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82349A - 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82349A CN117682349A CN202311797225.XA CN202311797225A CN117682349A CN 117682349 A CN117682349 A CN 117682349A CN 202311797225 A CN202311797225 A CN 202311797225A CN 117682349 A CN117682349 A CN 1176823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ying
- axis
- roller body
- workpiece
- adsorp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 B65H5/2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suction devices
- B65H5/224—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suction devices by suction bel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 B65H5/22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air-blas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用于同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共同运输工件,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限定出间隙,输送装置配置成适于对工件施加沿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使输送模组驱动工件运动至间隙周围,且面向间隙的位置时,输送装置能够对工件施加作用力,第一方向背离于重力方向。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可以利用输送装置对工件施加支撑力,以减轻间隙对于工件输送的影响,避免工件处于间隙位置时与输送模组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弯曲、或从间隙处掉落、卡死。本发明的输送装置能够提高工件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之间的对接处运输时的位置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各类薄片状工件的生产线或对工件定位要求较高的生产线中,多采用若干的输送模组共同搭建成输送线,而拼接结构使得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必然会产生间隙,上述现象使得工件运输至间隙位置时,一方面工件容易在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位置与输送模组产生相对位移,从而降低了工件在输送过程中的位置精确程度;另一方面在工件在间隙位置失去输送模组的支撑力后,容易因重力的作用而产生弯曲,使得工件在运输过程中的位置及状态不稳定。而在一些情况下,若工件的整体尺寸较小或厚度较薄,工件还容易在上述的间隙处掉落或卡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能够提高工件在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的位置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送装置,用于同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共同运输工件,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限定出间隙,其特征在于,输送装置配置成适于对工件施加沿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使输送模组驱动工件运动至间隙周围,且面向间隙的位置时,输送装置能够对工件施加作用力,第一方向背离于重力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包括吸附组件以及第一驱动组件;
吸附组件配置成能够位于工件沿第一方向远离输送模组的一侧,吸附组件包括运输部以及吸附部,运输部具有第一吸附口,吸附部能够限定出吸附腔,吸附腔配置成适于连通第一吸附口以及吸气源,吸气源用于吸收气流,以使第一吸附口适于吸附工件,并对工件施加作用力;
第一驱动组件连接运输部,第一驱动组件配置成能够驱动运输部沿第二方向运动,并驱动工件沿第二方向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之间运动,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运输部包括第一辊体、第二辊体以及带体,第一辊体与第二辊体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第一辊体具有第一轴线,第二辊体具有第二轴线,第一轴线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且第一轴线平行于第二轴线,第一驱动组件配置成能够驱动第一辊体绕第一轴线转动,且能够驱动第二辊体绕第二轴线转动,带体沿环绕第一轴线的方向卷绕于第一辊体,且沿环绕第二轴线的方向卷绕于第二辊体,以使第一辊体以及第二辊体能够共同带动带体沿第二方向运动,带体具有第一吸附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部具有适于环绕吸气源的内周壁,内周壁限定出吸附腔,内周壁包括吸附面,沿第一方向,吸附面位于吸附腔靠近输送模组的一侧,吸附面设有第二吸附口,第二吸附口配置成能够沿第一方向的反向面向第一吸附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吸附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吸附口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开口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运输部还包括第三辊体,沿第一方向,第三辊体位于第一辊体以及第二辊体远离输送模组的一侧,第三辊体具有第三轴线,第三轴线平行于第一轴线以及第二轴线,第一驱动组件连接第三辊体,并驱动第三辊体绕第三轴线转动,带体还沿环绕第三轴线的方向卷绕于第三辊体,以使第三辊体能够带动第一辊体、第二辊体以及带体共同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运输部还包括第四辊体以及第五辊体,第四辊体具有第四轴线,第五辊体具有第五轴线,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第四轴线以及第五轴线之间两两平行,沿第一方向,第四轴线位于第一轴线与第三轴线之间,第五轴线位于第二轴线与第三轴线之间,沿第二方向,第四轴线位于第一轴线靠近第三轴线的一侧,第五轴线位于第二轴线靠近第三轴线的一侧,沿第二方向,带体卷绕于第一辊体远离第二辊体的一侧、第二辊体远离第一辊体的一侧、第四辊体靠近第五辊体的一侧、以及第五辊体靠近第四辊体的一侧,且沿第一方向,带体卷绕于第三辊体远离第一辊体以及第二辊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还包括座体,吸附组件与座体滑动连接,以使吸附组件能够相对于输送模组沿第一方向往复滑动。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输送生产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以及多个输送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输送模组中的一者为第一输送模组,另一者为第二输送模组,第一输送模组与第二输送模组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沿第二方向,第一输送模组包括靠近第二输送模组的第一端部,第二输送模组包括靠近第一输送模组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共同限定出间隙,输送装置具有第一吸附口,第一吸附口适于吸附工件,并对工件施加作用力,沿第一方向,第一吸附口能够位于工件远离第一输送模组以及第二输送模组的一侧,第一吸附口沿第一方向的反向面向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输送装置用于同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共同运输工件,该输送装置配置成适于对工件施加沿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使输送模组驱动工件运动至间隙周围,且面向间隙的位置时,输送装置能够对工件施加作用力,第一方向背离于重力方向。由此,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便可以利用输送装置对工件施加支撑力,以减轻间隙对于工件输送的影响,避免工件处于间隙位置时与输送模组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弯曲、或从间隙处掉落、卡死。因此,本发明的输送装置能够提高工件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之间的对接处运输时的位置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输送装置与输送模组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输送装置与输送模组组合后的第一侧示意图;其中,对输送装置做出了局部剖切,以示出吸附腔;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输送装置与输送模组组合后的第二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输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输送装置;
110-吸附组件;111-运输部;1111-第一吸附口;1112-第一辊体;1113-
第二辊体;1114-带体;1115-第三辊体;1116-第四辊体;1117-第五辊体;112-吸附部;1121-内周壁;1122-吸附面;1123-第二吸附口;
120-第一驱动组件;
130-吸附腔;
140-座体;
200-输送模组;210-第一输送模组;220-第二输送模组;
300-工件;
400-间隙;500-吸气源;
600-输送生产线;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L1-第一轴线;
L2-第二轴线;
L3-第三轴线;
L4-第四轴线;
L5-第五轴线。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各类薄片状工件的生产线或对工件定位要求较高的生产线中,多采用若干的输送模组共同搭建成输送线,而拼接结构使得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必然会产生间隙,上述现象使得工件运输至间隙位置时,一方面工件容易在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位置与输送模组产生相对位移,从而降低了工件在输送过程中的位置精确程度;另一方面在工件在间隙位置失去输送模组的支撑力后,容易因重力的作用而产生弯曲,使得工件在运输过程中的位置及状态不稳定。
更具体的,相关技术中,会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将工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固定然后输送至指定工位。真空吸附式输送即是采用抽真空机构,对被抽真空的吸附腔连通的吸附孔产生吸附力,并在输送过程中将吸附力持续作用于工件。相关技术中,为了适应产线需求,往往需要通过若干的输送模组共同搭建成输送线,吸附式输送的过程需要尽可能保持工件的与输送模组皮带的相对位置稳定,而上述的拼接结构使得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处必然会产生间隙,且输送模组的辊轮为通常设置为实心结构,使得两个输送模组在对接的辊轮处便失去了真空吸附作用,最终导致工件容易在两个输送模组的对接位置发生位置偏移,降低了工件在输送过程中的位置精确程度。
鉴于此,参见图1-图6,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100,用于同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共同运输工件300。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输送装置100,用于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的对接处运输工件300。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输送装置100用于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的对接位置对工件300做出进一步的运输。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连接于输送模组200;或输送装置100可以与输送模组200间隔设置,并使工件300适于在两者之间运输。根据不同需求,输送模组200可以为不同的种类,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模组200可以为带式输送模组200,带式输送模组200即是将工件300放置于带体1114(可以为皮带),并驱动带体1114运动,同时将摩擦力作用于工件300,以连续方式运输工件300的机械装置,进一步的,还可以采用带式吸附输送模组200,即上述说明的采用抽真空机构来吸附,并运输工件300的机械装置。基于输送模组200的设置,两个输送模组200的对接处限定出间隙400。具体的,参见图1-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两个输送模组200可以均为带式吸附输送模组200,且两者的输送带分别缠绕于各自的辊轮上,因此,间隙400可以为沿输送方向(输送带延伸方向),该两个带式吸附输送模组200各自的输送带缠绕于辊轮的位置处所产生的空隙,为便于描述,下面均以上述说明的输送模组200的设置形式作为说明,不同的实施例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方案之间相互结合。此外,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工件300可以为任意合适的种类,此处不作限制。
参见图1-图5,输送装置100配置成适于对工件300施加沿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以使工件300沿第一方向X的反向面向间隙400时能够受到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输送模组100驱动工件300运动至间隙400周围,且面向间隙400的位置时,输送装置100能够对工件300施加作用力,第一方向X背离于重力方向。其中,第一方向X背离于重力方向,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X的其中一个分量(或第一方向X自身的方向)可以与重力的方向相反,从而上述的作用力能够起到支撑工件300、抵消重力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为各输送模组200与工件300之间的接触面所面向工件300的方向。为便于描述,下面均以第一方向X与重力方向相反的实施例作为说明,不同的实施例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方案之间相互结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配置成仅在工件300运动至间隙400位置时施加作用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还可以配置成在输送模组200运输工件300的过程中,能够持续提供沿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例如可以持续提供沿第一方向X的气流推动力。
基于上述的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工件300在运输至两个输送模组200之间的间隙400时,会失去输送模组200的支撑力(或吸附力)作用,进而容易导致工件300的位置偏移或受重力而发生弯曲变形,因此,上述输送装置100所提供的作用力即是可以在间隙400位置为工件300提供相应的支撑力,以减轻间隙400对于工件300输送的影响。由此,第一方向X可以为输送模组200为工件300提供的支撑力方向,具体可以对应于输送带与工件300的接触部分所产生的支撑力方向,而输送装置100提供的作用力即是可以在工件300运输至间隙400位置处时同样能够起到对于工件300的支撑作用。
对于输送装置100对工件300施加作用力的具体形式,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采用吸附的方式提供作用力,具体的,在一类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输送装置100设置的开口对于气流的吸附作用来吸附工件300;另一类的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具有磁性,从而可以通过磁力作用吸附工件300;再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具有粘性,从而可以通过粘连作用吸附工件3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采用向工件300吹气或抵接于工件300的方式来提供作用力,具体的,在一类的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为吹气装置,当工件300被运输至间隙400位置时,吹气装置可以吹出气流并对工件300施加沿第一方向X的推力。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吹气组件可以呈片状,以使吹气组件厚度较小并适于放置在间隙内或间隙周围,或吹气组件的截面可以具有尖角(例如三角形截面),且尖角可以伸入上述的间隙,以在间隙较小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工件300,并具有较好的吹气效果。对于吹气组件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一轴线L1的方向,吹气组件以及工件300可以分别位于第一辊体1112的两侧;且吹气组件的高度位置可以低于输送模组200的辊轮的轴线的高度位置,即吹气组件可以位于输送模组200的辊轮的轴线远离工件300的一侧。吹气组件可以中空设置以限定出吹气腔,并具有吹气口,吹气口可以连通于吹气腔以及上述的间隙,从而吹气组件工作时,可以向间隙位置吹出气体,以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一轴线L1的方向对工件300施加顶升作用力。进一步的,输送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用于控制吹气组件的启闭状态并配置成工件300位于间隙位置时,使吹气组件开始工作并向工件300吹出气体,工件300脱离间隙位置后,吹气组件停止工作。
为便于描述,下面均以通过输送装置100设置的开口对于气流的吸附作用来吸附工件300的实施例作为说明,不同的实施例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方案之间相互结合。对于输送装置100吸附工件300的具体形式请参见后文。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的结合,可以看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输送装置100用于同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共同运输工件300,该输送装置100配置成适于对工件300施加沿第一方向X的作用力,以使输送模组200驱动工件300运动至间隙400周围,且面向间隙400的位置时,输送装置100能够对工件300施加作用力,第一方向X背离于重力方向。由此,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的对接处便可以利用输送装置100对工件300施加支撑力,以减轻间隙400对于工件300输送的影响,避免工件300处于间隙400位置时与输送模组200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弯曲、或从间隙400处掉落、卡死。因此,本发明的输送装置100能够提高工件300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之间的对接处运输时的位置稳定性。
对于输送装置100吸附工件300的具体形式,参见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包括吸附组件110以及第一驱动组件120。
具体的,参见图1-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110可以配置成能够位于工件300沿第一方向X远离输送模组200的一侧。上述的设置可以使得输送装置100不影响输送模组200的位置布置,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之间的距离可以尽量缩小,以减小间隙400的大小。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模组200可以为工件300提供沿第一方向X的支撑力或吸附力。根据不同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平行于重力的方向,也可以为任意合适的方向。吸附组件110可以包括运输部111以及吸附部112。其中,运输部111具有第一吸附口1111,吸附部112能够限定出吸附腔130,吸附腔130配置成适于连通第一吸附口1111以及吸气源500。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吸附腔130可以全部由吸附部112限定而成,吸附腔130也可以部分由吸附部112限定而成。吸气源500可以用于吸收气流,以使第一吸附口1111适于吸附工件300,并对工件300施加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吸气源500可以用于吸收周围的空气,且由于第一吸附口1111可以同时连通于外界以及吸附腔130,从而连通于吸附腔130的吸气源500可以抽取外界的空气并形成气流,气流可以由第一吸附口1111依次导向吸附腔130以及吸气源500,上述作用使得工件300能够贴附于第一吸附口1111的位置,以形成运输部111以及吸附部112共同对于工件300的吸附作用。
基于上述的第一吸附口1111的吸附作用,为了移载工件300,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120可以连接运输部111。第一驱动组件120可以配置成能够驱动运输部111沿第二方向Y运动,并驱动工件300沿第二方向Y在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之间运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吸附口1111能够吸附工件300,因此第一驱动组件120驱动运输部111的同时,可以同时带动工件300运动,进而起到驱动运输工件300的作用。根据不同需求,第一驱动组件120可以呈不同形式驱动运输部111,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120可以为电机、转盘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往复移载机构中的一者。其中,第二方向Y可以垂直于第一方向X。也就是对应于输送装置100的作用力的第一方向X可以垂直于运输部111带动工件300运动的第二方向Y。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Y表示为工件300适于运动的方向,并不表示工件300仅能沿对应于第二方向Y运动,根据不同需求以及实际使用时的工件300状态,工件300的实际运动方向可以偏离于第二方向Y。此外,由上述的说明可以看出,对应于工件300沿第二方向Y的运动,上述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可以同样沿第二方向Y相对布置。对于输送模组200与输送装置100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连接关系请参见后文。
基于上述吸附组件110包括运输部111以及吸附部112的实施例,对于运输部111的具体形式,参见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运输部111可以包括第一辊体1112、第二辊体1113以及带体1114。其中,第一辊体1112与第二辊体1113可以沿第二方向Y相对布置。基于此,第一辊体1112具有第一轴线L1,第二辊体1113具有第二轴线L2。第一驱动组件120可以配置成能够驱动第一辊体1112绕第一轴线L1转动,且能够驱动第二辊体1113绕第二轴线L2转动。带体1114可以沿环绕第一轴线L1的方向卷绕于第一辊体1112,且沿环绕第二轴线L2的方向卷绕于第二辊体1113,以使第一辊体1112以及第二辊体1113能够共同带动带体1114沿第二方向Y运动。结合到上述说明的运输部111的吸附功能,带体1114可以具有第一吸附口1111,也就是带体1114上可以开设有第一吸附口1111,从而带体1114的运动可以带动工件30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设置使得第一辊体1112、第二辊体1113以及带体1114共同形成了带式输送装置100,即可以通过带体1114的第一吸附口1111对于工件300的吸附作用,再通过第一辊体1112以及第二辊体1113的旋转运动带动带体1114,从而共同实现对于工件300的吸附及移载作用。其中,第一轴线L1可以垂直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且第一轴线L1可以平行于第二轴线L2。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辊体1112以及第二辊体1113对于带体1114的驱动作用使运输部111整体能够进一步驱动工件300沿第二方向Y运动,并使工件300在输送过程中的位置更为稳定。以下对第一轴线L1垂直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做出如下定义:第一轴线L1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最小夹角位于闭区间[0°,2°]之内,且第一轴线L1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最小夹角位于闭区间[0°,2°]之内,即为第一轴线L1垂直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此外,以下对本发明中任意两个轴线之间的平行关系(例如第一轴线L1平行于第二轴线L2)做出如下定义:两个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位于闭区间[0°,2.5°]之内即表示该两个轴线呈平行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带体1114卷绕于辊体(包括第一辊体1112以及第二辊体1113等)的形式可以为全部卷绕(即环绕接触辊体的整个外周壁),也可以为部分卷绕(即环绕接触辊体的部分外周壁)。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吸附组件110的设置,为提高吸附组件110的吸附效果,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部112可以具有适于环绕吸气源500的内周壁1121。内周壁1121可以限定出吸附腔130。可以理解的是,吸附部112可以具有环绕吸气源500的壁面,并同时环绕限定出吸附腔130,从而可以根据需求而调整内周壁1121所围设成的面积,进而可以调节吸附腔130的体积及吸附腔130对于工件300所形成的吸附效果。
进一步的,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周壁1121可以包括吸附面1122,沿第一方向X,吸附面1122可以位于吸附腔130靠近输送模组200的一侧。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面1122可以设有第二吸附口1123,第二吸附口1123可以配置成能够沿第一方向X的反向面向第一吸附口1111。可以理解的是,吸附面1122为吸附部112的内周壁1121之中靠近工件300的一侧壁面,结合到上述各实施例的说明,在吸附面1122上开设有第二吸附口1123即是可以通过第二吸附口1123使吸附腔130连通于带体1114设有的第一吸附口1111以及工件300,从而在带体1114运动的同时,第二吸附口1123可以连通第一吸附口1111并对工件300起到持续的吸附作用。
对于上述的第二吸附口1123的设置,为了使第二吸附口1123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方向Z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以及所述第二方向Y,所述第二吸附口1123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吸附口1123沿所述第三方向Z的开口尺寸。也就是说,第二吸附口1123沿第二方向Y的开口尺寸可以大于第二吸附口1123沿平行于第一轴线L1的方向的开口尺寸。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附口1123可以呈条形孔,第二吸附口1123沿第二方向Y的开口尺寸即对应为长边,第二吸附口1123沿平行于第一轴线L1的方向的开口尺寸则对应为短边,具体的,第二吸附口1123可以呈矩形截面孔,也可以呈圆形截面孔与矩形截面孔组合而成的腰型孔。对于上述设置的作用,结合到上述各实施例的说明,一方面,由于带体1114能够沿第二方向Y运动,因此工件300在受带体1114驱动的同时容易沿第二方向Y产生相对于带体1114的位移,而为了使工件300的受吸附过程中保持较为稳定的位置,第二吸附口1123沿第二方向Y的开口尺寸较大则有能够避免工件300产生沿该方向的相对位移,且即使发生位移过后,仍能继续受到第一辊体1112的吸附作用;另一方面,输送模组200的输送带可以开有抽气口,由此,抽气口可以用于吸附工件300。基于此,上述第二吸附口1123的尺寸设置便使得工件300受到输送模组200的输送带的吸附作用转移为受到运输部111的吸附作用的过程中,第二吸附口1123能更迅速地与带体1114上的第一吸附口1111对齐,进而与工件300所需吸附的位置对齐,从而能迅速完成吸附作用的转移,以使工件300在此过程中的位置更为稳定。
对于上述的吸附腔130的设置,内周壁1121可以具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而延伸的台阶面,由此,内周壁1121可以限定出体积变化的吸附腔130。示例性的,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吸附口1123对于工件300的吸附作用的稳定性,沿第一方向X,吸附腔130靠近工件的一侧的体积可以大于吸附腔130远离工件的一侧的体积,从而可以使工件300在转移吸附作用的过程中,第二吸附口1123对于工件300的作用力更为稳定,同时还能保证吸附部112整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吸附腔130靠近工件的一侧的体积可以小于吸附腔130远离工件的一侧的体积,从而使第二吸附口1123对于工件300的吸附作用力更大。根据不同需求,沿第一方向X,吸附腔130还可以设置成中间部分的体积大于/小于上下两侧的体积。
对于第一驱动组件120驱动运输部111的具体形式,参见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运输部111还可以包括第三辊体1115。沿第一方向X,第三辊体1115可以位于第一辊体1112以及第二辊体1113远离输送模组200的一侧。第三辊体1115可以具有第三轴线L3。第三轴线L3可以平行于第一轴线L1以及第二轴线L2。基于此,第一驱动组件120连接第三辊体1115,并驱动第三辊体1115绕第三轴线L3转动。为使第三辊体1115驱动运输部111的其他各部分,带体1114还可以沿环绕第三轴线L3的方向卷绕于第三辊体1115,以使第三辊体1115能够带动第一辊体1112、第二辊体1113以及带体1114共同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驱动组件120可以连接第三辊体1115,因此第三辊体1115可以作为带动第一辊体1112、第二辊体1113以及带体1114的主驱动辊,也就是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20对第三辊体1115的驱动作用,使第三辊体1115进一步带动第一辊体1112、第二辊体1113以及带体1114运动,由此可以使得第一驱动组件120可以同时驱动多个辊体以及带体1114,并使带体1114沿设定的方向持续运动,从而使运输部111的控制较为便捷且易于调整。
进一步的,为使运输部111的各个辊体以及带体1114具有较好的运输及吸附作用。参见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110还可以包括第四辊体1116以及第五辊体1117。其中,第四辊体1116具有第四轴线L4,第五辊体1117具有第五轴线L5。结合到上述各实施例的辊体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线L1、第二轴线L2、第三轴线L3、第四轴线L4以及第五轴线L5之间可以两两平行。沿第一方向X,第四轴线L4可以位于第一轴线L1与第三轴线L3之间,第五轴线L5可以位于第二轴线L2与第三轴线L3之间。此外,沿第二方向Y,第四轴线L4可以位于第一轴线L1靠近第三轴线L3的一侧,第五轴线L5可以位于第二轴线L2靠近第三轴线L3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沿第一方向X,第四辊体1116以及第五辊体1117可以均位于第三辊体1115与其中一侧从动辊(第一辊体1112或者第二辊体1113)之间,且由于第四辊体1116及第五辊体1117均沿第二方向Y偏斜,使得第四辊体1116及第五辊体1117均能起到对于带体1114的张紧作用,从而使带体1114在各个辊体之间运动并移载工件300的同时能够具有较大的张紧力,进而能够提高各辊体驱动带体1114运动的精确度,使带体1114不易打滑,且带体1114张紧后的吸附效果更好。对于带体1114的卷绕方式,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带体1114卷绕于第一辊体1112远离第二辊体1113的一侧、第二辊体1113远离第一辊体1112的一侧、第四辊体1116靠近第五辊体1117的一侧、以及第五辊体1117靠近第四辊体1116的一侧,且沿第一方向X,带体1114卷绕于第三辊体1115远离第一辊体1112以及第二辊体1113的一侧。
进一步的,结合到上述各实施例的说明,为避免带体1114受到过大的拉力而降低疲劳寿命,参见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组件110还可以包括第六辊体以及第七辊体,第六辊体的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一轴线L1,且沿第一方向X对齐于第一辊体1112,第七辊体的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二轴线L2,且沿第一方向X对齐于第二辊体1113,由此,可以通过第六辊体以及第七辊体增大带体1114于两侧卷绕于第一辊体1112以及第二辊体1113所形成的包角,有利于提高带体1114的疲劳寿命。
为了便于调整输送装置100与工件300之间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参见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座体140。吸附组件110可以与座体140滑动连接,以使吸附组件110能够相对于输送模组200沿第一方向X往复滑动。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吸附组件110可以与座体140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滑动连接,示例性的,参见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140可以具有滑槽,输送装置100可以包括滑块,进而滑块可以伸入滑槽并可以沿第一方向X往复滑动。由此,当需要工件300尽可能持续被吸附运输时,可以尽量减小输送装置100(可以是带体1114的第一吸附口1111)与工件300沿第一方向X的最小距离,并可以根据工件300种类的不同而调整该距离。
为提高输送装置100与输送模组200之间的一体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140还可以适于连接至少一个输送模组200。
参见图1-图5,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输送生产线600,该输送生产线6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100以及多个输送模组200。
其中,为便于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4,多个输送模组200中的一者为第一输送模组210,另一者为第二输送模组220。基于此,第一输送模组210与第二输送模组220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布置。结合到上述各实施例对于间隙400的说明,沿第二方向Y,第一输送模组210可以包括靠近第二输送模组220的第一端部,第二输送模组220包括靠近第一输送模组210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共同限定出间隙40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部为第一输送模组210用于对接第二输送模组220的端部,第二端部为第二输送模组220用于对接第一输送模组210的端部,两端部之间的间隙可以为上述的间隙400。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隙400可以不仅由第一输送模组210及第二输送模组220限定而成,除第一输送模组210及第二输送模组220之外,输送生产线60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输送模组200,且每相邻两个输送模组200均可以限定出间隙400,由此,每一处的间隙400均可以一一对应设置有一个输送装置100。
参见图1-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00可以具有第一吸附口1111。第一吸附口1111适于吸附工件300,并对工件300施加作用力。其中,第一吸附口1111的具体设置可以参照于上述各实施例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由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吸附口1111能够位于工件300远离第一输送模组210以及第二输送模组220的一侧。第一吸附口1111可以沿第一方向X的反向面向间隙400。以该方式布置输送装置100可以不影响输送模组200的位置布置,且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200之间的距离可以尽量缩小,以减小间隙400的大小,实现更佳的移载工件300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输送模组200的形式以及布置可以参照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得益于上述各实施例对于输送装置100的改进,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输送生产线600均具有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10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申请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输送装置,用于同相邻的两个输送模组共同运输工件,两个所述输送模组的对接处限定出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配置成适于对所述工件施加沿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输送模组驱动所述工件运动至所述间隙周围,且面向所述间隙的位置时,所述输送装置能够对所述工件施加所述作用力,所述第一方向背离于重力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吸附组件以及第一驱动组件;
所述吸附组件配置成能够位于所述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输送模组的一侧,所述吸附组件包括运输部以及吸附部,所述运输部具有第一吸附口,所述吸附部能够限定出吸附腔,所述吸附腔配置成适于连通所述第一吸附口以及吸气源,所述吸气源用于吸收气流,以使所述第一吸附口适于吸附所述工件,并对所述工件施加所述作用力;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运输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配置成能够驱动所述运输部沿第二方向运动,并驱动所述工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输送模组之间运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部包括第一辊体、第二辊体以及带体,所述第一辊体与所述第二辊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一辊体具有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辊体具有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且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配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辊体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且能够驱动所述第二辊体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所述带体沿环绕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卷绕于所述第一辊体,且沿环绕所述第二轴线的方向卷绕于所述第二辊体,以使所述第一辊体以及第二辊体能够共同带动所述带体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带体具有所述第一吸附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部具有适于环绕所述吸气源的内周壁,所述内周壁限定出所述吸附腔,所述内周壁包括吸附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吸附面位于所述吸附腔靠近所述输送模组的一侧,所述吸附面设有第二吸附口,所述第二吸附口配置成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面向所述第一吸附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吸附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吸附口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开口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部还包括第三辊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辊体位于所述第一辊体以及所述第二辊体远离所述输送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三辊体具有第三轴线,所述第三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以及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三辊体,并驱动所述第三辊体绕所述第三轴线转动,所述带体还沿环绕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卷绕于所述第三辊体,以使所述第三辊体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辊体、所述第二辊体以及所述带体共同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部还包括第四辊体以及第五辊体,所述第四辊体具有第四轴线,所述第五辊体具有第五轴线,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三轴线、所述第四轴线以及所述第五轴线之间两两平行,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轴线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之间,所述第五轴线位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之间,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四轴线位于所述第一轴线靠近所述第三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五轴线位于所述第二轴线靠近所述第三轴线的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带体卷绕于所述第一辊体远离所述第二辊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辊体远离所述第一辊体的一侧、所述第四辊体靠近所述第五辊体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五辊体靠近所述第四辊体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带体卷绕于所述第三辊体远离所述第一辊体以及所述第二辊体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座体,所述吸附组件与所述座体滑动连接,以使所述吸附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输送模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滑动。
9.一种输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以及,
多个所述输送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输送模组中的一者为第一输送模组,另一者为第二输送模组,所述第一输送模组与所述第二输送模组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输送模组包括靠近所述第二输送模组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输送模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输送模组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间隙,所述输送装置具有第一吸附口,所述第一吸附口适于吸附所述工件,并对所述工件施加所述作用力,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吸附口能够位于所述工件远离所述第一输送模组以及所述第二输送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吸附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面向所述间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97225.XA CN117682349A (zh) | 2023-12-25 | 2023-12-25 | 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97225.XA CN117682349A (zh) | 2023-12-25 | 2023-12-25 | 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82349A true CN117682349A (zh) | 2024-03-12 |
Family
ID=90131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797225.XA Pending CN117682349A (zh) | 2023-12-25 | 2023-12-25 | 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682349A (zh) |
-
2023
- 2023-12-25 CN CN202311797225.XA patent/CN11768234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93349B1 (ko) | 하이브리드형 소재 흡탈착장치 | |
WO2018025646A1 (ja) |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ガラス板製造装置 | |
JP2007112626A (ja) | 基板搬送装置及び基板検査装置並びに基板搬送方法 | |
CN117682349A (zh) | 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 |
JP5915358B2 (ja) | 搬送装置 | |
JPH10163683A (ja) | 回路部品搬送装置 | |
JP2008019094A (ja) | ベルトコンベア用搬送ベルト、ベルトコンベア用ガイド、及びベルトコンベア装置 | |
CN117262678A (zh) | 一种板材运输装置及运输方法 | |
WO2019080347A1 (zh) | 一种吸附装置、吸附系统和搬运设备 | |
CN112919019B (zh) | 一种防皮带下垂的吸附传输带 | |
CN214297819U (zh) | 一种防皮带下垂的吸附传输带 | |
JP7448372B2 (ja) | 保持装置、搬送システム、支持装置、載置方法、及び搬送方法 | |
TWI495607B (zh) | Handling device | |
CN112777224A (zh) | 一种光伏晶片的吸附传输带 | |
CN216335018U (zh) | 手机配件上下料系统 | |
CN117550390A (zh) | 输送装置及输送生产线 | |
CN218931037U (zh) | Utg玻璃传送系统及其辅助装置 | |
CN218968196U (zh) | 一种用于贴片机的搬运机构 | |
CN109935914B (zh) | 电芯单元的传输设备 | |
CN215354761U (zh) | 一种光伏电池片的分选装置 | |
CN220121800U (zh) | 电池片输送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 |
CN209239825U (zh) | 一种螺旋式靶材固定运输装置 | |
JP2000001215A (ja) | 移送装置および移送方法 | |
CN216971267U (zh) | 一种真空吸附片材传输装置及输送线 | |
TWI817175B (zh) | 對接定位機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