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3470A - 盘式制动器以及托架 - Google Patents

盘式制动器以及托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3470A
CN117083470A CN202180096207.1A CN202180096207A CN117083470A CN 117083470 A CN117083470 A CN 117083470A CN 202180096207 A CN202180096207 A CN 202180096207A CN 117083470 A CN117083470 A CN 117083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k
disc
disc brake
bracket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62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宇野美由纪
铃木伸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83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34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031Devices for retaining friction material debris, e.g. dust collectors or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14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 F16D65/16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 F16D65/18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adapted for drawing members together, e.g. for disc brakes
    • F16D65/183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adapted for drawing members together, e.g. for disc brakes with force-transmitting members arranged side by side acting on a spot type force-applying member

Abstract

盘式制动器(10)具备:摩擦衬垫(24、25),其相对于盘式转子(11)设置在盘轴向的侧方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沿盘轴向移动;托架(21),其具有:内周面(21b),其支承摩擦衬垫(24、25),并沿着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形成;过滤部(55、56),其位于内周面(21b),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设置。

Description

盘式制动器以及托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式制动器以及托架。本申请基于2021年4月13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1-067812号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
背景技术
在盘式制动器中,有在制动钳的旁边设置有另一型的制动灰尘集尘器的盘式制动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特许申请公开第2020/027117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希望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的盘式制动器及托架。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的一个方式具备:摩擦衬垫,其相对于盘式转子设置在盘轴向的侧方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沿盘轴向移动;托架,其具有:内周面,其支承所述摩擦衬垫,并沿着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形成;过滤部,其位于所述内周面,面向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设置。
本发明的托架的一个方式具备:内周面,其支承摩擦衬垫,并沿着盘式转子的外周缘形成;过滤部,其位于所述内周面,面向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盘径向内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表示除去盘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4的V-V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盘径向内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图4的V-V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图13中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图13中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夹式板部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夹式板部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夹式板部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夹式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夹式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夹式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夹式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3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从盘径向内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
图3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侧视图。
图4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39的XL-XL剖视图。
图41是表示除去盘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39的XL-XL剖视图。
图4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从盘径向内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图。
图4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图39的XL-XL剖视图。
图4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主视图。
图4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侧视图。
图4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图48中的XLIX-XLIX剖视图。
图5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主体的图48中的L-L剖视图。
图5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5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5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5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5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5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5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图36的LVII-LVII剖视图。
图5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36的LVIII-LVIII剖视图。
图5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6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立体图。
图67是表示从盘径向内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
图6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侧视图。
图6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68的LXIX-LXIX剖视图。
图70是表示除去盘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图68的LXIX-LXIX剖视图。
图7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72是表示从盘径向内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图。
图7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图68的LXIX-LXIX剖视图。
图7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7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托架的主视图。
图7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7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7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7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8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立体图。
图8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定位用板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5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用于汽车等车辆,对车辆赋予制动力,具体而言,用于四轮汽车的前轮制动。如图1~图5所示,盘式制动器10通过停止与省略图示的车轮一起旋转的圆板状的盘式转子11的旋转来制动车辆。以下,以将盘式制动器10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盘式转子1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称为盘轴向,将盘式转子11的径向称为盘径向,将盘式转子11的周向即旋转方向称为盘周向。另外,将盘径向上的盘式转子11的中心轴线侧称为盘径向内侧,将盘径向上的与盘式转子11的中心轴线的相反侧称为盘径向外侧。另外,将盘轴向上的车辆的外侧称为盘轴向外侧,将盘轴向上的车辆的内侧称为盘轴向内侧。另外,将车辆前进时的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R上的入口侧称为盘转入侧,将车辆前进时的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R上的出口侧称为盘转出侧。
如图1~图6所示,盘式制动器10具备托架21以及制动钳22。另外,盘式制动器10具备图2及图3所示的一对保护罩23、图6及图1所示的一对摩擦衬垫24、25、以及一对衬垫弹簧26、27。图6所示的摩擦衬垫24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内侧,图1所示的摩擦衬垫25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外侧。衬垫弹簧26配置在托架21的盘转入侧。衬垫弹簧27配置在托架21的盘转出侧。
如图7~图9所示,托架21具有托架主体29和一对过滤部55、56。
托架主体29是金属制的一体成形品,呈图10~图15所示的形状。托架主体29是在盘周向上较长的形状。托架主体29具有:如图10~图14所示的固定部30、如图12及图14所示的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如图10~图12、图14及图15所示的一对外周框部33、34。另外,托架主体29具有:如图10~图12及图15所示的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以及连结梁部37。托架主体29为以盘周向的中央为基准的镜面对称的形状。
如图3及图4所示,固定部30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的一侧,固定在车辆的图示省略的非旋转部分。在此,供托架主体29安装的车辆的非旋转部分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内侧,安装在该非旋转部分上的固定部30也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内侧。如图6所示,固定部30以沿盘周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固定部30上,在盘周向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安装凸台部42,该一对安装凸台部42具有沿盘轴向贯通的安装孔41。固定部30在一对安装凸台部42,安装在车辆的非旋转部分。
如图9所示,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均为与盘轴向正交地扩展的板状。盘转入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从固定部30的盘转入侧的端部向盘径向外侧、且盘转入侧延伸。另外,盘转出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从固定部30的盘转出侧的端部向盘径向的外侧且盘转出侧延伸。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与固定部30同样,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内侧。
如图12所示,盘转入侧的外周框部33从盘转入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的盘径向外侧的端缘部,沿着盘轴向地向盘轴向外侧延伸。另外,盘转出侧的外周框部34从盘转出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的盘径向的外侧的端缘部,沿着盘轴向向盘轴向外侧延伸。
如图2所示,盘转入侧的外周框部33在盘轴向上跨过盘式转子11的外周侧,呈在盘径向外侧覆盖盘式转子11的伞状。外周框部33沿着盘周向延伸。盘转出侧的外周框部34也在盘轴向上跨过盘式转子11的外周侧,呈在盘径向外侧覆盖盘式转子11的伞状。外周框部34也同样沿着盘周向延伸。一对外周框部33、34均以沿着盘式转子11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
如图10所示,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上,在盘周向的相互近的一侧,分别形成有相互对置的对置面33a、34a。形成在盘转入侧的外周框部33上的对置面33a由盘径向外侧的外侧对置面部33b和盘径向内侧的内侧对置面部33c构成。形成在盘转出侧的外周框部34上的对置面34a由盘径向外侧的外侧对置面部34b和盘径向内侧的内侧对置面部34c构成。外侧对置面部33b、34b及内侧对置面部33c、34c均沿着盘轴向扩展。内侧对置面部33c、34c呈相互平行。
在此,将连结托架21及托架主体29的盘周向的中央位置和盘中心轴线并沿盘径向延伸的线设为盘径向基准线。于是,内侧对置面部33c、34c与该盘径向基准线平行地扩展。外侧对置面部33b以越靠盘径向外侧,在盘周向上越远离内侧对置面部34c的方式相对于内侧对置面部33c倾斜。外侧对置面部34b以越靠盘径向外侧,在盘周向上越远离内侧对置面部33c的方式相对于内侧对置面部34c倾斜。在托架21及托架主体29中,将盘周向上的中央侧设为盘周向内侧,将盘周向上的与中央的相反侧设为盘周向外侧。
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在盘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外侧的外周端面33d、34d。形成于外周框部33的外周端面33d和形成于外周框部34的外周端面34d配置在同一圆筒面上。一对外周端面33d、34d在托架21及托架主体29,设置在盘径向最外侧。
如图11所示,在盘转入侧的外周框部33,与其外周端面33d的盘轴向外侧相邻地形成有倒角33e。在盘转出侧的外周框部34,与其外周端面34d的盘轴向外侧相邻地形成有倒角34e。倒角33e、34e朝向盘径向外侧、且盘轴向外侧。倒角33e、34e以越靠盘轴向外侧越位于盘径向内侧的方式呈锥状。倒角33e和倒角34e配置在同一锥面上。
如图12所示,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在比各自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更靠盘轴向外侧,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内侧的内周端面33f、34f。形成于外周框部33的内周端面33f和形成于外周框部34的内周端面34f配置在同一圆筒面上。
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在各自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之间,如图14及图15所示,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内侧的平面状的内周端面33g、34g。形成于外周框部33的内周端面33g从内侧对置面部33c的盘径向内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形成于外周框部34的内周端面34g从内侧对置面部34c的盘径向内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内周端面33g、34g沿着盘轴向及盘周向扩展。
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在各自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之间,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内侧的内侧平坦面33i、34i。形成于外周框部33的内侧平坦面33i从内周端面33g的盘周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以平面状延伸。内侧平坦面33i沿着盘轴向扩展。形成于外周框部34的内侧平坦面34i从内周端面34g的盘周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以平面状延伸。内侧平坦面34i沿着盘轴向扩展。内侧平坦面33i和内侧平坦面34i配置在同一平面上。配置内侧平坦面33i和内侧平坦面34i的平面与盘径向基准线正交而扩展。
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在各自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之间,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内侧的内周凹状面33j、34j。形成于外周框部33的内周凹状面33j从内侧平坦面33i的盘周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内周凹状面33j比内侧平坦面33i更向盘径向外方以曲面状凹陷。形成于外周框部34的内周凹状面34j从内侧平坦面34i的盘周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内周凹状面34j比内侧平坦面34i更向盘径向外方以曲面状凹陷。
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在各自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之间,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内侧的内周抵接面33k、34k。形成于外周框部33的内周抵接面33k从内周凹状面33j的盘周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以曲面状延伸。形成于外周框部34的内周抵接面34k从内周凹状面34j的盘周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以曲面状延伸。内周抵接面33k和内周抵接面34k配置在以盘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筒面上。
在外周框部33,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之间,形成有位于盘周向外端的平面状的周向端面33m。在外周框部34,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之间,形成有位于盘周向外端的平面状的周向端面34m。在此,图14所示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及图15所示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沿着盘周向延伸至周向端面33m,图14所示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及图15所示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6沿着盘周向延伸至周向端面34m。
如图5所示,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内周端面33g、34g、内侧平坦面33i、34i、内周凹状面33j、34j以及内周抵接面33k、34k在盘径向上与盘式转子11对置。内周端面33g、34g、内侧平坦面33i、34i、内周凹状面33j、34j、内周抵接面33k、34k以及周向端面33m、34m与盘式转子11的盘轴向的位置重合。
如图12所示,外周框部33的在盘轴向上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之间的范围为盘传递部57。外周框部34的在盘轴向上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之间的范围为盘传递部58。如图5所示,外周框部33、34的盘传递部57、58在盘径向外侧覆盖盘式转子11。内周端面33g、内侧平坦面33i、内周凹状面33j、内周抵接面33k及周向端面33m设置在盘传递部57,内周端面34g、内侧平坦面34i、内周凹状面34j、内周抵接面34k及周向端面34m设置在盘传递部58。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在各自的盘轴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轴向外侧的外侧端面33h、34h。形成于外周框部33的外侧端面33h和形成于外周框部34的外侧端面34h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与盘轴向正交而扩展的平面。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托架主体29,在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各自的盘周向内侧的部分,形成有沿着盘轴向延伸的一对销插入孔43、44。在外周框部33,在盘轴向上从内侧的端部到中间规定位置形成有一个销插入孔43。在外周框部34,在盘轴向上从内侧的端部到中间规定位置形成有另一个销插入孔44。
在托架主体29,图2所示的制动钳22的盘周向两侧的一对滑动销45可滑动地嵌合于一对销插入孔43、44。由此,托架主体29在该一对外周框部33、34中将制动钳22支承为能够沿盘轴向滑动。换言之,如图5及图6所示,制动钳22的设置在盘周向两侧的一对滑动销45分别可滑动地嵌合在托架主体29的对应的销插入孔43、44中。由此,制动钳22能够沿盘轴向移动地支承于托架主体29。
图15所示的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均为与盘轴向正交地扩展的板状。如图12所示,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一个盘转入侧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从比盘转入侧的外周框部33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更靠盘轴向外侧的中间位置向盘径向内侧延伸。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另一个盘转出侧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6从比盘转出侧的外周框部34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更靠盘轴向外侧的中间位置向盘径向内侧延伸。如图2所示,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外侧。
如图12所示,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位于比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各自的外侧端面33h、34h更靠盘轴向内侧。换言之,一对外周框部33、34比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各自的盘轴向外侧的端部的外侧端面35c、36c更向盘轴向外侧突出。外侧衬垫支承部35的外侧端面35c及外侧衬垫支承部36的外侧端面36c朝向盘轴向外侧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与配置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外侧端面33h、34h的平面平行。
连结梁部37沿盘周向延伸,将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盘径向内侧彼此连结。另外,连结梁部37的盘转入侧的端部与外周框部33的盘转入侧的端部连结。连结梁部37的盘转出侧的端部与外周框部34的盘转出侧的端部连结。连结梁部37与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同样,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外侧。
如图11所示,在连结梁部37,在盘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外侧的外向端面37a,如图12所示,在盘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内侧的内向端面37b。在连结梁部37,在盘轴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轴向外侧的外侧端面37c。
如图11所示,对于连结梁部37,其整体比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各自的外侧端面35c、36c更向盘轴向外侧突出。换言之,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位于比连结梁部37的盘轴向外侧的端部的外侧端面37c更靠盘轴向内侧。连结梁部37的外端面37c与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外端面33h、34h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构成托架21及托架主体29的盘轴向外侧的端部的外侧端面21a。
连结梁部37与盘转入侧的外周框部33以呈锐角状的方式邻接地连接。连结梁部37与盘转出侧的外周框部34也以呈锐角状的方式邻接地连接。换言之,一对外周框部33、34分别与连结梁部37呈锐角状连接。
连结梁部37由盘转入侧的部分构成部51、盘转出侧的部分构成部52、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构成部53构成。中间构成部53呈直线状,并且与盘径向基准线正交地延伸。部分构成部51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的盘周向的位置重合。部分构成部52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的盘周向的位置重合。中间构成部53设置在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盘周向之间的位置。部分构成部51及部分构成部52以越从中间构成部53沿盘周向离开,越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位于盘径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中间构成部53倾斜。
如图14所示,在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形成有一对凹形状的支承主体部60、61。如图15所示,在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形成有一对凹形状的支承主体部62、63。这些支承主体部60、61、62、63是同样的形状。
如图14所示,在一个盘转入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形成有从位于其盘周向内侧的、盘径向外侧的面31a及盘径向内侧的面31b朝向盘周向外侧凹陷的形状的支承主体部60。面31a及面31b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扩展。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中,盘径向外侧的面31a配置在比盘径向内侧的面31b更靠盘周向外侧。面31a与和内侧衬垫支承部31邻接的外周框部33的内侧对置面部33c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连续。
在另一个盘转出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也形成有从位于其盘周向内侧的、盘径向外侧的面32a及盘径向内侧的面32b朝向盘周向外侧凹陷的形状的支承主体部61。面32a及面32b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扩展。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中也同样,盘径向外侧的面32a配置在比盘径向内侧的面32b更靠盘周向外侧。面32a与和内侧衬垫支承部32邻接的外周框部34的内侧对置面部34c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连续。
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配置为,彼此的面31a、32a在盘轴向及盘径向的位置对准地平行。另外,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配置为,彼此的面31b、32b在盘轴向及盘径向的位置对准地平行。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的彼此的支承主体部60、61在盘轴向及盘径向的位置对准。
因此,在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在相互对置侧,形成有沿着盘周向地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状的支承主体部60、61。如图6所示,一对摩擦衬垫24、25中的一个摩擦衬垫24支承于设置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上的支承主体部60及设置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上的支承主体部61。
如图15所示,在一个外侧衬垫支承部35,形成有从位于其盘周向内侧的、盘径向外侧的面35a及盘径向内侧的面35b朝向盘周向外侧凹陷的形状的支承主体部62。面35a及面35b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扩展。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中,位于盘径向外侧的面35a配置在比位于盘径向内侧的面35b更靠盘周向外侧。面35a与和外侧衬垫支承部35邻接的外周框部33的内侧对置面部33c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连续。
在另一个外侧衬垫支承部36,也形成有从位于其盘周向内侧的、盘径向外侧的面36a及盘径向内侧的面36b朝向盘周向外侧凹陷的形状的支承主体部63。面36a及面36b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扩展。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中,盘径向外侧的面36a配置在比盘径向内侧的面36b更靠盘周向外侧。面36a与和外侧衬垫支承部36邻接的外周框部34的内侧对置面部34c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连续。
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配置为,彼此的面35a、36a在盘轴向及盘径向的位置对准地平行。另外,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配置为,彼此的面35b、36b在盘轴向及盘径向的位置对准地平行。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彼此的支承主体部62、63在盘轴向及盘径向的位置对准。
因此,在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在相互对置侧,形成有沿着盘周向地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状的支承主体部62、63。如图1所示,一对摩擦衬垫25、25中的另一个摩擦衬垫24支承于设置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上的支承主体部62及设置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上的支承主体部63。
在此,如图14所示,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周向端面33m、34m在盘径向基准线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比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的面31b、32b的盘径向内侧的端部更靠盘径向内侧。另外,如图15所示,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周向端面33m、34m在盘径向基准线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比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面35b、36b的盘径向内侧的端部更靠盘径向内侧。
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在盘轴向内侧形成有:内向端面35d,其从支承主体部62及面35a、35b向盘周向外侧扩展;小台阶面35e,其从内向端面35d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外侧稍微延伸;中间面35f,其从小台阶面35e的盘轴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
另外,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形成有:大台阶面35g,其从中间面35f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外侧延伸;内向抵接面35h,其从大台阶面35g的盘轴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内向抵接面35h扩展至内周凹状面33j及内周抵接面33k的盘轴向外侧的端缘部。另外,内向抵接面35h扩展至外侧衬垫支承部35的朝向盘周向外侧的面部35i。面部35i为平面状,以在盘周向上越远离外侧衬垫支承部36,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面部35i与外周框部33的周向端面33m共面。
内向端面35d、中间面35f以及内向抵接面35h是与盘轴向正交而扩展的平面状。大台阶面35g是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的平面状。
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在中间面35f,形成有从中间面35f向盘轴向外侧凹陷的第一卡合孔171。第一卡合孔171是在盘周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长孔。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在内向抵接面35h的盘周向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从内向抵接面35h向盘轴向外侧凹陷的第二卡合孔172。第二卡合孔172是沿着面部35i较长的矩形的长孔。
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在盘轴向内侧形成有:内向端面36d,其从支承主体部63及面36a、36b向盘周向外侧扩展;小台阶面36e,其从内向端面36d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外侧稍微延伸;中间面36f,其从小台阶面36e的盘轴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
另外,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形成有:大台阶面36g,其从中间面36f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外侧延伸;内向抵接面36h,其从大台阶面36g的盘轴向外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内向抵接面36h扩展至内周凹状面34j及内周抵接面34k的盘轴向外侧的端缘部。另外,内向抵接面36h扩展至外侧衬垫支承部36的朝向盘周向外侧的面部36i。面部36i为平面状,以在盘周向上越远离外侧衬垫支承部35,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面部36i与外周框部34的周向端面34m共面。
内向端面36d、中间面36f以及内向抵接面36h是与盘轴向正交而扩展的平面状。大台阶面36g是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的平面状。内向端面35d及内向端面36d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中间面35f及中间面36f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内向抵接面35h及内向抵接面36h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在中间面36f,形成有从中间面36f向盘轴向外侧凹陷的第一卡合孔173。第一卡合孔173是在盘周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长孔。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在内向抵接面36h的盘周向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从内向抵接面36h向盘轴向外侧凹陷的第二卡合孔174。第二卡合孔174是沿着面部36i较长的矩形的长孔。
如图14所示,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在盘轴向外侧形成有:外向端面31d,其从支承主体部60及面31a、31b向盘周向外侧扩展;小台阶面31e,其从外向端面31d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内侧稍微延伸;中间面31f,其从小台阶面31e的盘轴向内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
另外,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形成有:大台阶面31g,其从中间面31f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内侧延伸;外向抵接面31h,其从大台阶面31g的盘轴向内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外向抵接面31h扩展至内周凹状面33j及内周抵接面33k的盘轴向内侧的端缘部。另外,外向抵接面31h扩展至内侧衬垫支承部31的朝向盘周向外侧的面部31i。面部31i为平面状,以在盘周向上越远离内侧衬垫支承部32,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外向端面31d、中间面31f以及外向抵接面31h是与盘轴向正交而扩展的平面状。大台阶面31g是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的平面状。大台阶面31g与大台阶面35g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在中间面31f,形成有从中间面31f向盘轴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卡合孔181。第一卡合孔181是在盘周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长孔。第一卡合孔181与第一卡合孔171在盘径向及盘周向的位置对准,在盘轴向上对置。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在外向抵接面31h的盘周向的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从外向抵接面31h向盘轴向内侧凹陷的第二卡合孔182。第二卡合孔182是沿着面部31i较长的矩形的长孔。第二卡合孔182与第二卡合孔172在盘径向及盘周向的位置对准,在盘轴向上对置。
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在盘轴向外侧形成有:外向端面32d,其从支承主体部61及面32a、32b向盘周向外侧扩展;小台阶面32e,其从外向端面32d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内侧稍微延伸;中间面32f,其从小台阶面32e的盘轴向内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
另外,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形成有:大台阶面31g,其从中间面32f的盘周向外侧向盘轴向内侧延伸;外向抵接面32h,其从大台阶面32g的盘轴向内侧的端缘部向盘周向外侧延伸。外向抵接面32h扩展至内周凹状面34j及内周抵接面34k的盘轴向内侧的端缘部。另外,外向抵接面32h扩展至内侧衬垫支承部32的朝向盘周向外侧的面部32i。面部32i为平面状,以在盘周向上越远离内侧衬垫支承部31,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外向端面32d、中间面32f以及外向抵接面32h是与盘轴向正交而扩展的平面状。外向端面31d及外向端面32d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中间面31f及中间面32f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外向抵接面31h及外向抵接面32h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大台阶面32g是沿着盘轴向并沿着盘径向基准线的平面状。大台阶面32g与大台阶面36g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在中间面32f,形成有从中间面32f向盘轴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卡合孔183。第一卡合孔183是在盘周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长孔。第一卡合孔183与第一卡合孔173在盘径向及盘周向的位置对准,而在盘轴向上对置。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在外向抵接面32h的盘周向的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从外向抵接面32h向盘轴向内侧凹陷的第二卡合孔184。第二卡合孔184是沿着面部32i较长的矩形的长孔。第二卡合孔184与第二卡合孔174在盘径向及盘周向的位置对准,而在盘轴向上对置。
如图7所示,在托架主体29,在盘转入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之间且在外周框部33的盘径向内侧,安装有盘转入侧的过滤部55(第二过滤部)。过滤部55设置在托架21整体上的盘转入侧。
在托架主体29,在盘转出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之间且在外周框部34的盘径向内侧,安装有盘转出侧的过滤部56(第一过滤部)。过滤部56设置在托架21整体上的盘转出侧。
过滤部55、56是共通部件,以镜面对称状配置在托架主体29上。如图7~图9所示,过滤部55、56分别由集尘部191和安装板192构成,该集尘部191由捕捉制动灰尘的多孔质的弹性体构成,该安装板192由将集尘部191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的弹性体构成。安装板192具有由对集尘部191进行定位的弹性体构成的定位用板部193和由对集尘部191进行支承的弹性体构成的夹式板部194。
如图16~图18所示,集尘部191具有相互平行的平板状且呈大致同样的扇形的一对侧板部202、203和将一对侧板部202、203的圆弧状的端缘部彼此连结的呈大致圆筒的一部分形状的弯曲部204。弯曲部204具有从一对侧板部202、203之间突出的突起部205。
侧板部202具有朝向侧板部203的相反侧的平面状的外表面部202a、朝向侧板部203侧的平面状的内表面部202b、从外表面部202a向与突起部205相反的方向相对于外表面部202a倾斜地延伸的平面状的倾斜面部202c、将外表面部202a及倾斜面部202c和内表面部202b连结的平面状的面部202d、以及将倾斜面部202c的与外表面部202a的相反侧的端缘部和内表面部202b连结的平面状的面部202e。
侧板部203具有朝向侧板部202的相反侧的平面状的外表面部203a、朝向侧板部202侧的平面状的内表面部203b、从外表面部203a向与突起部205相反的方向相对于外表面部203a倾斜地延伸的平面状的倾斜面部203c、将外表面部203a及倾斜面部203c和内表面部203b连结的平面状的面部203d、以及将倾斜面部203c的与外表面部203a的相反侧的端缘部和内表面部203b连结的平面状的面部203e。外表面部202a、203a以及内表面部202b、203b相互平行地扩展。面部202d、203d配置在与外表面部202a、203a以及内表面部202b、203b正交的同一平面上。面部202e、203e配置在与面部202d、203d正交的同一平面上。倾斜面部202c以越远离外表面部202a则越接近内表面部202b的方式倾斜,倾斜面部203c以越远离外表面部203a则越接近内表面部203b的方式倾斜。
集尘部191在弯曲部204的包含突起部205的与面部202e、203e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与面部202e、203e相反朝向的平面状的顶面部205a。在突起部205,设置有与面部202d连接的面部205b和与面部203d连接的面部205c。
弯曲部204具有位于其曲率的中心侧、且呈圆筒面的一部分形状的内侧曲面部204a、位于其曲率的中心的相反侧且呈圆筒面的一部分形状的外侧曲面部204b、以及位于顶面部205a的相反侧且呈平面状的面部204c。内侧曲面部204a与外侧曲面部204b大致同轴。面部204c与顶面部205a平行地扩展,与面部202e、203e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19~图21所示,定位用板部193具有以呈圆筒的一部分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弯曲板部211、和从弯曲板部211的圆周方向的一端侧的弯曲板部211的轴向的两端缘部向弯曲板部211的轴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一对平板状的安装部212、213。弯曲板部211呈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11a和径向外侧的外侧曲面部211b同轴的圆筒面的一部分的形状。一对安装部212、213以在弯曲板部211的轴向上越远离弯曲板部211、则越位于弯曲板部211的径向上的内侧的方式相对于弯曲板部211倾斜。
如图22及图23所示,夹式板部194具有平板状的基板部221、从基板部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基板部221的长度方向两侧突出的一对弯曲板状的安装部222、223。由于安装部222、223是镜面对称状,因此在此对一个安装部222进行说明。安装部222具有从基板部2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向基板部221的长度方向外侧且基板部221的板厚方向一侧倾斜地突出的突出板部231、从突出板部231的与基板部221相反侧的端缘部向基板部221的长度方向外侧且基板部221的板厚方向相反侧倾斜地突出的中间板部232、以及从中间板部232的与突出板部231相反侧的端缘部向基板部221的长度方向内侧且基板部221的板厚方向相反侧倾斜地突出的前端板部233。另一个安装部223也具有同样的突出板部231、中间板部232以及前端板部233。
如图8所示,当过滤部55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时,其集尘部191在外表面部202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的外向抵接面31h抵接,并且在面部202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1g抵接。另外,过滤部55的集尘部191在外表面部203a处以面接触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的内向抵接面35h抵接,并且在面部203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5g抵接。另外,如图9所示,过滤部55的集尘部191在外侧曲面部204b处,以面接触与外周框部33的内周抵接面33k抵接,并且在顶面部205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平坦面33i抵接。
过滤部55使集尘部191成为这样的状态,定位用板部193在弯曲板部211的外侧曲面部211b处以面接触与集尘部191的内侧曲面部204a抵接。如图24所示,定位用板部193的安装部212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的第一卡合孔181卡合,安装部213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的第一卡合孔171卡合。于是,定位用板部193相对于集尘部191设置在盘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定位用板部193以在外侧曲面部204b处与内周抵接面33k面接触的方式将集尘部191的弯曲部204按压在外周框部33上。定位用板部193将集尘部191相对于托架主体29定位。如图8所示,由定位用板部193定位的集尘部191在外表面部202a处以面接触与外向抵接面31h抵接,在外表面部203a处以面接触与内向抵接面35h抵接,如图9所示,在外侧曲面部204b处以面接触与内周抵接面33k抵接。
在此,为了对集尘部191进行定位,如图24所示,在将定位用板部193安装于托架主体29的情况下,设为安装部212、213从弯曲板部211向盘径向内侧延伸的状态,设为弯曲板部211从安装部212、213向盘转入侧延伸的状态,使定位用板部193从盘径向内侧向盘径向外侧移动。于是,定位用板部193在安装部212、213因中间面31f、35f而向弯曲板部211侧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在中间面31f、35f滑动,当位于第一卡合孔181、171的位置时,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安装部212进入第一卡合孔181,安装部213进入第一卡合孔171。由此,定位用板部193在弯曲板部211处与集尘部191的弯曲部204面接触,以使集尘部191与托架主体29面接触的方式按压并支承在外周框部33上。安装部212、213以成为这样的状态的方式设定与第一卡合孔181、171的位置关系及角度关系。安装部212、213是用于将定位用板部193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的部分。
在对集尘部191进行定位时,定位用板部193成为平板状的安装部212、213从弯曲板部211向盘径向内侧以使前端部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状态,在前端部处进入第一卡合孔181、171,因此,为相对于托架主体29难以拆卸的状态。
盘转入侧的过滤部55使集尘部191成为以上这样的定位状态,如图9所示,夹式板部194在基板部221处与集尘部191的面部204c以面接触抵接,并且如图25所示,安装部222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的第二卡合孔182卡合,安装部223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的第二卡合孔172卡合。于是,夹式板部194相对于集尘部191设置在盘周向的侧方,具体而言设置在盘转入侧。在该状态下,夹式板部194以在顶面部205a处与内侧平坦面33i面接触的方式将集尘部191按压在外周框部33上。由此,夹式板部194通过与内侧平坦面33i来限制处于由定位用板部193定位在托架主体29上的状态的集尘部191在盘周向上的移动。
在此,为了限制集尘部191从定位用板部193和托架主体29之间脱落,如图25所示,将夹式板部194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在将夹式板部194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的情况下,作为安装部222、223从基板部221向盘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使夹式板部194从盘径向内侧向盘径向外侧移动。于是,夹式板部194在安装部222、223利用外向抵接面31h及内向抵接面35h向基板部221侧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在外向抵接面31h及内向抵接面35h滑动,当位于第二卡合孔182、172的位置时,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安装部222在中间板部232和前端板部233的边界侧部分处进入第二卡合孔182,安装部223在中间板部232和前端板部233的边界侧部分处进入第二卡合孔172。由此,如图9所示,夹式板部194在基板部221处与位于集尘部191的从定位用板部193与托架主体29之间脱落的方向前端的面部204c抵接,限制集尘部191的脱落。此时,如图25所示,由于在集尘部191上形成有倾斜面部202c、203c,因此安装部222、223能够容易地进入集尘部191与托架主体29之间。安装部222、223以成为这样的状态的方式设定与第二卡合孔182、172的位置关系及角度关系。安装部222、223是用于将夹式板部194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的部分。
夹式板部194的安装部222的前端板部233及安装部223的前端板部233从相互对置的外向抵接面31h及内向抵接面35h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地向盘转入侧延伸。因此,通过从盘转入侧进行操作,使安装部222、223的前端板部233彼此以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能够容易地从托架主体29拆卸夹式板部194。
在过滤部55中,在维护集尘部191时,将夹式板部194如上所述地从托架主体29拆卸后,使集尘部191沿着盘周向地向有夹式板部194的盘转入侧滑动时,能够容易地将集尘部191从定位用板部193和托架主体29之间拔出。由此,能够不将托架主体29从车辆拆下地将集尘部191从托架主体29拆卸。另外,从集尘部191被拆卸的状态,将清扫后或更换用的集尘部191从有夹式板部194的一侧沿着盘周向插入到定位用板部193和托架主体29之间后,安装夹式板部194,由此能够将集尘部191固定在托架主体29上。
盘转出侧的过滤部56与过滤部55同样,以与过滤部55成为镜面对称状的方式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于是,如图8所示,过滤部56的集尘部191在外表面部202a处以面接触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的内向抵接面36h抵接,并且在面部202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6g抵接。另外,过滤部56的集尘部191在外表面部203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的外向抵接面32h抵接,并且在面部203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2g抵接。另外,如图9所示,过滤部56的集尘部191在外侧曲面部204b处以面接触与外周框部34的内周抵接面34k抵接,并且在顶面部205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平坦面34i抵接。
另外,过滤部56的定位用板部193在图8所示的安装部212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的图15所示的第一卡合孔173卡合,如图9所示,在安装部213处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的第一卡合孔183卡合。由此,过滤部56的定位用板部193将集尘部191定位在上述状态。
另外,过滤部56的夹式板部194在图8所示的安装部222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的图15所示的第二卡合孔174卡合,如图7所示,安装部223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的第二卡合孔184卡合。由此,过滤部56的夹式板部194以维持上述状态的方式支承集尘部191。
如上所述,通过在托架主体29上安装过滤部55及过滤部56而成为托架21。如图8所示,托架21的内周面21b由托架主体29的外周框部33、34的盘径向内侧的内周端面33g、34g及内侧平坦面33i、34i、过滤部55的集尘部191的弯曲部204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04a、过滤部55的定位用板部193的弯曲板部211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11a、过滤部56的集尘部191的弯曲部204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04a、以及过滤部56的定位用板部193的弯曲板部211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11a构成。如图5所示,内周面21b沿着盘式转子11的盘径向外侧的外周缘形成。
位于托架21的内周面21b上的过滤部55及过滤部56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设置。换言之,托架21具备沿着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形成的内周面21b、以及位于内周面21b并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设置的过滤部55、56。过滤部55及过滤部56设置在托架21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由此,过滤部55的集尘部191及过滤部56的集尘部191也设置在托架21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
在均为盘转入侧的、图6所示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及图1所示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上,在这些支承主体部60、62的位置,安装有一体形状的衬垫弹簧26。如图6所示,衬垫弹簧26具有与支承主体部60嵌合的凹状的引导部70、位于引导部70的盘径向外侧并覆盖面31a的外侧覆盖部71、位于引导部70的盘径向内侧并覆盖面31b的内侧覆盖部72、位于内侧覆盖部72的盘径向内侧并对盘轴向内侧的摩擦衬垫24朝向盘径向的外侧且盘转出侧施力的径向施力部73。
另外,如图1所示,衬垫弹簧26具有与支承主体部62嵌合的凹状的引导部75、位于引导部75的盘径向外侧并覆盖面35a的外侧覆盖部76、位于引导部75的盘径向内侧并覆盖面35b的内侧覆盖部77、位于内侧覆盖部77的盘径向内侧并对盘轴向外侧的摩擦衬垫25朝向盘径向外侧且盘转出侧施力的径向施力部78。
在均为盘转出侧的、图6所示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2及图1所示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6上,在这些支承主体部61、63的位置,安装有一体形状的衬垫弹簧27。如图6所示,衬垫弹簧27具有与支承主体部61嵌合的凹状的引导部80、位于该引导部80的盘径向外侧并覆盖面32a的外侧覆盖部81、位于引导部80的盘径向内侧并覆盖面32b的内侧覆盖部82、位于该内侧覆盖部82的盘径向内侧并对盘轴向内侧的摩擦衬垫24朝向盘径向的外侧且盘转入侧施力的径向施力部83。
另外,如图1所示,衬垫弹簧27具有与支承主体部63嵌合的凹状的引导部85、位于引导部85的盘径向外侧并覆盖面36a的外侧覆盖部86、位于引导部85的盘径向内侧并覆盖面36b的内侧覆盖部87、位于内侧覆盖部87的盘径向内侧并对盘轴向外侧的摩擦衬垫25朝向盘径向的外侧且盘转入侧施力的径向施力部88。衬垫弹簧27是与衬垫弹簧26相同形状的共通部件,以镜面对称状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
图6所示的盘轴向内侧的摩擦衬垫24和图1所示的盘轴向外侧的摩擦衬垫25是共通部件。如图6所示,盘轴向内侧的摩擦衬垫24经由衬垫弹簧26、27支承在托架主体29上。摩擦衬垫24是镜面对称状,具有支承在托架主体29上的背板91和与盘式转子11接触的衬里92。背板91具有主板部101和从主板部10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沿着主板部101的长度方向地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凸状部102。衬里92粘贴于主板部101。
摩擦衬垫24设为衬里92相对于背板91位于盘式转子11侧的朝向而配置。摩擦衬垫24的背板91的一个凸状部102经由衬垫弹簧26的引导部70配置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的支承主体部60内,背板91的另一个凸状部102经由衬垫弹簧27的引导部80配置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的支承主体部61内。由此,摩擦衬垫24相对于盘式转子11设置在盘轴向内侧的侧方位置,以能够沿盘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托架21上。
对于摩擦衬垫24,其背板91的主板部101被分别抵接的衬垫弹簧26、27的径向施力部73、83向盘径向的外侧按压。在此,托架21通过相对于支承主体部60、61在盘径向内侧邻接的面31b、32b,在制动时从摩擦衬垫24的主板部101受力。换言之,托架21的位于比支承主体部60、61更靠盘径向内侧的面31b、32b为转矩承受面。面32b是车辆前进时的转矩承受面,面31b是车辆后退时的转矩承受面。
盘轴向外侧的图1所示的摩擦衬垫25也同样经由衬垫弹簧26、27以能够沿盘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上。由此,盘轴向外侧的摩擦衬垫25相对于盘式转子11设置在盘轴向外侧的侧方位置,以能够沿盘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托架21上。由此,托架21安装在车辆的非旋转部上,并且具有能够移动地支承一对摩擦衬垫24、25的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及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
如图1~图3所示,制动钳22为大致镜面对称的形状。如图2所示,制动钳22具备制动钳体131、一对滑动销45和省略图示的活塞。
制动钳体131通过铸造而一体成形。制动钳体131具有:缸部141,其相对于盘式转子11配置在盘轴向内侧;桥部142,其以从缸部141的盘径向的外侧的部分跨过盘式转子11的外周的方式沿着盘轴向向盘轴向外侧延伸;爪部143,其从桥部142的盘轴向上的与缸部141的相反侧的端缘部向盘径向的内侧延伸并配置在盘式转子11的盘轴向外侧;一对销安装部144,其从缸部141向盘周向的两侧延伸。在缸部141上,从爪部143侧沿着盘轴向形成有用于收纳省略图示的活塞的缸孔。
在制动钳体131上,在盘周向一侧的销安装部144上安装有滑动销45,在盘周向另一侧的销安装部144上也安装有滑动销45。在托架主体29的图5及图6所示的一对销插入孔43、44中,可滑动地嵌合制动钳22的盘周向两侧的一对滑动销45。由此,制动钳22沿盘轴向能够滑动地支承在托架21的托架主体29上。图2及图3所示的一对保护罩23分别覆盖对应的滑动销45的从托架主体29突出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爪部143,设置有多个从盘径向内侧的端缘部向盘径向外方凹陷的凹槽151。凹槽151具体而言设置在两处。这些凹槽151为相同形状,在盘轴向及盘径向的位置相互对准,沿盘周向排列。一个凹槽151是供加工缸部141的省略图示的一个缸孔的工具插入贯通的部分。另一个凹槽151是供加工缸部141的省略图示的另一个缸孔的工具插入贯通的部分。
制动钳体131在桥部142的盘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径向外侧的外周端面142a。托架21的外周框部33、34的盘径向外侧的外周端面33d、34d、和制动钳22的盘径向外侧的外周端面142a在盘径向上大致无台阶地配置。
在桥部142的盘轴向外侧的端部,与外周端面142a的盘轴向外侧相邻地形成有倒角142b。倒角142b配置在制动钳22的盘径向外侧的端部、且盘轴向外侧的端部。倒角142b朝向盘径向外侧且盘轴向外侧。倒角142b以越靠盘轴向外侧越位于盘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桥部142的倒角142b与托架21的外周框部33、34的倒角33e、34e在盘径向的位置大致对准。
在桥部142的盘转入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周向外侧的外侧面142c。在桥部142的盘转出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周向外侧的外侧面142d。
托架21的一对对置面33a、34a中的一个对置面33a与制动钳22的一对外侧面142c、142d中的一个外侧面142c对置。托架21的包括该一个对置面33a的一个外周框部33以在盘径向外侧覆盖盘式转子11的方式从该一个对置面33a沿着盘周向向远离制动钳22的方向延伸。另外,托架21的一对对置面33a、34a中的另一个对置面34a与制动钳22的一对外侧面142c、142d中的另一个外侧面142d对置。托架21的包括该另一个对置面34a的另一个外周框部34以在盘径向外侧覆盖盘式转子11的方式从该另一个对置面34a沿着盘周向向远离制动钳22的方向延伸。
托架21的外周框部33从对置面33a向盘转入侧沿着盘周向延伸。外周框部33延伸至比在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及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制动时从摩擦衬垫24、25受力的面31b、32b、35b、36b,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更靠盘径向内侧的位置。托架21的外周框部34从对置面34a向盘转出侧沿着盘周向延伸。外周框部34延伸至比在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及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制动时从摩擦衬垫24、25受力的面31b、32b、35b、36b,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更靠盘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桥部142,在盘径向上贯通的多个窗孔161在盘轴向的位置相互对准,在盘周向上相互分离地形成。多个窗孔161具体而言形成有两处。窗孔161是用于从外面目视盘轴向两侧的摩擦衬垫24、25的磨损状态等的孔。
在桥部142,从外周端面142a向盘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凹部162在盘轴向的位置相互对准,在盘周向上相互分离地形成。多个凹部162具体而言形成有两处。凹部162形成在比窗孔161更靠盘轴向外侧。一个凹部162与一个窗孔161在盘周向的位置对准。另一个凹部162与另一个窗孔161在盘周向的位置对准。一对凹部162是在将制动钳体131设置在加工机上时支承在加工机上的部分。
在制动钳体131上,在爪部143的盘轴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盘轴向外侧的外侧端面143a。外侧端面143a配置在制动钳22中的最靠盘轴向外侧的端部。外侧端面143a为与盘轴向正交而扩展的平面状。
在以上结构的盘式制动器10中,经由省略图示的制动配管,向制动钳22的缸部141内导入制动液。于是,制动钳22的省略图示的活塞向盘式转子11侧前进,将配置在活塞与盘式转子11之间的盘轴向内侧的摩擦衬垫24朝向盘式转子11按压。由此,盘轴向内侧的摩擦衬垫24移动,在其衬里92处与盘式转子11接触。另外,通过该按压的反作用力,制动钳体131使滑动销45相对于托架21滑动而向盘轴向移动,爪部143将配置在爪部143与盘式转子11之间的盘轴向外侧的摩擦衬垫25朝向盘式转子11按压。由此,盘轴向外侧的摩擦衬垫25在衬里92处与盘式转子11接触。这样,制动钳22从盘轴向两侧夹持一对摩擦衬垫24、25并向盘式转子11的两面按压。其结果是,制动钳22对盘式转子11赋予摩擦阻力,产生制动力。制动钳22是浮动型制动钳,是拳头型制动钳。
在此,在制动时,由于摩擦衬垫24、25的衬里92与盘式转子11接触,衬里92被刮削或盘式转子11被刮削,产生制动灰尘。这样的制动灰尘在车辆前进行驶时,由于盘式转子11的旋转,主要向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即盘转出侧放出。于是,设置在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即盘转出侧的过滤部56的集尘部191主要捕捉这样放出的制动灰尘。另外,制动灰尘在车辆后退行驶时,由于盘式转子11的旋转,主要向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放出。于是,设置在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的过滤部55的集尘部191主要捕捉这样放出的制动灰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盘式制动器有在制动钳的横向设置有另一型的制动灰尘集尘器的盘式制动器。但是,要求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在支承摩擦衬垫24、25的托架21的、沿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形成的内周面21b上,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设置有过滤部55、56。因此,能够在非常靠近作为制动灰尘发生源的摩擦衬垫24、25与盘式转子11的滑动面的附近回收制动灰尘。由此,能够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因此,能够降低制动灰尘向空气中的放出量。换言之,能够在作为制动灰尘的发生源的制动钳22及托架21内回收制动灰尘,降低制动灰尘向空气中的放出量。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的过滤部55、56由集尘部191和将集尘部191安装在托架21的托架主体29上的安装板192构成,因此能够将集尘部191设为相对于托架主体29可拆卸的构造。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由于在安装板19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在托架主体29上的安装部212、213、222、223,因此能够将集尘部191设为相对于托架主体29可拆卸的构造。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的安装板192具备:定位用板部193,其定位集尘部191并且相对于托架主体29难以拆卸;夹式板部194,其支承集尘部191并且相对于托架主体29可拆卸;因此能够抑制定位用板部193被错误地拆卸。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的定位用板部193相对于集尘部191设置在盘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因此能够利用定位用板部193将集尘部191定位在盘径向上。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的夹式板部194相对于集尘部191设置在盘周向的侧方,因此通过将夹式板部194从托架主体29拆卸,能够使集尘部191沿盘周向移动而从托架主体29及定位用板部193拆卸。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的过滤部55及过滤部56各自的集尘部191设置在托架21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因此能够高效地回收车辆前进时产生的制动灰尘和车辆后退时产生的制动灰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车辆前进时产生的制动灰尘比车辆后退时产生的制动灰尘多,因此在托架21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中的一方设置过滤部的情况下,优选设置盘转出侧的过滤部56。即,在托架21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中,至少设置盘转出侧的过滤部56。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的过滤部55及过滤部56由弹性体构成,因此向托架主体29的安装变得容易。
[第一变形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中,也可以代替定位用板部193而设置图26~图28所示的定位用板部193A。该定位用板部193A具有相对于弯曲板部211局部不同的弯曲板部211A。弯曲板部211A相对于弯曲板部211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形成有多个在板厚方向(径向)上贯通弯曲板部211A的圆孔状的孔251A。因此,弯曲板部211A具有内侧曲面部211Aa和外侧曲面部211Ab,该内侧曲面部211A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a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A开口,该外侧曲面部211A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b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A开口。定位用板部193A是所谓的冲孔金属。如果使用这样的定位用板部193A,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1A向集尘部191内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中,也可以代替夹式板部194而设置图29及图30所示的夹式板部194A。该夹式板部194A具有相对于基板部221局部不同的基板部221A。基板部221A相对于基板部221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形成有多个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基板部221A的圆孔状的孔252A。夹式板部194A是所谓的冲孔金属。如果使用这样的夹式板部194A,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2A向集尘部191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第二变形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中,也可以代替定位用板部193而设置图31~图33所示的定位用板部193B。该定位用板部193B具有相对于弯曲板部211局部不同的弯曲板部211B。弯曲板部211B相对于弯曲板部211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形成有多个在板厚方向(径向)上贯通弯曲板部211B的方孔状的孔251B。因此,弯曲板部211B具有内侧曲面部211Ba和外侧曲面部211Bb,该内侧曲面部211B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a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B开口,该外侧曲面部211B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b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B开口。定位用板部193B是所谓的网状金属。如果使用这样的定位用板部193B,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1B向集尘部191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中,也可以代替夹式板部194而设置图34及图35所示的夹式板部194B。该夹式板部194B具有相对于基板部221局部不同的基板部221B。基板部221B相对于基板部221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设置有多个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基板部221B的方孔状的孔252B。夹式板部194B是所谓的网状金属。如果使用这样的夹式板部194B,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孔252B向集尘部191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第二实施方式]
主要基于图36~图64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36~图4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D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21,具备与其局部不同的托架21D。托架21D具有与托架主体29局部不同的托架主体29D,如图41~图44所示,具有与过滤部55、56局部不同的一对过滤部55D、56D。
托架主体29D呈图46~图50所示的形状。如图46、图47、图49及图50所示,托架主体29D具有一对外周框部33D、34D,该一对外周框部33D、34D相对于一对外周框部33、34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为较长的形状。伴随此,如图47及图49所示,托架主体29D具有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D、32D,该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D、32D相对于一对内侧衬垫支承部31、32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为较长的形状。另外,如图46、图47及图50所示,托架主体29D具有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D、36D,该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D、36D相对于一对外侧衬垫支承部35、36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为较长的形状。如图46及图47所示,托架主体29D具有形状与连结梁部37不同的连结梁部37D。托架主体29D也为以盘周向的中央为基准的镜面对称的形状。
如图46所示,外周框部33D具有外周端面33Dd,该外周端面33Dd相对于外周端面33d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3D具有倒角33De,该倒角33De相对于倒角33e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3D具有内周端面33Df,该内周端面33Df相对于内周端面33f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3D具有外侧端面33Dh,该外侧端面33Dh相对于外侧端面33h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如图49及图50所示,外周框部33D具有内周抵接面33Dk,该内周抵接面33Dk相对于内周抵接面33k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3D具有盘传递部57D,该盘传递部57D相对于盘传递部57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3D具有与周向端面33m不同的周向端面33Dm。与周向端面33m相比,周向端面33Dm在盘周向上离外侧对置面部33b的距离更远。
在外周框部33D,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D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D之间,形成有沿着盘径向基准线贯通外周框部33D的孔301D。孔301D的一端在外周端面33Dd开口,另一端在内周抵接面33Dk开口。
如图46所示,外周框部34D具有外周端面34Dd,该外周端面34Dd相对于外周端面34d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4D具有倒角34De,该倒角34De相对于倒角34e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4D具有内周端面34Df,该内周端面34Df相对于内周端面34f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4D具有外侧端面34Dh,该外侧端面34Dh相对于外侧端面34h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如图49及图50所示,外周框部34D具有内周抵接面34Dk,该内周抵接面34Dk相对于内周抵接面34k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4D具有盘传递部58D,该盘传递部58D相对于盘传递部58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周框部34D具有与周向端面34m不同的周向端面34Dm。周向端面34Dm与周向端面34m相比,在盘周向上离外侧对置面部34b的距离更远。
在外周框部34D,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D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之间,形成有沿着盘径向基准线贯通外周框部34D的孔302D。孔302D的一端在外周端面34Dd开口,另一端在内周抵接面34Dk开口。
如图46及图47所示,外侧衬垫支承部35D具有外侧端面35Dc,该外侧端面35Dc相对于外侧端面35c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如图50所示,外侧衬垫支承部35D具有内向抵接面35Dh,该内向抵接面35Dh相对于内向抵接面35h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侧衬垫支承部35D具有与面部35i不同的面部35Di。面部35Di以越靠盘周向外侧、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5D,形成有相对于第二卡合孔172位置及角度不同的第二卡合孔172D。第二卡合孔172D形成在内向抵接面35Dh的盘周向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D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在与盘径向基准线正交的方向上较长。
如图46及图47所示,外侧衬垫支承部36D具有外侧端面36Dc,该外侧端面36Dc相对于外侧端面36c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如图50所示,外侧衬垫支承部36D具有内向抵接面36Dh,该内向抵接面36Dh相对于内向抵接面36h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外侧衬垫支承部36D具有与面部36i不同的面部36Di。面部36Di以越靠盘周向外侧、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在外侧衬垫支承部36D,形成有相对于第二卡合孔174位置及角度不同的第二卡合孔174D。第二卡合孔174D形成在内向抵接面36Dh的盘周向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D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在与盘径向基准线正交的方向上较长。
如图46所示,连结梁部37D以越远离盘周向中央,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内侧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连接梁部37D具有与外向端面37a不同的外向端面37Da、与内向端面37b不同的内向端面37Db、与外侧端面37c不同的外侧端面37Dc。外向端面37Da呈圆筒面的一部分的形状,内向端面37Db也呈圆筒面的一部分的形状。外侧端面37Dc呈圆弧状。因此,托架21D及托架主体29D在盘轴向外侧的端部具有形状与外侧端面21a不同的外侧端面21Da。
如图49所示,内侧衬垫支承部31D具有外向抵接面31Dh,该外向抵接面31Dh相对于外向抵接面31h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内侧衬垫支承部31D具有与面部31i不同的面部31Di。面部31Di以越靠盘周向外侧、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1D,形成有相对于第二卡合孔182位置及角度不同的第二卡合孔182D。第二卡合孔182D形成在外向抵接面31Dh的盘周向的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在与盘径向基准线正交的方向上较长。第二卡合孔182D与第二卡合孔172D在盘径向及盘周向的位置对准,在盘轴向上对置。
内侧衬垫支承部32D具有外向抵接面32Dh,该外向抵接面32Dh相对于外向抵接面32h的不同点在于,在盘周向上较长。内侧衬垫支承部32D具有与面部32i不同的面部32Di。面部32Di以越靠盘周向外侧、在盘径向基准线的方向上越位于盘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在内侧衬垫支承部32D,形成有相对于第二卡合孔184位置及角度不同的第二卡合孔184D。第二卡合孔184D形成在外向抵接面32Dh的盘周向的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D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在与盘径向基准线正交的方向上较长。第二卡合孔184D与第二卡合孔174D在盘径向及盘周向的位置对准,在盘轴向上对置。
图42~图44所示的过滤部55D、56D也是共通部件,以镜面对称状配置在托架主体29D上。过滤部55D、56D分别由与集尘部191局部不同的集尘部191D和与安装板192局部不同的安装板192D构成。安装板192D具有相对于定位用板部193局部不同的定位用板部193D,由定位用板部193D和夹式板部194构成。
如图51~图53所示,集尘部191D具有弯曲部204D,该弯曲部204D相对于弯曲部204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弯曲部204D具有内侧曲面部204Da,该内侧曲面部204D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04a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弯曲部204D具有外侧曲面部204Db,该外侧曲面部204D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04b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集尘部191D具有与面部204c不同的面部204Dc。面部204Dc距突起部205的距离比面部204c远。
集尘部191D具有侧板部202D,该侧板部202D相对于侧板部202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2D具有外表面部202Da,该外表面部202Da相对于外表面部202a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2D具有内表面部202Db,该内表面部202Db相对于内表面部202b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2D具有面部202Dd,该面部202Dd相对于面部202d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2D具有与面部202e不同的面部202De。面部202De的面部204Dc侧与面部204Dc共面,以越靠近内面部202Db侧越接近突起部205的方式相对于面部204Dc倾斜。侧板部202D具有与倾斜面部202c不同的倾斜面部202Dc。倾斜面部202Dc的连结外表面部202Da和面部202De的方向的宽度越靠面部202Dd侧越窄。
集尘部191D具有侧板部203D,该侧板部203D相对于侧板部203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3D具有外表面部203Da,该外表面部203Da相对于外表面部203a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3D具有内表面部203Db,该内表面部203Db相对于内表面部203b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3D具有面部203Dd,该面部203Dd相对于面部203d的不同点在于,向与突起部205的相反侧延伸的长度较长。侧板部203D具有与面部203e不同的面部203De。面部203De的面部204Dc侧与面部204Dc共面,以越靠近内面部203Db侧越接近突起部205的方式相对于面部204Dc倾斜。侧板部203D具有与倾斜面部203c不同的倾斜面部203Dc。倾斜面部203Dc的连结外表面部203Da和面部203De的方向的宽度越靠面部203Dd侧越窄。
如图54~图56所示,定位用板部193D具有弯曲板部211D,该弯曲板部211D相对于弯曲板部211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弯曲板部211D具有内侧曲面部211Da,该内侧曲面部211D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a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弯曲板部211D具有外侧曲面部211Db,该外侧曲面部211D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b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
如图43所示,当过滤部55D安装在托架主体29D上时,其集尘部191D在外表面部202D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D的外向抵接面31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2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1g抵接。另外,过滤部55D的集尘部191D在外表面部203Da处以面接触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D的内向抵接面35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3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5g抵接。另外,如图44所示,过滤部55D的集尘部191D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以面接触与外周框部33D的内周抵接面33Dk抵接,并且在顶面部205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平坦面33i抵接。此时,集尘部191D的弯曲部204D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在盘径向内侧覆盖孔301D的整体。换言之,在托架主体29D上,在过滤部55D的位置,设置有使过滤部55D的集尘部191D向盘径向外侧露出的孔301D。
过滤部55D使集尘部191D成为这样的状态,定位用板部193D在弯曲板部211D的外侧曲面部211Db处以面接触与集尘部191D的内侧曲面部204Da抵接。定位用板部193D的安装部212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D的第一卡合孔181卡合,安装部213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D的第一卡合孔171卡合。于是,定位用板部193D相对于集尘部191D设置在盘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在该状态下,定位用板部193D以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与内周抵接面33Dk面接触的方式将集尘部191D的弯曲部204D按压在外周框部33D上。
定位用板部193D将集尘部191D相对于托架主体29D定位。由定位用板部193D定位的集尘部191D如图43所示,在外表面部202Da处以面接触与外向抵接面31Dh抵接,在外表面部203Da处以面接触与内向抵接面35Dh抵接,如图44所示,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以面接触与内周抵接面33Dk抵接。此时也同样,定位用板部193D成为平板状的安装部212、213从弯曲板部211D向盘径向内侧以使前端部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状态,在前端部处进入第一卡合孔181、171,因此,为相对于托架主体29D难以拆卸的状态。
盘转入侧的过滤部55D使集尘部191D成为以上这样的定位状态,如图44所示,夹式板部194在基板部221处与集尘部191D的面部204Dc以面接触抵接,并且安装部222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D的第二卡合孔182D卡合,安装部223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D的第二卡合孔172D卡合。于是,夹式板部194相对于集尘部191D设置在盘周向的侧方,具体而言设置在盘转入侧。在该状态下,夹式板部194以在顶面部205a处与内侧平坦面33i面接触的方式将集尘部191D按压在外周框部33D上。由此,夹式板部194通过与内侧平坦面33i来限制处于由定位用板部193D定位在托架主体29D上的状态的集尘部191D在盘周向上的移动。
盘转出侧的过滤部56D与过滤部55D同样,以与过滤部55D成为镜面对称状的方式安装在托架主体29D上。于是,如图43所示,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在外表面部202Da处以面接触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D的内向抵接面36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2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6g抵接。另外,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在外表面部203D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的外向抵接面32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3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2g抵接。另外,如图44所示,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以面接触与外周框部34D的内周抵接面34Dk抵接,并且在顶面部205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平坦面34i抵接。此时,集尘部191D的弯曲部204D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在盘径向内侧覆盖孔302D的整体。换言之,在托架主体29D上,在过滤部56D的位置,设置有使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向盘径向外侧露出的孔302D。
另外,如图57所示,过滤部56D的定位用板部193D在安装部212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D的第一卡合孔173卡合,在安装部213处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的第一卡合孔183卡合。由此,过滤部56D的定位用板部193D将集尘部191D定位在上述状态。
另外,如图58所示,过滤部56D的夹式板部194在安装部222处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D的第二卡合孔174D卡合,在安装部223处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的第二卡合孔184D卡合。由此,过滤部56D的夹式板部194以维持上述状态的方式支承集尘部191D。
在托架主体29D上安装有过滤部55D及过滤部56D而构成的托架21D具有图43所示的结构的内周面21Db。内周面21Db由托架主体29D的外周框部33D、34D的盘径向内侧的内周端面33g、34g及内侧平坦面33i、34i、过滤部55D的集尘部191D的弯曲部204D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04Da、过滤部55D的定位用板部193D的弯曲板部211D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11Da、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的弯曲部204D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04Da、以及过滤部56D的定位用板部193D的弯曲板部211D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11Da构成。如图40所示,内周面21Db沿着盘式转子11的盘径向外侧的外周缘形成。
位于托架21D的内周面21Db上的过滤部55D及过滤部56D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而设置。换言之,托架21D具备沿着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形成的内周面21Db、以及位于内周面21Db并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设置的过滤部55D、56D。过滤部55D及过滤部56D设置在托架21D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由此,过滤部55D的集尘部191D及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也设置在托架21D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
盘式制动器10D在车辆前进行驶时,设置在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即盘转出侧的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主要捕捉在制动时产生的制动灰尘。另外,在车辆后退行驶时,设置在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的过滤部55D的集尘部191D主要捕捉制动灰尘。
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D在托架21D的托架主体29D上形成有孔301D、302D,因此在托架21D上,空气通过过滤部55D及孔301D从盘径向内侧流向外侧,空气通过过滤部56D及孔302D从盘径向内侧流向外侧。因此,通过这些空气的流动,能够增加通过过滤部55D及过滤部56D的空气的流量,因此能够使在制动时产生的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从衬里92及盘式转子11更多地流向过滤部55D的集尘部191D及过滤部56D的集尘部191D。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D在托架主体29D上形成有孔301D、302D,因此能够抑制托架主体29D的重量增加。
[第一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D中,也可以代替定位用板部193D而设置图59~图61所示的定位用板部193E。该定位用板部193E具有相对于弯曲板部211D局部不同的弯曲板部211E。弯曲板部211E相对于弯曲板部211D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形成有多个在板厚方向(径向)上贯通弯曲板部211E的圆孔状的孔251E。因此,弯曲板部211E具有内侧曲面部211Ea和外侧曲面部211Eb,该内侧曲面部211E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Da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E开口,该外侧曲面部211E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Db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E开口。如果使用这样的定位用板部193E,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1E向集尘部191D内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D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D中,也可以代替夹式板部194而设置夹式板部194A。如果使用夹式板部194A,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2A向集尘部191D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D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第二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D中,也可以代替定位用板部193D而设置图62~图64所示的定位用板部193F。该定位用板部193F具有相对于弯曲板部211D局部不同的弯曲板部211F。弯曲板部211F相对于弯曲板部211D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形成有多个在板厚方向(径向)上贯通弯曲板部211F的方孔状的孔251F。因此,弯曲板部211F具有内侧曲面部211Fa和外侧曲面部211Fb,该内侧曲面部211F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Da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F开口,该外侧曲面部211F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Db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F开口。如果使用这样的定位用板部193F,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1F向集尘部191D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D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D中,可以代替夹式板部194而设置夹式板部194B。如果使用夹式板部194B,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孔252B向集尘部191D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D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第三实施方式]
主要基于图65~图84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65~图70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H取代第二实施方式的托架21D,具备与其局部不同的托架21H。如图69~图75所示,托架21H具有与过滤部55D、56D局部不同的过滤部55H。
如图69~图73所示,过滤部55H由与集尘部191D局部不同的作为共通部件的一对集尘部191H和与安装板192局部不同的安装板192H构成。安装板192H具有相对于定位用板部193D局部不同的定位用板部193H,由定位用板部193H和一对夹式板部194构成。
如图76~图78所示,集尘部191H相对于集尘部191D的不同点在于,具有从弯曲部204D的突起部205向弯曲部204D的圆周方向上的与面部204Dc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401H。延伸部401H呈圆筒的一部分的形状,其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401Ha与弯曲部204D的内侧曲面部204Da配置在同一圆筒面上并连续。延伸部401H的径向的厚度比弯曲部204D薄。延伸部401H的径向外侧的外侧曲面部401Hb呈与内侧曲面部204Da、401Ha同轴的圆筒的一部分的形状。
如图79及图80所示,定位用板部193H具有弯曲板部211H,该弯曲板部211H相对于弯曲板部211D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弯曲板部211H也以呈圆筒的一部分形状的方式弯曲。因此,弯曲板部211H具有内侧曲面部211Ha,该内侧曲面部211H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Da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弯曲板部211H具有外侧曲面部211Hb,该外侧曲面部211H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Db的不同点在于,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定位板部193H具有:从弯曲板部211H的圆周方向的一端侧的弯曲板部211H的轴向的两端缘部向弯曲板部211H的轴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与安装部222、223相同的一对平板状的安装部412H、413H;从弯曲板部211H的圆周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弯曲板部211H的轴向的两端缘部向弯曲板部211H的轴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与安装部222、223相同的一对平板状的安装部414H、415H。安装部412H~415H向弯曲板部211H的径向内侧延伸。
如图72所示,当过滤部55H安装在托架主体29D上时,配置在盘转入侧的一个集尘部191H在外表面部202Da处以面接触与盘转入侧的内侧衬垫支承部31D的外向抵接面31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2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1g抵接。另外,该一个集尘部191H在外表面部203Da处以面接触与盘转入侧的外侧衬垫支承部35D的内向抵接面35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3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5g抵接。另外,如图73所示,该一个集尘部191H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以面接触与外周框部33D的内周抵接面33Dk抵接,并且在顶面部205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平坦面33i抵接。此时,该一个集尘部191H的弯曲部204D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在盘径向内侧覆盖孔301D的整体。另外,此时,该一个集尘部191H的延伸部401H从突起部205沿着盘周向向盘转出侧延伸。
如图72所示,安装在托架主体29D上的状态的过滤部55H的、配置在盘转出侧的另一个集尘部191H在外表面部202Da处以面接触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D的内向抵接面36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2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6g抵接。另外,该另一个集尘部191H在外表面部203D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的外向抵接面32Dh抵接,并且在面部203Dd处以面接触与大台阶面32g抵接。另外,如图73所示,该另一个集尘部191H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以面接触与外周框部34D的内周抵接面34Dk抵接,并且在顶面部205a处以面接触与内侧平坦面34i抵接。此时,该另一个集尘部191H的弯曲部204D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在盘径向内侧覆盖孔302D的整体。另外,此时,该另一个集尘部191H的延伸部401H从突起部205沿着盘周向向盘转入侧延伸,与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H的延伸部401H抵接,成为与该延伸部401H在盘周向上连续的状态。
过滤部55H使一对集尘部191H成为这样的状态,定位用板部193H在弯曲板部211H的外侧曲面部211Hb处以面接触与一对集尘部191H的双方的内侧曲面部204Da及内侧曲面部401Ha抵接。定位用板部193H的安装部413H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D的第一卡合孔181卡合,安装部412H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D的第一卡合孔171(参照图50)卡合,安装部414H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的第一卡合孔183卡合,安装部415H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D的第一卡合孔173(参照图50)卡合。于是,定位用板部193H相对于一对集尘部191H设置在盘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在该状态下,定位用板部193H以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与内周抵接面33Dk面接触的方式将一个集尘部191H的弯曲部204D按压在外周框部33D上,并且以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与内周抵接面34Dk面接触的方式将另一个集尘部191H的弯曲部204D按压在外周框部34D上。
定位用板部193H将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D相对于托架主体29D定位。由定位用板部193H定位的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D如图72所示,在外表面部202Da处以面接触与外向抵接面31Dh抵接,在外表面部203Da处以面接触与内向抵接面35Dh抵接,如图73所示,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以面接触与内周抵接面33Dk抵接。另外,定位用板部193H将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D相对于托架主体29D定位。由定位用板部193H定位的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D如图72所示,在外表面部202Da处以面接触与内向抵接面36Dh抵接,在外表面部203Da处以面接触与外向抵接面32Dh抵接,如图73所示,在外侧曲面部204Db处以面接触与内周抵接面34Dk抵接。此时,定位用板部193H成为以下状态:平板状安装部412H~415H从弯曲板部211H向盘径向内侧延伸,在安装部412H、413H彼此及安装部414H、415H彼此以使前端部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安装部412H~415H在各自的前端部处进入第一卡合孔171、181、183、173。因此,成为相对于托架主体29D难以拆卸的状态。
过滤部55H利用一个定位用板部193H使一对集尘部191H成为以上这样的定位状态,一个夹式板部194在基板部221处以面接触与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H的面部204Dc抵接。如图71所示,该夹式板部194的安装部222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1D的第二卡合孔182D卡合,安装部223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5D的第二卡合孔172D(参照图50)卡合。
于是,该夹式板部194相对于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H设置在盘周向的侧方,具体而言设置在盘转入侧。在该状态下,如图73所示,该夹式板部194以在顶面部205a处与内侧平坦面33i面接触的方式将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H按压在外周框部33D上。由此,该夹式板部194通过与内侧平坦面33i来限制由定位用板部193H定位在托架主体29D上的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H在盘周向上的移动。
另外,过滤部55H利用一个定位用板部193H使一对集尘部191H成为以上这样的定位状态,另一个夹式板部194在基板部221处以面接触与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H的面部204Dc抵接。如图71所示,该另一个夹式板部194的安装部223与内侧衬垫支承部32D的第二卡合孔184D卡合,安装部222与外侧衬垫支承部36D的第二卡合孔174D(参照图50)卡合。
于是,该夹式板部194相对于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H设置在盘周向的侧方,具体而言设置在盘转出侧。在该状态下,如图73所示,该夹式板部194以在顶面部205a处与内侧平坦面34i面接触的方式将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H按压在外周框部34D上。由此,该夹式板部194通过与内侧平坦面34i来限制由定位用板部193H定位在托架主体29D上的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H在盘周向上的移动。
另外,通过盘转入侧的夹式板部194和盘转出侧的夹式板部194,使盘转入侧的集尘部191H的延伸部401H和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H的延伸部401H在盘周向上抵接而连续。由此,过滤部55H从托架21H的盘转入侧到盘转出侧为止连续地设置,一对集尘部191H也从托架21H的盘转入侧到盘转出侧为止连续地设置。过滤部55H的连续的一对延伸部401H配置在制动钳22的桥部142与盘式转子11的盘径向之间的位置。
如图72所示,在托架主体29D上安装有过滤部55H而构成的托架21H中,过滤部55H的一对集尘部191D的内侧曲面部204Da、401Ha和过滤部55H的定位用板部193H的弯曲板部211H的盘径向内侧的内侧曲面部211Ha构成内周面21Hb。如图69所示,内周面21Hb沿着盘式转子11的盘径向外侧的外周缘形成。
位于该内周面21Hb上的过滤部55H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而设置。换言之,托架21H具备沿着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形成的内周面21Hb、以及位于内周面21Hb并面向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设置的过滤部55H。过滤部55H在托架21D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设置有集尘部191H。
盘式制动器10H在车辆前进行驶时,过滤部55H的、设置在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即盘转出侧的集尘部191H主要捕捉在制动时产生的制动灰尘。另外,在车辆后退行驶时,过滤部55H的、设置在比衬里92更靠盘式转子11的旋转方向前方的集尘部191H主要捕捉制动灰尘。
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H的过滤部55H的一对集尘部191H从托架21H的盘转入侧到盘转出侧为止连续地设置,因此能够利用过滤部55H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第一变形例]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H中,也可以代替定位用板部193H而设置图81及图82所示的定位用板部193I。该定位用板部193I具有相对于弯曲板部211H局部不同的弯曲板部211I。弯曲板部211I相对于弯曲板部211H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形成有多个在板厚方向(径向)上贯通弯曲板部211I的圆孔状的孔251I。因此,弯曲板部211I具有内侧曲面部211Ia,该内侧曲面部211I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Ha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I开口。弯曲板部211I具有外侧曲面部211Ib,该外侧曲面部211I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Hb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I开口。如果使用这样的定位用板部193I,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1I向一对集尘部191H内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一对集尘部191H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H中,也可以代替夹式板部194而设置夹式板部194A。如果使用夹式板部194A,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2A向集尘部191H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集尘部191D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第二变形例]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H中,也可以代替定位用板部193H而设置图83及图84所示的定位用板部193J。该定位用板部193J具有相对于弯曲板部211H局部不同的弯曲板部211J。弯曲板部211J相对于弯曲板部211H的不同点在于,以整齐排列状态形成有多个在板厚方向(径向)上贯通弯曲板部211J的方孔状的孔251J。因此,弯曲板部211J具有内侧曲面部211Ja,该内侧曲面部211Ja相对于内侧曲面部211Ha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J开口。弯曲板部211J具有外侧曲面部211Jb,该外侧曲面部211Jb相对于外侧曲面部211Hb的不同点在于,多个孔251J开口。如果使用这样的定位用板部193J,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多个孔251J向一对集尘部191H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一对集尘部191H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0H中,可以代替夹式板部194而设置夹式板部194B。如果使用夹式板部194B,则能够使含有制动灰尘的空气经由孔252B向集尘部191H良好地流动,因此能够利用一对集尘部191H更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在以上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以将集尘部191、191D、191H利用分体的安装板192、192D、192H安装在托架主体29、29D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集尘部191、191D、191H是弹性体,因此也能够设为以下构造:将集尘部191、191D、191H设为比向托架主体29、29D安装的安装部分的大小大一圈的形状,通过欲恢复到各自的原本的形状的反作用力,保持在托架主体29、29D上。由此,能够设为不使用安装板192、192D、192H的构造。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例如盘式制动器10、10D、10H)具备:摩擦衬垫(例如摩擦衬垫24、25),其相对于盘式转子(例如盘式转子11)设置在盘轴向的侧方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沿盘轴向移动;托架(例如托架21、21D、21H),其具有:内周面(例如内周面21b、21Db、21Hb),其支承所述摩擦衬垫,并沿着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形成;过滤部(例如过滤部55、56、55D、56D、55H),其位于所述内周面,面向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设置。由此,能够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第二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一方式,所述过滤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盘转出侧。
第三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一方式,所述过滤部由集尘部(例如集尘部191、191D、191H)和将所述集尘部安装在所述托架的托架主体(例如托架主体29、29D)上的安装板(例如安装板192、192D、192H)构成。
第四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三方式,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在所述托架主体上的安装部(例如安装部212、213、222、223、412H~415H)。
第五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四方式,所述安装板具备:定位用板部(例如定位用板部193、193A~193J),其定位所述集尘部并且相对于所述托架主体难以拆卸;夹式板部(例如夹式板部194、194A、194B),其支承所述集尘部并且相对于所述托架主体可拆卸。
第六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五方式,所述定位用板部相对于所述集尘部设置在盘中心轴线的方向上。
第七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五方式,所述夹式板部相对于所述集尘部设置在盘周向的侧方。
第八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三方式,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孔(例如孔251A、251B、251E、251F、251I、251J)。
第九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三方式,所述集尘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
第十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一方式,所述过滤部由弹性体构成。
第十一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一方式,在所述托架上,在所述过滤部的位置设置有孔(例如孔301D、302D)。
第十二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一方式,所述过滤部由第一过滤部(例如过滤部56、56D)和第二过滤部(例如过滤部55、55D)构成。
第十三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十二方式,所述第一过滤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盘转出侧。
第十四方式的盘式制动器为,根据第一方式,所述过滤部(例如过滤部55H)从所述托架的盘转入侧到盘转出侧为止连续地设置。
第十五方式的托架(例如托架21、21D、21H)具备:内周面(例如内周面21b、21Db、21Hb),其支承摩擦衬垫(例如摩擦衬垫24、25),并沿着盘式转子(例如盘式转子11)的外周缘形成;过滤部(例如过滤部55、56、55D、56D、55H),其位于所述内周面,面向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设置。由此,能够高效地回收制动灰尘。
构成托架、集尘部以及盘式制动器的各部件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10D、10H盘式制动器
11 盘式转子
24、25 摩擦衬垫
21、21D、21H托架
21b、21Db、21Hb内周面
29、29D托架主体
55、56、55D、56D、55H过滤部
191、191D、191H集尘部
192、192D、192H安装板
193、193A~193J定位用板部
194、194A、194B夹式板部
212、213、222、223、412H~415H安装部
251A、251B、251E、251F、251I、251J孔
301D、302D孔

Claims (15)

1.一种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摩擦衬垫,其相对于盘式转子设置在盘轴向的侧方位置,并设置为能够沿盘轴向移动;
托架,其具有:内周面,其支承所述摩擦衬垫,并沿着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形成;过滤部,其位于所述内周面,面向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盘转出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由集尘部和将所述集尘部安装在所述托架的托架主体上的安装板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在所述托架主体上的安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具备:
定位用板部,其定位所述集尘部并且相对于所述托架主体难以拆卸;
夹式板部,其支承所述集尘部并且相对于所述托架主体能够拆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用板部相对于所述集尘部设置在盘中心轴线的方向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式板部相对于所述集尘部设置在盘周向的侧方。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孔。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盘转入侧和盘转出侧这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由弹性体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上,在所述过滤部的位置设置有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由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盘转出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从所述托架的盘转入侧到盘转出侧为止连续地设置。
15.一种托架,其特征在于,具备:内周面,其支承摩擦衬垫,并沿着盘式转子的外周缘形成;过滤部,其位于所述内周面,面向所述盘式转子的外周缘设置。
CN202180096207.1A 2021-04-13 2021-12-21 盘式制动器以及托架 Pending CN1170834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7812 2021-04-13
JP2021067812 2021-04-13
PCT/JP2021/047397 WO2022219849A1 (ja) 2021-04-13 2021-12-21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キャリ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3470A true CN117083470A (zh) 2023-11-17

Family

ID=83639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6207.1A Pending CN117083470A (zh) 2021-04-13 2021-12-21 盘式制动器以及托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25078A1 (zh)
JP (1) JPWO2022219849A1 (zh)
CN (1) CN117083470A (zh)
WO (1) WO202221984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9688B2 (ja) * 2016-06-10 2020-06-17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DE102017008423A1 (de) 2017-09-08 2019-03-14 Mann+Hummel Gmbh Bremsstaubpartikelfilter sowie Scheibenbremsenanordnung mit einem Bremsstaubpartikelfilter
JP6984376B2 (ja) * 2017-12-08 2021-12-17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ブレーキパッド
JP7464374B2 (ja) 2019-10-23 2024-04-09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ミラー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25078A1 (en) 2024-02-21
JPWO2022219849A1 (zh) 2022-10-20
WO2022219849A1 (ja) 2022-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61289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スプリング
US6257379B1 (en) Disk brake
RU2630265C2 (ru) Дисковый тормозной механизм с возврат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и тормозной накладкой
US20140367208A1 (en) Vehicle disc brake
JP6155056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EP3369959A1 (en) Disc-brake device
US20230287945A1 (en) Brake dust particle filter, disc brak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collecting brake dust particles
US20140124306A1 (en) Brake pad coupler
CN117083470A (zh) 盘式制动器以及托架
CN108700148B (zh) 盘式制动器
WO2007062420A1 (en) Positive pad retraction and retention device
JP2018508722A (ja) ブレーキパッドの弾性リターン用スプリングを少なくとも1つ有す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弾性リターンスプリング、及び交換キット
US9341220B2 (en) Brake pad retention device and method
KR20100081115A (ko) 디스크 브레이크
WO2015137359A1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9353809B2 (en) Vehicle disc brake
US20230095945A1 (en) Brake Caliper Support, Disc Brake Assembly, Use of a Brake Caliper Support, and Method for Guiding Air
JP2010203559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キャリパ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11005954A (zh) 盘式制动器
WO2018003955A1 (ja) ブレーキパッド
JP3619944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WO2019240117A1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6156481A (ja) パッドクリップ及び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217502371U (zh) 盘式制动器及汽车
CN113272571B (zh) 用于盘式制动器和制动器卡钳的衬垫-弹簧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