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5155B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5155B
CN116505155B CN202310780681.7A CN202310780681A CN116505155B CN 116505155 B CN116505155 B CN 116505155B CN 202310780681 A CN202310780681 A CN 202310780681A CN 116505155 B CN116505155 B CN 116505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elastic deformation
wall
energy storage
cap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806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05155A (zh
Inventor
钟德良
陈志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8068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51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5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5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05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5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2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10Batteries in stationary systems, e.g. emergency power source in pla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端盖组件包括:绝缘件包括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顶壁,底壁为C形,底壁形成U形缺口,底壁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设于底壁的边沿,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环绕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两个连接处位于U形缺口的对称轴的相对两侧,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底壁形成腔室,顶壁与第二侧壁连接,第二侧壁与顶壁形成容置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包括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的厚度和第二端部的厚度均大于缓冲部的中部位置处的厚度;转接件包括连接的盘体部、弯折部和延伸部,延伸部安装于容置槽,盘体部与底壁的背离腔室的一表面相对。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如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二次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要求,而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保证电池循环性能的重要参数,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过低会导致二次电池容量低,循环性能差。
二次电池如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是由端盖组件、电极组件和圆柱形壳体组成。二次电池生产过程中,分别制作端盖组件、电极组件和圆柱形壳体,然后使用金属转接件分别焊接端盖组件的极柱和电极组件的极耳,再将电极组件放入圆形壳体内,弯折金属转接件使端盖组件与圆柱形壳体同圆心对准,端盖组件盖合圆柱形壳体后,与圆柱形壳体的开口焊接密封以形成二次电池的基本结构。
其中,金属转接件的弯折程度,是提高二次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重要参数。金属转接件弯折程度越高,折叠越紧密,则二次电池内部空间浪费少,间隙利用率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也越高;但弯折程度越高,因材料本身属性,则不利于金属转接件的使用寿命以及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金属转接件大角度弯折后接件金属疲劳极限,极易在使用过程中因振动而发生断裂,造成二次电池失效,影响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可以有效降低转接件弯折处因跌落或振动易断裂而造成二次电池失效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绝缘件和转接件。所述绝缘件包括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顶壁,所述底壁为C形,所述底壁形成有U形缺口,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设于所述底壁的边沿,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环绕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两个连接处位于所述U形缺口的对称轴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围合成腔室,所述顶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顶壁形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U形缺口对应。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包括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包括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周向在所述腔室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底壁连接,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所述弹性变形部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和所述第二端部依次连接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二端部的厚度均大于所述弹性变形部中部位置处的厚度。所述转接件包括连接的盘体部、弯折部和延伸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盘体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所述延伸部安装于所述容置槽,所述盘体部与所述底壁的背离所述腔室的一表面相对。
本申请提供的端盖组件中,在绝缘件的周壁(即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包括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为弹性变形部在高度方向上中线位置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第二端部的厚度均大于弹性变形部在中部位置处的厚度,即,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中部位置处的厚度进行减薄。通常,储能装置中为顶盖朝上放置,即,自上而下为顶盖、绝缘件、转接件以及电极组件,当发生意外跌落撞击时,转接件会受到向上(自电极组件至绝缘件的方向)的冲击力,会进一步向上挤压绝缘件,其中,转接件的延伸部收容于容置槽内,盘体部与底壁的背离第一侧壁的一表面相对,此时,弹性变形部在盘体部自下而上的挤压作用力下,弹性变形部朝向腔室内弯折变形以缓冲此挤压作用力,绝缘件呈压缩状态,此时,绝缘件的高度减小,绝缘件的第一整体高度为Ha;撞击结束后,冲击力撤消,盘体部受重力和惯性还原至原始状态,弹性变形部也缓慢释放还原至完全释放状态(即未压缩状态),绝缘件的高度缓慢增大并还原,此时绝缘件的第二整体高度为Hb,其中Hb大于Ha。弹性变形部在受到沿高度方向上的力的作用下内缩,使得整个绝缘件变形呈压缩状态,整个绝缘件的高度降低,以吸收储能装置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保护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另外,弹性变形部可以使得盘体部在振动或跌落时发生形变盘体部的结构稳定性强,避免转接件的延伸部因向上的挤压力过度弯折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有效降低弯折部因跌落或振动易断裂而造成储能装置失效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自所述第二端部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到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端部的厚度逐渐减小;自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二端部的一侧到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处的厚度最小,储能装置受到高度方向上的冲击或撞击时,弹性变形部在中部位置处弯折以缓冲储能装置受到的冲击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的厚度与第二端部的厚度相同。
储能装置受到高度方向上的冲击或撞击时,保证弹性变形部能够稳定且受力均匀的从中部位置处变形,变形位置可控,受力均匀,使得弹性变形部结构稳定性更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壁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一侧壁为环绕所述底壁的圆弧状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为U形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弧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关于所述U形缺口的对称轴对称,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直线段的一端部通过所述弧线段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U形缺口的对称轴的相对两侧。
第一侧壁的一周上均设有弹性变形部,第二侧壁的一周上均设有弹性变形部,当储能装置发生意外跌落撞击时,第一侧壁周向上的弹性变形部和第二侧壁周向上的弹性变形部均弯折变形,以使整个绝缘件弯折变形以缓冲对绝缘件的挤压作用力,避免绝缘件出现局部弯折而导致绝缘件结构出现局部断裂的情况,保证绝缘件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背离所述腔室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朝向所述腔室的内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段面和第二段面,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段面与所述第二段面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第一段面和所述第二段面的连接处朝向所述腔室内凹陷。
一方面,在弹性变形部的第一表面进行减薄设计,可以实现缓冲功能的同时保证绝缘件的支撑性,以保证储能装置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弹性变形部的第一表面朝向腔室内内凹设置,使得第一表面形成内凹结构,第一侧壁的弹性变形部弯折变形时便会朝向腔室内弯折,如此,第一侧壁可以设计得更靠近壳体,使得第一侧壁与壳体之间存在微小间隙,保证储能装置内部空间利用率,保证储能装置内电极组件的体积和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还可以使得第一侧壁的第一表面能够可靠稳定地朝向腔室内弯曲内缩,避免第一侧壁受挤压向外变形而挤压壳体,导致壳体与顶盖的焊接处开裂,影响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第一侧壁与壳体之间的微小间隙相对来说变形空间较小,若第一侧壁向外(即背离腔室中心的方向)变形存在因变形空间小而无法达到较好的缓冲性能,导致储能装置因猛烈的撞击力破坏其内部结构,影响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面和所述第二段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表面为平整的周面。
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段面和第二段面使得绝缘件能够更容易内缩变形,能够更快地吸收储能装置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使得转接件在振动或跌落时结构稳定性强,避免延伸部因挤压力过度弯折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有效减低弯折部因跌落或振动易断裂而造成储能装置失效的风险。另外,弹性变形部的第二表面设置为平整的周面,实现缓冲功能的同时保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支撑性能以保证储能装置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所述第一段面与所述第二段面的连接处形成有多个等间隔设置的透气孔,所述多个透气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第一侧壁为分布在底壁外周缘的弧状侧壁,第二侧壁为分布在底壁外周缘的U形侧壁,在第一段面和第二段面的连接处未设有透气孔,即,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整体为封闭状态下,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受压力变形向腔室内收缩时,第一侧壁的周向上的一圈以及第二侧壁的周向上的一圈均相互挤压作用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处形成褶皱,该位置处应力更为集中更易开裂。本申请中,第一侧壁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处形成有多个等间隔设置的透气孔,第一侧壁上的透气孔可以在第一侧壁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一侧壁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一侧壁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一侧壁的结构强度。类似的,第二侧壁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处形成有多个等间隔设置的透气孔,第二侧壁上的透气孔可以在第二侧壁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二侧壁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二侧壁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二侧壁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气孔在垂直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菱形,所述透气孔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对称,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一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高度为H1,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宽度为W1;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二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二最大高度为H2,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二最大宽度为W2;其中,H1>H2,W1>W2。
第一状态可以是弹性变形部未受到挤压时的状态,第二状态可以是弹性变形部受到挤压压缩变形的其中一个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弹性变形部受力弯折内缩,菱形结构的透气孔的四条侧边处的侧壁向菱形结构的透气孔几何中心方向挤压,棱形结构的透气孔内缩变窄,即,棱形结构的透气孔各处的宽度均变小,菱形结构的透气孔内缩变矮,即,菱形结构的透气孔各处的高度均变小。当弹性变形部受力内缩稳定后,菱形结构的透气孔的第二最大高度为H2,菱形结构的透气孔的第二最大宽度为W2,且H1大于H2,W1大于W2,即,弹性变形部受压变形后,菱形结构的透气孔整体变矮变窄。菱形结构的透气孔受挤压变形的过程可以有效缓冲储能装置撞击或跌落带来的冲击力,避免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中部位置处形成褶皱影响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高度H1大于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宽度W1。
当弹性变形部受到自电极组件朝向端盖组件方向的冲击力时,菱形结构的透气孔的四条侧边处的侧壁朝菱形结构的透气孔的几何中心处挤压更易于变形,使得绝缘件能够更容易内缩变形,能够更快地吸收储能装置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从而使得对转接件的冲击力更小,防止转接件因瞬间的冲击力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还形成有多个走气孔,所述多个走气孔贯穿所述底壁,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面和所述顶壁上,并盖合于所述腔室的朝向所述顶盖的第一开口,所述顶盖形成有防爆孔,所述防爆孔贯穿所述顶盖;沿所述绝缘件的径向方向上,所述走气孔与所述透气孔的对称轴共线。
顶盖上防爆孔对应的底壁上设有多个走气孔,对于底壁上靠近第一侧壁处的多个走气孔而言,均存在一个第一侧壁上的透气孔与走气孔在绝缘件的径向上相对,且透气孔的对称轴与相对的走气孔的对称轴共线,如此,在第一侧壁向腔室内弯折变形时,第一段面对应的第二表面处会向腔室内并朝向底壁的方向变形,会遮挡部分靠近第一侧壁处的走气孔,而第一侧壁上的第一段面和第二段面的连接处菱形结构的透气孔可以实现走气,保证储能装置的透气性,保证防爆孔处的防爆阀能够准确开阀。类似的,在第二侧壁向腔室内弯折变形时,第一段面对应的第二表面处会向腔室内并朝向底壁的方向变形,会遮挡部分靠近第二侧壁处的走气孔,而第二侧壁上的第一段面和第二段面的连接处菱形结构的透气孔可以实现走气,保证储能装置的透气性,保证防爆孔处的防爆阀能够准确开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气孔包括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孔段和所述第二孔段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孔段和所述第二孔段的连接处相对的一端为开放端。其中,所述开放端相对的相邻两个所述透气孔构成一组镂空分部,在相邻的两组所述镂空分部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透气孔的所述开放端相背。
第一侧壁为分布在底壁边沿的弧状侧壁,第二侧壁为分布在底壁外周缘的U形侧壁,第一侧壁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处形成有透气孔,第一侧壁上的透气孔可以在第一侧壁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一侧壁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一侧壁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一侧壁的结构强度。类似的,第二侧壁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处形成有透气孔,第二侧壁上的透气孔可以在第二侧壁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二侧壁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二侧壁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二侧壁的结构强度。且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呈夹角设置的透气孔使得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结构强度更优,防止弹性变形部厚度减薄处弯折易断。另外,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呈夹角设置的透气孔同样可以形成透气通道,避免气体被聚集在顶盖、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壳体内壁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便于储能装置内部的走气,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一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三最大高度为H3,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三最大宽度为W3;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二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四最大高度为H4,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四最大宽度为W4;其中,H3>H4,W3>W4。
弹性变形部受力弯折内缩,在一组镂空分部中的两个透气孔,第一孔段的背离开放端的一侧侧壁向开放端所在的一侧挤压,第二孔段的背离开放端的一侧侧壁向开放端所在的一侧挤压,镂空分部的高度和宽度均相对减小。当弹性变形部受力内缩稳定后,透气孔的第四最大高度为H4,透气孔的第四最大宽度为W4,且H3大于H4,W3大于W4,即,弹性变形部受压变形后,透气孔整体变矮变窄,透气孔受挤压变形的过程可以有效缓冲储能装置撞击或跌落带来的冲击力,避免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中部位置处形成褶皱影响结构强度,且“括号式”的镂空分部对应的侧壁结构强度更优,防止弹性变形部厚度减薄处弯折易断。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极柱,所述极柱穿设所述端盖组件的顶盖和所述端盖组件的绝缘件,并通过所述端盖组件的转接件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顶盖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绝缘件位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顶盖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中,在绝缘件的周壁(即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包括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为弹性变形部在高度方向上中线位置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第二端部的厚度均大于弹性变形部在中部位置处的厚度,即,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中部位置处的厚度进行减薄。通常,储能装置中为顶盖朝上放置,即,自上而下为顶盖、绝缘件、转接件以及电极组件,当发生意外跌落撞击时,转接件会受到向上(自电极组件至绝缘件的方向)的冲击力,会进一步向上挤压绝缘件,其中,转接件的延伸部收容于容置槽内,盘体部与底壁的背离第一侧壁的一表面相对,此时,弹性变形部在盘体部自下而上的挤压作用力下,弹性变形部朝向腔室内弯折变形以缓冲此挤压作用力,绝缘件呈压缩状态,此时,绝缘件的高度减小,绝缘件的第一整体高度为Ha;撞击结束后,冲击力撤消,盘体部受重力和惯性还原至原始状态,弹性变形部也缓慢释放还原至完全释放状态(即未压缩状态),绝缘件的高度缓慢增大并还原,此时绝缘件的第二整体高度为Hb,其中Hb大于Ha。弹性变形部在受到沿高度方向上的力的作用下内缩,使得整个绝缘件变形呈压缩状态,整个绝缘件的高度降低,以吸收储能装置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保护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另外,弹性变形部可以使得盘体部在振动或跌落时发生形变盘体部的结构稳定性强,避免转接件的延伸部因向上的挤压力过度弯折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有效降低弯折部因跌落或振动易断裂而造成储能装置失效的风险。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提供的用电设备中,在绝缘件的周壁(即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包括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为弹性变形部在高度方向上中线位置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第二端部的厚度均大于弹性变形部在中部位置处的厚度,即,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中部位置处的厚度进行减薄。通常,储能装置中为顶盖朝上放置,即,自上而下为顶盖、绝缘件、转接件以及电极组件,当发生意外跌落撞击时,转接件会受到向上(自电极组件至绝缘件的方向)的冲击力,会进一步向上挤压绝缘件,其中,转接件的延伸部收容于容置槽内,盘体部与底壁的背离第一侧壁的一表面相对,此时,弹性变形部在盘体部自下而上的挤压作用力下,弹性变形部朝向腔室内弯折变形以缓冲此挤压作用力,绝缘件呈压缩状态,此时,绝缘件的高度减小,绝缘件的第一整体高度为Ha;撞击结束后,冲击力撤消,盘体部受重力和惯性还原至原始状态,弹性变形部也缓慢释放还原至完全释放状态(即未压缩状态),绝缘件的高度缓慢增大并还原,此时绝缘件的第二整体高度为Hb,其中Hb大于Ha。弹性变形部在受到沿高度方向上的力的作用下内缩,使得整个绝缘件变形呈压缩状态,整个绝缘件的高度降低,以吸收储能装置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保护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另外,弹性变形部可以使得盘体部在振动或跌落时发生形变盘体部的结构稳定性强,避免转接件的延伸部因向上的挤压力过度弯折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有效降低弯折部因跌落或振动易断裂而造成储能装置失效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处于未压缩状态的端盖组件沿VII-V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处于压缩状态的端盖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的端盖组件沿IX-IX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中一种弹性变形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中另一种弹性变形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端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6所示的端盖组件沿XIII-X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中未压缩状态的一种弹性变形部沿周向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中压缩状态的一种弹性变形部沿周向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中未压缩状态的另一种弹性变形部沿周向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中压缩状态的另一种弹性变形部沿周向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整体高度Ha、第二整体高度Hb、第一最大高度H1、第一最大宽度W1、第二最大高度H2、第二最大宽度W2、第三最大高度H3、第三最大宽度W3、第四最大高度H4、第四最大宽度W4、端盖组件100、绝缘件10、底壁11、走气孔111、U形缺口112、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一直线段131、第二直线段133、弧线段135、顶壁14、通孔141、腔室15、第一开口151、容置槽16、弹性变形部17、第一端部171、第二端部172、中部位置173、第一表面174、第一段面1741、第二段面1743、第二表面175、透气孔176、第一孔段1761、第二孔段1763、开放端1765、镂空分部177、转接件30、盘体部31、弯折部32、延伸部33、顶盖50、防爆孔51、极柱70、储能装置1000、壳体200、第二开口201、电极组件300、光伏板2000、路灯3000a、家用电器3000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储能装置1000内设有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1000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本申请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1000的场景示意图,本申请储能装置1000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光伏板2000)、用户负载(路灯3000a)、用户负载(家用电器3000b)等以及储能装置1000,该储能装置1000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20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3000a和家用电器3000b等用电设备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当该储能装置1000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圆形电池。
用电设备可包括但不限于路灯3000a和家用电器3000b,还可以是电瓶车、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动车辆、船舶和航天器、手机、便携式设备、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请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200、电极组件300和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端盖组件100。壳体200形成有第二开口201,电极组件300容纳于壳体200内。端盖组件100包括极柱70、顶盖50、绝缘件10和转接件30,极柱70穿设顶盖50和绝缘件10,并通过转接件30与电极组件300电连接,顶盖50盖合于第二开口201,绝缘件10位于转接件30与顶盖50之间。绝缘件10用于将转接件30和顶盖50进行绝缘防护。
请结合图4、图5和图6,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端盖组件100,端盖组件100应用于储能装置1000。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端盖组件100包括绝缘件10和转接件30。绝缘件10包括底壁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和顶壁14,底壁11为C形,底壁11形成有U形缺口112,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连接,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均设于底壁11的边沿,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连接,第一侧壁12环绕第二侧壁13,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两个连接处位于U形缺口112的对称轴IV-IV的相对两侧,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和底壁11共同围合成腔室15,顶壁14与第二侧壁13连接,第二侧壁13与顶壁14形成容置槽16,容置槽16与U形缺口112对应。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均包括弹性变形部17,弹性变形部17包括沿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周向在腔室15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71和第二端部172,第一端部171与底壁11连接,在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上,第一端部171、弹性变形部17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173和第二端部172依次连接形成弹性变形部17。第一端部171的厚度和第二端部172的厚度均大于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的厚度。转接件30包括连接的盘体部31、弯折部32、和延伸部33,弯折部32位于盘体部31和延伸部33之间,延伸部33安装于容置槽16,盘体部31与延伸部33呈夹角设置,盘体部31与底壁11的背离腔室15的一表面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高度方向为圆形电池的轴线方向,例如,高度方向为图5所示的A方向,高度是指沿高度方向延伸的距离;厚度方向为圆形电池的径向方向,例如,厚度方向为图5所示的B方向,厚度指示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距离;宽度方向为圆形电池的周向方向,例如,宽度方向为图5所示的C方向,宽度是指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距离。
本申请的端盖组件100应用于圆形电池(即储能装置1000呈圆形结构),则绝缘件10在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形。
本申请的端盖组件100中,在绝缘件10的周壁(即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上包括弹性变形部17,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为弹性变形部17在高度方向上中线位置处,第一端部171的厚度和第二端部172的厚度均大于弹性变形部17在中部位置173处的厚度,即,在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中部位置173处的厚度进行减薄。通常,储能装置1000中为顶盖50朝上放置,即,自上而下为顶盖50、绝缘件10、转接件30以及电极组件300,当发生意外跌落撞击时,转接件30会受到向上(自电极组件300至绝缘件10的方向)的冲击力,会进一步向上挤压绝缘件10,其中,转接件30的延伸部33收容于容置槽16内,盘体部31与底壁11的背离第一侧壁12的一表面相对,此时,弹性变形部17在盘体部31自下而上的挤压作用力下,弹性变形部17朝向腔室15内弯折变形以缓冲此挤压作用力,绝缘件10呈压缩状态,此时,绝缘件10的高度减小,绝缘件10的第一整体高度为Ha,如图7所示;撞击结束后,冲击力撤消,盘体部31受重力和惯性还原至原始状态,弹性变形部17也缓慢释放还原至完全释放状态(即未压缩状态),绝缘件10的高度缓慢增大并还原,此时绝缘件10的第二整体高度为Hb,其中Hb大于Ha,如图8所示。弹性变形部17在受到沿高度方向上的力的作用下内缩,使得整个绝缘件10变形呈压缩状态,整个绝缘件10的高度降低,以吸收储能装置1000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保护储能装置1000的内部结构。另外,弹性变形部17可以使得盘体部31在振动或跌落时发生形变盘体部31的结构稳定性强,避免转接件30的延伸部33因向上的挤压力过度弯折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有效降低弯折部32因跌落或振动易断裂而造成储能装置1000失效的风险。
其中,底壁11在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为C形。容置槽16与U形缺口112对应是指,底壁11形成U形缺口112处对应由第二侧壁13和顶壁14形成有容置槽16,容置槽16的大小与U形缺口112的大小相同。
盘体部31能够沿弯折部32进行弯折,弯折后的盘体部31在高度方向上与底壁11的一表面(该表面为底壁11的背离腔室15的一个表面)相对,例如,盘体部31与该表面抵接,或者,盘体部31与该表面在高度方向上间隙配合。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具体工序可以如下所述:首先,将转接件30的延伸部33从容置槽16背离顶壁14的一侧安装于容置槽16内,并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在容置槽16内;其次,极柱70穿设顶盖50和绝缘件10伸入容置槽16内,在延伸部33的端部与极柱70的法兰部进行铆接固定;接下来直接进行转接件30的折弯工序,即,将盘体部31在弯折部32朝向延伸部33弯折。之后将盘体部31与电极组件300的极耳进行焊接固定;最后,将电极组件300放入壳体200的第二开口201中,顶盖50盖合壳体200的第二开口201并焊接密封。
请结合图6,第一侧壁12位于底壁11的边沿,第二侧壁13位于底壁11的边沿,且第一侧壁12环绕第二侧壁13,也即是说,第二侧壁13位于第一侧壁12包围形成的空间内。示例的,在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上,第二侧壁13的正投影形状呈U形,第一侧壁12的正投影形状为圆心角不满360°的缺圆,容置槽16和第二侧壁13的投影位于第一侧壁12的正投影包围的空间内。
请结合图9,第一侧壁12和底壁11共同形成腔室15,第二侧壁13和顶壁14共同形成容置槽16,其中,在绝缘件10处于为被压缩的状态下,第一侧壁12延伸的高度和第二侧壁13延伸的高度相同,第一侧壁12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为第一侧壁12的远离底壁11的一表面)和顶壁14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为顶壁14背离容置槽16的一表面)位于同一高度,顶盖50抵接在第一侧壁12的上表面和顶壁14的上表面时,确保顶盖50能够相对平整,多个储能装置1000可组装成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模组,顶盖50相对平整的储能装置1000使得相邻两个储能装置1000通过巴片电连接的稳定性更好。
请结合图7和图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自第二端部172远离第一端部171的一侧到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的方向上,第二端部172的厚度逐渐减小。自第一端部171远离第二端部172的一侧到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的方向上,第一端部171的厚度逐渐减小。即,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的厚度最小,储能装置1000受到高度方向上的冲击或撞击时,弹性变形部17在中部位置173处弯折以缓冲储能装置1000受到的冲击力。
第一端部171的厚度与第二端部172的厚度相同。例如,第一端部171和第二端部172在高度方向上关于中部位置173对称的位置处的厚度相同。当储能装置1000受到高度方向上的冲击或撞击时,保证弹性变形部17能够稳定且受力均匀地从中部位置173处变形,变形位置可控,受力均匀,使得弹性变形部17结构稳定性更好。
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的一表面(该表面可以是第一表面174在高度方向上的一部分)为平整的周面,换而言之,沿绝缘件10的径向对弹性变形部17截取剖面时,该表面在剖面处呈现的线条为直线,如图10所示。或者,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的一表面(该表面可以是第一表面174的一部分)为朝向腔室15内弯曲的周面,换而言之,沿绝缘件10的径向对弹性变形部17截取剖面时,该表面在剖面处呈现的线条为弧线,如图11所示,如此,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受挤压力弯折时不易出现裂痕,提升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的结构强度。
请结合图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顶壁14形成有通孔141,第一侧壁12为环绕底壁11的圆弧状侧壁。第二侧壁13为U形侧壁,第二侧壁13包括第一直线段131、第二直线段133和弧线段135,第一直线段131和第二直线段133关于U形缺口112的对称轴IV-IV对称,第一直线段131的一端部和第二直线段133的一端部通过弧线段135连接,第一直线段131的另一端部与第一侧壁12的一端部连接,第二直线段133的另一端部与第一侧壁12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一直线段131与第一侧壁12的连接处和第二直线段133与第一侧壁12的连接处位于U形缺口112的对称轴IV-IV的相对两侧。
其中,顶壁14的通孔141可以为圆孔。顶壁14的通孔141用于极柱70的安装,极柱70穿设通孔141与容置槽16内的延伸部33连接。
请结合图9和图13,可以理解,第一侧壁12的一周上均设有弹性变形部17,第二侧壁13的一周上均设有弹性变形部17,当储能装置1000发生意外跌落撞击时,第一侧壁12周向上的弹性变形部17和第二侧壁13周向上的弹性变形部17均弯折变形,以使整个绝缘件10弯折变形以缓冲对绝缘件10的挤压作用力,避免绝缘件10出现局部弯折而导致绝缘件10结构出现局部断裂的情况,保证绝缘件10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变形部17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74和第二表面175,第一表面174为弹性变形部17的背离腔室15的外表面,第二表面175为弹性变形部17的朝向腔室15的内表面,第一表面174包括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沿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第一段面1741与第二段面1743在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连接,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朝向腔室15内凹陷。
其中,相较于第二表面175而言,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均朝向腔室15内倾斜,第一段面1741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段面1743所在的平面相交,如,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在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相交。一方面,在弹性变形部17的第一表面174进行减薄设计,可以实现缓冲功能的同时保证绝缘件10的支撑性,以保证储能装置1000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弹性变形部17的第一表面174为朝向腔室15内的倾斜设置,使得第一表面174形成内凹结构,第一侧壁12的弹性变形部17弯折变形时会朝向腔室15内弯折,如此,第一侧壁12可以设计得更靠近壳体200,使得第一侧壁12与壳体200之间存在微小间隙,保证储能装置1000内部空间利用率,保证储能装置1000内电极组件300的体积和储能装置1000的能量密度,还可以使得第一侧壁12的第一表面174能够可靠稳定地朝向腔室15内弯曲内缩,避免第一侧壁12受挤压向外变形而挤压壳体200,导致壳体200与顶盖50的焊接处开裂,影响储能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2与壳体200之间的微小间隙相对来说变形空间较小,若第一侧壁12向外(即背离腔室15中心的方向)变形存在因变形空间小而无法达到较好的缓冲性能,导致储能装置1000因猛烈的撞击力破坏其内部结构,影响储能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呈夹角设置,第二表面175为平整的周面。
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使得绝缘件10能够更容易内缩变形,能够更快地吸收储能装置1000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使得转接件30在振动或跌落时结构稳定性强,避免延伸部33因挤压力过度弯折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有效减低弯折部32因跌落或振动易断裂而造成储能装置1000失效的风险。另外,弹性变形部17的第二表面175设置为平整的周面,即,沿绝缘件10的径向截取弹性变形部17的剖面,第二表面175在剖面处呈现的线条为直线,实现缓冲功能的同时保证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支撑性能以保证储能装置1000结构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3和图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形成有多个等间隔设置的透气孔176,多个透气孔176贯穿第一表面174和第二表面175。
示例地,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可以是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即,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为周向上的线圈,如图10所示。
请结合图7,沿第一侧壁12一圈延伸的周向,和第二侧壁13一圈延伸的的周向上,透气孔176均匀间隔分布在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上,每个透气孔176均贯穿第一表面174和第二表面175,透气孔176与腔室15连通,透气孔176可以形成透气通道,避免气体被聚集在顶盖50、绝缘件10的第一侧壁12、绝缘件10的第二侧壁13和壳体200内壁形成封闭的空间内,便于走气,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
请结合图14,第一侧壁12为分布在底壁11外周缘的弧状侧壁,第二侧壁13为分布在底壁11外周缘的U形侧壁,在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未设有透气孔176,即,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整体为封闭状态下,若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受压力变形向腔室15内收缩时,第一侧壁12的周向上的一圈以及第二侧壁13的周向上的一圈均相互挤压作用在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形成褶皱,该位置处应力更为集中更易开裂。本申请中,第一侧壁12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17处形成有透气孔176,第一侧壁12上的透气孔176可以在第一侧壁12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一侧壁12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一侧壁12在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一侧壁12的结构强度。类似的,第二侧壁13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17处形成有透气孔176,第二侧壁13上的透气孔176可以在第二侧壁13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二侧壁13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二侧壁13在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二侧壁13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气孔176在垂直弹性变形部17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菱形,弹性变形部17处于第一状态下,沿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透气孔176的第一最大高度为H1;沿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透气孔176的第一最大宽度为W1,如图14所示。弹性变形部17处于第二状态下,沿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透气孔176的第二最大高度为H2;沿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透气孔176的第二最大宽度为W2,如图15所示,其中,H1大于H2,W1大于W2。
需要说明的是,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最大高度是指:在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上,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间距最远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如,第一最大高度H1为第一状态下的透气孔176在高度方向上间距最远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二最大高度H2为第二状态下的透气孔176在高度方向上间距最远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最大宽度是指:在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间距最远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如,第一最大宽度W1位第一状态下的透气孔在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间距最远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二最大宽度W2位第一状态下的透气孔在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间距最远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第一状态可以是弹性变形部17未受到挤压(如高度方向上的挤压)时的状态,第二状态可以是弹性变形部17受到挤压压缩变形的其中一个状态,例如,第二状态可以是弹性变形部17受到高度方向上的挤压压缩变形稳定时的状态。
弹性变形部17受力弯折内缩,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四条侧边处的侧壁向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几何中心方向挤压,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内缩变窄,即,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各处的宽度均变小,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内缩变矮,即,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各处的高度均变小。当弹性变形部17受力内缩稳定后,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第二最大高度为H2,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第二最大宽度为W2,且H1大于H2,W1大于W2,即,弹性变形部17受压变形后,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整体变矮变窄。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受挤压变形的过程可以有效缓冲储能装置1000撞击或跌落带来的冲击力,避免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在中部位置173处形成褶皱影响结构强度。
示例的,在不同程度的挤压作用下,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最终形态可以是矩形、缝隙、或者近似闭合。其中,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最终形态变成矩形时,使得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整体结构稳定,保证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弹性变形部17处于第一状态下,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第一最大高度H1大于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第一最大宽度W1。
当弹性变形部17受到自电极组件300朝向端盖组件100方向的冲击力时,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四条侧边处的侧壁朝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几何中心处挤压更易于变形,使得绝缘件10能够更容易内缩变形,能够更快地吸收储能装置1000跌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从而使得对转接件30的冲击力更小,防止转接件30因瞬间的冲击力突破金属疲劳极限而断裂。
可选的,弹性变形部17处于第一状态下,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第一最大高度H1小于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第一最大宽度W1,如此,保证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弯折后结构强度更优,防止弹性变形部17处设有透气孔176的位置弯折易断。
请结合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底壁11还形成有多个走气孔111,多个走气孔111贯穿底壁11,顶盖50抵接于第一侧壁12远离底壁11的一端面和顶壁14上,并盖合于腔室15的朝向顶盖50的第一开口151。顶盖50上形成有防爆孔51,防爆孔51贯穿顶盖50。沿绝缘件10的厚度方向上,走气孔111与透气孔176相对。
顶盖50盖合于腔室15的第一开口151后,走气孔111连通腔室15和壳体200内的空间,第一侧壁12上的透气孔176连通腔室15、壳体200和第一侧壁12之间的间隙,第二侧壁13上的透气孔176连通腔室15与容置槽16。
可以理解,顶盖50上防爆孔51对应的底壁11上设有多个走气孔111,对于底壁11上靠近第一侧壁12处的多个走气孔111而言,均存在一个第一侧壁12上的透气孔176与走气孔111在绝缘件10的径向上相对,且透气孔176的对称轴与相对的走气孔111的对称轴共线,如此,在第一侧壁12向腔室15内弯折变形时,第一段面1741对应的第二表面175处会向腔室15内并朝向底壁11的方向变形,会遮挡部分靠近第一侧壁12处的走气孔111,而第一侧壁12上的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可以实现走气,保证储能装置1000的透气性,保证防爆孔51处的防爆阀能够准确开阀。类似的,在第二侧壁13向腔室15内弯折变形时,第一段面1741对应的第二表面175处会向腔室15内并朝向底壁11的方向变形,会遮挡部分靠近第二侧壁13处的走气孔111,而第二侧壁13上的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可以实现走气,保证储能装置1000的透气性,保证防爆孔51处的防爆阀能够准确开阀。
可选的,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大小可以与走气孔111的大小相同。如,走气孔111为圆孔时,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高度(或宽度)与走气孔111的直径大小相同。或者,走气孔111的圆孔时,菱形结构的透气孔176的面积大小与走气孔111的面积大小相同。
请参阅图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气孔176包括连通的第一孔段1761和第二孔段1763,第一孔段1761和第二孔段1763呈夹角设置,第一孔段1761和第二孔段1763在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在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周向上,与第一孔段1761和第二孔段1763的连接处相对的一端为开放端1765。其中,开放端1765相对的相邻两个透气孔176构成一组镂空分部177,在相邻的两组镂空分部177之间,相邻的两个透气孔176的开放端1765相背。
第一侧壁12为分布在底壁11外周缘的弧状侧壁,第二侧壁13为分布在底壁11外周缘的U形侧壁,第一侧壁12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17处形成有透气孔176,第一侧壁12上的透气孔176可以在第一侧壁12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一侧壁12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一侧壁12在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一侧壁12的结构强度。类似的,第二侧壁13的周向上在弹性变形部17处形成有透气孔176,第二侧壁13上的透气孔176可以在第二侧壁13受压力变形弯折内缩时,为第二侧壁13一圈的相互挤压变形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第二侧壁13在弹性变形部17的中部位置173处形成褶皱影响第二侧壁13的结构强度。且第一孔段1761和第二孔段1763呈夹角设置的透气孔176使得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结构强度更优,防止弹性变形部17厚度减薄处弯折易断。另外,第一孔段1761和第二孔段1763呈夹角设置的透气孔176同样可以形成透气通道,避免气体被聚集在顶盖50、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和壳体200内壁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便于储能装置1000内部的走气,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透气孔176的数量为偶数个,开放端1765相对的相邻两个透气孔176组成一组镂空分部177,且第一孔段1761和第二孔段1763均为条形孔,一组镂空分部177大致呈“括号式”结构,使得第一段面1741和第二段面1743的连接处结构强度更优,防止弹性变形部17厚度减薄处弯折易断。
多个镂空分部177可均匀分布在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使得弹性变形部17一圈的周向上受力均衡,更易于弯折变形。
弹性变形部17处于第一状态下,沿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透气孔176的第三最大高度为H3,沿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透气孔176的第三最大宽度为W3,如图16所示;弹性变形部17处于第二状态下,沿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透气孔176的第四最大高度为H4,沿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透气孔176的第四最大宽度为W4,如图17所示;其中,H3大于H4,W3大于W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气孔176中,在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孔段1761相较于第二孔段1763更靠近底壁11,透气孔176的最大高度是指:在弹性变形部17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孔段1761的靠近底壁11的端部与第二孔段1763的远离底壁11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透气孔176的最大宽度是指:在弹性变形部17的周向上,第一孔段1761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第一孔段1761的靠近底壁11的端部到第一孔段1761与第二孔段1763的连接处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或者第二孔段1763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第二孔段1763的远离底壁11的端部到第二孔段1763与第一孔段1761的连接处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其中,以第一孔段1761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和第二孔段1763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中较大的一个作为透气孔176的最大宽度。
示例地,第二状态为弹性变形部17受力内缩稳定后的压缩状态。
弹性变形部17受力弯折内缩,在一组镂空分部177中的两个透气孔176,第一孔段1761的背离开放端1765的一侧侧壁向开放端1765所在的一侧挤压,第二孔段1763的背离开放端1765的一侧侧壁向开放端1765所在的一侧挤压,镂空分部177的高度和宽度均相对减小。当弹性变形部17受力内缩稳定后,透气孔176的第四最大高度为H4,透气孔176的第四最大宽度为W4,且H3大于H4,W3大于W4,即,弹性变形部17受压变形后,透气孔176整体变矮变窄,透气孔176受挤压变形的过程可以有效缓冲储能装置1000撞击或跌落带来的冲击力,避免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在中部位置173处形成褶皱影响结构强度,且“括号式”的镂空分部177对应的侧壁结构强度更优,防止弹性变形部17厚度减薄处弯折易断。
示例的,在不同程度的挤压作用下,镂空分部177的最终形态大致呈矩形、菱形、缝隙或近似闭合。
可选的,在弹性变形部17的厚度方向上,镂空分部177可以与底壁11上的走气孔111相对或者错开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弹性变形部17处于第一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透气孔176的第三最大高度H3可以大于透气孔176的第三最大宽度W3,或者透气孔176的第三最大高度H3可以小于等于透气孔176的第三最大宽度W3,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透气孔176与绝缘件10可以一体成型,简化绝缘件10的制作流程。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件,包括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顶壁,所述底壁为C形,所述底壁形成有U形缺口,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设于所述底壁的边沿,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环绕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两个连接处位于所述U形缺口的对称轴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围合成腔室,所述顶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顶壁形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U形缺口对应;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包括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包括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周向在所述腔室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底壁连接,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所述弹性变形部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和所述第二端部依次连接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二端部的厚度均大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处的厚度;
转接件,包括连接的盘体部、弯折部和延伸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盘体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所述延伸部安装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盘体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盘体部与所述底壁的背离所述腔室的一表面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端部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到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端部的厚度逐渐减小;自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二端部的一侧到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端部的厚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一侧壁为环绕所述底壁的圆弧状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为U形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弧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关于所述U形缺口的对称轴对称,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直线段的一端部通过所述弧线段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U形缺口的对称轴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背离所述腔室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朝向所述腔室的内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段面和第二段面,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段面与所述第二段面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第一段面和所述第二段面的连接处朝向所述腔室内凹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面和所述第二段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表面为平整的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所述第一段面与所述第二段面的连接处形成有多个等间隔设置的透气孔,所述多个透气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在垂直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菱形,所述透气孔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对称,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一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高度为H1,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宽度为W1;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二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二最大高度为H2,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二最大宽度为W2;其中,H1>H2,W1>W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高度H1大于所述透气孔的第一最大宽度W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还形成有多个走气孔,所述多个走气孔贯穿所述底壁,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面和所述顶壁上,并盖合于所述腔室的朝向所述顶盖的第一开口,所述顶盖形成有防爆孔,所述防爆孔贯穿所述顶盖;沿所述绝缘件的径向方向上,所述走气孔与所述透气孔的对称轴共线。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包括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在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孔段和所述第二孔段的连接处相对一端为开放端;其中,所述开放端相对的相邻两个所述透气孔构成一组镂空分部,在相邻的两组所述镂空分部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透气孔的所述开放端相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一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三最大高度为H3,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三最大宽度为W3;所述弹性变形部处于第二状态下,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高度方向,所述透气孔的第四最大高度为H4,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周向上,所述透气孔的第四最大宽度为W4;其中,H3>H4,W3>W4。
13.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极柱,所述极柱穿设所述端盖组件的顶盖和所述端盖组件的绝缘件,并通过所述端盖组件的转接件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顶盖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绝缘件位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顶盖之间。
1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0780681.7A 2023-06-29 2023-06-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5051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80681.7A CN116505155B (zh) 2023-06-29 2023-06-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80681.7A CN116505155B (zh) 2023-06-29 2023-06-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5155A CN116505155A (zh) 2023-07-28
CN116505155B true CN116505155B (zh) 2023-12-26

Family

ID=8732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80681.7A Active CN116505155B (zh) 2023-06-29 2023-06-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515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39924A1 (fr) * 2012-03-21 2013-09-26 Batscap Ensemble de stockage d'energie comprenant une bague elastique isolante electriquement
CN215816080U (zh) * 2021-09-23 2022-02-1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的顶盖组件、电池及储能装置
CN116169304A (zh) * 2023-03-30 2023-05-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190673A (zh) * 2023-03-30 2023-05-3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345029A (zh) * 2023-04-28 2023-06-2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39924A1 (fr) * 2012-03-21 2013-09-26 Batscap Ensemble de stockage d'energie comprenant une bague elastique isolante electriquement
CN215816080U (zh) * 2021-09-23 2022-02-1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的顶盖组件、电池及储能装置
CN116169304A (zh) * 2023-03-30 2023-05-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190673A (zh) * 2023-03-30 2023-05-3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345029A (zh) * 2023-04-28 2023-06-2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5155A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169304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CN116365131B (zh) 储能装置、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6345029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6759760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5446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84544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654B (zh)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116544627B (zh) 端盖单元、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0515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04322B (zh) 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CN11636512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储能系统和用电设备
CN11652608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户用储能系统
JP3552454B2 (ja) 角形密閉電池
CN11638771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116364943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20042208U (zh)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116387765A (zh) 集流盘、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75B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20556611U (zh) 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04280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632426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6454555A (zh) 集流盘、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储能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6565477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715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259895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户用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