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0878A - 设备模块 - Google Patents

设备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0878A
CN117280878A CN202280032215.4A CN202280032215A CN117280878A CN 117280878 A CN117280878 A CN 117280878A CN 202280032215 A CN202280032215 A CN 202280032215A CN 117280878 A CN117280878 A CN 117280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igid member
functional sheet
module according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22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泰行
曾根康介
佐藤辰海
谷口拓也
武久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80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08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不与蓄冷材一起收容于绝热外壳也能够进行设备的散热对策的技术。设备模块具备:刚性构件,在车辆中配置于车顶面板与内装构件之间的车顶内空间并且固定于所述车顶面板;及设备,固定于所述刚性构件。在所述刚性构件设置有与所述设备接触而从所述设备接受热的受热部和将所述受热部接受到的热散发的散热部,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中的互相分离的部位,热经由所述刚性构件中的连结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的热移动路径而从所述受热部向所述散热部移动。

Description

设备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设备模块。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车辆用顶置模块。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辆用顶置模块中,通过电子设备及蓄冷材收容于绝热外壳内,耐热性低的电子设备也能够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39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顶置模块中,由于是电子设备收容于绝热外壳内的结构,所以存在能够收容的电子设备的数量变少或者顶置模块的组装作业性及电子设备的维护性等恶化的可能性。
因此,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不与蓄冷材一起收容于绝热外壳也能够进行设备的散热对策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设备模块具备:刚性构件,在车辆中配置于车顶面板与内装构件之间的车顶内空间并且固定于所述车顶面板;及设备,固定于所述刚性构件,在所述刚性构件设置有与所述设备接触而从所述设备接受热的受热部和将所述受热部接受到的热散发的散热部,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中的互相分离的部位,热经由所述刚性构件中的连结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的热移动路径而从所述受热部向所述散热部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即使不与蓄冷材一起收容于绝热外壳也能够进行设备的散热对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组装有设备模块的车辆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设备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设备模块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设备模块的仰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设备模块的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涉及的设备模块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刚性构件、设备及功能性片的位置关系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刚性构件、设备及功能性片的位置关系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刚性构件、设备及功能性片的位置关系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案而说明。
本公开的设备模块是以下这样。
(1)一种设备模块,具备:刚性构件,在车辆中配置于车顶面板与内装构件之间的车顶内空间并且固定于所述车顶面板;及设备,固定于所述刚性构件,在所述刚性构件设置有与所述设备接触而从所述设备接受热的受热部和将所述受热部接受到的热散发的散热部,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中的互相分离的部位,热经由所述刚性构件中的连结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的热移动路径而从所述受热部向所述散热部移动。设备的热从受热部经由热移动路径而向散热部传递,并且经由散热部而散发。由此,能够提高设备的散热性,即使不与蓄冷材一起收容于绝热外壳也能够进行设备的散热对策。
(2)在(1)的设备模块中,可以是,作为构成所述热移动路径的构件,设置有热的移动效率比所述刚性构件的主体部高的热移动构件。由此,能够提高从受热部到散热部为止的热的移动效率。
(3)在(2)的设备模块中,可以是,所述热移动构件包含热管。由此,能够使设备的热通过热管而更高效地移动至散热部。
(4)在(2)或(3)的设备模块中,可以是,所述热移动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的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由此,可抑制在刚性构件的表面中能够用于设备的安装及散热的区域减少。另外,热能够经由热移动构件而也向刚性构件中的散热部以外的广泛的部分移动。
(5)在(1)~(4)的任1个设备模块中,可以是,还具备处于所述设备的表面与所述受热部的表面之间而填补所述设备的表面与所述受热部的表面间的间隙的传热构件。由此,通过传热构件而设备与受热部之间的界面热阻变小,设备的热能够更高效地向受热部移动。
(6)在(1)~(5)的任1个设备模块中,可以是,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中的朝向所述内装构件侧的表面。由此,在因日照影响而车顶内空间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能够向温度低的内装构件侧散热。
(7)在(1)~(6)的任1个设备模块中,可以是,所述散热部设置于与配置于所述车顶内空间的管道的吹出口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将来自管道的冷气吹向散热部,散热性提高。
(8)在(1)~(7)的任1个设备模块中,可以是,具备设置所述刚性构件的功能性片。由此,功能性片能够经由刚性构件而悬吊支承于车顶面板。
(9)在(8)的设备模块中,可以是,所述功能性片包含绝热层,所述散热部比所述绝热层向所述内装构件侧露出。通过设置绝热层,比绝热层靠内装构件侧的温度容易低于比绝热层靠车顶面板侧的温度。通过散热部比绝热层向内装构件侧露出,散热部的散热性提高。
(10)在(8)或(9)的设备模块中,可以是,具备设置于所述功能性片且与所述设备连接的传输构件。由此,传输构件能够经由刚性构件而悬吊支承于车顶面板。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设备模块的具体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例示,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涉及的设备模块进行说明。
<关于组装设备模块的车辆>
图1是示出组装有设备模块20的车辆10的概略立体图。车辆10具备车身11。车身11是构成车辆10的外形的部分。车身11可以是单壳体车身,也可以是搭载于梯形框架上的车身。在此,车身11包含包围车室的侧方面板、车顶面板12、以及用于供乘员乘降的乘降用车门面板、用于将货物取出放入的后车门面板等。车身11可以由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形成。车身11还可以由金属与树脂的组合构成。车身11中的覆盖车室的上方的板状的部分是车顶面板12。也就是说,车顶面板12形成车辆10的车顶部分。车顶面板12可以为了形成车身11的外观形状而局部或整体地弯曲。车顶面板12可以由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形成。车顶面板12还可以由金属与树脂的组合构成。在车顶面板12可以形成有天线用孔。
<关于在车辆中组装设备模块的位置>
关于组装设备模块20的位置,一边参照图2一边说明。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设备模块20的立体图。在图2中,示出了互相正交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在本公开中,在设备模块20配置于车辆10的状态下,X方向为车辆10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车辆10的宽度方向,Z方向为铅垂方向。
设备模块20向包含车顶面板12的车顶部分14组装。作为车顶部分14,图示了上述车顶面板12和内装构件16。车顶部分14有时包含支承车顶面板12的框架13(参照图4)。内装构件16是由树脂等形成的板状构件。内装构件16是形成车室内的顶棚形状的部分。内装构件16可以局部或整体地弯曲。内装构件16相对于车顶面板12安装于下侧。内装构件16是向车室内露出的部分。内装构件16有时被称作车顶内衬(roof liner)。设备模块20配置于车顶内空间。车顶内空间是车辆10中的车顶面板12与内装构件16之间的空间。车顶内空间是车内空间,是非乘员搭乘的空间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车内空间是被构成车辆10的外观的车身11覆盖的空间,乘员搭乘的空间是被构成车辆10的内观的内装构件16覆盖的空间。
<关于设备模块>
关于设备模块20,除了图2之外,还一边参照图3及图4一边说明。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设备模块20的俯视图。图4是设备模块20的剖视图,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设备模块20具备刚性构件30和设备50。设备模块20还具备功能性片60和传输构件70。
刚性构件30配置于车顶内空间。刚性构件30固定于车顶面板12。在刚性构件30固定有设备50。在刚性构件30设置有受热部36和散热部37。受热部36是与设备50接触而从设备50接受热的部分。散热部37是将受热部36接受到的热散发的部分。受热部36和散热部37设置于刚性构件30的表面中的互相分离的部位。热经由刚性构件30中的连结受热部36和散热部37的热移动路径而从受热部36向散热部37移动。作为一般的热的移动(heattransfer),存在基于热传导(heat conduction)的移动、基于热对流(heat convection)的移动、基于热辐射(heat radiation)的移动等。关于上述热移动路径中的热的移动,主要设想基于热传导的移动、基于热对流的移动。
刚性构件30具有主体部31。在主体部31的表面中的支承面32支承设备50。在本例中,支承面32是铅垂朝上的面。支承面32也可以是铅垂朝上的面以外的面。在支承面32设置有凹凸部33。在支承面32呈格子状地设置有肋34。肋34的部分成为凹凸部33中的凸部34,由肋34包围的部分为凹凸部33中的凹部35。设备50支承于凸部34上,未与凹部35接触。
在本例中,作为受热部36及散热部37,设置与主体部31相独立的构件。受热部36及散热部37最好是热传导率比主体部31高(热阻比主体部31小)的构件。主体部31、受热部36及散热部37的组合只要是热传导率不同的组合即可,能够适当设定。优选的是,受热部36及散热部37最好为金属制。例如,可以是,主体部31为树脂制,受热部36及散热部37为金属制。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主体部31为热传导率低的金属制,受热部36及散热部37为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制。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受热部36而设置有受热板36a,作为散热部37而设置有散热板37a。受热板36a及散热板37a例如可以是金属板。散热部37也可以是散热器。散热部37也可以通过肋、翅片等与散热板37a一体地设置而增大了表面积。
在刚性构件30作为构成热移动路径的构件而设置有热移动构件38。热移动构件38与主体部31相比热的移动效率(以下,称作传热效率)高。主体部31主要通过热传导来使热移动。热移动构件38的传热效率比主体部31的基于热传导的传热效率高。
在此,热移动构件38包含热管39。热管39通过使工作液一边相变一边循环而比热传导高效地使热移动。因此,热管39的传热效率比主体部31的基于热传导的传热效率高。
热管39具有容器40。容器40是中空的构件。在容器40的内部封入工作液(图示省略)。容器40的内部空间最好充满工作液的饱和蒸汽。容器40的内部空间最好被减压而使工作液容易沸腾。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热管39为非环路式。容器40具有第一端部40a及第二端部40b。第一端部40a与受热部36热连接,第二端部40b与散热部37热连接。第一端部40a及第二端部40b和受热板36a及散热板37a能够通过任意的连接方式而连接。例如,可以是,第一端部40a与受热板36a焊接,第二端部40b与散热板37a焊接。位于第一端部40a的工作液在接受来自受热部36的热的同时蒸发而成为蒸汽。此时,工作液吸收潜热。蒸汽朝向第二端部40b而在容器40内移动。在第二端部40b处,蒸汽在向散热部37传递热的同时冷凝而恢复为液体。此时,工作液放出潜热。恢复为液体的工作液朝向第一端部40a而在容器40内移动。以下,该循环反复进行,第一端部40a与第二端部40b的温度差变小。
在容器40的内部空间设置有腔室41。蒸汽从第一端部40a朝向第二端部40b而在腔室41内移动。蒸汽使用第一端部40a与第二端部40b之间的密度的不同(气压差)而移动。蒸汽能够从第一端部40a朝向第二端部40b而也从铅垂下侧向铅垂上侧容易地移动。在容器40的内部空间也可以设置供液体移动的毛细芯(wick)。毛细芯通常以包围腔室41的方式设置于容器40的内表面。毛细芯的内表面面对腔室41。毛细芯是形成有毛细管的构件。工作液通过使用所谓的毛细管现象,也能够从第二端部40b朝向第一端部40a而从铅垂下侧向铅垂上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从第二端部40b朝向第一端部40a而始终铅垂朝下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未设置毛细芯。
热管39中的容器40、工作液及毛细芯的种类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各种容器40、工作液及毛细芯。容器40例如可以为树脂制或金属制。工作液例如可以使用水或乙醇等。毛细芯例如可以是与容器40相独立地设置的网或丝等。毛细芯也可以是形成于容器40的内表面的槽部。毛细芯还可以是烧结金属等多孔质的构件。容器40与受热部36、散热部37及工作液主要通过热传导来进行热的授受。因此,容器40优选为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制。关于与容器40相独立地设置的毛细芯,也同样优选为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制。在容器40及毛细芯分别设置的情况下,容器40的材料及毛细芯的材料可以是同种材料,也可以是异种材料。
热管也可以是容器形成为环路状的所谓环路热管。在环路热管中,环路状的容器的一部分的区间与受热部36热连接,另外的一部分的区间与散热部37热连接。热管还可以是容器形成为在受热部36与散热部37之间往复的蛇腹状的所谓自激振动型的热管。
热移动构件38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主体部31的内部。在此,热管39的中间部设置于主体部31的内部。热管39的两端部突出到主体部31的外部。主体部31可以将热移动构件38作为嵌件部件而嵌件模制成形。在该情况下,省去之后将热移动构件38向主体部31组装的工夫,热移动构件38的路径保持性提高。也可以在主体部31的成形后将热移动构件38向主体部31安装。在该情况下,最好在主体部31的成形时在主体部31的内部设置用于使热移动构件38穿过的路径(空洞)。另外,在该情况下,热移动构件38能够装卸,根据设备50的变更等,能够不变更主体部31地变更热移动构件38。
设备50支承于刚性构件30的支承面32。设备50例如是具有电路的电子设备。设备50例如是用于与外部通信的通信设备。在本例中,设备50配置于比刚性构件30沿着Z方向靠车顶面板12侧处。另外,设备50配置于比功能性片60沿着Z方向靠车顶面板12侧处。设备50具有设备主体51和壳体52。设备主体51包含电路基板、电子部件等。设备主体51收容于壳体52。壳体52的表面与支承面32接触。壳体52可以由树脂形成。壳体52也可以由金属形成。壳体52还可以是具有树脂制的部分和金属制的部分的复合构件。
在壳体52形成有贯通孔53。设备主体51及受热部36通过贯通孔53而接触。在此,受热板36a通过贯通孔53而配置于壳体52的内部。在此,壳体52的表面中的没有贯通孔53的部分与支承面32中的凸部34接触。在壳体52与凸部34接触的状态下,壳体52和凸部34接触的部分可以在从Z方向观察时包围贯通孔53的四方。贯通孔53的开口部可以由主体部31堵住。
功能性片60是与内装构件16相独立地设置的构件。在功能性片60配置刚性构件30。刚性构件30中的与支承面32不同的表面与功能性片60接触。在功能性片60固定刚性构件30及传输构件70。功能性片60是除了固定这些构件以外还包含起到绝热功能、隔音功能、电波屏蔽功能的至少1个功能的层的片。在本例中,功能性片60包含至少起到绝热功能的层。
作为起到绝热功能的层,例如能够使用无纺层。无纺层是起到使得在功能性片60的一方主面侧与另一方主面侧之间热难以传递的绝热性的层的一例。绝热层可以是反射热辐射能的层。绝热层也可以是热传导率比其他的层低的层。例如,绝热层除了无纺片之外,也可以使用如发泡片等那样包含细小的间隙的片。作为绝热层,也可以使用绝热涂料、隔热涂料。
无纺层也能够理解为是起到使得在功能性片60的一方主面侧与另一方主面侧之间声音难以传递的隔音性的层的一例。起到隔音性的层可以反射声音,也可以将声音的能量作为热能而吸收。例如,作为隔音层,除了无纺片之外,也可以使用如发泡片等那样包含细小的间隙的片。作为隔音层,也可以使用吸音涂料。绝热层和隔音层也可以作为在物理上独立的层而设置。
功能性片60可以是单层构造。功能性片60也可以是多层构造。例如,在功能性片60中,可以层叠上述无纺层和电波屏蔽层。
电波屏蔽层是使得在功能性片60的一方主面侧与另一方主面侧之间电波难以传递的层。电波屏蔽层可以相对于全部的频率具有电波屏蔽性。电波屏蔽层也可以相对于一部分的频段具有选择性的电波屏蔽性。在该情况下,一部分的频段的电波在电波屏蔽层处被进行反射和吸收的至少一方即可。电波屏蔽层可以是由铝、铁等的金属箔形成的层。作为具有选择性的电波屏蔽性的电波屏蔽层,也可以使用周知的频率选择膜(FSS:FrequencySelective Surface)。频率选择膜在由树脂等形成的基膜上利用金属箔等形成了单元单体(元件)。该频率选择膜具有根据单元单体(元件)的频率特性而将1个或多个频段的电波选择性地屏蔽且使其他的频段的电波通过的性质。具有选择性的电波屏蔽性的电波屏蔽层也可以通过向绝热层或隔音层直接打印导电性浆料等而形成。
在功能性片60具有多层构造的情况下,各功能层的重叠顺序是任意的。例如,功能性片60可以在无纺层的上侧设置电波屏蔽层,也可以在无纺层的下侧设置电波屏蔽层。另外,各功能层的大小是任意的。各功能层可以形成为相同的大小。也可以相对于1个功能层局部性地设置其他的功能层。需要说明的是,各功能层可以只是简单重叠。各功能层也可以通过双面带、粘接剂、熔接等而固定。
而且,在功能性片60具有多个功能层的情况下,多个功能层在功能性片60的厚度方向上重叠配置不是必须的。多个功能层也可以在功能性片60扩展的区域内设置于不同的区域。例如,多个功能层也可以在功能性片60扩展的区域内横向排列设置。
传输构件70与设备50连接。传输构件70是传输电或光等的构件,是在功能性片60处沿着至少1端与设备50连接的布线路径而设置的构件。例如,传输构件70可以是具有芯线和芯线的周围的覆层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裸导线、屏蔽线、电缆、漆包线、镍铬线、同轴线、光纤等。也就是说,传输构件70可以是传输电的线状的构件。作为传输电的线状的构件,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另外,传输电的线状的传输构件70可以是单个线状物,也可以是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绞合线、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将其利用外皮覆盖而得到的线缆等)。传输构件70可以通过相对于功能性片60的导电性涂料的涂布、相对于铜箔的蚀刻等而形成。在此,进行设想了传输构件70是电线的说明。
设备50经由传输构件70而发送或接收电信号或光信号。或者,设备50经由传输构件70而接受电力供给或者分配电力。传输构件70与设备50的连接可以经由连接器而进行。也可以是,传输构件70向设备50内直接导入,与设备50内的电要素直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及图3中所示的传输构件70示出了概略性的路径,即使作为1条线而描绘,有时也包含多个电线等。
传输构件70设置于功能性片60。在此,传输构件70设置于功能性片60是指传输电或光的介质在功能性片60处以构成电或光的路径的方式形成。因而,设置于功能性片60的传输构件70除了通过相对于该功能性片60的导电性涂料的涂布、相对于铜箔的蚀刻等而直接形成的传输构件70之外,还包括与功能性片60相独立地制造的线状的传输构件70以如下状态安装的传输构件70,即,沿着功能性片60的任一方或双方的主面等而以构成一定的路径的方式形成的状态。用于传输构件70的支承的具体结构不特别限定。
例如,传输构件70可以相对于功能性片60的一主面固定。例如,传输构件70可以相对于功能性片60的一主面熔接(也称作融合)。由此形成的熔接部为传输构件70及功能性片60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融化而相互紧贴的状态。传输构件70与功能性片60的熔接可以通过超声波熔接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加热熔接来进行。另外,还可以通过传输构件70和功能性片60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由溶剂溶解而将传输构件70和功能性片60熔接。另外,例如,传输构件70也可以相对于功能性片60通过粘接剂、双面带等而固定。另外,例如,传输构件70还可以通过缝线等而相对于功能性片60缝合。另外,例如,还可以在传输构件70配设于功能性片60的一主面上的状态下,通过从功能性片60的一主面的外侧以跨越传输构件70的方式粘贴粘着带而将传输构件70向功能性片60的一主面固定。传输构件70无需仅固定于功能性片60的一主面。传输构件70也可以兼具固定于功能性片60的一方主面的部分和固定于功能性片60的另一方主面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传输构件70也可以以在功能性片60的中间部或端缘部处从一方主面朝向另一方主面通过的方式附设。
另外,例如,传输构件70还可以通过向2个片之间夹入而固定于功能性片60。例如,在功能性片60包含多个层的情况下,传输构件70可以向构成各层的片之间夹入。另外,在功能性片60上重叠其他的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功能性片60与该其他的片之间夹入传输构件70。在该情况下,将传输构件70夹入的2个片彼此可以通过熔接而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或双面带而固定。
在此,传输构件70相对于功能性片60设置于车顶面板12侧的面。传输构件70也可以相对于功能性片60设置于内装构件16侧的面。
在功能性片60设置刚性构件30。刚性构件30除了支承设备50的功能及使冷却用空气流动的功能之外,也可以具有对功能性片60赋予难变形性的功能。刚性构件30可以与功能性片60相比为高刚性。这里的刚性的高低例如可以将相对于刚性构件3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面作为基准面,通过刚性构件30的该基准面处的弯曲刚性和功能性片60中的设置有该刚性构件30的局部性的区域的该基准面处的弯曲刚性来评价。例如,可以是,功能性片60是铝箔(电波屏蔽层)与无纺布(绝热层兼隔音层)的层叠体,刚性构件30为比较硬质的树脂(例如,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制。刚性构件30除了由上述肋34实现的凹凸部33之外,也可以具有蜂巢构造等,一边使其具有强度一边谋求轻量化。刚性构件30也可以由铁、铝等金属形成。刚性构件30还可以是具有树脂制的部分和金属制的部分的复合构件。
车顶内空间中的刚性构件30的配置区域、也就是刚性构件30相对于功能性片60的配置区域是任意的。刚性构件30例如可以根据设备50的配置区域而设置。例如,在设备50是外部通信用天线单元的情况下,设备50配置于与形成于车顶面板12的天线用孔对应的位置。因此,刚性构件30最好配置于形成于车顶面板12的天线用孔的下方。另外,刚性构件30也可以设置于与车顶部分14中的框架13对应的位置。
刚性构件30相对于功能性片60通过粘接剂、粘着剂、双面带、熔接(超声波熔接、热熔接等)等而固定。刚性构件30也可以通过螺钉紧固、销紧固等而向功能性片60固定。在此,刚性构件30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状。刚性构件30的长度尺寸设定为与功能性片60的宽度尺寸相同的程度。刚性构件30的长度尺寸也可以以功能性片60的边缘不向正下方下垂的程度比功能性片60的宽度尺寸小(例如,在20cm以下的范围内小)。刚性构件30配置于功能性片60中的车顶面板12侧的面。两者的对向面通过粘接剂等而接合。
刚性构件30的长度方向沿着功能性片60的宽度方向。因而,功能性片60中的设置有刚性构件30的部分被保持为在宽度方向上难以下垂。刚性构件30相对于功能性片60的配置区域是任意的。刚性构件30可以相对于功能性片60设置于局部性的区域。
在刚性构件30可以具有向车顶部分14固定的车顶固定部42。车顶固定部42可以向车顶部分14中的车顶面板12或支承该车顶面板12的框架13固定。由此,设备50、功能性片60及传输构件70能够经由刚性构件30而悬吊支承于车顶面板12或支承该车顶面板12的框架13。由此,可抑制设备模块20的载荷的全部向内装构件16施加。
车顶固定部42与车顶部分14的固定方式可以是任意的方式。例如,车顶固定部42和车顶部分14可以通过螺纹紧固、销紧固等而固定。另外,例如,车顶固定部42和车顶部分14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粘着剂、双面带、熔接(超声波熔接、热熔接等)等而固定。
在车顶内空间中,除了设置于刚性构件30的上述设备50之外,也可以存在设置于刚性构件30以外的部位的设备。该设备可以设置于车顶部分14中的车顶面板12、框架13或内装构件16,也可以设置于功能性片60。设置于刚性构件30以外的部位的设备用的传输构件70可以设置于车顶部分14中的车顶面板12、框架13或内装构件16,也可以设置于功能性片60。
功能性片60以相对于车顶面板12及内装构件16呈面状地扩展的方式向该车顶部分14组装。例如,功能性片60可以相对于车顶部分14向8成以上的面积扩展配设。另外,例如,功能性片60也可以以向车室内的多个乘员席的头枕的上方整体扩展的方式配设。通过功能性片60相对于车顶部分14扩展配设,能够使功能性片60所具有的功能相对于车顶部分14在尽量广的区域中发挥。另外,能够相对于车顶部分14在尽量广的区域中支承配置于车顶内空间的传输构件70及设备50。
<效果等>
根据如以上这样构成的设备模块20,设备50的热从受热部36经由热移动路径而向散热部37传递,并且经由散热部37而散发。由此,能够提高设备50的散热性,即使不与蓄冷材一起收容于绝热外壳也能够进行设备50的散热对策。
另外,作为构成热移动路径的构件,设置有热的移动效率比主体部31高的热移动构件38。由此,能够提高从受热部36到散热部37为止的热的移动效率。
另外,热移动构件38包含热管39。热管39能够比热传导高效地使热移动。由此,能够使设备50的热通过热管39而更高效地移动至散热部37。
另外,热移动构件38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主体部31的内部。由此,可抑制在刚性构件30的表面处能够用于设备50的安装的区域减少。另外,热能够经由热移动构件38而也向刚性构件30中的散热部37以外的广泛的部分移动。
另外,设备模块20具备设置刚性构件30的功能性片60。由此,功能性片60能够经由刚性构件30而悬吊支承于车顶面板12。
另外,设备模块20具备从设备50延伸且设置于功能性片60的传输构件70。由此,传输构件70能够经由刚性构件30而悬吊支承于车顶面板12。
[实施方式2]
关于实施方式2涉及的设备模块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设备模块120的仰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与到此为止说明的构成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的说明中也是同样的。
在设备模块120中,散热部37设置于刚性构件130中的朝向内装构件16侧的表面。由此,在通过日照影响而车顶内空间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能够向温度低的内装构件16侧散热。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刚性构件130的主体部131中的朝向内装构件16侧的表面形成有收容凹部37b。收容凹部37b形成为与散热板37a对应的大小。散热板37a收容于收容凹部37b。由此,可抑制散热板37a比主体部131向下方突出。不过,也可以未在主体部131形成收容凹部37b。散热板37a也可以比主体部131向下方突出。
容器40的第二端部40b设置于主体部131中的与设置第一端部40a的表面(在此为上表面)朝向相反的表面(在此为下表面)。容器40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主体部131。在图5的仰视下,第二端部40b设置于与第一端部40a不同的位置。容器40的中间部在第一端部40a与第二端部40b之间以与第一端部40a及第二端部40b不同的高度(比第一端部40a低且比第二端部40b高的高度)水平地延伸。容器40的中间部,容器40的中间部也可以以与第一端部40a相同的高度水平地延伸,还可以以与第二端部40b相同的高度水平地延伸。另外,在图5的仰视下,第二端部40b也可以设置于与第一端部40a相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容器40的中间部也可以不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仅在铅垂方向上延伸。
在设备模块120中,功能性片160包含绝热层,散热部37比绝热层向内装构件16侧露出。通过设置绝热层,即使在通过日照影响而车顶内空间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比绝热层靠内装构件16侧的温度也容易低于比绝热层靠车顶面板12侧的温度。通过散热部37比绝热层向内装构件16侧露出,散热部37的散热性提高。在功能性片160设置于比刚性构件130靠内装构件16侧处的情况下,可以如图6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功能性片160设置使散热部37露出的窗部62,通过窗部62而散热部37比绝热层向内装构件16侧露出。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内装构件16也设置窗部而散热部37向室内露出。也可以在内装构件16未设置窗部。
[实施方式3]
关于实施方式3涉及的设备模块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设备模块220的俯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在本例中,在车顶内空间配置管道17。本例的管道17是后座用的管道17。管道17具有流路18A、18B、18C。流路18A、18B在车辆10的两侧方在X方向上延伸。流路18C在车辆10的后方在Y方向上延伸,连结流路18A、18B。在管道17设置有朝向后座的吹出口19A(参照图3)。吹出口19A例如设置于流路18A、18B。需要说明的是,在车辆10中,空调单元等空调设备的主体通常不配置于车顶内空间而配置于比车顶内空间靠下方处(例如,仪表板的内部或后座的后方等)。后座用的管道17例如经由通过C柱的管道等而与配置于后座的后方的空调设备的主体连接。来自空调设备的主体的冷气经由吹出口19A而朝向后座放出。在流路18B上,与朝向后座的吹出口19A相独立地设置有朝向刚性构件30的吹出口19B。吹出口19B在车顶内空间开口。吹出口19B设置于与主体部31的侧面对向的位置。
散热部37设置于与配置于车顶内空间的管道17的吹出口19B对向的位置。由此,如图8的箭头A所示,能够将来自管道17的冷气吹向散热部37,散热性提高。在此,散热板37a及热管39的第二端部40b设置于主体部31的侧面。也可以是,热管39的第二端部40b设置于主体部3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散热板37a以覆盖主体部3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和侧面的方式设置成L状。还可以是,实施方式2的收容凹部37b那样的收容凹部形成于主体部31的侧面,在收容凹部的内部设置散热板37a及热管39的第二端部40b。收容凹部可以是仅在侧面开口的有底孔,也可以是贯通主体部31的贯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来自前座用的管道的冷气吹向散热部37。在前座用的管道处于与散热部37离开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与管道连接的管状构件延伸至散热部37。
[实施方式4]
关于实施方式4涉及的设备模块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涉及的设备模块320的剖视图。
在设备模块320中,未设置上述热移动构件38。设备50的热从受热部336经过主体部31而到散热部337为止通过热传导而传递。另外,在设备模块320中,未设置上述散热板37a。主体部31整体为散热部337。主体部31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另外,通过凹凸部33,散热性提高。另外,在本例的设备模块320中,未设置上述受热板36a。主体部31中的与设备350接触的部分为受热部336。设备350与受热部336的接触面积优选尽量大。例如,可以是,凹部35的底面为受热部336,设备350的底面的全部或大部分(例如8成以上)与受热部336接触。
设备模块320具备传热构件44。传热构件44处于设备350的表面与受热部336的表面之间。传热构件44填补设备350的表面与受热部336的表面间的间隙。由此,通过传热构件44而设备350与受热部336之间的界面热阻变小,设备350的热能够更高效地向受热部336移动。该传热构件44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各种传热构件44。例如,传热构件44可以是传热脂等半固体状的构件。另外,例如,传热构件44也可以是传热片或传热橡胶等能够压缩变形的构件。在本例中,设备350和刚性构件30由与传热构件44相独立的固定构件80固定。该固定构件80例如可以是螺钉、夹子、铆钉等。在设备350和刚性构件30由固定构件80固定时,传热构件44在设备350与刚性构件30之间被压缩。也可以是,传热构件44将设备350和刚性构件30固定。该传热构件44也可以是传热粘接剂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在设备350的壳体352未形成上述贯通孔53。壳体352经由传热构件44而与受热部336接触。在本例中,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设备50的壳体52形成贯通孔53,通过贯通孔53,设备主体51和受热部336经由传热构件44而接触。
[变形例]
图10~图12是示出刚性构件30、设备50及功能性片60的位置关系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到此为止的例子中,说明了在功能性片60的上表面设置刚性构件30、在刚性构件30的上表面设置设备50,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功能性片60的上表面设置刚性构件30,在刚性构件30的下表面设置设备50。另外,例如,还可以如图11所示的例那样,在功能性片60的下表面设置刚性构件30,在刚性构件30的上表面设置设备50。另外,例如,还可以如图12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功能性片60的下表面设置刚性构件30,在刚性构件30的下表面设置设备50。在如图10及图11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刚性构件30中的朝向功能性片60的面配置设备50的情况下,可以在功能性片60中的配置设备50的部分形成窗部64。设备50可以通过窗部64而向功能性片60的另一个面之外突出。在图10~图12所示的例子中,散热部37的位置是任意的,可以设置于主体部31的表面中的上表面、侧面及下表面的任何一者。
除此之外,到此为止,说明了热移动构件38包含热管39,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取代热管39而将热传导率比主体部31大的构件作为热移动构件设置。在该情况下,热移动构件通过热传导而使热从受热部36向散热部37移动。该主体部31及热移动构件的组合只要是热传导率不同的组合即可,能够适当设定。例如,可以是,主体部31为树脂制,热移动构件为金属制。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主体部31为热传导率低的金属制,热移动构件为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制。
另外,到此为止,说明了热移动构件38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主体部31的内部,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热移动构件38的全部配置于主体部31的表面上。
另外,到此为止,说明了设备模块20具备固定于刚性构件30的功能性片60,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设备模块20也可以不具备固定于刚性构件30的功能性片60。例如,也可以在车顶内空间未设置功能性片60。另外,例如,功能性片60也可以不由刚性构件30固定于车顶面板12而固定于内装构件16等。
另外,到此为止,说明了从设备50延伸的传输构件70设置于功能性片60,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传输构件70也可以未设置于功能性片60。例如,传输构件70也可以设置于内装构件16或车顶面板12。另外,例如,还可以是,传输构件70中的从设备50延伸出的部分固定于刚性构件30,从刚性构件30延伸出的部分固定于车顶面板1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的设备主体51与受热板36a之间设置实施方式4的传热构件44。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1车身
12车顶面板
13框架
14车顶部分
16内装构件
17管道
18A、18B、18C流路
19A、19B吹出口
20、120、220、320设备模块
30、130刚性构件
31、131主体部
32支承面
33凹凸部
34凸部(肋)
35凹部
36、336受热部
36a受热板
37、337散热部
37a散热板
37b收容凹部
38热移动构件
39热管
40容器
40a第一端部
40b第二端部
41腔室
42车顶固定部
44传热构件
50、350设备
51设备主体
52、352壳体
53贯通孔
60、160功能性片
62、64窗部
70传输构件
80固定构件。

Claims (10)

1.一种设备模块,具备:
刚性构件,在车辆中配置于车顶面板与内装构件之间的车顶内空间并且固定于所述车顶面板;及
设备,固定于所述刚性构件,
在所述刚性构件设置有与所述设备接触而从所述设备接受热的受热部和将所述受热部接受到的热散发的散热部,
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中的互相分离的部位,
热经由所述刚性构件中的连结所述受热部和所述散热部的热移动路径而从所述受热部向所述散热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模块,
作为构成所述热移动路径的构件,设置有热的移动效率比所述刚性构件的主体部高的热移动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模块,
所述热移动构件包含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备模块,
所述热移动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的所述主体部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模块,
还具备处于所述设备的表面与所述受热部的表面之间而填补所述设备的表面与所述受热部的表面间的间隙的传热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模块,
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刚性构件中的朝向所述内装构件侧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模块,
所述散热部设置于与配置于所述车顶内空间的管道的吹出口对向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模块,
具备设置所述刚性构件的功能性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模块,
所述功能性片包含绝热层,
所述散热部比所述绝热层向所述内装构件侧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设备模块,
具备设置于所述功能性片且与所述设备连接的传输构件。
CN202280032215.4A 2021-05-17 2022-04-27 设备模块 Pending CN1172808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3191A JP2022176654A (ja) 2021-05-17 2021-05-17 機器モジュール
JP2021-083191 2021-05-17
PCT/JP2022/019067 WO2022244610A1 (ja) 2021-05-17 2022-04-27 機器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0878A true CN117280878A (zh) 2023-12-22

Family

ID=84140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2215.4A Pending CN117280878A (zh) 2021-05-17 2022-04-27 设备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76654A (zh)
CN (1) CN117280878A (zh)
WO (1) WO202224461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48056A (ja) * 1999-08-11 2001-02-20 Nissan Motor Co Ltd 樹脂ルーフ構造
JP2004288913A (ja) * 2003-03-24 2004-10-14 Osamu Matsumoto 電子機器
JP4237587B2 (ja) * 2003-03-25 2009-03-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オーバーヘッド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車両
JP4515929B2 (ja) * 2004-01-29 2010-08-04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車両用オーバヘッドモジュール
JP2007035722A (ja) * 2005-07-22 2007-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載機器の放熱構造
KR101663508B1 (ko) * 2014-11-10 2016-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집약형 오버헤드 콘솔 조립체
JP7331487B2 (ja) * 2019-05-22 2023-08-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4610A1 (ja) 2022-11-24
JP2022176654A (ja) 2022-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83506B1 (en) Multi operational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698736B2 (ja) アビオニクスシャーシ
JP5624614B2 (ja) アビオニクスシャーシ
US20070295494A1 (en) Flat Type Heat Transferr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2012531037A (ja) アビオニクスシャーシ
JP7176620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9198009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7331487B2 (ja) 電子装置
US20220201834A1 (en) In-vehic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7280878A (zh) 设备模块
JP2024003014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US20240166145A1 (en) Wiring module
JP7484779B2 (ja) 機器モジュール
CN117295641A (zh) 车顶内装构件、带内装构件的车顶模块、车顶模块及带内装构件的车顶模块的制造方法
JP2018120744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5461247A (zh) 配线模块及配线模块组
WO2022209745A1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配線モジュール付きパネル
WO2021246462A1 (ja) 車載用電子装置
WO2020261655A1 (ja) 車載用電子装置
CN115298901A (zh) 天线模块
JP4234245B2 (ja) 電気接続箱
CN216413231U (zh) 一种相控阵天线的散热结构、相控阵天线及卫星平台
CN114094303A (zh) 一种相控阵天线的散热结构、相控阵天线及卫星平台
JP2006341686A (ja) 車両用内装部材の放熱構造
JP2006182068A (ja) 車両用放熱装置および車両用内装部品の放熱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