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防爆栅栏易变形损坏而影响防爆阀开阀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下塑胶,所述下塑胶适于与端盖组件的端盖连接。所述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和第一凸台,所述下塑胶本体设置于所述端盖的高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凸台连接所述下塑胶本体,且与所述端盖的防爆阀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台相对于所述下塑胶本体向远离所述端盖的方向外凸形成。所述第一凸台包括基板和两个第一侧梁。两个所述第一侧梁连接于所述基板在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每一个所述第一侧梁朝向所述端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呈V字形。沿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凸台背离所述端盖的表面的中部内凹形成凹槽,两侧分别外凸形成凸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下塑胶,基于在第一侧梁朝向端盖的一端设置有呈V字形的第一缺口及设置第一凸台的基板背离端盖的表面的中部内凹形成凹槽,两侧分别外凸形成凸起,以使得第一凸台形成具有缓冲效果的弓形结构,在储能装置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卷绕式电极组件会向上冲击下塑胶,此时第一凸台受力并向端盖方向压缩变形,因此第一凸台能够用于缓冲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从而避免下塑胶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也避免卷绕式电极组件直接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端盖的第一导流槽,所述凸起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流槽相连通的多个第一通孔。由此,基于在凸起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一方面,第一通孔可以实现通气和通过电解液的目的,从而可以保证防爆阀的正常工作,以及在储能装置的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电解液因振动或翻转等因素容易从卷绕式电极组件飞溅至第一导流槽内,第一导流槽内的电解液能够通过第一通孔回流至储能装置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避免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储能装置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端盖组件下方的电解液会随着卷绕式电极组件向上冲击,经第一通孔撞击防爆阀;此时,因第一凸台弓形结构的中部向上弯曲,带动第一凸台两侧的下塑胶本体向下弯曲,下塑胶本体的上表面与端盖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两个凸起上的第一通孔亦因弓形结构的中部向上弯曲,在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由原来的竖直结构弯曲为倒“八”字形,即靠近端盖的一端微微向两侧张开,向上冲击的电解液经倒“八”字形的第一通孔导流,向两侧分流并缓存至下塑胶本体的上表面与端盖下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避免大量电解液直接聚集并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进而提升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还包括两个第二侧梁,两个所述第二侧梁连接于所述基板在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侧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下塑胶到所述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基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梁及两个所述第二侧梁形成所述第一导流槽。由此,一方面,由于储能装置在运输过程可能因振动或搬动斜置导致储能装置内部的电解液飞溅至第一凸台,因此电解液顺着第二侧梁及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回流至卷绕式电极组件,提升电解液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第二侧梁的倾角设计及底板开设凹槽能够将来自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沿水平方向进行分散并向下塑胶本体传递,从而提高第一凸台的抗弯能力,避免第一凸台发生断裂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凹槽的深度为第一深度,所述凸起的厚度为第一厚度,所述第一深度与所述第一厚度的比值范围为0.5-0.8。 由此,基于设置凹槽的深度小于凸起的厚度,从而确保两个凸起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确保第一凸台的缓冲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槽底壁设置有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所述第一凸筋沿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筋沿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筋位于两个所述凸起之间,所述第二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交叉连接,所述第二凸筋朝向所述端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呈V字形。由此,一方面,提高第一凸台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第一凸台的抗变形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两个凸起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凸台在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下发生断裂的问题;再一方面,基于在第二凸筋朝向端盖的一端设置有呈V字形的第二缺口,从而便利于实现第一凸台朝向端盖方向发生压缩变形,以吸收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提高第一凸台的缓冲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凸筋连接于所述第一凸筋沿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工字型结构。由此,一方面,工字型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承载能力更强,防止工字型结构在承受荷载时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提高第一凸台的抗变形能力;另一方面,工字型结构稳定且简单,受力均匀,从而减小第一凸台的变形和疲劳损伤,及方便加工;再一方面,在确保工字型结构的强度的同时,减少注塑材料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凸筋凸出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槽底壁的高度为第一高度,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深度为第二深度,所述第一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深度。由此,在储能装置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第一凸台受到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时会朝向端盖发生形变,因此设计第一凸筋的高度低于下塑胶本体的顶面,从而避免第一凸筋撞击防爆阀而损坏防爆阀或误触发防爆阀的风险,进而可以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筋沿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自所述下塑胶朝向所述端盖的方向逐渐减小。由此,一方面,基于第一凸筋沿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自下塑胶朝向端盖的方向逐渐减小,方便注塑模具脱膜,避免第一凸筋与注塑模具粘黏而出现脱膜变形的现象,提高生产良率;另一方面,第一凸筋两侧斜坡坡度能够引导返溅至第一凸筋上表面的电解液快速流向第一通孔,快速回流至下方卷绕式电极组件,提升电解液利用率;再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凸筋与第一凸台的结合强度,提高结构强度;再一方面,减少第一凸筋成型后的收缩量,避免第一凸筋背向第一导流槽的槽底壁的端面缩水问题,进而提升下塑胶的产品良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凸筋包括背向所述第一凸台的变形面,在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变形面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槽底壁在所述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为第二高度,所述第二高度自所述第一凸筋的中心往两侧逐渐增大。由此,基于设计在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变形面与第一导流槽的槽底壁在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自第一凸筋的中心往两侧逐渐增大,即第二凸筋的变形面呈V字形,一方面,便利于实现第一凸台朝向端盖方向发生压缩变形,以吸收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提高第一凸台的缓冲效果;另一方面,使得第二凸筋靠近防爆阀中心区域的一端相对防爆阀悬空,在储能装置意外跌落时,第一凸台在受到卷绕式电极组件挤压时朝向防爆阀一侧弯曲提供变形缓冲空间,从而避免第二凸筋靠近防爆阀中心区域的结构撞击防爆阀,防止防爆阀损坏或误触发,进而可以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再一方面,第二凸筋的V字形的结构能够对第一凸筋进行加固,提高第一凸台的抗变形能力,并且保证流体在第二凸筋靠近第一凸筋的位置处分散至不同位置,提高通气和通液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筋在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凸筋在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为第三厚度,所述第二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厚度,在所述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凸筋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筋的高度。由此,基于第一凸筋的最大厚度大于第二凸筋的最大厚度及设置第二凸筋高出第一凸筋,一方面,增强第二凸筋的整体结构强度,避免厚度较薄的第二凸筋在脱模时出现扭歪的现象,提高第二凸台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塑胶还包括两个第二凸台,两个所述第二凸台设置于所述下塑胶本体远离所述端盖的一侧,且分别对应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在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凸台包括与所述下塑胶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在所述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端盖的距离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由此,基于设计在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凸台与端盖的距离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以使得第二凸台的第二端为可摆动的悬空设置的自由端,从而第二凸台具有良好缓冲效果,在储能装置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卷绕式电极组件会向上冲击下塑胶,此时第二凸台受力并向端盖方向压缩变形,因此第二凸台能够用于缓冲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从而避免下塑胶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也避免卷绕式电极组件过量挤压端盖组件,造成卷绕式电极组件上端弯折90度与端盖组件焊接的极耳,发生过度弯折而断裂;进而提升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凸台包括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在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且连接于所述底板在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背离所述下塑胶本体的一侧,所述底板自所述下塑胶本体在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背向所述端盖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且与所述下塑胶本体呈钝角设置。由此,基于设置底板自下塑胶本体在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背向端盖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且与下塑胶本体呈钝角设置,一方面,方便注塑加工成型,提高产品良率;另一方面, 在储能装置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卷绕式电极组件会向上给第二凸台施加冲击力,第二凸台的底板倾斜设置能够实现对冲击力在水平方向进行分散,并且能够为第二凸台的形变提供缓冲空间,避免下塑胶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也避免卷绕式电极组件直接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背离所述端盖的一侧的底面与所述第二侧板背向所述下塑胶本体的侧面圆弧过渡连接。由此,一方面,避免第二凸台的夹角损坏卷绕式电极组件;另一方面,弧面的承受力大,能够更好地分散冲击力,避免下塑胶发生断裂,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塑胶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120°-160°。由此, 在第一夹角过小时,一方面,增大第二凸台的加工成型的难度,降低生产效率以及良品率,增大成本;另一方面,降低第二凸台与下塑胶本体的连接强度;再一方面,增大第二凸台在下塑胶的高度方向的占用空间;在第一夹角过大时,降低第二凸台的缓冲效果;本申请基于设计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120°且小于或等于160°,从而降低第二凸台的加工成型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第二凸台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第二凸台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凸台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端盖的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由此,基于在第二导流槽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可以实现通气和通过电解液的目的,从而可以保证防爆阀的正常工作,以及在储能装置的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电解液因振动或翻转等因素容易从卷绕式电极组件飞溅至第二导流槽内,第二导流槽内的电解液能够通过第二通孔回流至储能装置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槽的槽底壁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在所述下塑胶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为第三高度,所述第三高度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由此,基于在第二导流槽的槽底壁设置有加强筋,及设置加强筋的高度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从而提高了第二凸台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增加第二导流槽内的电解液的流速,使其尽快流入卷绕式电极组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导流槽的槽壁形成多个隔槽,多个隔槽在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上排布设置,每一所述隔槽的底部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由此,基于在第二导流槽内形成具有第二通孔的多个隔槽,从而隔槽能够优化回流至储能装置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的电解液的分布均匀性,避免造成浪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端盖和如上所述的下塑胶,所述下塑胶与所述端盖连接,所述下塑胶设置于所述端盖在所述下塑胶的高度方向的一侧,提升了端盖组件的安全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下塑胶或者如上所述的端盖组件,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提升了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所述”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以下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然而上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以及用电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风电、光伏电站侧的大型储能电站,其可以协助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并网要求,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储能电站作为电源侧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减少瞬时功率变化,减少对电网的冲击,改善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电网侧的储能集装箱,功能主要为调峰、调频、缓解电网阻塞调峰方面,可实现对用电负荷的削峰填谷,即在用电负荷低谷时对储能电池充电,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将存储的电量释放,从而实现电力生产和消纳之间的平衡;
(3)应用于用电侧的小型储能柜,功能主要为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费用管理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用电侧储能可以分为工商业储能柜、户用储能装置、储能充电桩等,其一般与分布式光伏配套使用。工商业用户可利用储能进行谷峰价差套利和容量费用管理。在实施峰谷电价的电力市场中,通过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储能系统放电,实现峰谷电价差套利,降低用电成本。此外,适用两部制电价的工业企业,可以利用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储能,在高峰负荷时放电,从而降低尖峰功率及申报的最大需求量,达到降低容量电费的目的。户用光伏配储可以提高电力自发自用水平。因高昂电价以及较差的供电稳定性,从而拉动户用光伏装机需求。考虑到光伏在白天发电,而用户一般在夜间负荷较高,通过配置储能可以更好地利用光伏电力,提高自发自用水平,同时降低用电成本。另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领域需要配置储能,用于备用电源。
请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系统400的结构示意图,且本申请图1实施例以发/配电侧共享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储能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其发/配电侧储能场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400,储能系统400包括:高压线缆410、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20(例如但不局限于风机)、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30(例如但不局限于光伏板)及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100,发电情况下,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20及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30用于将其它形式的能源转换为电能,与高压线缆410连接并供给配网用电侧使用,当用电负荷较低,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20、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30发电过剩时,将多发的电量储存至储能装置100,减少弃风、弃光率,改善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在用电负荷高位时,电网下达指令,将储能装置100储存的电量协同高压线缆410采用并网模式传输电能供给用电侧使用,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等多种服务,充分发挥电网调峰的作用,促进电网削峰填谷,缓解电网供电压力。
可选地,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20及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30可将太阳能、光能、风能、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及机械能等中的至少一种转换为电能。
储能装置1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储能装置100相互串联或并联,多个储能装置100采用隔离板(图未示)进行支撑及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储能装置100外部还可以设有储能箱,用于收容储能装置100。
可选地,储能装置1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当储能装置100为单体电池时,储能装置100可以为圆柱电池、方形电池等中的至少一种。
储能装置100还可以应用于家用储能场景。用电设备包括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用电设备包括但不局限于路灯、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等。本申请实施例的用电设备还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风电发电站、工商业供电设备、供电基站等大型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储能装置100包括外壳(图中未示)、端盖组件(图中未示)和电极组件(图中未示)。电极组件设置于外壳内,端盖组件安装于电极组件一端。壳体包裹电极组件周围及底部,且壳体与端盖组件密封连接,以实现对电极组件的封装。外壳内还用于存储电解液,以使得电解液能够浸润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但不局限于转接部件、卷绕式电极组件等。端盖组件包括端盖、下塑胶10、极柱部件和防爆阀。下塑胶10与端盖连接,且下塑胶10设置于端盖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的一侧。极柱部件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正极柱和负极柱分别对应穿设于下塑胶10和端盖中,以实现电能传输。端盖设置有安装防爆阀的防爆孔。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10的结构示意图。下塑胶10适于与端盖组件的端盖连接。下塑胶10包括下塑胶本体1和第一凸台2。下塑胶本体1设置于端盖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凸台2连接下塑胶本体1,且与端盖的防爆阀相对设置。第一凸台2相对于下塑胶本体1向远离端盖的方向外凸形成。第一凸台2包括基板231和两个第一侧梁233,两个所述第一侧梁233对应连接于所述基板231在所述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的相对两侧,每一个所述第一侧梁233朝向所述端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2301,所述第一缺口2301呈V字形。沿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第一凸台2的基板231背离端盖的表面的中部内凹形成凹槽21,两侧分别外凸形成凸起2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0配置为长方体状薄板。为了描述的准确性,本文凡是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2为参照,术语“长度方向X”是指与下塑胶10的中轴线垂直的下塑胶10的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即为左右方向(其中X轴正向为右)。术语“宽度方向Y”是指与下塑胶10的中轴线垂直的下塑胶10的横截面的短边方向,即为前后方向(其中Y轴正向为后)。术语“高度方向Z”是指平行于下塑胶10的中轴线的方向,即为上下方向(其中Z轴正向为上)。其中,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及高度方向Z共同构成下塑胶10的三个正交方向。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中的上下、左右、前后方位为相对位置,不构成限制实现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塑胶10还可以呈正方体状薄板、圆柱状薄板等。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及高度方向Z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和附图呈现视角自定义,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塑胶10,基于在第一侧梁233朝向端盖的一端设置有呈V字形的第一缺口2301及设置第一凸台2的基板231背离端盖的表面的中部内凹形成凹槽21,两侧分别外凸形成凸起22,以使得第一凸台2形成具有缓冲效果的弓形结构,在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卷绕式电极组件会向上冲击下塑胶10,此时第一凸台2受力并向端盖方向压缩变形,因此第一凸台2能够用于缓冲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从而避免下塑胶10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也避免卷绕式电极组件直接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第一缺口2301的槽底与凹槽21的槽底在下塑胶的高度方向Z上相对设置,从而便利于实现第一凸台2朝向端盖方向发生压缩变形,以吸收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提高第一凸台2的缓冲效果。
下塑胶本体1包括第一绝缘板11和第二绝缘板12。第一凸台2连接于第一绝缘板11和第二绝缘板12之间,即第一绝缘板11、第一凸台2及第二绝缘板12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依次连接设置。第一绝缘板11和第二绝缘板12中一者开设有供正极柱穿过的第一极柱孔101,其中另一者开设有供负极柱穿过的第二极柱孔102。第一绝缘板11或第二绝缘板12开设有注液孔103。注液孔103穿设有端盖组件的密封胶钉。沿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第一极柱孔101、注液孔103及第二极柱孔102依次间隔排列。第一绝缘板11和第二绝缘板12用于将电极组件与端盖绝缘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2与第一绝缘板11及第二绝缘板12一体注塑成型,从而简化组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台2仅与第一绝缘板11或第二绝缘板12一体注塑成型,从而方便加工,提高结构强度。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凹槽21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的宽度为第一宽度W1,第一宽度W1自下塑胶10朝向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在第一凸台2受到竖直方向的冲击力时,冲击力会沿水平方向传递,从而提高第一凸台2的抗弯能力,避免第一凸台2发生断裂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1大致呈V字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2设置有开口朝向端盖的第一导流槽201。凸起22开设有与第一导流槽201相连通的多个第一通孔205。由此,基于在凸起2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05,一方面,第一通孔205可以实现通气和通过电解液的目的,从而可以保证防爆阀的正常工作,以及在储能装置100的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电解液因振动或翻转等因素容易从卷绕式电极组件飞溅至第一导流槽201内,第一导流槽201内的电解液能够通过第一通孔205回流至储能装置100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避免造成浪费。第一通孔205可以为但不局限于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等规则或不规则孔,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05为圆形孔。另一方面,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端盖组件下方的电解液会随着卷绕式电极组件向上冲击,经第一通孔撞击防爆阀;此时,因第一凸台2的弓形结构的中部向上弯曲,带动第一凸台2两侧的下塑胶本体1向下弯曲,下塑胶本体1的上表面与端盖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两个凸起22上的第一通孔205亦因弓形结构的中部向上弯曲,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205由原来的竖直结构弯曲为倒“八”字形,即靠近端盖的一端微微向两侧张开,向上冲击的电解液经倒“八”字形的第一通孔205导流,向两侧分流并缓存至下塑胶本体1的上表面与端盖下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避免大量电解液直接聚集并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进而提升了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
第一导流槽201沿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延伸设置,即第一导流槽201的长度方向X平行于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多个第一通孔205沿着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间隔排列。在注液或者使用过程中,多个第一通孔205能够将从注液通孔喷溅至端盖和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之间的电解液,经过第一导流槽201,流经数个第一通孔205,再通过第一通孔205导流回电极组件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以防止电解液留存端盖和下塑胶10之间,避免在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和第一导流槽201产生积液,提高电极组件的卷绕式电极组件的浸润性。
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第一导流槽201的宽度为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自下塑胶10到端盖的方向逐渐减小,从而增加第一导流槽201内的电解液的流速,使其尽快流入电极组件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201呈倒梯形。具体地,第一导流槽201包括槽底壁2011和连接槽底壁2011四周边缘的两个第一槽侧壁2012和两个第二槽侧壁2013。槽底壁2011、两个第一槽侧壁2012及两个第二槽侧壁2013合围形成第一导流槽201。沿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两个第一槽侧壁2012相对设置。沿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两个第二槽侧壁2013相对设置。每一第一槽侧壁2012自槽底壁2011朝向下塑胶本体1倾斜延伸设置。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槽底壁2011与第一槽侧壁2012呈钝角设置。槽底壁2011与第二槽侧壁2013呈直角设置,从而减小第二槽侧壁2013成型后的收缩量,避免第二槽侧壁2013的缩水问题,进而保证下塑胶10的四周边缘的规则且完整,提升下塑胶10的产品良率,以及方便安装下塑胶10的装配。
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凹槽21的深度为第一深度S1,凸起22的厚度为第一厚度T1,第一深度S1与第一厚度T1的比值范围为0.5-0.8。由此,基于设置凹槽21的深度小于凸起22的厚度,从而确保两个凸起2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凸起22在凹槽21处发生断裂,同时确保第一凸台2的缓冲作用。
第一导流槽201自第二凸台3朝向端盖的表面内凹形成,并延伸至第二凸台3凸出下塑胶本体1的部分,从而保证了第一导流槽201的深度,可以节约下塑胶10的材料,有利于节省制造成本,而且还可以减轻下塑胶10的重量,有利于储能装置100的轻量化设计。具体地,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第一导流槽201的深度大于下塑胶本体1的厚度。
第一凸台2还包括两个第二侧梁232。两个第二侧梁232连接于基板231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侧梁232之间的距离自下塑胶10到端盖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基板231、两个第一侧梁233及两个第二侧梁232形成所述第一导流槽201。基板231于两个第一侧梁233之间开设有凹槽21,凹槽21沿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延伸设置。由此,一方面,由于储能装置100在运输过程可能因振动或搬动斜置导致储能装置100内部的电解液飞溅至第一凸台2,因此电解液顺着第二侧梁232及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回流至卷绕式电极组件,提升电解液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第二侧梁232的倾角设计及底板31开设凹槽21能够将来自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沿水平方向进行分散并向下塑胶本体1传递,从而提高第一凸台2的抗弯能力,避免第一凸台2发生断裂的问题。
基板231、两个第二侧梁232及两个第一侧梁233合围形成第一导流槽201。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1自其中一个第一侧梁233延伸至其中另一侧第一侧梁233,即凹槽21贯穿两个第一侧梁233,从而提高了第一凸台2的缓冲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21在底板31上的投影位于两个第一侧梁233之间,即凹槽21可以不贯穿两个第一侧梁233,从而提高了第一凸台2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22背离端盖的表面为拱形面2201。由此,一方面,由于储能装置100在运输过程可能因振动或搬动斜置导致储能装置100内部的电解液飞溅至第一凸台2,因此电解液顺着拱形面2201的倾斜边及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回流至卷绕式电极组件,提升电解液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拱形面2201设计能够将来自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沿水平方向进行分散并向下塑胶本体1传递,且两个凸起22的侧向力能够抵消,从而避免第一凸起22在凹槽21处发生断裂的问题,从而提高第一凸台2的抗弯能力,避免第一凸台2发生断裂的问题。拱形面2201大致呈梯形。在一些实施例中,拱形面2201还可以呈弧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201的槽底壁2011设置有第一凸筋25和第二凸筋26,第一凸筋25沿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延伸,第二凸筋26沿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延伸,第一凸筋25位于两个凸起22之间,第二凸筋26与第一凸筋25交叉连接。第二凸筋26朝向所述端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缺口260,所述第二缺口260呈V字形。由此,一方面,提高第一凸台2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第一凸台2的抗变形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两个凸起2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凸台2在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下发生断裂的问题;再一方面,基于在第二凸筋26朝向端盖的一端设置有呈V字形的第二缺口260,从而便利于实现第一凸台2朝向端盖方向发生压缩变形,以吸收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提高第一凸台2的缓冲效果。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筋26的数量包括两个。第二凸筋26连接于第一凸筋25沿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工字型结构24。由此,一方面,工字型结构24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承载能力更强,防止工字型结构24在承受荷载时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提高第一凸台2的抗变形能力;另一方面,工字型结构24稳定且简单,受力均匀,从而减小第一凸台2的变形和疲劳损伤,及方便加工;再一方面,在确保工字型结构24的强度的同时,减少注塑材料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筋26的数量可以为但不局限于三个、四个、六个或多于六个。第二凸筋26的数量仅用于进行说明,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凸筋25的两端分别接于第二凸筋26的中部,且与第二槽侧壁2013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筋25延伸至与第二槽侧壁2013,并与第二槽侧壁2013固定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凸台2的整体结构强度。第二凸筋26连的两端分别接于第一导流槽201的两个第一槽侧壁2012。第二凸筋26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凸筋25的延伸方向,从而方便注塑加工。多个第二凸筋26还可以连接于第一凸筋25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的两个端部之间,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工字型结构24将凹槽21分割形成两个第一槽体202和两个第二槽体203,两个第一槽体202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槽体203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间隔设置。第一槽体202在垂直于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的横截面大于第二槽体203在垂直于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的横截面,第一槽体202开设的第一通孔205的数量多于第二槽体203开设的第一通孔205的数量。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体202开设有三个第一通孔205,第二槽体203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205。如此,可以保证储能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因振动或翻转,电解液流动至第一槽体202时,可以从上述的第一槽体202内的第一通孔205相对均匀地流回电极组件的卷绕式电极组件内,实现电解液二次分配,进而提高电解液的回流效率和通气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筋25凸出于第一导流槽201的槽底壁2011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1,第一导流槽201的深度为第二深度S2,其中,第一高度H1小于第二深度S2。如此,在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第一凸台2受到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时会朝向端盖发生形变,因此设计第一凸筋25的高度低于下塑胶本体1的顶面1011,从而避免第一凸筋25撞击防爆阀而损坏防爆阀或误触发防爆阀的风险,进而可以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
第一凸筋25沿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的尺寸自下塑胶10朝向端盖的方向逐渐减小。由此,一方面,基于第一凸筋25沿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的尺寸自下塑胶10朝向端盖的方向逐渐减小,方便注塑模具脱膜,避免第一凸筋25与注塑模具粘黏而出现脱膜变形的现象,提高生产良率;另一方面,第一凸筋25两侧斜坡坡度能够引导返溅至第一凸筋25上表面的电解液快速流向第一通孔205,快速回流至下方卷绕式电极组件,提升电解液利用率;再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凸筋25与第一凸台2的结合强度,提高结构强度;再一方面,减少第一凸筋25成型后的收缩量,避免第一凸筋25背向第一导流槽201的槽底壁2011的端面缩水问题,进而提升下塑胶10的产品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筋25的外形与凹槽21的外形相配合,从而在第一凸台2注塑成型时,可以有效地减少第一凸筋25出现缩水问题,进而提升下塑胶10的产品良率。第一凸筋25朝向端盖的自由端部设置有圆弧结构251。由此,一方面,在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时,电解液向上冲击后向第一凸筋25的左右两侧分散;由于第一凸筋25的顶部设置为圆弧结构251,从而电解液可以顺畅地越过第一凸筋25,实现更好的二次分流效果;另一方面,避免下塑胶10在组装过程中发生第一凸筋25的尖端划伤防爆阀的风险,提高防爆阀的开阀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1、图2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筋26包括背向第一凸台2的变形面2601,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变形面2601与第一导流槽201的槽底壁2011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的高度为第三高度H3,第三高度H3自第一凸筋25的中心往两侧逐渐增大。由此,基于设计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变形面2601与第一导流槽201的槽底壁2011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的距离自第一凸筋25的中心往两侧逐渐增大,即第二凸筋26的变形面2601呈V字形,一方面,便利于实现第一凸台2朝向端盖方向发生压缩变形,以吸收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提高第一凸台2的缓冲效果;另一方面,使得第二凸筋26靠近防爆阀中心区域的一端相对防爆阀悬空,在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时,第一凸台2在受到卷绕式电极组件挤压时朝向防爆阀一侧弯曲提供变形缓冲空间,从而避免第二凸筋26靠近防爆阀中心区域的结构撞击防爆阀,防止防爆阀损坏或误触发,进而可以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再一方面,第二凸筋26的V字形的结构能够对第一凸筋25进行加固,提高第一凸台2的抗变形能力,并且保证流体在第二凸筋26靠近第一凸筋25的位置处分散至不同位置,提高通气和通液效果。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变形面2601配置为平面,从而在第一凸台2变形后便利于第二凸筋26和第一侧梁233形成平整的表面,避免撞击防爆阀,提高了防爆阀工作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形面2601还可以配置为弧面。
变形面2601与第一导流槽201的槽底壁2011之间的最大高度大于第一高度H1。第一凸筋25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的最大厚度为第二厚度T2,第二凸筋26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的最大厚度为第三厚度T3,第二厚度T2大于第三厚度T3,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第二凸筋26的高度大于第一凸筋25的高度。由此,基于第一凸筋25的最大厚度大于第二凸筋26的最大厚度及设置第二凸筋26高出第一凸筋25,一方面,增强第二凸筋26的整体结构强度,避免厚度较薄的第二凸筋26在脱模时出现扭歪的现象,提高第一凸台2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及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塑胶10还包括两个第二凸台3。两个第二凸台3设置于下塑胶本体1远离端盖的一侧,且分别对应位于下塑胶本体1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第二凸台3包括与下塑胶本体1连接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第二凸台3与端盖的距离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由此,基于设计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第二凸台3与端盖的距离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以使得第二凸台3的第二端为可摆动的悬空设置的自由端,从而第二凸台3具有良好缓冲效果,在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卷绕式电极组件会向上冲击下塑胶10,此时第二凸台3受力并向端盖方向压缩变形,因此第二凸台3能够用于缓冲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从而避免下塑胶10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也避免卷绕式电极组件过量挤压端盖组件,造成卷绕式电极组件上端弯折90度与端盖组件焊接的极耳,发生过度弯折而断裂;进而提升了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两个第二凸台3与下塑胶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从而提高第二凸台3与下塑胶本体1的连接强度。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台3包括底板31、两个第一侧板32及第二侧板33。两个第一侧板32连接于底板31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的相对两侧。第二侧板33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板32之间,且连接于底板31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背离下塑胶本体1的一侧。底板31自下塑胶本体1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部背向端盖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且与下塑胶本体1呈钝角设置。由此,基于设置底板31自下塑胶本体1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部背向端盖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且与下塑胶本体1呈钝角设置,一方面,方便注塑加工成型,提高产品良率;另一方面, 在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卷绕式电极组件会向上给第二凸台3施加冲击力,第二凸台3的底板31倾斜设置能够实现对冲击力在水平方向进行分散,并且能够为第二凸台3的形变提供缓冲空间,避免下塑胶10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也避免卷绕式电极组件直接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两个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凸设于底板31朝向端盖一侧的表面上,从而提高第二凸台3的结构强度,以及避免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损伤电极组件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两个第一侧板32与下塑胶本体1相接且齐平,从而避免下塑胶10具有不规则外壁而造成组装困难的问题。沿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下塑胶10在端盖上的正投影为长方形,从而方便组装下塑胶10。
第二凸台3背离端盖一侧的边角部呈圆角设置。具体地,底板31背离端盖的一侧的底面与第二侧板33背向下塑胶本体1的侧面圆弧过渡连接。由此,一方面,避免第二凸台3的夹角损坏卷绕式电极组件;另一方面,弧面的承受力大,能够更好地分散冲击力,避免下塑胶10发生断裂,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底板31的延伸方向与下塑胶10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为120°-160°。可以理解地,在第一夹角α过小时,一方面,增大第二凸台3的加工成型的难度,降低生产效率以及良品率,增大成本;另一方面,降低第二凸台3与下塑胶本体1的连接强度;再一方面,增大第二凸台3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的占用空间;在第一夹角α过大时,降低第二凸台3的缓冲效果;本申请基于设计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120°且小于或等于160°,从而降低第二凸台3的加工成型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第二凸台3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第二凸台3能够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第一夹角α可以为办不局限于120°、125°、130°、135°、140°、145°、150°、155°或160°等等。
第二侧板33的延伸方向与底板31延伸方向形成第二夹角β。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为90°,从而方便第二凸台3的注塑成型,优化第二凸台3的占用空间,同时保证第二凸台3的缓冲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还可以为略大于或略小于90°。
第二凸台3设置有开口朝向端盖的第二导流槽301。第二导流槽30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02。由此,基于在第二导流槽30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02,第二通孔302可以实现通气和通过电解液的目的,从而可以保证防爆阀的正常工作,以及在储能装置100的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电解液因振动或翻转等因素容易从卷绕式电极组件飞溅至第二导流槽301内,第二导流槽301内的电解液能够通过第二通孔302回流至储能装置100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具体地,底板31、两个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合围形成第二导流槽301。第二通孔302可以为但不局限于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等规则或不规则孔,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02为圆形孔。
第二导流槽301的槽底壁设置有多个加强筋34。在下塑胶10的高度方向Z上,加强筋34的高度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由此,基于在第二导流槽301的槽底壁设置有加强筋34,及设置加强筋34的高度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从而提高了第二凸台3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增加第二导流槽301内的电解液的流速,使其尽快流入卷绕式电极组件。
加强筋34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导流槽301的深度。加强筋34未凸出第二导流槽301,也未凸出下塑胶10的顶面1011,从而可以减少加强筋34成型后的收缩量,避免加强筋34背向第二导流槽301的槽底壁的端面的缩水问题,进而提升下塑胶10的产品良率。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加强筋34在第一侧板32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侧板32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加强筋34在第一侧板3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侧板32内。
多个加强筋34与第二导流槽301的槽壁形成多个隔槽303,多个隔槽303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排布设置,每一隔槽303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302。由此,基于在第二导流槽301内形成具有第二通孔302的多个隔槽303,从而隔槽303能够优化回流至储能装置100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的电解液的分布均匀性,避免造成浪费。
多个隔槽303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自中心朝两侧逐渐减小。多个隔槽303在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自中心朝两侧逐渐减小,以使得第二凸台3在宽度方向Y两侧的加强筋34的分布较为密集,一方面,提高边缘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更多电解液可以从中间的隔槽303回流至储能装置100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中,提高电解液的分布均匀性。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9及图10和图11,在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卷绕式电极组件会向上冲击下塑胶10,此时,第一凸台2和第二凸台3均受到向上的冲击力F1,由于第一凸台2配置为弓形结构,从而作用于第一凸台2的冲击力F1可以通过凸起22转换为第一凸台2在下塑胶的长度方向X的两侧的水平推力,即第一凸台2能够将受到的冲击力力的方向向上并向左右方向传递给下塑胶本体1与第一凸台2相邻的部分,进而缓冲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避免第一凸台2过渡变形而发生断裂的问题。同理,第二凸台3相对下塑胶本体1呈倾斜设置,第二凸台3受到冲击力F1也会向两侧弯折变形,以缓冲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避免第一凸台2过渡变形而发生断裂的问题。综上,第一凸台2和第二凸台3能够用于缓冲卷绕式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从而避免下塑胶10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也避免卷绕式电极组件直接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储能装置100意外跌落或者剧烈晃动时,端盖组件下方的电解液会随着卷绕式电极组件向上冲击,经第一通孔205撞击防爆阀;此时,因第一凸台2的弓形结构的中部向上弯曲,带动第一凸台2两侧的下塑胶本体1背向端盖弯曲形成弯曲部15,下塑胶本体1的弯曲部15的上表面与端盖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105。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205亦因弓形结构的中部向上弯曲,在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205由原来的竖直结构弯曲为倒“八”字形,即靠近端盖的一端微微向两侧张开,向上冲击的电解液经倒“八”字形的第一通孔205导流,向两侧分流并缓存至前述间隙105,避免大量电解液直接聚集并冲击防爆阀,造成防爆阀的误开启,进而提升了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此外,在第一凸台2受力变形后,第一侧梁233在第一缺口2301处及第二凸筋26在第二缺口260处发生向上的挤压力,以使得第二凸筋26和第一侧梁233朝向端盖的表面大致呈平面,从而避免撞击防爆阀,提高了防爆阀工作的可靠性。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