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8986C - 彩色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彩色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8986C
CN1268986C CN02107015.6A CN02107015A CN1268986C CN 1268986 C CN1268986 C CN 1268986C CN 02107015 A CN02107015 A CN 02107015A CN 1268986 C CN1268986 C CN 12689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bearing
bearing component
pictur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070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4566A (zh
Inventor
依田兼雄
阿部信正
野村雄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67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26832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675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26832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675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26832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067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30406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74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45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89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898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Ink Jet (AREA)
  • Photographic Developing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在彩色成像装置中,环形带部件由至少驱动辊和随动辊张紧和循环,使得该环形带部件具有张紧侧和松弛侧。许多像承载部件中的各个部件承载单色色原像,并可压靠在带部件的松弛侧,从而形成转印位置,在此转印位置,色原像或转印到正转动的带部件上,或转印到由正转动的带部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当色粉像转印到带部件或记录介质上时,各个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确定为大于带部件的循环速度。

Description

彩色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电子照相技术的彩色成像装置,例如印刷机、复印机、传真机等。本发明具体涉及这种彩色成像装置,在这种成像装置中,分别由许多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形成的许多色粉像被顺序转印到转印部件上或转印到由转印部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
背景技术
一般成像装置特别是应用电子照相法的串联成像装置具有作为像承载件的光敏电阻,该像承载件具有:在其外周面上形成的光敏层;均匀地使光敏电阻的外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选择性使已充电的外周面曝光以便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以及向静电潜像提供色粉从而形成可见像(色粉像)的显像装置。
图7示出日本专利公告NO 11-231754A公开的串联式彩色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在此例子中,分别包括像承载件2a-2d的许多色粉像形成装置(4个)10a-10d与用作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接触,由此可顺序地将由相应像承载件20a-20d承载的多色色粉像(例如黄色、青绿色、深红色和黑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然后利用辊6将在中间转印带1上形成的全色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例如纸上。
还有另一种串联式彩色成像装置,在此种装置中,记录介质例如纸由作为转印部件的带部件保持和传输,所以形成在上述像承载部件上的色粉像可以顺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在图7中,中间转印带1由驱动辊3和随动辊5循环。因此,像承载件2a-2d与转印带1的松弛侧接触。
在这种结构中,配置张紧辊,该张紧辊用相当大的力F张紧中间转印带1,从而稳定转印带1和像承载件2a-2d之间的接触。这样,转印带1的张紧结构变得非常复杂,因而很难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
因为在长时间不操作成像装置(转印带不运转)时,转印带1上受到相当大的张力,所以在转印带上将发生蠕变形变,从而负面影响随后像的形成。
这样,如上所述,为了在成像装置中形成色粉像的良好转印状态(因而提供质量好的成像),需要使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和转印部件的圆周速度完全彼此匹配。然而在制造期间,制造误差和变化的公差总是要引入到像承载部件、转印部件上,或者引入到构成其驱动单元的部件上。因此,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和转印部件的转动速度实际上不能完全匹配。
如果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和转印部件的转动速度之间的差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在时间的一个点上大于转印部件的转动速度,而在时间的另一个点上,前者的转动速度小于后者的转动速度,则转印条件变得非常不稳定,因而不能获得质量好的成像,特别是在使多色色粉像彼此重合形成如上所述的全色像时颜色和颜色之间将发生错位,造成像的质量显著变坏。
为解决此问题,如图8所示,日本专利公告NO 4-324881A公开一种彩色成像装置,在这种装置中,各个像承载部件的速度总是大于转印部件的速度。
分别为单颜色的4个光敏鼓轮11(W、M、C和K)与中间转印鼓轮12接触。由此使由光敏鼓轮11Y提供的黄色色粉像、由光敏鼓轮11M提供的深红色色粉像、由光敏鼓轮11C提供的青绿色色粉像以及由光敏鼓轮11K提供的黑色色粉像顺序转印到中间转印鼓轮12上,在其上形成全色色粉像,该全色色粉像再从中间鼓轮12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中间转印鼓轮12由驱动系统14驱动,光敏鼓轮11(W、M、C和K)由驱动系统13(W、M、C和K)驱动。该驱动系统13(W、M、C和K)分别包括速度转换装置15(W、M、C和K)。
在这种装置中,为使各个光敏鼓轮1(W、M、C和K)的圆周速度V(W、M、C和K)大于中间转印鼓轮2的圆周速度V1,配置分开的驱动原。因此,驱动机构变得非常复杂,装置的尺寸也增加。
另外,该公告没有谈到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和转印部件圆周速度之间差别的波动问题。因此如上所述,转印状态变得非常不稳定,不能得到质量好的像,特别是如上所述,在多色色粉像彼此重叠形成全色像时,便会发生颜色之间的错位,从而显著降低像的质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彩色成像装置,该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可以小型化,不会引起转印带的蠕变形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彩色成像装置,该装置可以用简单的驱动系统稳定从像承载部件到转印部件的转印状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彩色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驱动辊和一随动辊;
一环形带部件,至少由该驱动辊和随动辊张紧和循环,因而具有松弛侧和张紧侧;
分别承载单色色粉像的多个像承载部件压靠在带部件的松弛侧,从而形成转印位置,在此转印位置,色粉像或转印到在正转动的带部件上,或转印到由正转动的带部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
当色粉像转印到带部件或记录介质上时,确定各个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使其高于带部件的循环速度。
在此结构中,可以消除从驱动辊绕卷松开点开始发生的转印带的松弛现象,所以转印带在相应的转印位置之间处于张紧的状态。因此,转印带的运行状态稳定,不会发生皱纹或松弛,因此,转印位置唯一地被固定在预定位置。
由于这种结构,不需要像有关技术中那样应用张紧辊,所以可以简化转印带的张紧结构(转印带只环绕在驱动辊和随动辊上),因此可以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另外,因为没有由张紧辊提供的相当大的张力作用在转印带上,所以即使成像装置长时间不操作,也可以减少和消除转印带的蠕变形变。因而可以提高像的形成和质量。
像承载部件的转动速度最好基本上彼此相同。
在另一实施例中,远离驱动辊的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高于靠近驱动辊的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
这样便额外地使得转印带可以在相邻的像承载部件之间保持张紧的状态,从而使得转印带在相邻像承载部件之间的运行状态变得更为稳定。
在优选实施例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
第一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使驱动辊转动,从而循环该部件;
第二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使像承载部件转动,同时单独连接于第一传动机构;
单一的驱动源,该单一驱动源驱动第一传动机构,由此驱动第二传动机构。
在这种结构中,因为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均由单一驱动源驱动,所以极大地简化了机械结构,从而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虽然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高于转印带的循环速度,但是在第一传动机构上,不会发生空回。
按照本发明,带部件的表面硬度大于相应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硬度。另外,或除表面硬度关系而外,带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相应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粗糙度。
另外,可以在带部件的表面上加上摩擦剂。
在上述任何一种结构中,不管像承载部件的表面何时接触带部件,因为在带部件的循环速度和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别,所以像承载部件的稍微相擦的表面总是能够更新。所以可以防止成膜作用,使像的质量得以保持。
彩色成像装置最好还包括一清洁部件,该部件压靠在带部件的绕转在随动辊的那部分上,从而可以清除残留在带部件上色粉。
在这种结构中,即使在成像的起始阶段也能使中间转印带的张紧状态保持稳定。
彩色成像装置最好还包括一个二次转印位置,该转印位置在转印带的绕转在随动辊的那部分带部件上形成,色粉像在该转印位置从像承载部件上顺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记录介质从成像装置的下部向上穿过该次转印位置。
在这种结构中,不需要在转印带的内侧配置单独的转印辊,如图5所示,使得可以减少转印带的张紧结构,因而可以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
在本发明中,彩色成像装置最好还包括定像部分,在此定像部分,二次转印的色粉像被固定成像在记录介质上。该定像部分位于多个像承载部件的上面。
在这种结构中,可以防止由定像部分产生的热气或水蒸气进入成像部分,所以可以防止由温度波动造成的像变坏、由热膨胀造成的准直错位、由凝结水造成的像变坏以及接触部件的粘附等。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也提供一种彩色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
转印部件;
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该部件承载一个单色色粉像,并压靠在转印部件上,由此形成转印位置,在此转印位置,色粉像或被转印到正转动的转印部件上或转印到正转动的转印部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
使转印部件转动的第一传动机构;
第二传动机构,该机构转动该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同时单独连接于第一传动机构;
单一驱动源,该驱动源驱动第一传动机构,由此驱动第二传动机构;
其中,该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大于转印部件的圆周速度。
在这种结构中,因为转印部件的圆周速度大于各个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所以可使相应像承载部件和转印部件之间圆周速度差的变化减至最小。这使得可以稳定各个颜色色粉像从各个像承载部件到转印部件的转印状态,从而提供质量好的像。
另外,因为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均由单一驱动源驱动,所以可以极大地简化机械结构,这样便减小了成像装置的尺寸。
而且,即使转印部件的圆周速度大于相应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在第一传动机构中也不会发生空回。因此可以可靠地形成转动速度之间的上述关系。
特别在串联式彩色成像装置中,不仅极大地简化了许多像承载部件和转印部件的驱动机构,而且也获得了质量好的彩色像,没有颜色错位。
在此实施例中,转印部件的表面硬度也大于相应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硬度。另外,或除这种表面硬度关系而外,带部件的粗糙度大于相应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粗糙度。
另外,可以在转印部件的表面上加上摩擦剂。
在任何上述结构中,不管像承载部件的表面何时接触转印部件,因为在转印部件的圆周速度和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之间的差别,所以像承载部件的稍微切割的表面总是被更新。因此可以防止成膜作用,从而保持像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优选实施例,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这些附图是:
图1是示意前视图,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彩色成像装置;
图2是一个视图,示出该实施例中像承载部件和转印带的驱动系统;
图3是一个视图,示出比较例中像承载部件和转印带的驱动系统;
图4A是一个视图,用于解释比较例驱动系统中发生的空回现象;
图4B是一个视图,用于解释本实施例驱动系统中发生的空回现象;
图5是示意前视图,示出比较例的彩色成像装置;
图6是示意前视图,示出另一比较例子的彩色成像装置;
图7是示意前视图,示出有关的彩色成像装置;
图8是示意前视图,示出另一有关的彩色成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在图1所示的彩色成像装置中,中间转印带30绕在驱动辊10和随动辊20上,并沿箭头方向(反时针方向)循环。许多(4个)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V、C、M和K)与中间转印带30接触,以便利用个别的转印部件51、52、53和54顺序地转印其上的色粉像,该转印部件确定相应的依次转印位置T1Y、T1C、T1M和T1K。
黄色的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Y)、深红色的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M)、青绿色的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C)和黑色的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K)中的各个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具有光敏电阻41,该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具有:在其外周面上的作为像承载部件的光敏层;用于均匀充电光敏电阻41外周面的充电辊42;用于选择性使已充电外周面曝露于光L的曝光装置43,从而在该外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向该静电潜像提供色粉的显像辊44,以便形成可见像(色粉像);用于除去残留在光敏电阻41表面上色粉的清洁叶片45,该色粉是色粉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之后残留在该表面上的。
顺序将色粉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由此可以使色粉像彼此重叠,由此形成的全色色粉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例如纸上。然后,在该记录介质穿过一对定像辊61时,使该像定像在记录介质P上,再后,该记录介质通过一对输出辊62输送到位于成像装置顶部的输出盘68。
在供纸盒63中叠放了大量记录介质P,拾纸辊64一次一张地从供纸盒63中拾取记录介质P。一对门辊65确定将记录介质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的输送时间。二次转印辊66确定与中间转印带30结合在一起二次转印位置T2。清洁片67除去二次转印后留在中间转印带30表面上的色粉。
使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Y、C、M和K)的像承载部件接触中间转印带30的松弛侧。转印带30的循环速度Vt可小于各个像承载部件41的圆周速度Vdi(Vd1、Vd2、Vd3、Vd4),即Vt<Vdi。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像承载部件41的相应转动速度彼此是完全相同的,即Vd1=Vd2=Vd3=Vd4。这当然不排除将循环速度和转动速度设定在不同的关系,如下面说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关系。
按照上述结构,在操作成像装置时,转印带30和像承载部件41将转动,当像承载部件41开始转动时,减少转印带30松弛性的张力便作用在转印带30和各个像承载部件41之间的接触部分(一次转印位置T1)。
特别是当像承载部件41在速度Vdi大于转印带30速度的状态下压靠在转印带30上时,在其间的接触部分将发生以下的摩擦力:
Ft=μQ(见图2)
其中μ代表像承载部件41和转印带30之间的摩擦系数,而Q代表其间作用的压靠负载。
如图2所示,转印带30的位于驱动辊10的绕转松开点和与像承载部件41接触的接触点之间的那部分带在摩擦力Ft作用的方向受到牵引。因为,在各个转印位置(接触部分)上将发生一些滑动,所以在各个转印位置(T1)将产生摩擦力Ft(带的张力),并吸收从驱动辊10绕转松开点开始产生的转印带30的松弛,因而,转印带30在相应的转印位置之间位于张紧状态。这样,转印带30的运行状态变得稳定,没有皱纹和松弛,因此,转印位置被唯一地固定在预定位置。
虽然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的像承载部件41配置成与转印带30的松弛侧接触,但是即使如图7所示,不必配置这种张紧辊4仍能稳定在转印带30和像承载部件41之间的接触状态,因而可以提供良好准直的像(颜色间较少错位)。
即转印带30的张紧结构可以被简化转印带30只绕转在驱动辊10和随动辊20上,所以可以减小成像装置的尺寸。另外,因为没有张紧辊形成的相当大的张力作用于转印带30,而且其上只受到驱动转印带30所需的必须最小张力的作用,所以即使成像装置长时间不操作,也能减少或消除转印带30上的蠕变形变,这样便可以提高像的形成和质量。
因为作用在转印带上的张力很小,所以作用在转印带上的弯曲力便减小,因而只需配置简单的加压部件等便可以充分地防止转印带的发生弯曲,这样,便不需要复杂的防止弯曲的控制装置。
因为相应像承载部件41的转动速度Vd1-Vd4彼此完全相同,所以因为像承载部件41的偏心造成的速度差别周期便成为常数。使像承载部件41的偏心像位彼此匹配便可改变准直精度(防止颜色之间错位)。另外,在像承载部件41的各个光敏电阻上由曝光装置43形成潜像的时间可以是同时的,从而可以简化控制系统。
如图2所示,成像装置具有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30的第一传动机构GT和用于驱动像承载部件41的第二传动机构GD。这两个传动机构均由单一的驱动源齿轮GM驱动。第二传动机构GD通过第一传动机构GT驱动,所以从驱动源齿轮GM到最后一级齿轮Gd4的传动机构可以直接作成为一个单一的传动机构。
即,驱动源齿轮GM被固定在被驱动马达M的输出轴上。齿轮Gt通过惰齿轮Ga t与驱动源齿轮GM啮合,由此驱动驱动辊10,其圆周速度为Vt(<Vd1)。齿轮G1d通过惰齿轮Ga5和Ga4与齿轮Gt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Y),其圆周速度为Vd1。随后,齿轮Gd2通过惰齿轮Ga1与齿轮Gd1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C),其圆周速度为Vd2(=Vd1)。另外,齿轮Gd3通过惰齿轮Ga2与齿轮Gd2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M),其圆周速度为Vd3(=Vd1)。最后,最后一级齿轮Gd4通过惰齿轮Ga3与齿轮Gd3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K),其圆周速度为Vd4(=Vd1)。
因此,可通过第一传动机构GT(齿轮Gat和Gt)驱动第二传动机构GD(齿轮Ga5、Ga4、Gd1、Ga1、Gd2、Ga2、Gd3、Ga3、Gd4),所以从驱动源齿轮GM到最后一级齿轮Gd4的传动机构可以直接作成为一个单一的传动机构。
按照上述结构,虽然像承载部件41的圆周速度Vd大于转印带30的循环速度Vt,但是在第一传动机构GT上不会产生空回。
特别是当发生上述摩擦力Ft时,该摩擦力作为加速力作用在转印带30的各个接触部分(T1)上。在下面的说明中,用像承载部件41(Y)作代表进行说明。摩擦力Ft通过转印带30转印到齿轮Gt上。
如图3所示,作为一个例子,假定作为传动机构GT’的第一传动机构与第二传动机构GD分开,使得可以用驱动源齿轮GM通过惰齿轮Gat1和齿轮Gt独立地驱动转印带30(在这种情况下,是驱动驱动辊1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转印带30传送到齿轮Gt的摩擦力Ft变成企图使齿轮Gt和Gat1以高于预定转数的速率转动(与像承载部件41的圆周速度相同的速度)的力。因此,很可能在齿轮Gt和Gat1的啮合部分b上形成空回S,如图4A所示(或在齿轮Gat1和GM的啮合部分a,如图3所示),从而使转印带30处于不稳定的转动状态。
与此相反,按照本实施例,如果力Ft起着企图使齿轮Gt和Gat以高于预定转速的速率(以与像承载部件41圆周速度相等的速度)转动的力的作用,并且如图4B产生空回S,则不会发生从惰齿轮Gat到齿轮Gt的动力传送,因而也不会发生到相对于转印带30加速的像承载部件41(在齿轮Gt随后一级的第二传送机构GD)的动力传送也不能进行。即,如图4A所示,不会发生空回,因此转印带30的运行状态变得稳定,可以达到很好的颜色重叠准确度。
特别是在这种彩色成像装置中,采用简单的驱动系统便可稳定从像承载部件到转印带的转印状态,因而可以获得质量良好的像,在这种彩色成像装置中,形成多色色粉像的许多单色色粉像与中间转印带接触,从而顺序转印色粉像,使其重叠在中间转印带上。
虽然未示出,但在下面这种彩色成像装置中也能得到上述优点,在这种彩色成像装置中,多色色粉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例如纸上,该介质由转印部件例如转印带保持和转印。
如图1所示,将全色色粉像从中间转印带30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T2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0的绕转驱动辊10和二次转印辊66的绕转部分上。记录介质P从下侧向上穿过二次转印位置T2。
按照上述结构,并不需要在转印带内部设置单独的转印辊6,如图7所示,所以可以缩减转印带的张紧结构,从而减少成像装置的尺寸。
驱动辊10具有用支承件等固定在两端的轴(未示出),以便进行转动,轴心不移动,所以可以形成稳定的二次转印位置T2。
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如果需要移动像承载部件41,使其与转印带30的张紧侧接触,则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和曝光装置43可以放在转印带的下面,如图5所示。在这种结构中,在各个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的成像部分将产生悬浮的色粉,并在维持时间产生色粉的漏失,这些悬浮、漏失以及尘埃例如纸粉将聚集在曝光装置43上,因此会使曝光装置43的光学系统变脏,产生像的缺陷,另外,需要连续地从下面用色粉灌注显像辊44的机构,因此使结构复杂化。
为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将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和曝光装置43放在转印带30的上面,然而如果设法将像承载部件41放在转印带30的张紧侧,同时在中间转印带30的绕转驱动辊10的绕转部分上形成二次转印位置T2时,则如图6所示,记录介质P从上侧向下穿过二次转印位置T2。这样,定像部分61便位于转印位置T1和T2、成像部分(光敏电阻41)和曝光部分(曝光装置43)的下面。在这种结构中,由定像部分61产生的高温热气或水蒸气可能进入到上述部分中,因此会发生由温度波动造成的像缺陷、由热膨胀造成的准直错位、由凝结水造成的像变坏以及接触部件的粘接等。
另外,因为供纸部分(供纸盒63等)位于成像装置的上部分,如图6所示,所以如果在供纸部分放置大量的纸张(500-1000张),则装置容易变形,发生准直错位,也使装置的安装稳定性变坏。
相反,按照本发明实施例,因为转印带30的循环速度Vt被设定为小于各个像承载部件41的圆周速度,所以可将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配置在转印带30的松弛侧,因此二次转印位置T2可以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0的绕转驱动辊10的绕转部分上,因此可使记录介质P从下侧向上穿过二次转印位置T2,这样便可解决上述问题。
即,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和曝光装置43配置在转印带30的上面,因此不仅可以防止漂浮的色粉落在单色色粉像形成装置40的成像部分上,防止在保持时间色粉的漏失以及防止灰尘例如纸粉造成像的缺陷,而且还能有助于显像单元的色粉灌注。另外,因为定像部分61放置在转印位置、成像部分和曝光部分的上面,所以可防止由定像部分61产生的热气或水蒸气进入到上述部分中,所以可以防止由温度波动产生的像变坏,防止由热膨胀产生的准直错位,防止由冷凝水造成的像变坏以及防止接触部件的粘接等。因为供纸部分(供纸盒63等)配置在装置的下部分,所以即使在供纸部分储存了大量纸张(约500-1000张),装置也难于变形,这样不仅准直难于错位,而且装置的安装稳定性也增强了。
本发明还包括清洁片67,用于去除二次转印后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剩余的色粉,该清洁片压靠在中间转印带30的绕转驱动辊10的绕转部分上。
清洁片在二次转印后,作为一个阻力作用在循环的转印带30上。特别在转印带30开始循环时,该阻力变成一个很大的阻力。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在压靠部分的清洁片67的阻力不起张紧转印带30的作用,这种抗张力仅作用在使转印带30绕转驱动辊10上的绕转部分上,因此,即使清洁片67压靠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压靠状态因其间摩擦力而变得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也不会影响作用在转印带30上的任何张力。因此,中间转印带30的张紧状态即使在驱动的开始阶段也很稳定,因此即使在成像的初始阶段也能显著减少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彩色色粉像转印位置之间的漂移,所以可以提高彩色像的质量。
中间转印带作成为可以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个条件:
I.转印带30的表面硬度设定为大于像承载部件41的表面硬度;
II.转印带30的表面粗糙度设定为大于像承载部件41的表面粗糙度;
III.可以在表面上加上摩擦剂例如高硬度粒子、氧化铝或陶瓷。转印带表面可以用摩擦剂浸润或可以将摩擦剂涂在带表面上。
一般地讲,经过转印会有残存的色粉承载于像承载部件41上,并在其上逐渐积累造成所谓的成膜作用,这是一种降低像质量的因素。
按照满足上面任何一个条件的结构不管像承载部件41何时接触转印带30,因为在转印带30和像承载部件之间承载转动速度差别,所以像承载部件41的表面将稍微擦过转印带30,所以该表面总是可以更新,因此可以防止成膜作用,保持像的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所示的各个圆周速度Vdi(>Vt)可以作成为使得远离驱动辊10的像承载部件41的圆周速度大于靠近驱动辊10的像承载部件41的圆周速度(例如Vd1<Vd2<Vd3<Vd4)。
如图2所示,该成像装置具有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30的第一传动机构GT和用于驱动像承载部件41的第二传动机构GD。两个传动机构均由单一的驱动源齿轮GM驱动。第二传动机构GD由第一传动机构GT驱动,因而从驱动源齿轮GM到最后一级齿轮Gd4的传动机构可以直接作成为一个单一的传动机构。
即,驱动源齿轮GM固定于被驱动马达M的输出轴上。齿轮Gt通过惰齿轮Gat与驱动源齿轮GM啮合,由此驱动驱动辊10,其圆周速度为Vt(>Vd1)。齿轮Gd1通过惰齿轮Ga5和Ga4与齿轮Gt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Y),其圆周速度为Vd1。齿轮Gd2通过Ga1与齿轮Gd1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C),其圆周速度为Vd2(>Vd1)。同样,齿轮Gd3通过惰齿轮Gd2与齿轮Gd2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M),其圆周速度为Vd3(>Vd2)。最后一级齿轮Gd4通过惰齿轮Ga3与齿轮Gd3啮合,由此驱动像承载部件41(K),其圆周速度为Vd4(>Vd3)。
因此,第二传动机构GD(齿轮Ga5、Ga4、Gd1、Ga1、Gd2、Ga2、Gd3、Ga3和Gd4)可由第一传动机构GT(齿轮Gat和Gt)驱动,所以从驱动源齿轮GM到最后一级齿轮Gd4的传动机构可以直接作成为一个单一的传动机构。
按照上述结构,因为转印带30在相邻的像承载部件之间总是保持在张紧状态,所以转印带30的运行状态变得非常稳定,在相邻像承载部件41之间不承载皱纹或松弛。因此转印位置T1被唯一地固定于预定位置,所以可以形成良好准直的像(颜色之间没有错位)。
虽然已通过特定的优选实施例表示和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业内人士从这些说明中显然能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这些变化和变型被视为处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和考虑之列。
例如,可以利用中间转印鼓轮作转印部件,代替上述中间转印带。另外,用于保持和转印记录介质的部件(转印带部件、转印鼓轮部件等)可以用作为转印部件。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各个转印部件51、52、53和54被作成为转印片,但是转印部件也可以作成为例如电晕转印装置。
当然,随动辊可以作成为张紧辊和/或作成为弯曲调节辊。

Claims (15)

1.一种彩色成像装置,包括:
一驱动辊和一随动辊;
至少由该驱动辊和随动辊张紧和循环的环形带部件,因此该带部件具有松弛侧和张紧侧;
多个像承载部件,各个分别承载单一的彩色色粉像,压靠在带部件的松弛侧,由此限定转印位置,在该转印位置,色粉像或者转印到正转动的带部件上,或者转印到由正转动的带部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
当色粉像转印到带部件或记录介质上时,各个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被确定为高于带部件的循环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像承载部件的转动速度彼此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远离驱动辊的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大于靠近驱动辊的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传动机构,该机构转动驱动辊,使带部件循环;
第二传动机构,该机构转动像承载部件,同时单独连接于第一传动机构;
单一驱动源,该驱动源驱动第一传动机构,从而驱动第二传动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带部件的表面硬度大于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硬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带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粗糙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带部件包括摩擦剂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清洁部件,该清洁部件压靠在绕转于驱动辊的那部分带部件上,从而可去除带部件上残留的色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二次转印位置,该转印位置在绕转于驱动辊上的那部分带部件上形成,在二次转印位置上,由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色粉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其中,记录介质从成像装置的下部分向上穿过该二次转印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像部分,在该定像部分,二次转印的色粉像被固定在记录介质上;
其中,定像部分位于像承载部件的上面。
11.一种彩色成像装置,包括:
转印部件;
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在该像承载部件上承载一个单色色粉像,并压靠在转印部件上,从而限定转印位置,在该转印位置,色粉像或者被转印到正转动的转印部件上,或者转印到由正转动的转印部件保持的记录介质上;
第一传动机构,该机构转动该传动部件;
第二传动机构,该机构转动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同时单独连接于第一传动机构;
单一驱动源,该驱动源驱动第一传动机构,由此驱动第二传动机构;
其中,该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的圆周速度大于转印部件的圆周速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多个像承载部件,各个像承载部件分别与单色色粉像结合,从而可顺序将相应的色粉像转印到转印部件上。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带部件的表面硬度大于该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硬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带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大于该至少一个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粗糙度。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彩色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带部件包括摩擦剂表面。
CN02107015.6A 2001-03-09 2002-03-08 彩色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89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67573A JP2002268323A (ja) 2001-03-09 2001-03-09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67574A JP2002268324A (ja) 2001-03-09 2001-03-09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67574/01 2001-03-09
JP2001067575A JP2002268325A (ja) 2001-03-09 2001-03-09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67573/01 2001-03-09
JP67575/01 2001-03-09
JP106782/01 2001-04-05
JP2001106782A JP2002304063A (ja) 2001-04-05 2001-04-0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4566A CN1374566A (zh) 2002-10-16
CN1268986C true CN1268986C (zh) 2006-08-09

Family

ID=27482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0701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8986C (zh) 2001-03-09 2002-03-08 彩色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701109B2 (zh)
EP (1) EP1239337B1 (zh)
CN (1) CN1268986C (zh)
AT (1) ATE405869T1 (zh)
DE (1) DE60228358D1 (zh)
TW (1) TWI22472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1132B (zh) * 2006-12-27 2011-11-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14755B2 (en) * 2000-12-21 2004-03-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elt stretcher and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6708013B2 (en) * 2001-06-14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60321501D1 (de) * 2002-03-14 2008-07-24 Ricoh Kk Farbbildformungsapparat mit Vermeidung von geschwindigkeitsbedingten Pixelgrössenveränderungen
CN100368931C (zh) * 2002-10-30 2008-02-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双组分显影剂及图像的形成方法
CN100365511C (zh) * 2003-01-17 2008-0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备调色剂的方法
JP4314944B2 (ja) * 2003-09-18 2009-08-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882884A (zh) * 2003-11-20 2006-12-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色调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US7729649B2 (en) * 2006-03-20 2010-06-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wear on a print cartridge
US7522863B2 (en) * 2006-03-30 2009-04-2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Gear train backlash removal during component acceleration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9036959A (ja) 2007-08-01 2009-02-19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18114A (ja) * 2013-12-16 2015-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8442A (ja) 1990-06-04 1992-02-07 Sumitomo Chem Co Ltd 粒度分布自動測定装置
JPH04324881A (ja) 1991-04-25 1992-11-13 Fujitsu Ltd 画像記録装置
US5631691A (en) * 1992-01-20 1997-05-2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287162A (en) * 1992-06-16 1994-02-15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on of color registration errors
US5508789A (en) * 1994-11-22 1996-04-16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control and calibrate deliberate speed mismatch in color IOTs
JP3423533B2 (ja) * 1995-07-17 2003-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5226A (ja) * 1997-06-23 1999-01-22 Fuji Xerox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165222A (ja) * 1997-08-11 1999-03-05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EP0943970B1 (en) * 1997-09-29 2004-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pl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231754A (ja) 1998-02-19 1999-08-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560434B2 (en) * 2001-01-18 2003-05-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otion control via surface wheel feedback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1132B (zh) * 2006-12-27 2011-11-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405869T1 (de) 2008-09-15
US20020127030A1 (en) 2002-09-12
DE60228358D1 (de) 2008-10-02
EP1239337A1 (en) 2002-09-11
TWI224721B (en) 2004-12-01
EP1239337B1 (en) 2008-08-20
CN1374566A (zh) 2002-10-16
US6701109B2 (en) 2004-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8986C (zh) 彩色成像装置
CN1272675C (zh) 成像装置
CN1249533C (zh) 图像载体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928728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98795A (zh) 静电潜象单行程多工位具有套准控制的复印机
CN1313891C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8218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607472A (zh)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CN1517812A (zh) 显影起动方法,显影装置及处理卡盒
US20060257167A1 (en) Developing uni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JPS63212963A (ja) カラ−画像形成装置
CN1885195A (zh) 成像装置
CN1196038C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1955855A (zh) 感光体的清洁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程序、存储介质
CN1232888C (zh) 彩色成像装置
CN130634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46778A (zh) 驱动显影器的装置的驱动方法和具有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797228A (zh) 成像装置
CN101226351A (zh) 成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06773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单元
CN163765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66755A (zh) 彩色成像装置
CN1577177A (zh) 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JPH0932897A (ja) 駆動伝達装置
CN1288514C (zh) 显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09

Termination date: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