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3272C -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的线圈移动到一操作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的线圈移动到一操作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3272C
CN1303272C CNB028163923A CN02816392A CN1303272C CN 1303272 C CN1303272 C CN 1303272C CN B028163923 A CNB028163923 A CN B028163923A CN 02816392 A CN02816392 A CN 02816392A CN 1303272 C CN1303272 C CN 130327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carrier
coil
knocking over
articl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163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45578A (zh
Inventor
保罗·弗鲁利尼
阿尔贝托·弗鲁利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GAKAUM SpA
Fabritex SRL
Original Assignee
SANGAKAUM SpA
Fabritex SR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GAKAUM SpA, Fabritex SRL filed Critical SANGAKAUM SpA
Publication of CN1545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5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32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32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9/4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stockings, or portions thereof
    • D04B9/5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stockings, or portions thereof heel or toe por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8D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2Loop-transfer poi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transfer of knitted goods from one machine to an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或者移动纺织物品线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线圈从纺织机与织针上脱圈,所述转移的纺织物品在一第一工位处由所述纺织机形成;将所述物品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第二操作工位,所述转移通过下述方式实施,即,将所述线圈与多个用于从纺织机的织针上将所述线圈脱圈的元件接合,将所述元件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所述第二工位,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脱圈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一个可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的第一承载构件可逆地转移到一个第二承载构件上,所述第二承载构件用于暂时的保持所述至少一部份脱圈元件和脱圈到这部分脱圈元件上的线圈,和/或将用于暂时保持所述线圈而不参与线圈从所述织针上脱圈的多个元件在两个可移动承载构件之间可逆地转移。

Description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的线圈移动 到一操作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操作或移动针织品线圈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US5,570,591和美国专利US5,487,281涉及将一管状针织品的两个端部边缘通过接合操作而接合起来,所述接合操作是在正面朝外的所述物品上进行,在上述过程中,对物品的编织是在一个针织机上进行,而对物品的接合操作是在一个不同于所述编织操作的工位处进行。
美国专利US6,164,091公开了一种将管状针织品的两个末端边缘接合起来的方法,所述方法能够通过一种接合操作实施上述接合,所述接合操作涉及所述物品正面朝外的部分或者所述物品的里面翻到外面的部分。特别是,能够实现在所述物品的内部翻到外面的部分进行接合操作,这是通过将所述物品预先从针织机上脱圈下来,然后将该物品移动到一个接合工位,该接合工位不同于编织工位。然而,这种公知技术带来了一些缺点,这是因为需要将要接合的两个边缘上的线圈们在多个用于脱圈的元件之间重复地转移,更笼统地,对所述的线圈进行重复操作。特别是,这种技术会导致所述线圈很可能在受到机械应力的作用下,会被漏掉或者损伤,尤其是当使用较低品质的纱线时会发生这些缺点,这将会导致操作失败。而且,所使用的装置也有些复杂,因此,最后导致成本很高。上述这些缺点在使用单针筒针织机或者双针筒针织机进行编织的情形都是一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缺点,这是通过确保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够通过一接合操作将一管状针织物的两个端部边缘接合起来来获得,所述接合操作能够在所述物品的内部翻到外面的部分上进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或者移动纺织物品线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线圈从在第一工位处形成待转移纺织物品的纺织机的织针上脱圈;将所述物品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一第二操作工位,所述转移以下述方式实现,即,将所述线圈与多个用于将线圈从纺织机的织针上脱圈的元件接合,将所述元件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所述第二工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脱圈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一个可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的第一承载构件可逆地转移到一个第二承载构件上,所述第二承载构件用于暂时保持所述至少一部分脱圈元件和由它们脱圈的线圈,和/或将用于暂时保持所述线圈而不参与线圈从所述织针上脱圈的多个元件在两个可移动承载构件之间可逆地转移。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将管状针织品的两个边缘结合起来的方法,所述两个边缘由一个横列的多个线圈形成,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线圈从一个针织机的织针上脱圈,所述针织品由所述针织机在一个第一工位处形成;将所述针织品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一第二操作工位,所述转移是通过下述工序进行,即,将所述线圈与多个用于将线圈从针织机的织针上脱圈的元件接合,以及将所述元件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所述第二工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将线圈布置成一个预定的用于接合的相对位置之后,将所述针织品的由所述横列的线圈形成的边缘结合起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步骤之前,还包含将所述脱圈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一个第一承载构件可逆地转移到一个第二承载构件,所述的第一承载构件可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而所述第二承载构件用于暂时地保持其上携带着脱圈下来的线圈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脱圈元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或者操作一纺织物品的线圈的装置,所述纺织物品由一装备有多个织针的相应纺织机制成,所述装置包括:用于将线圈从编织物品的针织机的织针上脱圈下来的多个元件,这多个元件还用于将所述线圈从所述针织机所处的工位处转移到一个不同的操作工位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承载构件和一第二承载构件,它们装备有多个座孔,该座孔用于以牢固而可拆卸的方式容纳所述线圈脱圈元件和/或多个用于暂时保持所述线圈而不参与所述线圈从所述织针上脱圈的元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一管状物品终端横列的线圈实施接合的装置,所述管状物品由一包括多个织针的相应纺织机编织,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元件,用于将所述线圈从编织所述物品的纺织机的织针上脱圈下来以及将所述线圈从所述针织机所处的工位转移到一个不同的操作工位,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第一承载构件和一第二承载构件,所述的第一承载构件和第二承载构件设置有座孔,该座孔用于以牢固而可拆卸的方式容纳所述元件。
本发明的优点本质上在于,被操作或者移动的线圈受到很小的应力,这能够容许使用较低品质的纱线,只要认为合适或者成本上需要就行。此外,在操作过程中,线圈受到破坏的危险,线圈从操作元件上握持失败或者脱离的危险都获得了减小。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相对简单,这能允许减小制造生产成本。而且,本发明能够在物品正面朝外和内部翻到外面的部位上进行最后的接合操作,将物品的两个边缘通过接合操作接合起来,比如在制造袜子时,这可以用单针筒式针织机和双针筒式针织机上编织袜子。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优点及其他优点将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文而获得很好的理解,其中的附图示出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际例子,而不应当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其中:
图1所示为单针筒圆形针织机通过直径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正处于袜子编织结束的状态,针盘仍然处于下部;
图2A所示为图1所示针织机,其中的针盘和织针都被上升,导致最后编织横列的线圈处于所谓的“卸载”位置;
图2B和2C以放大的比例示出图2A中的详细情况;
图3A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其线圈脱圈元件处于图2中所示针织机织针2上;
图4A示出所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下降后与所述织针接合以允许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转移到由所述可移动承载构件承载的脱圈元件;
图3B和4B分别示出图3A和4A的放大图,涉及到织针针舌的关闭过程,这里沉降片的成圈表面用作脱圈平面;
图3C和4C分别示出图3A和4A的放大图,涉及到织针的针舌关闭的过程,这里沉降片的上表面或“喙”表面用作脱圈平面;
图5示出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上升的步骤,该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携带着从织针上脱离下来而与所述脱圈元件接合的物品;
图6示出将保护装置移动到上升后的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处的步骤;
图7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和所述保护装置处于接合工位处,一反转管被插入到所述物品中,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同轴线地布置;
图8示出将所述反转管上升和使两个可移动承载构件彼此靠近的步骤;
图9示出将线圈脱圈元件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上的最后步骤;
图10示出将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的步骤,将由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承载的装置接近由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承载的线圈脱圈元件,将线圈从第二承载构件的元件转移到第三承载构件上;
图11示出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远离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12示出将其中半个横列的线圈与另外半个横列的线圈对应的步骤,在这个步骤中涉及的线圈为那些预先套在所述脱圈元件上的线圈;
图13示出将第一半横列的线圈并置到第二半横列对应线圈上的步骤;
图14示出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复位到初始相对位置;
图15示出将上述形成的成对的线圈接合起来的步骤;
图16示出在对应于所述两半个横列的边缘接合起来之后释放所述物品的步骤;
图17示出将用于转移最后横列的线圈的所述元件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随后又离开第三承载构件;
图18示出将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远离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的步骤,即,复原到初始状态;
图19示出本发明另外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其中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具有与之相连的用于最后线圈横列脱圈的元件,所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被布置成所述脱圈元件位于针织机的织针之上,所述织针如图3A中所示被上升;
图20示出将图19中的可移动承载构件随着织针一起下降的步骤;
图21示出将图19中的可移动承载构件上升的步骤,该可移动承载构件携带着从织针上脱离下来而与所述脱圈元件接合的物品,所述脱圈元件与所述承载构件相连;
图22示出保护装置的定位;
图23示出在不同于编织工位的接合工位处,反转管引入到所述物品内;
图24示出图23的反转管在所述保护装置移动离开后上升,使得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靠近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以便线圈脱圈元件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上;
图25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远离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26示出使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靠近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一部分,所述第三承载构件具有多个接合刺;
图27示出将半个横列的线圈从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接合的相应脱圈元件上转移到第三承载构件的刺上;
图28示出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远离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29示出与所述刺接合的线圈对应于另外半个横列线圈定位;
图30示出将所述另外半个横列并置在位于所述刺上的线圈之上的步骤;
图31示出所述刺复位到图28中状态;
图32示出部分再布置的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的移动离开;
图33示出相应于被如此布置的两半个线圈横列的边缘被接合起来的步骤;
图34示出将物品从所述刺上释放的步骤;
图35示出所述线圈脱圈元件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一承载构件以重新设置第一承载构件;
图36示出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离开复原初始状态;
图37示出在图3A-18中示出的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的平面图;
图38示出图37的承载构件的纵剖面放大图,所述线圈脱圈元件处于非握持状态;
图39示出图38的详细情况,所述线圈脱圈元件处于保持状态;
图40和41示出根据另外一个实施例的图37所示的承载构件的纵剖面放大图,处于线圈脱圈元件的非保持状态(图41);
图42是图3A-18的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的平面图;
图43示出图42的承载构件处于关闭或工作状态;
图44示出沿着图43线A-A的剖视图;
图45示出在半轮周旋转之后图43的承载构件;
图46示出沿着图45中线B-B剖开的剖视图;
图47是所述三个可移动承载构件处于接合工位的平面图;
图48是沿着图47中所示剖线C-C的剖视图,示出了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以及除了剖线C-C处剖面之外的其它部件;
图49是一侧视图,部分剖开地示出图26-34中的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50是图49的承载构件的平面图;
图51是在图50中线D-D处获得的剖视图;
图52是一平面图示出在回转180度后,图49的承载构件;
图53是图52中剖线E-E获得的剖视图;
图54是图19-36所示三个可移动承载构件处于同轴线状态的装置的直径剖视图;
图55是线圈脱圈元件的侧视图;
图56是图55的元件的纵剖面图;
图57是图55所示的三向投影图;
图58是根据另外一实施例的线圈脱圈元件的侧视图;
图59是图55的元件的纵剖面图;
图60是图58所示的元件的三向投影图;
图61是根据另外一实施例的线圈脱圈元件的侧视图;
图62是图61的元件的纵剖面图;
图63是图61所示元件的三向投影图;
图64所示为双针筒圆形针织机通过直径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正处于袜子编织结束的状态,上针筒仍然处于其下降位置;
图65示出图64的针织机,所述上针筒处于上升位置,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处于所谓的“卸载”位置;
图66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其线圈脱圈元件位于图64所示针织机的下针筒的织针之上;
图67和68示出所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向下朝着下针筒移动以允许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从所述织针上转移到由所述可移动承载构件承载的脱圈元件;
图69示出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上升的步骤,该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携带着从下针筒的织针上脱离下来而与所述脱圈元件接合的物品;
图70示出一保护装置位于上升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处;
图71所示为单针筒圆型针织机的直径剖面图的示意图,其中的针盘和织针都上升,导致最后编织横列的线圈处于所谓的“卸载”位置;
图72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其线圈脱圈元件布置在图71的针织机的织针上,并具有一个外部装置能限定形成用于线圈脱圈的脱圈平面;
图73示出所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处于将最后线圈横列从图71的针织机的织针转移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脱圈元件上的步骤;
图74示出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上升的步骤,该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带有从织针上脱离后与所述脱圈元件接合的物品,这个步骤中,限定形成所述脱圈平面的所述装置充当一保护装置来防止线圈的自发释放或握持失败;
图75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和处于接合工位处充当保护装置的所述装置,一反转管被插入到所述物品中,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同轴线地布置;
图76示出一位于两个可移动承载构件接近之前的步骤,这个步骤中所述充当保护装置的装置处于不工作状态;
图77是一个局部侧视图,其中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局部剖开,线圈脱圈元件移动靠近所述织针,用所述装置限定形成一脱圈平面;
图78示出图77的例子,所述装置能限定形成一个起所用的如图72中示出的脱圈平面;
图79示出图77的例子,所述装置能够在图74中所示脱圈完成之后限定形成一个起作用的脱圈平面;
图80示出图79的例子,所述装置在如图76所示脱圈完成之后,限定形成一个起作用的脱圈平面;
图81是一部分侧视图,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的部分被剖开,所述线圈脱圈元件移动靠近所述织针,这里示出了另外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能限定形成脱圈平面的装置,所述装置处于不工作状态;
图82涉及图81的例子,示出所述装置限定形成的脱圈平面处于工作状态的步骤;
图83示出第二承载构件SE的纵剖面的放大图,线圈脱圈元件处于非保持状态;
图84示出图83的详细情况,所述线圈脱圈元件处于非保持状态;
图85和86示出根据另外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承载构件SE的纵剖面放大放大图,处于线圈脱圈元件的非保持状态(图85);
图87示出与转移杆(12)的可能的实施例有关的平面图;
图88是图87的转移杆的示意后视图;
图89和90为与图87和88中所示转移杆使用方法相关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两个直径剖面图,所述杆处于待机位置(图89)和运转位置(图90);
图91示出由双针筒圆机编织袜子结束时的步骤,所述袜子处于上针筒;
图92示出随后的一个步骤,其中织针从下针筒转移到上针筒上;
图93示出上针筒的上升;
图94示出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在下部和上针筒之间移动的步骤,所述上针筒处于升起状态;
图95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到与上针筒相连的织针附近;
图96示出将图91的袜子的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脱圈;
图97示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的下降,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携带着接合于其上的脱圈元件上的最后线圈横列;
图98示出一种可能的保护装置的使用;
图99示出反转管引入到转移到不同于编织工位的工位处的所述物品中;
图100示出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接近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并通过所述反转管的向上移动将袜子正面翻到外面;
图101示出所述线圈脱圈元件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102示出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接近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103示出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远离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104示出半个横列的线圈翻转180度;
图105示出将线圈翻转转移到所述刺上,所述刺上承载着另外半个横列的线圈;
图106示出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复位到它的初始形态;
图107示出将所述物品接合的步骤;
图108示出已经由所述刺保持的线圈被释放;
图109示出将被释放的袜子翻转的一个可能步骤;
图110示出所述线圈脱圈元件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111示出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移动远离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
图112,113和114示出一侧视图,一前视图和一平面图,所示的是根据另外一实施例的线圈脱圈元件;
图115示出图112-114中所示元件的变型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16-127相应于图7-18但是涉及根据发明方法的变型实施例;
图128示出可用于实现图116-127所示方法的装置的详细视图;
图129是一图128所示装置的直径剖面视图;
图130示出图128中所示的放大视图;
图131和132示出可用于实现图116-127的方法的装置的详细视图,其中杆(9)相应地处于非保持位置和保持位置;
图133和134示出图131和132所示装置的变例;
图135-137示出与图128的装置相连的刺的三个视图;
图138是图135中剖线U-U的剖视图;
图139-147示意性地示出控制直线型织物而不是圆筒织物的线圈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附图中的图1-18示出的简化结构,根据本发明的与用装备有针盘的单针筒圆型针织机生产袜子的操作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编织物品例如袜子1,所述编织是从腿部开始,最后以形成一相应于袜子脚趾部的末端线圈横列结束,所述的袜子脚趾部处于开口状态(图1),物品1的编织用一圆机M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所述圆机上装备有一些织针2,这些织针安装在一个竖直的支撑圆筒3上并可以在其上竖直地移动。每个织针2的上部都位于两个沉降片4之间,所述的沉降片相对于圆筒3处于径向方向定位,沉降片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与同一圆筒的上基部相对应的圆形正面。在圆筒3内部设置有一个管T,该管T连接到一抽吸泵,在编织过程中所述物品1在所述管T内形成。针盘组件包括圆形结构的针盘5,该针盘5可以从针织机M移走以及向着针织机M移动,并承载着多个径向的钩件6。在编织的过程中针盘组件P靠近针织机,如图1中所示。在完成编织之后,该针盘组件就离开针织机M,如图2A中所示。所述的编织是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即,由织针2与沉降片4配合工作将一根或者多根纱线(在附图中没有示出)形成由相互连接的线圈组成的管状物。针盘5的钩件6可用于制造物品1的特殊部位诸如袜口的双缘。通过三角系统作用于相应的控制踵20,40,60,钩件6和织针2以及沉降片4可以被协调地驱动。为了简化起见,图2A只示出了沉降片4的三角400。这种类型的针织机已经是公知的了,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例如,可以使用由意大利公司Sangiacomo S.p.A.制造的型号为“Star”或“4100”,或“Fantasia”,或者“Tornado”的针织机,或者其它任何相当的针织机;
-当完成所述编织步骤时,将针盘组件P和针织机M的织针2上升直到相应的线圈被卸载(图2A);当由此导致线圈处于织针上位于针舌219之下的位置时,用本专业的行话讲,称为线圈处于“卸载位置”;
-将物品1最后横列的线圈MA从织针2移圈到多个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上的相应脱圈元件7上,完成这个步骤之后,最后线圈横列的每个线圈将被从相应的织针2上移圈到相应的脱圈元件7上。为了实现这个步骤,用将线圈从织针2上脱圈的脱圈元件7可以稳定的但是可以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上,这在下文中还会详细描述。后者在将针盘P上升之后,被布置成与针筒轴向对齐,使得每个脱圈元件7的自由端与相应织针2的钩子22接触,如图3A和3B所示,从而形成所谓的“覆盖”状态,该状态能使得每个线圈从相应的织针2无障碍地转移到相应的脱圈元件7,所述的无障碍也就是没有被织针的针钩阻止。后者在将针盘P上升之后,被布置成与针筒轴向对齐,使得每个脱圈元件7的自由端与相应织针2的钩子22接触,如图3A和3B接触,从而形成所谓的“覆盖”状态,该状态能使得每个线圈从相应的织针2无障碍地转移到相应的脱圈元件7,所述的无障碍也就是没有被织针的针钩阻止。在这种状态下,钩子实际上被元件7的自由端覆盖,该元件7形成位于钩子上的帽子。此后,通过将织针2下降到“脱圈平面”之下,而使所述承载构件PE随着织针2一起下降,如图4A和4B所示,从而,在这个最后步骤结束时,由于针舌21的自动闭合,每个线圈将会被安装在一个相应的脱圈元件7上,这将会获得如图4B中所示的位置。实际上,通过承载构件PE和织针2的下降,元件7通过进入到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中而占据了织针所处的位置。根据图3B和4B所示的例子,用作脱圈表面的平面正是线圈所形成的那个表面,即,沉降片上被称为线圈平面PM的平面。在图3C和4C所示的例子中,所使用的脱圈平面是沉降片的上表面PS(也称为喙)。实际上,在说明书中,“脱圈平面”的含义是一个用于暂时支持或保持线圈MA的表面,线圈MA不能被按压超过这个平面。因此,当线圈MA处于这样的一个平面中时,织针2的下降和元件7的同时下降导致线圈MA从织针2传递或者移圈到元件7上;
-将所述脱圈元件7和物品1一起上升,通过最后横列中的线圈MA而使得物品1与脱圈元件7结合在一起。这个步骤可以通过将可移动的承载构件PE与管T同时上升而进行,使得管T的口部的高度高于脱圈元件7的自由端所处的高度,如图5中所示。管T的上升对于实现这个步骤并不是严格必须的,但是这可以有助于物品1与承载构件PE的同时上升,以及防止一个或者多个线圈从相应的脱圈元件7上的脱离。此外,为了能够容许随后的将物品1移离针织机M工作的工位TS,也因此容许管T在不危害线圈与相应的脱圈元件7之间的结合的情况下重新下降,可以使用一个保护装置8,该保护装置8例如由一个圆形轮周的一部分构成,该圆形轮周承载在一个支架臂800的末端,这个支架臂800可以伴随着物品向着随后工位的移动而移离和移向所述承载构件PE(图6)(在所述随后的工位处,所述保护装置随后会被移走以便容许插入一个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
-将物品1布置到一个工位R,该工位不同于用于编织的工位TS,并且在其中插入一个反转管TR;这个步骤可以通过使承载构件PE移动到所述工位R而实现,如果存在装置8的话连同该装置8一起。反转管TR可以是一个具有竖直轴线v-v的管,该管连接到一个通常用于织袜机中的抽吸泵;
-将物品1里面翻到外面,这个步骤可以通过将管TR上升来实现,如图8中所示,如果使用了装置8的话,应该在将装置8移走之后进行。这样,所述物品的方向将会朝向与初始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包含最后线圈横列的部分将会反转向上,使得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将会处于物品所有其它线圈的下方;
-将所述脱圈元件7从所述可移动承载构件PE转移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这个步骤可以通过将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向着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移动(如图8中所示),以及在所述转移完成之后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移离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来完成(如图9所示)。在这个步骤的结尾,将会导致元件7先前与第一承载构件PE接合部位将变成自由端,或者反过来说,先前处于自由状态的自由端将会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接合。稍后将要描述的是制造承载构件PE和SE的可能方式。将元件7连同与之相连的线圈从第一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二承载构件导致物品1转移到第二承载构件而没有使得线圈受到任何相应的应力。换句话说,在这个步骤中,物品1的线圈MA从第一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二承载构件仅仅涉及到元件7而并没有直接涉及与元件7接合的线圈,从而所述线圈没有受到任何与所述转移有关的应力作用;
-将所述脱圈元件7上的所述最后横列线圈转移到相应的多个保持元件9,10上,后者被设置在一个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上并具有阻挡(blocking)所述线圈的功能以用于随后的接合步骤;用于接合步骤的所述线圈保持元件9,10可以包括多个形状类似于元件7的杆9和多个接合刺构成,它们都安装在两个相关的支撑半轮周上。线圈从元件7往杆9以及刺10上的转移可以使用一个环状凸缘11来进行,该环状凸缘11与第二承载构件SE同轴线并且可以竖直地向着第三承载构件TE移动以及移动离开第三承载构件。当凸缘11被上升时,即向着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移动时,它的上部通过推压套在第二承载构件SE的元件7上的线圈直到这些线圈套在杆9和刺10上而与这些线圈接触,所述的杆9和刺10与脱圈元件7同轴线,如图10中所示。在完成这个步骤时,所述物品将不再与转移到第二承载构件SE上的元件7接合,而是变成与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的元件9,10接合,半个横列的线圈套在那些杆9上而另外半个横列的线圈套在那些刺10上;
-将其中半个横列的线圈同轴线并列放置到另外半个横列的线圈上,也就是说,将这两半个线圈横列布置成预定的接合相对位置;这个步骤可以通过下述过程完成,即,将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移动远离所述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图11)并且将杆9所在的半个轮周回转180度(例如图12中所示向下回转),然后将套在杆9上的线圈转移到所述刺10上,最后使得杆9所在的半个轮周返回到其起动位置(图14)。将线圈从杆9转移到刺10上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即,使用一个半个轮周形状的推杆12作用于位于杆9上的线圈上,这种方式与前文已经提到过的环状凸缘11作用到套在元件7上的线圈方式一样。完成这个步骤时,实际上由物品1的最后线圈横列分成的两半个横列的线圈最终成对地同轴线并列地套在用于接合的针10上;每一对所述的线圈都是由其中半个横列中的一个预定线圈与另外半个横列中的预定线圈形成;
-对如此布置的线圈们进行接合,最后形成一个或者多个缝合结(图15);这个步骤可以通过使用一个接合针13来实施,该接合针13的结构、喂纱以及驱动都是以常规的方式由一个通常的接合装置RI完成。在这个步骤结束时,起初两个端部都开口的物品1最终变成袜头部通过接合操作而封闭,这个接合操作是在内部外翻的部位上进行;
-将由此缝合的线圈释放(图16)。这个步骤可以通过将所述反转管TR下降,并将一个杆14引入到反转管TR中而实现,所述杆14引入到反转管TR中的长度要使得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物品1正面反转朝外被引入到反转管TR中,并且物品1最终以正面反转朝外的状态被抽吸喷出(如图16,AS表示抽吸方向);
-将所述线圈脱圈元件7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转移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图17和18)。这个步骤可以通过与将元件7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转移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上的过程相反的方式进行。
下文中将参照图37-63所示的例子描述用于实施上述操作方法的装置。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具有相应驱动部件的针织机M和针盘组件P可以是任何在市场上已有的类型,因此,在这里不作详细地描述。所述的接合装置RI也是如此。
所述第一承载构件PE可以例如由一个圆形轮周结构构成,该圆形轮周结构具有两个圆形同心的部件150,151,这两个部件彼此配合限定形成多个座孔157,在这些座孔中以稳定并且可拆卸的方式容纳着所述脱圈元件7。这些脱圈元件就象机器M的织针2一样以一定的角间隔间隔开,并且它们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圆形的同心部件150,151的纵轴线a-a。参照图38-41,在所述部件150,151之间,更具体地说,在用于元件7的座孔和一对部件150,151中最外面的部件150的内壁之间,固定有一个环形垫片152,例如橡胶或其它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制成的环形垫片。所述垫圈从内向外径向向外压,这是通过在所述垫圈在相应的座孔中锁定元件7时增加其直径来获得。反过来,当元件7要被释放以便容许它们转移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上时,垫圈152的直径被减小。为此,请参见附图38和39,一个环形楔153可以插入在所述垫圈152和部件对150,151中最内部的部件151之间,所述楔153与一直线致动器154例如电磁式直线致动器或者等同物相连以使得所述楔可以在一个升起位置和一个下降位置之间竖直地移动,在所述升起位置中其不妨碍所述垫圈152,如图38所示,而在下降位置中其通过径向向内推压所述垫圈152而妨碍所述垫圈152,如图39中所示。在图38中所示的相对位置中,元件7是自由的,而在图39中的相对位置,元件7被阻挡在所述部件150,151上,因为它们被挤压在所述增大的垫圈152和部件150的内壁之间。取代所述楔,也可以使用压缩空气来增大所述垫圈152。更详细地,请参见图40和41,所述部件150,151可以具有两个彼此相同的通道155,156,它们经由一电磁阀(未示出)与一压缩空气源相连,最内部的部件151的通道156与垫圈152的座孔相通。如图41中所示,为了将元件7阻挡在部件150,151,压缩空气(或其它合适的流体)通过所述通道155,156而引入到垫圈152的座孔内。为了释放元件7,如图40所示,通过所述通道155,156将压缩空气释放。
就所述元件7而言,参照图55-57所示的例子,它们可以由金属杆构成,这些金属杆的端部70,71被制成适当的形状以便能够与针织机M的织针2以及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的刺10和杆9配合,从而在两种情形中都能够确定先前已经说明过的“覆盖”状态。此外,如在图58-60示例性附图中有利地示出,所述元件7具有侧面凹口72以便进一步帮助由垫圈152实施的锁定,一旦所述垫圈152增大将能够配合进入到所述凹口中。现在参照图61-63,杆7的端部71不是代替形成为帽子一样的结构,还可以被形成为一个槽口。
参照图112-115中示出的例子,元件7可以通过将一个金属片制成,该金属片弯曲形成一个U形横截面形状而限定一个纵向内通道,并且可以具有一个颈缩部700(图115中所示)来防止织针延伸超过所述的颈缩部。
所述轮周150,151被连接到水平杆16上,该水平臂在其另外一端被悬臂固定到一个具有垂直轴线b-b的轴17上并且延伸超过所述轴17一部分160以便限定形成一个支点对应于轴17的杆。所述轴17如图47和48中所示,被一个基座170支撑,并且在轴17的顶部与一个固定的支架171接合。所述臂16可以围绕轴17转动以便将带有轮周150,151和线圈脱圈元件7的所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相应地移动和布置到用于编织物品1的工位TS以及接合工位R。
臂16的旋转可以例如通过一个致动器172来获得,该致动器172的柱被固定到臂16的所述部分160上,所述部分160位于臂16上与承载轮周150,151一端相反的一端上,致动器172的套筒被固定到一个固定结构H上。
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轴17被相对于机座170,171竖直可滑动地安装,这种竖直滑动在致动器18的控制下进行,从而能容许所述臂16携带着承载构件PE根据需要作相应的上升和下降。如图48中所示,所述致动器18可以布置在轴17的下方一个套筒15内,该套筒15同时也充当轴17的竖直导向件。
支撑着保护轮周8的臂800可以围绕着所述轴17安装,它可以在相应的致动器810控制下作转动,致动器810的套筒与第一承载构件PE的臂16接合,而其柱作用到臂800的后部突起上。
根据图48和54中所示的例子,所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位于接合工位R处,该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与一个致动器(未示出)相连,该致动器使得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上升和下降,也就是说,在该工位R向着第一和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PE,TE移动和移动离开第一和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更具体地说,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被构造成类似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包括两个同心的轮周19,190,所述两个轮周19,190能限定形成多个用于线圈脱圈元件7的座孔191,在两个轮周19,190之间有一个环形垫片152,该环形垫片152用于锁定和释放元件7,这与在图83-86中所示的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相同。
参照图42-48中所示的例子,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包括两半个轮周30,31。在其中第一个半轮周上安装有多个接合刺10,而在另外半个轮周31上安装有相应的多个杆9。相应地位于杆9之间以及相应地位于刺10之间的角间距对应于针织机M的织针2之间的距离。所述两半个轮周30,31中的每个都位于一相应的支架臂32,33上。所述两支架臂32,33在相应于支撑着所述刺10的那半个轮周的臂32的侧面突起320处由一个铰链323而彼此连接,所述铰链323的轴线与支撑所述刺10的那半个轮周的臂正交以便允许两半个轮周30,31象夹钳的两个钳口一样运动。这种运动例如可以通过一致动器324来获得,该致动器的柱被固定到所述臂33的侧面突起350上,而其套筒被固定到所述臂32上。致动器324的柱的伸出能够使得两半个轮周30,31彼此远离,如图42所示,而所述柱的缩回能使得两半个轮周30,31彼此靠近,如图43中所示。这样,如图10中所示,在所述反转管TR位于工位R时也能够使用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首先,所述两半个轮周30,31彼此运动远离,即,布置成图42中所示的状态,然后,一旦它们处于工位,就彼此运动靠近,即布置成图43所示的环绕着管TR的状态。此外,支撑着杆9的半轮周31的臂33安装在一旋转致动器如电动机或气动致动器34的轴上,以便允许所述半个轮周31围绕着一个平行于轮周一直径的轴线s-s转动180度,即,能容许半轮周31翻转位于半轮周30之上,如图12,13,45和46中所示。支撑半轮周30,31的臂32空转地安装在所述轴17上,在轴17上安装的高度要低于支撑着第一承载构件PE的臂16的安装高度,并且臂32与一相应的致动器322相连,致动器322的柱连接到臂32的后部突起321上,而致动器322的套筒连接到一固定结构K上。第三承载构件TE在元件7从第一承载构件PE转移到第二承载构件SE之后被带到工位R,并且在所述转移之前,位于所述工位R之外的一个待机位置(在附图中未示出)。相应地用于将所述承载构件TE布置在工位R以及待机位置的臂32的旋转由致动器322控制。
第三承载构件TE可以有利地与一带齿的半轮周12相连,该带齿的半轮周能够在半轮周31翻转之后,控制线圈从所述杆9往刺10的转移。
所述半轮周12可以通过两个螺旋保持弹簧101安装在杆9的半轮周31上,所述螺旋保持弹簧101一端固定在半轮周31提供的相应座孔102内,而另外一端接合在由半轮周12提供的相应座孔103中。
半轮周12的齿轮牙的齿距使得每个齿轮牙100将会位于两个相邻的杆9的间距之间。
如图89所示,弹簧101的作用就是将半轮周12保持在半轮周31上面。
为了将线圈MA从杆9转移到刺10上,如图90中所示,半轮周12被一个能克服弹簧101弹性阻力的力作用而向着刺10推压,从而齿轮牙100相应地推压位于杆9上的线圈MA,直到所述线圈转移到准备接收它们的刺10上。为此,设置了一个由致动器105驱动的叉形推杆104。叉形推杆104的两个臂106用于穿过形成在半轮周31主体上的两个孔107而作用到半轮周12上。连接着所述叉104的两个臂的支架108的形状也象一个圆形的半轮周,以便在工位R中不会妨碍管TR,为了同样的目的,致动器105与一个固定结构Y接合以便在远离管TR轴线最远的点Z处作用于所述支架108。
下文中将会描述上述装置的操作过程,该操作过程与参照图1-18描述的本发明的操作方法相关。
在完成物品1的编织以及随着织针2一起将针盘P上升以便使织针2准备卸载线圈之后,臂16由汽缸172作用而围绕着轴17的轴线b-b转动,以便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布置成与针筒3同轴线,如图3所示。而且,由于承载构件PE的杆7之间的角度间隔与所述织针2之间的角度间隔一样,所以承载构件PE随后下降以使得杆7向下压在织针2上,如图4所示,这样就使织针的各个针舌21自动闭合并使相应杆7插入到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MA内。这样,因为织针2和元件7沿着一个直径小于物品1自由部分直径的圆周布置,并且由于线圈特有的弹性以及由物品产生的张力作用,所述最后线圈横列中的线圈将不再与织针2接合而变成与杆7接合,所述物品1的自由部分也就是没有被织针2和元件7接合的部分。后来,如图5所示,臂16上升随着针织机M的管T一起被上升,可以在保护装置8介入之后,管T又回到其原始位置,如图6中所示。此时,臂16在汽缸172的作用下再次转动,以将其上接合着物品1的承载构件PE布置到工位R,在该工位R进行接合操作。如图7中所示,反转管TR被引入到与承载构件PE接合的所述物品1内,随后,如图8中所示将反转管TR上升,从而将物品1的内部翻到外部。此时,给发出使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上升的指令。因为承载构件PE和SE在工位R处共轴线,而且这些承载构件上用于杆7的座孔的具有匹配的形状,所以当完成将第二承载构件SE上升的步骤之后,相应杆7的自由端就定位在第二承载构件SE的座孔191中,如图8中所示。此时,杆7就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具体地讲,通过如图38或图40中的相对位置所示,通过作用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相应的垫圈使得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的直径减小而使杆7脱离垫圈152,直径减小后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如图38或图40所示,而在直径减小前的相对位置如图39或图41所示。在这个步骤结束后,如图9所示,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被下降,从而,在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这个间隙用于放置第三承载构件TE,如图10中所示的状态,第三承载构件TE与第二承载构件同轴线。
所述杆7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的转移也意味着物品1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上脱离而通过杆7与第二承载构件接合,但是这个操作的发生并没有进一步拉伸保持在所述杆7上的最后线圈横列上的线圈。
如先前所述,由于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与第二承载构件同轴布置,尽管有管TR存在,支撑着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的半轮周30,31的臂32,33被如图42中所示拉伸分开,后来又如图43所示被彼此靠近。然后,转移装置11工作,当该转移装置11上升而将套在杆7上的线圈往上推时,使得线圈被转移,也就是说,线圈被套在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的杆9上以及刺10上。随后,所述转移装置11随着第二承载构件SE一起被下降,从而空出形成图11中所示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之下的空间,杆9的半轮周31围绕着所述轴线s-s转动180度,如图12中所示。此时,如图13中所示,杆9的线圈在带齿的半轮周12作用下而被转移到所述刺10上。这样,就获得这样一种状态,即,要被接合的两个边缘上的各半个横列的线圈就变成为同轴线以及并置的状态。实际上,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后,其中半个横列上的每个线圈就压靠在一个相应的刺10上,而所述的每个线圈又与位于同一刺10上的另外半个横列上的相应线圈处于同轴线并置状态。此后,杆9的半轮周31以与先前回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180返回到初始状态,如图14中所示。此时,如图15所示,就能够通过使用一个传统的接合机而将对齐在刺10上的线圈们接合起来,随后,如图16所示,将正面处于外部状态的物品1卸载。具体地讲,可以将管TR下降以从上方推压在已经接合的线圈上从而将它们从刺10上脱离,此外将物品1抽吸到管TR中的吸力AS可以在杆14的帮助下工作,如图16中所示。一旦所述物品1卸载通过管TR,管TR就被上升,然后,半轮周30和31返回到相应的开始位置以便空出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PE,SE之间的空间。在此之后,如图17和18所示,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PE,SE再次移动彼此靠近,元件7以相反的操作工序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转移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以便所述装置处于在上文所述操作周期开始时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备进行下一循环。
参照图20-36,本发明还可以以另外一种操作方法进行工作,这种操作方法同样也是关于用装备有针盘的单针筒圆机M生产袜子。这种方法包含了参照图1-18中所示例子进行描述的步骤,同时具有下述不同之处。
在一种大体上类似于图1-2A中所示处的状态,在编织步骤结束后,针盘组件P和针织机M的织针2被上升,直到相应的线圈被卸载(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当线圈处于一个织针上位于相应针舌之下的位置处时,该线圈被称为处于“卸载位置”)。
此时,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被布置成在该步骤结束时(图19所示)处于与织针2的针筒3轴向对齐,每个脱圈元件7的自由端与相应织针2的针钩接触,从而形成上文中已经提到过的所谓的“覆盖”状态。
用于实施这个方法的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不同于先前所述的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之处在于它具有组合式结构(modular construction),包括半轮周SC,该半轮周SC以稳定的但是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承载构件上:所述脱圈元件7(它们整体上沿着整个圆周边呈环形布置)被细分成上半轮周SU(位于图19中的右侧)以及可拆卸的下半轮周SC(位于图19中的左侧),上半轮周SU就如实施先前描述的方法中所使用的可移动承载构件PE一样。这能够允许区分构成最后线圈横列的两半个横列。换句话说,所述脱圈步骤将织物的两半个横列与两个不同的半轮周上的元件7接合,第一个半轮周SU与可移动承载构件PE的主体重合,第二半轮周构成可拆卸的半轮周SC。显然,脱圈元件7的长度有差别,与半轮周SU相连的元件7具有更大的长度,而与半轮周SC相连的元件7具有较小的长度,这样使得如图19,20,21和22中所示那样布置的与两个半轮周SU,SC相连的元件7的自由端将处在同一平面上。组合式承载构件PE的可能实施例将在下文中稍后描述。
此后,如图20所示,所述承载构件PE′通过类似于先前已经描述方法中的过程被下降,随后如图21所示,又与管T同时上升,从而,管T的口部将会处于一个高于脱圈元件7的自由端的水平面位置。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管T的上升对于实现这个步骤并不是严格必须的,但是这可以有助于物品1与承载构件PE′的同时上升,以及防止一个或者多个线圈从相应的脱圈元件7上脱离。而且,与先前描述的方法一样,可以使用保护装置8,该保护装置8由承载在支架臂端部的一个圆形轮周的一部分构成(如图22所示)。
然后,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移动到接合工位R,反转管TR插入在其中(图23)。然后,则在将装置8(如果使用了的话)移离之后,将物品1内部反转到外部,如图24所示。这样,所述物品的方向将会朝向与开始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包括最后线圈横列的部分将会反转向上,使得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将会处于物品所有其它线圈的下方。
此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靠近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如图24所示),从而通过将脱圈元件7插入相应的座孔中而将由第一半轮周SU承载的第一半个横列的脱圈元件7转移到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这个步骤可以通过将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向着第一承载构件PE移动(如图24中所示),以及在所述转移完成之后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的半轮周SU移离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来完成(如图25所示)。在这个步骤中,第二半轮周SC保持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靠近,从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即,最后线圈横列的所有线圈都处于一个大体上相同的平面内。
此时,如图26中所示,第三承载构件TE′靠近管TR,所述第三承载构件由一个装备有多个保持元件10的半轮周构成,所述保持元件10用于保持物品1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MA以供随后的接合步骤,所述保持元件被布置成半个圆周。所述第三承载构件TE′位于承载构件PE′的轮周SU和由半轮周SC与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SE构成的组件之间。在形成这种位置关系之前,第三承载构件TE′处于一个位于工位R之外的相应待机位置。支撑着第三承载构件TE′的臂32的操纵由一个类似于先前方法中用于第三承载构件TE的致动器实现。
用于接合操作的所述线圈保持元件10可以如先前描述过的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一样由多个接合刺10构成。如图27中所示,线圈从布置在第二可移动承载构件上的元件7转移到所述刺10上可以通过使用一个类似于先前描述的环状凸缘11的环状凸缘11′来进行。在凸缘11′的上升同时,将套在杆7上的线圈向上推压转移到位于所述刺10上的线圈上,在那里,半轮周SC上升以便维持最后线圈横列的所有线圈MA处于大体上同一平面的状态。
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后,物品就变成通过最后线圈横列中的半个横列的线圈MA与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的元件10接合,以及通过另外半个线圈横列的线圈与可拆卸半轮周SC的元件7接合,也就是,半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套在所述刺10上,另外半个横列的线圈套在半轮周SC上的元件7上(如图28所示)。此时,如图29和30所示,第三承载构件TE′被回转180度(沿着图29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从而将第一半横列的线圈相对于第二半横列的线圈同轴线并置。然后,将套在由半轮周SC承载的元件7上的线圈MA转移到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的刺10上,这种转移是通过例如图30中所示,利用杆12向下推压套在杆7上的线圈而将所述线圈转移到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的刺10上。完成这个步骤后,由最后线圈横列细分成的两半个横列的线圈将会成对地、同轴线并置在所述刺10上,以供将它们接合起来。第三承载构件TE′被再次转动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图31和32),从而能对如此布置的线圈开始进行接合,最后形成一个或者多个缝合结(图33)。在一端步骤结束时,起初两个端部都开口的物品1最终变成袜头部通过接合操作而封闭,所述的接合操作是在内侧部位或者内部外翻的部位上进行;最后,如图34中所示,将缝合起来的线圈释放;这个步骤可以由将所述反转管TR下降,并将一个杆14引入到反转管TR中而实现,所述杆14引入到反转管TR中的长度要使得物品1正面反转朝外的部分被引入到反转管TR中,并且物品1最终以正面反转朝外的状态被抽吸喷出(如图34,AS表示抽吸方向)。之后,第三可移动承载构件TE′被移走,管TR被上升,即,返回到如图35所示的起动位置,第二承载构件SE被首先移动靠近第一承载构件PE′以使得元件7转移到半轮周SU上,然后又返回到相应的起动位置,如图36中所示,以便使再次装备有所有元件7而复位的第一承载构件PE′能够再次定位在编织工位TS处以便对另外一个物品1进行加工。
所述第一组合式承载构件PE′可以这样制成,即,采用一个由臂16支撑着的凸缘SCC制成,所述第一组合式承载构件PE′象承载构件PE一样,可以在工位TS和工位R之间操作。如图54中所示,所述凸缘SCC具有一个下半圆部分SCI和一上圆柱形部分SCS,所述下半圆部分SCI与支撑着最短元件7的半轮周SC接合,所述上圆柱形部分SCS与下半圆部分SCI连续地相连。凸缘SCC的上部SCS与一个致动器SA相连,该致动器SA由所述臂16通过一个相应的固定在臂16上端的机座BS支撑。启动所述致动器SA将使得承载构件PE的半轮周SC移动到图25-31所示的下降位置,和图19-24,32-36和54所示的升起位置。
如先前所述,本发明也适用于双针筒圆型针织机。参照图64-70,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所述的操作步骤。
如参照附图1-18所描述的方法一样,本方法用于编织袜子1,所述袜子是从腿部开始编织,通过形成与袜头对应的最后线圈横列而结束,袜头部位还处于开口状态(图64)。物品1的编织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但是使用带有下针筒L和上针筒U的双针筒圆型针织机MD进行。
这样的针织机本身已经公知并在市场上可买到。例如,可以使用型号为“Sangiacomo INES”型号的针织机,这种型号是由Sangiacomo SpA公司制造,或者使用由MATEC SpA制造型号为“Silver”的针织机,或者任何其它等同针织机。
依照这个方法的实施,在上文所述的编织步骤之后,上针筒U被上升并离开下针筒L,如图65所示。在这种状态下,上针筒U被上升,最后线圈横列中的线圈导致所谓的“卸载”位置,即,正如前次所作的描述,所述线圈处于与下针筒L相连的织针上并处于相应针舌之下。
此时,如图66中所示,在将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定位在针织机MD的两个针筒之间之后,物品1的所述最后线圈横列上的线圈被从织针2上转移到设置在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上的多个相应的脱圈元件7上,使得,在这个步骤结束时,最后线圈横列上的每个线圈将从相应的织针2上转移到相应的脱圈元件7上(如图67和68所示)。
随后的步骤大体上类似于先前描述过得情形,如图69中举例所示,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携带着从下针筒的织针上脱离下来与脱圈元件7接合的物品而被上升,在图70中涉及到一保护装置8接近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
实际上,与参照图1-18中所描述方法相比,唯一区别在于物品1不是由单针筒针织机M制成,而是由双针筒针织机MD制成。
图71-82涉及本发明其它的示例性实施例,它们示出了先前描述的一些机械部件的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应能理解图71与图2A相同,在这里再次示出仅仅是为了说明。
具体地讲,图72-80示出装置80,该装置能限定形成一个用于脱圈线圈的脱圈平面,这个装置也能够充当一个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能起到与先前所述的装置8相同的功能。
当圆机M(在这种情形是单针筒类型)的针盘和织针被升起而使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处于所谓的“卸载”位置时(图71),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如先前描述的那样布置在针盘组件P和织针2的针筒之间。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图72-76中可以看到,由一个形状类似于圆形轮周的支撑体88构成所述装置80,在所述支撑体88中固定有多个杆,每个所述杆可以径向地移动,例如通过相应的踵82与相应的工作三角(为了清楚的原因在图中没有示出)啮合来实现这种移动。所述装置80沿着圆周围绕着针筒3的织针2布置,所述杆81可以径向地向着所述针筒的轴线移动和移动远离所述轴线。所述杆81可以被设置成处于起作用的相对位置(如图72-75,78和79)或者处于不起作用的相对位置(如图76,77和80所示),在所述起作用的相对位置处装置80限定形成脱圈平面PA并充当保护装置,而在所述不起作用的相对位置处,所述杆处于缩回位置,即处在织针2运动轨迹之外。
在图81和82中示出了另外一种形成脱圈平面的装置的实施例。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装置由多个杠杆88组成,所述杠杆88沿着周边布置并具有位于支撑轮周86上的支点,所述支撑轮周86围绕着织针2布置位于织针之外。每个杠杆88具有一内部87和一外部89,它们相对于所述支点位于两侧。围绕着所述支撑轮周86设置有一个驱动轮周90,该驱动轮周90能相对于支撑轮周86竖直地移动。在其垂直移动时,驱动轮周90抵靠在杠杆88的外部89上,从而内部87向上移动,在这种相对位置中,将会为线圈MA限定形成一个脱圈平面。
所述轮周90与一个相应的致动器(未示出)相连,该致动器能形成图81中所示的位置,以及图82中形成的位置。
图91-111示出的例子涉及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形成一个袜子1,该袜子1在其形成结束时位于双针筒针织机的上针筒U中(图91所示)。一旦这个编织步骤完成,织针2就与上针筒U相连,如图92中所示。此后,上针筒U携带着织针2和物品1被上升,从而在针织机的上下针筒之间形成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用于布置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图93和94)。然后,所述承载构件PE被上升直到由该承载构件支撑的元件7插入到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中而占据了织针2的位置,如图95和96所示。然后,承载构件PE与位于上针筒U内的管T一起被下降(图97),从而将袜子1从上针筒上完全地脱离,并且可以使用保护装置8,如图98所示。在这个步骤结束时,如图99所示,承载构件PE被布置到工位R,在从下方向上往袜子1中引入反转管TR之后,保护装置8离开,第二承载构件SE靠近第一承载构件(图100),管TR下降,从而将袜子1里面翻到外面。然后,元件7转移到第二承载构件SE,从而袜子1与第二承载构件SE接合而不再与第一承载构件PE接合,第二承载构件SE从第一承载构件PE处移动离开,以便为第三承载构件TE空出空间,如图101和102所示,之后,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被转移到第三承载构件TE的杆9和刺10上,从而其中半个横列的所有线圈都转移到相应的杆9上,而另外半个横列的线圈都转移到相应的刺10上。随后,第二承载构件SE移动离开第三承载构件图103,其中带有杆9的半轮周转动180度,从而将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布置成进行接合操作的状态(图104)。在这个步骤结束时,如图105中所示,带齿的半轮周12工作,将套在杆9上的线圈转移到刺10上,此后,带有杆9的半轮周返回到起动位置(图106),接合装置RI将成对的、同轴线并置在刺10上的线圈缝合。此时,管TR被上升(图108),以使线圈从刺10上脱离。袜子1可以在不必将里面翻到外面的情况下被喷射出去,因为袜子在从针织机的上针筒U脱离时它已经处于正面在外面的状态。然而,应当理解,如果必要,袜子也可以在接合操作之后进行翻转使里面翻到外面(图109)。最后,元件7被返回到第一承载构件PE上,从而复位到系统的初始状态(图110和111)。
在图116-127示意性示出的变例实施例中,提供了在图1-6已经描述过的步骤之后(物品的编织,最后线圈横列的脱圈,以及转移到工位R,所述工位R不同于用来编织的工位)进行下述工作步骤:
-在工位R,往物品1内引入一反转管TR(图116);
-通过将管TR上升而将物品1里面翻到外面,使杆9和刺10靠近其上套有物品1末端线圈的元件7,通过轮周11压靠所述线圈而将所述线圈套在所述杆上以及相应的刺上,这是通过所述轮周11在所述线圈上施加一个从顶部向下的推力来实现(图117),所述杆9和所述刺10被一相应的承载构件SE′承载;
-将所述承载构件SE′移动远离元件7的承载构件PE,从而在它们之间为另外一个承载构件QE空出空间(图118);
-将承载构件QE移动靠近承载构件SE′,并将所述杆9和刺10从所述承载构件SE′转移到所述承载构件QE(图119);
-将所述承载构件SE′移动远离承载构件QE;
-将分别套在杆9和刺10上的线圈以同轴线并置的关系布置,即,布置成一种预定的相对位置准备进行接合操作(图121和122);
-将承载构件QE恢复到初始状态(图123);
-将要被接合的边缘L1,L2实施接合操作(图124);
-将线圈从所述刺10上释放,所述刺10充当用于所述接合操作的支撑件(图125);
-将杆9和刺10从所述承载构件QE转移到承载构件SE′(图126);
-将所有的部件移动返回到相应的原始位置,以供开始又一次的循环操作(图127)。
为了实施这个操作过程,元件7可以简单地固定到所述承载构件PE上,因为它们不需要转移到其它的承载构件上。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杆9和刺10是牢固而可拆卸地连接到承载构件SE′和QE上。
为此,如图128-138中所示,承载构件SE′由两个半轮周HH,HK构成,每个半轮周设置有用于相应接收杆9和刺10的座孔。杆9两端的形状相同,具有侧凹口以便由个弹性可变形的垫圈保持住,所述弹性可变形的垫圈情况在图131-134中标示为数字152,这与图38-41中相同。这也适用于标号150,151,153,154,155和156表示的部件,它们的工作和相互作用同图38-41中描述的情况一样。半轮周HK具有多个座孔180,这些座孔180能为刺10形成相应的燕尾形导向件,并具有一终端限位装置181。正被讨论的刺10可以通过一个弹性的环形垫片152保持在相应的座孔内,所述的弹性环形垫片152设置在半轮周HK的相应座孔182中,并且所述弹性环形垫片152与通过形成在半轮周HK上的通道155,156而引入压缩空气的系统相连,同样这些情况已经先前参照图38-41中所示的例子进行过描述。所述刺10具有一大体上的直线形状,这可以在图135-137中看到,并且设置有两个凹口900,该凹口用于在弹性环152膨胀时进一步放松弹性环的作用,所述刺10在其两端具有相同的形状。在用于将刺10引入到导向器180中的那一侧910,所述刺具有与导向器180相同的轮廓。在相反的一侧,刺10具有一个纵向凹口911用于接合机RI(hook-up machine)的针。
就用于安置杆9和刺10的结构而言,承载构件QE的形状与承载构件SE′类似,并且就其打开和象钳子一样闭合半轮周310,300的系统结构而言与图42-45中示出的承载构件TE类似,而就回转所述杆9的半轮周使得将线圈布置成准备接合的状态的系统结构也与承载构件TE相同。
本发明还能够实现除了管状物品以外的其它直线形纺织物品的线圈操作。
所述例子示意地示出在图139-147中,这涉及对在横型针床针织机而不是圆型针织机上编织物品1的处理,能容许将织物以相反的方向沉积在所述横型针床针织机或者其它针织机上,即,正面朝外的部分LD被里面翻到外面LR以便继续进行编织实现这样一种针织品,即,在一面上具有正面条带和反面条带,即,通过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只能够编织正面朝外的织物的针织机就能实现。在图139-147中示出的例子仅仅是针织机的最小编织单元,即,带有单个沉降片的单个织针2,然而,应能理解这些步骤和考虑同样适应于设置有多个织针对针织机上。参照这个例子,所述操作方法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用一个横型针床针织机编织物品1形成一预定高度,所述横型针床针织机具有简单地具有许多正面的舌针2和可移动的沉降片4,所述可移动沉降片限定形成一个用于线圈的脱圈平面,这与前文描述的管状物品的编织相同(图139);
-将所述织针2上升,从而使最后线圈横列的线圈处于卸载位置,即,处于针舌21的端部之下,并将每个织针2的顶部22移动靠近一个相应元件7,该相应元件用于获取织针上的最后形成线圈(图140),元件7被牢固地并且可拆卸地接合到相应的承载构件PE上;
-将所述承载构件PE连同元件7一起下降,从而将织针2上的最后线圈横列转移到元件7(图141);
-通过将所述承载构件PE与元件7一起上升而将物品1从所述纺织机上脱离(图142);
-将携带着物品1的承载构件PE转移到一个不同于编织工位的工位处(图143);
-将所述元件转移到第二承载构件SE(图144和145);
-将所述第二承载构件SE转移到编织工位(图146)并使得每个元件7的当前自由端接近相应的织针2的顶部22,将线圈从元件7转移到针2上;
-将所述第二承载构件移离,然后继续进行编织(图147)。
应能理解,上述循环可以重复预定的次数。
实际上,就形状、尺寸、部件设置、以及所用材料性质而言,所有结构细节均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的情况下以等同的方式进行变换,然而,这些变化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2)

1、一种处理或者移动纺织物品线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线圈从在第一工位处形成待转移纺织物品的纺织机的织针上脱圈;将所述物品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一第二操作工位,所述转移以下述方式实现,即,将所述线圈与多个用于将线圈从纺织机的织针上脱圈的元件接合,将所述元件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所述第二工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脱圈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一个可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的第一承载构件可逆地转移到一个第二承载构件上,所述第二承载构件用于暂时保持所述至少一部分脱圈元件和由它们脱圈的线圈,和/或将用于暂时保持所述线圈而不参与线圈从所述织针上脱圈的多个元件在两个可移动承载构件之间可逆地转移。
2、用于将管状针织品的两个边缘结合起来的方法,所述两个边缘由一个横列的多个线圈(MA)形成,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线圈(MA)从一个针织机(M;MD)的织针(2)上脱圈,所述针织品(1)由所述针织机在一个第一工位(TS)处形成;将所述针织品(1)从所述第一工位(TS)转移到一第二操作工位,所述转移是通过下述工序进行,即,将所述线圈(MA)与多个用于将线圈从针织机(M;MD)的织针(2)上脱圈的元件(7)接合,以及将所述元件(7)从所述第一工位转移到所述第二工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将线圈布置成一个预定的用于接合的相对位置之后,将所述针织品(1)的由所述横列的线圈(MA)形成的边缘结合起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合步骤之前,还包含将所述脱圈元件(7)的至少一部分从一个第一承载构件(PE;PE′)可逆地转移到一个第二承载构件(SE),所述的第一承载构件(PE;PE′)可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而所述第二承载构件(SE)用于暂时地保持其上携带着脱圈下来的线圈(MA)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脱圈元件(7)。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将与转移到所述第二承载构件(SE)的所述脱圈元件(7)相接合的线圈(MA)通过相同的元件又转移到多个安装在一个第三承载构件(TE;TE′)上的多个元件(10),所述多个元件(10)用于在所述接合步骤中保持所述线圈(MA)。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位与进行接合步骤的工位(R)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将线圈(MA)接合起来的相对位置为这样一种相对位置,即,最后横列的线圈(MA)同轴线并置布置,所述最后横列形成所述物品要被连接的两个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1)是袜子。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MA)形成的部位对应于袜子的袜头。
8、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制造所述袜子,该制造过程从袜口开始,到对应于袜头部位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造物品(1)的机器为单针筒圆型针织机(M)或者双针筒(MD)圆型针织机。
10、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操作是在里面翻到外面的所述物品(1)上进行。
11、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操作是在正面翻到外面的所述物品(1)上进行。
12、一种用于移动或者操作一纺织物品的线圈的装置,所述纺织物品由一装备有多个织针的相应纺织机制成,所述装置包括:用于将线圈从编织物品的针织机的织针上脱圈下来的多个元件,这多个元件还用于将所述线圈从所述针织机所处的工位处转移到一个不同的操作工位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承载构件和一第二承载构件,它们装备有多个座孔,该座孔用于以牢固而可拆卸的方式容纳所述线圈脱圈元件和/或多个用于暂时保持所述线圈而不参与所述线圈从所述织针上脱圈的元件。
13、一种用于对一管状物品(1)终端横列的线圈实施接合的装置,所述管状物品由一包括多个织针(2)的相应纺织机(M;MD)编织,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元件(7),用于将所述线圈(MA)从编织所述物品(1)的纺织机(MA;MD)的织针上脱圈下来以及将所述线圈从所述针织机所处的工位(TS)转移到一个不同的操作工位,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第一承载构件和一第二承载构件(PE;PE′;SE),所述的第一承载构件和第二承载构件设置有座孔(157,191),该座孔用于以牢固而可拆卸的方式容纳所述元件(7)。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用于将所述元件(7)接合在所述座孔(157,191)内以及使所述元件(7)脱离座孔的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将所述元件(7)接合在所述座孔(157,191)内以及脱离所述座孔(157,191)的装置被安装在所述第一承载构件(PE;PE′)以及所述第二承载构件(SE)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所述线圈(MA)脱圈的所述元件(7)由杆元件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7)之间以一定的角度间隔间隔开,所述的角度间隔与所述织针(2)之间的角度间隔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构件(PE),以及所述第二承载构件(SE)相应地包括这样一种结构,该结构具有两个同心的部件(150,151;19,190),这两个同心的部件(150,151;19,190)之间限定形成多个座孔(157;191),以在其中牢固而可拆卸地容纳所述脱圈元件(7)。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同心的部件(150,151;19,190)之间设置一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的环形垫片(152)以及能够增加和减小所述环形垫片直径的装置,使得所述元件(7)与对应的座孔(157;191)接合和脱离接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增加和减小所述环形垫片(152)的直径的装置包括一环形楔(153),该环形楔(153)与一相应的直线致动器相连。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增加和减小所述环形垫片(152)的直径的装置为流体介质。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线圈(MA)的所述脱圈元件(7)具有侧面凹口(72),该侧面凹口(72)为与所述垫圈(152)相互作用之处。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移动承载构件(PE;PE′)被固定到一相应的臂(16)上,所述相应的臂(16)与一相应致动器(172)相连,该致动器(172)驱动所述臂围绕支撑所述臂的轴(17)的轴线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工位之间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承载构件(PE;PE′,SE)可以位于不同的工作高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16)与一相应的直线致动器(18)相连,该直线致动器(18)将所述臂(16)上升和下降。
2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构件(PE′)是组合式类型。
2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用于在其上将所述线圈(MA)以准备接合的相对位置布置的第三承载构件(TE;TE′),还包括用于将已经由所述承载构件(SE)承载的线圈转移到其上的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将线圈从第二承载构件转移到第三承载构件的装置包括一可在所述第二承载构件和第三承载构件之间移动的凸缘(11;11′)。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将线圈(MA)以准备接合的相对位置承载的所述装置(TE;TE′)由接合刺(10)的半圆形前端构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将线圈(MA)以准备接合的相对位置承载的所述装置(TE;TE′)包括接合刺(10)的半圆形前端以及杆(9)的前端,它们都以与织针(2)之间相同的间隔呈角度地间隔开:位于一个支撑件(31)上的杆(9)的前端可以向着刺(10)的前端移动和移动离开所述前端。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刺(10)的支撑件(30)和杆(9)的支撑件(31)由两个相应的臂(32,33)承载,这两个相应的臂(32,33)通过一个铰链(323)彼此连接。
3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7)的端部(70,71)至少之一的形状为帽状,或者设置有一个槽口。
CNB028163923A 2001-07-24 2002-07-19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的线圈移动到一操作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32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FI2001A000143 2001-07-24
IT2001FI000143A ITFI20010143A1 (it) 2001-07-24 2001-07-24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manipolare o movimentare le maglie di un manufatto tessi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5578A CN1545578A (zh) 2004-11-10
CN1303272C true CN1303272C (zh) 2007-03-07

Family

ID=11442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1639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3272C (zh) 2001-07-24 2002-07-19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的线圈移动到一操作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826930B2 (zh)
EP (1) EP1417365B9 (zh)
KR (1) KR20040028938A (zh)
CN (1) CN1303272C (zh)
AT (1) ATE363003T1 (zh)
DE (1) DE60220283T2 (zh)
HK (1) HK1069608A1 (zh)
IT (1) ITFI20010143A1 (zh)
WO (1) WO20030103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2055A (zh) * 2013-11-15 2015-05-27 大康织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袜机针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042084A1 (it) * 2004-11-02 2005-02-02 Cesare Colosio S P A Dispositivo di cucitura automatica particolarmente per macchine per calze
TWI448595B (zh) 2010-04-06 2014-08-11 Da Kong Entpr Co Ltd Sock body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US8443633B1 (en) * 2012-09-05 2013-05-21 Da Kong Enterprise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loops from the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ITMI20130050A1 (it) * 2013-01-16 2014-07-17 Lonati Spa Procedimento per attuare la chiusura automatizzata di un'estremita' assiale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e il suo scarico in assetto a rovesci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sua esecuzione.
ITFI20130081A1 (it) * 2013-04-12 2014-10-13 Gianni Conti "metodo e macchina per la tessitura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TWI509121B (zh) * 2013-11-15 2015-11-21 Da Kong Entpr Co Ltd Socks sewing device
JP5813192B1 (ja) * 2014-08-29 2015-11-17 永田精機株式会社 丸編機の編地移し方法及び装置
TWI589747B (zh) * 2015-03-04 2017-07-01 Coil folding device
CN106037119A (zh) * 2016-07-25 2016-10-26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鞋面制造方法及一体编织鞋面
CN108677368B (zh) * 2018-05-31 2019-09-06 吉林省德盟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摆臂机构
TWI726307B (zh) * 2018-08-20 2021-05-01 大康織機股份有限公司 驅動機構
CN109137287B (zh) * 2018-09-28 2024-03-29 浙江越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成形袜机袜头缝合装置
IT201900023433A1 (it) * 2019-12-10 2021-06-10 Lonati Spa Dispositivo prelevatore per operare il preliev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da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KR20220152188A (ko) * 2020-03-24 2022-11-15 로나티 에스.피.에이. 관형 물품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원형 양말 편직 기계
CN113737382B (zh) * 2021-08-10 2023-08-15 浙江罗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袜机用缝齿针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05A (zh) * 1993-07-29 1995-06-21 纺织有限公司 连接已完成的针织圆筒形制品的两个边的方法
CN1108710A (zh) * 1992-10-09 1995-09-20 纤维和制造原理公司 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US5606876A (en) * 1994-04-26 1997-03-04 Sangiacomo S.P.A. Device for handling knitted products manufactured on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CN1233673A (zh) * 1998-02-20 1999-11-03 纺织品有限公司 缝合针织品的边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65881B1 (it) 1993-07-12 1996-12-12 Fabric & Mfg Principles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eseguire l'unione di due lembi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tessuto a maglia al termine della sua formazione
US5551260A (en) * 1993-07-29 1996-09-03 Fabritex, S.R.L. Method for joining two edges of a knitted tubular article upon completion thereof
IT1269117B (it) * 1994-06-16 1997-03-21 Golden Lady Spa Dispositivo per la automatica formazione iniziale di una punta chiusa in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su macchine da maglieria circolari
IT1277395B1 (it) * 1995-07-28 1997-11-10 Matec Srl Procedime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calze o simili a punta chiusa con una macchina circolare monocilindrica
IT1281598B1 (it) * 1996-01-08 1998-02-20 Matec Srl Macchina circolare monocilindrica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ad elevata versatilita' di impiego
IT1316678B1 (it) * 2000-02-28 2003-04-24 Matec Spa Procediment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produzione di manufattitubolari,in particolare calze,chiusi in corrispondenza di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10A (zh) * 1992-10-09 1995-09-20 纤维和制造原理公司 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CN1103905A (zh) * 1993-07-29 1995-06-21 纺织有限公司 连接已完成的针织圆筒形制品的两个边的方法
US5606876A (en) * 1994-04-26 1997-03-04 Sangiacomo S.P.A. Device for handling knitted products manufactured on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CN1233673A (zh) * 1998-02-20 1999-11-03 纺织品有限公司 缝合针织品的边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2055A (zh) * 2013-11-15 2015-05-27 大康织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袜机针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3010377A1 (en) 2003-02-06
US20040211226A1 (en) 2004-10-28
DE60220283D1 (de) 2007-07-05
CN1545578A (zh) 2004-11-10
KR20040028938A (ko) 2004-04-03
ITFI20010143A1 (it) 2003-01-24
HK1069608A1 (en) 2005-05-27
ATE363003T1 (de) 2007-06-15
EP1417365A1 (en) 2004-05-12
EP1417365B1 (en) 2007-05-23
US6826930B2 (en) 2004-12-07
DE60220283T2 (de) 2008-01-24
EP1417365B9 (en) 2008-04-30
WO2003010377A8 (en) 2004-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3272C (zh)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的线圈移动到一操作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CN1062921C (zh) 编织管状物品两端边的连结方法和装置
CN1039146C (zh) 缝合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CN1080346C (zh) 向缝纫机供给下线的方法
CN1133764C (zh)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
CN1233673A (zh) 缝合针织品的边的方法和装置
TWI701366B (zh) 用於從環狀編織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的裝置及方法以及用於藉助於環狀編織機器生產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
CN1293250C (zh) 直接驱动的洗衣机
CN103015028B (zh) 袜子袜头针织时由开口变为闭合的织袜方法及装置
US10895027B2 (en) Pickup device for picking up a knitted tubular manufacture from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hosiery or the like and for transferring it to a unit adapted to perform additional operations on the manufacture
CN1618117A (zh) 基座、气相生长装置、外延晶片的制造装置、外延晶片的制造方法和外延晶片
JP2004027474A (ja) 編み工程終了時に物品を取り外し且つ移送する装置を備えた、特に靴下類品の爪先部の閉じ処理を自動化するダブルシリンダ式靴下類丸編機及びその方法
US63819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ubular items, particularly hosiery items, closed at an axial end
EA036273B1 (ru) Выворачи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рикотажных трубчатых изделий,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выворачивания наизнанку трубчатых изделий с карманами, которые выступают из их боковой поверхности
CN1630750A (zh) 成圈压片、有成圈压片的横机和使用成圈压片的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494613A (zh) 用于生产管状针织物品并且尤其是用于封闭其前端部的方法和装置
CN1492956A (zh) 缝纫机
WO2021104143A1 (zh) 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方法
JP2005097803A (ja) 靴下の表返し装置
WO2020221086A1 (zh) 一种转移织物线圈的方法
JP2013183785A (ja) 上衣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WO2021104141A1 (zh) 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织物拾取转移装置
JPH04272258A (ja) 特に、タオルステッチで編み物を製造するソックス,ストッキング等用の円形編機及び円形編機でタオルステッチを編む方法
WO2021104142A1 (zh) 一种用于圆针织机的护针片
CN103668744A (zh) 一种织袜机的自动翻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696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07

Termination date: 200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