为一定速度,因其为比带状构件500的输送速度更慢的速度,在内衬管R的带状构件500之间产生剪断力,进而,造成接头部的错位(滑动),引起扩径作用。
该扩径在本装置S5的一定旋转前进速度之下,通过控制接合机构405对带状构件500的输送速度,可得到稳定的扩径状态。为了掌握扩径状态,用适当的检测器检测扩径角度,基于该检测值,对输送速度进行控制。
本装置S5的旋转由于是通过液压驱动的多个驱动轮406a实现的,因而,能得到稳定的旋转力,而且,由于和从动轮406b同时对管渠P的管壁自由施力,所以,也适应于管壁凹凸不平或为非圆形,获得稳定的制管作用。(本实施例的效果)
①在施工装置S5的一定的旋转前进速度下,通过控制带状构件500的输送速度,可得到稳定的扩径状态。
②由于本施工装置S5采用外周限制,所以不需要先前第二实施例中的特别的限制框体。
工业上的应用性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是在内衬管的形成过程中,进行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所以,对内衬管的长大化能够在不妨碍灌注作业的前提下进行实施。
此外,在内衬管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凹入成形、扩径成形的形式,能在管渠整个断面上形成内衬管,而且,通过凝固性砌体填充材料的灌注,可使管渠与内衬管一体化,获得大的强度。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在所述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从留下来的管状体的前方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管状体的外表面与已经设置的管渠的内表面之间。
2、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在所述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在所述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或该管状体的任意的缘部,在将其向内径方向折入成凹状的同时,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凹部,
之后,使凹部朝外径方向恢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带状构件具有弹性,凹部在该变形之后立即能以管状体的弹性力恢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凹部在该变形后借助于配置在的管状体内的恢复装置恢复。
5、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使用允许朝径向伸缩位移的内周限制式成形框,
在所述成形框上至少配置有:具有从内外夹持所述带状构件的里面滚筒、外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所述成形框的压接滚筒的配设部位向内径方向凹入,
Claims (24)
1、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在所述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管状体的外表面与已经设置的管渠的内表面之间。
2、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在所述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在所述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或该管状体的任意的缘部,在将其向内径方向折入成凹状的同时,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凹部,
之后,使凹部朝外径方向恢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带状构件具有弹性,凹部在该变形之后立即能以管状体的弹性力恢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凹部在该变形后借助于配置在的管状体内的恢复装置恢复。
5、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使用允许朝径向伸缩位移的内周限制式成形框,
在所述成形框上至少配置有:具有从内外夹持所述带状构件的里面滚筒、外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所述成形框的压接滚筒的配设部位向内径方向凹入,
所述留下的管状体的压接滚筒的对应位置,向内径方向折入的同时,将砌体填充材料灌注到该凹部,
之后,使凹部朝外径方向恢复。
6、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里面滚筒与外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所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在使所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所述压接滚筒,使所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同时,
与该内衬管的形成同步地从所述灌注管灌注砌体填充材料。
7、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所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所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解除安装有所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在使所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所述压接滚筒,使所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同时,
与该内衬管的形成同步地从所述灌注管灌注砌体填充材料。
8、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所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9、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所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邻接于所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配置在该接合机构的前进方向的后方、至少在该外面滚筒的里侧设有砌体填充材料的排出口的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
解除安装有所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压接滚筒是,与接合机构联动地配置着、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并向带状构件的螺旋卷绕的方向施加输送驱动力的输送滚筒。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压接滚筒是间隔滚筒。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或里面滚筒接受来自通过工作压力流体的压力驱动的促动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驱动,
在所述接合机构的工作压力流体系统回路中的工作流体用旋转接头的轴中心,可自由插入或拆卸地配设有与所述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连通的灌注接管,在所述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与所述灌注接管之间装有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
13、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8或9所记载的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的旋转接头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接合机构的外面滚筒或里面滚筒接受来自通过工作压力流体的压力驱动的促动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驱动,
在所述接合机构的工作压力流体系统回路中的工作流体用旋转接头的轴中心,可自由插入或拆卸地配设有与所述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连通的灌注接管,在所述砌体填充材料用灌注管与所述灌注接管之间装有砌体填充材料用旋转接头。
14、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使用圆环状的成形框,
使用施工装置,该施工装置,在所述成形框上至少配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所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而且,该施工装置还具有与所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借助于所述成形框的环状限制使所述带状构件形成直径小于管渠内径的管状体,同时在该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使所述带状构件之间产生滑动,对所述管状体扩径,使其一边接近管渠的内表面,一边连续地形成内衬,
同时,借助于安装在所述施工装置上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在所述扩径中的管状体的外表面与管渠内表面之间灌注砌体填充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记载的内衬施工方法,其特征是,
使用内周限制成形框,
配备以给定间隔配置在所述成形框的外侧、同时与该成形框联动、围绕在卷绕于成形框周围的内衬管的外周的外周限制框体,
借助于所述外周限制框体限制管状体的扩径。
16、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具有圆环状的成形框,
在所述成形框上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所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而且,还具有与所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还包括通过所述成形框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
17、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至少包括:
具有给定宽度、保持为圆环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所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与所述成形框联动地安装着、具有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滚筒、使该滚筒与管渠壁面接触而将成形框保持在管渠的中心位置的输送机构;
以给定间隔配置在所述成形框的外侧、同时与该成形框联动、围绕在卷绕于成形框周围的内衬管的外周的外周限制框体,
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的砌体填充材料灌注管。
18、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使用允许朝径向伸缩位移的内周限制式成形框,
在所述成形框上至少配置有:具有从内外夹持所述带状构件的里面滚筒、外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所述成形框的压接滚筒的配设部位向内径方向凹入,
将带状构件围绕该成形框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
19、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在使所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
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所述压接滚筒,使所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
20、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所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解除安装有所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在使所述成形框旋转的同时,通过与管渠壁面接触的所述压接滚筒,使所述接合机构的环形体处于中折状态,围绕该成形框把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内衬管。
21、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的、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构成的接合机构;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22、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管渠内,将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凹槽并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的具有弹性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包括:
借助于环形体连接而构成的环形机构成为可自由弯曲的并限制各环形体的中折的闭合状的成形框,
围绕所述成形框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的、与将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内衬管的内表面接触的多个引导滚筒,
接合机构,通过所述成形框安装着,配置在所述已经形成的内衬管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里面滚筒与外面滚筒构成,而且,该外面滚筒具有嵌入所述带状构件的凹槽的凸缘,
配置在所述接合机构上、其外面朝最外侧突出而与管渠壁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压接滚筒;
解除安装有所述接合机构的成形框上的环形体的中折限制。
23、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是如下的方法:
使用圆环状的成形框:
使用施工装置,该施工装置,在所述成形框上至少配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所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而且,该施工装置还具有与所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借助于所述成形框的环状限制使所述带状构件形成直径小于管渠内径的管状体,同时在该管状体的形成过程中,使所述带状构件之间产生滑动,对所述管状体扩径,使其一边接近管渠的内表面,一边连续地形成内衬,
使所述施工装置一边以一定的旋转前进速度行走,一边基于管状体的扩径角度控制带状构件的输送速度。
24、一种管渠内的内衬施工装置,在管渠内,将在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给的长尺寸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留下相接的接头彼此卡合而形成的管状体,借助于新供给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的前方附加地形成管状体,其特征是,
具有圆环状的成形框,
在所述成形框上至少备有:具有从内外夹着所述带状构件使其接合的外面滚筒与里面滚筒的夹持机构、以及与带状构件的里面或外面接触的可自由旋转的多个引导滚筒,
而且,还具有与所述成形框联动安装的、与管渠壁面接触并将输送力施加给该成形框的输送机构,
还包括借助于所述输送机构的驱动,以比所述夹持机构产生的所述带状构件的输送速度慢的一定的速度旋转,控制所述带状构件的输送速度的装置,以得到给定的管状体的扩径角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0377464A JP2002181232A (ja) | 2000-12-12 | 2000-12-12 | 管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法 |
JP377828/00 | 2000-12-12 | ||
JP377828/2000 | 2000-12-12 | ||
JP377464/2000 | 2000-12-12 | ||
JP377464/00 | 2000-12-12 | ||
JP2000377828A JP4177550B2 (ja) | 2000-12-12 | 2000-12-12 | 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及びその施工装置 |
JP2001012176A JP4746185B2 (ja) | 2001-01-19 | 2001-01-19 | 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 |
JP012176/01 | 2001-01-19 | ||
JP012176/2001 | 2001-01-19 | ||
JP2001171306A JP3971587B2 (ja) | 2001-06-06 | 2001-06-06 | 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及びその施工装置 |
JP171306/2001 | 2001-06-06 | ||
JP171306/01 | 2001-06-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1062A true CN1401062A (zh) | 2003-03-05 |
CN1238650C CN1238650C (zh) | 2006-01-25 |
Family
ID=27481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80484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8650C (zh) | 2000-12-12 | 2001-12-11 | 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86060B2 (zh) |
EP (1) | EP1281902B1 (zh) |
JP (1) | JP4313037B2 (zh) |
KR (1) | KR100836462B1 (zh) |
CN (1) | CN1238650C (zh) |
AT (1) | ATE506568T1 (zh) |
AU (1) | AU784066B2 (zh) |
DE (1) | DE60144473D1 (zh) |
WO (1) | WO200204859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56059A (zh) * | 2013-07-12 | 2016-05-04 | 意大利技术学院基金会 | 用于基底无损穿透的系统 |
CN106247075A (zh) * | 2016-09-26 | 2016-12-21 | 天津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异形管道修复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EP11308A (en) * | 2005-04-14 | 2010-06-10 | Rib Loc Australia | Underground and partly submerged pipe wi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4805093B2 (ja) * | 2006-10-25 | 2011-11-02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既設管の更生方法 |
US8347477B2 (en) * | 2006-12-18 | 2013-01-08 |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 Pipe producing apparatus and existing pipe rehabilitating method employing the same |
KR101010932B1 (ko) * | 2008-02-04 | 2011-01-25 | 호용종합건설주식회사 | 관로 내면 라이닝 장치 |
KR101783491B1 (ko) | 2009-07-27 | 2017-10-23 |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제관기 및 제관 방법 |
US8496408B1 (en) | 2010-06-04 | 2013-07-30 | Spring Lock Liners, Llc | Spring lock culvert pipe liner |
EP2674280A4 (en) * | 2011-02-07 | 2016-10-12 |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 DEVICE FOR PREPARING TUB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UBES |
WO2013046343A1 (ja) * | 2011-09-27 | 2013-04-04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供給装置および帯状部材の供給方法 |
WO2014066934A1 (en) * | 2012-10-29 | 2014-05-08 | Elegant Technical Solutions Pty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nding a liner inside a host pipe |
DE202013012442U1 (de) | 2013-10-21 | 2016-11-23 | Federal-Mogul Bremsbelag Gmbh | Trägerkörper für einen Bremsbelag einer Scheibenbremse mit Tilgermasse zur Veränderung der Schwingung |
WO2015166948A1 (ja) * | 2014-04-30 | 2015-11-05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製管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製管方法 |
EP3153299B1 (en) * | 2014-06-04 | 2023-03-15 |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 Pipe-making machine |
JP6133457B1 (ja) * | 2016-02-08 | 2017-05-24 | 足立建設工業株式会社 | 塑性加工機構を備えたライニング用製管装置及び該製管装置による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 |
US10377078B2 (en) * | 2017-05-10 | 2019-08-13 | Sipp Technologies, Llc | Inverted filament winder for pipeline rehabilitation |
US10473256B2 (en) * | 2017-05-10 | 2019-11-12 | Sipp Technologies, Llc | Inverted filament winder for pipeline rehabilitation |
US10557586B2 (en) * | 2017-05-10 | 2020-02-11 | Sipp Technologies, Llc | Inverted filament winder for pipeline rehabilitation |
US20180328531A1 (en) * | 2017-05-10 | 2018-11-15 | Sipp Technologies, Llc | Plugg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ipe Lining Applications |
CN113510921B (zh) * | 2021-04-01 | 2022-12-06 | 河北博通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压液压胶管生产系统及生产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88256B2 (ja) * | 1988-05-02 | 1994-11-09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既設管のライニング工法 |
WO1990005873A1 (de) | 1988-11-21 | 1990-05-31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ilden einer zylinderförmigen auskleidung in einem langgestreckten hohlraum |
JPH02194928A (ja) * | 1989-01-25 | 1990-08-01 | Sekisui Chem Co Ltd | 既設管のライニング工法 |
DE4013333A1 (de) * | 1990-04-26 | 1991-10-31 | Eickhoff Geb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unterirdischen herstellung eines verbundrohres |
JP3026546B2 (ja) | 1995-08-18 | 2000-03-27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及びその施工装置 |
JP3035466B2 (ja) | 1995-03-24 | 2000-04-24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異形断面管渠における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及びその施工装置 |
JPH09207216A (ja) * | 1996-02-06 | 1997-08-12 | Kubota Kensetsu:Kk | ケーブル挿通用鞘管の布設工法 |
JP3601230B2 (ja) * | 1996-02-16 | 2004-12-15 | 東京都下水道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周長調整機構付き管渠内用ライニング施工装置並びに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 |
US5785456A (en) * | 1996-09-11 | 1998-07-28 | Danby Of North America |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lining pipes |
EP0902224B1 (en) | 1997-01-22 | 2010-05-12 | Sekisu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ning device for inside of free section duct |
JP3790624B2 (ja) * | 1998-03-13 | 2006-06-28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周長の調整を伴う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 |
US6167913B1 (en) * | 1999-01-13 | 2001-01-02 | Cempipe Ltd. | Pipe liner, a liner product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nd installing the liner |
-
2001
- 2001-12-11 US US10/169,081 patent/US718606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12-11 WO PCT/JP2001/010822 patent/WO2002048594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1-12-11 CN CNB018048455A patent/CN123865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2-11 KR KR1020027007502A patent/KR10083646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1-12-11 JP JP2002549871A patent/JP431303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12-11 EP EP01270723A patent/EP128190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12-11 AU AU22599/02A patent/AU784066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1-12-11 AT AT01270723T patent/ATE506568T1/de active
- 2001-12-11 DE DE60144473T patent/DE60144473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56059A (zh) * | 2013-07-12 | 2016-05-04 | 意大利技术学院基金会 | 用于基底无损穿透的系统 |
CN105556059B (zh) * | 2013-07-12 | 2017-11-17 | 意大利技术学院基金会 | 用于基底无损穿透的系统 |
CN106247075A (zh) * | 2016-09-26 | 2016-12-21 | 天津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异形管道修复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0144473D1 (de) | 2011-06-01 |
JP4313037B2 (ja) | 2009-08-12 |
EP1281902B1 (en) | 2011-04-20 |
CN1238650C (zh) | 2006-01-25 |
US20040013472A1 (en) | 2004-01-22 |
EP1281902A1 (en) | 2003-02-05 |
JPWO2002048594A1 (ja) | 2004-04-15 |
KR100836462B1 (ko) | 2008-06-09 |
KR20020086862A (ko) | 2002-11-20 |
AU784066B2 (en) | 2006-01-19 |
ATE506568T1 (de) | 2011-05-15 |
US7186060B2 (en) | 2007-03-06 |
AU2259902A (en) | 2002-06-24 |
EP1281902A4 (en) | 2005-01-05 |
WO2002048594A1 (fr) | 2002-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38650C (zh) | 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46994C (zh) |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 | |
CN1298939C (zh) | 旋转埋设桩 | |
CN1187543C (zh) | 阀装置 | |
CN1320224C (zh) | 卫生洗净装置 | |
CN1047736C (zh) | 滑雪板的固着楔结合机构 | |
CN1295452C (zh) | 用于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控制设备 | |
CN1431927A (zh) | 微小气泡发生器及具有该发生器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 |
CN1617919A (zh) | 气体包合物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 |
CN1093794C (zh) | 喷液头、利用此喷液头的喷液头盒以及喷液装置 | |
CN1913970A (zh) | 剪断式破碎机和剪断式破碎方法 | |
CN1483515A (zh) | 流动体的处理装置、流动体的处理方法及带有微细化装置的脱气机 | |
CN1017792B (zh) | 翼型叶片 | |
CN1087614A (zh) | 用于高强度路面的透水性树脂混合物及该混合物制成的铺地砖和路面 | |
CN1839244A (zh) | 声学头和组件及其用途 | |
CN1249356C (zh) | 旋翼风扇及其成形用模具和流体送进装置 | |
CN1405450A (zh) | 液体排放器和包括该液体排放器的设备 | |
CN1796825A (zh) | 用于车辆的多档变速器 | |
CN1397735A (zh) | 管泵 | |
CN1942690A (zh) | 车辆用自动变速器 | |
CN1221461C (zh) | 带有高速倾斜部的自动扶梯 | |
CN1878926A (zh) | 径向扩张系统 | |
CN1692239A (zh) | 自动变速机 | |
CN1522348A (zh) | 连续液压变速传动装置和动力传输设备 | |
CN1379195A (zh) | 特种异形包容包络传动链及相关传动齿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25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