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3669C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3669C
CN1253669C CNB021078041A CN02107804A CN1253669C CN 1253669 C CN1253669 C CN 1253669C CN B021078041 A CNB021078041 A CN B021078041A CN 02107804 A CN02107804 A CN 02107804A CN 1253669 C CN1253669 C CN 125366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peed
variable speed
operation path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078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15874A (zh
Inventor
牧园晴充
内孝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355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13699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355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052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355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904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355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842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15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5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36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366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ments of the control apparatus, e.g. valve assemblies or snapfittings of valves; Arrangements of the control unit on or in the transmission gearbo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0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having a series of independent ways of movement, each way of movement being associated with only on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12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having a series of independent ways of movement, each way of movement being associated with only on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two or more ways of movement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中,节省操纵部(6)特别是操作器配置部位的空间,并提高其变速操纵性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一种借助单一的操作器(125)的移动操作可以进行两种操作的作业机,即,可进行由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第一变速装置(46)的操作,以及把由第一变速装置(46)变速后的动力再次变速的第二变速装置(61)的操作。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胡萝卜收获机,萝卜收获机,插秧机等作业机。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在配备有行驶装置、发动机和操纵部的行驶机身的作业机中,该作业机的变速操作机构配备有将从前述发动机来的动力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第一变速装置,以及把由该第一变速装置变速后的动力进行变速,将该动力作为前述行驶机身的移动用的动力可传递到前述行驶装置的第二变速装置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历来,在上述作业机中,在这种变速操作机构中,装配操作第一变速装置的第一操作器,以及操作第二变速装置的第二操作器。
发明内容
也就是说,根据现有技术,作为变速用必须装配两个操作器,所以,在操作部上必须确保足够大的空间以便能保证操作性能良好地装配这些操作器。进而,在变速操作时,必须根据变速的目的从这些操作器中选择适当的操作器,而且根据不同的操作,在切换这些操作器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提高变速操作的性能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此外,通过把第二操作器装配到第一操作器上,在可以节省空间的同时,可以节省切换操作器的时间,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必须根据变速的目的从这些操作器中选择相应的操作器进行操作,所以在提高变速操作性能方面还存在着改进的余地,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第二操作器操作性能良好地安装到第一操作器上在需要一定的空间的同时,必须在第一操作器内穿过从第二操作器一直遍及到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系统,所以,在使第一操作器大型化的同时,还会使第二操作器的装配变得困难,从而引起不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操作器的配置部位的空间并提高变速操作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作业机,其特征为,在前述操纵部上设置可以对前述第一变速装置及前述第二变速装置两者进行操作的单一的操作器。
采用具有这种特征的结构,由于只配备一个单一的操作器用于变速,所以在操纵部上只要确保使这个单一的操作器能够进行良好地操作所需的空间就可以,同时,在变速操作时,只要通过进行该操作器的移动操作就可以很容易地呈现出根据需要进行变速的状态,进而,也不会招致像把第二变速装置用的操作器装配到第一变换装置用的操作器中所发生的操作器本身大型化以及装配困难等不便。
而且,由于第一变速装置是无级变速装置,所以当操作器的操作对象是第一变速装置时,可以进行无级操作感良好的顺滑的变速操作,与作为有级变速装置时的情况相比,可呈现出根据需要所进行的各种变速状态。
从而,在操作器配置部位节省空间且提高变速操作性能的同时,可以获得顺滑的变速操作感。
此外,如果用比无级变速装置廉价的有级变速装置构成第二变速装置的话,与第一变速装置和第二变速装置两者都是用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第二变速装置也是用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话,即使操作器的操作对象是第二变速装置时,在可以进行无级变速感良好的顺滑的变速操作的同时,可更进一步按照需要呈现出各种变速状态。
除上述特征结构之外,在前述操纵部上设置引导前述操作器用的移动操作路径,在该移动操作路径具有从前述操作器的中立位置朝向机身前方一侧的状态下左右并列的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前进变速通路,从前述中立位置朝向机身后方一侧的后退变速操作通路,以及能够对各变速路径进行选择的左右朝向的选择操作路径的结构的情况下,有以下所述的优点。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沿选择操作路径向左右方向移动操作器,可以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操作与变速比的切换操作。通过进行这些切换操作,在使操作器位于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的状态下,通过沿前后方向移动该操作器,可进行从零速度起直到在该操作路径中可能出现的较低的前进临界速度的比较狭窄的低速侧变速区域内的比较细致的无级变速操作。此外,在使操作器位于变速比较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的状态下,通过向前后方向移动该操作器,可以进行在从零速度直到可在该操作路径中出现的较高的前进临界速度的比较宽度的变速区域的无级变速操作,进而,在使操作器位于后退变速路径上的状态下,通过向前后方向移动该操作器,可以进行从零速度直到后退临界速度的无级变速操作。
就是说,通过进行沿着单一操作器的移动操作路径的一系列操作,可以顺滑地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变速比的切换,以及在各变速操作路径的变速。
此外,在任何一个前进变速路径上,当把操作器向前方移动时将增速,在使之向后方移动时则减速,反之,在后退变速路径中,当向前方移动操作器时减速,在向后方移动时增速,所以可进行操作感良好的舒适的变速操作。
从而,在进一步提高变速操作性能的同时,可获得舒适的变速操作感。
在上述移动操作路径上,当变速比小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比起变速比大的前述前进变速路径更接近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时,有以下优点。
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在作业机中一般设定成作为作业用(例如在联合收割机中的收割作业),同时其使用频度很高。从而,如果使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更靠近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话,在作业行驶时,可以很容易地在整个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和后退变速操作路径上进行变速操作。
从而,在提高作业行驶使的变速操作性能的同时,而且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在上述移动操作路径上,变速比小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比起变速比大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更远离驾驶座的结构,由于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所以更加适宜。即,在作业机上,如上所述,一般情况下,在设定成作为作业用的同时,通过令使用频度高、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远离驾驶座,即使在操纵部的空间有限的小型机种中,也可以没有狭窄感地舒适地进行在作业行驶时于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的变速操作,因此,即使在操纵部的空间有限的小型机种中,也可提高作业行驶时的变速操作性,从而与操纵空间无关,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在上述移动操作路径上,当把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位置设置在变速比小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与变速比大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之间的位置时,具有以下的优点。
根据这种结构,在使操作器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向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移动时,以及在使操作器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向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移动时,操作器的移动操作方向不同。从而,在整个后退变速操作路径与所需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使操作器移动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使操作器在夹持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相反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移动这样的误操作。
从而,可以实现有效的防止操作器向夹持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相反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的误操作这种理想的变速操作性能。
此外,在上述移动操作路径上,多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位于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左右的一侧上,在这些多个前述变速操作路径的后方配置操作作业离合器用的离合器杆,采用这种结构有以下的优点。
采用这种结构,有效地利用占有较大的空间的多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后方的部位,合理地配置离合器杆。从而,可以紧凑地配置操作器与离合器杆。
从而,在节省操作器与离合器杆的配合部位方面,这是一种有利的结构。
此外,在前述选择操作路径的整个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与邻接该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设置前进后退选择部,并且,在该前进后退选择部上设置选择限制路径部,用于限制前述操作器向不邻接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的移动,这种结构有以下的优点。
采用这种结构,当使操作器在整个后退变速操作路径及与其邻接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移动时,操作器总是经由选择限制路径部移动。借此,可有效地防止使操作器在不邻接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移动的误操作。
从而,从有效地防止操作器向不邻接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移动的误操作这一点上来看,可使变速操作性能十分优异。
此外,当前述第二变速装置用啮合式有级变速装置构成,且在整个前述选择操作路径的邻接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设置变速比选择部,该变速比选择部位于比前述中立位置更靠近前进侧的位置处,这种结构有以下优点。
采用这种结构,当用操作器的变速比选择部的移动操作切换变速比时,传动方向上游侧的啮合构件总是旋转。因此,可顺滑地进行变速比的切换,其结果是,可以预先防止把变速比选择部设定在啮合构件停止的中立位置、造成啮合构件彼此之间不能啮合的状态引起转动停止的啮合不良状态。
从而不会导致啮合不良,可顺滑地进行变速比切换操作,变速操作性能优异。
进而,作业装置连接到前述行驶机身上,且在前述移动操作路径上设置把动力从前述第二变速装置传递到前述作业装置上的作业装置驱动区域,以及不把动力传递到前述作业装置上的作业装置停止区域,这种结构有以下的优点。
采用这种结构,利用单一操作器的移动操作,不仅可以进行行驶用动力的变速操作,而且按照这时的变速状态,可以在把作业用动力传递到作业装置上的状态与不进行传递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操作。
从而,在进行变速操作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作业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切换操作,其操作性能优异。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不论操作器位于前述移动操作路径中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中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当该操作器位于前述作业装置驱动区域时,前述作业装置都被正转驱动,这种结构有以下的优点。
采用这种结构,通过总是正转驱动前述作业装置,可以将伴随着机身后退需反转驱动作业装置造成的作业不良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此外,即使在机身后退时,作业装置也被正转驱动,所以可以继续进行原有作业。
更详细地说,例如在作业机是联合收割机及胡萝卜收获机等收获作业机时,当为了与田垅对齐,伴随着使机身后退倒转驱动收获传送装置(作业装置的一个例子)时,存在着由于收获传送中的作物反向传送造成的作物阻塞及作物被排出等作业不良等危险。但是,采用本发明的结构,由于即使在机身后退时收获传送装置也被正转驱动,所以不会将收获传送中的作物向反向传送。从而,可以预先防止由于这种反向传送造成的作业阻塞成将作物排出等作业不良。
此外,通过在即使在机身后退时也正转驱动收获传送装置,可以把正在收获传送途中的作物向脱粒装置(在联合收割机的场合)以及除叶装置(在胡萝卜收获机的场合)传送,然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处理。
从而,在可以预先防止伴随着机身后退使作业装置反向驱动造成的作业不良,可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进而,设置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在前述第一变速装置的微速区利用中立复位机构的复位力将前述操作器复位到零速位置,并且,在比该微速区域高速侧的变速区,可将该操作器保持在所需的操作位置,这种结构与利用保持机构在和该保持位置无关的情况下保持无级变速装置的操作器的现有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利用上述现有结构,即使无级变速装置的操作器位于作物零速位置的中立位置也需要用保持机构加以保持,所以,在使操作器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为使无级变速装置处于零速状态,必须高精度地进行联结。因此,无级变速装置与其操作器之间的联结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此外,根据上述现有结构,由于可把无级变速装置维持在微速状态,所以伴随着这种微速行驶将作业装置维持在微速驱动状态所引起的作业不良。例如,在作业机是联合收割机及胡萝卜收获机等收获机的场合,当微速驱动收获传送装置(作业装置的一个例子)时,收割速度(在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下)及挖掘速度(胡萝卜收获机的情况下)以及传送速度会显著降低所以会因此而导致收获不良及传送不良。此外,在作业机是插秧机等移植作业机等场合,由于装配在插秧装置(作业装置的一个例子)上的插秧机构的驱动速度显著下降,会导致由此造成的秧苗的脱落等引起的插秧不良。
在这个问题上,在用本发明的方式构成的保持机构时,无级变速装置的操作器,在包含中立位置在内的微速区域内,利用中立恢复机构的恢复力复位到零速位置。这样,由易于将无级变速装置与其操作器之间联结,所以为在操作器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使无级变速装置变为零速状态,即使不将操作器与无级变速装置进行高精度的联结,也可借助中立复位机构的复位力实现零速状态。此外,由于它是一种可以不把无级变速装置维持在微速状态的结构,所以,也可以不把作业装置维持在微速驱动状态,因之可以预先避免由于把作业装置维持在微速驱动状态造成的作业不良。
从而,在能够容易地将无级变速装置与操作器联结的同时,还可以将伴随微速行驶将作业装置维持在微速驱动状态引起的作业不良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此外,前述第二变速装置用啮合式有级变速装置构成,并且,只有在前述第一变速装置的微速状态出现时,才可能进行前述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这种结构与现有技术的第一变速装置处于中立位置的操作状态下进行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的结构相比,有以下的优点。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当第二变速装置中传动方向上游侧的啮合构件与传动方向下游侧的啮合构件不能啮合时停止时,有招致不能进行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的不便之虞。为了消除这种不便之处,操作第一变速装置,在将第二变速装置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的啮合构件与传动方向下游侧的啮合构件的相位变化之后,必须将进行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反复进行,一直到能够进行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时为止。因此,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烦琐。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由于只有在出现前述第一变速装置的微速状态时,前述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才成为可能,所以,在操作第二变速装置时,在第二变速装置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的啮合构件与传动方向下游侧的啮合构件中,传递来自第一变速装置的动力的啮合构件总是保持旋转,从而,可以顺滑地进行这些啮合构件的啮合。因此,可以预先避免在啮合构件之间的不能啮合的状态停止旋转造成的啮合不良。
从而,不会招致啮合不良,可顺滑地进行第二变速装置的操作,可使变速操作性能优异。
一面参照附图一面阅读下面的说明,可以对本发明的上述这些及其它特征结构以及由这些结构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及优点更好地加以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总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总体平面图。
图3是表示脱秸装置的纵向后视图。
图4是表示传动机构概图。
图5是表示升降装置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6是表示升降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7是表示变速箱体内的传动结构的概图。
图8是表示第二变速装置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变速装置在低速前进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变速装置在高速前进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变速装置在后退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12(a)是表示操纵杆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b)是表示操纵杆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主视图。
图13是表示操纵杆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向剖面平面图。
图14是表示操纵杆的中立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15是表示操纵杆的转弯操纵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16(a)、(b)分别表示在不同的操作状态下对侧离合器的联结结构的后视图。
图17(a)表示操纵杆的下降操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b)表示操纵杆的上述操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对操作踏板及操纵杆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对操作踏板及操纵杆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20是表示对操作踏板及操纵杆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1是表示变速箱体内的其它传动结构的概图。
图22是表示操作器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操作器的前进加速操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操作器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25是表示操作器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26是表示操作器的联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平面图。
图27是表示操作器的移动操作路径的平面图。
图28是表示操作机构的保持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29是表示由中立复位机构进行中立复位开始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30是表示外转轮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正视图。
图31是表示使后退变速操作路径位于两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之间的另外的实施形式的移动操作路径的平面图。
图32(a),(b)是分别表示以不同形式备有三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的另外的实施形式的移动操作路径的平面图。
图33是表示变速操作结构的另外的实施形式的概图。
图34是表示保持机构的另外的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后视图。
图35(a)是表示在图34的实施形式中把支轴置于微速限定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6(a),(b)是表示在分别不同的动作状态下、图34中复位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7是图36所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根据作为作业机的一个例子的头部进料式联合收割机对本发明的作业机的优选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总体侧面图,图2为其总体平面图,该联合收割机的结构为,将收割式的收获传送装置(作业装置或农业作业装置的一个例子)3可绕左右朝向的轴心升降摆动地联结到备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1的行驶机身2的前部左侧,在行驶机身2的前部右侧上,形成备有操纵塔4及驾驶座5的操纵部6,在行驶机身2中,收获传送装置3与操纵部6的正后方的位置处装载对从收获传送装置3收割的谷物秆进行脱粒处理及分选处理的脱粒装置7,在行驶机身2的脱粒装置7中排出的谷物秸等进行切碎处理的排出谷物秸的切断装置8,在行驶机身2的脱粒装置7的后方部位处配置中间经由卷扬传送带9从脱粒装置7传送的谷粒装到谷物袋10中的装袋装置11。
如图1所示,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由配置在其前部的驱动轮12,配置在其后部可沿前后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的惰轮13,配置在驱动轮12与惰轮13之间是三个外轮14,以及架设在它们的外周上的履带15等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收获传送装置3配备有将倒伏的谷物秆扶起的三个分禾器16,把倒伏的谷物秆拉起的左右拉起机构17,将稻秆麦秸等谷物秆的根部切断的理发推子式的收割机构18,以及一面使收割的谷物秆朝向后方进行传送一面从纵向姿势变换为横向姿势的传送机构19等,进行两垅收割传送。
如图3及图4所示,脱粒装置7从上方开始按顺序配置脱粒方向沿前后方向设定的脱粒处理部20,分选方向沿左右方向设定的分选处理部21,回收传送方向沿前后方向设定的回收部22,配置在脱粒装置7上部的脱粒处理部2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配置在其左外侧部的供料链条23,通过夹持从传送机构19来的收割的谷物秆的根部一侧向后方传送,将收割的谷物秆的稳的前端侧导向到形成于脱粒装置7的左侧上部的处理室24内的托网25上,使沿前后方向装配到处理室24内的处理滚筒26绕其支轴27旋转,对利用供料链条23导向到托网25上的收割的谷物秆的穗的前端侧进行脱粒处理。
配置在脱粒装置7的上下中间部的分选处理部21的结构为,配置在托网25下方的摆动分选机构28,通过沿前后朝向的驱动轴29的旋转向左右被摆动驱动,对伴随着脱粒处理从托网25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及形成于处理室24的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端部的送尘30排出的脱粒处理物一面移送到该分选处理方向下游侧的右方,一面进行筛选处理,根据其大小的差异将谷粒与谷物秸碎屑及切断的谷物秸筛选区别开来,并且沿左右方向配置在处理滚筒26左下方的风车(Winnowing fan风造风扇or tohmi)31围绕其支轴32旋转生成分选风,同时通过使该分选风从风车31向横贯形成于构成分选处理方向下游侧的脱粒装置7的右侧端部处的排尘口33的分选风路34内流动,借此,对供应给分选风路34内的脱粒处理物进行风选处理,根据其比重的差异分别将谷粒,谷物秸碎屑及切断的谷物秸用风吹的方式区分开。
配备在脱粒装置7的下部的回收部22的结构为,配置在摆动分选机构28的下方的分选处理方向上游侧的第一号螺杠35绕其支轴36旋转,借此,将从配置在摆动分选机构28的分选处理方向上游侧的谷粒筛37漏下的、且通过分选风路34的谷粒作为一级物向卷扬传送带9传送,此外,配置在摆动分选机构28下方的分选处理方向下游侧的第二号螺杠38围绕其支轴39旋转,借此,将从配置在摆动分选机构28的分选处理方向下游侧的逐稿器40漏下、且通过分选风路34的谷粒与谷物秸碎屑等的混合物作为二级物向投掷式还原传送机构41传送,还原传送机构41的投掷叶片42与二号螺杠38成一体地旋转,借此把二级物返回到处理室24内进行再处理。
在脱粒处理物中,未从摆动分选机构28的逐稿器40漏下的、一直被传送到摆动分选机构28的后端的切断的谷物秸,以及随着分选风被吹到分选处理方向下游侧上部的谷物秸碎屑和尘土等,作为三级物从排尘口33被排出到机器之外。
图中省略、在排放谷物秸切断装置8中,采用供料链条23以左右朝向的姿势传送的排放谷物秸折叠成U字形的双折的同时、从其弯折端依次切碎的所谓滚筒式切割刀,借此,与采用原封不动地接受以左右朝向的姿势排出的谷物秸、用多个圆盘将其切碎的圆盘形切割刀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缩小在脱粒装置7的后方配置排出谷物秸切断装置8所需的空间的左右长度,从而能够确保其右侧的装袋装置11的配置空间。
如图1及图2所示,对于装袋装置11,采用把由卷扬传送带9传送的谷粒中间经由左右双叉状的排出筒43导向供应到左右的谷粒袋10内的双袋式装置,与采用单袋式的装置相比,可提高装袋作业效率。
即,在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的收获装置3和操纵部6的正后方,通过与脱粒处理方向及分选处理方向正交的方式沿左右朝向地配备比处理滚筒26的长度长的摆动分选机构28,配置其前后长度大幅度缩短的脱粒装置7,在该脱粒装置7的正后方,沿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节省空间的排出谷物秸的切断装置8以及提高装袋作业效率的双袋式装袋装置11,从而不会引起作业能力下降,与通过沿前后方向配备摆动分选机构28,使前后长度加长的脱粒装置7左右的一侧上、沿前后朝向并列地设置排出的谷物秸切断装置8和装袋装置11时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装载它们的行驶机身2的前后的长度,同时使之轻量化,其结果是,可有效地使联合收割机整体小型轻量化,即使是配备有操纵部6的乘坐型的机器也可以装载到小型卡车的车箱上,而且,由于道路情况等原因在只能用轻型卡车运输联合收割机的山地等田地中,也可以使用作业能力强的乘坐式联合收割机。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其结构为,在驾驶座5的下方装载发动机44,来自该发动机44的动力中间经过皮带张力式主离合器45被传递到作为第一变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中间经过兼作作业用离合器的带式传动机构47传递到脱粒装置7,中间经过皮带张力式升降离合器48传递到升降收获传送装置3的螺旋送料式升降装置49。
如图4~6所示,升降装置49的结构为,来自发动机44的动力中间经过升降离合器48被传递到装配在行驶机身2一侧的螺旋轴50上,利用该动力使螺旋轴50正转,通过把装配在收获传送装置3一侧的筒状阴螺纹构件51螺旋进给到收获传送装置3一侧,使收获传送装置3上升,此外,在利用升降离合器48使从发动机向螺旋轴50的动力传递中断的状态下,制动臂53对升降离合器48的输出皮带轮52起制动作用,阻止螺旋轴50的旋转,借此使收获传送装置3升降停止在所需的高度位置处,进而在利用升降离合器48将从发动机44向螺旋轴50的动力传递中断的状态下,解除制动臂53对输出皮带轮52的制动作用,由于收获传送装置3的重量,螺旋轴50反转,通过把阴螺纹构件51螺旋进给到行驶机身2一侧,使收获传送装置3下降。
此外,螺旋轴50及阴螺纹构件51的螺旋升角被设定成可借助收获传送装置3的重量使螺旋轴50旋转的大的角度。
升降离合器48借助从行驶机身2直到张力臂54架设的第一弹簧55进行加载,使之恢复到将从发动机44向螺旋轴50的动力传递中断的断开状态。
制动臂53由在行驶机身2和制动臂53之间架设的第二弹簧56被接合偏压到输出皮带轮52上,以便可以从因收获传送装置3的重量而使输出皮带轮52反转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以借助该旋转咬入输出皮带轮52的推顶姿势与输出皮带轮52接触。
横跨装配到收获传送装置3上的联结销57和升降离合器48的张力臂54架设的联结臂58可围绕支轴59摆动地装配到行驶机身2上,该联结臂58与收获传送装置3到达上限位置连动,通过操作张力臂54,将升降离合器48从传动状态切换到断开状态。
即,随着到达收获传送装置3的上限位置,可使上传送装置3的上升自动停止。
如图7~11所示,传递到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上的动力,中间经过作为装配到变速箱体60内的啮合式有级变速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齿轮式变速装置61以及左右侧离合器制动器62等,被传递到对应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上,此外,中间经过齿轮变速装置61以及作为作业离合器的一个例子的收割离合器63等,被传递到收获传送装置3。
齿轮式变速装置61具有作为第二变速装置的功能,它把由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变速后的动力变速成高低两级。
下面详细描述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结构。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结构为,在中间经由伞齿轮64传递由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变速后的动力的传动轴65上,装配以围绕其轴心成一整体地旋转的同时沿轴心成一整体地滑动的低速用第一驱动齿轮66与高速用第二驱动齿轮67,并且,可以由球锁销机构68保持将传动轴65在作业用的低速前进位置(参照图7~9)与移动用的高速前进位置(参照图10)以及移动用低速后退位置(参照图11)之间进行位置切换。
如图7~9所示,在作业用的低速前进位置,第一驱动齿轮66与转动配合到左右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支轴69上的行驶用中间齿轮70处的低速用第一从动齿轮部71,以及与作业用输出轴72成一整体旋转地装配的作业用输出齿轮73啮合,第二驱动齿轮67解除与行驶用中间齿轮70处高速用的第二从动齿轮部74的啮合。
如图10所示,在移动用高速前进位置处,第一驱动齿轮66解除低速用的第一从动齿轮部71及作业用输出齿轮73的啮合,第二驱动齿轮67与高速用的第二从动齿轮部74啮合。
如图11所示,在移动用的低速后退位置处,第一驱动齿轮66一方面与低速用的第一从动齿轮部71啮合,另一方面解除与作业用输出齿轮73的啮合,第二驱动齿轮67解除与高速用的第二从动齿轮部74的啮合。
就是说,即使不必设置对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变速及收获传送装置3的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用的专用移动构件,通过具有移动构件的功能的结构的传动轴65的滑动操作,也可以进行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变速及收获传送装置3的驱动状态与停止状态的切换,而且,在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其操作性能。
如图8~11所示,球锁销机构68的结构为由内装到传动轴65内的同时从其周面上突出的状态由弹簧75加载的球76,以及可成一整体的旋转且可相对滑动的套装到传动轴65上的同时形成允许球76卡入与传动轴65的配合面三个环形凹部77的筒状凸台78以将传动轴65保持在所需的变速的方式构成,借此,与把由弹簧75向传动轴65加载的球76内装到凸台78侧的场合相比,在可以将球锁销机构68制成外径小的紧凑的结构的同时,作为从外面套装支承凸台78的轴承79也可以采用小的直径,进而,与传动轴65与变速箱体60之间构成球锁销68的场合相比,可以使传动轴65阻力小且顺滑地旋转。
如图7及图9~11所示,左右各侧离合器制动器62,通过将可相对支轴69松配合的可动构件80进行滑动操作,使之处于其啮合传动部81与中间齿轮70的内配合传动部82啮合,另一方面其固定部83解除与装配到变速箱体60内的固定销84的固定的传动位置,呈现出把由齿轮式变速装置61变速后的动力中间经由啮合到啮合传动部81上的传动齿轮85等传递到对应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上的传动状态(参照图7及图9),此外,通过对可动构件80进行滑动操作,使之处于将其传动部81解除与中间齿轮70的内部配合传动部82的啮合的同时,解除其固定部83与变速箱体60的固定销84的固定的非传动位置,呈现出不能将由齿轮式变速装置61变速后的动力传递到对应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上的断开状态(参照图10中左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进而,通过滑动操作可动构件80,使其啮合传动部81与中间齿轮70的内配合传动部82的啮合解除,另一方面,其固定部83处于与变速箱体60的固定销84固定的制动位置,呈现出使对应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制动停止的制动状态(参见图11左侧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
如图1,图2,图5~图7以及图12~16所示在操作塔4上装配可绕左右朝向的支轴86与围绕前后朝向的支轴87进行十字形摆动地构成的操纵杆88,各操纵杆88中间经过第一联结机构89连接到升降装置49上,并且中间经过第二联结机构90连接到左右两侧离合器制动器62上。
第一联结机构89的结构为,借助操纵杆88与围绕左右朝向的支轴86成一整体摆动的前后朝向的第一悬臂91,从第一悬臂91的后端直到制动臂53的第一联结线92,以及从第一悬臂91的前端直到张力臂54的第二联结线93等,与向操纵杆88的前后中央的中立位置的操作连动,在允许由第二弹簧56的加载制动臂53与输出皮带轮52接触的同时,允许由第一弹簧55的加载向张力臂54断开的位置摆动操作,此外,与操纵杆88向前方的下降位置的操作连动,抗拒第二弹簧56的加载使制动臂53离开输出皮带轮52,反之,与操纵杆88向后方的上升位置的操作连动,抗拒第一弹簧55的加载,将张力臂54摆动操作到传动位置。
第二联结机构90的结构为,借助与操纵杆88与围绕前后朝向的支轴87成一体地摆动的左右朝向的第二悬臂94,与对应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操纵臂95成一体地绕支轴96摆动的左右曲柄臂97,以及从第二悬臂94的左右端起横跨曲柄臂97的左右第三联结线98等,与操纵杆88向左右中央的中立位置的操作连动,允许由弹簧99加载的左右两个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传动状态的出现,此外,与从操纵杆88的中立位置向左右任何一个缓转弯位置的操作连动,抗拒弹簧99的加载呈现出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断开状态,进而,与从操纵杆88的左右任何一个缓转弯位置向急转弯位置的操作连动,抗拒弹簧99的加载力,呈现出对应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制动状态。
即,当把操纵杆88向中立位置操作时,在可以使收获传送装置3的升降停止的同时,可呈现出等速驱动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的直进状态,此外,当向前方下降的位置操作操纵杆88时,可使收获传送装置3靠自身的重量下降,反之,当把操纵杆88向后方的上升位置操作时,可利用从发动机44来的动力使收获传送装置3上升,另一方面,当向左右任何一个缓转弯的位置操作操纵杆88时,可以出现在使对应于该操作方向的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空转的同时,对另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进行驱动的缓转弯状态,进而,当把操纵杆88向左右任何一个急转弯位置操作时,可以出现将对应于这一操作方向的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制动的同时,驱动另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的急转弯状态。
如图12~15及图17所示,前后朝向的支轴87以其后端部指向左方的方式弯曲形成,其后端部在松配合到左右朝向的支轴86上的同时,由夹持弹簧100夹持加载的上下一对夹持构件101进行支承,借助这种夹持作用,可以使操纵杆88复位到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的中立位置。
即,由于不必装配使操纵杆88复位到前后方向的中立位置专用的复位机构与复位到左右方向的中立位置专用复位机构,所以在简化结构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7,图16及图18~20所示,左右侧离合器制动器62中间经由与其操作臂95和围绕支轴96成一体地摆动的左右曲柄臂97及第三联结机构102,联结到配备在操纵部6上的操作踏板103上。
第三联结机构102的结构为,借助可踩下摆动支撑操作踏板103的支轴104,可摆动地支撑在右侧的支轴96上的悬臂105,以及横跨支轴104及悬臂105架设的联结弹簧106等,伴随着操作踏板103的踩下操作,装配到悬臂105上的联结销107推压操作左右两个曲柄臂97,呈现左右两个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断开状态及制动状态。
即,其结构为,可以将左右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兼作行驶制动器和停车制动器,而且,与装配行驶制动器及停车制动器的情况相比,简化结构并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通过只进行操作踏板103的踩下操作这种简单的操作,可以实现一面使机身停止行驶一面定速驱动收获传送装置3的状态的优点。而且,由于在制动状态,断开向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的传动,所以可以避免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与左右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发生相互干扰,而且如图21所示,作为左右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即使采用备有摩擦制动器110的装置,也可以防止因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与左右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干扰造成的制动盘的烧毁。
如图7,图16,图18及图19所示,左右侧离合器制动器62中间经过其操作臂95和绕支轴96成一体地摆动的左右曲柄臂97及第四联结机构111与可绕支轴104成一整体摆动地且绕纵向支轴112相对摆动的支持在操作踏板103上的操作杆113联结。
第四联结机构111的结构为,由操作杆113和绕支轴112成一整体摆动的悬臂114及从悬臂114的两臂直到对应的曲柄臂96的一个联结线115与操作杆113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将根据其操作位置对应于操作方向的侧离合器制动器62切换到传动状态,断开状态及制动状态。
就是说,即使从下车的位置,通过向左右方向摆动操作操作杆113,也可以实现在等速驱动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的直进状态,在使左右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空转的同时对另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进行驱动的缓转弯状态以及将左右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制动对另一个履带式行驶装置进行驱动的急转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此外,通过向上下方向摆动操作操作杆113,可以实现在行驶状态,将向左右两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的传动中断的断开状态,以及将左右两个履带式行驶装置1制动的制动状态之间的转换。
顺便提及,操作杆113可自由伸缩的构成,通过中间经由联结线116抗拒收缩保持弹簧117的加载力使操作杆113伸长,可以容易地从下车位置进行前述切换操作。此外,图18~20中所示的符号118是与操作杆113配合、阻止操作杆113相对于操作踏板103摆动用的锁定配件。
如图22~26所示,在变速箱体60和操纵部6的侧板119之间架设支撑架120,在该支撑架120上装配通过把圆筒状凸出部122嵌入到其圆形孔121内安装可前后摆动地支撑的摆动托架123,在该摆动托架123上,装配中间通过支轴124可沿前后方向成一整体地摆动、且围绕支轴124可相对摆动地支撑的作为操作器的一个例子的变速杆125。
如图7,图8及图22~图26所示,摆动托架123中间经由联结环126联结到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的操作臂127上,变速杆125中间经由通过摆动托架123的凸出部122的中心的联结杆128以及可围绕支轴129左右摆动地支撑在变速箱体60上的联结臂130联结在齿轮式变速支轴61的传动轴65上。
就是说,通过单一的变速杆125的移动操作,可以进行静油压无级变速装置46的无级变速操作及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有级变速操作,与分别独立设置专用的变速杆的情况相比,节省变速杆的配置空间,同时可提高操作性能。
此外,由于联结变速杆125与齿轮变速装置61的联结杆128穿过对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进行变速操作时的变速杆125的摆动中心,所以,为了操作齿轮式变速装置61而将变速杆125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不会受到为了操作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而将变速杆125向前后方向进行摆动操作的影响。
如图27所示,变速杆125的结构为,作为对其进行导向用的移动操作路径131,它具有在从其中立位置朝向机身前侧的状态下左右并列的变速比不同的高低两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133,从中立位置朝向机身后方的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以及可对各变速操作路径132~134进行选择的左右朝向的选择操作路径135,与此同时,由形成于侧面板119上的导向槽136进行操作导向。
同时,通过沿选择操作路径135向左右方向移动变速操作杆125,进行将齿轮式变速装置61中的传动轴65的位置在低速前进位置与高速前进位置以及低速后退位置之间切换的前进后退切换操作,并且进行变速比的切换操作,通过这些切换操作,在把变速杆125置于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处的状态下,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传动轴65位于高速前进位置,而且,通过向前后方向移动该变速杆125,可以进行从零速一直到在该操作路径132上可能实现的比较高的前进极限速度的比较宽的变速区域内的无级变速操作。此外,在把变速杆125置于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上的状态下,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传动轴65位于低速前进位置,而且,通过把该变速杆125向前后方向移动,可以进行从零速直到该操作路径133中能够实现的比较低的前进极限速度的比较窄的低速侧变速区域内的比较细致的变速操作。进而,在把变速杆125置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处的状态下,齿轮变速装置61的传动轴65处于低速后退位置,而且,通过向前后方向移动该变速杆125,可以进行从零速直到后退的极限速度的变速操作。
就是说,可以通过沿单一的变速杆125的移动操作路径131进行一连串的移动操作,可以顺滑地进行前进后退切换,变速比切换,以及在各变速操作路径132~134上的各种变速。
如图7~11及图27所示,只有当使变速杆125位于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上,令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传动轴65处于低速前进位置上的状态(参照图7~9)下,才对收获传送装置3进行传动,在令变速杆125位于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上、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传动轴65处于高速前进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0)以及将变速杆125置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处、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传动轴65位于低速后退的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1)下,中断对收获传送装置3的传动。
即,在变速杆125的移动路径131中,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是将动力传递到收获传送装置3的作业装置驱动区域137,此外,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以及选择操作路径135是不把动力传递到收获传送装置3上的作业装置停止区域138,所以,借助单一的变速杆125的移动操作,不仅可以实现对静油压无级变速装置46及齿轮式变速装置61的变速操作,而且还可以实现根据其变速状态,进行向收获传送装置3传递动力或不向收获传送装置3传递动力的切换。
而且,利用上述结构,即使不必装配阻止将反向转动传递到收获传送装置3的传递系统中的单向离合器,在机身后退时也可以使收获传送装置3停止,此外,即使不必装配阻止将高速动力传递到收获传送装置3的传递系统的高速牵制机构,也可以在机身高速前进时使收获传送装置3停止,所以,可以将对收获传送装置3的反转驱动及高速驱动引起的作业不良防患于未然。
如图2及图27所示,在变速杆125的移动操作路径131中,构成作业装置的驱动区域137中使用频度高的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比起作为作业装置停止区域138的使用频度低的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路径132更远离驾驶座5,同时位于靠近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处。
借此,即使是操纵部6狭窄的小型机种,也可以没有狭窄感地舒适地进行沿使用频度高的作业行驶时的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的变速杆125的移动操作,与此同时,在作业行驶时在整个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与后退操作路径134上,可以很容易地频繁地进行变速杆125的移动操作的对准田垅的操作等。
如图7~11及图27所示,选择操作路径135是横跨比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与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的变速比选择部139位于比中立位置更靠近前进侧的微速前进区域处。借此,通过在变速杆125的变速比选择部139处的移动操作进行变速比切换时,由于作为传动方向上游侧的啮合构件的第一驱动齿轮66及第二驱动齿轮67总是旋转,所以可顺滑地进行变速比的切换,其结果是,可以预先防止在把变速比选择部139设置在第一驱动齿轮66及第二驱动齿轮67停止的中立位置时所产生的,在第一驱动齿轮66与第一从动齿轮部71以及输出齿轮73,或者第二驱动齿轮67与第二从动齿轮部74不能啮合的状态下停止旋转引起的啮合不良。
在选择操作路径135上,横跨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路径133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的前进后退选择部140具有在比变速比选择部139更靠近前进侧的位置处,限制变速杆125向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移动的选择限制路径部141,借此,当变速杆125在整个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上移动时,通过使变速杆125经由选择限制路径部141移动,可以防止变速杆125移动到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上的误动作。
此外,当借助变速杆125在选择限制路径部141上的移动操作进行从后退状态向作业用的低速前进状态切换时,作为传动方向上游侧的啮合构件的第一驱动齿轮66变成总是旋转的状态,可以对输出齿轮73顺滑地进行啮合,所以,可以预先防止由于在第一驱动齿轮66停止的中立位置处的变速杆125的移动操作进行从后退状态向作业用的低速前进状态的切换时所产生的在第一驱动齿轮66与输出齿轮73不能啮合的状态而停止旋转所造成的啮合不良。
如图2及图22所示,在侧面板119的两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及133的后方,配置作为操作兼作作业离合器用的皮带式传动机构47的离合器杆的一个例子的脱粒离合器杆142以及作为操作收割离合器63的离合器杆的一个例子的收割离合器杆143,在它们于前方接通位置倒伏摆动操作的状态下,它们的把手部144,145位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的右侧方。
就是说,有效地利用空间较大的两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133的后方的部位,可以合理地配置脱粒离合器杆142与收割离合器143,所以,可以紧凑地配置变速杆125及各离合器杆142,143,可以节省它们的配置空间,同时由于两个离合器杆142,143是其把手部144,145操作到位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的右侧方的接通位置的状态下向前方倒伏,所以,即使使两个离合器杆142,143位于接通的位置,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变速杆125在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上的移动操作。
如图22~25,图28及图29所示,在支撑架120上装配保持机构147,所述保持机构147在各变速操作路径132~134的微速区中,利用中立复位机构146的复位力将变速杆125复位到作为零速位置的中立位置,并且,在各变速操作路径132~134中比微速区域高速侧的变速区,将变速杆125域保持在所需操作位置上。
保持机构147的结构为,在从构成固定构件的支撑架120延伸出来的支轴148上,以利用装配到它的与支撑架120相反侧的端部上的配合销149来限制向支撑架120反向侧(与支撑架120的对向侧)的移动的状态,可相对滑动且可相对转动的套装圆筒状的可动体150,通过在该可动体150上中间经过环状压紧构件151及碗状移动构件152及环形接触构件153装配压接到支撑与变速杆125沿前后方向成一整体地摆动的摆动托架123的支撑架120上的第一弹簧154,可进行变速杆125的摩擦接触(参照图23及图28)。
中立复位机构146的结构为,在可动体150上装配有限制压紧构件151向支撑架120一侧移动的第一环形构件155,在固定到支轴148上的第二环形构件156与可动构件150之间加装将可动体150向离开支撑架120方向加载的第二弹簧157,在可动体150的支撑架120的反向侧的端面上形成允许配合销149插入的V形槽158,通过以配合销149位于V形槽158的底部的状态为零速位置的方式、中间经过操作臂159及联结环160将可动体150联结到摆动托架123上,在配合销149的中心位于V形槽158的宽度范围内的微速状态下(参照图29),利用第二弹簧157的加载和V形槽158的导向作用,可以进行变速杆125向零速位置的复位操作(参照图29)。
即,不能够把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46维持在微速状态,借此,不能够把收获传送装置3维持在微速驱动状态,而且可以预先防止由于把收获传送装置维持在微速驱动状态造成的收割不良等作用不良的发生。
此外,由于保持机构147具有中立复位机构146,所以与它们单独设置时的情况相比,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同时,图22~25所示的标号161是在摆动托架123上以其凸出部122的中心为支点形成的上下一对圆弧形的长孔,形成这些长孔的目的是为了使摆动托架123能够相对于螺栓162进行前后摆动,所述螺栓162是阻止摆动托架123从保持机构147的支轴148以及支撑架120上脱落用的。
此外,图12(a)所示的标号163是用于防止收获传送装置3下降操作的下降防止配件,通过将操纵杆88操作到从上方与可沿左右方向摆动地支撑的前后朝向的支轴87相接触的位置阻止操纵杆88从中立位置向前方的摆动操作,利用该下降防止配件,可以避免由于操纵杆88的误操作造成的收获传送装置3的意外下降。
如图30所示,在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1中的各个外轮14,为简化其结构,通过旋压加工在其左右中间部形成具有允许从履带15上凸出的芯杆164嵌入的外周槽165的形状。
〔其它实施形式〕
下面列举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形式。
(1)作为作业机,可以是作为作业装置配备挖掘式的收获传送装置3的胡萝卜收获机及萝卜收获机,或者作为作业装置可以备有插秋装置的插秧机等。
(2)第一变速装置46也可以是一个圆盘端面与另一个圆盘端面的接触,且利用另一个圆盘相对于一个圆盘的滑动操作进行无级变速的圆盘式无级变速装置,或者是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3)第二变速装置61也可以是静油压式及带式等无级变速装置,或者也可以是爪形离合器或油压离合器式等有级变速装置。
(4)在移动操作路径131中,既可以是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和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构成作业装置驱动领域137,也可以是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和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构成作业装置驱动区域137。此外,在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作为作业装置驱动区域137的场合,即使在该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上,作业装置3也被正转驱动。
(5)如图31所示,对于移动操作路径131,可把后退变速路径134置于变速比大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与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之间。
(6)作为第二变速装置61,可采用能够进行高中低三档变速结构,对于操作器125,如图32所示,作为的移动操作路径131,可以具有变速比不同的高中低三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133,170,以及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选择操作路径135。
(7)如图33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第二变速装置61的低速前进状态,与传动轴65成一体地旋转的低速用第一驱动齿轮66与松配合到左右侧离合器制动器62的支轴69上的行驶用中间齿轮70中的低速用第一从动齿轮71、以及与作业用的输出轴72成一体旋转的低速作业用的第一输出齿轮166啮合,同时,在高速前进状态,与传动轴65成一整体地旋转的高速用第二驱动齿轮67与行驶用中间齿轮70中的高速用第二从动齿轮部74啮合,与此同时,与传动轴65成一整体地旋转的高速作业用的第三驱动齿轮167与和作业用的输出轴72成一整体地旋转的高速作业用的第二输出齿轮168啮合,进而,在后退状态,第一驱动齿轮66与低速用的第一从动齿轮部71啮合,另一方面,解除与低速作业用的第一输出齿轮166的啮合,从而,具有由第一驱动齿轮66,第一输出齿轮166,第三驱动齿轮167,以及第二输出齿轮168构成的、与作业装置驱动状态的第二变速装置61的操作连动的、把作业装置3的驱动速度变速为符合由第二变速装置61变速后的行驶速度的作业用变速装置169。
(8)也可以把第二变速装置61的后退状态作为作业装置的驱动状态。在这种结构中,即使在后退状态,作业装置3也被正转驱动。
(9)前述保持机构147也可以具有如图34及35所示的结构。即,可以将保持结构147按如下方式联结到操作离合器63的离合器杆143上,即,支轴148可相对于固定构件120在微速区域配合销149的中心位于V形槽158的槽的宽度范围内的微速限定位置,以及不管在哪一个变速区域、配合销149的中心位于V形槽158的槽宽度范围之外的非微速限定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与此同时,与作业离合器63的接通操作连动地位于微速限定位置,与作业离合器63的断开操作连动地位于非微速限定位置。此外,也可以单独进行支轴148的位置变更操作的方式构成。
进而,如图33及图34所示,也可以装配非微速限制用的中立复位机构166,所述中立复位机构166在把支轴148置于非微速限定位置处的非微速限定状态下,为了使操作器125向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处的中立位置的操作可靠,在允许操作器125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向变速比小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的经由选择限制路径141的移动操作的同时,阻止在选择限制路径部141处的由保持机构147进行的对操作器125的保持,使操作器125复位到中立位置。

Claims (10)

1.一种作业机,其配备有具有行驶装置(1)、发动机(44)与操纵部(6)的行驶机身(2),该作业机的变速操纵机构配备有:
由把来自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动力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第一变速装置(46),以及
把由该第一变速装置变速后的动力变速、并可将该动力作为前述行驶机身的移动用动力传递到前述行驶装置中的第二变速装置(61),所述作业机的特征为,
在前述操纵部(6)上设置可以进行前述第一变速装置(46)的操作以及前述第二变速装置(61)的操作的两种操作的单一的操作器(125),以及对前述操作器(125)进行导向用的移动操作路径(131);
该移动操作路径(131)具有:
在从前述操作器的中立位置朝向机身前方一侧的状态下左右并列的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133,170);
从前述中立位置朝向机身后方一侧的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
可进行各变速操作路径的选择的左右朝向的选择操作路径(13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变速比小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比变速比大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更接近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位于变速比小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3)与变速比大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多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133,170)位于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的左侧或右侧,在这些多个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的后方配置操作作业离合器(63)的离合器杆(14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在整个前述选择操作路径(135)的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以及与该后退变速操作路径邻接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设置前进后退选择部(140),
在该前进后退选择部(140)上设置限制前述操作器(125)向不邻接前述后退变速操作路径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移动的选择限制路径部(14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前述第二变速装置(61)由啮合式有级变速装置构成,
在整个与前述选择操作路径(135)邻接的前述前进变速操作路径上设置变速比选择部(139),该变速比选择部(139)位于比前述中立位置更靠近前进方向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作业装置(3)联结到前述行驶机身(2)上,
在前述移动操作路径(131)上设置从前述第二变速装置(61)将动力传递到前述作业装置(3)上的作业装置驱动区域(137),以及不把动力传递到前述作业装置(3)上的作业装置停止区域(13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不论前述操作器(125)位于前述移动操作路径(131)中的前进变速操作路径(132,133,170)与后退变速操作路径(134)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当该操作器(125)位于前述作业装置驱动区域(137)内时,前述作业装置(3)都被正转驱动。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何一个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还设置前述操作器(125)的保持机构(147),
该保持机构(147)在前述第一变速装置(46)的微速区域中,借助中立复位机构的复位力使前述操作器(125)复位到零速位置,
在比该微速区域更高速侧的变速区域,将该操作器(125)保持在所需的操作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为,前述第二变速装置(61)由啮合式有级变速装置构成,而且,只有在前述第一变速装置(46)呈现微速状态时,才可能操作前述第二变速装置(61)。
CNB021078041A 2001-10-31 2002-03-21 作业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36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5575/2001 2001-10-31
JP335574/2001 2001-10-31
JP335575/01 2001-10-31
JP335576/01 2001-10-31
JP2001335577A JP2003136996A (ja) 2001-10-31 2001-10-31 作業機の変速操作構造
JP335577/01 2001-10-31
JP2001335574A JP3805233B2 (ja) 2001-10-31 2001-10-31 作業機の変速操作構造
JP335574/01 2001-10-31
JP335577/2001 2001-10-31
JP2001335575A JP3790457B2 (ja) 2001-10-31 2001-10-31 作業機の伝動構造
JP2001335576A JP3784298B2 (ja) 2001-10-31 2001-10-31 作業機の変速操作構造
JP335576/2001 2001-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5874A CN1415874A (zh) 2003-05-07
CN1253669C true CN1253669C (zh) 2006-04-26

Family

ID=27482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780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3669C (zh) 2001-10-31 2002-03-21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462655B1 (zh)
CN (1) CN125366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7300A (zh) * 2013-11-13 2014-02-05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轮式收割机变速箱动力输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59358A (en) * 1979-05-29 1980-12-11 Kubota Ltd Movement transmitting device in mower apparatus
JPS57158121A (en) * 1981-03-26 1982-09-29 Kubota Ltd Structure for operating move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
JPH08308302A (ja) * 1995-05-15 1996-11-26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動農機における変速操作装置
KR100236986B1 (ko) * 1997-03-10 2000-01-15 미쯔이 고오헤이 작업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5874A (zh) 2003-05-07
KR20030035751A (ko) 2003-05-09
KR100462655B1 (ko) 200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5699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3051932A (ja) コンバイン
US5699656A (en) Agricultural combine
JP2010200710A (ja) コンバイン
CN1253669C (zh) 作业机
JP658837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4124182A (ja) コンバイン
JP649911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1036210A (ja) コンバイン
JP589451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049954A (ja) 作業機
JP2017176137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0420365C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3059279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0420364C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2147744A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4077317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236665C (zh) 联合收割机
KR101565812B1 (ko) 주행 차량
JP2009000036A (ja) コンバインの作業クラッチレバー
WO2017038640A1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4068586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4018165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090589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0200657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