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2552C - 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32552C CN1232552C CN 01122029 CN01122029A CN1232552C CN 1232552 C CN1232552 C CN 1232552C CN 01122029 CN01122029 CN 01122029 CN 01122029 A CN01122029 A CN 01122029A CN 1232552 C CN1232552 C CN 123255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und
- ether
- composition
- weight
- molec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提供保持聚缩醛优异外观和刚性等、且抗静电性改善的树脂材料。即,含有由三噁烷(a)100重量份、1个分子具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0.0005~2重量份及1个分子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0~20重量份共聚的,端基总量15~150mmol/kg的聚缩醛共聚物(A)100重量份、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0.1~30重量份和/或具有羟基的多元醇脂肪酸酯(C)0.01~10重量份构成的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刚性高、抗静电性能优良的枝状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聚缩醛树脂具有优良的机械特性、耐疲劳性、热特性、电学特性、滑动性和成型性,主要作为结构材料及装置的零部件等广泛用作电器、汽车部件及精密机械部件等。然而,聚缩醛树脂,由于其本身具有高的表面固有电阻,可以预想到根据用途将会发生静电噪声、杂质在表面上的附着等、起因于带电的障碍,从而,在使用领域也自然受到制约。为了对付这样的静电障碍,有人提议在聚缩醛树脂中配合各种抗静电剂。
例如,聚乙二醇等聚亚烷基二醇及具有羟基的多元醇脂肪酸酯具有适度的吸湿性,将其配合在聚缩醛树脂中,已知可以改善导电性及抗静电性。然而,当在一般的直链聚缩醛树脂中配合聚亚烷基二醇等时,产生显著的强度下降等实用上的问题。另外,即使从抗静电性的长期稳定性考虑,也难说十分理想。因此,采用往直链状聚缩醛树脂中简单配合添加物的办法,则无法充分满求近几年来要求更加高级化、复合化、特殊化的特性。
鉴于这些现有技术,本发明人推测为了既能保持聚缩醛树脂本来所具有的诸多优良特性又能赋予抗静电性,解决本课题的重要关键是要掌握聚缩醛树脂聚合物骨架本身的改性及以该聚合物作为基体的树脂组合物的设计。特开平3-170526号公报公开了这种聚缩醛树脂的聚合物骨架本身的改性,公开了一种改性聚缩醛共聚物,该改性聚缩醛共聚物是将从三噁烷和环氧乙烷、1,3-二氧杂戊环、1,3-二氧杂环癸烷(1,3-ジォキセパン)、1,3,5-三氧杂环癸烷(1,3,5-トリォキセパン)、1,3,6-トリォキンカン中选出的至少1种环状醚化合物,以及从缩水甘油基苯基醚、苯基环氧乙烷、缩水甘油基萘醚中选出的至少1种化合物共聚而成的。然而,这种改性的聚缩醛共聚物,由于结晶速度增大而使成型性改善,特别是以高循环性作为目的的改善,以及其他特性的改善基本上没有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维持聚缩醛树脂具有的优良的外观、刚性等诸特性,同时还能赋予抗静电性的树脂材料。
本发明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与原先的观点完全不同,对作为基体的聚缩醛树脂的分子骨架或树脂的物理性质进行了深入的详细探讨,结果发现,为了达到目的,把有效的聚合物骨架的改性与往该聚合物中有效的配合成分加以组合,就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涉及的是聚缩醛树脂组合物,它是在使三噁烷(a)100份(重量)、1个分子中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0.0005~2份(重量)以及1个分子中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0~20份(重量)共聚得到的,且其端基总量为15~150mmol/kg的聚缩醛共聚物(A)100份(重量)中,配合以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0.1~30份(重量)和/或含有羟基的多元醇的脂肪酸酯(C)0.01~10份(重量)构成的聚缩醛树脂组合物。即,是含有(A)及(B)、(A)及(C)或(A)、(B)及(C)的组合物。
下面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首先,本发明用作基体树脂的聚缩醛共聚物(A),是以三噁烷(a)作为主要成分,1个分子中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以及,根据需要,1个分子中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共聚得到的。
所说的在作为基体树脂的聚缩醛共聚物(A)制造时所用的三噁烷(a),是甲醛的环状三聚体,一般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使甲醛水溶液反应得到的,用蒸馏等方法将其加以精制后可以使用。用于聚合的三噁烷(a),尽量不含水、甲醇、甲酸等杂质是理想的。
其次,所说的用于聚缩醛共聚物(A)制造的1个分子中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是指1个分子中有环氧单元、缩水甘油基单元、1,3-二氧杂戊环单元、1,4-丁二醇缩甲醛单元、二甘醇缩甲醛单元以及1,3,6-三氧杂环癸烷(1,3,6-トリォキセパン)单元等2个以上醚单元的化合物的总称。其中,有2~4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是理想的,有3个或4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是特别理想的。另外,作为环状醚单元的缩水甘油基单元是理想的,二缩水甘油醚化合物、三缩水甘油醚化合物以及四缩水甘油醚化合物是理想的化合物或特别理想的化合物。其例子可以举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季戊四醇四缩水甘油醚、山梨糖醇多缩水甘油醚、山梨糖醇酐多缩水甘油醚、聚丙三醇多缩水甘油醚、二丙三醇多缩水甘油醚等。
特别是脂肪族化合物的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季戊四醇四缩水甘油醚等是理想的。这些化合物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供作与三噁烷(a)进行共聚。
1个分子中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这些化合物(b)的共聚合量,相对于三噁烷(a)100份(重量),是0.0005~2份(重量),理想的是0.001~1.5份(重量),特别理想的是0.005~1份(重量)。当(b)成分的共聚合量较上述量过少时,难以得到具有作为目的特性的树脂组合物,反之,过大时,将会发生制品表面粗糙的问题及流动性降低引起的成型性的问题。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缩醛共聚物(A),可再添加在1个分子中具有一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作为共聚成分,共聚成的共聚物是理想的。这种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对于作为主要目的的抗冲击性以及作为本发明目的之一的刚性、韧性的保持或改善,不是特别必须的,然而,为使聚缩醛共聚物(A)制造时的聚合反应稳定,同时,为提高所生成的聚缩醛共聚物(A)的热稳定性,这种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作为共聚成分使用是极为有效的。
作为1个分子中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可以举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表氯醇、表溴醇、苯基环氧乙烷、氧杂环丁烷、3,3-双(氯甲基)氧杂环丁烷、四氢呋喃、三氧杂环癸烷(トリォキセパン)、1,3-二氧杂环戊烷、乙二醇缩甲醛、丙二醇缩甲醛、二甘醇缩甲醛、三甘醇缩甲醛、1,4-丁二醇缩甲醛、1,5-戊二醇缩甲醛、1,6-己二醇缩甲醛等。其中,环氧乙烷、1,3-二氧杂环戊烷、1,4-丁二醇缩甲醛、二甘醇缩甲醛是理想的。
在本发明使用的聚缩醛共聚物(A)中,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的共聚量,相对于三噁烷(a)100份(重量),为0~20份(重量),理想的为0.05~15份(重量),特别理想的为0.1~10份(重量)。当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的共聚比例过少时,共聚反应不稳定,同时,所生成的聚缩醛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变差,反之,当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的共聚比例过大时,作为本发明目的特性之一的刚度、强度等机械物理性质降低,变得不充分了。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缩醛共聚物(A),基本上是采用上述三噁烷(a)、1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以及,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1个分子中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而且,一般情况下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分子量调节剂,采用阳离子聚合催化剂进行本体聚合等方法制得的。
作为分子量调节剂,可以举出甲醛缩二甲醇、甲氧基甲醛缩二甲醇、二甲氧基甲醛缩二甲醇、三甲氧基甲醛缩二甲醇、羟亚甲基二正丁基醚等具有烷氧基的低分子量缩醛化合物,甲醇、乙醇、丁醇等醇类,酯化合物,酸化合物和水等。其中,具有烷氧基的低分子量缩醛化合物是特别理想的。另外,通过这些分子量调节剂的使用,可以调整本发明使用的聚缩醛共聚物(A)的端基总量。一般情况下,伴随着分子量调节剂的增加,所得到的聚缩醛共聚物的端基总量增加。另外,在决定实际的分子量调节剂的用量时,对聚缩醛共聚物端基总量有影响的其他重要原因,例如,上述(b)成分的量以及单体中所含的水、甲醇等杂质的量等也要加进去考虑,通过经验的或预聚实验来决定其添加量,使达到所希望的端基总量范围。
这里本发明使用的聚缩醛共聚物(A),其重均分子量为10000~500000是理想的,特别理想的是20000~150000。另外,本发明使用的聚缩醛共聚物(A),用1H-NMR检测,端基总量为15~150mmol/kg。端基总量20~100mmol/kg是特别理想的。在端基总量过少的场合,流动性显著恶化,注射成型等加工非常困难,表面粗糙显著。另外,在端基总量过多的场合,熔融粘度显著降低,在挤出等制造工序中,有时不能生成颗粒,或者,韧性显著下降,是不理想的。另外,聚缩醛共聚物(A),其中半缩甲醛端基量4mmol/kg以下是理想的,特别理想的是0~2mmol/kg。在半缩甲醛的端基量超过于4mmol/kg的场合,成型时伴随着聚合物的分解,产生发泡等问题。为了把半缩甲醛端基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供给聚合的单体、共聚单体总量中的杂质,特别是水分要控制在20ppm以下是理想的,特别理想的是10ppm以下。
另外,作为阳离子聚合催化剂,可以举出四氯化铅、四氯化锡、四氯化钛、三氯化铝、氯化锌、三氯化钒、三氯化锑、五氟化磷、五氟化锑、三氟化硼、三氟化硼二乙基醚络合物、三氟化硼二丁基醚络合物、三氟化硼二噁烷络合物、三氟化硼乙酸酐络合物(ァセチチックァンハィドレ-ト)、三氯化硼三乙胺络合物等三氟化硼配位化合物、过氯酸、乙酰基过氯酸酯、叔丁基过氯酸酯、羟基醋酸、三氯醋酸、三氟醋酸、对甲苯磺酸等无机及有机酸、三乙基氧鎓四氟硼酸盐、三苯基甲基六氟锑酸盐、烯丙基重氮鎓六氟磷酸盐、烯丙基重氮鎓四氟硼酸盐等复盐化合物、二乙基锌、三乙基铝、二乙基氯化铝等烷基金属盐、杂多酸、同多酸等。其中,特另是三氟化硼、三氟化硼二乙基醚络合物、三氟化硼二丁基醚络合物、三氟化硼二噁烷络合物、三氟化硼乙酸酐络合物、三氟化硼三乙胺络合物等三氟化硼配位化合物是理想的。这些催化剂也可以用有机溶剂预先加以稀释后使用。
在本发明所用的聚缩醛共聚物(A)制造时,对聚合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人们已知的装置,间歇式、连续式等任何一种方法均可。另外,聚合温度保持在65~135℃是理想的。聚合后的失活,是在聚合反应后往从聚合设备排出的反应产物中,或者,往聚合设备中的反应产物中添加碱性化合物或其水溶液来进行。
作为为了中和失活聚合催化剂的碱性化合物,可以采用氨或三乙胺、三丁胺、三乙醇胺、三丁醇胺等胺类,或者,碱金属、碱土类金属的氢氧化物碱类、其他已知的催化剂失活剂。另外,聚合反应后,往产物中迅速添加它们的水溶液使其失活的方法是理想的。在这种聚合方法及失活方法后,根据需要,还可用早先人们已知的方法进行洗涤、未反应单体的分离回收、干燥等。
下面对作为本发明配合成分的,以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以及具有羟基的多元醇脂肪酸酯(C)加以说明。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是往上述聚缩醛共聚物(A)中配合赋予抗静电成分。仅通过简单地异入交联结构使聚缩醛共聚物改性,其刚性提高,但抗静电性能不充分。反之,即使采用这种能赋予抗静电的成分,配合到没有交联结构的一般的聚缩醛树脂中,如上所述,可以赋予初期的抗静电性能,但刚性及长期抗静电性还不充分。反之,通过往这样的聚缩醛共聚物(A)中配合以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和/或具有羟基的多元醇脂肪酸酯(C),可制成刚性等诸特性和防静电兼有的优良的树脂组合物,这全部与所预期的结果惊人地相同,本发明人悉心探讨的结果被初次发现。
本发明使用的以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其中,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聚亚烷基醚单元是由碳原子数2~4个构成的脂肪族醚基为主要重复单元的聚醚,即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不管是否有侧链,对端基的种类也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例子,可以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1,4-丁二醇、氯醇橡胶(クロロヒドリラバ-)以及具有这些构成单元的共聚物二醇等,可以使用其中的1种或2种以上。这些化合物,从分子量较低的至分子量高的均可使用,然而,抗静电性能随着分子量增大有下降的倾向,因此,分子量20000以下,特别是400~1000左右是理想的。以这种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的配合量,相对于聚缩醛共聚物(A)100份(重量),为0.1~30份(重量),理想的为0.2~20份(重量),特别理想的为0.3~10份(重量)。当(B)成分的配合量过少时,作为本发明目的的抗静电性能的效果不充分,而当过大时,聚缩醛共聚物的特征失去,特别是强度、刚性等显著降低,是不理想的。
其次,本发明组合物中具有羟基的多元醇脂肪酸(C),是月桂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二烷酸、二十四烷酸、二十六烷酸、油酸、羟基硬脂酸等脂肪酸和丙三醇、季戊四醇、二甘油、山梨糖醇等多元醇反应制得的至少具有1个游离的羟基和至少有1个酯基的脂肪酸酯醇。具有这些羟基的多元醇脂肪酸酯(C)的配合量,相对于聚缩醛共聚物(A)100份(重量)为0.01~10份(重量),理想的为0.03~5份(重量),特别理想的为0.1~3份(重量)。
在本发明中,上述化合物(B)以及脂肪酸酯(C),即使仅配合其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以得到作为本发明目的的各种特性平衡的组合物,然而,通过并用这些成分,可使抗静电效果更加增强,得到更好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根据需要,配合经过选择的各种稳定剂的是理想的。作为稳定剂,可以举出受阻酚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无机盐、羧酸盐等任何1种或2种以上。而且,只要不影响本发明目的和效果,根据需要,可以添加一般的热塑性树脂中使用的添加剂,例如,染料、颜料等着色剂,润滑剂、脱模剂、表面活性剂或者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或有机纤维状、粉状、板状填料等1种或2种以上。
本发明组合物的配制,采用早先的作为树脂组合物配制法所用的人们已知的方法可容易地进行配制。例如,把各种成分混合后,用挤压机混炼、挤出、制成颗粒,把该颗粒的一定量加以混合、供给成型机成型后,制得目的组成制品的方法;把各种成分的1种或2种以上直接在成型机内成型的方法;任何一种均可使用。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又不受这些实施例所局限。还有,评价按下法进行。
[拉伸强度]
用注射成型机成型哑玲形试片,按ISO法进行测定。
[弯曲弹性模量]
用注射成型机成型试片,按IS0法进行测定。
[表面固有电阻]
按JIS K 6911测定表面固有电阻(Ω)。
实施例1~10
使用外侧带有通热(冷)介质的夹套和断面具有2个圆部分重合形状的机筒,和带搅拌叶片的旋转轴构成的连续式混合反应机。使带搅拌叶片的2根旋转轴分别以150rpm一边旋转,一边以表1中所示的比例添加三噁烷(a)、1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和1个分子中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再连续供给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的甲醛缩二甲醇,连续添加催化剂三氟化硼,其加量是相对于三噁烷为0.005%(重量),进行本体聚合。从聚合设备排出来的反应产物一边使其迅速通入破碎机,一边添加含三乙胺0.05%(重量)的60℃水溶液使催化剂失活。再经过分离、洗涤、干燥后,得到粗产品聚缩醛共聚物。
然后,相对于该粗产品聚缩醛共聚物100份(重量)添加三乙胺5%(重量)的水溶液为4%(重量)、季戊四醇基-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为0.3%(重量),用双螺杆挤出机,于210℃进行熔融混炼,去除不稳定部分。所得到的聚缩醛共聚物,通过以六氟异丙醇d2作为溶剂的1H-NMR测定确认该共聚物组成,或者,按照对应于各端基的峰面积进行定量,求出端基总量以及半缩甲醛端基量。
往以上述方法制得的聚缩醛共聚物(A)100份(重量)中,添加表1所示的化合物(B)、(C),再添加作为稳定剂的季戊四醇基-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0.03份(重量)以及三聚氰氨0.15份(重量),用双螺杆挤出机于210℃进行熔融混炼,制得颗粒状的聚缩醛树脂组合物。用上述方法评价物理性质的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5
对不使用1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配制的聚缩醛共聚物作为基体树脂的场合、把端基总量在本发明规定范围以外的聚缩醛共聚物作为基体树脂的场合、以及,不配合化合物(B)、(C)的场合等,与实施例同样制成颗粒状组合物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聚缩醛共聚物(A);聚合物组成 | 树脂组合物 | 拉伸强度(MPa) | 弯曲弹性模量(MPa) | 表面电阻(Ω) | ||||||||||||
三噁烷(a)份(重量) | (b)成分 | (c成分 | 端基总量(mmol/kg) | 丰缩甲醛端基量(mmol/kg) | (A)份(重量) | (B) | (C) | |||||||||
种类 | 份(重量) | 种类 | 份(重量) | 种类 | 份(重量) | 种类 | 份(重量) | |||||||||
实施例 | 1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63 | 0.4 | 100 | PEG | 5 | - | - | 61 | 2400 | 5.7×1012 |
2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63 | 0.4 | 100 | PEG | 5 | C1 | 0.5 | 60.5 | 2380 | 3.6×1011 | |
3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63 | 0.4 | 100 | PEG | 5 | C2 | 0.5 | 61 | 2400 | 4.2×1011 | |
4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63 | 0.4 | 100 | PPG | 5 | C1 | 0.5 | 61 | 2400 | 5.2×1011 | |
5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63 | 0.4 | 100 | PTMG | 5 | C1 | 0.5 | 59 | 2380 | 5.5×1011 | |
6 | 100 | PETGE | 0.12 | D0 | 1.7 | 62 | 0.4 | 100 | PEG | 5 | C1 | 0.5 | 58.5 | 2420 | 3.6×1011 | |
7 | 100 | BDGE | 0.07 | D0 | 1.7 | 48 | 0.3 | 100 | PEG | 5 | C1 | 0.5 | 57 | 2280 | 3.6×1011 | |
8 | 100 | GTGE | 0.09 | D0 | 1.7 | 57 | 0.3 | 100 | PEG | 5 | C1 | 0.5 | 59 | 2360 | 3.6×1011 | |
9 | 100 | TMPTGE | 0.10 | E0 | 0.9 | 56 | 0.3 | 100 | PEG | 5 | C1 | 0.5 | 60 | 2390 | 3.6×1011 | |
10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63 | 5.0 | 100 | PEG | 5 | C1 | 0.5 | 60*1 | 2380*1 | 3.6×1011*1 | |
比较例 | 1 | 100 | - | - | D0 | 1.7 | 63 | 0.3 | 100 | - | - | - | - | 65 | 2570 | 1.0×1016 |
2 | 100 | - | - | D0 | 1.7 | 63 | 0.2 | 100 | PEG | 5 | C1 | 0.5 | 55 | 1890 | 3.6×1011 | |
3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63 | 0.4 | 100 | - | - | - | - | 70.1 | 2758 | 1.0×1016 | |
4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10 | 0.4 | 100 | PEG | 5 | C1 | 0.5 | *2 | *2 | *2 | |
5 | 100 | TMPTGE | 0.10 | D0 | 1.7 | 200 | 0.4 | 100 | PEG | 5 | C1 | 0.5 | *3 | *3 | *3 |
*1:成型时有发泡现象。由于出现空隙,物理性质稍不稳定。
*2:粘度高,不能成型。
*3:粘度过低。用挤出机不能制成颗粒。
(b)成分
BDGE: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TMPTGE: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
GTGE: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
PETGE:季戊四醇四缩水甘油醚
(c)成分
DO:1,3-二氧杂戊环
EO:环氧乙烷
(B)成份
PEG:聚乙二醇(重均分子量4000)
PPG:聚丙二醇(重均分子量4000)
PTMG:聚1,4-丁二醇(重均分子量4000)
化合物(C)
C1:甘油单硬脂酸酯
C2:甘油单月桂酸酯
Claims (8)
1、一种聚缩醛树脂组合物,它是在由三噁烷(a)100份(重量)、1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0.0005~2份(重量)以及1个分子中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0~20份(重量)进行共聚得到的,且其端基总量为15~150mmol/kg的聚缩醛共聚物(A)100份(重量)中,配合以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0.1~30份(重量)和/或具有羟基的多元醇的脂肪酸酯(C)0.01~10份(重量)构成的。
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1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是选自二缩水甘油醚化合物、三缩水甘油醚化合物以及四缩水甘油醚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
3、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1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b)是选自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以及季戊四醇四缩水甘油醚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
4、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1个分子中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的共聚比例为0.05~15份(重量)。
5、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1个分子中具有1个环状醚单元的化合物(c)是选自环氧乙烷、1,3-二氧杂环戊烷、1,4-丁二醇缩甲醛以及二甘醇缩甲醛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
6、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聚缩醛共聚物(A)的端基总量为20~100mmol/kg。
7、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聚缩醛共聚物(A)是具有4mmol/kg以下的半缩甲醛端基量的聚缩醛共聚物。
8、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组合物,其中,以聚亚烷基醚单元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化合物(B)是选自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1,4-丁二醇以及具有这些结构单元的共聚物二醇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0188068A JP2002003696A (ja) | 2000-06-22 | 2000-06-22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 |
JP188068/00 | 2000-06-22 | ||
JP188068/2000 | 2000-06-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0108A CN1330108A (zh) | 2002-01-09 |
CN1232552C true CN1232552C (zh) | 2005-12-21 |
Family
ID=18687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112202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2552C (zh) | 2000-06-22 | 2001-06-22 | 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2003696A (zh) |
CN (1) | CN123255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72302B2 (ja) * | 2003-09-30 | 2010-06-02 |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ポリアセタール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5232404A (ja) * | 2004-02-23 | 2005-09-02 |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 |
JP2005263929A (ja) * | 2004-03-17 | 2005-09-29 |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 離形性に優れた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 |
JP2005263928A (ja) * | 2004-03-17 | 2005-09-29 |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の組成物 |
CN103772896A (zh) * | 2014-01-24 | 2014-05-07 | 南通红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导热pom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47609A (en) * | 1985-10-25 | 1987-03-03 | Celanese Corporation | Low wear polyacetal with antistatic properties |
JPS63260949A (ja) * | 1987-04-03 | 1988-10-27 | ヘキスト・セラニー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ポリアセタール成形用組成物 |
JPH04339831A (ja) * | 1991-05-17 | 1992-11-26 | Polyplastics Co | 分岐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製薄肉成形品 |
JP3017376B2 (ja) * | 1993-06-18 | 2000-03-06 |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 高重合度ポリオキシメチレン3元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
JPH08127701A (ja) * | 1994-10-28 | 1996-05-21 | Asahi Chem Ind Co Ltd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 |
JP3169548B2 (ja) * | 1996-04-12 | 2001-05-28 |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並びにその成形品 |
JP3115533B2 (ja) * | 1996-06-07 | 2000-12-11 |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並びに成形品 |
-
2000
- 2000-06-22 JP JP2000188068A patent/JP2002003696A/ja active Pending
-
2001
- 2001-06-22 CN CN 01122029 patent/CN123255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2003696A (ja) | 2002-01-09 |
CN1330108A (zh) | 2002-0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277577A (en) |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sitions on the basis of oxymethylene polymers | |
CN100349941C (zh) | 聚甲醛共聚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 |
EP0319290A2 (en) | Resin composition | |
EP1887043A1 (en) | Polyacetal resin composition | |
EP1630198B1 (en) | Polyacetal resin composition | |
EP1861443A1 (de) | Verfahren zur entfernung von restmonomeren aus polyoxymethylenen | |
EP1321546B1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flat yarn made of polyoxymethylene resin | |
CN1232552C (zh) | 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 |
EP1508592B1 (en) | Polyacetal resin composition | |
JP2928823B2 (ja) | ポリオキシメチレン組成物 | |
CN1196726C (zh) | 聚缩醛共聚物 | |
CN103534311B (zh) | 具有漩涡状或大理石状外观的模制制品和用于制造其的组合物 | |
CN1153813C (zh) | 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 |
US6753368B2 (en) | Branched polyacetal resin composition | |
JP4937436B2 (ja) | ポリアセタール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208333B2 (ja)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 | |
JP4979856B2 (ja)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 | |
US6426393B1 (en) | Polyacetal copolym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JP3115473B2 (ja) | 変性ポリオキシメチレ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法 | |
CN1376181A (zh) | 支化聚缩醛树脂组合物 | |
JP4429536B2 (ja) | ポリアセタール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208351B2 (ja)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 |
JPH09324106A (ja)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並びに成形品 | |
JP3957893B2 (ja) | 摺動部品 | |
JP2002003695A (ja) | ポリアセタール樹脂組成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21 Termination date: 2013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