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6998A - 垫子 - Google Patents

垫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6998A
CN117156998A CN202280024408.5A CN202280024408A CN117156998A CN 117156998 A CN117156998 A CN 117156998A CN 202280024408 A CN202280024408 A CN 202280024408A CN 117156998 A CN117156998 A CN 117156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uscle
pair
support portion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44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虎谷生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TAN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TAN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TAN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TAN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56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69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14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 A47C27/142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with projections, depressions or cavities
    • A47C27/144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with projections, depressions or cavities inside the mattress or cush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14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 A47C27/142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with projections, depressions or cavities
    • A47C27/146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with foamed material inlays with projections, depressions or cavities on the outside surface of the mattress or cush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5723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cut-outs or depressions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n a part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570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tegral, body-bearing projections or protuberan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65Res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7Res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the head or torso, e.g. special back-res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促进仰卧时的呼吸的垫子(1)。垫子(1)包括后背支撑部(3)。后背支撑部(3)包括: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仰卧的人的后背中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被配置在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配置在仰卧的人的与左右一对下后锯肌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及脊柱支撑部(8)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

Description

垫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垫子,尤其是涉及能够促进仰卧时的呼吸的垫子。
背景技术
垫子之中存在着在人体躺卧时用于支撑人体的垫子。对于这种垫子,要求具有让躺卧在该垫子上的人良好地感觉到躺卧舒适度的功能。
垫子的躺卧舒适度取决于该垫子的反弹力与躺卧在该垫子上的人的体压之间的平衡。体压是指躺卧在垫子上的人施加于该垫子的压力,其分布基于身体的姿势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仰卧位的情况下,臀部处的体压最高。在垫子支撑仰卧的人全身的情况下,若该垫子的反弹力同样地高,则体压会集中在臀部和后背,因而臀部和后背会容易充血。其结果,为了消除充血而翻身的次数增加,睡眠容易成为浅睡眠。相反,若垫子的反弹力同样地低,则臀部会深深地陷入该垫子中。其结果,仰卧时的脊梁骨从直立时的S字形状大幅度变形,从而成为腰痛、驼背的原因。
作为改善躺卧舒适度的办法,已知有如下的垫子:在仰卧的人的脊梁骨的方向上根据位置来使反弹力或者使表面形状变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3)。在这些垫子中,与臀部和后背接触的区域被设定得比其它的区域柔软或者较低。由此,集中在臀部及后背的体压被分散到其它的部位,其结果,使体压在垫子的整体接近均匀,因而能够使仰卧时的脊梁骨接近与直立时相同的S字形状。
躺卧舒适度的良好程度不仅与翻身的次数、脊梁骨的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呼吸的深度有关。睡眠中的呼吸越深则躺卧舒适度越好。然而,即使使体压在上述那样的垫子的整体接近均匀,但是在仰卧时呼吸有时会变浅,为了促进呼吸,存在着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平06-058762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119382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表公报特表2016-50679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促进仰卧时的呼吸的垫子。
本发明的垫子包括支撑仰卧的人的后背的后背支撑部,所述后背支撑部包括: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所述后背中与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以及,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被配置在所述脊柱支撑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仰卧的人的与左右一对下后锯肌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其中,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及所述脊柱支撑部被构成为使来自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所述脊柱支撑部的体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垫子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垫子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垫子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1的A方向向视图。
图5是表示人仰卧在图1的垫子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图1的垫子与仰卧时的人的骨格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垫子和人的背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图1的垫子与仰卧时的人的骨格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垫子和人的纵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了人的下后锯肌和上后锯肌以及图1的垫子的下后锯肌对应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骶骨的点头运动的骨盆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了人仰卧在图1的垫子时的一对髂骨的内旋及骶骨的点头运动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人仰卧在图1的垫子时的与骶骨对应的部位被骶骨支撑部支撑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表示追加了与下后锯肌对应部局部重叠的腰方肌对应部的垫子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了人的下后锯肌和腰方肌以及图12的垫子的下后锯肌对应部及腰方肌对应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4是作为本发明的其它的变形例表示在图12的下后锯肌对应部的头侧进一步追加了中间肋骨对应部的垫子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了人的下后锯肌、腰方肌、第8至10肋骨以及图14的垫子的下后锯肌对应部、腰方肌对应部及中间肋骨对应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6是作为本发明的再一个其它的变形例表示骶骨支撑部的载置面具有越往腿侧而越低的形态并且与骶骨及腰椎对应的部位被骶骨支撑部的载置面支撑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
(垫子1的概述)
图1至4所示的垫子1例如由薄的长方体形状的聚氨酯等具有弹性的材料一体形成。垫子1与支撑该垫子1的骨架或台架(未图示)一起构成床。垫子1例如是能够以其上侧面整体支撑仰卧在该垫子上的人50(参照图5至7)的全身的尺寸。垫子1的尺寸例如按照标准的成人体型(例如身高170cm、体重70kg左右的日本的成年男子等)而被设定。此外,本发明中,垫子1只要是能够支撑仰卧的人50的至少与后背52(参照图5至7)对应的部位的尺寸便可。
为了表示方向,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中,定义了仰卧的人50的身体延伸的方向X(头侧X1,腿侧X2)、仰卧的人50的宽度方向Y(右侧Y1,左侧Y2)、以及垫子1的上下方向Z(上侧Z1,下侧Z2)。
垫子1的能够与仰卧的人50的后背52、骨盆PV及腿部抵接的部分具有向上方Z1突出的形状。具体而言,垫子1具备:平坦的长方体形状的基部2:从该基部2的上侧面2a向上方Z1突出的3个部分亦即后背支撑部3、骨盆支撑部4、腿部支撑部5。后背支撑部3支撑仰卧的人50的后背52(参照图5至7)。骨盆支撑部4相对于后背支撑部3而位于腿侧X2,并且支撑与骨盆PV(参照图5至6)对应的部位。腿部支撑部5相对于骨盆支撑部4而位于腿侧X2,并且支撑与腿的股骨FM(参照图5至6)附近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如图1所示,后背支撑部3、骨盆支撑部4、以及腿部支撑部5的大部分为相同的高度,但是后背支撑部3的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及骨盆支撑部4的骶骨对应部12比其它的部分低,此外,骨盆支撑部4的一对髂骨支撑部11比其它的部分高。
在垫子1中相对于后背支撑部3而位于头侧X1,形成有配置头部51(参照图5)的头部配置区域6。在头部配置区域6,基部2的上侧面2a露出,并且配置支撑头部51的枕头P。
在垫子1中的骨盆支撑部4与腿部支撑部5之间,形成有具有配置股关节J2(参照图5至6)的凹部7a的股关节配置区域7。股关节J2在人50的仰卧时被收容于凹部7a从而不会被垫子1压迫,因此不会妨碍后述的一对髋骨HB在宽度方向Y上的移动。
在仰卧时,骨盆支撑部4(具体而言为后述的髂骨支撑部11)及腿部支撑部5基于人50的体重而被压扁,但是由于凹部7a在仰卧时不会被压扁,因此股关节J2成为不支撑状态。因此,凹部7a的深度被设定为不会被人50的体重压扁的程度。此外,也可以取代形成凹部7a的形态,而使股关节配置区域7具有与骨盆支撑部4及腿部支撑部5相同的高度并且由硬度低的材料而被形成,以避免压迫股关节J2。
(后背52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被后背支撑部3支撑的后背52的内部有作为掌控仰卧的人50的呼吸的肌肉的一对下后锯肌41和一对上后锯肌42。
一对下后锯肌41被配置在脊柱的下侧部分的左右两侧。各下后锯肌41具有4个部分41a至41d。下后锯肌41的4个部分41a至41d分别将第11胸椎T11至第2腰椎L2(亦即第11胸椎T11、第12胸椎T12、第1腰椎L1、以及第2腰椎L2)与第9肋骨R9至第12肋骨R12连接。
一对上后锯肌42被配置在脊柱的上侧部分的左右两侧。各上后锯肌42分别将第6颈椎C6至第2胸椎T2与第2肋骨R2至第5肋骨R5连接。
在呼吸时,呼吸时形成胸廓的12对肋骨群运动,以辅助横膈膜DP(参照图6)的上下运动。具体而言,呼气期间形成胸廓的肋骨群基于下后锯肌41收缩而被拉下,胸廓缩窄。吸气期间肋骨群基于上后锯肌42收缩而被拉起,胸廓扩张。此外,由于肋骨之间由肋间肌连结,因此,肋骨群整体进行上下运动。
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中具有以下那样的后背支撑部3的结构,以便在仰卧时不会限制下后锯肌41对肋骨群的拉下。
(后背支撑部3的说明)
如图1至8所示,后背支撑部3具备: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仰卧的人50的后背52中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配置在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并且配置在仰卧的人50的与左右一对下后锯肌41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脊柱支撑部8被配置在垫子1中的宽度方向Y的中间位置,沿着身高方向X延伸。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被配置在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沿着身高方向X延伸。
如图1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脊柱支撑部8延伸至后述的骶骨支撑部12a的头侧的端部的位置。脊柱支撑部8的上侧面8a连续地延伸至腿侧边缘8b,能够支撑至第3腰椎L3为止。
脊柱支撑部8的长度(身体延伸的方向X的长度)只要是能够连续地支撑仰卧的人50的后背52中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长度便可。在图6至8中,脊柱支撑部8的长度具有能够连续地支撑与脊柱的从第3腰椎L3至第11胸椎T11对应的部位的长度,但是其也可以是腰椎及胸椎4个连续的范围例如从第3腰椎L3至第12胸椎T12的范围或从第2腰椎L2至第11胸椎T11的范围,或者也可以是从第1腰椎L1至第11胸椎T11的腰椎及胸椎3个连续的范围。
此外,由脊柱支撑部8进行的连续支撑只要个别地支撑上述范围中的各腰椎及胸椎便可。因此,脊柱支撑部8并不限定于沿着身体延伸的方向X连续地延伸的形状,其也可以是间歇中断的形状,但不存在腰椎、胸椎1个以上的间隙。
图2至3所示的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被设定在与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范围内。换言之,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被设定在与对应于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的部位抵接并且与对应于从胸椎T9至T12向左右两侧(宽度方向Y的两侧)延伸的肋骨R9至R12的部位抵接但不压迫该部位的范围。
具体而言,在以标准的日本成人的体型为基准的情况下,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较为理想的是被设定在4至11cm的范围(更为理想的是9cm左右)。当宽度W1小于4cm时,支撑与腰椎及胸椎对应的部位的面积变得过小,则存在不能维持腰椎及胸椎的联动动作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宽度W1大于11cm时,脊柱支撑部8不仅压迫腰椎及胸椎而且还压迫到胸椎两侧的肋骨,因此存在阻碍呼气这样的问题。因此,作为既维持腰椎及胸椎的联动性又不压迫肋骨的范围,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较为理想的是如上述那样被设定在4至11cm的范围。
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及脊柱支撑部8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后锯肌对应部9通过形成在后背支撑部3的表面的凹部而被构成,从而降低来自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基于该凹部的内侧面(具体而言为凹部的底面及内周面)而形成缓和对后背中与下后锯肌41对应的部位的压迫的空间部。
如图3所示,构成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凹部的底部具备基部2的上侧面2a。凹部的深度与以上侧面2a为基准的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H3相同。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H3(亦即构成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凹部的深度)被设定为在仰卧时即使脊柱支撑部8处于下陷的状态也能够维持来自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的关系的程度的高度。此外,构成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凹部的深度只要是能够维持来自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的关系的深度便可,较为理想的是其为仰卧时人的后背不接触到凹部的底面的深度,但是即使接触到底面,只要有能够维持上述的关系的深度便可。
此处,来自脊柱支撑部8及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各体压例如通过现有的体压测量机等而被测量。由体压测量仪将垫子1上的区域划分为矩阵状,并且将每一方格的负荷作为体压来测量。通过利用该体压测量仪,来自脊柱支撑部8及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各体压能够作为例如从脊柱支撑部8施加于与腰椎、胸椎对应的部位的区域的体压的平均值以及从下后锯肌对应部9施加于与下后锯肌41对应的部位的区域的体压的平均值而被求出。
如图8所示,下后锯肌对应部9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一对下后锯肌41各者中连接于第2腰椎L2的部分41d对应的部位的至少局部(在图8中为该部位的宽度方向中间的部分)的范围,从而能够可靠地避免对最有助于拉下肋骨群的部分的压迫。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一对下后锯肌41各者中连接于第2腰椎L2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一对下后锯肌41分别投影在垫子1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较为理想的是3/4以上)的范围。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对下后锯肌41中较大地有助于在该下后锯肌41拉下形成胸廓的肋骨群的部分的压迫。例如,图8所示的下后锯肌对应部9被形成于在身体延伸的方向X上从第2腰椎L2至第11胸椎T11的范围且在宽度方向Y上覆盖下后锯肌41的宽度方向中间的部分的范围。由此,下后锯肌对应部9能够占领一对下后锯肌41分别投影在垫子1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的范围。此外,在下后锯肌对应部9被形成于在宽度方向Y上覆盖第10肋骨R10的外侧端部的范围的情况下,便能够覆盖一对下后锯肌41分别投影在垫子1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3/4以上的范围。
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宽度W2(宽度方向Y的长度)只要是覆盖下后锯肌41中与第2腰椎L2相连的部分41d的宽度中1/2以上的程度的宽度便可。例如在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为8cm的情况下,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宽度W2被设定在4至12cm的范围。此外,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长度S1(身高方向X的长度)只要是能够覆盖下后锯肌41的宽度方向中间的部分的程度的长度便可,例如在以标准的日本成人的体型为基准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其被设定在10cmm左右(大概8至15cm的范围)。
此外,如图1至3及图6所示,后背支撑部3还具有一对相对于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而位于宽度方向Y外侧的外侧支撑部10。一对外侧支撑部10支撑后背52中至少相对于下后锯肌41而位于宽度方向Y外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支撑部10不仅支撑后背52中相对于下后锯肌41而位于宽度方向Y外侧的部分,而且还支撑下后锯肌41中分别与从第9肋骨R9至第12肋骨R12连接的部分。尤其是一对外侧支撑部10的内侧的边缘10a位于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因此即使与下后锯肌41对应的部位进入到构成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凹部中,也能够支撑后背52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由此,在仰卧时通过一对外侧支撑部10能够支撑后背52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此外,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被设定为低于外侧支撑部10的体压。
(骨盆PV的说明)
此处,详细说明由骨盆支撑部4支撑的骨盆PV。如图5至6及图9所示,骨盆PV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离开间隔的一对髋骨HB、位于该一对髋骨HB之间的骶骨S、与骶骨S的腿侧X2的端部连接的尾骨CC。
髋骨HB具有构成其头侧X1的部分的髂骨LM、从髂骨LM的腿侧X2的端部向身体的前方(图5的上侧Z1)且身体中心侧延伸的拱状的耻骨PB、从髂骨LM的腿侧X2向该腿侧X2弯曲并且与耻骨PB的身体中心侧的端部连接的拱状的坐骨SN。一对髂骨LM的各者与骶骨S基于骶髂关节J1而被连接。
如图5至6及图9所示,髂骨LM是弯曲的板状的扁平的骨。髂骨LM在其头侧X1的端部具有向身体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且前方(图5的上侧Z1)弯曲的圆弧状的棱线部分亦即髂骨棱LMa。换言之,髂骨棱LMa是骼骨LM中靠近仰卧的人50的头部51侧(头侧X1)的边缘。
(骨盆支撑部4的详细说明)
为了支撑与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骨盆PV对应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骨盆支撑部4如以下那样被构成。
如图1至2及图4至7所示,骨盆支撑部4具备:在宽度方向Y上彼此离开间隔的一对髂骨支撑部11;具有配置在该一对髂骨支撑部11之间的骶骨支撑部12a的骶骨对应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骶骨支撑部12a与其两侧的髂骨支撑部11之间隔着间隙13(参照图1至2)而分离,因此能够避免来自髂骨支撑部11的体压对骶骨S的影响,不会阻碍后述的骶骨S的点头运动(nutation)。
一对髂骨支撑部11在骨盆PV中的一对髂骨LM的各自的骼骨棱LMa的下方Z2分别被配置在能够与对应于该髂骨棱LMa的至少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LMb(参照图10)的部位抵接的位置。如图9至10所示,髂骨棱LMa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LMb是指髂骨棱LMa中朝向下方Z2且宽度方向Y外侧的范围。由此,如图10所示,一对髂骨支撑部11能够从下方Z2分别支撑与一对髂骨LM对应的部位。各髂骨支撑部11具有载置髂骨LM的载置面11a、载置面11a中靠近垫子1的宽度方向Y的中心这一侧的边缘亦即内侧上缘11b。载置面11a由髂骨支撑部11的上侧面构成。
如图1至2所示,载置面11a的形状在俯视下是具有矩形形状的平面。载置面11a被配置在比后背支撑部3中的髂骨支撑部11的周边部(具体而言为相对于后背支撑部3中的髂骨支撑部11而位于头侧X1的部分3a)的上侧面高的位置。此外,载置面11a也可以以与后背支撑部3的脊柱支撑部8及外侧支撑部10的上侧面相同的高度(亦即图4的髂骨支撑部11的高度H1与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H3相同)连续。
载置面11a的尺寸被设定在例如能够与日本人的成年男子的对应于髂骨棱LMa的至少宽度方向Y外侧的部分的部位抵接,具体而言,能够与对应于髂骨棱LMa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LMb(参照图10)的部位抵接,但是不与对应于耻骨PB及坐骨SN的部位抵接的范围。
骶骨对应部12被配置在一对髂骨支撑部11之间,位于与骨盆PV中一对髂骨LM之间的骶骨S对应的部位的下方Z2。如图1至2及图11所示,骶骨对应部12具有:骶骨支撑部12a,被设定为比髂骨支撑部11的高度H1(参照图4)低的高度H2,支撑仰卧的人50的与骶骨S中的头侧X1的部分S1对应的部位;骶骨不支撑部12b,被设定为比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低的高度,并且相对于该骶骨S中的腿侧X2的部分S2而向下方Z2离开间隔,从而不支撑与该腿侧X2的部分S2对应的部位。
骶骨支撑部12a是从下方Z2支撑与骶骨S中该仰卧的人的头侧X1的部分S1对应的部位的部分。骶骨支撑部12a为长方体形状,具有作为载置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的顶面的载置面12a1。载置面12a1在其腿侧X2的端部,具有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的腿侧边缘12a2。
载置面12a1的形状在俯视下足具有矩形形状的在水平方向上平坦的平面,并且比髂骨支撑部11的载置面11a及后背支撑部3的脊柱支撑部8的上侧面低。即,如图4所示,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H3。载置面12a1的尺寸例如能够与日本人的成年男子的对应于骶骨S的至少头侧X1的部分S1的部位抵接,但是被设定在不与对应于髂骨LM的部位抵接的范围。
在改变髂骨支撑部11及骶骨支撑部12a上的相对高度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髂骨支撑部11的高度H1被设定为相对地高于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背支撑部3的脊柱支撑部8及腿部支撑部5的高度被设定为与髂骨支撑部11相同的高度。即,如图4所示,髂骨支撑部11的高度H1被设定为高于脊柱支撑部8及腿部支撑部5的高度H3。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髂骨支撑部11设定为与上述的后背支撑部3及腿部支撑部5相同的高度。
此外,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以使从骶骨支撑部12a施加于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的体压低于从髂骨支撑部11施加于与髂骨LM对应的部位的体压的方式,被设定为能够支撑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的高度。
(关于呼气与骶骨S的点头运动的关系的说明)
睡眠时的呼吸是无意识的自然呼吸,如何充分地进行该自然呼吸变得重要。呼吸之中重要的是呼气(吐气)。为了促进呼气,只要使横膈膜DP易于移动到头侧X1以使图6所示的胸廓RC收缩便可。横膈膜DP是关闭胸廓RC下端的肌肉膜。横膈膜DP呈向头侧X1突出的圆顶状,在放松时(呼气时)呈圆顶状,在紧张时(吸气时)中央部一边往腿侧X2移动一边变平坦。横膈膜DP与连续于骶骨S的第2腰椎L2附近具体而言与腰椎L1至L3相连。
基于图5至6、9至10所示的骶骨S向人50的前方(与图5的上方Z1相同的方向)倾动的点头运动,与骶骨S相连的腰椎L1至L5向前方移动,随此,与腰椎L1至L3相连的圆顶状的横膈膜DP变得易于放松。由此,横膈膜DP易于往头侧X1移动,促进呼气。
但是,由于连接骶骨S与一对髂骨LM的骶髂关节J1被多个坚固的韧带所覆盖,因而不能够单独地移动骶骨S。为此,本发明人考虑了通过一对骼骨LM与骶骨S的联动的动作来促进骶骨S的点头运动。
如图9所示,在进行骶骨S的点头运动时,对一对髋骨HB各自的髂骨LM施加使髂骨LM的头侧X1的端部亦即髂骨棱LMa中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部分LMb向身体前方(与图5的上方Z1相同的方向)移动的力。由此,一对髂骨LM向闭合到内侧(身体的中心侧)的方向移动。此时,在骶髂关节J1产生间隙或游隙,骶骨S变得易于移动。由此,骶骨S的头侧X1的端部亦即岬角(sacral promontory)Sa向前方(与图5的上方Z1相同的方向)移动,骶骨S的腿侧X2的部分向后方(与图5的下方Z2相同的方向)移动,骶骨S整体能够顺畅地进行向前方(方向Z1)点头的运动。若骶骨S的点头运动变大,则与第2腰椎L2附近(L1至L3的范围)相连的横膈膜DP放松而易于往头侧X1移动,使呼气变得充分。随此,为了呼气的下部胸廓RC的收缩变得充分。
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消除在仰卧时骶骨S因垫子1的压迫而阻碍该骶骨S的点头运动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扩大骶骨S的可动范围。
此外,如图9所示,在骶骨S进行点头运动时,髋骨HB中的髂骨LM往宽度方向Y的内侧移动。因此,一对髂骨LM的间隔缩窄,腹腔的压力上升,从而横膈膜DP更易于往头侧X1移动。在髋骨HB的骼骨LM以外的部分,耻骨PB及坐骨SN往宽度方向Y的外侧移动。(即,往图10的耻骨结合PBa打开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骶骨S点头并暂且进行呼气之后,作为其反作用而产生使骶骨S起来的运动,而作为与点头运动相反的动作。在骶骨S的起来运动中,骶骨S的头侧X1的岬角Sa向后方(与图5的下方Z2相同的方向)移动,骶骨S的腿侧X2的部分前方移动(与图5的上方Z1相同的方向)。骶骨S起来后,与第2腰椎L2附近(L1至L3)相连的横膈膜DP往腿侧X2移动而使胸廓RC扩宽,从而能够实现大量吸气。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1)
本发明人为了促进仰卧时的呼吸,对去除阻碍在呼气时使肋骨下降的下后锯肌41的动作的压迫并且同时实现脊柱的轻柔的动作这一点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明了以下的垫子1。
即,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具备支撑仰卧的人50的后背52的后背支撑部3。后背支撑部3具备: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仰卧的人50的后背52中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被配置在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并且被配置在仰卧的人50的与左右一对下后锯肌41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及脊柱支撑部8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
根据该构成,在仰卧的人50的与一对下后锯肌41对应的部位的下方具备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脊柱支撑部8及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由此,通过让脊柱支撑部8支撑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并且使来自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能够避免下后锯肌41的压迫。由此,下后锯肌41不会被垫子1的反弹力阻碍,能够顺畅地拉下在呼气时形成胸廓的肋骨群,能够容易地进行呼气。
此外,通过让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与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能够在呼吸时使从腰椎至胸椎连续的脊柱整体进行轻柔的动作,防止连接于胸椎的肋骨的动作在呼吸中停止。具体而言,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与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因此与仅对一部分的腰椎或胸椎进行针点支撑的情况相比,能够消除阻碍脊柱在呼吸时轻柔地在上下方向波动起伏的动作的因素。其结果,能够在呼吸时使从腰椎至胸椎连续的脊柱整体实现轻柔的动作。
因此,在具有以上构成的垫子1中,能够同时实现下后锯肌41的压迫回避和脊柱的轻柔动作,能够促进仰卧的人50的呼吸。
(2)
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中,下后锯肌对应部9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一对下后锯肌41各者中连接于第2腰椎L2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至少局部的范围(在图8中为该部位的宽度方向中间的部分)。
下后锯肌41中尤其是与第2腰椎L2相连的部分最有助于在呼气时拉下肋骨群。因此,通过使下后锯肌对应部9形成在与下后锯肌41中连接于第2腰椎L2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下方Z2的范围,能够可靠地避免对在下后锯肌41中最有助于拉下肋骨群的部分的压迫,能够可靠地促进呼吸。
(3)
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中,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一对下后锯肌41各者中连接于第2腰椎L2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一对下后锯肌41分别投影在垫子1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较为理想的是3/4以上)的范围。
下后锯肌41中包含对应于与第2腰椎L2相连的部分的部位的该下后锯肌41投影在垫子1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的范围的部分在呼气时较大地有助于拉下肋骨群。因此,在该构成中,通过使下后锯肌对应部9形成在下后锯肌41投影在垫子1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的范围,能够可靠地避免对在下后锯肌41中较大地有助于拉下肋骨群的部分的压迫,能够更可靠地促进呼吸。
(4)
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中,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被设定在与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宽度的范围内。
根据该构成,通过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方式设定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该脊柱支撑部8不会压迫肋骨而能够支撑与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由此,能够消除脊柱支撑部8阻碍呼吸时的肋骨的动作的情况,能够可靠地促进呼吸。
(5)
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中,较为理想的是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W1被设定在4至11cm的范围。
根据该构成,通过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方式设定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对于标准的成人50而言,该脊柱支撑部8不会压迫肋骨,能够可靠地促进呼吸。
(6)
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中,下后锯肌对应部9由形成在后背支撑部3的表面的凹部构成。
根据该构成,通过让脊柱支撑部8支撑与腰椎及胸椎对应的部位,并且让与下后锯肌41对应的部位配置于构成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凹部,能够可靠地使来自下后锯肌对应部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下后锯肌41的压迫。
(7)
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还具备:骶骨支撑部12a,相对于脊柱支撑部8而被配置在仰卧的人50的腿侧X2,并且支撑仰卧的人50的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H3。
根据该构成,还具备支撑仰卧的人50的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的骶骨支撑部12a,并且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H3。由此,在呼气时能够使骶骨S向前方Z1且腿侧X2回转,亦即能够不受来自骶骨支撑部12a的反作用力(体压)阻碍而进行点头运动。而且在该构成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让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与包含从第1腰椎L1至第12胸椎T12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能够一边进行从腰椎至胸椎连续的脊柱整体的轻柔的动作,一边圆滑地进行骶骨S的点头运动。基于骶骨S进行点头运动,连接于与骶骨S连续的腰椎的横膈膜DP便向去往仰卧的人50的头部51的方向X1移动,使呼气变得更容易。其结果,能够进一步促进仰卧时的呼吸。
(8)
此外,本发明人如上述那样为了促进仰卧时的呼吸而着眼于骨盆PV的动作并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促进位于骨盆PV中的一对髂骨LM之间的骶骨S向前方(与图5的上方Z1相同的方向)倾动的点头运动,可促进呼吸,从而发明了上述构成的垫子1。
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具备上述的髂骨支撑部11,骶骨支撑部12a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髂骨支撑部11。由此,来自骶骨支撑部12a的体压低于来自髂骨支撑部11的体压,因此能够圆滑地进行骶骨S的点头运动。
而且,由于来自骶骨支撑部12a的体压变低,髂骨支撑部11的体压相对上升。由此,一对髂骨LM中的髂骨棱LMa的外侧部分LMb被压向闭合的方向(在宽度方向Y上朝向身体中心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骶髂关节J1打开,因此骶骨S的点头运动得以促进。由此,即使在仰卧时,骶骨S的点头运动也能够圆滑地进行,因此在睡眠时还能够实现深度呼吸,改善躺卧舒适度。
即,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还具备:一对髂骨支撑部11,被配置在骶骨支撑部12a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并且从下方分别支撑仰卧的人50的与一对髂骨LM中的髂骨棱LMa的至少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
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髂骨支撑部11的高度H1。
根据该构成,还具备从下方分别支撑仰卧的人50的与一对髂骨LM中的髂骨棱LMa的至少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一对髂骨支撑部11,因此,能够促进髂骨LM的内旋,使得骶骨S的点头运动更容易进行。即,一对髂骨LM基于与髂骨棱LMa对应的部位接受来自髂骨支撑部11的反作用力(体压),而被促进去往身体的前方Z1且中心侧的回转(内旋)运动。基于该一对髂骨LM的内旋,髂骨LM和骶骨S之间的骶髂关节J1松弛,从而能够使骶骨S的点头运动更容易地进行。而且,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H2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髂骨支撑部11的高度H1,因此来自骶骨支撑部12a的体压低于来自髂骨支撑部11的体压,骶骨S的点头运动不会被阻碍。其结果,能够进一步促进仰卧时的呼吸。
(9)
在本实施方式中,髂骨支撑部11高于脊柱支撑部8,因此能够提高髂骨支撑部11使髂骨LM内旋的效果。
此外,髂骨支撑部11的高度H1可以被设定为与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H3相同。此情况下,仰卧的人50的与后背52及髂骨LM对应的部位被垫子1上的同一平面支撑,因此,能够减轻因髂骨支撑部11向上方突出而产生的不协调感。
(10)
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子1中,后背支撑部3还具有:一对外侧支撑部10,相对于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而位于宽度方向Y的外侧,并且支撑后背52中至少相对于下后锯肌41而位于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
根据该构成,一对外侧支撑部相对于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支撑后背52中至少相对于下后锯肌41而位于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在图8中为下后锯肌41的宽度方向Y外侧的部分、以及下后锯肌41中与第9至12肋骨R9至R12分别相连的部分)。因此,即使避免了对应于下后锯肌41的部位被下后锯肌对应部9压迫,也能够通过脊柱支撑部8及一对外侧支撑部10稳定地支撑后背52。此外,在图1所示的垫子1中,后背支撑部3中相对于脊柱支撑部8、下后锯肌对应部9、以及外侧支撑部10而位于头侧X1的部分31以与脊柱支撑部8及外侧支撑部10相同的高度构成同一平面,但是关于后背支撑部3中头侧X1的部分31的结构,本发明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其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变形例)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垫子1由聚氨酯等材料一体形成并且下后锯肌对应部9由凹部形成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下后锯肌对应部9可以具有支撑仰卧的人50的与下后锯肌41对应的部位的下后锯肌支撑部,以代替凹部,在下后锯肌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变更脊柱支撑部8及下后锯肌支撑部中至少一方的材料的性质,来将下后锯肌支撑部的硬度设定为低于脊柱支撑部8的硬度。
根据该构成,下后锯肌支撑部比脊柱支撑部8柔软,因此基于脊柱支撑部8能够支撑腰椎及胸椎并且能够降低来自下后锯肌支撑部的体压。其结果,能够避免下后锯肌41的压迫。
(B)
上述实施方式的垫子1为了促进仰卧的人的呼气并且为了避免图8所示的一对下后锯肌41的压迫而具有由图1所示的凹部构成的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9,但是也可以通过改良该构成,为了促进呼气而考虑不仅能够避免下后锯肌41的压迫而且还能够避免其它的呼吸辅助肌的压迫的垫子的构成。
为此,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图12至13所示的垫子1不仅避免下后锯肌41的压迫而且还为了避免作为呼吸辅助肌之一的腰方肌40的压迫而具有由共同的凹部20构成的下后锯肌对应部9及腰方肌对应部19。
此处,如图13所示,腰方肌40是在脊柱的两侧从骨盆PV的髂骨LM向头侧X1延伸并且与第12肋骨R12相连的大致带状的平坦的肌肉。即,腰方肌40的起始部40a与髂骨LM的髂骨棱LMa相连,腰方肌40中的头侧X1的终止部40b与第12肋骨R12相连。此外,腰方肌40中的脊柱侧的终止部(未图示)与第1腰椎L1至第4腰椎LA各自的横凸起相连。
腰方肌40的主要功能如下。首先,在人的起立状态下,基于脊柱两侧的腰方肌40同时收缩,能够使人的上半身向后侧弯曲(后屈)。此外,通过仅使脊柱两侧中的一侧的腰方肌40收缩,能够使上半身向侧方弯曲。而且,在人的仰卧状态下,腰方肌40在呼气时通过一边向将一对髂骨LM拉向前侧Z1的方向施加力一边使之稳定化,促进上述的骶骨S(参照图9)的点头运动,与此同时能够拉下肋骨群。此外,关于腰方肌40对骶骨S的点头运动的促进,在后面的段落进行详细说明。
图12至13所示的垫子1具体如下面那样被构成。
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脊柱中与至少从第12胸椎T12至第3腰椎L3的部分(图13中为从第11胸椎T11至第4腰椎L4的部分)对应的部位。
后背支撑部3除了上述的下后锯肌对应部9之外还具备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被配置在脊柱支撑部8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配置在仰卧的人的与左右一对腰方肌40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腰方肌对应部19由通过向垫子1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0中的腿侧X2的部分构成。基于该凹部20的内侧面(具体而言为凹部20的底面及内周面)而形成缓和对后背中与下后锯肌41及腰方肌40对应的部位的压迫的空间部。
即,凹部20的头侧X1的部分构成下后锯肌对应部9,凹部20中的腿侧X2的部分构成腰方肌对应部19。如图13所示,上述的下后锯肌对应部9和腰方肌对应部19在与第1腰椎L1及第2腰椎L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重叠(换言之连续)。下后锯肌对应部9及腰方肌对应部19被形成在1个凹部20内,具有相同的深度。
腰方肌对应部19的范围只要是腰方肌40投影在垫子1的上侧面的范围中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便可,为了有效地避免腰方肌40的压迫,较为理想的是被设定在腰方肌40的起始部40a和终止部40b之间且不包含起始部40a及终止部40b的范围。
此外,该垫子1与上述图1至2所示的垫子1同样地具备:一对髂骨支撑部11,在仰卧的人的骨盆PV中的一对髂骨LM各自的髂骨棱LMa的下方Z2,从下方分别支撑与该髂骨棱LMa的至少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LMb(参照图9至10)对应的部位。构成髂骨支撑部11的上侧面的载置面11a被配置在比后背支撑部3中的髂骨支撑部11的周边部(具体而言为相对于后背支撑部3中的髂骨支撑部11而位于头侧X1的部分3a)的上侧面高的位置。
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及脊柱支撑部8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腰方肌对应部19通过由凹部20中的腿侧X2的部分而被构成,从而使来自腰方肌对应部1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此外,在该构成中,来自腰方肌对应部19的体压低于来自与脊柱支撑部8相同高度的外侧支撑部10的体压。
此外,由于图12所示的垫子1的其它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垫子1(参照图1至11)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图12至13所示的垫子1的构成,在仰卧的人的与一对腰方肌40对应的部位的下方具备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脊柱支撑部8及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由此,能够使脊柱支撑部8连续地支撑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2胸椎T12至第3腰椎L3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并且能够使来自腰方肌对应部1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由此,能够避免腰方肌对应部19压迫腰方肌40。
而且,该垫子具备一对髂骨支撑部11,该一对髂骨支撑部11在仰卧的人的骨盆PV中的一对髂骨LM各自的髂骨棱LMa的下方Z2从下方分别支撑与该髂骨棱LMa的至少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部分LMb(参照图10)对应的部位,该髂骨支撑部11的载置面11a(上侧面)被配置在比后背支撑部3中的该髂骨支撑部11的周边部(具体而言为相对于后背支撑部3中的髂骨支撑部11而位于头侧X1的部分3a)的上侧面高的位置。由于腰方肌40的一端与髂骨棱LMa相连,因而髂骨支撑部11在腰方肌40的体侧方向外侧且比腰方肌对应部19高的位置支撑该腰方肌40的一端。因此,一对髂骨支撑部11能够在比其周边部高的位置支撑与髂骨LM中至少髂骨棱LMa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LMb对应的部位,因此还能够避免该髂骨支撑部11压迫腰方肌40。
因此,由于如上述那样均能够避免来自腰方肌对应部19及来自髂骨支撑部11的对腰方肌40的压迫,因而仰卧的人的腰方肌40不会被垫子的反弹力阻碍而能够在呼气时一边向将由一对腰方肌40的一端分别连接的一对髂骨LM(图9至10参照)拉向仰卧的人的前侧Z1的方向施加力一边使之稳定化。由此,位于骨盆PV中一对髂骨LM之间的骶骨S便易于进行向仰卧的人的前侧Z1倾斜的所谓骶骨S的点头运动。而且,伴随骶骨S的点头运动,与腰椎及胸椎相连的横膈膜DP(参照图6)变得容易放松。与此同时通过一对腰方肌40能够拉下肋骨群。其结果,能够促进仰卧时的呼气。
因此,在该构成中,如图13所示,基于由上述的下后锯肌对应部9缓和下后锯肌41的压迫而起到的呼气促进效果以及由腰方肌对应部19缓和腰方肌40的压迫而起到的呼气促进效果,能够使呼气更容易进行。
较为理想的是图12至13所示的一对腰方肌对应部19分别形成在一对腰方肌40各者中与髂骨LM相连的起始部40a和与第12肋骨R12相连的终止部40b之间且包含与起始部40a及终止部40b以外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范围。腰方肌40被认为其的与髂骨LM相连的起始部40a和与第12肋骨R12相连的终止部40b之间的部分(尤其是起始部40a和终止部40b的中间部分)主要有助于髂骨LM的稳定化。因此,在该构成中,能够维持髂骨支撑部11支撑髂骨LM的状态,并且能够在腰方肌对应部19有效地减小腰方肌40中与髂骨LM相连的起始部40a及与第12肋骨R12相连的终止部40b以外的部分的体压,避免腰方肌40的压迫,向将髂骨LM拉向前侧Z1的方向施加力并且有效地使之稳定化。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骶骨S的点头运动以及横膈膜DP的放松。与此同时通过一对腰方肌40能够有效地拉下肋骨群。其结果,更易于进行呼气。
此外,图12至13所示的腰方肌对应部19被形成为在与第1腰椎L1及第2腰椎L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与下后锯肌对应部9重叠。
如图13所示,下后锯肌41和腰方肌40均与第1至2腰椎L1至L2的横凸起相连并且在该第1至2腰椎L1至L2附近叠合,但是如上所述,通过使腰方肌对应部19在与第1腰椎L1及第2腰椎L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以与下后锯肌对应部9重叠的方式形成,能够可靠地避免下后锯肌41及腰方肌40中在第1至2腰椎L1至L2的左右两侧的部分的压迫,更进一步易于进行呼气。
此外,在图12至13所示的变形例中,下后锯肌对应部9和腰方肌对应部19重叠,但也可以采用让它们不重叠的构成。例如,可以采用使下后锯肌对应部9形成在与从第11胸椎T11至第1腰椎L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并且使腰方肌对应部19形成在与从第3腰椎L3至第4腰椎L4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的构成(亦即下后锯肌对应部9和腰方肌对应部19可以分别由独立的凹部构成)。
在图12所示的垫子1中,腰方肌对应部19由在后背支撑部3向垫子1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0(具体而言为凹部20中的腿侧X2的部分)构成。
根据该构成,通过让脊柱支撑部8支撑与腰椎对应的部位并且使与腰方肌40对应的部位配置于构成腰方肌对应部19的凹部20(具体而言以嵌入凹部20的方式配置),能够更可靠地使来自腰方肌对应部19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腰方肌40的压迫。
此外,在上述图12所示的垫子1中,腰方肌对应部19由凹部20中的腿侧X2的部分构成,但是也可以取代此而将腰方肌对应部19的部分的硬度降低。即,腰方肌对应部19可以具有支撑仰卧的人的与腰方肌40对应的部位的腰方肌支撑部,腰方肌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脊柱支撑部8的高度相同,腰方肌支撑部的硬度可以被设定为低于脊柱支撑部8的硬度。在该构成中,腰方肌40支撑部比脊柱支撑部8柔软,因此通过脊柱支撑部8能够支撑腰椎并且能够降低来自腰方肌支撑部的体压。其结果,能够避免腰方肌40的压迫。
(C)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垫子的再一个其它的变形例,也可以将图12所示的垫子1的凹部20如图14至15所示那样向头侧X1延长,以避免第8肋骨R8及第9肋骨R9的压迫。
即,图14至15所示的凹部20还具有在相对于下后锯肌对应部9而位于头侧X1与第8肋骨R8及第9肋骨R9对应的中间肋骨对应部21。在该构成中,由于来自中间肋骨对应部21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8的体压,因此能够避免第8肋骨R8及第9肋骨R9的压迫。由此,避免了仰卧的人的第8肋骨R8及第9肋骨R9的压迫,使呼吸时的包含第8肋骨R8及第9肋骨R9的胸廓的往身高方向的移动变得圆滑,促进更圆滑的呼吸。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骶骨支撑部12a的载置面12a1是在水平方向上平坦的平面,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本发明的再一个其它的变形例,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将骶骨支撑部12a的高度设定为随着往仰卧的人50的腿侧行进(亦即随着往腿侧X2的方向行进)而变低,并且让骶骨支撑部12a从下方连续地支撑仰卧的人50的至少与骶骨S及相邻于该骶骨S的腰椎对应的部位。即,骶骨支撑部12a的载置面12a1也可以被形成为随着往腿侧X2行进而下降的倾斜状,基于该倾斜状的载置面12a1,能够减轻施加于与骶骨S相连的腰椎L3至L5的负荷。
根据该构成,骶骨支撑部12a具有与脊柱支撑部8的上侧面8a连续并且随着往仰卧的人50的腿侧行进而变低地倾斜的载置面12a1。由此,即使在骶骨S向前方Z1点头的状态下,基于脊柱支撑部8的上侧面8a及与此连续的骶骨支撑部12a的载置面12a1,能够连续地支撑包含所有的腰椎的至少从第12胸椎T12至骶骨S的范围,能够与对应于骶骨S及腰椎的部位的宽阔的范围抵接,能够在分散体压的情况下进行支撑。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施加给与骶骨S相连的腰椎的负荷。
即,如图16所示,与腰椎L4至5及骶骨S对应的部位整体载置在倾斜状的载置面12a1,由此,在脊柱支撑部8的腿侧边缘8b上的腰椎L3与L4之间弯曲的角度变小。这与如图16所示那样局部地载置在骶骨S的水平的载置面12a1的腿侧边缘12a2上的情形相比,可知腰椎L3与L4之间的弯曲角度大幅度变小,施加于腰椎L3至L5的负荷变小。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被配置在一对髂骨支撑部11之间且位于骶骨S的下方的骶骨对应部12的一个例子,表示了具有支撑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的骶骨支撑部12a的骶骨对应部1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骶骨对应部12只要被配置在一对髂骨支撑部11之间且位于骶骨S的下方,并且一对髂骨支撑部11及骶骨对应部只要被构成为从骶骨对应部施加于仰卧的人的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的体压低于从一对骼骨支撑部11施加于仰卧的人50的与一对髂骨LM对应的部位的体压便可。
因此,作为本发明的再一个其它的变形例,骶骨对应部12也可以整体地由骶骨不支撑部12b构成,该骶骨不支撑部12b相对于仰卧的人的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离开间隔从而不支撑与该骶骨S对应的部位。在该构成中,骶骨S处于被收容在形成于骶骨不支撑部12b上方的空间部的状态。在该构成中,与骶骨S对应的部位完全不受来自构成骶骨对应部12的骶骨不支撑部12b的反作用力(体压)的影响,并且能够进行点头运动地被支撑,其结果,能够减小施加于与骶骨S相连的腰椎L3至L5的负荷。
(F)
如图1至7所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垫子1的后背支撑部3、骨盆支撑部4(一对髂骨支撑部11及骶骨支撑部12a)、腿部支撑部5具有平坦的矩形厚板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也可以被形成为沿仰卧的人50的体型的曲线形状。尤其理想的是,支撑与骶髂关节J1对应的部位的部分为具有不会对与骶髂关节J1对应的部位施加应力那样的圆滑的倾斜或空间的形状。
<实施方式的总结>
所述实施方式总结如下。
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垫子包括支撑仰卧的人的后背的后背支撑部,所述后背支撑部包括: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所述后背中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以及,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被配置在所述脊柱支撑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仰卧的人的与左右一对下后锯肌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其中,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及所述脊柱支撑部被构成为使来自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所述脊柱支撑部的体压。
根据该构成,在仰卧的人的与一对下后锯肌对应的部位的下方具备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脊柱支撑部及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的体压。由此,通过让脊柱支撑部支撑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并且使来自下后锯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的体压,能够避免下后锯肌的压迫。由此,下后锯肌不会被垫子的反弹力阻碍,能够顺畅地拉下在呼气时形成胸廓的肋骨群,能够容易地进行呼气。
此外,通过让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与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能够在呼吸时使从腰椎至胸椎连续的脊柱整体进行轻柔的动作,防止连接于胸椎的肋骨的动作在呼吸中停止。
因此,在具有以上构成的垫子中,能够同时实现下后锯肌的压迫回避和脊柱的轻柔动作,能够促进仰卧的人的呼吸。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后锯肌对应部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所述一对所述下后锯肌各者中连接于第2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至少局部的范围。
下后锯肌中尤其是与第2腰椎相连的部分最有助于在呼气时拉下肋骨群。因此,通过使下后锯肌对应部形成在与下后锯肌中连接于第2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下方的范围,能够可靠地避免对在下后锯肌中最有助于拉下肋骨群的部分的压迫,能够可靠地促进呼吸。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各者中连接于所述第2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分别投影在垫子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的范围。
下后锯肌中包含对应于连接于第2腰椎的部分的部位的该下后锯肌投影在垫子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的范围的部分在呼气时较大地有助于拉下肋骨群。因此,在该构成中,通过使下后锯肌对应部形成在下后锯肌投影在垫子的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的范围,能够可靠地避免对在下后锯肌中较大地有助于拉下肋骨群的部分的压迫,能够更可靠地促进呼吸。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脊柱支撑部的宽度被设定在与至少包含从所述第1腰椎至所述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宽度的范围内。
根据该构成,通过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方式设定脊柱支撑部的宽度,该脊柱支撑部不会压迫肋骨而能够支撑与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由此,能够消除脊柱支撑部阻碍呼吸时的肋骨的动作的情况,能够可靠地促进呼吸。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后锯肌对应部由形成在所述后背支撑部的表面的凹部构成。
根据该构成,通过让脊柱支撑部支撑与腰椎及胸椎对应的部位,并且让与下后锯肌对应的部位配置于构成下后锯肌对应部的凹部,能够可靠地使来自下后锯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的体压。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下后锯肌的压迫。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后锯肌对应部具有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所述下后锯肌对应的部位的下后锯肌支撑部,所述下后锯肌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高度相同,所述下后锯肌支撑部的硬度被设定为低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硬度。
根据该构成,下后锯肌支撑部比脊柱支撑部柔软,因此基于脊柱支撑部能够支撑腰椎及胸椎并且能够降低来自下后锯肌支撑部的体压。其结果,能够避免下后锯肌的压迫。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所述脊柱中与至少从所述第12胸椎至第3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所述后背支撑部还包括一对腰方肌对应部,该一对腰方肌对应部被配置在所述脊柱支撑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仰卧的人的与左右一对腰方肌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所述垫子还包括一对髂骨支撑部,该一对髂骨支撑部从下方分别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骨盆中一对髂骨的至少髂骨棱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所述一对腰方肌对应部及所述脊柱支撑部被构成为使来自所述一对腰方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所述脊柱支撑部的体压,所述髂骨支撑部的上侧面被配置在比所述后背支撑部中的所述髂骨支撑部的周边部的上侧面高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仰卧的人的与一对腰方肌对应的部位的下方具备一对腰方肌对应部,脊柱支撑部及一对腰方肌对应部被构成为使来自一对腰方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的体压。由此,能够使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2胸椎至第3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并且能够使来自腰方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的体压。由此,能够避免腰方肌对应部压迫腰方肌。
而且,该垫子具备一对骼骨支撑部,该一对髂骨支撑部从下方分别支撑仰卧的人的与骨盆中的一对髂骨中至少骼骨棱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该髂骨支撑部的上侧面被配置在比后背支撑部中的该髂骨支撑部的周边部的上侧面高的位置。由于腰方肌的一端与髂骨棱相连,因而髂骨支撑部在腰方肌的体侧方向外侧且比腰方肌对应部高的位置支撑该腰方肌的一端。因此,一对髂骨支撑部能够在比其周边部高的位置支撑与髂骨中至少髂骨棱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因此还能够避免该髂骨支撑部压迫腰方肌。
因此,由于如上述那样均能够避免来自腰方肌对应部及来自髂骨支撑部的对腰方肌的压迫,因而仰卧的人的腰方肌不会被垫子的反弹力阻碍而能够在呼气时一边向将由一对腰方肌的一端分别连接的一对髂骨拉向仰卧的人的前侧的方向施加力一边使之稳定化。由此,位于骨盆中一对髂骨之间的骶骨便易于进行向仰卧的人的前侧倾斜的所谓骶骨的点头运动。而且,伴随骶骨的点头运动,与腰椎及胸椎相连的横膈膜变得容易放松。与此同时通过一对腰方肌能够拉下肋骨群。其结果,能够促进仰卧时的呼气。
因此,在上述的构成中,基于由上述的下后锯肌对应部缓和下后锯肌的压迫而起到的呼气促进效果以及由腰方肌对应部缓和腰方肌的压迫而起到的呼气促进效果,能够使呼气更容易进行。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腰方肌对应部分别形成在所述一对所述腰方肌各者中与所述骼骨相连的起始部和与第12肋骨相连的终止部之间且包含与所述起始部及所述终止部以外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范围。
腰方肌被认为其的与髂骨相连的起始部和与第12肋骨相连的终止部之间的部分主要有助于髂骨的稳定化。因此,在上述的构成中,能够维持髂骨支撑部支撑髂骨的状态,并且能够在腰方肌对应部中有效地减小腰方肌中与髂骨相连的起始部及与第12肋骨相连的终止部以外的部分的体压,避免腰方肌的压迫,向将髂骨拉向前侧的方向施加力并且有效地使之稳定化。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骶骨的点头运动以及横膈膜的放松。与此同时通过一对腰方肌40能够有效地拉下肋骨群。其结果,更易于进行呼气。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腰方肌对应部被形成为在与所述第1腰椎及第2腰椎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与所述下后锯肌对应部重叠。
下后锯肌和腰方肌均与第1至2腰椎相连并且在该第1至2腰椎附近叠合,但是如上所述,通过使腰方肌对应部在与第1腰椎及第2腰椎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以与下后锯肌对应部重叠的方式形成,能够可靠地避免下后锯肌及腰方肌中在第1至2腰椎的左右两侧的部分的压迫,更进一步易于进行呼气。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腰方肌对应部由形成在所述后背支撑部的凹部构成。
根据该构成,通过让脊柱支撑部支撑与腰椎对应的部位并且使与腰方肌对应的部位配置于构成腰方肌对应部的凹部,能够更可靠地使来自腰方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脊柱支撑部的体压。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腰方肌的压迫。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腰方肌对应部具有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所述腰方肌对应的部位的腰方肌支撑部,所述腰方肌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高度相同,所述腰方肌支撑部的硬度被设定为低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硬度。
根据该构成,腰方肌支撑部比脊柱支撑部柔软,因此通过脊柱支撑部能够支撑腰椎并且能够降低来自腰方肌支撑部的体压。其结果,能够避免腰方肌的压迫。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骶骨支撑部,相对于所述脊柱支撑部而被配置在所述仰卧的人的腿侧,并且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骶骨对应的部位;其中,所述骶骨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高度。
根据该构成,还具备支撑仰卧的人的与骶骨对应的部位的骶骨支撑部,并且骶骨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脊柱支撑部的高度。由此,在呼气时能够使骶骨向前方且腿侧回转,亦即能够不受来自骶骨支撑部的反作用力(体压)阻碍而进行点头运动。而且在该构成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让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与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能够一边进行从腰椎至胸椎连续的脊柱整体的轻柔的动作,一边圆滑地进行骶骨的点头运动。基于骶骨进行点头运动,连接于与骶骨连续的腰椎的横膈膜便向去往仰卧的人的头部的方向移动,使呼气变得更容易。其结果,能够进一步促进仰卧时的呼吸。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骶骨支撑部具有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上侧面连续并且随着往所述仰卧的人的腿侧行进而变低地倾斜的载置面,所述载置面从下方连续地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至少与所述骶骨中所述仰卧的人的头侧的部分及相邻于该骶骨的腰椎对应的部位。
根据该构成,骶骨支撑部具有与脊柱支撑部的上侧面连续并且随着往仰卧的人的腿侧行进而变低地倾斜的载置面。由此,即使在骶骨向前方点头的状态下,基于脊柱支撑部的上侧面及与此连续的骶骨支撑部的载置面,能够连续地支撑包含所有的腰椎的至少从第12胸椎至骶骨的范围,能够与对应于骶骨及腰椎的部位的宽阔的范围抵接,能够在分散体压的情况下进行支撑。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施加给与骶骨相连的腰椎的负荷。
在上述的垫子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背支撑部还具有:一对外侧支撑部,相对于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支撑所述后背中相对于所述下后锯肌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
根据该构成,一对外侧支撑部相对于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支撑后背中相对于下后锯肌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因此,即使避免了对应于下后锯肌的部位被下后锯肌对应部压迫,也能够通过脊柱支撑部及一对外侧支撑部稳定地支撑后背。
如以上那样被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垫子能够促进仰卧时的呼吸。

Claims (13)

1.一种垫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背支撑部,支撑仰卧的人的后背;其中,
所述后背支撑部包括:
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所述后背中与脊柱的至少包含从第1腰椎至第12胸椎的3个以上的腰椎和胸椎连续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以及,
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被配置在所述脊柱支撑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仰卧的人的与左右一对下后锯肌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其中,
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及所述脊柱支撑部被构成为使来自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所述脊柱支撑部的体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所述一对所述下后锯肌各者中连接于第2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至少局部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分别被形成在包含与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各者中连接于所述第2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分别投影在垫子上侧面时的面积的1/2以上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后锯肌对应部由形成在所述后背支撑部的凹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后锯肌对应部具有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所述下后锯肌对应的部位的下后锯肌支撑部,
所述下后锯肌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高度相同,
所述下后锯肌支撑部的硬度被设定为低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硬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脊柱支撑部连续地支撑所述脊柱中与至少从所述第12胸椎至第3腰椎的部分对应的部位,
所述后背支撑部还包括一对腰方肌对应部,该一对腰方肌对应部被配置在所述脊柱支撑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仰卧的人的与左右一对腰方肌分别对应的部位的下方,
所述垫子还包括一对髂骨支撑部,该一对髂骨支撑部从下方分别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骨盆中一对髂骨的至少髂骨棱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
所述一对腰方肌对应部及所述脊柱支撑部被构成为使来自所述一对腰方肌对应部的体压低于来自所述脊柱支撑部的体压,
所述髂骨支撑部的上侧面被配置在比所述后背支撑部中的所述髂骨支撑部的周边部的上侧面高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腰方肌对应部分别形成在所述一对所述腰方肌各者中与所述髂骨相连的起始部和与第12肋骨相连的终止部之间且包含与所述起始部及所述终止部以外的部分对应的部位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方肌对应部被形成为在与所述第1腰椎及第2腰椎的左右两侧对应的部位与所述下后锯肌对应部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方肌对应部由形成在所述后背支撑部的凹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方肌对应部具有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所述腰方肌对应的部位的腰方肌支撑部,
所述腰方肌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高度相同,
所述腰方肌支撑部的硬度被设定为低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硬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骶骨支撑部,相对于所述脊柱支撑部而被配置在所述仰卧的人的腿侧,并且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与骶骨对应的部位;其中,
所述骶骨支撑部的高度被设定为相对地低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骶骨支撑部具有与所述脊柱支撑部的上侧面连续并且随着往所述仰卧的人的腿侧行进而变低地倾斜的载置面,
所述载置面从下方连续地支撑所述仰卧的人的至少与所述骶骨中所述仰卧的人的头侧的部分及相邻于该骶骨的腰椎对应的部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垫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背支撑部还具有:一对外侧支撑部,相对于所述一对下后锯肌对应部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支撑所述后背中至少相对于所述下后锯肌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
CN202280024408.5A 2021-04-01 2022-01-20 垫子 Pending CN1171569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21/014149 2021-04-01
PCT/JP2021/014149 WO2022208840A1 (ja) 2021-04-01 2021-04-01 マット
PCT/JP2022/002031 WO2022209191A1 (ja) 2021-04-01 2022-01-20 マ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6998A true CN117156998A (zh) 2023-12-01

Family

ID=83458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4408.5A Pending CN117156998A (zh) 2021-04-01 2022-01-20 垫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02655A1 (zh)
JP (1) JP7171118B1 (zh)
CN (1) CN117156998A (zh)
WO (2) WO20222088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0865A (en) * 1989-03-02 1991-12-10 John Iams Soft tissue support system
JPH0658762U (ja) * 1993-01-29 1994-08-16 佐一 細野 健康マット
JP2002119382A (ja) * 2000-10-13 2002-04-23 Kakui Kk マット
US6810543B2 (en) * 2001-07-20 2004-11-02 Richard Apollo Fuhriman Orthopedic body segment support
JP4859445B2 (ja) * 2005-11-22 2012-01-25 アキレス株式会社 横臥姿勢用マットレス
SG11201503813YA (en) 2013-02-08 2015-06-29 Glorious Master Ltd Mattress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using technical feature thereof to help user to learn about use of mattress structure and determine whether user can adjust to mattress structure
JP2018086434A (ja) * 2018-02-27 2018-06-07 株式会社タイカ マットレ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02655A1 (en) 2024-01-10
JPWO2022209191A1 (zh) 2022-10-06
JP7171118B1 (ja) 2022-11-15
WO2022208840A1 (ja) 2022-10-06
WO2022209191A1 (ja)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0068B1 (ko) 자세 교정용 기능성 취침구
JP2014525303A (ja) 脊椎・脊髄疾患を予防及び治療するための矯正椅子
KR101684211B1 (ko) 취침중 후두의 자유운동과 뇌척수액의 흐름을 유도하는 수면베개
JP2004089697A (ja) 伏臥位用の枕及び腹部マットレス
JP2005046553A (ja) 健康枕
KR20070081086A (ko) 베어 등목 베개
WO2022039001A1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又はシート
CN117156998A (zh) 垫子
KR101093555B1 (ko) 앉은 자세 교정기구
JP6971516B1 (ja) マット
JP7231303B1 (ja) マット
KR20210108556A (ko) 등, 흉부, 목 부위에 동시에 작용하는 복합 스트레칭 기구
JP2006102256A (ja) 矯正装置
JP7323249B1 (ja) マット
WO2023074023A1 (ja) マット
CN217310959U (zh) 一种整脊理疗床
JP2008110096A (ja) 福祉用椅子の背もたれおよび着座部
CN2838567Y (zh) 颈肩垫
CN217286344U (zh) 一种用于驼背患者的护理床
CN213406802U (zh) 体位垫
CN211067767U (zh) 一种中医正骨复位椅
KR102599666B1 (ko) 거북목 교정장치
JP2018007999A (ja) 腰痛施術ベルト
JP2004187814A (ja) 胸枕
KR20230153646A (ko) 척추지지를 위한 코어 삽입형 매트리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