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8438A - 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 Google Patents

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68438A
CN1368438A CN01144092A CN01144092A CN1368438A CN 1368438 A CN1368438 A CN 1368438A CN 01144092 A CN01144092 A CN 01144092A CN 01144092 A CN01144092 A CN 01144092A CN 1368438 A CN1368438 A CN 1368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rk
transfer
transition zone
boundary
base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44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玉井繁
新谷全利
小山格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ed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e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e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e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8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84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02Web delivery apparatus, the web serving as support for articles, material or another web
    • B65H37/005Hand-held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02For plural parts or plural areas of single part
    • Y10T156/1705Lamina transferred to base from adhered flexible web or sheet type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88Work traversing type and/or means applying work to wall or static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88Work traversing type and/or means applying work to wall or static structure
    • Y10T156/1795Implement carried web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8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 means with handle or handgri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4Layer or component removable to expose adhesive
    • Y10T428/149Sectional layer removable
    • Y10T428/1495Adhesive is on removable layer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 Dispensing Devices (AREA)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利用覆膜转移技术来将由字母、编码、图案或其组合组成的各种标记转移用的标记转移工具。一种由连续而可按规定间隔剥离地设置并保持在基带表面上的压敏粘性转移标记,和设置在转移标记之间用来示出转移标记的分界位置的可见辨认线组成的标记转移带。相应于这种设计,标记转移工具的转移头的先导边为一可见辨认定位部,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的重合被用作转移的标准,因此标记转移带的转移标记能够准确地被转移到校正区域上。

Description

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记转移工具和一种标记转移带,更具体点说涉及一种标记转移技术,该技术可用来将由字母、编码、图案或其组合组成在薄膜上而排列并形成在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标记转移到纸张或类似物上。
背景技术
通常,由字母、编码、图案或其组合组成的各种标记被制备在印章上并通过油墨压印在纸张或其他物件表面上,或被制备成标记封条胶粘在纸张或类似物上。
近年来在技术革新和用户愿望多样化的背景下,在各技术领域都需要扩大产品品种,在处理各种标记的文具用品业领域也不例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问题的新的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与传统上利用覆膜转移技术将由字母、编码、图案或其组合组成的标记转移的标记使用技术完全不同的新的标记转移技术。
本发明又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标记转移工具来使用将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标记转移到纸张或类似物上的方法以便有效地应用到一般用户的各种喜好上。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标记转移工具来使用由各种标记和空白部分组成的转移标记,以便在将该转移标记转移后能用书写工具在所说空白部分上书写。
本发明的标记转移工具为一个能将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标记转移到纸张或类似物上的工具,具有一个手持的壳体、一个含有标记转移带可旋转地装在壳体内的释放盘、一个用来收集用过标记转移带可旋转地装在壳体内的收取盘、和一个设在壳体先导端(前端)用来将从释放盘释出的标记转移带加压并转移到校正区域上的转移头,其内的标记转移带具有压敏粘性的转移标记可按规定间隔剥离地连续设置并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上,还有示出转移标记的分界位置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设在转移标记之间,以及用来与标记转移带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可见地对应并重合的可见辨认定位部设在对着走动的标记转移带的固定侧的可见辨认位置上。
在一较优的实施例中,可见辨认定位部设在转移头的带走动区域的可见辨认位置上,或设在壳体先导端部的可见辨认位置上。例如在前一种情况下,最好使用转移头的先导端边或设在转移头表面上的定位指示器;在后一种情况下,最好使用转移头先导端边在壳体内的突起位置。
另外,作为可见辨认定位部可使用转移头的先导端边或设在转移头表面上的定位指示器。
作为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例如可使用下列各种模式:
(1)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在基带相邻转移标记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直线延伸的用来可见辨认的直线,在标记转移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2)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设在基带宽度方向至少一边上用来指示每一转移标记的转移长度范围的标记指示线,这样在相邻标记指示线之间的边界区,便可用作分界可见辨认部。在标记转移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3)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在基带上相邻标记之间穿透的用来可见辨认的缺口。在标记转移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缺口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另外,根据使用的目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可在带走动方向的至少上游侧或下游侧设有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在标记转移的过程中,当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或转移开始位置的容许偏差限度。
标记转移工具的基本构造或者是可重新补充的带座至少具有释放盘和收取盘可卸除地设置在壳体内使标记转移带可被更换,或者是一次使用性的,在壳体内设有释放盘和收取盘,在壳体的先导端设有转移头。
本发明的标记转移带最好在标记转移工具内设置并使用,在该工具内压敏粘性转移标记可按规定间隔剥离地被连续设置并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上,还有示出转移标记之间的分界位置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被设置在转移标记之间。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可见地对应并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在一较优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标记转移带包括一个转移标记层,其上具有多个转移标记被粘合并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侧,其背侧被加工可剥离或剥离成片拿掉。更具体点说可采用下列各种叠层结构:
i)转移标记层由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和具有多个标记在基带走动方向上按规定间隔连续排列的一个标记阵列层整体叠合而成。这个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并保持在被加工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压敏粘性层剥离成片拿掉。
ii)转移标记层由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标记形成层、具有多个
转移标记在基带走动方向上按规定间隔连续排列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这个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并保持在被加工可剥离的基体表面上,可通过标记形成层剥离成片拿掉。
iii)转移标记层由具有多个标记在基带走动方向上按规定间隔连续排列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这个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并保持在被加工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阵列层剥离成片拿掉。
iv)转移标记层由具有多个标记在基带走动方向上连续排列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这个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在被加工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阵列层剥离成片拿掉。
另外,作为分界可见辨认设施可采用下列各种模式:
(a)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在基带表面上相邻转移标记之间相应形成的用来可见辨认的直线。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b)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设在基带表面宽度方向至少一边上形成的标记指示线,这样在相邻标记指示线之间的边界区,便可用作分界可见辨认部。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相应并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c)基带由完全透明的薄膜材料制成,分界辨认设施为在基带背侧相邻转移标记之间相应形成的用来可见辨认的直线。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并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d)基带由完全透明的薄膜材料制成,分界可见辨认设施包括在基带背侧宽度方向至少一边上形成的标记指示线,这样在相邻标记指示线之间的边界区便可用作分界可见辨认部。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分界可见辨认部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e)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至少在基带上相邻转移标记之间穿透的用来可见辨认的缺口。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缺口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另外,根据使用的目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可在带走动方向的至少上游侧或下游侧设有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便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或转移开始位置的容许偏差限度。
为了将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到纸张的所需校正位置上,可用手指夹持壳体,使转移头先导端加压部紧压在校正区上,并在这个状态下沿着纸张移动壳体使转移标记被转移。
具体地说,使设在标记转移带上的可见辨认设施与转移头的可见辨认定位部重合,将转移头紧压在校正区的转移开始端上,然后沿着纸张直接移动壳体,一直到下一个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与可见辨认定位部重合为止。
由于这样操作,在转移头先导端加压部的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标记便可从基带上剥离并被准确地转移到校正区域上,而使用过的标记转移带在转移标记被分离后即剩下的基带被收取并卷绕在收取盘上。
在阅读下面结合附图所作的详细说明和在权利要求中公开的创新事物后当可对本发明的目的和特点有较清楚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标记转移工具的透视图。
图2为标记转移工具的壳体立体内部的前视图。
图3为标记转移工具的透视分解图。
图4A和4B分别为示出标记转移工具的转移头的主要零件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5A为标记转移工具的标记转移带的平面图,示出该带在制造过程中的部分切开视图。
图5B为图5A中沿V-V线切开的标记转移带的剖视图。
图5C为剖视图示出基带和标记转移带的转移标记层的剥离状态。
图6A-6C为放大的前视图分别示出标记转移工具转移头的旋转结构。
图7A-7C为标记转移工具的使用状态的透视图:图7A所示为用右手侧向拉动,图7B所示为用右手垂直拉动,图7C所示为用左手侧向拉动。
图8A、9A、10A、11A分别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2、3、4、5的标记转移工具的标记转移带的平面图,示出该带在制造过程中的部分切开视图。
图8B、9B、10B、11B分别为图8A中沿VIII-VIII线切开、图9A中沿IX-IX线切开、图10A中沿X-X线切开、图11A中沿XI-XI线切开的标记转移带的剖视图。
图8C、9C、10C、11C均为剖视图,分别示出各该实施例中基带和标记转移带的转移标记层的剥离状态。
图12A、13A分别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7、8的标记转移工具的转移头的主要零件的透视图。
图12B、13B均为平面图分别示出各该实施例中转移头的主要零件。
图14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8的标记转移工具的透视分解图。
图15A、16A、17A、18A分别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9、10、11、12的标记转移工具的标记转移带的平面图,示出该带在制造过程中的部分切开视图。
图15B、16B、17B、18B分别为图15A中沿XV-XV线切开、图16A中沿XVI-XVI线切开、图17A中沿XVII-XVII线切开、图18A中沿XVIII-XVIII线切开的标记转移带的剖视图。
图15C、16C、17C、18C均为剖视图,分别示出各该实施例中基带和标记转移带的转移标记层的剥离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到图18A-18C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标记转移工具,在这些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相同的构件。
实施例1
图1至图7A-7C示出按照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工具。该标记转移工具1,具体地说,用来将由字母、编码、图案或其组合结合在薄膜上而被布置并被形成在标记转移带T上的标记(在所示出的例子中只是一个由字母“SEED”组成的标记)M、M、...转移到一张纸或类似物上,并且它是可重新补充的,具有带盒结构,允许将标记转移带T作为消耗部分而更换。
标记转移工具1具有一个壳体2,其外观如图1所示,而转移带卡座C有一转移头如图2和3所示。
壳体2可用一只手夹持操作,为一扁平盒,其前面的轮廓形状和尺寸宽度足够将转移带卡座C装入,其面对的一对扁平的面侧和背侧当用一只手夹持操作时是标准的夹持侧。壳体2为一由注射模塑或类似方法整体制成的塑料结构,而壳体主体4和盖体5是分离的,转移带卡座C可拿掉地插置到壳体主体4内。在壳体2的先导端制有一个转移头插入部6可供转移头H插入和取出。
转移带卡座(简称带座)C为一可更换的消耗部分。带座C具有一个释放盘11其上卷绕着标记转移带T,和一个可旋转地装在卡座壳体10上的可转动的收取盘12用来收集使用后的标记转移带,还有一个可旋转地装在头部轴心上的转移头用来将标记转移带加压并转移到校正区域。
虽然没有在图上具体示出,带座C还包括一个转移带互锁单元用来将释放盘11和收取盘12互锁在一起,一个离合器机构用来使这两个盘上的标记转移带T的释放速和收取速同步,以及其他一些装配成一单元的主要和基本构件。
卡盘壳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用来容纳两个带盘11、12,其形状和尺寸被这样设定使它在具有夹持两个带盘的作用范围内达到轻质而紧凑,较具体点说,它是一个由薄骨架件构成的骨架结构。
标记转移带T用来连续供应转移标记M,而压敏的粘性转移标记M按规定间隔连续而可剥离地被设置并保持在基带15的表面上。在转移标记M、M之间设有可见分界辨认设施20示出转移标记M的划分位置,并且相应于这位置,在移动标记转移带T停止侧的可见辨认位置上(在所示例子中为转移头H的转移带移动部的可见辨认位置)设有一个可见辨认定位部21可见地与可见分界辨认设施20对应并重合。
在所示实施例中,标记转移带T有一分段结构如图5A-5C所示,而在基带15的表面上(图5B和5C的下侧)可剥下地粘合并保持着一个由许多转移标记M、M...组成的转移标记层。由于该图目的是要帮助理解,它被概略地画出并在厚度方向放大,但实际上标记转移带为一薄膜,层间边界不如图示那样清晰。
基带15在其面侧和背侧都被加工成可以剥落的,即它是一条由塑料或纸材料制成的薄膜带经过处理使它能从相邻层或材料上分离或剥落,并且最好使用一条不易拉伸的柔韧薄膜。
转移标记层16为由标记成形层17、标记阵列层18和压敏粘性层19叠合成整体的叠层结构。这个转移标记层16连续覆盖基带15的全部长度,即转移标记M、M是连续形成的,在标记转移时被转移头H的转移操作适当地切开。
标记成形层17的目的是要使标记阵列层18容易成形(具体为印刷),其作用为将转移标记层16粘合并保持在基带15的表面上,而在转移标记转移后形成表面层。标记成形层17由粘性透明材料制成。即标记成形层最好由分离后适宜当面层的完全透明的干式树脂材料制成,具有适当的粘合保持在基带15分离表面上的性能。
标记阵列层18由许多标记组成(在所示例子中,只有一个由字母“SEED”组成的标记),这些标记M’、M’、M’、...按规定间隔连续而可剥离地被布置在基带15的走动方向上,并用已知的印刷技术具体地在标记形成层17上形成。
标记阵列层18的印刷方法包括各种已知的印刷技术,具体地说,为活版(凸版)印刷、胶版印刷、照相凹版(凹版)印刷或丝网印刷,还有一些新的印刷技术如激光印刷、热转移和喷墨打印机系统,可根据形成对象区域(在所示例子中为标记成形层17)的性能适当地选用。
压敏粘性层19被用来将转移标记层16加压并粘合到校正区域上并在转移前形成标记转移带T的面层,这个压敏粘性层19由压敏透明材料制成,即最好由在分离前适宜当面层的完全透明的干式粘性材料制成,具有对校正区域的压敏粘合力。
这种叠层的转移标记层16如图5A-5C所示,粘附和保持在基带15的表面上(图5B和5C中的下侧)并被加工得可通过标记形成层17剥离而可拿掉地分离。
可见分界辨认设施20如图5A-5C所示,具体是一条在基带15的表面上(图5B和5C中的下侧)印刷和制出的可见辨认线如图5A-5C所示,其印刷方法与标记阵列层18相同,为各种传统印刷技术中的一种。
这个可见辨认线20是在转移标记层16的转移标记M、M之间沿基带15的宽度方向直线延伸的,并且是用已知的印刷方法在基带15的表面上制出的。由于转移标记层16的标记形成层17和压敏粘性层19都是由透明的粘性材料制成的,不管转移标记层16是否在基带15上,可见辨认线20总是可从基带15的表面侧看到。
可见辨认线20的规定的形成位置是根据转移头H的可见辨认定位部21来设定的,并被这样设定,使当可见辨认线20在下面要说明的标记转移工具1的标记转移操作中可见地与可见辨认定位部21重合时,能指示一个转移标记M的分界位置,或在所示实施例中指示转移完成位置。
相应于可见辨认线20的可见辨认定位部21被设定在这样的位置使得能够可见地辨认转移头H的转移带移动部,而在所示实施例中能够辨认转移头H的先导边,即先导端加压部25也起到可见辨认定位部21的作用。
从释放盘11上释出的标记转移带T沿着在转移头H一侧的转移带走动表面被导引到先导端加压部25内,通过该部然后反转,沿着另一侧的转移带走动表面继续被导引而被收取在收取盘12上。并且如图4A和4B所示,当标记转移带T的可见辨认线20可见地与转移头H的先导端加压部25重合时所指示的即一个转移标记M的转移完成位置。
在所示实施例中,标记转移带T被制造成一条宽带,其带宽相当于多条标记转移带T、T...如图5A所示,并用切条机或其他切割装置切割并制成一条转移带T的宽度。
按照转移标记层16特定的制造方法,在将可见辨认线20印刷在基带15上以后,将标记成形层17敷设在基带15的表面上,接着将标记阵列层18印刷并形成在标记成形层17上,然后将压敏粘性层19敷设并成形在其上。
转移头H将标记转移带T加压到一张纸的校正区域上,它被设置在卡座壳体10的先导端,其作用为导引标记转移带T,另一作用为加压。
转移头H的特定结构具有一个头部主体30、一个头部夹持部31、和一个旋转操作部32。头部主体30被夹持而可环绕其轴心旋转,即形成一个所谓旋转头的结构。
头部主体30的作用是将标记转移带T加压并转移,其形状适宜准确地转移到所需的转移位置上,即具有一个突出一定尺寸的顶端。
在所示例子中头部主体30为一比标记转移带T略宽的长方形的薄板,并具有一个带斜度的部分,在侧视图上可以看到逐渐变薄指向先导端。
头部主体30具有平直的两个侧表面30a、30b形成转移带的走动表面,并有一条与转移带走动表面上转移带走动方向垂直的直边即先导边25,如上所述,它既是先导端加压部可用来将标记转移带加压,又可起到可见辨认定位部21的作用。在头部主体30的两侧制有导引凸缘33、33用来导引标记转移带T的走动。
如果用来构成头部主体30的板的厚度较小,那么如图所示的斜度并不总是需要,板厚可以均匀贯通全长,并且结构可不具体规定只要头部主体30的加压部25的先导端有一厚度(一个点)能足够准确地定位并指出转移位置即可。
另外,在头部主体30侧边部的基端有一整体制出作为主体支承的装载部35。
头部夹持部31支承着头部主体30使它能环绕其轴心旋转,具体地说,夹持部31具有一个作为主体支承的装载部35,和一个设在卡座10内的轴承36。
装载部35为一与头部主体30同心并制成一体的圆筒形部如图6A-6C所示,较具体点说,它被制成一个弧形部,在其一部分上有一设定的开口30a以便标记转移带T通往头部主体30。
轴承36被整体设置在卡座壳体10的先导端上。如图6A-6C所示,轴承36为管状,具有一个内圆周相应并等于装载部35的外圆周,它被制成一个弧形部,在其一部分上有一设定的开口36a以便标记转移带T通往头部主体30。装载部35可滑动地支承在轴承36上,而头部主体30可在一下面要说明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内自由环绕轴心旋转。
旋转操作部32用来确定头部主体30的旋转方向位置,并被用来作为头部位置指示器以便示出头部主体30的将转移带加压并转移的位置。
旋转操作部32为一圆形杆,包括一个操作杠杆45和一个设置在其先导端的操作按钮45a。操作杠杆45从装载部35的轴心沿径向向外直线延伸,并分别通过设在轴承36和壳体2上的切口插入部46和操作导引部47伸出到壳体2之外。在本例中,轴承36的插入部46起到头部主体30的锁定部的作用,可防止头部主体30在轴向上滑出。
操作杠杆45在旋转方向上相对于头部主体30的位置根据头部主体30的转移带加压和转移的位置而定,并且切口插入部46和操作导引部47都在周边方向上延伸使操作杠杆45能在头部主体30的旋转方向上移动。具体地说,壳体2的操作导引部47限定着操作杠杆45在旋转方向上的操作范围并被设计用来控制头部主体30的转移带加压和转移的位置。
操作杠杆45和头部主体30的转移带加压和转移位置的关系现结合操作导引部说明如下,参阅图6A-6C。
(a)当操作杠杆45与操作导引部47的一端47a接触时,即在垂直向下的位置上(图6A中的第一确定位置),其时转移头H的头部主体30位在一个成角度的位置上以便导引其先导端加压部25使标记转移带T可接近与壳体2的握持表面2a、2b相对,即标记转移带T的面侧和背侧可被导到与握持表面2a、2b同一方向(平行)。
在本例中,从释放盘11卷出的新的标记转移带T是在头部主体30的下侧,并且是在一个适宜用右手侧向拉动的使用状态(见图7A)。
(b)当操作杠杆45是在操作导引部47的两端47a、47b之间的中间位置时,即是在水平向下的位置(图6B中的第二确定位置B),其时转移头H的头部主体30位在一个成角度的位置上以便导引其先导端加压部25使在释放盘11和收取盘12上的标记转移带T停留在卷绕状态,即标记转移带T的面侧和背侧可被导到与握持表面2a、2b成接近垂直(正交)的方向。
在本例中,从释放盘11卷出的新的标记转移带T是在头部主体30的左侧并且是在一个适宜用垂直的拉动来使用的状态(见图7B)。
(c)当操作杠杆45是在与操作导引部47的另一端47b接触,即是在垂直向上的位置时(图6C中的第三确定位置C),其时转移头H的头部主体30位在一个成角度的位置上以便导引其先导端加压部使标记转移带T在上述情况(a)中上侧向下的状态下可接近与壳体2的握持表面2a、2b相对。
在本例中,从释放盘11卷出的新的标记转移带T是在头部主体30的上侧,并且是在一个适宜被左手使用者侧向拉动而使用的状态下(见图7C)。
从上述说明可见,操作杠杆45的方向直接而可见地示出新的标记转移带T(作用如同头部定位指示器)的相对的方向,因此使用者只要参照操作杠杆45的方向便能确定头部主体30的转移带加压和转移的位置。
操作导引部47的旋转方向操作范围(在所示例子中最大可接近180°)考虑到操作杠杆45和头部主体30的转移带加压和转移位置之间的关系能从小角度范围到大角度范围被设定为各种所需值。
使用具有这样一种设计的标记转移工具1将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标记转移到一张纸或类似物的所需校正区域50上,如上所述不管使用者用的是右手还是左手,操作杠杆45都能按照目的操作,并能从转移头H的头部主体30中(典型地为图6A中所示的第一确定位置、图6B中所示的第二确定位置B,或图6C中所示的第三确定位置C)选出最优的转移带加压和转移位置并予以设定,而且相应于该位置,壳体2能用手指握持在握持表面上(标准握持表面为壳体2的面侧和背侧2a、2b,但壳体2的适当的位置或侧面要根据目的来握持),因此各种使用方法例如图7A到图c所示都有可能使用。
在任何一种使用方法中,壳体2的握持表面都是像书写工具那样被握持,并且转移头H的先导端加压部25被紧压在一张纸或类似物的校正区域50的转移开始端上,然后沿着纸张将壳体2移动一个规定的距离再停止。
较具体点说,使设在标记转移带T上的可见辨认线20可见地与转移头H上的可见辨认定位部21即先导端加压部25重合,并且将转移头H紧压在校正区域50的转移开始端上,然后沿着纸张直接移动壳体一直到下一个可见辨认线20与可见辨认定位部21重合为止。
这样操作时,在转移头H的先导端加压部25上的标记转移带T的转移标记M便可从基带15上剥离并转移到校正区域50上,而使用过的标记转移带T在转移标记M被剥离后,即基带15被收取并卷绕在收取盘12上。
由于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工具1具有卡座结构可用来更换标记转移带T,因此根据使用目的而需的各种转移标记M、M...都能被转移并使用,只要制备多个具有标记转移带T的卡座C,而在带上具有多种型式的转移标记M、M...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图8A-8C中示出,其中实施例1的标记转移带T的特定结构略有修改。
即标记转移带T是由透明的薄膜材料制成的,因此基带15可被看透,而作为分界可见辨认设施的可见辨认线20被设在基带15的背侧(图8B和8C中的上侧)。
由于转移标记层16的标记形成层17和压敏粘性层19都是由透明的粘性材料制成的,而且基带15也是由完全透明的薄膜材料制成的,因此不管转移标记层16是否存在,可见辨认线20总是可从基带15的表面侧看到的。
其他配置和操作都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图9A-9C中示出,其中图1的标记转移带T的特定的结构略有修改。
即在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带T中,至少在基带15宽度方向的至少一条边上(在所示例子中为两条边)设有标记指示线60指出转移标记M、M...的转移长度范围,而两个相邻标记指示线60、60之间的边界区为分界可见辨认部61。
所示标记指示线60设在基带15的表面上(图9B和9C中的下侧),其形成的长度被设定与转移标记层16上转移标记M的转移长度重合。
在用标记转移工具1操作时,当边界区(分界可见辨认部)61与转移头H的可见辨认定位部21即先导端加压部25重合,即可指出一个转移标记M的转移完成位置。
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透明的标记成形层17和压敏粘性层19,当基带15也是由完全透明的薄膜材料制成时,标记指示线也可设在基带15的背侧(见图9B和9C中的双点链线)。在本例中,不管转移标记层16是否存在,标记指示线60即边界区61都能从基带15的表面侧看到。
其他配置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图10A-10C中示出,其中实施例1的标记转移带T的特定结构略有修改。
即在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带T中,分界可见辨认设施70被制成一个可见辨认用的缺口,这个缺口穿透基带15的厚度,位在基带15上两个相邻转移标记M、M之间。
所示可见辨认缺口70设在基带15宽度方向的至少一边上(在本例中为两边),而可见辨认定位部则设在转移头H的表面位置上与可见辨认缺口70的经过路线接近。
可见辨认缺口70为一弧形缺口(在本例中为半圆形)为的是防止基带15由于应力集中而破裂。
可见辨认定位部虽然在图上没有具体示出,但与实施例1相同,应设在一个能够可见辨认转移头H的转移带走动部的位置上,并且在所示实施例中,转移头H的先导端加压部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当可见辨认缺口70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即先导端加压部25重合时即可指出一个转移标记M的转移完成位置。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带T与实施例1相同可制成一条宽带,其带宽尺寸相当于多条标记转移带T、T...如图10A所示,然后用切条机或切刀分割成一条带T的宽度。
因此实际上,当转移标记层16在基带15表面侧上制成后,分界可见辨认设施70是用冲头冲穿整个标记转移带T或用其他钻机制出。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图11A-11C中示出,其中图4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70的特定结构略有修改。
本实施例中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在基带15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设置的圆形小孔以便防止基带15由于应力集中而破裂。
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图12A和12B中示出,其中实施例1的转移头H的特定结构略有修改。
本实施例的可见辨认定位部90与转移头H的先导端加压部25无关,并且是被制在转移头H的表面上作为定位指示器。
这个设在转移头H头部主体30的转移带走动表面上侧30a上的定位指示器90被用来导引使用过的标记转移带T即基带15的走动。
具体地说,该定位指示器90为一高起的凸块,与头部主体30同时整体制成,其位置被设定在标记转移带T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边位置上,并略微在先导端加压部25之后。
用来对比,在标记转移带T上的可见辨认线20的位置也被设定,这样在操作标记转移工具1时,当可见辨认线20与定位指示器90重合便可指出一个转移标记M的转移完成位置。
在这个设计中,可见辨认线20与定位指示器90的重合允许使用者相对地观看,因此转移标记M的转移完成位置可更容易和可靠地辨认。
如图所示的定位指示器90是与先导端加压部25平行的平面形,但其他形状如圆形也可使用。这里的定位指示器90为一从转移带走动表面30a上高起的凸块,但也可以是下沉的凹槽、油漆的标记或类似物。
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图13A和13B中示出,其中实施例1的转移带T的特定结构略有修改,同时还利用实施例6中的转移头H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带T在转移带的走动方向上在可见辨认线2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至少一侧上(在本例为两侧)设有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0、101。
这些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0、101与可见辨认线20相同,系用印刷或其他已知方法设在基带15的表面,并且不管转移标记层16是否存在都能从基带15的表面侧看到。
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0、101在转移标记层16的两个转移标记M和M之间的基带15上沿着平行于可见辨认线20的宽度方向直线延伸。但它们的粗细与可见辨认线20不同(在本例为较细的线),因此不会与可见辨认线20混淆。
上游侧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0指示在带的走动方向上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容许偏差的限度。那就是说,在标记转移工具1操作标记转移的过程中,一直到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0与转移头H的可见辨认定位部21重合之前,一个转移标记M的转移操作是不应停止的,并且当这两者重合时,说明接近转移完成位置(可见辨认线20)。
在另一方面,下游侧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1指示在带的走动方向上转移开始位置容许偏差的限度。那就是说,在标记转移工具1操作标记转移的过程中,当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1与转移头H的可见辨认定位部21重合时,说明必须开始下一个转移标记M的转移操作。在本例中,当可见辨认线20与可见辨认定位部21重合时,指出转移完成位置并且说明转移开始位置(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101)在接近。
在这个结构中,转移标记M的转移完成或开始的限度都可知道,因此可实现更为精确的转移操作。
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图14中示出,其中标记转移工具1的基本结构被修改。
即在以前这些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工具1中,作为可消耗部的标记转移带T为可更换的卡座式即重新充填式,而在本实施例为一次性使用式,即所有组件包括标记转移带T都是可消耗部。
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工具1在一手持的壳体2内装有一个释放盘11其上卷绕着标记转移带T,和一个收取盘12用来收取使用过的标记转移带T,还有一个转移头H设在壳体2的先导端使它可环绕头部轴心旋转。转移头H的特定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只是安装位置不同。
虽然没有具体示出,在壳体2的主体4内,除了释放盘11和收取盘12外,还有一个转移带互锁单元用来将这两个盘11、12互锁在一起,一个离合器机构用来使这两个盘11、12上的标记转移带T的释放速和收取速同步,以及其他一些主要的和基本的机械构件也被装在一个单元内。
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图15A-15C中示出,其中标记转移带T的结构被修改。
在本例中,被粘合并保持在基带15表面侧(图15B和15C中的下侧)上的转移带层16为一整体的叠层结构,由压敏粘性层19和标记阵列层18构成。
其中压敏粘性层19还起到实施例1中标记形成层17的作用,标记阵列层18就印刷在其上。
基带15的表面经过处理,压敏粘性层19可从其上剥离并拿掉。
在转移标记层16的一个特定的成形方法中,首先将可见辨认线20印刷并形成在基带15的表面上,然后将压敏粘性层19敷设并形成在基带15的表面上,再将标记阵列层18印刷并形成在压敏粘性层19的表面上。
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在图16A-16C中示出,其中标记转移带T的结构被修改。
被粘合并保持在基带15的表面侧(图16B和16C中的下侧)上的转移带层16为一整体叠层结构由标记阵列层18和压敏粘性层19构成,而实施例1中在标记转移带T内的标记形成层17被省掉。
标记阵列层18被直接印刷并形成在基带15的经过分离处理的表面上。当要转移标记时,标记阵列层18就从基带15的表面上剥离,并直接形成转移标记M的表面层。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11
本实施例在图17A-17C中示出,其中实施例10的标记转移带T的结构被略微修改。
基带15的表面侧(图17B和17C中的下侧)被处理成粘性的110,标记阵列层18被直接印刷并形成在这表面上。当要转移标记时,标记阵列层18可从基带15的表面上剥离直接形成表面层。
其他配置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在图18A-18C中示出,其中实施例1的标记转移带T的结构被修改。
即在实施例1的标记转移带T中,转移标记层16是在基带15的整个长度上连续形成的,而在本实施例的标记转移带T中,如图18A-18C所示,组成转移标记层16的各个转移标记M、M...按规定的间隔可单独被剥离地断续地设置在基带15的表面上。
可见辨认线20设在转移标记层16的各个可分离的转移标记M、M之间。
采用这种配置可如实施例1那样进行转移操作。使可见辨认线20与转移头H的可见辨认定位部21可见地重合,将转移头H的先导端加压部紧压在纸张校正区的转移开始端上,然后沿着纸张直接移动壳体2,一直到下一条可见辨认线20与可见辨认定位部21重合为止。
这样操作时便可只使标记转移带T上的一个转移标记M可靠地从基带15上剥离并转移到校正区50上。
上面所述只是实现本发明的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而是在其范围内能被改变和修改成各种形式。
例如在上述这些实施例中,作为与标记转移带T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20、61、80可见地重合的可见辨认定位部使用的是转移头H的先导端边25(21)和设在转移头H表面上的定位指示器90,但并不限于这些,其他位置也可使用,只要走动的标记转移带T在停止侧能可见地辨认即可。例如在壳体2转移头H的突出位置上的先导端边120(见图1到3)也可使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标记转移工具具有一个手持壳体,一个含有标记转移带可旋转地装在壳体内的释放盘,一个用来收集用过的标记转移带可旋转地装在壳体内的收取盘,和一个设置在壳体先导端上用来将从释放盘释出的标记转移带加压并转移到校正区上的转移头,在该转移头内标记转移带具有压敏粘性转移标记壳按规定间隔剥离地连续设置并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上,还有用来指示转移标记分界位置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设在转移标记之间,另外有用来与标记转移带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重合的可见辨认定位部设在转移头的转移带走动部的可见辨认位置上,因此由字母、编码、图案或其组合组成的各种标记能用于传统标记转移技术如印章压印或标记条粘合完全不同的新的标记转移技术来转移,这样一般用户的多样化爱好都能有效地满足。
当使用本发明的标记转移工具将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标记转移到纸张或类似物的所需校正区上时,可用手指握持壳体将转移头先导端加压部紧压在校正区上,沿着纸张移动,便可将转移标记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设在标记转移带上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与转移头的可见辨认定位部可见地重合,转移头被紧压在校正区上的转移开始端上,而壳体直接沿着纸张移动,并停止在下一个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与可见辨认定位部重合的位置上,因此转移头先导端加压部内的标记转移带的转移标记能准确地转移到校正区上。
上面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所举的示范实施例的目的是要公开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应该知道本发明并不仅限于那些示出的实施例而应更广泛地来理解,因此在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和创意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变化和修正。

Claims (33)

1.一种标记转移工具,用来将标记转移带上的转移标记转移到纸张或类似物上,具有:
一个手持壳体,
一个含有标记转移带的释放盘,可旋转地装在壳体内,
一个收取盘,用来收集使用过的标记转移带,可旋转地装在壳体内,以及
一个设在壳体先导端的转移头,用来将从释放盘释出的标记转移带加压并转移到校正区上,
其中所说标记转移带具有压敏粘性的转移标记,可按规定间隔可剥离地连续地设置并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上,还有示出转移标记分界位置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设在转移标记之间,及
可见辨认定位部,用来与标记转移带上的分界辨认设施可见地对应和重合,该定位部被设置在固定侧的可见辨认位置上对着走动的标记转移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定位部设在转移头的带走动区的可见辨认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定位部为转移头的先导边。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定位部为设在转移头表面上的定位指示器。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定位部设在壳体先导端部的可见辨认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定位部为壳体内转移头突出部的先导边。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一用来可见辨认的线,该线沿着基带的宽度方向直线延伸而在基带上的相邻转移标记之间形成,而且
在标记转移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具有一个分界可见辨认部,该部为相邻标记指示线之间的边界区,所说标记指示线设在基带宽度方向的至少一条边上并指示每一转移标记的转移长度范围,而且
在标记转移过程中当分界可见辨认部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可见分辨用的缺口,该缺口在基带上相邻转移标记之间穿透而形成,而且
在标记转移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缺口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用的缺口为一至少在基带宽度方向的一端形成的弧形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用的缺口为在基带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的圆形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的带走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设有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而且
在标记转移过程中当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所说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或转移开始位置的容许偏差限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释放盘和收取盘的带座属于重新补充式,可卸除地设置在壳体内并具有这样的结构使标记转移带可被更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标记转移工具,其特征在于,该工具属于一次性使用式,具有设在壳体内的释放盘和收取盘,还有设在壳体先导端的转移头。
15.一种在标记转移工具内设置和使用的标记转移带,用来将转移标记转移到纸张上,其中压敏粘性转移标记按规定间隔可剥离地被连续设置和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上,还有示出转移标记分界位置的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被设置在转移标记之间,而且
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进行标记转移的操作中,当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与设在标记转移工具固定侧而对着走动标记转移带的可见辨认位置上的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被设计得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分界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由多个转移标记组成的转移标记层,可剥离地粘合和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侧,其背侧经过分离处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和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叠合而成,而且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压敏粘性层剥离成片拿掉。
18.根据权利要求16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标记成形层,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而且
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成形层剥离成片拿掉。
19.根据权利要求16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而且
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阵列层剥离成片拿掉。
20.根据权利要求16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而且
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成粘性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阵列层剥离成片拿掉。
21.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由多个转移标记组成的转移标记层可剥离和拿掉地被粘合和保持在基带的表面侧,其背侧经过分离处理。
22.根据权利要求17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和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整体叠合而成,而且
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压敏粘性层剥离成片拿掉。
23.根据权利要求17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标记成形层,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而且。
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成形层剥离成片拿掉。
24.根据权利要求17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而且
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可剥离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阵列层剥离成片拿掉。
25.根据权利要求17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转移标记层由具有多个标记按规定间隔连续地排列在基带走动方向上的一个标记阵列层,和压敏粘性透明材料构成的一个压敏粘性层整体叠合而成,而且
转移标记层被粘合和保持在加工后成粘性的基带表面上,可通过标记阵列层剥离成片拿掉。
2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一条用来可见辨认的直线,相应地形成在基带表面上相邻转移标记之间,而且
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进行标记转移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被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可见辨认设施由在基带表面宽度方向上至少一边形成的标记指示线,和将相邻标记指示线之间的边界区作为分界可见辨认部组成,标记指示线相应于转移标记的转移长度范围被设置,而且
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进行标记转移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被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基带由完全透明的薄膜材料制成,而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在基带背侧的相邻转移标记之间相应形成的用来可见辨认的直线,而且
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线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被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基带由完全透明的薄膜材料制成,而分界可见辨认设施由在基带背侧宽度方向上至少一边形成的标记指示线,和在相邻的标记指示线之间形成的边界区作为分界可见辨认部组成,标记指示线相应于转移标记的转移长度范围被设置,而且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分界可见辨认部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被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分界可见辨认设施为至少在基带上相邻转移标记之间穿透而形成的用来可见辨认的缺口,而且
在用标记转移工具转移标记的过程中,当可见辨认缺口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被用来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成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用来可见辨认的缺口为在基带宽度方向的至少一端上形成的弧形缺口。
32.根据权利要求30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所说用来可见辨认的缺口为在基带宽度方向上中央形成的圆形缺口。
33.根据权利要求15的标记转移带,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说分界可见辨认设施的带走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设有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在标记的转移过程中,当分界容差可见辨认部与可见辨认定位部对应而重合时,可指示一个转移标记的转移完毕位置或转移开始位置的容许偏差限度。
CN01144092A 2001-02-07 2001-12-28 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Pending CN13684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30844A JP2002234517A (ja) 2001-02-07 2001-02-07 マーク転写具およびマーク転写テープ
JP030844/2001 2001-0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8438A true CN1368438A (zh) 2002-09-11

Family

ID=18895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144092A Pending CN1368438A (zh) 2001-02-07 2001-12-28 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595260B2 (zh)
EP (1) EP1231175A3 (zh)
JP (1) JP2002234517A (zh)
KR (1) KR20020065835A (zh)
CN (1) CN1368438A (zh)
AU (1) AU1010402A (zh)
CA (1) CA2364993A1 (zh)
HK (1) HK1047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0270B2 (ja) * 2001-03-14 2011-01-26 株式会社シード マーク転写具およびマーク転写テープ
US20020179242A1 (en) * 2001-05-03 2002-12-05 Wien Thomas M.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labels and label strips for use in the same
US20040033353A1 (en) * 2002-03-14 2004-02-19 You Kwang Ho Adhesive tape
JP4849031B2 (ja) * 2007-07-27 2011-12-28 邦明 辰巳 テープ糊及びテープ糊転写具
DE202008017577U1 (de) * 2008-08-18 2010-02-11 Krones Ag Etikettiermaschine und Spendevorrichtung für Etikettiermaschinen
US8397784B2 (en) 2010-08-31 2013-03-19 Sanford, L.P. Correction tape dispenser with variable clutch mechanism
US8746313B2 (en) 2010-12-29 2014-06-10 Sanford, L.P. Correction tape re-tensioning mechanism and correction tape dispenser comprising same
US8578999B2 (en) 2010-12-29 2013-11-12 Sanford, L.P. Variable clutch mechanism and correction tape dispenser with variable clutch mechanism
JP5863016B2 (ja) * 2011-10-24 2016-02-16 ユニオンケミカー株式会社 印字機構付き塗膜転写具
US8746316B2 (en) 2011-12-30 2014-06-10 Sanford, L.P. Variable clutch mechanism and correction tape dispenser with variable clutch mechanism
USD880586S1 (en) * 2017-12-21 2020-04-07 Tombow Pencil Co., Ltd. Correction tape dispen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5237A (en) * 1982-05-24 1985-06-25 Leonard S. Blondes Method of reinforcing loose-leaf sheets and disposable reinforcing tab applicator therefor
US4718971A (en) * 1986-10-09 1988-01-12 Moore Push-Pin Company Dispenser for a transfer adhesive
US4880490A (en) * 1987-10-13 1989-11-14 Macintyre B Stuart Adhesive backed element applicator
US5061947A (en) * 1988-06-22 1991-10-29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Microprocessor controlled thermal printer
DE4236634A1 (de) * 1992-10-30 1994-05-05 Urbscheit Hans Juergen Klebeband
US5824379A (en) * 1995-12-11 1998-10-20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Composite label web
DE19606626C2 (de) * 1996-02-22 1998-05-20 Pritt Produktionsgesellschaft Reibungsbremse für einen Dispenser zur drehmomentbegrenzenden Kraftübertragung zwischen einem Spulenkern einer Spule zum Auf- oder Abwickeln eines Bandes und einer Drehaufnahme
US6029849A (en) * 1997-09-23 2000-02-29 Meshulam; Eli Paperbacked stamp dispenser
US6177163B1 (en) * 1998-06-22 2001-01-23 Tricor Direct, Inc. Markable repositionable adhesive sheet dispensing roll for use in an industrial setting
US6394165B1 (en) * 1998-11-09 2002-05-28 Steven M. Rader Self-adhesive element dispenser and applicator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US6376045B1 (en) * 1999-05-24 2002-04-23 Tyco Adhesives Lp Hand tearable patterned retroreflective material
JP2001018587A (ja) * 1999-07-06 2001-01-23 Seed Rubber Kogyo Kk 塗膜転写用ヘッド装置および塗膜転写具
US20020179242A1 (en) * 2001-05-03 2002-12-05 Wien Thomas M.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labels and label strips for use in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47421A1 (zh) 2003-02-21
US6595260B2 (en) 2003-07-22
AU1010402A (en) 2002-08-08
US20020104621A1 (en) 2002-08-08
EP1231175A2 (en) 2002-08-14
KR20020065835A (ko) 2002-08-14
EP1231175A3 (en) 2003-01-29
JP2002234517A (ja) 2002-08-20
CA2364993A1 (en) 2002-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68438A (zh) 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CN100340461C (zh) 标志传送工具和标志传送带
CN1211511A (zh) 覆盖膜转移工具的离合器机构及覆盖膜转移工具
CN1192884C (zh) 打印机和使用其实地涂墨打印的方法
CN1374243A (zh) 标记转移工具和标记转移带
US6769470B2 (en) Mark transfer tool and mark transfer tape
KR20030057339A (ko) 마크전사구, 마크전사테이프 및 마크전사테이프의 제조방법
US6681827B2 (en) Mark transfer tool and mark transfer tape
CN109155114B (zh) 标签和制造方法
CN1235074C (zh) 光学传输路径的形成技术
US20160071751A1 (en) Sheet attachment device and attachment method
JP2017055988A (ja) 遊技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13545Y1 (ko) 골프공의 라인 마킹용 밴드
JP2022530924A (ja) ラベル及び製造方法
KR100925105B1 (ko) 미소 금속 패턴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945149A (zh) 成型品之脫模方法、及脫模裝置
KR20060012044A (ko) 골프공의 라인 마킹용 밴드와 그 제조방법
CN208180561U (zh) 一种圆点状轮胎动平衡打标色带
KR200413543Y1 (ko) 골프공의 라인 마킹용 밴드
JP6388363B2 (ja) 貼付機、及び貼着部材を被貼着部材に貼着する貼着方法
TWI701312B (zh) 黏著片的黏著劑層及黏著性層疊體的物性辨識方法
JP3130668U (ja) 配送伝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