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9035A - 颅内抽吸导管 - Google Patents

颅内抽吸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9035A
CN116899035A CN202310870893.4A CN202310870893A CN116899035A CN 116899035 A CN116899035 A CN 116899035A CN 202310870893 A CN202310870893 A CN 202310870893A CN 116899035 A CN116899035 A CN 116899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reinforcing layer
tube
layer
intracran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708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研
伏夏
张淼
付诗
张宁
刘辰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 K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708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990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99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90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4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4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 A61M1/87Details of the aspiration tip,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4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multi-layered, e.g. coa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Surger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颅内抽吸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导管主体的直径从近端至远端方向逐渐减小,且导管主体在其轴向具有一段以上的变径段,或者导管主体在其轴向具有过渡连接的平直段与变径段,导管主体在其径向包括外层管与加强层,外层管包覆在加强层的外周。本申请设计的抽吸导管通过变径编织网的加强层提高了导管主体的扭控能力和径向支撑能力;通过变径弹簧的加强层提高了导管抗弯折和型腔保持能力;通过变径的切割金属管加强层可以提升导管的柔顺性;通过将变径编织网、变径弹簧和变径切割金属管的合理设计,结合内外层高分子材料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导管具备一个良好的力学性能,以适应不同位置血管的使用要求。

Description

颅内抽吸导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内抽吸导管。
背景技术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因往往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或是颅内血管堵塞导致的颅内血管血液流通不畅,故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脑血栓是一种典型的缺血性卒中,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内膜变粗糙,血管管腔变狭窄;在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脑血栓的形成会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以至于最终坏死。在临床上,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利用颅内抽吸导管对血栓进行抽吸取栓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脑血栓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通过将一根颅内抽吸导管输送至血栓近端的靶向位置,向导管近端施加一个负压,将血栓抽入到抽吸导管内部,并经管腔内部最终将血栓取出人体,实现血管再通。相较于优先使用取栓支架进行取栓的治疗方式,优先选用抽吸导管进行取栓具备缩短再通时间,防止血栓破裂逃逸,提高取栓手术成功率的优点。
到位能力和抽吸能力是衡量颅内抽吸导管的重要指标。到位能力指的是抽吸导管通过迂曲血管到达病变位置的能力,抽吸能力指抽吸导管对血栓的抽取能力。抽吸导管往往受限于病变位置的血管尺寸和导管加工工艺,必须将导管尺寸限制在一定范围,以确保抽吸导管的到位能力,这也会限制抽吸导管的抽吸能力;另外,抽吸导管由于尺寸受限制,近端支撑往往不足,因此市场上的抽吸导管在到达病变位置之前,一般需要一根长鞘作为支撑,长鞘的输送到位往往为急诊手术耽误了一些手术时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颅内抽吸导管,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的直径从近端至远端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导管主体在其轴向具有一段以上的变径段,或者所述导管主体在其轴向具有过渡连接的平直段与变径段;所述导管主体在其径向包括外层管与加强层所述外层管包覆在所述加强层的外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导管主体上具有所述平直段与所述变径段时,位于所述变径段的所述加强层为第一金属管,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切割纹路呈螺旋形;
位于所述平直段的所述加强层为第二金属管,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切割纹路为间歇性切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层为两种结构拼接制成;所述加强层的近端为金属管,所述加强层的远端为弹簧圈或者编织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层包括两层以上复合管状结构;其中,所述加强层的内圈为弹簧圈;所述弹簧圈的外周套设有所述编织圈和/或所述金属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层管由热塑性聚氨酯、聚醚嵌段聚酰胺、聚乙烯或硅胶材质制成;所述外层管为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影环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所述显影环在所述导管主体轴向的投影呈“O”型或者“C”型;所述外层管的材质中具有显影性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颅内抽吸导管还包括扩散应力管与导管座;所述导管主体的近端与所述扩散应力管连接;所述扩散应力管安装在所述导管座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层为变径变节距弹簧圈;所述导管主体的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性涂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管主体在其径向还包括内层管;所述内层管位于所述加强层的内周,且所述内层管为软质高分子材质制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管主体在其径向还包括内层管;所述内层管位于所述加强层的内周,所述内层管为不同尺寸且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所述内层管的拼接位置,与所述平直段及所述变径段的连接位置相同。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一种由远端至近端直径逐渐减小的导管主体,其内径也随之一同变化。导管近端尺寸较导管远端尺寸更粗,为抽吸导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导管远端尺寸相对更细,增强导管远端的柔顺性,确保抽吸导管的到位能力。本申请的颅内抽吸导管可以在不需要通过长鞘的辅助直接到达病变位置附近,从而节约手术时间。该抽吸导管具备随内径变化的加强层和外层管,通过改变二者的材料、结构和尺寸以达到导管的整体刚度,从而满足抽吸导管各种使用需求。
不仅如此,本申请的抽吸导管近端大于常规的抽吸导管,在向导管近端施加一个同等负压时,由于内腔尺寸大,该抽吸导管会获得一个更大的抽吸流量,在导管流量稳定且型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导管远端对血栓施加一个更大的抽取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抽吸导管抽取大规格血栓的成功概率。
更详细的,本申请设计的抽吸导管可以和传统抽吸导管一样具备内层管,也可以没有,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约研材料,降低从生产成本;本申请设计的抽吸导管通过变径编织网的加强层提高了导管主体的扭控能力和径向支撑能力;通过变径弹簧的加强层提高了导管抗弯折和型腔保持能力;通过变径的切割金属管加强层可以提升导管的柔顺性;通过将变径编织网、变径弹簧和变径切割金属管的合理设计,结合内外层高分子材料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导管具备一个良好的力学性能,以适应不同位置血管的使用要求。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颅内抽吸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导管平直段和变径段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段变径段组成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变径弹簧示意图,示意变径弹簧的外形状态;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根丝材制成的变径弹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变径编织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螺旋切割变径金属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间歇性连接的变径金属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复合型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结构并行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O型显影环与C型显影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变径显影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颅内抽吸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导管平直段和变径段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段变径段组成的导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变径弹簧示意图,示意变径弹簧的外形状态;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根丝材制成的变径弹簧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变径编织圈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螺旋切割变径金属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间歇性连接的变径金属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复合型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多结构并行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O型显影环与C型显影环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变径显影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14所示,该颅内抽吸导管,包括:导管主体3,导管主体3的直径从近端至远端方向逐渐减小,且导管主体3在其轴向具有一段以上的变径段5,或者导管主体3在其轴向具有过渡连接的平直段4与变径段5,导管主体3在其径向包括外层管6与加强层8,外层管6包覆在加强层8的外周。
在此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种由远端至近端直径逐渐减小的导管主体3,其内径也随之一同变化。导管近端尺寸较导管远端尺寸更粗,为抽吸导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导管远端尺寸相对更细,增强导管远端的柔顺性,确保抽吸导管的到位能力。本申请的颅内抽吸导管可以在不需要通过长鞘的辅助直接到达病变位置附近,从而节约手术时间。该抽吸导管具备随内径变化的加强层8和外层管6,通过改变二者的材料、结构和尺寸以达到导管的整体刚度,从而满足抽吸导管各种使用需求。
不仅如此,本申请的抽吸导管近端大于常规的抽吸导管,在向导管近端施加一个同等负压时,由于内腔尺寸大,该抽吸导管会获得一个更大的抽吸流量,在导管流量稳定且型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导管远端对血栓施加一个更大的抽取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抽吸导管抽取大规格血栓的成功概率。对于未设置内层管7的导管主体3,在术者向远端输送手术器械以及进行在导管中进行栓子抽吸工作时,该装置能够基本满足抽吸导管的功能,且具有在成本较低的前提下,满足术者在操作手术时的基本需求。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层8为具有切割纹路的金属管,切割金属管一般是由不锈钢、镍钛合金、钨钢、铂钨合金、铂镍合金、铂铱合金等金属制成;金属管的壁厚可以通体不变的,也可以是也可以是有规律地进行变化的;切割纹路可以是通体一致的,也可以是有规律地进行变化的。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导管主体3上具有平直段4与变径段5时,位于变径段5的加强层8为第一金属管81,第一金属管81的切割纹路呈螺旋形,位于平直段4的加强层8为第二金属管82,第二金属管82的切割纹路为间歇性切槽。
在此实施例中,加强层8可以为切割金属管,通常情况下,为便于加工,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位于变径段5中的加强层8,主要在金属管的侧壁上采用螺旋线式切割线,如图9所示;而对于位于平直段4的加强层8,金属管的侧壁上间歇性切槽,且一般为间歇性切割方形槽,如图10所示。
具体的,不同尺寸的变径段5之间可以用平直段4进行连接,也可以没有平直段4直接进行连接,但不同尺寸的平直段4之间一定是通过变径段5进行连接的。
术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随着进入人体的导管主体3部分增多,导管主体3远端所经过的血管尺寸逐渐变细,此时导管主体3的尺寸也逐渐变小,可以增强导管到位能力,降低导管头端硬度,减少导管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导管近端尺寸偏大可以为抽吸导管近端提供较大的内腔,在导管近端保证稳定负压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抽吸导管的抽吸流量,从而增大导管远端对血栓的抽吸力度,提升了抽吸导管的适用场合。
本申请设计的抽吸导管可以和传统抽吸导管一样具备内层管7,也可以没有,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约研材料,降低从生产成本;本申请设计的抽吸导管通过变径编织网的加强层8提高了导管主体3的扭控能力和径向支撑能力;通过变径弹簧的加强层8提高了导管抗弯折和型腔保持能力;通过变径的切割金属管加强层8可以提升导管的柔顺性;通过将变径编织网、变径弹簧和变径切割金属管的合理设计,结合内外层高分子材料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导管具备一个良好的力学性能,以适应不同位置血管的使用要求。
加强层8可以只有一层,也可以具有多层,比如将一层变径编织网套叠在一层变径弹簧上,如图11所示。
在此实施例中,加强层8为两层以上的复合管状结构86即在导管主体3的径向具有多层,一般的,加强层8最靠近轴心的内圈选用弹簧83,之后可再弹簧的外周套设编织圈85,或者金属管82,如有需要为三层,则可以再继续向外周进行套设操作,可根据具体手术所需,根据材料进行适当搭配即可,故在本文中不做过多限定。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组成加强层8的每一层也可以是由上述三种结构拼接而成,如图12所示。
加强层8由一段切割金属管和一段变径编织圈85组成,其中切割金属管属于平直段4,其中切割金属管属于平直段4,尺寸不发生变化,编织网属于变径段5,尺寸发生变化。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层8由一段变径变节距弹簧圈83。
进一步的,变径的弹簧可以是由一根丝材组成,也可以是由多根丝材84共制成的,多根丝材制成的变径弹簧,如图7所示。
更具体的,在上述两实施例中,变径弹簧可以由金属丝材制成,如不锈钢、镍钛合金、钨钢、铂钨合金、铂镍合金、铂铱合金等,也可以由高分子线材制成,如尼龙线、聚氯乙烯线等;丝材或线材可以是圆形丝材,也可以是扁形丝材,也可以是其他异形线材,本申请对于加强层8的丝材并未做过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自行选择合理、更加适用的技术方案。
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层8可以是由一段变径变编织密度的编织圈85组成。
在此实施例中,变径编织圈85可以是由16、32、48、64、72股丝编织而成;与第11点相似,每一股丝材可以是由1根丝组成或由多根丝组成;变径编织圈85可以由金属丝材制成,如不锈钢、镍钛合金、钨钢、铂钨合金、铂镍合金、铂铱合金等;也可以由高分子线材制成,如尼龙线、聚氯乙烯线等;丝材或线材可以是圆形丝材,也可以是扁形丝材,也可以是其他异形线材。
进一步的,编织网的网格密度在整个导管主体3中可以是一致不变的,也可以是有规律地进行变化的,对于加强层8而言,只需确保其对管状结构的径向力具有较好的加强作用,并相对更易于输送即可,具体网格的编织密度并未做出更加具体的限定。
进一步的,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层8为两种结构拼接制成,加强层8的近端为第一金属管81,加强层8的远端为弹簧圈或者编织圈85。
进一步的,加强层8的近端为第一金属管81,加强层的远端为复合管状结构86。
导管主体3是变径的,加强层8也同样是变径的,在平直段4的部分,加强层8的尺寸一般是不变的,在变径段5的部分,加强层8的尺寸会发生变化。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层8包括两层以上复合管状结构86,其中,加强层8的内圈为弹簧圈83,弹簧圈83的外周套设有变径编织圈85和/或金属管82。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本申请中所描述的复合管状结构86,意为在导管主体的径向具有两层及以上的多层复合结构。此外,而在轴向需要多个平直段、变径段的连接位置,其连接处可采用焊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具体不做更多限定。。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层管6由热塑性聚氨酯、聚醚嵌段聚酰胺、聚乙烯或硅胶材质制成,外层管6为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
在此实施例中,外层管6可以是由热塑性聚氨酯(TPU)、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聚乙烯(PE)或硅胶(Silicone)制成;外层管6一般情况下是由不同尺寸的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必要时可以在组成外层管6的高分子管材中添加硫酸钡、钨粉、氯氧化铋或碱式碳酸铋的射线无法透过的成分,以加强导管主体3的显影性。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显影环9设置在导管主体3的远端,显影环9在导管主体3轴向的投影呈“O”型或者“C”型。
在此实施例中,显影环9一般包覆在内层管7上,与加强层8平齐,被外层管6所包覆;或者显影环9可以包覆在加强层8上,再被外层管6所包覆;或者显影环9可以直接包覆在外层管6上。
进一步的,显影环9一般是由铂钨合金、铂镍合金、铂铱合金、黄金、钽等金属制成,也可以是由含高浓度钨粉的高分子材料制。
优选的,显影环9为O型环(闭环)结构,或者C型环(开环)结构,两种结构的中的一种,如图13所示。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显影环9若安装在平直段4,则内外径尺寸是不变的,若显影环9安装在变径段5,则内外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图14所示。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层管6的材质中具有显影性材料。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颅内抽吸导管还包括扩散应力管2与导管座1,导管主体3的近端与扩散应力管2连接,扩散应力管2安装在导管座1内。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管主体3的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性涂层。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管主体3在其径向还包括内层管7,内层管7位于加强层8的内周,且内层管7为软质高分子材质制成。
在此实施例中,导管主体3共包括内层管7、加强层8以及外层管6三层结构,简单的说,本申请通过改变三者材料、结构和尺寸以达到导管的整体刚度,从而满足抽吸导管各种使用需求。不仅如此,增加加强层8通常选用软质高分子材质,以便于对较硬的栓子及碎块的抽吸,减少硬质栓子碎块直接与加强层8的内壁相贴付,抽吸时具有卡顿,有利于提高术者的操作手感。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管主体3在其径向还包括内层管7,内层管7位于加强层8的内周,内层管7为不同尺寸且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内层管7的拼接位置,与平直段4及变径段5的连接位置相同。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内层管7由聚四氟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或者是聚醚嵌段聚酰胺材质制成。
更具体的,内层管7可以是由聚四氟乙烯(PTF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烯烃弹性体(POE)、热塑性聚氨酯(TPU)或者是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等软质高分子材料制成,以使导管主体3足够柔软,在人体内使用时易于到达指定病变位置并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内层管7可以是由1段变径的高分子管材制成,也可以是由不同尺寸的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
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本申请的颅内抽吸导管的制作流程: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到的变径抽吸导管的导管主体3在制备前需要事先制备一根变径的芯轴以确保变径抽吸导管的内腔尺寸,该芯轴一般是由PTFE或是由不锈钢制成;制备过程中,可通过内层自身弹性将其套在变径芯轴上,若一根内层管7无法覆盖整个管身,可以使用分段内层拼接的方式进行实现,在拼接处,内层管7可以相互交叠,若内层管7的熔点较低且流动性较好,可以在拼接处进行热熔来实现内层管7的连接;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到的变径弹簧加强层8可以通过绕簧机直接绕制在内层管7表面,两端可以使用胶水粘接或采用激光焊接的形式将弹簧进行固定;或者在一根芯轴上绕制完成后经过热处理实现加强层8定型,取下后在套在内层上进行组装;本申请提到的变径编织圈85加强层8可以通过编织机直接编制在在内层管7表面,或者在一根芯轴上完成编织,通过整体或局部热处理实现定型,再将其套叠在内层管7上,两端可以不做固定;本申请提到的变径金属管加强层8通过模具压制而成,再通过激光切割、刀具切割的方式切割出管身表面的纹路,以改变其力学性能,切割后的金属管通过抛光去除加工毛刺,再将其套叠在内层管7上以完成组装;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到的外层管6可以先通过基础制成外层管6原材料,再将其套叠在加强层8上,外部再套叠一层FEP热缩管,通过热熔的方式将外层管6包覆在加强层8上实现组装;也可以制备外层管6材质的高分子溶液,通过浸提涂覆的技术将外层管6包覆在加强层8上以实现组装。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
所述导管主体的直径从近端至远端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导管主体在其轴向具有一段以上的变径段,或者所述导管主体在其轴向具有过渡连接的平直段与变径段;
所述导管主体在其径向包括外层管与加强层;
所述外层管包覆在所述加强层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管主体上具有所述平直段与所述变径段时,位于所述变径段的所述加强层为第一金属管,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切割纹路呈螺旋形;
位于所述平直段的所述加强层为第二金属管,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切割纹路为间歇性切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为两种结构拼接制成;
所述加强层的近端为金属管,所述加强层的远端为弹簧圈或者编织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包括两层以上复合管状结构;
其中,所述加强层的内圈为弹簧圈;
所述弹簧圈的外周套设有所述编织圈和/或所述金属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由热塑性聚氨酯、聚醚嵌段聚酰胺、聚乙烯或硅胶材质制成;
所述外层管为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
所述显影环在所述导管主体轴向的投影呈“O”型或者“C”型;
所述外层管的材质中具有显影性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颅内抽吸导管还包括扩散应力管与导管座;
所述导管主体的近端与所述扩散应力管连接;
所述扩散应力管安装在所述导管座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为变径变节距弹簧圈;
所述导管主体的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性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在其径向还包括内层管;
所述内层管位于所述加强层的内周,且所述内层管为软质高分子材质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颅内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在其径向还包括内层管;
所述内层管位于所述加强层的内周,所述内层管为不同尺寸且不同材质的高分子管材拼接而成,所述内层管的拼接位置,与所述平直段及所述变径段的连接位置相同。
CN202310870893.4A 2023-07-14 2023-07-14 颅内抽吸导管 Pending CN1168990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0893.4A CN116899035A (zh) 2023-07-14 2023-07-14 颅内抽吸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0893.4A CN116899035A (zh) 2023-07-14 2023-07-14 颅内抽吸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9035A true CN116899035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50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70893.4A Pending CN116899035A (zh) 2023-07-14 2023-07-14 颅内抽吸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99035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13545A1 (ja) * 2005-07-28 2007-02-01 Kaneka Corporation 医療用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10537956A (zh) * 2019-10-09 2019-12-06 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专用于脑血管远端血栓抽吸的导管
CN209884980U (zh) * 2018-12-19 2020-01-03 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导管
WO2020124551A1 (zh) * 2018-12-19 2020-06-25 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导管
CN212592306U (zh) * 2020-03-24 2021-02-26 上海申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抽吸导管
CN212940962U (zh) * 2020-03-12 2021-04-13 上海申淇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颅内血栓抽吸导管
CN216294958U (zh) * 2021-10-09 2022-04-15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加强丝的导管
US20220296261A1 (en) * 2017-05-04 2022-09-22 Anoxia Medical Inc. Catheter Assembly for Blood Clots Removal
CN115137949A (zh) * 2022-06-27 2022-10-04 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杆体封堵球囊导管
CN116099101A (zh) * 2023-04-12 2023-05-12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导管
CN116173377A (zh) * 2023-02-28 2023-05-30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割导丝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13545A1 (ja) * 2005-07-28 2007-02-01 Kaneka Corporation 医療用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296261A1 (en) * 2017-05-04 2022-09-22 Anoxia Medical Inc. Catheter Assembly for Blood Clots Removal
CN209884980U (zh) * 2018-12-19 2020-01-03 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导管
WO2020124551A1 (zh) * 2018-12-19 2020-06-25 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导管
CN110537956A (zh) * 2019-10-09 2019-12-06 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专用于脑血管远端血栓抽吸的导管
CN212940962U (zh) * 2020-03-12 2021-04-13 上海申淇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颅内血栓抽吸导管
CN212592306U (zh) * 2020-03-24 2021-02-26 上海申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抽吸导管
CN216294958U (zh) * 2021-10-09 2022-04-15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加强丝的导管
CN115137949A (zh) * 2022-06-27 2022-10-04 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杆体封堵球囊导管
CN116173377A (zh) * 2023-02-28 2023-05-30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割导丝
CN116099101A (zh) * 2023-04-12 2023-05-12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导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02680B2 (en) Double helix reinforced catheter
US6171295B1 (e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with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EP1825879A1 (en) Medical catheter tub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P1787674A1 (en) Catheter tube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0043061A1 (e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with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JP2008036157A (ja) 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8056625A1 (ja) 医療用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
JP2014100339A (ja) 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の連続体
WO2013026419A1 (zh) 一种支架输送装置
CN218247493U (zh) 血流导向支架
JP2006288943A (ja) 医療用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219184351U (zh) 编织支架及支架系统
CN116899035A (zh) 颅内抽吸导管
CN217310725U (zh) 输送器及血流导向支架系统
JP2001327603A (ja) 可撓性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JP6124563B2 (ja) 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の連続体
JP6088809B2 (ja) 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の連続体および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製造用の芯線
JP2005312952A (ja) 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及びカテーテル
JP4274018B2 (ja) 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テーテル
CN117618738B (zh) 一种带凹槽结构的神经血管导管
JP4045815B2 (ja) 医療用ドレーンチューブ
CN217744701U (zh) 用于血流导向支架的装载管
JP7093901B1 (ja) 編組構造体、チューブ構造体、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構造体、編組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219323765U (zh) 一种介入导管
WO2021049431A1 (ja) サポート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チュー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