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2972C - 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2972C
CN1312972C CNB2004100421736A CN200410042173A CN1312972C CN 1312972 C CN1312972 C CN 1312972C CN B2004100421736 A CNB2004100421736 A CN B2004100421736A CN 200410042173 A CN200410042173 A CN 200410042173A CN 1312972 C CN1312972 C CN 131297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ke
clutch
actuator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421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5629A (zh
Inventor
浜西正
熊谷雅行
福田稔
牧园晴充
乙宗拓也
古野文雄
本村峰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2767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3409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2767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653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75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5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29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29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44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or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rticles, e.g. of undercut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20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22/00Producing hollow articles
    • B29D22/003Containers for packag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e.g. bottles, jars, cans, barrels, ta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作业车,具有行驶变速装置、变速操作工具、位置传感器、作业离合器以及致动器,当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变速操作工具被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时,由致动器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切断状态,当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变速操作工具(17)被操作到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由致动器操作作业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当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变速操作工具被操作到低速行驶侧时,由致动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并且,由致动器操作作业变速装置使其处于低速侧;并且,当位置传感器检测到变速操作工具被操作到高速行驶侧时,由致动器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并且,由致动器操作作业变速装置,使其处于高速侧。

Description

作业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更具体的说,涉及对作业车的操作结构的改进,这种作业车具有下列各种装置:行驶变速装置;人工操作上述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工具;检测上述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作业离合器,它可以处于把动力传递给装在机身上的作业装置的传动状态,和切断这种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这样两种状态;以及根据上述位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上述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或者切断状态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0-17号公报中,公开了作为作业车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之类的收获作业车(请参阅图6和图7),它具有人工操作的变速操作工具(见上述公报图6和图7中的标号28),借助于这种变速操作工具来操作行驶变速装置。在这种收获作业车的结构中,还设有把动力传递给装在机身上的作业装置的作业离合器(见上述公报图6和图7中的标号29),和检测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的位置传感器(见上述公报图6和图7中的标号46),以及致动器(见上述公报图6和图7中的标号36),根据上述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由致动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或者切断状态。
发明内容
可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致动器只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或切断状态,在增加致动器的功能,使其多功能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使得在作业车的这种操作结构中所使用致动器多功能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有下列这几点:当上述位置传感器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被操作到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由上述致动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切断状态;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被操作到处于低速行驶侧时,由上述致动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并且,由上述致动器操作把动力传递给上述作业装置的作业变速装置,使其处于低速侧;并且,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被操作到处于高速行驶侧时,由上述致动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并且,由上述致动器操作作业变速装置,使其处于高速侧。
即,按照具有这种特征的结构,除了借助于共同的致动器来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或者切断状态之外,它还操作作业变速装置,使其处于低速侧或者高速侧。因此,有可能达到致动器的多功能化。
此外,一般说来,在驾驶员要让机身停止,把变速操作工具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的情况下,大多要暂时停止作业装置所进行的作业。在这一方面,按照具有上述特征的结构,当将变速操作工具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时,它便自动地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切断状态,于是作业装置便停止工作。因此,就能防止机身停止了,但作业装置却仍在无谓地工作的不利的情况。
此外,驾驶员大都是在把变速操作工具操作到低速(高速)的行驶侧,要让机身前进的情况下,才开始用作业装置进行作业。在这一方面,按照具有这种特征的结构,当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低速(高速)行驶侧时,作业离合器便自动转变到传动状态,作业装置便进行工作。因此,就能防止驾驶员忘记把作业离合器操作到传动状态,以至机身虽然行驶了,但却不进行作业的不利情况。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不但可以通过致动器把离合器操作到传动状态或者切断状态,而且还能把作业变速装置操作到低速侧和高速侧。因此,能谋求致动器的多功能化,提高作业车的性能。
此外,当驾驶员要停止机身的行驶,把变速操作工具置于中立停止位置上的情况下,由于有这样两点优点:只要机身停止行驶,作业装置就不会无谓地工作;以及,在驾驶员把变速操作工具操作到低速(高速)行驶侧,要让机身起动前进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因为驾驶员忘记把作业离合器操作到传动状态,以至机身虽然行驶了,但作业装置却不进行作业的情形,从而能提高作业车的性能。
在上述结构特征之外,如果进一步增加这样的结构,即,还设有由上述致动器驱动使其绕着轴芯转动的操作部件,以及贯通联结上述操作部件和作业离合器,与作业变速装置的联结部件;借助于上述致动器驱动上述操作部件转动后,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或切断状态,并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作业变速装置,使其处于低速侧或高速侧,则还具有下列优点。
即,按照这种特征的结构,由于借助于致动器驱动操作部件转动,就能操作作业离合器和作业变速装置。这样,就不会发生在进行滑动式操作的情况下容易随着产生的别扭现象,能通过操作部件和联结部件顺利地操作作业离合器和作业变速装置。
因此,能进一步提高作业离合器和作业变速装置的操作的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为,当由上述位置传感器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由上述致动器操作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制动状态,以及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已经处于行驶侧时,由上述致动器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解除状态。
即,按照具有这种特征结构,使用共同的致动器,除了能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或切断状态之外,还能操作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或解除状态。因此,能使致动器具有多种功能。
由于在驾驶员要停止机身,把变速操作工具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的情况下,就由致动器自动地操作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所以不会发生驾驶员忘记操作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机身出乎意料地行驶的事情。
此外,如上所述,一般,在驾驶员要使机身停止,操作变速工具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大都要暂时停止作业装置所进行的作业。在这一点上,如果按照上述特征的结构,当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作业离合器就会自动地处于切断状态,于是作业装置便停止工作。这样,只要机身停止行驶,作业装置就不会无谓地进行工作。
此外,由于在驾驶员要使机身起动前进,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行驶侧的情况下,能由致动器自动地使停车制动器处于解除状态,所以不会发生驾驶员忘记将停车制动器操作到解除状态,在停车制动器仍处于制动状态下就让机身起动前进的事情。
此外,如上所述,一般,在驾驶员要使机身起动前进,操作变速工具使其处于行驶侧时,大都要使作业装置开始进行作业。在这一点上,如果按照上述特征的结构,当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行驶侧时,作业离合器就会自动地处于传动状态,使作业装置开始工作。这样,即使驾驶员忘记了把作业离合器操作到传动状态,也不会发生机身已经在行驶了,而作业装置却还没有在进行工作的事情。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不但可以通过致动器把作业离合器操作到传动状态或者切断状态,而且还能把停车制动器操作到制动状态和解除状态。这样,就能达到致动器的多功能化,提高作业车的性能。
此外,在驾驶员要停止机身,把变速操作工具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驾驶员忘记操作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机身出乎意料地行驶的事情,以及尽管机身已经停止行驶,但作业装置却还在无谓地进行工作的事情,由于这两点,也提高了作业车的性能。
还有,在驾驶员要使机身起动前进,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行驶侧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停车制动器仍处于制动状态下就让机身起动前进的事情,以及机身已经在行驶了,而作业装置却还没有在进行工作的事情,由于这两点,也提高了作业车的性能。
在上述结构特征之外,如果进一步增加这样的结构,即,设置由上述致动器驱动,使其绕着轴芯转动的操作部件与联结上述操作部件和作业离合器,以及作业变速装置的联结部件,借助于上述致动器驱动上述操作部件转动后,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或切断状态,并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上述制动状态或解除状态,则还具有下列优点。
即,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借助于致动器驱动操作部件转动,就能操作停车制动器和作业离合器。这样,就不会发生在进行滑动式操作的情况下容易随着产生的别扭现象,能通过操作部件和联结部件顺利地操作停车制动器和作业离合器。
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停车制动器作业离合器的操作的可靠性。
此外,如果把结构做成这样,即,在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上述制动状态的过程中,对该停车制动器产生操作阻力,而在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上述解除状态的过程中,却不会产生上述操作阻力,并且,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的过程中,对该作业离合器产生操作阻力,而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切断状态的过程中,却不会产生上述操作阻力,就能有下列优点。
即,当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由致动器操作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制动状态,由致动器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切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是处于由停车制动器对致动器施加操作阻力,而不是由作业离合器对致动器施加操作阻力的状态。
此外,当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行驶侧时,由致动器操作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解除状态,由致动器操作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操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处于由停车制动器对致动器施加操作阻力,而是由作业离合器对致动器施加操作阻力的状态。
如上所述,无论操作变速操作工具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还是使其处于行驶侧,都不会发生同时在致动器上产生由停车制动器施加的,和由作业离合器施加的两种操作阻力的状态。
因此,能减小施加在致动器上的载荷,从而能提高致动器的寿命。
关于具有其它特点的结构,以及这些有特点的结构所具有的优点、作用和效果,在参照附图阅读了下面的说明后就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作业车的一个例子,即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和操作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和变速杆附近的左侧视图;
图4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和变速杆附近的正视图;
图5是操作面板及其附近的平面图;
图6是变速杆的中立通路、第一和第二前进通路,后退通路的俯视图;
图7是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和变速杆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8是操作轴和马达附近的俯视图;
图9是变速杆的臂部和操作部件附近的正视图;
图10是变速杆的臂部和操作部件附近的横断面图;
图11是支承部件的凸部和限位开关附近的侧视图;
图12是连杆的互换部分和收割变速装置的臂部附近的正视图;
图13是操作板和止动机构附近的侧视图;
图14是操作板和止动机构附近的俯视图;
图15是在第一位置上的操作轴附近的侧视图;
图16是在第二位置上的操作轴附近的侧视图;
图17是在第三位置上的操作轴附近的侧视图;
固18是在第四位置上的操作轴附近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在收割状态(标准模式)下各部分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在收割状态(倒伏模式)下各部分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在非收割状态下各部分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以作业车,即水稻用的联合收割机为例,说明按照本发明的作业车的一个实施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说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都以机身的直线前进方向为基准。
[1]联合收割机(作业车)的整体结构
图1中表示的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这种联合收割机是由下列部件构成的: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行驶装置的一例)1;在由上述行驶装置1支承的机身前部左边的收割部件(作业装置的一例)2;装在机身前部右边的运转部件3;装在机身后部左边的脱粒装置4;装在机身后部右边的谷物箱5。田地上的谷物秸秆由收割部件2收割,用脱粒装置4进行脱壳处理后,由脱粒装置收回的谷粒供入谷物箱5内。
图2中示意地表示了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系统和操作系统。如图2所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行驶变速装置的一例)7连接在行驶用的传动箱6上,从发动机8的输出轴8a输出的动力,通过皮带张力式的主离合器9传递给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的输入轴7a。这种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的结构能自由地在中立停止位置、前进档和后退档之间进行无级变速。
在传动箱6的内部,装有能自由地在高、低两档之间变速的,齿轮变速方式的副变速装置10。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上的输出轴7b的动力,通过这种副变速装置10和左或右侧面离合器(图中未表示),传递给左或右行驶装置1。在副变速装置10和左或右侧面离合器之间的传动轴15上,具有能对左或右行驶装置1进行制动的停车制动器16。
此外,在传动箱6中还具有输出轴12,在这根输出轴12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的输入轴7a之间,装有能自由地在高、低两档(低速位置和高速位置)之间变速的,齿轮变速式的收割变速装置(作业变速装置的一例)13。这样,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的输入轴7a的动力,就能通过收割变速装置13和输出轴12,以及皮带张力式的收割离合器(作业离合器的一例)14,传递给收割部件2的输入轴2a。此外,发动机8的输出轴8a的动力则通过皮带张力式的脱谷离合器11,传递给脱粒装置4的输入轴4a。
[2]变速杆17的操作结构
接着,说明操作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和副变速装置10的变速杆(变速操作工具的一例)17。
如图3~4、图7~8所示,在运转部件3的横向左侧部分设有操作面板18,在该操作面板18上设有变速杆17。在设置在操作面板18下方的固定部分19的左右轴芯P1的周围,支承着把板材弯曲成在平面上看起来呈コ字形的能自由摆动的支承部件20。在这个支承部件20的前后轴芯P2的周围,支承着能自由摆动的变速杆17。臂部20a从支承部件20的下部向前方延伸出来。而且,连杆21贯通连接在支承部件20的臂部20a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的耳轴7c的臂部7d之间。
如图3~4、图7、图9~10所示,在上述固定部分19的前后轴芯P3的周围,支承着能自由摆动的正面看起来呈三角形的操作部件22。在上述副变速装置10上,具有变速齿轮10a(参见图2),和滑动操作该变速齿轮10a的臂部10b。而且,连杆23贯通连接在操作部件22与副变速装置10的臂部10b之间。在变速杆17的下部设有臂部17a,这个臂部17a与操作部件22卡合。从图7所示的侧面看起来,变速杆17的臂部17a卡合在操作部件22上的那部分配置在上述左、右轴芯P1的位置上。
如图3、图7~9所示,在固定部分19上开有圆弧形的长孔19a,装在支承部件20上的保持轴24插入该长孔19a中。保持轴24由弹簧25将其压向图9的图面上的右方,借助于这根保持轴24,把支承部件20压在固定部分19上。这样,支承部件20就能借助于弹簧25和固定部分19用摩擦力保持在其位置上。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操作面板18上开设了平行的第一前进通路26和第二前进通路27。而且,在操作面板18上还开设了中立通路28(中立停止位置N),并由这条中立通路28连接第一和第二前进通路26、27。在操作面板18上还开设了后退通路29,这条后退通路29连接在第一前进通路26上。
在图3~7中,变速杆17位于中立通路28(中立停止位置N)的左端部,使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处于中立停止位置,使副变速装置10处于低速位置。即使手离开了变速杆17,由于依靠弹簧25和固定部分19用摩擦力保持了支承部件20,所以能将变速杆17保持在中立通路28(中立停止位置N)的左端部。
在上述结构中,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第一前进通路26上时,副变速装置10便处于低速位置的状态,而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则处于前进的高速侧。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第一前进通路26的最高速度位置F1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便处于前进的最高速度位置上。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第一前进通路26上后,即使让手离开变速杆17,由于依靠弹簧25和固定部分19用摩擦力保持了支承部件20,所以能将变速杆17保持在第一前进通路26的手离开后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后退通路29上时,在使副变速装置10处于低速位置的状态下,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便搬动到后退的高速侧。当把变速杆17一直搬动到后退通路29的最高速位置R1时,则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便搬动到后退的最高速位置。在把变速杆17搬动到后退通路29之后,即使让手离开变速杆17,由于依靠弹簧25和固定部分19用摩擦力保持了支承部件20,所以能将变速杆17保持在后退通路29的手离开后的位置上。
还有,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中立通路28(中立停止位置N)的右端部时,就能使用这根变速杆17操作操作部件22,把副变速装置10变换到高速位置。当从这个位置把变速杆17搬动到第二前进通路27上时,在把副变速装置10搬动到高速位置的状态下,就能把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变换到高速侧。当把变速杆17一直搬动到第二前进通路27的最高速度位置F2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便变换到前进的最高速度的位置上。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第二前进通路27上之后,即使让手离开变速杆17,由于依靠弹簧25和固定部分19用摩擦力保持了支承部件20,所以能将变速杆17保持在前进通路27的手离开后的位置上。
[3]停车制动器16、收割离合器14和收割变速装置13的操作结构
如图3、图7~8所示,在操作面板18的下方具有固定部分30、31,操作轴(操作部件的一例)32支承在左右轴芯P4的周围,能自由转动。在固定部分30上还安装了马达(致动器的一例)33和齿轮箱34。借助于控制装置35(参见图2)可使马达33工作,然后通过马达33和齿轮箱34驱动操作轴32绕着左右轴芯P4转动。在固定部分31上还安装了检测操作轴32的操作位置(角度)的传感器36,传感器36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装置35(参见图2)中。
如图2~3、图9所示,在固定部分19上还安装了检测变速杆17和支承部件20的操作位置(角度)的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的一例)37。传感器37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装置35中。此外,如图2~3、图7所示,在固定部分19上具有限位开关51和板簧制作的操作板52,在支承部件20的上部具有凸部20b,限位开关51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装置35中。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11(a)所示,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中立停止位置N时,支承部件20的凸部20b向上压在操作板52上,使限位开关51接通。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当把变速杆17搬动到中立停止位置N以外的位置上时,支承部件20的凸部20b便离开操作板52,操作板52便向下移位,切断限位开关51。这样,借助于传感器37和限位开关51,就能检测出变速杆17和支承部件20的操作位置(角度)。
如图3、图7~8、图15所示,臂部32a固定在上述操作轴32上,操作板44固定在这个臂部32a上,连接部件(相当于联结部件)38则连接在这块操作板44上,能自由摆动。互换用的弹簧39和连杆(相当于联结部件)40连接在这个连接部件38与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之间。这样,通过用马达33驱动操作轴32转动,就能在制动状态(参见图15)与解除制动状态(参见图16~18)之间操作停车制动器1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18所示,当使停车制动器16处于解除制动状态(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处于解除制动位置)时,停车制动器16不对马达33的操作施加阻力。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当使停车制动器16处于制动状态(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处于制动位置)时,停车制动器16就对马达33的操作施加阻力(从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对操作轴32施加使其向着图15的图面上的反时针方向转动的力)。
如图2和图15所示,收割离合器14的结构是皮带张力式的。在左右轴芯P5周围能自由摆动地支承着的臂部14a上,装有收割离合器14的张紧皮带轮14b。如图3、图7~8、图15所示,臂部32b固定在上述操作轴32上,在这个臂部32b的前端连接着能自由摆动的,呈L字形的连接部件(相当于联结部件)41。而且,联结用的弹簧(相当于联结部件)42连接在上述连接部件41与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之间。因此,通过用马达33驱动操作轴32转动,就能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在传动状态(参见图17和图18)与切断状态(参见图15和图16)之间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和图16所示,当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处于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的切断位置)时,收割离合器14就不对马达33的工作产生阻力。当从图16变化到如图17所示,在操作收割离合器14从切断状态转换到传动状态(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从切断位置转换到传动位置)的过程中,收割离合器14就对马达33的工作产生阻力(从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对操作轴32施加使其向着图17的图面上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如图18所示,当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传动状态(处于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的传动位置)时,操作轴32的臂部32b与连接部件41的连接部分便处于越过操作轴32上方的状态(处于越过上死点的状态),由挡块(图中未表示)挡住了操作轴32的向图18的图面上的反时针方向的转动,收割离合器14对操作轴32施加了操作的阻力,但却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
如图3、图7~8、图15所示,臂部32c固定在上述操作轴32上,而在这个臂部32c的前端装有销子32d。在上述收割变速装置13中装有变速齿轮13c(参见图2),和滑动操作这个变速齿轮13c,使收割变速装置13在低速位置与高速位置之间变速的臂部13a。此外,在这个臂部13a上还装有销子13b。作为这个收割变速装置13的联结部件,是由把圆杆弯曲后的连杆(相当于联结部件)43所构成的。这根连杆43的两个端部是由弯曲成叉形的柔性部分43a、43b所构成的。操作轴32的臂部32c的销子32d插入柔性部分43a中。此外,如图12所示,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的销子13b插入柔性部分43b中。由于这样的结构,通过用马达33驱动操作轴32转动,就能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在低速位置(参见图15、图16、图17)与高速位置(参见图18)之间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用弹簧(图中未表示)把收割变速装置13推压到低速位置上,而由克服这个弹簧的弹力施行将收割变速装置13转换到高速位置的操作。当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的低速位置)时,收割变速装置13就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当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高速位置(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的高速位置)时,收割变速装置13就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从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对操作轴32施加使其向着图18的图面上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
[4]由马达33进行的停车制动器16、收割离合器14和收割变速装置13的操作
如图7~8、图13~14所示,保持板44固定在操作轴32的臂部32a上。这块保持板44在与后述的第一~第四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凹部44a。此外,在上述固定部分31上,设有由滚珠和弹簧构成的止动机构(デテント)45。
借助于这种机构,当马达33驱动操作轴32在第一~第四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例如,即使马达33无法驱动操作轴32以良好的精度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而停止在第二位置的附近时,就能通过使止动机构45的滚珠进入保持板44的凹部44a中,使得操作轴32能以良好的精度位于第二位置上。此外,在马达33停止状态下,要由马达33来使操作轴32,例如,保持在第一位置上时,即使马达33的保持力不够,但是由于在马达33的保持力上又加上了止动机构45的保持力,所以就能借助于马达3和止动机构45这两个保持力,将操作轴32保持在第一位置上。
图15表示操作轴32处于第一位置上的状态。此时,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制动状态(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的制动位置),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处于切断位置),并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的低速位置)。在操作轴32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由停车制动器16(制动状态)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由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施加使得操作轴32向图15的图面上的反时针方向转动的力)。另一方面,收割离合器14(切断状态)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所以收割变速装置13(低速位置)也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
图16表示操作轴32处于第二位置上的状态。此时,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的解除位置),收割离合器14还没有操作到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尚未到达传动位置),并借助于连杆43的柔性部分43b,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的低速位置)。在操作轴3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由停车制动器16(解除状态)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而收割离合器14(切断状态)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所以收割变速装置13(低速位置)也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
图17表示操作轴32处于第三位置上的状态。此时,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的解除位置),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的传动位置),并借助于连杆43的柔性部分43b,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的低速位置)。在操作轴32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停车制动器16(解除状态)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而由收割离合器14(传动状态)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由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施加使得操作轴32向图17的图面上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所以收割变速装置13(低速位置)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
图18所示的状态表示操作轴32处于第四位置上的状态。此时,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停车制动器16的臂部16a的解除位置),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收割离合器14的臂部14a的传动位置),并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高速位置(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的高速位置)。在操作轴32位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停车制动器16(解除状态)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而且收割离合器14(传动状态)也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即,由于操作轴32的臂部32b与连接部件41的连接部分越过操作轴32的上方(越过上死点),由挡块(图中未表示)挡住了操作轴32向图18的图面上的反时针方向的转动,虽然收割离合器14对操作轴32施加了操作阻力,但收割离合器14却不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另一方面,收割变速装置13(低速位置)对马达33施加操作阻力(即,由收割变速装置13的臂部13a施加使得操作轴32向图18的图面上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
如图2~6所示,在变速杆17的旁边具有离合器杆46。这根离合器杆46用机械方式连结在脱谷离合器11(参见图2)上,借助于操作离合器杆46,使它沿着杠杆导向器47在传动位置与切断位置之间转换,就能操作脱谷离合器11,使它处于传动状态或切断状态。此外,在这根离合器杆46上还装有能检测出这根离合器杆46处于传动位置上的传感器48,传感器48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装置35中。
如图2、图5~6所示,在进行收割作业的过程中,操作离合器杆46,使其处于传动位置上,使脱粒装置4(在收割状态下)进行工作,而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第一前进通路26中。另一方面,例如,当在道路上行驶,不进行收割作业那样的时候,就操作离合器杆46,使其处于切断位置,停止脱粒装置4的工作(非收割状态),并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第一或第二前进通路26、27中。此外,为了能选择收割状态是标准模式或者倒伏模式(在所收割的对象,即稻谷倒伏时所选择的模式),还装有人工操作的选择开关49,选择开关49的操作信号输入控制装置35中。
[5]收割状态(标准模式)时的前进操作
下面,说明在收割状态(标准模式)下,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前进通路26(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中的情况。
如图19所示,用选择开关49选择标准模式,操作离合器杆46,使其处于传动位置上的状态(收割状态)下,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便处于中立停止位置上,机身便停止行驶(机身的行驶速度为零),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参见图15)。在操作轴32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时,便如上一项[4]中所述,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与前进方向规定的低速位置F3之间时(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无论变速杆17是否操作到前进行驶的一侧(也无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是否操作到前进的高速侧),都把停车制动器16操作到制动状态,让机身停止(机身的行驶速度为零),并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前进侧规定的低速位置F3时(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三位置(参见图17)。在操作轴32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便如上一项[4]中所述,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这样,机身便以与变速杆17的前进侧规定的低速位置F3相对应的速度前进(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而收割部分2则进行工作(处于收割变速装置13的低速位置)。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前进侧规定的低速位置F3与前进侧的中间位置F4之间时(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操作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使其处于与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前进侧规定的中间位置F4时(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四位置(参见图18)。在操作轴32处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便如上一项[4]中所述,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高速位置。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前进侧的中间位置F4与第一前进通路26的最高速度位置F1之间的状态下(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操作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使其处于与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
[6]收割状态(倒伏模式)时的前进操作,以及收割状态(标准模式和倒伏模式)时的后退操作
下面,说明收割状态(倒伏模式)下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第一前进通路26(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中的情况,以及收割状态(标准模式)和收割状态(倒伏模式)下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后退通路29中的情况。
如图20所示,由选择开关49选择倒伏模式,在操作离合器杆46使其处于传动位置(收割状态),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时,便与上述第[5]项的情况一样,操作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停止机身(机身的行驶速度为零),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参见图15)。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与前进方向规定的低速位置F3之间时(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便与上述第[5]项的情况一样,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无论变速杆17是否操作到前进行驶的一侧(也无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是否操作到前进的高速侧),都把停车制动器16操作到制动状态,让机身停止(机身的行驶速度为零),并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前进侧规定的低速位置F3时(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四位置(参见图18)。在操作轴32处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便如上一项[4]中所述,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高速位置。这样,机身便以与变速杆17的前进侧规定的低速位置F3相对应的速度前进(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而收割部分2则进行工作(处于收割变速装置13的高速位置)。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前进侧的中间位置F3与第一前进通路26的最高速度位置F1之间时(第一前进通路26上的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操作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使其处于与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收割状态(标准模式)和收割状态(倒伏模式)下,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进入后退通路29中(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时,直接用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二位置(参见图16)。在操作轴3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便如上一项[4]中所述,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这样,在把变速杆17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N与后退通路29的最高速度位置R1之间的情况(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下,操作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使其处于与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于是机身的行驶速度便从零连续地变化到后退的高速侧。
另外,在收割状态(标准模式)和收割状态(倒伏模式)下,虽然也能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第二前进通路27中,但,实际上不进行这种操作。
[7]非收割状态下的前进和后退操作
下面,说明在非收割状态下,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第一和第二前进通路26、27,以及使其处于后退通路29中的情况。
如图21所示,在操作离合器杆46使其处于切断位置的状态(非收割状态)下,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时,便与上述第[5]的情况一样,操作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使机身停止(机身的行驶速度为零),并用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参见图15)。
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第一前进通路26中(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时(参见图21中的点划线),便直接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二位置(参见图16)。在操作轴3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便如上述第[4]项所述,把停车制动器16操作到解除状态,并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这样,在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与第一前进通路26的最高速度位置F1之间的情况下(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就把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操作到与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机身的行驶速度便从零连续地转变到前进的高速侧。
另一方面,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第二前进通路27(副变速装置10的高速位置)时(参见图21中的双划线),便直接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二位置(参见图16)。在操作轴3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便如上述第[4]项所述,把停车制动器16操作到解除状态,并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这样,在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与第二前进通路27的最高速度位置F2之间的情况下(副变速装置10的高速位置),就把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操作到与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机身的行驶速度便从零连续地转变到前进的高速侧。
此外,当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后退通路29(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时(参见图21中的实线),便直接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二位置(参见图16)。在操作轴3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便如上述第[4]项所述,把停车制动器16操作到解除状态,并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这样,在操作变速杆17使其处于中立停止位置N与后退通路29的最高速度位置R1之间的情况下(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就把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操作到与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机身的行驶速度便从零连续地转变到后退的高速侧。
[8]发动机8停止时的操作
下面,说明切断图2中所示的主开关50的操作,停止发动机8的情况。
上述主开关50是键式开关,用于操作发动机8的起动和停止。主开关50的操作位置要输入控制装置35中。
如上述第[5]项所述,在收割状态(标准模式)下将变速杆17操作到第一前进通路26(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中的状态,和把变速杆17操作到后退通路29的状态(操作轴32位于第二、第三、第四位置的状态)下,当切断主开关50,发动机8停止时,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使用电池(图中未表示)的电力),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
如上述第[6]项所述,在收割状态(倒伏模式)下将变速杆17操作到第一前进通路26(副变速装置10的低速位置)中的状态,和把变速杆17操作到后退通路29的状态(操作轴32位于第二、第四位置的状态)下,当切断主开关50,发动机8停止时,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使用电池(图中未表示)的电力),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
如上述第[7]项所述,在非收割状态下将变速杆17操作到第一或者第二前进通路26、27,和把变速杆17操作到后退通路29的状态(操作轴3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当切断主开关50,发动机8停止时,由马达33操作操作轴32,使其处于第一位置(使用电池(图中未表示)的电力),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制动状态,操作收割离合器14使其处于切断状态,操作收割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位置。
[其它实施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个实施例,例如,能进行以下各种变化。
(1)在上述实施例中,收割变速装置13的结构可以是高、低两档(低速位置和高速位置)的,能自由变速的齿轮变速式的变速装置。也可以使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或者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来代替上述收割变速装置13。
(2)此外,本发明不仅能用于联合收割机等的收获作业车,也能应用于在机身后部具有能自由升降驱动的作业装置的拖拉机,乘用式插秧机,以及建筑作业车等其他作业车。

Claims (6)

1.一种作业车,具有下列各种装置:
行驶变速装置(7);
人工操作上述行驶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工具(17);
检测上述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的位置传感器(37);
作业离合器(14),具有把动力传递给装在机身上的作业装置(2)的传动状态,和切断这种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这样两种状态;
以及根据上述位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上述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或者切断状态的致动器(33),
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17)被操作到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14),使其处于上述切断状态;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17)被操作到处于低速行驶侧时,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14),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并且,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把动力传递给上述作业装置(2)的作业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低速侧;并且,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17)被操作到处于高速行驶侧时,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14),使其处于传动状态,并且,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作业变速装置(13),使其处于高速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由上述致动器驱动使其绕着轴芯转动的操作部件(32),以及贯通联结上述操作部件和作业离合器与作业变速装置的联结部件(41、42、43);
借助于上述致动器驱动上述操作部件转动,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或切断状态,并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作业变速装置,使其处于低速侧或高速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当由上述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17)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制动状态,以及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17)已经处于行驶侧时,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
4.一种作业车,具有下列各种装置:
行驶变速装置(7);
人工操作上述行驶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工具(17);
检测上述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的位置传感器(37);
作业离合器(14),具有把动力传递给装在机身上的作业装置(2)的传动状态,和切断这种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这样两种状态;
以及根据上述位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上述变速操作工具的操作位置,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或者切断状态的致动器(33),
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17)被操作到处于中立停止位置时,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14),使其处于上述切断状态,并且,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制动状态;并且
当上述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上述变速操作工具(17)被操作到处于行驶侧时,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14),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并且,由上述致动器(33)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解除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由上述致动器驱动使其绕着轴芯转动的操作部件(32),以及贯通联结上述操作部件和作业离合器以及停车制动器的联结部件(38、40);
借助于上述致动器驱动上述操作部件转动,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传动状态及切断状态,并通过上述联结部件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上述制动状态及解除状态。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16)使其处于上述制动状态的过程中,对该停车制动器产生操作阻力,而在操作上述停车制动器使其处于上述解除状态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上述操作阻力,并且,
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14)使其处于上述传动状态的过程中,对该作业离合器产生操作阻力,而在操作上述作业离合器使其处于上述切断状态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上述操作阻力。
CNB2004100421736A 2003-07-18 2004-05-10 作业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29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6710/03 2003-07-18
JP2003276710A JP2005034094A (ja) 2003-07-18 2003-07-18 作業車の操作構造
JP276710/2003 2003-07-18
JP276714/2003 2003-07-18
JP276714/03 2003-07-18
JP2003276714A JP3865313B2 (ja) 2003-07-18 2003-07-18 作業車の操作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5629A CN1575629A (zh) 2005-02-09
CN1312972C true CN1312972C (zh) 2007-05-02

Family

ID=34593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217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2972C (zh) 2003-07-18 2004-05-10 作业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561127B1 (zh)
CN (1) CN131297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6587A (zh) * 2010-08-19 2011-01-19 大同农机(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
JP2015223110A (ja) * 2014-05-27 2015-12-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CN104996072A (zh) * 2015-07-30 2015-10-28 四川刚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行走驱动变速装置
CN109379972A (zh) * 2017-08-09 2019-02-26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52818A (ja) * 1992-03-13 1993-10-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車速制御装置
JPH06288270A (ja) * 1993-04-05 1994-10-1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アクセル制御装置
JPH10327650A (ja) * 1997-05-29 1998-12-15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回転数制御機構
JP2000000017A (ja) * 1998-06-17 2000-01-07 Kubota Corp 刈取収穫機の走行伝動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52818A (ja) * 1992-03-13 1993-10-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車速制御装置
JPH06288270A (ja) * 1993-04-05 1994-10-1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アクセル制御装置
JPH10327650A (ja) * 1997-05-29 1998-12-15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回転数制御機構
JP2000000017A (ja) * 1998-06-17 2000-01-07 Kubota Corp 刈取収穫機の走行伝動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10473A (ko) 2005-01-27
KR100561127B1 (ko) 2006-03-17
CN1575629A (zh) 2005-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04C (zh) 移动农机
CN101077051A (zh) 割草机的驱动操作机构
JP4705464B2 (ja) 移植機
CN1312972C (zh) 作业车
JP4161912B2 (ja) 苗移植機
KR20100125165A (ko) 주행 차량
JP386845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操向装置
CN1890490A (zh) 装有连续无级变速机的车辆
CN1253068C (zh) 操作水稻插秧机工作装置的杆的布置
CN1236665C (zh) 联合收割机
KR101643994B1 (ko) 주행 차량
JP5270933B2 (ja) 走行車両
JPH06343335A (ja) コンバインのフィードチェン制御装置
JP2008239031A (ja) 走行車両
JP2008239030A (ja) 走行車両
JP3717409B2 (ja) 刈取収穫機の姿勢制御装置
JP3892890B2 (ja) コンバインの操作装置
JP2014172436A (ja) 作業車両
JP6598133B1 (ja) 草刈り機及び走行体
JP380368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操作装置
JP4053053B2 (ja) 刈取収穫機の姿勢制御装置
JP2008239032A (ja) 走行車両
JP2518066Y2 (ja) フィードチェーン変速装置
JP2005193816A (ja) 水田作業車
JP2005137316A (ja) 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