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0638B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0638B
CN117080638B CN202311318707.2A CN202311318707A CN117080638B CN 117080638 B CN117080638 B CN 117080638B CN 202311318707 A CN202311318707 A CN 202311318707A CN 117080638 B CN117080638 B CN 1170806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energy storage
face
insulating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187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80638A (zh
Inventor
肖和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1870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806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80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0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80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0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能够减小端盖组件的厚度。端盖组件包括顶盖、电极片和塑胶件,顶盖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顶盖设有安装孔,电极片包括连接部、本体部和安装部,连接部穿设于安装孔,且与安装孔的孔壁间隔设置,本体部固定连接于连接部的一端,且与第一表面间隔设置,安装部固定连接于连接部的另一端,且与第二表面间隔设置;塑胶件固定连接于电极片与顶盖之间,塑胶件包括过渡部分、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过渡部分位于安装孔的孔壁与连接部之间,主体部分位于第一表面,且固定连接于过渡部分的一端,且位于本体部与第一表面之间,辅助部分固定连接于过渡部分的另一端,且位于安装部与第二表面之间。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要求。现有的电池中,端盖组件的厚度尺寸较大,占用了电池较多的高度空间,不利于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能够减小端盖组件的厚度,增大储能装置的高度空间,从而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中。端盖组件包括顶盖、电极片和塑胶件,所述顶盖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顶盖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顶盖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顶盖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电极片包括连接部、本体部和安装部,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且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间隔设置,所述本体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靠近第二表面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表面间隔设置;所述塑胶件位于所述电极片与所述顶盖之间,所述塑胶件包括过渡部分、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所述过渡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主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部分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辅助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部分的另一端,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
其中,所述本体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本体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可通过冲压成型的工艺一次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面以及所述电极片上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位置和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位置均设有纳米微孔;所述塑胶件通过所述纳米微孔与所述顶盖和所述电极片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本体部相对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相对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连接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连接部,所述通孔的孔壁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周面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和上述任一种端盖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封闭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和绝缘件,所述主壳体收容所述电芯和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相对所述主壳体的内表面凸出,且位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电芯之间。
其中,所述绝缘件与所述主壳体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主壳体的内表面设有纳米微孔,所述绝缘件通过所述纳米微孔与所述主壳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主壳体包括底板和侧壳,所述侧壳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绝缘件包括多个第一子绝缘部、多个第二子绝缘部、多个第三子绝缘部和多个第四子绝缘部,多个所述第一子绝缘部和多个第二子绝缘部均设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多个所述第一子绝缘部沿所述主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子绝缘部沿所述主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且与多个所述第一子绝缘部相交设置;多个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和多个所述第四子绝缘部均设于所述侧壳的内表面,多个所述第三子绝缘部沿所述侧壳的高度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每一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均环绕所述侧壳的周侧设置,多个所述第四子绝缘部环绕所述侧壳的周侧依次间隔排布,且与多个所述第三子绝缘部相交设置。
其中,每一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均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面为所述第三子绝缘部朝向所述开口的表面,所述第二面为所述第三子绝缘部背离所述侧壳的内表面的表面,所述第一倒角面连接于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每一所述第四子绝缘部均包括第三面、第四面和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三面为第四子绝缘部朝向所述开口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面平行,所述第四面为第四子绝缘部背离所述侧壳的内表面的表面,所述第四面与所述第二面共平面,且与所述第二面相交设置,所述第二倒角面连接于所述第四面与所述第三面之间。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子绝缘部均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均沿所述主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子绝缘部;每一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均设有第二缺口,每一所述第二缺口均沿所述主壳体的高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三子绝缘部。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利用电极片代替极柱和转接片,并将电极片设置为Z字型,可以减小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有利于端盖组件的轻薄化设计,进而可以增大储能装置的高度空间,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利用壳体的绝缘件代替麦拉片以隔离电芯与主壳体,保证电芯与壳体之间的绝缘可靠性,使得塑胶件无需设置用于熔接麦拉片的凸台结构,从而可以减小塑胶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储能装置的高度空间,进而也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户用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户用储能系统中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沿A-A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顶盖10沿B-B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中第一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中第二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储能装置1,电能转换装置2,第一用户负载3,第二用户负载4,壳体110,端盖组件120,开口110a,收容腔110b,主壳体111,绝缘件112,底板111a,侧壳111b,第一子绝缘部113,第二子绝缘部114,第三子绝缘部115,第四子绝缘部116,第一面115b,第二面115c,第一倒角面115d,第三面116a,第四面116b,第二倒角面116c,第一缺口113a,第二缺口115a,顶盖10,防爆阀20,塑胶件30,电极片40,第一表面10a,第二表面10b,安装孔11,注液孔12,防爆孔13,第一圆角面14,第二圆角面15,第三圆角面16,第四圆角面17,第一安装孔11a,第二安装孔11b,绝缘支撑件18,第一绝缘支撑件18a,第二绝缘支撑件18b,第一电极片40a,第二电极片40b,第一本体部41,第一连接部42,第一安装部43,第一导流槽411,第一通孔421,第二本体部44,第二连接部45,第二安装部46,第二导流槽441,第二通孔451,第一塑胶件30a,第二塑胶件30b,第一主体部分31,第一过渡部分32,第一辅助部分33,第二主体部分34,第二过渡部分35,第二辅助部分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储能装置1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以及用电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1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风电、光伏电站侧的大型储能电站,其可以协助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并网要求,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储能电站作为电源侧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减少瞬时功率变化,减少对电网的冲击,改善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电网侧的储能集装箱,功能主要为调峰、调频、缓解电网阻塞调峰方面,可实现对用电负荷的削峰填谷,即在用电负荷低谷时对储能电池充电,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将存储的电量释放,从而实现电力生产和消纳之间的平衡;
(3)应用于用电侧的小型储能柜,功能主要为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费用管理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用电侧储能可以分为工商业储能柜、户用储能装置、储能充电桩等,其一般与分布式光伏配套使用。工商业用户可利用储能进行谷峰价差套利和容量费用管理。在实施峰谷电价的电力市场中,通过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储能系统放电,实现峰谷电价差套利,降低用电成本。此外,适用两部制电价的工业企业,可以利用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储能,在高峰负荷时放电,从而降低尖峰功率及申报的最大需求量,达到降低容量电费的目的。户用光伏配储可以提高电力自发自用水平。因高昂电价以及较差的供电稳定性,从而拉动户用光伏装机需求。考虑到光伏在白天发电,而用户一般在夜间负荷较高,通过配置储能可以更好地利用光伏电力,提高自发自用水平,同时降低用电成本。另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领域需要配置储能,用于备用电源。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户用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图1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储能装置1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本申请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2(光伏板)、第一用户负载3(路灯)、第二用户负载4(例如空调等家用电器)等以及储能装置1,所述储能装置1为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所述储能装置1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和家用电器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储能装置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储能装置1相互串联或并联,多个储能装置1采用隔离板(图未示)进行支撑及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储能装置1外部还可以设有储能箱,用于收容储能装置1。
可选地,储能装置1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当该储能装置1为单体电池时,储能装置1可以为圆柱电池、方形电池等中的至少一种。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图1所示户用储能系统中储能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储能装置1中壳体110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储能装置1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储能装置1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储能装置1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储能装置1包括壳体110、电芯(图未示)和端盖组件120。壳体110具有开口110a和收容腔110b,开口110a连通收容腔110b。收容腔110b可用于收容电芯和电解液。电芯收容于收容腔110b,且浸泡于电解液中。端盖组件120安装于壳体110在储能装置1的高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上的一侧,且封闭开口110a。示例性的,储能装置1为方块电池。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也可以为圆柱电池或其他电池。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4是图3中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壳体110包括主壳体111和绝缘件112,主壳体111收容绝缘件112和电芯。绝缘件112相对主壳体111的内表面凸出,且与主壳体111与电芯之间。本实施例中,绝缘件112与主壳体111一体成型。示例性的,绝缘件112与主壳体111通过纳米注塑成型(Nano MoldingTechnology,NMT)的工艺一体成型。具体的,主壳体111的内表面设有纳米微孔,绝缘件112通过纳米微孔与主壳体111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纳米微孔是利用T处理技术在弱酸性微腐蚀的环境中制成的。其中,T处理技术是一种纳米注塑成型工艺的前处理技术。通过T处理技术可以在主壳体111的内表面形成纳米微孔。在纳米注塑工艺过程中,熔融状态的注塑液可以流入主壳体111的纳米微孔中,而后熔融状态的注塑液冷却形成绝缘件112,从而使得塑胶材料制成的绝缘件112与金属材料制成的主壳体111可以实现固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壳体111的内侧设置绝缘件112,并利用绝缘件112隔离电芯与主壳体111,使得储能装置1内无需额外设置麦拉片,即可保证电芯与壳体110之间的绝缘可靠性,从而可以省去安装和熔接麦拉片的工序,有利于简化储能装置1的生产工艺流程。同时,绝缘件112与主壳体111一体成型,也有利于增大壳体110的内部空间。
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11包括底板111a和侧壳111b,侧壳111b固定连接于底板111a的一侧。其中,侧壳111b与底板111a共同围设形成收容腔110b。绝缘件112包括多个第一子绝缘部113、多个第二子绝缘部114、多个第三子绝缘部115和多个第四子绝缘部116。其中,第一子绝缘部113和多个第二子绝缘部114均设于底板111a的内表面。多个第一子绝缘部113沿主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多个第二子绝缘部114沿主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图示Y轴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且与多个第一子绝缘部113相交设置。
多个第三子绝缘部115和多个第四子绝缘部116均设于侧壳111b的内表面。多个第三子绝缘部115沿侧壳111b的高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每一第三子绝缘部115均环绕侧壳111b的周向设置。每一第三子绝缘部115均包括第一面115b、第二面115c和第一倒角面115d,第一倒角面115d连接于第一面115b与第二面115c之间。其中,第一面115b为第三子绝缘部115朝向壳体110的开口110a的表面。第二面115c为第三子绝缘部115背离侧壳111b的内表面的表面,且相对于侧壳111b的内表面凸出。示例性的,第二面115c平行于侧壳111b的内表面。
多个第四子绝缘部116环绕侧壳111b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布,且与多个第三子绝缘部115相交设置。每一第四子绝缘部116均包括第三面116a、第四面116b和第二倒角面116c,第二倒角面116c连接于第三面116a与第四面116b之间。其中,第三面116a朝向壳体110的开口110a设置,且与第一面115b平行。第四面116b为第四子绝缘部116背离侧壳111b的内表面的表面,且相对于侧壳111b的内表面凸出。示例性的,第四面116b与侧壳111b的内表面平行。其中,第四面116b与第二面115c共平面,且与第二面115c相交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面115b与第二面115c之间设置第一倒角面115d、及第三面116a与第四面116b之间设置第二倒角面116c,也即为,第一面115b与第二面115c的连接处、及第三面116a与第四面116b的连接处均做圆滑处理,可以防止电芯在安装至壳体110的过程中被绝缘件112刮伤,从而可以保证电芯的使用可靠性。
此外,每一第一子绝缘部113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113a。至少一个第一缺口113a均沿主壳体111的长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上贯穿第一子绝缘部113,且彼此间隔设置。每一第三子绝缘部115均可以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缺口115a。至少一个第二缺口115a均沿主壳体111的高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上贯穿第三子绝缘部115,且彼此间隔设置。
此设置下,在储能装置1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第一缺口113a和第二缺口115a进行电解液的引流,以使电解液可以从四周均匀地浸润电芯,从而提升电解液浸润电芯的效率和浸润均匀性,进而有利于提升储能装置1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2所示储能装置1中端盖组件12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120沿A-A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沿“A-A处剖开”是指沿A-A线所在的平面剖开,后文类似的描述可作相同理解。
端盖组件120包括顶盖10、防爆阀20、塑胶件30和电极片40。防爆阀20和电极片40均安装于顶盖10。塑胶件30位于电极片40与顶盖10之间,且固定连接于电极片40和顶盖10之间。示例性的,电极片40与顶盖10可以通过纳米注塑成型的工艺一体成型,塑胶件30可以通过纳米注塑成型的工艺形成。其中,塑胶件可以由熔融状态的塑胶液冷却形成。塑胶件30不但可以保证电极片40与顶盖1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还可以避免电极片40与顶盖10直接接触导电,实现电极片40与顶盖10之间的绝缘。
请结合参阅图5、图7和图8,图7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120中顶盖10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顶盖10沿B-B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顶盖10包括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10b,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10b沿顶盖10的厚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上相背设置。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10b均设有纳米微孔。
顶盖10设有安装孔11、注液孔12、防爆孔13和凹槽(图未标)。其中,安装孔11、注液孔12和防爆孔13均沿顶盖1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顶盖10的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10b,且彼此间隔设置,并连通储能装置1的内部和外部。本实施例中,电解液可经由注液孔12注入壳体110的收容腔,以实现对储能装置1的电解液的灌注。示例性的,安装孔11为方形孔,防爆孔13为椭圆形孔,注液孔12为圆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1也可以为圆形孔或其他异形孔,和/或,防爆孔13也可以圆形孔、方形孔或其他异形孔,和/或,注液孔12可以为方形孔或者其他异形孔。
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1有两个,两个安装孔11彼此间隔设置。两个安装孔11的孔壁面均设有纳米微孔。两个安装孔11分为第一安装孔11a和第二安装孔11b。沿顶盖10的长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上,第一安装孔11a位于注液孔12背离防爆孔13的一侧,第二安装孔11b位于防爆孔13背离注液孔12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在纳米注塑工艺过程中,熔融状态的注塑液可以通过两个安装孔自顶盖10背离壳体的表面向顶盖10朝向壳体的表面流动,从而能够一次注塑成型得到塑胶件30,操作难度较低,进而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流程。
本实施例中,凹槽的开口位于第二表面10b。凹槽自第二表面10b向第一表面10a的方向凹陷。示例性的,凹槽有两个,两个凹槽间隔设置。两个凹槽分别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顶盖10的长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上,第一凹槽位于第一安装孔11a背离注液孔12的一侧,第二凹槽位于第二安装孔11b背离防爆孔13的一侧。
此外,顶盖10还包括第一圆角面14、第二圆角面15、第三圆角面16和第四圆角面17。其中,第一圆角面14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面与第一表面10a之间,第二圆角面15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面与第二表面10b之间,第三圆角面16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孔11b的孔壁面与第一表面10a之间,第四圆角面17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孔11b的孔壁面与第二表面10b之间。
顶盖10还设有两个绝缘支撑件18。两个绝缘支撑件18分别为第一绝缘支撑件18a和第二绝缘支撑件18b。具体的,第一绝缘支撑件18a安装于第一凹槽,第二绝缘支撑件18b安装于第二凹槽。第一绝缘支撑件18a和第二绝缘支撑件18b均相对第二表面10b凸出。
防爆阀20安装于防爆孔13,且固定连接于防爆孔13的孔壁。示例性的,防爆阀20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防爆孔13的孔壁,以安装于防爆孔13。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防爆孔13连通储能装置1的内部和外部,当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压过大时,防爆阀20会在气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储能装置1内部的气体能通过防爆孔13及时排向储能装置1的外部,避免储能装置1发生爆炸,提高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电极片40和塑胶件30均有两个。两个电极片40分别穿设于两个安装孔11,且均与顶盖10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电极片40作为正极极片,且与电芯的正极极耳电连接,另一个电极片40作为负极极片,且与电芯的负极极耳电连接。每一塑胶件30均固定连接于一个电极片40和顶盖10之间。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9,图9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120中第一电极片40a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两个电极片40均呈Z字型。两个电极片40可分为第一电极片40a和第二电极片40b。其中,第一电极片40a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a。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片40a上朝向第一表面10a的位置和朝向第二表面10b的位置均设有纳米微孔。第一电极片40a包括第一本体部41、第一连接部42和第一安装部43,第一连接部42固定连接于第一本体部41和第一安装部43之间。具体的,第一本体部41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2的靠近第一表面10a的一端,且沿第一连接部42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本体部41相对第一连接部42朝远离第一连接部42的方向延伸。第一安装部43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2的靠近第二表面10b的一端,且沿第一连接部42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安装部43相对第一连接部42朝远离第一连接部42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安装部43相对第一连接部4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本体部41相对第一连接部42的延伸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41、第一连接部42和第一安装部43可一体成型。示例性的,第一本体部41、第一连接部42和第一安装部43可通过一次冲压成型的工艺一体成型。此设置下,无需对第一电极片40a进行铣切加工,从而有助于降低储能装置1的生产成本。
在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的装配过程中,第一安装部43沿第一表面10a向第二表面10b的方向(图示Z轴正方向)穿过第一安装孔11a,且与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间隔设置。此时,第一安装部43压接于第一绝缘支撑件18a。在调整第一安装部43的安装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与第一安装部43之间具有一定的装配余量,此时可以通过调整角度、移动和转动等操作,调整第一安装部43的安装位置,以使第一安装部43与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安装部43水平放置后,可以使得第一连接部4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a,且与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间隔设置,以便熔融状态的塑胶液可以通过第一安装孔11a以实现纳米注塑成型,并粘附于第一电极片40a的表面与顶盖10的表面。第一本体部41与顶盖10的第一表面10a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安装部43与顶盖10之间设置第一绝缘支撑件18a,可以避免第一电极片40a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与顶盖10接触,可靠地在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之间限位出固定间隙。在进行注塑液的灌注时,注塑液能够可靠地从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注入,并且使注塑液可以自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面流延至第二表面10b以填充第一本体部41和第二表面10b之间的间隙,从而可靠地绝缘固定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的相对位置。同时,顶盖10中设置的第一圆角面14、第二圆角面15、第三圆角面16和第四圆角面17也可以对注塑液的灌注起到引流的作用,能够保证注塑液快速地填充,以实现对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之间的绝缘固定。
在第一电极片40a安装至顶盖10的过程,第一电极片40a与第一安装孔11a的孔侧壁边缘位置会发生摩擦。通过在顶盖10中设置的第一圆角面14、第二圆角面15、第三圆角面16和第四圆角面17,可以避免第一电极片40a因与顶盖10发生摩擦而导致的结构可靠性降低。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摩擦产生金属颗粒,从而可以防止产生的金属颗粒残留于端盖组件120中。此设置下,在后续使用储能装置1的过程中,如果储能装置1出现晃动,也可以避免储能装置1内部的金属颗粒划伤隔膜或者极耳,从而有助于降低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风险,提升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
此外,第一本体部41设有第一导流槽411。第一导流槽411的开口位于第一本体部41朝向顶盖10的表面,第一导流槽411自第一本体部41朝向顶盖10的表面向第一本体部41的方向凹陷。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纳米注塑时,注塑液可以从第一安装部43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注入,且沿着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面与第一连接部42之间的间隙流动。其中,一部分注塑液沿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蔓延。此部分的注塑液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流阻小,可以较快地向下流动。另一部分注塑液则横向流延至第一本体部41与第二表面10b之间的间隙,并填充第一本体部41与第二表面10b之间的间隙。此部分注塑液的流阻较大,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槽411,可以快速引流注塑液流动,并使注塑液可以快速填充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与第一本体部41之间的间隙。
第一连接部42设有第一通孔421,第一通孔421沿第一连接部42的厚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贯穿第一连接部42。其中,第一通孔421的孔壁面与第一连接部42的周面间隔设置。此设置下,第一通孔421的孔壁面到第一连接部42的周面的距离最短。此时,第一连接部42可以作为储能装置1的熔断部。当大电流流过储能装置1时,第一连接部42可以熔断,以实现储能装置1断电,从而可以保护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另外由于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均是采用注塑结构填充,即使第一连接部42因大电流熔断,熔断产生的金属小液滴也会可靠地收溯在由注塑结构填充的间隙中,不会四处游走,从而可以保证对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能较佳。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10,图10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120中第二电极片40b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片40b上朝向第一表面10a的位置和朝向第二表面10b的位置均设有纳米微孔。第二电极片40b包括第二本体部44、第二连接部45和第二安装部46,第二连接部45固定连接于第二本体部44和第二安装部46之间。具体的,第二本体部44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5的靠近第一表面10a的一端,且沿第二连接部45的厚度方向上,第二本体部44相对第二连接部45朝远离第二连接部45的方向延伸。第二安装部46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5的靠近第二表面10b的一端,且沿第二连接部45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安装部46相对第二连接部45朝远离第二连接部45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安装部46相对第二连接部4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本体部44相对第二连接部45的延伸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部44、第二连接部45和第二安装部46可一体成型。示例性的,第二本体部44、第二连接部45和第二安装部46可通过一次冲压成型的工艺一体成型。此设置下,无需对第二电极片40b进行铣切加工,从而有助于降低储能装置1的生产成本。
在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的装配过程中,第二安装部46沿第一表面10a向第二表面10b的方向(图示Z轴正方向)穿过第二安装孔11b,且与第二安装孔11b的孔壁间隔设置。此时,第二安装部46压接于第二绝缘支撑件18b。在调整第二安装部46的安装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安装孔11b的孔壁与第二安装部46之间具有一定的装配余量,此时可以通过调整角度、移动和转动等操作,调整第二安装部46的安装位置,以使第二安装部46与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安装部46水平放置后,可以使得第二连接部45穿设于第二安装孔11b,且与第二安装孔的孔壁间隔设置,以便熔融状态的塑胶液可以通过第二安装孔11b以实现纳米注塑成型,并粘附于第二电极片40b的表面与顶盖10的表面。第二本体部44与顶盖10的第一表面10a间隔设置,且与第一本体部41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二安装部46与顶盖10之间设置第二绝缘支撑件18b,可以避免第二电极片40b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与顶盖10接触,可靠地在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之间限位出固定间隙。在进行注塑液的灌注时,注塑液能够可靠地从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注入,并且使注塑液可以自第二安装孔11b的孔壁面流延至第二表面10b以填充第一本体部41和第二表面10b之间的间隙,从而可靠地绝缘固定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的相对位置。同时,顶盖10中设置的第一圆角面14、第二圆角面15、第三圆角面16和第四圆角面17也可以对注塑液的灌注起到引流的作用,能够保证注塑液快速地填充,以实现对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之间的绝缘固定。
在第二电极片40b安装至顶盖10的过程,第二电极片40b与第二安装孔11b的孔侧壁边缘位置会发生摩擦。通过在顶盖10中设置的第一圆角面14、第二圆角面15、第三圆角面16和第四圆角面17,可以避免第二电极片40b因与顶盖10发生摩擦而导致的结构可靠性降低。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摩擦产生金属颗粒,从而可以防止产生的金属颗粒残留于端盖组件120中。此设置下,在后续使用储能装置1的过程中,如果储能装置1出现晃动,也可以避免储能装置1内部的金属颗粒划伤隔膜或者极耳,从而有助于降低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风险,提升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
此外,第二本体部44设有第二导流槽441。第二导流槽441的开口位于第二本体部44朝向顶盖10的表面,第二导流槽441自第二本体部44朝向顶盖10的表面向第二本体部44的方向凹陷。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纳米注塑时,注塑液可以从第二安装部46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注入,且沿着第二安装孔11b的孔壁面与第二连接部45之间的间隙流动。其中,一部分注塑液沿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蔓延。此部分的注塑液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流阻小,可以较快地向下流动。另一部分注塑液则横向流延至第二本体部44与第二表面10b之间的间隙,并填充第二本体部44与第二表面10b之间的间隙。此部分注塑液的流阻较大,通过设置第二导流槽441,可以快速引流注塑液流动,并使注塑液可以快速填充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与第二本体部44之间的间隙。
第二连接部45设有第二通孔451,第二通孔451沿第二连接部45的厚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贯穿第二连接部45。其中,第二通孔451的孔壁面与第二连接部45的周面间隔设置。此设置下,第二通孔451的孔壁面到第二连接部45的周面的距离最短。此时,第二连接部45可以作为储能装置1的熔断部。当大电流流过储能装置1时,第二连接部45可以熔断,以实现储能装置1断电,从而可以保护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另外由于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之间的间隙均是采用注塑结构填充,即使第二连接部45因大电流熔断,熔断产生的金属小液滴也会可靠地收溯在由注塑结构填充的间隙中,不会四处游走,从而可以保证对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能较佳。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11,图11是图5所示端盖组件120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两个塑胶件30分别为第一塑胶件30a和第二塑胶件30b。示例性的,第一塑胶件30a和第二塑胶件30b分体成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塑胶件30a和第二塑胶件30b也可以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第一塑胶件30a固定连接于第一电极片40a的周面与顶盖10之间。其中,第一塑胶件30a通过顶盖10的纳米微孔和第一电极片40a的纳米微孔与顶盖10和第一电极片40a固定连接。第一塑胶件30a包括第一主体部分31、第一过渡部分32和第一辅助部分33,第一过渡部分32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部分31与第一辅助部分33之间。具体的,第一过渡部分32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孔11a的孔壁与第一电极片40a的第一连接部42之间。第一主体部分31位于第一表面10a,且固定连接于第一过渡部分32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于第一电极片40a的第一本体部41与顶盖10的第一表面10a之间。第一辅助部分33固定连接于第一过渡部分32的另一端,且固定连接于第一电极片40a的第一安装部43与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之间。
此设置下,可以避免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接触导电,降低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之间的短接风险,从而能够提升第一电极片40a与顶盖10之间的绝缘性能,进而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能。
第二塑胶件30b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之间,且环绕注液孔12的开口的周侧和防爆孔13的开口的周侧设置。其中,第二塑胶件30b通过顶盖10的纳米微孔和第二电极片40b的纳米微孔与顶盖10和第二电极片40b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二塑胶件30b包括第二主体部分34、第二过渡部分35和第二辅助部分36,第二过渡部分35固定连接于第二主体部分34与第二辅助部分36之间。具体的,第二过渡部分35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孔11b的孔壁与第二电极片40b的第二连接部45之间。第二主体部分34位于第一表面10a,且固定连接于第二过渡部分35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极片40b的第二本体部44与顶盖10的第一表面10a之间,并与第一主体部分31间隔设置。第二辅助部分36固定连接于第二过渡部分35的另一端,且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极片40b的第二安装部46与顶盖10的第二表面10b之间,并与第一辅助部分33间隔设置。
此设置下,可以避免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接触导电,降低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之间的短接风险,从而能够提升第二电极片40b与顶盖10之间的绝缘性能,进而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利用电极片40代替极柱和转接片,并将电极片40设置为Z字型,可以减小端盖组件12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有利于端盖组件120的轻薄化设计,进而可以增大储能装置1的高度空间,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1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电极片40与顶盖10通过纳米注塑成型工艺实现固定连接,并形成塑胶件30,使得储能装置1能够实现利用绝缘件112代替麦拉片以隔离电芯与主壳体111,既能够保证电芯与壳体110之间的绝缘可靠性,也可以增大壳体110的内部空间,从而有助于增大储能装置1的内部空间,进而也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1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储能装置1,储能装置1为用电设备供电。其中,用电设备可为新能源汽车、储电站和服务器等需要用电的设备。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电极片和塑胶件,所述顶盖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顶盖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顶盖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顶盖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电极片包括连接部、本体部和安装部,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且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间隔设置,所述本体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靠近第二表面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表面间隔设置;
所述塑胶件位于所述电极片与所述顶盖之间,所述塑胶件包括过渡部分、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所述过渡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主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部分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辅助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部分的另一端,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可通过冲压成型的工艺一次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面以及所述电极片上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位置和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位置均设有纳米微孔;
所述塑胶件通过所述纳米微孔与所述顶盖和所述电极片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相对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相对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连接部,所述通孔的孔壁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周面间隔设置。
7.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封闭所述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
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和绝缘件,所述主壳体收容所述电芯和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相对所述主壳体的内表面凸出,且位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电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与所述主壳体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内表面设有纳米微孔,所述绝缘件通过所述纳米微孔与所述主壳体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底板和侧壳,所述侧壳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
所述绝缘件包括多个第一子绝缘部、多个第二子绝缘部、多个第三子绝缘部和多个第四子绝缘部,多个所述第一子绝缘部和多个第二子绝缘部均设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多个所述第一子绝缘部沿所述主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子绝缘部沿所述主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且与多个所述第一子绝缘部相交设置;
多个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和多个所述第四子绝缘部均设于所述侧壳的内表面,多个所述第三子绝缘部沿所述侧壳的高度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每一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均环绕所述侧壳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第四子绝缘部环绕所述侧壳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布,且与多个所述第三子绝缘部相交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均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面为所述第三子绝缘部朝向所述开口的表面,所述第二面为所述第三子绝缘部背离所述侧壳的内表面的表面,所述第一倒角面连接于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
每一所述第四子绝缘部均包括第三面、第四面和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三面为第四子绝缘部朝向所述开口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面平行,所述第四面为第四子绝缘部背离所述侧壳的内表面的表面,所述第四面与所述第二面共平面,且与所述第二面相交设置,所述第二倒角面连接于所述第四面与所述第三面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子绝缘部均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均沿所述主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子绝缘部;
每一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均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均沿所述主壳体的高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三子绝缘部。
1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1318707.2A 2023-10-12 2023-10-12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1170806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18707.2A CN117080638B (zh) 2023-10-12 2023-10-12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18707.2A CN117080638B (zh) 2023-10-12 2023-10-12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0638A CN117080638A (zh) 2023-11-17
CN117080638B true CN117080638B (zh) 2023-12-26

Family

ID=8870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18707.2A Active CN117080638B (zh) 2023-10-12 2023-10-12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063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77904A1 (zh) * 2020-10-13 2022-04-2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顶盖结构及具有其的锂电池
CN217507496U (zh) * 2022-04-28 2022-09-27 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及动力电池
WO2022217884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以及电池
WO2023005464A1 (zh) * 2021-07-27 2023-02-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8602572U (zh) * 2022-09-07 2023-03-10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WO2023169467A1 (zh) * 2022-03-11 2023-09-14 苏州美阅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极柱和电池盖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2513B1 (ko) * 2016-10-24 2022-07-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CN110400895B (zh) * 2019-07-30 2021-03-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二次电池及其顶盖组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77904A1 (zh) * 2020-10-13 2022-04-2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顶盖结构及具有其的锂电池
WO2022217884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以及电池
WO2023005464A1 (zh) * 2021-07-27 2023-02-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WO2023169467A1 (zh) * 2022-03-11 2023-09-14 苏州美阅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极柱和电池盖板
CN217507496U (zh) * 2022-04-28 2022-09-27 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及动力电池
CN218602572U (zh) * 2022-09-07 2023-03-10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0638A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07432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19974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914327B (zh) 液冷模组、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435721B (zh) 极柱组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117403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93A (zh)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525743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9938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937007B (zh) 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705997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19090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684544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080638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565479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404272A (zh) 裸电芯、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005058U (zh) 顶盖组件及电池
CN11708063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525774B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8586189U (zh) 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CN116315482A (zh) 集流盘、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394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20042208U (zh)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219457891U (zh) 电池组件
CN220544185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盖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