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5945C - 车辆用燃油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燃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15945C
CN1215945C CN 02149462 CN02149462A CN1215945C CN 1215945 C CN1215945 C CN 1215945C CN 02149462 CN02149462 CN 02149462 CN 02149462 A CN02149462 A CN 02149462A CN 1215945 C CN1215945 C CN 12159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oil
mentioned
fuel tank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14946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20035A (zh
Inventor
冈田直树
西原和宏
石野胜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20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00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59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59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在燃油供油口21的近旁设置副油箱19,将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连接到该副油箱19,在连接管18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17,上述副油箱19具有比上述连接管18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上述供油口21注入的燃油接触的燃油注入接受面19f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上述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这样,可抑制从供油口溢出燃油,同时,可增加单位时间的供油量,而且,可使副油箱紧凑,在有限的配置空间也可配置副油箱和供油口。

Description

车辆用燃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机动二轮车和三轮车等车辆的燃油系统。
背景技术
过去,在机动二轮车等设置车架的前叉立管,在该前叉立管可自由回转地插通转向轴,在设置该前叉立管的车身前部设置向燃油箱供给燃油的供油口。从该供油口由供油枪供给燃油(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41929号公报)
另外,为了对应燃油箱内的压力变化,设置有通气管,通过该通气管与大气连通,从而抑制燃油箱内的压力上升和负压增大。
发明内容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技术中,当将供油枪插入到供油口注入燃油时,存在搅拌起泡的燃油从供油口溢出的危险,当不溢出地一点一点注入时,存在单位时间的供油量减少的问题。为了防止这一点,也有在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的场合,但如不确保大的容量,则不能有效地防止溢出,所以难以配置到空间上存在制约的场所。
另外,供油时,如供油枪的位置从供油口错开或燃油供得过多,则燃油溢到供油口的周围,在该场合,存在燃油附在车身和积在车身罩内的危险。
另外,通气管从设于下端部的开口排出空气,同时,为了即使在该开口堵塞的场合也可确保排气,另行设置旁通通道,所以,存在构造复杂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该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可抑制从供油口溢出燃油,增加单位时间的供油量,而且可使副油箱紧凑,在有限的空间也可配置副油箱和供油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供油时燃油溢落到供油口周围的场合,也可良好地将该燃油排出到车外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化通气管等的构造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供油时燃油溢落到供油口周围的场合,也可接受该燃油防止附到车身并可在非供油时使供油口周围紧凑化从而提高外观性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1项发明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在燃油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将连接管的上端部连接到该副油箱,在连接管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上述副油箱具有比上述连接管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上述供油口注入的燃油接触的燃油注入接受面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上述连接管的连接部。
第2项发明在第1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供油口的轴线和与上述副油箱的连接部的上述连接管的轴线不同轴,或交叉或错开。
第3项发明在第1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具有上述供油口的供油筒插入到上述副油箱内,将燃油油面的上升使得上述供油筒与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的连通被阻断时的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形成为空气聚集部,在该副油箱内上部空间连接另一端向大气开放的通气管。
第4项发明在第3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副油箱的上部形成朝外方凸出以确保规定的空气聚集部容积的凸出部。
第5项发明的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的特征在于:在设置车架的前叉立管的车身前部设置将燃油供给到燃油箱的供油口,在该供油口的周围设置接受溢出到该供油口周围的燃油的燃油接受部,用于将积在该燃油接受部内的燃油排出到车外的排泄软管的上端部连接到上述燃油接受部,该排泄软管延伸到下方,从该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将燃油排出到车外。
第6项发明在第5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位于覆盖车身下方的车身罩的上侧,在该车身罩形成用于将从上述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流落的燃油排出到车外的排出开口,该排出开口形成在上述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的正下方位置的靠车辆后方的部位。
第7项发明在第5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排出开口的后例形成朝上方延伸的隔断壁,由该隔断壁阻挡从上述排出开口进入到上述底罩内的泥水等。
第8项发明在第5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供油口的近旁连接通气管的一端部,将另一端部连接到上述排泄软管。
第9项发明在第5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车身可自由开闭地设置盖,通过打开该盖上述供油口可露出,在上述供油口的周围可自由折叠地设置由弹性体构成的燃油接受部,与上述盖的开动作连动地打开上述燃油接受部。
第10项发明在第9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由柔性的带连接上述燃油接受部和上述盖。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油接受部和排泄软管的侧面图。
图2为从车辆前方观看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正面图。
图3为从车辆后方观看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背面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俯视图。
图5为从上方观看该实施方式的底罩的排出开口周围的图。
图6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沿图5的A-A线的断面图。
图7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5对应的图。
图8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沿图7的B-B线的断面图。
图9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油箱的侧面图。
图10为从车辆后方观看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油箱的图。
图1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油箱的断面图。
图1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油筒的前端部侧的透视图。
图1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侧面放大图。
图1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放大图。
图15为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泄软管和管用透气软管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图16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翻转阀的放大断面图。
图17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示意侧面概图。
图18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示意平面概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该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侧面图。
图20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主视断面图。
图21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非供油时的供油部周围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22为示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供油时的供油部周围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23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图22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构造。图中的符号11为踏板型摩托车式车辆的车架,在该车架的车辆前部设置可自由回转地插通图中省略的转向轴的前叉立管12,从该前叉立管12朝后方的斜下方延长主管13,同时,在该主管13的左右配置一对下伸管14。
在搁脚板下侧的车架11支承作为“燃油箱”的主油箱17,从该主油箱17的前端部的上面部延长作为“供油管”的连接管18,在该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配置具有比该连接管18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的副油箱19,从该副油箱19朝斜上方凸设供油筒20,在该供油筒20的上端部形成供油口21,另外,设置开闭该供油口21的燃油接受部盖22。
该供油筒20在中间部形成凸缘部20a,该凸缘部20a以下的下侧部20b通过副油箱19的插入开口19d插入到副油箱19内,该凸缘部20a以上的上侧部20c凸出到副油箱19的外侧。
其下侧部20b的前端部20d的直径形成得较细,如图11和图12所示那样,形成供油枪P的前端部P1接触的阻挡部20e,同时,形成狭缝部20f。
该供油筒20的前端部朝向斜下方地设定,该前端部20d与副油箱19的倾斜面19e相向地设定。通过供油口21从供油枪P注入的燃油冲击该倾斜面19e的燃油注入接受面19f。
该燃油注入接受面19f相对燃油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副油箱19朝向下方使直径逐渐变细地改变断面,与形成于下端部的筒部19c平滑地连接。
该筒部19c的下端开口19g的直径与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的直径大体相同地形成,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连接到该副油箱19的下端开口19g。
另外,该副油箱19的燃油注入接受面19f以上的上侧如图2所示那样,从车辆前侧观看时呈四角形,形成朝外方凸出的凸出部19h,从该四角形的部位朝下方逐渐减小宽度地形成。
如图9所示,燃油油面F上升使得供油筒20与副油箱19内的上部空间的连通状态被阻断时,其上部空间成为空气聚集部,由该凸出部19h确保空气聚集部的规定的容积。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从车辆侧方观看的状态下,使供油筒20的轴线O1与副油箱19的筒部19c(连接部)的连接管18的轴线O2不同轴,而使其交叉。另外,如图10所示,在从车辆后方观看的状态下,使供油筒20的轴线O1与副油箱19的简部19c(连接部)的连接管18的轴线O2不同轴,而使其错开。
在该副油箱19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将安装片19a延伸到周围,由螺钉25将该安装片19a固定到四角形的支承管24,该支承管24固定于前叉立管12。
在该供油口21的周围配置用于接受溢落到该供油口21周围的燃油的燃油接受部26,该燃油接受部26呈上方开放的四角形的箱形,通过折叠线部26a从图1所示状态朝箭头方向折叠。
供油时,如图13所示那样,通过打开设于腿防护罩28的盖28a,而展开该燃油接受部26,通过关闭盖28a而折叠燃油接受部26。
在该燃油接受部26的底部连接将聚集于该燃油接受部26内的燃油排出到车外的排泄软管27的上端部27a,该排泄软管27延长到下方(大体正下方),从该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将燃油排出到车外。
该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倾斜地、朝向车辆前方地形成。
该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如图1和图6所示那样,位于作为“车身罩”的、覆盖车身下方的底罩29的上侧。
在该底罩29上形成将从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流下来的燃油排出到车外的排出开口29a,该排出开口29a形成于比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正下方位置的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另外,在该底罩29,将朝上方凸出的周壁29b形成在排出开口29a前侧的燃油滴下的位置周围,在该周壁29b的内侧,平行地形成多个(共3根)朝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肋29c(参照图5)。
另外,在该排出开口29a的后侧形成大体朝上方延伸的作为“隔断壁”的纵壁29d,同时,在该纵壁29d的上端部形成朝车辆前方大体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作为“隔断壁”的顶壁29e。
由该纵壁29d和顶壁29e阻挡通过排出开口29a如图6中箭头a所示那样进入到底罩29内的泥水等。
另外,该底罩29的排出开口29a部分设定成在成形时可朝图6中箭头b方向起模的形状。
另一方面,该排泄软管27的下端部连接有作为“通气管”的管用透气软管30的下端部30b,呈3叉状,如图2所示那样,该管用透气软管30的上端部30a连接到副油箱19的上面部19b,通过该管用透气软管30进行主油箱17内的压力调整。
另外,在该管用透气软管30上,设置当车辆倒下时防止燃油排出到外部的翻转阀(roll over valve)32(参照图2)。该翻转阀32如图16所示那样,在外壳32d内设置分隔壁32a,同时,在该分隔壁32a上设置连通口32e,该连通口32e由开闭阀32b自由开闭,该开闭阀32b由弹簧32c朝图16中的上方压紧。
在车辆呈立起的状态下,由开闭阀32b的自重压缩弹簧32c,连通口32e处于打开状态;当车辆翻倒时,由该弹簧32c的压紧力关闭该连通口32e,防止燃油从连接管18侧向车外的泄漏。
另外,如图1所示那样,在主油箱17的上面部连接箱用透气软管31的下端部31b,同时,如图14所示那样,将该箱用透气软管31的上端部31a连接到上述供油筒20。
下面说明作用。
在拆下燃油接受部盖22,从供油口21由供油枪P供油的场合,可能出现供油枪从供油口21脱开或由过量供油使燃油溢落到供油口21周围的情况。该溢出的燃油聚集到设于该供油口21周围的燃油接受部26,通过从该燃油接受部26朝正下方延长的排泄软管27从底罩29的排出开口29a排出到车外。
这样,可防止溢出的燃油积在车身罩内或附到车身。
另外,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如图6所示那样,位于覆盖车身下方的底罩29的上侧,所以,可防止由行走时溅起的泥水或灰尘等导致该下端开口27b堵塞。
另外,底罩29的排出开口29a形成在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的比正下方位置靠车辆后方的部位,所以,可与上述构造一起,防止从该排出开口29a进入的泥等堵塞该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
另外,由于在底罩29上平行地形成有多个朝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肋29c,所以,从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滴下的燃油,由该导向肋29c整流后流向车辆后方,并迅速地从底罩29的排出开口29a排出。
而且,从底罩29的排出开口29a进入的泥水等由形成于该排出开口29a后侧的纵壁29d和顶壁29e挡住,从而可防止其进入到底罩29内。
另外,这样的底罩29的排出开口29a周围的构造由于可以通过朝图6中的箭头b方向起模而一体成型,所以,成型也简单。
本发明不限于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导向肋29c,也包含如图7和图8所示那样未形成导向肋29c的场合。但是,形成导向肋29c的场合可如上述那样迅速地从排出开口29a排出溢落的燃油。
另一方面,在将该供油枪P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插入到供油筒20的场合,供油枪P的前端部P1接触到供油筒20的阻挡部20e而停止,从而不会冲撞到副油箱19的倾斜面19e而将其损伤。
在该状态下从供油枪P喷射燃油时,从供油筒20的狭缝部20f如图11中箭头所示那样喷射,冲击副油箱19的倾斜面19e。
该燃油沿该倾斜面19e朝下方流动,经过副油箱19的筒部19c,通过连接管18供给到主油箱17内。
此时,由于朝燃油注入接受面19f的下侧朝下方逐渐变细地改变断面,该副油箱19的下端开口19a的直径与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的直径形成得大体相等,连接管18的上端部18a连接到副油箱19的下端开口19a,所以,注入的燃油的通道没有急剧的断面变化地平滑连接,所以,副油箱19内不起泡,可以抑制燃油从供油口21溢出,使从供油枪P注入的燃油平稳地流入到连接管18。
结果,可抑制燃油从供油口21溢出,增加单位时间的供油量。
另外,副油箱19的在燃油注入接受面19f以上的部位形成空气聚集部,在该空气聚集部上,形成从车辆前侧观看时大体成为四角形地朝侧方凸出的凸出部19h,从而可增大副油箱19上部侧的空气聚集部等的容积。
在关闭供油口21的密闭状态下,如主油箱17的内压上升,则主油箱17内的空气通过箱用透气软管31排出到供油筒20内,通过与该供油筒20连通的副油箱19的内空气通过管用透气软管30进入到排泄软管27内,从该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等排出。这样,可抑制主油箱17内的压力的上升。该箱用透气软管31连接于主油箱17的最上部位置,所以,不会在满箱状态下在主油箱17内侧形成空气聚集部,空气聚集部如上述那样形成于副油箱19。
这样,由于该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也可作为管用透气软管30的排出口利用,所以,没有必要分别设置开口,可简化构造。
另外,虽然该下端开口27b如上述那样基本上不堵塞,但在万一堵塞的场合,副油箱19内的空气也可通过管用透气软管30从排泄软管27的上端部27a排出。这样,没有必要另行在管用透气软管30配置旁通通道,可简化构造。
当主油箱17内的压力下降时,与上述相反,通过排泄软管27和管用透气软管30将外气吸入到副油箱19内,可抑制主油箱17内的压力的下降。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7和图1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配置了净化器37。
即,该净化器37配置在管用透气软管30上,从该净化器37延长旁通管38,连接到化油器39。
这样,通过该管用透气软管30来到的空气中的燃油成分在该净化器37内被吸附,从而不会直接排放到车外。另外,吸附于该净化器37的燃油成分通过旁通管38吸引到化油器39,供给到发动机侧。
这样,可以抑制包含燃油成分的空气从排泄软管27的下端开口27b直接排出。
其它构成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管用透气软管30的下端部30b连接到排泄软管27的下端部,但不限于此,也可将管用透气软管30的下端部30b连接到排泄软管27的下端部以外的中间部等其它位置。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19-图23示出第9和10项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19为作为本发明的车辆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侧面图,该车辆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燃油系统构造”的供油部构造,图20为该轻便摩托车式机动二轮前部的正断面图。
在图19所示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101的车身前方上部设置前叉立管102,在该前叉立管102内可自由回转地插通转向轴103。在该转向轴103的上端安装转向手把104,在该转向轴103的下端安装前叉105,在该前叉105的下端部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前轮106。
另外,从上述前叉立管102朝车身后方沿斜下方延伸下伸管107后弯折,然后朝车身方向大体水平地延伸,从该下伸管107上分出左右一对后撑竿108,朝车身后方倾斜向上地延伸设置。
不过,车身前部的上述前叉立管102、下伸管107等由树脂制的前罩109覆盖,该前罩109的后半部构成同样由树脂制成的腿防护罩110。
另外,在上述转向手把104的后方配置车座111,在该车座111与转向手把104之间设置低底盘式的搁脚台112。在该搁脚台112的下方的空间里配置燃油箱113。
另外,在上述搁脚台112后方的上述车座111的下方,设置作为动力装置的一体摆动式发动机114。
上述机组摆动式发动机114配置在车身的左侧,通过一体化传动箱116而构成,该传动箱116通过内置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15、在图中未示出的V形皮带式自动变速器、及减速机构构成,传动箱116从发动机115的车身左侧起朝车身后方延伸,在其后端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后轮117。在传动箱116的上部安装空气滤清器118,从该空气滤清器118朝车身前方延伸的进气管119连接到上述发动机115的进气系,在其中途设置化油器120。
具有以上构成的机组摆动式发动机114通过连杆机构122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在固定于上述后撑竿108的发动机悬架121,其后端与后轮117一起通过后减震器123支承于后撑竿8。
另一方面,车身的车座111以下的部位由树脂制的车身罩124覆盖,在该车身罩124内的上述机组摆动式发动机114的上方通过前后的横向构件126、127将上面开口的行李箱125安装配置到后撑竿108,在该行李箱125上支承上述车座111。在这里,车座111的前端以铰链128为中心朝上下回转,对上述行李箱125进行开闭。在左右的后撑竿108上除了架设上述横向构件126、127之外还架设横向构件129,在横向构件126、127上安装提梁130。
在本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101中,将小容量的副油箱131配置到由车身前部的上述前罩109和腿防护罩110围成的空间内的上述前叉立管102的左侧,在前叉立管102的右侧配置蓄电池132(参照图20)。
从上述副油箱的底部朝下方延伸的柔性的燃油软管133连接到配置于搁脚台112下方的大容量的上述燃油箱113。在副油箱131的靠前侧上部倾斜地立设供油口134,在该供油口134上覆盖可装拆的箱盖135,在该供油口134的周围围住该供油口134地设置燃油接受部136。
上述燃油接受部用于接受供油时从供油口溢出的燃油(汽油),溢流管137从其底部朝下方延伸,该溢流管137的下端在燃油箱113的前方的车身下部向大气中开口。
通气软管138从副油箱131的上部朝下方延伸,该通气软管138连接到倾斜配置于上述燃油箱113左侧方的净化器139的后面。在这里,净化器139为将从副油箱131通过通气软管138导入的燃油气体分离成燃油和空气的装置,由其分离的燃油由进气负压吸引而通过软管140供给到上述化油器120,分离出来的空气通过软管141向上述溢流管137导向,并从溢流管137放出到大气中。
另一方面,在车座111前部下方的、由车身罩124覆盖的上述行李箱125的前端部近旁,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托架将燃油泵142安装配置于上述横向构件129。在该燃油泵142上连接从发动机115的进气系统延伸的负压软管143,该燃油泵142由进气气压的脉冲驱动,从燃油箱113经过燃油软管144吸引燃油而使该燃油升压,经过燃油软管145将该燃油供给上述化油器120,用于形成混合气。在化油器120中形成的混合气供给到机组摆动式发动机114的发动机115用于燃烧。
在这里,根据图21和图23说明本发明的供油部构造。图21为示出非供油时的供油部周围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图22为示出供油时的供油部周围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图23为图22的A向图。
与覆盖腿防护罩110的上述副油箱131的供油口134部分相向的部分上局部有开口,该开口部由树脂制的盖146开闭。即,盖146的下部由轴147可回转地枢支于腿防护罩110,在形成于其上部外面的凹部146a设置解除杆(开启器)148。
上述解除杆148弯曲成曲柄状地形成,可回转地枢支于轴149,并由复位弹簧150朝单向(图21中的顺时针方向)加载。
如图21所示,在非供油时关闭盖146的状态下,解除杆148的钩状的前端与从腿防护罩110侧朝下方凸出的接合凸起110a接合,防止盖146的打开,维持其关闭状态。
覆盖副油箱131的供油口134的周围地设置的上述燃油接受部136在供油时接受从供油口134溢出的燃油,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燃油接受部136由橡胶等弹性体成形为折皱状,可自由折叠。
在该燃油接受部136一体设置可挠曲的带151,该带151的端部嵌入到一体凸设于上述盖146内面的凸起146b而固定。即,燃油接受部136由带151连接到盖146。如图23所示,在带151形成用于嵌入箱盖135的圆孔151a。带151也可独立于燃油接受部136地构成。
如图21所示,在非供油时,在关闭盖146的状态下,燃油接受部136和带151一起在折叠状态下收容于腿防护罩110内的空间。
供油时,如驾驶者将手插入到盖146的凹部146a,克服复位弹簧150施加的载荷,朝上方推起解除杆148,则该解除杆148以轴149为中心朝图21的逆时针方向回转,所以,其前端部与腿防护罩110例的凸起110a的接合解除。如在该状态下朝前拉动解除杆148,则盖146以轴147为中心朝前面回转,如图22所示那样打开,但该盖146和燃油接受部136由带151连接,所以,由盖146的开动作,使带151拉动燃油接受部136,如图所示那样将其打开。即,与盖146的开动作连动地打开燃油接受部136。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自由折叠的折皱状燃油接受部136在供油时与盖146的开动作连动地打开,所以,可确保该燃油接受部136所需要的足够的容量,供油作业容易进行,同时,由燃油接受部136确实地接受供油时从供油口134溢出的燃油,从溢流管137将该接受到的燃油排出到车身下方的地面。进行该供油时,由点划线在图22中示出的那样,如将该供油时从供油口134拆下的箱盖135嵌入到带151的圆孔151a(参照图23),则可在清洁的状态下保持该箱盖135,同时,可由该箱盖135的重量牵拉带151,确实地打开燃油接受部136。
在供油时以外的关闭盖146的图21示出的状态下,燃油接受部136和带151在腿防护罩110内以紧凑地折叠的状态收容,所以,供油口134周围紧凑化。另外,可使腿防护罩110的外面与盖146的外面构成连续的平滑平面地平坦化,不必如现有技术那样,使腿防护罩110的一部分凸出,由此可提高供油部134周围的外观性,而且,也不会限制驾驶者的腿的空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项发明,在燃油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将连接管的上端部连接到该副油箱,在连接管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副油箱具有比连接管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供油口注入的燃油接触的燃油注入接受面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连接管的连接部,所以,注入的燃油的通道没有急剧断面变化地平滑地连接,所以,不在副油箱内起泡,可抑制从供油口溢出,从供油枪注入的燃油可平滑地流入到连接管及主油箱。这样,可抑制从供油口溢出燃油,同时,可增加单位时间的供油量。另外,由于平稳流动,所以,可使各副油箱的容量紧凑,在有限的配置空间也可配置副油箱和供油口。而且,通过在连接管的上侧设置具有比其断面积大的副油箱,可使供油时的液面上升变慢,从而可抑制倒流。
根据第2项发明,供油口的轴线和与副油箱的连接部的连接管的轴线不同轴地交叉或错开,所以,燃油不会直接喷射到上升的供油液面,可进一步抑制倒流。
根据第3项发明,在副油箱侧设置空气聚集部,不需要在主油箱侧设置空气聚集部,所以,可增大在主油箱侧的燃油储存量。
根据第4项发明,通过在副油箱的上部形成凸出部,可确保空气聚集部的容积。
根据第5项发明,溢落到供油口周围的燃油积到设于该供油口周围的燃油接受部,通过从该燃油接受部朝下方延长的排泄软管排出到车外,所以,可防止溢出的燃油积到车身罩内或附着到车身。
根据第6项发明,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位于覆盖车身下方的车身罩的上侧,所以,可防止行走时溅起的泥水和灰尘等封闭其下端开口而导致堵塞。
另外,车身罩的排出开口形成在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的正下方位置的靠车辆后方的部位,所以,可防止从该排出开口进入的泥等堵塞该排泄炊软管的下端开口。
根据第7项发明,从车身罩的排出开口进入的泥水等由形成于该排出开口后侧的隔断壁阻挡,从而可防止其进入到车身罩内。
根据第8项发明,溢落到供油口周围的燃油积到设于该供油口周围的燃油接受部,通过从该燃油接受部延长到下方的排泄软管排出到车外,所以,可防止溢出的燃油积到车身罩内或附着车身。
另外,在关闭供油口的状态下,燃油箱内的压力变化,例如在燃油箱内的压力变高的场合,空气从通气管的下端部通过排泄软管排出到车外,另外,在主油箱内的压力变低的场合,外界空气从车外通过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等吸入到通气管内,进而吸入到燃油箱内侧,从而可将主油箱内的压力调整到规定压力。
另外,也可将该排泄软管的下端开口用作通气管的开口,所以,不需要分别设置开口,可简化构造。
另外,即使在其下端开口堵塞的场合,也可通过排泄软管的上端部进行空气的进排,不需要在通气管另行设置旁通管,可简化构造。
根据第9项发明,可自由折叠的折皱状燃油接受部在供油时与盖的开动作连动地打开,所以,可在该燃油接受部确保所需足够容量,使供油作业容易化,同时,可由燃油接受部确实地接受供油时从供油口溢出的燃油并将其排出。另外,在供油时以外的关闭盖的状态下,燃油接受部在腿防护罩内以紧凑折叠的状态收容,所以,供油口周围紧凑化,外观性得到提高。
根据第10项发明,由柔性的带连接燃油接受部和盖,所以,可确实地与盖的开动作连动地打开燃油接受部。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燃油系统,在燃油供油口的近旁设置副油箱,将连接管的上端部连接到该副油箱,在连接管的下端部连接主油箱,上述副油箱具有比上述连接管的断面积大的断面积,从上述供油口注入的燃油冲击的燃油注入接受面相对燃油的注入方向使燃油的流动方向成钝角地倾斜,平滑地连接到与上述连接管的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油口的轴线和与上述副油箱的连接部的上述连接管的轴线不同轴地或交叉或错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供油口的供油筒插入到上述副油箱内,将由于燃油油面的上升使得上述供油筒与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的连通被阻断时的上述副油箱内上部空间形成空气聚集部,在该副油箱内上部空间连接另一端向大气开放的通气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副油箱的上部形成朝外方凸出以确保规定的空气聚集部容积的凸出部。
CN 02149462 2001-11-20 2002-11-19 车辆用燃油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59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54086 2001-11-20
JP354086/2001 2001-11-20
JP359424/2001 2001-11-26
JP359423/2001 2001-11-26
JP2001359423 2001-11-26
JP2001359424 2001-11-26
JP376199/2001 2001-12-10
JP2001376199 2001-12-10
JP325494/2002 2002-11-08
JP2002325494A JP2003237663A (ja) 2001-11-20 2002-11-08 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0035A CN1420035A (zh) 2003-05-28
CN1215945C true CN1215945C (zh) 2005-08-24

Family

ID=275320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14946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5945C (zh) 2001-11-20 2002-11-19 车辆用燃油系统
CN 0228587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04342Y (zh) 2001-11-20 2002-11-19 车辆用燃油系统的构造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28587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04342Y (zh) 2001-11-20 2002-11-19 车辆用燃油系统的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3237663A (zh)
CN (2) CN1215945C (zh)
TW (1) TWI2563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5587B2 (ja) 2003-09-17 2009-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吸入パイプの端末構造
EP1990264B1 (en) * 2007-05-11 2015-08-26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supply structure for small-type vehicle
JP2010215214A (ja) * 2009-02-19 2010-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337558B2 (ja) * 2009-03-31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液体貯留部構造
JP5775560B2 (ja) * 2013-12-06 2015-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5584566B (zh) * 2014-10-24 2021-09-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速克达型车辆
CN106427540B (zh) * 2016-12-16 2019-02-1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防反喷的燃油加注系统
JP6797953B2 (ja) * 2019-02-13 2020-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1133758A (ja) 2020-02-26 2021-09-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0035A (zh) 2003-05-28
JP2003237663A (ja) 2003-08-27
TW200301736A (en) 2003-07-16
CN2604342Y (zh) 2004-02-25
TWI256355B (en) 2006-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06706A (zh) 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
CN1234552C (zh) 电动车
CA2496200C (en) A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a saddle ride type four-wheel vehicle
CN1215945C (zh) 车辆用燃油系统
CN1751956A (zh) 鞍乘型车辆
CN1385333A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CN1721263A (zh) 摩托车
CN1082140C (zh) 两轮摩托车的增压装置
CN1705816A (zh) 自动二轮车的燃料供给装置
CN101210532B (zh) 摩托车的燃料供给装置
CN1229572C (zh) 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燃料软管的安装结构
JP4354662B2 (ja) 燃料装置
JP4152733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CN2758120Y (zh) 车辆用燃油系统构造
CN1251917C (zh)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CN1080376C (zh) 油箱及具有该油箱的通用发动机
CN1721686A (zh) 发动机
CN1295942A (zh) 油箱
CN1230343C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用燃料系统
JP2003182674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新気取入構造
CN1226534C (zh) 机动两轮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防水结构
CN1084435C (zh) 内燃机的吸气装置
CN1308591C (zh) 燃料喷射发动机的喷射器布局结构
CN1328106C (zh) 摩托车
CN1254401C (zh)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的挡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