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03951A -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03951A
CN117703951A CN202311167391.1A CN202311167391A CN117703951A CN 117703951 A CN117703951 A CN 117703951A CN 202311167391 A CN202311167391 A CN 202311167391A CN 117703951 A CN117703951 A CN 117703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center
input
pressure plate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673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原真
小向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C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03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03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16D13/54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 F16D13/56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16D13/648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for 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16D13/54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 F16D13/56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 F16D2013/565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with means for releasing the clutch pressure in case of back torqu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023/123Clutch actuation by cams, ramps or ball-screw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06Lubrication 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F16D13/7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离合器装置具备:离合器中心部;及压力板,以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能够接近或分离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且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离合器中心部具备: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保持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且以从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及油流路,形成于中心部侧嵌合齿的第二方向的端部,油流路至少将在外周壁的内周面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的外部排出。

Description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2年9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2-145633号的优先权,其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而向本说明书中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更详细而言,涉及将通过发动机等原动机而旋转驱动的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任意地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的离合器装置及具备该离合器装置的机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以往,机动二轮车等车辆具备离合器装置。离合器装置配置于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轮传递或切断。离合器装置通常具备通过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多个输入侧旋转片和连接于向驱动轮传递旋转驱动力的输出轴的多个输出侧旋转片。输入侧旋转片和输出侧旋转片在层叠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通过使输入侧旋转片和输出侧旋转片压接及分离来进行旋转驱动力的传递或切断。
例如,在日本专利第6894972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保持输出侧旋转片(被动侧离合器板)的离合器中心部(离合器构件)和以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能够接近及分离的方式设置的压力板(压力构件)的离合器装置。压力板构成为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这样,在离合器装置中,离合器中心部和压力板被组装而使用。
另外,在日本专利第6894972号公报的离合器装置中,作为保持输出侧旋转片的部位,离合器中心部具有中心部侧嵌合齿(形成有花键的外周壁),压力板具有压力侧嵌合齿。在离合器中心部和压力板被组装后的状态下,构成为中心部侧嵌合齿和压力侧嵌合齿在径向上重叠。
在离合器中心部的内部流通从输出轴流出的离合器油。离合器油的一部分通过离合器中心部与压力板之间且向离合器中心部的外部流动。在此,在离合器中心部的外部配置有保持于中心部侧嵌合齿的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因而,希望从离合器中心部的内部高效地使离合器油流动而向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供给离合器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从离合器中心部的内部向外部高效地使离合器油流动而向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供给离合器油的离合器装置及具备该离合器装置的机动二轮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的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其中,具备:离合器中心部,收容于对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片进行保持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交替地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片,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及压力板,以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能够接近或分离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片及所述输出侧旋转片,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具备:输出轴保持部,与所述输出轴连结;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片,且以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及油流路,在将所述压力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接近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力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分离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形成于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所述油流路至少将在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的外部排出。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离合器中心部的油流路形成于中心部侧嵌合齿的第二方向的端部,且至少将在外周壁的内周面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的外部排出。因而,在离合器中心部与压力板之间流动的离合器油经由油流路而向离合器中心部的外部更多地流动。即,由于从离合器中心部的内部流动更多的离合器油,所以能够向位于中心部侧嵌合齿的外侧的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高效地供给离合器油。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其他的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其中,具备:离合器中心部,收容于对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片进行保持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交替地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片,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及压力板,以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能够接近或分离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片及所述输出侧旋转片,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具备:输出轴保持部,与所述输出轴连结;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片,且以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及凹部,在将所述压力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接近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力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分离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从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面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所述凹部朝向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侧及外周侧面开放。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其他的离合器装置,离合器中心部具备从中心部侧嵌合齿的第二方向的端面向第一方向凹陷的凹部,凹部朝向外周壁的内周面侧及外周面侧开放。因而,例如在离合器中心部正在旋转时,在外周壁的内周面侧流动的离合器油能够经由凹部而向外周面侧流动,例如能够向位于中心部侧嵌合齿的外侧的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高效地供给离合器油。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从离合器中心部的内部向外部高效地使离合器油流动而向输入侧旋转片及输出侧旋转片供给离合器油的离合器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性和优点将会根据以下参照附图而进行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合器中心部的立体图。
图3A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合器中心部的平面图。
图3B是放大了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油流路及其周边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3C是沿着图3B的IIIC-IIIC的剖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压力板的立体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压力板的平面图。
图6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压力板的立体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压力板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合器中心部和压力板被组合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A是关于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及压力侧辅助凸轮面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B是关于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及压力侧滑动凸轮面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合器中心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关于本发明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非意在特别限定本发明。另外,对起到相同的作用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重复的说明适当省略或简化。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合器装置10的剖视图。离合器装置10例如设置于机动二轮车等车辆。离合器装置10例如是将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的输入轴(曲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15传递或切断的装置。离合器装置10是用于经由输出轴15而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轮(后轮)传递或切断的装置。离合器装置10配置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离合器装置10的压力板70和离合器中心部40排列的方向设为方向D,将压力板70向离合器中心部40接近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将压力板70从离合器中心部40分离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另外,将离合器中心部40及压力板70的周向设为周向S,关于周向S将从一方的压力侧凸轮部90去往另一方的压力侧凸轮部90的方向设为第一周向S1(参照图5),将从另一方的压力侧凸轮部90去往一方的压力侧凸轮部90的方向设为第二周向S2(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15的轴线方向、离合器壳体30的轴线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轴线方向及压力板70的轴线方向是与方向D相同的方向。另外,压力板70及离合器中心部40向第一周向S1旋转。不过,上述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丝毫不限定离合器装置10的设置方式,也丝毫不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输出轴15是形成为中空状的轴体。输出轴15的一侧的端部经由滚针轴承15A而将后述的输入齿轮35及离合器壳体3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输出轴15经由螺母15B而将离合器中心部40固定地支承。即,输出轴15与离合器中心部40一体地旋转。输出轴15的另一侧的端部例如连结于机动二轮车的变速器(未图示)。
如图1所示,输出轴15在其中空部15H具备推杆16A和与推杆16A相邻地设置的推压构件16B。中空部15H具有作为离合器油的流通路的功能。离合器油在输出轴15内、即中空部15H内流动。推杆16A及推压构件16B以能够在输出轴15的中空部15H内滑动的方式设置。推杆16A的一方的端部(图示左侧的端部)连结于机动二轮车的离合器操作杆(未图示),通过离合器操作杆的操作,推杆16A在中空部15H内滑动而将推压构件16B向第二方向D2按压。推压构件16B的一部分向输出轴15的外方(在此为第二方向D2)突出,连结于设置于压力板70的分离轴承18。推杆16A及推压构件16B形成得比中空部15H的内径细,在中空部15H内确保了离合器油的流通性。
离合器壳体30由铝合金形成。离合器壳体30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如图1所示,离合器壳体3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形状的底壁31和从底壁31的缘部向第二方向D2延伸的侧壁33。离合器壳体30保持多个输入侧旋转片20。
如图1所示,在离合器壳体30的底壁31设置有输入齿轮35。输入齿轮35经由转矩阻尼器35A而由铆钉35B固定于底壁31。输入齿轮35与通过发动机的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输入齿轮35与输出轴15相独立地与离合器壳体30一体地旋转驱动。
输入侧旋转片20通过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驱动。如图1所示,输入侧旋转片20保持于离合器壳体30的侧壁33的内周面。输入侧旋转片20通过花键嵌合而保持于离合器壳体30。输入侧旋转片20以能够沿着离合器壳体30的轴线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输入侧旋转片20以能够与离合器壳体30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设置。
输入侧旋转片20是被向输出侧旋转片22抵靠的构件。输入侧旋转片20是形成为环状的平板。输入侧旋转片20通过将由SPCC(冷轧钢板)材构成的薄板冲裁成环状而成形。在输入侧旋转片20的表面及背面粘贴有由多个纸片构成的摩擦件(未图示)。在摩擦件之间形成有用于保持离合器油的深度数μm~数十μm的槽。
如图1所示,离合器中心部40收容于离合器壳体30。离合器中心部40与离合器壳体30同心地配置。离合器中心部4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42和从主体42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68。离合器中心部40保持与输入侧旋转片20在方向D上交替地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片22。离合器中心部40与输出轴15一起旋转驱动。
如图2所示,主体42具备环状的基壁43、位于基壁43的径向外侧且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外周壁45、设置于基壁43的中央的输出轴保持部50、连接于基壁43及外周壁45的多个中心部侧凸轮部60、及中心部侧嵌合部58。
输出轴保持部50形成为圆筒状。在输出轴保持部50形成有供输出轴15插入并花键嵌合的插入孔51。插入孔51以贯通基壁43的方式形成。在输出轴保持部50中的形成插入孔51的内周面50A沿着轴线方向形成有多个花键槽。在输出轴保持部50连结有输出轴15。
如图2所示,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周壁45配置于比输出轴保持部50靠径向外侧处。在外周壁45的外周面45A设置有花键嵌合部46。花键嵌合部46具有沿着外周壁45的外周面45A而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形成于相邻的中心部侧嵌合齿47之间且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花键槽48、及油排出孔49。中心部侧嵌合齿47保持输出侧旋转片22。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在周向S上排列。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在周向S上等间隔地形成。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中心部侧嵌合齿47从外周壁45的外周面45A向径向外侧突出。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数量最好为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数量的倍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数量为3,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数量为30。需要说明的是,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数量也可以不为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数量的倍数。油排出孔49以将外周壁45在径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油排出孔49形成于相邻的中心部侧嵌合齿47之间。即,油排出孔49形成于花键槽48。油排出孔49形成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侧方。油排出孔49形成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的侧方。油排出孔49形成于比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靠第一周向S1侧处。油排出孔49形成于比后述的凸起部54靠第二周向S2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排出孔49在外周壁45的周向S的3处各形成有3个。油排出孔49在周向S上配置于等间隔的位置。油排出孔49将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油排出孔49是将从输出轴15流出到离合器中心部40内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排出的孔。在此,油排出孔49将在外周壁45的内周面45B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排出。油排出孔49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与后述的压力侧嵌合部88对向的位置。
如图2所示,离合器中心部40具备形成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多个油流路41。如图10所示,油流路41形成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E。油流路41朝向外周壁45的外周面45A侧及内周面45B侧开放。油流路41是使外周壁45的外周面45A和内周面45B连通的流路。油流路41是至少将在外周壁45的内周面45B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排出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流路41是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面47T向第一方向D1凹陷的凹槽(也参照图3C)。油流路41是凹部的一例。如图3A所示,油流路41形成为大致圆形状(也参照图3B)。需要说明的是,油流路41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多个油流路41的一部分配置于后述的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径向外侧。多个油流路41的一部分配置于后述的中心部侧凸轮孔43H的径向外侧。多个油流路41的一部分配置于后述的贯通孔43P的径向外侧。油流路41设置于与压力板70的后述的压力侧嵌合部88(参照图4)对向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形成有油流路41的一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A与形成有油流路41的其他的一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B之间配置有不具有油流路41的中心部侧嵌合齿47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S上排列的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中,每隔1个地形成有油流路41,但也可以每隔2地形成有油流路41,还可以每隔3个以上地形成有油流路4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相邻的中心部侧嵌合齿47中分别形成有油流路41。油流路41例如通过在将使用模具成形的压力板70从模具拆卸时将镶针向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面47T抵靠而形成,或者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油流路41也是将在外周壁45的外周面45A侧流动的离合器油(例如附着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表面47S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引导的流路。例如,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旋转停止时(例如发动机停止时)位于离合器中心部40的上侧的油流路41中,附着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表面47S的离合器油通过重力而经由油流路41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周面45B流动。另外,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旋转停止时位于离合器中心部40的下侧的油流路41中,附着于中心部侧嵌合齿的47的外周壁45的内周面45B的离合器油通过重力而经由油流路41向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表面47S流动。即,在离合器中心部40未旋转时,离合器油经由油流路41而从离合器中心部的40的内部向外部流动,并且有时从外部向内部同时流动。
输出侧旋转片22保持于离合器中心部40的花键嵌合部46及压力板70。输出侧旋转片22的一部分通过花键嵌合而保持于离合器中心部40的中心部侧嵌合齿47及花键槽48。输出侧旋转片22的其他的一部分保持于压力板70的后述的压力侧嵌合齿77(参照图4)。输出侧旋转片22以能够沿着离合器中心部40的轴线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输出侧旋转片22以能够与离合器中心部40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设置。
输出侧旋转片22是被向输入侧旋转片20抵靠的构件。输出侧旋转片22是形成为环状的平板。输出侧旋转片22通过将由SPCC材构成的薄板材冲裁成环状而成形。在输出侧旋转片22的表面及背面形成有用于保持离合器油的深度数μm~数十μm的槽。在输出侧旋转片22的表面及背面为了使耐磨损性提高而分别实施了表面硬化处理。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输入侧旋转片20的摩擦件也可以取代输入侧旋转片20而设置于输出侧旋转片22,还可以分别设置于输入侧旋转片20及输出侧旋转片22。
中心部侧凸轮部60形成为具有凸轮面的台状,该凸轮面由构成使得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按压力(压接力)增加的力即辅助转矩或使输入侧旋转片20和输出侧旋转片22提前分离而向半离合器状态转变的力即滑动转矩产生的辅助&滑动(注册商标)机构的倾斜面构成。中心部侧凸轮部60以从基壁43向第二方向D2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3A所示,中心部侧凸轮部60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中心部40具有3个中心部侧凸轮部60,但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数量不限定于3。
如图3A所示,中心部侧凸轮部60位于输出轴保持部50的径向外侧。中心部侧凸轮部60具有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和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构成为在相对于压力板70进行了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按压力(压接力)增加而使得使压力板70向离合器中心部40接近的方向的力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力产生时,压力板70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的位置不变化,压力板70无需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物理地接近。需要说明的是,压力板70也可以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物理地位移。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构成为在相对于压力板70进行了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按压力(压接力)减小而使压力板70从离合器中心部40分离。在关于周向S相邻的中心部侧凸轮部60中,一方的中心部侧凸轮部60L的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和另一方的中心部侧凸轮部60M的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在周向S上对向地配置。
如图2所示,离合器中心部40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凸起部54。凸起部54是支承压力板70的构件。多个凸起部54在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凸起部54形成为圆筒状。凸起部54位于比输出轴保持部50靠径向外侧处。凸起部54朝向压力板70(即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凸起部54设置于基壁43。在凸起部54形成有供螺栓28(参照图1)插入的螺纹孔54H。螺纹孔54H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
如图2及图3A所示,离合器中心部40具有贯通基壁43的一部分的中心部侧凸轮孔43H。中心部侧凸轮孔43H将基壁43在方向D上贯通。中心部侧凸轮孔43H从输出轴保持部50的侧方延伸至外周壁45。中心部侧凸轮孔43H形成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与凸起部54之间。从离合器中心部40的轴线方向观察,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和中心部侧凸轮孔43H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2及图3A所示,离合器中心部40具有贯通基壁43的一部分的贯通孔43P。贯通孔43P将基壁43在方向D上贯通。贯通孔43P形成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与中心部侧凸轮孔43H之间。形成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与凸起部54之间。贯通孔43P位于比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靠第一周向S1侧处。贯通孔43P位于比凸起部54靠第二周向S2侧处。在贯通孔43P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油排出孔49。贯通孔43P比中心部侧凸轮孔43H小。贯通孔43P将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贯通孔43P构成为将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动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引导。更详细而言,如图1的箭头FS所示,从输出轴15朝向离合器中心部40流出后的离合器油经由贯通孔43P而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流入。
如图2所示,中心部侧嵌合部58位于比输出轴保持部50靠径向外侧处。中心部侧嵌合部58位于比中心部侧凸轮部60靠径向外侧处。中心部侧嵌合部58位于比中心部侧凸轮部60靠第二方向D2侧处。中心部侧嵌合部58形成于外周壁45的内周面45B。中心部侧嵌合部58构成为向后述的压力侧嵌合部88(参照图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中心部侧嵌合部58的内径以相对于压力侧嵌合部88具有容许从输出轴15的顶端部15T(参照图1)流出的离合器油的流通的配合公差的方式形成。即,在中心部侧嵌合部58与后述的压力侧嵌合部88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中心部侧嵌合部58形成为比压力侧嵌合部88的外径大0.1mm的内径。该中心部侧嵌合部58的内径与压力侧嵌合部88的外径的尺寸公差根据想要流通的离合器油量而适当设定,但例如为0.1mm以上且0.5mm以下。
如图1所示,压力板70以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能够接近或分离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压力板70构成为能够按压输入侧旋转片20及输出侧旋转片22。压力板70与离合器中心部40及离合器壳体30同心地配置。压力板70具有主体72和连接于主体72的第二方向D2侧的外周缘且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98。主体72比凸缘98向第一方向D1突出。压力板70保持与输入侧旋转片20交替地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片22。输出侧旋转片22以能够沿着压力板70的轴线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输出侧旋转片22以能够与压力板70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设置。
如图4所示,主体72具备筒状部80、多个压力侧凸轮部90、压力侧嵌合部88及弹簧收容部84(也参照图6)。
筒状部80形成为圆筒状。筒状部80与压力侧凸轮部90一体地形成。筒状部80收容输出轴15的顶端部15T(参照图1)。在筒状部80收容分离轴承18(参照图1)。筒状部80是接受来自推压构件16B的按压力的部位。筒状部80是接受从输出轴15的顶端部15T流出后的离合器油的部位。
压力侧凸轮部90形成为具有凸轮面的台状,该凸轮面由构成相对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滑动而使辅助转矩或滑动转矩产生的辅助&滑动(注册商标)机构的倾斜面构成。压力侧凸轮部90以比凸缘98向第一方向D1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5所示,压力侧凸轮部90在压力板70的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板70具有3个压力侧凸轮部90,但压力侧凸轮部90的数量不限定于3。
如图5所示,压力侧凸轮部90位于筒状部80的径向外侧。压力侧凸轮部90具有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也参照图7)和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构成为能够与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接触。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构成为在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进行了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按压力(压接力)增加而使得使压力板70向离合器中心部40接近的方向的力产生。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构成为能够与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接触。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构成为在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进行了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按压力(压接力)减小而使压力板70从离合器中心部40分离。在关于周向S相邻的压力侧凸轮部90中,一方的压力侧凸轮部90L的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和另一方的压力侧凸轮部90M的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在周向S上对向地配置。
在此,关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及压力侧凸轮部9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发动机的转速上升、成为了输入到输入齿轮35及离合器壳体30的旋转驱动力能够经由离合器中心部40而向输出轴15传递的状态时,如图9A所示,对压力板70施加第一周向S1的旋转力。因而,通过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及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的作用,在压力板70产生向第一方向D1的力。由此,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压接力增加。
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5的转速超过输入齿轮35及离合器壳体30的转速而产生了反向转矩时,如图9B所示,对离合器中心部40施加第一周向S1的旋转力。因而,通过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及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的作用,使压力板70向第二方向D2移动而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压接力释放。由此,能够避免由反向转矩引起的对于发动机、变速器的不良状况。
如图4及图5所示,压力板70具有贯通主体72及凸缘98的一部分的压力侧凸轮孔73H。压力侧凸轮孔73H位于比筒状部80靠径向外侧处。压力侧凸轮孔73H从筒状部80的侧方延伸至比压力侧嵌合部88靠径向外侧处。压力侧凸轮孔73H在相邻的压力侧凸轮部90之间贯通形成。压力侧凸轮孔73H在相邻的压力侧凸轮部90的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与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之间贯通形成。如图5及图7所示,从压力板70的轴线方向观察,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和压力侧凸轮孔73H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6及图7所示,弹簧收容部84形成于压力侧凸轮部90。弹簧收容部84以从第二方向D2向第一方向D1凹陷的方式形成。弹簧收容部84形成为椭圆形状。弹簧收容部84收容压力弹簧25(参照图1)。在弹簧收容部84贯通形成有供凸起部54(参照图2)插入的插入孔84H。即,插入孔84H在压力侧凸轮部90贯通形成。插入孔84H形成为椭圆形状。
如图1所示,压力弹簧25收容于弹簧收容部84。压力弹簧25保持于插入到弹簧收容部84的插入孔84H的凸起部54。压力弹簧25对压力板70朝向离合器中心部40(即朝向第一方向D1)施力。压力弹簧25例如是将弹簧钢卷成螺旋状而得到的螺旋弹簧。
如图4所示,压力侧嵌合部88设置于主体72。压力侧嵌合部88位于比压力侧凸轮部90靠径向外侧处。压力侧嵌合部88位于比压力侧凸轮部90靠第二方向D2侧处。压力侧嵌合部88构成为向中心部侧嵌合部58(参照图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内嵌。
如图4所示,压力板70具备形成于凸缘98的多个压力侧嵌合齿77。压力侧嵌合齿77保持输出侧旋转片22。压力侧嵌合齿77位于比筒状部80靠径向外侧处。压力侧嵌合齿77位于比压力侧凸轮部90靠径向外侧处。压力侧嵌合齿77位于比压力侧嵌合部88靠径向外侧处。压力侧嵌合齿77形成于凸缘98的嵌合齿形成面98B。压力侧嵌合齿77从嵌合齿形成面98B朝向第一方向D1突出。多个压力侧嵌合齿77在周向S上排列。多个压力侧嵌合齿77在周向S上等间隔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一部分的压力侧嵌合齿77被去除,因此该部分的间隔扩展,但其他的相邻的压力侧嵌合齿77等间隔地配置。
图8是示出离合器中心部40和压力板70被组合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和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未接触,且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和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未接触。此时,压力板70与离合器中心部40最接近。在图8所示的状态(组装时的状态)下,凸起部54与插入孔84H的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侧(即第一周向S1侧)的端部84HA的周向S的距离L1比通常时的凸起部54与插入孔84H的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侧(即第二周向S2侧)的端部84HB的周向S的距离L2短。
如图1所示,止动板100以能够与压力板70接触的方式设置。止动板100是抑制压力板70从离合器中心部40向第二方向D2分离规定的距离以上的构件。止动板100由螺栓28固定于离合器中心部40的凸起部54。压力板70通过在弹簧收容部84配置有离合器中心部40的凸起部54及压力弹簧25的状态下螺栓28隔着止动板100向凸起部54拧紧而被固定。止动板100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
在此,在压力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时,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和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分别以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的面积的50%以上且90%以下且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的面积的50%以上且90%以下互相接触。另外,在压力板70与止动板100接触时,压力弹簧25从弹簧收容部84的侧壁分离。即,压力弹簧25未由凸起部54和弹簧收容部84夹入,抑制了向凸起部54施加过度的应力。
在离合器装置10内填充有规定量的离合器油。离合器油经由输出轴15的中空部15H而向离合器中心部40及压力板70内流通,之后经由中心部侧嵌合部58与压力侧嵌合部88的间隙、油排出孔49而向输入侧旋转片20及输出侧旋转片22供给。而且,在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周壁45的内周面45B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如图3A的箭头FM所示那样经由油流路41而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排出。另外,离合器油经由输出轴15的中空部15H而从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经由中心部侧凸轮孔43H、贯通孔43P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流通。离合器油抑制热的吸收、摩擦件的磨损。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是所谓的湿式多片摩擦离合器装置。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离合器装置10配置于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通过驾驶员操作离合器操作杆而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向变速器传递及切断。
在离合器装置10中,在机动二轮车的驾驶员不操作离合器操作杆的情况下,离合器分离机构(未图示)不按压推杆16A,因此压力板70通过压力弹簧25的作用力(弹性力)而按压输入侧旋转片20。由此,离合器中心部40成为输入侧旋转片20和输出侧旋转片22互相抵靠而摩擦连结的离合器开启的状态而旋转驱动。即,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向离合器中心部40传递而输出轴15旋转驱动。
在离合器开启状态下,在输出轴15的中空部15H内流动且从输出轴15的顶端部15T流出后的离合器油向筒状部80内落下或飞翔而附着(参照图1的箭头F)。附着于筒状部80内的离合器油被向离合器中心部40内引导。由此,离合器油经由油排出孔49而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出。另外,离合器油经由油流路41及中心部侧嵌合部58与压力侧嵌合部88的间隙而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出。并且,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出后的离合器油向输入侧旋转片20及输出侧旋转片22供给。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装置10中,在离合器开启状态下机动二轮车的驾驶员操作了离合器操作杆的情况下,离合器分离机构(未图示)按压推杆16A,因此压力板70对抗压力弹簧25的作用力而向从离合器中心部40分离的方向(第二方向D2)位移。由此,离合器中心部40成为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摩擦连结被消除的离合器关闭的状态,因此成为旋转驱动衰减或旋转驱动停止的状态。即,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被切断。
在离合器关闭状态下,在输出轴15的中空部15H内流动且从输出轴15的顶端部15T流出后的离合器油与离合器开启状态同样地被向离合器中心部40内引导。此时,压力板70相对于离合器中心部40分离,因此中心部侧嵌合部58与压力侧嵌合部88的嵌合量变少。其结果,筒状部80内的离合器油更积极地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出而向离合器装置10的内部的各处流动。尤其是,能够向互相分离的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之间积极地引导离合器油。
并且,在离合器关闭状态下驾驶员解除了离合器操作杆的情况下,离合器分离机构(未图示)经由推压构件16B而对压力板70的按压被解除,因此压力板70通过压力弹簧25的作用力而向接近离合器中心部40的方向(第一方向D1)位移。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离合器中心部40的油流路41形成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部47E,且至少将在外周壁45的内周面45B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排出。因而,在离合器中心部40与压力板70之间流动的离合器油经由油流路41而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更多地流动。即,由于从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流动更多的离合器油,所以能够向位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外侧的输入侧旋转片20及输出侧旋转片22高效地供给离合器油。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中,油流路41是从中心部侧嵌合齿47的第二方向D2的端面47T向第一方向D1凹陷的凹槽。根据上述方案,能够通过比较简易的构造来使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的离合器油向外部更多地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中,离合器中心部40具有多个中心部侧凸轮部60,该多个中心部侧凸轮部60位于比输出轴保持部50靠径向外侧处,且具有在相对于压力板70进行了相对旋转时为了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按压力增加而使得使压力板70向离合器中心部40接近的方向的力产生的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及为了使输入侧旋转片20与输出侧旋转片22的按压力减小而使压力板70从离合器中心部40分离的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的至少一方,油流路41配置于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径向外侧。在离合器中心部40旋转时,容易在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周边积存离合器油,因此,通过在中心部侧凸轮部60的径向外侧配置油流路41,能够使该积存的离合器油从油流路41向外部有效地流动。由此,能够使更多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中,油流路41配置于贯通孔43P的径向外侧。由于离合器油从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向贯通孔43P流入,所以通过在贯通孔43P的径向外侧配置油流路41,能够使离合器油从油流路41向外部(即朝向输入侧旋转片20及输出侧旋转片22)有效地流动。由此,能够使更多的离合器油向输入侧旋转片20及输出侧旋转片22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中,离合器中心部40具备形成于外周壁45的内周面45B的中心部侧嵌合部58,压力板70具备向中心部侧嵌合部5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内嵌的压力侧嵌合部88,油流路41设置于与压力侧嵌合部88对向的位置。根据上述方案,能够经由油流路41而使离合器中心部40的内部的离合器油向中心部侧嵌合部58与压力侧嵌合部88之间更多地流动。由此,能够一边降低中心部侧嵌合部58与压力侧嵌合部88的滑动阻力,一边使更多的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10中,在形成有油流路41的一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A与形成有油流路41的其他的一个中心部侧嵌合齿47B之间配置有不具有油流路41的中心部侧嵌合齿47C。根据上述方案,能够平衡地使离合器油向离合器中心部40的外部流动。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来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中心部侧凸轮部60具有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60A和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60S,但具有至少任一方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压力侧凸轮部90具有压力侧辅助凸轮面90A和压力侧滑动凸轮面90S,但具有至少任一方即可。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应当理解,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范围内的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确定。

Claims (8)

1.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其中,具备:
离合器中心部,收容于对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片进行保持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交替地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片,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及
压力板,以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能够接近或分离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片及所述输出侧旋转片,
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具备:
输出轴保持部,与所述输出轴连结;
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
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片,且以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及
油流路,在将所述压力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接近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力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分离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形成于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
所述油流路至少将在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侧流动的离合器油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的外部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
所述油流路是从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面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
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具有多个中心部侧凸轮部,该多个中心部侧凸轮部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且具有在相对于所述压力板进行了相对旋转时为了使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与所述输出侧旋转片的按压力增加而使得使所述压力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接近的方向的力产生的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及为了使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与所述输出侧旋转片的按压力减小而使所述压力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分离的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的至少一方,
所述油流路配置于所述中心部侧凸轮部的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
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具有:
多个中心部侧凸轮部,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且具有在相对于所述压力板进行了相对旋转时为了使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与所述输出侧旋转片的按压力增加而使得使所述压力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接近的方向的力产生的中心部侧辅助凸轮面及为了使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与所述输出侧旋转片的按压力减小而使所述压力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分离的中心部侧滑动凸轮面的至少一方;及
贯通孔,形成于相邻的所述中心部侧凸轮部之间,
所述油流路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
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具备形成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的中心部侧嵌合部,
所述压力板具备向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内嵌的压力侧嵌合部,
所述油流路设置于与所述压力侧嵌合部对向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
在形成有所述油流路的一个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与形成有所述油流路的其他的一个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之间配置有不具有所述油流路的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
7.一种机动二轮车,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
8.一种离合器装置,将输入轴的旋转驱动力向输出轴传递或切断,其中,具备:
离合器中心部,收容于对通过所述输入轴的旋转驱动而旋转驱动的多个输入侧旋转片进行保持的离合器壳体,且保持与所述输入侧旋转片交替地配置的多个输出侧旋转片,且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驱动;及
压力板,以相对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能够接近或分离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能够按压所述输入侧旋转片及所述输出侧旋转片,
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具备:
输出轴保持部,与所述输出轴连结;
外周壁,位于比所述输出轴保持部靠径向外侧处;
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中心部侧嵌合齿,保持所述输出侧旋转片,且以从所述外周壁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及
凹部,在将所述压力板向所述离合器中心部接近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压力板从所述离合器中心部分离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从所述中心部侧嵌合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面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
所述凹部朝向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侧及外周侧面开放。
CN202311167391.1A 2022-09-13 2023-09-11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Pending CN1177039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5633A JP7282969B1 (ja) 2022-09-13 2022-09-13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2022-145633 2022-09-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03951A true CN117703951A (zh) 2024-03-15

Family

ID=865382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7391.1A Pending CN117703951A (zh) 2022-09-13 2023-09-11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CN202322463085.4U Active CN220850480U (zh) 2022-09-13 2023-09-11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63085.4U Active CN220850480U (zh) 2022-09-13 2023-09-11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6513B1 (zh)
EP (1) EP4339472A1 (zh)
JP (2) JP7282969B1 (zh)
CN (2) CN11770395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4521B2 (ja) * 1993-08-18 1998-09-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クラッチ
JP5503320B2 (ja) * 2010-02-09 2014-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装置
GB2525603B (en) * 2014-04-28 2017-06-07 Caterpillar Shrewsbury Ltd Multi-plate brake or clutch
JP6373700B2 (ja) * 2014-09-25 2018-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板式クラッチ
JP6436109B2 (ja) * 2016-01-26 2018-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クラッ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79963A (zh) 2016-09-29 2018-04-06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新型手性配体、金属螯合物、多种非天然氨基酸、马拉维诺及其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JP6518229B2 (ja) * 2016-12-28 2019-05-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装置の給油構造
JP6894792B2 (ja) 2017-07-27 2021-06-30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動力伝達装置
JP6956025B2 (ja) 2018-02-19 2021-10-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ッシャプレートおよびクラッチ装置
JP6725569B2 (ja) * 2018-03-14 2020-07-2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装置
JP7458761B2 (ja) * 2019-12-03 2024-04-0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装置
JP2021089014A (ja) 2019-12-03 2021-06-1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摩擦係合装置用支持部材
JP2022072810A (ja) * 2020-10-30 2022-05-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0480U (zh) 2024-04-26
JP2024040958A (ja) 2024-03-26
US11946513B1 (en) 2024-04-02
JP2024041025A (ja) 2024-03-26
US20240084857A1 (en) 2024-03-14
JP7282998B1 (ja) 2023-05-29
JP7282969B1 (ja) 2023-05-29
EP4339472A1 (en) 202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662629A (zh)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CN220551401U (zh)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WO2024004365A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CN117703949A (zh) 离合器装置、摩托车及压板的制造方法
CN220850480U (zh)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CN113710913B (zh) 湿式摩擦板及湿式多板离合器装置
JP7434641B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CN117703950A (zh) 离合器装置及摩托车
WO2024058173A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CN221033697U (zh) 离合器装置及机动二轮车
JP7403702B1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17432721A (zh) 离合器装置
WO2023063153A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7291309B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WO2024009761A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2024036499A (ja) クラッチ装置
JP2024014068A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18103612A (zh) 离合器装置和机动二轮车
JP2024007324A (ja) クラッチ装置
JP2024044989A (ja) クラ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