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6675C - 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6675C
CN1236675C CNB981022987A CN98102298A CN1236675C CN 1236675 C CN1236675 C CN 1236675C CN B981022987 A CNB981022987 A CN B981022987A CN 98102298 A CN98102298 A CN 98102298A CN 1236675 C CN1236675 C CN 12366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yrator
state
brake
rotation
operating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022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3022A (zh
Inventor
村上信治
山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eride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wa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64516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915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366709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158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03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3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66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66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55Antibacklash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其具有回转器、防止反向转动装置、切换机构。其中当回转器反向转动时,施加可防止回转器过转动的制动力用的制动装置。制动装置通过对操作杠杆的移动操作,在回转器不能作正向转动而只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制动力的第二状态和持续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一定阻力的第三状态之间实施切换,并可保持在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本发明可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切换操作,并且回转器在反向转动时有鱼上钩。

Description

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渔具用旋转绕线轮,特别涉及可以对回转器施加制动力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背景技术
一般说来,在渔具用旋转绕线轮上均设置有防止回转器反向转动用的防止反向转动装置,可通过杠杆操作而使这种装置处于ON/OFF状态,从而可以在仅能作正向转动的状态/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之间切换回转器。然而在一般的垂钓过程中,大多为回转器处于仅可作正向转动的状态,而对于特定对象的鱼,则需采用使回转器处于允许反向转动状态的垂钓方式,即采用使防止反向转动装置处于OFF状态、进而使回转器处于可反向转动的状态,从而当有鱼咬钩时可一边荡鱼一边钓起的方式。对于这种场合,当鱼实际咬钩时,这条鱼将反抗,一直游动至使钓鱼线张紧到不能再张紧时为止,所以会使手柄和回转器作高速反向转动,以至于腾不出手来进行直接地卷曲动作。
因此在日本实开昭60-67075号公报和日本实公平1-39194号公报等等中,公开了在旋转绕线轮中设置有对如上所述的回转器反向转动施加制动力用的制动装置的构成形式。即,对于设置有这种制动装置的旋转绕线轮,当有鱼咬钩而使回转器反向转动时,可以一边对这一转动施加制动力一边进行钓起。
然而如上所述的制动装置,其制动在时间上难以掌握,当制动时间不合适时,往往会产生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即当鱼刚刚咬钩的反向转动初始时期时,回转器的转动比较快,这会导致回转器过转动,而在这一时刻未施加有适当的制动力,又会产生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而且当鱼急遽静止游动后的时刻实施时间滞后的制动时,回转器会产生过转动,这也会产生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
如果举例来说,在日本实开昭60-5369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9-2379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9-140303号公报等等中,就公开了设置有如前所述的制动机构的几种旋转绕线轮。
由日本实开昭60-5369号公报公开的旋转绕线轮,具有与回转器的反向转动作联动转动的制动板,设置在绕线轮主体的脚部处且向制动板施加制动力用的操作杠杆,与回转器作整体转动的防止反向转动齿轮。防止反向转动齿轮通常通过弹簧的弹性力与结合爪相结合,由此阻止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当对操作杠杆实施拉起操作时,结合爪将抑制住弹簧的弹性力而由防止反向转动齿轮处脱开,从而使回转器可以进行反向转动,并通过制动板向反向转动着的回转器施加制动力。即将与操作杠杆的操作联动的回转器由防止反向转动状态切换至允许反向转动状态(在对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制动时自动解除了回转器的防止反向转动状态)。
而且,由日本特开平9-23790号公报公开的旋转绕线轮,具有仅在回转器反向转动时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与回转器作整体转动的制动板,设置在绕线轮主体的脚部处且向制动板施加制动力用的操作杠杆,以及可与回转器作整体转动的防止反向转动齿轮。这种旋转绕线轮还具有切换杠杆,后者用于对防止反向转动齿轮在与结合爪相结合而防止回转器作反向转动的防止反向转动位置和结合爪由防止反向转动齿轮处脱开而使回转器可以作反向转动的允许反向转动的位置之间实施切换。而且切换杠杆在位于防止反向转动位置的状态下对操作杠杆实施拉起操作时,将与其联动而使切换杠杆切换至允许反向转动的位置处,并使结合爪由防止反向转动齿轮处脱开。
而且,由日本特开平9-140303号公报公开的旋转绕线轮,具有仅在回转器反向转动时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与回转器整体转动的制动板,设置在绕线轮主体的脚部处且向制动板施加制动力用的操作杠杆,以及保持在由操作杠杆向制动板施加制动力的状态用的保持杠杆。
然而对于由日本实开昭60-5369号公报公开的旋转绕线轮的那种结构构成,当操作杠杆返回至某起始位置时,结合爪将在弹簧弹性力作用下与防止反向转动齿轮相啮合。即对于施加在操作杠杆上的力比较强的场合,可以对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制动,而对于施加在操作杠杆上的力比较弱,或对于手离开操作杠杆的场合,可以阻止回转器作反向转动。因此可以对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弱制动,但不能不实施制动而使回转器作自由的反向转动,所以难以相对于鱼的微妙动作采取可靠的行动。而且还可能会使钓竿比较大。
而且,对于由日本特开平9-23790号公报公开的旋转绕线轮,在由回转器的防止反向转动状态切换至允许反向转动状态的过程中,要对切换杠杆和操作杠杆两者实施操作,所以不能仅利用切换杠杆进行由防止反向转动状态至允许反向转动状态的切换。因此对于由于实际垂钓时的情况变化而要由防止反向转动状态切换至允许反向转动状态的场合,必须要用与操作操作杠杆用的手相反的手指对切换杠杆实施切换操作,所以可操作性不良,难以容易且迅速的对鱼的微妙动作采取可靠的行动。特别是当与操作操作杠杆用的手相反的手拿着抄网等等的场合,将难以对切换杠杆实施操作,甚至有可能使钓竿被鱼弄坏。
而且对于由日本特开平9-140303号公报公开的旋转绕线轮,在实际垂钓时操作杠杆和保持杠杆需要分别使用,故存在有操作性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两个杠杆均突起设置在绕线轮主体上,故还将使绕线轮主体大型化,而存在有携带性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以使回转器在仅可作正向转动的状态/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之间实施切换,而且在回转器处于可反向转动的状态时有鱼上钩,也可以抑制由于回转器的高速转动而要产生的过转动的制动装置的旋转绕线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回转器反向转动的制动力调节状态和防止回转器反向转动状态或保持对回转器反向转动的制动状态这两种状态之间实施容易且迅速地切换操作的、具有良好地可操作性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为了能解决前述的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具有由绕线轮主体上延伸出的、以可自由拆装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上且卷绕钓鱼线用的卷线筒;将钓鱼线导向卷绕在卷线筒上用的回转器;支撑在绕线轮主体上的操作杠杆;通过所述操作杠杆的移动操作,对随着钓鱼线由卷线筒处放出的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制动用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回转器的反向转动进行制动时,移动操作的操作装置仅具有所述操作杠杆,所述制动装置可在回转器不仅能作正向转动而且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从该第一状态开始通过操作杠杆的提升向回转器的反向旋转施加和操作杠杆的操作量相对应的制动力的第二状态、通过操作杠杆的下压操作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一定的阻力的第三状态之间实施切换,同时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仅通过所述操作杠杆的移动操作进行切换并被保持。
对于上述的结构构成,回转器可以通过防止反向转动装置在仅能沿钓鱼线卷绕方向转动(正向转动)的状态与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之间实施切换。而且对于回转器处于可以正向反向转动状态的场合,当有鱼咬钩而使回转器反向转动时,可以保持在对与回转器整体转动的转动部件施加可防止回转器过转动的制动力的状态,所以对于诸如鱼急剧停止移动而使回转器过转动等等场合,也可以利用所保持有的制动力而防止回转器的过转动,从而可以防止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的出现。
为了能解决前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它具有由绕线轮主体上延伸出的、以可自由拆装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上且卷绕钓鱼线用的卷线筒,将钓鱼线导向卷绕在卷线筒上用的回转器,以及支撑在绕线轮主体上的单一的操作部件,并且配置有可通过前述操作部件的移动操作,对随着钓鱼线由卷线筒处放出时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制动用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制动装置通过对前述操作部件的移动操作,可在回转器不能作正向转动而只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可相对于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制动力的第二状态和持续地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一定阻力用的第三状态之间实施切换,并且可保持在前述的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式,其内部的结构构成示意图。
图2为切换杠杆处于位置I的状态时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其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2(b)为沿图1中的线B-B剖开的剖面图,图2(c)为沿方向D观察图1时获得的示意图。
图3为沿图1中的C-C线剖开时的剖面图。
图4为动作部件的转动位置和与处于这一转动位置处的棘轮相耦合的限位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5为切换杠杆处于位置II的状态时的示意图,其中图5(a)~(c)与图2(a)~(c)相对应。
图6为切换杠杆处于位置III的状态时的示意图,其中图6(a)~(c)与图2(a)~(c)相对应。
图7为沿图1中的线A-A剖开时的剖面图,其中图7(a)为回转器与制动回转器处于整体转动的状态时的示意图,图7(b)为回转器处于单独转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式,其内部的结构构成示意图。
图9为切换杠杆处于位置I的状态时的示意图,其中图9(a)为其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9(b)为表示棘轮与限位器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9(c)为由后方观察绕线轮主体时获得的示意图。
图10为切换杠杆处于位置II的状态时的示意图,其中图10(a)为其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0(b)为表示棘轮与限位器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10(c)为由后方观察绕线轮主体时获得的示意图。
图11为动作部件的转动位置和与处于这一转动位置处的棘轮相耦合的限位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2为动作部件的后端部的剖面图,其示出了动作部件的位置切换、保持用的结构构成。
图1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形式用的示意图,其中图13(a)为处于一定负载保持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3(b)为由后方观察绕线轮主体时获得的示意图。
图14(a)为在第三实施形式中,处于制动非动作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4(b)为由后方观察绕线轮主体时获得的示意图。
图1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形式构造的旋转绕线轮的部分剖开了的侧面图。
图16为如图15所示的旋转绕线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处于起始位置)。
图17为如图15所示的旋转绕线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处于制动位置)。
图18为如图15所示的旋转绕线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处于防止反向转动位置)。
图19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形式构造的旋转绕线轮的部分剖开了的侧面图。
图20为如图19所示的旋转绕线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处于起始位置)。
图21为如图19所示的旋转绕线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处于制动力保持位置)。
图22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形式构造的旋转绕线轮的部分剖开了的侧面图。
图2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形式构造的旋转绕线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处于起始位置)。
图24为沿图23中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5为沿图23中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6为沿图23中的C-C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7为沿图23中的D-D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8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形式构造的旋转绕线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处于防止反向转动位置)。
图29为沿图28中的E-E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30为沿图28中的F-F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31为沿图28中的G-G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32为沿图28中的H-H线剖开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图1至图8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式用的示意图,其中图1为表示旋转绕线轮的内部结构构成用的示意图,图2(a)为其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2(b)为沿图1中的线B-B剖开时的剖面图,图2(c)沿方向D观察图1时的示意图。
在绕线轮主体111上固定支撑有手柄112,该手柄112与可转动支撑着的手柄轴112a相对安装。在手柄轴112a处安装有传动齿轮113,且该传动齿轮113与相对于手柄轴112a沿正交方向延伸出的、通过轴承114以可转动方式支撑着的小齿轮115相啮合。在小齿轮115的前端部还以整体转动方式安装有回转器117,该回转器117具有控制装置116和钓鱼线导向装置(图中未示出)。
而且在前述手柄轴112a处还设置有摆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卷线筒轴118以可以沿着与手柄轴112a相正交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着,而且当通过对手柄112的转动操作而使手柄轴112a转动时,还可以沿着轴向方向往复驱动卷线筒轴118移动。该卷线筒轴118穿插过前述小齿轮115的内部,且其前端部还安装有卷绕钓鱼线用的卷线筒1110。
因此当转动操作手柄112时,可以通过前述的摆动机构使卷线筒1110作前后往复移动,而且由于回转器117可通过传动齿轮113和小齿轮115被转动驱动,所以可以通过钓鱼线导向装置将钓鱼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1110上。
在绕线轮主体111内设置有防止反向转动装置,这一装置可以通过对切换机构1112的操作,使回转器117在仅能沿钓鱼线卷绕方向转动(正向转动)的状态和可正反向转动的状态之间实施切换。在本实施形式中,这种切换机构1112还具有将后述的回转器117中的制动装置在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功能,以进一步使操作简单化。
下面对防止反向转动装置中的切换机构1112的结构构成和回转器117中的制动装置的结构构成进行说明。
切换机构1112具有以不能转动方式固定在前述小齿轮115上的棘轮1115(参见图2(b)),这一结构构成使得其可以进行下述的切换,即当该棘轮1115相对于限位器1117相啮合时,可以允许小齿轮115、即回转器117仅沿钓鱼线卷绕方向转动,而当其未与限位器1117相啮合时,可以沿正向反向转动。限位器1117相对于绕线轮主体上的框架以可转动的支撑着,并且处于被沿图2(a)所示的反时针方向压住的状态,其作为支撑部中心的第一端部1117a可以与棘轮1115相啮合,而另一端部可以与凸轮面1120a和动作部件1120的外侧周面相接触,凸轮面1120a以切口方式形成在下面将详细说明的、呈圆筒状的动作部件1120的一部分处。
动作部件1120以与前述卷线筒轴118相平行的方式延伸,并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在绕线轮主体111的框架上,在其基端部还安装有由绕线轮主体上突出的、可进行手动操作的切换杠杆1122。在本实施形式中,动作部件1120的结构构成使得其可以通过对切换杠杆1122的转动操作,定位设置在三个位置处。具体地讲就是,正如图3所示,在动作部件1120的后端部处形成有呈平坦状凸轮面1120b、1120c、1120d的连续切口,通过设置在绕线轮主体和框架之间的偏置弹簧1124,将其压向这些凸轮面。而且通过切换杠杆1122的转动操作,可以使动作部件1120设置在分别与凸轮面1120b、1120c、1120d相对应的三个位置处。
这种动作部件1120可利用凸轮面1120b、1120c、1120d设置在三个位置处,下面对动作部件1120的设置位置与形成在这些位置处的前述凸轮面1120a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当切换杠杆1122处于如图2(c)所示的位置处(位置I)时,偏置弹簧1124将压在如图3所示的凸轮面1120b处,而且凸轮面1120a位于如图4中参考标号1120a1所示的虚线位置处。因此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将在这一弹性力作用下,处于被压向凸轮面1120a的状态,而其第一端部1117a处于与棘轮1115相啮合的状态(参见图2(a)、图2(b))。因此安装在小齿轮115上的回转器117处于仅能向一个方向、即仅能向正向方向转动的状态。
而且,当切换杠杆1122处于如图5(c)所示的位置处(位置II)时,偏置弹簧1124将压在如图3所示的凸轮面1120c处,固定住动作部件1120的定位位置,而且凸轮面1120a位于如图4中参考标号1120a2所示的实线位置处。因此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将沿着动作部件1120的外侧周面,抑制弹性力而转动,限位器的第一端部1117a将由棘轮1115处脱开(参见图5(a)、图5(b))。因此安装在小齿轮115处的回转器117处于能够向正向、反向方向转动的状态下。
而且当操作切换杠杆1122,使其处于如图6(c)所示的位置处(位置III)时,偏置弹簧1124将压在如图3所示的凸轮面1120d处,固定住动作部件1120的定位位置,而且凸轮面1120a位于如图4中参考标号1120a3所示的虚线位置处。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仍与动作部件1120的外侧周面相接触,而限位器1117的第一端部1117a由棘轮1115处脱开(参见图6(a)、图6(b))。因此安装在小齿轮115处的回转器117仍处于能够向正向、反向方向转动的状态下。
下面对回转器117中的制动装置1130的结构构成进行说明。
制动装置1130的结构构成使得它在回转器117仅能反向转动时,可以对回转器117施加制动力。这种制动装置1130具有用于可通过轴环相对于小齿轮115自由转动的方式配置的制动回转器1131,以与制动回转器1131整体转动方式相连接的轮带形制动板(制动圆盘)1133,以夹持着制动板1133的方式配置的、支撑在绕线轮主体的框架上的压接片1135a,以及以可相对于压接片滑动的方式支撑着的制动片闸瓦1135b。在绕线轮主体111的安装脚部处以可转动方式支撑着制动杠杆1137,当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操作制动杠杆1137时,可通过配置在与其转动支撑部1137a相对的相反侧处的挤压部1137b,使制动片闸瓦1135b朝向压接片1135a滑动。这样当制动片闸瓦1135b滑动移动时,将如图5(a)所示,把制动板1133夹持在压接片1135a与制动片闸瓦1135b之间。而且在与制动板1133形成为一体的制动回转器1131与回转器117之间的结构构成,使得在通过弹簧1139解除如图5(a)所示的夹持状态时,还可以使制动回转器1131返回至如图2(a)所示的位置处。
制动回转器1131与回转器117在回转器117可以作正向转动时,处于彼此游离的状态,而当回转器117反向转动时,制动回转器1131也将随回转器117的反向转动整体地作反向转动。即,这种结构构成使得当回转器117作正向转动时,即使对制动杠杆1137实施转动操作,作用于制动板1133的制动力也不会传递至回转器117,而当回转器117作反向转动时,如果对制动杠杆1137实施转动操作,作用于制动板1133的制动力就将传递至回转器117。
下面参考图2和图7,对用于实现这种作用的机构(亦称为传递机构)进行说明。
在前述制动回转器1131的圆周部处,还按预定间隔突起形成有朝向回转器117的内侧面的结合突起部1140。在如图所示这种结构构成中,在圆周部处共形成有八个结合突起部,而且在各个结合突起部1140之间形成有均等的间隙。在结合突起部1140上形成有当回转器117沿箭头所示的反向转动方向转动时,可以使下面将详细说明的结合爪容易地嵌入至各个间隙之间用的锥部1140a,以及与这些爪相接触用的限位部1140b。
在另一方面,朝向制动回转器1131侧的转动部件1143以销1142为枢轴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回转器117处,在其一端侧还弯曲形成有可与前述的各个结合突起部1140之间的间隙相啮合的结合爪1143a。在回转器117处还突起形成有朝向制动回转器1131侧的、限制转动部件1143的转动用的轮毂1145a、1145b,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143在预定范围内转动时,其两端可与轮毂相接触以限制其转动。而且在前述转动部件1143处形成有呈U形切口的槽沟1143b,可将以抱紧制动回转器1131的方式卷曲保持着的板簧1145的端部固定在这一槽沟1143b中。
如果采用具有这种结构构成的传递机构,当回转器117沿与箭头所示方向相反的正向转动方向转动时,制动回转器1131可利用弹簧1139等弹性力产生的摩擦力而与其作整体正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转动操作制动杠杆1137而停止制动回转器1131的转动,则与回转器117作整体转动的转动部件1143将在这一板簧1145的作用下,承受以销1142为中心的反时针方向的作用力,进而使转动部件1143的一个端部如图7(b)所示,与轮毂1145a相接触。因此转动部件1143并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即处于游离状态,所以回转器117将不会受到制动回转器1131停止的影响,继续保持其转动。
与此相对的是,当回转器117沿箭头所示的方向作反向转动时,制动回转器1131将通过由弹簧1139的弹性力等等所产生的摩擦力与其作整体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转动操作制动杠杆1137,则会由于制动而抑制制动回转器1131的转动,使与回转器117作整体转动的转动部件1143承受由板簧1145的作用产生的、以销114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的力。这样将使转动部件1143的另一端部如图7(a)所示的那样,与轮毂1145b相接触。这时,作为相反侧的结合爪1143a将由形成在结合突起部1140处的锥部1140a导向移动,插入至各结合突起部1140之间的间隙中,并与结合突起部1140中的限位部1140b相接触,从而使回转器117与制动回转器1131处于可整体反向转动的状态。因此,作用于制动回转器1131的制动力将全部作用在回转器117上。
如上所述,制动装置1130在回转器117作反向转动时,通过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操作制动杠杆1137,便可以施加所需要的制动力。而且这种制动装置1130的结构构成使得它还可以防止回转器117在反向转动时出现过转动,即可以处于可施加预定的制动力的状态。
下面对这种结构构成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防止反向转动装置中的切换机构1112的动作,即通过操作切换杠杆1122而使动作部件1120转动的方式,可以使回转器117在仅可进行正向转动的状态(位置I,参见图2)、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位置II,参见图5)、以及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位置III,参见图6)这三种状态之间实施切换。而且通过这种对切换杠杆1122的操作,还可以使其处于防止回转器117在反向转动时产生过转动,即可以保持在施加预定制动力的状态下。
具体地讲就是,动作部件1120延伸端部的结构构成,使得其可以与制动杠杆1137的挤压部1137b相啮合,从而在回转器117处于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下,可向该挤压部1137b施加预定的挤压力。因此在动作部件1120的延伸端部形成有切削成倾斜状的凸轮面1120g,当切换杠杆1122处于上述的位置II时,这一凸轮面1120g可挤压住制动杠杆1137的挤压部1137b(参见图5(a))。这一凸轮面1120g的形状和动作部件1120的延伸长度应设定在当切换杠杆1122处于位置II时,施加在制动片闸瓦1135b处的挤压力不至于过大,进而使制动板1133可以作平滑转动。即,这种设定应该使其在有鱼咬钩而使钓鱼线放出时,可使回转器117实现充分地反向转动,而当回转器117要产生过转动时,又可以立刻抑制住这一转动。
下面对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构成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可以通过对切换杠杆1122的操作,利用动作部件1120的转动而切换回转器117的转动状态。首先如图2(c)所示,使切换杠杆1122处于位置I,这时在动作部件1120的凸轮面1120a的作用下,则如图2(b)所示,使棘轮1115与限位器1117的第一端部1117a相啮合,从而使回转器117处于被阻止作反向转动的状态下。而且此时如图2(a)所示,制动装置1130由于形成在动作部件1120前端部处的凸轮面1120g的作用,使其处于制动力未作用至回转器117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如果操作制动杠杆1137,便可以用制动片闸瓦1135b夹持住制动板1133,利用如上所述的传递机构的这种构成形式,可以使回转器117与制动回转器1131的停止状态无关,继续作正向转动动作。
当将切换杠杆1122设置在位置I,并不进行常规的垂钓,即不进行使回转器117反向转动的垂钓,当在进行移动时,或是钓竿缩回时等的操作,这时可以方便地栓锁住回转器117的反向转动。
随后如图5(c)所示,将切换杠杆1122设置在位置II,使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由凸轮面1120a处脱开,并通过动作部件1120的外侧周部实施挤压,从而使限位器1117的第一端部1117a如图5(b)所示,由棘轮1115处脱开,使回转器117处于可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而且在此时,制动装置1130将如图5(a)所示,处于通过形成在动作部件1120前端部处的凸轮面1120g可将预定的制动力作用于回转器117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进行回转器117反向转动的垂钓,而且回转器117处于可防止反向转动时回转器117的过转动,而施加有预定的制动力的状态。因此在鱼刚刚上钩的初始时期,即上钩的鱼快速停止其游动时,即使回转器117要产生有过转动,也可以抑制这一过转动,从而可以防止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的出现。而且对于在回转器117的反向转动施加有其它制动力的场合,还可以通过操作制动杠杆1137的方式,通过挤压部1137b、制动片闸瓦1135b、制动板1133等向回转器117施加所需要的制动力。
随后如图6(c)所示,将切换杠杆1122设置在位置III,使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处于由动作部件1120的外侧周部挤压住的状态,从而使限位器1117的第一端部1117a如图6(b)所示,由棘轮1115处脱开,使回转器117处于可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而且在此时,制动装置1130将如图6(a)所示,由于形成在动作部件1120前端部处的凸轮面1120g,而处于不将预定的制动力作用至回转器117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进行使回转器117反向转动的钓起操作,而且回转器117处于不受在上述位置II时的预定的制动力作用的状态下,所以和过去一样,可以仅通过对制动杠杆1137的操作进行反向转动的钓起操作。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这一实施形式,则在使回转器反向转动进行钓起操作的场合,如果将切换杠杆1122设定在位置II,则即使对制动杠杆1137的操作不熟练,也可以抑制回转器117过转动的情况发生,并可以防止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的出现。而且当需要时,还可以通过对制动杠杆1137的操作,施加所需要的制动力。制动装置1130可以在向回转器117施加预定的制动力并保持为这一状态的动作状态与非动作状态之间实施切换,并且可以与回转器117的防止反向转动装置中的切换杠杆1122的操作联动,从而使操作更简单,且可以避免出现操作失误。对于不是进行使回转器反向转动的钓起操作的场合,可以拿起钓竿移动,而且由于将切换杠杆1122设定在位置I即可以栓锁住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可操作性。
下面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形式进行说明。而且在下面所说明的实施形式中,将省略对与上述的实施形式中相同部分的说明,而仅对与其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下面参考图8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形式中,切换杠杆1122的结构构成使得其可以进行三个位置的切换操作,但在这儿为了简化,也可以采用仅能进行两个位置之间的切换操作的结构构成形式。
即,正如图12所示,在动作部件1120的后侧端部处连续形成有呈平坦状的凸轮面1120m、1120n,由于这些凸轮面的存在,便可以通过对切换杠杆1122的操作,使设置在与绕线轮主体的框架之间的偏置弹簧1124相接触的动作部件1120在两个位置(参见图9和图10)之间实施切换。
与前述第一实施形式相类似,在动作部件1120的中间部形成有呈部分切开状的凸轮面1120a,这一凸轮面1120a和动作部件1120的外侧周部可与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相接触。下面对动作部件1120的设置位置与形成在这一位置处的凸轮面1120a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当切换杠杆1122处于如图9(c)所示的位置处(位置I)时,偏置弹簧1124将压在如图9(a)和图12所示的凸轮面1120m处,而且凸轮面1120a位于如图11中参考标号1120a1所示的虚线位置处。因此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将在这一弹性力作用下,处于被压向凸轮面1120a的状态(参见图9(b)),而限位器1117第一端部1117a处于与棘轮1115相啮合的状态(参见图9(a)、图9(b))。因此安装在小齿轮115处的回转器117处于仅能向一个方向、即仅能向正向方向转动的状态。
而且,当切换杠杆1122处于如图10(c)所示的位置处(位置II)时,偏置弹簧1124将压在如图10(a)所示的凸轮面1120m处,而且凸轮面1120a位于如图11中参考标号1120a2所示的实线位置处。因此限位器1117的另一端部1117b将在这一弹性力作用下处于与动作部件1120的外侧周面相接触的状态(参见图10(b)),而其第一端部1117a处于由棘轮1115处脱开的状态(参见图10(a)、图10(b))。因此,安装在小齿轮115处的回转器117处于能够进行正向、反向方向转动的状态。
而且在动作部件1120的延伸端部处形成有剖面呈非圆形的嵌合部1120p。在这儿可通过弹簧1120q,使其前端部与形成有凸轮面1120g的凸轮部件1120r相啮合。这种凸轮部件1120r的结构构成使得其仅在切换杠杆1122处于上述的位置II时,通过凸轮面1120g而挤压住制动杠杆1137的挤压部1137b,而且这一制动杠杆1137与第一实施形式中的结构构成相类似(参见图10(a))。该凸轮面1120g的形状和动作部件1120的延伸长度等应设定在当切换杠杆1122处于位置II,而且制动板1133被夹持在压接片1135a与制动片闸瓦1135b之间时,还可以使制动板1133平滑转动。即,这种设定应该使其在钓着鱼而使钓鱼线放出时,可使回转器117实现充分的反向转动,而当回转器117要产生过转动时,又可以立刻抑制住这一转动。
如果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构成形式,则可以通过对切换杠杆1122操作,使回转器117在防止反向转动的状态(位置I,参见图9)和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位置II,参见图10)之间切换。而且通过这一切换操作,可以在回转器117处于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位置II)时,为了维持对回转器117施加有预定的制动力的状态,进而对于回转器117作反向转动而进行钓起操作的场合,即使回转器117要出现过转动,也可以抑制这种过转动,从而可以防止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出现。而且与上述的第一实施形式相类似,在对于回转器117的反向转动施加有其它制动力的场合,通过沿图8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操作制动杠杆1137,便可以通过挤压部1137b、制动片闸瓦1135b、制动板1133等等向回转器117施加所需要的制动力。
而且如上所述,这种实施形式中的结构构成使得形成有凸轮面1120g的凸轮部件1120r可以通过弹簧1120q沿轴向方向移动。因此可以沿图8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操作制动杠杆1137,并且通过这一操作使挤压部1137b和制动片闸瓦1135b从制动板1133处离开。因此在回转器117处于可反向转动的状态时,通过沿图8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操作制动杠杆1137的方式,便可以使回转器117处于不受到制动力作用的状态(游离状态)。
如果采用这一实施形式,则在回转器反向转动而将鱼钓起的场合,仅仅将切换杠杆1122切换至位置II,即可以防止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的出现,从而可以使其操作进一步简化。
下面参考图13和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式。
在上述的实施形式中,是通过对切换杠杆1122的操作,使回转器117在防止反向转动状态和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之间实施切换的,然而这种回转器117用的防止反向转动装置也可以被省略。由图13和图14所示的实施形式,即是一种省略了作为如上所述的第二实施形式的结构构成中的这种防止反向转动装置的构成形式。
如图所示,在动作部件1120上并未形成防止回转器117作反向转动用的凸轮面,而且在小齿轮115处也未设置具有防止反向转动功能的棘轮。即,回转器117通常是处于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的。
因此切换杠杆1122仅具有对制动装置1130在如图13所示的保持一定负载的状态和如图14所示的制动非动作状态之间实施切换的功能。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回转器117通常处于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所以对于回转器117作反向转动而进行钓起的场合,可以预先防止由于忘记对防止反向转动装置进行切换操作所产生的钓鱼线拉断等等故障的出现。而且通过将切换杠杆1122切换至如图13所示的保持一定负载的状态的方式,还可以防止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的出现,并且可以通过象如图8所示的那样操作制动杠杆1137的方式,对回转器117施加所需要的制动力,便可以使回转器117处于游离转动状态。
图15至图1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式。如图15所示,这一实施形式中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1具有绕线轮主体1a、由绕线轮主体1a上延伸出的脚部1b、形成在脚部1b的端部处的且安装在图中未示出的钓竿上的钓竿安装部1c。手柄轴2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在绕线轮主体1a内,而由绕线轮主体1a突出来的手柄轴2的端部固定在图中未示出的手柄上。
在手柄轴2上安装有传动齿轮3,该传动齿轮3与小齿轮13相啮合,而小齿轮13沿着与手柄轴2相正交的方向延伸且通过轴承11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撑在其上。在小齿轮13的前端部整体安装着配置有控制装置6和钓鱼线导向装置15的回转器8。
在小齿轮13的内部还插入安装有卷线筒轴9,并使该卷线筒轴9沿与手柄轴2相正交的方向以滑动的方式支撑在其内,而且卷线筒轴9的前端部还以可装拆方式安装有卷绕钓鱼线用的卷线筒10。传动齿轮3可与摆动机构19相啮合。这一摆动机构19在通过转动操作手柄而使手柄轴2转动时,可以沿着轴向往复地驱动卷线筒轴9移动。
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当转动操作手柄而使手柄轴2转动时,可通过摆动机构19使安装在卷线筒轴9处的卷线筒10作前后的往复移动,并且通过传动齿轮3和小齿轮13转动驱动回转器8运动。因此可以通过钓鱼线导向装置15将钓鱼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10上。
在绕线轮主体1a处还设置有对回转器8的反向转动施加制动力用的制动机构和阻止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的防止反向转动机构。操作杠杆5通过支撑轴7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脚部1b处,可以用这一操作杠杆5操作上述的机构。在操作杠杆5的一个端部处还挂接形成有操作部5a,而且这一操作杠杆5由操作部5a朝向绕线轮主体1a的脚部1b其宽度逐渐增大,在其上面设置有软质材料5b,利用握竿的手指可向下方容易地对操作杠杆5实施压下操作,而且不会出现不适当的压下操作。在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a内位置处的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部处还通过销12安装有挤压板14。在挤压板14的端部处形成有挤压如后所述的制动机构的制动片闸瓦17用的挤压部14a。
而且如后所述,当操作杠杆5被由如图15所示的起始位置朝向方向A实施拉起操作时,将通过挤压部14a挤压制动片闸瓦17而使制动机构动作,而操作杠杆5被由如图15所示的起始位置朝向方向B实施挤压操作时,将使防止反向转动装置动作。在挤压板14与绕线轮主体1a的托架18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操作杠杆5通常保持在起始位置处的拉伸弹簧16。因此在操作杠杆5以支撑轴7为中心被沿方向A(顺时针方向)实施拉起操作后,如果解除这一操作力,操作杠杆5将在弹簧16的弹性力作用下返回至起始位置。
图16以放大形式示出了对回转器8的反向转动施加制动力用的制动机构,该机构具有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安装在小齿轮13上的制动回转器31,通过小螺钉安装固定在制动回转器31表面处的、呈环状的制动板(制动圆盘)33,跨接配置在该制动板33上且支撑在绕线轮主体1a的框架1f处的压接片35,以及以可滑动方式保持在框架1f上的、可沿与制动板33接触的方向滑动移动的、例如为木制的制动片闸瓦17。
单方向离合组件20具有对小齿轮13实施转动抑制嵌合用的内轮21,配置在内轮21外侧处的保持器27,以及配置在保持器27外侧处的外轮25。保持器27保持着若干个转动部件,设置在保持器27处的弹簧部件朝向一个方向对各个转动部件施加作用力。而且在外轮25的内侧周面处形成有各个转动部件可自由转动的自由转动区域,以及阻止各个转动部件的转动用的楔形区域。具有这种结构构成的单方向离合组件20在小齿轮13随着内轮21作正向转动(回转器8朝钓鱼线卷绕方向转动)时,保持器27的转动部件位于外轮25的自由转动区域,所以内轮21的转动力将不会传递至外轮25。然而在小齿轮13随着内轮21作反向转动(回转器8朝钓鱼线放出方向转动)时,保持器27的转动部件将位于外轮25的楔形区域处,所以内轮21的转动力将传递至外轮25。
在外轮25的外侧周部处压入嵌装有保持体29。该保持体29的外周以不能转动的方式与制动回转器31相嵌合。具体地讲就是,在保持体29的外侧周面处形成有若干个突出部29a…,这些突出部29a沿着保持体29的周向按彼此相距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由制动回转器31沿卷线筒轴9的轴向方向延伸的若干个延伸部31a可分别嵌入至各突出部29a、29a之间。即通过突出部29a与延伸部31a的啮合,可以将制动回转器31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嵌装在保持体29上,同时使制动回转器31可相对于保持体29沿轴向移动。
在由操作杠杆5通过制动片闸瓦17作用的挤压力被解除时,制动回转器31可在弹簧61(参见图16)的弹性力作用下沿保持体29的轴向方向移动,从而返回至如图15所示的起始位置处。
如果采用这种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使小齿轮13与制动回转器31相连接的构成方式,则制动回转器31和保持体29可以在小齿轮13仅能作反向转动时,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与小齿轮13(即回转器8)直接相连接,从而可以与回转器8作整体转动。
在制动回转器31的内侧周边边缘部,还沿周向突起形成有按预定的间隔配置的若干个(比如说为8个)的结合突起部40。在这些结合突起部40上形成有当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时,可以使后述的结合爪43a导向至各个结合突起部40之间的间隙的锥面,以及与位于结合突起部40之间的间隙处的结合爪43a相接触的锥面。
在另一方面,朝向制动回转器31侧的转动部件43通过销42以可自由转动方式支撑在回转器8处。在转动部件43的一端侧还弯曲形成有可与各个结合突起部40之间的间隙相啮合的结合爪43a。在回转器8处突起形成有朝向制动回转器31侧的、限制转动部件43向各个方向转动用的两个轮毂。而且在转动部件43处形成有呈U形切口的槽沟,从而可将以抱紧制动回转器31的方式卷曲保持着的板簧45的端部固定在这一槽沟中。
防止回转器8由反向转动用的防止反向转动装置由突起形成在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部处或挤压板14处的动作体50,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52处且可通过动作体50转动的控制凸轮54,以可移动方式保持在绕线轮主体1a的框架1f处且可以通过控制凸轮54的转动而朝向制动板33处移动的结合爪56,以及形成在制动板33内侧周面处且与结合爪56相啮合的若干个接合槽沟33a构成。控制凸轮54设置有与动作体50相接触用的第一和第二接触部54a、54b,以及与结合爪56相接触用的第三接触部54c。动作体50可位于第一接触部54a和第二接触部54b之间的位置处,而且第三接触部54c可与由结合爪56的端部向侧向方向突出的突出部56a相接触。设置在控制凸轮54与托架18之间的分离弹簧58,通常沿转动方向对控制凸轮54施加作用。通过卷绕保持在支撑轴52处的弹簧57,可通常朝向与制动板33中的接合槽沟33a相啮合的方向对结合爪56施加作用。
如果采用前述的构成形式,对于操作杠杆5位于如图15所示的起始位置的场合,通过分离弹簧58的弹性力(对控制凸轮54施加的沿图中反时针转动方向的作用力)可使控制凸轮54的第一接触部54a与动作体50相接触,而且与结合爪56的突出部56a相接触的第三接触部54c将抑制住弹簧57的弹性力,而使结合爪56保持在由制动板33处离开的状态。当操作杠杆5被由起始位置朝向方向B实施挤压操作(参见图18)时,动作体50将抑制住分离弹簧58的弹性力,使控制凸轮54沿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分离弹簧58会随着控制凸轮54的转动而产生摇动,在超过其止点时对控制凸轮54施加沿使其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的弹性力。随后控制凸轮54将不再受动作体50的影响,在分离弹簧58的弹性力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便可以使第一接触部54a由制动板33处离开,并使与第三接触部54c相接触的结合爪56朝向制动板33移动。而且制动板33上的接合槽沟33a将与结合爪56相啮合,从而在第二接触部54b与动作体50相接触的时刻,可停止控制凸轮54的转动。即,接合槽沟33a与结合爪56保持在相啮合的状态,而且当将操作杠杆5沿方向B压下时,可使回转器保持在防止反向转动位置。
下面对具有前述结构构成的旋转绕线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使操作杠杆5保持在位于图15所示的起始位置处的状态,当通过手柄使小齿轮13作正向转动时,安装在小齿轮13处的回转器8将作整体地正向转动(朝向钓鱼线卷绕方向的转动)。然而在此时,制动回转器31由于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前述连接作用而不能转动。支撑在回转器8处且作正向转动的转动部件43将由于板簧45的作用而承受沿反向转动方向的力,以销42为中心转动,从而使其一个端部与回转器8处的前述轮毂相接触,而结合爪43a将由制动回转器31的结合突起部40处离开而向内侧退避。因此不论制动回转器31受到什么样的限制,转动部件43均将随着回转器8作自由地正向转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对操作杠杆5实施向方向A的拉起操作,则将把制动板33挤压在制动片闸瓦17与压接片35之间(对于这种场合,制动回转器31将在制动片闸瓦17产生的挤压力作用下,沿着如图17所示的保持体29的轴向方向移动),并且使回转器8一点也不承受制动力。
而且当操作杠杆5保持在起始位置的状态时,如果小齿轮13作反向转动,安装在小齿轮13处的回转器8将随着作整体反向转动(朝向钓鱼线放出方向的转动)。这时制动回转器31亦将由于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前述连接作用而随着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因此在这一状态下,通过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A的拉起操作的方式,可将制动板33挤压在制动片闸瓦17与压接片35之间(参见图17),与制动回转器31呈直接连接状态而整体转动的回转器8将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产生有时间延迟,故不承受与操作杠杆5的转动量相对应的制动力的作用。对于这种场合,在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外轮25上的楔形区域中,施加在制动回转器31上的制动力与回转器8的转动力彼此朝相反的方向作用,如果这些力处于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允许负载的范围之内,则回转器8与制动回转器31不会作相对转动。即在制动时,回转器8亦将与制动回转器31作整体转动。因此与回转器8作整体转动的转动部件43上的结合爪43a不与制动回转器31相啮合,回转器8的转动力(比如说由鱼产生的拉力)将完全由单方向离合组件20承受。当作用于外轮25上的楔形区域的力(回转器8的转动力和作用于制动回转器31的制动力)超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允许负载范围时,单方向离合组件20将产生滑移,使回转器8开始相对于制动回转器31转动。这样,与回转器8作整体转动的转动部件43将由于板簧45的作用而承受沿正向转动方向的力,以销42为中心转动,并使其一个端部与回转器8处的前述轮毂相接触,使结合爪43a突出至制动回转器31的结合突起部40之间。因此回转器8将与制动回转器31相啮合,与其作整体的反向转动。因此作用于制动回转器31的制动力,将不再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而是直接作用在回转器8上,从而使回转器8的转动力(比如说由鱼产生的拉力)完全由制动回转器31承受。
在另一方面,正如图18所示,如果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B的挤压操作,则如上所述,控制凸轮54将通过动作体50沿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与第三接触部54c相接触的结合爪56将朝向制动板33处移动,使制动板33上的接合槽沟33a与结合爪56相啮合,进而阻止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小齿轮13通过手柄作反向转动,由于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与小齿轮13之间的直接连接而被阻止,所以小齿轮13不能随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因而无论怎样,如果小齿轮13在这种状态下作正向转动,均可以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解除制动回转器31与小齿轮13的直接连接状态,从而使回转器8可以作正向转动。
当操作杠杆5返回至起始位置时,控制凸轮54将在动作体50和分离弹簧58的作用下沿图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使与控制凸轮54上的第三接触部54c相接触的结合爪56可以抑制住弹簧57的弹性力而返回至起始位置(参见图15)。这样便可以解除制动板33上的接合槽沟33a与结合爪56之间的啮合,使制动回转器31处于可以转动的状态。如上所述,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可以通过对一个操作杠杆5的切换操作,在回转器8不能作正向转动而只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初始状态)、可向回转器8施加制动力并调节这一制动力的第二状态(参见图17)和防止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用的第三状态(参见图18)之间实施切换。这样便可以容易且快速地进行前述三个状态之间的切换操作,从而可以迅速地与实际垂钓时的状态变化相对应。因此可以根据鱼的微妙动作采取可靠的行动,将已经咬钩的鱼钓起,并可以避免钓鱼线在一瞬间被拉断的事情发生。而且不需要操作除操作杠杆5之外的其它操作组件,从而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并且由于不再需要设置除操作杠杆5之外的其它操作组件,所以还可以使绕线轮整体小型化,使其具有良好的便携性。而且还可以由此而增加外观设计的自由度,从而获得良好的外观设计。
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可通过操作杠杆5的切换操作,保持在前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因此通过增大和减小操作力而在前述两个状态间切换的方式,还可以防止回转器产生不需要的动作。
而且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在对回转器8的反向转动实施制动的过程中,如果由于鱼的拉引等等产生的回转器8的转动力处于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允许负载范围之内,则施加在制动回转器31上的制动力将由于楔形作用,使减小了反向转动游离度的转动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作用于回转器8,而且当回转器8的转动力超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允许负载范围时,施加在制动回转器31上的制动力并不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而直接作用在回转器8上。即在本实施形式中,对于超过允许负载的制动力的传递将产生一定的延迟,从而使由于制动回转器31和回转器8相啮合而构成的传递机构(由转动部件43的结合爪43a与制动回转器31的结合突起部40相啮合所形成的力传递机构),与可以对小于允许负载的制动力实施线形传递的单方向离合组件20构成的力传递机构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为一个机构的缺陷可以用另一个机构加以补偿的制动力传递机构。
因此对于回转器8的转动力比较小的场合,这一力将由单方向离合组件20承受并使制动力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线形地传递至回转器8。当有比较大的鱼咬钩而使回转器8作高速反向转动,并使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转动部件产生滑动时,制动回转器31将与回转器8相啮合,从而使制动回转器31可以可靠的跟随回转器8的反向转动作整体转动(因此,施加至制动回转器31的制动力可直接作用于回转器8),而且影响着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回转器的转动力将由制动回转器31全部承受,从而可以防止单方向离合组件20产生损坏。这样,即使回转器产生瞬时的高速反向转动,也可以对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稳定的制动,从而可以防止在实际垂钓时产生故障。即,可以确保足够的允许负载,又可以对制动力的传递具有良好的应答性。
对于这种结构构成,呈滚动型的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转动部件的滑动,可通过抑制结合爪43a与结合突起部40相啮合时的最小量(即使结合爪43a的反向转动允许范围为最小),尽可能的防止转动部件和外轮25的损坏、磨损,并可以其保持楔形作用的性能,进一步提高使用寿命。
对于本实施形式中的防止反向转动机构,与结合爪56相啮合的若干个接合槽沟33a也可以不形成在制动板33外侧周面上,而是形成在其内侧周面上。因此通过将结合爪56等等的驱动要素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a内侧的方式,还可以不增大绕线轮整体沿径向方向的尺寸,使其小型化。
对于本实施形式的旋转绕线轮1中的制动回转器31,是通过使突出部29a与延伸部31a相啮合,而以不能相对于保持体29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的,并且使制动回转器31可以相对于保持体29作轴向方向的移动。在本实施形式中,制动回转器31(制动板33)的周边部的结构构成使得它可以通过制动片闸瓦17产生制动力,当由制动片闸瓦17给出挤压力时,制动回转器31将在保持角度不变的状态下相对于卷线筒轴9的轴向方向移动,所以对于这种场合,不会产生诸如在卷线筒轴9上作用有偏置负载、回转器8的正向转动动作过大等等的不良现象。而且通过采用使制动回转器31仅可以相对于保持体29沿轴向方向移动的结构构成,还可以使制动片闸瓦17给出的挤压力沿轴向方向逸失,从而可以更好地消除前述的种种不良现象。
图19~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形式,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A除了下述各点外,均与第四实施形式相同,其不同点包括其不具有防止反向转动机构,设置有可保持在向回转器8施加一定的制动力的状态的制动力保持机构,而且不具有单方向离合组件20。与第一实施形式中相同的构成要素已经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并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对与其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正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A中的制动回转器31,不是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而是通过游离组件62以可自由转动方式安装在小齿轮13上的。在小齿轮13和回转器8之间设置有沿挤压住制动部66的方向施加弹性力的弹簧61,该制动部66用于将设置在框架1f一侧的小齿轮13以阻止其转动的方式固定在制动回转器31处。制动回转器31在通过制动片闸瓦17被挤压住时,可抑制弹簧61的弹性力而沿轴向方向移动,而且使制动板33挤压住压接片35。
在操作杠杆5与脚部1b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操作杠杆5经常保持在如图19所示的起始位置处的挤压弹簧60。因此在对操作杠杆5实施以支撑轴7为中心沿方向A(顺时针方向)的拉起操作后,如果解除这一操作力,操作杠杆5将在弹簧60的弹性力作用下返回至起始位置。而且在转动部件43处形成有呈U形切口的槽沟,从而可将以抱紧制动回转器31的方式卷曲保持着的板簧45的端部固定在这一槽沟中。在设置在绕线轮主体1a内的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部处还形成有挤压制动片闸瓦17用的操作部5b。
前述的制动力保持机构具有设置在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部处的轴65,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在支撑轴64上的、可由轴65转动的控制凸轮63,通常沿转动方向向控制凸轮63施加弹性力用的分离弹簧58,以及突起形成在控制凸轮63处且通过控制凸轮63的转动与制动片闸瓦17相接触并挤压住制动片闸瓦17的接触部63b。在控制凸轮63上形成有长形孔63a,且操作杠杆5上的轴65可以与这一长形孔63a相结合。长形孔63a的长度应设定的比由操作杠杆5的操作部5b移动的制动片闸瓦17的行程(即制动片闸瓦17由如图19所示的起始位置至制动板33与压接片35相接触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更长。制动片闸瓦17由挤压与操作杠杆5上的操作部5b相接触的制动板33用的挤压部17a和与控制凸轮63上的接触部63b相接触用的延伸部17b构成,设置在其与框架1f之间的压缩弹簧67通常向与制动板33处离开的方向施加弹性力。
对于前述的构成形式,当操作杠杆5位于如图19所示的起始位置时,通过分离弹簧58的弹性力(对控制凸轮63施加的沿图中的反时针转动方向的作用力),可使控制凸轮63上的长形孔63a的上侧终端部与轴65相接触,并且使控制凸轮63的接触部63b向后侧退避。因此制动片闸瓦17在压缩弹簧67的弹性力作用下,其延伸部17b将挤压住接触部63b(挤压部17a同时挤压住操作部5b),并保持在由制动板33处离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对操作杠杆5实施沿方向A的拉起操作,由于长形孔63a的长度设定的比制动片闸瓦17的行程长度长,所以轴65将仅在长形孔63a内移动,控制凸轮63不会在轴65的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当对操作杠杆5实施由起始位置朝向方向B的挤压操作(参见图21)时,轴65将抑制分离弹簧58的弹性力而使控制凸轮63沿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分离弹簧58会随着控制凸轮63的转动而产生摇动,并在超过其止点时对控制凸轮63施加沿使其朝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的弹性力。随后控制凸轮63将不再受轴部65的影响,并在分离弹簧58的弹性力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便可以使与接触部63b相接触的制动片闸瓦17抑制住压缩弹簧67的弹性力而被压出,制动片闸瓦17在与压接片35之间夹持住制动板33且控制凸轮63的长形孔63a的下侧终端部与轴65相接触的时刻,停止控制凸轮63的转动。即,用制动片闸瓦17将制动板33保持在挤压状态(回转器制动状态),并且将操作杠杆5保持在沿方向B被压住的位置处。
下面对具有前述结构构成的旋转绕线轮1A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使操作杠杆5处于保持在图19所示的起始位置处的状态,当通过手柄使小齿轮13作正向转动时,安装在小齿轮13处的回转器8将作整体转动(朝向钓鱼线卷绕方向的转动)。这时制动回转器31也将通过由弹簧61产生的摩擦力等而作整体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A的拉起操作,并通过制动片闸瓦17对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实施制动时,支撑在回转器8处的、且随之作正向转动的转动部件43将在板簧45的作用下承受沿反向转动方向的力,以销42为中心转动,并使其一个端部与回转器8处的前述轮毂相啮合,所以结合爪43a将由制动回转器31的结合突起部40处离开而向内侧退避。因此不论制动回转器31受到什么样的限制,转动部件43均将随着回转器8作正向转动。即回转器8将与制动回转器31的停止无关,继续作自由转动,从而使回转器8一点也不承受制动力。
而且当操作杠杆5保持在起始位置的状态时,如果小齿轮13反向转动,安装在小齿轮13处的回转器8将作整体反向转动(朝向钓鱼线放出方向的转动)。这时制动回转器31亦将由于弹簧61产生的摩擦力等而随着作反向转动。因此在这一状态下,通过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A的拉起操作的方式,可将制动板33夹持挤压在制动片闸瓦17与压接片35之间,当对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实施制动时,与回转器8作整体反向转动的转动部件43将由于板簧45的作用而承受沿正向转动方向的力,以销42为中心转动并使一个端部与回转器8处的前述轮毂相接触,从而使结合爪43a突出至制动回转器31的结合突起部40之间。因此回转器8将与制动回转器31相啮合,作整体的反向转动。即作用于制动回转器31的制动力将直接作用在回转器8上。
在另一方面,正如图21所示,如果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B的挤压操作,则如上所述,控制凸轮63将通过轴65沿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与接触部63b相接触的制动片闸瓦17将在压缩弹簧67的弹性力作用下而被压出,制动片闸瓦17在与制动片35之间挤压住制动板33且控制凸轮63上的长形孔63a的下侧终端部与轴65相接触的时刻,停止控制凸轮63的转动。即用制动片闸瓦17将制动板33保持在挤压状态,并且将操作杠杆5保持在沿方向B被压住的位置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当小齿轮13通过手柄作反向转动时,通过与对操作杠杆5实施沿方向A的拉起操作相类似的动作,可以将预定的制动力(与分离弹簧58的弹性力成比例)作用在回转器8上。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当小齿轮13作正向转动时,由于前述的原因,回转器8将作与制动回转器31的停止无关的自由转动,从而使回转器8一点也不承受制动力。
当操作杠杆5返回至起始位置时,控制凸轮63将在轴56与分离弹簧58的作用下沿图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与接触部63b相接触的制动片闸瓦17在压缩弹簧67的弹性力作用下返回至如图19所示的起始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A可以通过对一个操作杠杆5的切换操作,在回转器8不能作正向转动而只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初始状态)、可向回转器8施加制动力并调节这一制动力的第二状态和保持向回转器8施加制动力的状态用的第三状态(参见图21)之间实施切换。这样便可以容易且快速地进行前述三个状态之间的切换操作,从而可以迅速地与实际垂钓时的状态变化相对应。因此可以根据鱼的微妙动作采取可靠的行动,将已经咬钩的鱼钓起,并可以避免钓鱼线在一瞬间被拉断的事情发生。而且不需要操作除操作杠杆5之外的其它操作组件,从而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并且由于不再需要设置除操作杠杆5之外的其它操作组件,所以还可以使绕线轮整体小型化,使其具有良好的便携性。而且还可以由此而增加外观设计的自由度,从而获得良好的外观设计。
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A可通过操作杠杆5的切换操作,保持在前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因此通过增大和减小操作力而在前述的两个状态间切换的方式,还可以防止回转器产生不需要的动作。
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形式,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B除了下述各点外,均与第四实施形式相同,其不同点包括其通过挤压板14的端部直接对回转器8实施制动,在回转器8处未设置有与制动回转器31相啮合用的转动部件43,而且制动回转器31不具有作为制动机构的功能,而具有作为防止反向转动机构的功能。与第一实施形式中相同的构成要素已经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并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对与其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正如图22所示,在挤压板14的端部形成有朝向回转器8内面处的制动部14b。该制动部14b在对操作杠杆5实施沿方向A的拉起操作时,可与设置在回转器8内面处的控制环8a相接触,而对回转器8施加制动力。与第四实施形式不同的是,在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安装在小齿轮13上的制动回转器31处并未设置有结合突起部40。而且也未设置有制动片闸瓦17和压接片35。
对于具有这种结构构成的旋转绕线轮1B,可首先使操作杠杆5处于保持在图22所示的起始位置处的状态,当通过手柄使小齿轮13作正向转动时,安装在小齿轮13处的回转器8将作整体转动(朝向钓鱼线卷绕方向的转动)。然而在此时,制动回转器31由于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连接作用而不能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A的拉起操作,挤压板14的操作部14b将挤压住回转器8内面处的控制环8a,从而将制动力作用在回转器8上。
而且当操作杠杆5保持在起始位置的状态时,如果小齿轮13反向转动,安装在小齿轮13处的回转器8将作整体反向转动(朝向钓鱼线放出方向的转动)。这时制动回转器31亦将由于单方向离合组件20的连接作用而随着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处于对回转器8不施加有任何影响的游离状态。因此在这一状态下,当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A的拉起操作时,可与正向转动的场合相类似,使挤压板14的操作部14b挤压在回转器8内面处的控制环8a上,从而将制动力作用在回转器8上。
在另一方面,当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B的挤压操作时,控制凸轮54将通过动作体50沿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与第三接触部54c相接触的结合爪56将朝向制动板33处移动,使制动板33上的接合槽沟33a与结合爪56相啮合,进而阻止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小齿轮13通过手柄作反向转动,由于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与小齿轮13的直接连接方式而被阻止,所以小齿轮13及回转器8不能作反向转动。因而无论怎样,如果小齿轮13在这种状态下作正向转动,均可以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解除制动回转器31与小齿轮13的直接连接状态,从而使回转器8可以作正向转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B可以通过对一个操作杠杆5的切换操作,在回转器8不能作正向转动而只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初始状态)、可向回转器8施加制动力并调节这一制动力的第二状态和防止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用的第三状态之间实施切换。这样便可以容易且快速地进行前述三个状态之间的切换操作,从而可以迅速地与实际垂钓时的状态变化相对应。因此可以根据鱼的微妙动作采取可靠的行动,将已经咬钩的鱼钓起,并可以避免钓鱼线在一瞬间被拉断的事情发生。而且不需要操作除操作杠杆5以外的其它操作组件,从而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并且由于不再需要设置除操作杠杆5以外的其它操作组件,所以还可以使绕线轮整体小型化,使其具有良好的便携性。而且还可以由此而增加外观设计的自由度,从而获得良好的外观设计。
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B可通过操作杠杆5的切换操作,保持在前述的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因此通过增大和减小操作力而在前述的两个状态间切换的方式,还可以防止回转器产生不需要的动作。
图23~图3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形式,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C除了防止反向转动机构的一部分和操作杠杆5的结构构成与动作方式之外,均与第四实施形式相同,而且与第四实施形式中相同的构成要素已经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并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对与其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正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C的脚部1b处,以可通过支撑轴70转动的方式安装有操作杠杆5。支撑轴70由支撑操作杠杆5用的球形支撑部70a、由球形支撑部70a处延伸出水平轴70b和垂直轴70c构成。因此操作杠杆5可以以水平轴70b为中心作沿上下方向(即图中的方向A、B)的转动,并可以以垂直轴70c为中心作沿横向方向的转动。在球形支撑部70a与操作杠杆5之间还设置有允许操作杠杆5作沿横方向转动用的间隙71(参见图25)。而且在操作杠杆5与脚部1b之间夹持设置有向上侧转动方向对操作杠杆5施加弹性力用的弹簧75。
在脚部1b处形成有允许操作杠杆5转动用的且部分保持住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侧用的阶梯形槽沟。该阶梯形槽沟由允许操作杠杆5以水平轴70b为中心作上下方向转动用的、位于内侧的第一嵌合槽沟72a和允许操作杠杆5以垂直轴70c为中心作横向方向转动用的、位于外侧的第二嵌合槽沟72b构成。在第二嵌合槽沟72b的夹持着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侧处还配置有对操作杠杆5施加沿横向方向的弹性力的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由与操作杠杆5的侧面相接触用的挤压板73和对挤压板73施加弹性力用的压缩弹簧74构成。
阻止回转器8作反向转动用的防止反向转动机构具有突起形成在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部处或挤压板14处的切换杠杆76,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77处且可通过切换杠杆76转动的控制凸轮78,以可移动方式保持在绕线轮主体1a的框架1f处且可以通过控制凸轮78的转动而朝向制动板33处移动的结合爪56,以及形成在制动板33内侧周面处且与结合爪56相啮合的若干个接合槽沟33a。
控制凸轮78设置有与切换杠杆76相接触用的第一接触部78a和与结合爪56的突出部56a相接触用的第二接触部78b。控制凸轮78通过卷绕保持在支撑轴77处的弹簧79,通常可向与切换杠杆76相接触的方向施加弹性力。而且夹持设置在与框架1f之间的弹簧80通常对结合爪56施加沿着由制动板33处离开方向的弹性力。
如果采用前述的构成形式,对于操作杠杆5位于如图23所示的起始位置的场合(参见图23~图27),通过弹簧79的弹性力可使控制凸轮78的第一接触部78a与切换杠杆76相接触,并且使结合爪56在弹簧80的弹性力作用下与控制凸轮78的第二接触部78b相接触,从而保持在由制动板33处离开的状态。而且操作杠杆5处于与第一嵌合槽沟72a相啮合而限制其沿横向方向的转动的状态。当操作杠杆5由这一状态以水平轴70b为中心沿方向B实施转动(压下)操作时,与第一嵌合槽沟72a相啮合的操作杠杆5的另一端侧将进入至第二嵌合槽沟72b。这时操作杠杆5在配置在第二嵌合槽沟72b处的挤压板73的挤压作用下,将以垂直轴70c为中心沿横方向转动,与第二嵌合槽沟72b相接触并嵌入在其内(参见图28~图32)。这样,当操作杠杆5以水平轴70b和垂直轴70c为中心转动时,在切换杠杆76的作用下,控制凸轮78将抑制弹簧79的弹性力而转动,进而使与第二接触部78b相接触的结合爪56抑制弹簧80的弹性力而朝向制动板33处移动。而且在操作杠杆5与第二嵌合槽沟72b相接触并嵌入的过程中,制动板33中的接合槽沟33a将与结合爪56相啮合。即可以通过由挤压板73和压缩弹簧74构成的弹性组件将操作杠杆5保持在横方向转动的位置处(操作杠杆5处于与第二嵌合槽沟72b相接触并嵌合的状态),进而使接合槽沟33a与结合爪56保持在啮合状态。
下面对具有前述结构构成的旋转绕线轮1C的动作进行说明。
使操作杠杆5处于保持在图23所示的起始位置处的状态,对于小齿轮13作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场合,其动作方式与第一实施形式相同。而且当小齿轮13作正向反向转动,并对操作杠杆5实施朝方向A的拉起操作时的动作方式也与第一实施形式相同。
在另一方面,当对操作杠杆5实施以水平轴70b为中心的、朝方向B的转动(挤压)操作时,则如上所述,操作杠杆5在其另一端侧进入至第二嵌合槽沟72b的时刻,在挤压板73的作用下以垂直轴70c为中心作横向方向的转动,从而与第二嵌合槽沟72b相接触并嵌合(参见图28~图32)。因此控制凸轮78将在切换杠杆76的作用下转动,使其与第二接触部78b相接触的结合爪56与制动板33上的接合槽沟33a相啮合,进而阻止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小齿轮13通过手柄作反向转动,由于制动回转器31的转动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与小齿轮13的直接连接方式而被阻止,所以小齿轮13及回转器8不能作反向转动。因而无论怎样,如果小齿轮13在这种状态下作正向转动,均可以通过单方向离合组件20解除制动回转器31与小齿轮13之间的直接连接状态,从而使回转器8可以作正向转动。
而且当操作杠杆5由这一状态抑制挤压板73的弹性力,以垂直轴70c为中心沿相反方向转动至第二嵌合槽沟72b内时,则在操作杠杆5与第一嵌合槽沟72a相对的时刻,操作杠杆5将在弹簧75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地返回至与第一嵌合槽沟72a相啮合的起始位置。因此与切换杠杆76相接触的控制凸轮78将在弹簧79的弹性力作用下转动,并返回至如图23所示的起始位置,与控制凸轮78相接触的结合爪56也将在弹簧80的弹性力作用下由制动板33处离开,并返回至起始位置(参见图23)。即制动板33上的接合槽沟33a不与结合爪56相啮合,从而使制动回转器31可以转动。
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中的旋转绕线轮1C,也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形式完全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发明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则可以仅通过对单一的操作杠杆实施所需要的操作的方式,对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制动力调节状态和防止回转器反向转动状态或制动保持回转器反向转动状态中的任一状态,实现容易且迅速的切换操作。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形式,还可以形成如下所述的种种变形形式。如果举例来说,制动装置中施加负载的组件用的制动板和制动片闸瓦,是以磁性板和磁石为例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之外的其它构成形式来施加负载。在第二实施形式至第三实施形式中,均是以未设置有制动杠杆的结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对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实施形式,其构成也可以为设置有制动杠杆,以对制动部件的制动力进行所需要的调节。对于回转器的防止反向转动装置,也可以采用除了棘轮与爪的结合关系之外的、诸如由单方向离合组件构成的结构。上述的传递机构也可以采用在回转器117与制动回转器1131之间设置单方向离合组件的构成方式。而且上述的各实施形式中的特征技术还可以与其它实施形式作适当组合而实施。
如果采用本发明,便可以使回转器在仅可作正向转动的状态/可以作正向反向转动的状态之间实施切换,而且在回转器处于可反向转动的状态时有鱼上钩,即使由于回转器的高速转动而要产生过转动,也可以向回转器施加预定的制动力,以抑制钓鱼线过快老化和钓鱼线打结等等故障的出现。

Claims (6)

1.一种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其具有由绕线轮主体上延伸出的、以可自由拆装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上且卷绕钓鱼线用的卷线筒;将钓鱼线导向卷绕在卷线筒上用的回转器;支撑在绕线轮主体上的操作杠杆;通过所述操作杠杆的移动操作,对随着钓鱼线由卷线筒处放出的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制动用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对回转器的反向转动进行制动时,移动操作的操作装置仅具有所述操作杠杆,所述制动装置可在回转器不仅能作正向转动而且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从该第一状态开始通过操作杠杆的提升向回转器的反向旋转施加和操作杠杆的操作量相对应的制动力的第二状态、通过操作杠杆的下压操作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一定的阻力的第三状态之间实施切换,同时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仅通过所述操作杠杆的移动操作进行切换并被保持。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在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之间对所述制动装置实施切换用的切换组件。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装置可通过所述切换机构的切换操作在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之间实施切换,所述回转器可通过所述切换机构的切换操作在可反向转动的状态、制动反向转动的状态、阻止反向转动的状态之间实施切换。
4.一种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其具有由绕线轮主体上延伸出的、以可自由拆装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上且卷绕钓鱼线用的卷线筒,将钓鱼线导向卷绕在卷线筒上用的回转器,以及支撑在绕线轮主体上的单一的操作部件,并且配置有可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操作,对随着钓鱼线由卷线筒处放出的回转器的反向转动实施制动用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装置通过对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操作,可在回转器不能作正向转动而只能作反向转动的第一状态、可相对于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制动力的第二状态和持续地向回转器的反向转动施加一定阻力用的第三状态之间实施切换,并且可保持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
5.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状态为阻止回转器反向转动的状态。
6.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渔具用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状态为持续地向回转器施加预定的制动力的状态。
CNB981022987A 1997-06-20 1998-06-19 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66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4516/97 1997-06-20
JP16451697A JPH119158A (ja) 1997-06-20 1997-06-20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366709/97 1997-12-26
JP36670997A JP3515895B2 (ja) 1997-12-26 1997-12-26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3022A CN1203022A (zh) 1998-12-30
CN1236675C true CN1236675C (zh) 2006-01-18

Family

ID=26489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229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6675C (zh) 1997-06-20 1998-06-19 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0455543B1 (zh)
CN (1) CN1236675C (zh)
TW (1) TW4318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5281B2 (ja) * 2001-07-12 2011-10-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規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71740A (ja) * 1991-02-15 1992-09-28 Saitama Shinpan Kk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H06292492A (ja) * 1993-04-07 1994-10-21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制動装置
JPH07111847A (ja) * 1993-10-21 1995-05-02 Ryobi Ltd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3438949B2 (ja) * 1994-06-27 2003-08-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逆転防止装置
JP3347556B2 (ja) * 1995-11-20 2002-11-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制動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31860B (en) 2001-05-01
CN1203022A (zh) 1998-12-30
KR19990007183A (ko) 1999-01-25
KR100455543B1 (ko) 200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84773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원심 제동 장치
CN1791496A (zh) 自动链式拉紧器
JPH08317750A (ja) 魚釣用リールの制動装置
CN1236675C (zh) 渔具用旋转绕线轮
WO2023207333A1 (zh) 一种偏心张紧轮及柴油机冷却系统
KR20150062981A (ko) 낚시용 릴
JP2009124942A (ja) 魚釣用リール
CN1165221C (zh) 钓鱼用绕线器
JP5323790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08206472A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WO2024089932A1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及び釣竿
JP2020103064A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7057302B2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3992590B2 (ja) ブレーキ付きクラッチ装置
JP2009095245A (ja) 魚釣用リール
CN1240993A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JP2004298006A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3495584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04252230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814148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3923830B2 (ja) 魚釣用片軸リール
JP2024006696A (ja) 整列ウィンチ
CN1253669C (zh) 作业机
KR20240035694A (ko) 낚시용 전동 릴
EP1340575B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tension of bands applicable in particular to band saw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