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7928B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7928B
CN117497928B CN202311850572.4A CN202311850572A CN117497928B CN 117497928 B CN117497928 B CN 117497928B CN 202311850572 A CN202311850572 A CN 202311850572A CN 117497928 B CN117497928 B CN 1174979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losion
gas
energy storage
rib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505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97928A (zh
Inventor
李茂松
李鹏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5057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7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97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2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22Cells or battery with cylindrical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能够防止储能装置内部的气体直接冲击防爆阀,避免防爆阀误触失效,从而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端盖组件包括下塑胶、盖体、防爆阀和极柱,下塑胶包括主体部和凸台部,主体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主体部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和通气孔,凸台部固定连接于第二表面,且覆盖通气孔,凸台部设有与通气孔连通的聚气槽,聚气槽的开口位于凸台部朝向第一安装孔一侧的侧面;盖体位于主体部靠近第一表面的一侧,且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和防爆孔,第二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连通,防爆孔与通气孔连通,防爆阀安装于防爆孔,极柱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等储能装置因其可循环利用特性,而被广泛用作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储能装置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储能装置中,通常会在顶盖设置防爆阀进行泄压,以避免储能装置热失控后发生爆炸。然而,现有的储能装置内部产生的气体通常会直接冲击防爆阀,导致防爆阀误触失效,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能够防止储能装置内部的气体直接冲击防爆阀,避免防爆阀误触失效,从而有助于保证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中。端盖组件包括下塑胶、盖体、防爆阀、极柱和集流盘,所述下塑胶包括主体部凸台部、多个聚气筋条、两个支撑结构和多个导流筋条,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所述主体部设有通气孔和第一安装孔,所述通气孔和第一安装孔均沿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凸台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且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通气孔,所述凸台部设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聚气槽,所述聚气槽的开口位于所述凸台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侧的侧面,所述聚气槽包括远离所述极柱的导流壁面,所述导流壁面为船头形弧面,多个所述聚气筋条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聚气槽的槽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沿所述聚气槽的开口朝向所述聚气槽的槽底壁面的方向上,每相邻两个所述聚气筋条之间的距离均逐渐减小,每一所述聚气筋条均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聚气槽的槽壁面,所述第二端部自所述聚气槽的开口伸出所述聚气槽,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导流壁面远离所述极柱的一端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支撑结构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极柱的相对两侧,并均与所述极柱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支撑结构均位于所述凸台部的一侧,且均与所述凸台部间隔设置,每一支撑结构均包括两个支撑筋条,两个所述支撑筋条彼此间隔且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导流筋条均位于所述聚气通道内,且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筋条,并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集流盘位于两个所述支撑结构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且与每一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个所述支撑筋条均围合形成聚气通道、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支撑结构背离所述凸台部的一侧,且与所述聚气通道连通,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支撑结构朝向所述凸台部的一侧,且与所述聚气通道连通;每一所述导流筋条均自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出气口的方向相对所述支撑筋条倾斜;所述盖体安装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盖体设有防爆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防爆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沿所述盖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盖体,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防爆孔与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所述防爆阀安装于所述防爆孔,所述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聚气筋条的所述第二端部伸入所述出气口内。
其中,两个所述支撑筋条包括第一支撑筋条和第二支撑筋条,所述第一支撑筋条和所述第二支撑筋条间隔且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导流筋条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筋条和多个第二导流筋条,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筋条,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条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筋条,沿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出气口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条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条交错设置。
其中,所述防爆阀包括刻痕部和连接部,所述刻痕部包括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刻痕部的厚度。
其中,所述刻痕部还包括爆破起始点,所述爆破起始点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均间隔设置,沿所述防爆阀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爆破起始点与所述连接部间隔且相对设置。
其中,沿所述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爆破起始点与所述导流壁面间隔且相对设置。
其中,沿所述爆破起始点向所述第一端点的方向上,所述刻痕部的厚度逐渐增大;和/或,沿所述爆破起始点向所述第二端点的方向上,所述刻痕部的厚度逐渐增大。
其中,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集流盘,所述集流盘安装于所述下塑胶的内侧;所述下塑胶还包括限位凸条,所述限位凸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且与所述凸台部间隔设置,并抵接所述集流盘。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开口和收容腔,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端盖组件封闭所述开口。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下塑胶的凸台部设置聚气槽,并使聚气槽至少覆盖与防爆孔相对设置的通气孔,聚气槽可以引导储能装置内部的气体经通气孔冲击防爆阀,防止储能装置内部的气体直接冲击防爆阀,避免因汇聚至防爆阀下方的局部气压瞬时增大而导致防爆阀误触失效,从而有助于保证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户用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户用储能系统中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沿A-A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中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下塑胶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下塑胶沿B-B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下塑胶与集流盘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盖体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中防爆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防爆阀沿C-C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爆破气体在端盖组件中的流向示意图;
图15是爆破气体在端盖组件中另一角度下的流向示意图;
图16是爆破气体在端盖组件中又一角度下的流向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储能装置1,电能转换装置2,第一用户负载3,第二用户负载4,壳体110,端盖组件120,下塑胶10,盖体20,防爆阀30,极柱40,集流盘50,主体部11,凸台部12,聚气筋条13,支撑结构14,限位凸条15,导流筋条16,第一表面114,第二表面115,通气孔111,第一安装孔112,定位柱113,聚气槽121,导流壁面121a,槽底壁面1211,槽侧壁面1212,第一端部131,第二端部132,支撑筋条141,导气通槽143,第一支撑筋条141a,第二支撑筋条141b,第一导流筋条16a,第二导流筋条16b,聚气通道120a,进气口120b,出气口120c,第二安装孔21,防爆孔22,定位孔23,焊接部31,第一爆破部32,刻痕部33,连接部34,第二爆破部36,第一刻痕段331,第二刻痕段332,第三刻痕段333,第四刻痕段334,第一子刻痕段3311,第二子刻痕段3312,第一端点335,第二端点336,爆破起始点33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储能装置1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以及用电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1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风电、光伏电站侧的大型储能电站,其可以协助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并网要求,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储能电站作为电源侧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减少瞬时功率变化,减少对电网的冲击,改善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电网侧的储能集装箱,功能主要为调峰、调频、缓解电网阻塞调峰方面,可实现对用电负荷的削峰填谷,即在用电负荷低谷时对储能电池充电,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将存储的电量释放,从而实现电力生产和消纳之间的平衡;
(3)应用于用电侧的小型储能柜,功能主要为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费用管理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用电侧储能可以分为工商业储能柜、户用储能装置、储能充电桩等,其一般与分布式光伏配套使用。工商业用户可利用储能进行谷峰价差套利和容量费用管理。在实施峰谷电价的电力市场中,通过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储能系统放电,实现峰谷电价差套利,降低用电成本。此外,适用两部制电价的工业企业,可以利用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储能,在高峰负荷时放电,从而降低尖峰功率及申报的最大需求量,达到降低容量电费的目的。户用光伏配储可以提高电力自发自用水平。因高昂电价以及较差的供电稳定性,从而拉动户用光伏装机需求。考虑到光伏在白天发电,而用户一般在夜间负荷较高,通过配置储能可以更好地利用光伏电力,提高自发自用水平,同时降低用电成本。另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领域需要配置储能,用于备用电源。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户用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图1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储能装置1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本申请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2(光伏板)、第一用户负载3(路灯)、第二用户负载4(例如空调等家用电器)等以及储能装置1,所述储能装置1为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所述储能装置1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和家用电器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储能装置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储能装置1相互串联或并联,多个储能装置1采用隔离板(图未示)进行支撑及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储能装置1外部还可以设有储能箱,用于收容储能装置1。
可选地,储能装置1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当该储能装置1为单体电池时,储能装置1可以为圆柱电池、方形电池等中的至少一种。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户用储能系统中储能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为圆柱电池。储能装置1包括壳体110、端盖组件120和电极组件(图未示)。示例性的,壳体110可采用铝制成。其中,壳体110呈圆筒状。壳体110具有开口(图未示)和收容腔(图未示)。电极组件收容于收容腔。示例性的,电极组件为卷绕式电极组件。其中,电极组件包括电芯(图未示)和极耳(图未示)。极耳固定连接于电芯。收容腔还用于收容电解液,电极组件浸泡于电解液中。端盖组件120安装于壳体1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一侧,且封闭开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也可以为方形电池或其他具有电力存储功能的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外”和“内”等方位词,均以图1所示储能装置1的方位进行描述,以朝向壳体110的外侧为“外”,以朝向壳体110的内侧为“内”,后文类似的描述可做相同理解。
请结合参阅图3、图4和图5,图3是图2所示储能装置1中端盖组件12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沿A-A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沿“A-A处剖开”是指沿A-A线所在的平面剖开,后文类似的描述可作相同理解。
端盖组件120包括下塑胶10、盖体20、防爆阀30、极柱40和集流盘50。下塑胶10安装于壳体110的内侧。盖体20安装于下塑胶1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防爆阀30安装于盖体20。极柱40安装于下塑胶10和盖体20,且与防爆阀30间隔设置。集流盘50安装于下塑胶10的内侧,且与极柱40电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5、图6和图7,图6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中下塑胶10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下塑胶10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下塑胶10包括主体部11、凸台部12、多个聚气筋条13、支撑结构14、限位凸条15和多个导流筋条16。凸台部12、多个聚气筋条13、支撑结构14、限位凸条15和多个导流筋条16均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1。其中,主体部11、多个聚气筋条13、支撑结构14、限位凸条15和多个导流筋条16可一体成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多个聚气筋条13、支撑结构14、限位凸条15和多个导流筋条16也可以通过组装形成一体化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1大致呈圆形平面状。主体部11包括第一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5。沿主体部1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5相背设置。主体部11还设有通气孔111和第一安装孔112,通气孔111和第一安装孔112均沿主体部11的厚度方向贯穿主体部11的第一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5,且彼此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安装孔112位于主体的中部。示例性的,第一安装孔112为圆形孔,通气孔111为方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2也可以为方形孔或其他异形孔,通气孔111也可以为圆形孔或其他异性孔。
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1还设有定位柱113。定位柱113设于主体部11的第一表面114。其中,定位柱113有两个,两个定位柱113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12的相对两侧。具体的,一个定位柱113靠近通气孔111设置,另一个定位柱113远离通气孔111设置。示例性的,定位柱113呈圆柱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柱113也可以为棱柱状或其他形状。
请一并参阅图8,图8是图7所示下塑胶10沿B-B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凸台部12、多个聚气筋条13、支撑结构14和限位凸条15均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1的第二表面115。其中,凸台部12覆盖通气孔111。需要说明的是,凸台部12覆盖通气孔111是指,沿下塑胶10的厚度方向上,凸台部12在主体部11上的正投影覆盖通气孔111。
凸台部12设有聚气槽121,聚气槽121的开口位于凸台部12的周面。具体的,聚气槽121的开口位于凸台部12的朝向第一安装孔112一侧的侧面。聚气槽121自凸台部12的朝向第一安装孔112的一侧的侧面向主体部11的方向凹陷,且与通气孔111连通,以便于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在聚气槽121聚集后,可以经通气孔111流向盖体20和防爆阀30。
本实施例中,聚气槽121包括远离极柱40的导流壁面121a。其中,导流壁面121a为船头形弧面,以便于对进入聚气槽121中的气体进行导向,从而将气体汇聚至防爆阀30的下方,使得防爆阀30开阀后气体可沿着导流壁面121a顺畅地斜向上冲出储能装置1。具体的,自主体部11的第二表面115朝向极柱40的方向,导流壁面121a朝远离主体部11的方向凸出。聚气槽121还包括槽底壁面1211和槽侧壁面1212。槽侧壁面1212固定连接于槽底壁面1211。其中,沿第二表面115向第一表面114的方向上,聚气槽121的槽底壁面1211与聚气槽121的开口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即为,聚气槽121的槽底壁面1211为导流壁面121a。
多个聚气筋条13固定连接于聚气槽121的槽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具体的,沿聚气槽121的长度方向上,多个聚气筋条13间隔设置。示例性的,多个聚气筋条13呈八爪鱼触角形状分布。沿聚气槽121的开口朝向聚气槽121的槽底壁面1211的方向上,每相邻两个聚气筋条13之间的距离均逐渐减小,以对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和收束。示例性的,聚气筋条13有四个。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聚气筋条13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五个以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本实施例中,每一聚气筋条13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其中,第一端部131固定连接于聚气槽121的槽壁面。其中,第一端部131与导流壁面121a远离极柱40的一端间隔设置,以便于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可通过第一端部131与导流壁面121a远离极柱40的一端之间的间隙汇聚至防爆阀30的下方,从而使气体可以从防爆阀30的最薄弱点冲破防爆阀30泄压。第二端部132自聚气槽121的开口伸出聚气槽121,且固定连接于主体部11的第二表面115。每一聚气筋条13均与聚气槽121的槽侧壁面1212间隔设置,以便于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可以从聚气筋条13与聚气槽121的槽侧壁面1212之间的间隙进入聚气槽121中。此外,每一聚气筋条13的外周面均为光滑表面,以便于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能够顺畅地沿着相邻两个聚气筋条13之间的间隙进入聚气槽121中。
请继续参阅图7。沿主体部11的径向方向上,支撑结构14位于凸台部12的一侧,且与凸台部12间隔设置。其中,支撑结构14的高度大于多个聚气筋条13的高度,以使支撑结构14可以对集流盘50起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4设有导气通槽143。导气通槽143的开口位于支撑结构14背离第二表面115的表面。导气通槽143自支撑结构14背离第二表面115的表面向第二表面115的方向凹陷,且贯穿支撑结构14背离凸台部12的表面和朝向凸台部12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4有两个。两个支撑结构14分别位于凸台部12的相对两侧。每一支撑结构14均包括两个支撑筋条141。两个支撑筋条141彼此间隔且相对设置。其中,两个支撑筋条141之间形成导气通槽143。此外,两个支撑筋条141包括第一支撑筋条141a和第二支撑筋条141b。第一支撑筋条141a和第二支撑筋条141b间隔且相对设置。
限位凸条15位于两个支撑结构14之间,且与两个支撑结构14和凸台部12均间隔设置。具体的,限位凸条15位于一个支撑结构14的支撑筋条141与第一安装孔11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凸条15可以对集流盘50进行限位,从而在储能装置1受到外力冲击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振动时,能够减小集流盘50与下塑胶10的相对位移,从而避免集流盘50因与下塑胶10的连接强度不足而与下塑胶10发生脱落。
多个导流筋条16均位于两个支撑筋条141之间,且均连接于支撑筋条141,并彼此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两个支撑筋条141之间设置多个导流筋条16,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支撑筋条141的结构强度,避免支撑筋条141在受到电极组件的冲击时发生弯折断裂,另一方面,此设置可以为气流进行导向,方便气流汇集至通气孔111内。具体的,多个导流筋条16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筋条16a和多个第二导流筋条16b。其中,多个第一导流筋条16a均连接于第一支撑筋条141a,多个第二导流筋条16b均连接于第二支撑筋条141b。
请一并参阅图9,图9是图6所示下塑胶10与集流盘50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集流盘50位于下塑胶10的两个支撑结构14背离第二表面115的一侧,且与每一所述支撑结构14均围合形成聚气通道120a、进气口120b和出气口120c,并与限位凸条15抵接。
当集流盘50安装至下塑胶10后,集流盘50封闭导气通槽143的开口。集流盘50与每一支撑结构14的两个支撑筋条141围合形成聚气通道120a、进气口120b和出气口120c。其中,进气口120b位于下塑胶10的支撑结构14背离凸台部12的一侧,且与聚气通道120a连通。出气口120c位于支撑结构14朝向凸台部12的一侧,且与聚气通道120a连通。此设置下,气体可以从进气口120b进入聚气通道120a,并沿聚气通道120a流动,然后从出气口120c流出,从而使聚气通道120a可以对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起到引导作用。此时,多个导流筋条16均位于聚气通道120a内。每一导流筋条16均自进气口120b朝向出气口120c的方向相对支撑筋条141倾斜。具体的,沿进气口120b朝向出气口120c的方向上,多个第一导流筋条16a和多个第二导流筋条16b交错设置。示例性的,多个第一导流筋条16a和多个第二导流筋条16b均呈鱼鳍状分布。此设置下,可以延长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在聚气通道120a中的流动路径,使气体汇聚至聚气槽121中的过程更慢,延长气体的汇聚时间,从而能够避免气体瞬时汇聚至聚气槽121而导致防爆阀30误触。此外,至少一个聚气筋条13的第二端部132伸入出气口120c内,以使聚气通道120a中流出的气体可以沿着聚气筋条13流入聚气槽121中,从而可以避免气体聚集至聚气槽121之外的区域而无法泄压。
请结合参阅图5、图10和图11,图10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中盖体2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盖体20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盖体20安装于主体部11靠近第一表面114的一侧。盖体20设有第二安装孔21、防爆孔22和定位孔23。第二安装孔21位于盖体20的中部,防爆孔22与第二安装孔21间隔设置。第二安装孔21和防爆孔22均沿盖体20的厚度方向贯穿盖体20。示例性的,第二安装孔21为圆形孔,防爆孔22为椭圆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21和防爆孔22也可以方形孔或其他异形孔。其中,第二安装孔21与下塑胶10的第一安装孔112连通,以便于安装极柱40。换言之,极柱40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2和第二安装孔21,以与盖体20和下塑胶10实现装配。沿端盖组件120的厚度方向上,防爆孔22与下塑胶10的通气孔111连通且相对设置。防爆孔22可以通过通气孔111连通储能装置1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定位孔23为盲孔。具体的,定位孔23的开口位于盖体20朝向下塑胶10的表面。定位孔23自盖体20朝向下塑胶10的表面向远离下塑胶10的方向凹陷。示例性的,定位孔23为圆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孔23也可以为菱形孔或其他异形孔。本实施例中,定位孔23有两个,两个定位孔23分别位于第二安装孔21的相对两侧。具体的,一个定位孔23靠近防爆孔22设置,另一个定位孔23远离防爆孔22设置。
在盖体20与下塑胶10组装的过程中,两个定位孔23分别收容下塑胶10的两个定位柱11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盖体20设置定位孔23,并使定位孔23收容下塑胶10的定位柱113,可以使得盖体20的防爆孔22与下塑胶10的通气孔111相对设置,从而保证盖体20与下塑胶10之间的准确装配。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12,图12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中防爆阀30的结构示意图。
防爆阀30安装于防爆孔22,且固定连接于防爆孔22的孔壁。示例性的,防爆阀3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防爆阀30包括焊接部31、刻痕部33、连接部34、第一爆破部32和第二爆破部36。第二爆破部36环绕第一爆破部32的周侧设置。第一爆破部32与第二爆破部36之间通过刻痕部33和连接部34相连。其中,第一爆破部32的厚度和第二爆破部36的厚度均大于刻痕部33的厚度。第一爆破部32的厚度和第二爆破部36的厚度与连接部34的厚度相同,或者,第一爆破部32的厚度和第二爆破部36的厚度与连接部34的厚度不同,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焊接部31固定连接于第二爆破部36,且环绕第二爆破部36的周侧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防爆孔22连通储能装置1的内部和外部,当储能装置1发生热失控,且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防爆阀30的第一爆破部32会在气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以使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能依次经过通气孔111和防爆孔22及时排向储能装置1的外部,避免储能装置1因内部气压过大而发生爆炸,提高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此时,防爆阀30的第一爆破部32是沿着刻痕部33有序爆裂的,这使得防爆阀30的破裂有序可控,避免防爆阀30在压力的冲击下形成多个飞溅碎片而冲击损坏储能装置1附近的其他元件,从而有助于减小储能装置1的热失控区域,使得储能装置1的热失控范围可控。
本实施例中,刻痕部33大致呈“C”形。刻痕部33包括第一刻痕段331、第二刻痕段332、第三刻痕段333和第四刻痕段334。其中,沿防爆阀3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刻痕段331与第二刻痕段332间隔且相对设置。示例性的,第一刻痕段331和第二刻痕段332均呈直线形。第三刻痕段333和第四刻痕段334均固定连接于第一刻痕段331和第二刻痕段332之间。沿防爆阀3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刻痕段333与第四刻痕段334间隔且相对设置。示例性的,第三刻痕段333和第四刻痕段334均呈弧形。
本实施例中,第一刻痕段331包括第一子刻痕段3311和第二子刻痕段3312。沿防爆阀3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子刻痕段3311和第二子刻痕段3312间隔设置。具体的,第一子刻痕段3311固定连接于第三刻痕段333远离第二刻痕段332的一端,第二子刻痕段3312固定连接于第四刻痕段334远离第二刻痕段332的一端。
刻痕部33还包括第一端点335和第二端点336。第一端点335和第二端点336间隔设置。具体的,第一端点335设于第一刻痕段331的第一子刻痕段3311远离第三刻痕段333的一端。第二端点336设于第一刻痕段331的第二子刻痕段3312远离第四刻痕段334的一端。
请结合参阅图12和图13,图13是图12所示防爆阀30沿C-C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刻痕部33还包括爆破起始点337。爆破起始点337位于第一端点335和第二端点336之间,且与第一端点335和第二端点336均间隔设置。具体的,爆破起始点337设于第二刻痕段332。其中,沿爆破起始点337向第一端点335的方向上,刻痕部33的厚度逐渐增大,和/或,沿爆破起始点337向第二端点336的方向上,刻痕部33的厚度逐渐增大。换言之,刻痕部33中爆破起始点337的厚度最小。
此外,沿端盖组件120的厚度方向上,爆破起始点337与聚气槽121的导流壁面121a间隔且相对设置,以保证聚气槽121中汇聚的气体的气压达到爆破阈值时,气体可以从防爆阀30的爆破起始点337冲破防爆阀30泄压。需要说明的是,爆破起始点337与聚气槽121的导流壁面121a相对设置是指,聚气槽121的导流壁面121a在防爆阀30上的正投影覆盖刻痕部33的爆破起始点337。
请继续参阅图12。连接部34位于第一刻痕段331的第一子刻痕段3311和第二子刻痕段3312之间。具体的,连接部34固定连接于第一端点335和第二端点336之间。沿防爆阀30的宽度方向上,连接部34与刻痕部33的爆破起始点337间隔且相对设置。其中,连接部34的厚度大于刻痕部33的厚度,以保证连接部34的结构强度强于刻痕部33的结构强度。示例性的,连接部34的厚度在6 mm至8 mm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爆破起始点337的厚度最小,当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冲击防爆阀30时,防爆阀30的第一爆破部32会在气压的作用下从刻痕部33设有爆破起始点337的一侧翻开泄压。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防爆阀30上设置连接部34,连接部34可以将翻开的第一爆破部32拉住,使得翻开的第一爆破部32与防爆阀30的其他部分形成一个开口,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连带汽化的电解液可从此开口喷出,此时气体和汽化的电解液的飞溅区域呈扇形。与现有的防爆阀30破裂时呈火山爆发式的喷溅区域相比,相较于本申请所提供的防爆阀30破裂时的喷溅区域减小,从而有助于减小储能装置1的热失控区域,使得储能装置1的热失控范围可控。同时,防爆阀30的第一爆破部32翻开后,连接部34拉住翻开的第一爆破部32,也可以避免第一爆破部32被气体喷飞而难以清理或回收。
此外,沿端盖组件120的厚度方向上,凸台部12的聚气槽121的开口在防爆阀30上的正投影位于爆破起始点337朝向连接部34的一侧,以保证聚气槽121中汇聚的气体可从刻痕部33设有爆破起始点337的一侧掀开第一爆破部32,从而可以确保连接部34能够拉住翻开的第一爆破部32,进而也可以避免第一爆破部32被气体喷飞。
请结合参阅图8、图14至图16,图14是爆破气体在端盖组件120中的流向示意图,图15是爆破气体在端盖组件120中另一角度下的流向示意图,图16是爆破气体在端盖组件120中又一角度下的流向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爆破气体的流动方向,图14和图16中集流盘50均未示出,图15中防爆阀30未示出。
在储能装置1的使用或运输过程中,储能装置1内部会产生气体。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可从下塑胶10与集流盘50围合形成的进气口120b进入聚气通道120a,并沿着聚气通道120a从出气口120c流出。然后,气体沿着聚气筋条13顺畅地汇入凸台部12的聚气槽121中,并聚集在防爆阀30的下方。当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压达到爆破阈值时,刻痕部33的爆破起始点337先被顶起至金属撕裂的极限,而后爆破起始点337破裂形成一个泄压小口。此时,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从泄压小口逸出,从而形成汇压气流。
随着防爆阀30下方的气体不断逸出,处于下塑胶10与集流盘50之间的气体不断朝向凸台部12的聚气槽121汇聚。由于相邻两个聚气筋条13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可以对气体产生导向和收束作用,使得沿聚气筋条13进入聚气槽121的气体的流速增加,从而可以使气体到达防爆阀30的泄压小口时具有较大的动能,进而有利于将防爆阀30的第一爆破部32自爆破起始点337朝向连接部34的方向,且朝储能装置1的外部掀开,有助于储能装置1顺利完成泄压。当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从泄压小口高速喷出后,凸台部12靠近防爆阀30的泄压小口的一侧的气压小于凸台部12远离泄压小口的气压。此时,凸台部12的聚气槽121中逐渐形成负压区域。负压区域中的气体被高速流动的气流带动,并吸引汇入高速流动的气流中,随后一同从泄压小口高速喷出,从而形成文丘里效应。最后,储能装置1中靠近下塑胶10的气体在文丘里效应的作用下,且在高速流动的气流带动下全部排向储能装置1的外部,从而使储能装置1完成泄压。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下塑胶10的凸台部12设置聚气槽121,并使聚气槽121覆盖与防爆孔22相对设置的通气孔111,聚气槽121可以引导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经通气孔111冲击防爆阀,防止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直接冲击防爆阀30,避免因汇聚至防爆阀30下方的局部气压瞬时增大而导致防爆阀30误触失效,从而有助于保证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提升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能。
在此基础上,在下塑胶10设置聚气筋条13和支撑结构14,使储能装置1内部产生的气体可以先沿聚气通道120a和相邻两个聚气筋条13之间的间隙汇入下塑胶10的聚气槽121中,待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压达到爆破阈值后,再冲破防爆阀30进行泄压,从而可以延长气体汇聚至聚气槽121的路径,也可以避免气体瞬时汇聚至聚气槽121而导致防爆阀30误触,从而也有助于保证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提升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储能装置1,储能装置1为用电设备供电。其中,用电设备可为新能源汽车、储电站和服务器等需要用电的设备。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塑胶、盖体、防爆阀、极柱和集流盘,所述下塑胶包括主体部、凸台部、多个聚气筋条、两个支撑结构和多个导流筋条,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所述主体部设有通气孔和第一安装孔,所述通气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均沿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凸台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且覆盖所述通气孔,所述凸台部设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聚气槽,所述聚气槽的开口位于所述凸台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侧的侧面,所述聚气槽包括远离所述极柱的导流壁面,所述导流壁面为船头形弧面,多个所述聚气筋条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聚气槽的槽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沿所述聚气槽的开口朝向所述聚气槽的槽底壁面的方向上,每相邻两个所述聚气筋条之间的距离均逐渐减小,每一所述聚气筋条均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聚气槽的槽壁面,所述第二端部自所述聚气槽的开口伸出所述聚气槽,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导流壁面远离所述极柱的一端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支撑结构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极柱的相对两侧,并均与所述极柱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支撑结构均位于所述凸台部的一侧,且均与所述凸台部间隔设置,每一支撑结构均包括两个支撑筋条,两个所述支撑筋条彼此间隔且相对设置,多个所述导流筋条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筋条,且彼此间隔设置;
所述集流盘位于两个所述支撑结构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且与每一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个所述支撑筋条均围合形成聚气通道、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支撑结构背离所述凸台部的一侧,且与所述聚气通道连通,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支撑结构朝向所述凸台部的一侧,且与所述聚气通道连通;多个所述导流筋条均位于所述聚气通道内,每一所述导流筋条均自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出气口的方向相对所述支撑筋条倾斜;
所述盖体安装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盖体设有防爆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防爆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沿所述盖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盖体,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防爆孔与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
所述防爆阀安装于所述防爆孔,所述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聚气筋条的所述第二端部伸入所述出气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筋条包括第一支撑筋条和第二支撑筋条,所述第一支撑筋条和所述第二支撑筋条间隔且相对设置;
多个所述导流筋条包括多个第一导流筋条和多个第二导流筋条,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条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筋条,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条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筋条,沿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出气口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条和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筋条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阀包括刻痕部和连接部,所述刻痕部包括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刻痕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刻痕部还包括爆破起始点,所述爆破起始点位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均间隔设置,沿所述防爆阀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爆破起始点与所述连接部间隔且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爆破起始点与所述导流壁面间隔且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爆破起始点向所述第一端点的方向上,所述刻痕部的厚度逐渐增大;和/或,沿所述爆破起始点向所述第二端点的方向上,所述刻痕部的厚度逐渐增大。
8.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开口和收容腔,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端盖组件封闭所述开口。
9.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1850572.4A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1174979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50572.4A CN117497928B (zh)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50572.4A CN117497928B (zh)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7928A CN117497928A (zh) 2024-02-02
CN117497928B true CN117497928B (zh) 2024-03-19

Family

ID=89685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50572.4A Active CN117497928B (zh)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7928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5314A (ja) * 2000-09-01 2002-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用安全機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025148A (zh) * 2016-07-15 2016-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结构以及含有该结构的动力电池
CN207818679U (zh) * 2017-12-28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12820988A (zh) * 2021-01-20 2021-05-18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WO2021179525A1 (zh) * 2020-03-10 2021-09-16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结构及装配方法
CN214313451U (zh) * 2020-11-25 2021-09-28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汇流排、防火端盖、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18070109U (zh) * 2022-08-17 2022-12-1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端盖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9017787U (zh) * 2023-01-19 2023-05-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的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6207432A (zh) * 2023-03-30 2023-06-02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772A (zh) * 2023-03-30 2023-07-04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端盖组件安装定位方法
CN116404321A (zh) * 2023-05-31 2023-07-07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95A (zh) * 2023-07-12 2023-08-1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绝缘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42225A (zh) * 2023-08-16 2023-09-12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59760A (zh) * 2023-08-16 2023-09-15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799387A (zh) * 2023-08-16 2023-09-22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826261A (zh) * 2023-08-29 2023-09-29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199742A (zh) * 2023-11-08 2023-12-08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5314A (ja) * 2000-09-01 2002-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用安全機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025148A (zh) * 2016-07-15 2016-10-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结构以及含有该结构的动力电池
CN207818679U (zh) * 2017-12-28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WO2021179525A1 (zh) * 2020-03-10 2021-09-16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结构及装配方法
CN214313451U (zh) * 2020-11-25 2021-09-28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汇流排、防火端盖、电池模组和车辆
CN112820988A (zh) * 2021-01-20 2021-05-18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CN218070109U (zh) * 2022-08-17 2022-12-1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端盖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9017787U (zh) * 2023-01-19 2023-05-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的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6207432A (zh) * 2023-03-30 2023-06-02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772A (zh) * 2023-03-30 2023-07-04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端盖组件安装定位方法
CN116404321A (zh) * 2023-05-31 2023-07-07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95A (zh) * 2023-07-12 2023-08-1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绝缘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42225A (zh) * 2023-08-16 2023-09-12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59760A (zh) * 2023-08-16 2023-09-15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799387A (zh) * 2023-08-16 2023-09-22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826261A (zh) * 2023-08-29 2023-09-29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199742A (zh) * 2023-11-08 2023-12-08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新型动力型锂电池防爆盖帽的设计与制造;张同华;李晓辉;鲁强临;;电源技术;20110620(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7928A (zh)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169304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759760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719974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31B (zh) 储能装置、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6207432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219934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497928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82626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05997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654B (zh)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116190905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45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581443A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04272A (zh) 裸电芯、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04322A (zh) 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CN117525743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544625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7525774B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50515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641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08063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99390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52608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315481A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080638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