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1721C -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1721C
CN1331721C CNB2004100068388A CN200410006838A CN1331721C CN 1331721 C CN1331721 C CN 1331721C CN B2004100068388 A CNB2004100068388 A CN B2004100068388A CN 200410006838 A CN200410006838 A CN 200410006838A CN 1331721 C CN1331721 C CN 133172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landing door
cigarette
lever
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068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83538A (zh
Inventor
樱田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83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3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317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172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乘厅门遮烟装置,将从乘厅三方框(1)与乘厅门(10)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予以遮断,其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电动机操作;将乘厅门在其门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从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为止的期间不进行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的距离之间进行动作、对间隙进行堵塞的遮烟操作机构,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电动机(111)、将该电动机的动力进行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76、77、78)等、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41、51、61)构成。采用本发明,是经济的,结构也简单。

Description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电梯的乘厅门装置中,为了使门圆滑地开闭,作为可动部的门板与作为固定部的乘厅三方框及门坎之间需要若干间隙(3~6mm程度)。比如,大楼火灾等产生的烟和火焰、有毒气体有可能通过上述间隙进入电梯升降井内,使灾害扩散至其他层楼。为了应对该问题,以往,作为保持遮烟性能的电梯乘厅门装置,已有了发烟、火灾时通过电磁性或机械性的机构等将上述间隙遮断或密封等的对策(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726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8-674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9-20487号公报
上述传统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存在机构复杂、仅限于火灾时使用因而动作频度小、或经济性等问题,不是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作为将门整体下压以对门上缘部和门下缘的门坎部进行遮烟的方法,有专利文献3记载的方法,通过使乘厅门朝关门方向往下方倾斜,并沿安装在门吊板上的导轨平行移动地朝下方移动,将门朝门坎按压,以减小门关闭位置处的门下缘与门坎上面之间的间隙,但是,利用减小门坎部的间隙的遮烟对策,因为存在门结构上的问题和现场安装的误差而很难实现,实用性上存在问题。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将垫片材料固定地安装在门下缘部的方法,因为门关闭工序中沿很长的距离进行滑动,因其摩擦阻力,有可能关门的驱动力不足,使动作不稳定,最严重的情况是发生乘厅的门无法关闭这样的重大故障,因而在实用性上有问题。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即、经济性好且机构上也能用简单的结构得到在大楼等发生火灾时、遮断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的遮烟机构。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即、具有仅在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关闭位置期间进行动作的遮烟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是一种遮断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的结构,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电动机操作、将乘厅门在其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从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之前的期间不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距离之间进行动作、以将间隙封住的遮烟操作机构,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电动机、传递该电动机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构成,且具有吊架滚轮和门吊架,该吊架滚轮在安装于门吊架外壳的门导轨上朝左右方向滚动行走,在该门吊架上具有绕支点销进行旋转动作的杠杆和滚轮,从乘厅门到达即将关闭的位置时起,以所述滚轮为着力点,使杠杆绕支点销进行旋转,直到门全部关闭为止,由此借助杆而使遮烟可挠体进行动作。
本发明如上所述,是一种遮断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的结构,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电动机操作、将乘厅门在其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从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之前的期间不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距离之间进行动作、对间隙进行堵塞的遮烟操作机构,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电动机、传递该电动机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构成,因而可实现紧凑、结构简单、可靠性、稳定性高的电梯乘厅门的微小间隙的遮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变形例的局部主视图。
图4是表示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另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又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乘厅门的上缘部遮烟机构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乘厅门的下缘部遮烟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乘厅门的下缘部遮烟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乘厅门的侧缘部遮烟机构的局部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乘厅门的闭门机构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闭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机构的控制装置的方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梯的乘厅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梯的乘厅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变形例的局部主视图,图4~图6都是表示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一例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门的上缘部遮烟机构的主视图,图8是其侧视图,图9是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0及图11是表示门的下缘部遮烟机构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门的侧缘部遮烟机构的局部俯视图,图13是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表示门的闭门机构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闭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图3中,电梯乘厅装置由将乘厅开口部左右方向开闭自如地进行覆盖的乘厅门10、以及构成电梯乘厅的乘厅三方框1构成。作为可动部的乘厅门10与作为固定部的乘厅三方框1之间形成3~6mm程度的间隙,以使乘厅门圆滑地进行开闭。乘厅三方框1由三方框安装板2、三方框上梁3及三方框侧柱4构成,并安装在建筑物侧。乘厅的门坎6安装在建筑物侧,设有门坎凹槽6a,该门坎凹槽6a嵌入有被设置在乘厅门10的下缘部15的棒状门滑条16。左右2扇乘厅门10的中央部即门相碰侧缘部13,在门关闭状态下通过门碰撞缓冲材料等进行对接,从而进行遮烟。门吊架外壳21安装在建筑物侧,与乘厅三方框1及门坎6形成规定的相对位置。分别悬吊左右乘厅门10的吊架22具有吊架滚轮23和夹持滚轮24,架设在固定于门吊架外壳21上的门导轨8上,朝左右方向行走。左右乘厅门10的结构是通过由被卷挂在固定于门吊架外壳21上的皮带轮(未图示)上进行循环运动的连动绳索31连接固定的连接件34、35,同步连动地进行开闭。另外,在乘厅门10的一方设有与电梯的轿厢室门的卡合装置(未图示),通过轿厢室门开闭装置产生的第1电动机动力,使乘厅门10进行开闭。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机构,由于仅在门关闭状态下需要进行动作,因而通过在第1电动机动力、这里是指轿厢室的门开闭电机的作用下,将朝门关闭位置进行移动的乘厅门的至少1扇与建筑物侧固定结构进行卡合固定,可使遮烟动作机构简单化。
作为与该建筑物侧固定结构卡合、形成固定状态用的机构,利用固定于建筑物侧的门吊架外壳21、以及沿该吊架外壳上的被固定的门导轨8左右方向行走的门吊架22,在乘厅门10的门关闭位置上,安装在门吊架外壳21上的钩部125与安装在左侧门吊架22上的闩122的爪钩住而卡合。另外,闩按压弹簧124对闩122的爪侧进行按压,以使闩122与钩部125的卡合不会脱开。闩122具有闩支点销121和闩解除杆123。左侧的门吊架22,通过由连接件34、35的吊板铆接的连动绳索31,无松弛地与右侧的门吊架22连接,因而右侧的门吊架22也处于与建筑物侧卡合固定的状态。该实施例中,通过安装在左右门吊架22上的杠杆71,使与其前端连接的遮烟机构即上缘遮烟可挠板41、下缘遮烟可挠板51动作。在第2电动机动力即动作电机111的作用下,使利用左右门吊架22之间的中央部的间隙进行配置的门吊架外壳21上固定的1个椭圆凸轮115旋转90度,跟随滚轮74将杠杆71之间推开,使杠杆71及其前端的遮烟机构41、51进行动作。此时,必需的条件是上述闩122与钩部125咬合,成为杠杆71的动作着力点。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咬合,左右门吊架22被椭圆凸轮115推开,杠杆71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动作。杠杆71具有支点销72、73,与杆76的上端部连接。
现实的电梯门的门关闭机构中设有锁定装置,在由轿厢室侧的门关闭驱动装置将乘厅门10移动至关闭位置后,即使乘客从乘厅地面拉门也无法开门。该实施例中,具有的优点是要想使该锁定装置适合于遮烟操作机构的动作,只需在机械强度上进行改造就能容易地实现。不过,图3中,钩部125是直接安装在右侧的门吊架22上而不是门吊架外壳21上。这里,左右门吊架22由闩122与钩部125咬合而直接卡合,没有与建筑物侧结构物直接卡合固定,但能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在此场合,不借助连动绳索31,因而可消除绳索松弛等的问题。
位于门吊架22背面侧的门导轨8、位于门吊架22表面侧的凸轮85分别固定于门吊架外壳21上。乘厅门在门打开的状态下,杠杆71由支点销72支承,通过牵引弹簧75将杆76朝上拉的方向拉动,但受到挡块80的限制,保持在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即,杆76位于上拉的位置。门吊架22沿门导轨8向中央移动,在门即将关闭时,滚轮74与凸轮85碰撞,杠杆71立起,杆76被按下。所需的杆76的上下行程、以及从门吊架22的滚轮74与凸轮85开始接触至门关闭位置为止的水平行程,由杠杆71的形状及各支点销72、73、滚轮74的设计决定。
下面对由杆76的上下行程引起的上缘遮烟可挠板41、下缘遮烟可挠板51的上下操作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杆76与乘厅门10的背面、门幅的大致中央部绕支点79进行摇摆的连杆78连接,将与连杆78的其他部分连接的杆77朝上方、下方两个方向进行上下。连杆78具有连杆支点销79。另外,在各杆76、77、连杆78上分别具有对长度进行微调的机构(未图示),具有可对上缘遮烟可挠板41、下缘遮烟可挠板51的各接触板44、45的合适的接触进行调节的机构。
由此,作为使门吊架进行水平移动的动力源,不必使用新的另外设置的动力源,通过只需在到达乘厅门10的门关闭结束的附近区域的短的水平行程中将杆76、77按下这样一种简单的操作机构,就可实现所希望的门下缘部、门上缘部的遮烟机构。
图5表示紧凑的杠杆、凸轮的杆操作机构。在此场合,是推压弹簧75而不是牵引弹簧75。
通常的门关闭装置,在所有乘厅门10完全到达关闭位置时,通过设置在门吊架外壳21与门吊架22之间的机械式锁定机构(同时也具有电气接点),门吊架22被固定而不能打开,因而一旦门关闭后就一直这样保持,遮烟不会失败。
下面,对减小水平行程的杆操作机构进行说明。
图6中,具有替代凸轮85的推杆81、81′。如图所示,推杆81安装在右门吊架22上,其前端部与左门吊架22的滚轮74抵接。另外,安装在左门吊架22上的推杆81′设置成使推杆81穿过的形状,其前端部按压右门吊架22的滚轮74。左右门吊架22同时向中央移动,因而相对于相同的杆76、77的上下操作行程,与固定在门吊架外壳21上的固定凸轮85的场合相比,各一方的门吊架22的水平行程只要二分之一即可,具有拖着滑动能使行程更短的效果。
也可将具有电磁螺线管等独立的动力源的作动器设置在凸轮85的位置,代替上述凸轮85或推杆81、81′,可推压滚轮74,还可对杆76、77进行操作。在此场合,在门完全关闭后的任意的时间(比如,也可是门刚关闭,也可是接受到火灾或烟检测器的动作信号时)向电磁螺线管等供电,使遮烟机构进行动作。
下面,对利用倾斜的门导轨8、使乘厅门10的下缘部15与门坎6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减小的场合进行说明。
通过将门导轨8安装成朝中央关闭位置稍许倾斜状下降的形态,随着乘厅门10朝中央关闭位置移动,门本身被往下方按压。在门关闭位置,能一直按压到门坎6与乘厅门10的下缘部15之间的间隙几乎为0,按此要求相对于门的移动行程,来确定门导轨8的安装位置或倾斜角度。此时的吊架滚轮23,由于对其靠近门中央的滚轮和靠近门暗箱的滚轮设定了带有与倾斜的门导轨8平行的高低差,因而,门上缘、门下缘保持水平状地上下也移动而将间隙堵塞。不过,该门开闭行程中,乘厅门10的下缘部15不与门坎6接触。另外,也可做成由制造或安装误差引起1mm左右的倾斜以及留有与门坎6之间的间隙结构。
由此,可减小为了遮烟而将上缘遮烟可挠板41、下缘遮烟可挠板51朝对方侧推压所必需的杆76的所需行程值,因而其操作机构的杠杆、凸轮或推杆乃至整体的机构可小型化,在设置空间、成本等方面,工业上具有很大的优点。
下面,利用图7~图9对乘厅门10的上缘部12的遮烟进行说明。
上缘遮烟可挠板41是将其安装侧基部做成耐热薄板制的弹簧部43,作为接触侧的前端舌部是由带有刚性的接触片部44构成的复合结构。然后,将安装基部的弹簧部43,朝乘厅侧形成凹处的方向安装在乘厅门10的上缘部12附近,通过耐热薄板弹簧部43的弹簧压力,将前端舌部的接触片部44相对于设置在乘厅三方框上缘3上的三方框侧遮烟板45推压。上缘遮烟可挠板41相对于门10的上缘部12的整个宽度进行设置,其长度为400~700mm左右。接触片部44,其前端舌部在长度方向具有刚性,且在接触线上保持着笔直性,沿着对方侧的三方框遮烟板45。在此场合,也可在接触线附近另外设置能弥补笔直性误差程度的弹性材料。
由杆76的操作机构,借助杆77、连杆78对接触片部44进行操作,在门的门打开位置处将接触片部44下拉,在门的门关闭位置处将接触片部44上顶,以堵塞间隙进行遮烟。此时,因为将上缘遮烟可挠板41朝乘厅侧形成凹处的方向安装,所以在乘厅侧发生火灾等,乘厅侧的熱风气压比升降井侧高时,耐热薄板弹簧部43的凹处内侧产生压力,进一步将接触片部44朝三方框侧遮烟板45推压,因而具有更可靠的遮烟效果的优点。
下面,参照图10及图11对乘厅门10的下缘部15与门坎之间的遮烟进行说明。
下缘遮烟可挠板51将其安装侧基部做成耐热薄板制的弹簧部53,作为接触侧的前端舌部是由带有刚性的接触片部54构成的复合结构。然后,在保持乘厅门10的表面的情况下,门的下缘部15内设置由隔板52形成的空间,将下缘遮烟可挠板51的安装基部的弹簧部53朝乘厅侧形成凹处的方向安装在该隔板52上,通过耐热薄板弹簧部53的弹簧压力,将前端舌部的接触片部54朝门坎6的上面进行推压。下缘遮烟可挠板51在门10的下缘部15的整个宽度上进行设置,其长度为400~700mm左右。接触片部54,其前端舌部在长度方向具有刚性,且在接触线上保持着笔直性,沿着对方侧的门坎6的上面。在此场合,也可在接触线附近另外设置能弥补笔直性误差程度的弹性材料。
由杆76的操作机构,借助杆77、连杆78对接触片部54进行操作,在门的门打开位置处将接触片部54上拉,在门的门关闭位置处将接触片部54压下,以堵塞间隙进行遮烟。此时,因为将下缘遮烟可挠板51朝乘厅侧形成凹处的方向安装,所以在乘厅侧发生火灾等,乘厅侧的熱风气压比升降井侧高时,耐热薄板弹簧部53的凹处内侧产生压力,进一步将接触片部54朝门坎6的上面推压,因而具有更可靠的遮烟效果的优点。
下面,参照图12及图13对乘厅门10的侧缘部11与三方框侧柱4之间的遮烟进行说明。
侧缘遮烟可挠板61由成为其安装侧基部的耐热性侧缘遮烟弹簧板63、由成为安装在该弹簧板的前端舌部上的接触片部的带状磁性橡胶板等构成的磁性材料64、以及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接合板65所构成。该侧缘遮烟可挠板61,将安装基部的弹簧板63安装在门的暗箱侧缘部11上,与三方框侧柱4的外缘部相对。在门的门关闭位置处,成为接触片部的磁性材料64与三方框侧柱4的外缘部紧密接触从而进行遮烟。该部分的长度与门的高度尺寸相当,约为2000~2300mm,考虑到三方框和门的加工误差、安装误差等复合因素,仅使用笔直材料时,需要考虑增加间隙密封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在门的安装侧,利用耐热性薄板的弹簧板63,在遮烟接触侧,组合有磁化成适度强度的带状磁性材料64,以提高与钢板制的三方框侧柱4的外缘部的密封性。为了减轻将门打开而拉出时的、对由薄的板弹簧构成的弹簧板63的应力,将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接合板65做成沿着弹簧板63的结构。该侧缘遮烟可挠板61为长尺状结构,最好分割成合适的长度比如400~500mm,进行制造或安装。这除了在制造或使用上的优点以外,作为应对上述三方框和门的加工、安装误差等引起的紧密接触性差的对策,也具有效果。
门的门关闭状态时,因为将侧缘遮烟可挠板61朝乘厅侧形成凹处的方向安装,所以在乘厅侧发生火灾等,乘厅侧的熱风气压比升降井侧高时,耐热薄板弹簧部63的凹处内侧产生压力,进一步将磁性接触片64朝三方框侧柱4的外缘部推压,因而具有更可靠的遮烟效果的优点。
下面,利用图14及图15对乘厅门10的闭门机构进行说明。
闭门绳索32的一端与连动绳索31连接,其另一端与下垂的闭门锤36连接。该闭门锤36通常为数公斤程度。该闭门机构是安全机构之一,以前也一直使用的,其作用是始终朝门关闭的方向拉紧,以防止当乘厅门10关闭时升降井内的气流和人为性的对门的施加振动等而使门锁定钩部解脱,不会使乘厅门10打开。
另外,上述遮烟动作机构,都是在乘厅门10的门即将关闭的位置处,由凸轮85和推杆81、81′借助杠杆71、杆76等,将由以往的弹簧75对上缘遮烟可挠板41、下缘遮烟可挠板51、侧缘遮烟可挠板61进行上拉的状态转变为尽管行程小但可在此处一下子将其解除的推压状态。门开闭操作的行程力都来自于轿厢侧的门关闭机械即电机的输出力,但当门即将关闭的行程力发生不足时,可由上述闭门机构来增强乘厅门10的门即将关闭的紧闭力。固定侧磁性体或磁铁38设置固定在建筑物侧,在门关闭位置处,与安装于闭门锤36的下端部的磁铁37将非磁性薄板夹持,留有间隔G地以相吸的极性对峙。作用于这些对峙的磁铁之间或磁铁与磁性体之间的吸引力与间隔G成反比地增强,因而附加该闭门机构,能对抗从门吊架即将全关闭时的水平行程区域至全关闭位置的急剧的杠杆操作力的负荷,使遮烟紧闭可靠化,因而具有最佳的特性。
实施例2
下面,利用图16对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机构的另一例子进行说明。
电梯乘厅门的开闭装置中,具有吊架滚轮23和门吊架22,该吊架滚轮23在安装于门吊架外壳21的门导轨8上朝左右方向滚动行走,在该门吊架22上,具有以支点销72作为轴进行动作地安装的杠杆71和滚轮74。另一方面,在门吊架外壳21上设有:代替固定凸轮85的、可绕凸轮旋转轴114旋转的椭圆凸轮115;以及与该椭圆凸轮115一体的蜗轮113,还设有驱动该蜗轮113的蜗杆轴112和动作电机111。由此,可完全独立地进行乘厅门10的开闭及工作电机111对椭圆凸轮115的驱动。椭圆凸轮115的短直径部设定为:当椭圆凸轮115的长轴处于垂直方向时(图16的双点划线所示),门关闭时的门吊架22与杠杆71、滚轮74正好与椭圆凸轮115不接触,因而杠杆71在保持着受到牵引弹簧75和挡块80限制的状态下到达门的门关闭位置,而操作遮烟机构的杆76仍保持在拉上的状态。即,不进行遮烟。当椭圆凸轮115的长轴处于水平方向时(图16的实线所示),门边关闭边来到某一位置时起,门吊架22及杠杆71、滚轮74开始与椭圆凸轮115的长直径端接触,作为滚轮74的着力点,杠杆71绕支点销72进行旋转,直到门完全关闭为止,杆76被下压,从而进行遮烟。
另外,当椭圆凸轮115的长轴处于垂直方向、门完全关闭的状态时,不进行遮烟,但此时若通过工作电机111、蜗杆轴12和蜗轮113,使椭圆凸轮115朝水平方向旋转,则左右门借助门关闭锁定装置(未图示)而相互吸引固定,因而在门保持关闭的状态下滚轮74和杠杆71被推开,将杆76下压,从而进行遮烟。
实施例3
另外,利用图17对乘厅门10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机构的又一例子进行说明。
附设有缩放杆105及其开闭驱动机构101等另外的一套组件,以取代椭圆凸轮115及其旋转动作机构。缩放杆105的水平位置(门打开位置)和缩放杆105的垂直位置(门关闭位置),与上述椭圆凸轮115的长直径、短直径对应,因而省略其详细的动作说明。
动作螺杆102在中央具有螺杆凸缘103,由与工作电机101一起固定在门吊架外壳21上的凸缘按压件104支承,对缩放杆105的中心位置进行保持。动作螺杆102在螺杆凸缘103的上下切削成互相相反的螺纹,缩放螺母106、107上下对称地夹着螺杆凸缘103进行进退、开闭。采用缩放杆方式时,除了对开位置、闭位置容易进行细微的调节外,在缩放杆开闭的整个过程中,可对滚轮74、杠杆71施加大致水平方向的力,因而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
通常的门关闭装置,都是在乘厅门10完全到达关闭位置时,通过设置在门吊架外壳21与门吊架22之间的机械式锁定机构(同时也具有电气接点),门吊架22被固定成不能打开,因而一旦门关闭后就一直这样保持,遮烟不会失败。另一方面,上述操作机构分别是利用蜗杆螺纹、齿轮齿合的旋转机构、利用螺杆、螺母齿合的扩展机构,因而即使中途停止向驱动电机111、101供电,也可由螺杆或齿轮、螺杆或螺母的摩擦力保持在现有位置,因而也具有不会使遮烟机构开放的优点。
实施例4
下面,参照图18对乘厅门10的遮烟机构的控制装置进行说明。
遮烟机构控制盘90中,通过发报装置92接受由设置在建筑物侧的烟或火灾检测器91所检测到的信号,暂时保持在存储回路93中。另外,利用作为电梯运行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门开闭控制回路94的一部分即、门关闭检测回路(与机械式锁定机构连动)95对门已被关闭进行确认,当由AND条件回路96使门关闭检测信号与烟或火灾检测信号一致后,通过遮烟驱动回路电源97使遮烟动作电机驱动,借助遮烟动作连杆驱动可挠遮烟片,以进行遮烟。比如,当轿厢室到达烟或火灾检测进行发报的楼层、并处于门打开进行上下客的状态时,若一下子使遮烟机构进行动作,则由以下的原因会存在问题,因而在正规或正常的运行和上下客结束后,乘厅门处于门关闭的状态下再进行遮烟动作才合适。
其理由如下:具有在乘厅门到达门关闭位置之前、对门关闭装置不施加负荷这样的优点。乘厅门打开时,即使让遮烟装置动作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另外,乘厅门打开,先使遮烟机构动作,然后进行乘厅门的门关闭操作,则可避免在乘厅门的上缘部和下缘部的门坎部产生与遮烟片之间的拖滑障碍、使乘厅门的门关闭动作呆涩而造成不完全关闭的危险性。
采用本发明,从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到门即将关闭的区域为止,具有可挠性的遮烟片41、51、61仅相对于三方框缘面留有间隙,因而不会发生滑动声、磨损痕迹等。
仅在门即将全部关闭的附近(约10mm左右)需要对遮烟片的推压力。
为了使遮烟机构动作,将门吊架的水平方向移动作为动力源,不需要独立的驱动动力源或机构,结构简单,在制造成本、维护成本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点。
即使在平时的门的门关闭动作时也能确保遮烟功能。
因此,也不需要烟检测或火灾检测器、发报信号的信号发送接受机、配线等,在制造成本、安装成本、维护成本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点。
只要对门吊架部、可挠遮烟片等的零件进行补充和改进即可,对已交货的电梯也能附加遮烟功能。
由此,能实现紧凑、结构简单、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电梯乘厅门的微小间隙之间的遮烟,能尽可能抑止大楼火灾的延烧速度,减少烟造成人员牺牲等的灾害。

Claims (12)

1.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构成为将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予以遮断,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电动机来操作、将所述乘厅门在其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在从所述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之前的期间不进行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距离之间进行动作、以将所述间隙封住的遮烟操作机构,所述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电动机、传递该电动机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构成,且具有吊架滚轮和门吊架,该吊架滚轮在安装于门吊架外壳的门导轨上朝左右方向滚动行走,在该门吊架上具有绕支点销进行旋转动作的杠杆和滚轮,从乘厅门到达即将关闭的位置时起,以所述滚轮为着力点,使杠杆绕支点销进行旋转,直到门全部关闭为止,由此借助杆而使遮烟可挠体进行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吊架外壳上具有固定凸轮,该固定凸轮具有设定成可与所述滚轮抵接并使所述杠杆进行旋转的长边,从乘厅门到达门即将关闭的位置时起,所述门吊架的杠杆及滚轮开始与固定凸轮的长边端抵接,并将所述滚轮作为着力点,使杠杆绕支点销进行旋转,直到门全部关闭为止,由此借助杆而使遮烟可挠体进行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安装在乘厅门的上缘部及下缘部的上缘遮烟可挠体及下缘遮烟可挠体包括:作为安装侧基部的耐热薄板弹簧部以及作为接触侧的前端舌部,所述前端舌部由带有刚性的接触片部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缘遮烟可挠体及下缘遮烟可挠体分别朝乘厅侧形成凹处的方向安装,动作时上缘遮烟可挠体被推压到设置在乘厅三方框上梁上的三方框侧遮烟体上,并且下缘遮烟可挠体推压到朝门坎的上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在乘厅门的暗箱侧缘部上的侧缘遮烟可挠体包括:作为安装侧基部的耐热薄板弹簧部、作为接触侧的前端舌部、以及非磁性体的接合板所述前端舌部设有带磁性的接触片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侧缘遮烟可挠体板朝乘厅侧形成凹处的方向安装,在乘厅门作门关闭动作时,侧缘遮烟可挠体被推压到乘厅三方框侧柱的侧缘。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在门吊架上的杠杆及滚轮;以及从左右门吊架外壳凸出安装成相互与对方杠杆的滚轮抵接的固定凸轮,将门吊架的水平移动作为动力源,在乘厅门的门关闭结束的附近区域,借助与所述杠杆的一端连接的杆使遮烟可挠体上下动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门吊架外壳上,将门导轨安装成朝关门方向往下方倾斜,通过使乘厅门沿该门导轨平行移动地朝下方移动,以减小门关闭位置处的乘厅门下缘部与门坎上面之间的间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乘厅门开闭装置的闭门机构,在安装在闭门绳索上的闭门锤的下端部设置永久磁铁,使该永久磁铁非接触性地与固定侧磁性体接近并相对,将其吸引力附加在闭门锤的重量力上,由此增加门关闭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门吊架外壳上具有椭圆凸轮,该椭圆凸轮在其短轴处于水平方向、长轴处于垂直方向时,门吊架不与杠杆、滚轮接触,当其短轴处于垂直方向、长轴处于水平方向时,从乘厅门到达门即将关闭的位置时起,所述门吊架的杠杆及滚轮开始与长轴的长直径端接触,且将所述滚轮作为着力点,利用将门吊架的水平方向移动作为动力源的推压力,使杠杆绕支点销进行旋转,直到门全部关闭为止,由此借助杆而使遮烟可挠体进行动作,。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门吊架外壳上具有缩放杆及其开闭驱动机构,在该缩放杆及其开闭驱动机构的缩放杆在垂直方向关闭时,门吊架不与杠杆、滚轮接触,当缩放杆在水平方向打开时,从乘厅门到达门即将关闭的位置时起,所述门吊架的杠杆及滚轮开始与长轴的长直径端接触,将所述滚轮作为着力点,利用将门吊架的水平方向移动作为动力源的推压力,使杠杆绕支点销进行旋转,直到门全部关闭为止,由此借助杆而使遮烟可挠体进行动作。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受设置在建筑物侧的烟或火灾检测器的信号并将其暂时储存,仅在与门关闭检测信号重叠时,使椭圆凸轮或缩放杆的驱动机构进行动作。
CNB2004100068388A 2003-08-20 2004-02-19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3172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96734A JP2005067764A (ja) 2003-08-20 2003-08-20 エレベータ乗場扉の遮煙装置
JP2003296734 2003-08-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3538A CN1583538A (zh) 2005-02-23
CN1331721C true CN1331721C (zh) 2007-08-15

Family

ID=34402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683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31721C (zh) 2003-08-20 2004-02-19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067764A (zh)
CN (1) CN133172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4302B2 (ja) * 2005-08-10 2011-06-08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遮煙装置
WO2013190578A1 (en) 2012-06-18 2013-12-27 Sematic S.P.A. Lift cage door provided with an improved blocking/releasing device of the mechanism
JP6785601B2 (ja) * 2016-09-09 2020-11-18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ドア遮煙装置
CN109650231A (zh) * 2019-01-21 2019-04-19 杭州优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门系统
CN111214017B (zh) * 2020-01-21 2021-08-27 佛山市前进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效防虫功能的自除尘衣柜
WO2023195124A1 (ja) * 2022-04-07 2023-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4238A (en) * 1971-08-16 1973-05-22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installation with sealed passenger passageway
JPH04129990A (ja) * 1990-09-20 1992-04-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ドア装置
JPH0672681A (ja) * 1992-08-28 1994-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出入口装置
EP0616970A1 (en) * 1993-03-25 1994-09-28 Otis Elevator Company Sealed elevator cab entrance assembly
JPH0867486A (ja) * 1994-08-30 1996-03-1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ドア
JPH0920487A (ja) * 1995-07-05 1997-01-21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
JPH1077186A (ja) * 1996-09-03 1998-03-24 Toshiba Elevator Eng Kk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1294388A (ja) * 2000-04-07 2001-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の防音装置
JP2001322786A (ja) * 2000-05-16 2001-1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防音装置
CN1331655A (zh) * 1998-12-23 2002-01-16 奥蒂斯电梯公司 电梯的门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4238A (en) * 1971-08-16 1973-05-22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installation with sealed passenger passageway
JPH04129990A (ja) * 1990-09-20 1992-04-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ドア装置
JPH0672681A (ja) * 1992-08-28 1994-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出入口装置
EP0616970A1 (en) * 1993-03-25 1994-09-28 Otis Elevator Company Sealed elevator cab entrance assembly
JPH0867486A (ja) * 1994-08-30 1996-03-1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ドア
JPH0920487A (ja) * 1995-07-05 1997-01-21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
JPH1077186A (ja) * 1996-09-03 1998-03-24 Toshiba Elevator Eng Kk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331655A (zh) * 1998-12-23 2002-01-16 奥蒂斯电梯公司 电梯的门系统
JP2001294388A (ja) * 2000-04-07 2001-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の防音装置
JP2001322786A (ja) * 2000-05-16 2001-1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防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3538A (zh) 2005-02-23
JP2005067764A (ja) 2005-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0170B (zh) 电梯通风装置
US5174417A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actuating and unlatching of the shaft doors of an elevator
CN1331721C (zh)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US6070700A (en) Operating system for elevator doors
CA3013079C (en) Door actuators, integrated door actua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door actuator of a transit vehicle
US3453778A (en) Plug door mechanism
US11358837B2 (en) Elevator car ceiling access system
EP2873581A1 (en) Articulated sliding door assembly for a public transportation vehicle, in particular for a railway vehicle
JP2881622B2 (ja) 磁気浮上式引き戸の開閉装置
CA2481465C (en) Sealing device with magnetically movable door seal for a closable door leaf of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JP3422654B2 (ja) エレベータ等の乗場扉戸閉装置
US5386886A (en) Elevator door lock mechanism
JP2017203260A (ja) 移動間仕切装置の閉塞機構
CN108005538B (zh) 一种重型建筑塞拉自动门
CN113668975A (zh) 一种轨道车辆端门驱动机构
CA2267428A1 (en) Operating system for lift doors
CN204457242U (zh) 门禁系统中旋转式门的机芯装置
CN105668394A (zh) 一种自锁型电梯组件
WO2009072790A2 (en) Apparatus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door
JP2006045888A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ドアの施錠装置
JP3647276B2 (ja) 引戸装置
KR200422571Y1 (ko) 방화유리 자동문
CN109029898A (zh) 风洞试验列车滑动加速装置及加速系统
US1172562A (en)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elevator-hatchway doors.
JP2684166B2 (ja) トロリ−走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15

Termination date: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