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3869C - 复合针 - Google Patents

复合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3869C
CN1283869C CNB01817633XA CN01817633A CN1283869C CN 1283869 C CN1283869 C CN 1283869C CN B01817633X A CNB01817633X A CN B01817633XA CN 01817633 A CN01817633 A CN 01817633A CN 1283869 C CN1283869 C CN 128386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gue
pinhock
coil
main body
pin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176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69948A (zh
Inventor
森田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469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9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38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386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在舌部(67)的前端设置防线圈脱落机构(79),在从针钩尖端部(27)朝向针钩顶部(29)的针钩外边缘上利用前述舌部(67)关闭针钩(11)时,设有隐藏前述防线圈脱落台阶(79)的线圈脱出面(31),从针主体底边至防线圈脱落台阶(79)顶部的高度,在到达脱圈位置之前比在到达脱圈位置时低,并且,以脱位置中的防线圈脱落台阶(79)的顶部高度针钩顶部(29)的高度低的方式使舌部前端下降,用针钩(11)以这种方式咬住进给针织纱时的喂纱条件不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并且,可以更顺畅地进行脱圈。

Description

复合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有在前端具有针钩的针主体、和具有由两个翼片构成的舌部的导针片,通过针主体和导针片的相对运动由舌部对针钩进行开关的针织机的复合针。
背景技术
在过去,在编织针织物时构成一个线圈的针织纱的根数为多根的多重集圈等的情况下,总是使用复合针进行数次重复,将线圈固定在导针片的舌部上,存在该线圈从导针片的舌部脱落对针织物造成伤害。不限于上述多重集圈的例子,线圈在脱圈之前从导针片的舌部前端滑脱、落入针钩内均会造成编织上的问题。
因此,提出了一种在舌部前端设有小突起、使线圈在脱圈之前难以滑落的复合针(特公平1-54459号)。但是,一方面,小突起在固定线圈这一点上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却存在由于小突起而对线圈的脱圈造成阻碍、不易将线圈从舌部取下的问题。
本申请人鉴于上述问题,此前提出记载于国际专利申请PCT/JP00-03127号中的复合针。该复合针,在导针片的舌部前端设置防止线圈脱落的台阶,在编织过程中,防止固定于舌部上的线圈脱落,同时,在从针主体的针钩前端至针钩顶部的针钩外边缘上设置倾斜度小的线圈脱出面,借此,当利用舌部关闭针钩时,该线圈脱出面盖住防线圈脱落的台阶,可以容易地将所形成的线圈脱出(脱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上述国际专利申请PCT/JP00-03127号中所记载的复合针加以改进,提供一种可以阻止线圈在脱圈之前从舌部前端滑脱、落入到针钩内,同时可以更顺畅地进行线圈的脱圈的针织机的复合针。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于在针钩钩住针织纱时的喂纱条件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且可以更为顺畅地进行脱圈的针织机的复合针。
本发明为一种针织机中用的复合针,配有在前端具有针钩的针主体、和具有由两个翼片构成的舌部的导针片,导针片以针主体作为支撑面可自由进退地支撑在其上,借助针主体和导针片的相对运动用舌部开关所述针钩,在舌部的前端设置用于防止固定在舌部上边缘上的线圈从舌部前端脱落的防线圈脱落台阶,并且,在从针钩的尖端部朝向针钩的顶部的针钩外边缘上,设置在用前述舌部关闭针钩时、隐藏前述防线圈脱落台阶的线圈脱出面,其特征在于,设有舌部下降机构,该舌部下降机构按照下述方式使舌部前端下降:从针主体底边至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的高度,在到达脱圈位置之前比当到达脱圈位置时低,并且,脱圈位置中的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高度比针钩顶部的高度低。
在上述的复合针中,舌部下降机构,在设置在至少导针片的舌部前端的防线圈脱落台阶的线圈固定边缘越过针钩尖端部之后,使舌部前端下降。
舌部下降机构的结构中包括形成于支撑针主体的导针片的翼片的支撑面上的镶条(カム)面。
舌部下降机构配有加载机构,该加载(弹压)机构,以随着设置在针主体上的前述镶条面的高度,舌部前端下降的方式,对导针片的翼片下表面向针主体的翼片支撑面加载。
设置舌部升降机构,该舌部升降机构以下述方式使舌部的前端升降,即,从针主体至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的高度,在针钩全开时最低,在捕捉针织纱时最高,脱圈(ノックォ—バ—)时高度比捕捉针织纱低,并且,从脱圈时的针主体底边至防线圈脱落台阶顶部的高度比从针主体底边至针钩顶部的高度低。
采用本发明,至利用舌部闭锁针钩并同时捕捉供应的针织纱为止,即在到达脱圈位置之前,由于舌部前端保持在较高的位置上,所以不会导致由于捕捉针织纱而造成喂纱条件的恶化。而且,在关闭针钩并捕捉供应的针织纱之后,在脱圈位置从针上将固定在舌部上的线圈脱圈,但是,在该位置上,防线圈脱落台阶被从针钩的尖端部向着针钩的顶部的针钩外边缘的线圈脱出面隐藏起来,进而,利用舌部下降机构使舌部下降,使得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高度比针钩顶部的高度低。由于位于防线圈脱落台阶顶部的高度低的位置上,所以线圈跨越针钩顶部时与针接触的面积变小,按照面积变小的程度使施加在进行脱圈的线圈上的摩擦阻力减小,使脱圈顺畅地进行。
并且,在导针片退到最靠后的位置上的针钩完全打开的状态下,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位于最低的位置上,从这种状态起,在导针片进出以捕捉针织纱并关闭针钩期间,舌部前端上升并达到最高的位置,而且,在对针钩关闭后的线圈进行脱圈的位置中,设置在舌部前端的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到达比针钩的弯曲顶部低的位置上。因而,施加在被脱圈的线圈上的摩擦阻力变小,并且顺畅地进行脱圈,同时,由于在针钩完全打开时舌部可以处于低的位置,所以从针主体的喉孔直到颊板的高低差可以减小,即形成于针主体上的舌部容纳部的高度可以降低。因此,在线圈固定在针主体上的状态下对线圈的摩擦阻力减小,可以减小对针织纱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复合针。
图2表示构成复合针的零件。图3是将复合针的前端部分放大了的图示,
图3A是表示在线圈形成时的针钩被关闭的半途中的状态的图示,
图3B是表示脱圈时的针主体和导针片的状态的图示。
图4是图3B的线IV-IV中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表示就要脱圈前的线圈的固定状态。
图5的图5A~图5D分别表示关闭针钩时的针主体和导针片的相对移动,
图5E是表示移圈时的状态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复合针的实施形式。
本实施例的复合针1是由针主体10和滑动配合到其上的导针片50构成的。
针主体10设有:从前端侧伸出的针钩11、形成容纳导针片之翼片61的翼片槽13的槽形成部15、支撑导针片主体部51的下臂部55的主体中央部17、以及将推片40的前端部配合到后端侧上的凹部19和限制导针片50的后端位置的制动件21。前述翼片槽13,在导针片50相对于针主体10处于后退位置时,容纳翼片前端侧,当导针片50进、出时,配合到在槽底面上形成翼片的舌部后方下表面65的镶条面23上,并且使舌部上升,可以与针钩的尖端部27接触。后面所述的镶条面25是形成得比镶条面23更靠针钩侧的镶条面,用于在针钩关闭时使借助镶条面23上升的舌部67下降。26表示喉孔,28表示颊板(チ—ク)。
针主体10和推片40厚度相同,形成得比针槽宽度薄一些。推片40在主体中央附近突出设有控制针踵41,并且与设置在三角座滑架(图中未示出)上的凸轮配合并进行进退操作,借此使针主体10做进退运动。43表示尾部与针槽底接触的弯曲的弹性脚部。
在从翼片槽形成部15的舌部容纳部33向后方侧的左右侧壁35的前面部的上位侧形成向后方延伸的镶条面39,该镶条面39的向前方延伸的叉形部37a、37b与侧壁形成一体,并且在该叉形部37的下面与形成于翼板61上的倾斜面73的上面配合。
导针片50由导针片主体51和固定在其上的翼片61构成。导针片主体部51分别在尾部上边缘上分支设有针踵53,在其前方的下边缘上分支设有支撑前述翼片的下臂部55,在下臂部55形成切除下边缘的薄壁部57。59表示设置在下臂部55和主体部51之间的穿孔部。
将形成对称形状的大致相同形状的两个薄板状翼片61a、61b重叠起来形成的翼板,容纳在针主体10的翼槽13中。各翼片61a、61b,在前端形成与针钩尖端部27接触舌部67a、67b。翼片61的舌部后方升高并形成肩部69a、69b,在肩部69a、69b的后方侧形成凹部71a、71b。凹部71a、71b的靠近肩部侧上形成倾斜面73a、73b,同时,使其上面分别向着滑动接触侧的翼片槽形成部侧壁一侧弯曲,与在设置于各个叉形部37a、37b上的镶条面配置在同一平面内。77是用于在翼片槽13的后方侧与导针片主体部51连接的连接部。由针主体10的翼片的槽形成部15支撑着延伸到导针片主体部前方前端侧52。在各个舌部67a、67b的前端,于上方设有突出部79a、79b,形成防线圈脱落台阶。81表示形成于突出部79的基部上的线圈固定边缘(图3)。在本实施例中,防线圈脱落台阶是将舌部的前端部形成凸状而构成的,但是以凹状构成并以此来固定线圈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舌部的前端部成为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防线圈脱落阶梯(突出部79)可以仅设置在两个翼片中的一个的舌部上。
翼片61以两块重叠的状态将其尾部配合到导针片主体部51的下臂部55的薄壁部57上,连接部77配合到穿孔部59上,并且利用铆接等方法将主体部51和翼片61连接固定起来。翼片61是这样形成的:在安装在针主体10的翼片槽13中的状态下,翼片前端侧的下面65以对翼片槽13的底面施加压力的程度对前端侧产生偏压。
图3是复合针1的前端部分的放大图,图3A表示在为了形成新的线圈向复合针1供应针织纱91之后,关闭针钩的过程中的状态。线圈93是先前形成的固定在舌部67的线圈固定边缘81上的线圈,利用突出部79防止其滑动。导针片50的翼片61,舌部在于翼片槽13的底面上形成翼片下面65a、65b的镶条面23的斜面上滑动,并且舌部前端上升位移至可以与针钩尖端部27接触的高度。如前面所述,导针片50在安装于针主体10上的状态下,为了以翼片61的前端侧下面65压接在翼片槽13的底面上的方式向下加载,导针片50相对于针钩11接近或后退,在接近或后退的过程中,翼片61与翼片槽底接触并使舌部前端升降变位。
从针钩尖端部27至针钩的弯曲顶部29的针钩11的外边缘形成线圈脱出面31,作为舌部67的突出部79的顶部80至舌部上边缘68的突出部的上边缘形成线圈固定斜面83,线圈脱出面31的倾斜角度θ1比线圈固定斜面83的倾斜角θ2小。倾斜角θ1的大小使得线圈93可以容易地越过针钩的线圈脱出面31进行脱圈,线圈固定斜面83的倾斜程度使得固定在舌部67上的线圈93不易于从舌部前端滑落。
图3B表示在通过利用针钩11引入供应的针织纱91形成新的线圈时,固定在舌部上边缘上的旧线圈93(前横列线圈)脱圈时的针主体10和导针片50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在该位置中,舌部前端的突出部79的顶部80位于比到靠近针主体底边32的针钩的弯曲的顶部29为止的高度h2低的位置上。后面将对突出部79从图3A的状态下降变位到图3B的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针钩11切入导针片50的两个翼片61a、61b之间,针钩尖端部27被舌片67a、67b夹持。固定到线圈固定边缘81上的线圈93,被针钩11的线圈脱出面31抬起,离开突出部79,越过针钩11的弯曲顶部29而被脱圈。关闭针钩(脱圈)时的导针片的舌部67的上边缘68的高度比针钩尖端部27的高度h1低,针钩11的弯曲顶部29的高度h2位于比突出部79的顶部80高的位置上。图4表示图3B的线IV-IV中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由于前述突出部79的顶部80位于比针钩11的弯曲高度h2低的位置上,所以施加在从针上脱圈的线圈上的摩擦力减小,从而顺畅地进行脱圈。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复合针1的操作进行说明。图5A~图5D分阶段地表示在关闭针钩11时的针主体10和导针片50的相对移动。图中省略了线圈和针织纱等。
图5A表示导针片50相对于针主体10位于后退到最后的位置上,在这种状态下,舌部67容纳在翼片槽13内的舌部容纳部33中,针钩的开口完全打开。
图5B表示导针片50从图5A的位置向针钩11略微进出的状态。表示翼片61的下面65与导针片槽13的镶条面23配合、使舌部67上升的状态。伴随着翼片自身的弹性变形实现上升变位。
图5C表示形成于导针片50的舌部前端的突出部79进出至与针钩尖端部27接触的位置的状态。该上升位置持续至线圈固定边缘81越过针钩尖端部27。这时的线圈固定边缘81和针钩尖端部27的高低差具有这样的高度,即,即使考虑到制造针时的公差或从固定在舌部上边缘的线圈受到的载荷所造成的翼板的弯曲等,也可以不将线圈引入针钩尖端27地可靠地引导到线圈脱出面31。在线圈越过针钩尖端部27之后,翼片61一边沿着设置在针主体10的翼片槽13上的镶条面25的下降斜面使舌部前端下降一边进出。
图5D表示导针片50从图5C的状态进一步进出并将针钩11完全关闭的状态的脱圈位置。该位置表示,当在通过用针钩11引入供应的针织纱以形成新的线圈时、固定到舌部上边缘68上的旧线圈(由前线圈横列形成的线圈)的时候,针主体10和导针片50的位置关系(相当于图3B)。如图所示,舌部前端下降,突出部79的顶部80占据靠近针主体底边32侧的针钩的弯曲顶部29更低的位置。
如上所述,导针片50的舌部前端侧不下降至线圈固定边缘81越过针钩尖端部27以保持其高度,线圈固定边缘81越过针钩尖端部27下降至到达脱圈位置的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将可靠地将固定在舌部67上的线圈引导到针钩11的线圈脱出斜面31上。进而,在关闭针钩捕捉供应的针织纱的期间,由于按照上述方式将舌部前端保持在较高的位置上,所以不会产生舌部前端穿刺针织纱等故障、不会导致喂纱条件的恶化。在舌针的情况下,由于针织纱被关闭针钩时的旋转的针舌推向针钩侧,所以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善喂纱条件。与此相对,在复合针的情况下,由于针钩的开关是借助导针片的进退运动来进行的,所以导针片的前端在略高的位置上可以关闭针钩对于喂纱成为很重要的一点。
图5E表示舌部67越过针钩11进一步进出,在该进出位置上进行移圈的类型的复合针。舌部67a、67b在被针钩11左右分离的状态下存在由肩部69a、69b推出线圈的状态。翼片下面的65a、65b一边沿着镶条面25的倾斜面进出一边上升,在舌部再次返回上升位置的同时进出的移圈位置上,比翼片的镶条面65更靠后方的下面与镶条面23、25之间的平坦部(フラット部)接触,并保持该上升位置。
在导针片50从进出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被引导追随与上述进出时的轨迹相同的轨迹。即,翼片下面65与翼片槽13的槽底接触并后退,其间,由于自身的弹性变形而逐渐放开,引导恢复到原始位置(图5A)。这时,即使在由于堆积在翼片槽13内的纤维细末等对翼片自身的弹性变形的释放造成阻碍、并且舌部67没有埋入翼片槽13的舌部容纳部33内的情况下,翼片61的各倾斜面75a、75b与形成于叉形部37a、37b的镶条面39a、39b配合并被按下,其中,叉形部分37a、37b形成于针主体10上。
在本实施形式中,以对应于形成于翼片槽底的镶条面的高度使舌部前端升降的方式,使翼片前端侧向下偏压并连接固定到导针片主体部上,以在翼片槽的底面上以总是与翼片的下边缘接触的状态进行进退操作的方式构成,但是,翼片的这种安装方法不是本发明所必需的结构,只要是采用在导针片和针主体相对移动期间可以使翼片的前端侧总是与镶条面接触的结构就可以。
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针中,从针主体底边至防线圈脱落台阶顶部的高度,在针钩全开时(图5A)最低,在针织纱捕捉时(图5B、5C)最高,脱圈时(图5D)的高度比捕捉针织纱时略低。即,在脱圈位置上,由于设置在舌部前端的突出部位于比针钩的弯曲顶部低的位置上,因而线圈的顺滑程度良好,可以顺畅地进行脱圈。进而,在导针片进出时,舌部从舌部容纳部上升,在后退时下降至舌部容纳部内,借此可以减小针主体从喉孔26至颊板28的高低差,可以起到在针的进退操作时对于固定在针上的线圈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小对于针织纱的载荷等改善喂纱条件的效果。允许很密的针织物的编制。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于翼片槽中的镶条面23和镶条面25之间与槽底的高度平齐,但是,通过形成使该部分隆起缓斜面,可以进一步提高上升时的舌部前端的高度,可以使喂纱条件更好。并且,通过利用舌部下降机构使舌部下降,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可以在舌部前端设置阶梯差更大的线圈脱落台阶,所以可以增加例如多重折缝(タック)的折缝数。
另外,虽然上面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实施本发明。

Claims (4)

1.一种针织机中用的复合针,配有在前端具有针钩的针主体、和具有由两个翼片构成的舌部的导针片,导针片以针主体作为支撑面可自由进退地支撑在其上,借助针主体和导针片的相对运动用舌部开关所述针钩,在舌部的前端设置用于防止固定在舌部上边缘上的线圈从舌部前端脱落的防线圈脱落台阶,并且,在从针钩的尖端部朝向针钩的顶部的针钩外边缘上,设置在用前述舌部关闭针钩时、隐藏前述防线圈脱落台阶的线圈脱出面,其特征在于,设有舌部下降机构,该舌部下降机构按照下述方式使舌部前端下降:在线圈越过针钩尖端部之后,翼片一边沿着设置在针主体的翼片槽上的镶条面的下降斜面使舌部前端下降一边进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舌部下降机构的结构中包括形成于支撑针主体的导针片的翼片的支撑面上的镶条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舌部下降机构配有加载机构,该加载机构,以随着设置在针主体上的前述镶条面的高度、舌部前端下降的方式,对导针片的翼片下表面向针主体的翼片支撑面加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设置舌部升降机构,该舌部升降机构以下述方式使舌部的前端升降:从针主体至防线圈脱落台阶的顶部的高度,在针钩全开时最低,在捕捉针织纱时最高,脱圈时高度比捕捉针织纱低,并且,从脱圈时的针主体底边至防线圈脱落台阶顶部的高度比从针主体底边至针钩顶部的高度低。
CNB01817633XA 2000-10-20 2001-10-15 复合针 Expired - Lifetime CN12838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1088/2000 2000-10-20
JP2000321088 2000-10-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9948A CN1469948A (zh) 2004-01-21
CN1283869C true CN1283869C (zh) 2006-11-08

Family

ID=18799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17633XA Expired - Lifetime CN1283869C (zh) 2000-10-20 2001-10-15 复合针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904774B2 (zh)
EP (1) EP1333116B1 (zh)
JP (1) JP3886903B2 (zh)
KR (1) KR100706655B1 (zh)
CN (1) CN1283869C (zh)
AU (1) AU2001294261A1 (zh)
DE (1) DE60132233T2 (zh)
TW (1) TW507035B (zh)
WO (1) WO20020349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39973C5 (de) 2007-08-23 2017-11-02 Hugo Kern Und Liebers Gmbh & Co. Kg Platinen- Und Federnfabrik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r Maschenstoffherstellung mit zugehörigen Schwinggliednadeln
WO2010073558A1 (ja) 2008-12-27 2010-07-0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およびその目移し方法
FR2941710B1 (fr) * 2009-02-05 2011-03-18 Airbus France Procede d'assemblage par couture d'elements fibreux et dispositif pour sa mise en oeuvre.
JP5719544B2 (ja) 2010-08-06 2015-05-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複合針
TR201809022T4 (tr) * 2011-10-12 2018-07-23 Groz Beckert Kg Geliştirilmiş sürgüye sahip sürgülü iğne.
DE102013105239A1 (de) 2013-05-22 2014-11-27 Groz-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CN104928841A (zh) * 2015-07-07 2015-09-23 汕头市连兴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复合针
JP6718856B2 (ja) * 2017-12-14 2020-07-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複合針
CN109750414B (zh) * 2019-02-28 2024-02-06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横机的复合针
CN110438655B (zh) * 2019-08-13 2024-04-02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的复合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64088A (en) * 1919-10-02 1921-01-04 Hemphill Co Knitting-needle
US1461007A (en) * 1920-01-29 1923-07-03 Spartan Needle Company Knitting needle
US1673634A (en) * 1927-05-25 1928-06-12 Scott & Williams Inc Knitting-machine needle
JPS4842161A (zh) * 1971-10-08 1973-06-19
JPS62206069A (ja) * 1986-02-28 1987-09-10 シバタ製針株式会社 編機用の複合針
JPH03119160A (ja) * 1989-10-03 1991-05-21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コンパウンドニードル
DE4115198C2 (de) * 1991-05-11 2002-11-21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Einrichtung an mit Schiebernadeln ausgerüsteten Rundstrickmaschinen und Schiebernadel für Rundstrickmaschinen
JPH07197359A (ja) * 1993-12-28 1995-08-01 Etsuzou Sasaki シャトル・コンパウンド・ニードル
JP3538730B2 (ja) * 1999-05-19 2004-06-1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複合編成針
DE19950259C1 (de) 1999-10-18 2001-01-25 Groz 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mit asymmetrisch geteiltem Schieber
TW477845B (en) * 1999-10-27 2002-03-01 Shima Seiki Mfg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DE10130364C1 (de) * 2001-06-23 2003-02-13 Groz 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86903B2 (ja) 2007-02-28
DE60132233D1 (de) 2008-02-14
CN1469948A (zh) 2004-01-21
US6904774B2 (en) 2005-06-14
EP1333116A4 (en) 2004-04-07
US20040093909A1 (en) 2004-05-20
WO2002034985A1 (fr) 2002-05-02
DE60132233T2 (de) 2008-04-17
EP1333116B1 (en) 2008-01-02
KR100706655B1 (ko) 2007-04-11
JPWO2002034985A1 (ja) 2004-03-04
EP1333116A1 (en) 2003-08-06
KR20030051722A (ko) 2003-06-25
AU2001294261A1 (en) 2002-05-06
TW507035B (en) 2002-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3869C (zh) 复合针
US6568222B1 (en) Sinker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65932C (zh) 圆型针织机中三位置三角机构及选针和三角定时调整方法
KR920010353B1 (ko) 증목방법 및 증목기능을 보유하는 횡편기용 조침 캠
JP2917146B2 (ja) 編目形成方法及び該編目形成のための横編機
EP0870858B1 (en) Yarn guide for weft knitting machine
EP0533414A1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271265C (zh) 具有移圈机构的横机及移圈方法
US5451816A (en)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receptacle
CN111793889B (zh) 横机
JPS6021950A (ja) 針選択装置
KR100768347B1 (ko) 코이동 기구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및 코이동 방법
CN1662694A (zh) 纬编机的选针装置
JP2531947B2 (ja) トランスファ―シンカ―を作動させる装置を有するツインシリンダ―型円形編機
CN1287028C (zh) 具有移圈机构的横机
CN1062042C (zh) 用于针织机的织针组件
CN1920148A (zh) 移圈织针和线圈的移圈方法
CN216891453U (zh) 一种圆形针织机转移拾取组件
CN220907814U (zh) 一种下盘移圈三角组件及提花机
JPS606465Y2 (ja) 両板型編機の編目移転装置
JPH03174061A (ja) 両頭針とスライダとの組合せ
CZ62392A3 (en) Latch needle selector mechanism
JPH01250451A (ja) 編機の針に対する糸の位置決め装置
FR2484477A1 (fr) Procede et machine a tricoter circulaire pour le tricotage des ba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