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0787A - 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0787A
CN117120787A CN202280026143.2A CN202280026143A CN117120787A CN 117120787 A CN117120787 A CN 117120787A CN 202280026143 A CN202280026143 A CN 202280026143A CN 117120787 A CN117120787 A CN 1171207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refrigerant flow
refrigerant
path uni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61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滨馆润一
小池史朗
矢仓周隆
大野旭
久保亚由美
奥野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20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07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冷冻装置包括:制冷剂流路单元(10),制冷剂流路单元具有彼此层叠的多个板(21、22、23)且在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15);第一部件(42、44、51、57)以及第二部件(40、41、46),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构成制冷剂回路(30);以及外壳(60),外壳对制冷剂流路单元(10)以及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收纳,制冷剂流路单元(10)在板(21、22、23)的法线方向上的两侧具有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并且以使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立起的姿势配置在外壳(60)内,第一部件(42、44、51、57)与第一面(10A)连接,第二部件(40、41、46)与第二面(10B)连接。

Description

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包括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运转的制冷剂回路的冷冻装置中,将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制冷剂配管集中为一个,实现制冷剂回路的小型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彼此层叠的两块板且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的基板(制冷剂流路单元)。在该基板的一个面连接有压缩机、储罐、四通切换阀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796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仅在基板的一个面连接有压缩机、四通切换阀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部件。因此,不得不使基板的面积形成得较大,导致基板大型化。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装置,能够实现制冷剂流路单元的小型化。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公开的冷冻装置包括:
制冷剂流路单元,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具有彼此层叠的多个板,且在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
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构成制冷剂回路;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对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进行收纳,
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在所述板的法线方向上的两侧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并且以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立起的姿势配置在所述外壳内,
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一面连接,
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二面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的冷冻装置,由于在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这两者分别连接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因此,能够减小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的面积,能够实现制冷剂流路单元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文中,“使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立起的姿势”是指以使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沿铅垂方向的姿势为基准而位于±45°的范围内的姿势。此外,“连接”是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通过制冷剂配管间接地与制冷剂流路单元连接,或者直接与制冷剂流路单元连接。
(2)优选,所述第一部件是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支承的功能部件。
此处,“功能部件”是指阀、传感器等具有规定功能的部件。“支承”是指以承受功能部件的重量的形式进行支承的意思,包括对功能部件的直接支承以及通过制冷剂配管等对功能部件的间接支承的意思。
(3)优选,所述第二部件是支承于所述外壳的压缩机。
根据该结构,由于压缩机的振动被制冷剂流路单元阻断,因此,能够抑制振动被传递至与制冷剂流路单元连接的第一部件。
(4)优选,所述压缩机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面更靠近所述第二面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压缩机与制冷剂流路单元之间的配管的拉绕。
(5)优选,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包括接头管,所述接头管用于连接与所述第二部件相连的配管,
所述接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面连接,
所述接头管的另一端配置成朝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与第二部件相连的配管容易地与接头管连接。
(6)优选,所述第一部件是流路切换阀。
(7)优选,所述外壳在侧面形成有维护用的开口,所述外壳具有将所述开口封堵且能够拆除的侧板,
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在与所述侧板相交的方向上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侧板拆除的状态下从维护用的开口访问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能够进行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的维护。
(8)优选,所述第一部件包括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支承的第一功能部件以及第二功能部件,
所述第一功能部件和所述第二功能部件具有配置于从所述开口一侧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的被维护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功能部件和第二功能部件的被维护部分的维护。
(9)优选,所述第一功能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功能部件是具有被维护部分即驱动部的流路切换阀。
(10)优选,所述第一部件包括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支承的、相同种类的第三功能部件以及第四功能部件,
所述第三功能部件和所述第四功能部件具有配置于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的被维护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上方容易地进行第三功能部件和第四功能部件的被维护部分的维护。
(11)优选,所述第三功能部件以及所述第四功能部件是具有被维护部分即驱动部的电动阀或电磁阀。
(12)优选,冷冻装置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收纳于所述外壳,具有集管,
所述集管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中配置于更靠近的面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集管与制冷剂流路单元之间的制冷剂配管的拉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冷冻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冷冻装置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4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一面侧的立体图。
图5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二面侧的立体图。
图6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单元的多个膨胀阀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单元的多个膨胀阀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
冷冻装置1包括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运转的制冷剂回路。本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1是空调机。该空调机1如图1所示的那样具有室外机31、多个室内机32以及流路切换装置33。室外机31与流路切换装置33以及流路切换装置33与室内机32分别通过连通管34、35、36、37、38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能够使多个室内机32独立地实施制冷和制热,被设为所谓的冷热自由型(日文:冷暖フリータイプ)。另外,冷冻装置1不限定于空调机,也可以是冷藏库、冷冻库、供热水器等。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外机31包括制冷剂回路30。制冷剂回路30通过液体连通管34、吸入气体连通管35以及高低压气体连通管36与流路切换装置33内的制冷剂回路连接。流路切换装置33的制冷剂回路通过连通管37、38与室内机32内的制冷剂回路连接。
制冷剂回路30包括第一截止阀39a、第二截止阀39b、第三截止阀39c、压缩机40、储罐41、多个流路切换阀42(42a、42b、42c)、室外热交换器43、多个膨胀阀44(44a、44b、44c、44d)、过冷器45、油分离器46等,其通过这些部件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的方式构成。在室外机31内配设有风扇62(参照图2)、控制器61a(参照图3)等。
第一截止阀39a的一端与吸入气体连通管35连接。第一截止阀39a的另一端与延伸至储罐4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二截止阀39b的一端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36连接。第二截止阀39b的另一端与延伸至流路切换阀42b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三截止阀39c的一端与液体连通管34连接。第三截止阀39c的另一端与延伸至过冷器45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压缩机40具有内置压缩机用马达的密闭式结构,例如是涡旋方式或旋转方式等容积式压缩机。压缩机40对从吸入配管47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将其从喷出配管48喷出。在压缩机40的内部收纳有冷冻机油。该冷冻机油有时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30内循环。压缩机40是容器的一种。
油分离器46是用于从喷出自压缩机40的制冷剂中分离出冷冻机油的容器。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回油管46a返回至压缩机40。
储罐41是用于对要被吸入压缩机40的低压制冷剂进行暂时贮存并对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进行分离的容器。储罐41的流入口41b与从第一截止阀39a延伸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储罐41的流出口41a与吸入配管47连接。储罐41连接有回油管50的一端。回油管50的另一端与吸入配管47连接。回油管50是用于使冷冻机油从储罐41向压缩机40返回的管。在回油管50设置有第一开闭阀51。第一开闭阀51由电磁阀构成。若第一开闭阀51打开,那么,储罐41内的冷冻机油经过回油管50,与在吸入配管47中流动的制冷剂一起被吸入压缩机40。
各流路切换阀42是四通切换阀。各流路切换阀42根据空调机1的运转状况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在各流路切换阀42的一个制冷剂流入口连接有从油分离器46延伸的制冷剂配管。
各流路切换阀42构成为在运转时一个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被阻断,其实际上作为三通阀起作用。以下,将多个流路切换阀42也分别称为第一流路切换阀42a、第二流路切换阀42b、第三流路切换阀42c。
各膨胀阀44例如是开度能够调节的电动阀。各膨胀阀44的开度根据运转状况进行调节,根据其开度对通过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下,将多个膨胀阀44也分别称为第一膨胀阀44a、第二膨胀阀44b、第三膨胀阀44c、第四膨胀阀44d。
室外热交换器43是交叉翅片型或微通道型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43包括第一热交换部43a、第二热交换部43b、第三热交换部43c、第四热交换部43d。第一热交换部43a的气体侧端与延伸至第三流路切换阀42c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热交换部43a的液体侧端与延伸至第一膨胀阀44a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二热交换部43b的气体侧端与延伸至第一流路切换阀42a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热交换部43b的液体侧端与延伸至第二膨胀阀44b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三热交换部43c的气体侧端以及第四热交换部43d的气体侧端分别与从油分离器46延伸并分岔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三热交换部43c以及第四热交换部43d的液体侧端与延伸至第三膨胀阀44c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过冷器45具有第一传热管45a和第二传热管45b。第一传热管45a的一端与延伸至第一膨胀阀44a、第二膨胀阀44b、第三膨胀阀44c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传热管45a的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三截止阀39c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传热管45b的一端与从第一传热管45a和第一膨胀阀44a、第二膨胀阀44b、第三膨胀阀44c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分岔的第一分岔管53连接。在第一分岔管53设置有第四膨胀阀44d。第二传热管45b的另一端与喷射配管55的一端连接。喷射配管55的另一端与压缩机40的中间端口连接。
在喷射配管55连接有第二分岔管56的一端。第二分岔管56的另一端(出口端)与吸入配管47连接。在第二分岔管56设置有第二开闭阀57和止回阀58。第二开闭阀57由电磁阀构成。
过冷器45使从压缩机40经过室外热交换器43以及膨胀阀44而在第一传热管45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膨胀阀44d减压并在第二传热管45b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对在第一传热管45a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在第二传热管45b中流动的制冷剂经过喷射配管55,被吸入压缩机40的中间端口。若第二开闭阀57打开,那么,流经喷射配管55的制冷剂分岔并流动至第二分岔管56,经过吸入配管47被吸入压缩机40。
(室外机的结构)
以下,对室外机3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冷冻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冷冻装置的内部的俯视图。
另外,下述说明中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的记载是基于图2以及图3所示的箭头X、Y、Z的。具体而言,在下述说明中,将图2以及图3中箭头X所示的第一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箭头Y所示的第二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箭头Z所示的第三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不过,这些方向的记载仅为一例,不对本公开进行限定。因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方向X设为前后方向,将第二方向Y设为左右方向。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室外机31具有外壳60,在该外壳60内收纳有压缩机40、储罐41、室外热交换器43、油分离器46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部件、电气安装件单元61、风扇62等。风扇62设置于外壳60的上部。
外壳6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外壳60具有底板63、支柱64、顶板65以及前板66等。底板63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形状。支柱64由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形且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细构件构成,安装于底板63的四个角。
顶板65形成为与底板63基本相同的四边形形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底板63的上方。在顶板65的四个角安装有各支柱64的上端。在顶板65形成有大致四边形形状的通风口,在该通风口设置有用于防止异物侵入的格栅65a。
如图3所示,在外壳60的前表面形成有维护用的开口60a。开口60a通过前板(前侧的侧板)66封堵。通过从外壳60拆除该前板66,能够通过开口60a进行外壳60内的部件的维护、更换等。
在外壳60的底板63上装设有压缩机40、储罐41、室外热交换器43、油分离器46等部件。在底板63上装设有制冷剂流路单元10。
室外热交换器43与外壳60的三个侧面对应(对置)地配置。具体而言,室外热交换器43以沿着外壳60的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后侧面的方式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U字形形状。在室外热交换器43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气体集管43e,在另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液体集管43f。在外壳60的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后侧面分别形成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的引入口60b。
室外机31构成为在风扇62的驱动下从外壳60的引入口60b将空气引入,使该空气与室外热交换器43之间进行热交换后,从外壳60的上部向上方吹出空气。
压缩机40配置于外壳60的前表面附近的左右方向X的大致中央的位置。电气安装件单元61配置在外壳60的前表面附近且与压缩机40的右侧相邻地配置。在压缩机40的后方配置有储罐41。在储罐41的左侧配置有油分离器46。电气安装件单元61包括对压缩机40以及阀42、44、风扇62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器61a。
制冷剂流路单元10通过将连接压缩机40、储罐41、流路切换阀42、室外热交换器43、膨胀阀44、油分离器46等部件的制冷剂配管进行集中而构成为一个单元。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流路单元10形成配置于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框F1的内侧和框F2的外侧的制冷剂流路。
如图3所示,制冷剂流路单元10配置于压缩机40与储罐41的前后方向之间,并且配置于比压缩机40以及储罐41靠左侧的位置。制冷剂流路单元10配置于油分离器46的前侧。制冷剂流路单元10通过支承台68固定在外壳60的底板63上。
(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结构)
图4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一面侧的立体图。图5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二面侧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流路单元10以通过支承台68立起的姿势固定于室外机31的外壳60的底板63。另外,“立起的姿势”是指使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两侧的面10A、10B实质上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不过,在本公开中,“立起的姿势”还包括以使两侧的面10A、10B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为基准在±45°的范围内倾斜而成的姿势。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连接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流路切换阀42、膨胀阀(电动阀)44、开闭阀(电磁阀)51、57、压缩机40、储罐41、油分离器46等部件。
例如,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一面(第一面)10A处,如图4所示的那样,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流路切换阀42、膨胀阀44、开闭阀51、57等发挥规定功能的功能部件。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另一面(第二面)10B处,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压缩机40、储罐41以及油分离器46等容器。本公开中,有时,将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连接的部件称为第一部件,将与第二面10B连接的部件称为第二部件。
流路切换阀42、膨胀阀44、开闭阀51、57等功能部件通过制冷剂配管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单元10,被制冷剂流路单元10支承。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单元10以通过制冷剂配管来承受功能部件的重量的形式对功能部件进行支承。功能部件也可不通过制冷剂配管而直接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连接。
流路切换阀42、膨胀阀44、开闭阀51、57是具有马达、螺线管等驱动部91、92、93的电动部件。因此,在这些阀连接有电气线缆。由于多个电动部件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同一面10A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电气线缆捆绑在一起、将电气线缆布线至电气安装件单元等配线处理。
如图2所示,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配置在俯视观察时与外壳60的前板66相交的方向上。因此,通过从外壳60拆除前板66而通过开口60a使外壳60的内部露出,能够容易访问与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这两者连接的部件,能够容易地进行这些部件的维护、更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配置在与前板66正交的方向上,不过,也可配置于倾斜的方向上。
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二面10B朝向配置压缩机40以及储罐41的一侧(右侧)。换言之,压缩机40以及储罐41配置于比第一面10A靠近第二面10B的位置。由于压缩机40以及储罐41通过制冷剂配管与第二面10B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该制冷剂配管的处理。
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左侧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43的气体集管43e。因此,气体集管43e配置于比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二面10B靠近第一面10A的位置。气体集管43e通过制冷剂配管49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连接,或者与和第一面10A连接的流路切换阀42连接。如此,由于气体集管43e与配置得更靠近的第一面10A直接或间接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制冷剂配管49的处理。
压缩机40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连接。因此,压缩机40的振动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处被阻断,不容易传递至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连接的流路切换阀42、膨胀阀44等其他部件。因此,针对连接制冷剂流路单元10与其他部件的制冷剂配管等的振动对策变得容易,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该制冷剂配管的处理等。
(制冷剂流路单元的具体结构)
图6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制冷剂流路单元10包括单元主体11、第一接头管12以及第二接头管13。
单元主体11具有多个板21、22、23。多个板21、22、23彼此层叠、接合。本实施方式的板21、22、23是不锈钢的。在单元主体11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1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是指多个板21、22、23中配置于层叠方向的外侧的板21的表面(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流路单元10以多个板21、22、23的层叠方向(法线方向)沿着室外机31的左右方向X的方式配置而成。
多个板21、22、23具有第一板21、层叠于第一板21的第二板22、层叠于第二板22的第三板23。彼此相邻的板21、22、23彼此通过钎焊的方式接合。
第一板21配置于多个板21、22、23的层叠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层叠方向X”)上的单元主体11的两端部。第一板21形成得比其他的第二板22、第三板23薄。在第一板21设置有向层叠方向X上的单元主体11的外侧突出的连接筒21b。连接筒21b形成为圆筒形状。连接筒21b的筒轴心与层叠方向X平行。连接筒21b的筒内构成第一开口21a。第一开口21a是贯穿第一板21的圆形的孔。连接筒21b以及第一开口21a是通过对第一板21进行内缘翻边加工而形成的。
第二板22位于从层叠方向X的两端起的第二块的位置。第二板22形成得比第一板21厚。在第二板22形成有第二开口22a。第二开口22a是贯穿第二板22的圆形的孔。第二开口22a与第一板21的第一开口21a连通。第一开口21a和第二开口22a具有相同的内径。
第三板23配置于在层叠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块第二板2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块第二板22之间层叠有三块第三板23。第三板23形成为与第二板22具有相同的厚度。因此,第二板22和第三板23能通过对相同的原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
在第三板23形成有构成制冷剂流路15的第三开口23a。第三开口23a是贯穿各第三板23的孔或在与层叠方向X上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缝隙。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跨越层叠方向X的一侧(图6的左侧)的第二板22的两个第二开口22a的范围形成有第三开口23a。第三开口23a与第二板22的第二开口22a连通。
第一板21、第二板22、第三板23也可以是不锈钢以外的材料,例如,可以是铝、铝合金、铁等。
第一接头管12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安装于配置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侧的第一板21以及第二板22。第一接头管12插入至第一开口21a以及第二开口22a。第一接头管12的外周面与第一开口21a的内周面以及第二开口22a的内周面通过基于焊料B3的钎焊而接合。
另外,第一开口21a的内周面是指形成第一板21的第一开口21a的面。同样地,第二开口22a的内周面是指形成第二板22的第二开口22a的面。第一接头管12也可仅与第一板21钎焊。
在第一接头管12连接有另一制冷剂配管101。该制冷剂配管101例如图4所示的那样是从流路切换阀42、膨胀阀44、开闭阀51、57延伸的制冷剂配管。一般而言,该种类的制冷剂配管101由铜、铜合金等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制冷剂配管101的一端部插入至第一接头管12内,制冷剂配管101的外周面与第一接头管12的内周面通过基于焊料B2的钎焊而接合。
第二接头管13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安装于配置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二面10B侧的第一板21以及第二板22。在第二接头管13例如连接有与压缩机40、储罐41等容器相连的另一制冷剂配管102。第二接头管13的一端部13a插入至第一开口21a以及第二开口22a。第二接头管13的外周面与第一开口21a的内周面以及第二开口22a的内周面通过基于焊料B3的钎焊而接合。另外,第二接头管13也可仅与第一板21钎焊。
第二接头管13具有与第一板21、第二板22连接的一端部13a、从该一端部13a弯曲90°的弯曲部13b、从弯曲部13b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直线部13c。该制冷剂配管102的另一端部13d如图5所示的那样以制冷剂流路单元10立起的姿势朝上或横向地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压缩机40等容器延伸的另一制冷剂配管102以燃烧器钎焊等方式连接至第二接头管13的另一端部13d。制冷剂配管102的一端部插入至第二接头管13的另一端部13d内,制冷剂配管102的外周面与另一端部13d的内周面通过基于焊料B2的钎焊而接合。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接头管12以及第二接头管13由铜、铜合金等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不过,第一接头管12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材料,例如,可以是不锈钢、铝、铝合金、铁等。
另外,制冷剂流路单元10也可不包括第一接头管12以及第二接头管13,而由单元主体11构成。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直接连接另一制冷剂配管101、102。此外,也可设置第一接头管12以替代第二接头管13。在该情况下,作为另一制冷剂配管102,可以将弯曲成L字形的该配管与第二接头管13连接。
图7是制冷剂流路单元的主视图。
图4以及图7中,多个(三个)流路切换阀42配置于彼此不同的高度。三个流路切换阀42中的两个流路切换阀42配置于比制冷剂流路单元10高的位置。最高的流路切换阀42配置于在制冷剂单元10的单元主体11的上方重叠的位置。上下中间的流路切换阀42和最低的流路切换阀42配置于比单元主体11靠第一面10A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最高的流路切换阀42和上下中间的流路切换阀42相当于图3中的第一流路切换阀42和第三流路切换阀42c,最低的流路切换阀42相当于第二流路切换阀42b。
多个流路切换阀42在左右方向X的侧面包括由螺线管构成的驱动部91。该驱动部91是构成调节、更换等维护的对象的被维护部分。多个流路切换阀42彼此不同的高度不同,因此,从前方观察时,各自的驱动部91配置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如图2所示,当拆除外壳60的前板66而使维护用的开口60a敞开时,能够从该开口60a访问各驱动部91,能够容易地进行驱动部91的维护。
如图7所示,多个(两个)开闭阀51、57分别包括由螺线管构成的驱动部93。该驱动部93也是构成调节、更换等维护的对象的被维护部分。这些驱动部93配置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但彼此左右方向的位置是错开的。因此,多个开闭阀51、57的驱动部93配置于从前方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如图2所示,当拆除外壳60的前板66而使维护用的开口60a敞开时,能够从该开口60a访问各驱动部93,能够容易地进行驱动部93的维护。
多个流路切换阀42的驱动部91和多个开闭阀51、57的驱动部93配置于从前方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从维护用的开口60a容易地访问各驱动部91、93。
图8是表示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一面的多个膨胀阀的立体图。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多个膨胀阀44在其上端包括马达等驱动部92。该驱动部92也是构成调节、更换等维护的对象的被维护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处,多个(四个)膨胀阀44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多个膨胀阀44的驱动部92配置于从前方观察时彼此重叠的位置。
图9是表示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单元的第一面的多个膨胀阀的俯视图。
多个膨胀阀44的驱动部92配置于俯视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如图7所示,在多个膨胀阀44的驱动部92的正上方不存在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其他部件。例如,上下中间的流路切换阀42c位于比膨胀阀44的驱动部92在左右方向X上靠第一面10A侧的位置,与驱动部92是不重叠的。因此,在驱动部92的上方的空间不存在障碍物,容易从上方进行驱动部92的维护。
如图4以及图7所示,多个开闭阀51、57在左右方向X上位置是错开的。因此,各开闭阀51、57的驱动部93配置于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容易从上方进行各开闭阀51、57的驱动部93的维护。
最高的流路切换阀42a和上下中间的流路切换阀42c配置于比制冷剂流路单元10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避开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连接的其他部件的干扰。此外,如图7所示,能够减小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的部件的、从第一面10A突出的突出宽度W。因此,能够减小外壳60的底板63上的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设置面积,能够提高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配置的自由度。
最高的流路切换阀42a配置于在制冷剂单元10的单元主体11的上方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上方的空间,能够容易地避免该流路切换阀42a与其他部件(其他流路切换阀42a、42c或制冷剂配管等)之间的干扰。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1包括:制冷剂流路单元10,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10具有彼此层叠的多个板21、22、23,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15;构成制冷剂回路30的第一部件42、44、51、57以及第二部件40、41、46;以及外壳60,所述外壳60收纳制冷剂流路单元10以及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制冷剂流路单元10在板21、22、23的法线方向上的两侧具有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并且以使第一面10A以及所述第二面10B立起的姿势配置在外壳60内。第一部件42、44、51、57与第一面10A连接,第二部件40、41、46与第二面10B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的冷冻装置1,由于在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这两者分别连接有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因此,能够减小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的面积,能够实现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小型化。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是通过制冷剂流路单元10支承的功能部件42、44、51、57。与之相对地,第二部件是支承于外壳60的压缩机40。因此,压缩机40的振动被制冷剂流路单元10阻断,能够抑制振动被传递至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连接的第一部件42、44、51、57。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第一面10A相比,压缩机40配置于更靠近第二面10B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压缩机40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之间的制冷剂配管的拉绕。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流路单元10包括第二接头管13,所述第二接头管13用于连接与第二部件40、41、46相连的配管,第二接头管13的一端与第二面10B连接,第二接头管13的另一端配置成朝上。因此,能够将与第二部件40、41、46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容易地与第二接头管13连接(钎焊)。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壳60的侧面形成有维护用的开口60a,外壳60具有将开口60a封堵且能够拆除的侧板66。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在与侧板66相交的方向上配置。因此,能够在将侧板66拆除的状态下从维护用的开口60a访问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能够进行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的维护。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42、44、51、57包括通过制冷剂流路单元10支承的第一功能部件以及第二功能部件。例如,第一功能部件是多个流路切换阀42以及多个开闭阀51、57中的一个,第二功能部件是多个流路切换阀42以及多个开闭阀51、57中的另一个。第一功能部件和第二功能部件具有配置于从开口60a侧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的被维护部分,例如具有驱动部91、93。因此,能够从外壳60的开口60a侧容易地进行第一功能部件和第二功能部件的被维护部分的维护。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包括通过制冷剂流路单元支承的、相同种类的第三功能部件以及第四功能部件。例如,第三功能部件是多个膨胀阀44或多个开闭阀51、57中的一个,第四功能部件是多个膨胀阀44或多个开闭阀51、57中的另一个。第三功能部件和第四功能部件具有配置于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的被维护部分。因此,能够从上方容易地进行第三功能部件和第四功能部件的被维护部分的维护。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冻装置1包括热交换器43,所述热交换器43收纳于外壳60,具有集管43e,集管43e与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中配置于更靠近的第一面10A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集管43e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之间的制冷剂配管的拉绕。
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示例,其是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示出的,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同等的意思及其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例如,构成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板的块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单元主体11不限于板状,能够采用块状等各种形式。
与制冷剂流路单元10的第一面10A、第二面10B连接的部件的种类能够适当变更,可以是,功能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与第二面10B连接,容器中的一个或多个与第一面10A连接。
符号说明
1:冷冻装置
10:制冷剂流路单元
10A:第一面
10B:第二面
15:制冷剂流路
21:板
22:板
23:板
30:制冷剂回路
40:压缩机(第二部件、容器)
41:储罐(第二部件、容器)
42:流路切换阀(第一部件、功能部件)
43:室外热交换器
43e:气体集管
44:膨胀阀(第一部件、功能部件)
46:油分离器(第二部件、容器)
51:第一开闭阀(第一部件、功能部件)
57:第二开闭阀(第一部件、功能部件)
60:外壳
60a:开口
66:前板(侧板)
91:驱动部
92:驱动部
93:驱动部

Claims (12)

1.一种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流路单元(10),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10)具有彼此层叠的多个板(21、22、23)且在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路(15);
第一部件(42、44、51、57)以及第二部件(40、41、46),所述第一部件(42、44、51、57)以及所述第二部件(40、41、46)构成制冷剂回路(30);以及
外壳(60),所述外壳(60)对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10)以及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进行收纳,
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10)在所述板(21、22、23)的法线方向上的两侧具有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并且以使所述第一面(10A)以及所述第二面(10B)立起的姿势配置在所述外壳(60)内,
所述第一部件(42、44、51、57)与所述第一面(10A)连接,
所述第二部件(40、41、46)与所述第二面(10B)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42、44、51、57)是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10)支承的功能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40)是支承于所述外壳(60)的压缩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40)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面(10A)更靠近所述第二面(10B)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10)包括接头管(13),所述接头管(13)用于连接与所述第二部件(40、41、46)相连的配管,
所述接头管(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面(10B)连接,
所述接头管(13)的另一端配置成朝上。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42)是流路切换阀。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60)的侧面形成有维护用的开口(60a),
所述外壳(60)具有将所述开口(60a)封堵且能够拆除的侧板(66),
所述第一面(10A)和所述第二面(10B)在与所述侧板(66)相交的方向上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42、51、57)包括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10)支承的第一功能部件以及第二功能部件,
所述第一功能部件和所述第二功能部件具有配置于从所述开口(60a)一侧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的被维护部分(91、9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功能部件和所述第二功能部件是具有被维护部分即驱动部(91、93)的流路切换阀(42)。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44)包括通过所述制冷剂流路单元支承的、相同种类的第三功能部件以及第四功能部件,
所述第三功能部件和所述第四功能部件具有配置于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的被维护部分(92)。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功能部件以及所述第四功能部件是具有被维护部分即驱动部(93)的电动阀(44)或电磁阀(51、57)。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冻装置包括热交换器(43),所述热交换器(43)收纳于所述外壳(60),具有集管(43e),
所述集管(43e)与所述第一面(10A)以及所述第二面(10B)中配置于更靠近的面连接。
CN202280026143.2A 2021-03-31 2022-03-25 冷冻装置 Pending CN1171207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9704A JP7260805B2 (ja) 2021-03-31 2021-03-31 冷凍装置
JP2021-059704 2021-03-31
PCT/JP2022/014523 WO2022210382A1 (ja) 2021-03-31 2022-03-25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0787A true CN117120787A (zh) 2023-11-24

Family

ID=83459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6143.2A Pending CN117120787A (zh) 2021-03-31 2022-03-25 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3602A1 (zh)
EP (1) EP4317838A1 (zh)
JP (2) JP7260805B2 (zh)
CN (1) CN117120787A (zh)
WO (1) WO2022210382A1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76156U (zh) * 1974-12-11 1976-06-15
JPH07198229A (ja) * 1993-12-30 1995-08-01 Izumi Giken:Kk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凍機の配管ユニット
JPH09196515A (ja) * 1996-01-22 1997-07-31 Izumi Giken:Kk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配管ユニット
CN1190722A (zh) * 1997-02-28 1998-08-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分流装置
JP2005037064A (ja) * 2003-07-16 2005-02-10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用プレート形配管系統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11719A (zh) * 2005-02-03 2008-01-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KR20080016760A (ko) * 2006-08-19 2008-0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US20090260391A1 (en) * 2005-11-01 2009-10-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Shut-off valve mounting structure,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00009278A (ko) * 2008-07-18 2010-01-27 (주)두온티앤씨 에어컨의 배관 결합장치.
CN201582916U (zh) * 2008-10-17 2010-09-15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4006420U (zh) * 2013-06-26 2014-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单元以及使用了该室外单元的热泵系统
CN106255856A (zh) * 2014-05-30 2016-12-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机组
CN106500201A (zh) * 2016-12-08 2017-03-15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紧凑型吊顶式空调外机
JP2020070956A (ja) * 2018-10-30 2020-05-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79616A (ja) 1995-09-19 1997-03-28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190597A (ja) * 1997-12-26 1999-07-13 Hitachi Cable Ltd 熱交換器の伝熱管接続方法
JP3505989B2 (ja) * 1998-02-04 2004-03-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US8826689B2 (en) * 2009-02-26 2014-09-09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outdoor unit
JP3158553U (ja) * 2010-01-13 2010-04-08 増田電気空調株式会社 多層階建物における冷媒配管の連結構造
KR20110102615A (ko) * 2010-03-11 2011-09-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KR101662078B1 (ko) * 2010-03-11 2016-10-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JP2013076519A (ja) * 2011-09-30 2013-04-25 Daikin Industries Ltd 室外機における閉鎖弁用の支持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室外機
JP6137114B2 (ja) * 2014-10-27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CN106610060B (zh) * 2015-10-26 2019-06-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WO2018036217A1 (zh) * 2016-08-23 2018-03-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JP2019120448A (ja) * 2017-12-28 2019-07-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JP6809583B1 (ja) * 2019-09-24 2021-01-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436790B2 (ja) * 2019-11-01 2024-02-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型冷媒配管、及び、冷凍装置
JP2022047164A (ja) * 2020-09-11 2022-03-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配管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76156U (zh) * 1974-12-11 1976-06-15
JPH07198229A (ja) * 1993-12-30 1995-08-01 Izumi Giken:Kk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凍機の配管ユニット
JPH09196515A (ja) * 1996-01-22 1997-07-31 Izumi Giken:Kk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配管ユニット
CN1190722A (zh) * 1997-02-28 1998-08-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分流装置
JP2005037064A (ja) * 2003-07-16 2005-02-10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用プレート形配管系統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11719A (zh) * 2005-02-03 2008-01-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US20090260391A1 (en) * 2005-11-01 2009-10-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Shut-off valve mounting structure,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KR20080016760A (ko) * 2006-08-19 2008-0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KR20100009278A (ko) * 2008-07-18 2010-01-27 (주)두온티앤씨 에어컨의 배관 결합장치.
CN201582916U (zh) * 2008-10-17 2010-09-15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4006420U (zh) * 2013-06-26 2014-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单元以及使用了该室外单元的热泵系统
CN106255856A (zh) * 2014-05-30 2016-12-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机组
CN106500201A (zh) * 2016-12-08 2017-03-15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紧凑型吊顶式空调外机
JP2020070956A (ja) * 2018-10-30 2020-05-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03602A1 (en) 2024-01-04
EP4317838A1 (en) 2024-02-07
WO2022210382A1 (ja) 2022-10-06
JP7260805B2 (ja) 2023-04-19
JP2022156151A (ja) 2022-10-14
JP2023055781A (ja)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2120B (zh) 截止阀支撑部件及具有该部件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KR101464117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실외기
EP2767766A1 (en)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EP1953480B1 (en) Heat exchanger for outdoor unit
EP2057424B1 (en) Water coo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WO2021010212A1 (ja) 冷凍装置の室内機
KR101212642B1 (ko) 압축기 용량 제어 조작 기구,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공기 조화 장치
EP3514457B1 (en) Heat source unit
CN117120787A (zh) 冷冻装置
CN108027153A (zh) 室外机
JP7417148B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488494B2 (ja) 熱源ユニット
JP435281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24071379A1 (ja) 冷媒流路モジュール、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406251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4283221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22156561A (ja) 冷凍装置
JP2014037895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US11802696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7190903A (ja) 室外ユニット
JP729378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WO2021176595A1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室外機
JP2018091557A (ja) 気液分離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2404991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18043597A (zh) 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的热源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