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1132B -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1132B
CN101211132B CN2007101429160A CN200710142916A CN101211132B CN 101211132 B CN101211132 B CN 101211132B CN 2007101429160 A CN2007101429160 A CN 2007101429160A CN 200710142916 A CN200710142916 A CN 200710142916A CN 101211132 B CN101211132 B CN 1012111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mponent
transfer member
image
described transfer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429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1132A (zh
Inventor
北村笃行
佐藤雅弘
村上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11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11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11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11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3Fix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传送部件,其传送通过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或者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以及驱动单元,其至少在两个位置上经由摩擦力驱动所述传送部件。

Description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已公布未审查专利申请No.2003-140435公开了一种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沿着各颜色的转印带排列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各图像形成单元包括设置在图像载体周围的充电单元和显影单元。转印带经过各图像形成单元,由此形成彩色图像。转印带环绕驱动辊和从动辊放置,驱动辊和从动辊中之一设置在相对于另一个辊的对角上方位置。并且在驱动转印带时带张紧的一侧布置于下方位置。另外,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载体与转印带张紧的一侧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传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传送部件,其传送通过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或者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以及驱动单元,其在至少两个位置上经由摩擦力驱动所述传送部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传送部件,其传送通过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或者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以及多个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传送部件,所述多个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经由摩擦力旋转并且驱动所述传送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之一的驱动力可以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驱动力。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可以形成转印面,所述转印面转印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所述转印面可以具有转印前进入点和转印后离去点,并且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接近所述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的圆周速度,可以小于其它支撑部件的圆周速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二到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所述传送部件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可以形成转印面,所述转印面转印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所述转印面可以具有转印前进入点和转印后离去点,并且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接近所述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与所述传送部件接触的面积可以大于其它支撑部件与所述传送部件接触的面积。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根据第二到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可以形成转印面,所述转印面转印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所述转印面可以具有转印前进入点和转印后离去点,并且对于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接近所述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至少其表面摩擦系数可以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表面摩擦系数。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在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可以形成转印面,所述转印面转印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所述转印面具有转印前进入点和转印后离去点,并且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靠近所述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的驱动力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驱动力。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多个转印单元,其分别转印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传送部件,其传送通过所述多个-转印单元转印的图像或者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通过所述多个转印单元转印的图像;以及驱动单元,其在至少两个位置上经由摩擦力驱动所述传送部件。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多个转印单元,其分别转印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传送部件,其传送通过所述多个转印单元转印的图像或者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通过所述多个转印单元转印的图像;以及多个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传送部件,所述多个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经由摩擦力旋转并且驱动所述传送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根据第九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多个转印单元之间,相邻转印单元的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可以近似是所述多个支撑部件中一个支撑部件的圆周长的整数倍,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的驱动力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驱动力。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根据第八到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可以分别具有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保持图像,所述图像将要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并且所述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可以不同于所述传送部件的圆周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只在一个位置传递驱动力的装置相比,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传送装置。例如,当传送装置的尺寸减小时,在只经由一个位置的摩擦力驱动传送部件的情况下,可能不能很好地传递驱动。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因为在至少两个位置上传递驱动力,所以可以将驱动更好地传递到传送部件,并且可以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只采用一个支撑部件传递驱动力的装置相比,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传送装置。例如,当传送装置的尺寸减小时,支撑部件的尺寸也趋于减小,并且当支撑部件的尺寸减小时,支撑部件与传送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也趋于减小。当只有一个支撑部件旋转以经由摩擦力驱动传送部件时,可能不能很好地驱动传送部件。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因为至少两个支撑部件旋转并且将驱动传递到传送部件,所以可以将驱动更好地传递到传送部件,并且可以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各支撑部件具有相同驱动力的装置相比,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更加稳定地驱动传送部件的传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具有如下支撑部件的装置相比,即,该支撑部件驱动传送部件并且圆周速度小于最接近于离去点(出口)的另一个支撑部件的圆周速度,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转印面发生偏斜的传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具有如下支撑部件的装置相比,即,该支撑部件驱动传送部件并且与传送部件的接触面积大于最接近于离去点的另一个支撑部件与传送部件的接触面积,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转印面发生偏斜的传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具有如下支撑部件的装置相比,即,该支撑部件驱动传送部件并且表面摩擦系数大于最接近于离去点的另一个支撑部件的表面摩擦系数,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转印面发生偏斜的传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只用一个支撑部件将驱动传递到传送部件的装置相比,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传送装置。例如,当传送装置的尺寸减小时,支撑部件的尺寸也趋于减小,并且当支撑部件的尺寸减小时,支撑部件与传送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也趋于减小。当只有一个支撑部件旋转以经由摩擦力驱动传送部件时,可能不能很好地驱动传送部件。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因为至少两个支撑部件旋转并且将驱动传递到传送部件,所以可以将驱动更好地传递到传送部件,并且可以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各支撑部件具有相同驱动力的装置相比,传送部件的驱动可以更加稳定。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具有如下支撑部件的装置相比,即,该支撑部件驱动传送部件并且驱动力大于最接近于离去点的支撑部件的驱动力,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转印面发生偏斜的传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即使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减小,支撑部件的外径减小,并且与传送部件的内表面接触的面积减小,与只用一个支撑部件传递驱动的装置相比,本发明也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传送装置。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减小时,在只有一个支撑部件旋转以经由摩擦力驱动传送部件的情况下,可能不能很好地驱动传送部件。但是,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因为在至少两个位置上传递驱动,所以可以将驱动更好地传递到传送部件,并且可以提供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只用一个支撑部件将驱动传递到传送部件的装置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当传送装置的尺寸减小时,支撑部件的尺寸也趋于减小,并且当支撑部件的尺寸减小时,支撑部件与传送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也趋于减小。当只有一个支撑部件旋转以经由摩擦力驱动传送部件时,可能不能很好地驱动传送部件。但是,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因为至少两个支撑部件旋转并且将驱动传递到传送部件,所以可以将驱动更好地传递到传送部件,因而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增加传送部件的驱动力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如下图像形成装置相比,即:在其中的多个转印单元之间,相邻转印单元之间的转印距离不是多个支撑部件中驱动力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一个支撑部件的圆周长的近似整数倍,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发生诸如色移等不良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传送部件和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相同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地执行图像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现在将通过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部件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辊的横截面图;
图4是示出驱动传递机构的结构的横截面图,该驱动传递机构用于驱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辊;
图5是示出各感光体之间的间距与驱动辊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该感光体与驱动辊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图6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辊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辊的横截面图;
图8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辊的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辊的横截面图;
图10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中间转印带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该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包括:中间转印带14、带单元15以及多个(例如四个)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4用作传送部件,以传送由多个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形成的图像,带单元15用作传送装置。另外,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各自用作图像形成部件的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从图1的右上方位置向左下方位置排列。即,图像形成装置10是所谓的串联式装置。图像形成部件16Y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部件16M形成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部件16C形成青色(蓝绿色)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部件16B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
供纸器(送纸器)18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下部。该供纸器18具有:供纸盒(送纸盒)20,其中堆叠着诸如普通纸张或者OHP纸张等纸张;拾纸辊22,其拾取堆叠在供纸盒20中的纸张;以及供纸辊24和阻滞辊26,其在分离纸张的同时供给纸张。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纸张用作记录介质,在其上转印通过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形成的图像。其中放置诸如普通纸张或者OHP纸张等纸张的供纸盒20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上,以使供纸盒可以从例如图1中的前方拉出。
沿着近似竖直的方向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一端附近(图1左端附近)设置纸张输送路径28。沿着该纸张输送路径28设置输送辊29、定位辊30、二次转印辊32、定影装置34和排出辊36。定位辊30暂时地阻止送到纸张输送路径28的纸张,并且在预定定时将纸张送到二次转印辊32。具有加热辊34a和加压辊34b的定影装置34,通过向经过加热辊34a和加压辊34b之间的纸张施加热和压力,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部设置输出托盘38。通过排出辊36将其上已经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上述纸张输出至输出托盘38,从而堆叠在输出托盘38上。因此,供纸盒20中的纸张顺次地经过C形路径并且输出至输出托盘38。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另一端(图1中的右端侧)设置用作显影剂容器的多个(例如四个)调色剂瓶40Y、40M、40C和40B。调色剂瓶40Y容纳黄色调色剂;调色剂瓶40M容纳品红色调色剂;调色剂瓶40C容纳蓝绿色(青色)调色剂;调色剂瓶40B容纳黑色调色剂。分别经由管道等(未示出)形成的供应路径,将黄色调色剂从调色剂瓶40Y供应至图像形成部件16Y;品红色调色剂从调色剂瓶40M供应至图像形成部件16M;青色调色剂从调色剂瓶40C供应至图像形成部件16C;以及将黑色调色剂从调色剂瓶40B供应至图像形成部件16B。
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分别具有图像形成单元48,该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4的一个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48可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上并且可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上拆卸。例如,通过将图像形成单元48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4向下移动,可以将图像形成单元48从图1中的前方拉出。
中间转印带14由主驱动辊41、辅助驱动辊42和张紧辊43支撑,张紧辊对中间转印带14施加预定的张力,以使中间转印带14沿图1中的箭头方向旋转。用这种方法,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作支撑部件的主驱动辊41、辅助驱动辊42和张紧辊43支撑用作传送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4。另外,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还用作驱动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单元。中间转印带14具有转印面45,该转印面在从张紧辊43至主驱动辊41的部分中,用于转印由多个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所形成的图像。转印面45具有用作转印进入点的前端P2和用作转印离开点的后端P1,并且从前端P2到后端P 1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度。
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向中间转印带14传递驱动力,由此驱动中间转印带14沿图1中的箭头方向旋转。辅助驱动辊42还用作设置在与二次转印辊32相对的位置中的支撑辊。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的细节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张紧辊43与用作推动部件(偏压部件)的弹性体46连接,并且由弹性体46推动,从而背向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移动,由此向中间转印带14施加张力。
在中间转印带14的内侧设置分别与图像形成单元48相对的一次转印辊50。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次转印辊50用作转印部件,以将由多个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
在中间转印带14的上端侧设置中间转印带清洁器44,张紧辊43用作中间转印带清洁器44的支撑辊。
中间转印带14、主驱动辊41、辅助驱动辊42、张紧辊43、一次转印辊50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44一体化成为上述带单元15。该带单元15可以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上并且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上拆卸,并且可以从图1的前方拉出。
二次转印辊32一体化成为二次转印单元33。该二次转印单元33可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上并且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上拆卸,并且可以从图1的前方拉出。
图2示出图像形成部件16的细节。尽管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中所使用的显影剂的颜色不同,但是这些图像形成部件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将该结构作为图像形成部件16进行描述。图像形成部件16具有图像形成单元48。图像形成单元48具有:感光体52;充电装置54,其具有例如给感光体52充电的辊;曝光装置56,其具有例如LED(发光二极管)以在感光体52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58,其使用调色剂显影由曝光装置56在感光体52上形成的潜像;以及清洁器60,其去除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52上的调色剂。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光体52用作图像载体,其保持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显影剂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48具有可分离地连接的感光体单元62和显影单元64。感光体单元62具有在第一外壳66中的感光体52、充电装置54、曝光装置56以及清洁器60。显影单元64具有在第二外壳68中的显影装置58。第一外壳66和第二外壳68可分离地连接,由此形成图像形成单元48。
在感光体52的纵向上的两端安装轴承53,以可旋转地支撑感光体52。轴承53的一部分与感光体52的一部分从第一外壳66和第二外壳68中露出。
显影装置58是例如使用调色剂和载体进行显影的的两组分式单元。例如,显影装置58具有:螺旋推运器70和72,其与水平方向平行;以及显影辊74,其设置于输出侧螺旋推运器72的斜上方。螺旋推运器70和72搅拌调色剂和载体并且将其供应到显影辊74。在显影辊74中,载体形成磁刷,通过该磁刷传送附在载体上的调色剂,并且通过调色剂显影感光体52上的潜像。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两组分式显影装置58中,由于显影辊74设置在螺旋推运器70和72的上方位置,因此可以防止调色剂和载体的滞留。可以均匀地搅拌调色剂和载体,并且可以保持显影性能。可以从上述调色剂瓶40为显影装置58供应调色剂。
清洁器60具有:调色剂刮除器76,诸如刮板等;以及收集部分78,其收集由调色剂刮除器76所刮除的调色剂。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充电装置54将感光体52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并且通过曝光装置56将潜像写在均匀带电的感光体52的表面上。通过显影装置58显影潜像,在感光体52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采用一次转印辊5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感光体52的圆周速度不同于中间转印带14的速度,而是小于中间转印带14的速度。因此,利用感光体52和中间转印带14的圆周速度之间的差异而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52的表面刮除一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
采用二次转印辊32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并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4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随后用定影装置34将转印到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随后由排出辊36将其上已经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输出到输出托盘38。
图3示出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主驱动辊41具有:例如金属制成的芯体84;以及外周部件86,其设置在芯体84周围以覆盖芯体84。外周部件86由诸如橡胶等具有足够摩擦系数的材料形成。主驱动辊41的旋转经由外周部件86与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传递至中间转印带14,从而将驱动力从主驱动辊41传递至中间转印带14。主驱动辊41的外径Φ1例如为大约25mm,中间转印带14相对于主驱动辊41的接触角θ1设定为例如大约90°。
辅助驱动辊42具有:例如金属制成的芯体88;以及外周部件90,其设置在芯体88周围以覆盖芯体88。外周部件90由橡胶等材料形成。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小于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尽管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小于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但是辅助驱动辊42的旋转经由外周部件90与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传递至中间转印带14,从而将驱动力从辅助驱动辊42传递至中间转印带14。由于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小于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因此外周部件90传递给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小于主驱动辊41所传递的驱动力。
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Φ2设定为与主驱动辊41的外径近似相同,例如为大约25mm。中间转印带14相对于辅助驱动辊42的接触角θ2设定为与中间转印带14相对于主驱动辊41的接触角近似相同,例如为大约90°。
图4示出驱动传递机构94,其用作驱动传递部件以传递驱动(驱动力)至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驱动传递机构94具有齿轮G1、齿轮G2和齿轮G3。与主驱动辊41(参见图1和图3)相连接的齿轮G 1传递驱动至主驱动辊41。齿轮G1与诸如电动机等的驱动源96相连接。通过从驱动源96传递的驱动使齿轮G1沿着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
与齿轮G1和齿轮G3啮合的齿轮G2用于将齿轮G1的旋转传递到齿轮G3。齿轮G3与辅助驱动辊42(参见图1和图3)相连接。因此,通过从驱动源96经由齿轮G1和齿轮G2传递的驱动使齿轮G3旋转,以将驱动传递至辅助驱动辊42。
齿轮G3的齿数小于齿轮G1的齿数。例如,当齿轮G1的齿数是52时,齿轮G3的齿数是50。因此,齿轮G3的角速度(即,辅助驱动辊42的角速度)大于齿轮G1的角速度(即,主驱动辊41的角速度)。如上所述,因为主驱动辊41的外径Φ1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Φ2近似相等,所以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大于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
如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用作支撑部件以支撑中间转印带14的支撑辊之中,至少有两个辊(即,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通过旋转驱动以经由摩擦力旋转并且驱动中间转印带14。
在使用两个或更多(即,至少两个)驱动辊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4的情况下,当从各驱动辊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相等时,使中间转印带14旋转的驱动传递不是确定的,并且中间转印带14的旋转可能变得不稳定。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大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当驱动中间转印带14时,从主驱动辊41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大于从辅助驱动辊42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从而驱动中间转印带14。
在使用两个或更多(即,至少两个)驱动辊驱动中间转印带14并且各驱动辊将要传递至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不同的情况下,根据从各驱动辊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设定的驱动力,可能导致转印面45偏斜,并且可能不能很好地执行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的转印面45上。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中间转印带14的旋转方向上,以转印面45的后端P1作为开始点,当开始点位于中间转印带14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时,从驱动辊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增加,并且从最接近于后端P1的驱动辊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大于从其它驱动辊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
在使用两个或更多(即,至少两个)驱动辊驱动中间转印带14的情况下,根据各驱动辊的设定的圆周速度,可能导致转印面45偏斜,并且可能不能很好地执行在转印面45上的转印。例如,当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相等或者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小于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时,形成于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4的表面98(参见图3)会偏斜,并且转印面45可能会由于表面98的偏斜的影响而偏斜。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转印面45的后端P1作为开始点,当开始点位于中间转印带14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时,驱动辊的圆周速度增加,并且最接近于后端P1的驱动辊的圆周速度小于其它驱动辊的圆周速度。
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大于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并且辅助驱动辊42的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小于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因此,辅助驱动辊42在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部分上滑动的同时向中间转印带14传递驱动。另外,通过辅助驱动辊42在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部分上滑动,从而在限制向中间转印带14施加的驱动力的同时向该中间转印带14施加该驱动力。
图5示出转印位置T之间的距离L与主驱动辊41的周长(圆周长)之间的关系,相互邻近的一次转印辊50在该转印位置T上执行转印,主驱动辊41的驱动力大于辅助驱动辊42的驱动力。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假设主驱动辊41的外径是D,那么主驱动辊41的周长π·D和距离L近似相等。例如,即使由于主驱动辊41的偏心而出现主驱动辊41旋转不均匀,并且中间转印带14的圆周速度发生周期性变化,从各感光体5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膨胀和收缩也会在中间转印带14上彼此保持一致。因此,可以抑制诸如色移等图像形成误差。另外,可以将距离L布置为周长π·D的整数倍,例如近似两倍或者三倍,而不是将周长π·D与距离L设定为近似相等,即,将距离L和周长π·D设定为近似相等的值。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驱动辊41的外径Φ1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Φ2近似相等,而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主驱动辊41的外径Φ1大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Φ2。例如当外径Φ2是20mm时,外径Φ1是25mm。另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大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而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与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近似相等。
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这样设置,即: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小于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齿轮G1、齿轮G2和齿轮G3(参见图4)的齿数这样设定,即:根据主驱动辊41的外径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之间的差异,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比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大期望的值。
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中间转印带14相对于主驱动辊41的接触角θ1与中间转印带14相对于辅助驱动辊42的接触角θ2近似相等,即,大约90°。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角度θ1与角度θ2近似相等。但是,由于外径Φ1大于外径Φ2,因此主驱动辊41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面积要大于辅助驱动辊42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面积。由于外周部件86与外周部件90具有近似相等的摩擦系数,因此,从主驱动辊41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要大于从辅助驱动辊42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另外,由于辅助驱动辊42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面积相对较小,因此辅助驱动辊42在中间转印带14上滑动的同时向该中间转印带14传递驱动。
作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合,可以这样布置,即: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Φ2小于主驱动辊41的外径Φ1,并且辅助驱动辊42的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小于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应注意到,这里没有说明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部件。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4相对于主驱动辊41的接触角θ1与中间转印带14相对于辅助驱动辊42的接触角θ2近似相等,即,大约90°。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角度θ1大于角度θ2,例如,角度θ1是大约135°,角度θ2是大约45°。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主驱动辊41的外径Φ1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Φ2近似相等,即,25mm。另外,如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主驱动辊41的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近似相等。另外,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这样设置,即: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大于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外径Φ1与外径Φ2近似相等,而角度θ1大于角度θ2。因此,主驱动辊41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面积要大于辅助驱动辊42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面积。由于外周部件86的摩擦系数与外周部件90的摩擦系数近似相等,因此,从主驱动辊41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要大于从辅助驱动辊42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另外,如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由于辅助驱动辊42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的面积相对较小,因此辅助驱动辊42在中间转印带14上滑动的同时向该中间转印带14传递驱动。
可以这样布置,即:将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应注意到,这里没有说明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部件。
在上述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4由两个驱动辊(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驱动。但是,中间转印带14可以使用三个或更多个的驱动辊驱动。例如,除了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之外,张紧辊43也可以用作驱动辊,这样中间转印带14由三个驱动辊驱动。在这种情况下,从张紧辊43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小于从辅助驱动辊42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而从辅助驱动辊42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小于从主驱动辊41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此外,将张紧辊43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小于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而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小于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传递机构94。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传递机构94使用齿轮G1、G2和G3将驱动从驱动源96传递到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而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传递机构94使用滑轮110、滑轮112和带114将驱动从驱动源96传递到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
与主驱动辊41连接的滑轮110将驱动传递到主驱动辊41。滑轮110与驱动源96连接,并且由从驱动源96传递的驱动沿着图8中的箭头方向旋转。带114(由例如橡胶环形成)环绕滑轮110和滑轮112安装。带114将驱动从滑轮110传递到滑轮112。当橡胶等材料形成的带114具有足够的摩擦系数时,带114可以通过摩擦力很好地将驱动从滑轮110传递到滑轮112。但是,在滑轮110与带114之间的位置以及滑轮112与带114之间的位置会发生滑动。
滑轮112与辅助驱动辊42连接。滑轮112的外径Φ4小于滑轮110的外径Φ3。因此,滑轮112的角速度(即,辅助驱动辊42的角速度)大于滑轮110的角速度(即,主驱动辊41的角速度)。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由于主驱动辊41的外径Φ1与辅助驱动辊42的外径Φ2近似相等,因此辅助驱动辊42的圆周速度大于主驱动辊41的圆周速度。
在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在辅助驱动辊42与中间转印带14之间产生滑动,因此辅助驱动辊42在限制向中间转印带14传递的驱动力的同时向该中间转印带14传递该驱动力。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传递机构94将驱动传递到辅助驱动辊42,并且通过在滑轮110和带114之间的位置以及滑轮112和带114之间的位置产生滑动来限制驱动力。应注意到,这里没有说明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部件。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传递机构94。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齿轮G3和辅助驱动辊42以例如直接方式连接,以防止齿轮G3和辅助驱动辊42之间的驱动传递出现损失。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在齿轮G3和辅助驱动辊42之间设置转矩限制器116。从齿轮G3经由转矩限制器116向辅助驱动辊42执行驱动传递。转矩限制器116用于限制从齿轮G3传递到辅助驱动辊42的转矩,以使从辅助驱动辊42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小于从主驱动辊41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力。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如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驱动传递机构94在限制从驱动源向辅助驱动辊42传递的驱动力的同时向该辅助驱动辊42传递该驱动力。应注意到,这里没有说明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部件。
在上述第四和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4由两个驱动辊(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驱动。但是,中间转印带14可以使用三个或更多个的驱动辊驱动。例如,除了主驱动辊41和辅助驱动辊42之外,张紧辊43也可以用作驱动辊,这样中间转印带14由三个驱动辊驱动。在这种情况下,驱动传递机构94在限制向张紧辊43传递的驱动力的同时向该张紧辊43传递该驱动力。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支撑的中间转印带14。在第一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4由三个辊支撑,即:主驱动辊41、辅助驱动辊42和张紧辊43。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4由五个辊支撑,即:除了主驱动辊41、辅助驱动辊42和张紧辊43之外,还有进入点侧表面辊120和离开点侧表面辊122。应注意到,这里没有说明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部件。
进入点侧表面辊120和离开点侧表面辊122用于很好地形成转印面45,该转印面45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52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4。进入点侧表面辊120设置在转印面45的前端P2的背侧,离开点侧表面辊122设置在转印面45的后端P1的背侧。应注意到,这里没有说明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部件。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在第一到第六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作为传送部件的中间转印带14,并且该中间转印带14传送由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纸张传送带14,以替代中间转印带。
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纸张传送带14用作传送纸张的传送部件,通过多个图像形成部件16Y、16M、16C和16B形成的图像转印在该纸张上。纸张传送带14将供纸器18供给的纸张沿重力方向从下向上传送。应注意到,这里没有说明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部件。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应用于具有诸如中间转印带、纸张传送带或者感光体带等传送部件的传送装置,以及具有该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本发明并非旨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实施例的选取和说明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具有各种变型的本发明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旨在用下列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基于2006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351650,并要求该申请的优先权。

Claims (9)

1.一种传送装置,包括:
传送部件,其传送通过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或者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以及
多个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传送部件,
所述多个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经由摩擦力旋转并且驱动所述传送部件,
其中,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接近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的圆周速度小于其它支撑部件的圆周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之一的驱动力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驱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传送部件具有形成于其上的转印面,所述转印面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
所述转印面具有转印进入点和所述转印离去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传送部件具有形成于其上的转印面,所述转印面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
所述转印面具有转印进入点和所述转印离去点,并且
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接近所述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与所述传送部件接触的面积大于其它支撑部件与所述传送部件接触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传送部件具有形成于其上的转印面,所述转印面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
所述转印面具有转印进入点和所述转印离去点,并且
对于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接近所述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至少其表面摩擦系数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表面摩擦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传送部件上形成有转印面,所述转印面将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
所述转印面具有转印进入点和所述转印离去点,并且
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靠近所述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的驱动力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驱动力。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多个图像形成部件;
多个转印单元,其分别转印通过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图像;
传送部件,其传送通过所述多个转印单元转印的图像或者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有通过所述多个转印单元转印的图像;以及
多个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传送部件,
所述多个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经由摩擦力旋转并且驱动所述传送部件,
其中,驱动所述传送部件的支撑部件中最接近转印离去点的一个支撑部件的圆周速度小于其它支撑部件的圆周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多个转印单元之间,相邻转印单元的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近似是所述多个支撑部件中一个支撑部件的圆周长的整数倍,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的驱动力大于其它支撑部件的驱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件分别具有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保持图像,所述图像将要转印到所述传送部件上或者所述传送部件所传送的记录介质上,并且
所述图像载体的圆周速度不同于所述传送部件的圆周速度。
CN2007101429160A 2006-12-27 2007-08-09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2111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1650 2006-12-27
JP2006-351650 2006-12-27
JP2006351650A JP4863004B2 (ja) 2006-12-27 2006-12-27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1132A CN101211132A (zh) 2008-07-02
CN101211132B true CN101211132B (zh) 2011-11-16

Family

ID=39584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29160A Active CN101211132B (zh) 2006-12-27 2007-08-09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159794A1 (zh)
JP (1) JP4863004B2 (zh)
KR (1) KR101074745B1 (zh)
CN (1) CN1012111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7005B2 (ja) * 2008-11-10 2013-08-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189364A1 (en) * 2011-01-21 2012-07-26 Andrew Peter Kittleson Reducing drag on rotatable web drive member
JP6914618B2 (ja) * 2015-07-22 2021-08-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8574A (en) * 1985-09-03 1988-1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 plurality of toner images are successively transferred onto a printing medium from a plurality of image carriers one above another
US4985711A (en) * 1989-02-16 1991-01-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hermal printer with a tension roller
US5778287A (en) * 1997-01-21 1998-07-07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mproved belt drive system
US6322627B1 (en) * 1998-06-17 2001-11-27 Voith Sulzer Papiertechnik Patent Gmbh Applicator device
JP2003270987A (ja) * 2002-03-19 2003-09-25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
CN1232888C (zh) * 2001-03-09 2005-1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装置
US20050286931A1 (en) * 2004-06-28 2005-12-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duced image errors from driving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268986C (zh) * 2001-03-09 2006-08-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装置
US7187893B2 (en) * 1997-01-31 2007-03-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transfer unit hav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o which a toner image is applie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08693B1 (ko) * 1993-09-20 2002-04-24 제이.엠. 알스톤 액체현상방법및액체현상장치
JPH1026887A (ja) * 1996-07-10 1998-01-27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JP3743812B2 (ja) * 1997-08-11 2006-02-08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16505A (ja) * 1998-05-01 1999-11-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798430B2 (en) * 2000-06-14 2004-09-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ndem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 cartridges arrayed in running direc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member
JP2002268316A (ja) * 2001-03-09 2002-09-18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80378A (ja) * 2003-08-29 2005-03-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7410412B2 (en) * 2005-01-21 2008-08-12 Black & Decker Inc. Belt sander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8574A (en) * 1985-09-03 1988-1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 plurality of toner images are successively transferred onto a printing medium from a plurality of image carriers one above another
US4985711A (en) * 1989-02-16 1991-01-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hermal printer with a tension roller
US5778287A (en) * 1997-01-21 1998-07-07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mproved belt drive system
US7187893B2 (en) * 1997-01-31 2007-03-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transfer unit hav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o which a toner image is applied
US6322627B1 (en) * 1998-06-17 2001-11-27 Voith Sulzer Papiertechnik Patent Gmbh Applicator device
CN1232888C (zh) * 2001-03-09 2005-1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装置
CN1268986C (zh) * 2001-03-09 2006-08-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装置
JP2003270987A (ja) * 2002-03-19 2003-09-25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
US20050286931A1 (en) * 2004-06-28 2005-12-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duced image errors from driving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59794A1 (en) 2008-07-03
KR20080061240A (ko) 2008-07-02
CN101211132A (zh) 2008-07-02
KR101074745B1 (ko) 2011-10-19
JP2008164736A (ja) 2008-07-17
JP4863004B2 (ja) 201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70883B2 (en) Powder carr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266424B (zh) 成像设备及其纸导向单元
KR20100071497A (ko) 화상형성장치와 그 용지이송방법
JP69811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694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35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11132B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226352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346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556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491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2952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67B (zh) 粉末回收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095056B2 (en) Pressure-applying devic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41031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9223249B2 (en)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895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312280A1 (en)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803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71774B1 (ko) 화상형성기의 구동장치
JP6341806B2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368A (ja) 帯電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51712B2 (ja) 搬送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1419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087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