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6633B -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6633B
CN116916633B CN202311161841.6A CN202311161841A CN116916633B CN 116916633 B CN116916633 B CN 116916633B CN 202311161841 A CN202311161841 A CN 202311161841A CN 116916633 B CN116916633 B CN 116916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circuit board
resonant converter
dissipation channel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618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16633A (zh
Inventor
雷健华
秦赓
马辉
吴军辉
钟春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elian Mingha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618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16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16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6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16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6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085Cooling by ambient ai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谐振变换器包括:磁性导风件;散热件,与磁性导风件间隔设置;电路板,位于散热件和磁性导风件之间,电路板与磁性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且电路板与散热件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及变压器,与电路板集成设置,且变压器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散热通道内,变压器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散热通道内。鉴于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的设置,如此可以对位于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中的热量进行及时排放,减少热量在谐振变换器内的集聚量,避免因热量集聚过对元器件造成伤害,最终提高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磁性导风件具有屏蔽功能,由此进一步提高电磁兼容性以提高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谐振变换器及包含该谐振变换器的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储能电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元件,使得储能电源在新能源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储能电源通过双向DC-DC全桥谐振变换器实现电量的双向传输,使得外界电源可以向储能电源充电,也使得储能电源可以向负载供电。但是,对于传统储能电源的谐振变换器,通常存在散热效果以及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欠佳的缺陷,从而影响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谐振变换器,包括:
磁性导风件;
散热件,与所述磁性导风件间隔设置;
电路板,位于所述散热件和所述磁性导风件之间,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磁性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件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及
变压器,与所述电路板集成设置,且所述变压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变压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包括变压器走线部,所述变压器走线部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第一磁芯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第二磁芯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磁性导风件抵接,所述第二磁芯与所述散热件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所述桥式整流电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的另一端通过散热片与所述散热件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位于所述变压器的相对两侧,且位于所述变压器相对两侧的开关管与所述变压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安装位置不共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同时穿设在所述磁性导风件、所述散热件和所述电路板中,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磁性导风件、所述散热件和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并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导风件包括顶板和两个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板的相对两端并与所述顶板弯折连接,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谐振变换器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储能电源,包括电池包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变换器,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谐振变换器进行能量传输。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通过使用磁性导风件,磁性导风件具有电磁屏蔽功能,使得磁性导风件能够有效地对高频率的电磁辐射进行屏蔽,从而提高整个谐振变换器的电磁兼容性,也即提高EMC性能,从而提高电磁兼容性以提高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使用的磁性导风件与电路板的间隔设置还能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并将电路板与散热件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散热通道,鉴于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的设置以及变压器一部分位于第一散热通道一部分位于第二散热通道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将电路板上的变压器等元器件分散设置在两个通道内,如此可以有效消除元器件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气流集中在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内流动,风扇产生的气流将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从而将位于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中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散去,减少热量在谐振变换器内的集聚量,避免因热量集聚过多形成的高温对谐振变换器内的元器件造成伤害,进而防止因元器件出现故障而影响谐振变换器的正常工作,最终进一步提高谐振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谐振变换器的沿长度方向上的剖视简图。
图3为图1所示谐振变换器的沿宽度方向上的局部剖视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源包括电池包和谐振变换器10,通过谐振变换器10的作用,使得电池包能够实现电量的双向传输,即外界电源可以向电池包充电,电池包也可以向负载供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谐振变换器10主要包括电路板100、磁性导风件200、变压器300和散热件400。散热件400与磁性导风件200间隔设置,电路板100位于散热件400和磁性导风件200之间,电路板100与磁性导风件200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110,且电路板100与散热件400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变压器300与电路板100集成设置,且变压器30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散热通道110内,变压器30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内。
上述谐振变换器10,通过使用磁性导风件200,磁性导风件200具有电磁屏蔽功能,使得磁性导风件200能够有效地对高频率的电磁辐射进行屏蔽,从而提高整个谐振变换器10的电磁兼容性,也即提高EMC性能,从而提高电磁兼容性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将磁性导风件200与电路板100间隔设置还能形成第一散热通道110,并将电路板100与散热件400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散热通道120,鉴于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的设置以及变压器300一部分位于第一散热通道110且一部分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将电路板100上的变压器300等元器件分散设置在两个通道内,如此可以有效消除元器件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气流集中在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内流动,风扇产生的气流将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从而将位于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散去,减少热量在谐振变换器10内的集聚量,避免因热量集聚过多形成的高温对谐振变换器10内的元器件造成伤害,进而防止因元器件出现故障而影响谐振变换器10的正常工作,最终进一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沿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电路板100位于磁性导风件200和散热件400之间,即磁性导风件200和散热件400分别位于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变压器300可以集成设置在电路板1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描述方便起见,将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分别记为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表面相对下表面更靠近磁性导风件200设置,即磁性导风件200位于上表面所处的一侧。下表面相对上表面更靠近散热件400设置,即散热件400位于下表面所处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导风件200可以采用软磁金属材料制成,由此使得磁性导风件200具有一定的电磁屏蔽功能,使得磁性导风件200能够有效地对高频率的电磁辐射进行屏蔽,从而提高整个谐振变换器10的电磁兼容性,也即提高EMC性能,由此通过提高电磁兼容性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磁性导风件200可以包括顶板210,顶板210可以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电路板100也可以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顶板210沿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与电路板100间隔一定的距离,可以通俗理解为顶板210位于电路板100的正上方,顶板210沿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可以全部落在电路板100上。鉴于顶板210与电路板100间隔设置,使得顶板210与电路板100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110,即电路板100的上表面与顶板210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110。从而使得磁性导风件200不仅具有电磁屏蔽功能,还能够与电路板100形成第一散热通道110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散热能力。
谐振变换器10的旁侧可以设置风扇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储能电源还包括风扇20,风扇20位于谐振变压器10一侧,且风扇20的出风口与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相对,风扇20用于将空气吹入第一散热风道110和第二散热风道120。当风扇20工作而对谐振变换器10产生气流时,风扇20形成的气流将被有效地引导经过该第一散热通道110。鉴于电路板10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功率元件等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功率元件将产生大量的热量,功率元件产生的热量将排放到第一散热通道110,而第一散热通道110中的热量将跟随从风扇20进入至第一散热通道110中的气流一起排出整个谐振变换器10,从而减少热量在谐振变换器10内的集聚量,避免因热量集聚过多而对谐振变换器10内的元器件造成伤害,进而防止因元器件出现故障而影响谐振变换器10的正常工作,最终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在气流于第一散热通道110中流动的过程中,气流也将与磁性导风件200接触,从而带走磁性导风件200上的热量,故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散热通道110同时对电路板100上的功率元件和磁性导风件200进行有效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导风件200还可以包括侧板220,侧板2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侧板220可以设置在顶板210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使得顶板210与侧板220弯折连接。具体地,磁性导风件200包括顶板210和两个侧板220,顶板210与电路板100间隔设置,两个侧板220分别设置在顶板210的相对两端并与顶板210弯折连接,两个侧板220分别与电路板100抵接。例如侧板220可以与顶板210相互垂直,使得侧板220相对顶板210的弯折角度为90°。在磁性导风件200的安装过程中,侧板220远离顶板210设置的自由端将可以与电路板100抵接,使得电路板100通过侧板220对整个磁性导风件20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提高磁性导风件200安装的稳定性。显然,一方面,侧板220与顶板210组成的磁性导风板210能够更好地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另一方面,侧板220可以对第一散热通道110在顶板210宽度方向上两侧开口起到的一定的遮挡作用,使得第一散热通道110内的气流主要沿顶板210的长度方向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400沿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与电路板100间隔一定的距离,可以通俗理解为散热件400位于电路板100的正下方。鉴于散热件400与电路板100间隔设置,使得散热件400与电路板100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120,即电路板100的下表面与散热件400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120。显然,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两者分居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第一散热通道110位于电路板100的上侧,第二散热通道120位于电路板100的下侧。散热件400可以采用铝合金等导热性能优良的材料制成,散热件400可以包括多个散热鳍片,通过设置多个散热鳍片,可以提高散热件400的表面积,进而提高散热件400的散热性能。
鉴于谐振变换器10的旁侧可以设置风扇20,当风扇20工作而对谐振变换器10产生气流时,风扇20形成的一部分气流可以经过第一散热通道110,而风扇20形成的另一部分气流则将被有效地引导经过第二散热通道120。鉴于电路板10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功率元件等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功率元件将产生大量的热量,功率元件产生的热量将排放到第二散热通道120,而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热量将跟随从风扇20进入至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气流一起排出整个谐振变换器10,从而减少热量在谐振变换器10内的集聚量,避免因热量集聚过多而对谐振变换器10内的元器件造成伤害,进而防止因元器件出现故障而影响谐振变换器10的正常工作,最终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在气流于第二散热通道120中流动的过程中,气流也将与散热件400接触,从而带走散热件400上的热量,从而加快散热件400的散热效率,故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散热通道120同时对电路板100上的功率元件和散热件400进行有效散热。
假如谐振变换器10采用无序设置的散热通道,当风扇20产生流向谐振变换器10的气流时,靠近风扇20设置的元器件将对气流构成阻挡作用,使得气流难以甚至无法流向远离风扇20设置的元器件,使得集聚在远离风扇20设置的元器件附近的热量将无法及时排出,由此将导致过多的热量长时间集聚在谐振变换器10内而产生高温,使得部分元器件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损坏,谐振变换器10将因元器件出现故障而影响正常工作,最终影响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而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谐振变换器10,鉴于磁性导风件200和电路板100之间形成位于电路板100上方的第一散热通道110,而散热件400和电路板100之间形成位于电路板100下方的第二散热通道120。鉴于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将电路板100上的元器件分散设置在两个通道内,如此可以有效消除元器件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气流集中在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内流动,风扇20产生的气流将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从而将位于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散去,减少热量在谐振变换器10内的集聚量,避免因热量集聚过多形成的高温对谐振变换器10内的元器件造成伤害,进而防止因元器件出现故障而影响谐振变换器10的正常工作,最终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理解,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气流将同时与电路板100、电路板100上的元器件、磁性导风件200和散热件400接触,使得气流对电路板100、电路板100上的元器件、磁性导风件200和散热件400均能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散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压器300包括变压器走线部330,变压器走线部330位于电路板100的内部。参与高频谐振的变压器走线部330设置在电路板100的内部,如此将降低变压器走线部330和整个变压器300的电磁辐射干扰,进而提高整个谐振变换器10的电磁兼容性,由此通过提高电磁兼容性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谐振变换器10还包括谐振电感,谐振电感设置于电路板100上,谐振电感包括电感走线部,电感走线部位于电路板100的内部。例如,谐振变压器和谐振电感通过变压器走线部330和电感走线部电性连接。即变压器和电感电性连接的部分位于电路板100内部,使得二者之间参与高频谐振的走线均内置在电路板100内,从而大幅降低电磁辐射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压器300包括第一磁芯310和第二磁芯320,第一磁芯310位于第一散热通道110内,第二磁芯320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内。通过将变压器300与电路板100集成设置以及将第一磁芯310设置在第一散热通道110内、将第二磁芯320设置在第二散热通道120内,可以有效地消除变压器300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使电路板100上各个元器件均能够很好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压器300可以为平面谐振变压器,变压器300包括变压器走线部330、第一磁芯310和第二磁芯320,第一磁芯310和第二磁芯320两者均与变压器走线部330连接,第一磁芯310和第二磁芯320沿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位于电路板100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磁芯310为上磁芯,第二磁芯320为下磁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芯310与磁性导风件200抵接。第一磁芯310设置在第一散热通道110内而位于电路板100的上方,第一磁芯310远离电路板100的一端(即上端)将与磁性导风件200接触。例如,第一磁芯310的上端可以通过绝缘导热胶紧密贴合在磁性导风件200上,可以使得第一磁芯310产生的热量通过绝缘导热胶传导至磁性导风件200上。因此,第一磁芯310所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以直接排放至第一散热通道110内,继而通过进入第一散热通道110中的气流进行排放;第一磁芯310所产生的另一部分热量将传导至磁性导风件200,继而直接通过磁性导风件200进行排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磁芯320与散热件400抵接。第二磁芯320设置在第二散热通道120内而位于电路板100的下方,第二磁芯320远离电路板100的一端(即下端)将与散热件400接触。例如,第二磁芯320的下端可以通过绝缘导热胶紧密贴合在散热件400上,可以使得第二磁芯320产生的热量通过绝缘导热胶传导至散热件400上。因此,第二磁芯320所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以直接排放至第二散热通道120内,继而通过进入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气流进行排放;第二磁芯320所产生的另一部分热量将传导至散热件400,继而直接通过散热件400进行排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谐振变换器10还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设置于电路板100上并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内。通过将桥式整流电路设置于电路板100上并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内,使得桥式整流电路设置在电路板100上,即设置在电路板100背面,使电路板100上的元器件分布在电路板100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可以通过两个散热通道更好的散热,另一方面使得各元器件分布在电路板100的正反两面而更加紧凑,从而使得高频环路面积比原来减少一半,从而大幅降低高频环路的电磁干扰。
例如,桥式整流电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两者可以为全桥电路或半桥电路。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内,且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位于变压器300的相对两侧,即变压器300位于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位于变压器300的相对两侧,且位于变压器300相对两侧的开关管与变压器300在电路板100上的安装位置相互间隔且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和变压器300可以在气流经过第二散热通道120时互相不遮挡,从而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散热能力。例如,变压器300可以大致设置于电路板100长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而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分别设置于电路板100长度方向上两个端部区域,使得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与变压器300在电路板100上的安装位置相互间隔设置。第一整流电路510和第二整流电路520均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线路部和开关管,为描述方便起见,将第一整流电路510的线路部和开关管分别记为第一线路部511和第一开关管512,第二整流电路520的线路部和开关管分别记为第二线路部521和第二开关管522,第一线路部511和第二线路部521均设置在电路板100上,例如第一线路部511和第二线路部521均可以位于电路板100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电路板100的下表面。例如,第一开关管512的数量为四个,又例如,第二开关管522的数量为四个。
第一开关管512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内,第一开关管512的上端可以插置在电路板100中,并通过插接的方式与电路板100焊接而构成电气连接回路,从而实现第一开关管512与电路板100的电性连接关系。第一开关管512的下端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散热件400上而与散热件400形成接触。第一开关管512的下端也可以通过压块和螺丝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散热件400上而与散热件400形成接触。具体地,压块设置在第一开关管512上并将第一开关管512抵接在散热件400上,螺丝固定设置与压块和电路板100之间。从而通过压块将第一开关管512压紧在散热件400上。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开关管512共用一个压块,即一个压块的两端分别同时压住两个第一开关管512。第一开关管512可以通过绝缘导热胶等散热片紧密贴合在散热件400上。可以使得第一开关管512产生的热量通过绝缘导热胶传导至散热件上。因此,第一开关管512所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以直接排放至第二散热通道120内,继而通过进入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气流进行排放;第一开关管512所产生的另一部分热量将传导至散热件400,继而直接通过散热件400进行排放。
第二开关管522位于第二散热通道120内,第二开关管522的上端可以插置在电路板100中,并通过插接的方式与电路板100焊接而构成电气连接回路,从而实现第二开关管522与电路板100的电性连接关系。第二开关管522的下端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散热件400上而与散热件400形成接触。第二开关管522的下端也可以通过压块和螺丝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散热件400上而与散热件400形成接触。具体地,压块设置在第二开关管522上并将第二开关管522抵接在散热件400上,螺丝固定设置与压块和电路板100之间。从而通过压块将第二开关管522压紧在散热件400上。进一步地,两个第二开关管522共用一个压块,即一个压块的两端分别同时压住两个第二开关管522。第二开关管522可以通过绝缘导热胶等散热片紧密贴合在散热件400上。可以使得第二开关管522产生的热量通过绝缘导热胶传导至散热上。因此,第二开关管522所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以直接排放至第二散热通道120内,继而通过进入第二散热通道120中的气流进行排放;第二开关管522所产生的另一部分热量将传导至散热件400,继而直接通过散热件400进行排放。
在储能电源工作时,第一开关管512和第二开关管522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关态与开态的切换,此时都存在陡峭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其上升沿和下降沿具有极短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因而存在很高的电流变化速度,使得第一开关管512和第二开关管522为高频元件。鉴于第一开关管512和第二开关管522均背插在电路板100中并与电路板100,再加上变压器300集成在电路板100上,如此进一步使得谐振变换器10的高频环路面积大幅降低,从而大幅降低高频环路的电磁干扰,进而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电磁兼容性,即通过提高电磁兼容性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谐振变换器10还包括紧固件600,紧固件600同时穿设在磁性导风件200、散热件400和电路板100中,紧固件600用于将磁性导风件200、散热件400和电路板100固定连接并接地。例如,紧固件600可以为螺栓等。紧固件600同时穿设在磁性导风件200的顶板210、散热件400和电路板100中。紧固件600能够接地并用于将磁性导风件200、散热件400和电路板100固定连接。紧固件60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等,四个紧固件600可以分别穿设在靠近电路板100的四个角落处。紧固件600可以起到接地和固定的作用,通过紧固件600的作用,可以使得磁性导风件200、散热件400和电路板100三者沿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设置。如此一方面给变压器300、第一开关管512和第二开关管522在高频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提供一个最短的内部回路,避免电磁干扰辐射出去,减小对其他系统的电磁干扰,提高振变换器的电磁兼容性,由此通过提高电磁兼容性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为形成独立设置的第一散热通道110和第二散热通道120奠定基础,进而通过提高散热性能以提高谐振变换器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性导风件;
散热件,与所述磁性导风件间隔设置;
电路板,位于所述散热件和所述磁性导风件之间,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磁性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件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及
变压器,与所述电路板集成设置,且所述变压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变压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包括变压器走线部,所述变压器走线部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第一磁芯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第二磁芯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磁性导风件抵接,所述第二磁芯与所述散热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桥式整流电路,所述桥式整流电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的另一端通过散热片与所述散热件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开关管位于所述变压器的相对两侧,且位于所述变压器相对两侧的开关管与所述变压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安装位置不共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同时穿设在所述磁性导风件、所述散热件和所述电路板中,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磁性导风件、所述散热件和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并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谐振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导风件包括顶板和两个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电路板间隔设置,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板的相对两端并与所述顶板弯折连接,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10.一种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变换器,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谐振变换器进行能量传输。
CN202311161841.6A 2023-09-11 2023-09-11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Active CN116916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1841.6A CN116916633B (zh) 2023-09-11 2023-09-11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1841.6A CN116916633B (zh) 2023-09-11 2023-09-11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6633A CN116916633A (zh) 2023-10-20
CN116916633B true CN116916633B (zh) 2023-12-29

Family

ID=88351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1841.6A Active CN116916633B (zh) 2023-09-11 2023-09-11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16633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1594A (ja) * 2007-05-30 2008-12-11 Panasonic Corp 電源ユニット
WO2009144937A1 (ja) * 2008-05-30 2009-1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平面型ディスプレイテレビ用放熱機構
CN201750358U (zh) * 2010-09-21 2011-02-16 深圳市华意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完全隔离冷却风道的逆变焊机电源
CN104682493A (zh) * 2015-02-09 2015-06-03 洛阳嘉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u散热结构
CN205510658U (zh) * 2016-04-14 2016-08-24 深圳市普兰斯通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机线路板空间立体布局结构
CN111132515A (zh) * 2019-12-27 2020-05-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路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891544A (zh) * 2021-08-26 202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磁性功率器件和应用其的电源模块
CN114025578A (zh) * 2021-11-15 2022-02-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6353717U (zh) * 2021-07-02 2022-04-1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平面磁性元件及电源模块
CN217523001U (zh) * 2022-04-26 2022-09-30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组件和家用电器
CN217825475U (zh) * 2022-04-06 2022-11-15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组件和烹饪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56585B2 (ja) * 2001-09-26 2005-06-0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非接触トランス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1594A (ja) * 2007-05-30 2008-12-11 Panasonic Corp 電源ユニット
WO2009144937A1 (ja) * 2008-05-30 2009-1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平面型ディスプレイテレビ用放熱機構
CN201750358U (zh) * 2010-09-21 2011-02-16 深圳市华意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完全隔离冷却风道的逆变焊机电源
CN104682493A (zh) * 2015-02-09 2015-06-03 洛阳嘉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u散热结构
CN205510658U (zh) * 2016-04-14 2016-08-24 深圳市普兰斯通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机线路板空间立体布局结构
CN111132515A (zh) * 2019-12-27 2020-05-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路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6353717U (zh) * 2021-07-02 2022-04-1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平面磁性元件及电源模块
CN113891544A (zh) * 2021-08-26 202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磁性功率器件和应用其的电源模块
CN114025578A (zh) * 2021-11-15 2022-02-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7825475U (zh) * 2022-04-06 2022-11-15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组件和烹饪电器
CN217523001U (zh) * 2022-04-26 2022-09-30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组件和家用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6633A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73877B2 (en) In-vehicle computing apparatus in intelligent vehicle and intelligent vehicle
CN114203393A (zh) 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用变压器骨架
CN116916633B (zh) 谐振变换器和储能电源
US20150036388A1 (en) Compact structure of power-supply apparatus capable of minimizing electromagnetic noise
WO2023016253A1 (zh) 接线座、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7240571U (zh) 变频器功率单元
CN210444575U (zh) 功放机用紧凑型主板结构
CN212231971U (zh) 一种开关电源散热器和开关电源
CN209545424U (zh) 变频器的igbt结构
CN209805206U (zh) 一种电子设备和包含其的电气柜
CN216721173U (zh) 高密度电源
CN211089434U (zh) 一种改进的微波变频电源组件及散热结构
CN217087550U (zh) 一种充电模块及充电设备
CN219107123U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的ups模块
CN216959666U (zh) 高密度电源
CN219204956U (zh) 一种散热金属板及防静电、浪涌结构
CN218243056U (zh) 户外电源装置板组件及户外电源装置
CN217445578U (zh) 一种散热式开关电源裸板
CN219938704U (zh) 电路板散热安装盒
CN220528467U (zh) 变流器、电气设备以及储能系统
CN214800376U (zh) 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的散热结构
CN218648735U (zh) 同步整流模块
CN214176011U (zh) 一种igbt模块中的单管并联结构
CN219225382U (zh) 节点服务器板卡及服务器装置
CN218977110U (zh) 电子装置、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