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977C - 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6977C
CN1186977C CNB008107130A CN00810713A CN1186977C CN 1186977 C CN1186977 C CN 1186977C CN B008107130 A CNB008107130 A CN B008107130A CN 00810713 A CN00810713 A CN 00810713A CN 1186977 C CN1186977 C CN 118697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rva
water tank
water
larva raising
crustace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8107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62857A (zh
Inventor
萨蒂士·米卡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stralian Gulf Lobster Prod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stralian Fres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 Pt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stralian Fres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 Pty Ltd filed Critical Australian Fres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 Pty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2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2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69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697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8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aquatic animals, e.g. fish, crustaceans or mollus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9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crustaceans, e.g. lobsters or shri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2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 A23K10/22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from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Zoolog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Bird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Meat, Egg Or Seafood Products (AREA)
  • Pretreatment Of Seeds And Plants (AREA)
  • Feed For Specific Animals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包括步骤:提供一个容纳幼虫饲养液的水箱(50);通过出口将已消毒和过滤的幼虫饲养液持续供给到水箱(50),该出口适于引起饲养液的水平循环,出口处水流速度可防止伤害幼虫;通过一个排水装置持续排出该饲养液,该装置包括一个幼虫筛网;以及维持所述饲养液在选定的温度上。实现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的设备,包括水箱的彼此闩住和密封的模块化的管道部件(51,52),两个附属水箱(53,54),与温度控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紫外线消毒单元(55)和循环已过滤和预消毒的饲养液的潜水泵。还提供了一种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可实现甲壳类幼虫饲养商用产业化。

Description

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壳类幼虫的饲养方法及其设备。
本发明对幼虫的饲养方法和设备特别适用于但不仅限于扁虾(Thenusspp.),而且也将以该应用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目的。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和发明原理也可使用于其它品种的应用,例如岩龙虾(rock lobster)和拟蝉虾(slipper lobster)幼虫。
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尝试,来发展甲虫类商用品种的饲养方法。为了用数字说明这些集中于岩龙虾和拟蝉虾幼虫的饲养方法,在表1中给出了这些方法的简要说明。
表1
      品种          发明人                  存活率   存活数量       水箱大小
南非岩龙虾          Kittaka(1988)           <1%    15,000中1只    100l
(Jasus lalandii)
南活岩龙虾          -Kittaka等(1988)        <1%    16,000中2只    100l
(Jasus edwardsii)   -lllingworth等(1997)    <1%    6,000中1只     72l×4
欧洲岩龙虾          Kittaka和lkegami        <1%    5,000中1只     100l
(Palinurus elephas) (1988)
日本岩龙虾          -Yamakawa等(1989)       <1%    1,000中1只     1l的盆
(Palinurus          -Kittaka和Kimura        <1%    20,000中2只    100l
japonicus)          (1989)
拟蝉虾              Takahashi和Saisho(1978) 1.8%    6/330(仔虾)    100l
(Ibacus spp.)       Marinovic(1994)         15%     40中6只        7l
在表2中给出了龙虾饲养的结果的年表。
年代 海湾龙虾品种    存活率 其他品种           存活率
19781988198819881989199419951997 成功通过小容器  每升1只幼虫饲养幼虫        到100只(1L玻璃盆)    (0-80%存活率) 拟蝉虾(Ibacus spp.)Takahashi和Saisho  40只中6只南非岩龙虾(Jasus lalandii)Kittaka            15,800中1只南活岩龙虾(Jasus edwardsii)Kittaka等          16,000中2只欧洲岩龙虾(Palinurus elephas)Kittaka和lkegami   5000中1只日本岩龙虾(Palinurusjaponicus)Yamakawa等         1,000中1只Kittaka和Kimura    20,000中2只拟蝉虾(Ibacus peronii)Marinovic等        330中6只南活岩龙虾(Jasus edwardsii)Kittaka等          6,000中1只
现有的用于岩龙虾和拟蝉虾幼虫的商业化研究的主要的四种饲养箱系统是,塔斯马尼亚水产和渔业研究所(TAFI)研制的用于南活岩龙虾(Jasus edwardsii)系统,由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NIVA)研制的用于J.Edwardsii和东部岩龙虾(Jasus vrreauxi)的系统,由Mie渔业研究所(FRIM)研制的用于日本岩龙虾(Panulirus japonicus)的系统,以及日本海洋农业协会和日本东京科学大学科技研究所的系统。
这些系统和所公布结果的主要特征如下:
1.(TAFI)
-南活岩龙虾
-30升的箱中10升水
-养殖密度为每升20只新孵幼虫
-不能得到稚虾
2.上升流饲养箱系统
(NIWA)
-南活岩龙虾
-由4×72升的箱组合而成
-养殖密度为每升26只新孵幼虫
-1990仅有一只稚虾存活
3.水静止饲养箱系统(FRIM)
(FRIM)
-日本岩龙虾
-200升水箱中150-180升
-养殖密度为每升20只新孵幼虫
-小于1%的稚虾存活(到10只稚虾)
4.(JSFA)
-日本岩龙虾
-200升水箱中150-180升
-养殖密度为每升20只新孵幼虫到每升1只末期幼虫
-大约1%的稚虾存活(到100只稚虾)
发明内容
扁虾(Thenu spp.),如人们所知的莫莱顿湾虫(Moreton Bay bugs),拟蝉虾和海湾龙虾,从位于西澳大利亚的Shark海湾到新南威尔士(Kailola等,1993)的北部的Coffs海港的整个北海岸都有发现。扁虾分为两种,泥虫(Thenus sp.)和沙虫(Thenus orientalis)。泥虫为全身褐色并在其行走足上有褐色的条纹,而沙虫为全身斑点状且其行走足上有斑点。泥虫喜欢在细泥的底部,通常可拖船渔获于近海岸海水10-30米深处。沙虫趋向于喜欢在更大的、粗糙颗粒的沉积物中,通常可拖船渔获于海岸陆架和离岸区域30-60米深处。
现在,莫莱顿湾虫的商用水产业并不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开展。商业化的主要阻碍是饲养整个幼虫阶段的困难。和其他拟蝉虾或岩龙虾一样,莫莱顿湾虫具有一个很明显的被称为叶状幼体的扁平阶段。它们在浮游生物中游动,并在水中浮浮沉沉。这使得很难调整养殖的环境。
但是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莫莱顿湾虫养殖环境的复杂研究,提出这些品种的商用产业化有很好的潜力(Mikami,1995)。莫莱顿湾虫的叶状幼体在25天到30天中经历四个幼虫阶段,在小尺寸时具有很高的存活水平,过一年长到可以达到商业用大小(250g)。
继续Mikami(1995)的研究,在过去的五年中通过对现有应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莫莱顿湾虫从小的、实验用的尺寸变为可以商用产业化。根据数据,唯一的最重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莫莱顿湾虫幼虫的饲养。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一种甲壳类幼虫的饲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个适于容纳深度至少为10cm的幼虫饲养液的水箱;
通过多个出口持续将已充分消毒和过滤的幼虫饲养液供给到所述水箱,该出口设在水箱上,并适于引起所述饲养液的水平循环,出口处水流速度选择为可防止伤害幼虫;
通过一个排水装置持续排出该饲养液,该装置包括一个幼虫筛网,该饲养液流经筛网时的速度选择为可防止伤害幼虫,以及
维持所述饲养液在选定的温度上,从而适应所饲养幼虫的品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主要在于一种甲壳类幼虫的饲养设备,该设备包括:
已充分消毒、过滤的幼虫饲养液的供给;
适合容纳至少深度为10cm的所述幼虫饲养液的水箱;
连接所述供给的多个出口,并适于在所述水箱中释放和引起所述饲养液的水平循环;
具有一个幼虫筛网的排水装置,该装置在所述水箱中设置成可保持选定的水位,以及
用于所述饲养液的温度控制装置。
这个幼虫饲养水箱在水平截面上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椭圆形的,从而可以保持单方向的连续循环。或者,该幼虫饲养箱也可包括一个环形箱。又或者,该幼虫饲养箱可以由一个环形水道构成,该环形水道具有一直线部分,结束于端部。最好,该环形水道包括一个弯曲部分和直线部分的模块结构,借此可以选择线性尺寸和容积。例如,该组件部分的材料可以由塑料模压而成,并适于在装配中被闩在一起从而形成环形水道。该组件部分可用预制接头密封,也可以通过在原处的浇铸密封,例如使用医用硅或者其他密封剂。
水箱深度推荐小于一米。最好,水深保持在10到20cm。这个相对较浅的深度可以允许增加对幼虫的喂食频率。在推荐的环形或者模块化的组件的环形结构情况下,举例来说环形水道的截面可以深达30cm。同时其截面的宽度可以是由饲养液出口设置决定(至少部分由其决定)的任何的合适尺寸,最好该尺寸也在30cm的范围之内。
对于莫莱顿湾虫的叶状幼体来说,使用的典型的放养密度是大约每升40个新孵幼虫,逐渐减少到每升10-15个末期幼虫。
为了增加在产业化情况下的场地面积密度,该水箱可以堆叠排列。
该饲养液可以根据被饲养的品种来选择。通常饲养液是海水或合成的海水,其成分选定为符合该生物体野生情况存在下的自然环境。
出口可以由多个喷嘴构成。喷嘴可选定为多个,并与回路中的水流方向一致,从而有利于单方向的循环。喷嘴的数目和水箱的容积可以被用来调整容积流速。
任何可以保持水箱内循环,并且同时避免伤害幼虫的水流速度都可以选择用来作为喷嘴的水流速度。对于早期幼虫阶段,流速最好保持在至少低于每分钟4到6米的范围内,例如对于莫莱顿湾虫幼虫的第一龄叶状幼体阶段。该水流速度最好是与水箱内饲养液循环相一致的最低速度。
出口可以位于水箱的底部或者是水箱的上部。例如,出口可以与一个直线或者环形的主歧管相连,该歧管位于水箱的底部或是在水箱壁上的任何部位,包括高于饲养液的水位。还可以提供一单歧管或是多个歧管。在本发明的一个关于较佳的模块化水箱的实施例中,出口是具有从4mm到19mm喷嘴的聚乙烯歧管的管子,该出口位于该水道内壁和外壁的上部并在装配好模块结构后安装。该出口延伸到水箱的底部,喷嘴对准所需循环的方向并最好是从箱壁略偏向内。
饲养液的供给可通过一个单方向系统或是利用循环。例如,在单方向系统中,饲养液如海水可用集水箱中的1μm过滤器最好是0.5μm的过滤器将自然海水过滤后供给。
排水系统最好是具有1mm的筛网。通过筛网的水流速度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而确定。然而,最好是每一单位面积的流速要远小于流入的速度,因此,筛网的面积最好是最小。排水系统可用来维持水箱中饲养液的水位。为此目的,该排水系统可以在所需水位或10-20cm的水面设置有表面排水。或者,排水系统还可位于饲养液的任何水位,由此该水位由饲养液供给/排水速率控制。在由排水控制水位的情况下,这一点是通过相对于竖管具有更大面积的带有筛网的排水入口实现的,该竖管将饲养液排入废物池和循环,并在长度上可以调节。
还可给水箱提供一盖子或其他装置,用于在选定的时间给水箱遮光。为了使幼虫的喂养次数最多,在白天应该避免将水箱暴露于光线下。为此目的,水箱最好用不透明材料制成。
在幼虫的饲养中,由细菌、原生生物或真菌引起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幼虫饲养中主要的污染源为引入的水、食物、人类的触摸、和培养物(卵,水和从孵化箱中新孵出的幼虫)。幼虫饲养液应避免任何有机体。因此,过滤后的海水再用任何合适的装置消毒,如紫外线消毒,亚微粒过滤,氯化,酸化或臭氧处理。例如,过滤后的海水可暴露于弧光灯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强度大约为10升每小时每瓦的紫外线下,从而使得细菌最少。
或者,在孵化过程中可保持约10ppm的氯约12小时,最好是不通风,然后加入充分的硫代硫酸钠来中和氯。
已过滤和消毒的供给的温度可通过适合的装置控制在需要的范围内,例如具有恒温器的加热器和/或冷却器。
在该单方向系统的另一替代中,可提供一包括幼虫饲养箱和两个或更多附属箱的半循环系统。最好是使用两个附属箱。附属箱每一个都至少是和幼虫饲养箱一样大的容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一个潜水泵将装有已过滤和消毒液体的附属箱与装满的幼虫饲养箱进行大约24小时的循环。24小时后,泵转向另一附属箱,该箱内有控制在同一温度的水,最好在正负0.5℃内。水循环进入幼虫饲养箱。最好,流速和单方向流动系统是一样的。当一个附属箱中的水被使用时,另一附属箱排空并干燥。
在半循环中,饲养液可用例如10%的氯12小时然后加入10%硫代硫酸钠来中和的方法来消毒。最好,饲养液在放入饲养系统中前用Palintest(DPD No1)来检测,从而确保没有氯残余。
在莫莱顿湾虫的叶状幼体阶段,饲养液的温度最好在26-27℃的范围内。叶状幼体能饲养于在24-30℃的范围内,但温度低于26℃将使得生长速度变慢,温度高于28℃会增加蜕皮失败、同类相食和疾病的危险。当幼虫被转移到饲养箱中时,最好保持幼虫饲养系统的温度与原来(如孵化箱)的温度一样(正负0.5℃)。
饲养液的盐度可根据品种而变化。在莫莱顿湾虫叶状幼体的情况下,盐度可保持在25-40‰的范围之内,最好是在34-36‰之间。叶状幼体对盐度的变化极端地敏感,因此盐度变化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1‰。
在叶状幼体的整个阶段,叶状幼体表现出强烈的趋光反应。为了避免在白天幼虫聚集于表面,饲养系统要用黑色的塑料片盖起。
pH值应维持在7-9之间,最好是如自然海水的pH值一样在8.2-8.5之间。
强烈的通风会损伤幼虫,因此最好在饲养箱中避免通风。饲养液中的氧气浓度最好保持在26℃-27℃时大于7ppm。幼虫的氧气消耗很少,因此,在控制放养密度的情况下,不用通风,仅通过较大表面积的饲养液的循环就可以满足幼虫的氧气需求。
在流动系统中,最好,叶状幼体的最大饲养密度如下:
-每升40只第一龄幼虫;
-每升25只第二龄幼虫;
-每升10只第三龄幼虫;以及
-每升5只第四龄幼虫。
比该饲养密度高的结果是蜕皮期的同类相食的情况更多。蜕皮前和蜕皮后的幼虫会被蜕皮中的幼虫吞食。
叶状幼体最好有控制地喂食。叶状幼体生长和存活的最大化取决于碎肉、活的软体动物的使用,最好是活的斧蛤(Donax spp.)。使用冷冻食物的结果是比使用新鲜食物的生长速度变慢。也可以使用盐虾(Artemia spp.),但仅限于第一龄叶状幼体。
活的斧蛤的使用在蜕皮期偶尔会引起高的死亡率。这被称为蜕皮死亡综合症(MDS)。MDS在其他品种中的原因还不清楚,但对扁虾而言,MDS与食物质量的季节变化有关。为了得到标准质量的食物,最好是对双壳类进行强化。
使用绿微藻类(Nannochloropsis spp.)或其他绿微藻类和/或硅藻类如lsochrsis spp.,Chaetoceros spp.和Pavlova spp.的强化被证明是有效的。强化可包括,如在25-28℃温度、在细胞密度最好大于20×107的藻水环境培养斧蛤。例如,可以在每40升藻水中使用大约1公斤的斧蛤(带壳的湿重)。最好,每12小时换一次水。强化的过程至少要进行24小时,最好是48小时。藻水中的氨浓度要维持在1ppm以下。斧蛤的肉的部分(肠、腺体、鳃和套膜)约占总重量的20%。
作为优选的藻类的替代,一些干的商业产品也可以使用,如MarineSigma(Nisshin Science),Marine Growth(Nisshin Science)和Algamac-2000(Bio Marine)。这些商业产品的细胞数量控制在每升小于2千万个。
食物的准备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装置。在优选斧蛤的情况下,肉通过至少两级筛网冲洗后将肉充分弄碎,如第一次冲洗为0.5到2.0mm,然后是小于0.5mm的。大筛网的尺寸最好是根据幼虫的阶段而变化。例如,第一龄使用1.0mm,第二龄使用1.5mm,第三龄和四龄使用2.0mm。在大筛网和小筛网之间的碎肉被置于一旁。在大筛网上的肉片可通过重复以上过程再次粉碎。
为防止细菌污染,食物在投喂之前必须消毒。例如,肉要用紫外线消毒过的海水仔细清洗,并在含0.1%氯的海水溶液中浸30分钟或更长时间。然后,在喂给幼虫之前,在小筛网上用紫外线消毒过的海水再次冲洗肉颗粒。
通过使用如吸液管之类的工具,准备好了的食物物质和海水一起可以均匀得分到饲养液中去。在下次增加食物之前,应该将剩余在饲养箱中的食物颗粒清除。食物的量根据成长阶段和蜕皮阶段而变化。喂食量应根据前次喂食所剩余的食物来调整。
叶状幼体从孵化的第一个夜晚开始摄食。为让幼虫同步蜕皮,最好在第1天清晨不喂食。随着叶状幼体开始吃得更多,因此最好根据食物的剩余量调整喂食量。最好在一天喂食两次,一次在清晨,一次在傍晚。在第5-6天,叶状幼体开始准备蜕皮,因此在第5天的傍晚开始要减少喂食量。
第一龄叶状幼体在清晨蜕皮成为第二龄叶状幼体,因此在该清晨喂食量应该是最少的,在之后的晚上增加一些。在第7-9天,除了第9天叶状幼体摄食更多外,一天两次的喂食是可以接受的。最好是定时观察食物的剩余量,从而避免让幼虫挨饿,如果有必要一天可以喂食三次。在第9-10天,喂食量将仍然很多,甚至是在蜕皮之前。最好是确保整个夜晚都有足够的食物,从而避免在清晨时的同类相食。
幼虫通常在清晨蜕皮到第三龄(上午4-5点),因此最好确保在蜕皮阶段中和蜕皮之前都有足够的食物。在蜕皮之前,如果在水箱中没有食物剩余,就需要一次额外的喂食。蜕皮阶段后的幼虫有3-6个小时不摄食,因此清晨的喂食应最少,下午时增加一些。从第12-16天开始,幼虫每天喂食三次,最好是每八小时一次从而保持一直有食物。当第三龄叶状幼体蜕皮到第四龄叶状幼体时,叶状幼体的饥饿会引起更多的同类相食。
第四龄叶状幼体(第15-27天)在第15-17天时每天喂食三次,最好是确保一直有食物。在第18-21天,叶状幼体的喂食量到达顶峰。幼虫每天应喂食三次或更多,最好是每次喂食都不要延迟超过2小时。从第21-30天开始,叶状幼体开始变成仔虾,因此随着第四龄叶状幼体数目的减少,喂食量应该减少。当叶状幼体在大约25-26天时不摄食时,喂食可以减少到一天仅两次。
在最理想的饲养环境下(物质上和营养上),叶状幼体的蜕皮阶段最好是同步的。这些蜕皮的时间选择依赖于饲养环境(温度、食物状况、放养的密度等等),因此最好在整个幼虫阶段维持理想的饲养环境。
根据本发明,幼虫可以仅在一个饲养箱中饲养,而不需要其他的交换箱。当第四龄幼虫变态成仔虾时,变态之前的叶状幼体应转移到仔虾箱中。变态通常发生于刚日落后的傍晚。变态之前的叶状幼体可以通过其外在形态上的变化而辨认:触角基部呈现“W”形状的裂缝(它们长成眼窝);甲壳上的小点;以及身体的颜色变白。变态前的叶状幼体应和海水一起转移到仔虾箱中。
为了防止细菌污染,应该避免人与幼虫饲养液的接触。例如,在对幼虫处理之前,最好用杀菌皂洗手。塑料器具不使用时,应保存在如0.01%的氯水池中。最好是每隔三到四天全部换一次水。玻璃器具可用活水仔细冲洗并且干燥后保存在架子上。
叶状幼体孵出后就能马上摄食,但这取决于幼虫残留的卵黄和温度。总的来说,叶状幼体在孵化后6-12小时开始摄食,但是它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72小时。27℃时幼虫可以挨饿48小时而对其生存和蜕皮没有影响。极限值的50%(PNR50)通常是孵化后72小时,但这也会根据幼虫残留的卵黄而改变。推迟首次喂食将延长第一龄的存在时间。蜕皮到第二龄之后,首次的饥饿将对其生长不产生影响。
与蜕皮过程的中间相比,叶状幼体在蜕皮前和蜕皮后阶段(蜕皮前后12小时)摄食更少。在蜕皮过程中,叶状幼体在白天和黑夜一直都摄食。尽管叶状幼体有很强的挨饿能力并在不摄食的情况下可以存活超过72小时,但是在蜕皮阶段长时间的饥饿和减少喂食会引发同类相食的危险。
叶状幼体不是被动的摄食者,它们接近并攻击捕食。叶状幼体用胸足攻击(夹起)食物,然后进入位于甲壳中部(腹部)的口器中。口器包括上唇、间颚、下颚和第一颚足。上唇和间颚覆盖在下颚的上部。食物颗粒通过第一颚足推入间颚,然后被粗略地切成小食物块。接着,在具有类似剪刀结构的下颚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块。因此,叶状幼体只能吃柔软的含有高水分的食物块。
叶状幼体摄取食物进入内脏系统之后,中肠腺的颜色由透明转变为白色,因为在中肠腺细胞的细胞质内部的丰富的油脂粒显示出来。只有一部分的可吸收的食物会进入中肠腺区域,主要的消化都发生于此。摄食后5到10分钟后,食物的多数穿过中肠管并通过肛门排出。叶状幼虫的粪便为富含油脂的伪粪便。
叶状幼体是浮游生物,同时是随着水流的同一方向游动。然而,叶状幼体还有很强的趋光性,能以每分钟10到15米的速度向光源游去。在孵化场,白天叶状幼体聚集在光强度最亮处,但在夜晚会均匀分散在水中。叶状幼体即使是在照明度为0.5μEm-2sec-1的情况下也表现出很强的趋光性。叶状幼体同样能游到水箱的底部并以每分钟10到15米的速度逆着水流取食。当叶状幼体健康时,它们游动时同时转动身体。
蜕皮通常仅发生在大约是日出时的清晨。蜕皮前阶段(叶状幼体的内部化学成分变化)比实际蜕皮要早2到3小时。蜕皮前阶段幼虫可以根据身体颜色的变化(透明到白-粉红)和甲壳的膨胀来辨认。蜕皮后的幼虫有2到3个小时非常柔软和虚弱。蜕皮后的幼虫依靠水流来移动。同类相食仅仅发生在蜕皮时,蜕皮中的幼虫残食蜕皮前阶段的幼虫和蜕皮后阶段的幼虫。蜕皮后的叶状幼体在蜕皮后2到4小时开始摄食。
变态仅仅发生在日落时的傍晚,该过程大约持续10到20分钟。变态之前的叶状幼体可以通过其外在形态上的变化而辨认:位于甲壳中部的小点(变态后这些成为甲壳的顶部边缘);触角基部呈现“W”形状的裂缝(它们长成眼窝)。变态之前的叶状幼体全身粗大并趋向于亮白。
叶状幼体的同类相食仅能在蜕皮期观察到,蜕皮期的叶状幼体残食蜕皮前和蜕皮后的叶状幼体。然而,如果在整个的蜕皮期叶状幼体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同类相食的发生就应该为最小。
叶状幼体疾病的原因可以分为细菌、真菌、营养物、病毒和环境或压强的原因。在叶状幼体的饲养中,细菌的污染是主要的问题。大部分的细菌污染源来自初始的培养物(卵),放入的水和食物。通过对海水的消毒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和细菌源,这些消毒方法如过滤,紫外线,和/或化学方法,如氯化和臭氧处理。有很多种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到幼虫饲养的末期(在叶状幼体的第四龄中),弧菌会引发肠阻塞。其症状是食物在中肠管中集聚(便秘)。6到12小时后幼虫将死去。中肠通道被弧菌感染,而且肠内的物质不再通过中肠管排出。饲养箱底部的细菌集聚被认为是产生该疾病的原因。日常的养护特别是底部表面的养护,是预防的很主要的因素。或者,调换饲养箱能减少由该疾病导致的死亡。
分开的触角腺位于触角的基部,是排泄器官。触角腺被一称为囊的单细胞层包围,在该处氨被有选择地转化成血淋巴。该囊与甲壳表面的开口相连,氨通过该开口分泌。该开口的尺寸小于5μm。因为触角腺开口的氨浓度高,丝状菌将很容易生长出来并遮住该开口,从而引起细胞层的坏死。健康的触角腺是透明的,但坏死后就变成棕色或黑色。如果两个触角腺都被感染了,幼虫在24到48小时后死亡。10ppm的链霉素能防止细菌生长,但不能治愈触角腺的坏死。对幼虫饲养箱系统的日常清洁是减小该种疾病引发的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丝状细菌(Leucothris sp)的感染可以在外骨骼的表面观察到。不良的水质管理是起因。尽管10ppm的硫酸链霉素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但还是应该避免连续的抗生素的使用。
由真菌引发的疾病包括在海水中最常见的海洋真菌,偶尔生长在幼虫的外骨骼的表面上,特别是在外肢刚毛上。海洋真菌在孵化和蜕皮后3到4天开始生长。生长在外肢刚毛上的真菌会摄取食物颗粒,其结果是幼虫会被“胶”在一起。这些幼虫不会立刻死亡,但是取食和游动都被破坏,从而引发在真菌出现后2到3天后死亡。每天两次的20ppm的福尔马林能够预防海洋真菌的生长,但是对已经长在幼虫外骨骼表面的真菌将不起作用。
营养物不仅是取得最理想生长的,而且也是预防任何疾病的重要因素。如果叶状幼体的营养需求被充分地满足了,它们应该对细菌引发的疾病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蜕皮死亡综合症(MDS)是发生在蜕皮期间的一种可怕的综合病症。幼虫在蜕皮的过程中完全停止并死去。该综合症在蜕皮期之前都无法预测。在蜕皮期间,幼虫的生存和活动通常都很好,而且蜕皮通常都是同步的。自然食物(双壳类,斧蛤)的营养成分的季节变化被认为是引发MDS的主要原因。在早春(九月)到仲秋(十二月),喂给的未强化的斧蛤时,可以观察到MDS的发病率很高。在仲夏(一月)到秋季(六月)MDS的发病率就低得多。
如上所述的强化的斧蛤(提高营养价值)是有效预防该综合症的方法。但是,偶尔即使是喂食强化的斧蛤也还会发生MDS。明显地,一些其他因素也和MDS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这些因素如高密度(小于个体喂养)和不一致的环境(不一致的营养摄取)。
由环境(物理和化学的)压力引起的疾病是不会传染的,环境压力的表现是白点伴有淋巴微粒凝结。高浓度的化学成分(氯、福尔马林等)和物理压力(过高的放养密度,新鲜的水从盖流下)是相似的起因。叶状幼体出现白点后在24小时内会死亡。这还没有办法。
后期幼虫(仔虾)饲养
变态之后到仔虾阶段,仔虾在仔虾箱中饲养。仔虾的外骨骼是透明的且已钙化。因为外骨骼内的色素淀积,仔虾的颜色由透明白色变为橙黄色。仔虾饲养箱中的水质和叶状幼体饲养中的一样:仔虾可以高密度放养(大于每升100只)。在仔虾阶段,不需要喂食。仔虾期大约持续7天,温度控制在26-27℃。为了避免同类相食,将变态前的叶状幼体和蜕皮期的叶状幼体分离开。用于仔虾的饲养箱与用于幼虫饲养箱的设计是一样的,例如单方向循环水箱。仔虾饲养箱中的水要用如幼虫饲养箱中一样的装置来处理。不需要喂食。不需要通风。
稚虾饲养
七天后,仔虾就成为稚虾。蜕皮到稚虾通常发生在夜晚。稚虾的外骨骼是钙化和有色素沉淀的。刚蜕完皮的稚虾应该从仔虾饲养箱中分出并放入稚虾饲养箱。
稚虾是夜间活动。最好,每天仅在晚上喂食一次,并在第二天的清晨将残余的食物和粪便清理出去。第一龄的稚虾的足和第二龄或第三龄的叶状幼体的大小相近。至少到第四龄稚虾,强化的斧蛤的碎肉是合适的食物,当然未强化的斧蛤、鱿鱼、扇贝和蚌类都可以使用。培养稚虾的最理想的温度是26到27℃。
引种
捕获以后,抱卵雌虾可置于水箱中的容器中,最好是有轻微的通风和/或水交换。不需要喂食。环境状况,特别是水温和盐度,应该在整个活体保存过程中保持一致。
抱卵雌虾随后应该和水一起转移。尽管抱卵雌虾能够离开水生存30个小时,但是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体重会产生压力,有时雌虾在被移到孵化所几天后会刮去腹中的卵。
小数目的抱卵雌虾(<6)可以转移到塑料袋中,其中装有加有纯氧的水(10-20升)。随后将塑料袋放入保藏盒中并送往孵化所。抱卵雌虾和它们的卵可以在袋中旅行24到26个小时而没有不良影响。
对于更大数目的抱卵雌虾,推荐使用鱼类运输装置。每只动物大于10升海水的体积是合适的。在运输中,应每分钟供应大于2升的空气或纯氧。通过这种方法运输可长达24小时而对抱卵雌虾或卵不会有不利影响。
抱卵雌虾最好放在储存箱中,该箱内的海水每小时大于100%的交换,同时通风(大于每分钟2升)。每只动物最少需要30升海水。海水最好在使用前通过紫外线消毒。该箱最好有盖,如用一块塑料板。储存箱中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20到28℃之间,如能特别维持在26-27℃就最好。日常的温度变化不能大于1℃。
雌虾可每天在傍晚喂食一次,并最好在次日清晨将剩余食物清除出去。最好,食物从软体动物的肉中选择,如斧蛤、鱿鱼和蚌类。食物最好在0.1%的氯水中至少处理一小时,并在喂食前用紫外线消毒过的海水仔细清洗。
引种容置箱系统
引种容置箱系统包含一容积大于200升的圆形或方形水箱。最好在容置箱上设有一黑色的盖板用以将引种压力减少到最小。提供通常的通风,典型性的如约大于每分钟2升空气。海水从水箱的一端供应,最好是从箱的底部,然后从另一端排出,最好是从箱的顶部。
海水供应最好是1-5μm过滤后并经消毒的海水,每只动物至少要30升的海水。最好是每小时大于100%的换水率,温度在20到28℃之间,最好是26-27℃。
雌虾最好每天在傍晚喂食一次,并在次日清晨用海绵吸取和擦去剩余食物。最好是每10到15天将水箱更换为新清洁过的水箱。
孵化系统
孵化系统包含一个圆形或方形的水箱,典型容积为100到200升。海水可从水箱的一端供应,最好是从底部。海水通过一个500μm的筛网流出,从而防止幼虫逃走。最好在容置箱的顶部设有一黑色的盖板,留有15到20cm的开口。围绕出口提供大约每分钟2升的通风是必需的。海水供应应该是经0.5-1μm过滤和经紫外线消毒的海水。最好,使用大约每小时100%的换水率,温度控制在26-27℃。
孵化系统应该在下午准备好,雌虾在下午的晚些时候移入。在孵化箱中不需要喂食。在收获幼虫之后孵化箱应该用0.1%的氯水消毒6小时。如果幼虫在次日清晨还没有孵化出,雌虾应该放回到容置箱中,然后准备另一个孵化箱。
当晶胚在颜色上变成可见的琥珀褐色时,单独的抱卵雌虾应转移到一个100-200升的孵化箱中。该孵化箱应在下午准备好,在孵化幼虫之前,雌虾在下午的晚些时候移入孵化箱中。预先已过滤和紫外线消毒的海水以大约100%换水率的速度供给,并通过一防止幼虫逃走的500μm的筛网从水箱中排出。最好,围绕出口以大约每分钟2升速度通风。
孵化通常发生在大约日出时。当卵孵化时,雌虾会轻拍其尾部几次,于是幼虫就被分离到水中去了。这大约要持续10到20分钟。孵化仅仅发生在清晨,有时分开发生在两到三个清晨。为了使得雌虾的压力最小,应该避免光线。
孵化后,幼虫非常柔软和虚弱,并没有游动的能力,因此应该避免强烈的通风。孵化20到30分钟后,幼虫的外骨骼变得坚硬,并开始向光源游去。当它们在水面聚集(光源)时,就可以收获幼虫了。
幼虫只能和水一起转移。玻璃烧杯和玻璃碗是合适的容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能更容易理解并产生实际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和举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半循环设备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饲养箱的详细的俯视图,该饲养箱适于使用在图1和图2中的设备中;
图4是图3中箱体的正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水流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的箱体的未按比例的局部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半循环系统的另一替代实施例;
图8是图5中所示的水流装置的另一替代实施例;
图9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完全循环的幼虫饲养系统;
在附图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具体实施方式
引种容置系统
海水连续地供给一个1μm的过滤器,然后到紫外线消毒器。海水以每只动物30升供应,同时以100%的换水率换水。水温保持在26到27℃之间。消毒过的海水供给到容积为200升的圆形箱中。在容置箱的顶部设有一黑色的塑料盖板。该箱以每分钟大于2升的速度通风。海水从在箱底的一端供应,从箱顶的另一端排出。
抱卵雌虾被引入箱中并每天傍晚喂食。次日清晨将剩余的食物清除。食物是用0.1%的氯溶剂至少消毒一小时的斧蛤,然后在喂食之前用已紫外线消毒的海水仔细清洗。
当晶胚在颜色上变成可见的琥珀褐色时,单个的抱卵雌虾转移到孵化箱中。
孵化系统
海水经过如前述的过滤和消毒,并以大约每小时100%的交换率持续供给,温度保持在26-27℃。海水被供给到容积为200升的圆形箱中。处理过的水从箱底的一端供应。水通过可以防止幼虫逃走的筛网后排出。一黑色盖板盖住箱体,留有15-20cm的开口。围绕出口有每分钟2升的缓慢通风。
孵化系统应该在下午准备好,雌虾在下午的晚些时候移入。在孵化箱中不需要喂食。在收获幼虫之后孵化箱应该用0.1%的氯水消毒6小时。如果幼虫在次日清晨还没有孵化出,雌虾应该放回到容置箱中,然后准备另一个孵化箱。
孵化通常发生在大约日出时。当卵孵化时,雌虾会几次轻拍其尾部,于是幼虫就被分离到水中去了。这大约要持续10到20分钟。孵化仅仅发生在清晨,偶然分开发生在两到三个清晨。为了使得雌虾的压力最小,应该避免光线。
孵化后,幼虫非常柔软和虚弱,并没有游动的能力,因此应该避免强烈的通风。孵化20到30分钟后,幼虫的外骨骼变得坚硬,并开始向光源游去。当它们在水面聚集(光源)时,就可以收获幼虫了。
幼虫只能和水一起转移。玻璃烧杯和玻璃碗是合适的容器。
幼虫饲养
参阅图1和图2,包含有墩部10的支撑底部支撑箱架12,箱架12包括适于提供所需工作高度的箱体支承部分13。饲养箱14被支撑在支承部分上,并在白天盖有黑色的塑料盖。
提供有一连串的附属水箱16,附属水箱通过1微米的过滤海水供应(未示出)。每个附属水箱16的容积和饲养箱一样大。
潜水泵和过滤装置17适于有选择地在一个附属水箱16和其他附属水箱之间转移。每一附属水箱设有恒温器的加热器18。每一附属水箱具有与废水排放道相连的竖排水管20。
潜水泵和过滤装置17具有一个与软管22相连的出口,该软管向紫外线消毒器23供水。紫外线消毒器23通过软管24向饲养箱14供应已经消毒的水。顶端开口的竖管25穿过箱子底板延伸出,并与排放歧管26相连,排放歧管通过排水管27将水排入附属水箱,这样通过调整竖管25的高度可以将水箱14中的水的深度设在15cm。水箱14围绕竖管25设有筛网装置31,筛网装置从水箱的底板延伸到竖管25之上。
参阅图3和图4,水供应软管24向歧管供水,该软管适于将水引出到一流入喷嘴环面33,该流入喷嘴环面大致位于水箱底部的内表面的外围。在该流入喷嘴环面33上设有多个喷嘴34,喷嘴34是笔直的,从而可以在水箱14中产生不停的循环。喷嘴水流的速度在第一龄幼虫阶段控制在每分钟5米,并在第四龄阶段逐渐增加到每分钟15到20米。
在使用中,在附属水箱中的水通过潜水泵经过24小时循环进入幼虫饲养箱14中。24小时后,潜水泵转向另一附属水箱,附属水箱中具有控制在同样温度(±0.5℃)的水。然后水又被再次循环进入幼虫饲养箱。水流速度与单方向流动系统一样。
当一个附属水箱中的水被使用时,另一个附属水箱被排空并干燥。被供应到附属水箱16的饲养液通过10%的氯消毒12小时,然后用10%的硫代硫酸钠。在进入饲养系统之前,用Palintest(DPD No1)确保中和。
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外部溢出箱相连的虹吸管维持水位。在本实施例中,水从未净化水入口37通过过滤器40进入集水箱41,然后在供给紫外线消毒器23。集水箱41设有加热器和温度控制装置42。集水箱通过供应管43与向紫外线消毒器供水。
在使用中,在入口37处的水通过0.5μm的过滤器40过滤后供给集水箱。供应到集水箱后,经过过滤和调温(26-27℃)的水通过消毒器23,该消毒器处射线的强度为10升/小时/瓦。盐度范围维持在34-36‰之间,并保持在每天±1‰的范围内变化。为了避免白天幼虫在水面集聚,饲养系统用黑塑料板盖上。pH值保持在8.2-8.5之间(自然海水的pH值)。饲养液中氧气的浓度通过饲养液的循环(不通风)保持在大于7ppm。
放养密度
在图5和图6的流通系统中,叶状幼体的最大放养密度为:
每升40只第一龄幼虫;
每升25只第二龄幼虫;
每升10只第三龄幼虫;以及
每升5只第四龄幼虫。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替代图1中结构的半循环系统,在该系统中,一个环形的幼虫饲养箱50由模块化的直的管道部件51和转角管道部件52的装配构成。管道部件51和52由基本不透明的塑料制成,并且通过管道的壁高和壁厚各有30cm。模块化的部件适于彼此闩在一起并通过硅密封剂密封从而形成水箱50。
提供有两个附属水箱53、54,其容积与幼虫饲养箱50相同或者更大。紫外线消毒单元55和潜水泵56将饲养液循环,该饲养液经0.5-1.0μm过滤和10%的氯气预先消毒12小时,随后用10%的硫代硫酸钠中和。新的饲养液在引入饲养系统之前要用Palintest(DPD No1)来检测,从而确保没有氯残余。
饲养液经过紫外线消毒单元55被10升/小时/瓦的射线照射。消毒器55合并有温度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维持温度在±0.5℃内的加热器/冷却器/恒温器。饲养液通过输送管57到水箱50中,输送管57通过一个连到内环路61和外环路62的分水管分开,内环路61和外环路62位于水箱50的内壁和外壁的上边缘。
一对滴管从环路61和62分别延伸到水箱50的底部,每个滴管终止于喷嘴64上,喷嘴在与循环方向一致并背离各自的箱壁。
一个1mm2的带筛网的排水管65使得在使用中能与饲养箱形成循环,并可控制水箱的水位。
该系统的基本的操作就是在附属水箱中的水使用潜水泵经24小时循环进入饲养箱。24小时后,泵转向另一附属箱,该箱内有控制在同一温度的水(±0.5℃)内。水再循环进入幼虫饲养箱。最好,流速和单方向流动系统是一样的。当一个附属箱中的水被使用时,另一附属箱排空并干燥以准备再装已处理过的饲养液。
在图8的实施例中,和图7中的基本一致,除了图示的适于使用海水供应的单方向流动系统。该系统将海水引到紫外线消毒器/温度控制装置55,然后进入输送管,该海水已经通过至少为1.0μm,最好是0.5μm的过滤。排水管将流过系统的水流直接排入废水中。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一个具有饲养液回收的完全循环系统。在该实施例中,示出了通过多路分水管60供应饲养液的多个水箱50。提供一个具有和水箱总容积一样体积的蓄水池66。该蓄水池具有一个集水池部分67,适于接收与之相连的排水管排出的饲养液。泵70将饲养液送到生物过滤器71,泡沫分馏器72和处理单元73,该处理单元集成了紫外线消毒器、臭氧发生器和可温度控制的带有文丘里管的混频电源头的功能。
幼虫的食物
为了得到标准质量的食物,双壳类的强化是必需的。温度范围在25-28℃之间,绿微藻类(Nannochloropsis spp.)与活的斧蛤共同培养。细胞密度控制在每毫升大于20×107。每40升藻水中使用大约1公斤湿重的斧蛤,并每12小时换一次水。藻水中的氨浓度要维持在1ppm以下。强化的过程要持续48小时。在带壳的斧蛤的湿重基础上,可以得到20%的斧蛤肉。
强化的斧蛤在案板上用弯刀粗略地弄碎。碎片通过一个根据幼虫饲养阶段不同而不同的0.5到2.0mm的大筛网冲洗,然后在到0.5mm的小筛网。在第一龄幼虫阶段使用1.0mm的筛网,第二龄使用1.5mm的,第三和第四龄使用2.0mm的。在大小筛网之间的肉碎片被留出。在大筛网上的碎肉被再次粉碎,并重复上述过程。
准备好的带有已消毒海水的食物用吸量管均匀地分到饲养液中。食物颗粒沉到箱底。在下次喂食之前要将剩余在箱底的食物颗粒清除出去。
喂食量根据成长和蜕皮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喂食量还要根据上次喂食剩余的多少而调整。
第一龄(第1-5天)
(第一天)
叶状幼体从孵化后夜晚开始摄食(50ml碎肉颗粒)。为了让幼虫同步蜕皮,在第一天的清晨不喂食。
(第2-4天)
叶状幼体开始更多摄食,因此要根据食物的剩余量调整喂食量。每天喂食两次(在清晨和傍晚各50-70ml)。
(第5-6天)
叶状幼体开始准备蜕皮,因此从第5天的傍晚开始减少喂食量(清晨50-70ml,下午的晚些时候30-40ml)。
第二龄(第6-10天)
(第6-7天)
第一龄叶状幼体在清晨蜕皮到第二龄,因此在清晨的喂食量应减到最小,到傍晚多些(清晨50-60ml,下午60-80ml)。
(第7-9天)
采用每天喂食两次(50-60ml),但到第9天叶状幼体开始更多摄食,需要一天喂食三次。
(第9-10天)
喂食量还是较多,甚至在蜕皮之前。为防止在清晨同类相食,应保证整夜足够的食物。
第三龄(第10-15天)
(第10-12天)
幼虫在清晨(上午4到5点)蜕皮,因此应保证在蜕皮前和蜕皮中都有足够的食物。如在箱中没有剩余的食物,应在蜕皮之前增加一次喂食(20-30ml)。蜕皮后阶段的幼虫有3到6个小时不摄食,因此清晨的喂食量最少(50-60ml),到下午的喂食量多些(100-120ml)。
(第12-16天)
幼虫每天喂食3次(70-80ml,每隔8小时),确保总有食物。
第四龄(第15-27天)
(第15-17天)
每天喂食三次(60-70ml,每隔8小时),确保总有食物。
(第18-21天)
叶状幼体的喂食量到达顶峰。幼虫每天喂食三次(100-120ml)。
(第21-30天)
叶状幼体开始变态到仔虾,因此喂食量根据第四龄幼虫数目的减少而减少。当叶状幼体在第25到26天开始不摄食时,喂食减少到每天仅两次(60-80ml)。为了避免同类相食,将变态前的叶状幼体和蜕皮中的叶状幼体分开。
仔虾
仔虾饲养在与幼虫饲养箱一样设计的箱中,里面盛有用同样方法处理的海水。
变态到仔虾后,仔虾饲养在仔虾箱中。在仔虾饲养中的水的质量与叶状幼体的饲养一样。仔虾能以更高的密度放养(大于每升100只仔虾)。在仔虾,不需要喂食。仔虾阶段大约持续7天,温度保持在26-27℃。
稚虾培养
七天后,仔虾蜕皮到稚虾阶段。蜕皮到稚虾阶段通常发生在晚上。稚虾的外骨骼钙化并变色。新蜕皮成的稚虾应该在次日清晨将其从仔虾饲养箱中转移到稚虾饲养箱中。
稚虾是夜间活动。最好,每天仅在晚上喂食一次,并在第二天的清晨将残余的食物和粪便清理出去。根据剩余食物的量调整喂食量。第一龄的稚虾的足和第二龄或第三龄的叶状幼体的大小相近。至少到第四龄稚虾,强化过斧蛤的碎肉是合适的食物,当然未强化的斧蛤、鱿鱼、扇贝和蚌类都可以使用。培养稚虾最理想的温度是26-27℃。
显然,尽管前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容易明白,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这样和各种其它修改和变动,但也应认为落入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提出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目的。

Claims (33)

1.一种扁虾、岩龙虾或拟蝉虾幼虫饲养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一个适于容纳深度至少为10cm但小于1m的幼虫饲养液的环形水箱;
通过多个出口将已经充分消毒和过滤的幼虫饲养液持续供给到所述水箱,所述出口设在水箱的环形侧壁上,并适于引起所述饲养液的水平循环,出口处水流速度选择为可防止伤害幼虫;
通过一个排水装置持续排出该饲养液,该装置包括一个幼虫筛网,该饲养液流经筛网时的速度选择为可防止伤害幼虫,以及
维持所述饲养液在选定的温度上,从而适应所饲养幼虫的品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幼虫是莫莱顿湾虫的叶状幼体,且饲养液的温度维持在26到2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温度控制在与引入水箱的幼虫源的温度一样,可正负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饲养液的盐度维持在25-40‰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其特征是,盐度每天的变化小于正负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ph值保持在7-9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选择所述循环和饲养密度,由此在26-27℃时,饲养液的氧浓度维持在至少7pp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叶状幼体的最大饲养密度为:
-每升40只第一龄幼虫;
-每升25只第二龄幼虫;
-每升10只第三龄幼虫以及;
-每升5只第四龄幼虫。
9.扁虾、岩龙虾或拟蝉虾幼虫饲养设备包括:
供给装置,用于提供充分消毒的、过滤的幼虫饲养液;
适合容纳深度至少为10cm但小于1m的所述幼虫饲养液的环形水箱;
在水箱的环形侧壁上的多个出口,所述出口连接所述供给装置并适于在所述水箱中释放和引起所述饲养液的水平循环;
具有一个幼虫筛网的排水装置,通过该筛网的所述饲养液的水流速度选择为可防止伤害幼虫,该装置在所述水箱中设置成可保持选定的水位,以及
用于所述饲养液的温度控制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环形水箱由一个环形水道构成,该环形水道具有一直线部分,结束于为部分圆周的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水道包括所述为部分圆周的端部和直线部分的模块化结构,由此可以选择直线的尺寸和容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为部分圆周的端部和直线部分是塑料模压而成,并适于装配时闩在一起从而形成水道。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水箱的深度小于1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饲养液的深度保持在10至20cm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水箱适于堆叠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出口由多个喷嘴构成,喷嘴方向与回路中水流一致,并促进单方向循环的连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使用中的喷嘴具有小于每分钟6米的水流速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水流速度是与维持水箱中饲养液循环一致的最小的水流速度。
19.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多个出口通过一直线或环形的主歧管与所述供给装置相连。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直线或环形的主歧管设在水箱的上部,且高于所述饲养液的所选定的水位,所述出口位于水箱的底部并通过滴管与所述直线或环形的主歧管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在水箱的内壁和外壁的上部各设有一歧管。
22.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出口由喷嘴构成,并且通过将喷嘴对准同一方向而引起所述水平循环,该方向一部分是所需的循环方向,一部分是所述水箱侧壁向内方向。
23.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饲养液供给装置是从循环、不循环、半循环中选择的持续供给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饲养液经过过滤,从而除去粒度大于1μm的颗粒。
25.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还包括物理装置或化学装置或射线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用于对所述饲养液进行消毒。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物理装置或化学装置或射线装置从一个或多个紫外线消毒装置,亚微粒过滤装置,氯化/中和装置,酸化/中和与臭氧处理装置中选择。
27.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给所述排水装置提供一个带有筛网的排水口,该筛网的粒度为1mm。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甲壳类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带筛网的排水口具有的流出速度选择为小于在使用中通过出口的出口水流速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排水装置包括表面排水,其设在饲养液水位为10-20cm处。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表面排水设在一长度可调的竖管上。
31.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进一步为所述水箱提供有遮盖装置,使用时该遮盖装置和该水箱选择为对周围光线不透明。
32.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恒温器,还包括加热器和冷却器中的一个或两个。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甲壳类幼虫饲养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将所述饲养液控制在选定温度正负0.5℃内。
CNB008107130A 1999-07-22 2000-07-21 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和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1869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UPQ1776A AUPQ177699A0 (en) 1999-07-22 1999-07-22 Crustean larva rai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UPQ1776 1999-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2857A CN1362857A (zh) 2002-08-07
CN1186977C true CN1186977C (zh) 2005-02-02

Family

ID=3815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0713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86977C (zh) 1999-07-22 2000-07-21 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6561134B1 (zh)
EP (1) EP1206177B1 (zh)
JP (1) JP4748906B2 (zh)
KR (1) KR100689083B1 (zh)
CN (1) CN1186977C (zh)
AT (1) ATE322838T1 (zh)
AU (1) AUPQ177699A0 (zh)
DE (1) DE60027305T2 (zh)
ES (1) ES2260027T3 (zh)
HK (1) HK1050297A1 (zh)
WO (1) WO20010068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37513B1 (ko) * 2006-03-22 2007-07-09 대한민국 유충사육장치
WO2007148211A1 (en) * 2006-06-22 2007-12-27 Power Robert M Culture tank for marine organisms
WO2007148209A1 (en) 2006-06-22 2007-12-27 Power Robert M Commercial post larval collector habitat
US8506811B2 (en) * 2007-03-01 2013-08-13 Bradley Innovation Group, Llc Process and system for growing crustaceans and other fish
KR100874806B1 (ko) 2007-07-05 2008-12-19 서울여자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곤충사육장치
WO2009090521A2 (en) * 2008-01-11 2009-07-23 Blarney Stone Trading 16 (Proprietary) Limited A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production of prawns
WO2011022016A1 (en) 2009-08-20 2011-02-24 Aqua Manna, Llc Waste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US8877045B1 (en) 2008-08-20 2014-11-04 Bradley Innovation Group, Llc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US8230814B2 (en) 2008-09-24 2012-07-31 Darden Restaurants, Inc. Mechanized collector of juvenile lobsters
DE202008013223U1 (de) 2008-10-08 2010-02-18 Big Dutchman International Gmbh Indoor-Fischfarm mit aufgeständertem Becken
US8336498B2 (en) 2009-05-13 2012-12-25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er-intensive shrimp production
CN102461482B (zh) * 2010-11-17 2013-07-03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跳虫饲养装置
CN102132681B (zh) * 2010-12-21 2012-11-21 天津市滨海新区九马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节能型养殖海水净化调温系统
EP2676491B1 (en) 2011-02-18 2018-08-08 Deutsche Telekom AG Method for saving energy in operating a first and seco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A3085086C (en) 2011-12-06 2023-08-08 Delta Faucet Company Ozone distribution in a faucet
EP2861057B1 (en) * 2012-06-18 2019-07-24 GreenOnyx Ltd. A compact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a product substance from a starter material grown in aquaculture conditions
CN103651260A (zh) * 2012-09-02 2014-03-26 郭德宏 一种养殖金蝉的方法
CN104920267A (zh) * 2015-06-25 2015-09-23 时敏 一种对虾养殖方法
CN104920264A (zh) * 2015-06-25 2015-09-23 时敏 一种青虾养殖方法
CN108463437B (zh) 2015-12-21 2022-07-08 德尔塔阀门公司 包括消毒装置的流体输送系统
CN105941334B (zh) * 2016-04-29 2019-01-04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卤虫无节幼体孵化及快速分离的方法
CN106259137B (zh) * 2016-08-09 2019-11-0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跑道式高密度封闭水产养殖系统及养殖水产的方法
US10779521B2 (en) 2016-10-05 2020-09-22 Verily Life Sciences Llc Automated mass rearing system for insect larvae
US10278368B1 (en) 2016-10-05 2019-05-07 Verily Life Sciences Llc Automated flying insect separator
CN106962292B (zh) * 2017-03-20 2023-04-28 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蚊虫幼虫大规模饲养设备及饲养盘
CN107361027A (zh) * 2017-08-31 2017-11-2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采用人工饲料循环灭菌法饲养捕食性蝽的装置及方法
CN107821337A (zh) * 2017-11-23 2018-03-23 南宁市生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柴虫养殖箱
ES2714930B2 (es) * 2017-11-29 2020-01-15 Inst Espanol De Oceanografia Procedimiento para el cultivo de paralarvas del pulpo común Octopus vulgaris
US11425894B2 (en) * 2018-08-14 2022-08-30 Associates Of Cape Cod, Incorporated Horseshoe crab incubation system
US20200275643A1 (en) * 2019-02-28 2020-09-03 Verily Life Sciences Llc Egg hatching and larvae sepa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JP7222767B2 (ja) * 2019-03-19 2023-02-15 株式会社ニッスイ 十脚目幼生の飼育方法
CN110495412A (zh) * 2019-09-09 2019-11-26 鲁东大学 一种刺参与真蛸工厂化综合养殖的方法
NL2024692B9 (en) * 2020-01-17 2021-11-29 Protix Bv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atching of an insect egg
CN111758632B (zh) * 2020-07-14 2022-03-01 和县明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种稻田小龙虾早秋繁育苗的方法
CN112471062B (zh) * 2021-01-22 2022-12-16 广州澳朗斯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鱼类养殖循环优化系统的工作方法
CN112772535B (zh) * 2021-01-31 2022-07-05 南京数字空间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活鱼运输装置
KR102363800B1 (ko) * 2021-05-24 2022-02-16 송경규 유충 사육 및 가공을 위한 자동화 시스템
CN113367102A (zh) * 2021-06-24 2021-09-1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能够提高繁殖率的叶蝉养殖方法
CN115053851B (zh) * 2022-05-25 2023-06-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用于双壳贝类幼体延迟变态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5735860A (zh) * 2022-11-22 2023-03-07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美国白蛾幼虫饲养装置及其饲养方法
CN116267759B (zh) * 2023-02-10 2024-07-16 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鱼苗养殖系统
CN118348070B (zh) * 2024-06-14 2024-08-20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分层监测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4423A (en) * 1969-12-24 1973-04-03 Apparatus for growing crustaceans
US3797458A (en) * 1970-12-08 1974-03-19 Ocean Protein Corp Apparatus for growing crustaceans
US4003337A (en) * 1974-10-23 1977-01-18 Kerry Lamar Moore Fish growing tank and method
US4036176A (en) * 1975-02-03 1977-07-19 Syntex (U.S.A.) Inc. System for culturing aquatic animals
JPS5311800A (en) * 1976-07-20 1978-02-02 Asahi Chemical Ind Method of well preserving and transporting live fish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4300477A (en) * 1978-06-26 1981-11-17 Sanders Associates, Inc. Aquaculture rearing system
WO1982002644A1 (en) * 1981-02-11 1982-08-19 Australia Ltd Ici Method of growing molluscs
JPS5998635A (ja) * 1982-11-30 1984-06-07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えびまたはかにの種苗生産台船
AU5247086A (en) 1985-02-20 1986-08-28 Babington, Hubert Prawn hatchery
US4972801A (en) * 1988-08-15 1990-11-27 Hunt Robert D Pumping system for producing oxygen enriched water useful in the growing of aquatic life
US5353745A (en) * 1992-09-29 1994-10-11 Fahs Ii Richard W Aquaculture system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US5762024A (en) 1996-04-17 1998-06-09 David E. Meilahn Aquaculture system
JP2000513224A (ja) * 1996-06-24 2000-10-10 ボード オブ リージェンツ,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テキサス システム 自動化され密閉された再循環養殖濾過システム
JP3665838B2 (ja) * 1996-07-30 2005-06-29 株式会社アイ・エム・テイー 魚の養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561134B1 (en) 2003-05-13
CN1362857A (zh) 2002-08-07
DE60027305T2 (de) 2007-01-18
HK1050297A1 (en) 2003-06-20
KR20020092895A (ko) 2002-12-12
JP2003505049A (ja) 2003-02-12
WO2001006847A1 (en) 2001-02-01
ATE322838T1 (de) 2006-04-15
KR100689083B1 (ko) 2007-03-09
EP1206177A1 (en) 2002-05-22
EP1206177B1 (en) 2006-04-12
DE60027305D1 (de) 2006-05-24
JP4748906B2 (ja) 2011-08-17
AUPQ177699A0 (en) 1999-08-12
ES2260027T3 (es) 2006-11-01
EP1206177A4 (en) 2004-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6977C (zh) 甲壳类幼虫饲养方法和设备
CN1100869C (zh) 一种家养食用新鲜螺旋藻的方法
CN1895034A (zh) 无公害大规格鳖生态养殖方法
CN1312989C (zh) 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蝇蛆的养殖方法
CN1104844C (zh) 动物用口服组合物
CN109122443B (zh) 澳洲淡水龙虾循环水抱卵孵化系统及育苗方法
CN100372510C (zh) 全人工培育斑节对虾亲体的方法
CN107182853A (zh) 一种抗病速成鲈鱼养殖方法及其应用
CN114600806B (zh) 一种利用虾塘藻培育西施舌亲贝的促熟方法
CN105918171A (zh) 南美白对虾室内工厂化培育方法及培育装置
CN104872013B (zh) 石斑鱼养殖方法和系统
CN111771772A (zh) 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
CN110269013A (zh) 红螯螯虾胚胎的离体孵化方法
CN109892261B (zh) 巴布亚硝水母人工养殖方法
CN102783445A (zh) 一种全雌化虹鳟的培育方法
CN105432524B (zh) 一种花斑副沙鳅苗种培育方法
CN105432523B (zh) 一种宽体沙鳅苗种培育方法
Fakhrina et al. Production of tropical oyster seed in hatchery
CN203923179U (zh) 螺旋藻与丰年虫共生培养的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
Jory et al. Marine shrimp
CN107711623A (zh) 一种鱼的养殖方法
CN105875443A (zh) 一种长江刀鲚土池半流水养殖方法
AU2004222820B2 (en) Crustacean larva rai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216147045U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苗养殖用水质净化设备
James Breeding and farming of the silver pomfret Pampus argenteus: a technical manu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AUSTRALIA GULF LOBSTER PRODUCTIO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USTRALIA FULAIS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810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1010

Address after: Queensland, Australia

Patentee after: Australian Gulf lobster production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Queensland, Australia

Patentee before: Australian Fresh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TY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